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范文

时间:2023-11-15 17:10:44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篇1

一、以“扶”助学生“上路”

在导入阶段创设探究实验情境,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配合教师生动明了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再借助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和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自发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扶”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做了捉泥鳅比赛游戏:叫一位高大的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进行比赛,看谁抓得多。结果男生捉了好几条,而女生在全班同学的加油助威声中一条都抓不住。我再往女同学的塑料盆里撒细沙,女同学也很快抓住了几条。针对上述现象,我让学生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踊跃发言:(1)为什么男同学能抓住泥鳅,而女同学很难抓住?(2)撒了细沙后,女同学为什么也能抓住泥鳅?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使学生很快就产生了解开这些谜底的愿望,“我要学”的欲望在心中悠然而生,从而达到了以“扶”助学生“上路”的目的。

二、以“引”导学生“走路”

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要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教学,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还能使他们思维开放,学会学习,并且越学越“活”。

1.启发、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

猜想并不是无目的、无根据地瞎想,必须进行科学的猜想。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和假设。例如,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由于探究的操作并不复杂,同时学生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探究的重点可以放在“猜想与假设”环节上。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猜想可能是像的大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有某种关系,并提出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相等的各种猜测。

2.引导学生分组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环节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创设条件分小组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索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大胆讨论交流,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制定出各具特色的方案。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根据各小组猜想的不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的关系;(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深度的关系;(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密度、重力的关系;(4)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对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或不正确的地方,教师不要简单地否定,要在充分肯定学生主动性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努力改进,以保护学生探索的兴趣。特别是对一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不太理想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他们的实验设计要求,以使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引导,让学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学会“走路”。

三、以“放”促学生“拓路”

探究性教学活动是在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的前提下,创设开放、生动、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放权于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释放学生内在的探究能量,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切勿包办代替。

1.“放手”让学生实验

分组探究是一种开放性很强的教学活动,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鼓励,根据各小组的计划与方案,采用控制变量法,让学生按照各自分工,协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数据,并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放手”操作。课外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实验,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起来,进而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如:利用铅笔、导线、手电筒设计调光灯电路;利用简单机械原理研制一个升降式衣架;结合电磁继电器原理设计一个防盗报警装置;用马铃薯、铜皮、废干电池的锌片自制电池等,这些实验的成功会使学生感到惊喜,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分析和论证做到“敢放”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实验结果等信息进行初步描述、比较,在物理现象和实验结果之间推理,归纳规律;让学生对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在小组中讨论,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习惯。例如“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可以让学生用纸锅烧开水,不仅能观察到水的沸腾,还能体验到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使学生敢于分析和论证不同的观点,并解释探究的结论。

3.评估中做到“善放”

让学生对探究的行为,所收集的信息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估;让学生对假设与探究结果的差异性进行评估,对探究过程中的成败进行总结等。在此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评估,让学生通过评估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做好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写好心得体会。

4.交流与合作中做到“奔放”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交流与合作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认识到探究中必须合作,在合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善于思考别人的不同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发展乐于合作、分享信息和成果的团队精神,形成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协作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创造的能力,“拓”宽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思路,使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达到热情洋溢,感情奔放。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篇2

数学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课程之一,数学学习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认知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探究性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然而,课堂上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要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条件下进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接受性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系统知识,能弥补探究性学习的不足。因此,只有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使之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由“厌学”到“愿学”的转变,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1.关于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状况

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加强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教师不应以讲授课本为专务,而要为学生创设能够独立思考的情景,令其自为理解。”20世纪80年代初期,探究性学习理论开始进入我国,很多教育教学工作者开始对探究式学习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

余文森教授(2002)认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趋势,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动学习。在传统学习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一般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学习,缺少主动性,而现代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凸显探究、发现、研究等过程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等。

杨忠(2014)也认为:在素质教育时代,初中教育更重视综合教育,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讲解,还是对数学思想的一种培养。而实施探究性学习便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这些观点表明了人们开始意识到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2.关于接受性学习的研究状况

黄梅认为,在满足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下,讲解式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科知识的内在功能,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并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得系统性的科学知识,这也充分体现出有意义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李运萍、刘志红在《接受性学习的产生与发展》一文中提出:“接受性学习虽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不如探究性学习,但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来看却更胜一筹;虽然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方面不如探究性学习,但从实施的现实可能性来看,接受性学习更易于实施。再者说来,学生通过接受性学习获得的基础知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离开了这些知识,探究性学习就无法正常开展。”

纵观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势可以看出,接受性学习依旧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模式。

3.关于两种学习整合的研究

扬州大学的刘久成教授认为: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是优势互补的两种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将两种学习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于教学实践是一种合理的教学选择。

江建忠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可以相互整合,科学合理地运用两种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能够保持对学习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李鑫认为,中学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过渡过程,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知识并不都是需要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来获取的。一方面,从知识的分类角度来看,有的知识不需要经过探究、启发,只需通过教师的传递,学生就可以熟练掌握,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政策性知识,这些知识是既定存在的,不需要进行探究。另一方面,一些特定类型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比较特殊,如果只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习效果比较低下,而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自主探究为辅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各种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和运用。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辩证地看待这两种学习方式,将两者整合并融入学生的学习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两种学习方式整合策略的相关研究

刘久成认为,两种学习整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从知识的分类来看;第二,从培养目标的完整性来看;第三,从学习方式的互补性来看。

翟绪红在《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策略研究》一文,用了出租车收费的例子来阐述了两种学习方式的整合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而具体的操作模式没有说清楚。

陈志容认为,在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整合的教?W实践中,教学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用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然后再在实践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第二,创造全新的学习方法,并将学习方法融入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中,使其逐渐形成意识和习惯;第三,适时适当地进行综合探究;第四,探究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

杨文健认为,要把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加以整合,目的是发挥两者的长处。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初中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杨文健提出以下三个重点: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渐将探究性学习方法引入到课堂中,将接受性学习模式转移到课外,目的是为探究式学习服务;第二,在教学问题的选择上应该加以重视,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与师生共同发现的问题集合起来进行讨论;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问题的引导。

李鑫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两种学习方式的整合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确定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先决条件;第四,要对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结合点进行发掘。

邓永财认为,两种学习方式融合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松散结合形式,是指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作为指导思想,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性学习。第二,紧密结合形式,是指把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地融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三、简要评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找与研读,笔者对课题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课题的研究方向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在研读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前辈们所做的研究与笔者的研究有些不同的地方,总结归纳出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的领域不同

不管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还是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他们的理论主要针对教育领域,而本课题所针对的是数学教学领域,在课题的前期构想过程中以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教育理论为课题指引方向,然而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数学有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和特点,必须把两种理论有效运用到课堂教学上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研究的层面不同

笔者通过细心研读发现,一些关于两种学习的整合策略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如陈志容的《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整合探讨》,邓永财的《试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融合》等论文,而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为指导,重点偏向于教学实践层面的研究,依托课堂教学所反馈的真实情况不断完善课题的相关研究工作。

3.研究的主线不同

关于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的相关文献并不是很多。如江建忠的《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整合》,李?g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整合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都是关于物理方面的学习方式整合,杨文健的《试论化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整合》是关于化学方面的学习方式整合,而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两种学习方式整合的研究。

4.研究的焦点不同

相关文献研究的焦点更多的是倾向于小学、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数学学习方式整合的研究,如刘久成的《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融合》和翟绪红的《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策略研究》研究的焦点是小学数学;穆岩的《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整合》研究的焦点是高中数学;陈丽贤的《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思考》研究的焦点是中职数学。由于不同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会有所不同,因此小学数学学习方式一般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导,高中数学学习方式一般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而初中数学学习方式恰好是两者并重,也正因如此有了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四、结束语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设置情境;探究合作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小学数学科目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改教学的新变化,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科学采用探究性学习模式进行授课,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更新教学理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设置情境,明确探究课题

探究式教学的基础就是问题的引用和探究创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生的大脑,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巧设探究课题,借助模拟、再现等问题情景的设置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解圆形知识的时候,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自行车运动的案例,创设一个自行车运动的原理,然后让学生探究为什么车轱辘是圆形的,进而讲解圆的知识。

二、组织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

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开发要注重它的实践性,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当关注其实践的运用。结合这一特点,教师必须善于挖掘教材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活动与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动手体验,通过观察、研究、分析、实践来达到探究目的,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做好探究性学习的开发与研究。

三、通过探究合作得出科学的结论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总结交流,利用科学的交流和沟通能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探求出问题的真相,启发学生的大脑。因此,在探究性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对问题的结果进行探究,谈谈看法,总结答案,从而发散他们的数学思维,找到正确的答案。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探究性教学作为科学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思维的扩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师要营造科学探究的环境,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做好探究活动、探究实验和探究交流,从而发挥探究性学习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篇4

一、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建构分析

1、转变教师固有的教学思维方式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是教师与学生探究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以自然、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直接体验和探究获得直接经验,其可行性、实践性、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教学思维方法应当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情感交流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资源的咨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信息资源与计算机等教育手段的关系与功能的开发是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的另一种功能性结构的教学,是一种理论化、理想化的建构主义学习方式。

教师的作用应体现为:(1)在中学物理教学活动之前。要精心搜集、筛选、组织学习资料,将其制成学习网页。(2)在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引导,帮助各小组确立研究专题,指导学生明确研究思路。(3)制定研究计划、方案,有目的地利用网络等各种手段搜集信息资料。(4)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恰当评价,加强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

2、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自身生活及社会生活的经验,提出问题,选择器材,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进行实践研究,把探究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讨论、归纳结论,并自我评价探究的结果。它强调的是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与学习过程。学生的价值观、态度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倾向都通过了学生实践、体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1)学生能根据教师揭示的目标、设计的情景、提供的资源积极思考并能提出进一步的研究问题。(2)能围绕研究的问题与教师、同学交流讨论,并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3)对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查阅检索、分析、加工、合成,获得信息。(4)对知识进行探索、主动发现,和所学知识进行主动建构。(5)在不同情景下能利用自己原有认识结构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它不再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被动依赖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创设科学研究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发现和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3、确定问题情境为导入

以研究性学习为理念的物理教学,是把问题呈现在面前,提出猜想,选用器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验实践,以解决问题为教学的导人点。这与传统的教学顺序颠倒,但它是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的更新。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冲动。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问题而展开。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行知识反馈。学生能很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并对学习策略进行有效评价。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理解概念、原理和掌握学习策略,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提取,学习策略在新问题中的迁移。如:以苏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二节电路的基本方式的教学为例,进行问题情景设计。课前学生观察和调查家中电器和教室中电器的使用情况。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下载或设计两盏灯都亮的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你要使两盏灯亮起来,需要用到什么器材?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又有哪些猜想呢?请你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自然地导人问题情景,使每个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研究中,实现了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究。

4、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合作讨论是思维形成的过程

在物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活动的意义在于:(1)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学生先有的知识储备,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问题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2)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学生会经常感受到不同观点的冲突,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反馈和评判。(3)关键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人人都积极探究、主动参与、独立创新的优良环境。只要研究的问题恰当有丰富的内涵,就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探究的机会,对问题生成多层次的理解,然后将各个方面的见解集合起来,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

5、研究结果与评价的反馈

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立足于教材,拓展于生活和社会中的物理知识,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为了提炼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力,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问题解决思维过程作出反馈意见。反馈的目的在于:(1)内化新知识,加工与整合新旧知识的联系。达成同化或顺应,形成更协调一致的理解。(2)加深理解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使知识得到迁移。(3)科学的反馈能使新问题成为教与学的归宿,在原有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问题,这些新问题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是研究的成果、学术水平的提高及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更强调学生要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这样就要应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去衡量不同学生,让学生展示各自的长处,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设计

1、进入问题情境

师生通过课堂讲座、组织调查、组织参观访问、通过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等形式,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做好有关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交流、讨论的形式提出学习活动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再经过各种手段有效地搜集相关的物理知识资料,进一步确立研究的问题,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分析问题等一系列垫捕后,小组成员拟定初步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做好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如:计划、方案、搜集有关学习活动的信息资料等。

2、进行实践体验

在进行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学生要学会掌握搜集资料的科学方法,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去伪存真、整理与归纳,将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得出结论。同时要考虑结果是否能充分证实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决定是否要进一步采取措施。(2)学生根据设计好的方案和方法,选择恰当的对象进行调查,如实记录调查中的各种有用信息,获取客观的调查结果。同时反馈调查结果是否足以支持研究的结论,或者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性。(3)学生将得到的研究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互相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正确认识。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以及团队精神。

3、文字语言的表达和交流

在研究性学习中,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极为重要,它是每个学生获取各种知识信息的重要传媒,也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交换思想及思维的重要工具。学生应学会将获取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他人,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维,也敢于和善于申辩。从而得到科学世界观的培养和形成,最终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三、结语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篇5

一、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虽然强调学生要独立自主地研究与探索,但并不排斥教师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行必要和及时的指导。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最初实施的阶段即选题阶段,更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因为学生在选题阶段最容易出现研究问题不明确、研究内容过于抽象、课题研究缺乏可行性等一系列问题。而选题的好坏将会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价值。教师要指导学生密切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从教材重点难点学习的需要出发来寻找课题,确立课题。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和目前的心理需求确立课题,并充分考虑到自己现有的思维水平和研究能力。当代的中学生拥有众多的信息来源渠道,知识面较广,思维较活跃。他们切实关心着中国甚至全世界方方面面的热门话题,诸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人民币升值、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国有企业改革、反腐倡廉、以法治国、2008北京奥运、经济全球化、伊拉克战争、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等。他们迫切希望了解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努力寻找解释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答案。作为政治教师,理应顺应学生“我要研究”的迫切要求,利用政治教材的有关内容,结合丰富鲜活的社会生活,帮助学生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例如在经济常识的教学中,我就指导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既能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题。如“西部大开发是怎样扩大内需的”、“中国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 “打折是陷阱还是馅饼”、“ 超级女声背后的超女经济”、 “泰州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景”、 “关于我校学生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调查与分析”等等。这些课题为学生构建了一种能够全面、自由、充分而富于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研究课题一旦确定,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便由此展开。但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别,许多学生在思维上还习惯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模式,对研究性学习中关于课题研究的知识、方法、思路、技巧、手段缺乏必要的了解,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即便下手也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许多不规范、不科学的问题。因此当研究课题确定之后,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放任自流,而要全程跟踪、全程管理、全程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搜集全面、科学、有效的研究资料。正如马克思所说:“研究必须充分占有资料,没有充分研究资料支持的研究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可以说,最大限度地占有研究资料是研究性学习中非常关键的环节,研究资料的全面、科学、有效将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展开以及研究结论是否准确可靠。例如在“泰州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景”的课题研究中,我就指导学生查阅泰州日报、泰州地方志,上泰州政府网站搜索有关信息,向泰州市民发放问卷调查,实地采访泰州旅游景点等多种途径搜集了大量有用的资料,为研究的开展与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当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占有大量感性材料后,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对上述材料进行鉴别、分类、筛选,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与归纳,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等。再次,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和运用最适合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方法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及其操作要求,既能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又能增强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研究“泰州当前什么样的人才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课题中,我就指导学生采用直接观察的研究方法,即亲临泰州各大人才招聘会的现场,仔细观察应聘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表现,同时认真做好记录以备研究之用。也可以指导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即向各用人单位发放事先设计好的问卷,做初步的摸底,了解最基本的情况。而在研究“创业成功者的基本素质”课题时,我则指导学生采用访谈调查的研究方法,即直接与创业成功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深入探讨他们创业取得成功的 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实践证明,由于研究方法得当,学生的课题研究进展非常顺利,充分体验到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三、 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完全是一种上级与下级、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由于屈从于教师的权威和尊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再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被动承受者,而是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和创新潜能,努力创设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鼓励学生追求真理、不断进取的信心和勇气。例如在研究“国有企业怎样才能扭亏为盈”这个课题时,我相信学生独立思考的价值,期待学生能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必非要得出与教材或教师一致的结论,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鼓励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由于我的尊重和信任,学生没有了思想负担,研究热情空前高涨,不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大胆地拓宽了研究的视野和思路,得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结论。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经常询问学生研究的进展情况,以热情的语言激励他们,为他们取得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而高兴。当他们遇到困难和问题来征求我的意见时,我则与他们一起讨论一起协商,多支持少责备,多赞赏少苛求,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体贴以及尊重和信任。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后,我立刻鼓励他们大胆地走上讲台,大声地宣读自己的研究报告,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能力和风采。我则坐在讲台下面,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鼓掌喝彩。虽然我不一定完全同意他们的意见,但我绝对尊重他们说话的权利。总之,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为学生指导学习、提供便利的助手,一个与学生交换意见、激励思考的参谋,一个同学生一起体验和分享研究中的酸甜苦辣,一起积极进取和努力创造的朋友。

四、 教师要重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评价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篇6

(一)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有效参与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来透视分析:

(1)从参与的范围分,可分为部分参与和全员参与。在学习中,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可能成为“看客”。若组织不好,调控不当,会产生活动中的“马太效应”。(2)从参与的表现分,可分为外在参与和内在参与。在学习中,那些能说会道的学生常常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因而也常常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但也有一些学生性格较为文静、沉静,面对新的问题,外部反映并不强烈,但却喜欢沉思冥想,口讷心慧,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想法,却很有见地,耐人寻味。实际上后者也在参与,甚至是实质性的深度参与。在目前的学习中,我们往往对前一部分学生引导、调控不够,对后一部分学生关爱、鼓励不够。

(二)有效的合作是小组合作的关键

合作小组的组建,既要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使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组内交流,组际竞争。要想实现“有效合作”,组内经常开展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甚至合作难以维系。合作小组内的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或相互交换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在提倡组内交流的同时,还可以积极开展组际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评价

(一)有效性的基本理念

(1)互动观 合作学习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

(2)目标观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讨论,共同提高,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效果突出时,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从而达到认知、情感与技能均衡的教学目标。

(3)师生观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二)有效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而是促进“转变性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基本用于区别胜利者和失败者,而不是作为一种转变性的协调发展过程。学习的目的不单纯是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是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与学习个体,不存在简单划一的评价标准。学习者面对未知的领域,目标是方向性的,但没有已知的答案。因此,学习者需要的更应是一种新起点下的“挑战性”驱动,评价不是区分,而是为了调节学习者的行为。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仍可以采用“区分”,但这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2)评价主要通过学习者的自我反思而最终实现

在学习中,评价的主体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学习者、导师、学习伙伴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主动的探索者本身是最重要的评价者。当然,教师可以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他是一个促进有效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另外,合作小组中的互评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讨与研究的意义

(一)更有利于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学习具有多元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习体验科学研究、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将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也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学生的课外活动,它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所以,对于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

(三)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篇7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交流与合作;有效性评价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1)从参与性上看。在学习中,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性格内向、胆小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可能成为“看客”,若组织不好,会成为个别人的意见。但学习好的不善表达的学生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想法,却很有见地,耐人寻味,实际上后者也在参与,甚至是实质性的深度参与。在目前的学习中,我们往往对一部分学生引导、鼓励、一部分学生要调控。

(2)从效果上看。合作小组的组建,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学习、特长、人际关系等个性倾向,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要想实现“有效合作”,要经常开展组内交流,小组竞争,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甚至合作难以维系。合作小组内的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或相互交换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适应程度的提高,还可以积极开展小组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奖励来激励。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评价分析

(1)从理念上看。合作学习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而且小组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小组与小组的互动。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2)从基本原则看。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基本用于区别胜利者和失败者,我认为学习的目的不单纯是学习前人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与学习个体,不存在简单划一的评价标准。学习者面对未知的领域,目标是方向性的,但没有已知的答案,因此,学习者需要的更应是一种新起点下的“挑战性”驱动,评价不是区分而是为了调节学习者的行为。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仍可以采用“区分”,但这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转贴于在学习中,评价的主体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学习者、导师、学习伙伴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主动的探索者本身是最重要的评价者。当然,教师可以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他是一个促进有效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另外,合作小组中的互评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索与研究的意义

(1)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具有多种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习体验、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将不仅使学生容易学会而且能激发兴趣,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比较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2)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感。学习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小组,并在小组中担当一部分探讨任务,随着探讨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所以,对于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

(3)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交际能力。在接受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往往多种,合作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不仅如此,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还表现在同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中,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不仅需要合作伙伴的同心协力,而且要独立地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可以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一节成功的政治课,不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应是学生表现得如何精彩,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备课不再考虑的是如何教好,而重点考虑的应是学生如何学好,是如何引导,学法设计是指导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因此,合作学习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更高。所以,合作学习是改变当前政治教学脱离学生实际,满堂说教,枯燥乏味的现状,进一步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形式。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他们不再把政治学习当作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周永林:《浅析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今日中国教研》2008年第二期。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3]蔡慧琴;论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J];教育探索;2005年01期

[4]马兰;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4期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篇8

关键词:中学数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182-01

“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这是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对于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优势分析,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并将其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来综合的解决问题的高级学习活动,本文就这种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进行探讨。

1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1.1 研究性学习的概述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中学教学中的应用起步于1995年,并在不断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研究性学习已经逐步的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从其接触的领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教师教学方法的一种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授学生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将掌握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数学学习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养成不断探索、不断思考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当然,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只是作为组织和指引的角色,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各项表现,如参与程度、思维深度和广度以及创造能力等,进行客观的评价,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一过程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1.2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用于各个学科,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也有渗透。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其有以下特点:首先,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对于数学的学习应用研究性学习这样一种方式开展,需要学生开放自己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发挥出创造力。其次,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数学这一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就是在不断的探究未知领域,因此,研究性学习应用在数学科学中,也具有探究性。学生在不断探究与探索中学习心的只是,培养创造力。再次,研究性学习具有抽象性。这一特点是有由数学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在数学研究中,人们需要不断的利用抽象思维,研究和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紧密相连,作为数学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要发挥自身对数学研究的多年经验,通过为学生正确的选题,积极的引导,使这一学习方式不断的融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使学生不断的转变学习理念,只有这样,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才能在中学中顺利的展开。

2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首先,确定索要研究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仅注重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而是要求学生积极的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方法。因此,要想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并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去探索。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其应用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只有学生对所要研究的事物感兴趣,才能促使他进一步的去学习新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讲故事、讨论小组等形式,逐层深入的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提前设定好的问题中去,这样就大大的激发了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迫切想法。但是这一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过深或过浅,过深的问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过浅的问题使探究变得索然无味,这个度要由教师准确把握,并且注意问题的提出也有要逐层深入,给学生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再次,研究性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研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开展,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比较欠缺,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去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思维运用到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中去,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但是,如何将研究性学习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并不断的推陈出新,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尽快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2.2 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遵循广泛性原则。虽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学生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但是也不能让研究性学习只在少数学生中运用。应该让所有学生受益,因此,其开展应当具有广泛性。这需要数学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分配不同的研究课题,让他们都能通过这一过程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

研究型学习的开展要遵循合作性原则。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要发挥其应用特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使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在不断的探究中锻炼了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也间接的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默契。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遵循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即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出来,解决所要研究的课题,不断的思考,发挥创造力,领悟数学的严谨性、科学性,使这一过程能够给予他们受用终身的东西,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3 结语

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运用是为了让教师教学有方,让学生终身受益,只有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才能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教学方法的准确定位,并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因此受益。因此,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荣进.浅议中学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课外阅读:中旬,2011(12):232-232.

上一篇:家庭形成期的理财规划范文 下一篇:课程改革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