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范文

时间:2023-11-23 05:11:22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篇1

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现状

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繁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增加,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1949年建国时,我国有科技期刊80种,1956年增至200种。1978年新闻出版署成立,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对全国正式出版期刊进行了重新登记,换发了新的期刊登记证,获准正式出版期刊6000种,其中,自然科技期刊2800种(占48%),10年增长了7倍。2005年经过整顿提高,期刊稳定在4957种。[1]二是已办期刊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期刊整体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期刊总量迅速上长的同时,如何有导向性提高期刊质量,成为期刊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评价“核心期刊”就产生了。

1992—2004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先后有4版问世。纵观4版《总览》中的核心期刊,特点显著:一是刊源数量不等:第1-3版《总览》的候选刊物约1万种,分别遴选出2174、1596和1571种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约占期刊总量的21%、16%和15%。第4版《总览》待选刊源约1.2万种,最后筛选出1798种核心期刊,入选率为15%。[2,3]二是核心期刊的筛选指标不同:编制第1版《总览》,主要采用载文量、文摘量、引文分析综合筛选;第2、3版《总览》增加了“影响因子”;第4版《总览》将“他引量”和“获国家奖或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2项指标纳入筛选指标,去掉了“载文量”。[4,5]

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引导效应不力

科技核心期刊是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期刊”战略的实施应该结合我国科技计划重点方向、科技发展的学科优势和新生长点的实际格局,遴选一批国内领先和国内重点培育两个层次,进行重点支持。可是,在我们现行的“核心期刊”遴选指标体系中,没有这方面的指标要求,使其学术引导效应严重不力。

(二)“影响因子”对“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评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作为“核心期刊”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的影响因子,与两个因素直接相关:一是分子,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次数;二是分母,该刊前两年发表的有实质性的论文和述评的数量。活跃的学科其期刊的影响因子要大大超过不活跃学科的期刊。有的学科领域的研究比较窄,从事同一领域或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数不是很多,即便所有有关的科学家都加以引用,其引用次数也不会很高。所以,某一期刊的影响因子高,只能说明该刊的总体质量高,并不能得出该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质量都高。[7,8]

(三)科技“核心期刊”缺乏人力资本质量评价

纵观4版《总览》中的“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期刊采编人员综合素质评判指标缺乏。期刊业是知识密集的智力型产业,采编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期刊出版质量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刊人员素质的高低。有的科技“核心期刊”编辑部只有1个固定编辑,为了节约出刊成本,其他采编人员都是聘用无业人员,他们没有学术专长,也不懂期刊行业知识,只是完成错别字校对等低级工作。所以,科技“核心期刊”缺乏采编人员素质考量,“核心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受到极大的质疑。

(四)科技“核心期刊”的行业分类不明确

科技“核心期刊”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核心期刊”应该起到行业风向标的作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发展,人们对科技期刊多样化需求增大,综合科技期刊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各种专业期刊应运而生。同一行业、同一研究领域可能出现多种刊名的科技期刊。这些期刊如何提升其质量,行业内的科技“核心期刊”的设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为同行业科技期刊标准化、规范化、高学术水准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遴选原则与方法

(一)遴选原则

1.科技“核心期刊”实行三年动态管理:三年评定一次,一次评定三年有效。这对所有科技期刊都是一个动态激励机制。也给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和评定办法的进一步改进留有一定空间。

2.严格科技“核心期刊”学科领域总量指标限制:同一学科领域最多一两种“核心期刊”,宁缺勿滥,使评定出来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该学科领域的风向标作用。

3.确保学术专家对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权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某个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如何,一定要是科学学术专家说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门独家评定。每次期刊评定,专家委员会人员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门”,以保证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

(二)遴选办法

1.遴选范围。创刊5年以上的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按国家有关规定,期刊社必须满足采编人员数量和质量规定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我国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具备集约化发展趋势、由全国性学术社团或科研机构主办的优秀科技期刊。

2.遴选指标体系建设。(1)定量指标:一是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各种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二是知名度指标,包括被国内外要数据库,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被国内外重要文摘期刊收录情况;被国内重要图书馆,特别是与专业相关图书馆收藏情况。(2)定性指标:一是编辑队伍考核。对编辑人员从数量到质量进行严格审核,这是保证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的基础。执行主编或常务副主编必须具备该专业期刊高级职称或相当于该职称的学术水平,并在本专业有持续的在研项目,使其学术水平有不断的提高。其他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必要的数量都要有所要求。二是期刊编辑部要有良性的经济循环和较高的社会效益考核。三是期刊在评定期内的获奖情况,以及期刊中论文获奖情况。

(三)遴选程序

1.自愿申报。由期刊主办单位直接向当年的“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

2.资格审查。由“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按照遴选原则、范围和评定指标的要求对报送的“核心期刊”评定材料进行严格审查,本着宁缺勿滥的责任精神严格资格审查。

3.评审。对于资格审查通过的申请材料,交送当年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进行集中评审,由申报单位简介报送材料,然后进行评委质疑答辩,最后,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择优选出不同学科领域的科技“核心期刊”。

4.公示。由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评审通过的被选“核心期刊”进行为期3个月的公示。公示期内,“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于有异议的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并进行严格处理,还公正于民。

5.审定。公示期满后,根据公示反馈意见,由“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反馈意见进行整理,上报当年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核,最后研究正式批准当年科技“核心期刊”,并向社会公布当年入选的期刊名单。

四、强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强化科技“核心期刊”组织管理体制

我国现阶段,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工作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政出多头,管理分散,即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各个部委、部分大学图书馆、还有一些经济实体都可以进行“核心期刊”的评定工作,形成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各自为政的局面。这不仅给科技“核心期刊”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增加了难度,也给科技界科技评价和人才激励造成导向混乱,无所适从。因此,必须强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统一管理和监督。笔者建议: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设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由该办公室牵头组织三年一度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和监督工作。

(二)实施科技“核心期刊”的分类指导,个性化管理

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性质的期刊,有时缺乏可比性。要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管理,应对不同类型的科技“科技期刊”实行分类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克服“一刀切”管理带来的弊端,使科技期刊遵循不同性质、社会功能、社会需要而科学合理地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对其实施正确引导和宏观管理。

(三)强化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风向标作用

在核心期刊的评审中,期刊指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杂志要想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提高杂志的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但是一个杂志要想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大的改变难度很大,很难想象许多高水平的论文会选择一个非核心期刊来发表。提高杂志影响力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让读者能更方便地读到自己杂志,杂志文章被人阅读的多了,引用的概率自然就会提高,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扩散因子也会随之提高。

目前,读者来阅读杂志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到图书馆查阅或自己订阅,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到互联网上查看,而且到互联网上查询的比例越来越大,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期刊编辑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扩散作用,提高期刊影响力。

摘要:中国科技期刊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何评价期刊质量成了期刊界的重要课题。然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存在很多问题:学术引导效应不力,“影响因子”对“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评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科技“核心期刊”缺乏人力资本质量评价,科技“核心期刊”的行业分类不明确。如何优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遴选原则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遴选原则、遴选范围、遴选指标体系建设、遴选程序等方面必须进行优化;而且需强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强化科技“核心期刊”组织管理体制,实施科技“核心期刊”的分类指导,实施个性化管理,强化争创科技“核心期刊”,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科技“核心期刊”;评定问题;遴选方法;指标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朱晓东,宋培元,曾建勋.我国科技期刊现状及管理政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045-1049.

[2]庄守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林被甸,张其苏,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戴龙基,张其苏,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戴龙基,张其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公晓红,冯广京.我国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182-188.

[7]刘红.科技期刊的H-指数与影响因子比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125-1127.

中文核心期刊篇2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1年新中国第一本中医药期刊——《江西中医药》创刊至今,公开出版的中医药学术期刊已有近150种。50多年来,中医药期刊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传播中医药信息、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繁荣中医药学术进步、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发展水平而言,中医药期刊存在影响力相对较低、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全面了解中医药期刊发展现状并进行分析对于促进我国中医药期刊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中医药期刊概况

有学者认为,我国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沉沦、复苏和发展4个阶段[1]。从1951年《江西中医药》创刊起,20世纪50年代相继创刊的中医药期刊共有12种,其中包括《中医杂志》(1955年)、《上海中医药杂志》(1955年)、《中药通报》(1955年)、《福建中医药杂志》(1956年)、《江苏中医》(1956年)、《浙江中医杂志》(1956年)、《黑龙江中医药》(1958年)、《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58年)、《辽宁中医杂志》(1958年)、《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59年)、《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59年)。到1979年为止,中医药期刊的总数为58种,至80年代已发展为81种[2],至2000年有133种[3]。2000-2008年,又新增15种,其中以中西医结合类期刊增长最快,共新创刊7种。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除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自治区未创办中医药类期刊外,近150种中医药期刊覆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年来部分期刊刊名变更,以下段落及表格所用刊名均为变更后刊名。

2 中医药核心期刊基本情况

目前,科技期刊界普遍采用的“核心期刊”一词通常指以下两个概念,一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期刊,称为“中文核心期刊”;二是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的期刊,称为“科技核心期刊”。到2008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已5版,1~5版中收录的中医药核心期刊数量和期刊各不相同[4-8],其中被1~5版连续收录的中文核心期刊仅有《中医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和《新中医》3种。2004、2005、2006、2007、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收录的中医药期刊数量分别为28、29、34、38、42种,其中连续5年被收录的中医药期刊共有28种(见表1)。这些中医药期刊中包括了中医、中药、针灸、骨伤及中西医结合各科,覆盖范围较广,影响力较强,具有明显的权威性和导向性,能代表我国目前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动态,是中医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 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基本情况(略)

3 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依据文献[9-13],从《引证报告》中选出连续5年被收录的28种中医药期刊,对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地区和机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1 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是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从2004-2008年度《引证报告》可以看出,中医药学术期刊平均总被引频次与西医相应类别期刊相差不大,且呈现逐年增长。2004、2005、2006、2007、2008年度学科平均总被引频次分别为483、544、645、787、843次,增幅达到了175%。其中2004年有2种期刊总被引频次超过2 000次,1种超过1 000次;2005年有3种超过2 000次;2006年有1种超过3 000次,2种超过2 000次,3种超过1 000次;2007年有1种超过4 000次,2种超过3 000次,3种超过1 000次。详见表2。表2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总被引频次(略)

这些期刊总被引频次的大幅增加说明其在中医药类期刊中处于重要的学术地位,对学术趋势的发展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其中《中草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中医杂志》、《中国针灸》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并且发现中药研究领域始终保持较高的引用频次,表明目前对中药的研究是中医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3.2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指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总数所得出的统计值,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的指标。对于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学术界存在不同见解。近年来,许多学者认识到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中的过度贡献问题。影响因子与多种因素有关,单纯使用单一指标对期刊或论文进行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一般认为,在同类可比期刊中,影响因子较高者表明其受关注的程度高,学术影响力较强,但在不同学科及同一学科内不同类别的期刊中影响因子的差异无法体现刊物水平的差异。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见表3。表3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类科技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略)

由表3可见, 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总体水平偏低,虽然其平均值呈逐年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不大。到2008年,尚没有一种中医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达到1.0,其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是《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在2007年版《引证报告》中影响因子达0.874。本文所统计的5年中影响因子有2年以上超过0.5的期刊有5种,分别是《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其中《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5年来分别位于第一、二位,表明中西医结合及中药研究领域较中医领域研究更为活跃,上述期刊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而中医综合类和学报类期刊的影响因子相对较低,我们认为这与各期刊的办刊方向、所刊论文类型、读者定位等多种因素有关。

3.3 他引率

他引率是指该期刊全部被引用次数中被其他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对他引率的考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自引过多导致的影响因子上升因素。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的他引率见表4。表4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他引率(略)

表4显示,28种期刊的他引率稍有上升趋势,但没有大的变化,基本保持在0.8左右,其中《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3种期刊的他引率在2004-2008年均在0.90以上(包括0.9),说明其学术影响力比较广泛,能够引起同行的关注和重视。

3.4 地区和机构分布

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是衡量期刊论文覆盖面和影响力的指标。表5显示,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的平均地区数均在20个以上,平均机构分布在120以上,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的地区数在2004年达到了31个,其他年份也在28或29个,并且近5年内在机构数上保持较高水平。另外,《中国中医急症》5年内机构分布数增长最快,从2004年的174个到2008年的524个,说明该刊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得到了有关学术界的重视。《中草药》、《中国骨伤》、《中国针灸》、《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中医杂志》等期刊在地区和机构分布上均处于较高水平,显示出我国中医药学科规模的壮大、覆盖面广和学术交流的广泛性。表5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地区和机构分布情况(略)

4 结语

目前,科技期刊文献计量指标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指标的统计数据可以从某个方面反映出期刊的水平,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对科技期刊进行综合评价,了解期刊在本学科中所处的地位。随着中医药学术发展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扶持,中医药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学术论文产出大幅度增加。我们对近5年来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进行了计量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其综合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方面。这28种期刊基本代表了中医药类期刊的较高水平,在中医药界也有较高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医专科期刊发展迅速,特别是中药、针灸和中西医结合方面,其文献量增加,影响因子增高,说明各界重视中药、针灸的临床应用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并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多的科研成果,这就使综合类期刊面临新的考验。

中医药期刊是具有鲜明中医药学术特征的科技期刊,受本学科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期刊都有其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特点,这就必然会导致文献计量指标的不同。例如某些期刊侧重于实验研究,众多科研工作者可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参考,因此其被引用的几率就大,影响因子就高;而某些期刊偏重于临床经验的总结,多被临床医生将其用于临床医疗中,因此引用几率很小。本文28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均低于1.0,和其他学科的期刊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作为该领域学术交流重要载体的中医类学术期刊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质量,找出符合本期刊的发展方向来提高其学科影响力。目前,中医类期刊的种类还在逐渐增加,特别是近年来新创刊的期刊发展速度很快,因此,要保证核心期刊的高水平和高影响力,就要在原有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努力适应新的传媒发展模式,才能满足学术交流对科技期刊发展的要求。过分强调文献计量指标也会给期刊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提高各项文献计量指标的同时,始终保持期刊的高学术质量才是发展根本。

【参考文献】

[1] 吕慰秋,黄亚博.中医药期刊发展初探[j].中医文献杂志,1998,(2):34-36.

[2] 黄苏萍.中医药期刊50年发展探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0, 10(3):40-41.

[3] 靳 琦,谢晓余,李致重,等.全国中医药期刊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刍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10-13.

[4] 庄守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 林被甸,张其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 戴龙基,张其苏,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 戴龙基,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朱 强,戴龙基,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 潘云涛,马 峥.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10] 潘云涛,马 峥.200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11] 潘云涛,马 峥.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12] 潘云涛,马 峥.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中文核心期刊篇3

>> 《对外经贸实务》期刊几个核心评价指标评析 关于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的思考 《中国种业》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问题评析 期刊评价中的关键指标评析及相关性研究 我国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文献计量指标分析 2009―2013年地理类核心期刊评价指标分析 《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主要期刊评价指标变化动态 动物类中药质量控制的生物评价研究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期刊评价新指标及实证研究 生物类顶级学术期刊的封面图片特征分析 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种新的期刊定量评价指标 期刊评价中的学科交叉度指标研究 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方法与指标分析 载文量、信息密度作为期刊评价指标刍议 CFDA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析 对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评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白崇远.1994―2003年我国图书馆学核心期刊被引、自引、互引、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测度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04(4):115-118

[6]梁雁.核心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比较研究:以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为例[J].出版广角,2011(8):58-59

[7][17]金碧辉,汪寿阳,任胜利. 论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学术质量的关系[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4):202-205

[8]刘雪立.10种国际权威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构成特征及启示[J].编辑学报,2014,26(3):296-300

[9]黄家瑜. 11种师范大学学报部分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 ( 5 ):644-647

[10]纪蔚蔚. 科学学国家基金论文生产力发展水平计量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9( 3 ):77-81

[11]王龙杰,李小玲,马殷华,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论文作者科学生产率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3):105-109

[12]谢蕊芬.专业学术图书审读及编辑加工的三个能力:以社会学类图书为例[J].出版广角,2016(1):56-58

[13]张慧,苏颖杰. 从编辑视角看协同编辑[J].出版广角,2016(3):32-34

[14]温国泉,梁贤,林涛,等. 《广西农业科学》文献传播与影响因子分析评价[J].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108-111

[15]朱强,何峻,蔡蓉华.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7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9

[16]丁学东. 文献科学计量学基础[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36-343

[18]黎海英. 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3):132-135

[19]付继娟,何戈,耿东锋.数字出版编辑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编辑之友,2011(5):37-39

[20]杨玉霜. 谈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应树立的几种意识[J]. 社会科学家,1999,14(5):93-94

[21]覃圣云, 涂开阳. 媒体融合新闻差异化传播研究[J]. 社会科学家,2006,(2):156-160

中文核心期刊篇4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J054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G508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G076 天津医药

G626 天津中医药

* G914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T61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L518 天然气地球科学

L029 天然气工业

T074 天然气化工

E023 天文学报

E114 天文学进展

X517 铁道标准设计

X521 铁道工程学报

X545 铁道建筑

X007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X005 铁道学报

G238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 R042 通信技术

R065 通信学报

G965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J032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Q003 同位素

N061 图学学报

T103 涂料工业

V029 土木工程学报

V035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V019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H043 土壤

H057 土壤通报

H012 土壤学报

Y025 推进技术

G601 外科理论与实践

G996 皖南医学院学报

R070 微波学报

S005 微处理机

R057 微电机

R064 微电子学

R004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R098 微纳电子技术

F004 微生物学报

F011 微生物学通报

F225 微生物学杂志

G651 微生物与感染

R085 微特电机

E052 微体古生物学报

S033 微型电脑应用

G210 微循环学杂志

G079 卫生研究

G800 胃肠病学

G326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G702 温州医学院学报

D003 无机材料学报

D023 无机化学学报

T072 无机盐工业

N044 无损检测

W014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A024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E107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G038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文核心期刊篇5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W023 上海管理科学

X038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H292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G330 上海护理

X00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H022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G06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M021 上海金属

G343 上海精神医学

G283 上海口腔医学

J031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H282 上海农业学报

A043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69 上海医学

G596 上海针灸杂志

G946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G389 上海中医药杂志

A515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G329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G070 神经解剖学杂志

G319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J052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V011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24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G071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G202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F203 生理科学进展

F001 生理学报

F042 生命的化学

F215 生命科学

F046 生命科学研究

Z034 生态毒理学报

H784 生态环境学报

S784 生态经济

Z014 生态学报

Z028 生态学杂志

Z023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F049 生物多样性

F003 生物工程学报

G401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F016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F224 生物技术通讯

F204 生物加工过程

F012 生物物理学报

F213 生物学杂志

G006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G332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G603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G624 生殖医学杂志

G072 生殖与避孕

C033 声学技术

C054 声学学报

V043 施工技术

E302 湿地科学

E636 湿地科学与管理

A615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T933 石化技术与应用

X042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016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中文核心期刊篇6

我国经过15年艰苦不懈的努力,2001年12月11终于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它把我们国家的经济、科学、教育和人才置于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之中。中文核心期刊投稿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传统陈旧的办学模式中走出来,在知识经济的高平台上办学建院,全面开展创新教育,核心期刊征稿加大教育改革(包括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力度,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年轻一代,向社会提供高级技术应用型的复合人才。

一、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构造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创新。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一、.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要成为一种理念渗透于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和实际教学中,从“维持性”、“验证性”、“题海战术”的教学樊笼中解脱出来,实施“创造性”、“创新性”教学。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仍以学科教育为主,学生的学习主要靠机械识记、理解记忆的方式掌握。这种方式重视理解能力,忽视了思维的创造能力,因而导致教学内容划一、形式单一、答案惟一的死板局面,教学过程缺乏创造性,使传授的知识枯燥乏味、如同嚼蜡。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具备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自我创新精神。

二、.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不断更新的水。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创新意识是创造力在教学创新活动中的出发点和启动器。学理论、学业务、学英语、学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等是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工作中必须切实改变那种见书不见人、见分不见人、标准答案一统天下的教学倾向,彻底打破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一套教材用多年的落后格局,要树立“不拘一格育人才”的现代教育思想,把创新教育作为深入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三、.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大力弘扬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提倡具有启发性、发现性、独立性和个性化特点的教学方法。(1)强调“教”为“学”服务,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着重强调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2)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3)强调教学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高标准的选择性突破。(4)提倡学生探索众多的设想方案,需要学生进行选择和抉择。(5)强调变动和发展、创新,培养“创新型”、“素质型”人才。(6)强调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

二、创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我们在谈应试教育的弊端时往往指学生负担过重,而对应试教育忽视创新能力的致命缺陷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教育而言,培养创新能力决不是一般的要求,是所有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它将成为评价教育成败与否的最高标准。

一、.改革教育方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高职学院的学生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他们的世界观已经形成,“管、卡、压”的教育方式只能起相反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教师要引导、设疑、发难,让学生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多在“新”、“异”、“特”上做文章,只要有利于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对于各种各样的“天方夜谭”都应受到鼓励。

二、.坚持高职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把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技术应用型+国际化+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在学校的学习概括为四个“学”,即:学做人,学做事,学求知,学共处。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融合这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过程。

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成长要靠自己的主动性。一位美国小学校长对前来参观的中国官员说:你提的任何问题都难不住我的学生。中国官员便随意找来一个学生问到:“你知道什么是珠算吗?”这位小学生顿时愣住了说:“不知道”但他接着说:“请稍等。”随即打开电脑,上网查找,立刻把有关珠算的相关知识查到了。这位官员很震惊,他惊讶于美国学生的这种积极、主动、灵活的探索精神,更忧虑于中国学生的死板、被动、教条的学习作风。我们一直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注重发展个性,力求培养具有创新、进取、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开展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创”是开创、创造,“新”是新的、充满生机的、具有新颖性。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价值的素质教育。其中以学习教育为最佳方法,以教学训练为最佳方式。

一、.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但如果不树立创新意识、提供创新机遇、发展创业能力,其创新能力同样不能得到锻炼。教育职称论文投稿高职学院应根据专业特点、市场需要进行改革,如基础课以电脑软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专业课采用仿真软件,让学生在模拟的岗位环境中完成实践训练的教学要求,在实习基地进行实际操作。广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锻炼,得到提高。

二、.学会创造已成为当代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开设创造学课程是有效途径。让创新教育从单纯的“第二课堂”摆脱出来,使创造学以科学的体系、规范的管理和特有的功能,围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

中文核心期刊篇7

E1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G05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R008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59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08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W590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G288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G662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G523 内科理论与实践

E104 内陆地震

A026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11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G513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P004 内燃机学报

W002 泥沙研究

U504 酿酒科技

A110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65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H071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H105 农学学报

T034 农药

T924 农药科学与管理

H404 农药学学报

H279 农业工程学报

Z008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H773 农业环境与发展

H278 农业机械学报

H286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H222 农业现代化研究

V032 暖通空调

H219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U602 皮革科学与工程

U604 皮革与化工

G759 齐鲁医学杂志

N041 起重运输机械

E0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E361 气候与环境研究

E352 气象

E566 气象科技

E359 气象科学

E001 气象学报

* E521 气象与环境科学

E633 气象与环境学报

X532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X018 汽车工程

X013 汽车技术

P001 汽轮机技术

G595 器官移植

Y009 强度与环境

C007 强激光与粒子束

X021 桥梁建设

U018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G061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T012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67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535 轻工机械

J00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W020 情报学报

S106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CODE 期刊名称

D002 燃料化学学报

P011 燃烧科学与技术

E563 热带地理

E642 热带海洋学报

H516 热带农业科学

E110 热带气象学报

H415 热带生物学报

G609 热带医学杂志

H223 热带作物学报

T105 热固性树脂

N071 热加工工艺

C134 热科学与技术

R501 热力发电

P006 热能动力工程

T013 人工晶体学报

N106 人类工效学

F041 人类学学报

G805 人民军医

T070 日用化学工业

H097 乳业科学与技术

S011 软件学报

N029 润滑与密封

R086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012 色谱

H382 森林工程

E635 沙漠与绿洲气象

H070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E101 山地学报

G742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J022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A020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G062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V012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A637 山东科学

H031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804 山东农业科学

A057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11 山东医药

G063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G574 山东中医杂志

A014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393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390 山西农业科学

G064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 G923 山西医药杂志

R072 陕西电力

U025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17 陕西农业科学

A066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30 陕西医学杂志

G725 陕西中医

V088 上海城市规划

A056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528 上海纺织科技

W023 上海管理科学

X038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H292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G330 上海护理

X00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H022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CODE 期刊名称

G06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M021 上海金属

G343 上海精神医学

G283 上海口腔医学

J031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H282 上海农业学报

A043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69 上海医学

G946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G389 上海中医药杂志

A515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G329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G070 神经解剖学杂志

G319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J052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V011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24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G071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G202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F203 生理科学进展

F001 生理学报

F042 生命的化学

F215 生命科学

F046 生命科学研究

Z034 生态毒理学报

H784 生态环境学报

S784 生态经济

Z014 生态学报

Z028 生态学杂志

Z023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F049 生物多样性

F003 生物工程学报

G401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F016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F205 生物技术通报

F224 生物技术通讯

F204 生物加工过程

F012 生物物理学报

F213 生物学杂志

G006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G332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G603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G624 生殖医学杂志

G072 生殖与避孕

C033 声学技术

C054 声学学报

E302 湿地科学

E636 湿地科学与管理

A615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T933 石化技术与应用

X042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016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中文核心期刊篇8

关键词:科技“核心期刊”;评定问题;遴选方法;指标体系建设

“核心期刊”已经成为当前衡量一个杂志学术地位的基本指标。能否进入“核心期刊”的队伍,对一个杂志社,特别是学术期刊和技术期刊来说,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因为被评为“核心期刊”就意味着杂志学术水平被社会承认,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可以得到中国所有的高校、研究所等职称评定机构的认可。杂志能否进入“核心期刊”,更是杂志社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导航标!

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现状

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繁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增加,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1949年建国时,我国有科技期刊80种,1956年增至200种。1978年新闻出版署成立,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对全国正式出版期刊进行了重新登记,换发了新的期刊登记证,获准正式出版期刊6 000种,其中,自然科技期刊2 800种(占48%),10年增长了7倍。2005年经过整顿提高,期刊稳定在4 957种。[1]二是已办期刊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期刊整体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期刊总量迅速上长的同时,如何有导向性提高期刊质量,成为期刊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评价“核心期刊”就产生了。

1992—2004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先后有4版问世。纵观4版《总览》中的核心期刊,特点显著:一是刊源数量不等:第1-3版《总览》的候选刊物约1万种,分别遴选出2 174、1 596和1 571种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约占期刊总量的21%、16%和15%。第4版《总览》待选刊源约1.2万种,最后筛选出1 798种核心期刊,入选率为15%。[2,3]二是核心期刊的筛选指标不同:编制第1版《总览》,主要采用载文量、文摘量、引文分析综合筛选;第2、3版《总览》增加了“影响因子”;第4版《总览》将“他引量”和“获国家奖或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2项指标纳入筛选指标,去掉了“载文量”。[4,5]

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引导效应不力

科技核心期刊是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期刊”战略的实施应该结合我国科技计划重点方向、科技发展的学科优势和新生长点的实际格局,遴选一批国内领先和国内重点培育两个层次,进行重点支持。可是,在我们现行的“核心期刊”遴选指标体系中,没有这方面的指标要求,使其学术引导效应严重不力。

(二)“影响因子”对“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评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作为“核心期刊”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的影响因子,与两个因素直接相关:一是分子,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次数;二是分母,该刊前两年发表的有实质性的论文和述评的数量。活跃的学科其期刊的影响因子要大大超过不活跃学科的期刊。有的学科领域的研究比较窄,从事同一领域或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数不是很多,即便所有有关的科学家都加以引用,其引用次数也不会很高。所以,某一期刊的影响因子高,只能说明该刊的总体质量高,并不能得出该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质量都高。[7,8]

(三)科技“核心期刊”缺乏人力资本质量评价

纵观4版《总览》中的“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期刊采编人员综合素质评判指标缺乏。期刊业是知识密集的智力型产业,采编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期刊出版质量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刊人员素质的高低。有的科技“核心期刊”编辑部只有1个固定编辑,为了节约出刊成本,其他采编人员都是聘用无业人员,他们没有学术专长,也不懂期刊行业知识,只是完成错别字校对等低级工作。所以,科技“核心期刊”缺乏采编人员素质考量,“核心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受到极大的质疑。

(四)科技“核心期刊”的行业分类不明确

科技“核心期刊”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核心期刊”应该起到行业风向标的作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发展,人们对科技期刊多样化需求增大,综合科技期刊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各种专业期刊应运而生。同一行业、同一研究领域可能出现多种刊名的科技期刊。这些期刊如何提升其质量,行业内的科技“核心期刊”的设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为同行业科技期刊标准化、规范化、高学术水准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三、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遴选原则与方法

(一)遴选原则

1.科技“核心期刊”实行三年动态管理:三年评定一次,一次评定三年有效。这对所有科技期刊都是一个动态激励机制。也给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和评定办法的进一步改进留有一定空间。

2.严格科技“核心期刊”学科领域总量指标限制:同一学科领域最多一两种“核心期刊”,宁缺勿滥,使评定出来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该学科领域的风向标作用。

3.确保学术专家对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权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某个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如何,一定要是科学学术专家说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门独家评定。每次期刊评定,专家委员会人员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门”,以保证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

(二)遴选办法

1.遴选范围。创刊5年以上的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按国家有关规定,期刊社必须满足采编人员数量和质量规定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我国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具备集约化发展趋势、由全国性学术社团或科研机构主办的优秀科技期刊。

2.遴选指标体系建设。(1)定量指标:一是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各种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二是知名度指标,包括被国内外要数据库,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被国内外重要文摘期刊收录情况;被国内重要图书馆,特别是与专业相关图书馆收藏情况。(2)定性指标:一是编辑队伍考核。对编辑人员从数量到质量进行严格审核,这是保证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的基础。执行主编或常务副主编必须具备该专业期刊高级职称或相当于该职称的学术水平,并在本专业有持续的在研项目,使其学术水平有不断的提高。其他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必要的数量都要有所要求。二是期刊编辑部要有良性的经济循环和较高的社会效益考核。三是期刊在评定期内的获奖情况,以及期刊中论文获奖情况。

(三)遴选程序

1.自愿申报。由期刊主办单位直接向当年的“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

2.资格审查。由“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按照遴选原则、范围和评定指标的要求对报送的“核心期刊”评定材料进行严格审查,本着宁缺勿滥的责任精神严格资格审查。

3.评审。对于资格审查通过的申请材料,交送当年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进行集中评审,由申报单位简介报送材料,然后进行评委质疑答辩,最后,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择优选出不同学科领域的科技“核心期刊”。

4.公示。由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评审通过的被选“核心期刊”进行为期3个月的公示。公示期内,“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于有异议的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并进行严格处理,还公正于民。

5.审定。公示期满后,根据公示反馈意见,由“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反馈意见进行整理,上报当年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核,最后研究正式批准当年科技“核心期刊”,并向社会公布当年入选的期刊名单。

四、强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强化科技“核心期刊”组织管理体制

我国现阶段,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工作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政出多头,管理分散,即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各个部委、部分大学图书馆、还有一些经济实体都可以进行“核心期刊”的评定工作,形成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各自为政的局面。这不仅给科技“核心期刊”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增加了难度,也给科技界科技评价和人才激励造成导向混乱,无所适从。因此,必须强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统一管理和监督。笔者建议: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设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由该办公室牵头组织三年一度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和监督工作。

(二)实施科技“核心期刊”的分类指导,个性化管理

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性质的期刊,有时缺乏可比性。要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管理,应对不同类型的科技“科技期刊”实行分类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克服“一刀切”管理带来的弊端,使科技期刊遵循不同性质、社会功能、社会需要而科学合理地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对其实施正确引导和宏观管理。

(三)强化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风向标作用

在核心期刊的评审中,期刊指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杂志要想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提高杂志的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但是一个杂志要想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大的改变难度很大,很难想象许多高水平的论文会选择一个非核心期刊来发表。提高杂志影响力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让读者能更方便地读到自己杂志,杂志文章被人阅读的多了,引用的概率自然就会提高,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扩散因子也会随之提高。

目前,读者来阅读杂志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到图书馆查阅或自己订阅,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到互联网上查看,而且到互联网上查询的比例越来越大,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期刊编辑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扩散作用,提高期刊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朱晓东,宋培元,曾建勋.我国科技期刊现状及管理政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045-1049.

[2] 庄守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 林被甸,张其苏,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 戴龙基,张其苏,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 戴龙基,张其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公晓红,冯广京.我国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182-188.

[7] 刘红.科技期刊的h-指数与影响因子比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125-1127.

上一篇:中文核心范文 下一篇:核心竞争能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