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范文

时间:2023-03-19 14:11:58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馆;教育模式;探究式学习

一、“探究式学习”的特点与流程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即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相比较其他形式的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将自主性、实践性和过程性贯穿于活动始终。让学习者真正的通过正确的引导积极的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去,以自己的亲身努力,将问题进行分析、规划和完成的一个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将自身获得的经验和收货自然而然的纳入到自己的学习体系中,同时,也在“实践”过程中,不经意的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的将实践活动与探究过程贯穿到学习过程的始终。

我们将“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流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提出问题、思考、分析、梳理与问题相关知识脉络、设计动手探究实验过程、改进及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以及完成最终对实验的评价。

二、科技馆引入“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科技馆作为科普工作开展的重要主体。不但肩负着科普传播的重要作用,也肩负着培养千万青少年建立良好学习习惯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的科普教育重要场所。但传统的 “以展为教”科技馆教育模式已显然不能跟得上当前要求培养创新性教育人才的教育新主张,所以,引入“探究式教育”的教育模式,可以大大增进一些科技馆的教育作用,使科技馆的教育目的得到充分的发挥。

探究式教育模式,可以让枯燥的科技展品摆脱固有的学习定位,通过对于人群年龄的情景设定、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以及实验的环节,让公众切实的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科技展品相辅相成的学习魅力。科技馆运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大大的提高了公众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公众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公众的“逻辑性”学习能力,也让公众真正的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体。

三、在国内科技馆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探索和分析

我国科技馆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大量的引入国外优秀的“探究式学习”教育理论和资源,这些资源的引入更快的帮助了我们形成符合我国科技馆现状的“探究式学习”理论,也在梳理“探究式学习”理论的模式当中起到了抓住关键点和提炼知识体系精髓的过程。

以黑龙江科技馆开展的探究性活动为例,我们利用馆内现有的展品进行拓展和重新的进行探究性学习构建,将每件独立的展品,重新进行规划和分析,把一件件固定的展品,变成一堂堂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课、科学探究课、动手实践课以及科学实验表演、科普剧和各种形式上的科普小讲堂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正是结合了探究式教育的活动开发流程和模式,根据不同公众的年龄、兴趣,通过不同的方式,带给每一位公众不一样的科学体验。同时,这样的过程也把每一件展品将产生的科学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将科技馆展厅中有限的展品资源无限延伸为科技馆的教育资源,让公众每次参观科技馆都有不一样的参观体验,提高了公众参与科技馆的积极性,潜意识的激发了公众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热情。

四、如何开展科技馆“探式究学习”新模式

第一、创造探究式学习氛围。努力通过展品和教育内容为科技馆探究式学习新模式营造良好的氛围,逐渐转变科技馆在传统意义上的看展览学科学的旧思想。

第二、要注意运用科技手段,为展品以及展览提供能够给予“探究式学习”的良好条件和氛围。有效的利用各种设备所带来的科技现象增强公众对于科学的感官刺激,加深公众对于科学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高对展品所展示原理和内容的积极性。

第三、科技辅导教师队伍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构建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科技辅导教师队伍,可以对科技馆的“探究式教育活动”开发和设计起到有力的能力资源保障。

第四、还要不断的提高公众的互动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互动性学习能力的能提高和激发公众与科技馆辅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增强公众与辅导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力,让公众真正的参与到探究性科普学习中,主动去了解科学,探究科学。

第五、提供各种丰富的科普资料与活动学习单。学习单和学习资料可以在公众进行“探究式学习”中帮助公众更快、更好的了解的重要学习内容。同时也能成为公众与科技馆之间的重要学习扭带,另外,可以作为今后进行“探究式学习”深入研究的重要Y料。也能保证科技馆在各个时期进行学习与发展的丰富馆藏资源。

结语

随着科学的不断的发展、科学教育不断的改革和深化,科技馆教育作为现代校外教育的重要科普基地,在社会的发展和科技建设上的职责也越来越艰巨、越来越重要。“探究式学习”不但能从主观上改变公众对于传统学习的观念,也能真正的改变公众对于所谓“真正学习”的传统定义。同时,“探究性学习”能真正的满足科普对于参观者的具体需求,也能在正确的体验过程中推进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同时,“探究性学习”也能完成科技馆对于科学知识传播的具体教育理念及教育观念的改变,真正的将我国未来科技馆教育推上正确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谢俊翔.浅析科技馆的探究式学习模式[J].城市建设理论研,2012(8).

作者简介:

探究式学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学氛围;教学评价;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加强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探究式教学提到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高度。现代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激增和教育改革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教师只能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或者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后勤保障者,而不是主宰着学生的一切,包办着学生的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索,就这个特点来说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了,必须有所创新。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选择,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性的学习,它是一种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探究解决问题,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备好教法,还要备好学法。教师在指导他们英语学习方法时,必须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已有学习知识能力的个体差异,启发创新,让学生学有所成。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最优化的学习方式从事学习活动,确保学生学习任务顺利、高质量地完成。在课堂中,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理顺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指导学生逐步地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初步学习英语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才会逐步养成,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坚持在活动中学习

活动课程是素质教育进程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把知识转化成能力,为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提供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开放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探究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活动课着眼于行为养成和技能训练,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途径;忽视了活动课就谈不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活动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特长,树立自尊、自信的观念,确认自己的价值。活动化教学中,学生是探究、发现的主体。老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帮助,更不是代替。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正确指导,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诱导学生发挥更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灵的渴望,学生必须接受式地学量的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丰富他们的心智;而且,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来说,他们不可能自主发现式地进行探究。但这并不意味着间接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就只能采取被动的、消极的听讲方式开展。实际上,学生围绕一定情境或问题开展的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虽然是接受式学习,但却是主动、积极地探究式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五、给予支持,重视探究过程

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引导、启发诱导作用,学生是探究者。所以,我们要一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各种条件,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无限激情、拓宽思路,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丰富多彩的探究方式,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诱导他们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知识。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必要、有效地进行指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处于无管束状态,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目标明确,在探究中有所收获。在此过程中,要努力做到:

1.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交流,在交流中思维相互碰撞,才会不断地有所创新

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合作学习,探究质疑、解疑,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知识在探究中获得,思维在探究中发展,素质在探究中提高。

2.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评价

一个单元学完后,应指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单元应知应会的知识点、重难点和考点。

评价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教育学生认识自我评价对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不断地调控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体验进步与成功。因此,指导学生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教学的实质是教学生会学,这才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精神。只有抓住了这个实质,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成果展示,享受探究的喜悦

探究式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环境中,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独特的理解,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理解,或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带来的乐趣,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

总之,教师应提高教学手段和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其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潜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将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蒋树业.包天仁与四位一体教学法.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08.

[2]王可植.教师职业道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06.

探究式学习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转变思想 引发兴趣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51-02

根据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

一、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角色需要重新定位。以往的“填鸭式”教学,知识似乎灌下去了,但一到检测,学生碰到灵活性的题目,就无从下手,更不用说有什么发挥与创见了。什么原因?恐怕是老师包办代替,而学生缺乏思索和认知所致。探究式学习使教师位置发生了改变,教师应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采用灵活新颖的课型,让学生的才情发挥到极致,让学生参与面达到最大,让学生的思维面达到最广,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其次,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需要转变。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达交流等过程,可以有效地获得知识、情感、态度的发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特色地可持续发展。

二、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乐学”的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创造精神。让学生愉快地学,愉快地思考,愉快地成长。怎样使学生乐学呢?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真正燃起学生求知的渴望之火。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和学生来了一个朗读比赛。学生非常踊跃,很多人比老师都读得好。然后,我放手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他们谈了大榕树的静态美,谈了鸟儿的动态美,谈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他们理解得那样透彻,是我没有料到的。此种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他们多了一些思考活动的空间,多了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了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挖掘了自身的潜能。

三、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1.自主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有两种情况,一是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和引导学生认真读书、钻研教材。这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同时也是引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起点。如教学《我的战友》时我布置了预习题:(1)课文哪一个词最能体现严守纪律?(2)当时有什么办法能使获救?(3)为什么能救而不救?让学生带着疑问有目的地感知课文内容,减轻课堂教学任务;质疑的另一种情况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自读课文,预习时要求学生必须提出一个问题,问题可大可小。在教学之前,我将同学们的疑问加以分类汇总,并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

2.合作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

(1)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要学会大胆发言,大胆创新;学会自由发言,清晰表达;学会仔细倾听各种意见;学会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和勇于修正自己与他人错误的意见。

(2)掌握小组讨论的程序:教师集体引导,出示讨论目标;围绕讨论题目,充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突出发现规律;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归纳共识。

(3)指导小组讨论的方法:畅所欲言法,人人参与发言;思路开放法,从多角度寻找多种思路;选优法,突出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激励法,实施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保护同学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以利于继续探究。

讨论的要求、程序、方法教给了学生,教师在平时的课堂里就要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锻炼、在实践中长见识,培养能力。

3.探究创新

探究创新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提问题、找规律、概括特点等,自己探索思考,建立逻辑关系,提高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追寻知识奥秘的过程中标新立异,培养其竟争意识和顽强品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1)空白点探究

例如学习《小英雄雨来》,在“芦花村的人们——有志不在年高”处想象当时河岸上的具体情境,表达芦花村里的人对河的情感,以深化学生对雨来的英雄品质的认识。

(2)矛盾点探究

例如教学《穷人》这一课时,教师提出疑问:桑娜企盼丈夫归来,为丈夫迟归而“心惊肉跳”,但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后,为什么对丈夫的归来又忐忑不安?仅仅怕自己挨揍吗?她这样做值得吗?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这样,就开拓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不断地去求知,去发现,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3)求异点探究

例如学习《全神贯注》,对“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进行探究,想象说什么悄悄话?探究“似乎在跟谁争吵,好像喝醉了酒一样,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傻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进行探究,在“好像”处发散,跟谁争吵?感受罗丹的全神贯注。

(4)转换点探究

例如学习《我要的是葫芦》,首先让学生用“细长的葫芦藤”、“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等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然后,让学生在叶子和葫芦之间增加“蚜虫吃”,在探究组句中使学生明白“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变化与作用。

(5)模糊点探究

例如学习《凡卡》,对其中“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处探究,凡卡甜蜜的梦想是什么?醒来后的现实是什么?

(6)细节点探究

例如学习《第一场雪》,描写松树和柏树上的雪球蓬松松、沉甸甸。探究毛茸茸的东西怎么会亮晶晶?蓬松松的东西怎么又会沉甸甸?

4.答疑解惑

教学中,总有一些疑难问题,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帮助答疑解惑,从而提高学生的辨别和修正能力。再以《我的战友》为例,当学生提出:当时“我”趴在附近,为什么火只烧到而没有烧到“我”?这是一个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考虑,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各种手段,学生通过探究后明白:从“我扭转头一看”说明当时处在“我”的左或右下方,而根据当时的情境,“火苗趁着风势乱窜”,说明着火点应在“我”的下方,风势从“我”这边吹到那边,所以火烧不到“我”,这样的情节应该是真实可信、不容置疑的。

5.小结归纳,检测评价

学生在自主和合作学习中虽经过自学互研、讨论探索,但获得的知识是感性、零散的,只是初步的结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已学的分散知识进行归纳,上升为规律性认识。小结归纳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使学生的自我归纳能力得以有效训练的过程。

学生学得怎么样,需要经过检测评价来完成。只有对学生的评价得当,才能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检测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给以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以使学生全面发展。

探究式学习范文第4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通过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启发性问题,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例如,讲授“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可先做演示实验:在盛有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木块,木块会漂浮在水面上;放进一石子,石子会下沉;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会悬浮。再将此蛋放进纯水里,则下沉;放进浓度大些的盐水里,则漂浮在水面上。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浮沉情况不相同?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情况也不相同?物体的浮沉条件究竟是什么呢?通过实验观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开端。

二、循序渐进,学会探究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把探究的方法介绍给学生,使

学生了解探究的过程。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引导学生进行不完全的探究活动,接着让学生完整地探究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熟悉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不要“一步到位”,应经历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的过程。

三、指导探究方法

科学的探究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要研究的问题,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应用知识,探究出新的结论。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下面是我在教学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

程:首先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电阻的大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接着引导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接着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再让学生通过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后面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学生也很快完成,得出了结论,达到了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四、探究式学习讲究合作

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间的合作。每个学生由于已有的知识技能不同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知程度上的差异,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应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彼此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交流彼此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交换彼此的情感和理念,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有很多实验要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比如,在探究“影响压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小组中的学生分工不同,有动手操作的,有记录的、有观察现象的、有收集材料的等。在小组实验探究中,教师要巧妙点拨,及时引导,促进探究式学习顺利进行。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

一些自然现象、实验现象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资料为探究服务,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尝试,有利于促进学生都投身于探究式学习中,实现了学生由被动的学习模式向积极主动而富有个性学习模式的转变。

六、重视探究中学生的体验

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陶冶情操,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误、成功和失败,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亲身感受,是人生的宝贵财富。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科学研究这么难,科学家真伟大啊!”“科学的道路太不平坦了,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坚韧不拔的人,才能征服最高的山峰。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我才真正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体验。”

七、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探究式学习关注的重点不是问题的结果,而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巧妙点拨、适时引导、及时指正,所有问题的提出都应考虑到能否启迪学生充分思考、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把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展开讨论、“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片段展示:人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人停止用力后,小车运动一段距离,自然停了下来。提出“力与运动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分析讨论得出力与运动到底是什么关系,并结合实验或实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会有多种多样的答案。有的学生认为“力是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例证是:原本静止不动的小车,经人用力一推就动了,所以说力产生运动。此时,教师不要加以否定,而应对他有自己的创造性思考成果予以表扬。还有学生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例证是:人推动的小车,当人不再用力推它时,没有了力的“维持”,小车就会停止。当然也有同学认为“力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证是:用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像静止的小车一推就动了;用力也能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就像运动的小车不推之后由于受到地面阻力而静止。此时正确的结论已经呼之欲出。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小车受阻力要停下来,若阻力完全消失呢?学生通过实验与猜想结合得出结论――小车会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将学生分析出的结论与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比较,使学生体会成功后的喜悦。

探究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初

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任长松.学生知识的自学建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02.

探究式学习范文第5篇

一、建构积极意义上的接受式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传统意义上的接受式学习则更强调知识的灌输,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所以,我们要建构积极意义上的接受式学习,即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教师所传授的语文知识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并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规律,获取新知识,并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提升自己的能力。

建构积极意义上的接受式学习,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材作出准确的理解和深刻的剖析,然后把自己的理解系统地告知学生。以《背影》教学为例。如果任凭学生自行探究,就会出现有的课堂上学生提出“父亲是否违反交通规则”这种脱离文本的牛角尖性质疑的现象。大部分课堂则是围绕“父亲如同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孩子”进行教学。教师如果能深入把握教材的话,就能感受到本篇文章真正打动读者的有两个亮点:(1)被感动到流下了眼泪;(2)当父亲回头,儿子唯恐被父亲看到,赶紧把眼泪擦干。这是一种偷偷地被感动,不让父亲知道的秘密感动。在这样的亲子之爱里,有着亲子矛盾:相爱,又不相沟通。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这一层,才能真正把历史的经典和当代的家庭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唤醒学生的体验,重新领悟“爱得越深,矛盾越激烈”的日常经验。而这个层次的理解,显然不是学生的探究所能达到的,只有依靠教师的教,而且是系统化的教,才能把学生带到智慧的上层,才能让学生眼界大开,领悟文中的深刻内涵。

其次,要求教师的讲授具有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所谓科学性、逻辑性,是指教师的讲授要概念准确,持论公允,论据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特点,重视学生的基础。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基本的文言词汇、特殊用法、特殊句式一定要讲透,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学生只有在对文章理解透彻的基础上,才能围绕问题,提出和形成假设。在进行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诵读体悟”,让学生在诵读中领略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宁静淡泊等等。在进行现代文讲授时,可适当穿插写作技巧的训练。课堂不仅要追求诗意,也要追求科学、逻辑。在讲授时,教师不忘时时问自己一句:这样的安排、这样的要求、这样的方法有道理吗?

二、建构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究式学习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要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和生成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一般说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目的性是指问题要针对教学目标而提出。教学目标是设计提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新异性是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能动性,使问题具有吸引学生的力量,让问题真正成为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位教师在讲授《道士塔》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问题:以撰写小论文的形式探究一个课题“王圆简史”。这样的探究问题是学生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因为有关王圆的资料几乎无法查证。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则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任选其一进行探究:“1.为何王道士这样的人竟然当上了莫高窟的掌门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你如何看待斯坦因的文化远征?3.作者在文中对道士塔这一文化现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具有难度梯度,顾及了生态个体的差异,使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思维,而且问题设计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文本感悟的牵引力,从而避免了探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课堂也会因学生思维的碰撞而厚重。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怀疑被美国社会科学之父默顿称为“科学活动中最可贵的精神气质”。只有具有强烈的怀疑精神,才能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精神主要表现为:不盲从权威,敢于对权威、教材、编者、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说明,敢于自己主动探究未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比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关文言文的注释部分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师说》中“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师”字,人教版的注释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苏教版的解释是“以道为师”,两者孰对孰错? “苟富贵,无相忘”中的“相”到底是作“互相”讲,还是作“偏指一方”讲?“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中的“抱子”究竟是“抱着孩子”,还是当“婴儿”讲?这些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让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字词的含义,比较前人解释的恰当性,让学生明白教材也有错误出现。而对于很多权威的解释,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分析。比如,对《劝学》一文的理解,教参认为本文是一篇讲授学习意义、态度、方法的文章。但如果我们重新阅读《劝学》全文,就可以发现“礼”是荀子论述的核心,学习只是“礼”的建设的基本途径。如果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去看,我们会对《劝学》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只有不唯书,不唯师,勇于和善于质疑,敢于超越书本和教师,才能真正获得并提升探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把问题作为探究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同时在发现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推动对文本的体验和认知,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莉.浅议语文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54.

[2]陈武超.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J].当代教育论坛,2008(9):56.

[3]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4]胡明道.“合作学习”教学理念及策略探讨[J].中学语文教学,2008(5):71.

探究式学习范文第6篇

关键词:接受式;探究式;学习方式

一、初中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管是过去的应试教育还是现在的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教育对初中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初中语文教育一方面可以教授学生初浅的人文知识,以及中国优秀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个人品德与个性,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更好的与他人沟通。但现在初中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学习方法方面。

1.过度强调接受式学习方式。

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现在的初中教学仍然是以老师教授、学生听为主导,老师决定着教学的进度与方式。此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发挥老师的作用,但是一开始的教学内容就给限定了,没有充分的施展空间,同时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会提出,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所以,这样的一场教学只不过是老师和同学都完成了各自的任务而已,学生所能够掌握的知识实际有限。课程进行时,当老师向同学提问时,同学很少有自己的思维,大多数应该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保持沉默,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学生的回答也离不开既定的教学内容,思维单一,没有创新。老师若说答案有误,大多数同学是不会去质疑老师的观点的,即使他们有时觉得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2.探究式学习方式多有局限。

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局限首先表现在方式的开展上,初中语文课程的设置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来安排的,所以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课堂上运用的教学方式都为接受式,即使有开展探究式学习,时间短,次数少,反倒让学生无法适从,学习效果不理想。另外,目前初中的探究式学习中探讨的问题大多脱离实际,问题往往不是和他们的切实生活相关,而是各种显得高深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有时连老师自己都不清楚,又怎么能叫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呢?另外,因为课程的限制,老师给予探究式学习的时间都不长,最长的也许也只是给五六分钟,短的连一分钟都不到,学生都还没反应过来,问答环节就结束了。

二、初中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接受式学习。

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课堂预先安排的情况,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课堂预先安排的时间不能超过整堂课时间的四分之三,应该对课堂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要鼓励他们去思考,敢于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老师应该大方一点,可以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初中教学因为教学计划的原因,可能不能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式学习,但总是可以安排出几节课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测试方面也不应该再完全使用以前的那种卷面测试,完全考查书本知识,教师可以定时不定时的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不是写作文,可以让他们对新进发生的重大事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等。

2.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的问题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就表现在开展过少,甚至有的教师根本不会去开展探究式学习,只是一味的灌输,一味的教授书本上的知识,上课,打开课本,下课,走人。要想改善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要认为上课就是灌输,上课就是教课文,其实许多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去自学,没必要让老师“手把手”的教。其次,探究式学习其实也应该是一个培养团体意识的过程,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把学生分组,可以由老师指定也可以由学生自由安排,老师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选择性的选择团队成员,然后再看一下学生如果自己组队的话他们又倾向于如何选择,或者说他们是更喜欢挑战性的组合还是保险点的组合。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始终还是应该以教学大纲为主,首先要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然后再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问题。所以接受式学习在初中生教育阶段还是至关重要的,还是应该占主导地位,不然学生该学的东西没有学,只是学会所谓的“自由思考”,放任自己不去学习,这样对学生将来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还是应该以接受式教学为主,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系统的、全面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适时的开展探究式学习。随着新课改要求的进一步的发展,单一的接受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初中语文教学的需要了,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势在必然。教师应当逐渐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合理的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马郑豫:初中语文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效整合之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2012(5)

探究式学习范文第7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化学教学 科学探究 解决问题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其发展过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探究式学习”素材。我们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前辈化学家们的探索历程,体味他们的思维方法,学习他们的经验,学会自主学习。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教学的核心所在。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探究式学习的含义与特点

(一)探究式学习的含义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一种学习。这种学习不沉湎于纯粹的化学知识,也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史料阅读、问题讨论、实验操作、课题研究中获得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式,学会学习,使思想品质、道德水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审美情感得到和谐统一、全面提高。

(二)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1、探究式学习是针对一定的“问题”所展开的活动。因此,能够发现和正确表述所要解决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对于增强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2、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逻辑和想象相融合的活动。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既需要猜测,也需要做出科学的假设,并需要通过实践来求证和检验假设。因此,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敢于大胆地进行猜测与假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3、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获取证据、分析证据来进行预测和推理,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出探究结论。

二、将“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的以讲授为主,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为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阅读课外书籍、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培养创造型人才。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提出探究式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关于探究式学习

探究学习是对科学探究的探究,即用探究未知的方法去获取和运用知识。

一般程序是: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拓展应用。

3、案例展示

问题情境:铵根离子的检验,课本上是用铵盐与碱反应生成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实验来验证的,教学中设计实验:往氯化铵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并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

问题:石蕊试纸为何变蓝色?

提出假设:(1)是氢氧化钠溶液微热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是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的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实验探究:(1)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不变蓝)。

(2)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盛有氨气的集气瓶中(试纸变蓝)。

获得结论:学生在实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微热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拓展应用:氯化铵和草木灰在研钵混合,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混合物上方(试纸变蓝)。变蓝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用实验去证明?

4、 收获与体会

(1)创造问题情境,使学习者积极投入到问题探究之中。教师建造一种宽松探究心向,使问题呈现精巧而有趣,产生探究的内驱力。

(2)学习者积极参与假设检验的设计,进行实验观察、控制条件、记录现象,或作社会性调查或作资料实证性研究,教师适时引导协作与交流、反思,增强情感体验,调控探究进程,强化成功欲望。假设有时需要反复验证,没有充分的事实,不要轻易接受或原假设,以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

(3)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学习者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整合迁移环节是不可少的。教师要再创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整合知识,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变换问题角度与方式,将结论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合,增强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以达到知识完全的意义建构。

(5)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以课程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为结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开思路,勤于思考,敢干探索,形成气氛活跃、开放、民主的教学格局。

探究式学习范文第8篇

一、新课程教育时期的科学课理念

新课程教育是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一种全新的素质教育培养方式,注重课程学习质量提升,全面落实课程教育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学科的全面理解,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热爱,在抓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科学课作为一种基础学科、总结性的学科,其更多注重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理解,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二、科学课的教学实用性

科W课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全面落实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验性的实践思维,换言之,科学课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单纯具备较高的理论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理论加实践进行科学探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新课程教育当中的科学课正是应运而生的一门实践性学科,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落实学生的实践性知识认知,但是在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具备学科本身所倡导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认知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应用,通过探究式的课程教育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实践知识的认识,丰满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性思维,探究式学习的教育方式注重的是学生合作性的学习,通过同学之间彼此的共同动手配合来完成实验,结合老师的正确指导来得出正确的实验认知结论,共同保障探究式教育方式的质量。教育方式的普及一方面来源于教育手段的运用,一方面来源于教育理念的提升,通过对不同教育手段的优化组合来汇聚成独特的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科学课教育理念来完善课堂教学体系,保障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完善学生心理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对于科学课学习的积极性。

三、探究式智能型课堂建设

科学课探究式学习模式要借助于信息产品的特点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在熟练掌握信息产品操作特性的同时,对课堂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学习的兴趣,选取适合学生的信息产品结合标准化的信息操作模式来建立多元互动性的实验性课堂,全方位提升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品质,增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多元化了解,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性的美术意识思维,增强学生教学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当然在集中化的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或者是注重信息操作模式的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需要的,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确立课堂教学宗旨,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结合什么样的信息操作模式,确立什么样的课堂主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当然,在确立课堂教学主题的时候,要选取适合学生课堂学习需要的信息接收模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下,提高自身的知识认知,理解课堂知识,了解知识原理,形成科学化思维,提高知识的接受意识。同时,教师在了解课堂教学不足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准,扩展自身的知识视野,满足于知识原理认识需要的前提下,开拓自身的眼界,结合优质的信息教学资源,打造信息立体化科学课教学课堂。

四、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

实践性知识教育的科学课不仅能够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获得最为完美的语言知识体验。从而形成教学方式的两相对比,实验性素质环境教学下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更强,表达能力更强,性格更为开朗,交际能力更是明显。由此可见,建立立体化高效率的课堂基本实践学习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知识认知程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语言逻辑有着重要的影响。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实践价值形态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劳动实践的产生而促进的,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的过渡性所造成的。历史在偶然和必然之间总是发生着奇妙的变化,经验意识的发展与过度正是这种奇妙原因的另类表现方式。在充斥着劳动与生产的历史动态过程中,经验意识总是在人们信仰过度的情况下发生着质的变化,导致了实践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劳动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劳动意识形态不是主观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实践表现过程中主观经验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实践意识形态属性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劳动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因此在学生的科学课课堂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于实践的哲学性理解,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实践价值观念,从劳动和实践本身重视实践调查的重要性,满足实践性知识学习的需要。

五、结语

探究式学习范文第9篇

一、让学生自己选择科学探究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只有学生自己选定的问题,学生才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大多是不敢提问题,不会提问题。因此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提。学生一开始提问题可能会出现问的问题漫无边际,没有针对性,没有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提问题并能对问题的结论有一定的猜想。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完成了这一课的主要的教学任务。

二、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提出了问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接下来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应针对自己研究的问题设计好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选取观察的对象和实验的器材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学生的助手,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器材,为学生的探究出谋划策,提供给学生一些可行的建议、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等。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时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注意分工合作,使学生自主愉快地进行探究活动。

三、注意关注学生的评价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科学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都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方面。只有注重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班级成长记录袋,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成绩。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在对学生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一句话,评价学生,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总之,合作学习在科学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探究式学习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初中政治

初中政治教学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许多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已经做了深入的调整,教学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目前,比较受关注的是“探究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其实质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主动去思考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去分析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强调的是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

1 “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不再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然后才能逐步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探究式学习就是在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跨越到探讨研究式的学习模式,是自主性学习的更深入发展。进行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要密切配合,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值得深入研究思考的问题,学生则根据教师的安排,以各种活动的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逐步提高,进行“探究式学习”就可以发展到下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产生疑问,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教师则做适当的调整,学生再去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体现出来的,教师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要贯彻到整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可以是课内活动也可以是课外活动。在课堂上通过举办学习活动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课外举办学习活动,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教师要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逐步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探索研究去发现问题的内在关系,然后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另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知识的应用。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提倡的教学活动不只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社会问题,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逐步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更擅长对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总之,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特点对学生长期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2 初中政治教学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通常来说初中政治教学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的:首先是成立学习小组。成立学习小组对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而言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步骤,因为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进行深入的交流合作,这也是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学习小组为十人一组,一个班级可以成立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出小组代表,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学习活动并整理好各种学习记录;其次,在进行“探究式学习”之前,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课前准备。教师主要是做好备课,安排好教学节奏;学生要做的准备工作主要是进行课前预习,预习的内容包括列出学习提纲,总结教材知识的重难点,提出疑难问题等,小组代表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后反馈给教师。举个例子,教师在讲解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课“人生当自强”这一课时,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来进行探讨,如“自强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人生当自强?”“自强对个人成长和成才有什么作用?”、“如何实现个人自强?”等等。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整体把握,了解学生初步学习的基本情况,针对各种情况安排好下一步的教学内容;第三步,组织学习活动。组织学习活动是进行“探究式学习”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内容。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习小组成员进行辩论赛、演讲或是多媒体教学等。如在讲解“人生自强少年始”这一课时,学生对自强的含义很难把握,而这个问题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因此,可以将自强的含义与社会自强不息的动人故事紧密联系起来进行课堂讨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何为自强;再比如在讲解“理想,自强的航标”这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为理想而拼搏”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举行演讲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理想与自强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进取心。通过这种形式进行教学和学习就避免了传统的“满堂灌”或“死记硬背”得学习方式;最后,是对学习活动进行归纳总结。“探究式学习”比较注重归纳总结过程,小组成员每个人都要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是归纳总结教材基本内容,另外一个方面是总结学习后的心得体会,反思学习过程中尚存在不足的地方,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3 思考与总结

进行“探究式学习”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只有用心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探究式学习”的特点,通过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逐步去掌握探究式学习的规律,最终完成初中政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建.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政治中的应用.政史地教研,2012.5

上一篇:科学管理范文 下一篇:社会学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