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15 17:10:38

探究性学习教案

探究性学习教案篇1

关键词:“环保教育”;探究性学习;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7-02

目前从小学到中学这一阶段的教育中仍没有环保教育这门课,在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基础课《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材中也只是提到了保护环境,对于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效果不理想。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我设计了这一专题的活动。

一、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调查统计,了解本校——民勤——甘肃——中国——世界的环保情况,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初步掌握一般调查方法,并学会小论文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统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环保标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

二、活动指导

1.讲授3课时:小论文的写作方法1课时,小报的构思1课时,调查报告的写作、调查的注意事项等1课时。

2.提供查找资料的途径。到环保部门了解我县的环保情况,查阅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网上搜集信息,还可参考有关的报纸、杂志、电视等。

3.教师经常深入各班解决学生的疑问。不仅师生之间要多交流沟通,也要鼓励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教师们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但不是一味地替学生们去做,可根据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建议和指导;密切关注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感知、思维走向以及情感动态。

三、活动步骤

以小组为单位,2~5人一组,也可以个人的形式进行,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全体参与,每人选2~3个课题来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1.自主学习。为了获得有关的环保知识,学生须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课外资料,进行自学,从而懂得有关环保知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收集有关的信息,或查询写小论文的资料,学会设计、布局小报的版面。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相互交流、讨论、提供信息源。

2.调查研究。刚开始要求学生进行一些较简单的调查活动,如调查教室内、宿舍内、盥洗间、食堂内、校园内环境的情况,并记录数据,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调查自己所在乡(街道)、整个县城的环境情况,并记录数据。

3.汇总整理。每个学生将调查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并写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并设计环保标语,后在小组内讨论、研究,力求达到小组内每个学生的调查报告真实、建议有价值,论文有理有据,标语有创意、新颖、易理解、易记忆、有创新。

4.讨论交流。各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上台朗读调查报告、小论文,实物投影自己的小报等作品,并讨论如何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做好环保?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小组长汇总环保建议,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5.写倡议书。班长汇集各组环保建议,汇合成班级的环保共同目标,并向全校师生写一份“拣起身边的每一片垃圾”的倡议书,号召全校师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来共同爱惜我们生存的环境,爱护我们的校园,使校园的水更清、天更蓝。

四、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是整个活动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重视评价考核这一环节,才能真正提高活动质量,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为了做好评价活动,我认真写好每个学生每个阶段的指导方法、调查阶段小结,认真安排并记录好每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此次活动结束以后,有大部分学生感触颇深:“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很有新意,既能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和兴趣选取自己喜欢的题材,又能鼓励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去找寻相关信息和资料,这样学生们既获得了知识,又增加了历练,能深刻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与体验。”

五、活动体会

1.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帮助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符合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尝试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喜欢尝试、喜欢动手实践是中学生的一大特点。探究性教学通过一些贴近生活的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实践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更深刻地记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符合中学生团体意识增强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喜欢在团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是中学生的另一大心理特点。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让学生互相启发、讨论,密切配合,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体会成功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这样的学习方式也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极大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抓住了学生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学生的另一个心理特点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周围的新事物非常好奇,有非常强的探究欲望。探究式教学通过设置情景问题,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补充很多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给予学生恰当的表扬和鼓励,符合中学生渴望被尊重和认可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性学习教案篇2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材、《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水平自行编写的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它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教师体现教育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有着重要意义.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探究性学习导学案”正是建立在此目的之上,教师在一般导学案的基础上,为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设计的包含目标引领、课前导学、课堂体验、巩固反思等模块的程序性、科学性的学习方案.通过“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实现以下三个目标:(1)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2)实现“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学生在“探究性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升、课后巩固等环节的经历,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3)教师借助“探究性学习导学案”,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有机链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师的指导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导学案是教师针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具体设计的教学方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高效课堂学习等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探究性学习导学案在教师的“导”上要求更高,因此,要特别重视探究性导学案的设计.为了有效发挥探究性导学案的作用,导学案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合性原则

诚然,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在发挥学生潜能和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整个初中数学的教材安排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就难以实施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的授课内容、课时的安排、学生的学情,确定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优势,实现课堂学习活动收益的最大化.以初三一节“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为例:该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在初二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判定,有着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在初三进行复习时确定了“构建全等三角形知识体系,全面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学习目标,因此该节课适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所以在设计探究性学习导学案时,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自行总结“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树,包含知识点和典型例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我总结能力.

2.情境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科或生活中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因此,一份好的探究性学习导学案应该从创设适度的、良好的问题情境开始,激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层次性原则

创设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导学案设计的关键.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既要注意问题要具备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又要注意在问题的设置上应具有层次性.在问题的设置上应当由易到难,梯度推进,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规律,做好分层导学.设置的问题既要有利于学生打牢基础,又要有利于拓展知识,注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不看书解决不了教师设计的问题,看书看得不详细解决不了问题,光看书不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思考得不深刻也解决不了问题.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上还要注意:(1)问题要有启发性;(2)问题不宜太多,太细;(3)尽量不搭建“脚手架”,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同时,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设计要注意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不仅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更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设计每一步的学习环节时,教师都要想象自己就是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提前预料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应对,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学习.所以,在导学案中,学习目标、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要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

三、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效果评价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效果如何需要及时地给予评价.因此,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设计应当把效果评价有机地融合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特别是评价的方式不能单一,可以从课时检测、课后反思、过程表现等方面共同进行评价.考虑到有些学习内容需要在相互评价中真正理解,所以效果评价也应该包括互评这种方式.通过效果评价,可以使学生所建立的关于知识的个人意义经历了某种检验而变得更加清晰、明了,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应用中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提升学生对知识加工、改组、归纳的能力,使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理解所学知识.仍以初三“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为例,在探究性学习导学案上设计:“课后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2)自主进行纠错,并整理在纠错本上.”反思,既是一种思想,更是一门技术.只有经过对所学内容进行明晰且正确的反思,才能从解决问题的经历过程中,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提升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更需要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将实践和探究融为一体,不断提升个体能力.所谓“纠错本”,也叫“错题集”,是指学生在老师讲评完作业或试卷以后,把做错的题目记录下来,找到错误产生的原因,并进行错因分析,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但是,探究性学习中的纠错,不仅仅是把做错的题目登记在纠错本上,而是在不断的积累中,进行错题归类,可以按知识点分类,也可以按解题的方法分类,从纠错的本身去探究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通过错题分类也可以促成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改变定势思维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但是,这样要求的工作量就会很大,所以要鼓励学生坚持下去,才能有明显的收获.

四、使用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收获与体会

1.重新定位了“导”与“学”的关系新课标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老师要真正成为课堂的指导者.那么,老师导什么?怎么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而老师通过设计探究性学习导学案,实现了对教材的总体把握,同时能基本预测课堂教学效果,使未来的课堂按老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导学案中设计适合学生思考、学生能自己动手解决的问题.如此一来,就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改变了以往过度依赖老师的习惯以往由于过度依赖老师,学生连最简单的问题都懒得自己去解决,其实,不管是课本中的问题,还是课堂上延伸的变式,只要肯动手、动脑,学生都可以自主解决.使用探究性学习导学案,让学生明确了学生目标,对学习的总体内容有了整体把握,从心理上克服了对学习的恐惧.而且,面对探究性学习导学案上的一个个分层设计的问题,学生由易到难,自然而然地有了成功的自豪感,当然也就会产生继续攻克问题的愿望,这样懒于动手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通过这样的导学案,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3.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的发展、不同的收获探究性学习导学案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设计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要求的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他们自身的价值都得到认同.

五、结束语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我们的课堂上利用探究性学习导学案进行高效的探究性学习,从课前导学到课堂体验再到课后反思,处处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运用的过程,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中解放出来,变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用探究性学习导学案教学的关键是要能贯彻执行下去.也就是说,要想办法督促学生完成导学案,使导学案的实际意义能够得以实现.实践中,探究性学习导学案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不断完善!

探究性学习教案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逐渐消除高中英语教学“低效”,甚至“负效”现象,构建“有效”或“高效”的先进主流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中学英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高中英语“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和发现学习为支撑理论,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标准,旨在改变传统的学生接受式教育,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实施教学案一体化,以学案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和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以人为本,切实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目标在于丰富新课程改革应用研究宝库,为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范例。通过研究,最终达到实现教学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以期达到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

1、“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核心概念的界定

高中英语“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点拨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全程创造性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外语交际能力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2、本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

3、流程解析:本模式教学流程包括“两条活动主线”(教师以案导学和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三个“教学时段”(课前、课堂和课后)。整个教学过程凸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重点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迁移规律的作用下,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由学生去探究,学习的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寻找,结论由学生去总结。但学生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导学,虽然教师不在前台,而教师的“导学”始终融合于“学生自主探究”流程之中,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不俗表现”来折射教师“导学”的精妙之处。学生依托学案,进行学习探究的程序为:明确目标——依案自学——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当堂训练——拓展延伸——能力提升。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编制学案——创设情景——示案激趣——启思导练——精讲点拨——评价激励——教学反思。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此外,该模式还体现了孔子“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提升自身外语素质和能力的同时,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活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自然生成精品学案和精品课堂等研究成果,实现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如下:

(1)以案导学,据案自学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学案导学的第一步是出示学案,在课前适当时间内发给学生,让其提前展开自学。新课伊始,教师先用1-2分钟时间,运用导语、演示或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适当情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让学生自学,以旧启新,为知识的迁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2)合作探究,尝试解疑

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学,原有知识结构根据新知识的不同类别分别进行同化或顺应,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疑问、不明确或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指导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不同方面考虑问题。讨论中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对问题的看法,供其他同学讨论、批评、切磋、补充。讨论中,教师要容忍一时的无秩序的“混乱”,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虚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但时间不宜过长,经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决不浪费时间。

(3)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对于疑难不决的问题,通过教师引导个体发言、同位商讨、小组讨论、同学辩论、教师点评等多维互动形式解决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时,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点拨或精讲,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抓住要害,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重点内容,梳理语言知识,从而使新知和旧知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网络结构。在学生归纳总结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

(4)评价激励,当堂训练

学生在自学、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好方法,教师应大力表扬;不明白的,要鼓励其大胆去探索。“学案”中的训练题,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及时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反馈结果,及时矫正,并补充补偿性练习题,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知能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及时矫正,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

(5)知识拓展,创造运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内化知识点,进一步延伸学习内容。学生掌握知识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是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发生了哪些错误,原因何在。同时,还要对问题进行发散式延伸。

二、学案设计的基本方法、要求和种类

学案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基础,学案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要与课本紧密相连,做到“学教合一”,反映出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背景与发生过程。学案的内容一般分为学习目标和要求、问题探析、基础训练、课内摘录和拓展提升。编制时要注意:一要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做到一目了然。二是以语言知识为主,从问题的内容着手,使之问题化,体现学生学习体验过程和梯度逻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三是量不在于多,一课时一般8开一张(一面留下空白),书本例题学生在书本中参照,书本练习题合理选用;空白处用于课内学生摘要、习题探讨、课后感悟和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自己补充习题。

高中英语学案的类型从学习时段设计为三种:

(1) 预习学案:用于指导学生预习, 在课前的适当时间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提前预习。了解新课的重点、难点及知识间的联系,熟悉本节课要学习的问题,以便提高课堂听讲效率、提高自学能力。

(2 ) 课堂学案:用于课堂学习, “学案”中所提的问题,并没有加以解答,迫使学生展开思维,积极思考。但有很多问题,由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无法解决。学生就会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钻研、讨论、听讲,主动用脑。

三、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的价值取向

1、“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体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使课堂教学成了开放的,发散的,迁移发展式的积极思维王国,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学生有了长期的自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必然随之大幅度提高。而更重要的的收获在于几年、十几年后,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再是机械的“书橱”,知识的“容器”,而是会学习、有头脑、有胆识的高素质人才。

2、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使高效课堂教学的成为可能。该模式是在遵循中学英语教学基本规律和课堂教学特点的前提下对课堂结构和学习方式进行重要的变革。因此,变革后的课堂结构清晰、简洁,更加科学,突出学生主体,优化合作方式,关注教学实效,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明显提升。从过程上看,学生的参与充明显提高了,尤其是后进生的课堂参与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从习惯养成上看,学生预习、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作业、合作学习、交流互动、质疑与争辨、知识整理等习惯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学习能力上看,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发展。从学习体验上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

3、“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都从被动听课中解放出来,学习主动性强,探究意识强。该模式创设了一种宽松、愉悦、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乐学、易学、活学、会学。同时,通过师生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加深了师生情谊,消除了师生间的心理隔阂,打破了传统的“师道尊严”,有效地抑制了教学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探究性学习教案篇4

[关键词]学案导学模式中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93

学案是和教案相对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教师在现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以课时为单位,将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知识设计成递进性问题系列,以此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探知的学习过程。导学则是和“讲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式。由此,学案导学可以定义为: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一、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原则

1.主导性原则

学案导学模式中“导”的概念就是教师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处于主体地位,而是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立足于“主导”来设计学案,既不能下发学案后觉得万事大吉,放手不管,让学生自主学习,也不能充当“保姆”角色承包学生的所有学习任务,而是要担负起“导演”“主持人”的责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主导”地位,不是盲目地“满堂灌输”,而是适时地设疑启发、组织讨论、精讲点拨,教学工作到位而不越位,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2.主体性原则

从学案导学模式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的,因此在将学案导学模式应用于中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主体性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三个“必须”: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够完成学习目标,留给他们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必须依靠学生,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让学生直接参与,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必须为了学生,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围绕学生发展而进行,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学案导学模式有所收获。三个“必须”是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教学中应用有效性的基本前提,也是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直接体现。

3.探究性原则

师生共同探究,完成教学目标是学案导学模式的本质,因此探究性原则也是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教学中应用所要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意识到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没有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更不会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不同思维的碰撞,从而也不会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实践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唯书、不唯师,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层面的拓展,形成探究的兴趣及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过程

1.预习导学环节

以笔者自身的实践为例,在预习阶段不是直接要求学生课后浏览教材内容,而是在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大纲以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来提出一个个不同类型的问题,形成一个学习方案,在课前将这些方案发给学生,让学生以此为参照进行预习。在预习导学环节有以下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学习方案的制定要尽可能地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并且要保证问题的难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此来避免学生再次走上生搬硬套的道路;另一点是教师需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指导,例如怎样使用工具书、如何查找资料等。

2.合作探究环节

合作探究是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应用形式,对此笔者认为合作探究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例如在一些教材问题探究之外可以设计一些问题留白,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巡视,及时点拨,对学生的疑问要有明确的回复,不能让学生产生模棱两可的感觉。最后是对于学生合作探究的总结教师要抓住要害,以学生的问题为例,从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起触类旁通的效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3.检测反馈环节

在教学检测反馈上,笔者主要采用的是当堂检测反馈的方式,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通过当堂检测反馈可以巩固新知,并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当堂反馈能够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王露露.预学案模式在农村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初步尝试[J].科技资讯,2016(4).

探究性学习教案篇5

近年来,机器人教育在我国中小学已逐步推广,由起初活跃的机器人竞赛,逐渐向课堂化教学发展、向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发展,得到了教育领导机构、教育学者、任课教师和家长等各方面的关注。对其研究的主体也由原来以教育机器人企业为主,向教育学者、一线教师过渡。一些学者开始从教育视角进行研究,比如张国平、张剑平等人从教育视角分析我国基础教育中机器人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为加强机器人教育梳理现状、指点方向[1]。很多机器人教育一线教师也开始分享其教学的经验和感想,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模式,以提高机器人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受其启发,本文以笔者一年的机器人教学经验为实践基础,结合本校的“三案·三段”教学模式来探究机器人课堂教学。

1 机器人教育概述

机器人教育通常是指学习机器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或利用教育机器人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理论和实践[2]。其内容涵盖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逻辑学和运算学等多学科的内容,综合性强,并且需要动手操作,自主创新的环节很多。因此,通过机器人教育,不仅可以巩固显性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可以获得逻辑判断思维、系统思维、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隐性知识。机器人教育已被普遍认为是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其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许多有条件的中小学纷纷将机器人引入学校教育中,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机器人教学活动。目前,我国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教学活动的形式主要有课外科技小组、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课等形式[3]。还有的学校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将机器人活动引入课堂进行探索和尝试,如上海卢湾高级中学[4]。官田学校主要采用信息技术课的形式,将机器人模块作为信息技术课内容的一部分。因此,本文中的机器人教学主要是指课堂教学。

机器人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决定了其教育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逻辑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官田学校的“三案·三段”教学模式体现了这些理念和原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将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2 “三案·三段”教学模式概述

“三案·三段”教学模式是我校在课堂教学建模过程中,从教学实践逐渐提炼、形成的校本教研成果,该模式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方向,以《宝安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指导,以培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能力为根本任务,是对本校课堂教学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后,结合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提出的构建“高效课堂·个性成长”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本校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科目中已广泛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案,即导学案,包括预习案、探究案、巩固案,三案合一,这是学习的载体。导学案:导学导教,一统课堂;预习案:重在导学,不是检测,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提前自学新知,初步理解和把握新知结构,并从中总结学法,养成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探究案:落实重点,突破难点,重在导思,深化知识。

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思考、合作、探究、总结,得出结论和规律,并期待新问题的产生,让探究案的价值最大化。巩固案:巩固所学,重在导练,当堂评价,提升能力。主要是针对学生已学内容进行基础训练、综合训练、能力提升,以锻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编制学案注重“三实”:一看学案是否实际,呈现的基础知识是否为学生必须掌握;二看学案是否实用,是否对学生学会学习起到帮助;三看学案是否实惠,是否既能获得知识,又可以触发兴趣,一举多得[5]。

三段:包括预习展示、探究发现、巩固评价,各段可单独成课,也可合而为一。第一段:预习——展示。这一阶段与预习案结合,学生预习、自主解决50%问题、标注出疑难问题。然后展示预习成果。第二段:探究——发现。立足于师生互动的活动,探究结合探究案,侧重于过程,以活动、问题、学生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为主线。发现侧重于结果,力争实现三得:总结规律,习得方法,或者产生新问题。第三段:巩固——评价,与巩固案结合,当堂自测。评价的同时进行整理和复习,并结合教学目标监督落实[5]。

“三案·三段”教学模式本着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面发展,全员发展,为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本研究本着拿来主义的思想,借鉴、吸收其中适合机器人教学的部分,尝试构建个性、高效的机器人课堂教学。

3 基于“三案·三段”教学设计过程描述

这部分以深圳海天出版社发行的初一《信息技术》下册活动二第一节内容为例,探索基于“三案·三段”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参与讨论过自动感应风扇的设计制作过程,初步了解了机器人程序编写的方法,熟悉了编程软件环境。

3.1 “预习——展示”阶段

保守的教育重视复习,进步的教育重视预习,复习是学生跟着老师走,预习是学生自己往前走。只有预习,才能学会学习,才能学得更好。预习案(表1)的编写要求仔细钻研教材,尽可能的覆盖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突出重点。题型设置简单,可采用填空题或者简答题,难度适中,学生通过自学或简单的讨论能够完成。本课例中将画笔、直行、转向模块三个基础模块的知识以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形式呈现,学生通过看书就至少能够完成80%。情景导入环节可以灵活设置,视其与预习内容的关系而定,可以放在预习案里,也可以单列。

3.2 “探究——发现”阶段

探究案(表2)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设置的问题针对学生已学内容进行基础训练、综合训练、能力提升,以锻炼学生思维,提升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课例中,第一个探究任务是绘制没有路径和起始角度限制的正三角形。第二个探究任务限制了路径,需要学生灵活应用“直行”模块。第三个探究任务限制了起始角度,考查学生是否会应用转向模块。第四个探究任务围绕转向角度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设置。第五个探究任务超越了前几个探究任务所引出的规律,提供给基础好的学生选做,实现分层教学。

探究有三法:一为问题主线,围绕展示显现的学情,结合教学主问题,广拓深挖、举一反三,不离其宗。二是学习主动,教育的魅力在于唤醒、鼓舞,调动学生,利用学生,解放学生,尊重学生、包容错误、鼓励创新。三是活动主轴,教学活动的层层推进,教学问题的抽丝剥茧,才有学生的兴味盎然和豁然开朗。本教学案例中以前两个探究法为主。围绕“直行”“转向”两个模块设置了4个必做探究问题和一个选做探究问题,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每个探究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先思考、寻找解决方案后,教师根据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规律、举一反三。学生再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并及时分享学生探究成果,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创新实践。以第一个探究活动为例展示教学过程,如表3所示。

3.3 “巩固——评价”阶段

如表4所示,本课例的巩固环节以梳理知识要点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重点的把握。并设置了一个目标分层的思考练习(每一个图形均体现至少一个知识要点),促进知识迁移。关于评价,在机器人教学中,有些内容实操性比较强,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动手操作能力等隐性知识,其评价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简单的问答形式来完成,因此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即评价贯穿于整堂课:预习评价强调实效,展示评价强调精彩,探究评价强调静思,发现评价强调延伸,训练评价强调当堂[5]。另一方面,评价形式多元化,自评与互评、师评与生评结合,多渠道贯通,多管齐下。每一个探究活动中都穿插了学生作品展示与互评,在巩固案中,思考任务为学生自评提供了参考,这比单纯的自评表更明确具体。

课后,教师根据课前以及课堂的使用情况进行反思、记录,再进一步修正完善导学案。并根据各班情况调整教学过程和难度,因班施教。

该教学模式不管是在预习阶段还是探究、评价阶段,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着管理者、指导者的角色。

1)重视预习,一些易懂的知识点由学生自学,老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带着任务和问题进入课堂。

2)精心设置探究活动,由浅入深,融会贯通。这是设置导学案中最需要花精力的部分,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部分。这一阶段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学生,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方法等。使学生在应用、巩固显性知识的同时,获得隐性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3)巩固、评价同时进行,在巩固的过程中完成评价,评价过程中实现巩固。在课堂40分钟内,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探究,教师指引其朝指定的方向前进,并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4 结语

机器人教育起步较晚,引入课堂教学更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对于机器人课堂教学,教师们没有相关的教学经验可借鉴,只有从其他比较成熟的学科引入教学方法和模式。本研究是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情况进行的教学探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但所思所想来源于一名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能为机器人课堂教学研究提供案例素材。我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究和完善,还需要教育政府、中小学学校、机器人厂商、科研学者、一线教师等的协作与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国平,张剑平.我国基础教育中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5):92-94.

[2]彭绍东.论机器人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6):3-7.

[3]张振堂.中学智能机器人教育的校本课程建设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4]李仙蕊.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模式之构建:基于项目学习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5]高效课堂 个性成长:官田学校“三案·三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探索[EB/OL].http:///zt/kg/content.aspx?newsId=437737

探究性学习教案篇6

一、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导学案的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学生探究需要,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默化,其灵魂是“还学于生”,让“教堂”变为“学堂”,变“教师”为“导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指导性材料。应用导学案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编写导学案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设置的问题要有探究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再现和解决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讨论,领悟到知识的奥秘、方法的精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学案要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就要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教师设计学案时,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内容,将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其中包括扫除显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自主学习不仅体现在课前预习上,同时还体现在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互学、小组研讨探究、反馈练习和自我检测。要让学生自主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编写的每一个环节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整节课的流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还课堂于学生,通过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灵活性阶梯化的练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导学案的编写要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有目标、高效率、有秩序、有方法地学习,就必须落实好教师的指导,把传统的教转变为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导”是为学生自学服务的,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案导学,始于编写,编写的过程已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好学生课堂高效学习的路线图,预判自主学习达到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设计通过自主学习而产生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要准确、具体,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的高低,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让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编制者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多下工夫,大胆整合教材,突出学科特点及课型特点,精心研究课标要求和知识能力要求,重点突出,难易适中,设计梯度分层,能切实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拒绝简单化、习题化,设计的探究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有挑战性、具有立体感和新颖感。让学生想做、爱做、能做、会做,但不一定做得全,要给教师的指导和点评留下足够的空间。

四、导学案编制体例要合乎规范

要设计编制人、审核人,包括领导签字、日期、编号、学生姓名、组别、评价等级等内容。编制要按程序,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提前一周确定编制组,每一组编制一节课的导学案,提前一周开始编制,中间研究两次,备课组长、分管领导参与组织研究。定稿后印发给每位老师,电子文稿上传至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导学案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自学练习、当堂检测、学习反思、评价等;训练学案要分层设计,有适当迁移拓展、归纳小结,注重限时训练。

导学案是新课标下学生的第一手学习材料,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抓手”,它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还是学生的作业,导学案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设计了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了课堂教学的流程,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线路图,导学案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编写的过程中不能等同于旧课标下的教案,务必突出探究过程的可操作性,要做到完成一节导学案,就按新课程标准高效、完整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探究性学习教案篇7

关键词:新课改;学案教学;自主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置于教学被迫接受的层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精彩纷呈,学案教学因其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学案教学改变了以往上课讲解知识点“满、透、细、实”的方法,而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收集处理信息,独立获取知识,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学案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学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知识构建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教学则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学案教学突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

二、学案教学的程序模式

运用学案的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五个时间段。前10分钟,通过学生的自主预习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或讨论,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完成笔记并内化知识、加强记忆。第二个10分钟,对学生课前自学时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探究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补充和完善。然后用10分钟时间对学案上的“典例剖析”进行讲解,用10分钟时间进行随堂巩固,让学生做学案上的“随堂训练”,允许学生讨论,对存在问题的题目教师引导、点拨进行解决。最后用5分钟时间进行知识总结并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学案的“课后训练”。

三、学案的编写

1.学案的基本内容

学案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学案指导学生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精读、细读,把握所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思考学案提出的问题,记下思考所得及疑点、难点。

2.学案编写的原则

(1)呈现教师对教材的处理。针对新课改中出现的一标多本的问题,解决的最佳方式就是以课标为教学依据,根据教师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以互补为原则,教师自主选择,个性化整合。学案成为呈现整合资源的载体。在“捕获光能的色素”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学案中可设计实验报告,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问题,推出实验结论。

(2)呈现学习思路,形成知识完整性。学案在课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线索,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后便于学生复习巩固,整体构建知识体系。“酶的特性”一节的学案清晰呈现了学习思路。

知识回顾:教师重新演示过氧化氢分解的比较实验。

观察并描述三支试管产生O2的速率——酶和无机催化剂的比较——总结酶的第一个特性“高效性”。

新知探究:

探究1:酶具有专一性。

看动画演示(酶与底物之间的锁匙关系)——总结酶的第二个特性“专一性”。

探究2:酶的反应条件

创设情景——分组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结果分析并总结

知识应用:展示加酶洗衣粉,阅读使用说明

(3)呈现学生的主体性。学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4)呈现层次性与针对性。学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同时,学案也应体现教师对教材的针对性,针对不一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来运用学案,使学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四、学案的使用

学案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适应于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如何用好学案也是学案教学有效的关键。学案的有效使用应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

(1)课前。主要是知识回顾与预习。部分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激活学生的思维;部分给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提纲,并通过填空方式初步检测和巩固预习的核心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2)课堂。主要是新知探究、知识应用、典例剖析和随堂训练。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是讲知识,而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在学案中要引导学生提问,创设问题情况,提供探究的资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如说,第一,可以自然现象为例提问,如引导提问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同样的精(卵)原细胞会产生不同的配子吗?”;第二,通过比较分析,提出问题。如学习呼吸作用时,可与光合作用从原料、产物、条件、本质等方面加以比较,引导学生提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正好相反,二者是不是简单的逆转过程呢?”“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两者作用不是互相抵消吗?那对植物的生活有何意义?”;第三,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探究实验。生物学有些规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教师在学案中提出生活中的实例,从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引导探究。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中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置于空气中刚刚萎蔫的青菜叶片置于清水中又变得硬挺了”,提出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呢?”然后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即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实验,实现合作学习。最后使用典型例题剖析重点和难点,随堂练习进行总结和巩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后。主要是学生课后自主训练、知识总结和错题整理。一方面学生以学案为线索进行复习建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解题,加强教学信息反馈,评价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从学生中获取有价值的教学思路。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的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教学法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材中某些内容受学校条件,不同层次学生探究能力,学业成绩评定等多方面限制而不能进行,某些内容若采用此法则把课时拉得太长,耽误以后课业的进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学案教学还需要逐步渗透,精心设计,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 1[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生物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 2[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周茜.“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学案教学的点滴思考[J].生物学通报,2009(3).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ogram schema of learning plan teaching and makes a reflection on the compiling and utilization of learning plan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learning plan teaching.

探究性学习教案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一、“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标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逐渐消除高中英语教学“低效”,甚至“负效”现象,构建“有效”或“高效”的先进主流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中学英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要求实现教学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本课题研究以建构主义和发现学习为支撑理论,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标准,旨在改变传统的学生接受式教育,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实施教学案一体化,以学案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和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以人为本,切实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课题研究是进一步推进学科课程改革的具体化应用研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较强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其目标在于丰富新课程改革应用研究宝库,为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范例。通过研究,最终达到实现教学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以期达到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

1、“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核心概念的界定

高中英语“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点拨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全程创造性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外语交际能力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2、本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

3、流程解析:本模式教学流程包括“两条活动主线”(教师以案导学和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三个“教学时段”(课前、课堂和课后)。整个教学过程凸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重点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迁移规律的作用下,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由学生去探究,学习的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寻找,结论由学生去总结。但学生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导学,虽然教师不在前台,而教师的“导学”始终融合于“学生自主探究”流程之中,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不俗表现”来折射教师“导学”的精妙之处。学生依托学案,进行学习探究的程序为:明确目标――依案自学――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当堂训练――拓展延伸――能力提升。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编制学案――创设情景――示案激趣――启思导练――精讲点拨――评价激励――教学反思。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此外,该模式还体现了孔子“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提升自身外语素质和能力的同时,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活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自然生成精品学案和精品课堂等研究成果,实现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如下:

(1)以案导学,据案自学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学案导学的第一步是出示学案,在课前适当时间内发给学生,让其提前展开自学。新课伊始,教师先用1-2分钟时间,运用导语、演示或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适当情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让学生自学,以旧启新,为知识的迁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2)合作探究,尝试解疑

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学,原有知识结构根据新知识的不同类别分别进行同化或顺应,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疑问、不明确或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指导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不同方面考虑问题。讨论中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对问题的看法,供其他同学讨论、批评、切磋、补充。讨论中,教师要容忍一时的无秩序的“混乱”,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虚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但时间不宜过长,经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决不浪费时间。

(3)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对于疑难不决的问题,通过教师引导个体发言、同位商讨、小组讨论、同学辩论、教师点评等多维互动形式解决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时,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点拨或精讲,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抓住要害,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重点内容,梳理语言知识,从而使新知和旧知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网络结构。在学生归纳总结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

(4)评价激励,当堂训练

学生在自学、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好方法,教师应大力表扬;不明白的,要鼓励其大胆去探索。“学案”中的训练题,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及时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反馈结果,及时矫正,并补充补偿性练习题,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知能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及时矫正,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

(5)知识拓展,创造运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内化知识点,进一步延伸学习内容。学生掌握知识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是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发生了哪些错误,原因何在。同时,还要对问题进行发散式延伸。

三、学案设计的基本方法、要求和种类

学案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基础,学案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要与课本紧密相连,做到“学教合一”,反映出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背景与发生过程。学案的内容一般分为学习目标和要求、问题探析、基础训练、课内摘录和拓展提升。编制时要注意:一要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做到一目了然。二是以语言知识为主,从问题的内容着手,使之问题化,体现学生学习体验过程和梯度逻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三是量不在于多,一课时一般8开一张(一面留下空白),书本例题学生在书本中参照,书本练习题合理选用;空白处用于课内学生摘要、习题探讨、课后感悟和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自己补充习题。

高中英语学案的类型从学习时段设计为三种:

(1) 预习学案:用于指导学生预习, 在课前的适当时间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提前预习。了解新课的重点、难点及知识间的联系,熟悉本节课要学习的问题,以便提高课堂听讲效率、提高自学能力。

(2 ) 课堂学案:用于课堂学习, “学案”中所提的问题,并没有加以解答,迫使学生展开思维,积极思考。但有很多问题,由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无法解决。学生就会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钻研、讨论、听讲,主动用脑。

(3) 复习学案:用于课后检测、单元知识点归纳等

(4) 扩展学案:与所学相关的语言背景材料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课型实际需要编写学案,如阅读学案、写作学案、听力学案、词汇学案、语法学案等。

四、“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的价值取向

1、“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体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使课堂教学成了开放的,发散的,迁移发展式的积极思维王国,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学生有了长期的自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必然随之大幅度提高。而更重要的的收获在于几年、十几年后,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再是机械的“书橱”,知识的“容器”,而是会学习、有头脑、有胆识的高素质人才。

2、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使高效课堂教学的成为可能。该模式是在遵循中学英语教学基本规律和课堂教学特点的前提下对课堂结构和学习方式进行重要的变革。因此,变革后的课堂结构清晰、简洁,更加科学,突出学生主体,优化合作方式,关注教学实效,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明显提升。从过程上看,学生的参与充明显提高了,尤其是后进生的课堂参与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从习惯养成上看,学生预习、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作业、合作学习、交流互动、质疑与争辨、知识整理等习惯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学习能力上看,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发展。从学习体验上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

3、“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都从被动听课中解放出来,学习主动性强,探究意识强。加之学案设计时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了梯度导学、导练等

学习内容,使各类学生知识上学有所得,能力上学有长进,学有所长。该模式创设了一种宽松、愉悦、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乐学、易学、活学、会学。同时,通过师生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加深了师生情谊,消除了师生间的心理隔阂,打破了传统的“师道尊严”,有效地抑制了教学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4、“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强化了教师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模式确实凝聚了团队的力量,倾注了集体的心血.。集体备课编写学案、老教师的丰富经验、年轻教师大胆创新、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等都体现了课题研究的群体性。教师直接接受来自学生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信息,使教师的施教思路更加开阔。同时,它使教师摆脱了个体经验、习惯定势和教学思维定势的束缚,能更加科学地导学施教。青年教师在与老教师一起通研教材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学到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大大缩短了年轻教师的成熟时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探求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在探究、体验、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借鉴、交流,密切配合,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该模式不仅能提高英语学科整体教学质量,而且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促使教育科研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和追求,进而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很自然一批外语教学名师也会随之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L]

[2]教育部. 2003.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3]李陆林.2011.关于小学英语“四学三练”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8):42-47

[4]陈雪娇.2011.高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的构建和运用[J] .教学与管理,(2):45-47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优势范文 下一篇:探究式教学研究背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