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范文

时间:2023-11-16 17:10:10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篇1

1.教学中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欲望。

注意在讲课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结构和方式,善于制造“悬念”。如:在学习“光沿直线传播规律”时,学生脑海中刚建立起概念,就提出“小孔成像”的现象,直线传播的光线为什么经过小孔后成为倒立的像?引起学生思维上的暂时混乱,并通过拓展知识“在小孔处安上凸透镜就可以成为简易照相机”,设置出引发想像的“悬念”。从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时提出做小孔成像的探究题目,学生就会带着很大的疑问和兴趣进行探究学习。

2.巧设教学“情境”,由感而发引出探究的话题。

新教材非常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给出了大量的图片和阅读材料。教学中在充分运用直观材料的同时,截取民间传说、故事或影视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像“猴子捞月”、“桂林山水”等影视作品,创设出身临其境的直观意境。用亲眼得见来获得感性认识,由此引出探究话题:水中月亮离水面到底有多远?学生在水深和像距问题上常会出现认知误区,在亲历情境的基础上展开的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明晰牢固的认知。

3.课堂上对比成功“作品”,开拓学生的想像空间。

展示已经成功的作品可以开拓学生想像的空间,增强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从中获得探究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如介绍兄弟学校的研究成果“出租车司机困乏提醒器”。就是学生每天坐出租车上下学时,发现司机在疲劳时易出现走神现象,然后结合所学物理知识,翻阅了大量资料,多次动手制作、修改,最后申请了专利,也受到出租车司机的欢迎。学生在听后知道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增强了创新和探究的信心,同时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探究想法。

4.用问题引发学生展开“想像”,获取更多探究性学习的思路。

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多向思维,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如提出“傍晚向教室窗外望外面景物还很清楚,可打开教室的灯后再看外面就不如刚才清楚了”的问题,引发学生展开想像。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学生也提出许多如“为什么电影中有的玻璃从外向里看不见,从里向外看得却很清楚”的探究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不马上解答,而是分类整理,让学生回去观察和实践,实现从实践中探究新知。

有些光学问题用到了几何作图、统计等数学知识,通过探究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如从两条反射光线怎样确定光源位置?启发学生结合数学知识大胆想像,寻找多种解决的思路。另外一个题目:给出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角度变化时,折射角变化数据以及入射角与折射角之比、入射角与折射角正弦之比等多组数据。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数据,从而了解折射率的发现过程。

5.组织学生“交流和探讨”,在沟通中提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个人情况不同,家庭条件也不一样,探究学习的方式千差万别,让学生学会分享探究方法、经验和资料。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展现自我、互相学习的过程,评价和总结不要过于简单化,要在细节中发现思维的缺陷和知识的不足,这样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提高水平,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篇2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创设情境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新的课程理念。而探究性学习就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是贯穿于全书的全部文字和设置在各个栏目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应该时时不忘探究。创设情境是探究的开始,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为探究做准备时,教师应先呈现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创设情境有以下几种方式:

1、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例如: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第19页)的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说出资料中的每一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主要适应环境中的哪一种因素,从而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之后,进一步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让学生把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

2、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每个孩子降生来到这个世界,对周围充满着无数的好奇,他们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来认识周围世界。心理学研究认为:与实物直接接触而获得的体验是最具体、形象的体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对实物进行细致观察,然后启发学生提问。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第15页)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捕捉鼠妇时所观察到的鼠妇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围绕它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并进行实验。再如:在讲授“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新教材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第78页)时,应尽可能利用当地常见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或标本,为学生观察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

3、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联系生活生产,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让学生遇到生活中的事实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激励学生产生疑问。例如:在讲“水分运输的途径”(新教材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第110页)时,课文提到水分从土壤中通过根毛进到根的内部。使到学生理解蒸腾作用具有促进水分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关键,然而它却与生活中 “水往低处流” 的现象相矛盾。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留”这句俗话,启发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在植物体内部水分却是向上流的?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抽水机抽水和自来水管向上输送水的情形,从而提出这样的问题:难道在植物体内部也有抽水机吗?是什么原因使水分向上流的?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植物茎内确实有专门运输水的结构,理解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水分在植物体内上升。

4、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从有关的热点问题的切入,可以使到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强,更容易接受知识,引发他们对问题的进一步了解,进而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病毒”(新教材第二单元第四章,第72页)这一章时,教师可从被称为世纪瘟疫的艾滋病出发,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艾滋病等病毒的情况,并且说出他们是从哪儿得到这些知识的。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出人类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以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再进一步进行教学。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为了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除了运用以上几种方法外,教师还应该利用语言、实验、教具等各种教学手段,创造一种符合学生需要的情境,为探究性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在探究性学习中除了有良好的情境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进行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并进行探究的小结,要求学生撰写报告等。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传统型的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或先讲概念后举例的方式,应着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符合现代教学设计的原理。这样,才能充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实现素质教育。

而在这一学期里,我在教学过程中都在尝试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进行教学,也为验证在创设情境与没有创设情境的教学效果,分别用两种方式在两个班讲授同一节课的内容,结果,没有创设情境的班教学效果明显比进行创设情境的班差,与平时有创设情境的教学比较,教学效果也相差很大。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更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篇3

关键词:语文;探究;语文性;自主性;过程性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的学习领域内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分析研讨、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正确把握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对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语文教师而言,理解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利于正确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在其中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对学生而言,理解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正确实施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少走弯路,最终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笔者认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一、语文性

语文教学是透过言语所承载的内容来学习言语,非语文教学是通过言语去发现或获得言语所承载的内容,说到底,语文教学就是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属于语文的探究性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性应该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首要特性,是区别其他课程探究性学习的根本属性,它决定了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和方向,同时也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属。

有位教师在教学《石灰吟》时,带领学生探究两个问题。一是明朝的冤案,二是石灰产生过程中的化学反映。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带领学生到生物实验室做变色的实验,探究鲜花变色的秘密。这两位教师的做法明显违背了语文性的原则。探究明朝的冤案应属于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石灰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映应属于化学学科的探究性学习,通过做实验探究鲜花变色的秘密应于生物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显然这些活动文学科的本质背道而驰。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故而不能脱离具体的文本天马行空地去探究,文本也应是语文性的一个体现。再者,语文探究性学习不反对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探究,不管与什么学科跨学科探究,落脚点都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其他学科的素B。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不应让语文在探究性学习中被消解。“虽然学科之音没有壁垒,要彼此沟通,但沟通的结果不是使一个学科消解。”因此,守住语文的底线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二、自主性

学生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在探究性学习中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立足学生的学,探究性学习本来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有效学习方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对于未知领域都有探究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的强烈。”由此看来,探究是学生的本能需要,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应以学生的这种需要为导向,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中,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品质,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是创造力的源泉。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个人,社会的向前发展就不可想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有创造力的人,一定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人,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一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语文探究学习实践中,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品质,为深层次的语文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自主质疑、自主选题、自主组建探究团队、自主查阅资料、自主提出假设、自主交流展示,当然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也不可完全放手,而应充分发挥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三、过程性

传统的教学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针对这一弊病,新课标的明确提出了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这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孔子把学习过程分为立志、学、思、习、行的过程,《中庸》把学习过程分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等几个过程。由此可见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以思维过程来看,就分为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四个阶段。因而,语文探究性学习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应关注探究的过程。

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探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尽量像严谨的科学研究那样,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而言,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加强对探究过程中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因为过程是用时间来衡量的,特别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的时间,这样,语文探究性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具有语文性、自主性、过程性的特点,正确理解语文探究性的特点,能有效地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篇4

关键词:生物;新课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成才

一、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定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并加深理解知识的内涵,认识基础科学概念与规律,掌握基本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积极态度。探究包括的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六个步骤。探究的基本特征有自主性、探究性、过程性、实践性等。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交互作用的,相辅相成。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最适合的学习方法。

二、生物探究性学习的课程设计

(1)确立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目标。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确立教学目标,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考虑。①知识目标方面。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里,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转化变为自己的知识,强调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加以综合并到实际中去应用;②能力目标方面。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利用多种途径去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与信息能力,能对各种已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能力,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的能力;③情感态度目标方面。探究性学习主要培养与人交往和团队协作精神,探索和创造精神,且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意识,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

(2)选择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内容。生物课程中,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包括:①生物学基本概念,②生物学探究性实验,③自然现象中的生物学问题,④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⑤人体健康中的生物学问题,⑥科学前沿中的生物学问题,⑦与生物学有关的跨学科综合性问题,⑧与技术、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等。总之,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是有规定的相关内容的,在实施教学中应选择具有可教育价值的探究题目,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领悟到探究的思想,体验探究的方法,同时主动积极地获得相应的知识。

(3)建构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模式。根据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结合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可以建构与科学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包括:提出问题——搜集有关的资料和事实——提出猜想和假设——对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和推理——发现规律形成结论——评价和讨论。

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可分为:①生物学相关概念模式:提出问题——认识材料——探究问题——形成概念——深化概念。②生物学原理探究模式:发现问题——讨论研究——提出假设——探究与验证——总结结论——实际运用。③综合性问题探究模式:提出问题——制订探究方案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深化理解。④生物学实验探究模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实验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⑤复习模式:提出问题——合作整理——汇报评价——总结构建——练习拓展。⑥生物科学史渗透模式:背景——思想——实验——归纳总结。

三、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

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结果评价可称为是一种表现体现式评价,也就是学生实际操作探究性的课题任务来体现其对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掌握程度,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进度进行客观真实评价。生物课程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具有以下特点:①评价目标具有过程性特点,即在评价探究性学习的时候,要把整个探究过程都纳入评价范围之内,而不是将最后结果只纳入评价。②评价方式具有多元化特点:即参与评价者应包括教师、探究者本人和探究小组的其他组员等共同参与。③评价方法的结合性特点:即在评价探究性学习时,要将定性和定量结合在一起,其具体操作时有提问口头回答评价、作业书面评价等。④评价内容的综合性特点:即在评价过程中,除达到知识目标外,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很重要。⑤评价标准的灵活性特点:即在评价探究性学习的结果时,不能单纯用单一的是非对错,而重点强调其探究的最终作用,以促进学生发展。⑥评价对象的差异性特点:即在评价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学生探究的内容和性质及学生个体间差异,有弹性地调整评价标准。

四、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

生物课程实施探究性学习,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在生物课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一定要认识到学生探究的主体。设计探究过程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中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让学生积极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能适时发挥指导作用,从技巧和方法上给学生予以适当帮助,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第二,问题性原则。探究性学习中发现问题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并让学生围绕问题去开展探究准备工作,即寻找资料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载体,没有问题就谈不上探究,这是由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的。

第三,开放性原则。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着探究的方式、问题的提出、内容和活动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还有结论评价有着不确定性和无限性。

第四,创造性原则。探究性学习是指以“探究”作为手段,来挖掘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所以,探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陈丹,张颖之.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查[J].学科教育,2003(1).

[2]黄雄兴.对我国教育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篇5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探究情境 实验教学 课堂总结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完善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改观传统教学里那种单向输入的“填鸭式”教学,积极利用探究教学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对生物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剖析,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由于探究性学习是动态变化的,它对教师的课堂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如何紧扣生物学科特点,积极搭建平台,有效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巧妙创设探究性情境,为探究性学习注入活力

在生物课堂上,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一方面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交流和提问,另一方面则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展开积极探究,以开拓学习思路。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不能盲目采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方法,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创设出有趣的教学情境来,从而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探究中更好地发现知识、获取知识。

例如在学习《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这个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出激发学生观察欲望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让学生明确观察探究的学习目的,并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对相关的观察方案进行设计,有效借情境将观察内容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学习内容。像利用视频演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让学生探究出“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这个内容的具体过程;而通过对动物的生活情境进行讲述,学生则可以探究出“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这一理论知识。在情境中,当学生建立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利用网络或书籍、课后观察等去了解和构建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些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到一处,建立层次分明的学习结构,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说,在利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教师要开放自身的教学思维,将教学目光从概念定理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并借情境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生物探究,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二、巧妙结合实验内容,为探究性学习注入活力

生物是一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实验是学好生物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生物探究的重要过程。教师要重视实验内容,借助实验课程开展探究教学,以提升学生对生物的直观认识程度。同时,为了让探究过程更有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从整体内容来亲历实验,掌握不同生物的变化规律和生长周期,抓住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足够细致的观察,进而提高自身的生物探究学习能力。为了让探究过程更深入,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也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以达到帮助学生在完成实验内容的同时正确认识观察的重要性,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进行《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这个实验时,教师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法,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培训,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的方法进行培训,并借助相关实验过程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等实验用具的规范用法。另一方面则是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展开探究,像根尖在发育成根的过程中和其结构有怎样的关联,而根尖的结构特点又是如何决定根尖的功能等。学生只有利用实验好对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进行探究,才能更好地了解根和根的功能,为后续知识的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对于错误的结论进行讨论和纠正,并鼓励学生根据实验过程,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

三、巧妙结合总结渗透方法,为探究性学习注入活力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总结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是学生探究能力不断得以培养的重要过程,学生可以在探究中分析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通过总结为以后的探究积累更多的经验。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教师对于探究总结缺乏一个良好的教学策略。有些教师采用“放羊式”的方法让学生自由总结,有些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前并没有留出一定的总结时间,这两种情况都大大降低了探究式教学的深度发展。因此,为了完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教师要在课堂结束阶段帮助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对内容进行总结与探究,让学生立足于学习过程,展开发散性的总结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知识内容的储备。

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及保护》这个章节时,在课堂结束之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合作小组对“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价值”、“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这三个知识点内容展开梳理,并让学生对结合知识点展开文章结构脉络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总结的表现进行拓展性探究,如“探究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并借助实例来说明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或者是对“生物多样性所面R的威胁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等,通过探究性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意义。教材只是生物知识的概括性阐述,而生物探究却是持续的,教师要借助为学生渗透更多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通过探究让学生发现更多的生物知识,验证教材上提出的生物知识,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获得探究性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初中生物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由于探究过程充满着动态变化,教师要用开放的眼光去引导学生展开生物探究,结合实验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巧妙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探究性知识素材,积极搭建探究性学习平台,使学生感受到探究过程的乐趣,并在探究过程中更好地发现生物知识、理解生物知识,获得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瞻.新课标下中学生物学体现的基本观点[J].中学生物学,2006,(01).

[2]杨建军.“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06).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篇6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即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启发学生的自我反思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是“及时反馈”和“建造沟通”的桥梁,有助于学生学会更深入的思考。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和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以探究、发现的方式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与被动接受式学习相对。

探究式学习就一般的教学设计而言,应具有指导性、统一性、操作性、预演性、凸显性、创造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探究教学设计中依然存在,特别是统整性、操作性、凸显性、易控性和创造性,在探究教学中有着特定的含义。根据探究活动自身的特点,探究教学设计还具有开放性、程序性的特征。探究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要提出或发现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由五个环节组成,各环节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创设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交流沟通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小结成果是探究性学习的升华;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和拓展。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从这五个环节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针对高职学生基础差的特点,在课堂里,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它们不能是深不可测的,必须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学生必须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步骤,这些知识与步骤必须是便于检索和利用的,必须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开始提出的问题可以来自学习者、教师、教材、网络、其他一些资源,或结合起来产生。教师在引导识别这些问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熟练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使他们研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深入。例如学生常常问“为什么”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太大,教师可以把其中许多问题转变为“怎么样”的问题,这种改变使探究的问题更集中、更深入、更接近科学,从而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体验到又有趣又丰富的调查研究结果。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当中,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创设诸如生活情境、对比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例如:在《VB程序设计》的“控件”部分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逐一讲解,学生逐一练习。实际是可以由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引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年历、倒计时牌的制作,学生就可以自主地学习计时器及日期函数的应用。

2.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它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教与学双方的重心,它不仅仅获取知识,还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这样设疑解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成为探究式学习的关键环节。

疑问是创造的前提,疑问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产生的,因此,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巧设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是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想知道的心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探究,得出结论,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展示,就会享受成功的喜悦。然后再通过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并获得新知。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是积极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不是先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结论,而是通过自己在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中亲自得出的结论,使学生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实际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我在讲解单选指按钮、复选框、列表框和组合框时,我在课的一开始就根据大家平时上网所接触的界面出示了课题,然后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马上回答这些控件在网页上所起的作用。并对具体的设计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整节课的内容一下子丰满起来了,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它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贴近生活,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可以为生活服务。通过问题既可锻炼一个人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二)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探究”。学生既对所探究知识进行学习,同时又对探究过程进行学习,教学中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从便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知识、体系出发。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去探究,让他们亲身经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DO WHILE.....LOOP,DO.......WHILE LOOP两种结构时,让学生先自己做一个小型的编程,X=1,X>2时,执行S=S+X,学生用两种结构实现时,会发现第一种输出结果是0,第二种输出是1,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明白第一种是先判断,后执行,第二种是先执行,后判断,至少执行一次。

问题情境确定后,学习过程即进入探究阶段。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有没有研究过程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展生成的。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充实的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历练而成的。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宽裕的学习空间和主动权,让他们充分理解、讨论、感悟,高效率地达到目标,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探索研究问题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

1.自主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探求新知。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体验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和张扬,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挖掘。只要教师有耐心,多给学生自信,就会发现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常常有独特的办法和模式。

2.合作探究。“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还可使学优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平等竞争、彼此交往合作,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在最后两周的“小型应用软件”实训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任务进行设计,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了解情况。

合作探究学习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异中求同的结果,对知识的探求、方法的探讨、规律的揭示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内驱力。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深邃的问题浅表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三)交流沟通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产生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沟通就是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揭示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了解,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思考其他学生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交流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想象力,能力得到了提高。用“穷试法”解决组合问题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最终的效果会比直接讲解明显。

(四)小结成果是“探究性学习”的升华

小结是一节课的尾声。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与探索,探究出丰富多彩但有些是杂乱无章的结果。这些结果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但有错有对。小结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对于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错误的甚至不着边际的结果要巧妙地进行处理,注意保护这些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不能武断地予以全面否决。要找出适当的契机给以鼓励,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确信“我能行”。教师最终将规律性的结果准确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增强他们对知识奥秘探究的信心与决心,同时深化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五)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与拓展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外实验;课堂研究性学习

生物学科具有极强的生活性,要求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以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和生物实验为基础框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生物教学也需要以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为教学的目标,因此,高中生物要促进课堂研究性学习与课外实验的有机结合,要促使学生在学好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外实验的参与程度,提高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探究习惯的培养。

一、课外实验与课堂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的课外实验突破了课堂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外实验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爱动、爱操作的本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户外场地的广阔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堂的探究性学习也是立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其主要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探究能力的提升。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教学材料往往是从课外或社会生活中的素材中取得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点是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探究。探究性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由重视教学结果转向重视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和探究性人才的培养。

二、促进高中生物课外实验与课堂研究学习相结合的有效对策

1.注重探究性实验方式,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课外实验在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课外实验也应当重视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不能单纯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进行课外实验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要让学生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步骤的确定,对整个实验过程负责,要重视实验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一节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树叶中色素的含量和种类,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过程的设计,指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以进一步研究不同颜色的植物叶子中所含有的色素的种类和含量。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菜市场和植物园找到几种不同颜色的叶子。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到实验室中准备器材。最后通过适当的分组,让学生根据制订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鼓励,学生的探究性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2.精心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引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生物实验教学往往受到地域性条件或时间性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实验结果。教师必须在实验开始之前做好实验准备,并提前制订实验计划,根据地域性和季节性的条件对实验过程做出调整。同时,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也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实验准备,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要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者实验结果遭遇的失败对实验过程进行调整。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使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基础知识、培养探究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多次实验、反复操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行为,保证学生实验的成功率,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发挥。

3.重视课外实验的可行性,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

课外实验和探究性学习都强调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分析,要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找出符合生活、生产实际和科研需要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分析,因此,生物课外实验和课堂探究性学习都要立足于实际社会生活制订研究课题。例如,面对不断严重的环境问题,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环境空气污染监控”研究;面对不断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影响”课题等。总之,生物课外实验与探究性学习都要以已知知识为基础,以实际生活问题为指导,注重实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

高中生物教学通过课外实验强化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发展,同时要将课堂探究性学习与课外实验有机结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乾阳.化学趣味实验、课外实验和家庭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3(43).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篇8

【关键词】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课程目标;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学习方式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提高中华民族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这一基本目的出发,把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摆上了重要的位置。《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成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学生科学素养概念的界定

1.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综合科学――化学》一书中强调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在教学中要体现科学过程、培养科学方法、发展探索能力。科学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通过实验检验假说,通过实验得出规律。总之,《综合科学――化学》是以直观性、趣味性、生活性、社会性、实践性、探究性、普及性来体现科学素养的内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探究能力的目的。

2.《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对科学素养有了这样的定义: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许多活动。这些方面包括: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的共同事业,认识他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

3.我国科学课程改革专家组参鉴国际科学教育界关于科学素养的界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认为科学素养有四个基本维度:①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②科学知识与技能;③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王磊教授在《展望21世纪中学化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指出:在这一轮科学课程及教学内容改革中明确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目标,突出对科学探究、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的教育要求,强调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科学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对科学历史、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等等更为重要、更为概括和深远的科学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目标要求。鲜明地体现出综合考虑科学、技术、社会与学生发展的各方面需要,尤其强调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的现代课程理念。

从上述不同的国家以及各个学者对科学素养的描述可以看出科学素养的内涵是开放的、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其理解有所不同。在各种不同定义的后面和新的社会环境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术界对科学素养的表述已有一个大致的共识,即科学素养指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

1.探究性学习的定义

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从定义中还可以看到,这种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表明探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

2.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如何通过探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围绕着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一个开放性的环境中自主、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

2.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寻求知识的体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最终得出结论,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态度,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积极探究、肯于创新、努力求知的习惯。

3.通过探究性学习,学会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空间,学生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开展团结协作,学会交流研究。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

4.通过探究性学习,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培养只有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并且形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努力探索的顽强毅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通过探究性学习,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联系社会实际开展探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6.通过探究性学习,激活知识储备训练综合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有些课题需要用到学生已有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并要将知识、技能、方法综合运用,这就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合上述种种关于科学素养以及探究性学习的知识,我们再来看“科学探究成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温润辉.《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中学生物教学,2003(5)27―29

[3]李伟臣,邹秋菊.《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4]宋闯军.《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5]唐力.《化学探究教学过程建构性特征的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2(3)

上一篇:简述学前教育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