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08 04:40:08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1篇

【关健词】探究式教学;最近发展区;建构;转变

一、探究问题设计要环绕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案例1:《2.2.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某老师为了得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设计了如下的几个探究问题

思考1:直线与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呢?

思考2:如何判定直线和平面平行的?

思考3: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思考4: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在平面内与直线平行的直线有多少条?这些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

猜想:综合以上分析,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条件下,同学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该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完这七个问题就用了25分钟,此时的学生被这“七个思考”折磨得筋疲力尽,因问题太多思考时间跨度太大,我坐在教室后面都不知道能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什么结论?

“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容易出现三个误区:一是问题太多太细,增加了学生的思维负担,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疲劳;二是设计时忽视学生的智力水平,徒增学生不需要的“阶梯”;三是问题设计非常圆满,学生的思维被强势的老师通过问题牢牢绑架,老师用自己单一的思维困住学生的思维。“探究式教学”探究过程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成阶梯式上升,且衔接应该非常自然,非常合理的。我建议本课可以如此设计问题。

思考1:直线与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思考2: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如何将平面内与直线平行的直线区分出来?

教师手拿一支粉笔,让粉笔平行于讲台桌面,然后平行移动粉笔到讲台桌面上,继而让学生思考粉笔在移动过程中形成的轨迹是什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将平行于平面的一条直线从平面外平行移动到平面内,移动过程中追踪轨迹形成一个平面。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回顾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然后思考找出平行平面内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启发学生过已知直线构造一个平面与已有平面相交的方法,从而达到探究目的,整个过程只需要十分钟,且形象的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非常兴奋。学生非常自然地得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探究式教学”中老师预先设定的问题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上,环绕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口可以适当宽泛一些,探究方向也可以迷茫一点,这样的探究才更真实自然。

二、探究问题设计时要给学生的思维发展预留一个缺口

教学案例2: 《3.3.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例:已知点A(1,3),B(3,1),C(-1,0),求三角形ABC面积。

学生1: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AB=2,用直线的两点式写出AB所在的直线方程x+y-4=0,求出点C(-1,0)到直线x+y-4=0的距离h=,所以SΔABC=AB?h=5

学生2: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分别求出边长AB、AC、BC,在用余弦定理求出cosA,从而可以得到sinA,再由SΔABC=AB?AC?sinA得出。

前两个学生的代表解法都是我在备课时预先就想到了,也是为体现本节课主题而安排的基础例题,可在教学中因为有些学生选择的边角不一样所以围绕上述两种解法派生出很多的解法,我讲解完后本想收尾,结果有学生举手说:

学生3:在直角坐标系中将三角形补成一个梯形,用梯形的面积减去二个三角形ABC的面积。

然后很多学生七嘴八舌讨论起补形的方法,我打断他们的讨论,想尽快结束这个问题,没想到又有学生站起来说:

学生4:将它补成一个三棱锥,用三棱锥的等体积转化法来求三角形面积。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后几个学生围着我讨论如何补三棱锥。

上述课堂案例是“探究式教学”极易出现的情形,问题的入口往往是单一的,但出口却非常宽泛,探究最终指向带有不确定性,但就是这样的教学恰恰极大活跃了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往往能产生老师意想不到的结论,老师千万要克服“害怕出现自己无法掌控的思维局面”的心理,因为课堂我们其实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舞台,而不再仅仅是教师传播知识的途径。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课堂”,教师的作用是引进 “活水”,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所以我们在课前设计探究问题时应给教学留个缺口,给学生的思维发展留个可发展空间,这既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得艺术。

三、教师要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转变

学生不是产品,老师无法对他进行加工和改造,任何知识的获得都需要学生自身的觉醒,需要学生自己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这就要求老师能站在学生的心理层面揣摩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感受学生思维的困惑和痛苦,从而在课堂设计时把课本中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从情理上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推理,意义何在?好在哪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这是其一。其二,数学课堂设计时要从单纯的知识逻辑取向或学生的认知取向二者整合的取向转变,教师在领悟知识逻辑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对知识逻辑的适应性,使知识逻辑的序列与学生生成知识的心理序列一一对应,如果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知识超出了老师的预设,老师要及时调整心态,以学习者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实现教育的换位思考,此时的教师要克服传统师生间的尊卑思想,不要企图在学生面前充当权威,学生在课堂中需要的是对话和沟通,而不再是权威。所以教师能否顺利实现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转变是“探究式教学”真正起到探究作用的关键。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课堂改革;物理教学

相比较而言,物理算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在日常工作中常遇到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小学成绩很优秀曾到了初别是增设物理后,就老是觉的“难学”。这当然有内容变化的问题,初中阶段的物理课与小学各种学科相比,语言和内容都更加抽象,这往往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懒学、厌学。而要缓解学生对物理的抵触情绪,个人认为最好的出路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新课程提倡的探究与合作无疑是教学方法探索的一次契机。

一、探究式教学

“探究学习”最初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这一理论强调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这听起来,跟中国人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是一样的,然而探究式教学并不是这么简单,教学中的探究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所进行的知识探究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用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

从这就可以看出,探究学习最关键的是在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二、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敢于“放”,相信学生,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不要因担心学生做不好就越俎代庖,要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当然信任不是放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忽略了教师的引导性。

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要耐心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而又浑然不觉时我们也要予以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探究中,聪明的教师善于选择指导的最佳时机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和信息资料;要适时地点拨学生思考问题,抓住时机提醒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步骤的转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并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对他人或自我的评价。探究式教学虽然能促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探究式学习方式来进行。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使用包括接受式、探究式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如讨论、调查、资料分析、实验操作等。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模式化,需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灵活应用,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三、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用探究的方式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是探究;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探究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是简单的概念获得,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个生活现象、一个社会实践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在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我在实践中的两个做法:

第一,重视创设情境。学需疑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个生活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解答。为什么电视机的屏幕会有各种色彩的变化?为什么假设有一个10公斤的铁块和一个5公斤的铁块在同一时间落地?为什么听声音我们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广阔的社会大天地里,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课本中的物理知识。

通过创设情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重视物理实验。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在物理教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我说的物理实验不一定就是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也可以是课堂上随机进行的“家庭实验”,而且就我的经验来看,这后一种实验在我们的教学中更易于实行也更有效果。例如在讲到汽化现象时,我们可用手沾水在黑板上写几个字;讲压强时,可以让同学们用铅笔的两端来体验不同的接触面积所产生的疼痛程度是否油差别……这样的即时体验,一是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更容易让学生记在心里。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3篇

1、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探究式教学通过课前充分预习、质疑、课中讨论、交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参与时间、空间,让其亲自实践、探索、体验、感悟完善和提高自我,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性维和创造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课前教师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精心设计导学案,最好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探究情境,探究讨论过程中不断巡回诱导点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2、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更易对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下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这种生动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发展,潜能才能得以发挥,学生才勇于猜测,勤于动手动脑,对所学的知识获得丰富的深度体验,从而将知识概念融会贯通,也就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解决起来会得心应手。不像讲授式,学生参与不主动,获得的知识肤浅,死记硬背结论,当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差,这也就是大部分教师所抱怨的:“自己苦教,学生苦学,但面对越来越灵活的试题学生却越来越束手无策”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

3、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先学的前提下,教师通过创设探究情境,用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合作交流,改变以往教师只是知识的输出者,学生被动接受,充当知识的容器,抹杀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创造力。克服了传统课堂由于缺乏预习指导,学生往往存在课前准备不足,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

4、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探究式学习中已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质疑、答辩、群体合唱。进而形成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参与的学生数远远大于传统教学,特别是讨论过程中的平等氛围有利于学困生积极参与、体验感悟成功的愉悦,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学生的主动参与面广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5、通过探究成果共享,可实现兵教兵

小组讨论、质疑答辩过程中,要声明自己的观点,并使其成为小组的讨论成果,就必须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更是无形中优生传给了学困生学习的观点、方法,实现兵教兵,进而有针对性地缩小认识上的差距,再通过教师的点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深刻印象。

6、讨论探究式教学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

如八年级生物教学中的无脊椎动物蚯蚓的教学,就可通过到果园、菜地实地观察、探究了解其生活习性:让学生获得深度的体验,牢同地掌握相关知识。

7,讨论、探究式学习力图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4篇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等。这些都是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有效做法,若能结合实际去应用,将可以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情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提出探究的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乃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投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时应提出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我教《死海不死》一课,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或听说过不会游泳的人可以在海里悠闲自得的游泳而不被淹死?在学生置疑时,又告诉学生确实有这样的事,那个地方叫“死海”(板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海叫“死海”?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淹不死呢?学生听到这一系列奇怪的事和需要探究的问题,就马上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了。

二、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分析、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使之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否则只是单单地几个优生“你方答罢,我登场”,长期只“出”不“进”,就会丧失积极性;组员只是被动参与,鹦鹉学舌,没有主动精神,没有成功感,长久下去,也会兴味索然,如此以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具体操作上有两种处理方法:对于较简单的问题,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当堂抽查;对于难度较大、需要共同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个人拟出初步答案,然后再在同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经过认真独立思考后,学生讨论时才有话可说,有内容争论,形成真正的讨论研究的气氛,学生也自然会有所收获。或教师将探究性问题分为必答题和选答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但是不管那种方法,都要注意时间的调控,即合理安排好独立思考与相互研究的时间。既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又要略有紧张,以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但不能逼学生到只有时间抄答案的地步。这样才会发挥出相互研究的最佳效益。

另外教师在设计问题和抽样检查提问时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应明确学生讨论不是为了找出正确答案,而是为了培养能力。要让学生尽情地去想,尽情去说,只要能自圆其说,都不算错。要多给以鼓励表扬甚至奖励,不要简单粗暴的给以批语或惩罚。这样学生才会没有压力的自由的积极的思考,以至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答案来。例如,我在教授《驿路梨花》时,让学生思考讨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当时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答案,特别是不少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敢于大胆答题,且答案大都言之有理。最终在激烈争论之后,他们得出了“所有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茅屋主人”这一全面、正确的答案。

三、在实践探究中巩固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验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例如:学习了说明文单元后,让学生讨论:学会哪些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判别事物性说明文方法,1、可从文章的标题入手。2、看文章内容是否有关该说明对象的性质、功用、构造、作用等。并做相关练习,让学生当堂演练,使其通过实践探究理解、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这与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是完全符合的,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必将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论集》叶圣陶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5篇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已不再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是成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和有实际意义.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学生通过一系列比较、观察和记录,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的猜想与假设,并在实验中得到检验.

1实验探究式教学设计原则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即教学的设计必须保证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从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中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的探索者;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双向交流的引导者.

(2)实验性原则:即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实验展开.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使概念得到意义,一切猜想、假设和结论必须得到实验事实的支持,而不是依据于书本或教师结论性的描述.

2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程序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程序可以归纳为“设置实验、创设情境――感性认识、探究分析――上升理论、指导实践”.下面结合《超重与失重》一课进行说明.

2.1设置实验、创设情境

这里的情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堂环境、教师的提问设疑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情景应该是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程度的广泛而综合的系统.该系统的广泛性和综合性体现在设置实验这个环节上就是实验的设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思维性格特点,教师的教学风格,甚至人格魅力,师生关系等.

在《超重与失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站在台式体重计上,让学生来读教师的体重.教师故意做各种各样的动作,甚至可以舞蹈起来,让学生读不准.然后提出问题,人在称体重时乱动,为什么秤的读数会不断变化?进而提出一个探索性的问题,哪些动作可以使读数偏大?哪些动作可以使读数偏小?要求学生分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

从这样一个很生活化的事例引入,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认同感和探究欲,而教师略显夸张的表演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投入研究,这又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涌现和发挥.

2.2感性认识、探究分析

这一过程就是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

首先让学生按照设计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要让学生认识到,记录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处理,因此表格的设计要为数据的比较分析服务.接下来各组学生交流汇总数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列表法,按照使读数增大、减小、不变,将动作分类,寻找这些动作的内在共同特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规律、培训实验技能,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的过程在科学的学习和方法上获取感性体会,同时,使实验中的分工、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感性认识、探究分析”的过程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些目标,它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由生活到物理的必经阶段.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求实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2.3上升理论、指导实践

“上升理论”就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和相互交流,依据实验事实,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总结出一个理论,并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或修正.这是一个体现创造力的过程,是实验探究学习的关键阶段.

由于长期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和高考升学模式的压力,我们的学生演绎运算能力异常强大,而归纳能力则很低.而分析归纳能力对于物理学却是不可或缺,甚至有时是决定性的.实验数据只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真实的记录,而归纳则是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总结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结论.实验探究前期的工作只有依靠归纳才能最终体现出来.随着中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现象的观察、数据的收集、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归纳过程的训练为提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进而全面提升科学素质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教师在这一阶段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面对这么多引起读数变化的现象,如何发现其内在本质,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这样启发,这是一个力学现象,而记录的动作是运动学现象,应该从动力学的角度找出一个或几个物理量来进行比较、归纳.在此基础上逐步归纳到物体的加速度状态引发超重与失重的结论并导出理论上的证明.

从有限事实归纳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一要看其是否得到理论支持,更要看其能否指导更广范围的实践.接下来,教师可提出一些与超重、失重有关的小的实验课题,让学生依据所归纳的理论进行分析,预见结果,操作,验证.

3教师的作用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有,设计与引导、处突和升华.

3.1设计与引导

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师的要求是,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创建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

设计的原则前面已有论述,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而不是主宰.教师对学习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方向性.而对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学生的每一项具体活动,不宜过多地干涉,对学生独特的实验操作、新观点、新思路,要加以保护,同时也要善于把学生个性化的发散性表现引导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上来.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如同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导演说戏,设置情境,以使演员入戏,但也应当允许演员有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确定表演方案,实际拍摄时则应允许甚至鼓励演员有灵光一现的自由发挥,只要其个性发挥的表演不偏离剧情的需要,导演就不要中断拍摄,给演员以展现才华的机会.只有这样,才是真正高明的导演,也才能造就表演艺术家.一切唯唯诺诺,完全听从导演的演员是不会有大成就的.

3.2处突

处突就是处理突发事件.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主要是指随机发生的超出教师事先预料之外的事件.

由于教学围绕实验展开,而实验又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活动,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干扰,使得结果往往与教师所预期的不同.教师在处理时要根据事件的性质不同区别开来对待.

大多数情况是学生操作错误、观察不细致造成的,这时,教师要本着忠于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指导学生重做、重新观察,而不应简单地否定,直接给出所谓正确数据.一部分情况是由于环境干扰所致,带来量的偏离,但不是质的变化.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简单的误差分析,难度比较大的也要有所交待,而不能视而不见,或者随意修正数据.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实验设计上存在漏洞,这时,教师首先要勇于承认问题,言传不如身教,这是科学精神教育的好机会,然后与学生一道改进,甚至另起炉灶.总之,处理突发事件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3.3升华

升华,就是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评价中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多使用赞许性和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思维中表现出的一丝闪光点都要充分地肯定.这有两方面的好处,首先是对学习环境的影响,这样做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悦的探究环境和研究氛围.更有意义的是,将使学生从感情上更乐于思考、探究、交流,当这种主观上的愿望不断强化,也就升华成了习惯,当思考、探究、交流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这难道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吗?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辨析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探究教学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含义、特点、教学模式,以及两者在教学实践应用中的差异,以澄清教师的错误认识,提高教学水平。

一、启发式教学

1.启发式教学的含义、特点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促使他们自主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2.启发式教学模式

根据启发式教学的含义、特点及日常的课堂教学探索,初步建构出图1所示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其模式中师生活动流程如下图所示。

启发式教学开始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即“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教师的问题驱使下,学生产生“愤悱”状态,即引发学生生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点拨讲解,以解除学生的疑惑。然后,师生将新学习的知识进行练习和拓展,最后进行总结巩固和反思。整个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二、探究式教学

1.探究式教学的含义、特点

探究式教学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知识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质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2.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程序大致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和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阶段。

三、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关系

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但两者存在一些联系和区别。

1.两者的区别

(1)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是由自我驱动,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是被教师驱动的。在探究教学中,虽然教师开始可以以问题引发学生探究,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都要自己解决,学生的自主性地位较高,教师仅在其中作为辅导,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2)启发式教学比较封闭,而探究教学比较开放。由于启发式教学教师始终在引导,因此,比较封闭,学生的思路始终在教师的控制下,不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而探究教学从形式到内容比启发式教学来得开放。因此,探究教学常超出教师的控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两者的联系

(1)探究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并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教学思想,而是两者互相包含,互相补充。

(2)两者都始于问题。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都提倡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

3.两者融合

在讨论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联系和区别后,应该认识到两种教学方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最好是吸收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并使之相互融合,最终构建起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

而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以学科知识为出发点,以学生实践为核心,以教师启发和学生探究为主要形式,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相互渗透,其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7篇

摘 要:探究式教学要求对师生的角色进行合理定位,精心选择探究内容,理顺探究环节,把握探究深度,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文对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进行了论述,希望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角色定位;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给出特定的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主动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规律,形成新知的过程。实施探究式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对师生角色进行合理定位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着多个角色,既是课堂的发问者,又是问题的回答者;既是学习环节的设计者,又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在这种角色定位下,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更谈不上思考与体验,只能被动接受、记忆教师给出的结论,导致学生缺乏探究的主动性,其参与、探究、表达的能力也相对较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探究活动的指导者,淡化教师的主导性,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精心选择探究内容,理顺探究环节,把握探究深度

探究式教学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探究内容的选择对学生有无吸引力,有无探究的可行性。有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并不缺乏吸引力,学生也愿意关注、讨论,但是由于缺乏问题探究的设计和引导,学生探究无处着力、难以下手。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结合具体事例,化抽象为具体,找到探究的切入点

在学习“财政的作用”时,我直接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财政有哪些作用。结果,学生的发言与预设大相径庭。学生对“财政作用”的认识是模糊的、感性的,难以理性表达,更无法用事例加以论证。当再次教授该内容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了一段金融危机中我国保增长、促发展的材料,然后提出了一个探究题:当经济危机来袭,工厂减产、停产,失业人数上升,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时,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带来了哪些可喜的化?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迁移,将感觉抽象、模糊的内容变得具体、清晰起来,降低了探究难度,提高了探究的可操作性。

2.探究内容要突出生活化

探究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现象引入课堂,由生活案例生成一般性结论,并对一个案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力争做到细、全、透。比如,在讲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同时考虑到本地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请谈谈今年棉花价格的变动情况,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于是很多学生谈到了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的服装出口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对于棉花的需求量降低,价格大打折扣。通过身边的事例,调动了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探究环节的设计要层层深入

探究环节的设计要层层深入,既要有深度,更要注意梯度,将探究目标层层分解,逐步深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思、有所得。例如,我在讲授“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中辽沈战役的例子,设计了几组巧妙的探究题:分析辽沈战役中存在哪些矛盾,首攻点选择锦州的原因是什么?在攻打锦州之前我军还做过哪些准备,能不能说首先解决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在攻打锦州的同时,对沈阳和长春之敌,我军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什么这样做?解决锦州之敌对解决长春、沈阳之敌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体会到了哪些道理?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由于问题设计的层层深入,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把握主次矛盾的含义以及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教师就要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体验到探究成果被人认同的成就感。课改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其自主去探索、去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政治课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即“坚持具体―抽象―具体”的操作过程。坚持贴近生活,用生活中的事例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深入的讨论,生成结论,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避免用理论解释理论或用晦涩难懂及简单的问答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8篇

一、深刻领会科学探究的含义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来事物的探究,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科研活动。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教学是指教师如何按照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多侧面的教学活动,需要设计活动方案,搜集资料,提出问题;设计并操作实验,需要认真观察,并运用各种手段来分析、解读、处理数据;需要提出假设或预测,并把自己的看法、意见传递给他人,最后得出结论。所以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性地学习,也就是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领略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所以科学探究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目标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要突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思维方式及操作模式,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得到学习过程的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目标在于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获取技能的目的。

三、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接受学习”指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记忆、理解;“发现学习”指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主动进行假设,探究结论。前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后者是知识的发现者。物理学不只是大量知识的凝聚过程,还是一个实验探索过程。因此,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问题性。问题是思维运演的催化剂,教学中若不能提出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认识的冲动,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展开。因此,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和核心。

2.过程性。过程和结果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对矛盾,科学探究注重对结论的获得过程的探索,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原理,获得科学思维方法,增强科学探究能力。

3.主体性。探究式教学将学生置于认识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探究的指导者和协作者。因此,探究式教学是主体性教学原则的具体落实,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突破口。

四、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而探究性的学习目标是多元的,内容是开放性的、丰富性的,方法是多样性的、探究性的,它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和亲身体验,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和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

能力是活动的结果,不同类型的能力只能通过相应类型的活动来培养,创新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思维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真实情景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作出合理猜想或假设,然后自己制定探究方案,动手动脑去验证猜想或假设,同时借助教师的帮助,学生通过协作和交流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最后发现物理现象与规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又都渗透着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有机结合,体现着科学方法的运用。物理教学若使学生按此过程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认知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技能,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家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心理活动,从而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探究式教学以学科内容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些方式进行活动,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加入活动中,师生充分交流,教学相长,这是课程教学的一种模式,其实施过程是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课内课外相辅相成的过程。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化学教学;设计理念

一、探究式教学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而探究式的教学是一种最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所谓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讲就是指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中适合探究的典型实验或课题为基础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生活认识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集体总结等多种探究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对该探究题目的总结和提升,并且一定程度上利用所学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探究式教学的设计理念

探究式教学的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回顾旧知识,引导新课题,利用实验探究,充分的课堂互动讨论,最后反思和归纳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发挥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科学实验研究的过程,归纳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使学生的学生方式发生转变,由被动听课式学习,变成主动探究式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智力与动手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提高学业成绩。

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应用评价”。

1.良好的问题情境容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教学,点燃学生思维的激情,是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问题可以由老师直接提出,也可以展示案例创设情境,然后逐渐引出问题。我们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导入问题的方法有:图片导入法、新闻事件导入法、趣味视频导入法、成语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逐层深入,环环相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案例:如何获得氧气的问题情境创设

展示鸟语花香漂亮自然界的有关图片,适当插播音乐、图片是最直接的无声的教学语言,立马引起学生兴趣,然后提出问题:

(1)自然界中鸟儿飞鱼儿游,它们时时刻刻需要呼吸,那么氧气从何而来?

(2)除了自然界当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你还知道获得氧气的哪些途径?

(3)实验室制备氧气需要哪些仪器和药品?

(4)实验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2.探究式的教学是一种深沉民主的追求,决不能以所谓“后进生”为尺度,而是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分层次设计,分层次推进,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营造出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赞许和肯定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

教学案例:氧气制备的实验探究

装置: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导管、单口橡皮塞、水槽、火柴、集气瓶2个、锥形瓶、长颈漏斗、双孔橡皮塞、止水夹、烧杯、钥匙

药品:高锰酸钾、氯酸钾、双氧水、二氧化锰、稀盐酸

每个小组准备至少两套装置和药品,并且特意准备一些干扰的装置和药品,比如烧杯和稀盐不需要用到。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并组装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在学生选择和组装的过程当中,老师根据每组学生的情况针对性地提醒和指导,使学生避免科学性,或有失安全性的错误,其余完全自主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最后请每组学生代表做个总结性发言,实验成功的组分享如何成功完成经验和要点,实验失败组总结实验失败的原因,提出改进,改正的方法措施。

3.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放纵学生老师无事可做,而是学生在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一堂探究式课程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引导和应用评价,在评价过程当中指出学生探究的优缺点,并且适当地总结和提升,对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案例:学生完成氧气的实验室制备后,老师及时对每组的实验做一个系统的评价,从每组的整体团队情况细小到每个同学的参与度都做点评。对实验最好的组别进行表扬,对实验不理想的组别给予勉励。最后对课堂进行总结提升,高锰酸钾是固体,反应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双氧水是液体,在二氧化锰催化剂作用下不需要加热即可反应。而氯酸钾是结合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的条件,既需要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又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反应。然后提升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反应类型: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实验过程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来选择和组装发生装置。

四、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探究式教学注重探究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的处理和整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探究式教学是把原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听记现成结论方式转到学生自身参与操作,自主研究性学习上来,所以探究的过程要比探究的结果重要得多。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大多数的老师没有充分地进行探究式教学,即使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注重结论大于探究过程,这是我们每个一线老师应该反思的地方。

探究式教学强调从生活当中来,到生活当中去,这也是近年来化学德育所提倡的。从生活中走进化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会学以致用,因此在我们教学当中要充分结合生活环境这样的大背景,去设计和选择课题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我们的新教材就把环境保护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包含保护空气、爱护水资源、温室效应等课题。我们可以充分将这样具有指引性的课题分成热岛效应、酸雨、臭氧空洞、沙尘暴、河水富含营养化等一个个的子课题。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上网查资料,到社区去调研,到河流取证,让学生自己学习合作研究,写成小论文进行展示、评比,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探究式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归根结底是由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沉闷、灌输式的教学现状,使课堂充满活力。为了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实施,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加强研究,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更为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于海峡.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式”课堂教学[J].课改探微,2012(6).

[2]于选志.中学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策略[J].边教边悟,2013(4).

探究式教学范文第10篇

一、探究式教学的本质与开展具备的条件

探究学习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它是以模仿科学家研究自然的方式,用于教学的一种模式,因此,也可以直接称为“科学探究学习”.探究式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要着力于学生的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都应是探究性的,也就是说,不是任何情况下必须实施探究教学,它是要具备一些条件的.第一,一定难度的学习对象;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第四,创设问题的情境.

二、探究式教学带来的好处

1.教给学生自读方法,打开知识的宝库

探究式教学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思维情境等,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其特点是:探究式教学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就告诉我们,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机械繁琐的分析,不能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它注重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启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发现和探究,使学生亲身体验研究数学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合理地探究

从古到今,自学成材的人,他们之所以能自学成材,是因为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育者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合理地质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质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从旧知识中诱导学生质疑,探究性活动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大家相互帮助,教师巡回辅导,让学生各抒己见,如果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教师再适时加以点拨.

三、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思考的过程,就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过去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理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实现由“教”向“学”过渡,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帮助与合作者,营造了一种教学民主气氛,建立了一个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与合作的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思绪临主动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状态,使学生探究性学习进入一个自由的空间.

2.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探究教学通过“问题情境——猜想假设——获取信息——建设模型——解释交流——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原理、公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3.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探究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其形成的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探究结果的提升,它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但学生又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就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的组建,需要教师的参与,如果让学生自由组合,则会出现不均分组,所以,同一组内要有男有女,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有不同能力的成员,可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这样可以很好地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上一篇:化工企业信息化范文 下一篇:语文阅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