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7 16:58:57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篇1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概念教学 合作 探究

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环境下,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要求物理教师充分结合高中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贴近前人进行科学探索发现的足迹,通过学生独立实验、合作学习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形成对抽象物理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的感知与理解,从而为接来下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同学生的教学互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注重探究、合理探究,做到对物理概念深切、透彻地理解,逐渐形成完善的物理知识体系。

一、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构建“合作探究”环境的必要性

首先,物理课程具有实践性性、应用性、抽象性等学科特征,所以高中物理教学非常适合开展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环境的构建及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合理应用,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和相互促进,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又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的目的,与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目标不谋而合。

其次,“合作探究”教学环境的构建及其在物理概念教学上的应用,能够促进高中物理课堂在概念教学氛围上的改进,打破传统概念教学枯燥、乏味的弊端,增强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促进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实现动口、动手、动脑有效结合,让学生从传统枯燥的物理概念学习活动中解放出来,丰富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快乐体验。

再次,“合作探究”教学环境的构建及其在物理概念教学上的应用,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能够充分保证学生在物理概念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教师教育角色的科学转变,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进而全面地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

二、“合作探究”环境高中物理概念策略

(一)创建适合物理概念探究的学习空间。

在高中物理概念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体差异会影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发挥,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的环境下,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难被激发出来并得以保持。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征,当他们的思维出现跳跃、发散、求异时,不要打压或者纠正,而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营造自由平等、轻松民主、和谐友善的课堂互动氛围,留给学生一个适合物理概念探究的学习空间,这样才能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1-2]。例如,在“惯性”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就会对“惯性”有一个表层了解,但是关于惯性产生的原因、惯性的用途与危害、与相关概念的区别,等等,都需要更深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这样才能最终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惯性”这一概念。

(二)创造适合物理概念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

要想构建一个合作探究的课堂,互动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在物理课堂上主动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意识,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知与理解。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物理概念教学活动中教师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要重新对自己的教育角色进行定位,把学生看做是物理概念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要积极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对物理概念的内涵进行理解和感知,在小组互动、分享中实现对物理概念知识的主动思考、探索和吸收。例如,在高中物理“加速度”的概念教学中,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先引入“F1方程式赛车”的比赛场景,公布相关速度数据,然后引入“加速度”的概念教学,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合作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也会变得比较容易。

(三)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加快“和谐课堂”的构建。

“合作探究”环境下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教师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最终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投入和合理探究,所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不可分,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不能单纯为了维护个人教学权威而一味地“高高在上”,而应放低姿态,多同学生交流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快“和谐课堂”的构建,充分激发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和互动热情,不仅带给学生更多自我探究、自我表现的空间,而且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实现物理概念学习成果的共同提高[3]。

三、结语

基于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特殊性,高中物理教师在概念教学的实践中,应当有意识地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与探究的教学环境,这不仅表现在课堂硬件教学环境的改善上,更重要的是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敢于“放手”,给学生更多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的空间和时间,实现自身从传统的“教书匠”向新型教师的积极转变。

参考文献:

[1]周文魁.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实现高效的几点建议[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4,32(11):48.

[2]顾宏伟.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中旬,2014(7):55.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概念;探究性学习;研究

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性内容,帮助学生对其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能够增强初中学生们对于概念性的东西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并不多,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则也是很大的学习负担了,毕竟贪玩才是孩子们的本性。某些基础知识一旦掌握不牢,就很容易模糊、混淆概念,进而难以理解灵活性的题目,所以经常会出现错题的情况。现在初中期间的应用问题越来越灵活,需学生从题目内部充分挖掘信息,为正确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一、初中数学图形认识模块中矩形的概念探究案例

首先,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通读课本中关于矩形的概念、特征以及相关习题的基础上,为学生们出一道简单的应用题,以此来检验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木筷或者是铁丝之类的东西,现场做一个矩形的形状,然后请学生们来说明该图形的性质与特征,还可以通过角度或者是长度的调整来验证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在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之后就可以自然地过渡到正式的课程学习当中了。教师进一步带领学生去了解矩形的基本概念以及性质,然后提出问题――大家能够找出从平行四边形变化成矩形所需要的条件吗?那平行四边形与矩形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思维品质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才会有新的发现,否则便是无谓的思索,所以思维品质是思维的开始,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数学那种集数理性与逻辑性于一体的学科而言,教师简单地把概念性的东西传授给学生是不可以的,那样会使学生们显得很被动,难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数学教学既能够向学生们传授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亦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其能够自主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形成并表达自己的见解,产生进行交流的强烈愿望,增强其创新思维。

比如在新版的苏教版初中数学第五章是《丰富的图形世界》,在这个章节里面主要教学任务是带领学生们认识矩形、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常见的图形概念,并且学会各种图形的相关性质,能够利用一定的学习工具来绘画这些图形。在内容扩展方面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参与设计包装纸箱来了解相关的图形展开的样子以及折叠的效果。

二、多边形外角和概念探究性学习案例分析

苏教版初中数学第六章的主要内容是平面图形的认识,第二节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余角、补角、对顶角以及外角等方面的学习,下面我们主要看看多边形外角和概念的探究性学习案例分析。

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等简单图形的外角和都是360°,这是初中学生已有的认知。在经过模拟创造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测多边形的外角和,或者是利用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自我求证,进行发散性的思维。也可以采取及时地询问老师、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方法解决,认真、细心地反复阅读也不失为理解概念、理论的一种好方法。在进行自我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在不断地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之间徘徊,最终无论是通过哪种方法来得到结果,都会令学生兴奋,并且印象深刻。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想反思,教给学生的反思方法,让学生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让学生爱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探究性学习案例分析

众数的概念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中位数的计算便有一定的难度了。一般而言,老师们首先会通过举例子等方法向学生讲解各种数学概念的含义,然后再出一些与概念联系密切的习题来供学生练习,进而出一些灵活运用概念的习题来考验学生。另一个方面,也需要学生有着自主探究的意识,以及主动求学的动力,对于数学概念探究性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数据组合来让学生们找出中位数以及众数,如1234567899这样非常简单的数据。当学生们了解了中位数的基本概念与算法之后,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习题来不断深入教学,在单纯的计算中位数的应用题中加一些干扰性的因素来影响学生的思维,锻炼其排除干扰项的能力。比如-2,6,8,-78,359这组数据,期中既有正数又有负数,有个位数,也有两位数,三位数,难度自然就增大了。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就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了。还可以设定一定的情境,来让学生们自主的提出问题,请人解答或者是分组讨论,各自相互分享学习经验。学生们一直都是为了考试、升学而学习,变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哪怕是教育会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权利来支配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学生们的固有思维模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学生自主的学习、探讨的过程中就能够充分地展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了。对于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的充分了解可以为学生们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性的知识较多。然而,由于概念其抽象与普遍性,使得含义相近的概念容易被混淆。总之,学生和教师都是数学概念探究的影响因素,学生占主导地位,是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教师则是重要性的影响因素,要想进行初中数学概念探究性的案例学习研究,就需要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分别着手。

【参考文献】

[1] 张彦峰,王朝.基于数学概念获得的教学设计[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04)

[2] 裘红明,吴道春,夏金芝.数学概念学习探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5)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篇3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探究式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这种方法是从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去发现、回答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是指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或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的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对课题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解答的假设,引导学生讨论,对争论作出总结,得到原理或概念.

一、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而且学生也不满足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课堂能以他们为主体,使课堂教学成为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便启示我们对当今课堂教学进行思考,使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概念是如何在具体背景中形成的,结论是怎样探究和猜想得到的,证明的思路和计算技巧是怎样得到的.真正的课堂教学已不是学生的配合以适应老师,而是老师积极探求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方法.

二、探究式教学对数学概念课的启发

数学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对象的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它包含着数学家的思维,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3].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坚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教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而探究式教学正好可以满足数学概念的教学,通过一定量的实际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一般到特殊,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通过数学概念的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概念,真正理解概念,学会运用概念,促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但实例引入时要注意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1.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概念的引入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上课开始如果设置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景,提出一个有一定思考路径的问题,制造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动机,问题情境的设置有很多方式,比如,从学生身边接触的实际生活、生产等方式,通过从学生已学知识引发新问题的方式等.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要紧密联系所学的概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梯度,学生沿着所提的问题去思考,逐步理解概念的产生过程,譬如函数就是高中学生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它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枢纽,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必须让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透彻,在教师引入函数概念之前,先写几名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习的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让学生觉得函数不是陌生的知识,是初中已经接触过的,教师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回顾高中函数概念的定义.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设置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经过对“活动”的思考,经历思维的内化、压缩、解压缩过程,在头脑中对活动进行描述和反思,从而抽象出特定概念所特有的性质,即概念的概括表述“过程”.从图像、数值、声音、语言等多元表征方式展现数学概念,不同的表征能够传达不同的信息,整合的表征所获得的信息远远大于从各个单一表征中获取的信息.[4]作为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让学生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探究问题,从不同角度展现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分组展开探究和思考,随后教师要观察和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引导学生选择最佳的探究方法、快捷有效地获取有价值的课题信息,等到大部分学生都基本了解概念的特点和内容等,教师抽取各个小组的代表回答他们的探究结果.

3.问题解决阶段

学生通过教师所提的问题或所设置的情境,对概念的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对学生探究得到的答案进行评价和进一步加工,使其更具有专业化、数学化,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概念的建构,并进一步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概念之后,教师还应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概念,通过对概念进行剖析,分析数学概念表达方式中精炼简洁的语言、所使用的符号涵义,多层次、立体化分析概念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比如对概念的涵义和引申的进一步说明和解剖分析,着重说明隐含在数学概念、符号语言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思维过程中数学感念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本质.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为目的,数学概念是教师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对学生学习后续知识起着关键作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概念课都适合利用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比如说在数学过程中对于某些概念的定义,并不具有可探究的价值,所以不需要探究,而且学生很容易理解引入概念的必要性以及合理性,教师只需采用讲授法即可.

【参考文献】

[1]王,教育学―行动与体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50.

[2]周志仁,初中数学概念探究式教学浅议[J].内江科技,2007,172.

[3]张华娟,谈探究式学习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教学通讯,2013,51.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篇4

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正确形成概念,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灵活运用概念,这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也是当前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归纳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一教学难题的较好途径之一。

一、“归纳”教学模式的内涵

归纳法是指先抓住现象,然后从这些现象中抽出其本质的思维模式。“归纳”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实物观察、科学想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其共同的重要特征以形成概念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向学生呈现形成概念和定理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可概括为:情境导入,明确目标——观察实例,启发思考——科学探究,验证假设——呈现实例,分类归纳——概括总结,形成概念——应用概念,巩固理解。

二、“归纳”教学模式案例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包括两部分内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该节文本包括5段文字,5幅图片,1个探究活动,1个资料分析,3个问题探讨和4个思考与讨论。主要传达出五个重要概念: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现象产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和浓度差;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通过本节学习,旨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而这五个重要概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是隐含在图片、资料分析和问题探讨之中,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应当围绕教材的图片、资料分析、探究实验和问题探讨运用归纳法进行概念教学设计,使知识目标自然达成,能力目标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渐渗透。

三、实施效果评价

(一)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中,学生在获取五个重要概念时,都是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小组合作、总结概括等途径主动建构而获得的,真正实现了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动、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二)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渗透作用原理、半透膜特性、动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原理等重要概念的建构进行实例观察、科学探究、提取信息、互动交流、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巩固练习等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管理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资料的提供者。

(三)注重了重要概念的建构

本节课学习了五个重要概念,而每个概念的学习都不是结论性呈现,也不是静态性的背诵和记忆。而是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观察渗透作用现象、进行实验探究、分析生活实例,开展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教师点拨概括等动态性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建构而产生的,是一种生成性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四)实现了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如有学生观察实例、提出实验假设、讨论实验方案、体验探究过程、交流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总结概括实验结论等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分析归纳、交流表达能力,比较充分地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三维教学目标,促进了学生多元智力的开发。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篇5

5E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发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5E是指吸引(engage)、探究(explore)、解释(explain)、迁移(elaborate)和评价(evaluate)[1]。5E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以及全面认识掌握科学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为引入,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和帮助为核心,围绕着概念的建构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概念的解释、概念的深化迁移与概念的应用评价。在此以“稳态”这一概念教学为例,探究5E教学模式的应用。

稳态的概念是后续学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基础,“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又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小到细胞大到生物圈都存在稳态的现象。此外,稳态这一概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诸多病症的临床表现均是由人体内环境稳定失调而引起的。同时,稳态的概念是学生后续学习生物必修3的基础。因此,采用5E教学模式进行建构,以期激发学生对稳态这一概念的探究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并帮助学生理解生命本质,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

二、运用5E教学模式进行概念教学

通过吸引、探究、解释、迁移、评价五个环节层层深入教学,最终达到学生对“稳态”这一概念的建构与理解,实现概念的有效转化。

1.吸引

吸引是5E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教师提出与概念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问题,并且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学生将要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相联系[1],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目的。在该环节中,教师通过展示问题情境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提出以下问题。

(1)在炎热的夏天从室外进入低温的空调房中,健康人的体温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吗?

(2)跑步刚开始时,你是不是会觉得小腿酸胀,然后过一段时间这种感觉慢慢消失了?

(3)当你摄入大量的盐分含量较高的食物时,是不是会主动去喝很多的水?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入下一步探究教学环节。

2.探究

探究是5E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该环节可以通过实验探究、问题探讨逐步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建构新的概念。如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以及准备探究活动所需的实验用品。教师在该环节要给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与条件,给予一定的引导以促进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化。

【活动1】教师通过PPT展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并做出说明:通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氮、血清葡萄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这六项检查可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通过观察教师给出的化验单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化验单上所显示的每种成分的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是为什么?(2)根据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判断有哪些成分是处于不正常范围?这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影响?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氮、血清葡萄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这些都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活动1让学生从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角度了解内环境是否处于动态平衡。

【活动2】教师通过PPT展示有关马拉松长跑的图片。教师讲述马拉松全程距离为42.195公里,为国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比赛项目。参赛选手在进行马拉松长跑的时候,由于速度比较快,机体供养不足,机体会启动另一种呼吸方式即无氧呼吸。在之前的生物课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体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如果在长跑过程中乳酸一直在人体内积累而不被分解掉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2)结合课本相关内容,尝试解释马拉松参赛选手之所以没有出现酸中毒的原因。

通过活动2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pH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活动3】教师讲述回顾之前所学习的内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了pH外,还有温度、渗透压。内环境中的温度与渗透压是否也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呢?教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讨论温度与渗透压的问题,并请学生举例说明。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举例理解温度与渗透压的稳定性。

3.解释

解释是5E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是下一个迁移教学环节的铺垫。学生根据自己在探究环节获得的结论,将结论抽象化、理论化成为新的概念,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2]。本环节帮助学生对“稳态”概念进行准确理解,并给出正确的“稳态”定义。通过上一探究教学环节,学生虽然对稳态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该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楚的理解,教师应该让学生结合上一环节的探究结果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或定义新概念,同时询问学生理由。进而在学生探究与解释的基础上,对给“稳态”所下的定义进行补充与完善,给出正确、简洁、清晰的新概念,即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3]。

4.迁移

迁移阶段是对新概念内涵的扩展、理解和应用,巩固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概念解释新问题。教师在该环节中要为学生提供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概念,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规范使用新学习的概念。

通过探究、解释两个环节,学生已经掌握了“稳态”概念。在本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稳态”这一概念更深远的意义以及讨论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11的科学史话。在结束阅读之后,教师再次强调“稳态”这一概念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常识扩展概念内涵,通过PPT展示尿毒症、糖尿病、高原反应、发烧、严重腹泻等疾病的症状以及它们所引起的内环境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变化。教师进一步阐明机体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并教育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

5.评价

评价是5E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但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4]。在吸引环节,教师以提出问题的方式进行诊断性评价,以了解学生关于“稳态”概念的知识背景。在探究环节,教师根据实验探究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展现自己的所知与所能[5]。在探究教学中所进行的表现性评价应该要在整个评价环节占据主导地位。在解释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习题检测学生对“稳态”概念掌握情况。在迁移环节,教师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提高。

三、讨论

在生物课堂中,概念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E教学模式中的每一环节都围绕建构新的概念来展开,同时每一环节都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建构[6]。以上五个环节所显现的概念建构过程见表1。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教育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小学教育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数学概念又是小学数学理论学习体系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全面地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加深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大有裨益。

一、小学数学概念

1.小学数学概念的特点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习深度的加深,很多概念会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和修正,因此小学概念相对而言比较简约。为了衔接生活和知识的过渡,小学数学概念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且以具体性为主。同时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小学数学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如图形辅助式、字形结合式、定义式等。

此外,虽然小学数学概念经过了简化,但是数学概念是有较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经验来源

在概念化阶段,有专家学者研究了圆锥形底部结构的经验来源,并认为经验的不足是导致概念出错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老师将经验分为生活经验和积累活动经验,积累活动经验又包括直接数学教学活动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和专业设计的教学活动经验等。不同类型的经验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当其中一种经验出错时,另一种经验可以对其进行纠正,多种经验共同作用,从而形成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概念获得的来源有经验和学习。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并且个人的经验总结并不完全是正确的,通过学习,可以纠正经验获得的概念知识。有学者指出,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修正学生生活经验所获得的错误概念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将常见的错误概念纳入教师手册以供教师参考的重要教学建议。

此外,有些概念无法或者较少在生活中接触,此时学习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学者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分数学习进行调查分析后得知,学生计算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理解数学概念,而一味地背口诀来解题。强调教师的教学作用,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是有效弥补生活来源不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

2.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

(1)概念同化法

教师在讲解概念时,应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可以借助图像、数形结合、比较分析、预先设置错误、理清概念、精选习题巩固概念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魏勇提出了数学概念定义应注重直观并展示普遍性,这和雒晓霞的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可视化研究本质是一样的,皆是强调通过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2)APOS理论

此理论建构过程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操作或活动(Action)阶段―过程(Process)阶段―对象(Object)阶段―概型(Scheme)阶段。各阶段的操作步骤和特点如下表所示:

APOS理论教学模式表

针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探究和实践,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在操作阶段,以刚性材料为基础,注意适度性、典型性和有效性;过程阶段,运用问题串引思维深入;对象阶段和概念阶段则应以多元化的操作,丰富和完善概念。

目前,关于该理论较少运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仅有少数的文章运用该理论分析小学数学概念的编排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要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该理论目前在中学、高中和大学的课程教学研究中较为丰富,在目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加深对APOS理论的实践都是有益的探索,能够弥补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空白。

参考文献:

[1]闫天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2]郑小龙.小学数学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数学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4):37-38.

[3]张景媛.数学文字题错误概念分析及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1994(27):175-200.

[4]方文邦,刘曼丽.对我国小四年级数学低成就学童在分数学习的迷思概念、错误类型与成因之探讨[J].科学教育月刊,2013(358):20-35.

[5]魏勇.数学概念定义应注重直观并展示普遍性数学思维方法:以极限概念定义为例[J].大学数学,2014(30):36-41.

[6]雒晓霞.初中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可视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7]林浩.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在思考:基于两种数学概念的比较[J].浙江教育科学,2006(06):48-50.

[8]程华.APOS理论的内涵及其对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0(24):65-66.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篇7

关键词:地理概念;误区;优化;探究教学

“如果先不教明概念,便是教得不好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这句话说明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概念”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其代表了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事件、行动或者关系,而且可以用一个特定的名称或符号来表示。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概念作为地理抽象思维的基本元素,直接影响到地理判断、推理和论证。

一、地理概念教学的常见误区

(一)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概念

这种状态下的概念教学是纯语言、纯观念水平上的,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词语不仅仅是概念的符号表征,事实上已成为概念的本体,成为概念教学的唯一目标,结果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上升,对地理概念理解不够,甚至产生模糊的认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地理概念教学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强调“地理概念教学”,传统的地理概念教学,事实上是一种“定义教学”,强调地理概念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常常使教学陷入咬文嚼字的境地。一些教师为了避免传统地理概念教学的弊端,出现了弱化地理概念教学的趋向。

(二)忽视了概念形成过程本身的动力和发展,弱化了地理概念教学

遇到需要学习的地理概念,试图仅仅通过举例,依据这些有限的事例呈现概念的结论。概念发现的过程被简化、肢解甚至取缔。

(三)将概念学习与探究学习对立起来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中有一条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科学的过程本来就包含着探究,这是科学的本质所决定的,科学概念、原理、定义的获得无不是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实现的,因此学习科学的过程必然是一个能动的探究过程,而非被告知的学习。而概念学习又需要学生对概念达到深层理解和掌握,并能获得迁移能力,实现这一点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探究学习,因此探究式学习最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二、地理概念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概念获得策略

概念形成法。对于具体概念的学习,可以通过“概念的确认――例证的确认――假设的提出与验证――概念的命名”来组织教学。

直接陈述法。抽象概念比具体概念复杂,难以通过观察正反例证直接获得,因此教师宜采用直接陈述法来教授概念。直接陈述法并不仅仅是向学生提供概念的名称和定义,还要为学生提炼概念的关键属性,并解读得出概念的特征。

概念同化、网络法。奥苏伯尔将概念的同化学习分成三种类型: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例如,学习“地域联系的方式”时,经过认知同化的纵横交织,对关联概念进行相关性分析就构成一个概念学习的网络,即概念地图。这种概念图是通过概念的不断同化,促使知识不断分化、整合和系统化,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这些概念的相关性和前因后果,对学生完整理解地理概念的内涵,培养思维和推理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概念运用策略

学生对概念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对概念进行实际的运用,即运用概念比较、判断地理事物与现象,以及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例证中概念的运用。概念学习的本质是对概念属性的辨认,而例子则是对概念属性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概念运用可以通过让学生辨别正反例来对概念属性进行辨认、识别和类化。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辨别和区分正反例时,也就基本掌握了这个概念。

解决问题中概念的运用,例子和解决问题在概念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概念教学的初期阶段,概念数量较少,通过提供例子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学生学习概念的数量增多,概念学习的重点转变为概念间联系的掌握和概念知识体系的建构。这时,就需要通过问题解决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运用。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我们的概念教学要遵循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在概念的引入和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问题,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重视概念系统的建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体现地理概念是地理知识的基石,使概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证。

参考文献:

1.于蓉.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概念教学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5.

2.孙景沂.地理教学中如何区别易于混淆的地理概念问题.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4.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篇8

>> 高中物理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尝试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 对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 关于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思维的培养 物理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几点尝试 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 对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实施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高中物理的探究性教学 浅论高中物理的探究性教学 对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的思考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现 例谈高中物理新课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 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物理复习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中物理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尝试 高中物理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尝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周明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得到能力的提高。故此教师不应是传统授业、解惑,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04-02

探究性学习是指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途径,使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体验,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和规律,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和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教师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

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得到能力的提高。故此教师不应是传统授业、解惑,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其主要渠道就是在“探究学习”为模式的教学之中。

一、教师要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探究学习”的第二特点是“旨在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这种物理学科的探究能力,主要包括学科的学习方略,思维方法和正迁移的能力。

1、学科的学习方略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该学科的主要学习方略就是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从自然科学认识论来看,主要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坚持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认识论。从方法论来看,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方法要有序可寻,循序渐进。整个方略将由(1)观察一(2)实验 (3)控制条件(4)测量 (5)记录(6)数据处理和解释 (7)分类(8)抽象、推理(9)发现规律性(10)模型化(11)提出假说一(12)验证假说等诸环节组成。其整体有机的综合一体则是学习物理的过程,为第一问题的最高的概括。所以笔者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都要遵循这一方略和过程来进行。

2、思维方法探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学会系统思维,掌握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能力;(2)学会逆向思维,掌握从反面分析问题的排除能力;(3)学会概括思维,掌握综合能力;(4)学会辩证思维,掌握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5)学会顿悟思维,掌握直觉的能力;(6)学会发散思维,掌握多角度着手处理问题的能力。

3、关于迁移问题

这些问题是将已学过的旧知在一定条件下应用的问题,主要是学习者认知结构水平与思维方法的结合问题。这两点解决得好,利用条件,就能实现具体情境中的正迁移。

二、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

“探究学习”的第三个特点是“旨在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之基椽一科学概念。”③这一点说明了概念学习的意义,它是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矗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教与学。概念是同类事物本质的属性的特性。它是知识的单体,有人也称其为知识的细胞,所以学习一切学科,真正的认识自然,必须从概念学习做起。对概念的学习,要注意三点:

1、正确地形成概念在科学中概念的形成又通过抽取特征和将具体事例归类而得到发展。学习概念的形成过程,亦复如此。这种方法利用正例与反例的比较、归类,最后才能形成概念。

2、学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和属性。外延又是概念本身的应用范围。

3、注意到概念的同化,找出概念的隶属关系。这就是注意好某些概念的上、下位和并列关系,这样才能从概念出发,学会规则学习,乃至高级规则学习。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积极学习、探索物理学奥妙的个性品格“探究学习”第四个特点是“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这种探究态度和积极性,只能在自主地抓取自然事物、现象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这种个性的品格或积极的态度,在我国学者看来,属于外智力因素,在西方学者看来,属于情感目标范畴。智力因素对认知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虽不能直接参与同化,但起到了动力作用。其目标又分为“接受”、“反映”、“价值化”、“组织”和“体系性格化”五个层次。初中生是不易达到较高的层次的,一般达到“价值化”就很不错了。高中生又能达到“组织”、“性格化”的层次。情感目标的达成,离不开认知学习,即在自主地抓住自然事物、现象的探究活动中才能形成。所以情感目标的达成要从认知学习开始。离开这一点、谈什么学科态度的培养都是一句空话。为此,教者要提高教学质量,唤起学生希望的火花和自信又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培养情感目标的良好起点。上述正是“探究学习”特点在物理学科的贯彻与落实,这种贯彻与落实是符合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的,是现科教学应有的模式。

三、注重教授学生得物理知识的过程

“探究学习”的第一个特点是“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这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与“过程”的关系,这二者究竟谁为重点的问题,是传统教育与“探究学习”的区别,所以在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将其列为重点,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为达到真正获得知识的目的,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生也是很抽象的,利用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与相应体积数值,通过实验可以求出其密

度大小,若结合实验,中学生是不难理解密度概念的。又例如在串、并联电路中,对于总压和分压的关系,设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2、要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

上一篇:对设计美学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科学实验室规章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