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范文

时间:2023-06-14 15:47:16

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范文第1篇

【关健词】探究式教学;最近发展区;建构;转变

一、探究问题设计要环绕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案例1:《2.2.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某老师为了得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设计了如下的几个探究问题

思考1:直线与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呢?

思考2:如何判定直线和平面平行的?

思考3: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思考4: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在平面内与直线平行的直线有多少条?这些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

猜想:综合以上分析,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条件下,同学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该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完这七个问题就用了25分钟,此时的学生被这“七个思考”折磨得筋疲力尽,因问题太多思考时间跨度太大,我坐在教室后面都不知道能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什么结论?

“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容易出现三个误区:一是问题太多太细,增加了学生的思维负担,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疲劳;二是设计时忽视学生的智力水平,徒增学生不需要的“阶梯”;三是问题设计非常圆满,学生的思维被强势的老师通过问题牢牢绑架,老师用自己单一的思维困住学生的思维。“探究式教学”探究过程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成阶梯式上升,且衔接应该非常自然,非常合理的。我建议本课可以如此设计问题。

思考1:直线与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思考2: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如何将平面内与直线平行的直线区分出来?

教师手拿一支粉笔,让粉笔平行于讲台桌面,然后平行移动粉笔到讲台桌面上,继而让学生思考粉笔在移动过程中形成的轨迹是什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将平行于平面的一条直线从平面外平行移动到平面内,移动过程中追踪轨迹形成一个平面。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回顾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然后思考找出平行平面内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启发学生过已知直线构造一个平面与已有平面相交的方法,从而达到探究目的,整个过程只需要十分钟,且形象的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非常兴奋。学生非常自然地得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探究式教学”中老师预先设定的问题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上,环绕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口可以适当宽泛一些,探究方向也可以迷茫一点,这样的探究才更真实自然。

二、探究问题设计时要给学生的思维发展预留一个缺口

教学案例2: 《3.3.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例:已知点A(1,3),B(3,1),C(-1,0),求三角形ABC面积。

学生1: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AB=2,用直线的两点式写出AB所在的直线方程x+y-4=0,求出点C(-1,0)到直线x+y-4=0的距离h=,所以SΔABC=AB?h=5

学生2: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分别求出边长AB、AC、BC,在用余弦定理求出cosA,从而可以得到sinA,再由SΔABC=AB?AC?sinA得出。

前两个学生的代表解法都是我在备课时预先就想到了,也是为体现本节课主题而安排的基础例题,可在教学中因为有些学生选择的边角不一样所以围绕上述两种解法派生出很多的解法,我讲解完后本想收尾,结果有学生举手说:

学生3:在直角坐标系中将三角形补成一个梯形,用梯形的面积减去二个三角形ABC的面积。

然后很多学生七嘴八舌讨论起补形的方法,我打断他们的讨论,想尽快结束这个问题,没想到又有学生站起来说:

学生4:将它补成一个三棱锥,用三棱锥的等体积转化法来求三角形面积。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后几个学生围着我讨论如何补三棱锥。

上述课堂案例是“探究式教学”极易出现的情形,问题的入口往往是单一的,但出口却非常宽泛,探究最终指向带有不确定性,但就是这样的教学恰恰极大活跃了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往往能产生老师意想不到的结论,老师千万要克服“害怕出现自己无法掌控的思维局面”的心理,因为课堂我们其实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舞台,而不再仅仅是教师传播知识的途径。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课堂”,教师的作用是引进 “活水”,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所以我们在课前设计探究问题时应给教学留个缺口,给学生的思维发展留个可发展空间,这既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得艺术。

三、教师要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转变

学生不是产品,老师无法对他进行加工和改造,任何知识的获得都需要学生自身的觉醒,需要学生自己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这就要求老师能站在学生的心理层面揣摩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感受学生思维的困惑和痛苦,从而在课堂设计时把课本中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从情理上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推理,意义何在?好在哪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这是其一。其二,数学课堂设计时要从单纯的知识逻辑取向或学生的认知取向二者整合的取向转变,教师在领悟知识逻辑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对知识逻辑的适应性,使知识逻辑的序列与学生生成知识的心理序列一一对应,如果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知识超出了老师的预设,老师要及时调整心态,以学习者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实现教育的换位思考,此时的教师要克服传统师生间的尊卑思想,不要企图在学生面前充当权威,学生在课堂中需要的是对话和沟通,而不再是权威。所以教师能否顺利实现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转变是“探究式教学”真正起到探究作用的关键。

探究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自主探究;师生关系;方法;实践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学手段、方式上要体现创新,思路上要新颖,要彻底摒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数学教学模式. 因此,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放手,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才能使学生敢于创新.

一、自主探索,大胆创新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做到三个凡是:凡是学生自己能看得懂的、能学会的、能探索出结论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凡是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 时下大力倡导的“导学案”就具有这样的特征,杜郎口中学自主教学模式也不外乎这样. 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敢实践,这样就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向“探索――研讨――创造”. 其次,教师还要做到三个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思想. 要求学生既能学会发散思维,又能进行综合性思考;既能静态分析问题,又可动态分析问题,从而扩大思路. 这就要求教师敢于为学生松绑,对学生信得过. 二是解放学生的手.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动手操作. 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时间和空间.试想,一节课45分钟,老师讲了30分钟,学生能动手吗?三是解放学生的口. 教师精心设计悬念,引导学生讨论、辩论,通过思维碰撞,探讨教材的内涵与外延,读懂书上没有的东西. 除此之外,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质疑、设疑,学思于疑不就是这样的道理吗?只有在疑问中才能使学生养成自主想问题、提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好习惯,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 比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师就要在一题多解上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有效思维和探索.

二、自主探索,独立思考

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一个平台. 教学某一内容前,教师要精心布置预习. 预习不妨分两部分,一部分由教师布置(这一部分尽量少些),另一部分多给学生留出质疑和设疑的机会.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从不同层面上去分析问题,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出示衣服、双喜、圆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从而掌握概念本质.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学完后,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有些数字、人体、教室里面的物体、植物、动物等). 这样,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活动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从而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新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除了教师引导外,课下的预习更为重要. 我观摩过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都有预习册,上面有预习的方方面面,而这缺少的正是传统意义上的作业本. 教师引导固然必不可少,但是学生的自主预习不是更好的探索、思考吗?何况预习具有独立性呢!

三、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我们知道: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因此,在引导中,教师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 比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可以设计一道应用题:“在一块长为25 米,宽为15 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空地面积的■,道路面积是整块空地面积的■.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设计方案,并比较哪种设计方案更合理. 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对数据认真分析、整理,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和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诚然,教师的设计不可少,如何引入学生的展示呢?一个个充满激情的学生,在欲望的强烈刺激下,你上讲台说完,我再上去说,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有的板书,有的演示,有的争论……异彩纷呈,智慧在碰撞着火花,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创新的!

诚然,教师的设计不可少,如何引入学生的设计呢?我曾经让学生设计“导学案”,起初我充满顾虑,而结果恰恰相反,我的顾虑纯属多余,学生设计的“导学案”充满着智慧、创意. 之后的教学我不断地介入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如学生设计“导学案”、教师设计“导学案”、学生课堂展示预习、学生辩论等,实践证明效果都是不错的. 我认识到:只要教师敢于放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学生做不到的.

探究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学反思;教学感悟;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教学反思与教学感悟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反思及教学感悟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水平。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及教学感悟进行探讨。

一、教学反思与感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对自己或别人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思考、剖析,查找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将想到的方法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运用,再进行反思。这就是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的过程。所谓教学感悟就是通过教学实践,对一些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归纳,并升华为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对于这些问题与困惑进行反思,从中就能够发现存在的不足,从而让教师去思考探寻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也就能够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在上课或听别人上课的过程中,只要认真分析,都会受到一定的启示,获得一定的感悟。教师将这种感悟慢慢地积累下,就能够变成经验,最后由经验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再来指导教学实践。由此可见,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弥补自己教学的不足,教学感悟则能够让自己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效率。

二、进行教学反思与感悟的有效途径

(一)在新课标学习中进行反思与感悟

1.是避免走入新课标精神下新误区。从当前新课标实施以后的现象来看,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行为得到了初步改变,如讲解少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多了;合作交流多了,被动接受少了。考试评价更加注重关注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及综合素养的考查,更加注重思想政治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但是,笔者认为,在新课标精神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避免防止出现以下几种倾向:神化学生主体,忽视教师主导;张扬自主个性,忽视习惯养成;盲从“独特感受”,缺乏“价值引导”;倾情“随意生成”,忽视“精心预设”;片面创造教材,忽视正确运用;倚重“学科综合”,淡化“学科特点”。

2.是要对有关理论与实际进行联系,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深入反思,灵活处理。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更加注重与学生实际的联系。例如我在教学《爱在屋檐下》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难点: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教材中的理由父母子女关系只倾向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并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这个道理,而是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实际,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有的学生是父母再婚后组合家庭,很多同学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理解。当有的学生不太理解随父母再婚的组合家庭时,老师又通过讲解生活中感人的实例,学生终于明白:父母对我们有生育和养育之恩,这种关系是不能够选择,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在钻研教材中进行反思与感悟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是确保上课成功的关键所在。《怎样用好用活教科书》指出:“有了好的教科书,不等于就能搞好教学。实际上,教科书只能是教学的工具,教学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思想品德教材的理解、运用和发挥,取决于如何通过教材去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就需要反思”:怎样.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具体教学素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要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实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具体的教学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如何.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体系。不能否定,现行的教材都能较好的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里发展顺序而进行编写的。但是,还应该明确,编者考虑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共同发展的规律,而且是从编者视角出发的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规律。因此,教材难于充分体现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识和心里发展上的差异。基于这一事实,教学时,思想品德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和内容顺序,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体系。

(三)在教学中进行反思与感悟

教学过程是最值得反思与感悟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确保合作探究的有效性,这是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地方,笔者对此也深有感悟,并认为:要确保合作探究的实效性,就必须给学生的独立思考留下足够的时间。首先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应该让学生先预习,熟悉政治教材的基本内容,并针对文中内容提出自己的质疑,进行充分地思考。其次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讨,要求学生应该联系所学的思品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相互启发,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反思分组是否科学,是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还是按学生的座位编号前后桌分组。前者有助于学生相互促进,后者便于开展小组活动,不同的分组会有不同的效果。再次是待学生进行充分地讨论之后,还需再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因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比较充分,所以在合作探究交流时,大多学生都能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最后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反馈的内容及时进行反思,如果发现存在的不足和偏差,应该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对于是属于教师自身出现错误的地方,应该向学生坦诚。教师在教学结束后,一定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将有关教学感悟写下来,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在不断的积累中,教师的教学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自身的教学能力也能够得到明显地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与教学感悟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反思,对于做得好的地方进行总结,在不断的反思与感悟中,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教学反思与教学感悟探究,在课标学习、备课和教学后等环节进行反思,及时写下教学中的感悟,从而促使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公惠荣.教学反思与教学感悟[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7,04:90-91.

[2]马文杰.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应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2,10:87-89.

探究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主体;小组合作;能力

近年,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教育部最近公布的《科学课程标准》,将探究教学置于核心位置。本文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浅谈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一、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

探究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1.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并把它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因而教学过程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细心爱护学生的独到见解,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和操作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自由思考、大胆猜想、自由操作、共同讨论、设计等。课堂教学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教学的探究性

传统的接受性教学,往往过分强调学生接受教师灌输的大量权威性事实和结论,而对这些事实和结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不重视。著名教育家施瓦布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教师应采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知识开展学习,主动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所必需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地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注重自主性、探究性和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更强调科学概念的掌握、探究能力的形成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的统一。

二、探究教学的实施

探究教学如何实施呢?从探究教学的纵向展开程序来看,大致要经过以下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探究教学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学情境要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一般选择日常生活、社会热点、自然现象和最新科技成果等学生现实中经常遇到的、感兴趣的问题。教学情境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可接受性,既体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要与学生探究的问题有很大的相关性。教学时,教师把这些情境通过多媒体、实验等手段展示给学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对问题产生困惑和强烈要求弄清的愿望,为探究做好情感铺垫。

比如,在《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一节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媒体展示三幅图):(1)一农夫在烈日下劳动,大汗淋漓(配诗朗诵李绅的《悯农》);(2)农夫回家后来不及擦汗就去插插座的插头;(3)很不幸,农夫被触电死亡。你认为农夫死亡的原因是什么?若发生在你的身边,你该给你身边的人怎样的建议?创设这一情境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观察、体会,引起关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激发探究动机。

2.明确问题,设计方案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教学时,采取交互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进行阅读、体会、分析和讨论,从中挖掘出蕴含的若干个矛盾,并从中筛选出主要矛盾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明确了待究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四人一组),围绕教学情境引出产生的待究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充分利用每个小组成员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积累,发挥每个小组成员丰富的想象力,各抒己见,提出问题的产生原因,并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猜想和设计,形成小组意见,每个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取长补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修改、选择或综合,使学生混乱的思绪在讨论、争辩中逐步修正和澄清,得出较切实际的设计方案。

比如,在《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一课中,先设问: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有哪些?通过学生猜想、讨论,列举农夫死亡的可能原因,然后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得出农夫死亡的原因是“农夫身上的汗水容易导电的缘故”,再展示:思考题和学生分析、判断,明确待究问题:“什么物质容易导电?什么物质不容易导电?”要求: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结合桌上给定的实验器材,围绕待究问题,大胆设想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回忆、想象、讨论,归纳出实验方案: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形成一个通路,再依次检验并给出器材的导电性。

3.实验探究

对于设计方案是否真实可行,能否解决待究问题,必须通过实验探究才得以证实,探究过程是教学的关键。探究开始时可能有点“乱”,这是正常的。实验时,只要有意义就应加以肯定,对于有新意的实验方法要加以表扬。事实上,学生时代有些所谓与主题无关的实验探究往往很有意义,导致今后重大发现的事例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验因素的控制,进行实验现象观察和数据收集,每一步都类似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使他们对科学发现有了亲身体验,提高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当然,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指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了实验探究过程顺利进行。

比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一课中,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按照实验要求和“探究实验”报告单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

4.得出Y论,质疑结论

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从而总结出初步结论,然后对初步结论进行质疑,检查和思考探究方案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所获结论的科学性,再利用已有知识和实验探究释疑,最后得出可靠结论,并用文字、图像、公式等方式表达出来。这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在《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一课中,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大组长汇报实验情况,通过补充、争论、再实验,得出实验的初步结论。金属、人体、大地、石墨、盐水容易导电;橡胶、塑料、玻璃、瓷、木棒、油和干燥的空气不容易导电。先质疑:玻璃一定不容易导电吗?然后实验:分别用常温下的玻璃和烧红的玻璃做实验;通过观察、回忆、分析、讨论得出可靠结论:玻璃在常温下是绝缘体,而烧红的玻璃是导体。说明导体与绝缘体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5.迁移应用

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的可靠结论和探究方法,一方面它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科学结论与探究方法只有与实际相联系,才能体现出知识和探究的价值。所以,要把结论和方法迁移应用到日常生活、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比如,在《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一课的最后,设问:为什么插头和插座上既用铜又用塑料?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三、探究教学的功能

通过对探究教学在自然科学课堂中的实施,本人认为,探究教学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功能: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究教学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问题”即“思维”,一切探究发现和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示的。探究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尽量减小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训练学生归纳、综合、抽象等思维能力,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探究教学的目标和归宿,是适应知识经济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探究教学的提出是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习”的理念,力图在保证学生“基础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学习”,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探究教学使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观察能力显著提高,终生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初步学会探究问题的基本过程。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的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小组合作是探究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学生尝试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通过情境明确问题,设计方案,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学会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他人达成一致。

4.培养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探究教学所创设的情境或待究问题以及迁移应用的练习,大多是与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如环境生态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等,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对科技兴国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四、对探究教学的思考

在实施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和障碍。比如,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教学的环境;教师需要培训,转变教学观念;探究教学的安排要有由易到难的梯度;探究教学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水平;在强调探究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并用。

总之,准确地把握探究教学的实质,开放地实施探究教学的过程,合理地处理探究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的并用,将创造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n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冯克诚主编.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1.11.

3.课程、教材、教法,2001.8.

探究教学范文第5篇

1.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化学是一门宏观现象后面藏着微观现象的自然科学,现象是它的特点,微观抽象性是它的难点;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联系又非常紧密……以上种种特点为我们中学化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而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各种软件又为我们中学化学课件的制作提供了技术保证。化学课上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就有很多优点,其形象直观,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和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其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2.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实”起来

化学课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了解自然,做对社会有责任的人。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社会实际来进行。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在第一次上化学课,我就为学生搭建自由表现的舞台:布置学生搜集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商标、说明书及现代高科技复合材料等有关信息资料。接着让学生自由地在全班展示和介绍他们搜集到的有关的实物、资料。学生的展示从食盐、味精、醋到人造革、化纤,从纸、墨、橡皮到涂改液、自动铅笔,从空气、水到土壤、岩石,从矿泉水、果汁到果冻、方便面……学生尽情展示,纷纷参与,表现欲望空前高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点拨、协助、控制作用。又如在讲第八章“生活中的酸、碱、盐”时,可以让学生先在资料寻找出这三种物质的常见的典型代表物、医疗价值、经济价值、社会环保价值,还可以找找与酸、碱、盐有关的生活趣闻、生活故事。在授课时让学生以比较的方式分析三种物质的相互关系,理解酸、碱、盐三者的转化的条件,最后让学生分析三者能发生互相转化反应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特征是什么?自然而然地得出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同时引入某些复分解反应的价值观念,如有医疗价值是用碳酸氢钠等碱性物质来治疗胃酸过多;有经济价值是用廉价的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制昂贵的氢氧化钠;有社会环保价值是用碱性物质吸收工厂排放的酸性气体等。同时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化学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实施,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初步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但堂上教学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关注和指导,教师应及时捕捉有各种利于学生实践的契机,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资料”、“化学・技术・社会”、“拓展性课题”等栏目,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去阅读和理解这些栏目,并要求学生写出阅读笔记,谈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查找与教材相关资料。例如:让学生查找沼气的主要成分、沼气使用的发展史,比较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的优缺点,查到后向全班公布。实践半年来,我发现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思维和见识更加开阔了。学生自主学习,养成了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化学的发展、联系生产实际的知识及有关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习惯,从而缩小了学生在校学习的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与社会生产、人们生活、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之间的距离。我们也将收集的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化学资料和最新科研成果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这样更增强了知识的时效性。

探究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学;案例;探究;教学模式

教师专业化发展呼唤教师教育专业化,要求教师教育相关课程做出必要的变革。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的主干课程,其教学现状面临挑战。“案例――探究式”教学旨在通过案例教学和探究教学,使学生学会思考、锻炼实践能力,发展成为“反思性实践者”。这种教学模式是提高教育学教学有效性的有益探索,对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会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

“案例――探究式”教学是将案例教学和自主探究教学(或称探究式教学)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它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呈现事先精心准备的教育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组织开展案例讨论引起学生的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实践能力并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最终走上“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其中,案例和探究是“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两个关键性词语。

“案例――探究式”教学是教育学在坚持实践取向下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之一。它立足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呈现和探究活动两个关键性环节,使学生通过反观经验、总结提升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之上建构个体的“意义世界”,获得教师专业性,走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基本环节:(1)呈现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精心选择和设计的案例,案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蕴含着一定的教育问题,能给学生带来启发和思考。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或QQ提示学生对相关知识做好课前预习。(2)教师引导,营造探究氛围。不同主体对同一文本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对于相同的教育案例,学生们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教师在尊重学生不同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这是教学中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也是个体对教育事件意义建构的过程。(3)合作交流,促进探究发展。教师减少讲授时间,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建立理论知识与经验世界的联系,从而重构自己的知识图式。(4)多元评价,反馈探究结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多元化的差别评价方式,力求公正、全面。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或QQ在线及留言及时获取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并进而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机制。

二、“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面,我以“教育的构成”这一章中第一节“教师”(所用教材为张乐天主编的《教育学(新编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

1.呈现案例,创设问题情境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教育案例是典型的、包含一定教育问题的事件。让学生觉察到案例中的问题是激发他们思考、自觉开展探究的关键所在。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寻找合适的案例,并在案例呈现方式上下功夫;二是在引导上做文章,通过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产生疑惑。在讲授“教师”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我通过呈现案例“一个孩子弄坏金表的故事”,让学生说出母亲和老师分别是怎么对待这个孩子的,以此分析专业教师和非专业教师之间的区别,并用填写表格的形式呈现。

2.教师引导,营造探究氛围

在这一环节中,我遵循由简到难、步步设疑的原则。通过引用国际上对教师地位的认定,以及我国《教育法》、《教师法》中对教师的规定,提出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然后对这一概念进行分析:(1)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人员。通过问问题:教师像什么?引出学生对教师形象的经验性认识,“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人梯、指挥、教练、火柴……”课前,教师已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QQ群,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有关教师的名言警句,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2)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提供国际上公认的职业专业化的标准,对比教师职业,梳理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3.合作交流,促进探究发展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个体的、情境的,而且是在共享性学习中习得的。合作性学习和讨论是关键的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合作交流是有效开展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面对同样的情境和问题,学生会基于各自的生活经验而提出不同的研究假设。教师根据研究假设、学生人数、自愿选择将班级合理搭配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在强调小组讨论的规则之后,再让各小组进一步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最后提出各组的问题解决策略。围绕教师的专业素养构成,各个研究小组,分别用PPT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此环节的基本流程: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提问、评价――老师进行总结评价。要求:一个小组在展示PPT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并将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展示结束后,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评价。之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4.多元评价,反馈探究结果

探究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情感;关爱;德育

近些年来,教育理论界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教育要充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怀,特别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保护,对学生天性、能力及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的尊重,而是根据时代精神的要求,对学生作为人的整个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学生人生价值的尊重和发挥,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基于这一认识,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加强情感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生活态度,激发其个性朝正面发展,同时也将成为储备社会生存及与人相处的能力。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首次把情感态度列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注重对学生的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积极地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发展学生的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性,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春期的过渡,一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但也面对一些生活、学习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个别学生还会出现自制力差,缺乏合作精神的情况。在这一时期,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方面的有利因素展开教学。教师应在教材的实施中充分注重学生的自助和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探究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也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某些角色的思想感情,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以便真正把握教材中的感情因素,这可以说是情感教学中的备课与传统教学的备课的不同之处。后者注重备认知因素方面的课,即注重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内容的课,而前者要备体验性、表情性方面的课。在备情感性因素方面的课中,牢记一个要点,必须首先使自己被这种情感打动。

1 以“情”施教,赢得信任

以情施教是情感教学原则体系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条原则,既然是“情感教学”,当然要“以情施教”,这条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地情感,以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如何做到以情施教,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达到心理交融,从而增进师生间“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的情感交流,教师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教师在贯彻这一条原则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积极地影响学生,以陶冶学生的相应情感;教师还要善于情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知情并茂,以情促知;比如教师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一课时,把荔枝那种“壳如红缯,膜如紫绡”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听得垂涎欲滴,口水已不知流了多少,这才容易感染学生,赢得信任。

2 以“爱”施教,增强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关心爱护学生,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与交流,和他们交朋友,让学生亲近你、信赖你,“亲其师,则信其道”。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接受你的情感教育,才会对你的教育感兴趣,愿意接受你的建议和引导,才不会产生消极应付的情感教育。实验证明,通过奖赏,行为可能被铭记,但不能通过惩罚来拒接行为。因此,动怒训斥学生,对学生下断语是目光短浅的表现,而能够从别人认为的差生身上找到闪光点,才是教师智慧的表现。为此不仅在学生正确回答完毕问题之后给予“Good!Excellent!”之类的肯定,还应设置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以调动“暂时后进生”的积极性,以致不产生“被遗忘的角落”,经常夸“你行,你能行,你一定能行”。这样以来,他们身上那种潜在的动力就会被挖掘出来,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从此树立和提高。比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三颗糖故事”来提醒自己,一定要以一颗平等的爱心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多一点赞扬,多一点肯定,让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在教师“爱”的目光中健康成长。

3 以“德”施教,陶冶情操

任何一名教学工作者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都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能力,发挥出较强的主观能动性,也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教师从情感角度上着眼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应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可采用心理匹配策略和超出预期策略,使教学内容成为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因。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与教学结合起来,把教材中传递出的情感和学生激活的情感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比如模仿练习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大型团体操“放飞和平鸽”,表达了世界人民的传统友谊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爱祖国、爱世界、爱和平的意识,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良好的情感功能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直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当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情感趋于发挥增力作用,他们的学习气氛、语言表达能力等明显提高,情绪低落时,则趋于减力作用。总之,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这种教育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把他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设计和促成一种民主的、活泼的、适合于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之内得到真正完善和发展。

众所周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反思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着重知识、技能既定范围的灌输与强化,严重忽视学生的情感现象。同时缺乏教育应有的理解、关心、引导,致使目前很多学生在情感发展方面都不同程度的收到压抑和扭曲,并进而导致学生主体性发展扭曲和受阻。因此,中学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这是深化素质教育、开发学生主体潜能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工程。

【参考文献】

[1]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探究教学范文第8篇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是要素而不是七个环节,也不应理解为程序。应避免将“七个要素”以环节或程序的形式呈现,也不应在一个探究课题中同时要体现各要素。科学探究对学生乃至对老师都是新课题,新课程科学探究课的要求也是逐步完善和深化,并且各要素也应是隐性显现而不是机械的显性呈现。因而,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要灵活处理,避免程式化甚至“八股化”。笔者认为,不论是那种探究课题,只少应有“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和评估(评价)”三个要素的体现。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评估(评价)是培养学生甄别判断和创新能力和交流互动的有效手段,并且,合作交流和评估(评价)是伴随着整个探究教学始终,并不是游离于各要素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一个程序。

为确保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尝试

总结出“发现探究导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其课堂结构是“情景激趣问题导引活动探究反馈交流应用活化”。具体概括如下:1.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科学情景或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践)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现象),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概括;4.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5.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一堂优质高效的科学探究课需要时间作保障,这正是有效进行科学探究课的矛盾所在。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笔者曾提出课堂教学“六优化”,乃不失为提高探究式教学效果的有效思路和措施。课堂教学“六优化”,即“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课堂环境,优化课堂语言,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手段”六个方面。实现了教学“六优化”就可保证探究教学有效实施。这需要教师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徐学福:《科学探究与探究式教学》, 《课程·教材·教法》2002.12

探究教学范文第9篇

摘 要:探究式教学要求对师生的角色进行合理定位,精心选择探究内容,理顺探究环节,把握探究深度,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文对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进行了论述,希望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角色定位;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给出特定的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主动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规律,形成新知的过程。实施探究式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对师生角色进行合理定位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着多个角色,既是课堂的发问者,又是问题的回答者;既是学习环节的设计者,又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在这种角色定位下,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更谈不上思考与体验,只能被动接受、记忆教师给出的结论,导致学生缺乏探究的主动性,其参与、探究、表达的能力也相对较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探究活动的指导者,淡化教师的主导性,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精心选择探究内容,理顺探究环节,把握探究深度

探究式教学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探究内容的选择对学生有无吸引力,有无探究的可行性。有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并不缺乏吸引力,学生也愿意关注、讨论,但是由于缺乏问题探究的设计和引导,学生探究无处着力、难以下手。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结合具体事例,化抽象为具体,找到探究的切入点

在学习“财政的作用”时,我直接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财政有哪些作用。结果,学生的发言与预设大相径庭。学生对“财政作用”的认识是模糊的、感性的,难以理性表达,更无法用事例加以论证。当再次教授该内容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了一段金融危机中我国保增长、促发展的材料,然后提出了一个探究题:当经济危机来袭,工厂减产、停产,失业人数上升,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时,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带来了哪些可喜的化?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迁移,将感觉抽象、模糊的内容变得具体、清晰起来,降低了探究难度,提高了探究的可操作性。

2.探究内容要突出生活化

探究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现象引入课堂,由生活案例生成一般性结论,并对一个案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力争做到细、全、透。比如,在讲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同时考虑到本地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请谈谈今年棉花价格的变动情况,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于是很多学生谈到了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的服装出口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对于棉花的需求量降低,价格大打折扣。通过身边的事例,调动了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探究环节的设计要层层深入

探究环节的设计要层层深入,既要有深度,更要注意梯度,将探究目标层层分解,逐步深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思、有所得。例如,我在讲授“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中辽沈战役的例子,设计了几组巧妙的探究题:分析辽沈战役中存在哪些矛盾,首攻点选择锦州的原因是什么?在攻打锦州之前我军还做过哪些准备,能不能说首先解决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在攻打锦州的同时,对沈阳和长春之敌,我军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什么这样做?解决锦州之敌对解决长春、沈阳之敌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体会到了哪些道理?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由于问题设计的层层深入,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把握主次矛盾的含义以及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教师就要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体验到探究成果被人认同的成就感。课改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其自主去探索、去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政治课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即“坚持具体―抽象―具体”的操作过程。坚持贴近生活,用生活中的事例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深入的讨论,生成结论,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避免用理论解释理论或用晦涩难懂及简单的问答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探究教学范文第10篇

探究教学包含了利于培养各种优秀品质的营养元素,但是,探究是一个较为庞大系统工程,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是很难做到的,而有意识设定某些或某个环节进行探究是完全可以的,而且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正是一个个不完全探究过程才使学生掌握了完全探究。下面是我们的实践和认识,以供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有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不足,很难一下提出一个有价值或便于操作和探究的问题。所以,我只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入情,才能激发学生有效地提出问题。

1.借助视频材料,模拟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a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真实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在学习“流体压强”时,教师可用最常见的白纸向学生提出问题:若向两张白纸间吹气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会说两张纸分开,经过老师实验,发现与学生的猜想截然相反。让学生在实验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文本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寻找问题的根源

如在学习“压强”时,让学生阅读如下材料:“在一次大型集会中,一男青年脚面骨折,追究责任,是被一穿着高跟鞋的妇女踩伤”。阅读完此材料以后,经过很多同学模拟,发现不能产生材料中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很自然地发现问题――“高跟鞋”,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与受力面积有关”。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故创设物理问题情景是探究式课堂教学良好的开端。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

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探究是以验证猜想为目的。所以,提出问题是前提,猜测是关键,实验过程是基础,其中计划和设计实验是猜想的延续,分析论证是对猜想的回归,评估和交流是探究的保障。做出一个假设是没有被论证的命题,它的意义不亚于被证实的问题,正是这些形形的猜想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猜想要有根有据,所以,我们要追加个“为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如研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时,学生会猜想电流从正极流出越流越小,学生做出此猜想,可能类比水流而做出此假设的。如在一次对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复习时,我出示如图所示一个问题:当开关s由断开到闭合时两表的示数怎样变化?学生做出了这样的猜想:A1不变,A2减小,学生做出这样的猜想类比了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三、有意识地培养实验探索

实践是探究的灵魂。加强课堂实践探索活动,首先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等问题,我们都不是先公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其次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最后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如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如图所示的实验很快就完成了,随后我在实验图上加了两个省略号,启发和引导学生这两个省略号的物理含义。当然,省略号①代表可以继续做无数个实验并且水平面越来越光滑;省略号②代表木块运动的越来越远一直永远的运动下去。在这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体验实验和理论推导相结合探究问题的方法。所以,设计实验是猜想的延续,制订计划包括预想实验的方式、方法、途径、需要哪些器材等。

上一篇:财务预算审计范文 下一篇:风险监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