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能力范文

时间:2023-12-02 14:02:13

核心竞争能力篇1

随着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2007年我国银行业将实行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传统业务的领先优势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能否在竞争中取胜,除了要降低不良资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以外,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已是迫在眉睫。

(一)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拓展电子银行业务。近两年几乎所有的银行都认识到电子银行业务对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都相继成立了电子银行部门,建立了电子银行发展规划体系。外资银行也纷纷将电子银行作为与中资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花旗银行在面向全球客户的“花旗在线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针对人民币付款的“花旗中国电子银行平台”,并将其作为推进中国市场的核心手段。汇丰银行则制定了通过电子银行以较低的成本快速进入中国地区的市场策略。可以说,电子银行已经由银行业最初的“点缀”逐渐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一种必然选择,成为改变金融业竞争格局的新型服务渠道。

(二)电子银行具有独特优势,最适宜打造优势产品。电子银行作为一种与技术结合最为紧密的服务渠道,不仅使银行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改5×8为7×24小时服务,而且还突破了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极大地扩展了服务领域,成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良好平台。更重要的是,由于电子银行具有相对于柜面网点的独特优势,最适宜打造优势产品,能较好地满足客户实现资金管理价值最大化等深层次服务需求。但电子银行产品趋同性、易复制性的特点也使得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如何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为打造核心竞争力创造良好条件,是各家商业银行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电子银行能降低经营成本、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工商银行为例,电子银行已经从初期较为单一的业务品种发展成为一个多渠道、一体化的电子银行服务体系,涵盖了企业网上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多媒体自助终端、自动柜员机等7大系列。客户通过工行电子银行渠道进行的业务笔数已经占其全部交易的近30%,其中北京地区离柜业务量已经超过了50%,这为减轻柜面压力,节约经营成本,促进工行业务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工商银行电子银行账面收入从2000年开始正以年均增幅超过30%的速度增长,展示了其在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方面的良好潜力。

(四)电子银行能够体现渠道整合服务优势。长期以来,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在网点渠道基础之上的,这种近乎单一的服务渠道,对物理网点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并逐渐暴露出柜面压力大、低端客户驱逐高端客户等问题。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必须以完善的渠道服务为依托,电子银行以其自助服务的特点,在分流柜面压力、提升服务质量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一是能分流业务量大,低效高耗业务,减轻柜面压力。二是能替代柜台办理业务量小,增加经营成本又占用柜台资源的业务,提高综合利润率。通过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促进网点职能转型,使网点可以集中更多的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理财服务,向客户营销一揽子打包产品,开展交叉销售,实现网点由单一交易型向综合性的营销型、交易型、服务型转变。网点和电子银行渠道的合理分工、相辅相成,可以强化“机构+鼠标”的经营模式,极大地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充分展现核心竞争力的渠道服务优势。

核心竞争能力篇2

关键词:会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探讨

1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的含义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属于财会战略管理范畴。对企业财会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能力被认为是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它是建立在企业的资金、财会管理、财会文化等综合优势的基础上的,它能够为企业在竞争市场上带来经济效益。它源于企业的财会资源和财会管理能力,是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综合的结果。它的核心是财会人员的知识和素质,它的保障措施是财会管理制度,它的基本条件是财会资源要素。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财会管理的应变力、财会战略管理能力、财会资源要素组织能力等方面。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财会管理系统和企业员工的财会文化价值观两个方面。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的财会管理知识、管理方式、信誉和财会文化。是一种不能简单用于其它企业的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能力,一个企业一旦掌握了一系列财会核心竞争能力,它就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改善财务状况。财会核心竞争能力是难以模仿的。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层次的财会价值观和财会文化,这是最高层次的财会核心竞争力。体现财会核心竞争力的财会理念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积久成习,最难模仿,但对企业来讲却是永葆青春的法宝。财会核心竞争力的第二个层次是负责企业财会工作的最高领导人的领导能力,尤其是其整合资源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企业财会工作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完善的信息渠道及财会管理机制。

2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来说,最基础的要素就是企业财会管理体制。如果这一体制不好,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就根本无从谈起。一个企业财会管理要想有特色,有贡献,有发展,首先要把财会管理体制搞好,要有规范的财会制度、规范的管理结构、规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各种先进的财会技术可以学习,财会制度可以制定,但企业全体财会人员内在追求的财会文化、财会伦理方面的东西却是很难移植、模仿的。在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财会理念才是最终意义上的财会第一核心竞争力。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我认为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财会文化力、财会学习力、财会创新力。三力对于企业财会竞争优势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企业财会组织的学习能力,这是开拓新的竞争优势的根本,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策略或行为意义上的学习,即“博弈学习”,它是指企业财会组织在与其他企业的博弈过程中,从所获得的经验中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或行为方式;其二是各种专业财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两种学习的基础都是企业财会人员个人的认知学习。而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将决定企业是否具备财会核心竞争力。企业财会学习力是企业为了形成其财会核心竞争力,围绕信息和知识所采取各种行动的能力。企业财会部门作为一个知识集合体,其知识存量决定了其管理创新能力的强弱,从而最终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其竞争力的大小。由知识决定的财会人员的认知学习能力,是企业开发新的财会竞争优势的永不枯竭源泉。

企业财会创新力是企业财会竞争力中最高层次的能力体现,它是企业财会人员将知识再组织、再创新、再输出,以不断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它使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的状况,发展本企业的特色专长。企业财会创新力具有更高独特性、不易模仿性。当它作用于企业时,会使企业得到更多的价值。

3 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真正具有财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不多,形成这种能力是比较困难的。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1)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着手。现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企业要想形成财会核心竞争力,必须发现财会人才,利用好财会人才,形成独特的用人机制。要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出一套适合自身的财会管理机制,从而培养出一种独特的财会核心竞争能力。(2)从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角度着手。所谓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一系列财会管理惯例乃至学识。包括提高企业财会管理及财会人员的“抱负水平”,培养财会团队的合作意识,加强财会服务意识,不断完善财会管理工作。(3)从完善财会治理结构着手。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不强与财会治理结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财会制度不健全、财会管理利益不明确、财会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等财会治理结构问题都会影响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

从战略的高度来看,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应当有所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对财会信息和知识的成功管理和运用能力,财会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和利用情况如何已经成为是否有财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取得取决于企业对财会信息和知识资源应用的战略管理能力。使财会信息和知识对经营管理有用,才是真正对财会信息和知识的成功管理。企业成功的财会管理还在于创新财会知识,并在企业内部迅速扩散新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培训企业财会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积累财会管理经验,是企业提升财会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2)对财会系统整合能力的提升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发展,今后对于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思考已不能局限于个别企业的财会组织、能力和作为,而是一种超国界、超功能、超组织的网络系统。如何突破企业的有形界限,借助于外部财会资源的整合,以提高企业的财会核心竞争力,将成为企业财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3)提升财会关系协调能力和财会文化建设能力网络经济彻底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竞争方式。随着财会关系的复杂化和变化快特征的出现,企业财会管理更应当注重建立良好的财会关系,通过企业财会文化所透射出的企业形象宣传更能长远地吸引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网络为基础,提升财会关系的协调能力和财会文化的建设能力,有利于执行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先进的企业财会文化是企业财会管理最深厚的底蕴,它通过蕴藏于企业财会活动背后的心理、伦理、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等影响着企业财会行为。它与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企业应当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财会管理文化成果,结合自实际,创造性地建设先进的财会文化,激发财会人员的创造力,提升财会核心竞争力。

(4)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财会队伍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就是知识。其他资源,比如资金或设备,不会带来任何独特性。能使企业产生财会核心竞争力是其财会管理人员独特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复杂的竞争环境,学习型财会队伍所倡导的最大竞争优势就是比对手跑得更快,变得更快,它已经被证明是市场竞争的最有力的武器。只有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财会队伍,才能形成高水平的竞争与发展思路。

(5)加强财会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演变成一般能力。这就需要加强财会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人员与人员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将各种分散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协同作战,形成财会管理的整体优势。定期评价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均衡性。

核心竞争能力篇3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当前,在房地产行业限购、限贷的双重压力下,房地产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增强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房地企业关注的热点。房地产企业若想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找出企业发展的瓶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实现企业规范化管理

完善制度保证权利传承。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需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包括组织机构设计、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描述、专业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文件,是管理的依据。规范化管理制度是提升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因此,房地产企业要引入现代管理制度,把人治变为法治,从主观到客观,必须建立管理的标准体系。建立这些标准体系的一系列活动就是管理的规范化。建章立制,明确是否有可遵循的制度,严格贯彻制度管理,这个需要强力的人去推动,辅助以奖罚措施,越是高层的人越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执行要不避亲疏,不畏权威。企业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员工,甚至会受到有关方面的阻力,但对企业的发展而言,规范化管理是不可缺少的,制度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进行不断地创新,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力求创造出一个新制度。

具备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房地产业是一个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多学科交叉、动用社会资源多的行业。目前,在土地价格完全市场化,商业利润缺乏保障,房地产经营风险加大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更多的是扮演一个“资源整合”与“专业集成”的角色。房地产是一个跨度十分之大的行业,其从投资评估、营销策划、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物业管理、环境保护、信息智能、货款按揭、保险等可谓包罗万象,如何充分运用社会专业资源,最大限度为企业发挥作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拥有广泛而有效的资源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房地产企业资源整合的目标具体分为企业资源与平台的整合、企业品牌的整合、企业组织结构整合以及企业文化的整合等。

人力资源是促进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国内房地产企业纷纷谋求发展策略,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备受房地产企业关注。实际上,中小企业在通过挖掘人力资源管理潜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这需要企业转变观念,规范企业制度和文化建设,运用多种形式吸引人才。 核心竞争力并非某项单一的能力,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既可以表现在技术上,还可以表现在生产经营、营销和财务上。人力资本地位的凸显,使人力资源也成为现代公司核心竞争力体现的重要载体。相当多的企业,特别是对人力资本要求较高的企业,比如高科技企业等如果具备良好的人力资源优势,则具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新市场竞争方式

实现品牌发展策略。品牌建设是企业长远深层发展之本。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对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企业卓越品质的体现和代表,是能够带来议价的一种无形资产。创立“品牌”并发挥企业独特的“品牌优势”是使自己的产品从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在市场上的取得更大的竞争力和占有率的有效手段,也是未来房地产行业企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必然手段。实际上我们讲对于品牌建设,实际上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它的品牌建设就是要不断的提高产品的品质来不断的满足市场新的这种,不断提高的这种需求。然后升级客户服务,提升产品品牌的忠诚度,优化经营的模式,扩大品牌的效益。

要特别注重产品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形式,也是一个企业不断适应环境、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然过程。对于产品创新,要做到创新出一部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不断增加的房地产产品。例如注重绿色环境建筑、智能小区、节能环保建筑、低碳绿色建筑的开发,将消费者的心智模式和心理空间纳入新产品开发。同时,创新管理框架。房地产企业要发展,就要建立一个源自于企业“强人”,又超越于企业“强人”的管理框架。中国新一代房地产发展商有了“质”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所以“5+2成功法则”是一盏探照灯。如何才能做到从“优秀到卓越”,如果我们的房地产新锐学会并掌握了这个成功法则,同时又善于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举一反三,就一定可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确定发展战略。清晰科学的发展战略是提升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制定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战略应充分分析行业发展状况,并结合企业自身经营条件,明确企业的定位和中长期的发展目标,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指明方向。目前大部分房地产企业从特色、差异化战略、人才资源、规模、组织运行机制的秩序化、制度的规范化、产品的质量、成本管理、营销手段等方面下了些功夫,有些个别企业在个别方面做得非常突出,也收到很大的成效,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足;企业要做百年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做好长远规划,从企业的核心重要途径上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必会日益激烈,企业必须加深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和意义,加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建设。同时提高管理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准确识别、悉心培养、不断更新。因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多地房地产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增强竞争实力,如何在繁杂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发展,因而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引起业界的普遍重视。

核心竞争能力篇4

[关键词]节能减排;核心竞争力;创新力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3-0077-04

[收稿日期]2008-02-21

[作者简介]孙建民,男,山东菏泽人,山东财政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资本市场运作;叶飞,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山东财政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2007年度我国中央财政共安排235亿元支持节能减排,其中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奖励资金70亿元,中西部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65亿元,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转移支付20亿元,统计监测等基础工作30亿元,“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50亿元。[1]不仅如此,而且目前财政部正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出台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税收、绿色信贷等政策,旨在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改进,发挥财政税收、信贷政策和财政、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促进各级政府、企业和全社会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变,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2]因此,企业怎样才能更好地用活用好节能减排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企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节能减排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突出位置。节能减排作为我国“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国策,各地区、各部门都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并把节能减排当作调整经济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来抓,采取的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包括:国务院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和目标责任制,颁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提出了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各级政府在2007年度推动节能减排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得到了进一步落实。随着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顺利推进,实行了有利于企业节能减排的价格、税收、财税政策,出台了节约能源法,加大了执法检查的力度,能源审计工作相继全面展开,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开展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涉及到全国,有17个部门参加,有9项专项行动,企业节能减排的效果也进一步显现出来。[3]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遏制了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发展,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00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27%,节能8980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上年分别下降了4.66%和3.14%,首次实现了双下降。[4]二是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依法淘汰一大批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小火电2157万千瓦、小煤矿1.12万处,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59万吨、炼钢产能3747万吨、水泥产能8700万吨。启动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3]另外,加快了实施节能减排的重点工程,在节能方面主要是加快实施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在环保方面,对二氧化硫和COD主要是实施了电厂脱硫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3]

从目前企业节能减排的情况看,尽管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十一五”后三年要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节能的任务――必须保证每年平均单位GDP能耗降低5%以上,减排任务――必须把总量减少到7%以上,还是非常艰巨的。[4]主要是由于在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偏快,产业结构重型化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和放慢“两高”产品生产的动力仍然不足;节能减排的重点治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工作层面上还存在着认识尚未完全到位,国家政策机制还需完善的问题,所以企业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没有全部被激发出来。再加上政府监督管理和处罚力度还没有到位,政府对节能减排的基础监管工作还相对薄弱,特别是节能统计工作和能源审计工作还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在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说来,这些矛盾和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领导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尚未完全到位。由于目前我国对国有企业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尚未完善,许多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干部的考核仍主要侧重于企业经济增长,甚至片面追求地方经济发展,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作为软指标,从而造成企业领导特别是国有企业领导对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是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进展缓慢。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偏快,产业结构重型化格局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只要“双高”企业的“双高”产品仍有销路,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和放慢“两高”产品生产的动力就会不足,从而导致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总体进展缓慢。目前,淘汰落后的小火电、钢铁、有色、水泥产能工作正在进行,但对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的起步较晚,进展迟缓且淘汰并不彻底,一旦这些“双高”产品的市场好转,落后产能很容易死灰复燃。[5]

三是企业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设施陈旧落后。由于前几年政府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管力度不够大,致使一些企业的节能减排工程建设一拖再拖,甚至一些企业即使进行了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设施建设,但由于过多地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也使工程变成了实际的“半拉子”工程,即使建成了也没有真正充分利用,从而使企业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设施陈旧落后。

四是政府鼓励企业节能减排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不够完善。政府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以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财政税收政策,进一步加大企业在节能环保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方面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和税收优惠政策。

五是资源类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不利于企业节能减排主动性的发挥。许多自然

资源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类资源,但目前我国的这些企业节能减排主动性资源类产品价格却不能充分反映该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这些资源性产品的前期开发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都没有在价格中得到充分体现,从而造成企业开发利用资源的外部成本根本不需要内部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水平偏低,并且往往受到政府的价格管制,无法真正反映资源补偿和环境成本,不利于企业节能减排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6]

六是政府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管机制不完善。由于目前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覆盖各省(区、市)的统一的节能监察体系,节能执法主体不明确,节能监察队伍能力建设滞后,法规政策的实施没有监督保障。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弱,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有的地方政府保护环境违法企业,干扰环境执法。

七是政府对节能减排的基础监管工作薄弱。由于我国对企业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监管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有些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差,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各级政府部门能源统计力量不足,统计经费落实困难,不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

二、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创新,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尽管在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上述诸多矛盾和问题,但是如果单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看,要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创新。这是因为节能减排作为企业目前新的市场培育点和新的市场切入点,随着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一系列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到位,最先实施节能减排的企业和最先介入节能环保型新产品市场的企业必然会形成先动优势。因此,企业只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创新,才能更好地用活用好国家政府给与节能减排的各项财政税收、绿色信贷等优惠政策,才能达到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sis Schumpeter)和被誉为“当代管理学之父”的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的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概括为企业特有的、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能使企业在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并能够获得行业超额利润的能力资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学习能力、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它是企业创新力的外在市场表现,而企业创新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和内涵。[7]所谓企业创新力是指企业在市场中将企业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和重新配置,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内在素质、驱动企业获得更多的与其他竞争企业差异性的能力,这种差异性最终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所能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亦即企业通过理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活动,将企业拥有的资源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形成更强的核心竞争力。[8]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企业创新力的不断创新才能得到保持和不断提升。因此,企业要想更好地用活用好节能减排的各项财政税收、绿色信贷等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这次节能减排的大好机遇,充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就必须做到对企业创新力的不断创新才能实现。

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通过对涉及企业节能减排创新力的持续创新,从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得到保持和提高。

首先,做好企业节能减排的理念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理念创新是提升企业创新力、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和根本。企业理念创新主要指企业经营思维、方法、立场、角度的创新,也就是善于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和当前国内国际经济环境,调整企业原有的经营战略、方针和政策,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新的市场挑战做好准备。当前,节能减排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宏观调控,解决资源环境压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战略举措,是企业强化管理,科学发展、集约发展的必由之路。节能减排既有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的要求,也有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无论是从政治高度、战略发展还是企业生存需要来看,企业都必须树立起节能减排的创新理念,必须切实增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工作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必然选择;节能减排不仅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的有效途径,更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用活用好政府实施节能减排给与的财政税收、信贷等各项优惠政策,真正树立起企业节能减排的创新理念,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其次,做好企业节能减排的管理制度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其目标是获得持续稳定高效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尽管管理更多地依赖于制度,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则需要创新,而且管理的根本在于人,在于人才的争夺和激励。因此,企业要做好节能减排的管理创新,就必须在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做好企业节能减排的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各项激励机制。企业要大力推行年度节能减排管理目标责任制,实行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奖惩激励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广大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企业职工参与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努力形成企业节能减排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力争企业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充分分享国家政府针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给与的政策优惠和好处,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再次,做好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技术创新是实施节能减排措施的关键。所谓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就是企业不断推进自身节能型、环保型技术的提升和创新,为开发和生产清洁型、环保型、节能型的新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企业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必须结合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国家政府赋予节能减排方面的各项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加强与科研院校(所)的科研合作,围绕本企业节能减排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有针对性地开展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攻关;同时,有选择地通过引进、吸收和再创新形式,充分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断增强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做好企业节能减排的组织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领导,企业必须做好节能减排的组织创新。要做好节能减排的组织创新,企业必须成立由企业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部署监督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情况,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

的组织领导,系统编制企业节能减排的整体规划,明确相关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审议企业年度节能减排工作安排,协调解决在工作中涉及到节能减排的重大问题;要切实建立健全企业节能减排管理、能源计量、环境监测体系,配齐专职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责任,完善企业节能减排的管理制度,保障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成效,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做好企业节能减排的市场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市场创新不仅是指企业营销策略和企业市场跟进,更重要的是指企业对新兴市场的开拓。企业进行市场创新当然需要大量有价值的市场调查和真正过硬的企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大力支持,但关键还是企业对新市场培育点的培育和新市场切入点的时机选择。当前,节能减排已成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国策,政府、企业和社会均已行动起来。因此,节能减排已成为企业目前很好的新的市场培育点和新的市场切入点,随着国家针对节能减排的一系列财政税收、绿色信贷等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到位,最先实施节能减排的企业和最先介入节能环保型新产品市场的企业必然会形成先动优势,从而可以最先获取经验曲线效应、网络外部性效应、购买者不确定性和品牌声誉效应以及购买者的转换成本效应,使先行介入节能减排的企业从中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行业超额利润,使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六,做好企业节能减排的文化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既包括有形的外显文化、硬文化,也包括无形的隐性文化、软文化。构成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企业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与形象性活动,其中共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创新就是要求企业能够审时度势,根据特定的企业文化设计原理和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原有的企业文化进行调整和设计,逐步形成符合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和社会要求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创新包括企业文化再造,其中蕴含着企业与人、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和谐的很多理念。企业要做好节能减排的文化创新就是要创设崇尚节约、环境友好的企业共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企业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做好节能减排的文化创新要求企业必须以追求企业与人、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的高度和谐为己任,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引导,以提高企业资源生产率、利用率和降低能耗为目标,把强化企业环保意识,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作为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并贯穿于企业文化创新的全过程,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力量,企业通过全面推进节能减排措施,进而切实推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向循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尽可能用活用好节能减排的各项财政税收、绿色信贷等优惠政策,充分分享节能减排给企业带来的这块政策“大蛋糕”,通过对企业创新力的不断提升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社论.中央财政巨资支持节能减排抓紧研究配套税收政策[N]人民日报,07-11-27(1).

[2]王世玲.三部委首发绿色信贷政策经济杠杆堵截双高企业[N].21世纪经济报,2007-07-31(12).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振华副主任、环保总局张力军副局长,就环境资源和节能减排问题答记者问[EB/OL].省略.

[4]国务院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EB//OL].[2008-3-6].省略.

[5]科技部.科技部2007年节能减排工作部署[EB/OL].[2007-08-03].http://www.most.gov.cn.

[6]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国务院关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EB/OL].省略.

[7][美]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玛丽・库尔特(Mary Coulter).管理学(第7版)[M].孙健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4-245

核心竞争能力篇5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 财务能力

一、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概述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以市场发展和竞争为导向,以提升企业发展的内在实力。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企业形成了具有着自身的特色的,并且能够蕴含在企业的本质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能够在过去、未来以及重要的现在保持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原有的地位优势。

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财务管理能力是能够凸显其竞争实力的标准之一。较为成功以及优秀的企业都在不断地培育以及发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希望通过较高的财务能力从而维持自己优越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在企业的发展中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为了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须要增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实现企业的发展价值。财务核心竞争力便是指企业基于宏观的企业生存环境出发,着重考虑企业的内部环境德尔情况下,根据企业已有的战略导向原则,从而构建高效的运行机制的情况下,完善财务资源的调配,促进为企业的协调运行,保证自身的基本财务能力,并且长期整合、改进、提升自身财务能力的积累。换而言之,基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能力 便是企业之中重要的财务构建。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相比,企业财务竞争能力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具体表现在:

(一)独特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基于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然后持续发展。其中主要的构成要素主要依附于财务的主体、企业的组织结构、员工的互相沟通、企业文化的发展,个性较强,并且不太容易被复制;

(二)动态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以及形成需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核心竞争力之中,财务能力的成长具备着一定继承性、突破性,也就是说创新性是动态性的本质表现。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在特定的时间、管理环境以及管理模式,才能够实现彼此与的相关变化和动态演化,最后实现质的飞跃。

(三)内生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中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之中的重要目标,由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基础环节,这也就意味着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根植于企业的管理中的,是内生于企业之中的,具有极强的隐蔽性。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能力评价的影响因素

(一)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在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想实现战略管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实现自身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则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之一。因此,在企业发展中,必须要实现财务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需要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考察,准确的判断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所面临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进而平衡各方经济利益,促进企业财务资源的优化利用;二、在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活动中,还应完善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技能,促进企业筹资、财务分配等活动的顺利进行,进一步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

(二)财务资源

基于企业的广义的角度而言,企业有着各种能够用货币进行衡量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其中需要注意的便是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这两种资源是企业的财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内容:

1、基础资源

包含一切能够使得企业树立比较好的竞争优势的有形和无形资源。财务之中的有形资源主要是指会计资料之中的总资产的规模和相关的会计的品种,无形资源主要指企业之中的品牌形象的树立,以及大众对于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忠诚程度;

2、科学技术资源

在企业的发展中,影响财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学技术和财务资源,财务技术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财务资源则是实施财务管理的重要基础,增强本企业的财务资源,有利于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

3、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在财务能力评价之中属于比较特殊的种类,它具有着一定的活动性,并且能够通过一定的资本投资的转化、人员基本素质的培养、知识及时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作用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财务能力评价的鉴别和评价

(一)进行科学的识别

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识别的前提便是对于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力进行科学的识别,并且进行一定的区别。在不同的企业中,必然会形成财务管理体系,但是这一体系的建立必须要符合本企业的发展,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在进行财务能力提升时,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的财务能力判断体系,对本企业的财务能力进行科学识别和判断。如果在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后,认为结果与其特点基本吻合,则应该初步判定为企业的财务有着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识别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力应该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实施:

首先,要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有一个宏观的评价和分析,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财务人员和财务管理技能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肯定财务管理能力的同时也要正视企业总财务管理活动中的不足;其次,在进行财务能力评估过程中还应着手就如何提升本企业的财务技能进行专项研究,并分析本企业的财务技能是否优于竞争企业,如果不能,则应该想办法进行财务技能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

(二)能力评价的基本思路

对于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外,还需要对于财务和兴竞争力进行定量的评价。基于企业的自身角度出发,把企业看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除去关注企业在行业之中所处的位置外,还需要考虑定量分析企业自身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所谓的定量评价,主要包含企业基于行业的总体概况,然后分析财务能力的自身影响因素,并且赋予一定的权重。

参考文献:

[1]季丹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财务分析[J].商业会计,2014

[2]宋海涛,周航,李宛宣等.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4

[3]王琳.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4

核心竞争能力篇6

【关键词】智能制造;创新平台;核心竞争力;宁波

智能制造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配合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智能制造已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与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必要举措,是抢占智能经济发展新机遇、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智能经济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必然选择。为此,宁波市工商业联合会课题组侧重从如何实现智能技术的创新突破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的视角,开展了宁波智能制造发展情况专题调研,并提出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提升智能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一、宁波智能制造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一)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方向路径

逐渐明晰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智能制造,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为契机,研究制定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规划、实施方案和产业政策,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智能制造政策框架体系,明确了以“3511”产业体系作为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稳步推进,组织部级试点示范项目7个、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试点项目13个,推动“机器换人”技改专项项目1200余个,行业区域覆盖广泛,示范作用明显。

(二)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和核心技术突破初见成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教授和“国千”专家甘中学博士、杨桂林博士带领各自团队相继落户宁波,宁波智能产业研究院、宁波装备制造业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宁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宁波智能装备国家检测中心、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等一批创新平台崭露头角,引领宁波企业实现了从最初的技术引进、模仿跟随式创新,到产学研合作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在新材料、智能装备等细分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三)龙头企业智能化转型和区域集聚加快形成

镇海炼化、海天塑机、上海大众、宁波吉利等龙头企业智能化转型加速,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初步呈现。宁波均胜、舜宇集团、弘迅科技、慈星股份等行业领军企业在加快智能化转型的同时,逐步发展成为本土智能制造系统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各地积极抢滩布局智能制造产业,余姚产业园、杭州湾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北仑智能装备研发园等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

(四)以工业机器人为引领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从“造产品”到“造装备”,宁波制造产业链不断向智能制造核心产业延伸,初步形成了以工业机器人、成套智能设备、伺服电机、数控机床、精密轴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2016年全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实现总产值580亿元。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余姚,全市共有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100余家,部分企业已初步具备机器人研发生产能力,大正机器人、伊泽机器人等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初创型企业发展潜力巨大。物联网产业拥有企业数超过350家,宁波正逐步成为国内物联网器件和设备生产的重要基地。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大数据等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

二、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制造基础有待夯实

1.智能制造基础比较薄弱。“两化融合”仍处于“单项应用业务基本成熟、综合集成尚未有效实现”的集成提升阶段初期,制造业企业总体仍处于1.0、2.0、3.0并联发展的阶段,已经达到3.0水平的企业凤毛麟角。数据开发应用能力不足、智能装备集成能力不强、整体自动化水平不高,低成本加工模式较为普遍,智能化改造升级成本自我消化能力不足,4.0技术成了1.0工厂的不可承受之重。2.品牌品质基础不够扎实。智能制造装备整体水平不高,产业链配套不齐全,品牌品质标准认证体系尚不完善,不少制造企业的质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工厂智能化程度不高,在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担水劈柴”的地位和“微笑曲线”的低端,品牌品质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宁波在制造业品牌建设方面与杭州差距明显,在全国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评选中,我省共有11家企业获评制造业单打冠军,其中杭州八家,宁波仅有两家,这与宁波作为“全国品牌之都”的地位极不相称。3.信息基础设施亟待优化。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基础性关键环境要素的建设滞后于智能制造的发展需求,引进大型公共数据平台不足,现有宽带网络容量和多业务承载能力有限,工业企业信息数据安全保障形势严峻。

(二)发展层次亟待提升

1.核心控制技术依赖进口。鼓励大企业、龙头企业在智能制造技术领域进行创新突破、替代进口的发展氛围和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构成智能制造装备和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的重要基础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自主化进程缓慢,缺“核”少“芯”问题突出。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系统等智能制造核心部件以及精密成套设备长期停留在“引进”阶段,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高端产品仍然大量使用国外软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高端产业低端化苗头显现。2.创新驱动支撑力度不足。一方面,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核心产业研发投入大部分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产业化进程缓慢;另一方面,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实施“边缘创新”策略,主要关注产品改良,原创性不足。总体上,宁波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不及深圳的1/4、杭州的1/2,也落后于南京、广州、西安、成都和武汉,全球专利布局处于绝对弱势,突破国际垄断技术的能力不够强。同时,企业更重视以土建投资为主的“硬投入”,而对品牌、知识产权、智能化研发等“软投入”则不够重视。3.龙头企业培育引进缓慢。一些本土大企业对智能制造的新模式、新业态观望以待,对智能技术的创新研发鲜有布局,“大而不强”特征较为明显。对具备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的本土智能制造龙头企业的培育相对缓慢,尚未出现可以比肩深圳中兴、杭州海康威视、青岛海尔、佛山美的、珠海格力等名企的“智能制造”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引进力度不足,落户宁波的国际知名智能制造企业和服务供应商相对较少,难以为宁波制造企业树立标杆样板。

(三)示范引领有待加强

1.智能制造标准指数缺位。一方面,由于“智能制造”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界对智能制造的理解、界定尚未形成共识,权威的智能制造产业分类目录和产品标准体系尚未制定出台;另一方面,能够对智能制造发展起到反馈、评估、引领作用的指标评价体系尚未建立,难以科学反映宁波智能制造所处方位和发展水平。受此影响,不少企业对“智能制造”认识不清、方向不明,政府相关政策落实效果大打折扣。2.智能制造实施路径不明。对试点示范项目的总结、推广步伐还不够快,适合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实施路径较为缺乏。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性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稀缺,人工智能、大数据、传感器等新技术尚未推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应用较少。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还未形成机制,制造企业探索差异化智能制造路径困难较多。3.智能制造文化引领不力。一方面,由于实体制造业利润微薄,而开展智能制造投入巨大,“脱实向虚”诱惑不断,即便是少数专业专注的“工匠企业”,对资金投入大、见效周期长的智能技术研发和智能化也持谨慎态度;另一方面,各类媒体对坚守主业、不断追求工艺完美和产品极致的“工匠精神”、在细分领域能够引领国际一流品质的“工匠企业”宣传不够,宁波尚未形成“工匠精神”培育、传承、弘扬的社会环境,全社会理解、支持、尊崇“智能制造”的文化氛围淡薄。

(四)服务保障亟需优化

1.公共技术服务支撑不足。能够为龙头企业开展智能技术创新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的公共机构还处于起步阶段,集成软件、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科技中介咨询、工程服务、专业公司等优质供应商较为紧缺,数据智能应用服务平台缺乏。部分本土智能制造龙头企业虽然能提供局部的智能化改造服务,但系统化方案解决能力依然不足,难以满足广大制造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的需求。2.国际技术合作服务乏力。当前宁波开展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的平台较为缺乏,与德日等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驻华机构及驻外机构的联系不够紧密,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技术合作的服务机制不够健全,支持企业参与跨国招商、跨国并购、跨国研发的力度不足,难以引进、消化、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智能制造技术为我所用。

三、发展智能制造提升智能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强基工程,打通智能制造承载能力的“卡口”

1.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针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四基”短板精准发力,矢志不移推进“强基”工程,着力在新材料、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四基”工程化、产业化生产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狠抓管理提效、工厂升级,提高工厂自动化水平,踏实补好2.0的课。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推动大企业和龙头企业“弯道超车”,加快实现从2.0向3.0、4.0的过渡。2.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借鉴杭州加强“中国制造2025”质量品牌标准认证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培育一批行业细分领域的“工匠型”企业,引导制造企业加大专利品牌标准等“软实力”投资,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宁波产品”向“宁波精品”转变,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家、省级技术标准的制订,形成一批能够代表“宁波智造”、引领国内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以此推动宁波智能制造质量品牌建设跃上新台阶,不断提升“宁波制造”的品牌价值和整体形象。3.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宽带宁波”和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全面拓展宽带容量,提升多业务承载能力,加强企业内部网络宽带设施建设,完善匹配工业控制系统标准的信息网络。着力加强公共场所和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园区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大数据、云平台与工业宽带的对接,着力打造“网+云+端”的制造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本土工业软件开发企业,鼓励研制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强化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管控,确保智能制造信息安全。

(二)主攻替代进口,抢占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的“风口”

1.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面向宁波智能制造重点发展领域,针对制造业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智能化发展的迫切需求,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路线图,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全面整合创新链、超前布局产业链、不断完善服务链。前瞻布局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碳材料、新兴磁性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关键基础件等一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和关键技术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智能基础零部件、工作母机先进设计制造工艺技术以及先进感知与测控、控制与优化、建模与仿真、工业大数据等共性关键智能制造技术。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孵化、产品中试和产业化应用,提高系统集成应用技术水平,形成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体系支撑能力,提高智能技术国产化水平。2.打造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广泛参考国际先进城市开展技术创新的探索实践,借鉴运用上海、深圳等城市打造世界级科创中心的经验做法,依托智能制造产业集聚优势,加快实施一流创新平台引进共建计划、国际创新资源链接计划、高层次人才引培计划,加大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知名科研院所的引进力度,推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人才、研发团队和科研成果等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向宁波集聚。统筹整合全市高等院校、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孵化平台、科技大市场等存量创新平台,在紧跟智能制造发展前沿的基础上,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重点突破关键领域、核心装备和基础工艺,把宁波打造成为在全国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和智能制造技术研发的“策源地”。3.培育智能制造领军企业。通过出台鼓励科研院所以技术和研发成果入股企业等激励政策、建立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技术与资本市场紧密对接协同发力机制、优化创新成果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等途径,释放创新体制“红利”,吸引西门子等国际知名智能制造企业来甬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龙头企业和140余个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建设高端技术研发中心,着力提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培育壮大智能制造“领军企业”队伍,发挥“领军企业”对行业上下游企业的裂变带动作用,引领广大中小微企业向“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使更多的企业成为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的领跑者。

(三)强化示范引领,明确智能制造突破提升的“方向”

1.强化智能制造标准指数引领。尽快组织部门、专家加大对“智能制造”产业标准的研究力度,加快建立产业分类目录。成立一批质量认证机构,着力在新材料、光学电子、工业机器人等重点优势产业领域研究制定一批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并争取上升为“浙江标准”和国家标准,提升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话语权。借鉴宁波具有国际航运影响力的“海上丝路贸易指数”的成功经验,组织专家开展智能制造指标评价体系研究,力争在全国率先“智能制造指数”,使之成为评价、引领智能制造发展的“风向标”。2.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形成离散型、流程型、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等一批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分行业建设一批示范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着力打造一批智能技术研发示范企业,把部分智能制造基础和环境较好的县(市、区)、产业园区打造成为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充分发挥试点示范项目的积极引领作用。3.突出智能制造文化引领。大力弘扬专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借鉴深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大力挖掘宣传方太厨具、江丰电子、均胜电子等宁波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先进典型事迹,全面总结提炼推广“黄大年精神”,丰富宁波智能制造文化的基因。积极借鉴温州筹拍《温州一家人》系列电视剧的成功经验,筹拍以茅理翔父子、姚力军、王剑锋等一批企业家坚持创业创新、深耕智能制造的艰辛历程为背景的电视剧,增强宁波“智能制造”的自豪感、荣誉感,树立以开展智能制造为荣的“智造文化”,引导制造企业深耕智能制造,持之以恒走“专精特新”路线,打造智能制造“百年老店”。

(四)优化服务保障,消除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痛点”

1.强化公共服务支撑。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鼓励本土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加快向优质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发展,强化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支撑能力。不断加强推进智能制造产业技术、行业云、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工业大数据、创新设计协同、工业物联网、数据智能应用、检验检测等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优质生产服务供应商集聚化、市场化发展,把宁波打造成为“智能制造服务之都”。2.提升大企业国际化水平。一是“走出去”助推龙头领军企业国际化。从华为、中兴均胜等企业发展轨迹看,国际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要认真总结推广均胜、圣龙等龙头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开展国际技术合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国家商务部等部门的政策扶持。鼓励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借“一带一路”东风“走出去”,主动开展跨国并购、兼并当地研发机构,加强企业海外研发平台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引进来”推动国外技术资源本土化。着力引进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引领带动作用明显的西门子、ABB、GE等世界500强企业,积极引进德日等发达国家以智能制造应用人才培养见长的高等院校在甬设立分校,通过举办智能制造创新领域的高端峰会论坛,引进一批国际一流人才和研发团队,开展相关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核心竞争能力篇7

【关键词】化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

一、当前我国化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

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总体趋势的形成,很大一部分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已经得到了激发,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化工企业自主创能力的现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已加强了对自主创新的重视,并在创新投入上予以了增加,创新的风气正在逐渐形成,同时法律政策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也给化工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研发能力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加之高校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也使得许多化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速度得到了加快。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化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是全国层面来看,化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相对自主创新能力与意识较强,中西部地区相对薄弱。其次,多数企业在技术革新方面对于技术引进的依赖依然较高,且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在创新能力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许多关键技术仍旧掌握在国外企业或技术研发机构手中,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再次,一些老牌化工企业在体制与生产模式改革方面不彻底,许多传统体制及生产模式所留下的弊端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企业不愿承担自主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也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造成了阻碍。最后,基于企业主体地位的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未能形成,产学研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导致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三个方面相脱节,无法充分发挥出自主创新与现代化技术的优势与价值。

二、提升化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加大投入,拓宽渠道,解决自主创新资金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化工企业在自出创新方面受到资金问题的困扰,也影响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在财政补贴方面加大投入,为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研发提供一定的支持,同时,企业自身也应努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从市场中获取更多资金支持,也可采取众筹方式,从而加强自主创新与技术研发方面的资金保障力度,有效解决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问题,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政策引导与鼓励,保障自主创新良好环境

政府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对于现代化工企业的引导和鼓励,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化工企业自主创新相关的配套机制,以化工行业发展的实际为基础,通过宏观调控,财税政策倾斜,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的畅通与拓展,自主创新知识、技术、政策咨询指导服务体系的建立,全面着手发力,为我国化工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政府还应引导和督促老牌化工企业加快体制与模式的转型,改变旧有的落后的体制机制与生产模式,积极进行企业内部的优化调整,加强体制的科学性,也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保障,以此来全面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3.培育创新企业主体,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综合体系

就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市场是由大量的不同规模的企业所构成的,也就是说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同时在自主创新上来看,企业也同样应该是创新的主体,而要保障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企业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和自负盈亏,基于利润动机和竞争压力主动去追逐自主创新。第二,企业要有自我积累的能力和适应能力,要组建企业内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和人才发挥的平台,加大科技投入、技术开发和储备,尽快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改变行业中部分企业和产品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状况,避免成套设备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第四,要推进科技合作体系建设,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化工专业,以科技合作与交流为切入点,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第五,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在产业创新基地内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建设集成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中介对产业基地的服务能力。

4.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化工企业创新型人才的稳定性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人才实力,对于现代化工企业而言,如何能够保证创新型人才的稳定性,避免人才的流失,也是关系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的关键要素。这就需要企业尽快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针对创新型人才从物质奖励、精神激励与发展渠道保证等多角度进行有效的激励,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满足人才在企业中的各方面合理需求,为创新型人才提供相对优越的薪酬待遇,并畅通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渠道,以此来提高人才对于企业的忠诚度,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总结

化工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其应对当前形势的必然选择,因此,化工企业必须要认清当前时展的趋势,针对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借助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的有利条件,发挥市场作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霞.我国化工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对策建议――以河南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1(02).

核心竞争能力篇8

关键词:竞争优势;核心能力;蓝海;价值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8)01-0115-03

企业竞争战略研究领域一直以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三个基本竞争战略、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的核心能力战略为主流进行着热烈的讨论,而近期蓝海战略也获得了很多拥护者。那么,这三种战略有怎样的区别,企业该如何进行选择呢?

一、三种战略理论的背景和特点概述

战略管理大师波特以“竞争三部曲”开拓了企业竞争战略研究的广大领域。他以“产业结构——企业行为——经营绩效”为基本理论范式,提出“价值链”、“五力竞争模型”,以及成本领先、目标集中、差异化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波特的理论适应了20世纪80年代同质化需求较高、大规模生产作业较为普及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理论有三个显著特点:首先,将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拓展到产业结构方面的分析。其次,应用“价值链”将企业的整体优势创造活动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价值增值阶段。最后,该理论核心内容就是对产业内企业之间竞争关系的分析。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发表了《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认为企业的经营取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发挥,它“是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特技能和技术”,集中表现在核心产品上,并以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为“核心能力树型结构”的根、茎、叶三个层次。该理论产生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IT企业大范围崛起、消费者逐渐追求多样化的需求之时。其特点主要是:首先,它强调主动预测未来市场发展,进行长期规划;其次,它强调企业内部核心能力的培养,关注技术、人才等方面;最后,该理论较为重视层次关系塑造和逻辑推理。

21世纪,全球经济进一步发展,知识和信息更加畅通,新兴产业和企业接连不断出现,消费者需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W.钱.金(W.ChanKim)和勒妮·莫博涅(Renee Mauborgne)于2005年出版《蓝海战略》,提出企业要转变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以消费者价值创新为目标开创全新的市场空间——“蓝海”,它是一片具有广阔潜在需求的市场,但这种需求也许消费者自己也没有察觉,所以更别提有竞争对手或竞争规则了。开创了蓝海的企业就可独占这片市场需求,从而在一片没有竞争的市场中大获全胜。该理论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战略思维,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它突破了以企业为中心的竞争思维,着重从顾客价值和需求入手;其次,它将企业的竞争战略研究单位放在战略行动上,突破了长短期、时代、企业规模、资源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最后,该理论研究是以案例为主进行的,有明显的事件研究和事后结构特点。

二、三种战略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战略内核的差异。战略内核是指企业进行战略制定时围绕的中心,或者可理解为制定战略的核心和思维模式,它影响着一种理论形成的范式。波特的竞争战略是基于产业结构分析得出的,其战略内核是由外而内、而后内外结合,从行业、供应商、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再根据自身特点在既定的战略中进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像过河的小马,先观察河水的深度和流速,然后想想自己的身高,如果可以通过再寻找过河的办法,如果通过不了就寻找另一条路或绕道而行。核心能力学派的战略内核是由内而外的,先从企业自身的目标出发,识别所需的核心能力和战略性资源,再围绕核心能力的塑造来制定竞争战略,不断强化相关的技能和资源,协调各部门人员。其落脚点最终是在企业内部,企业所拥有的独特技术技能组合和人员。“石头砸鸡蛋,鸡蛋要破;鸡蛋砸石头,破的还是鸡蛋”。对企业的核心能力理解就是如此,产业中的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就在于拥有不同类型的核心能力,如石头和鸡蛋,而竞争就如同鸡蛋和石头的碰撞。所以,企业要培养自己强大的核心能力。蓝海战略则是“以顾客价值创新开拓全新的蓝海市场空间”,战略内核从本质来看也是由外而内的,但其外生的根源在于顾客价值。对顾客价值深入理解和挖掘,再优化整合自身的资源,使之能够满足这种新的需求,也就是辨识、开发并满足顾客潜在的需求。这时,企业的角色就像时尚服装设计师,要走在时尚的前沿,设计出令消费者喜出望外的服装款式,引导并开创新的潮流。

(二)竞争优势的属性不同。竞争战略产生的是相对竞争优势。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为顾客提供价值从而获得的超额价值。成本领先优势是比行业中其它企业具有更低的成本,差异化优势是与行业中其它企业提供不同的价值而享有溢价。所以,这种竞争优势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对于行业中其它竞争对手的优势。核心能力战略产生绝对竞争优势,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具有的核心能力,它的强大与否决定于企业对自身资源的整合、集体学识的积累和技术技能的整合,不会因为竞争对手的强大而削弱。蓝海战略的竞争优势则兼有绝对和相对两种属性。首先,因为蓝海是新开创的,不存在所谓的竞争对手,企业可以独享绝对份额,而且企业开创蓝海的洞察力和行动力是独有的,所以,这种优势自然是绝对的。其次,蓝海战略的竞争优势又是相对的,因为蓝海开创过程中要通过对“他择品”行业进行分析来了解现有需求之外的蓝海,而且,随着蓝海的成功开创,会有很多新的进入者参与进来,使得这片新的市场变成“红海”。

(三)资源要求不同。竞争战略是基于现有行业资源之上产生的,是相对静态的分析,暗含的前提条件就是这种资源在战略制定时是既定的,在实施中能够一直使用,竞争环境稳定。此外,其资源要求相对集中在有形资源,如财、物等方面,对无形资源则较少提及。“价值链”模型中区分了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而将技术开发和人力等无形资源放在了辅助位置。核心能力战略的资源要求是与核心能力的塑造联系在一起的,要求企业注重内部集体的学习能力、经验积累、技术和品牌效应等无形的资源,它具有独特性、难以复制性、难以替代性等特点。而对有形资源的要求则是其次的。蓝海战略对资源的要求是基于消费者需求的,而且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它完全从顾客需求的角度出发,只要是满足客户需求的,不管其有形或无形,都可进行调整。同时,这种调整是以战略行动为单元进行的,企业需要的是如何准备好这一次的蓝海战略行动所需要的资源。

(四)时间跨度不同。很明显,核心能力战略基于核心能力的持续培养,具有较长时间的战略稳定性。基本竞争战略有一定模仿壁垒,但也面临很大风险。如,低成本竞争战略面临技术进步使后来者成本更低,从而丧失优势的风险;差异化战略则面临竞争对手的模仿或差异化需求消失而丧失优势的风险。所以,该战略有一定时间跨度,但时间跨度的长短则要看企业是否能保持相应的竞争优势。蓝海战略则是对战略时间要求最短的,因为它要根据顾客需求的快速变化对自身进行迅速调整。

三、结论

(一)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影响着竞争战略的选择。在竞争战略的选择与制定中,始终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只是在不同的战略类型中,有不同的利益人处于中心位置。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发生变化。在起决定作用的利益人是产品生产者,即企业自己和其竞争对手时期,基本竞争战略将战胜竞争对手放在首位从而有效获取了竞争优势;到20世纪90年代,企业必须加强自身技术和技能来开发产品功能以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所以核心能力战略应运而生;2l世纪是产品极大化丰富,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时代,此时,谁获得消费者青睐谁才能竞争取胜,因此,蓝海战略将提升消费者的利益放在了首位。

(二)相对和绝对竞争优势共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相对竞争优势考虑更多的是企业当前如何获取优异的业绩和更多市场份额,它容易被超越消失;绝对竞争优势考虑更多的是企业如何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和利润来源,它持续的时间更长久。由于对竞争战略和核心能力战略的争执使得人们常常在讨论相对和绝对优势的取舍问题,但蓝海战略的出现提醒了人们,绝对竞争优势以顾客价值创造为基础时就突破了其长期性和难以获得性;而企业持续开创蓝海的精神可保持相对竞争优势不断更新发展,使企业长期保持优异的市场业绩。如此以往,企业就可以持续稳定的发展壮大。

上一篇:中文核心期刊范文 下一篇:北大核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