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范文

时间:2023-11-16 17:10:10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篇1

1.教学中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欲望。

注意在讲课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结构和方式,善于制造“悬念”。如:在学习“光沿直线传播规律”时,学生脑海中刚建立起概念,就提出“小孔成像”的现象,直线传播的光线为什么经过小孔后成为倒立的像?引起学生思维上的暂时混乱,并通过拓展知识“在小孔处安上凸透镜就可以成为简易照相机”,设置出引发想像的“悬念”。从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时提出做小孔成像的探究题目,学生就会带着很大的疑问和兴趣进行探究学习。

2.巧设教学“情境”,由感而发引出探究的话题。

新教材非常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给出了大量的图片和阅读材料。教学中在充分运用直观材料的同时,截取民间传说、故事或影视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像“猴子捞月”、“桂林山水”等影视作品,创设出身临其境的直观意境。用亲眼得见来获得感性认识,由此引出探究话题:水中月亮离水面到底有多远?学生在水深和像距问题上常会出现认知误区,在亲历情境的基础上展开的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明晰牢固的认知。

3.课堂上对比成功“作品”,开拓学生的想像空间。

展示已经成功的作品可以开拓学生想像的空间,增强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从中获得探究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如介绍兄弟学校的研究成果“出租车司机困乏提醒器”。就是学生每天坐出租车上下学时,发现司机在疲劳时易出现走神现象,然后结合所学物理知识,翻阅了大量资料,多次动手制作、修改,最后申请了专利,也受到出租车司机的欢迎。学生在听后知道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增强了创新和探究的信心,同时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探究想法。

4.用问题引发学生展开“想像”,获取更多探究性学习的思路。

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多向思维,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如提出“傍晚向教室窗外望外面景物还很清楚,可打开教室的灯后再看外面就不如刚才清楚了”的问题,引发学生展开想像。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学生也提出许多如“为什么电影中有的玻璃从外向里看不见,从里向外看得却很清楚”的探究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不马上解答,而是分类整理,让学生回去观察和实践,实现从实践中探究新知。

有些光学问题用到了几何作图、统计等数学知识,通过探究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如从两条反射光线怎样确定光源位置?启发学生结合数学知识大胆想像,寻找多种解决的思路。另外一个题目:给出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角度变化时,折射角变化数据以及入射角与折射角之比、入射角与折射角正弦之比等多组数据。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数据,从而了解折射率的发现过程。

5.组织学生“交流和探讨”,在沟通中提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个人情况不同,家庭条件也不一样,探究学习的方式千差万别,让学生学会分享探究方法、经验和资料。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展现自我、互相学习的过程,评价和总结不要过于简单化,要在细节中发现思维的缺陷和知识的不足,这样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提高水平,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篇2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创设情境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新的课程理念。而探究性学习就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是贯穿于全书的全部文字和设置在各个栏目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应该时时不忘探究。创设情境是探究的开始,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为探究做准备时,教师应先呈现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创设情境有以下几种方式:

1、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例如: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第19页)的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说出资料中的每一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主要适应环境中的哪一种因素,从而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之后,进一步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让学生把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

2、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每个孩子降生来到这个世界,对周围充满着无数的好奇,他们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来认识周围世界。心理学研究认为:与实物直接接触而获得的体验是最具体、形象的体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对实物进行细致观察,然后启发学生提问。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第15页)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捕捉鼠妇时所观察到的鼠妇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围绕它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并进行实验。再如:在讲授“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新教材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第78页)时,应尽可能利用当地常见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或标本,为学生观察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

3、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联系生活生产,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让学生遇到生活中的事实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激励学生产生疑问。例如:在讲“水分运输的途径”(新教材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第110页)时,课文提到水分从土壤中通过根毛进到根的内部。使到学生理解蒸腾作用具有促进水分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关键,然而它却与生活中 “水往低处流” 的现象相矛盾。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留”这句俗话,启发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在植物体内部水分却是向上流的?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抽水机抽水和自来水管向上输送水的情形,从而提出这样的问题:难道在植物体内部也有抽水机吗?是什么原因使水分向上流的?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植物茎内确实有专门运输水的结构,理解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水分在植物体内上升。

4、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从有关的热点问题的切入,可以使到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强,更容易接受知识,引发他们对问题的进一步了解,进而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病毒”(新教材第二单元第四章,第72页)这一章时,教师可从被称为世纪瘟疫的艾滋病出发,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艾滋病等病毒的情况,并且说出他们是从哪儿得到这些知识的。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出人类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以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再进一步进行教学。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为了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除了运用以上几种方法外,教师还应该利用语言、实验、教具等各种教学手段,创造一种符合学生需要的情境,为探究性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在探究性学习中除了有良好的情境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进行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并进行探究的小结,要求学生撰写报告等。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传统型的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或先讲概念后举例的方式,应着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符合现代教学设计的原理。这样,才能充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实现素质教育。

而在这一学期里,我在教学过程中都在尝试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进行教学,也为验证在创设情境与没有创设情境的教学效果,分别用两种方式在两个班讲授同一节课的内容,结果,没有创设情境的班教学效果明显比进行创设情境的班差,与平时有创设情境的教学比较,教学效果也相差很大。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更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篇3

关键词:语文;探究;语文性;自主性;过程性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的学习领域内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分析研讨、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正确把握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对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语文教师而言,理解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利于正确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在其中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对学生而言,理解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正确实施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少走弯路,最终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笔者认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一、语文性

语文教学是透过言语所承载的内容来学习言语,非语文教学是通过言语去发现或获得言语所承载的内容,说到底,语文教学就是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属于语文的探究性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性应该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首要特性,是区别其他课程探究性学习的根本属性,它决定了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和方向,同时也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属。

有位教师在教学《石灰吟》时,带领学生探究两个问题。一是明朝的冤案,二是石灰产生过程中的化学反映。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带领学生到生物实验室做变色的实验,探究鲜花变色的秘密。这两位教师的做法明显违背了语文性的原则。探究明朝的冤案应属于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石灰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映应属于化学学科的探究性学习,通过做实验探究鲜花变色的秘密应于生物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显然这些活动文学科的本质背道而驰。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故而不能脱离具体的文本天马行空地去探究,文本也应是语文性的一个体现。再者,语文探究性学习不反对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探究,不管与什么学科跨学科探究,落脚点都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其他学科的素B。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不应让语文在探究性学习中被消解。“虽然学科之音没有壁垒,要彼此沟通,但沟通的结果不是使一个学科消解。”因此,守住语文的底线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二、自主性

学生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在探究性学习中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立足学生的学,探究性学习本来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有效学习方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对于未知领域都有探究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的强烈。”由此看来,探究是学生的本能需要,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应以学生的这种需要为导向,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中,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品质,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是创造力的源泉。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个人,社会的向前发展就不可想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有创造力的人,一定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人,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一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语文探究学习实践中,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品质,为深层次的语文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自主质疑、自主选题、自主组建探究团队、自主查阅资料、自主提出假设、自主交流展示,当然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也不可完全放手,而应充分发挥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三、过程性

传统的教学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针对这一弊病,新课标的明确提出了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这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孔子把学习过程分为立志、学、思、习、行的过程,《中庸》把学习过程分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等几个过程。由此可见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以思维过程来看,就分为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四个阶段。因而,语文探究性学习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应关注探究的过程。

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探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尽量像严谨的科学研究那样,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而言,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加强对探究过程中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因为过程是用时间来衡量的,特别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的时间,这样,语文探究性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具有语文性、自主性、过程性的特点,正确理解语文探究性的特点,能有效地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篇4

关键词:生物;新课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成才

一、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定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并加深理解知识的内涵,认识基础科学概念与规律,掌握基本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积极态度。探究包括的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六个步骤。探究的基本特征有自主性、探究性、过程性、实践性等。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交互作用的,相辅相成。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最适合的学习方法。

二、生物探究性学习的课程设计

(1)确立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目标。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确立教学目标,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考虑。①知识目标方面。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里,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转化变为自己的知识,强调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加以综合并到实际中去应用;②能力目标方面。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利用多种途径去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与信息能力,能对各种已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能力,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的能力;③情感态度目标方面。探究性学习主要培养与人交往和团队协作精神,探索和创造精神,且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意识,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

(2)选择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内容。生物课程中,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包括:①生物学基本概念,②生物学探究性实验,③自然现象中的生物学问题,④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⑤人体健康中的生物学问题,⑥科学前沿中的生物学问题,⑦与生物学有关的跨学科综合性问题,⑧与技术、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等。总之,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是有规定的相关内容的,在实施教学中应选择具有可教育价值的探究题目,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领悟到探究的思想,体验探究的方法,同时主动积极地获得相应的知识。

(3)建构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模式。根据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结合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可以建构与科学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包括:提出问题——搜集有关的资料和事实——提出猜想和假设——对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和推理——发现规律形成结论——评价和讨论。

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可分为:①生物学相关概念模式:提出问题——认识材料——探究问题——形成概念——深化概念。②生物学原理探究模式:发现问题——讨论研究——提出假设——探究与验证——总结结论——实际运用。③综合性问题探究模式:提出问题——制订探究方案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深化理解。④生物学实验探究模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实验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⑤复习模式:提出问题——合作整理——汇报评价——总结构建——练习拓展。⑥生物科学史渗透模式:背景——思想——实验——归纳总结。

三、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

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结果评价可称为是一种表现体现式评价,也就是学生实际操作探究性的课题任务来体现其对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掌握程度,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进度进行客观真实评价。生物课程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具有以下特点:①评价目标具有过程性特点,即在评价探究性学习的时候,要把整个探究过程都纳入评价范围之内,而不是将最后结果只纳入评价。②评价方式具有多元化特点:即参与评价者应包括教师、探究者本人和探究小组的其他组员等共同参与。③评价方法的结合性特点:即在评价探究性学习时,要将定性和定量结合在一起,其具体操作时有提问口头回答评价、作业书面评价等。④评价内容的综合性特点:即在评价过程中,除达到知识目标外,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很重要。⑤评价标准的灵活性特点:即在评价探究性学习的结果时,不能单纯用单一的是非对错,而重点强调其探究的最终作用,以促进学生发展。⑥评价对象的差异性特点:即在评价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学生探究的内容和性质及学生个体间差异,有弹性地调整评价标准。

四、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

生物课程实施探究性学习,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在生物课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一定要认识到学生探究的主体。设计探究过程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中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让学生积极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能适时发挥指导作用,从技巧和方法上给学生予以适当帮助,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第二,问题性原则。探究性学习中发现问题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并让学生围绕问题去开展探究准备工作,即寻找资料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载体,没有问题就谈不上探究,这是由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的。

第三,开放性原则。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着探究的方式、问题的提出、内容和活动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还有结论评价有着不确定性和无限性。

第四,创造性原则。探究性学习是指以“探究”作为手段,来挖掘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所以,探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陈丹,张颖之.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查[J].学科教育,2003(1).

[2]黄雄兴.对我国教育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篇5

[关键词] 中学地理 探究性学习 学习能力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过去那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时展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思维更开阔的人才,因而它更需要将教学的重点要由过去的灌输知识转移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上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从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提出、构建、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探讨。

1 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提出

探究性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J・J・Schw ab)倡导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要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去发现结论。

2 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构建和实施

2.1 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探究性学习没有固定的程序,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形成了三种基本模式:“创设情景―观察探究――推理证明”模式、“遇到问题――收集资料――论证探究”模式及综合模式。

2.2 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实践,反复探究,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学习过程。因此,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2.2.1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首先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要作到“六个让”:地理教学仪器让学生操作;地理特征让学生发现;地理原理让学生讲述;地理规律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思路让学生探索;学习难点让学生突破。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给学生以充分的表现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每一节课的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都得受到充分的锻炼。

2.2.2 建立人际互动的学习机制。探究性学习不仅强调学习是个体自主的探究,自主的建构的过程,还认为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与他人、与社会、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双向构建过程,这也是学生的认识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前提下,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人际互动的学习机制。

2.2.3 优化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不断优化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主要把握好三个阶段:

2.2.3.1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①从学生已有知识创设情境,采用对比方法,注意新旧知识联系;②从学生生活实例创设情景,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有利于形成思维和括动的展开;③从案例链接社会实际创设情景,鲜活的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④从教材、图表分析创设问题情景;⑤改变已知条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已有知识的“空白点”(其他人目前还没有想到的)、“缺点”、“交叉点”、“重点”、“难点”、“不同点”,调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问题,或诱发动机,修订探究选题。

2.2.3.2 实践体验阶段。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收集信息、调查研究、初步交流,教师给以充分的鼓励、支持和适当的方法指引,如“水的运动的探究性学习研究”,学生搜集了与此相关的资料:“全球水的危机”、“灌溉――水分变化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由此归结出水循环运动规律,并从人们应用水循环原理的成功范例得出解决新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方案:2004年10月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大减96%,30座控制性水库容量锐减5亿立方米,广东旱情加剧,粤将建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应对干旱,跨流域跨区域调配水资源。

2.2.3.3 表达交流阶段。将学习收获归纳整理形成书面和口头材料向全班发表,通过交流、研讨,与他人共享成果。比如学生通过“水的运动探究性学习”,然后进行交流,不仅更加明确了水循环规律,也明确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还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应该珍惜和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2.2.4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要把握好“时间”和“程度”两个尺度。在时间上有短期探究学习和长期探究学习;在程度上,有部分探究学习和完全探究学习。比如,在高一级第一学期里就可探究以下课题:“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证据”,“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画出自然地理要素影响链”,“我们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等等,就是先从与之相关的若干小课题探究再到较大的探究课题。从短期到长期,从部分到完全,从小问题到大课题开展探究性学习,循序渐进,教师由指导过渡到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3 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的评价

评价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评价要贯穿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作用及进步的幅度。

4 结束语

探究性学习是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完成从学到用过度最高水平的地理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地理新教材的应用,能够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特点,培养学生自学、思考、探求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在学习中探究,又在探究中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澄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 黄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2)。

3 张增,地理教学中渗透探究理念,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9)。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篇6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大体上可划分为两大类:接受性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所组成的封闭环境下,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输出的知识,学习偏重于死记硬背、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得到的知识在质和量上都有其局限性。因此,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接受性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究其原因,在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接受性学习方式有三大弊端:

1.封闭性。接受性学习方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教师只管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局限在书本上,不利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脱离实际、高分低能、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其自然。

2.被动性。在接受性学习方式下,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如同工厂中的产品一样,教师是生产者,生产者负责把原料加工成产品,生产出的产品(学生)没有了个性,整齐划一、同一规格。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失落,主体地位受到侵犯,创新意识和能力受到剥夺,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缺乏实践性。接受性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国学习方式的主体,其原因有二:一是传统的知识观大力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和师道尊严,较为注重智力和技能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知识理解流于浅显层面,根本谈不上应用。二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仅重视学生应试能力和技能目标的培养,缺乏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缺乏实践性。

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1.问题性。探究性学习就是把问题的形成作为学习的起步阶段,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问题着手,层层深入,在主动探索中掌握所学知识。在探究性学习中,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问题(知识),不是只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自觉探索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接受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习和实践的关系,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结果造成了高分低能现象的大量存在。探究性学习则极为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被禁锢于书本之中,而是在实践中开动脑筋,运用灵巧的双手,从探究中学习知识,从做中学习技能。“当他们操作材料,进行实验,探索发现事物,并谈论是如何发现的时候,他们在进行着最佳的学习”。只有投身于社会实践中,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理解学科内容,学习才是真实的、有趣的、令人神往的。

3.主体性。建构主义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知识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探究性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向学生提供数据资料、背景知识等,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探究学习的内涵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牛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4.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情感的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它的目标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学习过程是强调个性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自主独立的创造别具一格,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这一过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鼓励问题解决方案的多样化,鼓励学生求异、求新,这种评价具有开放性。

5.参与性。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学习者的参与。在接受性学习方式下,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受到侵犯而失落,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很少。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意识随之失落,成为一架被动听课的机器。在探究性学习方式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探索、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和处理信息的每一步都要有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于是大大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三、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完全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调整行为。首先,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绝对权威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适应角色转换。其次,教师要具有终生学习的理念。学生研究的课题涉及课内课外,内容丰富,范围极广,而教师的知识毕竟有限,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选择的课题补充许多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发言权,才有资格和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最后,在探究过程中,还要用到一些科学方法和现代化研究手段,教师还要学习有关的学科理论,以便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做出相关调整。

2.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方式对于间接性知识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两种学习方式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每种学习方式各有其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替代的特殊功效。在提倡以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来学量的间接知识、把间接知识的学习纳入到多样化的探究过程的同时,应注重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3.所有学科都可以渗透和开展探究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入其中的学习方式,在各个科目中均应大力提倡。不仅在小学数学、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科目中,而且在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乃至在艺术(音乐、美术)学习中,均应倡导探究性学习。

4.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即重在过程性评价。不能仅从学生是否探究出正确结果、结论来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进行评价,而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协作精神、合作能力等,都要做出合理的、恰当的评价,同时要突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等方面的评价。切不可只重结论,不重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外实验;课堂研究性学习

生物学科具有极强的生活性,要求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以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和生物实验为基础框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生物教学也需要以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为教学的目标,因此,高中生物要促进课堂研究性学习与课外实验的有机结合,要促使学生在学好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外实验的参与程度,提高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探究习惯的培养。

一、课外实验与课堂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的课外实验突破了课堂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外实验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爱动、爱操作的本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户外场地的广阔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堂的探究性学习也是立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其主要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探究能力的提升。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教学材料往往是从课外或社会生活中的素材中取得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点是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探究。探究性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由重视教学结果转向重视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和探究性人才的培养。

二、促进高中生物课外实验与课堂研究学习相结合的有效对策

1.注重探究性实验方式,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课外实验在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课外实验也应当重视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不能单纯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进行课外实验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要让学生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步骤的确定,对整个实验过程负责,要重视实验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一节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树叶中色素的含量和种类,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过程的设计,指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以进一步研究不同颜色的植物叶子中所含有的色素的种类和含量。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菜市场和植物园找到几种不同颜色的叶子。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到实验室中准备器材。最后通过适当的分组,让学生根据制订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鼓励,学生的探究性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2.精心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引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生物实验教学往往受到地域性条件或时间性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实验结果。教师必须在实验开始之前做好实验准备,并提前制订实验计划,根据地域性和季节性的条件对实验过程做出调整。同时,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也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实验准备,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要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者实验结果遭遇的失败对实验过程进行调整。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使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基础知识、培养探究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多次实验、反复操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行为,保证学生实验的成功率,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发挥。

3.重视课外实验的可行性,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

课外实验和探究性学习都强调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分析,要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找出符合生活、生产实际和科研需要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分析,因此,生物课外实验和课堂探究性学习都要立足于实际社会生活制订研究课题。例如,面对不断严重的环境问题,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环境空气污染监控”研究;面对不断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影响”课题等。总之,生物课外实验与探究性学习都要以已知知识为基础,以实际生活问题为指导,注重实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

高中生物教学通过课外实验强化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发展,同时要将课堂探究性学习与课外实验有机结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乾阳.化学趣味实验、课外实验和家庭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3(43).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篇8

【关键词】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课程目标;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学习方式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提高中华民族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这一基本目的出发,把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摆上了重要的位置。《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成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学生科学素养概念的界定

1.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综合科学――化学》一书中强调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在教学中要体现科学过程、培养科学方法、发展探索能力。科学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通过实验检验假说,通过实验得出规律。总之,《综合科学――化学》是以直观性、趣味性、生活性、社会性、实践性、探究性、普及性来体现科学素养的内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探究能力的目的。

2.《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对科学素养有了这样的定义: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许多活动。这些方面包括: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的共同事业,认识他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

3.我国科学课程改革专家组参鉴国际科学教育界关于科学素养的界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认为科学素养有四个基本维度:①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②科学知识与技能;③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王磊教授在《展望21世纪中学化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指出:在这一轮科学课程及教学内容改革中明确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目标,突出对科学探究、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的教育要求,强调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科学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对科学历史、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等等更为重要、更为概括和深远的科学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目标要求。鲜明地体现出综合考虑科学、技术、社会与学生发展的各方面需要,尤其强调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的现代课程理念。

从上述不同的国家以及各个学者对科学素养的描述可以看出科学素养的内涵是开放的、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其理解有所不同。在各种不同定义的后面和新的社会环境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术界对科学素养的表述已有一个大致的共识,即科学素养指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

1.探究性学习的定义

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从定义中还可以看到,这种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表明探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

2.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如何通过探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围绕着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一个开放性的环境中自主、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

2.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寻求知识的体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最终得出结论,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态度,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积极探究、肯于创新、努力求知的习惯。

3.通过探究性学习,学会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空间,学生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开展团结协作,学会交流研究。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

4.通过探究性学习,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培养只有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并且形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努力探索的顽强毅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通过探究性学习,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联系社会实际开展探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6.通过探究性学习,激活知识储备训练综合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有些课题需要用到学生已有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并要将知识、技能、方法综合运用,这就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合上述种种关于科学素养以及探究性学习的知识,我们再来看“科学探究成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温润辉.《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中学生物教学,2003(5)27―29

[3]李伟臣,邹秋菊.《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4]宋闯军.《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5]唐力.《化学探究教学过程建构性特征的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2(3)

上一篇:简述学前教育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