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24 11:23:53

探究式教学理论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文学理论教改 研究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52

Abstract With various discipline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theory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and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literary theory related researchers are also exploring how to use inquiry teaching theory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teaching for in-depth course chang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heory curriculum situation of inquiry teaching theory in the literary theory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some attempts to tes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experiences experience to related disciplines education in teaching may encounter obstacles and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research suggestions.

Key words inquiry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of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以讲授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为主的文学理论旨在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中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将相应的文学现象和规律应用到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实践活动中去。在文学理论教学中,教材内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学生无法亲身体会理论要义,而且历来沿袭讲―听的陈旧死板模式,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暴露出教学者与受学者双重厌倦的弊端,严重阻碍了文学理论的教学及学科发展,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探究式教学这一理论由是美国教育学家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它指出了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灵活性及主动性,针对性提出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效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这一开创性的理论一经提出便备受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迅速被应用到了实际教学中。①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引进探究教学理论至今已经基本全面推广应用到了国家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而且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然而这种成效更多的体现在自然科学上,对人文理论类的课程还有待进一步开发。②

文学理论是中文系一门较为重要的理论指导课程,其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其自身学科也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隔阂而使其自身的发展处于被动和滞后的状态,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应用到文学理论中就需要教师通过新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以鲜活的实例从贴近生活的角度“探究”理解文学现象,这种新的“探究”具体体现在教材、教学、检测的改革中。

1调整教学主题与内容

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存在着诸如理论刻板古旧难以与现今文学氛围、文学创作及文学教学相适应的弊端,同时由于在上世纪我国引进了大量外国文论教材,其中的形式主义文论、结构主义文论、阐释学等等文学理论思想充斥文学及文学教育领域,人们在未能有效消化吸收并结合本民族的实际文化背景进行理论转化的情况下盲目传播,不免使我国的文学理论教学及研究陷入“水土不服”的境地。

同时传统文学理论在教学及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实际操作和应用性,固持知识的静态平面呈现而忽视知识的动态变化和多方位立体延伸。单纯按照教材授课不免显得空洞、枯燥,学生不易理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同时也缺乏实践意义,因此,如果在课程设计及备课中将现有的教材编排结构打破,从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角度出发,以文学现象牵引不同环节、方面的知识点,重新对课程进行专题化,并在课程的设计中针对性地加入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将文学现象及知识引入现实层面上的板块设计,以便学生能积极有效地将呈现出的文学理论知识整合到自己的知识构造中,完备自己的知识体系。③例如,在常规文学理论教材所设计的文学本质、作品构成、文学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这几个理论板块内容基础上,将具理论性的板块(文学本质、作品构成、文学发展)与具实践性的板块(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交叉渗透,从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出发,利用文学的理论对文学活动中的创作、鉴赏、批评进行分析,以对理论应用的分析来检验并稳固知识,将学生的注意力指引到自己敢于乐于参与到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及批评中,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实践意识和文学素养。这种板块交叉设计可以有效矫正知识点灌输式的课程设计方式所造成的死板局面。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活动,不必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模式和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领悟能力和知识接收效果及现场反响临时增减教学环节和内容深度及广度。④

2创新教学过程与方式

探究式教学的理论重点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向以学生学为主体并增强师生对于教学内容的互动这一教学活动的深刻变革,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听、想、说等思维活动及实践活动为。具体的实施可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2.1 情景教学,重视问答

相比于传统理论性学科单向注入式教学的缺点,探究式教学多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导、启发学生,而“问题”也就成了探究教学的核心理念。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针对文学现象或主题板块设置贴切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接近主题内容,同时也可以设置一定的悬念,诱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自始至终都贯穿在整堂课中,这种持续性的问题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以“《装在套子里的人》运用了哪些值得借鉴的文学创作手法”来引出荒诞夸张的文学创作形式其独特的对比和讽刺效果。

2.2 积极讨论,交流心得

认识的角度是多方位的,针对同一问题、同一现象必然会存在不同的观点,探究式教学将学生的发言权充分释放出来,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将自己的勇敢的拿出来。同时当不同的观点呈现在课堂上时又会引起学生对自己观点的反思和校正。例如,在课堂上提出“如何理解‘审美泛化’对文学带来的威胁?”“大话文化之于经典”之类的命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组成正方反方对某个话题进行辩论,辩论中可以自述观点也可以采用问答方式,这种观点交锋的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现场思维和清晰条理的思路,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加强同学间的互相了解。当然辩论的形式比较耗费时间,平常较多的可以采取自主发言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最后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领会程度做出总结,以此来具体操作课程的传授过程。⑥

学生都是需要肯定与赞扬作为动力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观点中正确的或新颖的地方大方的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多多思考,积极献言

2.3 拓展教学,延伸课堂

在课堂上针对某个理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尤其是针对争议性或较为开放的话题时,需要足够的资料、论据来支撑完善自己的论点,同时也为了对论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学生都要在课堂之外进行一定量的知识延伸,此时需要教师对资料搜集的方法、途径等进行指导,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并鼓励学生对议题进行纵向深入探究的同时在横向多学科领域的方向上做一定限度的努力,这样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操作能力,让学生贴近生活去理解文学理论的实践意义。教师在授课时也可适当拓展文学理论的外延,注意文学与历史、社会现象、哲学、人文学科领域等的关系,将文学理论的社会意义呈现出来。⑦如,引导学生探究“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小说的主题思想及流派与现实社会的相互影响”;利用多媒体电影展现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美学对视觉美学的改造以及两者的交叉渗透影响。

此外在形式上也可做一些可行性的创新,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可以产生情景相生的效果;创办文学刊物和文学研究社团等课堂外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

3 丰富教学监测与考核

作为一门高校理论课程,对教学效果的实时监测与最终成绩考核必不可少,而传统的知识理论考试的单一形式并不具有全面综合的监测效果,不能准确考察学生对理论的实践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探究式教学则针对学生的上述能力提出教学考核应该是灵活且多元化的。而科学的考核应该包含课堂实时测验和期末综合考核两个部分。

(1)学生的成绩应该是有即时效应的,实时监测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课堂积极性的反映同时也能作为成绩评估及指导日常教学的重要参考,更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激励自己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时刻。教师可根据学生日常在课堂的发言积极性、问题回答情况等情况设置平时成绩,并按一定比例计入最终考核成绩中;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不定期安排一些书面作业或者讨论性、思考性任务,并将这些作业、任务的完成效果反映到学生的平时成绩中。(2)期末考试是教师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接受程度的重要监测方法,应用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在设计考试题目时要注意题型与题目内容的多样性及实践性,增设一些情景分析和论述题,以此检查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及思维的独特性,以及学生对实际问题应用文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确保教学质量检测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我国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理论给许多学科的教学注入了生机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探究式教学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希望这种先进的教学理论能对文学理论教学提供更多的指导,引发更大层面上的变革,当然这离不开广大教师的不懈追求和探索。

注释

① 胡泽球.论探究式教学理论在文学理论教改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14-17.

② 吕佳.文学理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81:155-156.

③ 李冰燕.探究式教学法在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1:138-140.

④ 杨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5:92-96.

⑤ 胡岭.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⑥ 吴兆民.从文学实践中来到文学实践中去――对大学《文学理论》课程的教改探索[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96-99.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改 探究式教学理论 运用方法

文学理论作为中文系中关键的一门理论指导课程,课程内容具有显著的抽象性,学科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很大距离,造成文学理论发展滞后。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也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进而提高文学理论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突破教材章节格局的限制,科学设计教学专题

1.1培养学习者批判文学的能力

传统文学理论教学在选择教材中,通常都会选取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依据。但是很多文学学者认为,在当前编写我国文学理论教材中有很多问题。比如:著名的赵教授指出:国内文学理论教材中有很多问题,很难适应国内文学理论、文学教材的发展,改革教材是大势所趋。有关实践结果表明,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不能根据课时要求,将各种理论知识讲明白、讲细致;另外一方面上,会引起学习者的反感情绪。所以,很多学者都主张突破教材内容章节的各格局,坚持从文学现象上考虑,以学习者知识需求为主导,对教学专题重新展开设计。教学专题应该考虑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学活动,并具有较强的“探究性”,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相结合,将文学体系中各个知识点与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相结合。如:结合“文学活动”中四大分支,将文学教学内容分为文学创作论、接受论、本质论和作品论四大模式,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都设定出一定的教学专题,在设计教学专题时,应考虑到学习者对天文现象感兴趣程度,并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文学活动本质论专业是培养学习者对文学认知的能力,让学生提交出评论文学热点的文章;文学创作专题结合培养学生文学写作的实际能力,要求学生们积极和愉快的展开文学创作;文学作品专题注重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能力,引导广大学习者积极创作文学评论。

1.2设计教学专题

结合文学活动本质论这一板块,并根据学生文学学习情况,设计出如下几方面的教学专题:怎样进行文学活动?文学到底对于我们生活有怎样的作用?文学与哪种活动有关系?文学具有什么特征?结合文学创作论板块,设计出文学创作体会谈、名人创作体会谈的教学专题。结合鉴赏和分析经典作品这一问题,文学作品论板块与文学接受论板块可以设计出如下几种教学专题:文学伦理和情感、文学类型、文学作品的层次;文学语言特征;文学写作风格。上述所讲的在设计教学专题中具有三个优点:一是,结合文学问题,有助于调动起学习者学习文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广大学习者深入探究文学;二是,既考虑文学理论知识体系是否完整、统一,也能与文学教学实际需求相符;三是,众多模块和教学专题促使整个教学思路都非常明朗,有助于引导教学者选择教学模式。但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完教学内容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教学中,还需要结合学习者学习状况、接受能力、知识需求等方面的因素,针对性的选择或者修改教学专题。

2教学方式上注重“探究”的过程

2.1创设教学情境

探究式教学和传统教学对比而言,前者完善了后者,后者注重推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强迫学生接受,而前者注重于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注重用问题导入教学内容,因此探究式学习又被称之为“问题导向式”的学习,而“问题”被作为研究和探讨学习的核心。在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提出问题,学生针对性的回答,这样才能制定出可行的、效果好的教学方法,显然“探究问题”贯穿于教学课堂的始终。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将原本枯燥、乏味的问题转变得丰富有趣,学生在思考问题中,也会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也在无形之间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促使他们更好的进行学习。如:“文学的真实”教学专题课堂活动应该这样开展的:教师先对学生们讲述《农夫观画的故事》,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这个故事到底在讲什么?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大家在讨论后得出:文学艺术的灵魂是真实性;教师在引导具体例子,果戈里的《外套》、卡夫卡的《变形记》,让学生们思考和研究艺术具有的真实性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的真实性有和差异?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和归纳出艺术真实性具有的四大特征;教师结合学生对艺术真实性的理解程度,提出如何艺术真实性中存在的矛盾?即普遍性与个别性这一矛盾,在分析和研究后得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了解“艺术概括”的含义;然后教师在结合老舍《骆驼祥子》、托尔斯泰《复活》”等例子,对概括艺术的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在讲述实现艺术真实性这一条件时,特别是讲到“合情合理”时,教师可引出王实甫的《西厢记》,其主人公杜丽娘“死了又活了”、“梦里又死了”的离奇、古怪的情节让学习者思考:“为什么这一情节不是真的,很多读者都信以为真呢?”让学习者在思考后得出结论。所谓的问题主导式也就是从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着手,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其中,也有很高的热情参与其中,不但能够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而且也能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们在探讨问题中学习知识。

2.2开展文学辩论赛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文学的认识越发深刻,呈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从某一种程度上而言,探究式教学也就是要教学者将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思考的能力还给学习者,让学习者主动思考,在思考中得到新知识。所以,在文学理论教学中,重视通过“多方主体交流”的方式,引发学习者们观点相撞,这样既可以挖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也能够加强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展开小型辩论赛作为观点争锋相对的关键环节。如:结合“什么是文学”这一教学专题,教学者可以设计出三个辩论题目:“网络文学与文学意义相同吗?”、“文学是否会消失”、“文学艺术具有美丑性吗?”,由于上课时间的限制,教师可让学生自愿选择其中一个辩题进行辩论,在辩题确定之后,将全班同学分为正方、反方,在一星期的准备后,正方和反方分别挑选出三名陈词总结人、三名陈述辩论人,其他学生可以在自由辩论环节中发言,辩论赛之后,每一位同学都要写一份文学短片作业,字数不限。通过实践表明,这种准备充分的小型辩论赛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和喜爱,同学们的参与热情都很高,也准备了发言稿,在自由辩论时很多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发言,学生们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不但将自身的看法勇于表达,而且也从对方辩友身上学到了知识。

2.3延伸对文学的思考

想要顺利、有效的进行理论问题的研究,只靠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也只能停留在问题表层上,很难以深化理论。所以,注重收集课外的资料,探究式教学方式作为引导广大学习者课外延伸思考的主要环节。但教师应注意到,收集资料并不是简单布置或者告诉学生该收集什么资料而需要注意如下二个问题:一是,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最好选择开放性、有争议价值的论题展开,教师应指导学生们如何收集资料、收集资料途径等;二是,大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将自身的认知凝结成某种表现形式,做到这两点后,才能确保学生在收集资料时有足够的动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思考、自学能力的目的。所以,在进行收集资料和延伸思考这环节时,需要学习者和教学者花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些较为适宜的教学专题中才能着手实施这项工作。如:围绕着“文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这一开放的、有争议的话题,让同学们进行课外自学,在课外自学后课上发表看法,鼓励和支持同学们不要被教材内容几种观点所限制,要敢于发散自身的思维,主动思考自身对文学的发展有的看法。让学生们在课下时间寻找在经典文学之中,典型人物的事迹,并了解他们的成功之处,以便于深入的了解文学。另外,在课堂后,让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为古典诗词配画、配词等,各个小组组长负责用PPT演示,进而将中国古典诗歌情景美、意境美充分展现,这也就是一种较为可观和典型的课后延伸式的研究。

2.4学生成绩测评的灵活性

第一,期末考试方法应形式多样,考试题不但有名词解释、填空题,而且还要有论述题、分析作品题,既考察了学生对文学基本概念和理念,也考察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综合成绩的评定,学生平时成绩包括如下几方面:意识,个人得分、小组作业合作成绩、参与辩论赛状况、参与网络平台状况等。学生所完成的平时作业,一方面是整理和反馈学生自身所学的知识;另外一方面上,将记忆知识扩展到知识的应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状况作为测评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其主要部分结合教师打分,有时也安排小组成员间互相评论,每一次成绩都将计入到学生最终期末考试成绩中。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学习文学理论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既可以达到强化学习者学习兴趣的目的,也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结合文学理论这门课程实际内容而言,探究式教学改革是正确的,想要顺利有效完成改革,这不但需要文学教师坚定改革的信念,而且也需要教师长期坚持,进而提高文学理论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5):76-78.

[2]吕佳.文学理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81):143-144.

[3]李冰燕.探究式教学法在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1):43-45.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理论;生物;教学模式;反思

随着生物新课标的实施,广大师生对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还处在探索阶段,新课标在中学生物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实验。但是,广大师生对探究式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还是存在许多疑惑,就如何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教育还是举棋不定。文章将会从梳理探究式教学理论出发,结合生物实验来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这一理论以及对一些实际运用的反思。

一、对探究式教学理论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并不是通过老师传授而获得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下,借助别人的帮助,通过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有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获得的。而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四大要素。情境是指某个有利于发挥学习者的研究能力的教育情境。而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小组协作和沟通是重要的交流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要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在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认知。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教育方式,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任务和特征。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要改变传统教育中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方式走的教育方式。

二、生物教学模式的探究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本知识为依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和学习中。生物探究实验是围绕着一定的问题展开的,而这一问题或是日常现象,或是通过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在这种情境教学下,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兴趣点。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点。而不是从头至尾地按顺序教学。例如,在中学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面对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组织、糖类等,学生对课本讲授的定义兴趣不大。所以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应该避开学生反感的课本直接展示实验成果: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这样,学生更能从实验的逐步探索中了解到自己应该具备哪些知识。(2)摒弃课本教学,采用活页教学。课本教学致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活页式教学方式。所谓“活页式教学”指教师把实验分为几个部分,采用活页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分发给学生。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教师可将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②讲授原理并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③填写实验报告,分组点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每个阶段中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严格记录,并以活页形式提交老师。老师对每个实验小组的活页报告进行点评,最终由小组形成各自的实验报告。在小组实验中,教师要明确师生角色。教师是情境的创造者、问题的引领者、探究的指导者,学生才是探究的主体和主角。教师也应该注重观察每位学生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以便在随后的教学中能够因材施教。在分组点评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罗森塔尔效应”在这个实验阶段要发挥效用。

三、探究式教学理论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体会

探究式教学理论对于发挥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探究式教学理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探究式学习和评价过程中,学生尝试失败,体味成功,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意识。但是,探究式教学理论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发展瓶颈。首先,有些实验课题过难,实验需要过长的教学时间,这阻碍了正常教学工作的进行。其次,探究式教学理论应用到中学生物中还是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实验期。传统教育理论和探究式教育理论之间可谓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探究式教学理论在中学生物中的运用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探究式实验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教学理论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经验总结都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当前应该深入考虑如何做好探究式教学理论在中学生物实验中的运用以及和传统教学方式的衔接。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5.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4篇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在强行灌输的过程中被迫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探究式教学理论改变了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它主张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中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感知理论的深度,拓展自己的认知。问题的提出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强烈的求知欲。有了问题才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突破事物的表层与形式。在文学理论教学实际中,因为理论自身深度和难度需要老师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而且,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这个过程需要贯穿整个课堂始终,在积极思考过程中,结合具体文本、具体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等逐步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通过问题的提出让枯燥的理论知识慢慢内化成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文学现象的感性认知逐渐过渡到深入的理性思考。问题主导式教学均是从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关注热点、关注理论前沿与文学理论教学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不可等同。现实中,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如何?文学理论未来发展如何?这些问题固然重要,但不是理论教学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面临的问题。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文学理论教学如何通过可操作性的实践设计,将貌似枯燥、教条的理论和生活中的文艺现象联系起来,恢复其本有生命力。要求学生把讨论中的理论要点、基本观点形成文字,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论证结构,并学会对自己的论证进行概括和总结。主动思考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寻找和发现知识。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步扭转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错误认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真正训练学生理论思维、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作用,从而使文学理论教学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合作与交流,开放探究环境

探究是一个过程,探究是一种行为,同学之间需要展开交流,这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自己思想和倾听别人意见能力和态度的需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既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能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生存发展的人的阵地,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文学理论教学不单要求学生掌握文学基本概念和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更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的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理论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精神。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逐渐进入到自主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尽力为学生营造深入学习理论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在合作性学习中,教师的功能在于设计教学方案,并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到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体会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的依赖关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理论分析作品,或者就文学现象对文学的普遍规律进行归纳,如讲授文学活动时,对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具体关系,需要学生在具体作品中认识到文学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产生的源泉,这个认识是在就这个问题具体文本讨论过程中清晰起来的。就作家和作品的关系、作品及读者的关系同样需要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多角度地思考,呈现出思考的多维度,让学生对问题中彼此的关系有明确的认知。就读者和世界的关系,在读者接受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接受者,就这个问题谈自己在阅读中的切身体会,在阐释与批评中理解和诠释读者对作品进行评价反馈的重要性。学生在合作与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论学习,不仅是对以往文学认识的梳理和修正,更是对理论思维方式的切身感知,与此同时强化学生对文学理论本身的理解。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课下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各种学习团队,针对文学现象、文学思潮进行相互交流与探讨,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兴趣,不仅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而且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引导探究,课堂教学可操作性实践环节设计

文学理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需要系统阐述文学的基本知识、规律和理论,但是文学理论也是一门应用性课程。文学理论在理论指向和诠释方面具有多功能性,必须让学生清楚明晓文学理论的理论指向和最为合理、最适合的诠释方法。文学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在理论视域方面认识到其交融互摄、旁通统贯、相浃相洽的思维脉路。文学理论具有广且厚的内容涵盖面和阐释的界域极宽的潜在理论因素。要顺利展开对一个理论问题的“探究”活动,仅靠课堂上三言两语的思考讨论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往往只能停留在问题表面,不能将理论深化。因此,注重课外资料收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思考是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术前沿,并及时把相关学术观点带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理论应有的语境中审视文学现象,如果不站在当下文学发展语境下,那么学生始终都会把自己当做理论的外人,不能真正理解理论的发展状况。所有在探究理论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需要针对具体实际调整教学内容,灵活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文学理论认知的相关问题进行讲授,层层深入,理解理论精髓所在。大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感知体验和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概念的接受、学科视角的形成、方法的训练和知识类型的再生产等。这些方面都建立在教学个体之间的感知和互动过程中。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推动学生对文学理论和文学现象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加强逆向体验,增强学生解读文学与理解文学现象的能力。

21世纪以来,文学理论逐步形成形态多元、流派众多、体系变动不居的发展局面,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法的使用不仅确立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明确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探究把文学基本理论和学生联系起来,不仅传授必要的文学理论知识,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起到培养作用。文学理论课程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探究式教学的影响下会重新焕发出理论自身的魅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是受益终生的。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探究式教学模式 实践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推动下,全国各高校纷纷投入到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中,作为理论性学科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学理论对学生的培养有所变化,过去很多定论需要不断学习、深入探索,寻找新途径。因此,应将探究精神与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学理论教学中。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问题。在文学理论教学中,教师不能“满堂灌”,而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现实的,并从情境中提出引起学生求知欲且能指向目标的、明确的问题。

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提出在学生接受范围内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对理论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的提出不仅是为了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通过对课堂问题的激烈讨论,确立学生的主体性,确认其个体价值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从多角度切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热情。良好情境的创设能增强学生自信心,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更好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增强提问效果,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和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算进入“探究”领域,才能提高自身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不断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教材寻求理解,再感知教材重点,寻求发现和质疑,然后共同释疑、探究,获取新知。教师要不断探讨文学理论教学实践规律与方法,不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文学理论这门课的重要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灵活性,使学习文学理论成为一种享受。

二、问题主导,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在强行灌输的过程中被迫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探究式教学理论改变了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它主张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中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感知理论的深度,拓展自己的认知。问题的提出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强烈的求知欲。有了问题才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突破事物的表层与形式。

在文学理论教学实际中,因为理论自身深度和难度需要老师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而且,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这个过程需要贯穿整个课堂始终,在积极思考过程中,结合具体文本、具体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等逐步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通过问题的提出让枯燥的理论知识慢慢内化成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文学现象的感性认知逐渐过渡到深入的理性思考。

问题主导式教学均是从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关注热点、关注理论前沿与文学理论教学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不可等同。现实中,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如何?文学理论未来发展如何?这些问题固然重要,但不是理论教学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面临的问题。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文学理论教学如何通过可操作性的实践设计,将貌似枯燥、教条的理论和生活中的文艺现象联系起来,恢复其本有生命力。要求学生把讨论中的理论要点、基本观点形成文字,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论证结构,并学会对自己的论证进行概括和总结。

主动思考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寻找和发现知识。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步扭转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错误认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真正训练学生理论思维、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作用,从而使文学理论教学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合作与交流,开放探究环境

探究是一个过程,探究是一种行为,同学之间需要展开交流,这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自己思想和倾听别人意见能力和态度的需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既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能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生存发展的人的阵地,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文学理论教学不单要求学生掌握文学基本概念和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更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的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理论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精神。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逐渐进入到自主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尽力为学生营造深入学习理论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合作性学习中,教师的功能在于设计教学方案,并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到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体会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的依赖关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理论分析作品,或者就文学现象对文学的普遍规律进行归纳,如讲授文学活动时,对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具体关系,需要学生在具体作品中认识到文学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产生的源泉,这个认识是在就这个问题具体文本讨论过程中清晰起来的。就作家和作品的关系、作品及读者的关系同样需要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多角度地思考,呈现出思考的多维度,让学生对问题中彼此的关系有明确的认知。就读者和世界的关系,在读者接受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接受者,就这个问题谈自己在阅读中的切身体会,在阐释与批评中理解和诠释读者对作品进行评价反馈的重要性。学生在合作与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论学习,不仅是对以往文学认识的梳理和修正,更是对理论思维方式的切身感知,与此同时强化学生对文学理论本身的理解。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课下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各种学习团队,针对文学现象、文学思潮进行相互交流与探讨,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兴趣,不仅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而且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引导探究,课堂教学可操作性实践环节设计

文学理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需要系统阐述文学的基本知识、规律和理论,但是文学理论也是一门应用性课程。文学理论在理论指向和诠释方面具有多功能性,必须让学生清楚明晓文学理论的理论指向和最为合理、最适合的诠释方法。文学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在理论视域方面认识到其交融互摄、旁通统贯、相浃相洽的思维脉路。文学理论具有广且厚的内容涵盖面和阐释的界域极宽的潜在理论因素。

要顺利展开对一个理论问题的“探究”活动,仅靠课堂上三言两语的思考讨论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往往只能停留在问题表面,不能将理论深化。因此,注重课外资料收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思考是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术前沿,并及时把相关学术观点带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理论应有的语境中审视文学现象,如果不站在当下文学发展语境下,那么学生始终都会把自己当做理论的外人,不能真正理解理论的发展状况。所有在探究理论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需要针对具体实际调整教学内容,灵活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文学理论认知的相关问题进行讲授,层层深入,理解理论精髓所在。

大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感知体验和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概念的接受、学科视角的形成、方法的训练和知识类型的再生产等。这些方面都建立在教学个体之间的感知和互动过程中。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推动学生对文学理论和文学现象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加强逆向体验,增强学生解读文学与理解文学现象的能力。

21世纪以来,文学理论逐步形成形态多元、流派众多、体系变动不居的发展局面,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法的使用不仅确立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明确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探究把文学基本理论和学生联系起来,不仅传授必要的文学理论知识,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起到培养作用。文学理论课程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探究式教学的影响下会重新焕发出理论自身的魅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是受益终生的。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6篇

再者,很多中学生又普遍存在“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现象和心理。“扫清字词障碍,弄懂文章意思”也几乎占据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与精力。在这样的现状面前,如何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确实让老师头痛不已。

做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入训诂学的一些理论方法,易于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方法,使得课堂上充满了较浓厚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首先,创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机械了。因为从“知”的角度讲,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从“情”的角度来讲,学生与老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情感以及独立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老师的理解与尊重。所以教师应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思维的启发者、探究中的支援者。角色的改变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民主平等意识,学生就会敞开心扉,积极参与,轻松探究,畅所欲言。

其次,明确古诗文学习中哪些问题值得探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就是“提出问题”,怎样让学生自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进行探究是古诗文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症结所在。教材所选古人的诗歌、文章往往都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精品,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个别文字出入造成版本不一,后人的注释更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对这些文本、注释不同的文字进行比较、甄别,就显得更为重要。而高中阶段的教科书就有人教版、苏教版等五六个版本,学生虽只用同一版本,但教师大都了解这些不同版本的出入所在,再者学生手头的文言文译文的版本也不同,适当比较、甄别这些不同的文字就有必要也较有意义。此外,本着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对教材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文本、注释,对作者写作思路、写作目的、写作技巧等也同样值得研究。

再者,引进古人的训诂方法,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既然扫清字词障碍是中学文言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而对古诗文字义的探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毋庸置疑,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古文注释绝大多数是正确、可靠,字、词教学,也完全可以依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但类似上文中提到的探究点,如果给学生适当讲解一些训诂学知识,对于学生探究字义可谓如虎添翼。所谓训诂方法,就是利用汉语语言学和其他一些相关的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词义的方法,如形训、音训、意训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材注释讲解一些训诂的方法,对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其发现、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感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们结合训诂学方法对中学古诗文的词义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且作了有效的探究。比如,同学们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对“沛公军霸上”的“军”字的理解,有的资料解释为“驻军,动词”,有的资料解释为“名词活用成动词,驻军”。这种矛盾的解决就要借助训诂学中“形训”的方法。《说文》:“军,围也。”由此可见,“军”本为动词,本义是“包围”。将兵车围成一圈时,当然是表示军队驻扎下来准备宿营。是谁将兵车围成一圈呢当然是军队。由此可见,军的“驻军”义和“军队”义都是由本义“包围”引申出来的。既然“军”本为动词,那么“军”表示“驻军”义时当然就不是“名词活用成动词”了。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7篇

1探究式教学理论应用特点

1.1知识运用具有实践性

在探究生物知识时,学生主要是运用自身基本认知以及以往所学知识进行探究,而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调用了过往的生物知识和能力,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所学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和生物学规律,丰富了生物领域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而借此探究过程,学生同样会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2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

探究式教学理论引入到高校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启发者、带领者,而学生才是整个探究活动的主体,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明确探究目的,带着任务自主设计学习过程,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到探究结论。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大学生自主学习性,全面的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为培养学生生物领域的探究意识奠定了基础。在自主学习意识驱使下,学生可以在参与探究学习活动中,提升获得感。

1.3强调探究合作学习性

探究式教学理论的运用,并非是所有的生物问题都需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有些浅显的问题学生独立探究完成即可,而部分难度较大的生物问题,则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这需要生物教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探讨、思想碰撞、交流协作。此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极大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进而有效促进探究式教学在高校生物教学中的顺利实施。

1.4重视教学整个过程性

在高校生物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或者合作探究,利用探究这一过程,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与此同时,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感悟和体验。由此不难看出,探究式教学模式并未盲目的注重学生知识学习情况,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探究式教学理论应用原则

2.1确保探究科学合理

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有着非常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高校在开展生物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科学思想,所选择的生物知识、探究问题必须保证科学,要遵照事实依据,从而促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的探究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高校生物教师在选择相应的探究课题时,要保证其现实性、实践性,既要尊重生物学发展规律和趋势,更要符合学生生物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改进原有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以教材内容、学生学习能力为导向,探索出合理、有效的探究模式。

2.2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强调了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对此,高校生物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护好学生的人格,实施更加个性化的教学,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提升学生探究能力,深化学生对生物学的认知,有效引导其自主探究。探究学习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提问、质疑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学会质疑固有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增加经验。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坚持平等原则,保证每个学习小组、个体,都有机会表达意见。

2.3探究面向全体学生

在高校生物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探究课题、组织的探究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实际上,在整个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从而保证探究教学落实到每个人身上,给予所有学生探究机会,并借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从思想层面给予学生深刻的认知,即生物学知识的探究需要积极探索、实践。所以,教师在应用探究教学理论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差异性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其中。

2.4丰富创新探究形式

目前情况看,部分教师已经逐步引入探究教学模式,但具体实践中,探究的形式过于老旧,很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同时,采用的探究形式也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认知差异等,严重影响了学生探究效果。因此在教学前,高校生物教师应当做好课前准备,依照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接收能力等制定相应的探究计划,进而更好的落实探究教学任务。

3高校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实践过程

3.1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疑问意识

高校生物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时间、教学地点以及教授内容等方面的限制,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出问题,并逐步形成探究思维,这是高校生物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可以借助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快速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而后自主参与探究、讨论活动。在具体实践中,生物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出发,合理创设探究的情境,进而营造出探究的氛围,由此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发探究互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与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属于兄弟专业。对此,教师可以设计生物实验情景,借助具有探究性的实验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细胞膜,为学生提供实验所需器具,鼓励学生以小组方式开展实验探究。而后根据组内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学生讨论后,发现热水可以使细胞破裂,还有的学生说是细胞被热水烫死了,里面的物质才流出。多种声音、多种质疑下,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热情被激发。再比如,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与自身思维产生冲突,并在冲突中探索、求证知识。比如,在《遗传学》课程中,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两个情境,其一,两只黑兔子后所生的兔子有黑也有白,其二,一只黑兔子和一只白兔子后,生下了两只黑兔子。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两只黑色兔子后,生的是白色兔子?”、“而黑白兔子后,却生的都是黑色兔子呢?”借助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主动思考,自觉讨论。

3.2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生物学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具备生物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更要拥有较强的实验技能,进而促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各个领域,如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生产管理、技术开发等工作,成为一名高级生物专门人才。依照这一培养目标,高校生物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升其创新能力,从而为日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打好坚实基础。对此,教师应当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全面整合出学生的疑问,而后有选择性的挑选出一到两个作为探究教学课题,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因为疑问过多,课堂教学混乱,探究无效的情况,在明确核心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学探究。确定探究目标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学习能力、兴趣等,选择性对问题设计相应的探究方案,并尝试着解决。例如,在《发育生物学》课程中,主要是研究生物从和卵子发生,到发育、再到死亡的规律,要求学生在学习并掌握发育生物学知识后,可以与其他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以植物生物为例,教师可以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在课前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前置”,促使学生带着课前预习过程产生的问题,集中到课堂讨论、探究,如“开花时间的调控机制”、“根发育调控机制”等等,可以结合多媒体讲解,也可以播放视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积极探究。生物教师需要明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所以,在探究中,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推动生物自主探究活动有序进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极大的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很多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借此机会展示了自我,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生物学习自信心,使得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学会与他人相处。通过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学生生物学思维得到了启发,并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也认识到自身不足,学习他人长处,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高校生物教师要注意鼓励式引导,多给予学生肯定和认可,只要学生提出质疑,便可适当的表扬,从而增强学生探究自信,敢于突破和挑战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进而营造出浓厚的探究气氛,助力学生学习,并使得学生认识到,这样探究精神值得发展、学习。

3.3组织探究学习,促使学生总结结论

在情境创设和探究启发作用下,最终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探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其本质就是总结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在整体上了解并掌握生物学内容,并深入认知探究性学习,这一过程,也是促使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增强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还是以上文的发育生物学知识为例,当学生合作探究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发育的知识、发育规律,最终小组内整合结论,进行汇报。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总结,如有的学生采用了“思维导图”方法,以树状图的形式,总结了生物发育整个过程;有的学生利用了多媒体,以动态的画面,呈现了生物发育各个环节关键点,配合解说总结了知识。不同的方法,不同形式的呈现方式,都是学生探究的结果。学生总结后,为了继续延续这种探究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探究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这一过程,促使学生探究思维得到发展,使得学生在课外更多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探究,达到“课堂结束但教学并未结束”的效果。

4探究式教学理论在高校生物实践中的效果分析

首先,在高校生物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理论,充分落实了新课程教学理念。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且具有探究性的课堂。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指导者、引导者、组织者作用,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参与到探究课堂教学互动中,这不仅带领学生深入探究生物学知识,培养其探究精神,与此同时,还与学生之间构建了良好师生关系,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其次,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转变高校生物教师教学理念,并积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探究式课堂,学习氛围活跃,知识学习效果好,教师教学工作开展顺利,可谓是师生“双赢”的有效方法。最后,在此种探究性的学习引导下,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开始转变,从以往被动逐步转为主动探究,学生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能动性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对其学习其他学科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更是日后学生从事生物学研究、管理等工作的必需素养。

5结束语

如前所述,探究式教学理论的应用,对高等院校生物学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措施。高校生物教师需要明确探究式教学理论在高校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特点和原则,而后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法 杂草学课程教学 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教育正在逐步步入信息化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改革步伐显得十分缓慢,“满堂灌”式的教育方法显然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前进步伐。在农学专业杂草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我们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杂草学的理论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的创新性和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均得到充分的发挥。

1 探究式教学法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仅提供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学生需要思考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书本上或者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因此,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动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毋庸置疑,学生对通过此途径获得的知识会更全面,也会对所获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在杂草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辅助以实用性强的案例分析,再采用老师提问学生查资料学生解答老师总结讲述、讨论实践再讨论总结等多种授课模式,组织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只是起到导学的作用。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学习效果也事半功倍。

2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杂草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2.1 问卷调查及结果

杂草学是一门专业限选课,这就决定了本课程可供学生学完基础课后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进行选择,具有“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特点,因而教师在授课方法上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课前,教师对本课程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分为田间杂草种类识别与调查、稻田杂草防控方法与技术、杂草抗药性发生与发展、抗性杂草监测与治理、除草剂药害症状与治理技术、除草剂与安全剂、新型高效除草剂创制、微生物除草剂筛选研制与开发应用、多靶标位点除草剂的研制与开发、新型高效施药器械研制与开发应用等十个大主题,制成调查问卷分发给农学专业105位学生自主选择5个以内感兴趣的主题。根据调查结果,同学们对杂草识别、稻田草害防控技术、药害及治理、除草剂创制、微生物除草剂五个领域的兴趣比较大,超过的50%的学生希望教师讲授这五个领域的知识,见表1。所以在备课时,教师会把重点集中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领域。

2.2 学生提问、老师引导寻求解决方法

农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农业生产实践有一定的认识,课堂上他们提出的问题最多,也最为活跃。在杂草识别方面,他们能识别部分水田杂草如稗草、鸭舌草;旱地杂草如狗尾草、空心莲子草(革命草、水花生)、鸭跖草等,有一部分杂草能说出当地的别称,但不知道学名;课堂上播放杂草元色谱图的幻灯片时,他们对这些似曾相识的种类印象最为深刻,只要稍加讲解就能记住;对田间常见、但又不认识的杂草种类,除了课堂上配合图谱详细讲解外,教师还会提前从地里才会杂草活体标本,让学生辨认,加深印象,并在第二趟上增加复习环节,让学生回顾上堂课的知识,加深理解;在杂草治理方面,学生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集中在水田杂草如何进行芽前处理、烟草、辣椒、大豆、水稻等常见作物对除草剂的药害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一般不会直接在课堂上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反问学生的方式来促使学生思考。如在讲授除草剂药害问题时,教师会提出,“为什么除草剂在控制杂草的同时,会对作物产生药害”、“施药时间、施药方法对除草剂药害的产生是否有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单子叶作物/杂草和双子叶作物/杂草在药物吸收方面有什么差异”……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结合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比单纯听教师讲解更深刻。课后,也会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经常带领学生去田间地头,识别常见农田杂草,寻找水田除草剂二氯喹啉酸、乙草胺等药剂产生药害的田块,讲解消除药害的常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2.3 老师提问、学生解答

现代教育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农业生产现场采集到的图片或视频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这比板书更直观、更有效率。针对某一特定现象,教师先对学生查阅的资料背景进行提问,然后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回答问题较好的同学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打分。这样大大地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外来入侵杂草一章时,教师先播放一段讲述外来入侵杂草的视频文件,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边观看边思考:什么是外来入侵杂草?你认为我国现在有哪些外来入侵杂草?你见过哪些?这些外来杂草是怎样进入我国并大肆扩展的?如何进行治理?你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新的杂草入侵我国?结果表明,不论他们了解的相关知识有多少,学生都能踊跃地回答这些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4 集体讨论

探究式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专题讨论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之一。结合我国当前的生产实践及杂草治理中出现的现象,我们教学团队整理出“杂草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统防统治中的杂草治理问题”、“恶性杂草的治理与利用”等专题,进行了三次专题讨论会,谈论课上学生踊跃发言,能结合课堂讲授知识和生产实践中的经验,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3 探究式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

作为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实践教学中,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不好把握,作为强调调动学生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到底能给学生多大的自由度不容易掌握。其二,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导演”的作用,其备课的任务量加大,需要从各个方面考虑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领域。第三,探究式教学主要适合于中小班上课,人数太多(超过30人)不利于开展讨论。第四,在开展全班讨论过程中,由于是分小组讨论,个别学生不服从小组安排,偶尔有偷懒、依赖的现象。

4 结语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9篇

一、问题性

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所谓“学问”,顾名思义,就是既“学”又“问”,问从何来,从疑处来。“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恰当有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索、学习的动力,活跃学生思维。有的教师提倡“问题教学”,主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后,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解决问题,完成对文本的学习。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最后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最终也是由学生自己解决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探求欲很强,而且经过探究以后得到结论,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带着问题去学习效果更好。

二、自主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例如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中去发现问题,去感悟、去理解、去体会。而过去传统教学过于注意教师的讲解,轻视了学生的自主感悟,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无法享受主动参与的乐趣,导致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

三、过程性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习中的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学习中探知问题,亲自体会这一经历,感受与之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而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注重结论,轻过程。如今把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把握知识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因此,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实际探究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感悟。

四、实践性

数学的特点决定了要学好它,最主要的是要靠学生自己切身的实践,要靠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感悟。只有让学生通过对数学背景充分自主地理解,专心地感受,仔细地揣摩,才可能真正体味到数学的魅力所在,从而学好数学。而且中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其生活经验和情感,使其从自己的生活中学会思考、探究,在乐趣中进一步学习知识,探究问题。

五、开放性

数学本身美感十足,面对同一个题目,同一种类型,往往“仁者见者,智者见智”,因为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理解能力不同,兴趣与个性差异,所以对数学模型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信任和尊重时,在宽容开放的环境中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智慧才智发挥得更好。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善待差异,宽容失误,为课堂创设一种宽松开放的氛围,从而使学习方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化。

六、合作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作学习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数学教学强调合作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思想,通过与他人交流,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构建起新的理解。因此,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下,采用小组、集体等合作形式,能改变过去的师生单向交流,使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学生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使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迪。

七、创造性

前苏联闻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创造是少年重要的心理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常少年对事物表现出好奇、怀疑比成年人要强烈得多,这是因为他们知识面窄,反而对自然界里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十分好奇,因而在课堂中多问问学生的意见,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探究式教学模式倡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总之,探究教学的理论要想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努力践行。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10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27

一、问题的提出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主要阐述物质结构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侧重于揭示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该模块理论繁多、抽象,内容逻辑性较强,大多数内容是以前教材中没有的,离学生已有的经验及思维发展水平较远。

对该模块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是讲授法,强调知识的记忆,局限于对物质结构的相关概念的梳理,着重于练习的讲解和演练,导致教学常常停留在抽象的层次上。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切实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无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微粒观,难以达到在“微观—宏观—符号”之间的自由转换,不能实现顺畅的认知建构。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实践

笔者在进行《物质结构和性质》模块的两轮教学中,尝试运用探究式教学理论,进行了该模块的教学设计及相应的教学实践。针对该模块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找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积极收集与开发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迁移应用,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以下是三个教学片段设计案例:

1.回顾历史,探究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教师提出问题“科学家们是怎么发现原子结构的呢?”,介绍道尔顿的原子模型假设。但是90多年后,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了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提出了“葡萄干蛋糕”模型假设。6年后,卢瑟福和其学生们在实验室里进行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他们用α粒子轰击金箔,想通过散射来确认那个“葡萄干蛋糕”的大小和性质。让学生猜想:“如果原子真的像汤姆生假想的那样,那么α粒子穿过金箔,会出现怎样的实验现象?为什么?”事实上并非如此,教师描述了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然后追问“如果你是卢瑟福,你怎么解释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介绍卢瑟福的“行星系统”模型(原子核式模型)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历史的进程中,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又面临着怎样的危机和挑战呢?”学生学习了高中物理选修3-5模块后,就能回答出“根据经典的电磁学理论,任何作加速运动的电荷都要辐射电磁波。在原子内,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有加速度,必然会不断地向外辐射电磁波,导致电子能量越来越小,不得不逐渐缩小运行半径,最后落到原子核上而毁灭;且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应该是连续的,应该发射连续光谱。”这两点都与事实矛盾。当时,卢瑟福的学生玻尔以一种深刻的洞察力预见到,在原子这样小的层次上,必须要放弃经典理论,引进普朗克量子学说,为原子结构理论谱写了崭新的一页。介绍玻尔假设和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模型假设。

学生虽然不能亲自去探究原子结构,但是通过教师创设情景、不断追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质疑讨论,使学生身临其境,经历200多年来众多科学家们探究原子结构的过程,感受复杂曲折的历史,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反思评价修正理论,也认识了假说、模型、实验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科学研究的作用,感受科学家们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2.引导思考分析,探究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名称,大胆猜想该理论的内容:①与原子的价电子层关系密切,②带负电的电子互相排斥。接着,提出本节课的两个核心问题:“怎样计算价层电子对数”和“价层电子对在空间如何分布”让学生去探究。

问题1:对ABn型分子,A原子周围的价层电子对在空间如何分布,才能使得该分子的能量最低从而稳定地存在呢?教师发给每组学生10个大小相同的气球和一些橡皮筋,让学生用橡皮筋把数目不等的气球系在一起,观察2个(或3个、或4个)气球系在一起自发呈现的形状。学生类比得出A原子周围的电子对分别是两对、三对、四对时,在空间分布为直线、平面正三角形、正四面体形状。通过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类比,从活动中受到启迪,探究得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要点,感受探究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的动机和自信心。

问题2:怎么计算ABn型分子的价层电子对呢?以CH4为例,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价层电子对与哪些原子的价电子层有关?”“写出CH4的电子式。”“形成共价键时,C、H原子分别提供了几个电子?”“计算中心原子C周围的价层电子对数。”“这4对价层电子在空间如何分布,才能使得该分子稳定存在呢?”“中心原子C上的价电子是否都用来形成共价键了呢?”该计算方法在教材中未出现,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是学生即使经过一番努力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利用例题,通过教师逐步提问来不断地搭台阶,使学生能“够得着”。也让学生在连续的思考中探究得出该理论要点,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3.动手搭建模型,探究金属晶体中原子的堆积方式

首先,利用幻灯片播放金属原子的密堆积方式,创设情景,提出“研究金属晶体中原子的基本堆积方式”。接着,教师让学生用4组乒乓球组合(三个排成一条直线的),以乒乓球模拟金属原子,用双面胶固定),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平面上金属原子紧密排列的方式:非密置层放置和密置层放置。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同一平面上金属原子的配位数和形成的空隙的形状。

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先平面再空间”,教师让学生用4组乒乓球组合(同上),先将两组小球以非密置层的排列方式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在其上方再堆积一层非密置层排列的小球,使相邻层上的小球紧密接触,有哪些堆积方式?学生动手搭建模型,探究非密置层在三维空间里的基本堆积方式:简单立方堆积和体心立方堆积,并观察金属原子的配位数。

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将密置层的小球在一个平面上黏合在一起,即用另外4组乒乓球组合(2组三个粘在一起的和2组七个粘在一起的),再一层一层地堆积起来(至少堆4层),使相邻层上的小球紧密接触,有哪些堆积方式?学生动手搭建模型,探究密置层在三维空间里的基本堆积方式:六方紧密堆积和面心立方紧密堆积,并观察金属原子的配位数。

整节课教师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金属原子紧密排列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最真切最直观的体验;并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模型,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操作者、观察者、分析者、结论得出者。

三、结论与思考

笔者一直坚持将探究式教学理论应用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教学,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该模块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开展探究式教学,应该与讲授式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可以让学生进行部分探究,即探究部分环节,实用性更强一些。

第二,每节课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应该致力于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应该给学生提供开放、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探究,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质结构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慧娟,邹正.让化学史实在原子结构教学中熠熠生辉[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7):32-35

[2] 陈益.浅述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在判别分子构型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7,(6):73-76

上一篇:电工电气自动化范文 下一篇:职业礼仪培训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