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24 11:23:53

探究式教学理论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文学理论教改 研究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52

Abstract With various discipline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theory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and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literary theory related researchers are also exploring how to use inquiry teaching theory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teaching for in-depth course chang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heory curriculum situation of inquiry teaching theory in the literary theory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some attempts to tes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experiences experience to related disciplines education in teaching may encounter obstacles and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research suggestions.

Key words inquiry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of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以讲授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为主的文学理论旨在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中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将相应的文学现象和规律应用到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实践活动中去。在文学理论教学中,教材内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学生无法亲身体会理论要义,而且历来沿袭讲―听的陈旧死板模式,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暴露出教学者与受学者双重厌倦的弊端,严重阻碍了文学理论的教学及学科发展,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探究式教学这一理论由是美国教育学家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它指出了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灵活性及主动性,针对性提出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效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这一开创性的理论一经提出便备受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迅速被应用到了实际教学中。①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引进探究教学理论至今已经基本全面推广应用到了国家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而且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然而这种成效更多的体现在自然科学上,对人文理论类的课程还有待进一步开发。②

文学理论是中文系一门较为重要的理论指导课程,其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其自身学科也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隔阂而使其自身的发展处于被动和滞后的状态,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应用到文学理论中就需要教师通过新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以鲜活的实例从贴近生活的角度“探究”理解文学现象,这种新的“探究”具体体现在教材、教学、检测的改革中。

1调整教学主题与内容

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存在着诸如理论刻板古旧难以与现今文学氛围、文学创作及文学教学相适应的弊端,同时由于在上世纪我国引进了大量外国文论教材,其中的形式主义文论、结构主义文论、阐释学等等文学理论思想充斥文学及文学教育领域,人们在未能有效消化吸收并结合本民族的实际文化背景进行理论转化的情况下盲目传播,不免使我国的文学理论教学及研究陷入“水土不服”的境地。

同时传统文学理论在教学及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实际操作和应用性,固持知识的静态平面呈现而忽视知识的动态变化和多方位立体延伸。单纯按照教材授课不免显得空洞、枯燥,学生不易理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同时也缺乏实践意义,因此,如果在课程设计及备课中将现有的教材编排结构打破,从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角度出发,以文学现象牵引不同环节、方面的知识点,重新对课程进行专题化,并在课程的设计中针对性地加入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将文学现象及知识引入现实层面上的板块设计,以便学生能积极有效地将呈现出的文学理论知识整合到自己的知识构造中,完备自己的知识体系。③例如,在常规文学理论教材所设计的文学本质、作品构成、文学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这几个理论板块内容基础上,将具理论性的板块(文学本质、作品构成、文学发展)与具实践性的板块(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交叉渗透,从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出发,利用文学的理论对文学活动中的创作、鉴赏、批评进行分析,以对理论应用的分析来检验并稳固知识,将学生的注意力指引到自己敢于乐于参与到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及批评中,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实践意识和文学素养。这种板块交叉设计可以有效矫正知识点灌输式的课程设计方式所造成的死板局面。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活动,不必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模式和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领悟能力和知识接收效果及现场反响临时增减教学环节和内容深度及广度。④

2创新教学过程与方式

探究式教学的理论重点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向以学生学为主体并增强师生对于教学内容的互动这一教学活动的深刻变革,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听、想、说等思维活动及实践活动为。具体的实施可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2.1 情景教学,重视问答

相比于传统理论性学科单向注入式教学的缺点,探究式教学多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导、启发学生,而“问题”也就成了探究教学的核心理念。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针对文学现象或主题板块设置贴切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接近主题内容,同时也可以设置一定的悬念,诱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自始至终都贯穿在整堂课中,这种持续性的问题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以“《装在套子里的人》运用了哪些值得借鉴的文学创作手法”来引出荒诞夸张的文学创作形式其独特的对比和讽刺效果。

2.2 积极讨论,交流心得

认识的角度是多方位的,针对同一问题、同一现象必然会存在不同的观点,探究式教学将学生的发言权充分释放出来,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将自己的勇敢的拿出来。同时当不同的观点呈现在课堂上时又会引起学生对自己观点的反思和校正。例如,在课堂上提出“如何理解‘审美泛化’对文学带来的威胁?”“大话文化之于经典”之类的命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组成正方反方对某个话题进行辩论,辩论中可以自述观点也可以采用问答方式,这种观点交锋的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现场思维和清晰条理的思路,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加强同学间的互相了解。当然辩论的形式比较耗费时间,平常较多的可以采取自主发言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最后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领会程度做出总结,以此来具体操作课程的传授过程。⑥

学生都是需要肯定与赞扬作为动力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观点中正确的或新颖的地方大方的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多多思考,积极献言

2.3 拓展教学,延伸课堂

在课堂上针对某个理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尤其是针对争议性或较为开放的话题时,需要足够的资料、论据来支撑完善自己的论点,同时也为了对论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学生都要在课堂之外进行一定量的知识延伸,此时需要教师对资料搜集的方法、途径等进行指导,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并鼓励学生对议题进行纵向深入探究的同时在横向多学科领域的方向上做一定限度的努力,这样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操作能力,让学生贴近生活去理解文学理论的实践意义。教师在授课时也可适当拓展文学理论的外延,注意文学与历史、社会现象、哲学、人文学科领域等的关系,将文学理论的社会意义呈现出来。⑦如,引导学生探究“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小说的主题思想及流派与现实社会的相互影响”;利用多媒体电影展现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美学对视觉美学的改造以及两者的交叉渗透影响。

此外在形式上也可做一些可行性的创新,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可以产生情景相生的效果;创办文学刊物和文学研究社团等课堂外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

3 丰富教学监测与考核

作为一门高校理论课程,对教学效果的实时监测与最终成绩考核必不可少,而传统的知识理论考试的单一形式并不具有全面综合的监测效果,不能准确考察学生对理论的实践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探究式教学则针对学生的上述能力提出教学考核应该是灵活且多元化的。而科学的考核应该包含课堂实时测验和期末综合考核两个部分。

(1)学生的成绩应该是有即时效应的,实时监测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课堂积极性的反映同时也能作为成绩评估及指导日常教学的重要参考,更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激励自己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时刻。教师可根据学生日常在课堂的发言积极性、问题回答情况等情况设置平时成绩,并按一定比例计入最终考核成绩中;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不定期安排一些书面作业或者讨论性、思考性任务,并将这些作业、任务的完成效果反映到学生的平时成绩中。(2)期末考试是教师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接受程度的重要监测方法,应用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在设计考试题目时要注意题型与题目内容的多样性及实践性,增设一些情景分析和论述题,以此检查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及思维的独特性,以及学生对实际问题应用文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确保教学质量检测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我国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理论给许多学科的教学注入了生机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探究式教学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希望这种先进的教学理论能对文学理论教学提供更多的指导,引发更大层面上的变革,当然这离不开广大教师的不懈追求和探索。

注释

① 胡泽球.论探究式教学理论在文学理论教改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14-17.

② 吕佳.文学理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81:155-156.

③ 李冰燕.探究式教学法在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1:138-140.

④ 杨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5:92-96.

⑤ 胡岭.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⑥ 吴兆民.从文学实践中来到文学实践中去――对大学《文学理论》课程的教改探索[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96-99.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理论;生物;教学模式;反思

随着生物新课标的实施,广大师生对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还处在探索阶段,新课标在中学生物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实验。但是,广大师生对探究式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还是存在许多疑惑,就如何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教育还是举棋不定。文章将会从梳理探究式教学理论出发,结合生物实验来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这一理论以及对一些实际运用的反思。

一、对探究式教学理论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并不是通过老师传授而获得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下,借助别人的帮助,通过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有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获得的。而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四大要素。情境是指某个有利于发挥学习者的研究能力的教育情境。而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小组协作和沟通是重要的交流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要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在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认知。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教育方式,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任务和特征。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要改变传统教育中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方式走的教育方式。

二、生物教学模式的探究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本知识为依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和学习中。生物探究实验是围绕着一定的问题展开的,而这一问题或是日常现象,或是通过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在这种情境教学下,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兴趣点。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点。而不是从头至尾地按顺序教学。例如,在中学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面对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组织、糖类等,学生对课本讲授的定义兴趣不大。所以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应该避开学生反感的课本直接展示实验成果: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这样,学生更能从实验的逐步探索中了解到自己应该具备哪些知识。(2)摒弃课本教学,采用活页教学。课本教学致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活页式教学方式。所谓“活页式教学”指教师把实验分为几个部分,采用活页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分发给学生。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教师可将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②讲授原理并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③填写实验报告,分组点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每个阶段中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严格记录,并以活页形式提交老师。老师对每个实验小组的活页报告进行点评,最终由小组形成各自的实验报告。在小组实验中,教师要明确师生角色。教师是情境的创造者、问题的引领者、探究的指导者,学生才是探究的主体和主角。教师也应该注重观察每位学生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以便在随后的教学中能够因材施教。在分组点评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罗森塔尔效应”在这个实验阶段要发挥效用。

三、探究式教学理论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体会

探究式教学理论对于发挥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探究式教学理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探究式学习和评价过程中,学生尝试失败,体味成功,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意识。但是,探究式教学理论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发展瓶颈。首先,有些实验课题过难,实验需要过长的教学时间,这阻碍了正常教学工作的进行。其次,探究式教学理论应用到中学生物中还是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实验期。传统教育理论和探究式教育理论之间可谓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探究式教学理论在中学生物中的运用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探究式实验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教学理论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经验总结都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当前应该深入考虑如何做好探究式教学理论在中学生物实验中的运用以及和传统教学方式的衔接。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5.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探究式教学模式 实践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推动下,全国各高校纷纷投入到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中,作为理论性学科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学理论对学生的培养有所变化,过去很多定论需要不断学习、深入探索,寻找新途径。因此,应将探究精神与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学理论教学中。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问题。在文学理论教学中,教师不能“满堂灌”,而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现实的,并从情境中提出引起学生求知欲且能指向目标的、明确的问题。

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提出在学生接受范围内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对理论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的提出不仅是为了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通过对课堂问题的激烈讨论,确立学生的主体性,确认其个体价值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从多角度切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热情。良好情境的创设能增强学生自信心,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更好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增强提问效果,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和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算进入“探究”领域,才能提高自身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不断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教材寻求理解,再感知教材重点,寻求发现和质疑,然后共同释疑、探究,获取新知。教师要不断探讨文学理论教学实践规律与方法,不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文学理论这门课的重要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灵活性,使学习文学理论成为一种享受。

二、问题主导,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在强行灌输的过程中被迫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探究式教学理论改变了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它主张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中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感知理论的深度,拓展自己的认知。问题的提出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强烈的求知欲。有了问题才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突破事物的表层与形式。

在文学理论教学实际中,因为理论自身深度和难度需要老师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而且,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这个过程需要贯穿整个课堂始终,在积极思考过程中,结合具体文本、具体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等逐步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通过问题的提出让枯燥的理论知识慢慢内化成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文学现象的感性认知逐渐过渡到深入的理性思考。

问题主导式教学均是从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关注热点、关注理论前沿与文学理论教学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不可等同。现实中,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如何?文学理论未来发展如何?这些问题固然重要,但不是理论教学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面临的问题。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文学理论教学如何通过可操作性的实践设计,将貌似枯燥、教条的理论和生活中的文艺现象联系起来,恢复其本有生命力。要求学生把讨论中的理论要点、基本观点形成文字,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论证结构,并学会对自己的论证进行概括和总结。

主动思考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寻找和发现知识。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步扭转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错误认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真正训练学生理论思维、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作用,从而使文学理论教学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合作与交流,开放探究环境

探究是一个过程,探究是一种行为,同学之间需要展开交流,这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自己思想和倾听别人意见能力和态度的需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既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能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生存发展的人的阵地,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文学理论教学不单要求学生掌握文学基本概念和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更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的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理论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精神。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逐渐进入到自主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尽力为学生营造深入学习理论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合作性学习中,教师的功能在于设计教学方案,并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到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体会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的依赖关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理论分析作品,或者就文学现象对文学的普遍规律进行归纳,如讲授文学活动时,对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具体关系,需要学生在具体作品中认识到文学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产生的源泉,这个认识是在就这个问题具体文本讨论过程中清晰起来的。就作家和作品的关系、作品及读者的关系同样需要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多角度地思考,呈现出思考的多维度,让学生对问题中彼此的关系有明确的认知。就读者和世界的关系,在读者接受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接受者,就这个问题谈自己在阅读中的切身体会,在阐释与批评中理解和诠释读者对作品进行评价反馈的重要性。学生在合作与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论学习,不仅是对以往文学认识的梳理和修正,更是对理论思维方式的切身感知,与此同时强化学生对文学理论本身的理解。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课下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各种学习团队,针对文学现象、文学思潮进行相互交流与探讨,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兴趣,不仅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而且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引导探究,课堂教学可操作性实践环节设计

文学理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需要系统阐述文学的基本知识、规律和理论,但是文学理论也是一门应用性课程。文学理论在理论指向和诠释方面具有多功能性,必须让学生清楚明晓文学理论的理论指向和最为合理、最适合的诠释方法。文学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在理论视域方面认识到其交融互摄、旁通统贯、相浃相洽的思维脉路。文学理论具有广且厚的内容涵盖面和阐释的界域极宽的潜在理论因素。

要顺利展开对一个理论问题的“探究”活动,仅靠课堂上三言两语的思考讨论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往往只能停留在问题表面,不能将理论深化。因此,注重课外资料收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思考是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术前沿,并及时把相关学术观点带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理论应有的语境中审视文学现象,如果不站在当下文学发展语境下,那么学生始终都会把自己当做理论的外人,不能真正理解理论的发展状况。所有在探究理论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需要针对具体实际调整教学内容,灵活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文学理论认知的相关问题进行讲授,层层深入,理解理论精髓所在。

大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感知体验和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概念的接受、学科视角的形成、方法的训练和知识类型的再生产等。这些方面都建立在教学个体之间的感知和互动过程中。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推动学生对文学理论和文学现象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加强逆向体验,增强学生解读文学与理解文学现象的能力。

21世纪以来,文学理论逐步形成形态多元、流派众多、体系变动不居的发展局面,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法的使用不仅确立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明确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探究把文学基本理论和学生联系起来,不仅传授必要的文学理论知识,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起到培养作用。文学理论课程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探究式教学的影响下会重新焕发出理论自身的魅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是受益终生的。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4篇

1探究式教学理论应用特点

1.1知识运用具有实践性

在探究生物知识时,学生主要是运用自身基本认知以及以往所学知识进行探究,而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调用了过往的生物知识和能力,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所学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和生物学规律,丰富了生物领域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而借此探究过程,学生同样会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2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

探究式教学理论引入到高校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启发者、带领者,而学生才是整个探究活动的主体,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明确探究目的,带着任务自主设计学习过程,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到探究结论。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大学生自主学习性,全面的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为培养学生生物领域的探究意识奠定了基础。在自主学习意识驱使下,学生可以在参与探究学习活动中,提升获得感。

1.3强调探究合作学习性

探究式教学理论的运用,并非是所有的生物问题都需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有些浅显的问题学生独立探究完成即可,而部分难度较大的生物问题,则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这需要生物教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探讨、思想碰撞、交流协作。此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极大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进而有效促进探究式教学在高校生物教学中的顺利实施。

1.4重视教学整个过程性

在高校生物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或者合作探究,利用探究这一过程,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与此同时,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感悟和体验。由此不难看出,探究式教学模式并未盲目的注重学生知识学习情况,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探究式教学理论应用原则

2.1确保探究科学合理

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有着非常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高校在开展生物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科学思想,所选择的生物知识、探究问题必须保证科学,要遵照事实依据,从而促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的探究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高校生物教师在选择相应的探究课题时,要保证其现实性、实践性,既要尊重生物学发展规律和趋势,更要符合学生生物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改进原有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以教材内容、学生学习能力为导向,探索出合理、有效的探究模式。

2.2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强调了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对此,高校生物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护好学生的人格,实施更加个性化的教学,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提升学生探究能力,深化学生对生物学的认知,有效引导其自主探究。探究学习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提问、质疑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学会质疑固有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增加经验。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坚持平等原则,保证每个学习小组、个体,都有机会表达意见。

2.3探究面向全体学生

在高校生物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探究课题、组织的探究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实际上,在整个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从而保证探究教学落实到每个人身上,给予所有学生探究机会,并借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从思想层面给予学生深刻的认知,即生物学知识的探究需要积极探索、实践。所以,教师在应用探究教学理论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差异性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其中。

2.4丰富创新探究形式

目前情况看,部分教师已经逐步引入探究教学模式,但具体实践中,探究的形式过于老旧,很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同时,采用的探究形式也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认知差异等,严重影响了学生探究效果。因此在教学前,高校生物教师应当做好课前准备,依照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接收能力等制定相应的探究计划,进而更好的落实探究教学任务。

3高校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实践过程

3.1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疑问意识

高校生物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时间、教学地点以及教授内容等方面的限制,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出问题,并逐步形成探究思维,这是高校生物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可以借助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快速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而后自主参与探究、讨论活动。在具体实践中,生物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出发,合理创设探究的情境,进而营造出探究的氛围,由此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发探究互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与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属于兄弟专业。对此,教师可以设计生物实验情景,借助具有探究性的实验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细胞膜,为学生提供实验所需器具,鼓励学生以小组方式开展实验探究。而后根据组内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学生讨论后,发现热水可以使细胞破裂,还有的学生说是细胞被热水烫死了,里面的物质才流出。多种声音、多种质疑下,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热情被激发。再比如,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与自身思维产生冲突,并在冲突中探索、求证知识。比如,在《遗传学》课程中,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两个情境,其一,两只黑兔子后所生的兔子有黑也有白,其二,一只黑兔子和一只白兔子后,生下了两只黑兔子。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两只黑色兔子后,生的是白色兔子?”、“而黑白兔子后,却生的都是黑色兔子呢?”借助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主动思考,自觉讨论。

3.2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生物学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具备生物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更要拥有较强的实验技能,进而促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各个领域,如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生产管理、技术开发等工作,成为一名高级生物专门人才。依照这一培养目标,高校生物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升其创新能力,从而为日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打好坚实基础。对此,教师应当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全面整合出学生的疑问,而后有选择性的挑选出一到两个作为探究教学课题,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因为疑问过多,课堂教学混乱,探究无效的情况,在明确核心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学探究。确定探究目标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学习能力、兴趣等,选择性对问题设计相应的探究方案,并尝试着解决。例如,在《发育生物学》课程中,主要是研究生物从和卵子发生,到发育、再到死亡的规律,要求学生在学习并掌握发育生物学知识后,可以与其他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以植物生物为例,教师可以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在课前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前置”,促使学生带着课前预习过程产生的问题,集中到课堂讨论、探究,如“开花时间的调控机制”、“根发育调控机制”等等,可以结合多媒体讲解,也可以播放视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积极探究。生物教师需要明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所以,在探究中,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推动生物自主探究活动有序进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极大的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很多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借此机会展示了自我,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生物学习自信心,使得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学会与他人相处。通过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学生生物学思维得到了启发,并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也认识到自身不足,学习他人长处,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高校生物教师要注意鼓励式引导,多给予学生肯定和认可,只要学生提出质疑,便可适当的表扬,从而增强学生探究自信,敢于突破和挑战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进而营造出浓厚的探究气氛,助力学生学习,并使得学生认识到,这样探究精神值得发展、学习。

3.3组织探究学习,促使学生总结结论

在情境创设和探究启发作用下,最终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探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其本质就是总结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在整体上了解并掌握生物学内容,并深入认知探究性学习,这一过程,也是促使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增强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还是以上文的发育生物学知识为例,当学生合作探究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发育的知识、发育规律,最终小组内整合结论,进行汇报。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总结,如有的学生采用了“思维导图”方法,以树状图的形式,总结了生物发育整个过程;有的学生利用了多媒体,以动态的画面,呈现了生物发育各个环节关键点,配合解说总结了知识。不同的方法,不同形式的呈现方式,都是学生探究的结果。学生总结后,为了继续延续这种探究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探究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这一过程,促使学生探究思维得到发展,使得学生在课外更多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探究,达到“课堂结束但教学并未结束”的效果。

4探究式教学理论在高校生物实践中的效果分析

首先,在高校生物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理论,充分落实了新课程教学理念。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且具有探究性的课堂。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指导者、引导者、组织者作用,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参与到探究课堂教学互动中,这不仅带领学生深入探究生物学知识,培养其探究精神,与此同时,还与学生之间构建了良好师生关系,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其次,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转变高校生物教师教学理念,并积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探究式课堂,学习氛围活跃,知识学习效果好,教师教学工作开展顺利,可谓是师生“双赢”的有效方法。最后,在此种探究性的学习引导下,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开始转变,从以往被动逐步转为主动探究,学生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能动性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对其学习其他学科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更是日后学生从事生物学研究、管理等工作的必需素养。

5结束语

如前所述,探究式教学理论的应用,对高等院校生物学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措施。高校生物教师需要明确探究式教学理论在高校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特点和原则,而后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5篇

一、问题性

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所谓“学问”,顾名思义,就是既“学”又“问”,问从何来,从疑处来。“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恰当有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索、学习的动力,活跃学生思维。有的教师提倡“问题教学”,主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后,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解决问题,完成对文本的学习。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最后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最终也是由学生自己解决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探求欲很强,而且经过探究以后得到结论,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带着问题去学习效果更好。

二、自主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例如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中去发现问题,去感悟、去理解、去体会。而过去传统教学过于注意教师的讲解,轻视了学生的自主感悟,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无法享受主动参与的乐趣,导致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

三、过程性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习中的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学习中探知问题,亲自体会这一经历,感受与之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而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注重结论,轻过程。如今把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把握知识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因此,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实际探究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感悟。

四、实践性

数学的特点决定了要学好它,最主要的是要靠学生自己切身的实践,要靠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感悟。只有让学生通过对数学背景充分自主地理解,专心地感受,仔细地揣摩,才可能真正体味到数学的魅力所在,从而学好数学。而且中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其生活经验和情感,使其从自己的生活中学会思考、探究,在乐趣中进一步学习知识,探究问题。

五、开放性

数学本身美感十足,面对同一个题目,同一种类型,往往“仁者见者,智者见智”,因为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理解能力不同,兴趣与个性差异,所以对数学模型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信任和尊重时,在宽容开放的环境中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智慧才智发挥得更好。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善待差异,宽容失误,为课堂创设一种宽松开放的氛围,从而使学习方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化。

六、合作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作学习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数学教学强调合作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思想,通过与他人交流,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构建起新的理解。因此,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下,采用小组、集体等合作形式,能改变过去的师生单向交流,使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学生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使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迪。

七、创造性

前苏联闻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创造是少年重要的心理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常少年对事物表现出好奇、怀疑比成年人要强烈得多,这是因为他们知识面窄,反而对自然界里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十分好奇,因而在课堂中多问问学生的意见,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探究式教学模式倡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总之,探究教学的理论要想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努力践行。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探究氛围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们逐步发现我们的教学过多地停留在书面知识上,单纯地对同学们进行理论教育却忽略了对知识的运用教育,因此,同学们并没有形成掌握了化学知识之后将其运用到生活之中的理念。探究式教学是在中学化学课堂上的一种新的尝试,目的在于构造一个活跃高效的化学课堂。具体来说,探究式教学就是一种将理念和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教学活动,不再停留于课堂上单方接受知识的现状,而是更多地走出考试成绩和学海习题,将重心转移到接受知识的体验过程中。目的在于改变化学课堂上同学们昏昏欲睡的现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并且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将枯燥复杂的知识点生动记忆和加深印象,最终能够将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愉快交流的场所。下面是实现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探究内容的具体把握

探究内容的具体把握是我们教师所要考虑的第一步。我们需要探究的课题究竟是什么是一个很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首先这个课题不能与我们实际的教学内容相差太远,毕竟我们的教学内容需要依据教材来进行发挥,探究的课题如果脱离教材,其实际意义就不能够体现。其次这个课题的可研讨性和延展性如何也是需要我们衡量的重要方面。可研讨性和延展性主要体现在探究课题的难度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上,课题内容太过简单会导致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那我们的课堂效果就不能达到,而如果课题难度太大,依照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理念根本就无法完成课题的探究,这样结论就需要依靠老师的指导,探究结果无法从学生中得出来。因此,课题难度和学生接受程度上需要我们教师仔细考量,为打造一个生动有效的课堂,我们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以达到最满意的课堂效果。同时,合理的课题还需要考虑到课题和教材知识的直切度,不仅要使课题内容与教材相关,还需要课题内容能引出具体的课本知识,这样,学生就能更直观地与课本知识挂钩,提高探究效率。

二、课堂氛围的充分调动

中学化学课堂中最怕的就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这样的课堂根本没有效率,因此,我们尽力根据探究性学习理念充分调动化学课堂氛围。在化学课堂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实验的进行,一个反应的进行可以让同学们看到神奇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化学的奇妙,教师可以当堂做一个实验,既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使学生对化学反应产生深刻的印象而不只是停留于简单的化学方程表达。化学的内容十分复杂,包含的知识点也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将一个阶段中学过的知识进行总体记忆和复习,总是各出奇招。

例如,老师可以采用有奖抢答的形式,分为几个组进行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同时还能将重点知识进行温习。

三、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在课堂上单纯老旧的教课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在化学课堂上,我们很有必要改变这种被动接受的状况。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当一次主角,让学生自己对课本知识进行探讨和研究,而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倾听和建议,我们可以听到学生平时不会表露出来的新鲜、热烈的想法,他们用他们这个年龄独特的视角去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并且进行交流远比我们硬生生地将答案告诉他们强得多。当然,在学生有问题的时候,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解答,当然更多的是引导的作用,这个建议的程度需要教师进行把握,既能让学生有思考的方向,又能让他们有一个思考的空间。其实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更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情,让他们知道化学并不是一个呆板枯燥的学科,而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有意思的科目,热情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认可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

四、化学知识的生活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树立一个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意识,要让他们知道化学不仅仅是一门需要学习的学校里的学科,更是一个生活的新视野。学习只是一个起点,我们最终需要做的是回归生活,回归到具体实践中。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水壶上有水碱的问题,并且我们会发现清理水壶上的水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那么水碱到底是什么呢,究竟该怎么清理呢?在课堂上,我为大家做出了水碱的简单解释,因为我们的日常用水中是含有矿物质的,在水烧开后,部分水蒸发了,原本溶解在水中的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分解并放出二氧化碳,难溶解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沉淀下来就成为水垢。那么我们该如何清理呢?食用醋对清理水垢是很有效的,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与水垢充分反应之后就能溶解。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变教学模式,这是教育的主流趋势。探究性学了在化学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相信在别的学科中同样有很大的价值。初中化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土壤,作为教师,我们希望为这片土壤提供最好的肥料,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7篇

相关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能够较好的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以支架式教学理论为探究对象,选择初中化学为突破口,首先对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相关概述,接着简述了支架式教学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最后提出几点应用建议.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化学;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相关概述

1.支架式教学理论之含义

“支架”二字原本主要是指建筑业中所使用的脚手架,将其引申到教学领域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构建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在当前学术界对其并未有统一定论.本文将支架式教学理论定义为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础,尽可能的为其提供帮助并在其能力得到增长之后及时撤去帮助[1].

2.支架式教学理论之特征

第一,教学范围独具特征.支架式教学实际上就是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的教学活动,所谓最近发展区是一个虚拟的、潜在的空间,只有在建构与学习中相邻的挑战时才会凸显出来.也就是说,在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应当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引起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并且对其现有的认知水平造成挑战,以此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生长点凸现出来.第二,交流方式独具特征.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可以独立的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在其中扮演的只是过渡者、帮助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运用此教学理论进行教学时往往需要一种师生之间平等、公开的交流方式,对于初中化学课程而言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是师生对话.这种对话应当是有效、互动的对话,通过对话的方式教师积极的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鼓励其自主探索、自主构建.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之意义

1.通过支架式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使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帮助、促进、合作的作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主宰者、灌输者的地位,在专业素养上可以说是一次挑战及提升[2].

2.通过支架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支架式化学教学过程中,一般步骤为师生探讨、研究方案、信息搜集、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能够在建立起学习框架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并提供了一种学习者共同体的情境,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把多种多样的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不断地创新、尝试最后得出结论.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非常有帮助.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建议

1.利用举例子的方式,巧妙搭建支架

支架的搭建方式较多,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熟练掌握更多的搭建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择优选择.利用举例子的方式搭建支架是较为常用的一种.举例子搭建支架可以简称为范例支架,其往往是使用学习中最具有代表性、最为典型的例子进行.例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应当首先意识到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首次对O2这种物质展开完整的认识,并且至此开始今后会继续出现通过O2认识到某一类物质的知识点,如,P、S、C等物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候就要注意有效支架的构建,首先教师可以从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增强学生的体验.接着,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燃烧现象进行观察并描述,并得出O2和其他物质的符号表达式,如,4P+5O2点燃2P2O5,注意尽量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过程中构建其支架,为之后的“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提供支架.在利用举例子的方式搭建支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例子的选择,尽量选取来自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

2.利用提建议的方式,构建支架

提建议构建支架的方式主要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性学习的时候运用,一般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瓶颈的情况下,教师将设问的语气转变为陈述的语气,从感觉上来看更加直截了当.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失误、粗心大意等原因导致实验的成功率普遍较低,无法观察到相应的现象自然也就得出不了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事先对容易致使试验出现失误的关键操作环节、注意事项等做出归纳,在实验开始之前给予建议.比如,需要注意使用的铁丝表面是否有锈迹,如果已有锈迹则必须使用砂纸将其打磨掉;使用的铁丝形状不可为直线型,而应当使其绕成螺旋状等.通过这些建议的提出,构建学习支架,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支架式教学理论由来已久并且在化学学科中作用较为明显.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总结、反思、归纳,更好的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张炳林,宁攀.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4):98.

[2]陈必云.支架式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J].科技信息,2009(24):72.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探究式教学;教学模式;旅游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18-02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求,以“活动为中心,学生为中心,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逐步取代传统教学方法。旅游教育承担着时代和行业发展的重任,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引入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培养适应时展和旅游业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特别是具备较强探究能力、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更高综合素质的终身学习型专业人才。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好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目前,探究式教学的应用较为广泛,而旅游教育中有关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极为匮乏,笔者在基于目前的研究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一、理论概述

(一)探究式教学理论

探究是一种涉及形成问题、观察、建立假设、分析数据、解释预测、作结论等多侧面的复杂活动。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教为学服务,这就是探究式教学的本质。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在于学生,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另一种教学方式,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即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为基本特征,重在知识技能的获取和应用,既重视获取知识的结果,又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自行探究和发现,同时这种探究和发现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即有意义的探究学习。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探究教学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化,是探究教学经验的进一步概括化和理论化。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探究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探究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其科学态度及精神,按模式分析等方法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探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环节,是沟通两者的重要桥梁。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探究式教学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在理工类的课程以及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较为普遍,然而在旅游教育中的研究极为匮乏。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主要可分为研究型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特别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旅游教育多年来一直在不断摸索和改进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通过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需要。

(二)职业能力理论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需具备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动态的、多维的、持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与行业发展阶段赋予职业能力的内涵不同并不断地深入变化。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目前对职业能力的概念解释很多,主要可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心理学角度,认为职业能力是个体心理特征的体现,是影响职业活动效率和职业活动进行与展开的直接影响因素;其次,从综合性构成要素的角度,认为职业能力由多种元素符合而成,又称其为“综合职业能力”;再次,从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角度,认为职业能力与一般能力相对,职业能力是一般能力经过发展和整合而形成的稳定的综合能力等。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旅游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旅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旅游实践工作,从而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与发展。综上笔者认为,职业能力是指个体通过已有的学习经验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从而能胜任并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综合能力。旅游专业人才未来更好的适应行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升级,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应变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探究式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探究理念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融入旅游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探究理念突破传统教学的弊端,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基于探究理念和学生职业发展要求构建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其次,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旅游教育具有重要的教学实践意义。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主,辅之以其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法、图像演示法、讨论法等,但这些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产品的升级转型,对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建立指导旅游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旅游院校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优秀专业人才。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传统教学;师生定位

新世纪以来,体验式教学理论成为中国英语教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种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教学理念,体验式教学理论,在现阶段中国英语教学中,经过几年的实践,渐渐获得了社会的欢迎与认可。其针对某一特定语言的不同技能训练,有其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从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基础入手,探索传统模式下和体验式教学理论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师生定位的转变。

一、体验式教学的教育原理

体验式教学理论专注真实的学习环境,相信学习等同于创造。此教学理论来源于西方教育学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原理。建构主义始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这一主义,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地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此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个人建构,而不是他人传递;教师的价值在于帮助和促进学习者的进步;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反对简单灌输现成知识,推崇有意义的、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

美国教育学家Kolb完整论述了体验式教学理论。他强调,体验学习的核心在于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使他了解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验知识,通过帮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与相关知识的紧密联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基于此理论,他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包含四个阶段,即具体体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实践。这四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分别是:体验不同情境;对已有的体验进行逻辑思维,推论、并辩证思考;达到理解所观察的内容、对其进行抽象概括并转换为合乎逻辑的概念;验证形成的概念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

二、传统模式下和体验式理论下的师生定位的转化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倾向以教师为中心,利用讲解为主要教学手段向学生教授知识,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以被动的填鸭方式地获取信息,外语教学已退化为简单的记忆灌输训练。课堂上教学缺少交互性,学生相互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贫乏,课堂陷入一种僵硬、无生气的状态。同时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束缚,使得新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于进入课堂,中国语境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工作进程缓慢,举步维艰,既缺乏宏观引导的对策,又缺少微观具体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通过多维的教学理念和多元的观察视角,来了解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探寻有所针对的解决方法。体验式教学理论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要求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主动去加工信息并建构知识的意义,建立自己的理解,同时加强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

体验式教学理论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应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外部信息,从而获得知识的新意义。教师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刺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而不是直接灌输知识。根据体验式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其学习目的、要求和难点,考虑其情感需求,设计教学活动及运用教学方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退居于辅助,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详细的学习任务以引导学习,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 开展多样化互动,丰富学习活动,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该教学理念为大学英语课堂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认知主体,起主体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起主导作用;教材上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而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联想思维,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场所,促进其潜能的发挥。

三、体验式教学课堂的教学原则

体验式教学理论主张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学活动的首位是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其理论支持下,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需遵循着以下原则:第一,学习任务的实在性,即教学的目的为将全部学习任务都归置于真实语境中,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布置真实的学习任务,体验实践各种内容或技能;第二,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体验式教学理论强调,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自,刺激学生的思维,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体验式教学课堂中,师生角色有别于传统教学课堂中的师生定位, 教师不再是进行独立教学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任务教学,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体验式教学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 Kolb, D. 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1984.

[2] Nunan, 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Heinle & Heinele/Thomson LearningAsia,2001.

[3] 玛丽娜,南纪稳.探究体验式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7.

探究式教学理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合作探究式;理论与实践

新课改的实施,使合作探究式学习被提了出来。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注重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较大的限制。在此,合作探究式教学便是对初中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合作探究小组

在一般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中心,而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师生关系疏离,学生难以与教师一同参与教学活动。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注重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思考的广度与宽度,以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而教师可以让学生构建合作探究小组,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亲身实践中获取经验,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继而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数学学习态度。

二、创造师生互动的合作探究环境

在落实合作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创造和谐民主科学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同学生往往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课堂教学难以活跃。故而在合作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创造科学的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环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勇于探究的气氛,提升了探究热情,并且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为发展学生问题意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作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在数学中遇到的问题。当然,教师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以诱导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重要目的,展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如此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到学习过程中去,从而强化学生的协调能力与组织能力。

三、开展具有生活情境的合作探究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均能对抽象的数学学科知识有所反映,故而数学学科的最终目的便是为生活服务,为解决生活中的目的服务。故而教师在实施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数学学科抽象的函数知识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趣味,同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将数学与生活中的问题之间的联系为教学基础,设计丰富有趣的问题情境,以达到培养学生渗透思维与诱发学生能动性的目的。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式直观的教学为主要传授知识的途径,以学生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为切入点,导入数学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例如,在“勾股定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家里的液晶彩电的尺寸,并通过液晶电视长、高求出对角线,以实物启发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诱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主动性,以感性转化为理性,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适应,促使学生更易于掌握数学知识。

总而言之,唯有将数学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才是当前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才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数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而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合作探究式教学正是对数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雪梅.新课标下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3).

[2]张向战.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及其理论探源[J].晋中学院学报,2005(02).

上一篇:电工电气自动化范文 下一篇:职业礼仪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