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08 04:40:08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1篇

【关健词】探究式教学;最近发展区;建构;转变

一、探究问题设计要环绕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案例1:《2.2.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某老师为了得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设计了如下的几个探究问题

思考1:直线与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呢?

思考2:如何判定直线和平面平行的?

思考3: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思考4: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在平面内与直线平行的直线有多少条?这些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

猜想:综合以上分析,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条件下,同学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该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完这七个问题就用了25分钟,此时的学生被这“七个思考”折磨得筋疲力尽,因问题太多思考时间跨度太大,我坐在教室后面都不知道能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什么结论?

“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容易出现三个误区:一是问题太多太细,增加了学生的思维负担,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疲劳;二是设计时忽视学生的智力水平,徒增学生不需要的“阶梯”;三是问题设计非常圆满,学生的思维被强势的老师通过问题牢牢绑架,老师用自己单一的思维困住学生的思维。“探究式教学”探究过程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成阶梯式上升,且衔接应该非常自然,非常合理的。我建议本课可以如此设计问题。

思考1:直线与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思考2: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如何将平面内与直线平行的直线区分出来?

教师手拿一支粉笔,让粉笔平行于讲台桌面,然后平行移动粉笔到讲台桌面上,继而让学生思考粉笔在移动过程中形成的轨迹是什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将平行于平面的一条直线从平面外平行移动到平面内,移动过程中追踪轨迹形成一个平面。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回顾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然后思考找出平行平面内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启发学生过已知直线构造一个平面与已有平面相交的方法,从而达到探究目的,整个过程只需要十分钟,且形象的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非常兴奋。学生非常自然地得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探究式教学”中老师预先设定的问题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上,环绕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口可以适当宽泛一些,探究方向也可以迷茫一点,这样的探究才更真实自然。

二、探究问题设计时要给学生的思维发展预留一个缺口

教学案例2: 《3.3.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例:已知点A(1,3),B(3,1),C(-1,0),求三角形ABC面积。

学生1: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AB=2,用直线的两点式写出AB所在的直线方程x+y-4=0,求出点C(-1,0)到直线x+y-4=0的距离h=,所以SΔABC=AB?h=5

学生2: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分别求出边长AB、AC、BC,在用余弦定理求出cosA,从而可以得到sinA,再由SΔABC=AB?AC?sinA得出。

前两个学生的代表解法都是我在备课时预先就想到了,也是为体现本节课主题而安排的基础例题,可在教学中因为有些学生选择的边角不一样所以围绕上述两种解法派生出很多的解法,我讲解完后本想收尾,结果有学生举手说:

学生3:在直角坐标系中将三角形补成一个梯形,用梯形的面积减去二个三角形ABC的面积。

然后很多学生七嘴八舌讨论起补形的方法,我打断他们的讨论,想尽快结束这个问题,没想到又有学生站起来说:

学生4:将它补成一个三棱锥,用三棱锥的等体积转化法来求三角形面积。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后几个学生围着我讨论如何补三棱锥。

上述课堂案例是“探究式教学”极易出现的情形,问题的入口往往是单一的,但出口却非常宽泛,探究最终指向带有不确定性,但就是这样的教学恰恰极大活跃了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往往能产生老师意想不到的结论,老师千万要克服“害怕出现自己无法掌控的思维局面”的心理,因为课堂我们其实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舞台,而不再仅仅是教师传播知识的途径。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课堂”,教师的作用是引进 “活水”,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所以我们在课前设计探究问题时应给教学留个缺口,给学生的思维发展留个可发展空间,这既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得艺术。

三、教师要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转变

学生不是产品,老师无法对他进行加工和改造,任何知识的获得都需要学生自身的觉醒,需要学生自己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这就要求老师能站在学生的心理层面揣摩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感受学生思维的困惑和痛苦,从而在课堂设计时把课本中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从情理上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推理,意义何在?好在哪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这是其一。其二,数学课堂设计时要从单纯的知识逻辑取向或学生的认知取向二者整合的取向转变,教师在领悟知识逻辑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对知识逻辑的适应性,使知识逻辑的序列与学生生成知识的心理序列一一对应,如果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知识超出了老师的预设,老师要及时调整心态,以学习者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实现教育的换位思考,此时的教师要克服传统师生间的尊卑思想,不要企图在学生面前充当权威,学生在课堂中需要的是对话和沟通,而不再是权威。所以教师能否顺利实现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转变是“探究式教学”真正起到探究作用的关键。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2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学活动中,教师原有的一些教学理念、授课方式已经不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综合教学实践,我认为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必须要有以下几个转变,

首先,探究式教学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新课程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学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共同探究,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学生自主观察、试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做学生发展的参与者。

其次,探究式教学要改变学生的角色。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小组合作。教学目标主要靠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合作来完成。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学生能了解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使学生思路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宽,认识更加深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正确评价他人和自己,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课堂上的“观众”为“演员”。

再者,探究式教学改变教材的角色。传统教学把课本理解为教材,强调课本的权威性,不能质疑,不能删减、增补,课堂教学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而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其中一种教学资源,它只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新课程认为教材是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包括大量的纸质的、电子的和多媒体的材料,这些材料又是不断变化更新的,所以教材的角色远大于课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补充、替换等,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真正用课程理念理解教材,把教材变为教师、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

总之,探究式教学还是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不仅要正确确立教师、学生和教材的角色,而且合理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在课堂中不断优化组合,互相推进。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教学方法 教育观念

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主行为,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其它教学方法。正因为此,所以当前形势下,教师都在努力探索这一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方式花的时间长,且有的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够,可能会使课堂教学过程难以控制,因此,在分数压力下,很容易使教学过程变形。为此,教师首先要摆正教育教学观念,认真钻研。只有这样,才能用好这一教法。以下我针对当前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怕探究时间长,教师处处为学生设定探究目标。

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探究的内容也就基本确定了,所以,有些情况下,教师有必要给出探究目标。但是,并非所有的探究都要如此,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对力的合成法则的探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体验,确定探究目标。体验活动可请两位学生分别抓住绳子的两端,然后在绳子的中间挂一个重约5kg的包。第一次两人靠得较近,第二次两人几乎将绳子拉直。挂包时先提醒学生,然后突然松手。再用橡皮筋代替绳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用弹簧秤演示,使定性认识过渡到定量分析,很明显地看到,两个弹簧秤的读数和包的重量并不相等,由此寻找它们存在的关系也就是很自然的事。这不就是我们的探究目标吗?

试想,牛顿对万有引力的探究是他的老师给他的任务吗?从以上事例可看到,教师不能只看到困难,困难也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过程应考虑学生的需要。我看过香港的一个电视剧,讲的是一个50几岁的男人追求一个20岁左右的女孩的故事。虽来女孩对男人的岁数似乎并未多在意,但是,在经过一段恋爱过程后,男人却主动提出了放弃。为什么呢?因为生活习惯和口味完全不同。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在教学中,是否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

以上面的探究过程为例,如果不给学生一个体验过程,那么,即使给定了探究目标,学生也没有探究的愿望和热情,学习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为真正的动力来自学生的情感,也就是学生的兴趣。我想这一点就我们自身来讲也是深有体会的。所以,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2.探究过程中为学生设定探究路线和细节。

探究本身是个摸索前进的过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果探究失败了,让学生有失败的体验也并非是坏事,不仅能从中体会探究的艰难,而且能积累宝贵的经验。教师不应该为这一过程设计好路线图或详细的细节,否则就失去探究的意义了。

例如楞次定律的探究,有的教师为学生设计好详细的表格,这时学生只要按表格中的内容做完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作出对比即可,这其中已基本没有探究的成份。当然,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和引导把学生引上路,而不能越俎代庖。实际上数据的处理也是探究的一个方面。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地面上的一群小鸡,我们很难数清有多少只,但是,养鸡场的鸡虽然多却很容易数清,这是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启发,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自然会联想到表格。

“是教育适应学生,还是学生适应教育”,是教师代替学生的思考,还是让学生自己思想?只有教育观念正确,教育思想坚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施才能真正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3.以一连串无探究意义的提问代替探究。

“提问式教学法”曾是我校国家级课题研究项目,但是我以为,它与探究式教学法有着本质的区别。提问式教学法主要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位居支配地位,学生跟着教师的问题走;而在探究式教学中,强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研究。其次,提问式教学法中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有探究的意义。

二、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以为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兴趣是探究的星火,是战胜困难的动力,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有利的情景。创设情景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体验,例如上面已经讲过的力的合成的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这在物理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可以利用多媒体,如寻找汽车转弯的向心力来源的探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汽车越野比赛中侧翻的视频;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或经历,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通过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滑倒而引入;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如探究加速度概念的定义,可讲一个乞丐买彩票一夜暴富的故事。一方面,为学生理解“不变”“变化”“变得快”“变得慢”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理解加速度的定义与时间的关系铺平了道路。

2.广泛阅读大量资料,努力使自身成为一位艺术家。

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不仅是一名主持人,而且是一名专家和心理学家。当今时代,由于知识的快速增长,教师面临的压力更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广泛的艺术、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知识。因为课堂需要激情,需要贴近学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在课堂中应对自如。

3.充分利用科技成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被应用到生活和生产等各个方面。如电子台秤已在商场甚至个体商贩中广泛应用,手机已基本普及,多媒体技术也在教学中很快推广,教师应充分利用科技成果,使之转化为教学资源,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如在“实际情形中力的分解”的探究中,过去往往只能用橡皮筋、小木棒、薄条形木板做一些定性的实验,现在有了电子秤,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大小,以及压力随倾角变化的情况。我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不仅使探究过程得以顺利完成,更为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验证,效果特别好。又如在探究“电场强度的定义”中,可利用电视机、手机等进行教学,启发学生分辨信号(电磁波)及信号的强弱。

4.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探究打下基础。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受父母的“特别”关爱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以致对生活经验和社会活动缺乏必要的了解,从而直接影响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观察缸豆滕的生长,从上向下看是顺时针绕着竹杆向上长的还是逆时针绕着竹杆向上长的;在没有风的天气,在小河边扔下一小石块,记录水波传到对岸所用的时间,再用大石块重做一次,比较两次水波的波纹大小和水波传到对岸的时间;还可以跟随电工等专业技术人员当一天的助手,并与他们进行交流。

5.指导学生做一些自己能做的实验,为探究做好准备。

一些物理意义很重要但在课堂上难做的实验,可以交给学生课后完成。如分配两到三人一组做这样的实验:一人控制住三轮车的龙头,使车不向两边转弯,并使三轮车的两个脚踏板一个在最上另一个在最下,另一人通过绳子在地面上向后拉三轮车的下面一个脚踏板,观察三轮车如何运动,再伏在三轮车的车厢里向后拉下面一个脚踏板,观查此时车又会怎样。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活动探究式 教材改革 教育效应

活动探究式教学,源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的借鉴。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就是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形式和内容,通过活动的培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是冲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怪圈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实施活动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1.开展活动探究式教学是新教材改革的突破口

教材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活动探究式教学也适应了教材改革的新形势。新教材虽然删除了一些生、难、偏的内容,但是总的来讲,内容非常多,基本上是原来需要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的内容,现在必须在一个课时里讲完和练完。在课节不增加的情况下,上好、上完新教材,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有些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总有一种感觉,要上完知识点,课时又不够;要完成进度,许多东西又没讲完。这还是在用老方法在授课,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殊不知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能力,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知识点是可以由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式学习来完成的。可以由学生分组讨论主题,教师做适当点拨即可。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在有效的时间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新教材的这一特点,为我们进行活动性学习提出了必要性。

2.实施语文活动探究式教学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统一。语言教育主要是凭借教材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丰富感受力和灵活的运用力;文学教育重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思维的灵性和创造,它们正是一张纸的两面,契合语文教育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顺应语文教育学科性质和学习规律,语文活动课呼之欲出,它可以通过“听、说、读、写、观、思”等动感层面设计,让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做中学,玩中学,动中悟,情中化。使学生真正从被动应付,接受灌输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自主的活动来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在语文学习中积累、理解和运用语言,陶冶情感,丰富心灵。

二、施活动探究式教学的几点反思和建议

首先,要明确的是,实施语文活动探究式教学绝不等于每周开设一两节活动课。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单靠语文活动课是无法解决目前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的,那种认为语文课是“学科课程的一体两翼”要做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比翼齐飞”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若要“两周一节的活动课”去承担起语文教学的另一翼,真可谓“活动不能承受之重”了。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将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学不顾或依然“少慢差费”而仅靠有限的活动课来解决素质教育的推行问题。换一个角度看,活动课能达到的目标,课堂教学应该能达到。

第二,开展语文活动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构建适合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

活动探究式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善于挖掘利用课内课外语文资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场效应”的生成,实现活动教学化。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几种效果较好的活动性教学方式,现提出来与大家共同交流。

(1)“说一说”――交流型活动

交流型活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尊重、宽容等健康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从而形成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2)“比一比”――竞赛型活动

在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为了增强实用性,竞赛型活动的设计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不同课型和不同教学目的,设计成不同的形式。

对语文基础知识及文学常识的复习课可采用填空游戏或者趣味竞赛的形式。这样的活动与简单的提问相比,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三、实施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像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一样善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例如,可以是个人、小组、男女分组竞赛形式,也可以是口头表达、艺术朗读、好文共赏、读写结合、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形式。各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能力的培养,都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成竞赛形式。如朗读比赛、文学常识比赛、质疑作答比赛、迁移运用比赛等。好动的天性使大家在活动时都动了起来,有兴趣的带动无兴趣的,胆大的带动胆小的,成绩好的带动成绩差的,好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情绪互相感染,思维互相启迪,整个课堂气氛就热烈起来,真正做到人人动口、动手、动脑。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增进学生团结进取的合作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都是教者在讲台上教,学生在讲台下洗耳恭听,偶有发言也只是一问一答,长期接受这样的被动学习,不自觉中就失去了自信和自主,没有自信和自主的学习,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久而久之,也就扼杀了青少年的健康向上的自主意识、创造能力。教师如能正确、善于使用活动的教学形式,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发展创新的精神,必然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这种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会使学生在人生中受益无穷。

第三,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观念,教师是权威,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没有自主意识、自信心。这种教学方式势必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极少交流,更谈不上共同的商讨、探索、交流了。

活动式教学则改变了这种传统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在宽松、宽容、民主、友善的环境里进行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自主、自能,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因此,这种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既能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又能在生动、活泼、平等、民主的学习中,使学生的潜能和智力、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四、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更是一个不断追求教育创新的过程,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潜能和智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创新品格,真正体现语文科现代素质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2).

[2]王亚平.主体性职教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02.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辨析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探究教学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含义、特点、教学模式,以及两者在教学实践应用中的差异,以澄清教师的错误认识,提高教学水平。

一、启发式教学

1.启发式教学的含义、特点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促使他们自主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2.启发式教学模式

根据启发式教学的含义、特点及日常的课堂教学探索,初步建构出图1所示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其模式中师生活动流程如下图所示。

启发式教学开始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即“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教师的问题驱使下,学生产生“愤悱”状态,即引发学生生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点拨讲解,以解除学生的疑惑。然后,师生将新学习的知识进行练习和拓展,最后进行总结巩固和反思。整个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二、探究式教学

1.探究式教学的含义、特点

探究式教学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知识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质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2.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程序大致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和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阶段。

三、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关系

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但两者存在一些联系和区别。

1.两者的区别

(1)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是由自我驱动,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是被教师驱动的。在探究教学中,虽然教师开始可以以问题引发学生探究,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都要自己解决,学生的自主性地位较高,教师仅在其中作为辅导,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2)启发式教学比较封闭,而探究教学比较开放。由于启发式教学教师始终在引导,因此,比较封闭,学生的思路始终在教师的控制下,不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而探究教学从形式到内容比启发式教学来得开放。因此,探究教学常超出教师的控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两者的联系

(1)探究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并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教学思想,而是两者互相包含,互相补充。

(2)两者都始于问题。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都提倡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

3.两者融合

在讨论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联系和区别后,应该认识到两种教学方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最好是吸收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并使之相互融合,最终构建起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

而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以学科知识为出发点,以学生实践为核心,以教师启发和学生探究为主要形式,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相互渗透,其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课堂改革;物理教学

相比较而言,物理算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在日常工作中常遇到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小学成绩很优秀曾到了初别是增设物理后,就老是觉的“难学”。这当然有内容变化的问题,初中阶段的物理课与小学各种学科相比,语言和内容都更加抽象,这往往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懒学、厌学。而要缓解学生对物理的抵触情绪,个人认为最好的出路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新课程提倡的探究与合作无疑是教学方法探索的一次契机。

一、探究式教学

“探究学习”最初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这一理论强调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这听起来,跟中国人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是一样的,然而探究式教学并不是这么简单,教学中的探究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所进行的知识探究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用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

从这就可以看出,探究学习最关键的是在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二、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敢于“放”,相信学生,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不要因担心学生做不好就越俎代庖,要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当然信任不是放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忽略了教师的引导性。

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要耐心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而又浑然不觉时我们也要予以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探究中,聪明的教师善于选择指导的最佳时机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和信息资料;要适时地点拨学生思考问题,抓住时机提醒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步骤的转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并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对他人或自我的评价。探究式教学虽然能促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探究式学习方式来进行。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使用包括接受式、探究式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如讨论、调查、资料分析、实验操作等。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模式化,需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灵活应用,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三、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用探究的方式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是探究;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探究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是简单的概念获得,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个生活现象、一个社会实践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在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我在实践中的两个做法:

第一,重视创设情境。学需疑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个生活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解答。为什么电视机的屏幕会有各种色彩的变化?为什么假设有一个10公斤的铁块和一个5公斤的铁块在同一时间落地?为什么听声音我们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广阔的社会大天地里,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课本中的物理知识。

通过创设情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重视物理实验。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在物理教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我说的物理实验不一定就是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也可以是课堂上随机进行的“家庭实验”,而且就我的经验来看,这后一种实验在我们的教学中更易于实行也更有效果。例如在讲到汽化现象时,我们可用手沾水在黑板上写几个字;讲压强时,可以让同学们用铅笔的两端来体验不同的接触面积所产生的疼痛程度是否油差别……这样的即时体验,一是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更容易让学生记在心里。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7篇

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发现过程中获得发展,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达到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

探究式教学是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对传统被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和创新。它有利于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高质量地实施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中,我们发现,教材编写者是能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和体例的。只是各学科都各自为政,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常有不同步不配套的情况,虽然学校有灵活安排的余地,新课标的试验也要求试验者要“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但各地市教研部门又要不定时学质量检查,于是“大胆”便常遭遇“统一”的尴尬。编写者都有些想当然地把学生当作是本学科的研究生了。他们可能没考虑到高考的指挥棒没多大改变,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没多大改变一考、考、考,依然是老师的法宝;分、分、分,依然是学生的命根。思想政治课淡化了旧教材的理论逻辑而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然而在教学中,尤其是在高考复习中,谁能不回归理论逻辑体系?什么“探究”呀“活动”呀,本来是学生很有意义很轻松快活的事,学生要查阅图书、上网搜集资料、走访调查、列举案例、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比较分析,那该花费多少时间?其他学科的学习呢?

学生功课那么紧,这有多大的实践可能性?

有一次,有位同事行色匆匆的,拿了一叠资料准备去上课,无意间发了点感叹:“有时我们真的要同情理解学生的困难。我们是专业毕业的,把自身的这一门课程都上了几轮,是准老教师了,我们的备课都要花不少的时间。而学生却要新学那么多门的课程!”说这话的是我们主管教学的领导,有二十多年的教龄,中学高级职称,省级国家级荣誉称号都有了,还是多年的省人大代表。我在旁一听,很惊讶,感到这话太人性了一尤其是出之这种特殊经历的人的口!开始实行课程不久的2005年,有一次偶遇本县教育部门的一位比较有教育威望的领导,他向我询问一些新课程的教学感受之后,也感叹道:“现在的高中教育,简直是天才生的教育,一般基础差素质低的学生是很难跟上的。”我也看过《教师教学用书》附带的光盘里的示范课录像:教师导入后,由各小组的学生代表陈述并用多媒体展示课前自主探究的成果,提出探究疑问;教师综合设问,学生再讨论回答;最后教师总结点拨。整节课都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新课标的特点,很流畅,很精彩,很有效果。我羡慕之余也疑问:这样一节示范课,学生课前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每天各科是否都这样开展?

新教材安排了许多课内探究材料,可以例证和引出观点,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但有些“探究”本身就很有探究的余地。就如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课第一框题“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其中有一个“探究”列出了丽江古城、复活节岛国家公园、阿布辛拜勒到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三幅小图,各配以40字左右的文字说明,然后安排两个“探究”问题:“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特色?你还能说出哪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这第二问没问题。第一问于高中生来说,我以为是有很大问题的,因为解决它需要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即使充分展开探究,也不见得能消化。再有一个“探究”列出了第17届罗马奥运会、第27届悉尼奥运会和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三个会徽,就直接要求学生探究:“比较上述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你能解释它们的文化印记吗?用文化节的眼光看,奥林匹克运动为什么会从希腊走向世界?从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上,你能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这也是需要综合运用相当的历史、地理、体育、美术、文学、美学等知识来探究的。作为一名教者,我是理解学生探究这类问题的难度和尴尬处境的。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8篇

探究式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有时需要学生在课下做准备工作。像初三思想政治课教材第四课第二节“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在初级阶段”,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好材料。但因其内容理论性、政策性和教育性强,教师的引导、总结概括决定着探究教学的效果。探究式教学不但需要教师营造出较高水平的教学环境,学生得以充分体验、表现和创造,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体和核心;同时,教师要把握好参与的程度,教师以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依据探究步骤控制学生的探究过程,充分发挥好引导者、支持者、促进者的角色作用。下面,本人想就初中政治课探究式课堂某一实例教学,谈谈教师作用的发挥。

一、提供调查范围,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

以初三思想政治课教材第四课第二节第二框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为例,教学重点是我国的人口问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教师在启动探究式教学之前,要给学生提供调查范围,做一些问题陈述,列出问题清单,如,我国人口与世界人口横向比较,我国五次人口普查情况,我国人口特点、现状及其给社会各方面发展带来的影响等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及专家采访等形式,在课下进行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究。

二、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一)巧设起始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任何能够形成一个疑惑情境的题目都可以进行探究训练。探究式学习,往往以提出一个令人疑惑的事件为开端。以上面提到的教学实例为例,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展示我国春运期间铁路客运人满为患的录像材料。这个现实问题一下子就引出了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带来的种种负面问题。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会产生疑惑,进而会想去解决它。教师可利用这种内在的探究渴望,激发学生对探究对象的兴趣和动机,达到顺利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程序的目的。

(二)注意总结,升华认识

政治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其探究问题的结论有政策倾向性。像初三思想政治课第四课,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关理论、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时代特征。学生在认识上会存在差距。如果探究的结论较科学和全面,教师可做简单概括性总结。如果学生在结论性的问题上达不到对真理性知识的认识,认识不完整,教师要高瞻远瞩,注意总结和强调。教师对探究问题所得出的结论的强调是其主导作用发挥的关键阶段,其作用至关重要。有的教师忽视了这一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只教给学生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意识里。”[另外,教师应注意升华问题,深层次地把握关键点。

三、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一)倡导协作和平等的精神

探究式课堂学习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合作性探究。合作性探究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有助于培养他们合作精神和相互尊重的品质,并且使他们能够理解并接受不同的解释。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和宽容,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学会做人与处世。一个在探究过程方面有着高度技巧的灵活的引导者,会建立起融洽、和谐探究气氛的支持环境和平台,教会学生倾听和提问的技巧,对别人的发言深思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发言机会尽量保持平衡。既要避免有的学生具有极大热情而又缺乏人际交往的敏感性,滔滔不绝阻碍别人的发言;也要避免有的学生寥寥数语,什么也没说清楚的现象;使学生讨论保持平衡。当学生感到有同等的权力参与讨论或者在延长的沉默里也感到心情舒畅时,探究讨论会保持平衡。

(二)提供材料帮助,拓宽探究范围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9篇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等。这些都是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有效做法,若能结合实际去应用,将可以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情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提出探究的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乃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投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时应提出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我教《死海不死》一课,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或听说过不会游泳的人可以在海里悠闲自得的游泳而不被淹死?在学生置疑时,又告诉学生确实有这样的事,那个地方叫“死海”(板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海叫“死海”?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淹不死呢?学生听到这一系列奇怪的事和需要探究的问题,就马上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了。

二、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分析、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使之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否则只是单单地几个优生“你方答罢,我登场”,长期只“出”不“进”,就会丧失积极性;组员只是被动参与,鹦鹉学舌,没有主动精神,没有成功感,长久下去,也会兴味索然,如此以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具体操作上有两种处理方法:对于较简单的问题,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当堂抽查;对于难度较大、需要共同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个人拟出初步答案,然后再在同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经过认真独立思考后,学生讨论时才有话可说,有内容争论,形成真正的讨论研究的气氛,学生也自然会有所收获。或教师将探究性问题分为必答题和选答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但是不管那种方法,都要注意时间的调控,即合理安排好独立思考与相互研究的时间。既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又要略有紧张,以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但不能逼学生到只有时间抄答案的地步。这样才会发挥出相互研究的最佳效益。

另外教师在设计问题和抽样检查提问时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应明确学生讨论不是为了找出正确答案,而是为了培养能力。要让学生尽情地去想,尽情去说,只要能自圆其说,都不算错。要多给以鼓励表扬甚至奖励,不要简单粗暴的给以批语或惩罚。这样学生才会没有压力的自由的积极的思考,以至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答案来。例如,我在教授《驿路梨花》时,让学生思考讨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当时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答案,特别是不少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敢于大胆答题,且答案大都言之有理。最终在激烈争论之后,他们得出了“所有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茅屋主人”这一全面、正确的答案。

三、在实践探究中巩固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验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例如:学习了说明文单元后,让学生讨论:学会哪些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判别事物性说明文方法,1、可从文章的标题入手。2、看文章内容是否有关该说明对象的性质、功用、构造、作用等。并做相关练习,让学生当堂演练,使其通过实践探究理解、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这与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是完全符合的,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必将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论集》叶圣陶

上一篇:化工企业信息化范文 下一篇:语文阅读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