探究式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1 07:56:52

探究式教学论文

探究式教学论文篇1

科学探究中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步骤就是设计方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预先设计方案,而这个方案要求探究者从已知的知识入手,经过层层探究得到新的知识,它是科学探究的具体实施操作规划。探究课堂上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体系去设计合理、可行、简便的方案,通过进行严谨的实验和仔细的实验现象观察,找到合理的结论,进而将结论转化为普遍适用的理论。在实施探究的过程中,只要不出现实验安全问题,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自我探究,在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老师也应只是提示或是引导式的纠正。在章末或是学期末的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设计综合性比较强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利用所学新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是解释一些生活现象。[1]

二、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有效探究的前提

从实质上来讲,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应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立一种使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产生对立的矛盾,在学生的意识中自主产生矛盾激化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和学习新知的能力。化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下列方式创设问题情境:1、运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当然是最好也是最直观的方式。2、结合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化学史给人以智慧”这是我国化学家傅鹰教授的名言,可见通过化学史的介绍对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发展乃至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非常有意义的。3、联系重大化学事件创设问题情境。以具有重大影响的化学事件为创设问题情境的背景,不仅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还可以把学生置于身临其境的问题情景之中,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价值和作用,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4、结合日常应用创设问题情境。

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实施有效探究的核心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老师要能够指引学生从实实在在存在的“环境”中去自主寻找和发现问题,并有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探索,最终将问题解决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探究学习的一般方式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包括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这反映出学生在思维活跃性和创造性等各个方面的异同。好的科学探究项目的形成开始于问题的提出,这种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就有体现,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讲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也就意味着,科学探究开始的标志就是合理问题的形成,不仅决定探究的内容、研究的方向,同时还决定着探究成果。在短暂的化学课堂上,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是何种的呢?如何评价质疑的提出是不是有效呢?评价的原则包括学生是否对该问题感兴趣,是否可以激发学生勇往直前一探究竟。课堂教学中提出探究问题时应考虑到问题的挑战性,同时提问应该是递进的。

四、激发学生质疑,是实施有效探究的动力

质疑与反思是每个自然人的一种本能思维能力,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并没有设计合理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的质疑与反思能力得到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一种接受灌输的知识获取模式。[3]从教育学的本质看来,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质疑和解释质疑的过程,掌握新知识并能运用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固然重要,但提出疑问则更重要,因为学生之所以可以提出疑问说明他进行了主动的思维探索,而这一点恰恰是当前教学过程当中被我们忽略的部分,所以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过程中激发学生质疑是教师必须具有的意识。在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激发学生质疑:1、激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2、引导学生对于权威的质疑应以科学的眼光去质疑,而不是盲目的质疑。

五、围绕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形成假设并验证假设是否合理

科学探究中,我们可以根据现有材料和过往认识,提出假设同时进行大胆探索。假设应该是凭借现有的资料与客观事实,对未知问题提出的一种甚至是多种答案和结论,就其组成来看,包含已知事实以及由已知事实做出的假定两个部分。通过这两个部分的调配可以明确如何去解决问题。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提出假设,支持和强化学生对假设的合理性进行探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常帮助学生提出假设的方法主要如下:1、归纳式假设。这是一种从个别事实而获得认识和规律的方法。例如在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在观察钠和钾与水反应的现象的基础上归纳出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2、演绎式假设。这是一种将一般的原理运用到某一个体的方法,可以其检验原理的合理性与实用性。3、类比式假设。他根据两个对象的共性,推出一个对象可能和另一个对象所具有的属性。4、分类式假设。例如在讲解苯的分子式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在对烷烃、烯烃、环烷烃、炔烃的通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碳键的成键特点,猜想苯的分子式?

总之,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使教学的方式由“被动的注入式”转化为“主动的探究式”,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的被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探究式教学论文篇2

【摘要】 探究式教学是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时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在课堂,然而课外却是形成探究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保障条件就是为探究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  构建

引言:探究式教学是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时提出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探究是教育的生命线”。不可否认探究式教学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是最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更加需要探究学习。让探究从小开始。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养成探究习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研究能力的人,这样来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研究型人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我从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探究式教学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在教师激发与引领下,学生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进而自主能动地探究和构建当前事物意义的过程。”①他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测量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②

从内容和本质特征来看探究式教学包括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这个探究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等,而且这种材料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展开和安排,而不是杂乱无章;教师创造了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所以有着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由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做种种设想。总之,这种环境要是学生真正有独立探究的机会和愿望,而不是被教师直接引向问题的答案。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明确方向。特别是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讲教师的引导极其重要。包括你怎样设计让学生进入探究,怎样开展探究,怎样使探究更加有意义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也应该有新的理念——大力提倡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因为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持续、全面、和谐地发展。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认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谓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应该是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向学生提供各种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的经验。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课外活动是教学的延伸。在构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通过课堂探究式教学和课外探究活动相结合,积极营造和谐的探究关系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二、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探究式教学的内容,探究式教学是以课堂为主阵地,也就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并且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是以定向探究为主,所谓定向探究是指“学生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探究。” ③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依然是主体,但是他们缺乏探究经验,需要教师的指导,比如需要教师为他们制定合理探究计划,提出探究问题,在小学甚至还需要老师帮助他们收集一些探究资料。所以我们在数学探究过程中必须有一个精美的教学设计,以便我们在课堂中能很好的完成探究教学。

(一)“实事求是”分析学生和教材

探究教学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式教育的中心或出发点在于学生方面,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教只是为学生服务,而不是学服从教。”④所以我们要注意每一个探究的课题是否能适应小学生,小学生能否通过探究愉快自主地学习。在教学前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法、是否适应学生?老师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掌握,老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技能、知识能力储备、身心发展的特点、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个性等。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探究内容和方法相结合。比如:小学数学三年级(北师大版)的第一单元---认识小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常见的最为熟悉的小数莫过于他们在买文具、买玩具时看到的标价牌上的小数。所以我们要把握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并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来设计探究方法和探究内容。只有在实事求是分析学生并准确把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激发,问题意识形成后自然就会生成探究欲望。所以我们在设置情景的时候就不能将情境设置为“运动会中田径项目成绩的表示”,虽然孩子们对运动会中田径项目的成绩用小数来表示也会有一些认知,但却不是耳熟能详的情景,学习动机自然也不会得到很好激发。所以,我们在探究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特点。

同样我们也必须分析教材,教师对教材进行剖析,找准探究性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并使某些数学思想方法螎入情境之中,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探究的乐趣。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将学习小数,乘法,分数,对称、平移和旋转,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内容,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与统计观念,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本册还安排了一定篇幅的总复习内容,帮助学生对第一学段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与反思,以期达到这一学段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比如我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就要注意分析第一单元的意图是使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如“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寄书”),学习小数的初步知识。这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小数的感受主要是和元、角、分相联系的,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将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将认真分析教材和认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探究式教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或生活实际中的疑问,这种疑问主要表现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问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导致学生的原有认识平衡的失调,从而激发起学生产生新的同化与顺应的欲望,并由此产生新的平衡。

在探究式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应注意问题的设计。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探究与建构的突破点要围绕“认知冲突的出现、探究热情的激发、问题意识的生成”来确定。所以老师在内容上应注意设计一个能引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点。如果没有引发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学生将没有进入探究的钥匙。所以必须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有:

1、从现实生活或实际需要中诱发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如:学习“面积”时,提出:(用多媒体演示,如图①,图中表示出一间正在装修的房间,有个工人正在用地面砖铺地面,这样一个场景。)同时还有一些数学信息,房间的长是4米,宽是2米,砖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问需要多少块砖才够?这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站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想知道,要多少块砖才够铺满呢?地砖的面积、地面大小以及铺满砖数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什么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探究欲很强。

2、知识中诱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如讲《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在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后提出: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中,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来认识发现呢?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但会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观察、试验、猜测、估计,自己发现问题,找到答案,而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

3、从学生的学习中发现新问题。如在一次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用同样长的绳子,围出的正方形面积要比长方形大。学生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错。那么到底是对还是错?及原因是什么?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探究性问题进行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三)创设思维情境,启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旧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是针对问题定向阶段提出的实质性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渐养成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⑴重温、回忆以前的知识与方法;⑵对数、式、图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⑶动手实验、操作;⑷进行归纳与类比;⑸联想与构造;⑹充分交流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提出猜想;⑺比较、修改、完善、分享各种想法;⑻确定最佳解决方案。特别是不拿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给学生,而把课堂当作科学家发现定理的场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类比、猜想、联想、推理、判断”等,自己发现结论和方法。

(四)解释疑解惑,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传统教学证明过程都是由教师完成,这不符合主体性原则。探究式教学主体是学生,我们认为既然学生已经知道怎样解,就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对上等生提出高要求:用多种方法完成,并提出新问题;对后进生给予帮助,使全体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树立学习的信心。

(五)精讲总结,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问题解决后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并组织学生归纳出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技能方面的一般性结论,再通过教师精讲,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关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如讲《两位数乘两位数》总结时,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很清晰,在让学生做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三位数乘三位数这些题,学生通过进位方法的掌握,很容易探索知道两位数以上位数相乘的方法。这个过程让学生知道了问题可以探究解决,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探究模式的构建

实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但是探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养成一种探究意识和习惯。探究式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然而学生的大多数时间却是在课外,课外活动是形成探究意识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好课外活动探究。在课外活动探究过程中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教师布置课外探究活动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一方面表现在教师所布置的课外探究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为学生设计一个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的课题,当然这个课题必须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且有完成课题所具有的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以及探究资源。比如,学了“利息、利率”这一内容后,学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知道了怎样求利息的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此时,我安排了以下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完成:(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钱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能取回多少元?怎样存钱最合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存钱。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对利息的理解极为深刻,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

(二)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鼓励孩子的探究活动。

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重视参与或鼓励孩子在家的探究活动,积极培养自己孩子养成探究的习惯,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让孩子动动脑,动动手,这样长此以往,定向探究将转为自主探究,我们的学生也将成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社会栋梁,这就实现了我们教育的目的。所以课外探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营造和谐的探究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数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中体验平等、民主、理解、信任、亲情与爱护。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标新立异,敢于与老师争论,师生一起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创新数学。这样的课堂就会呈现积极、向上、自然、和谐、开拓的新气象。

(一)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探究的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时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任何压服、抑制都将窒息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⑤这就要求师生间要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解、学会欣赏,成为学生的知心大朋友,使课堂成为学生灵感涌动的空间。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进行认知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师与生创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参与学习的动机,做到敢想、敢问、敢说。课堂民主氛围的创设,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教师每一个亲切的眼神、细微有效的动作、和蔼的态度和热情的赞语等,都会让学生感到“心理自由”,尤其是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可以进一步诱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发扬教学民主,就必须要做到:耐心地听取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即使言论本身是错误的),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积极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相信每一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任何结论都充满着智慧;鼓励学生勇于发言,积极争辩,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允许学生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充分尊重学生的新观点、新看法;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数学教学,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善于吸取学生中的意见。

(二) 营造和谐的同学关系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来看,学生具有人际交往的智力和需要,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他们最希望得到的交往对象便是自己的同学和同龄的朋友,也最希望能与同学有一个民主、自由、友好的关系。这是他们的需要,只有在教学中满足了他们这种需要,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因为良好的生生关系在课堂了能创造一个愉快的空间,并且,学生的钻研需要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保障感,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基础之上的。在探究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之间的和谐,可以让学生的心理和悦,在合作中也可以为探究目标达成一致。相反学生之间没有良好的关系探究就失去了桥梁。有这样一个教学事例,有个男同学平时由于很调皮和其他同学相处不是很融洽,在学习数学三年级(下)(北师大版)——铺地面一课,每个小朋友手上有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上课过程中我请小组(4人)用自己手中的小正方行,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只有小组4人合作才能完成。结果小组成员不允许让他参与。最后的结果是整个小组的探究任务没有完成,小男孩被同学排挤,心理也受到了伤害。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就必须帮助孩子门营造良好的生生关系。对孩子之间进行情感教育。让孩子之间的关系平等而友好。

(三) 营造和谐的探究环境

哲学上说,一个人的发展变化是“内在”起决定作用,“外在”起影响作用。学生的学习成才我们也可以说,学生的智力、个性、努力等起决定作用,但是,学习的外在条件却对学生的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探究教学中尤其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首先,在数学探究环境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的需要,探究需要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等。一是因为他们的认知局限,需要更多的为他们准备更加直观的探究情景。二是因为丰富而直观的环境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其次,在探究的时间上,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需要花时间去验证自己的新想法,需要花时间通过阅读、思考、记叙及考察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来理解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小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时间上应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不要忙于完成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抢走学生的探究时间,这样只会让学生探究前功尽弃。长此以往学生将很难形成探究的习惯。

最后,教师在安排探究空间上,我们的空间应尽量让人舒适轻松,我们以教室为例,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中,教室的布置都很倾向于自然,课桌也很灵活,这样确保学生不论如何分组,不论从事哪种活动都能有效地进行下去,都能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同时安排的空间上应尽量与本次活动的内容想吻合,我们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景,老师在教室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商店的柜台和一些商品,他们所熟悉的,年龄阶段很感兴趣的一个玩具店作为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逛逛看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动机,形成问题意识进而探究。这样探究效果会更加。

通多方面为探究学习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学生才能放松,才能独立探究,大胆的发表意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勇于探究、勇于思考、勇于创造。

探究式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主要环节、实施、更新思想观念

一、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就是对世上任何事情和所有事物的认识。探究存在于我们生活实际的各个方面,有人称这样的探究为普通探究,它既无研究范围的限制,也无研究方法的限定。普通探究包括许多分支,其中之一便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在一定的信念和假设指导下进行的。它可以是指学科领域里的探究,即科学家提出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寻求答案,深化理解的过程;也可以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所进行的探究,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J.J.Schwab,1909~)教授。他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指出,教师的新技术和习惯,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在初中教学中把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物理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相应能力的教学方式称之为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有许多种类型。例如我们用理论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是探究;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探究教学还包含了许多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等。因此,探究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是简单的概念获得,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个现象、一组数据、一些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

“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目的,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或某种目的而精心设计的,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程度不同的指导。例如,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特殊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的,甚至可以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又如,数据的收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亲自收集数据,也可以给出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并作出解释,甚至将数据和数据的分析方法都告诉学生。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学到知识,更要得到能力的提高。故此教师不应是传统授业、解惑,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其主要渠道就是在“探究学习”为模式的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中。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尽管科学探究没有绝对固定的程序,但仍有一般的程序可循。而这个一般程序是学生做探究的必要知识,也是完成一个完整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所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工作单”,让学生学习探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比较好的形式可有以下的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评估与交流

设计实验分析和论证

进行实验

结合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第五章第四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把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进一步说明: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猜想:问题的可能答案

设计实验边讨论交流—边合作设计,内容包括:

1)所用实验器材、

2)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图、数据记录表

3)简述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实验要求:

1.把测量数据记在自己的表格中

2.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写下来

注意: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在打开的状态

2.连入电流表时不要连错

分析和论证主要内容:1.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

2.跟你的猜想或假设有何差异?

3.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Ia=Ib=Ic

评估与交流主要内容:1.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

2.测量结果如果不正确,其原因是什么?

3.为自己的正确观点进行答辩。

4.你在实验中是否发现了新的问题?想

不想进行探究?

完成反馈练习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为教师设计教学策略提供参考的框架,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也可涉及部分,要根实际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向互动为原则。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不断发散与聚合的创造性思维状态,以顺利推进科学探究进程。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过去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迫学生记忆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师“一言堂”教学,而且教学一环扣一环,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灵活地掌握新知识;这种教学法同时也消除了过去学生的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苦恼等情绪,而且还觉得学习“易”、“趣”、“活”。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一)课前的准备

教师课前应让学生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另外,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探索。同时,要有意识地设计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能力培养的内容。

(二)课堂上的实施

一、营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1.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努力创设“教师一学生”及“学生一学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有一个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

最后还有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必要时,教师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2.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1)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此外,在教学中让探究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探究教学课堂应成为学生锻炼物理表述能力的最佳场所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证据和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书面、口头表述。简明准确的物理表述是物理思维过程的反映,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培养和提高物理表述能力更是学生具备良好物理素质的需要。

二、善于通过物理实验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掌握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概念基础上,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电流的大小,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从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深化,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物理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和批判的时间。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式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中,重视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相结合。可以从三个方面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一方面,学生可以考虑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资料为自己手头的探究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第三,现在,我国的许多网站中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选择探究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开展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记录下自己的进展情况,由网站安排的指导教师(如专职人员、志愿者)随时对学生的探究计划和行动进行质询和指导。如优异研究院、大眼睛科技教育网等都是这样把探究式学习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的真正体现互动学习的良好尝试。这样的尝试,有利于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投身于探究式学习之中”这一理想的实现。实现了传统学习模式向现代学习模式的转变。

四、关于探究式教学教育观念的思考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个体教育实践是受教育观念的支配与影响的,而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和不自觉,因此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一个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更新观念,提高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在工作中就能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1、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而“探究式教学”则重在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按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说,其“成绩”并不是很好,因为,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中的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2、从注重统一规格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关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让学生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探究式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并非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注意引导同学们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同时探究式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3、从注重掌握知识转向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多少。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第二层次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三层次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主要应用在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这一点上,“探究式教学”与发现学习、启发式教学等学与教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在形式上,“探究式教学”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探究式教学”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教学活动相比较,“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是物理学基本特征,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为物理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什么电视机的屏幕能够显现各种颜色?为什么滚烫的开水和凉凉的冰棍都能冒出“白气”来?为什么听声音我们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建筑工地、码头等地去观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学物理知识。如学习“浮力”后,可去码头看看船舶上标着的“吃水线”,搞清轮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车,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杆,哪部分是轮轴,哪部分是滑轮组,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些部分是如何协调运用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4、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创新的能力,所以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有文化传递的功能,更要有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功能。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直接经验则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运用,才能转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因为“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观念和精神,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探究式教学”应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

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我以前就听说过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只有那些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坚忍不拔的人,才能征服最高的山峰。可是对于探索需要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这一点,今天通过这次挫折与失败,我才真正有些初步的感受和体验了。”“实验结果竟然与我们预期的差别这么大,怪不得老师告诉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看问题。”

5.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每种教学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教学方法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教师擅长讲授,讲述得好,也可以生动地向学生传达大量的有用信息;运用不好的话,授课会很沉闷,让人昏昏欲睡。探究式教学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但运用不好,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探究式教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所有的内容都用探究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总体说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在知识飞速更新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教育战线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去探究知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在南大的一次报告中曾讲到中国青年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需要加强创新意识。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教学,无疑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盎然生机。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0日第3版麻晓春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4)《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李建平

探究式教学论文篇4

1问题选取

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定位,同时又要结合非统计专业的现有实际,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定位,选择难易适中且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做到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稳步推进,慢慢形成学生的探究思维定式。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初期阶段,应选取单一的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问题。最好是能够当堂形成结论且给学生较深的印象。随着探究问题的不断深入,结合教学大纲,问题的选取进一步深化,逐步设置有一定探究压力但系统性不强并限定探究学习难度的问题。此时可以按照不同的抽样标准实施抽样,让各抽样小组分别观察其组内的方差水平。在此基础上一旦实施整群抽样,则误差水平可能的变动趋向。也可以就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别去对应会计课程的存量指标和流量指标,以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连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等到学生逐步适应探究式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后,教师就可以布置系统的、需要学生分组分任务在较长时间内才能完成的任务。

2布置问题

将选取的问题布置给各个小组。小组根据问题的大小与多寡,通常5~6人为一个小组。对于较单一的问题,可以多分几个组,各组的问题不强调其唯一性,可以重复,以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完成质量。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可根据问题的数量和工作任务情况,先确定各组组长(初期组长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统一指定,但随着探究活动的逐步开展,组长应鼓励个人报名或学生推荐),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侧重和个人喜好选择小组成员。每一个小组承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但无论问题难易程度如何,都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分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不允许有学生轮空,也禁止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大包大揽(但不排除必要的协作)。

3迅速完成组内分工

各组领取任务后,在较短时间内由组长在本组内根据个人的特长确定组内分工(3~5分钟即可)。制定抽样方案、实施抽样、搜集整理数据、查阅资料、分析推断、撰写报告等。对于具有共性并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应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独自完成,不因分工而隔断知识体系。

4收集分工情况,据此串讲知识点,引导学生的工作方向

教师可收集各组分工情况的书面结果,根据分工结果分别讲授各方面、各环节涉及的知识内容。讲解应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可以打破书本固有的知识点顺序。告诉学生在各自的工作中可能涉猎的知识内容,资料查找的方向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要用到的方法。说到统计指数,涉及同度量因素,就涉及了物量指标和价值指标问题,涉及派氏、拉氏指数的选取,常用的CPI确定方法同样会牵扯到基期的选择、权数的确定。因而鼓励学生去查找相应的文献资料,并进一步思索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拉氏、派氏指数分别代表了哪一种思维定势和探究趋向?指数体系的确立基于什么考量和出发点?指数体系的确立和因素分析的实际意义在哪里?等等。这种串讲,既为学生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同时又告知了基本的分析方法。

5文献检索,初步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依据各自工作任务,分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的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报纸杂志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持问题进行初步探究。资料文献的查阅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很可能在探究初期只是查阅了和问题直接相关的表象资料,而忽略了深层探究所需数据的收集,结果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

6集中讨论,相互激励,深入探究

各小组成员在收集相关资料并形成初步意见后,可及时组织大家集中讨论。每个人均可阐述自己观点,对所选用数据资料的可信度,使用方法是否得当等,听取他人意见。讨论过程中可有效实施相互的智力激励,迸发出灵感火花,为进一步发现深层次问题,探究和解决深层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7课堂交流、汇报

学生在组内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各自完成分工任务。形成统一意见后,应将成果制作成PPT文档。在规定时间内由教师组织集中进行课堂交流、汇报。由各组主讲人通过PPT演示本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允许组内其他成员加以补充完善。

8教师讲评

根据各组汇报结果,教师要进行及时讲评。既要对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对其在方法、思路上存在的问题给予指正。指导学生及时转换思路,回归正确的探究方向。探究式教学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和所学知识的局限性,极易形成学生“钻进去、出不来”。问题的叠加效应可能会打击学生探究热情,或导致“不可知论”。教师的及时讲评和肯定,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归探究学习正途的指南针。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活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强化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充分认识探究式教学组织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力度,并不断提升自身知识运用能力

探究式教学从表面看是把探究学习的主体转化为学生,但实质上绳子的另一端是教师。教师的备课、引导、启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备课任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应该得到加强。从问题的选取设定到最后的验收讲评,教学的主线仍然紧握在教师手中。哪些问题可以选来作为探究目标,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实施分组讨论、协作完成,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对教学方法的综合把控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充电并择机走向生产实践一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始终站在学术发展前沿。

2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启发

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初期,由于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一时难以适应,会因各小组组织不力,学生无从下手,不了解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而产生畏惧情绪。因而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为学生指明工作的方向并及时答疑解惑。教师可以利用常规教学课堂平台,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相应沟通平台或手机飞信、微信等方式,收集学生意见和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将学生引导到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逐步形成探究式学习的良好氛围。

3探究式教学仍需要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加以配合

对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我们很难将之归为探究式问题。加之学生在接收一门新的课程知识时往往出现短暂的不适应。因而教师仍要利用讲堂这一平台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着力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列举实例,多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和欲望。进而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的自然过渡。

4探究式教学课后占用时间较多,容易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

教师要合理安排探究式教学内容。挑选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内容作为选题,并适度调整教材体系中的相关章节。做到教学有重点、探究有实效。把一些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交给学生自我消化,或由教师使用传统方式串讲带过,把核心知识且具有探究的条件和意义的章节认真组织学生探究学习。避免全面开花、拘于形式,结果造成学生到最后劳神费力、难有所获。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较多,结构复杂且难懂。但却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先弄清楚探究式教学的真正意义,对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环节、问题的选取、节奏的把控、效果的评定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欲使探究式教学能够实现预期教学目的而非只是“标新立异”,则需要教师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探究式教学论文篇5

“探究—体验”式学习中,学生和教师是参与的双方。在这个学习模式中,学生积极地知识进行探究,体现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对学生学习的内容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他们的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鲁迅的《风筝》一课时,我给了学生以下探究性的题目。学生通过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来进行探究,和作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共鸣,促进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探究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找到有关的语句进行朗读,并说出自己的看法。体验一:你是怎样理解兄弟俩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的?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探究二:课文运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认真阅读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从哥哥或弟弟的角度出发,为课文编写一段对话。体验二: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并说说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设计,并请其他学生评论。在课堂探究和体验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被课堂学习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并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分析文章中人物的情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在进行探究和体验过程中,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会跟随教师提出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和探究。他们在思考过程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心理和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站在作者的位置上进行分析,获得更深的感悟。在探究和体验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不断提高,他们高效地完成了教学设计的目标,使语文课堂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二、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究—体验”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这是由于学生在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和体验时,他们的情感和思维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由于体验是学生作为语文活动参与的个体来获得的,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和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场所,并丰富他们的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和对亲身经历充满兴趣的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例如,在教学《纸船》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真情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为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并在上面写上祝福的话,表达对母亲的爱。学生在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之后,都积极地动手操作起来,并把自己对母亲的深厚感情融入到了文字中。通过这次制作贺卡的活动,学生更加了解和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期望,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实现了语文教学的高效。

三、问题引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且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探究—体验”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据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使问题从易到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同时,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语文思维,让他们通过探究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通过读写练习促进知识内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课文是学生需要进行的一项学习内容。在对课文进行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情感,流利地读下来。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他们在不断的朗读中获得语文的语感,通过朗读获得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眼睛、耳朵、头脑都处于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来提高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体会到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心理,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通过阅读,学生能学会和掌握遣词造句的技巧,并能运用到写作中。写作是学生运用文字来表达内心感受,并把这种感受传递给他人的途径;是学生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自我进行剖析的创造性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反应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写作,乐于动笔,并善于用文字进行表达。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提高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使他们学到的知识在自主探究下内化成自己语文体系中的内容,使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五、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和体验是不能分开的。学生可以通过对知识进行探究来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获得情感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又能激发学生向深层次探索的欲望。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对语文知识进行体验,激发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

探究式教学论文篇6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都将教育教学作为人才培养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措施。人才的培养方法与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我国是经济文化大国,作为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对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很重视的。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教学都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经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提倡的学习方法,都是枯燥无味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的呼声层出不穷,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合作性是重要的教育改革目标。

二、如何建设小学语文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

1.教师要重视学习指导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掌握的知识少,思维尚未发展成熟,但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很强,所以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多加指导,让学生矫正错误的学习方法,并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从“想学”到“会学”,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小学生会把老师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所以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教师应该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该教学生如何做人。

2.创设课堂情境,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活跃课堂气氛。在每个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都是重点和难点,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师生关系。每一位教师都要热爱并尊重自己的学生,应充分发挥主导性,并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认识到师生是平等关系,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并指导组长帮助组内成员巩固当天学习内容,或是互查当天作业等,在课堂内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长短及内容的难易程度,适当地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讨论。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及时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了解事情的渠道增多,对课本内容一定会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小组讨论中,为随大众观点,他们自己的观点不一定会表现出来,所以教师在刚开始建设合作探究式教学期间,应根据课程进度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先做好课前预习,然后在上课时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行发问和解决,在结束时加以概括和总结,这样不仅给学生足够的开放程度,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育教学不再枯燥无味。

三、小学语文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意义

1.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人们表达能力的基础。语文知识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有不可缺少的实用性,学习语文除了获得基本语言知识以外,更多的是要通过语文课堂知识学习,从而掌握更多的交往技能。学生在成为小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监督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人与人交往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帮助学生抛开恶性竞争意识,实现“共赢”。

2.体现了“新课标”的改革思想。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师生要互利互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还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倾听别人的观点,与同学互相帮助,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就。

3.通过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促进更有效的学习方法的生成。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沟通,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不懂的或是有所误解的正确知识,从而矫正自己的观点,并将他人观点吸收为自己所用。在同样的知识水平下的思维碰撞,可以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点交流,并转换已有知识点重建自己的知识系统,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盲点和问题,促进学生的继续交流与学习。

四、结语

探究式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改 探究式教学理论 运用方法

文学理论作为中文系中关键的一门理论指导课程,课程内容具有显著的抽象性,学科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很大距离,造成文学理论发展滞后。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也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进而提高文学理论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突破教材章节格局的限制,科学设计教学专题

1.1培养学习者批判文学的能力

传统文学理论教学在选择教材中,通常都会选取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依据。但是很多文学学者认为,在当前编写我国文学理论教材中有很多问题。比如:著名的赵教授指出:国内文学理论教材中有很多问题,很难适应国内文学理论、文学教材的发展,改革教材是大势所趋。有关实践结果表明,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不能根据课时要求,将各种理论知识讲明白、讲细致;另外一方面上,会引起学习者的反感情绪。所以,很多学者都主张突破教材内容章节的各格局,坚持从文学现象上考虑,以学习者知识需求为主导,对教学专题重新展开设计。教学专题应该考虑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学活动,并具有较强的“探究性”,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相结合,将文学体系中各个知识点与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相结合。如:结合“文学活动”中四大分支,将文学教学内容分为文学创作论、接受论、本质论和作品论四大模式,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都设定出一定的教学专题,在设计教学专题时,应考虑到学习者对天文现象感兴趣程度,并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文学活动本质论专业是培养学习者对文学认知的能力,让学生提交出评论文学热点的文章;文学创作专题结合培养学生文学写作的实际能力,要求学生们积极和愉快的展开文学创作;文学作品专题注重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能力,引导广大学习者积极创作文学评论。

1.2设计教学专题

结合文学活动本质论这一板块,并根据学生文学学习情况,设计出如下几方面的教学专题:怎样进行文学活动?文学到底对于我们生活有怎样的作用?文学与哪种活动有关系?文学具有什么特征?结合文学创作论板块,设计出文学创作体会谈、名人创作体会谈的教学专题。结合鉴赏和分析经典作品这一问题,文学作品论板块与文学接受论板块可以设计出如下几种教学专题:文学伦理和情感、文学类型、文学作品的层次;文学语言特征;文学写作风格。上述所讲的在设计教学专题中具有三个优点:一是,结合文学问题,有助于调动起学习者学习文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广大学习者深入探究文学;二是,既考虑文学理论知识体系是否完整、统一,也能与文学教学实际需求相符;三是,众多模块和教学专题促使整个教学思路都非常明朗,有助于引导教学者选择教学模式。但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完教学内容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教学中,还需要结合学习者学习状况、接受能力、知识需求等方面的因素,针对性的选择或者修改教学专题。

2教学方式上注重“探究”的过程

2.1创设教学情境

探究式教学和传统教学对比而言,前者完善了后者,后者注重推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强迫学生接受,而前者注重于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注重用问题导入教学内容,因此探究式学习又被称之为“问题导向式”的学习,而“问题”被作为研究和探讨学习的核心。在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提出问题,学生针对性的回答,这样才能制定出可行的、效果好的教学方法,显然“探究问题”贯穿于教学课堂的始终。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将原本枯燥、乏味的问题转变得丰富有趣,学生在思考问题中,也会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也在无形之间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促使他们更好的进行学习。如:“文学的真实”教学专题课堂活动应该这样开展的:教师先对学生们讲述《农夫观画的故事》,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这个故事到底在讲什么?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大家在讨论后得出:文学艺术的灵魂是真实性;教师在引导具体例子,果戈里的《外套》、卡夫卡的《变形记》,让学生们思考和研究艺术具有的真实性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的真实性有和差异?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和归纳出艺术真实性具有的四大特征;教师结合学生对艺术真实性的理解程度,提出如何艺术真实性中存在的矛盾?即普遍性与个别性这一矛盾,在分析和研究后得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了解“艺术概括”的含义;然后教师在结合老舍《骆驼祥子》、托尔斯泰《复活》”等例子,对概括艺术的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在讲述实现艺术真实性这一条件时,特别是讲到“合情合理”时,教师可引出王实甫的《西厢记》,其主人公杜丽娘“死了又活了”、“梦里又死了”的离奇、古怪的情节让学习者思考:“为什么这一情节不是真的,很多读者都信以为真呢?”让学习者在思考后得出结论。所谓的问题主导式也就是从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着手,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其中,也有很高的热情参与其中,不但能够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而且也能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们在探讨问题中学习知识。

2.2开展文学辩论赛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文学的认识越发深刻,呈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从某一种程度上而言,探究式教学也就是要教学者将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思考的能力还给学习者,让学习者主动思考,在思考中得到新知识。所以,在文学理论教学中,重视通过“多方主体交流”的方式,引发学习者们观点相撞,这样既可以挖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也能够加强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展开小型辩论赛作为观点争锋相对的关键环节。如:结合“什么是文学”这一教学专题,教学者可以设计出三个辩论题目:“网络文学与文学意义相同吗?”、“文学是否会消失”、“文学艺术具有美丑性吗?”,由于上课时间的限制,教师可让学生自愿选择其中一个辩题进行辩论,在辩题确定之后,将全班同学分为正方、反方,在一星期的准备后,正方和反方分别挑选出三名陈词总结人、三名陈述辩论人,其他学生可以在自由辩论环节中发言,辩论赛之后,每一位同学都要写一份文学短片作业,字数不限。通过实践表明,这种准备充分的小型辩论赛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和喜爱,同学们的参与热情都很高,也准备了发言稿,在自由辩论时很多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发言,学生们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不但将自身的看法勇于表达,而且也从对方辩友身上学到了知识。

2.3延伸对文学的思考

想要顺利、有效的进行理论问题的研究,只靠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也只能停留在问题表层上,很难以深化理论。所以,注重收集课外的资料,探究式教学方式作为引导广大学习者课外延伸思考的主要环节。但教师应注意到,收集资料并不是简单布置或者告诉学生该收集什么资料而需要注意如下二个问题:一是,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最好选择开放性、有争议价值的论题展开,教师应指导学生们如何收集资料、收集资料途径等;二是,大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将自身的认知凝结成某种表现形式,做到这两点后,才能确保学生在收集资料时有足够的动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思考、自学能力的目的。所以,在进行收集资料和延伸思考这环节时,需要学习者和教学者花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些较为适宜的教学专题中才能着手实施这项工作。如:围绕着“文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这一开放的、有争议的话题,让同学们进行课外自学,在课外自学后课上发表看法,鼓励和支持同学们不要被教材内容几种观点所限制,要敢于发散自身的思维,主动思考自身对文学的发展有的看法。让学生们在课下时间寻找在经典文学之中,典型人物的事迹,并了解他们的成功之处,以便于深入的了解文学。另外,在课堂后,让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为古典诗词配画、配词等,各个小组组长负责用PPT演示,进而将中国古典诗歌情景美、意境美充分展现,这也就是一种较为可观和典型的课后延伸式的研究。

2.4学生成绩测评的灵活性

第一,期末考试方法应形式多样,考试题不但有名词解释、填空题,而且还要有论述题、分析作品题,既考察了学生对文学基本概念和理念,也考察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综合成绩的评定,学生平时成绩包括如下几方面:意识,个人得分、小组作业合作成绩、参与辩论赛状况、参与网络平台状况等。学生所完成的平时作业,一方面是整理和反馈学生自身所学的知识;另外一方面上,将记忆知识扩展到知识的应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状况作为测评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其主要部分结合教师打分,有时也安排小组成员间互相评论,每一次成绩都将计入到学生最终期末考试成绩中。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学习文学理论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既可以达到强化学习者学习兴趣的目的,也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结合文学理论这门课程实际内容而言,探究式教学改革是正确的,想要顺利有效完成改革,这不但需要文学教师坚定改革的信念,而且也需要教师长期坚持,进而提高文学理论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5):76-78.

[2]吕佳.文学理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81):143-144.

[3]李冰燕.探究式教学法在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1):43-45.

探究式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主要环节、实施、更新思想观念

一、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就是对世上任何事情和所有事物的认识。探究存在于我们生活实际的各个方面,有人称这样的探究为普通探究,它既无研究范围的限制,也无研究方法的限定。普通探究包括许多分支,其中之一便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在一定的信念和假设指导下进行的。它可以是指学科领域里的探究,即科学家提出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寻求答案,深化理解的过程;也可以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所进行的探究,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J.J.Schwab,1909~)教授。他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指出,教师的新技术和习惯,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在初中教学中把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物理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相应能力的教学方式称之为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有许多种类型。例如我们用理论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是探究;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探究教学还包含了许多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等。因此,探究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是简单的概念获得,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个现象、一组数据、一些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

“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目的,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或某种目的而精心设计的,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程度不同的指导。例如,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特殊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的,甚至可以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又如,数据的收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亲自收集数据,也可以给出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并作出解释,甚至将数据和数据的分析方法都告诉学生。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学到知识,更要得到能力的提高。故此教师不应是传统授业、解惑,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其主要渠道就是在“探究学习”为模式的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中。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尽管科学探究没有绝对固定的程序,但仍有一般的程序可循。而这个一般程序是学生做探究的必要知识,也是完成一个完整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所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工作单”,让学生学习探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比较好的形式可有以下的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评估与交流

设计实验分析和论证

进行实验

结合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第五章第四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把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进一步说明: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猜想:问题的可能答案

设计实验边讨论交流—边合作设计,内容包括:

1)所用实验器材、

2)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图、数据记录表

3)简述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实验要求:

1.把测量数据记在自己的表格中

2.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写下来

注意: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在打开的状态

2.连入电流表时不要连错

分析和论证主要内容:1.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

2.跟你的猜想或假设有何差异?

3.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Ia=Ib=Ic

评估与交流主要内容:1.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

2.测量结果如果不正确,其原因是什么?

3.为自己的正确观点进行答辩。

4.你在实验中是否发现了新的问题?想

不想进行探究?

完成反馈练习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为教师设计教学策略提供参考的框架,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也可涉及部分,要根实际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向互动为原则。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不断发散与聚合的创造性思维状态,以顺利推进科学探究进程。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过去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迫学生记忆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师“一言堂”教学,而且教学一环扣一环,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灵活地掌握新知识;这种教学法同时也消除了过去学生的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苦恼等情绪,而且还觉得学习“易”、“趣”、“活”。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一)课前的准备

教师课前应让学生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另外,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探索。同时,要有意识地设计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能力培养的内容。

(二)课堂上的实施

一、营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1.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努力创设“教师一学生”及“学生一学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有一个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

最后还有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必要时,教师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2.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1)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此外,在教学中让探究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探究教学课堂应成为学生锻炼物理表述能力的最佳场所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证据和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书面、口头表述。简明准确的物理表述是物理思维过程的反映,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培养和提高物理表述能力更是学生具备良好物理素质的需要。

二、善于通过物理实验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掌握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概念基础上,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电流的大小,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从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深化,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物理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和批判的时间。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式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中,重视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相结合。可以从三个方面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一方面,学生可以考虑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资料为自己手头的探究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第三,现在,我国的许多网站中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选择探究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开展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记录下自己的进展情况,由网站安排的指导教师(如专职人员、志愿者)随时对学生的探究计划和行动进行质询和指导。如优异研究院、大眼睛科技教育网等都是这样把探究式学习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的真正体现互动学习的良好尝试。这样的尝试,有利于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投身于探究式学习之中”这一理想的实现。实现了传统学习模式向现代学习模式的转变。

四、关于探究式教学教育观念的思考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个体教育实践是受教育观念的支配与影响的,而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和不自觉,因此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一个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更新观念,提高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在工作中就能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1、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而“探究式教学”则重在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按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说,其“成绩”并不是很好,因为,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中的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2、从注重统一规格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关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让学生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探究式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并非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注意引导同学们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同时探究式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3、从注重掌握知识转向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多少。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第二层次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三层次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主要应用在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这一点上,“探究式教学”与发现学习、启发式教学等学与教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在形式上,“探究式教学”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探究式教学”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教学活动相比较,“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是物理学基本特征,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为物理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什么电视机的屏幕能够显现各种颜色?为什么滚烫的开水和凉凉的冰棍都能冒出“白气”来?为什么听声音我们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建筑工地、码头等地去观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学物理知识。如学习“浮力”后,可去码头看看船舶上标着的“吃水线”,搞清轮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车,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杆,哪部分是轮轴,哪部分是滑轮组,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些部分是如何协调运用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4、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创新的能力,所以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有文化传递的功能,更要有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功能。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直接经验则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运用,才能转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因为“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观念和精神,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探究式教学”应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

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我以前就听说过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只有那些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坚忍不拔的人,才能征服最高的山峰。可是对于探索需要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这一点,今天通过这次挫折与失败,我才真正有些初步的感受和体验了。”“实验结果竟然与我们预期的差别这么大,怪不得老师告诉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看问题。”

5.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上一篇:小学数学估算教学范文 下一篇:情感化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