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估算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06 07:39:10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篇1

一、重视估算方法的指导

估算不是乱猜,而是一种数学思考,用一种简便的方法知道答案的范围。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是提高估算能力的基础。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掌握一些估算的方法。小学数学中的估算主要是围绕着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的。常用的估算方法有:取近似数估算、看数位估算、结合规律估算、联系实际生活估算等。

当然,估算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方法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自己不断去发现和总结,从而内化为个体的一种估算能力。

二、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估算方法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在教学中时时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估算。

1.在计算前培养估算的意识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计算前进行估算,结合题目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估算的方法。在计算前多问:得数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在计算前估算,知道了得数的大致范围,为下面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

2.在计算后培养估算的意识

教师经常在计算后,问一问学生:计算结果对吗?为什么错了?是否符合在计算前的估算范围,是否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等。平时也要求学生自己在计算后估算,在发现问题后,做到及时改正。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估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估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估算的结果没有正确错误之分,不能简单地认为估算结果越精确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选择方法。

这样,学生在运用估算时体会到估算的数学价值,相信估算是有用的,如果长时间坚持在计算后估算,学生肯定会尝到估算的“甜头”,就会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当然,估算习惯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提供给学生估算的机会和多指导一些估算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生活情境;自主探索

近几年以来,我国正在加快小学新课程教育改革,并且在2011年时正式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其中对于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设计提出了全新的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必须使理论学习和实践生活充分结合起来,重视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重要作用。此外,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估算的意义,并且学会选择运用合适的估算单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估算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根据我国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大对估算教学的重视,深入研究估算教学方式,对于促进我国小学数学估算教学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合理引导学生进入估算情境,选择应用估算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合理选择应用估算方法,首先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估算情境,才能让学生决定使用精算或者估算。一般来看,学生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更多地会选择运用精算的方法,这种精算方式能够得到准确的结果。因此,必须创设相应的估算情境,才能让学生想到使用估算来解决数学问题,并且了解到估算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估算意识。例如:在小学数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天哥哥去超市买食品,他一共带了20元钱,他买了5.6元钱的面包、12.8元钱的水果以及1.5元钱的糖果。”那么学生在遇到这种题目时应该选择怎样的方法?首先,了解哥哥带的钱是否足够;其次,在售货员在收银机中输入商品价钱之后,告诉哥哥应该支付多少钱?当遇到这种数学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考虑估算和精算两种方式,进而选择一种合适的计算方式,能够快速解决问题,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不需要得出准确结果,所以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

2设计含有生活情境的数学估算问题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其中主要纯算式问题,学生对于这些数学问题比较方案,缺少估算的兴趣,学生更多地选择精算的方式来计算问题,所以缺少良好的估算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必须使数学估算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充分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估算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作用,进而产生浓烈的估算兴趣,才能达到良好的估算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在设计生活情境的数学估算问题时,需要合理选择估算内容,使估算内容的形式多样化,并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采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例如:小学1-6年级学生安排外出秋游,各个班级的人数分别为16、23、37、44、20与40,那么公共汽车的座位只有60个,怎样让两个班级共同乘坐一辆汽车,才能达到合理分配的目的。通过设计这种数学估算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充分联系起来,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估算兴趣,自主进行估算练习。

3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以及交流合作的机会,并且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估算练习。由于不同学生个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分析问题时会产生不同的逻辑思维,所以只有让学生共同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取长补短,吸取他人的观点,更加轻松地解决估算问题。例如:在估算118×8的数学问题时,具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其分别为120×8;110×10;120×10;100×8;100×8+20×8等等各种不同的方法。但是学生在思考和选择估算方法时,可能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只有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掌握全面的估算方法,学会正确运用公式测量以及工具测量等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得出更加准确的估算结果。

4在估算新知识授课中必须不断进行巩固练习

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必须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因此,在估算新知识授课过程中,必须不断展开巩固练习,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监督、引导,为学生选择良好的巩固练习素材,有效控制估算练习数量,使估算练习和课堂新知识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巩固练习效果。同时,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不同侧重点的习题,其中不仅包含了文字数据,也可以穿插一些图片或者生活游戏题目,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巩固练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巩固练习。在估算练习题目中,需要分别设计不同难度的题型,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有效发挥教材中估算资源的作用

通常来看,在巩固知识的练习过程中,主要具有集中练习以及分散练习两种不同的方式,只有合理搭配运用,才能提高练习质量。因此,不仅需要在课后收集相关的估算习题进行集中练习,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及时进行分散练习。虽然在估算的新授课知识中,各种估算内容比较分散,只有少数的几道估算习题,但是这些估算习题资源非常重要,其中涵盖了计算与测量等多种估算方法,所以学生必须发挥教材中估算资源的作用。在平时的教材学习中,需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合理整理估算素材资源,在合适的时机来进行估算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估算技能和估算意识。6引导学生学会练习反思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不仅要及时进行估算练习,做大量的估算题目,而且要注重估算练习的质量,才能调动学生的估算兴趣,培养良好的估算意识。因此,高效的练习必须和反思有效结合起来,也就是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估算练习的作用,在做题中的收获和不足,并且不断弥补自身的缺陷,才能让估算练习充分发挥作用。例如:在估算264+321这道问题时,学生可能会直接用200+300=500,进而得出估算结果为500,但是500和准确结果585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学生在反思中会发现自己的估算方式存在缺陷,需要调整估算方案,直接利用300+300能够得出更加接近的估算结果。由此可以发现,在数学估算过程中,练习和反思必须充分结合,才能得出准确的估算结果,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

参考文献:

[1]胡蝶.寻找课眼———以小学数学《集合》两次教学设计的变化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6(8):77-79.

[2]徐文彬.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以小学数学“一一间隔排列”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5(5):47-50.

[3]骆东霞.试论小学数学的“估算”内容及教学设计[J].科学中国人,2016(9).

[4]赵宇星.小学数学《乘法估算》教学设计与反思[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12):24-27.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篇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除了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策略。估算就是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除非是一些要求较高的内容,否则我们多采用估算的形式,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估算是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本文首先明确估算对于我们学生的重要作用,其次针对当前的估算教学提出自身的现实问题,最后结合上述问题提出小学数学低年级开展估算教学的方法建议,希望能够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估算的重要作用

估算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例如我们在面对一叠书的时候我们会猜想这叠书一共有多少本,我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进行估算,又如我们在计算一个简单的算数问题,如745/30,我们就可以将745看成750,从而估算这个问题。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对于估算教学的内容相应的增加了,可见估算对于现实的需求更大了。我们认为估算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现实的问题,例如上述举例,不管采用什么估算方法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最好的方法。而估算在小学阶段的主要作用表现为两点:第一是对学生的进一步理解数学,形成数感发挥作用;第二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估算解决实际的问题。我们对于这两项目的并不陌生,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对学生的数感进行训练,而数感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数学意识,在估算上而言就是运用估算的意识。我们调查发现尽管学生学习估算,但是对于现实生活中或者再实际的解题当中缺乏运用估算的意识。例如在选择题当中,我们的学生可以通过估算很快的得出正确的答案,但是部分学生执着于得出精确的数字,这显然是不符合考试或做题的便捷性要求的,尽管我们的很多老师并不反对学生这样做。

二、现阶段的估算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们经过对大量的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课堂进行观察以及对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后发现现阶段的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整体上的教学质量是比较好的,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估算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估算的数学思想没有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估算的能力没有形成。

1、对估算教学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从我们的观察情况来看,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估算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尽管新课改以后我国在小学教学中顺应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增加估算教学的内容,但是教师在估算教学方面依然比较欠缺。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估算能力的训练是以后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方法。而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估算教学教师依然是沿用传统的方式,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讲解结束之后就结束估算的教学,并没有给学生训练的机会,这显然是不重视估算教学的作用。

2、估算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

从我们对学生的观察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尽管学习了估算,但是在自身的头脑中并没有形成估算的思想,或者是没有形成运用估算的意识。受过去数学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在遇到计算时依然采用的精确计算,尽管最后的结论可能是对的,但是这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精确计算面临的风险更大,学生可能在某一环节出现计算错误,那么这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不利的。

3、学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形成

学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形成。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是依然是采取比较保守的方式,从计算出发,而并没有想起或者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将教师教的知识和现实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估算能力还没有形成。这和我们新课标的要求显然是不相符的。

三、小学低年级开展估算教学的方法建议

从上述对于现阶段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现状和对于估算教学的重要作用的分析,我们相应的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估算教学的方法。

1、将估算教学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估算本身是一种数学能力,因此在估算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尽可能的运用估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估算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估算,掌握估算的方法,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形成估算意识,尤其是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形成较好的意识,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运用估算,从而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真正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促进自身的进步。

2、教师更加重视估算教学

从上述我们对现阶段的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现状中我们发现教师对于估算教学的相对轻视导致我们的估算教学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应该重视估算教学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我们发现在新课改以后小学数学中对于估算内容大量增加,从世界范围来看,估算内容也是不断增加,因此我们的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高度出发,对估算教学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展估算教学。

3、在估算教学当中充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发展特点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篇4

一、转变观念,重视估算教学

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估算教学意识的强弱。因此,教师要重视估算教学,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体会估算的实用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会估算的优越性、实用性。如:“圣诞节到了,学校想给每位学生买一个小礼物,小礼物的单价是9.8元,全校共992个学生,带10000元钱,够吗?”问题提出后,学生马上兴趣盎然地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把单价9.8元估算为10元,把学生992人估算为1000人,于是得出10×1000=10000(元),带10000元钱去买礼物够了。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习惯的养成。估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遇到问题先估一估再计算。这样,学生才会产生估算意识,才能积累估算经验,形成估算能力,进而养成估算习惯。

2.引入生活,感受估算的价值

日常生活中,估算无处不在。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引导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体会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如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1)教室的宽约3( );(2)毛巾长约60( );3.旗杆的高约9( );4.讲台的高约8( )……当生活中一些估算的数学模型在学生大脑中生根发芽之后,学生就能轻车熟路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算法多样化,培养估算的技巧

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1.化整估算法

此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根据实际情景把数估成整十、整百的数再计算。如49+22,得数应该接近70。

2.数(个)位估算法

如判断“28×23=82对不对”这类问题时,学生解决的方法多样,思维活跃:(1)28×23的积的个位一定是4;(2)因为30×20的积是600,所以28×23的积一定接近600;(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三位数或四位数,但绝对不可能是两位数……

3.根据规律估算

如:“93×0.98=101.14的结果正确吗?”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0除外)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结果肯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轻松地判断出101.14是错误的。

4.根据经验估算

如在计算出勤率、成活率、合格率和出油率等问题时,计算出的结果若超出100%那肯定是错误的。

估算的方法远不止这些,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评价中优化估算策略。

三、因人而异,改善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估算过程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评价,既保证结果的合理性,又体现评价的层次性。每一次评价,教师都应让学生清晰地、完整地阐述估算的过程,然后再对学生的估算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

1.四则计算的估算评价,确定区间,追求精确

数学教材中有大量计算题的估算练习,对于这些题目的估算,只要学生的结果是在合理的区间内,就应当给予正确的评价。当然,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估算经验与技能的发展,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引导学生采取更合理的估算策略,让估算值更接近精确值。如估算430÷4,书本上的方法是430÷4≈400÷4=100,若有学生用430÷4≈420÷4=105来估算,教师也应当予以肯定。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方法,如430÷4≈440÷4=110等,教师同样应该给予赞赏和表扬。

2.实际问题的估算评价,注重策略,追求合理

对于一些以情境形式出现的实际问题,往往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要得到一个十分精确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必须打破传统评价的观念,只要学生的估算策略选择得当、结果合理,就应当予以肯定的评价。如估计一碗黄豆有多少粒,可以把它平铺在桌面上,平均分为若干份,数出其中一份的粒数,即可估计出这碗黄豆的粒数;也可以在天平上称出一克黄豆有多少粒和这碗黄豆有多少克,同样可以估计出这碗黄豆有多少粒。学生估算的策略不同,只要是合理的,教师就应当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篇5

一、转变估算行为,增强估算意识

1.寻找生活实例,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在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让他们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

2.挖掘教材资源,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翻开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估算已在数学教材的许多领域留下深深的足迹,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估算无处不在。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估算出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估算出给定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结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认识统计图表,估算可能性的大小等。

3.培养数学思维,体验估算的数学价值。估算教学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灵活,对问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容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上去。

二、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能力

1.挖掘教材,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的,我们可以总结出估算的一般策略:第一,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计算变得较为容易。第二,对所得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了“简化”,结果可能会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合理。在具体的估算过程中,包括凑整估算,根据口诀估算,根据位数估算,根据尾数估算,根据经验估算,根据规律估算等几种估算方式。

2.重视交流,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交流便于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交流时,有的学生的估算方法对其他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有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启发下,又能得到新的估算方法。交流可以让大家取长补短,认识到另外视角的观点和策略。

3.关注结果,采取合理的评价策略。学生估算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估算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重视估算,而且有利于学生估算技能的不断提高。

三、强化估算训练,养成估算习惯

1.培养兴趣愿意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估算。这样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重要价值,还会感受到估算是活生生的,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既提高了估算兴趣,又运用了估算的方法。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篇6

关键词:估算意识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52-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对于估计的学习,估计在小学课程中体现为数量估计、测量估计、计算估计。这里讨论的是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即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虽然使用新课程以来,教师们在估算教学中进行积极探索,但也存在不少困惑,教师们普遍发现学生的估算意识薄弱,有的学生会说:“估算只有在课堂和考试中才有用。”如何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呢?在教学中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使学生感受估算的价值,从而逐渐建立起估算的意识。

第一,老师要重视估算,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估算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始终注意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作为重要的目标,创设合适的情境或抓住适当的契机,鼓励学生进行估算,不断丰富学生这方面的经验。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注意不断调研学生是否具有估算意识,了解学生不愿估算的原因。一位教师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前,设计了类似的例子(数据没有改动,情境替换为学生熟悉的)调研教材学生的情况,调研目的是了解学生是否愿意估算。调研任意抽取了二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共32人。调研题目是:“我有100元钱,够买下面的三件衣服吗?三件衣服的价格分别为:43元、28元和24元。”调研结果显示:所有学生都没有主动采取估算的方法。面对这样的结果,教师可以进一步通过访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笔者曾经就这个问题访谈了几位学生,发现“三件衣服的价格之和与100元相差很少,估算不合适了就有可能出错误,还不如精确计算”是一个重要理由。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重新审视这些数据,比如,可以换一些稍低的价格,如23、28、24,估算100元是否够,相信会有一些学生意识到三个价格都不到30,加起来不会超过90,100元够了。

第二,设计好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估算意识。教学中应创设适当的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然后,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对数及其关系的理解对运算结果进行把握。看下面的例子:

估计餐费:除夕,小明一家人高高兴兴去美味餐厅吃饭,以下是这顿饭的帐单(主食免费赠送):红烧牛肉:25元,鱼香肉丝:18元,狗肉煲:24元,青椒土豆丝:13元,清蒸桂鱼:42元,炒虾仁:36元。

(1)小明估计这顿饭不超过130元,他估计得对吗?

(2)妈妈带了200元钱,她带的钱够吗?

这个案例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估计花费的问题,问题(1)(2)的提出说明了估算的必要性,意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根据不同的问题,学生应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对于问题(1),学生只要把十位数都加起来,得到13,就能肯定这顿饭的花费一定比130元多,小明估计错了;而对于问题(2),可以将每个数的十位都进1得到整十数(如将25看做30,13看做20)再加起来,得到190元,因此妈妈带的钱够了。

第三,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检验计算结果,澄清错误。笔者遇到过这样的案例,一个学生在计算201×6时得到了错误答案126,教师马上让他重新计算改正错误。其实,这时正好是一个发展学生估算意识的机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估算一下结果,学生会估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应该比1200多,产生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之间的“冲突”,从而反思自己的计算过程。

第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对比中,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解决问题。这里我们不妨来看一道TIMSS的测试题目:

保罗用5美元去购买牛奶、面包和鸡蛋。他到达商店时,发现这三种食品的价格如下:牛奶:1.5美元,鸡蛋:1.29美元,面包:1.44美元。

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

A.当保罗试图确认5美元是否够用时;

B.当收银员将每种食品的价钱输入收银机时;

C.当保罗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D.当收银员数保罗所付的费用时。

这个案例并没有评价学生如何进行估算,而是把评价目标放在了学生是否能选择估算解决问题。特别是设计了一个对比问题情境,同样是买东西,但由于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有的问题的解决需要精确计算(如B、C、D无论是收银员输入钱数和收钱,还是保罗付钱时,显然都必须是精确的),而有的问题的解决需要估算就可以了(如A)。这里实际上提醒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根据问题需要选择方法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当然这也是学生更高的目标。

第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或者师生一起总结和积累使用估算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到估算的广泛应用。

总之,估算教学对于大家是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中素材不尽成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积累、不断创设、不断反思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推进新课程[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篇7

在平时的估算教学中,着重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总结。

一、训练口算技能

一听说估算,大家都可能以为是近似值,简单、随意地估一估,不需要什么正确的计算,那可是对估算的误解。

估算也是“算”,需要有训练的口算技能作支撑。在教学中,经常性的见缝插针地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提高他们的口算速度以及口算正确率。同时训练、总结、传授一些口算的技巧。例如:25×4=100 125×8=1000,这些都是需要学生熟记于心的。只有打好“算”这个基础,才能更好地为“估”服务,只有算得准,才能估得合理。

二、懂得“四舍五入”

三年级下学期有这样一题估算练习题,关于22×48的几个问题:①它们的积接近多少(大约是多少)?②它们的积比( )多?③它们的积比( )少?

关于①的练习,学生之前有所接触(加法的估算),学生都知道“四舍五入”的方法,22接近20,48接近50,积接近1000。②③两个问题以前没有接触,这时就得让学生知道需要估大还是估小,要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科学、合理的估算策略:②是估少练习,这儿要同时把两个数变小,应估算成20×40=800,③是估大练习,这儿要同时把两个数变大,应估算成30×50=1500。

新课标强调的是估算意识,不强求方法的固定性。在估算过程中,由于个体不同和认知水平差异等因素存在,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可能是不同的。因而教师要淡化学生估算结果的正确与否,注重对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的引导和评价,只要学生能运用适合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问题,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领悟种种估算策略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养成针对问题能从多角度思考,选择一种最科学,最不容易出错的方法来解题的习惯。

三、严谨估算思维

在求平均数教学中,有道练习要求学生估计一下平均数大概是多少,先要学生回忆平均数的特点:原始数据既可能比平均数大,也可能比平均数小,也可能和平均数一样大。学生有个大概的知识,平均数一般接近原始数据的中间;然后,出了两道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平均数练习:1、2、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2、4、6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学生通过口算得出结果,并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原始数据的个数是单数个的平均数一般接近中间的这个数,原始数据的个数是双数个的平均数一般接近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在此基础上,学生估计身高(厘米)144、140、137、152、148、135这几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学生第一步先把这些数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第二步看数据的个数是双数还是单数,第三步学生估计结果;第四步计算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第五步比较这两个结果,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学生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进行估计、验算,还是发现两个结果非常接近,从而验证了刚开始所总结的结论是合理的。最后要求同座互相出一些简单的估算平均数来练习巩固方法、验证结论。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篇8

[关键词]估算;意识;策略

课程改革以来,估算已经进入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正逐步被重视和落实。但是与期望的的教学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估算教学仍然在被动地跟着教材走,在有估算的例题和习题时,就进行一些估算的教学活动。其它时候,估算经常在“沉睡”。大部分学生虽然学习了一些估算知识,能进行比较简单的估算,但估算意识还是相当淡薄,主动进行估算的习惯远未形成,估算的策略相对狭窄。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估算的学教都需要从认识及思维方式上进行适度的调适,从而培养、提高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一、估算的意义

1、估算的意义。

估算也叫做概算。一般认为,估算是人们运用各种运算技巧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知识进行快速近似的计算。是属于模糊数学的范畴。

2、估算与计算的区别。

计算包括根据法则进行的精确计算与估算(即笔算、口算估算和珠算)。精确计算是按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训练学生的推理技巧,培养按程序操作的技能,形成按规则办事的素养和习惯。估算则是培养学生全面把握问题情景、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对数学信息特点的准确理解,对算法策略的合理选择,对结果合理性的正确判断等能力。精确计算是一种定量思维形式,有一定程序可操作。估算是一种定性思维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变通性。

3、估算的应用价值。

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该具有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一方面数学计算时的快速运算、判断的需要。另一方面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使用。估算形成的“数感”对计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数量关系进行合情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平时计算时,估算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在计算前进估算,可使学生自由而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进行估算,使学生能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方法去检验结果。

二、估算的策略

学生在估算中有不同思维过程,与估算思维过程相对应则是估算策略。估算策略是指人们在进行估算时,运用己有知识经验、数学素质,从而得出合理答案的心智活动方式。下述的四个过程就是四种基本估算策略,即转化过程、重组形式、判别与补偿、内化算法。

1、转化过程――估算的基本策略。

通过转化过程,估算者把数学结构或等式转化为较便于心智操作的形式或是贴近生活经验的现实情景。转化是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也是一种基础数学思想。把未知的数学转化为己学的数学,是数学学习的根本所在,这才是真正的“学会学习”。

案例1、比较7/8与 15/14 的大小,如果按部就班先通分,再通过同分母(或同分子)进行比较十分繁琐,运用估算方法分析7/8 和 15/14都接近一个中介数 1 ,然而 15/14 > 1 ,而 7/8 < 1。就可以判断15/14 >7/8。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数学结构转化为现实生活经验结果的效果。

2、重组形式――-估算的常用策略。

重组并不改变题目的数学结构,而是把数字换成较易于进行心智操作的形式。案例4如要计算26162÷254,可将26162看作25000,把254看作250,25000÷250=100,所以,26162÷254大约是100。如果计算结果为13,必定是错误的。又如案例上述案例2中,也可用7+8+9+9+10=43,然后估算答案应略在于430000,即是440000、450000、460000左右。

3、判别和补偿――估算的特殊策略。

这是对经由“转化”或“重组”过程而得出的不够精确答案加以判别和补偿。这一思维过程突出运算相对准确。案例5,教学小数乘法29.6×3.8,学生常常会因为计算或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导致计算错误。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估算:29.6≈30,3.8≈4,所以,29.6×3.8≈120,且小于120。因数末尾也应是8。这样,学生计算时若发现其结果(如112.46或1124.8)。则说明结果必定有误了。又如案例2,第二种估算方法,把43加上1、2或3就是“补偿”过程。笔者说明一下自己的观点,补偿并非在最后进行的。另外,案例2、也可作以下估算: “把相加项都换成100000,由于大于十万只有1个,而其余都小于十万。同时,也可观察到 小于八万也只有1个,其它都大于八万。所以,估计答案在400000与500000之间。”

4、内化算法――估算的必要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估算教学素材,把握教学契机,让估算教学纵向贯穿每一个年段,横向蕴涵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和概率等内容领域的具体教学中。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从唯一的计算策略──精算中“走”出来,去灵活、合理地选择算法。笔者曾经执教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非整十数)”,按照教材(北师大版)编排,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应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非整十数)的后面,但笔者认为还是需要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放在两位数乘两位数(非整十数)的前面。如北师大版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例题为案例6:有一幢楼房,共有12层,每层可住14户。我就把原来的问题“这栋楼能住所少户”,改成了“现在有140户住户能住下吗?”然后就放开让学生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很多优秀学生就很自然的会想到估算,10乘于14=140(户),马上可以确定住房是不够的,对于这样的汇报教师就给予表扬和鼓励,然后再展开本节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教学。

总之,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背景的差异性,导致不同的人估算的策略不同。教学中既要重视估算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也要正确认识到估算结果的开放性。笔者认为,在具体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组织好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较各自估算结果。学生应认识到,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的结果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数值,也可能是一个准确答案范围。

参考文献:

[1] 李业平:《估算及其教学》数学通报

[2] 黄建弘:《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评价体系论文范文 下一篇:探究式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