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6 01:20:12

探究报告

探究报告范文第1篇

山东菏泽曹县第二中学 陈焘

摘要:科学探究实验是新课程着重介绍的知识点,同时又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本文对科学探究的六大要素逐一加以解释,并以实例说明如何做好科学探究实验及如何做实验报告。

关键词: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实验 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实验方案 数据处理

作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一般来讲,我们进行科学探究都要遵循以下步骤或流程:

一、提出问题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因循守旧之人与开拓创新之人的分水岭。

我们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是科学的,不能反科学或伪科学,而且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可以探究的、值得探究的。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我们所能提出的问题应根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却不能脱离生活和实际经验,提出的问题应在其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即有能力应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加上部分未知的物理知识,利用科学的方法与思想,或独立或协作地予以解决。

提出问题后我们还必须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是为提出假设或大胆猜想奠定基础。从物理学的角度较为明确地阐述该问题。

二、猜想和假设

让学生做假设和猜想,就是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实验经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猜想与假设,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世上的一切,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讲,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郅庭瑾先生认为,高中生业已具备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①学生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的抽象逻辑过程,达到目的。②学生思维业已具备预设性,在解决问题之前,学生已采取了一定的方式和手段。③学生思维已渐进形式化。中学生开始逐步地由具体运算思维占优势发展为形式思维占优势,不仅能够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而且能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高中生在他们的实践与学习中,已能够完成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去获得具体知识的完整过程。④高中生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⑤学生思维能跳出旧框框,创造性思维已获得迅速发展,开始追求新颖、独特的东西,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大胆猜想,只有想象,才能尽可能多地突破旧有知识的羁索,打破时空的限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全方位思考。合理的或大胆的猜想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无意中的直觉往往可以打开解决问题的大门,激发创造的灵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一种大胆而有根有据的判断往往也可以突破层层迷团,实现探究的目的。

三、制定实验方案

方案是种思想,是个预设,只有经过多次尝试才能完善;方案是盏街灯,是座灯塔,指引着我们有目的有步骤地完成实验或既定目标。方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步骤是否井然有序,关系到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切实可信,关系到实验结论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普遍性。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好就好在实验设计的巧妙,设计的合理,设计的浑然天成。为此:①方案中的仪器应选材合理,便于准备,不能要求过高。在确定实验方案之前,应首先学会正确操作和熟练操作,特别要注意应该注意的事项。②探究过程应尽量清晰,各步骤间衔接流畅,表格设计合理,应尽可能多地确定实验方案,尽可能多地进行实验,并由此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确定最佳方案,同时若其中某个实验被确认失败的话,也可以尽快选择其他实验方案。

四、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方案,按照说明书正规操作,操作时应注意安全(包括仪器安全和人身安全),实验中要如实记录数据和实验现象等,利用观察、实验或其他方式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实验数据和信息。

尽可能地收集实验数据与信息,目的是尽量减少偶然误差的干扰。收集到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做定性分析;数据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做定量的计算。当然,为了更好地逼近实验结论,我们除了实验手段外,还可以从多种信息源上采集和获取信息,以弥补实验手段的不足。

五、数据处理

整理完所收集到的数据与信息后,就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并对实验结果予以解释和描述”,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得到哪些反馈呢?

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实验结论时,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论一般应具有以下特征:①条件相当严格,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②实验方法相当完善,当然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③表述简洁而严明,应尽量用严密且准确的科学术语来描述,且具有相当严谨的逻辑。

六、心得体会

通过实验,汲取失败的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实验后要提交实验报告,报告中要科学地表述自己的探究思路、过程、方法和结论。踢过足球比赛的大都知道“我们在比赛中,既要注重自己的积极突破,又要注重团队的团结合作”的道理,同样在科学探究实验中,自我自主探究与交流协作也一样重要。在合作中注意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实验方案,也要能够积极听取他人的建议,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成果。只有我们亲身亲历科学探究,才能收获一种习惯,养成一种意识,养育一种能力,这对我们今后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下面以“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为例,简要探讨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和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简而言之,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在速度的改变上,而速度发生变化就表明物体具有加速度,因此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或具有)加速度的原因。同是一辆静止的汽车,施加的牵引力越大,至某一速度所需要的时间越短。由此我们不妨假设加速度与力成一次函数a=kf+b,同时假设b=0。假设成立与否,还需要用实验探究和验证。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即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越难以发生改变,即加速度越小,由此我们不妨假设a=b+1/km,同时假设b=0。由此,我们现在所要探究的加速度是同时与力、质量有关的,那么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按照哲学上的观点,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是由合外力(外因)和质量(内因)共同决定的,合外力和质量两个因素统一于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过程当中,同时又是矛盾的。合外力促使加速度的产生,质量则维持原有状态不变,阻碍加速度的产生。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一个物理量同时与两个或多个物理量(或因素)有关的多元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即先保持其他物理量(或因素)不变,逐步分析所求物理量与其中某一物理量的关系,而后总结出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首先固定质量,探究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而后固定合外力,探究加速度与质量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的关系。

如果a=k1f成立,反映在a-f图线上就应该是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如果a=k2m成立,反映在a-m图线上就应该是条双曲线,然而真实地判断该图线是否是双曲线是比较复杂的,不过我们可以变换角度,将a与m成反比转化为a与1/m成正比,即反映在a-1/m图线上就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但加速度是不易测量的,因此我们需将其转化为位移,而且我们所探求的主要是a与f、m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无须求解a的实际值。设计实验时使小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时将小车放在相同的位置,并同时打开和关闭文件夹使两小车运动的时间相等,由s=at2/2便可得出a1/a2=s1/s2。这样就将加速度转化为位移,以后做就好的多了。

教材给出了实验装置,但不甚好。一方面严格的光滑水平木板是没有的,普通实验室中的木板大都相当粗糙,不符合实验要求;另一方面,若往小盘中放砝码,好多同学放置的大都不是比较均匀,然而这样做很容易带来相当大的误差。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下图:

实验器材:上部有凹槽的小车两个,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直木板两个,大型文件夹一个,砝码若干,勾码若干,细线若干,刻度尺一把。

为记录小车的加速度,我们可以采用打点纸带,同时为避免小车与定滑轮的碰撞,可以在小车后拴两条较长的细线,细线的另一端加以固定。本实验方案舍弃砝码盘,而采用勾码,可以保证拉力在一条直线上,增减勾码即改变了小车受到的拉力。在小车上增减砝码的质量,即改变了小车的质量。

探究报告范文第2篇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公共支出的主要目的是,扶持财政实力较为薄弱地区的公共服务。公共财政支出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生态转移支付,它将财政资金立足于补助落后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由于财政资金通常是凭借国家力量,依据法令和法规强制取得并由计划分配使用的,为确保该资金在上下级之间的透明度,政府依法对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实施绩效审计,对其使用效益的有效监督变得意义非凡。

1.1我国生态环境复杂且相对脆弱

我国的生态类型复杂且多样,森林、湿地、草原、荒漠、海洋等各种生态系统在我国均有一席之地,但是日渐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政府在生态转移支付的实践中任务更加艰巨。根据2010年国务院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数据资料显示,生态脆弱区域在我国占有较大面积,且导致生态脆弱的因素甚为复杂,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55%,其中极度脆弱区域占9.7%,重度脆弱区域占19.8%,中度脆弱区域占25.5%。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不仅对国民的健康生活造成威胁,也更加严重地遏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1.2我国政府对生态转移支付的数量逐年增加

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划分,目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25个地区,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0.2%,占全国总人口的8.5%,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共1443处,总面积约120万km2,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2.5%。近几年我国实行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且接受转移支付的地区范围在不断扩大。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财政部从2008年起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2009年,获得生态转移支付的地区在全国有300多个县,到2010年,转移支付范围已扩大到451个县,转移支付资金达249.2亿元。未来将持续扩大接受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地区和范围,目前全国各省相关部门都在努力提交材料,实现将本省更多的县域纳入到转移支付范围。下面提出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天然林保护两项国家生态重大工程的转移支付数据,来说明对生态工程的支持力度。建设期为2013—2022年的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由国家发改委批复成立,对该重大工程的总投资额达到877.92亿元。与此同时,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2011—2020)也将开始启动,并加上已经出台的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的实施方案,预计我国在未来10年内对建设和保护林草生态屏障的投资额将达4200亿元。京津风沙源治理重大工程的实施目的在于使退耕还草成果更见明显,有效利用林草资源,尽力做到遏制土地沙漠化的程度,逐步完成建立京津及华北北部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据国家林业局的测算,到2020年,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总投资为2440亿元。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场二期工程中央总投资1261.6亿元,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总投资1178.6亿元,具体各项目投入见表1。

1.3政府各部门颁布相应的法规制度要求实施审计监督

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开始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始于1994年的《审计法》,随后于1996年了《国家审计基本准则》,2001年颁布了《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2002年出台了《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等各种审计法规的相关文件。《审计法》和《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都提出,要加大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高效性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在2011年《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完善生态脆弱区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定国家《环境保护法》《生态补偿条例》法律法规,强化行政执法能力,强化生态督查。我国目前拥有完整的审计组织体系,有多层次的审计机构和企业内部审计组织(其中国家审计人员8万多人,社会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协会拥有个人会员13万人,内部审计人员约27.6万人),有信心并能够保证顺利执行各种审计法规。政府、职业界、院校和科研单位都在致力于环境审计相关问题的研究工作。

1.4已有的审计结果反映出了重要问题

2011年6月审计署的年度《审计报告》显示,审计署对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和分配情况进行了绩效审计,是对全国18个省的90个县市的重点抽查,而结果却表明存在部分专项资金设置交叉重复、部门多头管理和分配的不良现象。从上述情况看,开展积极有效的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加强政府对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严格监督已成为必然。

2国外关于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报告的主要规定和研究

生态转移支付属于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相关的规定和研究成果也可以从中分析和引用,单独的规定和研究尚不多见。

2.1政府主要规定和审计实践

1977年,拥有权威性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中指出:“除了其重要性和意义都不容置疑的财务审计之外,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即对政府当局的绩效、效果、经济性和效率性进行审计。”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在开罗顺利召开,宣布了《开罗宣言》,并首次提出环境绩效审计。2001年,最高审计机关性质的亚洲组织环境审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重点探讨了为亚洲各国实施环境审计工作提供借鉴的《环境审计指南》(讨论稿)。此后不久,隶属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环境审计小组(WGEA)印发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在其第二部分给予讲述。2004年,在INTOSAI的《绩效审计指南》中这样表述过“全范围的政府审计包括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报告是绩效审计重要的环节之一,许多国家都对绩效审计报告框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美国绩效审计报告框架是2007年1月由美国政府责任署的《美国政府审计准则》来规范的,其中明确规定了依据一般公认政府审计准则(GAGAS)以便合理实施绩效审计的报告准则。其框架分别从审计报告的形式、目的和内容3个方面来阐述。审计报告的形式要求审计师使用与预期用途相适应的报告形式。审计报告的目的是实现审计结果的传递并被公认、获取和应用,还应为后续检查提供便利。美国绩效审计报告的内容分为5大方面:①审计的目标、范围和方法;②审计结果的报告;③审计师遵循GAGAS方面的情况;④有关负责官员看法的简述;⑤注明报告省略的机密和敏感信息的性质。美国国家审计署提出对绩效审计报告的要求为:表述要完整、准确、客观和有说服力。德国绩效审计报告对联邦审计院的工作开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当前联邦审计院已将它作为履行工作义务的核心内容。其框架内容主要包括6个部分:①内容概要;②确定的事实;③对事实做出的评价;④主管部门发表的意见;⑤联邦审计院的最终评价;⑥联邦审计院的建议和倡议。德国绩效审计报告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也是该国的特色之处是将其列入年度报告,并针对重大事项提交特别报告和提供咨询报告。特别报告的作用是使联邦审计院及时把重点审计结果向立法机关和联邦政府提交报告。英国审计署用实际数据在2003年的审计年报中例证了绩效审计的重要作用,它平均每年将产生4亿英镑的效益,绩效审计每用1英镑的成本就会带来8英镑的节约。绩效审计报告已作为议会责任监督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英国审计署在为降低审计成本寻求合理方式,为实现审计质量、成本和时间的最佳配置探索新的更好的途径,与此同时,也在利用新技术对绩效审计进行变革和创新。首先,要与政府机构改革政策相融合,降低改革风险并适应新的公共服务方式;其次,是制定绩效审计计划和方案时更多的采用风险基础法,弘扬创新意识和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实现管理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推动绩效审计的持续发展;最后,加强各审计部门之间的高效合作,避免交叉重复审计的出现,发挥相互补充的整体合力。英国绩效审计报告中审计建议没有强制性是其一大特色,被审计单位自愿选择是否执行审计建议,审计署只负责将报告提交议会并公开发表,只通过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合作这一途径来确保审计建议得到实施。英国审计署十分重视审计建议的质量,强调审计建议必须有前瞻性和全面性。

2.2研究现状

艾琳·瑞恩(IreneRing,2002)通过对德国地方一级的各种财政均衡法的现状分析,提出基于系统集成忽视的生态功能和指标,在解决生态公共职能分配给下级司法管辖区的联邦系统中,分析财政联邦制和财政政策的作用。综合考虑生态公益林功能后,呼吁自然保护问题和相应指标的集成要纳入到政府间财政关系体系中。在不同生态转移支付机制的实践中,为量化各机制实现的效率和效果,需要绩效审计来实现,对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研究至关重要。桑格·麦翰蒂(SangoMahanty,2012)通过对环境服务支付(PES)计划的研究,提出激励机制的设计,减少因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的气体排放量(REDD+)。REDD+是一个国际性的财政转移机制,在发展中国家由林业部门管理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了减少森林砍伐和改进森林管理,该机制指示无论是直接支付还是通过国家政府,都将资金支付给森林所有者和使用者。这是一种对森林保护而减少危害气体排放的环境保护政策,通过对破坏环境的付费来实现资金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转移支付。

3我国关于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报告的主要规定和研究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资源保护和环境补偿,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逐年增加的数量和覆盖范围的扩展情况就可充分体现。同时,相关规定的制定与实施,也在逐步完善,学者们关注的程度也在大幅增加。

3.1主要规定和审计实践

我国审计署于1998年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在2003年组建了环境审计协调小组,在不断扩展环境审计新领域的同时,一直在探索环境绩效审计。2009年3月,在全国资源环境审计培训班上由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提出:要进行环境绩效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党的十七届二中、五中全会提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和“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在2003—2007年审计发展规划中,国家审计署郑重提出:“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在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强调:“在注重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同时,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依据财政部的委托,将任务分配到相关部门,对实行生态财政转移支付市县的生态环境质量,执行定期普查、年度抽查和专项检查3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绩效评估,对生态环境进行一次全面考核的周期为3年。根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中的规定,将生态环境指标(EI)体系总体划分为共同指标和特征指标两大指标类型。其中共同指标所包括的一级指标有自然生态指标和环境状况指标;特征指标所包括的一级指标有水源涵养、生态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4种类型。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每个市县生态环境年纪变化量进行评价。

3.2研究现状

关于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报告的直接研究尚未查到,相关的成果大致集中在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政府绩效审计报告等方面。李坤刚(2008)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分析了区域间补偿的相关问题,并探讨了区域间生态转移支付标准的确定。根据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通常是提供生态补偿的地区,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则多为接受补偿的地区。生态足迹理论将地区划分为生态赤字区和生态盈余区,为实现公平性的发展,生态赤字区应该适当的给予生态盈余区一定的补偿。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反溢出效应”,输出自然资源地区理应得到来自占用外部自然资源地区的经济补偿。利用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一种生态转移支付方式,显示出我国有13个省市需要向其他地区支付一定的生态补偿。李峄(2012)基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讨论了我国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提出基于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性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框架。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却往往是资源比较富集区域,而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一般性生态转移支付的目的是通过政府介入的手段,实现资金在资源富集区与资源匮乏区(即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转移,使资源富集区可以持续保持基本的公共服务。他提出要在中央财政设立独立账户即生态补偿基金,通过收取环境税来获得资金来源,补偿的对象是具有生态安全性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县为单位,同时也明确了补偿标准: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县获得的财政资金=该县的生态指标×中央政府生态补偿基金总和(1)绩效审计用来实现政府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有效运行,运用客观公正、全面系统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制定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标准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总体评价模型和重点审计领域评价模型,最后需要明确制定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报告,以直观展示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成果。绩效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发表的审计意见、做出的审计评价以及提出的审计建议综合而成的书面文件,体现出绩效审计项目的成果,是审计方与有关各方沟通的重要媒介。马伟杰、赵宝柱(2005)在借鉴国外政府绩效审计报告框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绩效审计报告框架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8个方面。①摘要,简短的摘要便于读者快速了解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②被审计事项的背景,在报告开篇阐述与审计结论有关的充分背景资料,使读者清晰地理解被审计事项。③审计项目实施情况,使阅读者方便了解审计的目的、判断审计报告的价值,在审计报告中说明审计的目标、范围和为达到目标所使用的审计方法。④审计发现情况,是对所取得的审计证据的汇总结果。⑤审计结论,针对审计目标,概括地发表审计意见或得出审计结论。⑥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将具体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给予逐项列示。⑦审计建议,是绩效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区别于财务审计报告的一项主要特征,是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审计结论列示应采取的措施。⑧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要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协商是否采纳审计意见,便于双方纠正问题和改进管理。合理安排政府绩效审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制定有效的报告披露机制,对优化审计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让社会乃至市场中各种力量广泛参与到绩效审计中,也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关键。钟刚、谢赤、周黛(2009)在审计报告研究中提出,绩效审计结果使用者上至国家政府下到普通民众,只有多元化的报告方式才能满足其多元化的需求。研究讨论的难点在于如何适当地披露非财务信息,满足广泛的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政府绩效审计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法律等各种因素之间博弈的结果,不同国家的政府绩效审计都表露出作为相同事物的共性,但又不乏因适应不同环境而拥有的个性。即使踏在全球化的步伐下,我国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审计环境方面的差异客观存在且不会很快消失。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客观差异,有所扬弃的学习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

4评价与设想

4.1对国内外已有成果的评价

通过上述有关规定和研究情况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各国政府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与经济投入,但基于各种因素限制,投入的资金都是有限的,要求进行效益审计监督;二是现有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体系有待完善。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指标、标准和报告模式需要充实和系统化,相关的法规和可供操作的指南也要尽快出台。借鉴国外已有的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政策法规制度,制定合理有效的绩效审计标准,并给出准确的绩效审计报告表达形式,是政府各级部门制定生态支付政策的重要参考,也是促进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要步骤。

4.2对我国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报告基本框架的设想

从理论上讲,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报告是一种综合性审计,用来考核政府对环境管理活动的成果和监查生态转移支付的实施情况。一方面包括生态转移支付资金流转的管理活动,保证环境资金得以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包括非环境资金的环境管理活动,如环境规划、政策的执行情况等。建设性是对审计报告的一项重要要求,不仅要对绩效审计进行评价,更要注重提出提高绩效的必要建议,以帮助改善政府的生态转移支付工作。目前国内外都没有直接提出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报告的具体规定,在对比国内外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和绩效审计报告的框架研究中,大多数国家绩效审计报告内容大致相同。大部分都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背景资料,审计的范围、目标和方法,对审计准则遵循情况的说明,审计发现的事实、结论和建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等。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笔者给出的改进框架见表2。表2中的框架在审计实践中应用时,建议采用多种形式,能更直观地表达绩效审计报告的内容。比如,文字与图表结合、绝对数与相对指标比较等。同时,由于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报告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政府对生态资金转移绩效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审计报告的可用性,因此在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报告时要保证独立性,任何人和机构都不得强迫审计机关隐瞒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并保证公布的透明和及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另外,审计报告的结果应列于政府有关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中,以促进政府对审计建议的采纳和落实。

探究报告范文第3篇

“九五”期间我校开展的《发展小学生五自能力的实验研究》,通过培养学生的五自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地发展。突出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怀,正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随后进行的子课题“自主教学的初步探索”,把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到课堂中,重点研究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发展,从而把教学的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探究,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教学进程随之得到优化。这一系列研究为创新教育的研究作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眼下,创新教育的研究还刚刚开始,目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怎样把创新教育落实到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探究是创新的前提,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小学生的创新是从好奇开始的,由好奇到探究,由探究逐步走向创新,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能力。通过总结前一阶段的研究,结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我们把自主探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着眼点,以课堂为主阵地,提出构建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来探讨通过自主探究,提高课堂学习效益,优化教学进程,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本课题中的自主探究,指的是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开展积极主动的探讨和研究活动,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整个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行探索、相互研讨、提出见解,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强化和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程式。

本课题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在此基础上聘请各方面专家进行行为诊断,提出改进意见,再进行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多次反复,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向着自主探究的理想境界发展。

课题研究最终将形成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例说),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方案,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方案,并将出版一本自主探究研究专著。

探究报告范文第4篇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出的学习方法;是培养现代公民和创新人才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下面,就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谈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一、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是“水平思维”.

“水平思维”是指横跨多个学科或领域的思维。而学生则往往将一些表面上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是“水平思维”的一种表现,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往往有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答所非问,甚至“牛头不对马嘴”。若老师简单否定,或奚落一番,必将损害这位同学,甚至波及其它同学的思维热情。

例1: “若a为自然数,说出a以后的7个连续自然数。”

一个喜欢英语的女生举手抢答:“b,c,d,e,f,g,h” ;

一个男生起来补正:“a+1,a+2,a+3,a+4,a+5,a+6,a+7。”

这就是“水平思维”的结果,而正是这种思维特点,是教师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根据“水平思维”的层次性和发散性特点,教学提问中会爆出许多奇异的思维火花,是探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教师的策略是:鼓励他解说答案的依据,尝试导出结论的合理性一面。如果有“一点道理”,应发扬民主,导出更合理的答案,澄清原来似是而非的模糊意识。即便答案“荒唐”,“荒唐”却是“创造力”最好的朋友。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学生都是经过了自己的“水平思维”得到的,理应得到重视和表扬,不能以老师的理解和意志强加到学生的意志上去。

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自主活动”

建构主义指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从而有效地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新知识点。如,

例2:椭圆概念的教学,可分几个步骤进行:

(1) 实验——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条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为椭圆.

(2) 提出问题,思考讨论。

①椭圆上的点有何特点?

②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③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④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

(3) 揭示本质,给出定义。

通过上述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征,完成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过程。

怎样诱导学生参与和体验对新知的建构?本人体会到教师首先应该创设一种知识点存在于其中的教学情境,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情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了解全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客观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大量客观信息间的矛盾。然后,再诱导学生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去对这一矛盾进行研究,矛盾解决了,学生学到了研究方法(学习的方法),获得了知识,同时克服了困难,陶冶了品德,形成了更高、更强的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是“数学实验”

即便是抽象的数学都是与生活中的实例密切相关,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以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社会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其中,亲手实验,才能感悟 “需要产生数学”的历史,由此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前人创造数学的人生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关注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学结报告 ·学习工作报告 ·公司学习报告 ·交流学习报告 ·出差学习报告

例3:在讲“函数的应用举例”后,课本后安排有一实习作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要求学生将《高一数学》上册课本第142页第8题改写成一份实习报告,大约半节课的时间,学生的实习报告基本成雏形。在此列举其一:

实习报告

2002年12月8日

题目

某市区居民住房的兴建与拆除

实际问题

某市现有居民住房的总面积为a  ㎡,其中需要拆除的旧住房面积占了一半。 当地有关部门决定在每年拆除一定数量x( ㎡)旧住房的情况下,仍以10%的住房增长率建设新房。

(1) 写出逐年(n)与住房总面积a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如果10年后该地的住房总面积正好比目前翻一番,那么每年应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x(㎡ )是多少?(提示:计算时可取 为2.6)。

(3) 过10年还未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占当时住房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位。)

建立函数关系式

an=1.1n a+10(1-1.1n)x

分析与解答

= a+10(1-1.110)x=2.6a-16x,

即2a=2.6a-16x,所以x= a.

因此,如果10年后该地的住房总面积正好比目前翻一番,那么每年应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x是 a㎡。

说明与解释

过10年还未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占当时住房总面积的6.3%)。(因为( a-10x)÷2a=6.3 %)。

负责人及参加人员 黄泽鑫  张长安  陈江滨  黄艺凤

这是学生自己编写的成果。当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某市区居民住房的兴建与拆除的领导,请问:题中涉及到“拆除与兴建”,我们先拆后建,还是先建后拆?以数学角度分析,二者有无区别?同学们瞬间议论纷纷,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但很快就有了结论:先建后拆。我问一位平时有点淘气的同学,为何要先建后拆?他说如果我是领导,我得为我的子民着想,先拆后建,那他们住哪呀?然后以数学角度又分析了“先建后拆”和“先拆后建”的本质区别。我认为我们做老师的只要准确地找出问题的切入点,即时点评即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使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

四、探究性学习的动力是 “鼓励为主” 与“多元答案”。

“鼓励为主”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外动力,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语言等都是作用于学生的“外动力”。而追求“多元答案”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讲解精心设计。 如,

例4: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

此问题问得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教师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y= 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到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动点P(x,y)到定点F( , )的距离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拼凑,教师巡视后可安排一个学生进行板书,并进行讲述:

+ =y+

+ - = +

+ =

它表示平面上动点P(x,y)到定点F(0, )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

y=- 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 这样,调动了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满足了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例如:前面例1中的答案探究:只要将7个英语字母赋予符合题意的数学含意,即:a为自然数,令b=a+1,c=a+2,d=a+3,e=a+4,f=a+5,g=a+6,h=a+7,则“b,c,d,e,f,g ,h”又是一个正确答案。这样,就找到了与众不同的答案。只有一念之差,原来被认为解法唯一,现在变成无穷了。“这里没有唯一答案”,便成了真理,“多元答案”的探究成了永恒的可能。即运用创造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对每一个数学题予以审视,积极发掘可能蕴含着的新内容、新方法、新的推理和新的表达方式。

五、爱护学生探究性学习积极性的策略是“多元评价法”。

教学评价的主渠道还是在平时的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评价应采用多元性,在我们过去的考试的评价中,已经体现了对求解题的“分步给分法”和“酌情给分法”、填空题中多元答案的“相应给分法”。此外,。一切的学习活动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评价的手段可以更灵活,例如:鼓励式的“评语评价”,经过申请后的“推迟评价”等。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正是一些地方、学校和教师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范例。

总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探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做燃料 炉灶实验 探索研究 环境保护

1 选题的确定

从生活中观察到烧开水时,水加得过满溢到灶上,会形成水珠跳跃,发出爆炸声,当水溢到炉膛内时,火焰会瞬间窜高,平时我们只知水火不相容,水可以灭火的道理,并不知其中的特殊性和奥妙,后来从初中开设的化学课本里找到答案,水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高温下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很好的燃料,氧气可以助燃,据此我决定对利用水能否做燃料作一次研究。

2 项目研究的背景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严重,主要表现为煤烟型污染。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一直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一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1)二氧化硫。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带来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在各类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的酸雨污染范围不断扩大,现已经扩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遍及广东、贵州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目前平均降水PH值低于5.6酸雨临界值的地区已占全国面积的30%左右。(2)烟尘、粉尘。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由于地方电厂使用的大多为低效除尘器,所以烟尘排放量一般是国家大型电厂的5-10倍。(3)机动车排气污染,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增长速度更是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3 项目研究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项目研究的目的是开发利用新型环保能源。

基本思路是在传统火炉上附加一水箱,利用火炉将水加热成蒸汽,利用限压阀增加蒸汽和保证水箱的安全,高压水蒸汽从喷嘴喷向炉心火焰层,水蒸汽在高温的炉心中分解成氧气和氢气,氢气在充足的氧气环境中燃烧放出热量。(如图1)

图1 设计图纸

4 项目研究的意义

利用水做燃料(1)可以控制和改善空气质量(2)为人民生活和生产创造清洁、环保适宜的环境 (3)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保护人民健康 (5)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6)节约能源的同时获取更多热量,使其成为最好、最便宜、最清洁的燃料。

5 项目研究过程

资料查询:

(1)水燃料(Water Fuel)最早来源于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在1874年出版的《神秘岛》小说中最早提到,未来当化石燃料从地球消失,我们的燃料只有一望无际的水。

(2)1990年,利用水做燃料的水焊机在首饰行业应用, 并于2000年全面普及。 图2 与技术人员研究方案

(3)1996年,利用水做燃料的氢氧机在炼钢厂碳钢切割中取得成功,并于2000年开始在各炼钢厂普及

(4)1998年,氢氧机在制药厂水针剂拉丝封口中成功应用,并于2000年开始普及。

(5)目前常见的水燃料设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水电解高纯氢气发生器,一类是水电解氢氧发生器。

(6)可用于加热、焊接、切割、催化。

(7)据国外媒体报道:日本一家公司发明了用水驱动的环保汽车,雨水河水或海水,任何水均可使用;美国专家找到从海水中提取二氧化碳和氢气的方法,意味今后军舰在海上可以自行制造燃料,不依靠油轮补给;瑞典研发出世界首台利用普通水工作的便携式燃料电池充电器。

使用蜂窝煤三眼炉灶,与技术人员研究方案(如图2),分别以人工的方式分别用喷雾法(如图3)、手捧法(如图4)、注水法(如图5)将水注入燃烧的火炉,检验水是否在高温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燃烧放出热量的实验。喷雾法观察到红光均匀升起;手捧法观察到蓝色火焰瞬间增大;注水法效果更为明显,火焰窜高至30厘米且红、蓝色火焰相伴。实践证明,利用水做燃料的假设是正确的。

图3 喷雾法实验 图4 手捧法实验 图5 注水法实验

三眼炉灶实验中,喷雾法、手捧法、注水法使用的均为冷水,在初步取得实验效果的基础上,本人又设想如果使用水蒸汽,情况又会怎样?于是,用铜管制作一个喷射导管,安装在高压锅的安全阀门处,将水烧开,向炉膛内喷气,观察到炉中火焰瞬间窜高,且热力增加(如图6)。

图6 高压蒸汽锅

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多次与老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对图纸进行了多次探讨,对改装部分进行多次修改,对容器的设计制作苦思冥想,几易其稿。并对制作时需要的配件进行了市场的调查,最终确定方案,委托制作机构按图纸进行加工,在加工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实验和改进。

图7 一代水燃料炉

(1)用一个直径为32cm的无缝钢管焊接成炉筒,用13cm的不锈钢管将两头封闭焊接成一个密闭容器,将不锈钢管直接焊接到无缝钢管内,并用耐高温不锈钢细管作导管制作成喷嘴,从密闭容器的顶部引到炉筒沿口下方6cm处作为喷洒装置,同时,在密封容器上方加装压力表、安全阀、手动闸阀,又用黄沙、水泥、红砖、黄泥、蜂窝煤灰、盐、碎发作原料,自制炉膛保温层(作炉芯使用),制作成一代水燃料炉(如图7),实践结果:喷射水蒸气使火焰瞬间窜高,火力加大,效果明显。(如图8)

图8 一代水燃料炉实验

(2)在传统火炉内制作一个环形压力容器热水包(如图9),利用限压阀调节蒸汽量和保证水箱的安全,在炉口设置环状喷嘴,高压水蒸气向火焰层喷射,让可燃性气体充分燃烧。水蒸气在高温的炉心中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充足的氧气环境中燃烧放出热量(如图10)。

图9 二代水燃料炉

6 项目实验结果

表1 生火实验结果

生火时间 压力表

起压时间 压力达到0.1MP 压力达到0.2MP 压力达到0.3MP 压力达到0.4MP 压力达到0.5MP

8s08分 8s40分 8s42分 8s44分 8s45分 8s46分 8s48分

表2 采用红外线温感仪测试,当压力表达到0.5MP,火力相同时

压力表显示 喷气前火口温度 喷气时火口温度

0.5MP 397℃ 558℃

表3 烧水实验(一)

实验条件 实验水量 开始烧水时间 锅底起水珠

60° 达到沸点

90°

自然状态 600ML 20s45分 20s50分 20s55分

喷气状态 600ML 21s30分 21s33分 21s37分

表4 烧水实验(二)

实验条件 实验水量 开始烧水时间

锅底起水珠

60° 达到沸点

90°

自然状态 600ML 21s50分 21s54分 21s58分

喷气状态 600ML 22s02分 22s04分 22s08分

7 项目应用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原理

设计的水燃料炉灶主要采用了实验法。

其科学原理是:水在高温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能燃烧,氧气能助燃。

8 项目的主要贡献

(1)验证了水在高温下分解成氢气和氧

气,氢气燃烧放出热量。

图10 进行热水包压力测试

(2)设计制作水燃料炉,实现了水做燃料的实际应用。

9 他人同类研究情况调查

研究水做燃料的很多,但真正做出实物实际应用的没有。

10 项目运用设想

(1)用于火力发电、大型锅炉设备的改良运用。

(2)可以生产大量的水蒸气、热水、热风。

成本低,热值高,便于煤炭资源丰富且不发达

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3)可利用雨水、海水、河水、污水进行 图11 研究内部构造

净化循环使用。

(4)可利用于运载工具的能量供应。

11 项目完善的设想

图12 水蒸气实验 图13 用温感仪测量炉火温度

对燃烧炉容器中的最佳压力、喷气的最佳速度等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如图11、12、13),使他不断完善,早日投入使用。

12 课题研究的体会和感谢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我充分体会到了进行科学研究所

需要的执着与坚持,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对设计与实验中出现的难题必须认真思考,追根究底。凡事

多冷静思考,多提几个为什么,有困难就迎难而上,通过思

考就会有收获,通过这次科技创新实践,我拥有如下收获:

(1)拥有了观察事物,提出问题,思考问

题,综合分析和付诸实践的思维和能力。

(2)在构思的过程中,在实践中,遇到难

题学会了如何想方设法、更好的挖掘身边的资

源,积极、及时地请教别人,更好的进行人际

交往和思想交流。

图14 亲自动手制作炉膛

(3)学会了独立思考,认真分析,综合判断。将“静思”与“勤动”相结合,最大的改变了过去“思多动少”、“只想不做”的惰性,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找到乐趣(如图14)。

(4)培养了自己科研的兴趣,为以后的人

图15 与技术工人合影留恋

生旅程拓宽了道路、丰富了知识、奠定了基础。

探究报告范文第6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实验”实施的指导策略;

2.学生掌握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方式,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研究,将课程从“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的定位上转移到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定位上。

4.通过合理运用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课题研究背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探究活动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目前,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只是局限在个别范围内进行试验,呈现出单一性、个体性、随意性。单一性——对一个一个实验单独进行研究;个体性——个别学校、个别教师在进行研究;随意性——对实验的选题、设计随教师个人的意愿而定。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研究,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和实践尚处在自发试验的状态。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已逐渐显示出不足: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基本方法

探究教学中的问题是核心,问题的解决是关键。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并有所收获,必须进行一些基本方法教育。《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习内容。“功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探究教学一些重要的方法如下:

1.猜想与假设的方法通常有:

(1)逐分法:对多个影响因素逐一分离、组合:

例:将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产生了氧气,氧气是由哪一种物质产生的?

猜想:①双氧水②二氧化锰③双氧水与二氧化锰相互反应④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用下产生的

(2)定量法:在极端量和中间量中假设

例:将一块石灰石在酒精灯上灼烧一会儿后,冷却,剩余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①碳酸钙②氧化钙③碳酸钙和氧化钙

(3)解析法: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事实材料或感觉猜测

例:二氧化碳可能有哪些物理性质?

猜想:无色气体(人呼出的气体是无色的);密度比空气大(平衡的纸筒中倒入二氧化碳后倾斜);能溶于水(汽水中有二氧化碳)等

2.控制变量的方法通常是:

(1)控制反应条件:保证仪器相同(等规格)、使用药品的量相同(质量、体积、纯度)、温度等环境条件相同,体现设计条件的公平性。

(2)控制反应:保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变量

例:二氧化碳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将4朵干燥的石蕊花分别做如下处理:①喷稀醋酸②喷水③直接放入二氧化碳中④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

3.假设猜想验证的方法有:①逻辑推理法②史料旁证法③实验验证法

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可以根据反应前后原子不变推理得出,也可以查找资料获得前人研究的证据,并非只有化学实验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案例1中学生提出的不能通过实验验证的一些猜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类后,用逻辑推理法排除一些,其他的通过查找史料来解决。

4.验证结果的三种情况:结果与假设不一致、假设得到验证、结果与假设不完全一致

案例4:无水乙醇显碱性吗?

一位学生在实验室看到一瓶无水乙醇标签上的化学式后,猜想:无水乙醇含有“氢氧根”,所以也应该显碱性。教师鼓励他自己探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自己的猜测是错误的。

(目前的教学或习题几乎都是针对正确猜想的。)

5.其他重要的方法有:观察、操作、记录、数据采集和处理、归纳、演绎、对他人评价、准确表述等。当然,更多的是化学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是能否“将探究进行到底”的关键所在,要经过逐步学习、反复训练、循序渐进才能建立起来。

(二)课堂实践

第一阶段:教师示范,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

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对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感知实施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比如,当学生第一次遇到探究性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时,几乎是无从下手。怎样让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成功地迈开他们探究实验的第一步呢?老师精心为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报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蜡烛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的颜色、状态、气味的变化,进行详实纪录、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让学生一开始接触化学就认识到观察在探究中的重要性。当学生一边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感受探究实验的同时,一边填写实验报告。在边观察、边模仿、边参与、边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感知了探究性实验。

第二阶段: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冲动后,教师尝试着稍稍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性实验中的某几个环节,例如: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操作。在此阶段,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要仔细批改,及时给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观察的方法、实验现象的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提供帮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尝试,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和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阶段:师生、生生合作,发展探究性实验的能力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他们采取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困难。

比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取暖时所用的煤和木材的燃烧之后质量变少:取一小断镁带在空气中点燃之后质量变大。再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什么关系?

(2)学生提出猜想。

生1:我觉得反应之后质量应该变大,根据前面学过的Mg+O2MgO、P+O2P2O5这两个反应就可算出是变大。

生2:我认为变小,煤和木材的燃烧之后生成炉渣和灰烬要比燃烧前煤和木材的质量要小。

生3:我觉得不会改变。从表面上看煤和木材燃烧后质量确实减少了,而我通过它们燃烧的化学反应C+O2CO2中却算出没变。因此我猜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不变的。

(3)教师启发引导。

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同学们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猜想,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各小组可根据你们自己的猜想来设计实验方案或参考书上的实验方案。在探究过程中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求助其他组的同学,也可问老师。

(4)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的方案有很多,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

方案①取一小段蜡烛在一小块木板上,把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托盘天平达到平衡。在托盘天平上点燃蜡烛,观察托盘天平的平衡情况。

方案②取一段镁带,在托盘天平上称的质量W1。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把燃烧后的白色粉末收集起来并在托盘天平上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方案③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稀硫酸铜溶液,取一根砂去铁锈的铁钉,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1。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方案④在100mL锥形瓶中加入10mL左右的澄清石灰水,将一支内有少量小块大理石的试管有细铁丝固定在与100mL锥形瓶配套的橡皮塞上,将一支盛有稀盐酸的滴管插入橡皮塞,将上述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1。将滴管中的稀盐酸慢慢加到盛有大理石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待反应完全后,再将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说明:其中方案①和方案②,学生从老师提出的问题情境中受到启发。方案③和方案④同学们参考了教材上的实验方案。由此可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待于提高。此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很重要的。)

(5)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对以上实验,产生了如下想法:

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

②“镁带燃烧后质量变大,是由于参加反应的氧气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

③“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又没有气体生成”;

④“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

⑤“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物质质量肯定不会发生变化”;

(6)进行实验再探究。

同学们在采纳大家意见的基础上重新修改实验方案后,再实验就看到了反应前后天平是平衡的。

(7)师生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大家达成共识,那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我们把这一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说明:这样的课非常地费时间,往往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两课时也完成不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能精选有代表性的实验来尝试教学]

第四阶段:拓展课外探究实验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并重点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比如家庭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指导学生认识对比实验的关键要控制变量。使铁钉处于只与水接触、只与氧气接触、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三种环境中,来观察铁生锈的情况,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学生在家中完成探究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实验中,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保鲜膜扎紧杯口代替橡皮塞。从茶叶罐中、雪米饼袋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铁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生锈的知识。而且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初步学会了如何设计、运用对比实验,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是我们老师事先准备好实验,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讲解而实现不了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绩效

1、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以前学生一般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在热热闹闹地完成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很薄弱。而这些恰恰是探究性实验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在探究性实验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够独立地进行猜测、设计实验方案,能够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性实验来论证或否定自己的猜测,能够交流、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过去实验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说、学生做的沉闷劲不见了。课堂上弥漫着积极探究的气氛,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学生在收集资料、学会思考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更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精神。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们参加的各类比赛取得可喜成绩。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一步步的摸索和尝试中,化学实验课堂中教师的“教”不断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的“总结结论”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探究报告范文第7篇

1、制定有效的课题实施方案。

20*年8月,各课题实验学校就课题研究制定了方案,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课题管理模式。组建了一支实验队伍,要求课题组成员热情高,干劲足,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经验的总结,有利于教研成果的推广。

2、学习有指导性的教育教学理论。

转变教育观念是进行课题实验的前提。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九年义务课程标准》,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撰写心得体会。采取了“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由指定的教师进行授课,主要讲述探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目的要求、如何选题、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聘请指导老师、撰写报告等,并指导学生选题和开展课题研究。没有固定课时安排,但每学期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完成1—2个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案或教案,以及开展探究的结果报告或情况报告。其目的是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和关注探究性学习,使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渗透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不仅是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树立二种观念,实现三种转变。首先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其次应变“教案”为“学案”、变“教本”为“学本”、变“教学”为“学教”。

3、研究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学生实际,构建了“自主预习——导入激趣——自主探究——合作互动——质疑问难——拓展迁移”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框架。营造乐学氛围,激发探究兴趣。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学习上的负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提供充足时机,引导自学探究。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同时注重疏导点拨,学会合作探究。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课堂注重激励评价,引导深入探究。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并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同时,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培养出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4、探究有价值的教学方法

经过广大语文教师的精心探索,我区在实施语文探究性学习课题方面摸索出多种探究性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问题探究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针对文本的特点及学生的自身经验,发现问题,采用类比生疑法、联想生疑法,异同对比法、借果推因生疑法等,自己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求过程中要总结规律、培养技能。

(2)情境探究法。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兴趣提高和知识的掌握。

(3)自主探究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

(4)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如果用在刀刃上,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如在教学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或全班集体合作探究,对阅读写作等整体性的学习内容,组织整节课探究学习……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就能产生1+1>2的效果。

(5)想像探究法。对于一些寓言、神话及有想象空间的小说、戏剧等,将学生语文学习由探究现实存在的问题引向探究虚构虚拟假设存在的问题。

(6)纵横探究法。既从课文间的联系从纵向横向两方面进行问题探究,获取知识。

(7)接受式探究法。根据文本需要,让学生对个人、学校、社会等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中直接搜集或询问得来。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8)发现式探究法。在发现式的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的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须由探究者对文本经过阅读、分析、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通过知识间的链接来获得认识成果。

还有一些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如口语交际课的情境探究法——它要求教师要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充满着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写作课的合作探究法——将探究性学习引入作文评改课堂,全班学生按优、中、差均匀搭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确定一名学生作记录人,小组集体讨论评改分配的作文,评改内容按照本次作文要求(包括作文是否说了真话、抒了真情以及在拟题、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优点、不足、修改意见),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评改情况,小作者根据小组评改的意见写出二稿,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在本次作文的表现,给每个人评定等级,并负责把集体讨论的内容、素材、初稿、修改意见、二稿等材料按顺序装订好,交教师审阅或各小组交换评改;活动课的体验探究法——如学生在综合性探究学习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了成功,也体验了挫折。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此,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

二、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对初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主题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研究,探索科学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途径,以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的培养。

1、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究主题活动教育的主要特点及有效途径。

2、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3、构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知识体系,形成实施自主探究教育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四年来,我们在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通过研究,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增强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开展研究后,在教学中注重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求通而未通,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2、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各种自主探究地学习实践活动中,课前预习已不必由教师作专门的指导,只须按照掌握的预习方法进行就行了。有些学生还超前预习;在学习中主动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疑难问题;在许多公众场合,一些以前躲于人后、怕抛头露面、羞于启齿的学生也开始有了探究的欲望、交往的愿望、展示自我的渴望。课外阅读更是深入学生的心,大语文学习观已渗入到每位学生的心坎。

3、自主探究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在学期初能认真分析自己的学习实际,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内容和高度,并据此制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探索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学法的尝试和探索,并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反思现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学法的改进,学习状态的调整,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兴奋状态,努力实现现代语文教育的鼻祖叶圣陶先生曾说:“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4、自主探究习惯初步养成。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学主张,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已初步养成了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乐思善辩的习惯,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博览群书、广泛摄取信息的习惯,自疑解疑的习惯。

5、自主探究教育观念深入师心,加快了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进程。

几年来的实践许多教师觉得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自我转变。如今我区初步探索出了几种比较成熟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如探究式、讨论式、情境式。

6、提高了教科研能力。

教科研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捷径。从前“教科研”充满了神秘、神圣,觉得遥不可及,可亲密接触之后,才发现科研就在我们身边,科研是为了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初步知道了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自觉自愿投入学习中,知识面大大加宽,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大大加强,还撰写了有价值的心得和教案。参与科题研究的教师有200多项成果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可谓成果颇丰。

四、思索与反思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和解决。

1、新的教学方式,旧的评价标准。

探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过程的评价,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开设探究性学习课程的作用和积极效果还受到很大制约。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老师教学的评价,学校、老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的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探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没有真正纳入学生整体评价体系中。评价观念不从根本上改变,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教学相长,教师滞后。

探究性学习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给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反馈要有恰当的反应、判断和处理能力。由于对学生探究反馈结果的不确定性,对教师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把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战场放在学科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课程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3、缺乏整合,有待提高。

在学生探究活动上,教师的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形式大于收获。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学习方式依然单一,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在阅读上,学生读书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在课堂探究时,学生缺乏充分的读书时间,小组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学生未能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导致探究不够深入。还有在写作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没有特色,构思内容过于狭窄,且忽视了学生在修改环节上的个性化表达和探究创造。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知识目标”落实之间的矛盾;怎样引导学生走出校外进行有效的大语文探究;如何建立全面评价教师、学生的体系等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

总之,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坚定了我们强化科研的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结合实际,努力实践,加强管理,不但完善,让课题研究成果尽快多地服务于教学,以期产生最大效果,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投入到新的课题实验中,相信它必将对我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探究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效;梳理;探究;训练;建模;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论强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思维体操的引导者。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中,不会提出问题而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低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笔者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提出了“梳理·探究·训练”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不失为构建英语高效课堂的一个好方法。

“梳理·探究·训练”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模式顺序因课因人而异,且其环节相互交融:梳理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梳理;梳理中有训练,训练中有梳理;探究中有训练,训练中有探究。前后梳理的累积时间为10分钟,前后探究的累积时间为20分钟,前后训练的时间为10分钟。基于此,“梳理·探究·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又被称为是121模式。

二、英语学科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和效果

(一)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

1.新授课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

梳理就是设计预习提纲,把考点知识问题化的过程。探究就是问题考试化的过程,是强化效率意识的过程。包括:探考点命题之特点,究错误原因;探考点命题之规律,究思维建模。训练就是以情景案例或话题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新授课角度讲,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考点问题化、问题考试化、考试规范化的过程。

以语法“be+v-ing”表达将来的动作为例。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呈现出课文中的原句子:Where are we going?When are we leaving and when are we coming back?告诉学生类似这样的句子本课多次出现,这是一种语法现象,让学生在Warming Up中找出类似的句子。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句子的时态均为现在进行时,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吗?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得出结果:现在进行时有时也用来表示按计划或安排将发生的动作,能够用于这种结构中的动词有:go、cong、arrive、leave、start、stay、see、meet、wear等。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完成课本语法部分第二题及Workbook中语法部分的第一题来巩固此语法知识。

2.习题课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

梳理就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中有用信息的过程;探究就是把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转化为课本文本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训练就是方法、模型应用、完善和熟练的过程,是描述、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从习题课角度讲,这种模式本质上是考查四种基本能力的过程。

还是以上面的语法为例来进行一节习题课。首先,教师可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现在进行时来完成一组句子。接着,教师可让他们进一步讨论现在进行时的用法。最后,教师要再给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练习题应包含能够表达将来动作的形式,以加深学生对语法的全面理解。

(二)学科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效果

1.学生变化发展了

实施“梳理·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提高了,课堂睡觉、玩手机、看小说、听音乐的现象消失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了可喜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变化发展了

教师的学生观变化发展了,学会了欣赏学生;教师的自我观变化发展了,学会了反思,科研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技能提高了。

3.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了

学校办学有了特色,教学有了个性,学生有了特长,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英语学科“梳理·探究·训练”建模实验过程

(一)实验原则

实用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二)实验的进程

1.建模阶段

开展教改教法大赛、建模经验观摩、交流、探讨、修改、总结和示范课堂建模。

2.入模阶段

学校行政干预,科任教师必须按照学校课堂模式教学。

3.出模阶段

建立个性化高效课堂,做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灵活运用模式。

四、反思与发展

1.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问题的确定要遵循“精确”原则;营造宽松的探究环境;教师是导演,不是旁观者;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模式。

2.应继续研究、改进的问题

学习小组的构建与评价的研究及落实;课堂评价的研究及落实;各类课型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评价标准等。

作者简介:

探究报告范文第9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实行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它特别注意学生的研究,并在研究的具体环境中将知识经验逐步转化成自己的内部表述。这样就需要我们给学生创设适宜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整合教材等多种学习材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的教学材料通常只有课本,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的活动受到了局限。为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在创设研究性学习环境时,从多角度、多渠道来整合学习材料,该材料包括教材、实验、增设实验、有关问题的背景知识和模拟微观世界的动画等。因此研究本课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必要性、可行性。

教育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包括许多方面,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和谐统一有属于其中的一部分。教师教和学生学如何有机的统一起来呢?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环境:学是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知识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才有意义,只有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环境中,甚至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构建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景应尽可能与知识应用的实际情景接近。我们的做法是:教师尽可能在课堂上展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究过程,提供问题的原形,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在学生学习“铝及其化合物”时,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去年春节期间,某学生发现氢气球非常畅销。今年春节将至,他想通过卖氢气球赚钱,然后将赚的钱寄往“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他没有很多的钱买氢气钢瓶,经过校方允许,他利用学校的化学实验室设备制取氢气。实验室只有相同质量的铁、镁、铝以及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请你们帮他设计较合理的途径制取氢气,以及制氢气球时,在实验设计中必须注意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模拟现实生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懂得铁、镁、铝、水、盐酸、氢氧化钠等物质,哪些反应能放出氢气,并能够计算出相同质量下那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最多,还要根据成本核算出哪种方案最经济,最终做出决策。方案确定后,学生还要考虑如何制氢气球。这个问题的特点是开放的,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而且还渗透了德育教育--因为赚钱是为了资助贫困学生上学。这样,在一定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了和谐统一,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落实,因而确立此课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我现在从事高二化学教学,分别教实验班、生物班、普通班。高二化学学习已经完成了高一阶段的初高中衔接任务。距离高考还有两年时间,在这个年级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可操作性,使该课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便于今后的推广和利用。

二、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12期中,每期都有一块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化学教育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对研究性学习进入高中课堂的认识与实践”、“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化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学习的案例分析”、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2*年已有好多课题,探讨得非常清晰,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化学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教师要创造适宜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因此确立本课题,对研究性学习的补充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布莱恩.霍尔姆斯是英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他认为比较教育的任务就是探讨解决教育问题的各种方法,即问题解决法。他在综合了杜威的反思性思维理论和波尔普的假设演义法与问题解决发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法,实质上是一种演绎法,主张研究应当从问题入手。我对此理论应用到化学教学中的理解为,研究性学习的探究。对于创设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国外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如:放手让学生自主创新教师不教师不开设学生的自由,再比如激发学生的个性兴趣不要求统一的课程标准等,但是在国内目前的教育制度和历史背景下,我们不能照般国外的一些东西,必须要研究适合与目前国情下的教育,而国内在此块的研究还是有所欠缺。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进步,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起到了与国际接轨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教学实践研究法、过程研究法、社会实践研究法究和经验总结法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过程,研究性学习提出的历史背景,法国、美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探讨研究性学习的类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发现学习和学会学习等的区别与联系。探讨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外活动、校本课程、学科课程的关系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探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和开设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化学学科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教学程序研究。本课题从实践上研究了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组织形式、一般程序、实施步骤、实施阶段、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和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成果形式等。

3、调查研究。就《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于20*年10月对张家口四中的高一2班和4班进行了整体抽样调查,20*年12月就《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对张家口四中的高三年级的生物1班和生物3班再次进行了整体抽样调查。根据化学学科的学科特点,本课题探讨了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资源要求和化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可行性课题。

4、高考中研究性学习试题研究。对*年至20*年高考试题中的研究性学习试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5、研究性学习教学原则、模式和方法研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研究,研究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选题应遵循的原则、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6、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研究。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开展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张家口市创新大奖赛,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新习作。

四、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

(一)课题准备和前期研究阶段:(20*年9月——20*年12月)

1、查阅资料,自主确定选择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指导理论。

2、填写《张家口市市教育科学一般研究项目申请书》,课题申报、课题审批。

3、进行研究性学习文献检索,筛选其中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宝贵的经验,进行文献研究。

4、进行理论学习、理论研讨,进行理论研究。

5、撰写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组织开题工作。

(二)课题核心研究阶段(20*年9月——20*年5月)

1、编制《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调查问卷,对高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并分析问卷,进行问卷研究。

2、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探究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组织形式、一般程序、实施步骤、实施阶段、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和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成果形式等,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程序研究。

3、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指导学生填写研究性学习《选题意向表》、《课题申请表》、《课题研讨表》、《课题文献检索表》、《课题实验活动记录表》、《课题实践活动记载表》、《课题自我评价表》、《课题结题登记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撰写和汇报演讲,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研究。

4、利用原编制《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调查问卷,对高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并分析问卷,再次进行问卷研究。

5、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先后两次开展“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演讲会和“高中化学兴趣实验探索”实验表演,进行社会实践研究。

6、组织学生提交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和社会实践活动摄影图片,参加张家口四中开展的“创新大奖赛”和兴趣实验小组。

7、搜集*年以来的全国高考化学试题,筛选并分析整理其中的“研究性学习”试题,进行高考中“研究性学习”试题研究。

8、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总结探索经验,形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撰写研究成果论文,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

9、归类、梳理、撰写中期研究成果,撰写相关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三)阶段性成果汇报阶段(20*年10月——20*年12月)

1、积极组织论文投稿,交流推广研究成果。

2、总结研究成果,编辑《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阶段性成果汇报和《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阶段性成果研究,撰写结题报告。

3、请张家口市市教科所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并获二等奖。

五、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究成果

(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在具体操作过程程序上,我们首先要对《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进行解读和体会。再根据张市四中的学生实际情况,做出选题的指导意见。例如在“原电池原理及运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过程,是先学习体会《课标》,《课标》中课程化学(2)主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有:①查阅资料:化学能转变成热能、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②实验:用生活中材料制作简易的电池,③市场调查: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在《课标》选修课程模块(4)化学反应原理,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有①实验探究: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变。②调查市场上常见的化学电池的种类,讨论它们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和回收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在《课标》的理念下,结合学生及教学的实际,在原电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增加设计了,①不同金属材料构成原电池的对比研究,②干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③实验室模拟氢氧燃料电池的实验探讨,④铅蓄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⑤可充电镉、镍电池的结构及原理的研究等课题。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通过课题的开发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全班所有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几个课题组。分工协作进行开题论证,设计方案,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到最后完成课题的结题。

2充分突出化学实验的优势,有效地创造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要体现以实验为特征的化学学科特点,化学实验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了以实验探究为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课标》没有单独对化学实验提出内容标准,但整个“内容标准”中却始终建议用实验探究来完成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实验探究是学习过程和方式的主线。因此,在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充分突出化学实验的优势,能有效地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现行教材中实验分为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但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实验比例还是太少,为了多让学生动手参与探究,突出化学实验的优势,我们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问题讨论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一般是“验证性”,改实验的“验证性”为“探究性”一般程序是:实验观察提出。例如,在“原电池原理”教学中,我推荐了一个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同的材料构成原电池的对比研究”,课题要求:了解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内外电路的电子流动方向。对比不同材料构成的电池的性能差异。学会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学生尝试用铁、铜、锌、铝、镁、石墨等电极材料在硫酸、盐酸、硝酸、醋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氯化钠等不同的溶液中进行实验,对比它们的电流强度和电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其中在镁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和铝和铜与浓硝酸构成的两种原电池中,电池的电流方向与其它的原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不活泼金属作正极的电流方向相反,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了负极和正极形成的本质原因及确定方法。

〈2〉扩充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教材内容安排的基础性学生实验,它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规范地进行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强化所学到的知识。”这类实验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应用性为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履行预习-实验(操作)-总结(实验报告)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对它的实验内容进行扩充,让学生设计实验-搜集资料-动手实验-找出实验结果,来完成分组实验。例如在高二“氨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方法制取氨气最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学生去做,首先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计所有的制取氨气的方法,如用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碳酸氢铵等不同的铵盐和碱石灰、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生石灰等进行实验,或用浓氨水和不同的碱进行实验来制氨气。通过产生氨气的速度和体积等全面进行对比得出自己的结论。用什么方法测量氨气的体积是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是一个考验。经过研究,学生较好地设计出用量气装置装四氯化碳或苯来测定氨气的体积的方法。

〈3〉拓展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用一些简单易得的器材和试剂完成的实验,或称为“家庭小实验”。这类实验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手段。但教材中这类实验还是太少。我们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过程中,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拓展,一是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二是开放实验室,三是开展校外(家庭)实验。一般经过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个体探究-小

组讨论-完成实验-作出评价的过程。例如,学生针对近年在市面上出现了特殊颜色的玫瑰花-蓝色妖姬的事例,在“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家庭小实验“改变花的颜色”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鲜花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喜爱种花的同学们在家中用不同种类的鲜花作实验,然后进一步把鲜花、叶片、果皮研碎,用市售白酒提取液制取指示剂。

3通过研究性学习环境开展过程,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在课题的开展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老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学会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的问题。例如:通过“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除了硅,我们还有什么?”“生命与DNA”等课题的研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关于纳米材料、计算机技术、生物化学等最新的科技成果。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知道了化学对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拓宽了知识视野。

4关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感受对学生进行多样化、过程性的评价

在《课标》的理念下,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促进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开展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同时要注意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的过程评价,还要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例如,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中,我们设计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表,用于学生自己、学生之间、课题组及指导老师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这种评价重在参与、重在合作,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再如“蓄电池的原理及运用的研究”课题小组,在没有完成预期的研究成果的情况下,指导老师对他们的课题小组,依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他们虽然没有得出预期的结论,但他们认真地完成了整个研究过程,分析了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6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过程管理

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编制了研究性过程管理系列表,,其中包括: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外出活动记载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研讨、实验活动登记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调查登记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自我评价表。在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在化学研究性学习选题阶段,我们指导学生侧重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及将要学习到的化学学科知识点出发选择课题,通过选题意向表的填写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调整。然后开始选题。并填写课题申报表。其次,对学生的研讨活动、实验活动、外出调查活动进行统计、审查和指导管理。并填写相应的表格。第三,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后期,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最后,在学习过程和学生的评价方面,我们设计了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自我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通过近三年的研究,本课题研究有着4项创新:一是探索得出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二是总结了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三是归纳了化学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四是发现了化学学科可行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

探究报告范文第10篇

1.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为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搭建了平台,有力推进了新课程改革。

2.学校持续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来,学校在加大硬件建设同时,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70%以上的教师获得计算机操作高级证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此课题构建出一套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文字和图像,主要通过书、纸的记录来传播。而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超文本特性,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统整。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优化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3.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突出的交互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型的课堂教学结构,使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改革传统教育形式,实现教育的根本改革,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化。

2.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使分层教学的思想真正得以落实。

3.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

4.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网络与文化课程整合的基本操作。

5.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网络与文化课程整合之际,如何保持原来学科的特点。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优化,寻求教师和学生消耗最小的时间和精力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以达到课堂教学“高速度、大面积”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具有如下两个特点:(1)重在解决实际问题;(2)强调研究与行动相结合;通过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自我积累、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和专家咨询等方法,选择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研究,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文献查阅法。通过查阅相关理论文章,书籍等,或是上网查找、阅读相关理论,提高课题组理论研究水平,把握着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避免重复研究。

3.实验研究法。面向广大教师,进行实验研究。研究过程中,注意资料的积累和分析,用数理统计与理论研究法检测研究结果,同时在明确研究目标,拟定课题计划等工作的基础上,点面结合、分层实施、分段测评、动态调控。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实验研究,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效果,体现在各方面。

1.理论成果。分为三个阶段:创设情境,确定主题自主探究,查找信息交流合作。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确定主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要通过网络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来呈现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确定主题。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查找信息。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学习自己未掌握的知识,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源、网址或搜索引擎,让学生开始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主的思维能力与习惯。这时候每个学生都要独立自主地查找信息,他们所查找的信息都是为了解决共同的任务,教师帮助学生判断所查信息的有效性。

第三阶段:交流协作,解难释疑。当小组的成员找到所需的信息后,让他们回到小组中,交流他们所查的信息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些的理由,讨论其中分歧的意见以达成共识,并合作设计完成主题学习成果报告。对于一些学生容易忽视的因素,教师要及时指导。

2.实践成果。通过研究,我们顺利完成了研究计划,基本实现了研究目标,取得了预期效果,概述如下:

(1)建立了统一的电子备课模板,实现教师备课网络化。

(2)建立完备的校园网络资源库。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追求课堂教学信息化。

(4)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

(5)强化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

(6)有效地开发拓展了课程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构建了开放的信息化环境。

(7)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成长。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设备不够完善影响了研究面的扩展。虽然学校硬件设施齐全,但是并未做到每个教室都装多媒体和通网络,所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技能的研究有时还有些滞后,经常性的教学工作还难以推广。

2.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我校的课题研究是全员参与性的,课题组成员存在年龄的差异,少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较落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还偏弱,有时会影响课题的开展。

八、今后的设想

1.加强培训学习。

2.加大硬件投入。

3.总结提升推广。

对我校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课整合的有效教学模式,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在总结中提升,在校内甚至校外推广,让课题促进教学,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总之,通过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信息技术与文化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从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

课题标题:信息技术与文化课结合的探究

上一篇:研究报告范文 下一篇:视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