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实验范文

时间:2023-03-17 10:02:18

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范文第1篇

实验探究题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题型。它反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反映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情况。这契合了课程标准中强调能力和重视物理知识应用的理念。据此,实验探究题已成为近年来中招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也是体现试题难度、使考生拉开分数档次的重要题型。

从试题内容及考查侧重点来看,实验探究题从考查形式上可以有填空、选择和实验三种题型。从考查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试题是教材上所列实验的再现或演变,其考查内容涉及力、光、电、热各个知识块。这类实验着重考查学生对教材上所列实验的原理及过程的掌握程度。因此,复习时要重视教材上各种测量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重视实验原理及实验目的、步骤的理解掌握,从而为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转化打好基础。另一类试题材料是来源于课外的生产生活实际,着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体体现为对探究七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掌握程度。这类试题大多侧重于一个或若干个要素的考查,特别是对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归纳能力的考查,复习时要求学生亲身经历不同的探究过程,来完成七个要素能力目标的培养。

近年各地初中物理教学的最大亮点,是把探究活动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形式,把探究性实验作为中考命题的重要内容。在实验中体现实验过程和实验操作的细节,使实验的真实情景以试题的形式重现在试卷上,这成为近年实验探究题的新变化。这些将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实验过程、实验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相结合的试题,更好地体现了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的课程目标。

实验题中实验过程的真实再现,以其综合性和创新性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

(1)知道实验的正确操作,会解决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能发现实验的探究点。对此,要强调独立实验,还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有关实验过程和实验解决方案的问题,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关注程度。

(2)中考实验题通过改造教材中的实验,主要是对教材所列的实验进行迁移、演变、拓展,力图在笔试的形式下能准确地鉴别出考生实验能力的高低。对此,复习时要重视各种测量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步骤的理解掌握,从而为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转化打好基础。

(3)中考实验题利用设计性实验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复习中要有目的地训练自己的能力: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根据实验要求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和对原实验进行某种等效替换的能力。

探究实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实验 探究 创新 求实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和创造力,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知识的快乐。正如布鲁纳认为的那样:“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参与者。”实验探究法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对提出的问题先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猜想,然后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验证、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教学流程表示如下:

提出问题发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实验探究归纳整理得出结论做出评价

本文就实验探究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运用探究性实验,初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建立概念和认识规律过程中,运用探究性实验进行探究法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将要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建构知识。仅以“阿基米德定律”的教学为例――

1.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观察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说明它由于受到重力和桌面的竖直向上托力的作用而平衡,然后把木块和事先准备好的自制小船放在水里静止时让学生观察。通过类比说明静止在水面上的木块和小船也受到重力和水的竖直向上托力的作用,找出共性,归纳概括出什么是浮力。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并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来验证。首先让学生观察在空气中弹簧秤挂上金属块后的读数G,再让学生观察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G1,让学生领悟测浮力的方法。教师给出计算公式F浮=G-G1。教师由演示实验提出问题:用弹簧秤测出同一物体(部分浸入、浸没)在同一液体里受到的浮力可能不同,在不同液体里受到浮力也可能不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学生猜想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动学生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物体的体积、物体的放置方式、液体的密度、物体全部浸没后浸入液体的深度等等。

3.设计实验,确定实验方案

要求各组(四人一组)选择桌上所给的器材,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仪器有:弹簧秤、细线、烧杯、500ML的量筒一只、带盖的空瓶、铁块(能放进空瓶)、水、煤油、体积相同的铁、铝圆柱体、橡皮泥、小的网袋、铁架台带附件。设计实验时引导学生注意:如何控制变量;如何设计实验的程序;设计记录的表格。

4.评价、讨论

随机抽查四组,并把设计的结果展示给大家,通过自评、组与组的互评确定最佳实验方案,同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使得后续的探究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内容。

5.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结果

(表中的实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6.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结论: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密度、形状、放置方式以及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而与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真正找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继续用实验探究“物体所受到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大致教学程序为:⑴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将挂在弹簧秤上的长条物体慢慢浸入水中;⑵观察:物体逐渐入水中,弹簧秤读数逐渐减小;⑶思维(分析):物体排开水的体积逐渐增大,物体浮力逐渐增大;⑷观察得出结论:物体浮力的大小与排水的体积有关;⑸思维(分析):实验对液体没有特殊要求,对其他液体结论也应如此;⑹实验结论:物体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体积无关。最后,按课本上演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总结出阿基米德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F=G排液=ρ液V排g。

浮力及阿基米德定律在初中力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易出错。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不仅使学生对阿基米德定律建立的背景过程有所体验,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定律,也为以后几节课的教学(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沉浮条件)打下扎实的基础。

从实践效果来看,实验探究法不仅使得课堂变活,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及团队合作精神,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二、利用类推性实验,培养不断追求新知的能力

深化和巩固知识的环节,利用类推性实验进行探究法教学,能培养学生运用实验验证知识和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究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定律,那么阿基米德定律是否也适用于气体?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究。具体程序如下:

(1)一只新的塑料袋罩在点燃蜡烛火焰的上方,松手后塑料袋向上浮起。再演示氢气球上浮的实验,揭示空气对热空气球和氢气球有浮力作用,并猜想:浮力是否等于排开的空气重?

(2)讨论设计近似验证空气产生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空气重的实验方案(略)。

(3)实验操作、计算(放在课外兴趣中进行)。

(4)归纳整理得出浸在空气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也等于物体排开气体所受的重力。所以,阿基米德定律也适用于气体。

通过此类实验的探究活动,发展了学生对阿基米德定律的认知结构,特别是使学生在运用实验和已有知识去验证知识探究新知识方面受到启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通过组合变异性实验,培养求异创新的品质

组合变异性实验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已知的实验重新组合,发散出或设计出多个设想或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相互评价,从操作的简繁、误差的大小等各种因素做出正确的评价。在科学知识应用的环节中,通过组合变异性实验进行探究法教学,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问题:有一个6伏的蓄电池,正负极标记已经不清,你怎样来判别出蓄电池的正负极?请你写出判别的方法和步骤。此问题解法多,思路广,能将教材中的前后知识有机巧妙地组合起来。学生设计出了八种方案(具体方法略)。

设计实验的组合变异教学,更是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求异创新素养。

四、探究实验误差,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不论何实验,由于受到实验方法、器材及偶然因素的干扰,实验结果总会出现一定的误差。指导学生分析误差的原因,掌握尽量减少误差的方法,对其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考虑问题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都应要求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考虑减少误差的办法,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从如何选择实验到如何选择仪器,从实验过程的安排到误差分析和结果分析,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五、实验探究法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施条件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法教学是通过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讨论,设计并操作实验,发现新的问题,因此对师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教师要精心设计教程,善于引导,并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否则会延误时间或探究失败。

2.教学环节。为了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过程的每个环节。

3.进行实验探究法教学要适时适度。实验探究教学基本目的就是通过问题的展示对学生进行深刻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所以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应适时适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确立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的观点;其次要明确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能否生疑。

总之,通过初步探究与实践,我体会到,进行实验探究法教学,学生对探究的问题容易产生兴趣,思维活动也处于自觉和主动地位,能较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学生从中学到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以及一些实验的设计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可见,课堂教学中应用实验探究法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探究实验范文第3篇

复习实验探究题时,在认真梳理初中物理所有实验的基础上,抓住几个重要的实验进行突破,如伏安法测电阻和功率、密度的测量、阿基米德原理、力和运动的关系、影响压强(包含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等.

解决实验探究题首先要深入了解课本上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对探究实验题做到万无一失;其次是掌握探究的方法,要熟练运用“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等方法.

下面对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进行分析,探讨实验探究题的应试技巧.

一、 考查选择器材进行实验的能力

例1 请你设计一个测量两位同学从一楼上到三楼做功快慢的实验. (1) 已提供的器材是秒表和皮尺,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2) 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和_____(3) 请写出比较两位同学做功快慢的方法.

点评 题目考查根据物理知识选择器材,进行实验的能力.要测量两位同学从一楼上到三楼做功快慢,需要知道他们把自己身体“搬”到楼上做的功和时间,这就要知道他们所受的重力,上楼的高度,及所用的时间.

二、 考查设计实验的能力

例2 张红在做早餐时发现,同样情况下,煮沸一锅牛奶与煮沸同质量的豆浆用的时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针对其中的原因,提出一个猜想,并简述验证这个猜想的办法.

(1) 你的猜想是:_____ ;

(2) 验证猜想的办法是:_____ .

点评 试题考查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猜想,及针对猜想设计判定性实验的能力,其所需知识并没有超出学生已有知识的水平,但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情景之中.

三、 考查分析实验的能力

例3 小刚同学在研究“冰的熔化规律”时,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冰熔化过程的起止时间是从第_____到_____;

(2)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判断:冰属于

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

点评 本题要求学生从题目给出的反映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表,分析得出冰熔化的规律,即冰熔化过程的起止时间、冰的熔点,再根据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一特点推断出冰属于晶体.

四、 考查对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例4 在一定的条件下,做“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下表给出了实验中所用到的导体情况,选择了C、F两根导体进行对比,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大小与_____是否有关;选择C和_____两根导体进行对比,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择的两根导体是_____(填写导体代号).

点评 本题是以“研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实验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控制变量法是一种由分析到综合的研究方法,就是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使其中一些变量保持不变,只研究剩下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这两个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结论,然后再综合各次结论得到一个总结论的方法.

探究实验范文第4篇

一、 解读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目标与要求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1) 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并且只存在两种电荷. 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了解使物体带电的方法,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3)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以上加点的词,对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

对于两种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是初中阶段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从复习巩固的层面上让学生了解,再加上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这就构成了下一步从微观角度认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两个典型实验现象的理论依据. 简单地说,教师只需要唤醒学生的回忆,将结论告诉学生,课堂上不建议对这些结论加以推理或证明.

高中侧重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对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两个演示实验,强调的是要通过经历实验过程,从而达到了解和认识物体带电本质的教学目的. 所以这些演示实验必须做,最好是让学生亲自完成,而且要力求现象明显有说服力,同时结合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来解释物体的带电机理,而实验结论的分析过程,还有一个重要的隐形目的,是为下面正确理解电荷守恒定律铺设台阶.

对电荷守恒定律的教学要求最高,是理解层次,但如何使学生达到理解呢?关键在于对这节课的教材处理是否恰当. 笔者认为立足于实验,在实验探究中生成是一个较好的策略.

二、 设计教学流程(部分)

1. 复习引入

根据课桌上提供的器材(小烧杯、灯泡、木制米尺、吸管、塑料保鲜袋),如图1所示,让学生尝试,如何能不接触但使支起的米尺转动?

学生实验1:用小烧杯、灯泡做成支架(利用灯泡是因为接触处光滑、阻力小),放上木制米尺使之平衡,先用塑料吸管靠近米尺一端;然后用塑料保鲜袋摩擦后的吸管靠近米尺一端,观察米尺的转动情况,如图2所示.

实验分析:相互作用力不是万有引力,这个作用力应该是和摩擦有关系的.

猜测:摩擦起电.

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与电有关的知识,回顾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这是分析下面几个实验的依据(理论基础).

2. 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2:摩擦起电使验电器张开;(玻棒摩擦丝绸、橡胶棒摩擦毛皮)

提出问题:探究一、摩擦为什么能生电?

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入手,首先复习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原子核质子(正)中子电子(负)

实验结果论证:玻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

实验结论:摩擦起电是因为电子的转移(多媒体模拟其转移过程)

演示实验感应起电(用静电计代替验电器来显示带电情况)

探究二、没有与带电体接触的静电计为何指针发生偏转?

金属微观结构再分析:

金属原子原子核(几乎不动)电子(可自由移动)

实验结果论证:电荷重心偏移,使两端显电性,所以指针偏转.

思考:移去起感电荷,静电计指针偏转情况会如何?

移去起感电荷,是否能让静电计指针依然偏转?

枕形导体的A、B两部分再次接触,指针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验证猜想:移去起感电荷,静电计指针不偏转;将枕形导体的A、B两部分分开,静电计指针依然偏转,再移去起感电荷,偏角减小;枕形导体的A、B两部分再次接触,指针还原.

实验结论:感应起电是因为电子的重新分布(多媒体模拟其移动过程)

3. 电荷守恒定律

对以上实验结论的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电荷守恒定律如下:

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定律,可以先设计以下三个问题:

①电中性的物体有无电荷存在?

②所谓“电荷的中和”是不是正、负电荷一起消失了?

③对于“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中的“电荷的总量”你是怎么理解的?(对“总量保持不变”的理解:可以是正电荷总数不变;负电荷总数不变;或正、负电荷总数不变)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科学事实被不断发现,例如:一对正、负电子相遇和湮灭,转化为光子,而光子又不带电. 这就与电荷守恒定律相违背. 所以它又有了新的表述形式: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三、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对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两个演示实验与建立电荷守恒定律的关系处理不当

探究实验范文第5篇

很多教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短短的时间里怎么把那么多的探究实验复习好?探究实验中,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实验结论等等,又该如何复习?

其实,不少实验之间是有关联的,有的实验是后面实验的基础,后面的实验是前面实验的推进或提升。把这样的实验组合在一起进行复习,可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怎么组合?组合后又怎么复习?我是这样做的:

复习课不同于新课,不能再重复实验,因而,就要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且直观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复习更多的内容。具体应注意在短时间内系统地复习彼此有关的物理现象。如复习光学的探究实验时,就把“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组合在一起 ,光的反射就是探究实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基础,“平面镜成像特点”就是“光的反射”的推进。“光的折射定律”与“凸透镜成像规律”也有相应的联系。利用多媒体能很快地再现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情景,迅速激活学生脑海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并且能直观地找出平面镜成的虚像是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而凸透镜的虚像是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凸透镜成实像是折射光会聚而成的。电学实验复习时,可把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组合在一起,这几个实验的关联是:一图多用。通过多媒体的再现,让学生感受到这几个实验的纽带:实验的电路图是一样的,只是要测量的物理量不同,实验的原理不同。

通过组合,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间的关系,同时,利用多媒体能迅速找出每个实验的规律和结论。例如,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通过多媒体用Flash再现实验场景,就能很快得出成像的规律。

复习的时候,还要注意细节。

复习中,实验器材、步骤、结论的复习,是常规的复习手段。但是,现在很多实验考题更注重实验的细节,利用多媒体能很好地再现实验过程,让学生发现以往不注意的细枝末叶。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误差较大,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所以,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的Flas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学生对F点及2F点是什么像和什么像的分界点,感到很难,同样可以通过多媒体的Flash演示,拖动蜡烛,逐渐向凸透镜靠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F点是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也是倒立像与正立像的分界点;2F点是放大与缩小的像的分界点。在平面镜成像中,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发现实验中为什么像与物不重合,为什么会有两个像。这样,能加深对“实验为什么要用薄的玻璃板,以及控制玻璃板必须与桌面竖直”的认识。同样,对于晶体的熔化、水的沸腾实验,这两个除了有关联外,里面的细节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再现,让学生去发现,给晶体海波和非晶体蜂蜡加热的方式:浴水法加热,然后进一步知道为什么要用浴水法加热?这样既能复习,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

再者,物理探究实验所用的实验方法,基本都是控制变量法。在这些实验中,有的明确控制的量,有的没有明确,这时就要强调,该实验谁是变量,谁是被控制不变的量,把实验的探究方法贯穿在所有的复习中,既能达到复习的目的,也让学生在复习中深深体会物理实验探究方法。例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就比较明确被控制的变量分别是电阻、电压;而在平面镜成像特点中就没有很明确的指出变量及不变的量。为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再现平面镜成像特点,让学生发现,玻璃板与桌面的位置关系不能变,也就是一定要保持竖直的关系。

探究实验范文第6篇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为:问题――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结论――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下述三大优点:

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往初中化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式实验,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归纳物质的性质,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思维和创新,更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探究式实验教学则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出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就可以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式实验。上课前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准备好所需实验仪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式和主动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探究式实验教学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这节课,教师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提出富有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将课堂搬到实验室,把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3.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式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造思维。探究式实验教学却能给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快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去思考,去探索;从中进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鉴别H2sO4。和NaOH时,就可让学生设计多种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检验。有的学生居然找到十多种试剂进行鉴别,如:(1)石蕊试液、(2)酚酞试液、(3)Na2Co32溶液、(4)BaCl2溶液、(5)CuSO4溶液、(6)FeCl3溶液、(8)zn、(9)DH试纸、(10)CuO等等。可见,学生蕴藏着巨大的智力潜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挖掘。

二、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设计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按其适用的场合和活动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新课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师生协同、边讲边实验为主;二是以学生实践为主的综合式研究课题。下面对这两类实验教学的方式进行探讨。

(一)第一类探究式实验

这一类探究式实验可依据教学内容,对演示实验进行整合和更新,其基本设计思路如下:

1.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充分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动手动脑,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例如“二氧化碳”这节课,让学生自备一瓶汽水(雪碧或可乐),教师课前准备好可能使用到的实验仪器及药品(如,酒精灯、小试管、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烧杯、2支短蜡烛、可放入烧杯中的阶梯形的白铁皮架等)。上课时教师先借助图片(二氧化碳的用途)及生活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拿起一瓶汽水问:这里面向上冒的气泡是何物质?本节课我们将探究汽水中气体的性质。这时学生情绪高涨,有的学生已追不及待地想动实验,这时老师应该及时地强调探究方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究。如:“你准备探究那些性质?”,由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和猜想:

(1)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

(2)化学性质:

①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指导学生点燃烧杯中自铁皮架上的2支短蜡烛,沿烧杯壁慢慢倾倒二氧化碳,观察2支蜡烛发生的现象。

从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二氧化碳可以使蜡烛火焰熄灭,下层阶梯上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

教师设问:(A)为什么蜡烛会熄灭?

(B)为什么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后熄灭?

由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②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指导学生在一个密闭玻璃容器中放入一只小白鼠。学生观察:开始时小白鼠在容器内上窜下跳,但慢慢地小白鼠的动作变缓慢,最后小白鼠不动了,晕死过去了。

教师问:小白鼠的死亡有一个怎么样的过程?

由学生分析现象提出结论:这是由于刚开始时容器中有氧气可供小白鼠呼吸,但随着容器中氧气不断被小白鼠消耗,二氧化碳含量增大,最后导致小白鼠死亡。排除二氧化碳气体无毒,说明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③二氧化碳气体与石灰水反应

指导学生设计:

(A)将少量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中。学生观察到溶液的红色逐渐变浅最后消失。

(B)将少量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学生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c)继续不断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石灰水中。学生观察到溶液先变浑浊然后又变澄清。

教师问: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

由学生分析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气体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而碳酸钙又会跟过量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物质。

通过设计探究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同时增强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在实验过程中,要随时抓住这种时机把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求知欲引导到积极的主动学习的轨道上去。

2、自评、互评、归纳总结、体验探究成果

每探究完一项内容,都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各自设计的探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或者是小组互评,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该过程既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过程,又是一个创新过程。

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

(二)第二类探究式实验

这类探究式实验是融合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表现出一定的新颖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可做为课外活动的素材。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或许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去研究,体现思维的开放式和综合性;有时探究课题的历程比较曲折,必须深入思考,巧妙设计,体现思维的灵活式和深刻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自,启发学生按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索。这类实验的基本做法如下:

明确探索课题――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提出假设或推出结论――总结实验成果――提炼方法规律。

在教学中我们选择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专题设置成实验情境,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分步实验、局部推理,最终获得比较准确的结论。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面临矛盾和困惑,教师引导他们去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创造性地加工信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这是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重考验。

例如,在探究酸、碱、盐类化合物之间的反应有什么规律时,我们将课堂搬到实验室,其过程简要叙述如下:

仪器:试管(10支)、烧杯(1只)、胶头滴管(2个)、镊子(1把)、药匙(1个)、吸管(1支)(每两位学生一组)。

药品:稀盐酸(浓度1:4)、稀硫酸、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铁片、铁锈、氧化铜、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硝酸银溶液、碳酸钙溶液、氯化钡溶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

三、结束语

探索式实验不仅是实验操作方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从鼓励参与、强调过程、突出开放的教学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融入,主动探索,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封闭的教室,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一项有益的尝试,也是当前提倡的学科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可行的途径,值得重视。

探究实验范文第7篇

在探究性实验的课堂上,教学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发生的变化,而不是凭教师应该怎么做、做什么来确定目标,教师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根据当时具体的学习情况,学生的思路想法灵活诱导,使知识、想法同长共生,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教师的教学艺术,这也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探究性实验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变教学权威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体现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设疑引导、平等交流、专业引领、情感交融等方面。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设置具体而翔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反思的学习链,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最后,探究性实验的课堂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几人一组的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参与面广,参与程度深。使不同学习水平和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发挥和展示的平台,都有不同的收获。

探究性实验相比较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由于结果未知,而学生又迫切知道结果,所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探究性实验是探究学生新的未知领域,实验的原理、步骤可以在设问、探讨、实施中解决,更能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由于结论未知,且对数据、现象处理总结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尽一样,避免了实验重原理轻操作、课后编造实验结果、现象失实的现象,更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究性实验更有助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运用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及成就感。

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的七大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及假设、制订计划和设计计划、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通过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探究是有条件的,应该是科学的,这种科学的直接体现是实事求是。首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学校的实验条件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合理地设计实验,否则,探究就失去了它的真正的意义,也变得不可操作。也就是说,从学习内容上要选择那些有探究价值的知识作为探究对象,化学的核心问题往往都是有价值的问题,相反,那些一目了然的问题就属于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其次,对实验室条件的要求,也是探究性实验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在实验室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来代替实验仪器,这样既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探究实验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进行的。最后,就是要提前培训学生一些探究实验最基本的操作知识与实验设计技能,借助化学的实验性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对学生适时引导,让学生理解每个实验操作的意义,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探究思维,从而让学生走进更广阔的探究世界。

探究实验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化学;教学;有效路径

在化学有效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给同学们搭建自我思索与探究的舞台。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力求给同学们提供熟悉而亲切的学习素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自然的投入学习活动。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牵手生活,注重实验探究,打造活跃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一、牵手生活,精彩教学

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有助于学习者认识化学对生活生产的重要作用,由化学角度看待社会生活与科学技术等问题,灵活运用化学知识以及基本方法来分析常见的环境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初中化学具有基础性与启蒙性的特点,对后面的化学学习有铺垫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牵手生活,由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入手,呈现熟悉的、贴近的生活情景,感受化学就在身边,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其次,还可穿插一些趣味生活故事或俏皮话、网络语言等,让学习者能够带着愉悦轻松的心情来学习化学知识,主动探究化学奥秘,形成学习动力,让化学课堂更精彩活跃。

如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课堂实验相对较多,也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极大的联系,所以,在设计与安排教学活动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以生活化学习活动为载体,辅之以趣味故事,由生活走入化学,由化学走入社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比如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以可乐汽水为载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乐会冒气泡呢?不少同学知道是由二氧化碳,但没想过要验证。此时,教师可诱导学生想想怎样可以验证可乐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这样,由熟悉现象切入,可诱导学生积极探究,学会由生活中发掘化学问题。而在分析二氧化碳的用途时,教师可呈现深井救人的图片,启发思考:为什么救人的时候要先通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其中,释疑解惑,引导他们学会以化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后播放视频:“干冰”的汽化;温室效应的危害。让学生了解“干冰”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也认识到CO2对于人类而言是一柄“双刃剑”,对生产生活有积极影响,也因“温室效应”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控制好、运用好CO2是环保话题之一。这样,既可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活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自然的渗透环保教育。在小结过程中,教师可以编写趣味故事:我是CO2分子,还有个长长的英语名称:carbon dioxide。但我没有像水姐姐那样,有个又好听又好记的英语名字water,真是羡慕嫉妒恨啊,呜呜,你们就先记住我的中文名字吧——干冰。这样,通过趣味故事,既丰富了学生知识积累,也更好的把握了本课所学内容。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丰富想象,试着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介绍,进行课堂小结。于是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课堂热闹非凡。

二、实验探究,有效教学

作为科学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化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探究意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本身的优势,以实验探究活动为载体,带领学生探秘科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让学生把握化学知识的同时,也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方面,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寓于一些神奇“小魔术”、趣味化学实验中,课堂上进行演示,扣人心弦,引发好奇心,让同学们体会到化学世界的精彩纷呈,奥妙无穷,无形中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欲望,自然而然的主动探求答案,深入分析,解开其中之谜,乐在其中。如“水变汽水”:将两种无色溶液倒在一块,马上得到一杯冒着气泡的无色溶液,引导学生猜猜两种溶液。另外,还有“奇花变色”、“水中生火”等魔术。

另一方面,围绕教学内容,组织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实验探究活动,给学生亲身体验与自主探究机会。如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知识点时,探究金属活动顺序是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体验知识过程,更提高自主能力,教师可运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适时诱导点拨,让他们总结置换反应的特征,同时比较一些金属活动性,探究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比如①实验金属和氧气反应。展示铜片、铝片、镁条,提问学生如果将上述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而后要求学生动手做做实验,说说这些实验现象,比比哪位同学观察得最仔细、认真,并试着写出它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同时,比较这些实验,交流讨论金属和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一样,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②实验探究金属与稀酸的反应。思考:金属和酸反应现象是不是如同金属和氧气反应一般有一定差别?引导学生先提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而后接着实验探究来验证假设。四人为一组,两两合作,分别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稀盐酸反应。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规范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交流:怎样控制实验条件?怎样运用比较方法?怎样收集、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如下表格。

此外,还可组织一些课外趣味探究活动。如学生自主设计一些化学小魔术,课堂上表演演示,巩固知识,促进学生自由发展与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鞠治秀.促进化学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毕晓琳.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8

[3]康凯.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单陶文.初中化学中探究教学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

探究实验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物理实验 实验探究 教学经验

自课改以来,长海县与大连市所用的物理教材是相同的,前四年用的是上海科技版新教材,近五年用的是人教版新教材,两个版本的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较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大量实验探究性的内容,几乎每一个概念、规律、公式的得出都是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的。而实验探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多年的物理教学工作使我在实验探究教学方面有了点滴的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教材上的探究实验主要是以能力取向为主,在训练各种能力的内容安排上,都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性,特别是注意加强基本知识的训练。对于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实验探究教学中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问题

探究实验的教学首先要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老师要注意问题的提出要新,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提出:我们都会走路,走路靠的是摩擦力吗?但是我们发现有时我们走得很稳,可是下雨天走路容易摔跤,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要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大胆提出假设,开展讨论,分组设计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实验器材、先后测量哪些物理量、具体如何操作等。例如:在《重力》一节的教学中,“探究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引导学生猜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形状,体积,质量等因素是否有关,并设计选用相关材料进行探究;在《摩擦力》教学中,“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让学生以实验组为单位,猜测“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大小有关”。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要注意该方案的可行性,可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然后选择一种最好的,最易实施的方案。例如:在研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可以用教材中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完成。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遵循安全、易行的原则。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时。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

5.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论的得出要注意有层次性,例如:在研究物体的温度变化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加热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得出的结论中就不要写物体的温度变化快慢与比热有关而应该写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利用上述问题的结论可以解决“内陆地区为什么比沿海地区温差大?”的问题。

当然,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1)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整个教学事态的发展必须处于教师的引导、控制之下;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更轻松一些,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够有序、有效?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

(2)真实的教学环境相比,在探究教学设计中教师有充足时间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周密计划、反复检查。因此,教师要对探究教学所涉及的各个因素进行反复的预演,达到能够比较精确地控制这些因素,特别是对整个探究过程的把握,是设计的难点之一。

(3)鼓励提问,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教师该从一开始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时,就要保护、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多数学生还未养成发问的习惯,而且此时心中即使有问题也顾虑重重地怕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怕提错了问题被别人笑话而不愿和大家一起探讨,更不用说进行深入的实验探究了。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是完成设计的关键为此,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讲过的这句话:“错了也没关系,错了马上改,可怕的倒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

(4)为了较好地完成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去适应新形式的变化,教师不是知识的信息库,不可能回答出学生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要善于在学生进行物理探究的每一个过程中,进行点拨与指导,使学生能够在物理探究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学会研究。这是一项艰苦而有意义的工作,教师们应克服一切困难并努力去完成好这项工作,并善于总结物理“探究活动”的教学经验,使之不断完善。

上一篇:注册会计师范文 下一篇:单片机实验教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