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6 18:07:50

探究性学习报告

探究性学习报告篇1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时空,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活动形式。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师的讲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二、实验意义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陈旧做法,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现念,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的时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我们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搜集国内外教育教学资料,在学习本县、本市及全国优秀教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自主探究—验证猜想—明理内化—联系生活—扩展升华”激励性评价,贯穿始终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完善。在实践中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自主发展时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课堂氛围最能影响学习情绪,这已为许多心理学家所肯定。经验也告诉我们,在平等、宽松、自觉的情绪状态下学习,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记忆牢固。反之,在被动、紧张、低落的情绪状态下学习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为了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利用生动鲜活的生活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情绪化,引导学生投身于活动,在积极、愉悦的状态中去探究问题。

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而探究活动始于提出问题。因此,应该把鼓励学生善于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突破口,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揭题提问。即揭示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一能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课探究目标;二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教师引导学生由故事情境引出课题后,让学生看着课题提问,学生提出了“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分数的大小和它的哪部分有关系?”“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有什么用途?”等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想及早知道“分数大小的比较”的强烈欲望。

(2)自学提问。即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在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发现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学生把认为矛盾的地方提出来,为进一步探究新知识确定思维的方向。学生的自学应有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所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教师只要相信学生,经学生以充分的自学时空和空间,学生的自学能力肯定会迅速提高。

(3)尝试提问。即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提出问题。数学知识是按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的。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延伸知识或难度不大的数学活动时,我们真接让学生尝试,使其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提高问题。

2、大胆猜想

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发现最初源于人们的猜想,之后才逐渐被验证。学生在探究问题之前,鼓励他们大胆猜想问题的结论或答案。一旦学生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问题连在一起,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使主动地关心这个问题,主动地深入探究的过程。学生带着好奇与渴望的情感去自主探究,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什么样的数能被2整除?,什么样的数能被5整除?学生纷纷猜想:“个位上是2的数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5的数能被5整除,个位上是2、4、6、8的数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的数能被5整除”等学生在探究问题之前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有了对探究问题的猜想,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探究的方向,接下来就是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

以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我们组织探究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独立探究,即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独立探究能使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三是班级集体探究,班级集体探究主要是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我们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对学生独立探究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独立探究,对独立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全班集中讨论。

(2)根据数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情况,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组织探究,除了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外,还应根据数学内容的不同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同时使学学逐渐掌握交熟悉这些科学的探究方法。我们可以让学生用下列方法进行探究。

A、猜想—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发找规律,验证猜想,这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B、操作—发生。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C、观察—归纳。即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4、明理内化

首先,教师根据数学目标和学生探究情况画龙点睛地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对有关概念,法规、性质、公式、思维方法及学习方法等清清楚楚。然后,让学生运用探究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这一阶段,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展知识的过程,又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而且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5、联系生活,拓展升华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通过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教学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这是对数学教学的首要的整体目标。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出的结论与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体验数学活动的愉悦性和处理问题的优越性。这一阶段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及在生活中有效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态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6、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渗透于各个环节,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始终。激励性评价是通过鼓励为主的民主评价,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收获,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指明方向。其作用是鼓励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养成探究习惯,激励评价主要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及师生互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调控评价的过程,给学生以成功的情况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四、实验前后对比

在20*年4月—20*年5月的一年中,我们加强交流与学习,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课题实验使我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理论水平,科研能力,教学质量都有显著提高;我们的教研精神,实验成效有力地带动了学校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师,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受到了领导,同事、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有效地推动了全校的课堂改革的实施。

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我们还积极撰写实验与教后反思等,所写多篇论文获奖。其中霍芳欣撰写的《探究性学习初探》、《让“已知”与“未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撰写的《放飞学生思维培养创新人才》、《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注重思维深层发展》、*撰写的《课堂需要教师的真心呵护》、《让新理念走进课堂》,谢秀琴撰写的《宽容让课堂如此美丽》等分获省、市级论文一、二等奖。今年3月,*在全县教师新课程培训中,主讲的《与新课程同步成长》,深入浅出,切实可行,受到老师们的广泛赞誉。

实验证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自主探究、验证猜想—明理内化—联系生活、拓展升华”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遵循现代教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生充分创设自主发展的时空,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分享,一种肯定,成为知、情、意、行的全方位享受,它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符合数学课程标准,能有力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五、实验中的问题与反思

随着实验的深入,“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已越来越被老师们理解和接受,然而在实施中还存在认识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重过程不重结果

一些教师对探究性学习领悟不深,以为探究性学习是过程教育而不太在乎知识,于是就产生了探究性教学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认识,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那里是那里”的现象,导致将学生的学习引向另一个极端。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指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积极话多基础知识才使得新的学习和探究成为可能。所以说探究性学习是既重过程也重结果,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2、认为所有的知识都要采用探究性教学

一些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把所有知识的获取都采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其实,有效地教学要采用多种方式和策略,只用一种探究方法去教学数学既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指最原始的数学概念,是数学领域约定俗成的知识,无需探究。程序性知识是解决“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它们才是自主探究的舞台。

3、认为“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自由探究

有的教师认为采用“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探究,把学习任务单纯地交给学生,老师不必引导与组织学生的学习,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探究性学习模式要有明确的探究目的,恰当的探究方式,合理的探究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探究结果,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积极有效的引导。另外,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需要经历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过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对于低年级学生一般采用定向探究。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教师帮助,减少教师的指导,逐步培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报告篇2

一、课题的提出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所属的学习类型是不同的,但只有在信息时代才能使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新课程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和富有个性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而网络可以向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学习机会和汲取知识的环境,极有利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发展个性,极有利于教师实现向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因而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自然成为了教育现代化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特别科学类课程)有效整合”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探寻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实施探究学习的有效点,探寻出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途径。

三、实验研究原则

⒈适度超前原则。

⒉实践性原则。

⒊主体性原则。

四、研究途径

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室和信息技术平台等设施和网络教育资源,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切入点,创设探究式学习氛围;探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⒉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向的。通过创造使试验班学生能够更充分更主动利用学校功能室浏览信息的条件,研究如何结合电子功能室展开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广度、深度和速度,使他们掌握新的探究技能,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实践精神,积极投入探究创新活动。

⒊学生获取信息最直接途径是查阅书籍资料。因此,要在推进我校图书馆实施电脑管理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发挥图书馆的真正功用,使他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完成研究项目、提高探究能力的另一片天地。

五、研究措施

⒈成立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精选课题研究小组成员。

⒉加强教师特别是科学类学科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⒊确立研究对象:我校初二年级三个班作为试验班。

⒋实验周期:根据总课题组的情况确定。

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⒍收集实验资料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7.争取多方面支持:如人力、物力的支持,信息技术水平的支持和业务上的指导等。

六、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加强资料的采集和分析、研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修正研究方向,不断完善方案,及时总结经验和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七、成果形式

⒈学生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论文、小研究等发表或获奖。

2.经验总结、论文、研究报告。

探究性学习报告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探究性教学 生物教学

《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而以能力立意,联系生产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考察学生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转变师生角色,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学校师生关系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现代教育的发展将依赖于师生关系的重建,维努迪在《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指出:“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外显的或内隐的观念体系和行为模式,而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我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主动地去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勇敢和创新精神。

二、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

当今时代被称之为“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增长和变化的加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科学系统是知识系统,更是不断更新的过程;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究的精神。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例:在进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的前一天,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讨论该实验中应如何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学生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归纳出了以下几个要点:

①注意材料的易得性:还原性糖和脂肪从植物中获得实验材料比较容易,而蛋白质在动植物中都有比较容易获得的材料。

②注意材料的可取性:富含还原糖或脂肪或蛋白质的植物材料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种材料都是可取的:如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双子叶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淀粉,而淀粉不具备还原性,因此最好不要用双子叶植物。有一些单子叶植物的叶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所以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作实验材料。因此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糖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或梨的果实。

③注意实验前材料的处理:苹果和梨在实验前应该洗净、去皮,保证研磨比较充分;鉴定脂肪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而且应注意浸泡的时间,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时间过短,则不容易切成片;同样鉴定蛋白质用的大豆也要提前浸泡,这样容易研磨成浆。如果用鸡蛋卵白的话,应该进行稀释。

当然除了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外,还可以从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学会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改进实验的方法、改进实验的器具等方面着手来实现“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与探索,更好地理解了知识,获得了学问。认识到学习科学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而且学生通过实验探索,提高了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推行探究性学习。

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是从另一侧面强调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建立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同时,还要强调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责任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加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不仅强调课内学习,也强调课外多渠道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交流。我就以课本上第一个研究性课题“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为例,谈谈我在调查中落实探究性学习的一些体会。

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①提出主题:教师指定了两个主题——基因工程的进展、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防治。

②收集信息:教师首先强调了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便开始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图书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途径进行信息的收集。

③写出报告:教师提供给学生有关写报告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出版物的名称、出版时间和页码、作者的写作意图,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和事实,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或见解等等。

④报告的交流和评价:报告完成后,利用一定的时间让报告人进行陈述,而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提问,由报告人进行答辩。

实际上,每一个学生的报告就是一个小小的信息库,学生在调查中获得了对学科新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加深了对新问题的认识。在相互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信息的“互补”、资源的“共享”。通过调查,学生不仅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更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探究性学习报告篇4

关键词:探究教学法;中级财务会计;实践;思考

一、研究意义

探究学习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的。探究学习的研究者认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通过主动分析问题,培养其自我学习和思维能力;通过交流探究结果培养其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其合作能力。由此,笔者结合国内外探究教学的经验和会计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探究教学法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旨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探究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实施――以“中级财务会计”为例

参与研究的对象是60名大二会计专业本科学生。本研究采取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由于会计教学具有教学目标明确的特殊性,在教学时间分配上,传统教学时间占总课时的70%,探究教学时间占总课时的30%。具体探究环节步骤如下。

1.准备工作。(1)确定探究目的、探究形式、探究方法,制订探究方案。在探究教学的研究过程中,由于“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多、课时紧,教学目标明确,理论性较强的教学特征,笔者经过反复思考,制订了适应该课程教学特征的探究方案,具体探究方案如表1所示。(2)建立探究团队。将60名学生分为12个小组,每小组推选小组长1名,负责探究任务的协调工作;向学生介绍探究步骤和探究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接受并有效地进行实践;建立探究团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2.布置探究任务。笔者将探究任务分为扩展知识探究和课本理论探究。以应收款项为例,扩展知识探究包括:企业利用应收款项进行假账操作的表现有哪些?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是许多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其操纵方式是什么?目前我国学者和会计工作者对应收款项主要关注什么方面的问题?课本理论知识探究包括:公司贴现的若是带追索权的商业汇票,票据到期,如果付款人如期付款和付款人无力付款给银行,那么贴现企业应如何处理。在坏账损失核算中,同为备抵法,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和销货百分比法在坏账时附鸲畹募铺嵘嫌惺裁床煌?然后笔者将探究内容、探究完成小组、探究完成方式、探究反馈方式以及探究反馈时间填写在探究活动安排表中,在每章内容开始之前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课后及时进行探究活动。

3.探究反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让所有的探究小组进行探究成果的演示。那么如何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探究结果等详细信息呢?笔者采用课堂演示、课后探究报告、课后反思报告等探究反馈手段。首先,对课本理论知识探究,尽量安排学生课堂反馈的时间和机会;其次,对扩展知识探究,根据时间需要,有时间的安排课堂演示;时间有限的,可以通过小组长撰写探究报告的形式提交给教师,并上传到QQ群共享。

4.教师与学生反思。小组在课后填写探究反思报告,将本小组的探究过程、参与情况、探究收获等信息在报告中进行阐述。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也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并针对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5.评价。本次探究教学通过小组长评价和对学生的探究反思报告进行评分对学生进行评价。笔者在探究教学的实践中体会到,探究评价并不是探究活动的核心,过分注重对学生的探究考评,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同时也会影响探究活动的开展。而且探究活动大部分在课后完成,如何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是很难操作的。所以笔者认为探究评价只能作为探究活动的辅助条件,教师应该重点思考如何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实施效果

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引入探究式教学后,笔者通过学生访谈和学生填写调查报告的方式进行效果调查。结果显示,82%的学生接受探究教学方式,并认同探究教学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体现在:培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探究活动中与人交往和语言表达的机会也随之增长,提高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由于探究活动往往是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另外,还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当然,调查结果也显示有18%的学生对探究教学不感兴趣,他们更倾向于接受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认为听教师讲课更容易快速掌握课本知识,更愿意把时间用在完成课后练习上,而不是去探究某个问题。

四、“探究教学法”的完善与思考

1.合理解决探究与教学课时安排上的冲突。本次研究“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总课时安排有80个,讲授章节有14章,平均每章5个课时,基本保证了探究结果展示的时间。但大部分的会计课程只有64个课时或48个课时,如果增加探究课堂讨论环节,就会大大减少教师课程内容讲解的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但如果课堂讨论时间不充足,又无法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所以,如何合理安排探究成果的演示时间,同时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是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类型不同的矛盾。美国学者大卫・库伯(David kolb)认为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同的个体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库伯把人的学习方式归纳为四种类型,即辐合式、发散式、同化式和顺应式。不同的学习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学习情境。只有当学习方式与学习情境完全匹配时,才能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考虑探究活动的适用范围,从而做到尊重学生差异的要求。

3.增强探究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纵性。教学评价是探究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如何科学评价每一名学生的表现,如何获得参与学生的真实信息呢?一些学者提出评价方式可以是同学互评、小组长参评,等等。这些评价方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还有待于教师继续探索。

探究性学习报告篇5

【关键词】化学实验;课程目标;实验预习

一、化学实验的教学意义

1.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内容,除了完整的学生实验课,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概念理论教学、化学用语教学和化学计算等新授课中,以及各种类型的复习课和练习课中,都会出现化学实验。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化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实验情境中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化学实验是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为目标的化学实验主要由实验知识与技能、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构成。实验知识目标主要包括化学实验事实、有关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方面的知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等,实验技能目标是指基本操作技能、仪器和药品的选择和综合运用技能等三个方面;实验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来探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和提出实验问题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控制实验条件能力、收集证据能力、得出结论能力、反思与评价、讨论与交流能力;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非常丰富,主要是熟悉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实事求是完成实验、节约药品、爱护环境、化学素养的形成等。

二、重视实验的探索性,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的能力

在当前的化学教学中,大部分的实验属于验证性试验。在验证特定物质的性质、提取方法以及各种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时,学生只需根据说明进行简单模仿即可完成,根本体现不出任何的创新之处。探索性试验则不同,它最主要的目的是把教材中设计的各种实验与学生已掌握的化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更高意境和更新内容的操作实验,把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让学生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更高的境界与高度上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努力探究新知,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获取新的成果,从各种角度、方法和层次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增强知识迁移与探究创新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创新灵感。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依附于理论的实验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是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水平的。当前一些化学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有一定的观念偏差,有的甚至将化学能力与化学实验技能划上等号,将实验能力归结到实验操作。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势必影响到高中生化学能力的提高。要想提高高中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应在改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在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尤其要纠正一些学生不愿动手的实验习惯,要从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性出发,将实验教学变成他们质疑学习和探究实践的有效活动。化学知识与实验教学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才是保证学生良性发展的根本。

三、落实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措施,确保学生实验教学效果

1.实验预习

比如,实验是在试管中进行,我们可以画一支试管里面放有药品,用箭头表明实验步骤。这样做好处是:(1)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笔写,其实验原理、仪器、实验步骤就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了,避免实验操作盲目性;(2)参照预习笔记做实验避免了时间的浪费,使得实验更加紧凑。

2.实验

实验时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1)认真规范操作,细心观察现象,并及时地、如实地记录实验现象;(2)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实验过程保持秩序良好,切莫把实验课当儿戏;(3)实验中要节约药品,爱惜仪器,实验结束时必须把仪器放回原位,试管等洗涤干净;(4)注意自身和周围同学的安全。

3.实验报告

实验做完后学生要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主要写六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用品,包括实验仪器与实验药品;(4)现象及原因解释和有关化学方程式;(5)实验结论或数据处理结果;(6)实验讨论。通过写实验报告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加深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注重归纳和小结

探究性学习报告篇6

关键词: 初三化学;小主题探究;课程改革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3-002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进行“小主题探究”的初衷

从教材特点来看,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标准实验教材)中共安排了30个活动与探究,10个家庭小实验,11个调查与研究,再加上其中设置的开放题、实践活动等,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等特点,这都为开展小主题探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广泛的途径。

其次,初中学生的特点为:社会经验不足,知识面窄,以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对化学学习特别对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较浓的兴趣。加上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父母包办家务为主,在城市长大为多,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对生活中的现象缺乏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如对化肥等了解较少。小主题探究的开展,能促进教材内容与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能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增长见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的机会。

再次,初三化学的教学作为启蒙式教学,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化学,帮助他们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有做科学的精神和基本能力。对于初中生,由于其学习动机不成熟,学习化学往往是从好奇和直接兴趣出发,一旦感到枯燥乏味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小主题探究的设立可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兴趣和需要,注重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

基于以上三点,配合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开展小主题探究,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提问、主动探究、参与讨论、体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2小主题探究设计和效果举例

2.1让学生学会探究、观察、写实验报告――以观察蜡烛及其燃烧为例

这个活动本身有着特别的意义:它是第一个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它要求写出第一张探究报告单,它是第一次系统的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所以,笔者是这样处理的:不给任何指导,让每位学生在家里做点燃蜡烛的实验,并记录所看到的现象(让学生先去“犯错”,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交流各自的记录和感想。

结果,从学生反馈的信息让笔者吃惊:①有些学生除了生日蜡烛外,没有接触到课本所提的白色大蜡烛,因此在买蜡烛过程就碰到重重周折;还有些学生以家里没有火柴,无法点燃蜡烛为理由来拒绝探究此实验;②学生表现一些不适应的现象:成绩好的学生认为太浪费时间、太麻烦,从一些资料抄了一个详细的实验报告交上来;成绩不好的学生觉得好玩,但觉得没有什么观察的价值,交上来的报告只是说:烧的时间长了,蜡烛会变短等等;较认真的同学会描述出有熔化的东西流下。可见,学生不会观察,更不会记录现象和写实验报告。

看来,这个第一次的确难倒了学生们,教师若处理不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受打击。所以,笔者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记录的交流,在交流会上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大力表扬,强调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和严谨性;并在课堂再次燃起蜡烛,提出几个设问“点燃前,你要看颜色和状态;闻有无气味;捏是硬还是软?点燃时火焰是什么颜色?……”即引导学生要动用所有的感官来观察――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

最后,要求按以下几点写出小主题探究报告单(有时还要求把产品附在上面):①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要求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写);②我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包括仪器和药品,也可选择其他的替代品);③我怎样安排实验步骤?④我观察到什么?(尽量利用视觉、嗅觉、触觉等);⑤实验结果怎样?我获得哪些体会?(允许有不同的结果,但要实事求是,有自己的观点)。

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第一次探究活动中,学生由衷发出感叹“小小的蜡烛竟然蕴涵着这么多奇妙的化学知识”。在某学生的报告中有这么一段感受“我现在才知道,没有火柴可以用煤气灶代替,我为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生活细节感到羞愧,同时为化学引导我细心观察生活而感到欣慰!”学生有这样的感受和体会,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2.2 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以硫酸铜大晶体的制备为例

在学习了“饱和溶液”后,让学生在寒假完成小课题“硫酸铜大晶体的制取”,最后以提交的实验报告和实验产品作为成果。该主题探究开展过程如下:

①教师展示预先制备的美丽硫酸铜大晶体;(设计情景,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教师简介制备原理和方法;(教师指导启发,明确实验的理论基础)

③学生探讨实验细节,自发购买药品及相关器材,在家中进行实验,并在该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学生积极投入到小主题的探究中,并不断地提出问题,激发进一步研究的热情)

④针对新问题,学生分析原因,提出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实验去论证;(搜集实验数据和其它文献资料,解决问题,体现研究的乐趣)

⑤交流讨论,成品展示。(实验的总结与评价、反思,撰写实验报告,并根据学生的报告上了一节活动拓展课)。

在这次活动中,笔者深受感动,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热情空前高涨。本来要求每小组制作一颗硫酸铜大晶体即可,但很多学生都是独立制备了一颗属于自己的硫酸铜大晶体。他们自发地找来实验药品和仪器,在春节期间坚持每天抽出时间来完成实验,有学生描述说,把晶体看作自己的孩子,看着晶体一天一天长大,心中十分兴奋,感觉这个春节最有意义了。

在制作硫酸铜大晶体的过程中,笔者家中的电话响个不停:有的学生害怕手上沾上硫酸铜中毒(不知如何处理),有的学生晶体没有长在绳子上而是长在杯底了,有的学生的晶体几天都不见长大,有的学生的晶体长得太大了,无法取出……笔者不断地了解他们的实验进展,帮助他们分析可能的原因,或介绍别人的成功经验,并评价他们的实验成果,鼓励他们持续性地进行探究,使学生探究的兴趣越来越浓。

寒假结束后,大家见面的第一句话都是“你的晶体怎样呢?”。在他们的报告上,从制备大晶体的原理、具体实验步骤、仪器和药品的准备,到制备过程遇到的问题和挫折、解决的办法、查找资料等都有详细的描述,可见其辛勤的劳动和喜悦的心情。

最精彩的是在交流汇报会上,由于影响硫酸铜大晶体的长大和成形的客观因素很多,有的学生没有做成功,有的学生没有做成有规则形状的晶体,学生们做出的晶体大小和外形各有千秋等,这都引发了他们相互间的交流讨论,在自评的基础上(即自我反思),主动参与互评(即与他人的横向比较),取长补短,形成严谨、创新、精益求精的科学素养。

交流汇报后还有学生对别人的介绍反复思考,作出假设,重新设计方案尝试,并不断改进完善其中的实验细节,做出又大又漂亮的硫酸铜晶体。还有学生并不满足于制作硫酸铜晶体,并尝试进行明矾晶体、蔗糖晶体、食盐晶体、氯化铁晶体等其他晶体的制作,甚至考虑到晶体的上色、整形、保存……探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这样的活动,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比空白的说教要生动得多!有感于此,笔者还专门上了一节《晶体的生长》活动拓展课,学生特别感兴趣。

2.3 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例1:H2O2制取O2的催化剂的选择

H2O2制取O2的催化剂,课本介绍的是用MnO2,学生提出问题“什么物质可以用做该实验的催化剂?”。于是,笔者通过科技活动组织学生进行“H2O2制取O2的催化剂的选择”的研究。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到,不仅MnO2、CuO、Fe2O3(或用红砖粉)等可以,甚至猪肝、土豆等也可用做H2O2制取O2的催化剂。学生当时非常兴奋,自行进行实验设计,要求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新鲜的猪肝放到H2O2中冒出大量的气泡很感兴趣,觉得很好玩,做了一遍又一遍。于是启发学生:是什么物质在起催化作用?将猪肝煮熟后还能否起作用?于是,学生认真地进行对比实验,包括用土豆也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在课后再查找资料,完成本次小主题探究报告。

例2:简易净水器的制备

简易净水器的制备,从原料的准备到成品的包装,无不渗透着学生的心血;有的学生做的净水器有10层之多,真是下足心思!这一类以小制作为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提炼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主题,使学生跃跃欲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例3:家庭小实验――清洗餐具

学生在完成这一小课题的过程中充满了戏剧性:从来不做家务活的他抢着洗碗;干活麻利的他为了观察用1个多小时才洗好了碗……而且这一课题还要求家长的监督和评价,把评价结果写在探究报告单上。有一家长说“化学使他变勤快了,懂得体贴父母了”。笔者想,有家长的这句话,化学在育人方面发挥作用了!

2.4 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

例1: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

选取该课题是由于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笔者在授课时是直接给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但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了疑问,“我家阳台的铁钉长期风吹雨打的,怎么没有生锈?”于是,大家对教师的演示持怀疑态度。笔者马上布置课后作业,按照课本所示铁钉生锈的三个实验,探究铁钉锈蚀条件,作业一个星期后交(用A4纸写实验报告,把产品想办法粘贴在上面)。

结果出乎意料:有一半以上的铁钉没有生锈!学生又喜又惊!笔者把生锈铁钉的报告和不生锈铁钉的报告同时展示,让学生自己先找原因。有学生发现:不生锈铁钉的表面似乎有一层膜!笔者马上引导:我们说通过电镀的方法可以防止铁制品锈蚀,其实不生锈铁钉的表面就是镀上了锌,即用的是镀锌铁钉,当然没有生锈呢!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口服心服。

例2:改进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制备氧气实验

教师们应该有体会,在完成教材[实验2-5]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木条却往往不复燃。于是,笔者在课后组织学生作为小主题进行研究。这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验证――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在猜想与假设中,学生提出了3种假设:①气体中有很多水蒸气,使木条潮湿而烧不着;②加热时间短,试管内氧气少;③应该用更浓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验证,得到结论:第1种假设成立。由于还没有介绍浓硫酸、碱石灰等干燥剂,学生经历了不少的尝试,居然想到用放在饼干或鞋里的干燥剂、婴儿纸尿裤的填充物等代替。

在这个小课题的完成中,学生由实验失败到改进实验的成功,全班同学都深受鼓舞,有成功感,尝到了探究和实验的乐趣。

3 进行“小主题探究”的内容

笔者经过两届初三化学教学的探索和不断改进,系统梳理了两年以来通过“小主题探究”实施的有关实验或活动内容。除上述的7个具体实例以外,总结出的可进行“小主题探究”的其它内容,现列表如下:

4开展小主题探究的注意事项

4.1 确立小主题是前提

小主题探究的素材要小而精简,联系实际,开放延伸。因为花费时间不多,难度不大,但却能使学生亲自体会和理解一个概念或原理,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确立合适的小主题是前提。

4.2 教师的引导是关键

小主题探究不等同于解一道题目,它包含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经历“实验――记录――分析――交流――总结”等几个环节。不同的学生因在能力、经验、思考问题等方面不够成熟会有不同的观察、思考、解决的角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讨主题探究的目的,设计方案,实验仪器、药品的获取方法与途径,实验步骤及安全事项等,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后,以确保进行小主题探究的成功;而且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问题和困难,教师要进行及时指导并适当的评价,特别是,小主题探究的报告(即实验报告)书写的科学性、严谨性等问题都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

4.3 结果的反思与评价是探究质量的保证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展示成果和反思不足,肯定他们的劳动,以进一步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动力;进行发展性的评价,促使每位学生的个性在小主题的实施中发挥出来。

探究性学习报告篇7

促进教师“蹲下身子看教材”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常常只关注自己的“教”,仅仅从教者的视角反复研读教材、教参,确定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确保教学按预设轨道进行。现在老师们意识到“要做好老师,先当好学生”。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报告单时,老师先以学生的视角看教材,设想假如自己是学生,会在哪里感到困难,会产生什么疑问?喜欢什么样的报告单?然后再将老师们初步设计的报告单发给部分学生征求意见,最终确定报告单调整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实践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报告单侧重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实际基础,引导学生将预习工作做得更实;课中的报告单侧重引导学生在课上主动有序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后的报告单侧重引发学生新的思考,为开展新的探究做好准备。

有利于促进课堂结构的改变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设计的报告单中的内容,包括用词都是精心设计的,注重了题目的针对性及表述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课上,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巡视其间,观察小组报告单的填写情况,及时进行询问、点评或指导,使交流更加顺畅、深入。

刘森虎老师在反思中这样写道:为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我减少重复的知识性内容,增加了现代服装欣赏部分,还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设计自己的校服,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过去老师们课下也会反思自己的教学,但常常局限在自己的课讲得顺利与否等。归因往往是教学环节设计得是否新颖,学生是否聪明、听话等。现在老师们会在每节课末收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报告单,课后第一时间认真阅读。由学生的收获反思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由学生的共性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不足。“学生出现的问题就是老师教学需要调整改进之处”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

在感受报告单给老师的教学带来变化的同时,我们也感到它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自主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前认知,引导学生课前了解学习内容及做好预习这一环节十分重要。“自主学习前置报告单”可以使学生课前的预习目标更明确,将预习落到实处。对结果的简单记录,对资料的收集与筛选都可以使学生亲眼看到自己学习的效果。课后延伸报告单又能将本节的所学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让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走出课堂。报告单也为课上生生探究交流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交流话题,搭建了促进合作、交流、分享的平台。当学生在认真填写报告单时,学生会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与见解提炼出关键词加以概括,这就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同时,它又为学生汇报时的精彩发言提供了支撑。相信经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诚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关于报告单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新思考:报告单更加适用于哪些学科?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更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报告单如何形成科学体系?

探究性学习报告篇8

2016课题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县城学校及其周边农村的学校,城区学生与乡下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多方面都有明显区别。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乐学、善学、会学,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学习的成功与欢乐。防止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厌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分别到达其思维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探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教师掌握专业发展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对初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影响进行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和优化分层教学策略研究。(2)探求初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数学与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之间的差异互补来促进合作学习数学的有效开展。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研究本课题旨在引导教师注重学生差异、合理利用差异,探寻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创造出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将此实践经验推广到学校

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中。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研究的准备阶段。

时间安排:20**、420**、8

(1)设计课题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查阅大量文献,掌握国内外关于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数学影响的研究概况,确定研究课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课题研究方案,修订、论证研究方案,集中讨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使课题研究具有明确的目标。(2)进行课题组建设,使课题研究处于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之中。把课题组成员分为三个小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制定课题组阶段性计划。完善课题研究制度和组织纪律,包括理论学习制度、培训制度、研究制度和档案资料管理制度。(3)进行预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修改、完善调查问卷,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思路和目标。

2、研究的实施阶段。

时间安排:20**、920**、6

(1)设计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能力的调查问卷。三个小组分头在实验班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2)组织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认真统计,着眼差异,进行现状分析和成因研究,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分析报告。依据分析报告,确定实验班学生的分组情况。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群体,每组6人,每类学生两名。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3)采用行动研究法,一方面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撰写专题论文、积累典型的研究案例。另一方面通过公开课、研讨课、教学经验交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竞赛与观摩等活动,发现问题,调整实验计划。

3、成果形成阶段。

时间安排:20**、720**

(1)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3)完成实验研究报告。(4)召开课题展示会,展示汇报实验成果。(5)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课题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整体取样的方法,选取七年级11、12、13、14、15、16班,八年级9、10、13班、14班,九年级5、6班,作为研究对象,同年级其它班为对照班。

2、研究方法:(1)研究准备阶段:主要采用观察、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进一步确定研究对象。结合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内容,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2)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即把我组数学教师的每一节课堂教学,都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环节,在实际行动中摸索经验。对每个阶段,各个个案数据进行收集,将差异情况和解决策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比较,形成档案式资料。使教学的过程同时成为

研究的过程。并通过多个代表性个案的不断探讨、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3)研究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积极对自己的研究活动过程加以回顾、反省、总结。

五、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经过认真调研、统计和分析,撰写《初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影响的现状与分析》、《探求初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形式》、《分层教学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等调查报告和论文,帮助数学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了解初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影响的现状,以作为教师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参考。2、通过本课题研究,课题组通过个案跟踪和个别指导等方式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差异、合理利用差异,探寻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016课题调研报告范文二:

本学期,有四个课题要结题,分别是朱春燕《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肖烈《小学高段学生日记竞赛的实践研究》,齐丽琴《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陆立军《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现将课题报告发到博客,望几位教师抓紧撰写,及时上交,争取获奖。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对3~4年级的要求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的要求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无论是《课程标准》这样的法规性文件,还是语文泰斗的忠告,都告诉我们,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滋补品,而是与课内阅读同样重要的正餐。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也能看到,语文能力强的小学生,几乎都从长期的课外阅读中受过益。所以现在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十分重视并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及其他有益、健康的读物。

但同时我们又发现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多数不爱课外阅读,而且在有限的阅读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不良的习惯。这些现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有必要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阅读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因素和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最终使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研究目标

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看课外书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原因、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最终培养农村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研究对象:

农村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

四、研究内容

1、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在课题实施前对全校区三~六年级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包括:对阅读意识的调查、对阅读的材料的调查、对阅读的目的的调查、对阅读方法的调查。

2、实施的策略:通过调查和分析,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如激发阅读动机、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步骤及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9至20**、1)

制定课题方案,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学习相关理论,并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3至20**、6)

1、根据课题方案,在理论指导下实践。

2、每个学期召开研讨会,汇报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加强调控,不断改进实施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9至20**、1)

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七、课题组人员情况及分工

姓名成员情况分工陆立军小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几次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组长。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课题方案及研究报告的执笔,并指导和参与课题的实践。姚清波小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曾分别在富阳市、浙江省、全国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负责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并参与课题的实践。包利芬小学高级教师。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年。曾几次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参与课题的实践。华玉兰小学高级教师。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二十余年。曾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参与课题的实践。

八、成果形式

阶段成果:在实施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

最终成果:结题报告,课题论文。

九、机制保障

1、学校重视。邀请课题研究专家和教学专家做课题顾问,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的课题研究组织。

2、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书籍,充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有效指导教师的实践研究。

上一篇:微课堂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