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15 18:02:48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1

一、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受挫的原因

(1)教师自身因素。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着眼点从“教师怎么教”转移到“学生怎么学”,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的主要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证据分析、交流合作、得出结论,其中每一步骤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总之,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但是,一部分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对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具体环节的认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设计中轻视对学生的分析,对教学目标的作用认识不全面,对教学媒体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不足,设计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缺少有效的反馈机制等等。总之,由于教师没有调节好自己的教学行为,或者没有设计、调控好探究学习的氛围,不能充分发挥教学机智,低效率的课堂组织严重制约着学生,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受挫的主要原因之一。

(2)学生自身因素。探究式课堂学习是倡导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信息检索、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合作与交流、师生互动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体验情感、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整个课堂设计的核心。但是,目前无论师资力量,还是硬、软件环境,城市中学明显好于农村初中,加上市局招生政策向城市中学倾斜,公平教育缺失,导致农村初中优质生源外流严重,农村初中学生整体素质偏低。这部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缩手缩脚,活动中没有信心,缺少耐心、恒心和毅力。同时在实验探究学习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归纳演绎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处于弱势的学生不会、也不愿参加探究活动。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心智方式、行为结果等方面与他人形成了较大的差距,日益产生自卑,使探究性学习活动受挫。

二、解决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受挫问题的对策

1.立足新教法,循序渐进,实现探究过程的优化

探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利用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自己探索问题的过程,获得物理知识。因此,探究性学习即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课堂中探究性学习要从一开始就达到最开放的探究性学习的程度是不可能的,这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教师的逐步指导和培养,学生最困难的是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进行实验和分析论证,给出科学性的解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先牵着走,后放手走”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要让他们学会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评价问题,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有力的解释等。在具体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程度与时间紧的矛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要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探究中去,往往耗时太多,完不成教学任务,其结果是穿新鞋走老路,为了探究性学习而探究。因此,笔者在课堂上使用逐步开放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根据教学内容侧重进行部分探究性项目的训练。探究课前,适当安排学生在课外找一些比较容易找到的小实验的材料或图片等,教他们一些查找学习资料的方法。然后尽量放手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解释现象及实验结果。最后逐步加大力度,让学生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分析数据、纠正错误的推理,在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乐趣,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养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立足新教材,实现探究资源的整合

探究式课堂教学倡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的学习体现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新教材把探究过程与方法作为教材内容,通过“展现物理学研究过程”和“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突出“学生感知、认知的发生建构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为了重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笔者采取了三种措施:(1)充分展示物理学家探究的历史过程和方法;(2)让学生自主设计,独立进行科学探究;(3)引导学生经历“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课外活动”、“信息浏览”等科学探究过程。物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物理教师去挖掘、去创造,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物理教材已不再成为物理课程惟一的资源,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师学会寻找、整合、开发教学资源,在执行物理课程标准中,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从而不断丰富物理教学内容。

3.立足学生,分层指导,激励评价,为每个学生的不同发服务

当我们把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焦点由教师的讲解转变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后,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的差异有个体差异、性格差异、认知差异等。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层指导,即从探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加以不同的指导。如探究目标上可分层制定,问题情境可分层创设,小组讨论可分层组织、分层指导,探究性作业可分层布置。

在探究性学习中,激励评价应贯穿于学生的探究过程,特别是“学困生”,因为探究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的评语能起到鼓励与激发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探究的信心。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可多样化,如在完成探究性学习活动后采用写“心得体会”、“成长记录袋”等都可以。教师采用这种分层指导、激励性评价的方式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网络 探究式学习 心理学习环境

武法提博士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一般包括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非物质条件主要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我们认为,非物质条件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环境,也可称为软环境,或精神环境,而物质条件一般是指物理环境,或称硬环境和物质环境。我们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教育环境中学业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在现代学习化社会中,心理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此,心理学习环境是第一位的,物理学习环境是第二位的,物理学习环境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必须通过心理学习环境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在关注学生的物理需要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搭建网络化的物理学习环境容易,因为面对的是物,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心理学业习环境难,因为面对的是人。

近来,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网络技术的有效整合,已经初步地显现出巨大的综合性效果。网络探究式学习关键是探究,而非网络。实施网络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并不在于网络技术的运用,与其说网上的技术重要,不如说网下的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是取得最优化学习效果的关键,信息技术本身的教学意义是有限的,只是信息技术的单边参与不能自动地解决教与学的现实课题,也不能自动地产生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在此,“工夫在诗外”的内涵值得我们深思。另外,一系列的网络化学习活动必须在一个适合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心理环境之中运行,因此应该深入研究与人有关联的问题。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行为应该得到良好学习环境的有利支持, 这个学习环境就是我们要重点设计的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心理学习环境。

一、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从“教学环境”到“学习环境”

在此我们提出的二元化命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命题假设,而是要强调一种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教学自身变革的需要。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以教师为权威的理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发展的大好时机。以往我们过于关注教学环境的建构而大大忽视对学生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过于关注教授者的环境需求而忽视了学习者的环境需求,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学习环境。我们认为,如果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终身学习社会中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应该包括由学生自己决定要做什么、自己拟订学习计划及自己确定学习进度等。

在实施网络探究式学习时,学习环境必须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墨迹为自主自立的学习,从单纯重视学习的结果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重视教学内容的数量转变到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质量,从单一评价尺度到多元尺度评价从而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从封闭式学习转变到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学习,从学校中心的教学转变到终身学习。

二、设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环境

1.提供给学生充分自由运用的学习时间,激发学生发挥潜能

如果说教师的支持对学生进行网络探究式学习具有重大意义的话,那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时间和对学习时间做适当的灵活性安排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为了设计出发挥个性、激发潜能的学习环境,在平时、周末及假期中,不宜硬性规定家庭作业的数量,只应做原则性规范,使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想做的事情。另外,由于探究式学习的特殊性,要求学生自主建立学习计划,确定研究主题,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时会发生变化,会出现中途变换主题中研究方法的情况,因此对预定时间的灵活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

以往基础教育的课时一般为45分钟,而且是固定不变的。这种不变的时间原则,不通适应网络探究式学习的需要,如果学生的活动是小组讨论学习,反复练习,实验,实地考察以及访谈等,那种硬性规定为45分钟或50分钟的课时就不适宜了。应该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适当采用15、25、75分钟等多种时段,灵活调整网络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很多网络探究式学习活动是在课余时间里进行的。

2.设计学生自我负责的环境

网络探究式学习的主题大多是由学生自己确定的,或是由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学生自由选择,并承诺完成时间,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自我负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以及主体能力。特别是在网络化学习的情境中,更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生获得了自主和自律,必须同时接受要求和责任的约束,这一点以前我们强调得不够,只是一味追求自主、自律和全作,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网络责任的教育,学生并非只享受自主而不负责任。因此,网络化学习环境应该是以学生的自主与必要要求两个方面为重点。作为主体之后,学生能否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充分利用主体地位有效地自我发展,与其自身的主体能力有很大关系,没有主体能力就不能发挥主体作用,学业生的主体性就失去了意义。当然,如果学生提出了教师规定选择项目之外的替代方案,教师更应该鼓励和支持。

3.设计与社区共同学习、互相协调的学习环境

网络探究式学习可以突破传统学校的封闭式校园,打破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环境隔绝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环境可以融入社区,将社区的各类人员作为学习资源,从社区中收集大量探究性资料,作为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基础,通过交流、互动,使学生形成与社区共存共荣的态度,并转化为热爱社区以至更大范围的实际行动。

三、设计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学习环境

进行网络探究式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从全球性视角思考问题并作出价值判断,以全球性全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学习环境。

1. 设计能够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精神和拓展智慧技能的学习环境

网络探究式学习所具有的创新特性,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精神和提高学生智慧技能的问题。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应该将自己作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个性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的特殊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里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协和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因此,我们应该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养成质疑习惯的心理学习环境。

2.设计开发共同生存的、具有多元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

应该设计有利于学生建立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发挥文化多元性的环境,更应该设计超越文化差异而探究具有普遍性价值的理性和精神,这个环境应该可以提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作业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多文化共存社会的模式以及异文化之间碰撞的学习环境。学生所处的可以说是全球网络化时代,具有协调性、宽容性以及责任性等内涵的学习环境对于网络探究式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应用网络技术把学生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为他们创建有益地球和人类的共同体验学习的学习环境。

转贴于 四、设计有利于网络探究式学习的策略环境

1.促进学习目的的统一化和共识化

各个学校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统一的学业习目标体系。在让学生学到什么,培养学生什么等基本理念问题上,学校的教师之间必须达成共识,由此才能为学生建权一个和谐统一的心理学习环境,教师也能有效地实现相互支持,取长补短。例如学生主体性发展主要应该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这四个特性就应该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使之能够自觉地在网络探究式学习的指导工作中贯彻这些理念,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一个适合于探究式学习的心理环境中进行活动。

2.追求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关联

应该说,学生所学习的每一个学科都有其明确的预期目标和内容,学生面对着不同的学科内容。如果学科之间依然不打破传统教学的学科壁垒,每个学科只考虑如何将本学科的知识内容系统、完整地教授给学生,很少有全面性、横断笥和综合性的教学,学生也就无法有效地获得统整的知识和能力,也就不利于展开探究式学习。一般而言,探究式学习不只是将知识的获得作为唯一目标,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教学和学习,问题则往往是综合性的,解决问题就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寻找各个学科的关联点,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

3.建构教师合作指导机制

由于网络探究式学习一般多采用主题式学习方式,比较淡化学科的界限,强调分科教学变领域教学,因此应该对现行的以班级教师制为中心的教师指导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建立起一个教师协同合作的指导机制。传统学习环境中的很多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一作意识的形成,例如,教师单打独斗的工作已经形成,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尚未形成共识,有过创新进取行为但履遭挫折,少数教师心存安逸心态,教师之间人际关系淡漠,少数教师人格特性比较封闭,学校缺乏民主气氛,教师再说儿考核制度不健全等。我们认为教师的合作机制可以由三个主要步骤构成:一是共同构思探究主题,以共同理解原则和共同参与原则原则设计探究主题;二是进行合作实践活动;三是成功体验的交汉,应该增加目标实践体验的交汉机会,重视失败的体验,相互借鉴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教师协作教学的类型可分为五种,学科内协同合作,同年级协同合作,跨年级协同合作,各学科综合协同合作和主题式的协同合作。

4.扩大学生学习体验的环境范围

信息化环境中的信息形态不人仅仅是电子化的,同时非电子化形态的信息对于问题解决学习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网络化探究式学习不仅需要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以作探究之用,而且还应该从其它方面获取信息。学生应该与具有丰富经验和科学知识的社会人士加强联系,与国际国内学校的广泛接触,从多方面挖掘探究主题、素材和活动内容,可以增进网络探究式学习内容的多样化,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联系各方面的社会支持。另外,各种有效的社会设施也应该得到充分的利用,探究活动并不局限于校内,可以利用社区环境进行自然体验和社会体验。

5.鼓励教师和学生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师生能够有效自如地应用信息技术是网络探究式学习的首要前提,否则就会出现只有探究式学习而不见网络的情况,这样就与我们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的不相符合。可以说,网络探究式学习在应该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与交汉,例如学生共同利用网络观察日食现象、调查世界各地酸雨情况,通过网络交换共享资料,讨论研究成果等。这里提到的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往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往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下,会直接影响到网络探究式学习的效果。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体会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地转变观念,所谓先有实践体验,才会产生观念。信息技术的观念不会凭空产生,不使用信息技术就不会产生信息技术的观念。因此,应该为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积极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氛围。

6.合理使用同龄与混龄小组学习增进脑力激荡

网络探究式学习当然强调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但同时也特别重视个性之间的相经作用,强调相互之间的脑力激荡、经验分享、相互支持的过程。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打破班级的壁垒,形成更加丰富的心理学习环境。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各种学习主题,通过同龄或混龄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逐渐加深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年龄层的相互学习,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不生提出建议,你年级可以减少尝试错误的过程,效果往往优于同龄小组的学习。

7.为学生搭建主动发表意见与探究成果的舞台

学生在网络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收集、处理和发表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发表学习成果又是网络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环节。这里指的发表能力主要包括运用文字信息、非文字信息表达的能力,更应该包括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表达学习成果的能力。一般而言,学生比较擅长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而经较惧握口头或肢体表达,但是在网络探究式学习中,要求学生必须灵活发挥多种表达学习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综合表达能力,它既需要学生的文字表达,也需要学生的将学习体验和感受以口头和肢体的形式表达,更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把学习成电子作品,用信息技术将各种学习素材或学习结果整合起来,并与其他人一起分享。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自评学习成果,拥有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使学生对成长充满希望,更能增进人际关系的能力。

8.转变教学评价的标准

与接受式学习不同,网络探究式学习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态度和能力变化,而不是考试成绩或或分数评比,甚至可以扬弃量化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教师应该从学生活动或学习过程、报告书和电子作品、发表和讨论之中找出优点与不足,进行适当评价。网络探究式学习确实不能象一般学得以成绩进行量化评价,而比较适合于记述个人发展的内部评价,主要包括横向式个人内部评价和纵向式个人内部评价,注意记录和收集学生生探究过程的各种学习资料,如搜索过的网站,下载的各种资源,评价学生的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以及发表时使用的原稿、图表、照片、光盘、主页以及网络作品等,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进行学习档案评价。

参考文献

[1] 武法提 《基于Web页的学习环境设计》 《电化教育研究》 2000.4

[2] 《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 《教育研究》 2001.12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3

一、对探究式学习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主体参与、互动探索为显性标志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为核心,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探究性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教师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探究、发现和创新中建构知识、体验成功、建立自信;运用小组合作互动的交往机制,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动合作,逐步认识自我,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从小学会自己在实践中去主动地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学生的学习乃至终身的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我们将信息课作为校本课程,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们系统传授有关搜集信息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的使用规则和方法,使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识别能力、信息检索技能等逐步得到提高。

(2)把搜集信息教育整合到教学中去,这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同学们课前搜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

(3)开展实践活动,结合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的特点,变被动为主动,拓宽学科信息来源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搜集,运用信息的机会,而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各门学科都有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广阔天地。

2、引导学生自主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不仅如此,探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还表现在同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中,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别人请教等等,不仅需要合作伙伴的同心协力,而且要独立地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3、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探究性学习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并不十分注重研究的结果,而是要让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历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合作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所以,对于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

三、探究式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1、探究式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特别好问,他们具有创造和探究的潜能。探究式学习本身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求知欲。

2、探究式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究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3、探究式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

4、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组织学生触摸角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同学都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释放他们创造的潜能。有的同学边触摸就情不自禁地说出来了:“我摸到两条直线!”、“这个角尖尖的,刺着手有点痛!”

5、探究式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努力探究新知、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通过触摸、 交流感受,因兴趣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与人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形成知识或者共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四、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现行教材中的很多环节都贯穿有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和利用好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中的探究材料;教材针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习对象在探究的目标要求和侧重点上都有相应的考虑和区别。有的探究活动是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问题并不复杂,结论比较容易获得。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4

一、选择合适的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首先,探究问题的选择要符合认知适度原则。这一方面指的是工作量上的适度:探究的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需要太长时间进行探究;又不能太过简单,这样学生很容易得出结果,失去探究的兴趣。每一次探究中,一般只含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另一方面,适度性原则是指难度上的适宜。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探究问题的难度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可以进行探究并得到结果。如在学习化学必修1钠的化合物时,教师提出“为什么相同的条件下,碳酸钠溶液的碱性比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强”的问题,这跟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没有联系,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若问题太容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如“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吗”这个问题学生一看书就能知道结论,探究的价值不大。从学科知识看,探究问题的解决还得要自成体系,知识不能太零碎。如果涉及内容过于庞杂,知识较为零碎,那么在探究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就非常高,探究就不容易达成目标。

其次,探究问题必须具有一定价值,或具有知识建构价值,或具有能力发展价值,或具有社会发展价值。如在讲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可根据工业上烟气脱硫的原理,给出两个化学方程式:一个是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另一个是亚硫酸钙被氧气氧化成硫酸钙,这两个反应是工业烟气脱硫的原理。通过这个原理,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分析出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通过硫元素的变价可以分析出二氧化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教师可让学生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硫可以与水反应”和“二氧化硫可以与碱反应”;再让学生去验证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这时可设计一个药品的选择,提供氧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硫化氢、氯气和浓溴水。在进行药品的选择和分类之后,可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这个探究过程对学生的思维有很好的培养作用。

二、营造民主环境,鼓励学生勇于探究

探究需要有勇气,有了探究的勇气,学生才会大胆地尝试,在尝试中发现,不断创新,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这就需要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环境首先是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影响下的以自己的意志主宰整个课堂的做法,应以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调者的身份出现。应具有亲和力,体贴、关心、爱护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现个性,就具有了学习的主体性。其次是要给学生及时的鼓励。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管其正确与否,教师鼓励地注视和专心细致地倾听都会极大地鼓励学生。

三、学会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善于探究

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才能在探究活动中少走弯路,提高探究效率,最终取得探究的成功。成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的重要手段,而经常性地成功,就不断使学生得到满足,增强其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方法。那探究方法有哪些呢?实验、比较、制图表都是重要的探究方法。

1.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而通过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去探究发现新知识,体验探究过程,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又能使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得到很好的培养。

2.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将相似知识点加以区别,并明确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复习概念的时候就可以把四个“同”(即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放在一块来比较,从而使学生对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清楚的认识。

3.制图表:在探究教学中利用制图表进行探究,可以使探究对象变得形象直观,数据罗列条理,变复杂为简明,更有利于学生进行高效探究。如在教学平衡常数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完成表格,探究在温度不变时,起始浓度不同时各平衡的联系,从而得出平衡常数的概念。

四、体会探究乐趣,促使学生乐于探究

教师应反思、总结探究的过程,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挖掘、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探究奇妙、艰辛、快乐,获得探究的成就感。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探究乐趣,才能把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的需要,成为学习的行为习惯时,课堂教学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驱动力。

在元素周期律的探究教学中,在进行结论的总结交流时,学生会发现:探究是多么的奇妙,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居然会导致元素的这么多性质发生周期性变化。这样会使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感悟到探究的乐趣。在进行元素周期表的探究教学中,通过总结探究过程中的方法,学生会认识到:元素周期表把元素纳入到一个系统内,反映了元素的内在联系,这也证明了物质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在元素周期表中也具体体现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基本规律。通过反思、总结,学生感觉到了科学方法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更乐于进行探究学习。

进行学生访谈时,在谈到关于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时,有学生是这么总结的:快乐中也稍含着些痛苦。探究活动是通过自己的研究活动来分析得出结论,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中学到了方法,培养了能力,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合作探究中还与同学增进了感情。从这点上来看,探究是非常快乐的。但是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自己无从下手,非常痛苦,有时几次想罢手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这时的高兴是无以言表的。同时在探究中我们也真正懂得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辛。不管前面是多么困难,我们都会在探究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往前走。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探究;讨论;观念。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感到最大的难点是缩短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现实的差距。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已经提出了好几年了,广大教师不但知道,而且能接受。但是一到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教师不断地发指令,学生忙于执行。这种长期盛行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问答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①问题提得多、小、细、死;②教师提问过多,但对学生的导向却很不够,许多课上学生连提一个问题的机会都没有;③解决问题时注重答案和结果,不注重过程和方法。这与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去甚远。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通过近两年的实验和研究,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索改革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能彻底扭转学生被动的局面,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一、对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陈旧做法;二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和学习方式,具体是指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和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专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这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是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应是概念、规律、原理、方法等实质性的内容,而并非那些形式的东西;学生探究的成果不仅体现在问题的解决和发现的结论上,探究的经历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来说是一种更大的收获;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即学生是真正的思考者、探究者、研究者;关键是教师加以引导,以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发挥学生的潜能。并借助探究性学习这一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除具有探究性这一本质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开放性:由于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具有特定的知识体系,不可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内,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主要是指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和探究策略的开放性,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则是比较有限的。

2、实践性:主要是指通过探究,在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如:实际测量、动手实验等操作活动,数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的应用。

3、综合性:由于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呈现出学科整合的综合化趋势,所以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主要是指探究过程中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不仅使得数学本身的知识得到了融会贯通,各种知识、技能得到了综合应用,而且有时还会实现跨学科的知识整合。

三、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1、个体独立探究型。即活动的过程仅仅是由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去发现。个体独立探究能使学习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小组合作探究型。以4-6人小组为基本形式,个体与集体活动包含在小组活动之中。这种活动向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横向交流与多向沟通的网络环境,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总结经验、共同提高。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

3、 "沙龙型"--班级集体探究。对于一些具有共同研究主题的个人或研究小组,常采用"沙龙型" --组织班级成员集体探究,以"头脑风暴"的方法,围绕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相互启发,形成共识,集中解决难点,从而促进个人或各研究小组的探究过程。

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对学生独立探究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个体独立探究;对独立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全班集中讨论探究。

四、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通过两年来的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我建构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主动探究、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即"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明理内化 -->反思评价"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完善。该教学模式流程图如下:

构建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问题导入阶段--创设情境,诱发好奇心,,提出探究主题。

探究学习方式的产生,关键在于能否创设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激活其思维的问题情境。因此,在本阶段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的教学目的进行教材处理,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为学生作好旧知识的复习,为知识的迁移、进入尝试探究作好准备,并将循序渐进训练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突破口,如引导学生学会揭题提问、自学提问、尝试提问、辨析提问等,由此产生不同类型的探究主题;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尝试探究的欲望,增强学生尝试探究的乐趣,提高尝试探究的效果,从而使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第二阶段:尝试探究阶段--选择合理探究形式和方法,组织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揭示学习规律。

这一阶段是整个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重点。教师在探究前应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点拔、启发、引导和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尝试自学,使学生获得经历学习过程、自主探究规律的机会,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应依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提出讨论问题与要求、深入倾听、参与讨论,并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同时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科学的探究方法。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A、操作——发现——应用。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将知识向课外延伸,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B、猜想-验证。即让学生依据自己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经验、方法,对未知量及其关系等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C、观察-归纳-反思。即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并学会进行反思。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某些公式、法则等大都是通过具体实例归纳推导出来的,而问题的归纳过程,实质就是观察、思考、发现、反思的过程,也是从中总结规律的过程。在归纳反思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D、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虽然类比推出的结论必须经过验证,但类比、联想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知识迁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阶段:明理内化阶段--指导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等学习能力,开发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应创设恰当的氛围,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鼓励创新;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探究画龙点睛地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对有关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思维方法及学习方法等清清楚楚。然后,让学生运用探究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在获得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能正确、有逻辑地表达独自见解的机会,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又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学生概括、判断、推理等学习能力、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第四阶段:评价、实践阶段--反思评价过程,尝试运用知识,获得实践体验,提升数学思想方法。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鼓励为主的民主评价,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收获,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明方向。另外,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尝试运用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运用,获得自主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其作用是使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养成探究习惯,提高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反思评价主要是组织学生积极反思探究的过程,进行自评、互评和师生互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拔、启迪,调控评价过程,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性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

五、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综合国内外的综合实践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看,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创设的学习情境也是多样化的,如"问题情境"、"动态情境"、"实验情境"、"应用情境"、"归纳概括情境"等。下面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的四种探究性学习方式作以讨论。

1、联想式的探究性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最终以'能够探索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教学目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材料,可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一能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二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问题情境可为学生的联想探究提供有效的启发和可靠的基础,产生联想式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往往从原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既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情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这种情境适宜于引起同化反应的新知教学。其一般的教学程序是:对问题观察--联想--回忆旧知--利用旧知进行探究--问题解决,在教学中强调化归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2、猜想式的探究性学习

以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性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接触新知的过程中发现与原有旧知的矛盾,并提出有矛盾的地方,为进一步探究新知确定思维的方向,这样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可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学中采用学生说、学生听,学生改、师生评,同桌讨论、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师生共议等多种策略解决问题,产生猜想式探究性学习。这种问题情境适宜于引起顺应学习的新知教学。其一般教学程序为:观察--猜想--检验--结论,在教学中强调"猜想+验证"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

化思维的需要;这样的情境无疑成为学生猜想创新的土壤。

3、反思式的探究性学习

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而且知识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在形成知识的过程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思维产生偏差时;②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易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或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见解时出现的错误;③对易混易错的相类似的概念、法则、性质等知识,对有共性的难点,对数学概念或结语中的关键字、词等进行辨析……若从这些辨析正误中选择素材,让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有意识创设试误码率型的问题情境。借此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式的探究性学习,反思错误的原因,提出批驳型问题,可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其教学程序一般为:考察——辨析——归纳——总结,在教学中强调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分类讨论思想等。

4、建模式的探究性学习

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从社会热点、市场经济、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等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中获取材料,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建模式的探究性学习,改变应用题教学脱离时代、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现状,改变一例一题一练的重技能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建模能力。其一般教学程序为:获取素材——分析——应用——建模,在教学中强调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转化思想。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6

一、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搞好物理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喜欢物理,就要了解物理的探究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翻阅书籍或者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物理资料,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设激励性的探究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功心理期待,让学生获得充盈感来巩固、提高学习兴趣,由此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决心、恒心、毅力进一步得到加强,从心理上达到抗挫的目的。另外,物理学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教师还要善于将探究问题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因为学生对这样的探究活动兴趣盎然,必然想探究、爱探究。例如在向心力的教学中,可以把探究活动从课堂走向生活,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高速公路转盘,观察各种桥梁,制作“水流星”视频、照片等等。通过这些走出课堂的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会觉得物理鲜活、实用,而不再抽象、枯燥了,探究学习物理的兴趣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先重形式,后重效果,逐步深入

学生学习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并不代表已经会探究,仍然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需要经过量的积累。特别是对高一学生来说,在探究学习开始时,可先重形式轻结果,而不必求全求备,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探究过程中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实验探究、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各个要素都易于操作和实施,如果在探究之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讲收获,学生可以说出许多,并能从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由此也就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趋向。学生从类似这样比较简单的探究活动中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再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就能初步形成技能。学生掌握了探究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技能之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以求得质的发展。这里以《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为例,我们可以设置如下探究问题――探究自由落地运动的性质。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相对容易,但通过什么样的实验、什么样的方法来验证这种猜想则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个探究问题的重点就在于如何设计可操作的具体实验并进行实际测量,再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结论,这才是实质性的探究学习。探究小组通过思考、讨论可设计出多种方案,有利用秒表和米尺的,有利用书本上的频闪照片的,有利用打点计时器和刻度尺的,有利用速度传感器和计算机的,等等。通过这样具体而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对落体运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对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深刻的体会,真正达到科学探究教学的目的。当然,对于类似这样的探究学习的内容,教师的设计要适合时宜,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对于有些问题也应让学生有适度的“心理焦虑”,以利于激活学生复杂的思维活动,提高认知能力,激发他们创造性的学习心理。

三、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加强训练

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要会学习、会思考、会探索,这一思想,必须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要落实到具体学习行为中,防止由于方法不科学而受挫。对于不同类型的探究学习,要有不同的方法。要结合探究学习的五个要素,把不同类型的探究学习归纳设计成不同的模式化的学习流程,让学生明白按什么样的流程进行探究学习是科学有效的。加强训练,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技巧、规律,增强他们耐挫和抗挫的能力。

四、兼顾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发展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个体能力水平与整体的差距,使之和谐发展。受挫的往往是少数,且是学习能力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应多予关注。在分组安排上要科学搭配,以优带差,以优促差,达到“1+1>2”的效果。探究学习时,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和任务,都能按要求进入探究学习状态,通过探究学习,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对于学习中思维反应慢的学生,可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和要求,不设置过多过高的学习壁垒。有些学习任务对于“后悟”的学生可适当放宽时间界限,并给予适当的知识铺垫,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探究任务,从而实现了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目的。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还要注意积极调控,防止优生侵占差生的学习资源,防止优生干扰差生的学习,防止优生剥夺差生体验过程的越俎代庖等现象的发生。

五、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好奇、感悟、反思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学科是那样生动、有趣;要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想象、质疑、理性思维的学习环境;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空间。这就要求教者周密思考,做好必要的准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探究问题,科学安排探究作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形成乐于学习、勤于动手、努力求知、发奋进取的积极状态,从而避免产生学习受挫的诱因。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 载体 构建 探究 学习方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作为文化传递的工具,其内容与形式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我国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教育自己的主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信息社会,学习必须进入生产力要素之中,而且是作为最革命性的因素加进去。教育不再是灌输书本知识与技能,不再只是促进背诵、写作业。教育必须担当起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重任。事实上新课程呼唤着、期待着,也直接促进着学习方式的变革。然而学习方式的变革首先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条件,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体验有效思维的时间与空间,需要教师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单一的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会整合多种资源学习,去探索、感受学习的快乐。针对当前体育教育现状,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和国家课程改革的需要,笔者于2005年至2008年间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设了部分 “以体育与健康为载体的探究式学习课程”的教育实验研究。

一、课程建设的意义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与健康探究式学习课程是按照时代的特点及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在教学中调整学习的内容、充实新的学习方式,是对体育与健康学习的一种补充。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一种变化着的、还未知晓其基本内容或规律特点的情景中,主动设问和探究,从中发现规律,获取知识和各种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学会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能应对急剧变化环境的能力和创造力。解决了传统教育忽视对信息的获取、知识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的弊端,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

2.课程的构建是现代学习者的需要。“体育与健康”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各种不同层次的人群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每一个学生不论其知识多寡、能力大小都会对健康有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每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从天真无暇的童年到历经沧桑的老年对健康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感受。把“体育与健康”作为课题研究的载体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从文化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经验,让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践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确保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教师、同学一起开发或创新课程,对学生实施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的教育。课程目标的选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每一位学生沿着自己的内在目的指引而发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认知构建新的认知。该课程鼓励学生综合运用中学所学跨学科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对“体育”、“健康”进行完整认识和研究,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认识和构建新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改变了传统体育理论课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把学生与社会分离,把学习与人的发展分离,学生被动的、零散的、僵硬的学习有关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的做法。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这样,既保证了向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科学知识教育的需要,又体现了知识性、科学性,着重解决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差的矛盾,体现了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1.总体目标。以体育与健康主题研究为立足点,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通过以体育与健康主题的专题研究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研究、学会发展、学会协作、学会创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基础性学历和创造性学力水平,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

2.具体目标。

(1)让学生知道研究性学习的性质、方法和原则,知道“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知道健康的科学定义和保持健康的一般方法。

(2)让学生理解探究式学习与传统学习的不同之处,理解它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评价原则。学会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参观、访问、调查、人际交流等获取、分析、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通过亲身实践构建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

(3)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选题、搜集资料、设计问卷、调查访问、分析整理资料、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或进行科学健身设计。初步学会常见的几种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观察法和调查研究法等。

(4)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和体会,使学生养成自主、创新、“大胆求异,细心论证”的科学研究良好习惯,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的品质与人格。

(5)让学生通过研究专题的选择、实践,发展学生的个性,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关注科学,关注生命,使学生懂得健身,学会健身,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三、课程建设的内容

以人的健康发展必须与教育、家庭、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人的营养和体育锻炼保持协调的发展为理论,提供“健康与教育”、“健康与环境”、“健康与体育锻炼”、“青春期心理健康”、“与健康”、“健康与营养”、“人的生活习惯与健康”、 “体育与人文”、“体育与生活”、“体育文化与社会发展”、“体育运动欣赏”等背景材料,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查、实验研究、文献材料分析等开放的主体体验实践,让学生思考、分析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现状与未来,从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对问题价值作出判断。

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一般分成四个层次要求学生分别对待。这四个层次是:认知、理解、掌握、运用。

认知――对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现象或方法形成初步认识。

理解――能说明和解释、科学知识、研究方法、获取信息的方法及其以及能运用其揭示社会生活中的体育与健康的基本原理和锻炼方法。

掌握――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探究式的主题活动来说明、解释或论证未知的体育与健康的一般理论、知识和方法。

运用――能在独立或与他人(包括教师)协作的情况下,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查、实验研究、文献材料分析等开放的主体体验实践分析体育与健康的一般问题。

四、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课程的实施。探究式课程的实施一般包含:课题的产生,课题组的组成,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课题研究的结题等几个方面,我们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采用了如下做法:

(1)学生研究课题的产生:通过讲座、介绍经验等使学生了解选题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师生之间的座谈、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从生活或学习中发现课题;通过搜集资料、访问专家、实践调查、观察研究获得课题;深入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提炼研究课题。

例如,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入手,把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转化为课题,设计了“生活习惯与健康”;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广泛的调查后发现:富裕后的人们为了保持健康,只注重服用营养品进行药补,而很少关心体育锻炼或环境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学生们设计了“环境与健康”、“营养品与健康”等课题。

(2)学生课题组的组成。根据小组化、自主化和民主化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自己探究的课题在班中自主选择同一课题的研究者,组成2~6人的课题研究小组。

(3)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小组成立后,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研究专题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分析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步骤,制定好详细的研究方案,并制定“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体育与健康探究学习课题研究计划”。

(4)结题。结题要求学生除了有相应的论文,还要有相应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结题时学生还要组织论文报告会或答辩会,或进行探究究过程的总结。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不仅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还可以激发继学生续研究、继续学习的热情。

2.课程的学习评价。

(1)评价的信息:探究式学习不考试,评价的信息由平时积累而来。重在过程,参考结果。我们制定了“探究性学习实录”和“探究性学习手册”,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记载。同时每一个课题组都有实验方案、研究计划、调查报告,每个学生都有研究总结、学习心得,都要参加研究报告的答辩。这些就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2)评价方法:A、基础性评价,对研究性学习中的经常性指标,如实验方案、研究计划、研究报告进行评价。B、发展性评价,通过“探究性学习实录”和“探究性学习手册”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闪光点、发展点、有创新的地方进行评价。C、激励性评价,奖励优秀研究成果,对有思想、有内容、有创新的课题研究组进行表扬、鼓励,或把他们的研究论文推荐给校报和其他报纸杂志。

(3)评价的结果:建立学分制,把研究性学习评价纳入校本课程统一管理,定为限选课。每周一节,一学期为一个学段,学完一学期经考评获2个学分。

3.课程的组织管理。

(1)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构建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探究式学习课程领导小组。设立专职教师。教师定岗定位,责任到人。

(2)建立动态管理机制。①教学组织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研究的课题在按课题的方向自由组成2~6人的课题研究小组。各个小组独立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的活动。②教师安排:同学们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通过发邀请书,邀请校内外教师、专家、家长或学者参与指导。③课时安排:每周一节,安排在校本课程时间内。

(3)课程的学习形式:学生以体现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搜集资料、访问专家、分组讨论、听讲座、实践调查、观察研究、实验分析、调查分析等获取信息。

五、课程实施的体会与思考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8

(1)、数学探究。数学探究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有意识地自主地探究学习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教学的最高理想。

(2)、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性学习是以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为依据,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进行研究。新课程倡导教师以启发式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以探究式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3)、数学探究性学习。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探究式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探究性学习的功能目标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良好学习品质,而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探索道路前进。学生从探究获得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灌输他们的更容易接受,印象更深刻,并且可以从中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2探究性数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探究性数学情境就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的开展,注意体验式的教学以达到学生探究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即: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思维,再通过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终总结实验规律。

3 创设探究性数学情境的基本要求

(1)、学生是探究过程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成功的条件,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活动,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所在。

(2)、数学活动的目的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教师应把精力集中在了解学生,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全面掌握、及时调控整个探究活动。若学生产生思维障碍时,适时予以指导,使学生探究的方向不偏离研究的主题,达到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3)、数学活动有启发性。数学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才能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并通过灵活多变的类比和联想,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4)、数学活动有探索价值。创设探究性数学情境的素材和问题,必须有探索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的活动有意义,价值性贯穿整个探究活动的始终。

(5)、数学活动有趣味性。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向人们提出创造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的要求。当这种要求被人接受时,就会在人脑中变成活动的需要和愿望。所以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必须满足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数学探究式教学的一个案例

通过创设社会实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教学案例

例1:在数学教材《等比数列》的应用中设置探究式数学情境如下:

【问题提出】陈老师向银行贷款 元,两年还清,月利率为 ,同学们动手算算,按分期付款这种方式,他每月应还多少钱?

【问题探究】首先,弄清问题涉及的对象为银行,商家,消费者。其中的问题有如何计算银行的货款利息的问题以及借款方怎么还款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探索整个还款过程发现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的应用;

有关分期付款的规定:(1)分期付款规定每期所付款额相同;(2)每期利息按上期利息计入下期本金的复利计算;

【问题提出】怎样表示逐月还款后的欠款数?

引导学生得出 ,

并对其实际意义进一步理解。

【问题提出】 的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的实际意义是逐月还款后的欠款数中的欠款数的表示方法。

【设计意图】“一个好的数学家与一个蹩脚的数学家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有许多具体的例子,而后者则只有抽象的理论。”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特别是探索精神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发展更深刻,广延性更大。

4.如何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探讨

4.1从数学课程的特点的角度来进行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即发现学习。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和探究等认知活动。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转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把学习过程发现探究的过程凸显出来,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可以从数学课程的特点的角度来进行探究性学习。

4.2从学生体验的角度来进行探究性学习。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产生的意识,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发展健全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体验的特征,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亲身体验,重视直接经验的获得,让探究性学习更有意义。

4.3从问题设置的角度来进行探究性学习。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问题才是其根本原因所在。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问题设置是学生学习特别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从问题设置的角度来进行探究性学习。

4.4从学生情感动机的角度来进行探究性学习。“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感受。除特殊原因之外,都存在相当强的潜在的独立学习的欲望和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抓住这个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动机,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可以从学生情感动机的角度来进行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景中,曹培生,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M].

[2]何发全.浅谈中学数学解题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范文 下一篇: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