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心得范文

时间:2023-11-14 17:02:39

探究性学习心得

探究性学习心得篇1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音乐欣赏教学 价值 实施要求

探究性学习,也称为研究性学习。广义的探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别注重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应始终围绕问题来进行相关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也是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步骤进行的。在探究学习中问题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探究学习是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学习。探究学习要求学生以能动的方式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学习突出了探究性的过程与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三,探究学习是综合实践的学习。探究学习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具有综合性,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同时,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学习活动相比,它更接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因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价值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探究学习的价值具体表现为:

1.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乐曲的欣赏是一个聆听―感受―体验―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因学生主体的差异而不要求千人一面的学习效果。过去的学习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向前,这样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给予学生的想象空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探究学习在欣赏学习中的运用,使学生走出了以前学习的束缚。学生在欣赏乐曲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去聆听、去体验;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提出想要学习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能动性得到不断的发展,为获得知识,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勤于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这些过程都对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他们打开了创新的大门,使学生有了进行创新性学习的机会。在能动的探索求知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进而形成勇于创新的品质和精神。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观。

音乐欣赏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正确的审美观并不等于相同的审美观。在音乐欣赏学习中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感受音乐。教师在把握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前提下,可让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审美经验、主观喜好等因素选择欣赏的角度,给学生充分的审美空间。探究学习可以保障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使学生在欣赏乐曲时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因此,探究学习过程中的音乐欣赏学习将不再是人云亦云的场面,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体会,勇于向教师、向同学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在沿着正确的审美方向前进的同时,逐步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审美观。

三、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活动,这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断开拓新知识、运用多样的方法和灵活的手段,鼓励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为学生构建探究学习的平台,架设创新思维的桥梁。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实施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探究性学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确立探究课题。探究性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一起确定课题。探究课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好的选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相反,如果确立的课题不适当,探究性学习将难以进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确立这样的课题:“音乐神童与他的《渴望春天》”、“认识民族民间乐器中的弹拨乐器”、“不同作曲家的摇篮曲”等。第二,要选择探究的方式。探究性学习有集体探究、小组探究与个人探究三种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究性学习,一般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学生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在探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合有分,各展所长,协作互补。此外,也可以采取个人探究与小组、全班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式。第三,要分配探究任务。确立课题后,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任务分配。如在音乐欣赏课《西北放歌》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有的研究山歌,有的研究小调,有的研究号子,有的研究秧歌,等等。第四,要制定探究计划。小组负责人得到任务后,教师协助其组织全体同学,讨论策划探究方案,制定具体的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设计人员搭配、时间安排、探究渠道及探究形式等。第五,要搜集、分析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书籍、画报、地图、音响、报纸、传播媒体、互联网等多方面获取相关信息,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查找、剪贴等方式,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梳理分析,判断其价值,选择有用的素材,按项目要求进行分析。第六,要表达交流。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将探究的收获与结果通过歌唱、舞蹈、剪接的音响资料、电脑课建、手抄报、小展板等形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在表达与交流过程中,形成信息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方法交互,达到资源共享、欢乐共享的目的。

2.细心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时,会产生达到目标的欲望,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那么他参与探索活动的动机就愈明确,同时还能表现出比别人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认真掌握欣赏学习的内容,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努力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动机。

首先,要抓住学生心理特征,鼓励学生敢于发现。在音乐欣赏学习中,学生会有许多的心理活动,如:好奇的心理、情感的需要、创造性的冲动等。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应做到及时发现,并尽量将这些心理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来满足这些心理的需求。例如:在欣赏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时,在课前教师先指导学生用塑料杯、塑料小桶及橡皮筋制作一个拨弦乐器,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理,渴望知道自制的拨弦乐器有什么作用。在欣赏乐曲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地感受乐曲的情绪,然后选出一段乐曲中的旋律弹奏,让学生用自制的拨弦乐器在指定的位置伴奏。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演奏时,他们内心由好奇而产生的求知心理会进一步被激发。“为什么有拨弦乐器进行伴奏乐曲会显得更活泼?”“乐曲中装饰音的作用是不是也起到了使乐曲轻快、活泼的效果?”等这样一些问题也会随之产生。此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鼓励,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疑问,说出自己的发现。由于这些问题都源于学生的真实体验,是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疑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产生探究学习的倾向。

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在我们的欣赏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挥”下按部就班进行的,因此,学习活动时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可问,学习有时也显得盲目。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找出问题,思索问题。所以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注意多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会问、能问。例如:在欣赏《荧屏乐声》这一单元时,先给学生放一段编辑好的山洪爆发的电影片段,这个片段中只有画面而没有任何音响。然后将这个片段加上音响效果让学生欣赏一遍,再让学生对比一下这两个片段,说一说他们的感受。学生们都回答说第二个片段给他们的印象更逼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教师可做进一步的引导,鼓励学生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和在欣赏两个电影片段时发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学生通过欣赏和感受后,问题就比较容易产生了。“为什么两个片段的内容相同,我们感受到的效果却有很大的不同呢?”“音乐在电影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随着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随之高涨,因为这些都是他们感兴趣而又急切想知道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问题资源,让学生进一步走入探究学习之中。

再次,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拓展探究要求教师用精辟的语言在总结前阶段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的生成流变、版本变迁、语义转换、意义更新、内容增删、思想结构等拓展性内容。例如在欣赏中国民歌《孟姜女》时可通过讨论、调查、假设、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到《月儿弯弯照九州》和东北民歌《摇篮曲》源于同宗民歌《孟姜女》调,二者在调式、结构、各乐句的落音上都基本相同,但二者歌词内容、艺术特色、演唱形式、演唱风格及风俗民情、方言语调都有很多差异性。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学习的方法,锻炼了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同时还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

注释:

①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17.

参考文献:

[1]龙亚君.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探究性学习心得篇2

【关键词】中学英语;中学生;探究性学习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是现实生活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来发现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讨论来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并且激发学习的兴趣的过程与方法。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它起于问题的提出,止于问题的解决,一般步骤可以简化为:提出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探究性学习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的是有所区别的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类似于科学家科研研究的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一,目的不同。其二,内容不同。其三,任务与方式方法不同。一句话,探究性学习往往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问题往往由教师或者课本向学生们提出,方法方式,步骤,也往往由教师或者课本向学生们提供。

二、中学生英语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的情境景性

对于中学生,无论是语法的学习还是单词的学习,一定要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立一个活生生的符合其日常生活或是认知的经验的情景,通过观察分析并找出规律,然后归纳和总结出规则或者构词法,这样能使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

2.学生的主体性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中学生也不例外。简而言之,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进行选择、决定,去思考、实践、体验、感悟、去创造、应用,最终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自己的理解。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探究不仅可以指学习过程,而且探究性学习更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做什么,即使学生想错了,做错了也是有其意义的,决不能让让学生接受成人世界的完整而抽象的现成的结论。

3.形式的趣味性

鉴于中学生的思维的特点,中学生英语探究性学习在形式上应当注重其趣味性。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符合他们的心里特征,采用多种多样的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利用图表,图画,实物,代币、讨论、辩论赛等方法。

4.教师的引导性

中学生英语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虽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他们之间并不是矛盾的。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发现有意义的问题,确定研究的方法方式,步骤,提供所需的材料。最后要引导学生展示探究性学习的结果。教师绝不可以因为是探究性学习就让学生“放羊”,要更加注重课堂的设计,更加注意自身教学机智力的培养。

三、中学生英语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学英语探究性学习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1.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泛化

不能根据英语学科的性质,教材与知识特点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滥用新的学习方式,都是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泛化的表现。具体来说,如英语课文的重点词句要探究,内容情感章法要探究,甚至单词的词型词义也做为重点进行探究。而所谓的探究只不过是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有的教师过分夸大探究性学习的作用,以为有了探究性学习就有了英语教学的一切,就会有学生英语素质的全面形成与提高,从而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硬生生的强加于任何一种学习之中。实际上探究学习只是一种学习方式,不能以形式代替内容。

2.剥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中学的英语探究性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应有作用非常容易被忽视,教师的角色当然包含有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激发者,即便如此,也非常容易成为自觉或不自觉的旁观者。更严重的是,认为学生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可以学生丝毫的接受是学习,不用组织学习,即使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与英语教学大纲毫无关系也无妨,探究性学习一教学生就会,一用教学就灵。这种思想在目前的中学英语的教学中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实际上实际上就剥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种放羊式的教学,其效果难以受到教师的控制,教学目标难以完成。

3.片面追求活跃的气氛

讨论交流是确实是探究性学习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起着交流思想活跃气氛的重要作用。但是交流讨论只是一种手段,必须要有一个有意义的明确的目的才能得以施展其功效,所以确定合适的讨论主题直接影响讨论交流的效果。但在一些公开教学中,讨论仅仅是烘托课堂气氛而设计的一个点缀,其目的是为了炫耀学生发言之积极,赢得听课者的好感,是一种流于表面的的讨论。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泛泛的提出问题,注重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更深层次上避免探究学习的泛化。探究性学习要对学生有吸引力,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以此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学会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开展探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事情。杜威曾说,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探究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获得知识,没有离开知识进行的探究。让学生获得知识,为了获得知识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中学英语探究性学习的空泛无物。

2.教师必须适应自己新的角色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寻找好自己的位置,绝不能做甩手掌柜。当今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正如布鲁纳指出的: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那么在探究性学习中如何实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呢?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应该定位在: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非灌输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另外,教师真正灵活调控课堂还应依据学科特点。尽量构建真实的问题情景。对问题的引导要留有余地,防止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止步不前时。

3.注意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

探究性学习心得篇3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要作出各种猜测,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查阅文献资料、检索等)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最终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学习。

二、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通过不断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摸索,我认为“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各环节之间应该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下面就这三个环节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

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核心是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因为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所以现代学习方法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便形成了学习的动力和起点,同时它也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如何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创设学生喜爱或熟悉的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如在国培学习材料中某老师在《质数与合数》案例中创设了队列表演的生活情境,引出了排方阵,提出“五一班47名同学,要完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阵该怎样排呢?” 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激起他们探求的欲望。

(二)进行探索研究

问题情境确定后,学习过程即进入探究阶段。在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后,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不同数量的方片纸,让学生合作排列长方形、正方形,并提出排列方法最多的小组获胜。学生的好胜心被激起,他们摆的摆,记的记,冥思苦想,想要获胜。探究的过程就是积极探究问题结果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把探究的过程比结果看的更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水平和数学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展生成的。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充实的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历炼而成的。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宽裕的学习空间和主动权,让他们充分的理解、讨论、感悟,高效率的达到目标,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探求新知。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体验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和张扬,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挖掘。只要教师有耐心,多给学生自信,就会发现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常常有独特的办法和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甘当配角,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索的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既获得所学知识,又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能使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平等竞争、彼此交往合作,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合作探究学习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异中求同的结果,对知识的探求、方法的探讨、规律的揭示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内驱力。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深邃的问题浅表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三)交流沟通,提升认识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产生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让学生在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思考其他同学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最终得出因数个数才是决定因素这个正确的结论。交流给每个同学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想象力,使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教师最终将规律性的结果准确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们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体味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增强他们对知识奥秘探究的信心与决心,同时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探究性学习心得篇4

关键词:探究学习;有效性;教学方法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70-02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随着教育观念的逐步更新,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有了新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引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探究学习的提出正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这一要求而倡导的。目前,探究教学与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一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创建一个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此轮教学改革中一线教师的一个重要突破课题,教师们在使用探究式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及改进,把探究教学模式的规律与特点娴熟运用,不断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一、背景分析

我校普遍存在着学习科学课程困难的学生,七年级学生缺乏探究的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八年级学生则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即落后面大,优秀生不多的局面。从初中科学课程特点看,与小学科学侧重常识了解不同,初中科学的学习内容偏重于科学知识的获得,综合性增强,包涵量大,因此教学进度快,更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并熟练掌握技能,培养科学实践探究的能力。鉴于此,较多的学生在小学到初中的这个过渡中,不少学生的学习较被动而难以适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看,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他们渴望获得肯定与尊重,却不太乐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遇到困难不轻易声张,有问题也不敢问。只把科学学习当作是一项重要任务,学习过程中不积极思考,上课时依赖性强,讲过的、做过的知识有所了解而未出现过的一些开放性、创新型试题就明显力不从心。在这些内在外在的因素作用下,学生容易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以及各方面的压力,由此而缺乏学习科学的兴趣,甚至进而怀疑自己学习科学的能力,对初中科学产生恐惧不安的情绪,久而久之对综合性较强的抽象难懂的理科科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与信心。这样学生和教师同样付出艰辛的劳动,但结果却令人失望。

二、研究目的

基于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情况,笔者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其目的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依据老师的引导,有目的地去探索知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具有一种求知欲望,从而把他的智慧力量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探究学习的实施,研究形成中学科学学科探究学习的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科学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三、理论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一般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实验现象,动手实验,思考问题。研究还表明,尽管中学生的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还不能放任自流,因此还需教师的指导,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自主地、有目的性地探究学习,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成才意识,培养智力、自学能力。目前,初中科学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一刀切”的讲授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探究式教学两种方法。探究教学是在借鉴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法特征所创造的教学方法。探究是人类满足好奇心的重要手段,探究过程能开发人的心智,锻炼人的能力;能磨炼人的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探究教学的兴起与发展历经了较长时间的实践与改进,并且仍在不断完善中。早在19世纪,英国化学家、科学教育家阿姆斯特朗在其教育论著《科学方法的教学》中提出了要把科学探究发现的方法引入科学教学中的主张。1909年,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指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引自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继而提出了“做中学”的口号并进行了实验。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了“探究式学习”方法,试图以“科学的结构”和“科学的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为前提,使学生把握学科的结构,体验行为探究的学习。百年来,探究学习的思想及实践在国际教育历程中几经沉浮,出现了多种探究教学模式,任何教学模式都会涉及到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与否,会极大地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四、研究内容

1.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定,教学方法与设计应力求做到实事求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并深入钻研教材及大纲标准,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依据目标设计优化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好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少走弯路,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科学课堂章节教学中,一般都有着几个教学目标,而不同的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不是也不可能说只靠一种教学方法就可以达成的,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处也有它的局限性,大多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环节与知识目标特点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模式。为了让学生更加有效的完成学习目标,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主要利用自己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扬长避短地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譬如,从科学学科的知识传授特点及实际情况而言,在一些相对抽象的科学概念学习方面,我们主要是采用讲授法。在相对抽象的科学概念的学习中,教师的讲授是必要的,教师讲得越明确,学生理解得越快。而在规律的学习方面,教师的启发引导,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主动思考,运用探究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总结获得,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更强,规律的习得也更牢固。

2.有效的课堂探究学习的实施。①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心理环境。课堂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环境,教师营造的学习环境冷漠、沉闷对整个教学的影响是消极的,学生可能倾向于形成不良的心理环境,而课堂融洽、活泼的环境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则带来积极的影响,学生学习也更有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投入情感,让学生有平等感、亲切感。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要注意根据学习内容,向学生提出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学习目标,注意创设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情景。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环境中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从学生的感受出发,设置良好的教学情景,并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内在潜力发挥到最佳程度。②在教学过程中,由旧知识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启发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提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使学生有探究的信心,新的探究问题的提出必须符合学情,不能与旧知识重复、无新意,也不能过度拔高脱离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研究学生,在学生已有基础上设计活动,提出符合学生学情的探究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探究中,探究学习才有效。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科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凭借学生的知识经验来展开教学,引导启发学生依据自己知识经验的逻辑性提出科学问题,提炼和探究科学问题。探究学习有效开展的第一步就是探究问题的提出,问题提得好不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一个科学现象或者问题,不同背景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千差万别,当然我们应该对提出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毕竟有问题说明他们对课题是感兴趣的,但在科学课堂上,我们不可能全都探究,课堂教学的开展要呼应本堂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甄选,启发学生提出相关知识点的问题。③跟踪探究活动实施进程,适时给予引导。探究活动的展开,当然也应该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教师适时的引导很有必要,教师在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方面,某些时候比起学生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教师在整个探究活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适时给予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④探究过程要成为一种经常行为。“探究式学习”是创造性学习,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在科学课里存在大量开放性的探究问题。与传统教学相比,在学习的方式上更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对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对科学过程的体验。因此,要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更注重指导学生科学思考,敢于怀疑,主动观察与动手实践等。例如,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试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评价交流”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方法,学会运用探究学习法自行进行小组探究学习,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探究成为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经常行为,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自主及创新的艺术。随着科学课程的不断开展及教师学者的探索研究,探究教学规律及模式也在不断优化,在科学课程中的应用会更加的广泛及有效,自主探究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实验)[S].2003.

[2]徐全斌,李波.初中科学课实施过程中的矛盾与对策[J].2005,(9).

[3]王舜之.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J].教学参考,2003,(6).

探究性学习心得篇5

虽然探究性学习得到了重视并且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中能够看出,广大教师正在自己的课堂上认真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实施着探究性教学。但仔细观察这些课堂却发现,学生探究所取得的实效不大,有的甚至是低效的。有些课当中的探究过程只是走过场,有形无神。那么,怎样才能把探究性学习落实到实处呢?本人根据探究性学习的含义在教学中初步总结出了探究性学习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五步教学法。

一、激趣导入,乐于探究

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它对后面的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

数学情境的创设就起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的作用。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孩子的天性,尽可能富于童趣,生动活泼。在可能性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学生从口袋里摸球,每人多摸几次每次摸球后随即把结果记录下来。交流的时候,由于各小组汇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怎么有的小组摸到的全是红球;有的小组一会儿摸到红球,一会儿摸到黄球;而有的小组一个红球都没有摸到?这里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那就是急于想知道自己小组口袋里到底装了哪种颜色的球。正是在这种强烈欲望的驱使下,下面的探究活动才显得更具主动性和思考性。同时儿童好胜心强,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乐于尝试、探索。对于数学情境中包含数学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设疑导思,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独立探究离不开学生对探究权利的自由支配。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权利和探究机会让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式,设计自己的活动方案,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等方法,在研学中获取知识。

三、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独立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以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四、升华方法,实践探究

这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教师设计的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及时评价,引深探究

及时而有效的评价,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持续推动力。在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两点: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心得篇6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探究性教学 理论依据 原则 特点 运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会学习”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的必然趋势。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自主探究性教学开始为教师课堂教学所接受。然而由于人们长期受传统的“填鸭式”传授性教学思想的束缚,即便在教学中采取类似的探究性教学活动,甚至冠以“探究”名义的教学活动往往也带有成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倾向,背离了探究性教学活动的真谛。探究性教学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学科精英,而是作为达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学习的体验即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一种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的能力。下面我就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理论、原则、特点及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性教学的内涵。

最早使用“探究性学习”一词,并对探究性学习作了大量研究的美国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实际的积极态度。”与之相适应的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授性教学、体验性教学一起构成教师基本的教学方式。历史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历史学习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历史探究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探究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初步提高。即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实践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真正的解释只能是由学习者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习不是教师单纯照搬书本将知识传输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的支持者、积极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参与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灌输者。

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营造民主、平等、宽容、开放的课堂氛围。

二、历史探究性教学遵循的原则

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应以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过程结构为依据,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富于想象,思维活跃,有一定“以史鉴今”的意识,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有所增强,但偏重于形象思维,容易偏激,辩证思维较弱。初中生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有着朴素的爱憎观和较大的可塑性,同时,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强,对单纯的说教有明显的抵触、不信任情绪。初中生对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并不陌生,但对历史发展中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把握不够。在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探究内容的选择上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并将探究的问题或任务把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结合历史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探究性教学具有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征。主体性是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自身状态;合作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外在机制;实践性与体验性是探究性学习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开放性突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学习资源。

(三)把握探究性教学的过程结构。

科学探究遵循的典型呈现模式是:形成问题、搜集数据、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交流结果。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参照,具有本学科的特点。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基本结构是:情境感知―明确问题(任务)―计划准备―实践体验―表达交流―评价反思。

(四)立足初中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规定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探究性教学中,如何从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设计教学并付诸实施,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学习的过程,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位置。例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体验到:“我是历史学家”、“我是考古学家”、“我是历史中人”、“我是小老师”、“我是学习的评价者”。

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知识与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形成、价值观的树立都发生于学习的过程之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探究、在过程中体验。

三、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历史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学生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文本或材料,自主寻求答案、意义、理解的活动或过程。探究式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力图通过自我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就历史探究性教学而言,其特点到底有哪些呢?

(一)历史探究内容的选择要遵循范例性的要求。

获得历史意识是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因为历史知识汗牛充栋,可供探究的内容俯拾即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的可供探究的问题,所以探究教学要求教师精选教学内容,保证激发大多数学生探究、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也要求教师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考虑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什么,达到了何目标。所以探究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德国范例教学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指出,教学的基本思想就是要组织教养性学习,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通过让学生借助选择出来的有限例子主动获得一般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历史探究教学采用范例主题形式进行,有利于创造一种历史情境和问题情境。典型范例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要达到下列要求:①范例应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内容。②范例内容中含有史学争鸣的知识,便于学生多元理解和探索学习。③该范例知识蕴含的教育目标与课标规定的目标大体吻合,以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能力的培养。

(二)以研究史料为核心,注重研究结论的多样性。

历史是一门解释性学科,从史料或材料中寻找历史事实是历史学习最基本的途径。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历史探究,必须有思维、探究的材料。只有学生自主地运用史料、分析史料,才是唯一能将学生带入探究历史奥秘的途径。

四、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探究性教学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方式。它作为教学方式的一种,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实施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正是教师适时、适宜、合理地采用探究性教学,使学生拥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下面,我就探究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来谈谈看法。

(一)培养持续探究的兴趣,这是开展探究性教学前提。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保持独立持续的探究兴趣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教师有责任努力保持和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我在历史课上,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做法。

1.创设历史情境,培养情感体验,激发探究兴趣。

例如,在学习《第二次雅片战争》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西方列强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我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进行报道,既培养了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口头表述等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激发了学生对列强侵略的愤慨之情和对历史探究的兴趣。

2.搭建辩论舞台,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争史的内容或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即先分析原因(或背景),再讲过程(或内容),然后分析结果、影响这种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模式。我让学生以当时大臣或谋士的身份,开展辩论,拿出决策。这符合心理学“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的原则。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时候,我让学生先预习,然后搭建一个“辩论舞台”,组成正方和反方,就辛亥革命是不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展开辩论,让学生在争论过程中学会分析、思考,主动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激发探究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

例如,在学习印巴分治时,我联系当今的印巴冲突;在复习世界三大宗教时,我联系当代的巴以冲突等。

(二)任务驱动,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探究性学习提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进行教学,即以课题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探究课题。比如《中国人工运河中的历史》、《中国考试制度变革史》等。

(三)组织历史活动,搭建学生主动探究的平台。

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活动课及“活动与探究”思考题,我们可以采用教科书中的活动,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围绕一定的主题,自己组织历史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了解,学会了基本方法,接受了教育,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练。

(四)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要让学生顺利进行探究性学习,对方法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1.培养学生选题的能力。

选题应本着自主的原则,题目不能太大,尽可能与所学内容吻合,题目尽可能有教育意义,学术性不必太高。

2.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

学生不仅应学习在图书室查找资料、上网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收集资料的方法,而且应学习作笔记、建资料库的方法。

3.培养学生撰写论文或报告的方法。

例如,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就此撰写历史小论文。教师要做到:一是带好路,告诉学生撰写论文的方法,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目和有关资料的网站或网址;二是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和评价。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我告诉学生:“武则天给自己死后立了块无字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那么我们今天也来对她评价一下吧!”

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论点(观点)。学生试着写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历史的过程,他们尝试着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收集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分析问题,作了合乎逻辑的解释: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由此,在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已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这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探究性学习心得篇7

关键词: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有效结合

一、单一探究性学习与农村英语教学的不和谐

切己体察,是指读书穷理,要用切身的体会去读所有的书。读书不能纸上谈兵,要躬行践履。这是儒家传统的为学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陆游提出的主张之一。躬行践履,意即亲自实行、亲自去做,体现了重视实践、深入实践的精神。这对应着课程理念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体验、参与、实践、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课程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摒弃接受学习盲从探究学习的现象,从而产生一些不良现象

现象一:农村学校硬件软件尚不够完善,教学资源不足,普遍都是大班教学。虽然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但由于班级大,成员综合水平不一,很多学生参与不进来,教师不能有效参与点拨。在任务合作活动中并没有成功的体验,反而浪费了时间和精力,问题没有有效解决。

现象二:农村高中学生之前接受英语训练较少,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薄弱现象。对于课堂表演讨论等教学环节学生虽然很感兴趣,表现积极,气氛非常活跃,但是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他们在用英语表演时错误百出,更多的同学是在看热闹,不能清楚理解和参与,因此收效甚微。

现象三: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再加上教学工作繁重教师的教学观、教学方法并没有应教材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出现了“换汤不换药”的局面,即很多教师仍使用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讨论演示以及合作仅仅表于形式。

二、接受性学习在农村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必要性

朱子曰:“凡读书且要熟读,不可只管思。读得通贯后而义理自出。从这段话,可见熟读之重要。熟不熟,又往往与精思有密切关系。所谓精思,就是要把书读通。《论语?学而》中有“学而时习之”,《论语?为政》中又有“温故而知新”之说,意思为读书要反复地读,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传统的课堂教学受上述思想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让学生进行着“模仿、记忆”式的接受性学习,这种“模仿、记忆”对于英语学习,特别是农村高中学生有其特殊的意义。

1.有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英语是一门语言,其特点在于知识面广,多,杂。探究性学习需要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不具备足够的英语知识基础而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其效率必然是低的,必将是形而上学式的探究。农村高中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不具备单一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并且如果大量的知识都靠探究性来积累的话,那么不知学生何时才能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以进行高水平的探究性学习。相比而言接受性学习中的模仿、记忆更易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2.有利于学生较快、较准确地理解英语语法,理解有关知识。在以这种学习方式为主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精心的讲解,扫除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使学生少走弯路;再则,学生在听讲时,听觉、视觉系统同时发生作用,这比学生独立看书更有利于形成知识表象。

三、且虚心涵咏且切己体察,两种学习方式合理运用、有机结合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学习的进行在一定的程度上需要具体的经验做支柱,而探究性学习是获得具体经验的途径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接受性学习的基础。其次,在探究性学习中要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包括接受式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通过运用这些原有知识使新学知识得到理解与巩固。英语教学中应将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效融合,正确处理好“模仿、记忆”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关系,虚心涵咏且切己体察,在“模仿、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自主、合作、探究”,两者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1.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欲望为接受性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以视频、图片等设计某种情景,然后提出来问题。让学生根据这种情景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使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观察到的现象、呈现的情景发生碰撞,产生联想,形成对比,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从而避免了教师干巴巴的纯理论讲授,使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创设的情境要有利于问题的产生,质疑意识的形成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使创设的问题情境成为所探究的问题与所学知识的桥梁。

2.灵活交替运用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使其相得益彰

英语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实际教学条件的不同,可采取灵活运用讲授方式、探究方式进行教学。需要用讲授的内容用讲授法,使学生高效率地获得知识,构建知识体系;适宜用探究的内容用探究法,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教师应将两种方法有机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发挥两种学习方式各自最大的优势。

3.监控与引导两手抓发挥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

教师要真正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必须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平时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从而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具有比学生更丰富、更详尽的资料。而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不少教师角色单一,知识面少,知识构成单一,这样就很难满足当前学习方式的需求。而学生在这种主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也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才能够自主地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其次要避免学生的课题研究活动随意游离和放任自流,教师应通过适当的手段适时引导、适度监控,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探究性学习心得篇8

一、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受挫原因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受挫原因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因素、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学生探究学习外部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一)学生因心理因素引起的受挫

1.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心态的变化。学生刚开始接触探究性学习,对探究学习感到很新鲜,所以往往产生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探究式学习中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学生们的兴趣随之淡化,直至没有什么兴趣,有的甚至厌烦或害怕进行探究学习。

2.学生缺少信心、恒心和毅力。在探究学习中,有些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常常表现为很失落,自以为不是学习的料子,与别人相比,感觉永远是弱者,因而参与探究学习时,缩手缩脚,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恒心和毅力,常常会被问题吓倒。

(二)因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恰当引起的受挫

1.教师设计探究问题过难。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对学生探究学习所提的问题过难,学生因不能实现预期目标而受挫。

2.教师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时间过少。在小组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兼顾到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和能力,仅以部分“优生”的行为作为学习节奏的标尺而进行学习进程,导致部分学生没有收获而不再愿意主动参与小组探究学习。

3.教师行为的影响。教师没有调控好探究学习的氛围,或者没有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来调动学生,使少部分学生受挫。

(三)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差异引起的受挫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所具有的知识、能力不同,对问题的认识、理解也就不同,使思维在某一个环节遇阻而受挫。例如:某一简单问题,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可能是已学知识,而对于一小部分学生则可能是新内容。面对类似的学习内容,这一小部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常常会因在某个环节有障碍,而影响探究学习。另外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处于弱势的学生不会提出问题,不会设计实验,不会分析实验现象,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等,因而在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等方面与他人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日益产生自卑感而受挫。

(四)学生因探究学习外部因素的影响引起的受挫

探究学习的某些外部因素,也易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影响,如探究实验中必需的用品缺少,探究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探究活动人员分组不合理,学生个体所引发的不利因素,学生畏惧实验的烦琐或困难,有的探究学习耗时过长,花费精力过多等等,这些也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探究性学习中受挫原因的应对策略

探究性学习中受挫原因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科学探究循序渐进、以优带差共同提高、巧设情境激发探究等;

(一)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增设激励性的探究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功心理期待,让学生获得探究兴趣。化学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教师还要善于将探究问题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学生对这样的探究活动必然想探究、爱探究。例如在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的教学中,可以把探究活动从课堂走向生活,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并利用家中的现有的条件尝试身边混合物的分离等等,通过这些走出课堂的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会觉得化学鲜活、实用。

(二)科学探究循序渐进

学生学习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不代表已经会探究,仍然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需要经过量的积累。例如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这节课,教师可设置如下的探究问题——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明矾溶液中含有的离子。这个问题探究的知识来源于焰色反应,Al3+和SO■■的检验,根据探究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探究学习,在探究之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讲收获,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并能从中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由此也就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以优带差共同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了解学生,在分组安排上要科学搭配,每组都有相对差、中,好的学生,组里的每个成员都有分工,无论课内课外他们都互相帮助,合作学习,以优带差,达到“1+1>2”的目的。探究学习时,要让每个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和任务,都能按要求进入探究学习,都能通过探究学有所获。

(四)巧设情境激发探究

上一篇:再融资方式范文 下一篇:辩证的科学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