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

时间:2023-03-14 20:38:35

探究式教学实践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第1篇

践;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 G42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07―0040―01

一、 参与式教学的概念

“参与”是指参加活动的个体投身在群体活动中,与群体成员之间所发生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参与式教学是指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与式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基本的合作,使学生在学习、活动、实践、探究、反思、感悟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认识与情感,从而达到改善班内学习氛围、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的目的。

二、参与式教学的优点

参与式教学是新的教学理念,它意味着教学观念的改变,这种理念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教师,教师不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动脑筋深入思考,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理念是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通过与同伴的探究、合作和交流,有利于挖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其次,能削弱初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被动的重复,在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有更多的独立探究时间,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参与式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在培养合作精神、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之班额过大、资源短缺等主客观因素,导致很多时候参与式教学徒有形式,而没有实效。

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不管教学内容、性质、难度,也不管是否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一律由学生讨论完成,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让自主探究变得盲目而缺乏实效性。而且,活动的评价形式单一、主观、片面,只关注结果,不重视学生参与的过程;重小组评价,轻个人评价。

从实际情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活动小组分工不合理,讨论的形式也一成不变;教师对活动的目的交待不够明确,分工不够具体;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前缺少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整个交流过程有时成了优等生的“一言堂”,其他同学只能成为一个倾听者和附和者。

四、如何构建参与式课堂

参与式教学的全过程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评价阶段。

1. 参与式小组教学活动准备阶段包括活动小组的组建和教学活动设计。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将本学科学习较好和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学生分到一组,形成一种互补;小组规模以每组4-6人为宜;座位的编排方式可灵活选用。为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应轮流担任小组内的不同角色,如组长、纪律监督员、汇报员等。

2. 参与式小组教学活动实施阶段包括教师的引导和小组活动。教师在进行活动前,应以教学设计为基础,向学生讲授活动预备的学习知识和概念。教师要为每个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任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参与课堂活动时,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要给予启发指导。当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来汇报他们讨论的结果,给学生以平等的表现机会,使之个性得以张扬,灵性得以表现。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探究;学生地位;教师作用;过程;问题

新课改以来,探究性学习已经深入人心,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知识,并且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能力。探究性学习又常常以学生合作的形式呈现,形成了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新的小学数学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关注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确立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我常常思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到底如何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如何寻求既适合学生特点,又符合课标要求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课堂新思路呢?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必须有机结合,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做一些思考和分析。

一、发挥教师在合作探究中的作用

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并不矛盾,适度的引导能让探究更深入,更有内涵,更有意义。

1.教师要促进探究、合作等活动的开展

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会让探索走得更远。合作探究是以问题的设置和提问为前提,教师在探究前需要引导问题,并对合作的方式进行引导。

2.教师要促进合作探究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合作探究教学中师生互动式常态,从引导发现问题,到寻找材料解决问题,再到拓展延伸强化运用,都离不开师生的互动。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间合作,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提升了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引导体现在,教师并非一味地让学生合作,而是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才让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探索、交流,这样充分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3.教师应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必备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必需的资源,创设必要的、有趣的合作探究环境是教师必须要做的事。如,开展长方形、正方形等教学,必须给学生准备这些素材,让学生“有米可炊”,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下探究、学习。

二、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合作探究式教学采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的过程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整体能力。下面以“因数和倍数”相关内容为例,分析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1.创设情境,引导问题

为了顺利开展教学,要事先准备好12个边长都是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12个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

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询问学生有几种拼法。学生可以先在脑海里想象有哪些拼法,实在不行可以实践操作,并在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并帮助没有拼出的同学多拼几种。

出示操作要求:

(1)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看看有几种拼法。学生动手操作,与同桌交流摆法,并可以在全班说出自己的想法。

(2)你能用算式来表达你的摆法吗?

数学是挑战思维和训练思维的武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充满魅力的学科。只有让学生在“个人―小组―全班”的模式中,多思考,多交流,各抒己见,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上面教师通过创设拼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再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自己的想法,又可促使学生以数形结合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2.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将有趣的游戏与现实的问题相联系,从游戏中得出12个正方形拼出长方形可以表示为:1×12=12, 2×6=12,3×4=12。

教师导入因数与倍数。

学生先自学教材,然后仔细观察3×4=12,想一想: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请你试着填一填:3×4=12,12是4的( ),12也是3的( ),4是12的( ),3也是12的( )。

接下来,让学生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l×12=12,2×6=12中数字间的关系。同桌互相说一说、听一听。因数和倍数也一样,我们不能单说哪个数是倍数,哪个数是因数,要说清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使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形象生动又容易理解。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或几个学生探究问题,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只有争论越激烈,学生的思维才会越来越活;只有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设想,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1)寻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出15和16的所有因数吗?试一试。

学生:分别列出15和16的因数有……(学生采取合作的形式探究问题)

教师:你们的看法一样吗?为什么你们的答案会有不同?你同意谁的观点?

请你把15和16的因数补充完整。(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全班讨论)

教师:这就说明一个数的因数不止一个,找一个、两个不难,难就难在把一个数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

学生实践:想办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

教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索,相互之间补充遗漏的因数,并讨论自己寻找因数的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答案。

(2)寻找一个数的倍数。

可以同上面一样开展,具体过程略。

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索,寻找答案,自主探索,在知识的矛盾冲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组集思广益,认真合作讨论,群策群力,探寻规律,找出问题的突破口,解决问题,并学会触类旁通。

4.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学生探究完知识后,一定要及时地巩固新知,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所学,不要出现探究过程也有了,合作也开展了,热闹过后学生又忘记了这样的情况。当然,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游戏,可以是同学间口头互动,也可以是师生间的互动。

出示例题:(1)5的因数有:

(2)3.6÷4=0.9,所以3.6是4的因数。( )

(3)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1,这个数的因数有1,5,25。

及时的检测练习可以巩固内化所学知识。针对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进行练习、讨论、反馈,就会化解难点,使问题凸显并得以解决。巩固练习后的小组交流,更凸显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重难点问题,及时地交流,教师适时地点拨,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样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度,解决了共性问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三、合作探究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革命性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合作学习和探究中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需要给学生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需要科学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热情。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自觉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衔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

留足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知识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要想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必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但实际教学中有时为了课堂的进度,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余地,最终学生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小学数学课堂由于其本身具有抽象性,而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学生得不到思考的空间,思维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合作探究也会落空。

为此,为了确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质量,使课堂合作探究教学落到实处,必须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科学评价,重视个性差异

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多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在探究中应该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放手,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对于数学教学,我们教师不能“关住”学生,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是不是成为真正的学习探究者,只有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中来,才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同时,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小组合作时,对于每组中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这些学生先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小组成员、小组间的科学评价通过多种因素来整体评定小组成绩,突出合作的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互相帮助,让差生有进步,让优生有发展,从而凝聚团队力量。

总之,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构建了一个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全新方式。在探究合作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同时要熟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掌控教学过程,并注意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给学生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采取科学的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吴超.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探究[J].幸福家庭:教育论坛,2012(10).

[2]杨校宁.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07).

[3]梁爱雪.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1).

[4]单春艳.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5]刘博.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文理导航:下旬,2013(05).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探究式教学 意义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30-02

当前,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实验正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进,新课程走进了师生的生活。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政治课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这既是对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的变革、丰富和完善,同时也对政治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焦点,而探究式教学比较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它可以一改过去传统的“一言堂”方式,而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政治课堂变得越来越精彩。但笔者同时也深感忧虑,“热热闹闹”的探究性学习,教学实效如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是否真正有所收获?笔者根据两年来对新课程的实践探索,就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探究式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反思。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式,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强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内化。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改变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状况,强调实践环节,要通过各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进行理性思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探究式课堂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重双基知识落实的教学理念,变为重视学生发展、重基础学习及创造性学习的发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重传授、学生强记、机械独立的训练,重显性目标实现为主,变为重交流、对话,以讨论式、协作式启发探究为主,重视创造精神的培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的师生关系,变为相互平等的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的新型师生关系。

探究式教学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而且能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活动的课堂,往往是激情四射、热情高涨的课堂;往往是智慧绽放、流光溢彩的课堂;往往是掌声不断、互相喝彩的课堂,四处散发着教学的魅力和学习成长的快乐!

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然而,探究活动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被广泛认可的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如下问题。

1.重形式轻内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探究活动设置的必要性是评判其有效性的首要标准。在相关教学内容中,探究活动的设置、探究主题的提出有没有必要,有多大程度的必要?从活动的投入准备到承载的教学厚度和深度直至所产出的价值意义上值不值?如果存在其他更合适的方式来外化教学内容、达到教学要求,那么探究活动的设置就是多余的、无效的,就是哗众取宠,走形式主义,就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就失去了其在课堂教学中本该具有的有效意义。一旦上课就搞个探究活动的这种“泛滥”是课堂有效教学中的一大诟病。《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课的教学中,在说明货币的产生这一问题时,假设采用学生分组模拟物物交换的探究活动,这一活动的设置是否就是非常有必要的呢?本来采用图表式或者漫话式或者故事的方式就能简洁、直接、鲜明、顺理成章地说明问题,偏偏设置个探究活动,既耗费能量,又占用课堂时间,甚至一发不可收,完全打乱教学进度。到底采用哪种形式,这是出于对教师职责的要求和对教学价值的敬重。

2.重探究轻实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置还存在“虎头蛇尾”的现象,这也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置存在有效性问题。过分地偏重于活动的开展而忽略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充分衔接,虽然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学生兴趣高涨,教师也激情满怀,然而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种活动却与课堂教学匹配不够,做不到有机结合,不能足够地发挥活动所承载的教学信息,那么这一活动仍然失去了它存在的生命活力,掉入了“无效”的泥潭,仍然属于有效性不够。《消费心理面面观》一课的教学中,假设要组织学生进行中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活动,除了活动过程的精彩,也要把活动的调查成果和教学内容中的四种消费心理一一对应上,用身边的实例准确生动地加以说明、剖析,从而督促形成正确的消费取向。可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有效运用不仅仅在于内容和形式质上的一致性,也在于内容和形式在程度上保持的一致性。

3.重自主轻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有效运用也表现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上。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设置探究活动不是淡化了教师的地位,也不是弱化了教师的作用,相反,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的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探究活动不管不顾地“放任”,对课堂的展示随意地“默许”,对相关的问题草率地“设问”,同样,这一探究活动的运用也势必失去了它的有效性。细节决定成败,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教师要用心地投入,观察、指点学生活动,审查、剪辑活动成果,精心打造课堂教学环节,有机链接学生资源,细心策划问题的提出,字字斟酌,步步掂量,只有这样,探究活动才能达到有效运用。《公司的经营》一课的教学中,假设让学生创办梦想公司,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一个月前就要组织学生开展这一活动,以便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尽情地施展的舞台。教师要时时关注活动的进展,及时围绕教学内容的主题进行指点,对每组形成的公司设想要进行审查,对学生在课堂上要展示的公司设想部分作出规定。更重要的在于教师要充分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将教师的教学步骤与学生展示的资源有机搭配,酝酿好每一个设问,预测到每一种可能,最终让活动的支点始终落在教学目标上。《公司的经营》这节课完全可以建立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安排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分组设计创业梦想。课上可以设计“疯狂畅想――我的公司我经营”、“温柔一刀――我品我评我支招”、“他山之石――我看我听我信服”、“蓦然回首――我做我思我心动”、“纸上谈兵――我勾我划我落实”等环节,通过播放学生创办本组梦想公司的视频、学生代表上台介绍等形式,将学生的梦想展示出来,就这些背景资源,教师引导和归纳出教材理论,最后组织学生畅谈创业的感受,其间穿插学生的点评、事实的印证等活动。

三、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探究式教学的建议

如何设计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探究活动,既有思想观念问题,更有专业技术问题,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我觉得在具体的教学策略上,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技术细节。

1.把握探究活动的量。老师们都认识到探究活动的设置是新课程下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就无法体现学生的充分参与和合作对话。从新教材的内容组成看,每一框题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情景材料和问题,比如说《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短短一框内容中,单教材本身就安排了四处探究。而且在每一单元结束后又有一框题的综合探究活动,所以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要求与思想。那么作为政治教师如何来正确处理和安排这些探究性材料,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还是有所选择、把握重点呢?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整节课变成了“问题课”,从开始导入到最后结束,都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探究,在中间插入了大量的课外材料,使学生疲于应付,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应该探究的地方没充分展开,没必要花大力气的地方却大做文章。一节课下来,让大家明显感受到安排学生探究活动的量太多了,片面地强调了探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让所有知识通过学生的探究去把握和理解,而忽视了如讲授法、分析法等传统教学方式的作用,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一堂课中探究活动的安排必须适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重点和难点,有所取舍地选择重点,精心设计好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使探究活动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2.精选探究活动设置的点。探究活动的安排必须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情景材料,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相互讨论,完成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探究活动的点的选择必须准确合理,否则会出现该探究处不探究,没必要处空探究的情况。一般说来,在一节课中选择一到两个点作为探究的设置点比较恰当,往往可以设在教材重点难点处或道德情感教育处,既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又能激发学生思维和价值冲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且,为了保证探究活动的实际功效,教师必须充分理解每一框教材的知识内涵与基本思路,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积累水平,明确具有探究意义的关节点,准确设置探究情景,有效组织探究过程。如在讲《政治生活》中公民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问题时,老师可以展示美国接见达赖的资料,及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想对美国说些什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体现我们的爱国之心?”通过课堂探究讨论,使学生明白要理国,要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学习。至于教材P10的与公民义务有关的探究点,则可以让学生课后自主探究。

3.立足探究活动开展的质。探究活动往往是围绕一定的任务展开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体验情感。如果活动安排适量、设置点准确,具有一定思维价值和挑战性,就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主动参与的动力,提高探究活动开展的实效,展现探究活动的魅力。但是有的探究活动中往往存在质量不高、价值不大的现象,把探究与活动人为地割裂开,有活动但没探究,为活动而活动,有形式上的表面热闹,缺乏认识思维价值与道德判断价值。这样的课堂探究活动,往往停留在认知的低层面上,有形式无实质,缺乏思维的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谈不上是真正意义的有质量的探究活动。因此探究活动的开展必须体现知识思维价值和道德判断价值,通过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矛盾与冲突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挖掘探究活动给学生带来的价值,发挥探究活动的真正作用。例如在教学《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我设计的课后探究任务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来势凶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低估。我国启动了总计4万亿的扩大内需的计划。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这4万亿的财政支出有必要吗?该花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阐释与解决,能较好地达到教学三维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扩大探究活动参与的面。课堂探究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体性是探究活动的核心,探究获得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情况。这不仅要求学生有参与探究活动的深刻程度,而且还要求有学生主体参与面上的广度,不应该全是优秀学生的事,应该鼓励和引导全体学生的参与,让每位学生都是探究活动的主人。这与探究活动设置的难易程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问题太难,目标定位不准,学生对挑战性任务缺乏信心,学生参与面就小,很多学生将成为陪衬和旁观者;问题太简单又无法实现探究的目的。因此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知水平,目标定位准确,难易程度适当,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全员参与,让每位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例如,在学习高一《经济生活》“投资的选择”时,针对教材内容,联系实际设置情境如下:新年过后,小宝由妈妈带着,到附近的工商银行去存他的压岁钱。在宽敞整洁的银行大厅里,人们办理着各种业务。小宝好奇地问了妈妈好多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把钱存到银行里?”“为什么银行要给我利息?”“我存到银行的钱什么时候可以拿回来?”“我今天存了1000元定期,一年后我可以拿到多少钱呢?”“是不是一定要来这家银行存钱?”假如你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如何给小宝解释他的疑惑呢?本次探究活动中做到了通过生活情境设置探究问题,有的问题难一点,有的问题简单一点,在学生合作探究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当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达到了有效运用,那么,思想政治课就会真正地丰富起来,充满无限魅力,绽放出学科的美丽!

参考文献:

1.洪少帆.思想政治课探究活动的教学探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8)

2.陈为.思想品德课探究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9)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 浙江宁波 315192)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数学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小学数学教改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了以下五个环节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践行,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隐含问题

数学探究是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而数学问题又是基于特定数学情境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数学情境,让数学问题隐含其中,带领小学生入情入境,探究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以数学情境和数学问题的内在联系为教学出发点,让小学生自己发现隐含的数学问题,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在探究中求解,对数学问题作出解答。

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其回忆自己印象中汽车轮子是圆形的。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汽车轮子是圆形的?在课堂教学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扔小石子进水里会荡起圆圈?”“为什么瓶盖是圆形的,可以旋转?”通过思考,学生产生一系列疑问,从生活经验中引出关于圆形问题,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会被生活情境激活,发现其中有数学问题,而又迫切想要求解,就会去认真思考,想要得到答案。

2.发现问题,形成猜想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问题的直觉判断和理性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后,大胆猜想,经过多方验证,让数学思维变得丰富,培养创造性思维,发挥数学学习主体性。

如“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熟悉的三角板,提出问题:“大家能告诉我三角板中每个角的度数是多少吗?三个角的和是多少呢?”学生拿出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学生大胆猜想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他们拿出自己的三角形,对内角的度数进行测量,发现内角和是180°。从三角板的特殊性到普遍性,测量猜想得出结论。

3.探究问题,验证猜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探究要大胆猜想,但猜想更多的是感性知识、肤浅认知,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明确猜想,对猜想进行验证。这就要求学生在恰当的数学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建构新知。给予学生数学猜想的验证空间,让学生在验证中学习,提高学生数学的素养。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一个数,分数大小不变”。教师要求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学生提出在除法中,除数和被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得出的商不变。从除法商不变的性质可以得出,分数也有类似性质,即18÷6=3,(18÷3)÷(6÷3)=3;

从学生的类比验证推导看出,商不变的除法算式可以转化为分数形式,用以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实现了知识学习的迁移。

4.解Q问题,反思总结

反思作为高层次智能发展的表现,是小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感受回顾,继而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反思总结,谈一谈自己学习的收获。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和修正,帮助小学生形成新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提炼出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通过转化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大家想一想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推导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引出新探究知识。

5.应用问题,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后,教师应立足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实践出发,再回归实践,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圆的面积计算”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应用练习:①基础练习,有一个圆形花坛,半径为20米,求出花坛的面积是多少?②变式练习,在草地上,有一个木桩,拴着一只羊,绳子长度为10米,请问羊吃草的最大面积能有多大?③拓展练习,有一块正方形手帕,面积等于40平方厘米,要求在其基础上剪一块圆形手帕,求圆形手帕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成为数学教改的焦点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让小学生入情入境,沉浸数学课堂,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理性验证、反思总结、拓展应用,习惯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梁爱雪.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1):75-76.

[2]鲍香叶.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6(49):74.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目标;情景;方法;质疑;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367-01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应只限于记忆、接受、练习和模仿,还应提高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再创造的过程。”在国家大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的技能型人才。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强、与生活关系密切的学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既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下面,本人根据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一、探究式教学需要为学生确立探究的目标

只有为学生确立正确的、明确的探究目标,学生才有探究的方向和动力。例如:学生在学习完了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将这些所学的知识运用其生活中。如:有一批液晶电视,它原来的每台的销售价格为6000元,在甲、乙两家电器商场均有出售。其中甲方的促销方式为:买一台液晶电视的单价为5700,买两台的单价为5400元,这样以此类推,每增加一台就减少300元钱,但是每台的单价是不能低于4300元钱,乙家商场的促销方式为为一律按照原价的五折进行销售。某个学校需要购进一批该型号的液晶电视,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帮忙算算,学校应该去购买哪一家的的液晶电视较为便宜?通过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快速的投入到数学的探究计算中。

二、探究式教学需要营造探究的教学情境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非常必要的。如探究式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或模拟实验,以讲述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研究的方法、建议或实验设计的思路,让学生透彻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寻找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若干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上情境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设置,应来自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科学史上的趣味事件及学生对某一数学问题的不同看法等。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入手,设置探究式问题,组织、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

三、探究式教学需要使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对于数学探究式教学而言,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解决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解决,而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学生很难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解决,就需要进行合作交流探究,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合作学习,需要通过小组的力量,通过与教师学生交流互动的方式解决一些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合作探究交流的重要性。 比如,在教学“锐角三角函数”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某一物体或者是多个物体的高度进行测量,使学生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把所测量的物体的相关数据及资料做好记录,然后,同学之间展开交流分享,并选出一些学生把分析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在班级上作展示。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或者是与教师交流的方式解决。 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探究式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质疑

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进行合理探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教学平行四边形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平行四边形,将它们叠放在一起,设对角线的交点为O,用大头针将点O固定,把上面的平行四边形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80°,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尝试,发现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通过操作,学生体会到上下两个平行四边形能够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两组对边相等,两组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教学时注意到了这些性质都不是通过论证得出的,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利用前面所学的中心对称性得出,把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如果疑难仍得不到决,老师再适时加以点拨,释疑解难,给以明确的解答。

五、探究式教学需要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评价实行多元化,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评价标准上,体现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惟一化,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所创新;采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评价方式:如可以采用辩论会式的评价方式进行自评和互评;可以将探究成果在展览厅中展示,并记录进学生档案,使学生在分享成果的同时增强荣誉感;还可以将探究成果经筛选参加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及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评选,让专家、媒体等也参加评价,扩大评价活动的范围,促进激励机制的形成。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第6篇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硫酸和盐酸)的性质后对另一类物质――碱的学习。酸和碱是常见的两类化学物质,也是化学实验中最常见的试剂。对于碱,在已有的生活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这类物质,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知道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原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时,了解了生石灰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并且生成熟石灰;在学习“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时,学生认识了氢氧化钠溶于水的过程中伴随放热现象;在学习“溶解度”时,学生知道了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学习“酸的性质”时,掌握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上述这些有关碱的零散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以实验为主线构建学生学习的知识主线,以氢氧化钙为参照物,对比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认识常见碱的俗称及其腐蚀性,了解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会对比的学习方法,形成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学习,体会对比的学习方法,并形成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

三、课前准备

材料准备: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氢氧化钠溶液、水、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烧杯、表面皿、药匙、多媒体、图片等。

学生分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指定组长,指导本小组同学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超市中有一种自加热盒饭,加热剂是分开包装的生石灰和水,使用时将绳子一拉,10分钟即可加热食品。这种自加热盒饭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写出反应原理:CaO+H2O=Ca(OH)2,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

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是一种碱,而炉具洗涤剂中也有一种碱叫氢氧化钠。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种碱――Ca(OH)2和NaOH。这里有两种白色固体,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如果要把它们鉴别出来,你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利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进行鉴别。

讲述:鉴别两种物质的前提是知道它们的性质差异,而我们只有在全面了解它们的性质后才能知道差异在哪里。所以我们首先来了解它们的性质。

多媒体展示:盐酸、硫酸两种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两种碱溶液中的离子情况。

提问: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H+。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离子情况又如何呢?

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式,学生对两种溶液中的离子情况进行猜测。

根据图片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离子情况,得出结论:两种碱溶液中都存在自由移动的OH-,所以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相似。

讲述:两种碱溶液中存在相同的离子――OH-,但也有不同的金属离子。它们的性质应该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下面我们就分别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来比较两种碱的异同。

实验准备:在实验桌上的两个表面皿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并放置两个盛有等量水的小烧杯。

提问:观察表面皿中的固体,对两种碱的溶解性大小利用设计实验进行比较。

多媒体展示:制作叶脉书签;鸡爪浸泡在氢氧化钠浓溶液中的状况。

提示: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它的俗名有烧碱、火碱、苛性钠。操作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展示:将表面皿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向学生展示。

观察对比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固体与刚刚取出的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无变化。了解潮解的过程。)

讲述: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固体,表面会变得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潮解。

实验:观察两种碱的颜色、状态,并通过实验比较两种碱的溶解性。(学生在加碱的过程中可能会缺少对比意识,即没有往两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碱。)

在比较溶解性时,通过触摸烧杯壁感受氢氧化钠溶解过程中的放热情况。了解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及其俗称。

小结两种碱的物理性质。

明确两种碱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引导:通过对比两种碱溶液中的离子,我们分析得出两种碱应该具有相似的性质,下面我们以熟悉的氢氧化钙为参照物,共同研究两种碱的化学性质。

体会学习方法――以已知物质为参照物来学习相似的未知物质的性质。学生联系到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也会根据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而猜测碱可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提问:你认为碱可能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讲述:OH-在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都有,溶液都显碱性,而且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

演示: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观察现象:无明显现象。

提问:二氧化碳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反应如何来证明呢?

小组讨论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方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笔记上。

演示:一组对比实验:往两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观察现象:两个瓶子都变瘪了,但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那个瓶子变瘪的程度更大。

提问:如果只向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瓶子变瘪能否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呢?

回答:不能,软塑料瓶变瘪还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中造成的,实验不严密。

讲述:大家已经证明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实,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还能与二氧化硫、三氧化硫这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反应原理相似。

请同学们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

SO3+2NaOH=Na2SO4+H2O

SO2+Ca(OH)2=CaSO3+H2O

提问:氢氧化钠固体如何保存?原因是什么?

回答:密封保存。(1)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2)氢氧化钠固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提问:氢氧化钠固体可以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吗?

回答:不可以,因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发生反应,所以不能干燥。

提问:如何得到这两种重要的碱呢?

多媒体展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工业制法。初步了解两种碱的工业制法。

提问:学完这两种碱的性质后,现在你会用哪些方法来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呢?

应用所学知识,归纳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碱在用途上的区别及其原因。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鉴别二氧化碳气体用澄清石灰水;而吸收或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

课堂检测:学生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学生新授知识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通过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在对比学习两种酸的基础上,推测两种碱存在相似性质的原因。从它们结构中都存在OH-,可以判断它们都有碱性,同时每种物质可能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在认识它们的共性时,氢氧化钙(澄清石灰水)学生已比较熟悉,因此作为参照物,通过与氢氧化钙对比,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这样安排使学生更易掌握所学的新知识。

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结论,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验中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总结和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是一个探究过程,因而也有利于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课堂检测部分,反馈形式多元化:有教师的即时面批,有小组内的互批互评,有学生在黑板上的板书,有投影“示错”等。教学效果较好,课堂检测的正确率较高。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第7篇

一、求未知电阻

器材:电流表两只、电压表两只、开关若干、导线若干、已知电阻一个,求未知电阻。

模式1:以渐进性提问为主线,实验为基础讨论教学。这种教学首先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入教学;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展开教学过程;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

问题:电流表、电压表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使用?电流表能不能测电压?电压表能不能测电流,如何测量?开关、导线、电阻是用来做什么的?要想测电阻,如何测量,需要哪些器材,步骤与表达式又是什么?

问题的升华:如果只有一只电压表,开关一个、导线若干,已知电阻一个,如何测量?如果只有一只电流表,开关一个、导线若干,已知电阻一个,如何测量?

模式2:计算题入手

题目:开关闭合,电压表的读数不同或电流表的读数不同,电路的连接方式有几种?未知电阻为多少?或开关断开与闭合电压表或电流表的读数不同,电路图如何?未知电阻为多少?

通过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并且使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启动点和切入口,使学生通过对问题情景的感知认知的冲突或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故障判断

模式1:a.现象

做上述实验中,将电阻换成两个灯泡,若灯泡都不亮或灯泡一个亮一个不亮分别是什么故障?若电流表在串联过程中出现指针反偏或满偏这是什么故障?若电压表在并联过程中出现指针反偏或满偏又是什么故障?假设电流表、电压表均没有示数,又是什么故障?若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等于电源电压,又是什么故障?

b.渐进性提问

解决这些故障,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用电流表、电压表。用电流表检验电路的故障,有没有缺点,可不可以用导线来检验?用电压表检验电路的故障,什么情况下示数为电源电压?什么情况下为零?

c.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共同分析并提供多用电表,并说明多用电表的使用规则及用处。这一训练,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增强了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并能将这些故障和家庭电路中出现的故障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分析能力。

学生的精彩表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遇到故障现象后,不再盲目地去找人帮忙,而是静下心来分析。“台灯不亮了,是短路是断路?若把灯丝搭上去再用,又会怎么样?……”“路灯怎么不亮了?”“电饭锅怎么不工作了……”伏安法测电阻、测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实验中出现了故障他们先不找老师,自己先分析,后得到验证。

模式2: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考综合能力。

学生精彩表现:通过实验的具体练习,大多数学生很快找着了问题所在,并说出推理的过程与结果。

三、借学科渗透,培养综合能力

模式:用历届有关中考试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

学生表现:惊异?这是物理题?

教师点拨:物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与各学科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来源于生活,解释生活。比如:你们听到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之所以能听出是水发出的声音是音色,等等。经过点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思维活跃起来了,有了答案。再通过课件按钮的精心设置,使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使物理学科更具有神秘感,并促进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身边的现象的解释能力。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得到书本上的知识点非常轻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通过科学探究,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思维特点,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困难在哪儿,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自己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科学探究教学正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体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和整个教学的发展。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问题,如:测量电压时能不能换量程的问题。这些问题给了教师启发,让教师去钻研,不断改进和完善教材的教学内容。

科学探究还在探索之中,想必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也会有更多的拓展空间。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探究式教学 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040-01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很多年,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中化学仍旧是处在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之下,探究式的教学仍旧较少。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课程教学时,必须要有意识的增加探究活动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加快学习模式的改变,以此来培养、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_般来说,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通过主动的参与而掌握并能够良好应用某些知识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相比,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跟好的理解高中化学中的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并能够培养并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水平。对于探究式的教学来说,其本质是将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探究方法和探究思维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扮演课堂中的科学家,继而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掌握高中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搜集并加工所需要的信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看: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和任务作为出发点并通过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来实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教学目标。

2 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实践与策略

2.1利用假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高中化学教师在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时,可以利用假说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继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假说是人们以已认知的知识和理论为依据,对未知的现象和事物做出的合理的、推断性的解释。假说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先导。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假设和猜测,并让学生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因此,不能够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学生在进行假设时出现错误,教师也不能够予以指出,而要在进行探究活动时,逐步引导学生,使其能够自己发现问题的错误,并掌握正确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元素与其他化合物的性质》一章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假说法,带领学生对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推测,如,根据元素钠的性质来推算元素钾的性质,这是因为,钠和钾属于同一主族,因此其在性质上存在递变性和相似性。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其他的知识来推测元素的性质。而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严重假说的正确与否,继而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由此可见,假说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2通过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究式教学

除了利用假说来开展探究式教学之外,教师还能够通过创建和设立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究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高中化学知识。在创设情境之前,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并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为创设情境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发现问题,找出矛盾,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而对于问题情境来说,要想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力求让学生自己提出。但是由于高中学业较重,时间较紧等原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则需要教师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建。而在创建问题情景时,教师必须要以学生已学的化学知识为基础,可以以日常生活等作为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具体的实践方法如下: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争议性较大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在学习知识时,学生多多少少都会因为认知思维出现冲突而产生争议,这是不可避免并可以作为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有力条件。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乙烯的性质时,有的学生会认为,乙烯遇溴水而溴水发生褪色现象是因为乙烯的作用,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是:在制取乙烯时会产生二氧化硫,而溴水褪色是因为二氧化硫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会让学生分成两部分,继而其会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错误的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的更替来创设问题的情景。对于高中的化学知识来将,其是按照一定逻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新的知识时,可以先找到该章节知识与已经所学过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后根据学生的已掌握的知识来设计问题情境。这样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继而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2.3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根据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化学实验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对于探究式教学来说,其主要的形式就是实验。在开展以实验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树立起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研究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继而掌握该章节的知识。此外,通过实验的形式来开展探究式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效果

我们要知道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是应试能力所能决定的,应试能力只是一个很基础的能力,一个学生真正需要的是科学探究的能力,这也是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而我国的教育模式却严重限制了广大学子的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出的学生只是一群考试机器。我们今天要谈的初中物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实践则是一个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即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针对提出的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能力、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的能力、分析,论证与评估等的能力。下面我们将结合苏教版“密度”教学对初中物理实验的探究式教学实践进行论述。

一、浅述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实践以苏教版“密度”教学为例

1.确定实验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对密度等的相关概念进行较为深层次的理解,从侧面引导学生运用相关概念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并能够和生活中的物理相关现象进行连接。构建一种探究式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实验探究,提高学生们的自主的科学探究能力。其中第一点就是,探究的程序化方法是针对具体的情境提出相关问题以及关于该问题的自己的猜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合作;其中第二点,我们所应用到的具体方法是归纳法、比值法、演绎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自主的价值和学习理念,摸清并深度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重点和关键点。促进学生们关于“密度”概念和实验方法的构建,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和更彻底的理解。

2.“密度”实验教学流程的设计

本文的实验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上述的教学教育目标。主要的教学模式是探究的实验教学模式,并采取学生相互合作,互动联通的组织教学形式,而教师只负责宏观的调控和适当的引导。通过此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们的探究和创造能力,使尽可能每位同学都参与,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主要的具体操作流程是:将所有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猜想之后,一组在质量、体积、密度三个变量中控制密度不变,然后进行相关性的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和总结,接着进行相互间的评估和交流,最后根据自己的实验得出结论。而另一组则是在三个变量中控制体积不变,根据自己组的理解进行试探性的假设,然后设计出自己组的实验方案,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根据自己组的实验组员进行头脑风暴作出总结并进行相关性的评估和交流,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3.探究式“密度”教学实践的主要过程

①教师通过预设的情境创设,引导性的提出研究课题。 ②通过引导性话语,并结合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使学生们提出他们自己初始的假设无论对错。

③随机分组,然后展开讨论,两组自己设计实验,选取实验器材,并完全自主的自己操作相关实验。

④设计相关的实验记录表,并在实验过程中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

⑤两组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组员内部讨论,得出属于自己组的相关实验性结论。

⑥教师根据两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评析和指正,然后鼓励学生运用几天所学的密度的只是分析实际生活中有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方法。

二、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实践的效果评估和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特别是中学的物理实验课不应该只注重课本知识灌输式的传授方式。为本文我们所提倡的这种探究式的教学实践是适应时代潮流的一种创造性的教育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力。通过探究式教学的实践,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明显增强,上课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综合素质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总得来说,教学的效果,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总结

物理探究性实验是指:教师在不设任何结论性内容的前提下,通过创设情景,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属于他们自己的问题,再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相关的实践和非实践性经验,自主地去进行物理实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研究,获取知识。这种探究式的教学实践虽然日益得到较为广泛的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广,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有较大的操作性难度,投资大,见效慢。但这是必须作出的改变,这是一种长期性投资,功在千秋。所以,我们要加大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进一步推广类似的教育模式。推动学生和老师的双重改变。

【参考文献】

[1]魏达勇,孙鹏.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1)

[2]马宏志.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效果初探――以苏教版“密度”教学为例[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3:75-76

[3]刘广玲.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4]陈铁杭.对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05)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 问题破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14-02

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第三小学于2013年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改伊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还没养成,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解还不透彻,导致了教学改革的进展缓慢。基于这些问题,博白县博白镇第三小学确定了以《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实践问题调查》(以下简称《调查》)进行研究,从中我们得知,“自主合作探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对方式理解不当、应用机械,导学案有违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合作关系不协调等主要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以下破解对策。

一、正确认识“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创新实践应用模式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无论是模式的构建还是导学案的设计或是课堂中的实践运用,本校教师都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那就是片面地理解了“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普遍认为这种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机械地拆解了“自主合作探究”。这样拆分,自主学习成了自己学习,合作学习成了“对学”与“群学”。

其实,自主合作探究是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合称。“自主”是一种自觉的独立意识,“自主探究”就是独立思考、独自探索学习的行为;“合作”是一种为解决同一问题多方有机配合的协作方式,是一种协同作战,“合作探究”就是在教师(或家人)的引导和启发下,与同学的交流中探究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既是学的方式,也是教的方式,合作探究不仅是生生之间的结对子研究和分小组讨论,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家人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合作,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未学和不懂的问题时,教师和家人的引导、启发与指点便成为了一种常态。

为配合“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笔者认为,创新应用模式很有必要,但也不能为模式而模式、为创新而创新,而必须维护“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必须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必须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因为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绝对的中心,学生的自觉与自主是决定学习有效的前提,同学、老师和家人仅仅是辅助,他们的激励、引导、启发和监督是学习高效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创建最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教学模式。为此,笔者构建了以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的“三+两”教学模式,“三”指“教师导学+同学协学+家长督学”三方合作方式,即教师根据课纲、生情设计导学案,并在课堂上协调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同学间相互交流协助探究学习;家长按教师要求督促学生在家自主学习。“两”指教学沿“先温故知新,后学以致用”导学的两大流程。这是一个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模式,是一个遵循学习规律组织教学以提高学生探知效率和学习效果的模式。它的实施将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全面开展,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与合作意识的养成,有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激活。

二、谨遵学生认知规律,优化“自主合作探究”导学方案

前面我们认识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不是一种放任学生自学的方式,而是在教师或家长的引导下有特定目的、既定目标和必要要求的一种导学方式。因此,科学设计与编写导学案对学生有效执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引导至关重要。经过前面导学案设计问题的探因,笔者认为,谨遵学生认知规律是“自主合作探究”导学案设计的根本原则。因为学习的本体是学生,学习的受体也是学生,学生能不能正确理解,快速接受所学知识,准确实践检验真理,是教学有效和高效与否的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知晓学生的普遍J知规律和学习心理,使导学案的设计无论从学习的目标到导学的步骤,从题目的编排到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如笔者设计的导学案如下:

学习目标的设置:一般设置一至两个重点学习目标。因为9至12岁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约为15至30分钟,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程度越低,同时由于认知积累少,理解和接受的速度相对也慢,所以,40分钟内设置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就不宜过多。

导学步骤的安排:(一)温故知新:1.我记得;2.我发现。(二)学以致用:3.看示范;4.我会做;5.请指正。因为新知识新规律的产生缘于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组合推演出新的知识,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记牢,掌握了新知识的钥匙,就容易解答后面的应用题目,为后面教师的演算示范和学生的自主操作与合作探究准备了必要的依据,符合学生的认知由已知向未知发展的规律。

教学内容的设计:布置题量要适中,题目深浅要适度,能够做到旧知能推演出目标新知,示范题目能说明新知运用即可,给学生应用演算的题目能充分涵盖所学知识,先浅后深、先简后繁地安排就可以了。所有的学习任务安排都要以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生接受的程度为前提,简单的题目不要安排合作探究,而且用于合作探究的题目设置也要少些,一到两题即可,因为重复过多的任务只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事倍功半。

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时间的分配一定要科学合理,重点、难点多配些,次要、浅易的知识点少配些;合作探究多配些,教师讲解少配些。一定要充分考虑分配的时间能满足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需要。

教学方法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设置应结合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不可一概而论,比较容易的题目就没必要合作探究,不是很复杂的运算就没必要到黑板上演算,只有遇到容易使学生疑惑或有多种解法的题目,才安排合作探究。如果将要学习的知识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那么就应该安排教师讲解示范;如果是涉及学生身边的时间或空间方面的数学问题,自然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来探究。只有学生的已有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才安排教师启发和点拨。

三、加强学生学习关系的沟通,推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合作

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问题责任都指向一个主体,那就是学校。学校教育主管人员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理解不透彻,对执行教师和相关家长的思想沟通不到位,使得执行教师不情愿、相关家长不看好;执行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不得法,导学案设计偏离学生的认知规律,对“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理解有误,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规则不明、引导启发乏力,课堂学习关系协调困难,最终导致了“自主探究”变成了“自己学习”,“合作探究”变成了“组长独秀”,其他组员大多沉默观望,合作探究热情不高;即便参与讨论也因准备仓促而容易陷入盲目争论而浪费时间,导致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

正所谓“孤掌难鸣”,如果没有好的合作者,即便再好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也难以实施,更难以生效。所以,沟通协调各合作关系,彼此真诚合作、积极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学校教学主管部门要设法就“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加强与教师、家长的沟通,召开“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释疑会,正确解释这种教学方式的内涵,阐明实施这种方式的背景、意义,告知学校的做法和要求,化解师生以及家长的疑惑,让他们全面、正确地了解这种教学方式,以获得广泛的认可与支持。尤其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吃透方式内涵,围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优化导学案,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向家长开放课堂,鼓励家长观看普通班和实验班的课堂教学,加深对“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直观了解,同时指导他们正确督导学生完成导学案。

执行教师在班级里要向学生充分阐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操作与规则,播放优秀、精彩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堂录像,让学生真切感受这种教学方式的魅力,进而模仿学习。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完善小组合作机制,激励学生踊跃交流,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此外,教师要提高沟通技巧,调动学生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强课堂管理培训,提高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引导能力

教师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持人,负责组织沟通、协调学生参与学习;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引路人,当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地指点迷津。那么,要成为一个善于驾驭课堂的教师,课堂管理的能力必不可少,尤其是协调能力与引导能力。《调查》结果反映出小M探究和展示质疑的合作学习成了学优生的“独唱”,其他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有效质疑的意识与能力。这说明了教师不善协调、不善引导,因为小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有效质疑的意识与能力并非天生就有,它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科学培养才能逐步养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学习、培训教学引导与学习启发技巧。包括教学程序的引导、学习活动的引导以及学习疑难的指导。对于教学程序的引导,导学案一般都已设定,主要就看教师对执行时间的把控了。对无关紧要的话教师不说,对批评表扬的话少说,对次要内容的解释略说,保证重点内容探究和难点启发探究的时间。“达标检测”可当作业引导到课后完成。对于学习活动的引导,教师要把握好题目的难易,简易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复杂难题则用师生或生生合作探究的方式,不要拘泥于形式。交流讨论、展示质疑,教师要言明规则,加强调控;鼓励“潜力生”主动参与,制造机会让他们表达想法,阻止无关主题、重复嗦的发言。对于学习疑难的引导,教师则要坚持导而弗牵(即不强牵),启而弗代(即不代言),确保教学有序进行,任务如期完成,并能促使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目的实现。

注:本文系2014年玉林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实践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综合实践课教学范文 下一篇:美术教学实践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