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5 17:13:08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篇1

[关键词]台湾;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

品德教育是指能促进社会、个人责任及良好品格特质、道德价值的教育。[1]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研讨会”特别指出: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会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至此品德教育成为多国致力推动的重要焦点。为适应国际与社会品德教育的发展需要,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2004年颁布了“品德教育促进方案”,并着手规划、组织相关品德教育活动,如:请各县市及学校通过民主方式,以既有共同校训与德育纲目为基础,转化当代新价值与思潮,选定其品德核心价值并制定具体行为准则,进而融入学校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以及校园文化等,以发展具有特色且意义重大的品德教育校园文化。新北市乃台湾人口最多的县市,其首创的《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在台湾品德教育的推行具有代表意义,对大陆品德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台湾《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的背景

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致力于品德教育推动,借以彰显其核心价值并达成教育目标。如美国多年来推动“新品德教育”,强调当代核心价值,且以多元创新教学模式予以推广;英国于近年增订“价值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等课程,以培养良善公民为目标;而临近的新加坡与日本,始终以正式课程彰显其对于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视;澳大利亚重视学生核心能力与就业力培养,并强调良好态度与品德的不可或缺,这些均凸显了品德教育的世界趋势。[2]品德的提升成为了诸多国家积极投入的重点方向之一。台湾的教育部门于2013年以“培育优质创新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愿景,把“振兴师道典范,深化品德教育”作为十大施政重点之一,创新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及教学模式,发展多样化的品德教育实施方式。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2004年制定了“品德教育促进方案”,鼓励各县市及各学校积极投入促进品德核心价值与行为准则的构建与实践。有鉴于此,台湾新北市政府不但制定了“知爱行善———品德教育新北县促进方案”,而且成立了“品德教育推动小组”,以落实各项品德教育基础。新北市政府借助多方资源协助推动品德教育,期望引导学生成为有品德、有教养的学子,形塑友善校园文化。其品德教育的实施活动主要包括:建立品德资源网、编印品德教育手册、购置品德教育书籍、拍摄品德教育教学影片、提供教师作为教学使用或补充的教材等。[3]为了推动品德教育,新北市政府更是从核心价值的选定开始,推广“尊重、责任、公德、诚信、感恩、合作、关怀、助人、正义、反省、自主、孝悌”等十二个品德核心价值的品德教育,编订《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将其落实到教学和生活中,借此强化亲、师、生的认知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优良正向的自我价值与能力。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借由品德小文的阅读和分享,促进亲师沟通。透过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辅以价值澄清的课程引导,提升学生品德涵养,激发正向积极的人生观,达成品德教育的目标。

二、台湾《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的特征

新北市于2011年率先将《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赠送给小学至初中一共7个年级的学生使用,由有意愿的学校提出申请,全县约有22万名学生使用,后经全面推广至9个年级学生。2012年,新北市第一次将《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从一年级至九年级完整编印,同时在全市初中小学生免费发送至36万册。新北市的《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是第一本由政府部门印行发送的联络簿,由学校校长、教师等教育人员设计研发,并结合学生作品,旨在提供给全新北市亲师生共同使用,透过正式、非正式及潜在课程加以实施,以多元化方式推动,达到推动品德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新北市政府结合各方资源推动《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希望透过联络簿的每日使用,能让亲师生一起来了解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新北市政府的品德教育是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友善校园学生事务与辅导工作计划和新北市政府合作推动的。[4]“台北县1998年学年执行友善校园———学务工作计划架构”是新北市政府的品德教育执行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教育导向,分别是:品德教育、人权法治与正向管教。与此学务工作架构相配套的“执行友善校园———学生辅导计划行动方案表”共有11项品德教育行动方案,而《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的设计概念恰是配合这些方案,融合了其中多项品德活动而形成新的教育媒介。

2.《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除了有一般常见的生活札记、成绩登记、家庭作业、明日测验、提醒事项、亲师联络等栏位,更有其独特性内容,如12项核心价值及品德小品文品德教育联络簿是由16位初中校长与教育人员共同研发,最大特色是依照七到九年级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分别编制,将新北市12个品德教育的核心概念以佳句格言、小故事等方式放络簿。依照学生程度选录唐诗、论语、朱子治家等格言经典文学,还有清新易懂的小故事、品德格言及英文谚语,每天还有以正向字句鼓励学生的“今日表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是否恭敬师长、友爱同学、上课认真等,而不是负面的迟到、作业缺交等。让班级导师可以带领学生依据当周的品德德目,透过心得分享或写下感言,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好品德的要求,提供亲师生互动使用。品德小品的内容主要有三种形式呈现于联络簿中,包括方块文章、边条和假日内容。方块文章:通过品德小品文文字写作征文活动收集学生的文章,将小品文运用融入于家庭联络簿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及家长的品德内涵,以培养“知善、爱善、行善”的品质。新北市品德小品方块文章的主题每天都不同,周一至周五分别是:学生文章、蒲公英希望基金会文章、生命教育、古人文章和网络笑话。边条:边条上每周一、三、五为成语;每周二、四为英语谚语。假日内容:主要分政策宣导、亲子活动与社会文章三大类。政策宣导包括升学资讯、Lovelife、好书推荐;亲子活动包括影片介绍、旅游路线、伴手礼;社会文章包括名人文章、讲座等。这些品德小品文章不但丰富了学生课外品德学习,同时也充实了品德教育资源网站,为各校教师提供品德教育课程的补充教材。

3.教师通过《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的多元化的灵活运用,可以使之成为亲师沟通的重要媒介Noddings从关怀伦理学的立场提出,教育是关怀者与受关怀者两者之间的关怀关系。[5]因此,学校应提供一个关怀环境,让师生之间彼此关怀,并建立信任、自律与主动性,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学生每日填写家庭联络簿,抄写教师指定的作业或所需携带物品,在回家后写自己的学习心得或生活札记,再由父母协助检查作业及督导携带所需物品,最后在联络簿上签名。这不但协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还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状况,《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成为亲师互动的簿本。教育的成功在于建立良好的亲师生沟通的基础上,要有良好的亲师生沟通管道才能促进彼此有正确的讯息传递,让学生在亲师的互相信赖下,获得最多的关爱和帮助,以利于学习。

三、台湾《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对大陆品德教育的启示

1.结合实际,重新审视品德教育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把培养“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用统一的标准去塑造所有学生,没有真正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影响了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6]因此,品德教育的目标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以及他们对德育内容接受能力的个体性差异。筛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关的事例及社会现实问题,使品德教育能与学生人格和心理塑造处于同一水平。

2.创新品德内容,关注文学作品对品德教育的价值

大陆现行的品德教育方式过于单一、传统。以亲师说教为主的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品德教育,品德教育的结果往往会偏重认知方面或沦为纸笔测验。Brynildssen指出,品德教育的最佳方法,是让孩子接触广泛而多样的文学,以多样化的文学内容启迪孩子了解品德的真正意义,在教材中呈现多样的核心价值、文化、态度、思想,启发学生的道德观念、公民素养,以促进其品德的发展。利用品德小品、品德相关成语和英语谚语,能够把不同的品德核心价值循序渐进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借由每日阅读品德小品来提升品德。让学生从阅读相关品德的核心价值的文章、提升品德认知层面入手,理解品德核心价值,进而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表现。

3.灵活运用媒介,重视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相互配合的品德教育体系

品德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亲、师、生的合作,结合个人、家庭与社会,兼顾认知与行为的实践。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清楚了解并展现尊重、责任、公德、感恩等核心价值,通过在教室、校园、家庭的学习与生活情境的体验,由亲师作为学习楷模,建立起一致的价值观,并及时给予正确行为增强以及错误行为消弱的指导,再结合社区影响,让学生逐渐内化为人格特质,落实于生活中。将学校、家庭、社区串联起来,期待透过教学、实践与典范学习,让品德教育不仅在学校实施,在家庭也能延续。透过学校、家庭教育与社区资源三方面的结合,建构一个品德推动的紧密网络。

作者:王甜甜 单位:山东协和学院人文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VESSELSGG,BOYDSM.Publicandconstitutionalsupportforcharactereducation[J].NationalAssociationofSecondarySchoolPrincipals,1996,80(579):55.

[2]品德教育资源网.教育部品德教育促进方案(修订版)[EB/OL].[2013-03-12].http://ce.naer.edu.tw/policy.php.

[3]刘和然.知爱行善:品德教育在北县[J].北县教育,2009(68):4-5.

[4]台北县教育局.台北县98年度执行友善校园学生事务与辅导工作计划[EB/OL].[2013-03-16].http://tpcconsult.tw.class.uschoolnet.com/.

[5]NODDINGSN.Caring,afeminineapproachtoethicsandmoraleducation[M].Berkel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4:171.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46-02

党的十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表述明确概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价值目标。《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理论、情感、行为方面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需要,也是独立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和培养品格高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影响独立学院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分析

(一)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促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冲突和融合不断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发生猛烈碰撞。大学生还处在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难免会出现价值判断上的迷惘。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不断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它们扮演着价值判断者的形象,不断确立话语权,推行文化霸权,还通过网络、影视作品、教育、商业文化等形式,向我国输入西方的价值准则。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其价值判断难免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科技教育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市场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这些冲击导致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受到质疑,有些人的思想走向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极端,拜金主义、追求享乐的思想日益严重,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困惑。同时,贫富差距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住房、教育、医疗等现实矛盾,少数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这些问题都对独立学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独立学院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减少负面影响,保证教育效果。

二、独立学院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机制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高校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学校和家庭是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的三个因素。目前,三方还没有形成协同教育机制,教育力量还没有形成合力。社会上有很多好人好事,很多感人的事迹,正面教育引导着学生向上、向善。但是,也存在着很多负面的事例,比如道德失范、经济违规、生活奢靡等不良现象,给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既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也要培养其良好的业务技能。目前,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加强,还没有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还不够理想。家庭教育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但现实中很多家庭的教育趋于功利化。

(二)教育内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中,有时是空洞的说教,照本宣科地进行宣讲,没有和具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有效结合,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吸引力和现实感,没有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相接洽,必然收不到教育的实际效果。有的高校太在乎形式,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没有在内容上下功夫。形式没有较好地为内容服务,自然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有的独立学院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过于追求崇高和理想,和学生学习、生活的融合度不够,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从而影响到实际的教育效果。

(三)价值观教育忽视了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认知规律

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但他们有着很多优点,如热爱祖国、有思想、充满正义、乐于助人,他们思维活跃,有性格,有特长,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处于中心地位,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过多的庇护,比较缺乏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当前,独立学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没有有效把握这些学生群体的特点,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独立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对策

(一)构建协同教育机制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篇3

1.家庭教育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儿童的学习都是从家庭环境中开始,并在那里延续。家庭在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过程中是一个重要场所,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营养,健康的护理,以及温暖而又充满爱意的情感环境。在创造儿童为生命成功所需要的学习环境上,父母是一个关键的结合点。父母为儿童提供学习机会,使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发展。

儿童的发展从家庭开始,家庭对于儿童的发展起着强大的制约作用,不管教育是好还是坏,父母都是儿童的主要教育者、启蒙老师。儿童观察且记住他人如何做事,并会产生一种新的行为。若这种行为带来奖赏,则会重复开展。儿童倾向模仿那些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带来奖赏的行为。父母及家庭成员能够做很多事情培养儿童的社会行为与进行品德熏陶。当儿童看到成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共同参与活动及对他人痛苦安慰时,他们能了解这种行为是重要的、富有价值的,显示对他人的关心,通过友爱、同情、高兴与爱意对他人的处境做出反应。有些父母在不自知的情况下鼓励与促进了儿童的行为不端及型的行为。行动比话语更加有力,身教胜于言传。父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积极的性格特征,使他们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性格特征的重要性。合格的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会有益于儿童的发展,为了孩子,应营造一种健康的家庭环境。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进行品德熏陶

父母有责任将小孩抚养好,使孩子具备文明生活所必要的礼貌与道德水平。家长应该思考的问题有:家庭应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十年、二十年后,社会希望什么样的人成为主宰?品德教育的目的是传授一套核心价值观。不管社会如何变迁,很多本质的东西不会变,比如善良、勤奋、诚信、乐于助人、开朗、有团队合作精神。家长应教给孩子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教他们鼠目寸光有便宜就占,还是真正有用的一辈子的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对孩子进行的品德熏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把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渗透到品德熏陶的整个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产生公民美德与道德品质,包括诚实、尊重、责任、对多样化的包容、民族和谐、良好的公民意识与职责,我们要为提高品德修养与价值观念努力。

在人的个性特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是行为要具有高的道德价值,另一个重要的个性特征是礼貌,包括同情心、耐心、仁慈和对他人有益的行为。在任何社会层次中,文明礼貌行为都会得到推崇,文明的举止能使孩子在与他人的日常交往中显得彬彬有礼。此外,儿童应有以下个性品质:谦恭、奉献、尊重、热情、诚恳、聪明和主动。家庭熏陶对这些品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3.早期干预,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

习惯很难被打破,行为一旦形成很难改变。父母和家庭成员引导儿童的行为,对帮助儿童形成适当的行为具有极大影响。指正他们的过失行为比一开始就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所付出的代价要大出许多。我们要了解儿童的成长、发展,性格的形成,理解儿童发育与学习的方式,言传身教,倾听、交流、示范、帮助、引导,承认并支持儿童的个性特征,认识儿童是所在的家庭、文化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父母为儿童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应使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发展。被母亲催促获得学业成功的儿童具有的创造性少,与压力小的儿童相比,他们不能够保持学业上的优势。“催促”儿童发展是与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家长要主动学习开展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觉察影响儿童发展的普遍问题。分析对孩子的态度与感觉,在各种环境中与孩子交流心得体会,加强亲子关系。父母要对孩子尊重、交流、倾听,给予适当的指导,相信孩子有学习能力。孩子一旦被人相信能够学习,就会竭尽全力学习。我们要努力帮助孩子,不是使用贬低他们自我形象,以及让他们独自承担失败责任的威胁进行学习活动。引导儿童行为,帮助儿童采取积极行为,教育儿童如何与他人相处和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培养儿童的自主。

引导儿童的行为是帮助儿童采取积极行为的过程,对他们的行为有所约束。“约束”不是顺从与控制,而是涉及“行为引导”的行动,是儿童学习控制与指导自己的行为且变得独立与自我依赖的过程。行为引导是一种帮助儿童形成终身有用技能的过程。帮助儿童形成新的行为意味着帮助他们理解一种认识,即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主要责任,行为所带来的快乐与奖赏是内在的,来自自己的内部,而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这种概念称为“控制核心”。儿童倾向于模仿那些从父母与其他家庭其他成员带来奖赏的行为。榜样与模范可能是尊敬或感兴趣的某个人,也可能是认为她或他所表现的行为应当受到奖赏的某个人。儿童模仿的榜样可来自现实生活,也可来自书本与电视。此外,所要模仿的行为没有必要是被社会所接受的。因此,忽略不适当的行为是引导儿童行为方面常用有效策略之一,但它必须与对适当行为进行积极强化的策略结合起来使用。因此,在忽略不适当行为时,要强化适当的行为。积极强化与忽略策略的结合使用能够出现意想不到的行为。

在儿童做好事或正在完成某项任务时,进行奖赏或口头表扬。用口头语言的强化与特别待遇奖励儿童,从而确保良好的行为将会得到继续。良好的行为不仅有助于改善个体的行为,而且有助于改善集体的行为。我们能够做很多事情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在关心他人,表达爱意与帮助他人时,做出示范,为儿童提供帮助他人及为他人服务的机会。如:在蹒跚学步初期,儿童与年长儿童一起活动,年长儿童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做了友善的事情,受到表扬,儿童会得知帮助或友善的行为建立在外部奖赏的基础上,应鼓励他们协助他人,但不应认识到奖赏是帮助他人的原因,助人为乐与友善行为本身就是最大的奖赏。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鼓励儿童考虑别人的观点。儿童考虑他人观点才能实现自主,这在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不同时尤为突出。应向儿童指出管理与解决冲突的途径,使他们像成人一样使用这些技能。从长远来看,人际冲突的和平解决能够为家庭与社会作出贡献。

各种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家庭在儿童发展与教育过程中是一个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要对儿童进行品德熏陶,帮助儿童采取积极行为,引导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参考文献:

[1]George S.Morrison著.王祥志,孟祥芝等译.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第八版)[M].

[2]吴晨映.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家庭教育的重点[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3):13-15.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篇4

关键词 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 消极影响 羊群效应 引导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s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l groups in the body, causes of formation, and put forward to guide the education strategy for this population: an active interest in the group's core person, take positive incentiv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jor breakthroughs; focus on informal communication and formal channel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e education new mechanism, new method and new ideas;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arents especially education for parents education idea,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organically, play the synergy effect, reduce anti set the size of the informal groups involved in.

Key words anti - informal Groups; negative influence; Herd Effect; guidance and education

0 导言

在校园中,时常可见学生成群结伴,休息时间便聚在一块儿,他们一般有共同的喜好,对事物也有相似的看法,自发地形成一个小圈子,这就是所谓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①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了非正式群体。

从学校实际来看,校园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根据群成员与集体的关系,把群体分为亲集体型、偏离集体型和反集体型。②其中,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通常会与学校管理相对立,对学校的管理起着干扰甚至是破坏的作用,对其他群体或个人产生消极影响。如何正确引导反集型非正式群体,成为了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点。

1 学校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在校园中主要表现为学生间拉帮结伙,扰乱教学秩序,违反学业校纪律规定等,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群体成员行为一致

校园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行为在某些情形之下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当课间休息时,他们会自发聚集在楼道、厕所等地;当有成员对其他群体或个人表现不满时,他们会集体为他泄愤;当有成员违反了校纪校规,面对老师的查询他们会众口一词或三缄其口。

1.2 群体存在不成文准则

校园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没有明文规定的组织制度和统一的纪律,但有内部成员认可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③(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哥们儿义气”等)。他们本着只要是“哥们儿”有求就必应,不分好坏对错,不计后果,有时甚至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大动干戈。如果有成员不“讲义气”,那就可能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指责、疏远或是武力报复。

1.3 群体核心人物自然产生且影响力大

校园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大多不是由谁指定,而是基于个人能力(拥有一技之长)、身体特征(比如体格较大)、拥有一定的社会沟通能力(朋友较多)或者自己的家庭经济背景,自然而然地产生。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所遵循的规则主要是以核心人物为中心,或者说,核心人物的决策和判断影响整个非正式群体的决策和判断,而成员的羊群效应更使得这种核心人物的判断发挥较大的能量和惯性。

1.4 非正式群体行为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中专学校的学生叛逆性相对较强,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所产生的破坏性也相对较大。当通览学校公共设施的现状,可以发现:教室门窗的破坏、宿舍设备的损坏、公共资源的滥用、厕所卫生的随意、不时发生学生打架事件甚至是影响较大的危机事件,给学校带来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学校的正规管理制度以及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但不能起到时时约束的作用。而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一些消极影响具有隐蔽性、强制性和传染性,使得学校正规管理鞭长莫及的地方,成为了这个群体消极影响扩散的源头。

2 学校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

2.1 核心人物是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最重要的原因

核心人物(有时称谓为“大哥”、“老大”等)是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中的最重要的要素,也正是核心人物的笼络能力和公关能力使得这个群体从无到有。凭借自己的经济能力以及在某方面比较突出的能力吸引成员,并作出相应有利于成员(也称谓为“小弟”)承诺,从而使得这个非正式群体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以便实施核心人物作出的各项决策。

2.2 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利益、兴趣、观点相对一致

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在利益、兴趣、观点等相对一致。比如,具有一定攻击性偏好的群体(向低年级学生收保护费)、不爱学习的群体、同是受到惩罚的群体、篮球发烧友或者具有相同或相似其他个人爱好的群体、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九零后非主流崇拜)等。以年级、班级为管理单位的正规模式只能从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的制度设计,而学生自主地结合成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课外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学生寻求个人认同、定位归属感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情感基础也是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原因之一。

2.3 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受到较多的消极社会影响

当前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信息外溢和获取比较便捷,学生除了被动接受学校教育之外,还会主动根据自己的喜好吸收网络信息。比如,网络社交平台(QQ、微信等,通过这些方式也可以隐性地传播不良信息)、电影(特别是中国当前电影业不分等级,青少年较易接触到暴力等消极信息,香港的“古惑仔”系列电影是影响当时青少年价值观并对其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的典型代表)、网络电子书(中国当前不规范的下载渠道和网络监管的不健全也使得一些具有消极影响的书籍、杂志流向青少年,从而对其产生不良影响)、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比如拜金主义、败德社会事件的间接影响),而这些消极社会影响潜移默化地内化至这些学生的价值观中,并进一步体现在学生行为上。

2.4 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家庭教育缺失相对严重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其重要性等用于学校教育。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三重合力。中专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社会经历相对较少,这时,主要起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根据调查,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以及依赖该团队的成员,大都有一个共性的情况:家庭教育缺失相对严重。比如,家长囿于养家糊口的经济压力而外出打工,忽视了对学生的说教;或者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但父母没有和孩子说话相处的意识和使用恰当的方法;或者是父母不识字,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一种本能的想法就是,让孩子来读书,就是单纯让学校负责的想法和态度……家庭教育的“软性约束”和学校教育的“硬性约束”相得益彰,形成学生行为的有效约束矩阵。而缺失的家庭教育不能弥补学校正规管理制度的空白地带,从而给一些学生召集或者“青睐”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形成了条件。

3 对学校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引导教育策略

3.1 积极关注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采取正面激励的方式实行重点突破

核心人物是一个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发起人和带头人,积极关注,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实行重点突破。这些核心人物虽然发起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具有一定破坏性,但如果我们搭建较好的平台(比如,让其当班委或其他方式),通过一种正面激励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减少其消极影响,并将这些聪明才智用在整合班级凝聚力,组织动员班级成员这些班级管理活动中来,既能够减少这些具有破坏性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也能够将这些人的才智资源放在一个合理的位置并发挥效应,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当然,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当鉴定师和引导者,并关注整个过程的变化,掌控局面。

3.2 注重非正式沟通和正式沟通相结合,创新学生教育新机制、新方法和新理念,进一步弥合学生和老师、学校的隔阂

正式沟通是一种适用于普遍的、关乎全班同学的宣传和讲解,而非正式沟通主要适用于重点谈话和个别谈话。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或者成员在学生中是少数,对于班级管理,比较适合采用这种谈话方式。要与学生形成有效沟通,需要首先融入学生心里,让学生接受你,处在一种较为轻松、无防备的状态下,才能与学生交心谈心。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或者其他的教育管理工作者除了掌握正式沟通的技巧之外,也需要静下心来,平等地与学生进行非正式的有效的沟通。通过不断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形成“班主任―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机制,从而不断消除学生对老师、班主任、学校的误解和敌对,弥合多方隔阂,达成学校―老师―学生多方均衡格局。

3.3 加强家长沟通特别是对家长的育人理念教育,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发挥其合力效应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构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互动机制,构建家庭教育的软约束和学校教育的硬约束,形成约束合力,从而更大程度上纠正学生的非理和想法,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远离具有破坏性的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而不至于误入歧途。家长联系制度的方式可以灵活设置,或者家长到访学校、班级,或者班主任联系家长的方式,或者采取家长会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要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家庭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缺少任何一支都不行。如果一些家长不识字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可以构建亲属联动机制,通过清楚地告知家长育人理念,并由其亲属进一步解释给其父母,这也是一种间接但十分有效的方式。

4 结语

我们需要正视学校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采取正面激励的方式,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加强家长沟通和对家长的育人理念的教育,最终构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软硬兼备的管理生态,从而减少这类非正式群体的生成及破坏性,为我们学校构建和谐校园、安全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校升为专科院校做好前提铺垫。

注释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472.

② 王永春.班主任与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J].职业教育研究,1996(7):23.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篇5

2017年10月18日,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

人们常说家庭是人的第一个学校,父母与长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社会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道德成长、人格培养、三观树立等等都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优良的家风、家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表达的内涵充分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既继承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这些内涵对于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方向。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价值导向,也是目标驱动。

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通常是在家庭生活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下一代。例如,在实践中传授一定的技能、在言谈中表现优良的品德、在待人处事上做好榜样、在陪伴中传递情感等等···所以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接受家庭的教育,这也就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家庭教育做到细致入微。

如何将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这里我提出我个人的几点思考:

1、培养良好的家风

家风是家庭或家族的价值观念、传统风尚、处事方式等,也是家庭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社会非常注重家风家教,古人认为家风家教是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在,著名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3】等等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对家庭或家族的成员在言行上进行了规范。因此,良好的家风是家庭教育的有力保障。首先,父母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物质条件与精神氛围【4】。良好的物质条件并不是指有多富裕,而是指能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吃饱穿暖才能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饥寒交迫的家庭势必没有足够的精力把家庭教育做的更好。良好的家庭精神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能保持友善的亲情关系,相互之间语气和蔼、文明待人。夫妻之间相亲相爱、相敬如宾;父母对待老人尊敬有加、孝顺侍奉;父母与孩子之间友善民主,关心爱护。家庭和气、其乐融融的精神氛围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自然会对孩子的言谈举止做出积极地塑造。其次,要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成长环境,如果家庭的环境阳光、正面,孩子感受到的也都是正能量;如果家庭环境纷乱不堪,那孩子也会充满负能量。例如:父母在交友时要保持谨慎,勿交损友或者结识三观不正人群,尽量将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人际交往时避免带孩子去娱乐场所,逢年过节聚会时要选取一些健康、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减少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孩子的荼毒。父母在家要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在家时少看综艺娱乐影视,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通过多陪伴孩子进行阅读、做益智游戏等,可以有效地预防孩子过度的沉迷电子娱乐中,以致误入歧途。

2、提升家长自己的教育水平

一个好的教师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人教师,要时刻不忘充电、继续学习,发挥“活到老学到老”的优良传统。初为父母的家长需要在很多方面进行学习,例如育儿经验、烹调、卫生清洁、手工制作等等,能力卓越的的父母不仅能给孩子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也能激发孩子在充满自豪感的同时进行无意识的模仿,通过内化的吸收和领悟去获取技能。其次,教育的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不可固步自封。有些家长以父母教育自己的那一套对待自己的孩子,完全照搬照套,其实是不可取的。在观念上要摈弃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例如重男轻女,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思想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进思想观念的更新迭替。例如: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可以充分尊重孩子的自由与民主,将平等与人权融入到家庭教育中来。父母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者、管理者,而是孩子的知心朋友,能时刻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变化。总之,在家庭教育中要细致入微,从细节做起,从点滴做起,以春风化雨、润“心”无声的方式融入核心价值观,慢慢地让孩子去感受并逐渐认同,最终继承和发扬。

3、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在家庭之中,但也需要学校以及社会的配合与共同作用才能事半功倍。学校应该将德育放在第一位。要时刻提醒学生,文化课学的再好都是片面的,只有道德水平与个人修养同步提升才是全面的发展。学校可以开展多形式的德育活动来培养学生文明守礼、勤俭节约、尊老爱幼、感恩父母、担当与责任等等,充分的与家庭教育进行融合,共同推进学生形成高尚的价值观。社会风气对于家庭的教育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媒介非常丰富,信息传播速度很快,新闻媒体要做好社会标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力量,大力弘扬和宣传社会正能量,批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功利主义等负面思想,让孩子能通过接受信息和引导,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分的清大是大非,知荣辱懂羞耻,这才能为家庭教育的达成创造良好的氛围。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篇6

【关键词】 土瑶;家庭结构;特点

土瑶是贺州独具特色的瑶族支系,人口大约7000多人,集中分布在贺州市沙田镇、鹅塘镇,因其独特的语言、风俗、服饰和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曾有一些学者深入土瑶,对其历史、教育、语言、宗教、社会经济、婚姻等进行相应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土瑶神秘的面纱,为人们了解土瑶的社会经济生活、风俗人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对土瑶家庭结构的研究,国内学者较少涉及。家庭结构是由住户家庭成员形成的关系网络,人们可以通过家庭结构,了解家庭成员数量、性别、辈份、姻亲等关系,家庭成员、组成方式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家庭功能的发挥。土瑶作为一个人口数量少、家庭户数不多的族群,其家庭结构如何?家庭结构具有哪些特点?与其他族群有什么区别?为了了解土瑶家庭结构状况,笔者专门深入沙田镇金竹村进行调查,并根据户籍资料对该村家庭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土瑶家庭结构的特征。

一、关于家庭结构概念

在介绍土瑶家庭结构的基本情况之前,有必要厘清家庭结构的概念,以便更好地认识土瑶家庭结构。关于家庭结构概念,费孝通先生在1986年有过论述,认为家庭结构是指“一个家庭里包括哪些成员和他们之间的关系”[1],他将家庭结构分成四种类型:1.不完整核心家庭;2.核心家庭;3.核心之外的家庭;4.联合家庭。本文对土瑶家庭结构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在户籍资料登记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来界定,即“家庭户”为基准,采用了王跃生在《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一文中对家庭结构的分类标准,并结合核心家庭概念,把家庭结构分为几个类型:1.单人家庭;2.夫妇核心家庭;3.标准核心家庭;4.缺损标准家庭;5.二代直系家庭;6.三代家庭;7.其他类型家庭。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家庭结构的分类,现将家庭结构做具体地分析:1.单人家庭:即一人一户,独立成户,无其他家庭成员与其成为一户;2.夫妇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组成的家庭,即“户主+配偶”,夫妇核心家庭几乎是无小孩或者是小孩已经独立成户;3.标准核心家庭:即一对夫妻与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即“户主+配偶+子女”; 4.缺损核心家庭:指夫妻一方与子女组成的家庭,即“户主和子女”,在这一类型家庭里,户主另一半或是丧偶或是离异;5.二代直系家庭:指的是一对夫妻与已婚子女一起组成的家庭,儿子、女儿结婚后与父母一起组成的家庭,已婚子女尚未有小孩,这类家庭的组成方式是“户主+配偶+儿子(女儿)+儿媳(女婿)”或“父母+户主+配偶”;6.三代家庭:指三代人组成的家庭,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三代同堂”,从户主关系的角度来说,有几种组成模式:“户主+配偶+子女+子女配偶+孙子孙女” 或“父母+户主+配偶+子女”或“祖父母+父母+户主+配偶”等;7.其他类型:不属于以上类型的全部归于这一类,这一形式的家庭模式主要由户主与其他关系密切的成员组成的家庭,这种类型主要有:“户主+配偶+兄弟姐妹+子女”或“户主+姐妹+父母”等。

二、土瑶家庭结构基本情况

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构成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家庭结构变动,既影响到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影响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甚至影响到土瑶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分析土瑶家庭结构有助于深入了解土瑶家庭功能,有利于构建和谐幸福家庭。

笔者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户籍资料,结合土瑶家庭户主之外的成员如户主、配偶、子女、父母等进行一个详尽地分析,抽查了J组145户家庭作为典型,分析沙田镇J组土瑶家庭类型。

表1:J组家庭类型比例构成表

家庭类型 户数 比例

单人家庭 7户 4.8%

夫妇核心家庭 5户 3.4%

标准核心家庭 49户 33.80%

缺损核心家庭 21户 14.5%

三代家庭 40户 27.6%

二代直系家庭 1户 0.6%

其他家庭 12户 8.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标准核心家庭和三代家庭占的比例比较大,是土瑶最普遍的家庭类型,分别占33.78%和27.58%;缺损核心家庭也是土瑶家庭的重要形式,占14.48%。这三类家庭类型占总数的75.75%,是土瑶最基本的家庭类型。

根据以上数据以及调查结果,逐一分析土瑶家庭结构类型:

1、单人家庭

数据显示,单人家庭类型在145户中仅有7户,占的比例不大。通过户籍资料看到,单人家庭年龄结构较为均衡,19岁的有1人,25岁为1人,32岁之间的为1人,40-50岁之间为3人,50-60岁的1人。全部是男性。40岁以上的单人家庭其结构在未来基本上不变动,原因在于这些上了一定岁数的中年人,由于各种原因,其结婚或者再婚的可能性不大,今后其家庭传统的养老功能将难以实现。而40岁以下的单人家庭有很大可能结婚生子,其家庭结构亦有可能往标准核心家庭发展。

2、夫妇核心家庭

在J组145户家庭里,夫妇核心家庭仅为5户,占3.48%,其形成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夫妻双方无小孩,二是子女成年结婚后独立出去,不与父母同住。以下是夫妇核心家庭的年龄结构、户数和生育情况:

表2:夫妇核心家庭户主年龄、户数及生育情况表

年龄 户数 生育是否

20-30岁 1 无

30-40岁 0 无

40-50岁 1 无

50-60岁 0 无

60-70岁 2 1户有小孩1户无生育

70-75 1 有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夫妇核心家庭中,有1户户主年纪较轻尚未育有小孩,这一对夫妇有小孩后可以往标准核心家庭发展,有3户上了年纪的夫妇,未生育过,有2户是因为子女成家后户口独立出去。可见,在土瑶,未生育的夫妇核心家庭人数并不多,而没有生育的夫妇主要在于自身生理原因,而不是观念的原因。

3、标准核心家庭

标准核心家庭在土瑶家庭里占的比重比较大,J组145户家庭里有49户属于标准核心家庭,占33.78%。成家生育后选择独立生活是土瑶成年男女的首选,“夫妻+小孩”是土瑶家庭结构的主要模式。在标准核心家庭里,我们可以通过户主的年龄、户数进行分析:

表3:标准核心家庭户主年龄分组情况表

户主年龄 户数 比例

25岁以下 0 0.0%

25-35岁 14户 28.6%

36-45岁 16户 32.7%

46-55岁 13户 26.5%

55-65岁 3户 6.1%

65以上 3户 6.1%

从户主年龄分组情况表可以看出:标准核心家庭年龄结构比较合理,25岁以下核心家庭比例为零,不存在早育情况,大部分都是在25岁以后生育;25-55岁核心家庭占的比重比较大,而且处于孩子的抚养期;到了55岁以后,孩子长大成人,通过结婚生子会成立新的家庭,因此这年龄段的标准核心家庭比例减少。此外,这49户核心家庭户籍资料显示,生了一孩的家庭仅为9户,而且这9户当中6人年龄在31岁以下,这显然是刚刚结婚只有一孩,他们有很大可能生育第二胎的。拥有二孩的家庭有13户,拥有三孩的家庭有16户,拥有4孩的家庭有5户,生育了5孩以上的家庭有6户,户主的年龄几乎都在50岁以上。从以上数据可以了解到,如今大部分土瑶家庭都有2到3个的小孩,与父辈四个小孩以上的比较,说明土瑶人生育观念也发现了改变。

4、缺损核心家庭

缺损核心家庭占21户,占14.5%,这个比重也较大,在21户家庭中,男性在家庭的缺失仅为3户,女性在家庭的缺失为18户,这仅仅是户籍上做的统计。后来经过调查发现:40岁以上的缺损家庭基本上是因为丧偶或离异,40岁以下的主要是妻子并没有入户主的户籍,因此在户籍上并没有显示。经过走访调查发现,在J组里有6户是夫妻的户籍不在一个户口上的,说明了即使是在土瑶,也出现“人户分离”的现象,这一现象也说明:在户籍上属于缺损核心家庭,但实际是标准核心家庭或者是三代家庭类型。

5、二代直系家庭

在J组145户家庭里,仅有1户是直系家庭的,这说明了土瑶家庭跟别的地方一样,子女结婚之后一般会独立生活,与父母共同居住的很少,如果子女结婚生育后与父母一起居住就转化为三代家庭,而夫妻结婚生育小孩后独立生活自然就转化为标准核心家庭。因此,二代直系家庭仅仅是一个过渡性家庭类型,维持的时间较短,占的比例也不大。

6、三代家庭类型

三代家庭在土瑶家庭中占的比重比较大,在J组145户家庭里有40户,占27.58%,与标准核心家庭一起成为土瑶家庭的主要模式。原因在于:一方面,土瑶老人需要子女的照顾和赡养,与子女以及孙子孙女组成一个大家庭,在生活上会有更好地照应。另一方面,子女在外出时需要父母在力所能及的时候能帮照顾孙子孙女或者操持家务。以上这两种因素导致了三代家庭类型成为了土瑶家庭的主要模式。

7、其他家庭类型

通过户籍资料统计,其他家庭类型的模式无外乎就是两种:一是四代同堂,二是户主与兄弟姐妹及其自己的子女以及侄女在一起居住。这样的家庭模式土瑶家庭占的比例不大,仅为8.3%。

三、土瑶家庭结构的特点

根据对土瑶家庭结构的分析,总结出土瑶家庭结构的特点:

1、单人家庭少,核心家庭和三代家庭类型为主流

在土瑶家庭中,单人家庭较少,占的比例不大。而核心家庭和三代家庭类型占主导地位,占的比例为79.31%,成为土瑶家庭结构的最重要的家庭模式。

2、家庭抚养功能和赡养功能是家庭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标准核心家庭里面,所有家庭都在承担着抚养小孩的责任。因此,子女尚未结婚,土瑶人一般不会让其独立成户,这也是土瑶单人家庭少的原因。在三代、四代家庭里,几乎所有的土瑶家庭都要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也正是为了照顾老人,才形成了三代家庭。实际上,在其他类型的家庭里,户主与自己的兄弟姐妹居住在一起,主要原因就在于自己的兄弟姐妹尚未成家,需要照顾。

3、晚婚晚育的现象较为普遍

从标准核心家庭年龄结构可以看出,大部分有过生育的土瑶男子,其年龄都在25岁以上。这似乎跟人们对少数民族的婚姻年龄所期待的不一样。实际上,土瑶本身经济条件落后,土地少而贫瘠,大部分男子离家出外打工,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婚姻观念有所改变,自然早婚早育现象也就减少了。

其实,土瑶家庭结构并不是外界所想象的那么神秘,随着土瑶与外界交流、互动机会和平台的增多,他们的家庭观念、生育观念等也与其他地方趋于相似。关注这一族群的家庭结构,目的在于帮助完善其家庭功能,更好促进土瑶家庭以及社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天津社会科学,1986(23).

[2] 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2006.

【作者简介】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篇7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群体,能否培育好、引导好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的传播者和忠实的践行者,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主流是好的,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国际国内社会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有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扭曲,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人生理想,精神世界空虚

部分大学生把追求享乐、奢侈生活作为自己人生追求幸福的标准,把享有金钱多少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由于人生价值观扭曲,部分大学生的拜金主义、不思进取的享乐主义,消极怠学的不健康思想产生的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错误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培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精神世界、政治生活空虚。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和前途失去信心,学习上应付老师,考试舞弊,把大好时光浪费在早恋、网络、追求时尚等方面[1]。

(二)享乐安逸,不思进取

个别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没有形成,在他们身上也很难看到应有的艰苦朴素、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知难而进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精神。

主要表现在追求赶潮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面子”消费等高消费,经常光顾高消费娱乐场所,生活用品追求档次,崇尚名牌,配备高档通讯设备,损失浪费现象较为突出[2]。

(三)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薄弱

部分大学生不关心、不关注国家时事政治大事,缺乏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热情,部分大学生反映出家、国情怀丧失,成了名符其实的“啃老族”。主要表现在集体主义观念薄弱,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从“利己”出发,注重个人利益,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无热情,沉迷于网络游戏[3]。

(四)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淡薄

部分大学生道德品质出现滑坡现象,主要表现在损人利己、见利忘义、不讲精神文明、不讲社会公德、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自身,行为粗鲁、谈吐庸俗、思想肮脏龌龊、甚至打架斗殴、偷窃等等[4]。

(五)缺乏诚信意识,诚信意识淡薄

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失信现象时有发生[3]。主要表现在毕业论文抄袭、考试作弊、伪造个人简历、为申请贫困学生救助金而隐瞒家庭实际收入、交友动机不纯等行为,这些都反映出了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现已经影响到了当今大学生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诚信原本就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培育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优势互补

一名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培养,家庭教育十分重要,不能将责任全部归结到学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实践证明,家庭教育是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载体。家庭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小平台,也是大学生展望未来、憧憬人生的小窗口。但是,很多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之间存在着偏颇,二者之间的合力未能很好的发挥,未能做到优势互补[5]。

(二)对专业学习与就业前景产生担忧

当今大学生无不历经十年寒窗、过关斩将跨进大学校门的,他们迈进大学校门,就有功成名就之感。由于初次远离了亲人,远离了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有的大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更无法面对新生活环境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很容易对高校生活产生失望感,对专业学习没有兴趣,导致对就业前景的困惑和担忧。

(三)信息化时代的影响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利用网络的信息共享资源,与时俱进的学习资料与信息。另一方面,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先进的正能量信息的同时,也将会把社会上杂乱无章的消极腐败的不健康信息也传递给大学生,他们也极易受到错误的、消极的甚至反动的价值观影响。面对互联网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部分大学生没有政治敏锐性,就会迷失自己的人生观取向,进而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丧失[6]。

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一)创新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

1.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师,在构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中,作用举足轻重。高校教师作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在思想上首先要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教学上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政治敏锐性。

2.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要不断创新授课内容和教学形式,把多媒体教学、课堂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情景再现等方法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鄙弃以往枯燥的理论灌输,使大学生在生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3.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多关注时事政治,做到与时俱进,只有给学生讲深、讲透当今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提高大学生学习马克思理论和特色理论的兴趣与积极性,才能增强其对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与理论自信,也才能真正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7]。

(二)创新校园先进文化建设

先进的校园文化必将以鲜明、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正能量氛围影响、熏陶学生。先进的校园文化能够抵御各种消极、颓废文化对学生的侵袭,能够充分发挥政治生态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使大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了解、认识、形成自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创建良好的校风。要加强全校师生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学习先进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并把这些标准和规范贯彻在行为中,形成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积极向上、勤奋努力、诚实守信、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的校风。

2.创新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课余文化活动,陶冶情操,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家、爱校园的热情。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利国、利民、利己,开启大学生美好的人生之路[7]。

3.发挥先进典型的作用,净化大学生的心灵。要推动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大学生身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例为榜样,引导大学生吸取优秀典型的营养,振奋他们的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和明辨是非抵御演变的能力。

(三)发挥大众传媒的教育引导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互联网)具有便捷、形象、互动、兼容的特点,是构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传播道德知识,普及基本道德规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大学生,感染大学生,培育大学生[8]。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宣传、教育形式,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引导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刘云山就发挥主流媒体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强调指出:要贯彻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注重接地气、贴民心,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与百姓的共鸣点,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渗透和体现到各领域宣传报道之中,努力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9]。

(四)加强家庭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

在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前提下,要注重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教育与文化的优势资源,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感化学生心灵的催化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较多,它始终贯穿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全过程,自我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帮助了解人性的善恶、自然界的美丑等。

总之,构建和培育当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大问题,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刻不容缓,不容忽视。

[参 考 文 献]

[1]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博士论文,2012

[2]彭俊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D].博士论文,2014

[3]范洁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高教探索,2014(2)

[4]覃轶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5]任艳妮,秦燕.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2)

[6]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3(2)

[7]刘蕴莲.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高职高专之窗,2014(5)

[8]罗迪.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篇8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1-0018-03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国际化,人才资源逐步市场化和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彰显优势是每个大学生亟须思考的问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最终形成与自身、高校、家庭和社会息息相关。

1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最早由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提出,指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1]。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创新能力为内核,在整合大学生人文精神、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等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独特的综合能力,套用一个朴素的哲学观点“1+1>2”,即整体效应远大于局部效应之和[2]。不同学者对核心竞争力内容研究存在差异,但是大体指标是相同的,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且三者通过自身资源的获取、创造和整合形成有机整体。以下从大学生自身、高校、家庭和社会4方面因素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措施。

2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

2.1自身因素

2.1.1个性要具备别人无法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培养自身特色和鲜明的个性。研究显示,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与学习适应性呈正相关[3],个性品质的好坏对个人乃至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个人内涵气质的提升与其心理、意志、思维和学习等都息息相关。2.1.2主动性积极主动的态度是成功的基石。不少学生进入高校后,受大学宽松环境影响,懈怠放松,被动接受课堂知识,没有制定自身今后的培养方案,导致自身素质和能力不高[4]。调查发现,专业选择不是第一志愿的学生占50%以上,部分学生由于被调剂,对专业不感兴趣,主动性不强,近半数大学生自我感觉能力不强、专业不专[5]。且传统教育属于“填鸭式”教育,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划分重点、布置作业,缺乏学习主动性[6]。2.1.3适应性适应性是学生实现有效就业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包括所应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这些知识能力是否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等[7],依据需求变化调整和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具有持久稳定性,个人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后,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等都是他人在短期内很难模仿超越的[8],这也决定了竞争力的稳定性。2.1.4创新性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是社会保持前进动力的中心环节[9]。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其创新思维方式仍有待提高。

2.2高校因素

高校求学阶段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形成和提升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10]。高校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办学条件等直接影响人才质量[5]。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严重缺口,师生比例不协调[11];同时专业设置不合理也会影响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信心和兴趣,更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

2.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2],直接影响其终身发展。家庭成员的关系和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子女个人认知、兴趣能力等形成。从教育方式来看,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自我评价、性别观、独立性以及失范行为[13]。调查显示,我国家庭教育大部分属于专制型,对孩子教育过于严厉、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否一致都会影响教育效果[14]。

2.4社会因素

企业、用人单位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展示的地方,其人才需求标准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有着指导作用,是大学生及时调整自身核心竞争力方向的风向标。社会环境直接影响高校教育目标和大学生对自身的要求。

3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3.1大学生自身

3.1.1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朱正平从教育学角度提出大学生闲暇教育功能,包括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完善知识结构[15]。课余闲暇时间学生可用来自我完善和发展,大学生需要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学会自我充电,设立长期目标,坚持不懈,做好职业规划。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课外学习,跨专业学习和课余活动等[16],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知识积累、组织表达、道德价值的发展。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技能,发掘自身优势和特长,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挥专长和技能,从而形成独有的竞争力。3.1.2培养创新能力,丰富社会实践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需要整合其创新精神、专业技能等基础,大学生应敢于提出质疑,提出新见解,探索新答案。缺失个性的人,也就缺失了创新和创造能力,要注重个性培养,提升人格魅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应投身于各类实践中,参加各大实训中心、大学生“挑战杯”训练基地、大学生创业训练基地的项目,结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严格要求,不断适应。

3.2高校建设

3.2.1调整教学方案,提升教师水平研究显示,健康指数和学习动力与高校公共选修课各维度均呈正相关[17],除了常规课堂学习,需增设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公共课程。调整课程教学,重心由教转为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使教学课堂生动新颖。在课程设置方面,保证师资和教材建设完善,推动大学生积极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高校必须将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全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18]。结合用人单位需要,有针对性地制订课程培养计划,开展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3.2.2加强职业教育,落实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对整个大学阶段的目标起着引导促进作用,科学的职业测评是学生实现自我了解的前提[19]。要加强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丰富教学案例;可采用情景模拟职场招聘,完善教学效果反馈,建立个人职业规划档案,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大学生校园互动有助于提升其参与感,高校要引导社团活动紧跟社会需求,发挥学校社团的影响力和作用力,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增设社会调研。从大一开始,鼓励并带领学生去社会、企业实践学习,帮助学生熟悉求职过程,充分发掘校友资源,提供岗位信息。依据社会实际需求,将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调整与就业前景密切联系[20]。3.2.3进行特色管理,科学培养人才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人文管理,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及动手能力,要从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差异出发,增设多层次、可选择的教学课程与方案,最大程度满足每名学生的需要;制定科学培养方案,加大学科调整与课程结构优化力度,设置既符合发展需要又适应高校需求的特色优势学科,培养“多证”人才。采用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改变以考试分数高低为主要方式评价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多样化方式考查学生的调查、科研、实验等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应高度重视创业课程和创业计划竞赛等教育环节,营造宽松创新创业氛围[9],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培养提高创业意识。

3.3家庭教育

父母的行为、言论及道德水准会直接影响子女。教育子女首先应该从自我修养开始,家长应有意识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13]。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在日常家庭教育中要针对子女的心理年龄调整教育方法与内容[21]。父母需有目的地加强子女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目标、抱负、信念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建成一条轨道。核心竞争力建立在创新人格的基础之上[22],所以父母要擅于发现子女的兴趣和爱好,有重点地加以支持培养,最终形成其自身闪光点。

3.4社会建设

国家应综合大学生自身、高校、企业等影响因素,起到调控作用,对于大学生创业给予税务优惠和创业基金支持。金融机构可通过设置融资项目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鼓励学生创业创新,推广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使学生大学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资源优势共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与市场接规[23]。企业采用人才储备策略,通过与学校合作组织实践教学招募大学生等措施,既可以扩大企业知名度,推广企业文化和理念,又可促进大学生能力培养,同时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实习生,及时与学校沟通,并进行客观评估[24]。目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总体水平欠佳:(1)培养途径方面,高校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2)大学生自身缺乏科学规划和自我培养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盲目性,心理不成熟;(3)介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因素相对单一,对个人、高校方面研究较多,对家庭教育和社会因素的分析和对策较缺乏,分析不够全面,偏理论性。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这在国内外研究中是一致的。可增加影响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因素,研究分析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性和相关性,大多数研究对象是横断面研究,可增加其纵向性和干预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政.TQM视野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0.

[2]高健.基于学科建设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价值工程,2014(6):211-212.

[3]毛晋平,杨丽.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及其与学习适应的关系[J].大学教育科学,2012,4(134):38-42.

[4]李涛,冯菲.大学生学业倦怠的个体因素及教育对策[J].现代交际,2013(5):236-237.

[5]宋润霞,曾婧.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养成与校园文化氛围营造[J].学理论,2010(18):225-226.

[6]刘义存,陈葆.校企合作对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5):71.

[7]陈理才.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8]王玉敏.刍议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2003(2):110-112.

[9]向辉,雷家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2):120-124.

[10]潘永明,赵云.高等高校社团对提升大学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学理论,2009,22(2):330-331.

上一篇:劳动课的核心素养范文 下一篇:化学教学核心素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