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a范文

时间:2023-11-19 10:00:28

维生素a篇1

作者:牛忠君 李永安 徐秀梅 杨德勤 赵君红

【摘要】目的 讨论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的应用。方法 参考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 如果缺乏维生素A,则生长停止、皮肤粗糙、干燥,发生干燥性眼炎及夜盲症。维生素A还可用于治疗月经过多、降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BPD)发病率与降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BPD)发病率等方面。

【关键词】维生素A 临床应用

1 别名

维生素甲、甲种维生素、视黄醇。

2 药理

维生素A虽已能人工合成,但目前的主要来源,仍为鱼肝油制剂。本品具有促进生长,维持上皮组织如皮肤、黏膜、角膜等正常功能的作用,并参与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视网膜感光力,参与体内许多氧化过程,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如果缺乏维生素A,则生长停止、皮肤粗糙、干燥,发生干燥性眼炎及夜盲症。

3 制剂

丸剂:每丸5 000U,2.5万U。

4 注意

4.1 每日服维生素A10万U,超过6个月,可致慢性或急性中毒反应。

4.2 孕妇的维生素A用量每日不超过6 000U。

5 临床新用途

5.1 治疗月经过多 据报道,应用维生素A治疗月经过多患者,效果显著。经治疗3个月后,月经恢复正常者占57%,总有效率达92%。用法:口服维生素A,每次2 500U,2/d,每月服药15d。

5.2 降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BPD)发病率 临床研究证实:患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早产儿血清维生素A浓度降低。有人对40名26~30孕周,出生体重为700~1300g的新生儿出生后的第4日开始进行了补充维生素A试验,发现给予维生素A后,患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者为明显减少,且在出生后的第28日,使用维生素A的19个低体重儿中仅4名需要机械通气,患呼吸道感染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也明显减少。作者认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投以维生素A能促进肺损伤的再生愈合,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的发病率。

5.3 治疗鳞状毛囊角化病、痤疮和其他皮肤病 维生素A类化合物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方面已有突出表现,如用于牛皮癣、痤疮等。有资料表明,应用大剂量维生素A治疗寻常痤疮,每日10万U,持续6个月,取得了较高的疗效。但长期使用易产生副作用。 转贴于 据报道,联合应用维生素A及维生素E治疗鳞状毛囊角化病3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治愈率(皮损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者)为91%,治愈时间平均为41d,且无明显副作用。其用法是:每日服用维生素A5万U,加维生素E 100mg,3/d,持续2个月。此外,还有人将其用于治疗寻常性牛皮癣、鱼鳞癣以及蛇皮癣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维生素A用于治疗扁平疣患者,多在1~4周内显效,治愈率为32%,总有效率为67%。用法:口服维生素A,5万U/次,3/d,儿童酌减。王为民认为,扁平疣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引起。本药能通过改变表皮成熟过程,对感染的细胞核内病毒颗粒起有害作用或抑制病毒颗粒复制,导致疣体消退而获得痊愈。

5.4 治疗婴儿呛奶 维生素A参与维持皮肤和黏膜细胞中ATP-硫酸化酶和硫酸转移酶的活性,促进酸性黏多糖的合成,对维持皮肤黏膜的正常结构非常重要。当其缺乏时,可使会厌上皮过度角化、变化,致吞咽时会厌关闭不全等功能障碍,因而发生呛奶。据报道,对45例1个月至4个月以呛奶为主诉入院的小儿,在常规消炎、止咳、输血等基础上,加用维生素(维生素A25000U,维生素D500U)注射,连用5~7d,症状好转后改用鱼肝油口服。结果:加用维生素A后一般2~3d呛奶减轻,4~7d症状基本消失。即使入院前因呛奶用过数种药物无效者,加用维生素A后,平均6.1d控制呛奶症状。

5.5 治疗结膜、角膜炎 有人用维生素A眼液对12例上角膜结炎、角膜炎患者进行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方法:将维生素A液配制成500U/ml或1500U/ml制剂,滴眼4/d。结果12例中,有效者10例,占83%。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有人推测供应泪液膜的维生素A失调是这种疾病的重要因素。

5.6 扭转烧伤后的免疫抑制剂 近年发现,大面积烧伤病人的非特异性免疫和淋巴细胞都受到热创伤的严重影响,在烧伤的患者和动物实验模型中,常以T细胞的缺损为突出,而维生素A对免疫反应,尤其是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明显的作用,从而揭示了该药在烧伤病人应用的可行性。据报道,对30%体表面积烧伤的老鼠分别采用腹腔内注射维生素A3 000U,或相同量的0.9%氯化钠溶液。在烧伤后的第7日,发现维生素A可使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数增加。说明维生素A可能是扭转烧伤后免疫抑制作用的有效物质。

5.7 对缺铁性贫血的影响 维生素A缺乏对缺铁性贫血的影响主要是影响铁代谢和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通过研究后证明,维生素A可诱导骨髓基质细胞中C-jun,C-fosmRNA的表达,调节骨髓基质细胞分泌GM-SCF等造血生长因子,因而促进红系造血。

5.8 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身材矮小的维生素A缺乏儿童夜间生长激素分泌减少。结果认为,维生素 A缺乏并不是影响生长的最突出因素,很容易被其他因素(经济、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索缺乏、感染等)所掩盖。

5.9 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有人用维生素A对日龄为7~14d的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进行辅助治疗。在常规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每日晨服鱼肝油4滴,约含维生素A 1000U,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气急、呛奶、肺部体征平均好转时间及病程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提示维生素A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周自永,王世祥.新编常用药物手册,第3版.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248-249.

[2]竺新影.药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49.

维生素a篇2

关键词 狗肝 维生素A 急性中毒 食物中毒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85

现场调查

对患者和进食者调查:接到报告后,延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立即赶往中毒现场和患者救治医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经查证,4人于2008年11月7日17:00在学校职工食堂就餐。餐中食物为腌制菜(辣白菜、桔梗)、肉炒黄豆芽、狗肝(水煮后沾狗酱食用),主食大米饭,饮品为当地厂家生产的500ml/瓶规格的白酒。当晚23:301例患者首先发病,出现发热(37.6℃)、头痛、头晕、呕吐、嗜睡、皮肤瘙痒等症状。另外有2人陆续发病,最晚发病者在11月8日1:00,潜伏期为6.5~8小时,症状与首先发病患者相似。患者发病后全部入住延吉市某中心医院救治。经调查,就餐的4人当中有1人未食用狗肝,未发病,其余3人(男2例、女1例)食用了狗肝,食用量大致为60~130g均发病,其他食物4人均食(饮)用过。

对可疑食物的筛选及调查:由于4人在发病72小时前均未聚会就餐,只有当日4人集中就餐,就餐后分别于6.5小时、7.5小时、8小时后出现了头痛、呕吐、烦躁、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根据初步调查可确定此次突发事件为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可疑食物确定为白酒、腌制菜(辣白菜、桔梗)、狗肝。可疑食物来源为:白酒在当地一家大型超市购买,生产厂家为当地一重点酒业,该批号产品进行了出厂前相关检验,符合国家白酒类卫生标准,该企业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辣白菜、桔梗均为4人就餐的食堂厨师自制;狗肝是从龙井市一养狗专业户处于2008年11月7日14:00购进。卫生监督员对剩余的白酒、腌制菜(辣白菜、桔梗)、狗肝进行了样品封存。立即开展对可疑食物、白酒的追踪调查,要求立即追回售出的该产品或临时封存;追踪调查该养狗专业户处结果:并未销售给其他消费者,该狗肝为一条白毛狗的肝脏,该狗经常食用饲养员喂食的鸡肝。

病因排查和实验室检验:延边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剩余白酒进行了杂醇油、甲醇含量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延边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剩余狗肝进行了致病菌检验,结果阴性。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剩余狗肝进行了维生素A的检测,维生素A含量为21.9 mg/g。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剩余腌制菜(辣白菜、桔梗)进行亚硝酸盐检测,未检出。医院检测3人血液维生素A浓度,分别为18 700U/L、17 000U/L、14 500U/L。

临床诊断及治疗: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验,医院诊断为维生素A急性中毒。采集了患者血液、尿液、呕吐物标本,进行了检测,采取了迅速排毒洗胃处理,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或葡萄糖盐水,应用维生素B、维生素C,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使用镇静止痛剂,抗过敏治疗等方法。经1周治疗,患者均病愈出院。

专家评定:按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的要求,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验、医院诊断等,食品卫生专家对此次事件评定为一起因食用狗肝而引起的“维生素A”食物中毒。

讨 论

维生素A属脂溶性维生素。天然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如动物肝脏、蛋类、奶油和鱼肝油中;植物所含的胡萝卜素进入人体,可在肝中转变为维生素A(1mg胡萝卜素=0.167mg维生素A)。胃肠道功能正常时,维生素A极易被吸收。吸收后的维生素A,95%与蛋白结合,剩余者储存在肝脏。据临床报道,人体正常血浆维生素A浓度为500~1500U/L。成人1次摄入剂量超过100万U、儿童超过30万U,即可致急性中毒;不论成人或儿童,如连续每日服用10万U超过6个月,可致慢性中毒。有时一次性多量进食某些含高浓度维生素A的食品,如鱼肝油、动物肝脏,也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维生素A”急性中毒症状时,血中维生素A浓度多为8000~20 000U/L。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低热、皮肤脱屑等。此次中毒的3人同时食用了80~130g的狗肝,均出现了头痛、头晕、呕吐、烦躁、皮肤瘙痒等症状,潜伏期6.5~8小时,实验室检测排除了危害因素为致病菌、甲醇、亚硝酸盐的可能,检出了剩余狗肝中富含维生素A,含量达到21.9mg/g,临床上检测到3人血液维生素A浓度远远超出人体正常浓度,接近常见“维生素A急性”中毒症状时浓度的上限值(20000U/L)。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验,临床上确诊为“维生素A”急性中毒,食品卫生专家评定此起食物中毒为一起因食用狗肝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准确无误。

动物肝脏是营养丰富价值很高的食品,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中毒。能引起中毒的肝脏主要有熊肝、海豹肝、狗肝、狍子肝、狼肝等,鱼类如鲨、鲽鱼、刀鲛鱼的肝。这些动物和鱼肝脏中富含维生素A,比一般畜、禽肝中含量高100倍[1],因此动物肝脏中毒,实际上是维生素A急性中毒。据文献报道[2],狗肝内含有大量维生素A,其含量与季节和狗的品种有关。一般冬季高于夏季,白毛狗高于有色毛狗。每克狗肝含有维生素A约70000IU。这与狗肝自身营养成分含量及经常食用掺有大量鸡肝或其他富含维生素A的饲料有关。

建议:全社会要普及食品营养知识,加强预防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知识宣传,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姚碧霞.几种动物肝脏中维生素A的含量分析.应用化工,2008,8(4):24-25.

维生素a篇3

通常,1岁以下的宝宝每天摄入的维生素A为200微克,1~2岁的宝宝为每天300微克,2~3岁400微克,4岁以上500微克。维生素A缺乏会引起许多疾病。

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上面这些食物中,肝脏中所含的维生素A是奶类、蛋类的6倍。在给宝宝补充鱼肝油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维生素A的含量(在服用前应仔细看产品包装上的说明),长期过量服用会中毒。

存在于绿、黄色蔬菜和水果的李子、杏子中的胡萝卜素,能够在人体的肠黏膜细胞及肝脏中转化成维生素A并供人体利用,大量食用胡萝卜素不会造成维生素A中毒。胡萝卜素也是溶于脂肪而不溶于水的,因此用油炒过吃更易吸收。暴露于空气中或有阳光照射,胡萝卜素会被氧化而遭到破坏,应及时食用新鲜的。

维生素A与人的视觉有密切的关系,视网膜上感受弱光的杆状细胞所含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就是由维生素A和一种蛋白质结合而成的。缺少维生素A,视紫红质合成不足,人对黑暗环境的适应能力就会减退,在黑暗处看不清楚,即为夜盲症。

维生素A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维持上皮细胞的生长、发育和正常功能,维生素A不足或缺乏会影响上皮细胞和呼吸道黏膜细胞中糖蛋白的合成,使呼吸道黏膜细胞过度角化,导致呼吸道抵抗力降低,容易感冒。免疫球蛋白也是一种糖蛋白,缺少维生素A还会使全身抵抗力降低。

维生素A不足还会影响齿龈的增生和角化,影响牙釉质细胞发育,使牙齿停止生长。

维生素A与宝宝的生长发育有关,它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骨骼细胞的分化,维生素A不足或缺乏,宝宝的生长和骨骼的发育会受到影响,造成其生长发育不良。

缺少维生素A还会使眼睛的角膜、结膜干燥,身体表面皮肤干燥、脱屑、角化增生等。

由于维生素A难溶于水,不易及时排出,婴幼儿肝脏的贮存能力较差,肾脏的排泄功能也不完善,因此摄入量稍多便会使维生素A的血浓度明显上升,较易发生中毒。

一般,一次摄入量超过90毫克可致急性中毒,每天摄入7.5毫克,持续1个月以上便可引起慢性中毒。宝宝的差异很大,有的没有达到这个量也会出现中毒。

慢性中毒表现:症状出现缓慢,表现多样,如食欲不振、体重不增、腹泻、烦躁、口角裂开、皮肤脱屑、瘙痒、毛发脱落、四肢骨骼压痛、肝脾淋巴结肿大,有的患儿会出现类似维生素K缺乏所引起的出血倾向。

维生素a篇4

关键词:维生素A 运动能力 健康 运动

近些年来,人们的运动保健意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增强,但是由于人们膳食不合理普遍存在各种营养不良的现象,从而影响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健康。

1 维生素A代谢与功能

1.1 维生素A代谢 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都是属于脂溶性物质,在小肠内与其它脂类一起经胆汁和胰脂肪酶的作用,通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被吸收,最终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多种资料表明,维生素A的吸收可能是一个有载体参加的主要以主动吸收方式进行的过程,而在吸收过程中消耗能量。但吸收率较高,而且吸收速度也比较快。有报道,人在正常情况下摄入生理剂量的视黄醇,其吸收率为70%~90%,如果增加视黄醇的摄入量,吸收率略有降低。一般摄取维生素A三小时到五小时后,吸收达到高峰。维生素A需要依靠胆盐吸收,维生素E可以防止维生素A的氧化破坏。

1.2 维生素A的功能

1.2.1 维持正常的视觉反应,有助于对多种眼疾的治疗并防止夜盲症和视力减退。在视觉功能方面视黄醛的作用早被确认,维生素A以视黄醛的形式存在于视网膜,在暗光条件下是视紫红质的辅基成分,亮光条件下是视紫青质的辅基成分。因此,维生素A不仅能够维持暗视觉,在亮处还具有辨别颜色的功能。

1.2.2 维持正常的骨骼发育,促进生长、发育及繁殖、增强生殖力。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骨细胞减少以及成骨细胞功能时空而导致骨膜骨质过度增生,骨腔变小而压迫周围组织,从而产生神经压迫症状,其机制尚不清楚;Hofmann等研究报道,视黄醇和视黄酸对于胚胎发育也是必需的。

1.2.3 清除自由基维护皮肤细胞功能,可以使得皮肤柔软细嫩,有防皱去皱的功效。在体内实验中,维生素A可抑制阿霉素诱导小鼠心脏部位膜脂质过氧化。维生素A维持过量的上皮细胞组织分化,并防止上皮细胞角质化,从而使机体免遭感染。维生素A参与抗体合成,提高抗体抗原的应答反应,从而加强抗病能力。

2 维生素A与运动能力和健康

2.1 维生素A与运动能力 维生素A具有维持上皮组织结构完整和健全的作用,是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的构成成分,因此,在冬季参加体育训练或从事需视力高度集中的运动项目如射击时,维生素A需要量会达到正常摄入量的1.5~5倍。在体育运动中,长时间的运动会使机体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使运动能力下降。维生素A及β-胡萝卜素等都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功能。虽然有报道对运动员调查中10%~25%的人维生素A摄入量低于RDA,但优秀运动员维生素A的摄入量通常是充足的。对运动员维生素A、C、E状态评定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的运动员血浆维生素水平是充足的。对182名运动员调查中有5%的人维生素A水平低于30微克/分升,但尚没有证据说明这些运动员存在严重的维生素A缺乏。补充维生素A不大可能提高运动能力。β-胡萝卜素的抗氧化作用是否能降低由于自由基活性引起的运动损伤仍需研究。在有关研究中,瓦尔德等人让5个受试者连续6个月吃缺少维生素A的膳食,尔后又连续6个星期让他们吃增补了维生素A的膳食。在此期间,他们对受试者在活动跑道上进行了身体水平测试,他们先进行15分钟准备活动,接着跑步跑到精疲力竭的程度,并且对心率、吸氧量、肺通气量及血液中的乳酸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在膳食中缺乏维生素的6个月里,受试者进行最大或次最大强度运动时,并没有发现其生理功能明显减退,耐力也没有受到影响。同样,在增供维生素A的6周里,也未发现从中得到什么益处。

2.2 维生素A与健康 维生素A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它的缺乏直接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

2.2.1 维生素A与流行病。目前,世界上约有2.5亿儿童患有维生素A缺乏症,死亡人数有120-300万,失明儿童有30万。50%左右的维生素A缺乏者多位于印度、尼泊尔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而我国主要发生在内陆偏远的地区以及贫困地区。试验表明,缺乏维生素A还会损害粘膜和免疫系统以及破坏肠道细胞的完整性等。

2.2.2 维生素A对微量元素铁锌的影响。①维生素A对铁的影响。在贫血儿童中,缺乏维生素A通常与缺铁同时出现。大量的研究表明缺乏维生素A与缺铁性贫血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具体的机制还在研究之中。②维生素A对锌的影响。有试验表明,进食同样缺锌的饲料,大剂量维生素A组大鼠血清的锌含量高于缺乏组和正常组,并且缺乏锌和维生素A时受损害的部位和症状具有很多一致性。但李云等也报道过量的维生素A会导致大鼠畸形,补锌不但不能改善,反而加重畸形。两者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以及维生素A在缺锌状况下如何发挥其抗损害作用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2.2.3 维生素A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大量研究进一步表明,维生素A和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缺乏维生素不仅导致脾脏以及胸腺的退化,还会减少循环淋巴细胞的数目和抗体,更会导致HIV疾病的发展。维生素A、B6、B12、C、E和p-胡萝卜素能提高动物和人类对疾病抵抗能力,它们是免疫系统发挥最佳作用因素之一。

2.2.4 维生素A与其它疾病的关系。①维生素A与心脏病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表明,维生素A的浓度会影响心脏和原纤维的形成,尽管缺乏维生素A和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性之间关系不一致,但是研究表明,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混合物能有效减轻和预防心血管疾病。②维生素A与糖尿病的关系。近年研究表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IDDM)其血浆中维生素A、载体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TTR的水平很低,但在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中(NIDDM)水平却不低。

3 维生素A的来源,补充方法与剂量

3.1 维生素A的来源 第一,动物肝脏、未脱脂乳以及鱼肝油等动物性食物;第二,菠菜、胡萝卜以及青椒、柿子等绿、红黄色蔬菜等植物性食物。

3.2 维生素A的补充方法与剂量 维生素A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如果在补充过程中摄入过多的维生素A就容易造成维生素A中毒。所以在补充维生素A时应该根据具体的需要量来补充。

通常人们可以通过摄入植物中的胡萝卜素前体来满足维生素A的需要。维生素A的RDA是以视黄醇当量来表示的。维生素A的RDA成年男子为1000RE,成年女子为800RE。对于那些对视觉要求敏锐的运动员,以及在紧张时期的运动员,需要给予额外的维生素A。中国运动员维生素A的RDA每日为1500RE。

成年人每天膳食和营养素补充剂摄入的维生素A≥50000IU容易造成维生素A中毒。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儿童中毒剂量从

4 维生素A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展望

虽然目前维生素A在运动实践中的实验研究还不是很多,也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在运动训练中补充维生素A可以提高运动能力。但是目前将维生素A运用到动物的研究也已经很多,并且根据研究的成果已经投入到动物饲料的生产和使用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维生素A具有消除自由基的功能,并且它还与几种前体进行糖原的生物合成及肌蛋白的合成有关,而自由基的产生主要是在长期的有氧运动中如耐力运动。有了这样的理论依据,在以后的工作中,研究工作者通过更多的实验依据来证明补充维生素A能够提高耐力运动训练和肌肉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常世敏,张智强.浅谈维生素A代谢与生理功能[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2):55~57.

[2]谈藏文,马官福,林良明,等.我国0~6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5):303.

[3]WiedermannU,HansonLA,HolmgrenJ,etal.ImPaeredrnucosal Antibody response to cholera toxin in vitamin A deficient rats imunized with oral cholera vaccine.Infeet[J].Immun,1993,61:3952-3957.

维生素a篇5

相关资料表明:秋冬季节儿童体内缺乏维生素A是患呼吸道疾病的一大诱因。因为维生素A缺乏,会降低人体的抗体反应,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研究发现:维生素A缺乏的儿童,其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比正常儿童高两倍、腹泻的发生率高3倍,并且体格营养状况正常而维生素A缺乏的儿童,其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体格营养比较差但维生素A正常的儿童。

临床研究发现:在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时,在抗感染、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维生素A,不仅能加速患儿症状的缓解,而且能减少儿童以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医学家通过对200例儿童患病状况的研究显示:增加食用含维生素A的食品,可使儿童相关疾病发病率降低75%。因此,有关专家指出:特别是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儿童,因吸收障碍而容易引起维生素A的缺乏,这时(秋冬季)补充维生素A更是十分必要。

维生素A又称抗干眼醇,属于脂溶性维生素,是保持身体内部及外部皮肤健康所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它能维持眼睛在黑暗情况下的视力,促进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还能增进上皮组织的健康,增强身体免疫功能(主要是有助于提高巨噬细胞、T细胞的生理功能和抗体的产生),提高对感染和传染病的抵抗力,避免或减少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冻疮等儿童在秋冬季的常见病、多发病,甚至能够预防多种形式的癌症。

维生素A缺乏时,则会使人患夜盲症(在夜间或光线昏暗的环境下视物不清,行动困难),可导致生殖发育不良,骨骼成长及生长发育受阻。长期缺乏维生素A,容易引起皮肤、粘膜的上皮细胞萎缩、角质化或坏死(如皮肤弹性下降,干燥粗糙,失去光泽,甚至脱皮等),还会使机体的抵抗力减弱而增加患呼吸道疾病的机会,于是给儿童的身体健康及正常生长带来极大的危害。

那么,如何给儿童有效地补充维生素A呢?最简便的方法是口服维生素A(因维生素A为脂溶性,口服易吸收)。常见的维生素A制剂有:鱼肝油、浓鱼肝油、维生素AD胶丸、浓维生素AD胶丸等。但要注意的是,服用这些制剂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听从医嘱正确服用,不能擅自随便乱服,更非多多益善,否则超量可引起毒副作用,其早期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食欲减退或嗜睡、呕吐,以及多汗、脱发等。这应引起广大家长及相关监护人的高度重视。

儿童保健专家指出:“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说,平时能有意识地经常给孩子吃一些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比临时用任何维生素A制剂补充要来得既实惠又安全。维生素A在动物的肝、肾以及肉类、乳类、鱼类、蛋类中含量较多,能够直接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植物中虽不含维生素A,但它所含的β-胡萝卜素在人和动物的肝脏与肠壁中胡萝卜素酶的作用下,能转变成维生素A。富含β-胡萝卜素的植物有:胡萝卜、蕃茄、油菜、荠菜、卷心菜、红心甜薯、南瓜、苋菜、菠菜、韭菜等红、黄、绿色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芒果、柿子等)。因此,家长在日常中让孩子适当多吃些上述食物,同样可以起到补充维生素A而达到良好的预防保健作用。

因为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所以最好将含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的食物用油类烹调食用,或是和猪肉等肉类同煨,以促进机体对它们充分的消化、吸收与利用。

小贴士:

呼吸道疾病是儿童时期的多发病,以秋冬季节和气温突变时发病率最高,已成为儿童就诊的第一位病因,常占门诊病人的60~70%,流行季节甚至高达90%。年龄愈小,病情愈重,并发症也愈多。为了防止或减少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关键是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增加抗病能力:在讲究平衡膳食的前提下,适当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和C的食物;适时供给充足的水分,促进正常的新陈代谢,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帮助小儿常到户外活动,让孩子多接触阳光和呼吸新鲜空气,以增强体质及对气温变化的适应性,从而提高防御呼吸道疾病的能力。适时给3岁前的儿童接种流感及肺炎等疫苗,使机体产生能抵抗相应呼吸道疾病的抗体。

维生素a篇6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维生素A;含量测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75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93-01

十维铁咀嚼片是用于4岁以上儿童、成人及老年人铁元素及维生素的补充。制剂中含有多种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国家药品标准[1]收载了该品种。把维生素A和维生素E在同一个色谱条件下进行了含量测定,基于本制剂成分复杂,不能完全有效的分离,本文采用HPLC法对十维铁咀嚼片中维生素A进行了单一研究,达到了与其他组成有效分离,提供了快速、简便、准确的测定方法。

1仪器与试药

1.1仪器岛津LC-10A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LC-10A泵,SP-10A紫外检测器;YL Clarity数据处理系统。

1.2试药维生素A醋酸酯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716002;十维铁咀嚼片(每片含维生素A醋酸酯5mg,实验室自制;蛋白酶Alcalase(sigma公司批号:Lot#1001533V;甲醇、乙腈均为色谱纯,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色谱柱:iamonsilC18(1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甲醇:水=70:18:12;柱温:3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65nm;进样量:20μl。

2.2溶液的制备

2.2.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避光操作。精密称取维生素A醋酸酯对照品约125mg,至25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制备成5mg・min-1的一级储备液。取1ml一级储备液至10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过膜。

2.2.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避光操作。取样品2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含维生素A醋酸酯5mg,至10ml量瓶中,加蛋白酶Alcalase3滴,加少量水使粉末刚润湿,放置5min,加5ml甲醇超声溶解,放冷,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过膜。色谱详见图1。

2.3线性关系考察分别精密量取称取“2.2.1”项下一级储备溶液0.6、0.8、1、1.2、1.4mL,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以峰面积(A为纵坐标,浓度(C为横坐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A=9035C-177816(r=0.9998。结果表明,维生素A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为300-700μg・ml-1。

2.4精密度试验取“2.2.1”项下对照品溶液适量,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连续进样6次,计算峰面积。结果,RS为0.68%。

2.5溶液稳定性试验取同一份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2、4、6、8、10h时,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峰面积。结果,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12%,表明供试品溶液在10h内稳定。

2.6回收率试验称取本品,按“2.2.2”项下方法以供试品溶液浓度的80%、100%、120%分别配制3份溶液,共9份样品液,按“2.1”项下方法测定,计算维生素A回收率,见表1。

99.100.743讨论

本法在国家药品标准的基础上,加入乙腈,增强洗脱能力,改善分离效果及峰形。经过反复试验,乙腈、甲醇和水的比例为70:18:12时,分离效果最佳。

由于该制剂选用微囊化的维生素A醋酸酯原料药,直接用甲醇难以将其中的维生素A全部溶解出来,回收率及重现性均难以达到要求,因此在进行含量测定时,需在配制过程中加入蛋白酶,破坏囊壳,再用甲醇将维生素A醋酸酯溶解出来,该方法符合含量测定的要求,能够满足制剂质量控制的要求。

参考文献

维生素a篇7

[关键词]维生素A族;唇裂;腭裂;病因学

[中图分类号]R 782.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5749.2012.03.018

Research progres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Vitamin A and oral cleftsLi Jingtao, Shi Bing.(Dept. of Cleft Lip and Palate Surgery,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tamin A and oral clefts has been constantly highlighted in the researches on clefts etiology, especially the teratogenic effect of hypervitaminosis A. In this article, the classification of Vita-min A, epidemiology and mechanism of hypervitaminosis A induced clefts was reviewed.

[Key words]Vitamin A;cleft lip;cleft palate;etiology

维生素A族是保证胚胎正常发育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之一。维生素A族缺乏或过量均可导致唇腭裂发病率增高[1-2]。本文就维生素A族与先天性唇腭裂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与唇腭裂发病相关的维生素A族及其衍生物

维生素A族是一类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及类维生素A。最早引起学者们对维生素A族致畸作用关注的维生素A族是13-顺式视黄酸(13-cis-retinoic acids,13-cis-RA),又称异维A酸(isotretinoin,ITR)。动物实验表明,13-cis-RA有导致发育畸形,流产和死胎的作用。胎儿早期13-cis-RA暴露可导致中枢神经,心血管系统及颅面发育异常[3]。13-cis-RA在人体内半衰期为1 d,而其具有类似致畸作用的主要代谢产物4-羟基异维A酸有长达7 d的半衰期。目前,在对唇腭裂病因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维生素A族致畸剂是维生素A的氧化代谢物全反式视黄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at-RA的唇腭裂致畸能力比13-cis-RA强4~8倍。维生素A,即视黄醇,本身也具有导致腭裂的潜能,但弱于视黄酸。另外,多种维生素A族的衍生物在试验中表现出腭裂致畸性,包括棕榈酸视黄酯、醋酸视黄酯和依曲替酯等,但均弱于视黄醇。同时维生素A缺乏症本身也被视为唇腭裂发病的环境因素[4]。

2孕妇维生素A族水平与新生儿唇腭裂发生的流行病学研究

维生素A族对维持上皮完整至关重要,常应用于治疗皮肤黏膜疾病。13-cis-RA作为第1代维A酸类药物曾被广泛应用于重症囊性痤疮的治疗。at-RA被用于治疗口腔黏膜疾病,如扁平苔藓。依曲替酯也常用来治疗严重银屑病。自13-cis-RA于20世纪80年代上市以来,陆续有临床报道提及怀孕早期较大剂量地口服维A酸会导致新生儿唇腭裂的发生。孕妇在孕期前3个月接受40~80 mg·d-1剂量的爱忧痛会导致新生儿颌面部包括腭裂在内的严重畸形[5]。Lammer等[6]通过调查154名孕期曾使用ITR的孕妇得出孕期接触13-cis-RA会显著增加后代罹患包括腭裂在内的颌面畸形的风险。另一方面,不断有临床病例报道提示孕妇维生素A缺乏症是导致新生儿患唇腭裂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唇腭裂患儿母亲的血浆维A酸水平低于正常儿童的母亲,且被动吸烟的唇腭裂患儿母亲的血浆维A酸水平更低[7-8]。Johansen等[1]研究了535名唇腭裂患儿母亲和693名正常儿童母亲孕期维生素A族摄入水平。结果显示,维生素A族摄入量最高的5%孕妇其后代患腭裂的风险较低。病例对照研究表明,正常水平的维生素是腭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能有效降低唇腭裂的发生。这也提示,维生素A族在唇腭裂发病中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一方面,过量的外源性暴露或维生素A族缺乏症会导致唇腭裂发病升高;另一方面,适量的补充维生素A族可预防唇腭裂发病[9]。

3维生素A族致腭裂动物模型

鉴于在动物实验中维生素A族与腭裂发生的密切关系,1965年就有学者以口饲的方法建立腭裂小鼠模型。动物实验中腭裂发生率与维生素A族干预呈剂量依赖关系[10]。Reynolds等[11]通过对怀孕第10天的Swiss Webster小鼠口饲50 mg·kg-1atRA诱导出100%腭裂小鼠模型。Inomata等[12]对怀孕第11天muta小鼠口饲300 mg·kg-1维生素A亦得到100%腭裂小鼠模型。此外,Kochhar等[10]报道,以二垩英或乙醇这2种唇腭裂致畸剂与视黄酸协同可在远小于单一试剂致畸浓度下建立1 00%腭裂小鼠模型。

4维生素A族致唇腭裂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目前对过量维生素A族致唇腭裂发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at-RA上。腭发生是一个有明显时间和空间特点的复杂过程,at-RA对其影响也具备时间性与空间性。在小鼠孕期第10天介入at-RA干预会导致腭胚突间充质(mouse embryonic palatal mesenchymal,MEPM)细胞程序化死亡增多,细胞增殖周期被阻断,大量细胞停滞在G0/G1期而无法进入S期,从而形成小腭突,双侧腭突无法接触,腭突上皮化生成复层扁平上皮细胞。若改为在孕期第12天介入,MEPM细胞增殖周期不受明显影响,双侧腭突可发育至正常大小甚至接触。但腭上抬延迟,双侧腭突无法融合。MEPM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水合水平降低,细胞间质中胞外多糖和透明质酸沉积减少。接触处腭中嵴上皮(medial edge epithelium,MEE)不消失反而增殖并化生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13]。目前认为,与维生素A族致唇腭裂分子机制关系最密切的是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相关信号通路。Nugent等[14]在小鼠孕期第12天口饲at-RA,24 h后检测胎鼠MEPM细胞TGF-β水平发现TGF-β1蛋白水平降低,TGF-β2、TGF-β3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但3种TGF-βmRNA水平均明显上升,且活化的TGF-β分子占总TGF-β分子的比例上升。在体外培养的MEPM细胞培养基中加入at-RA和TGF-β蛋白会抑制细胞对胸嘧啶的摄入从而抑制细胞的DNA合成,且这种作用可以被TGF-β抗体减轻。TGF-βmRNA表达水平的快速反应表明at-RA直接作用于TGF-β信号通路,TGF-β是at-RA作用于MEPM细胞的直接介质。at-RA有能力精细调控TGF-β亚型也提示二者间的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机制。同时,TGF-β3是参与形成软骨的重要分子,Baroni等[15]认为at-RA可通过调节TGF-β3信号通路抑制腭发育中的软骨形成。at-RA通过上皮生长因子(epithelium growth factor,EGF)作用于腭发育也得到深入的认识。at-RA于EGF主要作用于MEE上皮。在正常的腭发育过程中,当腭突上抬接触后,MEE细胞EGF受体表达降低,DNA合成减少,细胞进入程序化死亡。而在小鼠孕期第12天口饲at-RA后胎鼠MEE上皮持续表达EGF及EGF受体,导致MEE细胞持续增殖。这种作用在体外器官培养的腭胚突中也可观察到。且在EGF基因敲除小鼠中,at-RA诱导腭裂发生的几率明显降低[16]。Smad蛋白作为参与唇腭裂发病的重要分子信号也参与到at-RA致病机制中。Wang等[17]检测分别于孕期第10天和第12天口饲at-RA的小鼠MEPM细胞中Smad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孕期第10天接受干预的MEPM细胞增殖周期受到阻断,Smad2和Smad3的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提高。而在孕期第12天接受干预的MEPM细胞中Smad蛋白水平未受影响。这提示,Smad2和Smad3蛋白参与到at-RA在腭发生早期抑制MEPM细胞的增殖。亦有研究表明,at-RA通过调节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logy protein,BMP)干扰腭正常发育。Ho等[18]在at-RA诱导腭裂的胎鼠MEPM细胞中发现BMP-2、4、7的蛋白和mRNA水平受到下调。Guo等[19]的实验表明,at-RA抑制细胞增殖的能力与其下调BMP-7蛋白水平的能力相当。这也提示at-RA抑制MEPM细胞的机制有BMP参与。Msx-1基因敲除小鼠出现腭裂提示其在腭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在at-RA干预的MEPM细胞中Msx-1蛋白及mRNA水平降低。在MEPM细胞培养基中加入TGF-β亦有同样的效果。这就提示存在at-RA—TGF-β—Msx-1信号通路参与抑制MEPM增殖[20]。血小板衍生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C是促进MEPM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因子。研究显示,at-RA和PDGF-C抗体均会下调MEPM细胞中PDGF-C表达水平并抑制细胞增殖[20]。Kuriyama等[21]发现,经at-RA处理孕鼠的胎鼠在腭发育关键的胚胎第14.5天CpG基因位点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并提示DNA甲基化水平的降低是at-RA致腭裂的重要机制。Ho等[18]亦提出at-RA在小鼠受孕第13到16天会促进一氧化碳合成酶在腭胚突特定区域的表达,通过合成的一氧化碳与组织中超氧化物作用对细胞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造成MEPM细胞中程序化死亡上升。Okano等[13]发现经口饲at-RA孕鼠的胎鼠会发生特定基因的突变,并提出造成腭发育关键基因突变也可能是at-RA致腭裂发生的机制之一。

5参考文献

[1]Johansen AM, Lie RT, Wilcox AJ, et al. Maternal dietary intake of Vitamin A and risk oforofacial:Population 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Norway[J]. Am J Epidemiol, 2008, 167(10):1164-1170.

[2]Song HM, Nacamuli RP, Xia W, et al. High-dose retinoic acid modulates rat calvarial osteoblast biology[J]. J Cell Physiol, 2005, 202(1):255-262.

[3]Campbell JL Jr, Smith MA, Fisher JW. Dose-response for retinoic acid-induced forelimb malformations and cleft palate:A comparison of computerized image analysis and visual inspection[J]. Birth Defects Res B Dev Reprod Toxicol, 2004, 71(4):289-295.

[4]Yu Z, Xing Y.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hibited chondrogenesis of mouse embryonic palate mesenchymal cells by down-regulation of TGF-beta/Smad signaling[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6, 340(3):929-934.

[5]Willhite CC, Hill RM, Irving DW. Isotretinoin-induced aniofacial malformations in humans and hamsters[J]. J Craniofac Genet Dev Biol Suppl, 1986, 2:193-209.

[6]Lammer EJ, Chen DT, Hoar RM, et al. Retinoic acid embryopathy[J]. New Engl J Med, 1985, 313(14):837-841.

[7]Hozyasz KK, Chelchowska M, Surowiec Z. Plasma Vitamin A in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orofacial clefts[J]. Ginekol Pol, 2004, 75(2):139-144.

[8]Hozyasz KK, Chelchowska M. Vitamin A levels among nonsmoking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orofacial clefts married to a smoke[J]. Przegl Lek, 2004, 61(10):1083-1085.

[9]Mitchell LE, Murray JC, O’Brien S, et al. 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 gene variants, multivitamin use, and liver intake as risk factors for oral clefts: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Denmark, 1991-1994[J]. Am J Epidemiol, 2004, 158(1):69-76.

[10]Kochhar DM, Penner JD. Developmental effects of isotretinoin and 4-oxo-isotretinoin:The role of metabolism in teratogenicity[J]. Teratology, 1987, 36(1):67-75.

[11]Reynolds PR, Schaalje GB, Seegmiller RE.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folic acid and methionine in the prevention of retinoic acid-induced cleft palate in mice[J]. Birth Defects Res A Clin Mol Teratol, 2003, 67(3):168-173.

[12]Inomata T, Kiuchi A, Yoshida T. Hypervitaminosis A resulting in DNA aberration in fetal transgenic mice(Muta Mouse)[J]. Mutat Res, 2005, 586(1):58-67.

[13]Okano J, Suzuki S, Shiota K. Involvement of apoptotic cell death and cell cycle perturbation in retinoic acidinduced cleft palate in mice[J]. Toxicol Appl Pharmacol, 2007, 221(1):42-56.

[14]Nugent P, Greene RM. MSX-1 gene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in embryonic palatal tissue[J]. Vitro Anim Cell Dev Biol, 1998, 34(10):831-835.

[15]Baroni T, Bellucci C, Lilli C, et al. Retinoic acid, GABA-ergic, and TGF-beta signaling systems are involved in human cleft palate fibroblast phenotype[J]. Mol Med, 2006, 12(9/10):237-245.

[16]Abbott BD, Best DS, Narotsky MG. Teratogenic effects of retinoic acid are modulated in mice lacking express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alpha[J]. Birth Defects Res A Clin Mol Teratol, 2005, 73(4):204-217.

[17]Wang M, Huang H, Chen Y. Smad2/3 is involved in growth inhibition of mouse embryonic palate mesenchymal cells induced by all -trans retinoic acid [J]. Birth Defects Res A Clin Mol Teratol, 2009, 85(9):780-790.

[18]Ho CT, Lau TY, Jin Y,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iNOS and down-regulation of BMPs-2, 4 and 7 in retinoic acid induced cleft palate formation[J]. Histol Histopathol, 2004, 19(1):95-104.

[19]Guo L, Zhao YY, Zhang SL, et al. Retinoic acid downregulates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 expression in rat with cleft palate[J]. Chin Med Sci J, 2008, 23(1):28-31.

[20]Han J, Xiao Y, Lin J, et al. PDGF-C controls proliferation and is down-regulated by retinoic acid in mouse embryonic palatal mesenchymal cells[J]. Birth Defects Res B Dev Reprod Toxicol, 2006, 77(5):438-444.

维生素a篇8

【摘要】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生素A酸(ATRA)对体外培养小鼠囊胚中内细胞群(ICM)和滋养层(TE)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获取妊娠3.5d小鼠囊胚,分别培养在含0μmol/l、1μmol/l 和10μmol/l的ATRA的M199培养基中24h,用带有荧光(FITC)标记的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测法,观察ATRA对小鼠囊胚细胞凋亡的效应。结果: ATRA可诱导囊胚细胞凋亡,并增强小鼠囊胚Fas蛋白表达。结论:维生素A酸对小鼠胚胎的发育具有细胞毒性作用。

【关键词】 细胞凋亡 全反式维生素A酸 囊胚 小鼠

Retinoic Acid Affects Apoptosis in Mouse Blastocys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poptosis in ICM and TE induced by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in mouse blastocysts in vitro. Methods: Mouse 3.5 d blastocysts were exposed for 24h to doses of 0μmol/l, 1μmol/l and 10μmol/l alltrans retinoic acid , Fixed blastocysts observed for their apoptosis by means of the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 Results: ATRA can induce apoptosis in TE and ICM cells of mouse blastocysts. Conclusio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cytotoxic effect of ATRA on mouse embryos.

Key words apoptosis; alltrans retinoic acid; blastocyst; mouse

维生素A酸(retinoic acid, RA)是维生素A在体内的氧化代谢产物之一。按几何异构体的不同,其可分为全反式维生素A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 atRA)、9顺式维生素A酸(9cis retinoic acid,9cRA)和3,4双脱氢维生素A酸(3,4didehydroretinoic acid,dd RA)。维生素A酸是公认的致畸因子,几乎所有常见的维生素A酸均可诱发实验动物的先天畸形,并且不同结构的维生素A酸的致畸作用强度有很大的区别,其中以全反式维生素A酸的致畸作用最强[1]。国外有资料显示体外培养的小鼠囊胚用过量的RA处理后,会导致胚胎生长发育迟缓而着床失败或着床后胚胎死亡。RA对囊胚的这种致畸效应可能由于其诱导ICM和TE细胞过渡凋亡所致,而RA诱导囊胚细胞凋亡国内目前尚未见报道。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动物

一级健康昆明种小白鼠(SPF级),由武汉大学医学院动物试验中心提供。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孕马血清(PMSG)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天津生物制品厂产品;ATRA购自上海第六制药厂; M199培养基为美国Hyclone公司的产品;TUNEL试剂盒购自宝灵曼公司;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型号为Leica DMIRE2。

1.2 方法

1.2.1 小鼠囊胚的获取

选用一级健康昆明种小白鼠,雌雄各30只,鼠龄8~10周,体重30±5g。雌鼠腹腔注射10U PMSG,48h后再腹腔注射10UhCG促超排卵,当晚与雄鼠1:1合笼。次日晨检查阴栓,见阴栓者记妊娠0天。于妊娠3.5d时,将孕鼠脱臼处死,由阴道端插入7号针头注入M199培养基,冲出早胚。将所有的早胚冲入凹皿中,并用PBS洗涤囊胚。选取扩张期囊胚,并随机地用作不同实验。

1.2.2 胚胎培养

将所有囊胚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培养在35mm Falcon塑料培养皿中,每皿加入1ml培养基。实验1组中加入1μmol/l ATRA,实验2组中加入10μmol/l的ATRA,所有ATRA均溶于0.02%的DMSO。对照组只加等量的0.02% DMSO。并置入37℃、5% CO2 培养箱内培养24h后,吸出囊胚,并用PBS洗涤,随后立即固定于4%多聚甲醛,再用PBS洗涤3次,最后转到涂有多聚赖氨酸的玻片上,干燥24h待用。

1.2.3 TUNEL荧光标记检测

将载有囊胚的玻片置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载物台上,选用40×物镜,采用单一绿色荧光通道观察,激发波长为488nm,在530nm波长以上扫描观察。每张玻片选取荧光表达最强的3~5个视野观察并由计算机自带扫描分析软件测定荧光强度与面积。上述指标的荧光值=平均荧光强度×平均荧光面积。

1.2.4 结果判断

TUNEL法:荧光显微镜下见黄绿色荧光为阳性。每张玻片选取3~5个视野进行荧光强度的定量分析,结果以荧光值表示。

1.2.5 统计学处理

测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比较组间差异,以P

转贴于

2 结果

2.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

每张标本滴加带有FITC标记的TUNEL反应液后, FITC与凋亡细胞的细胞核特异性结合,在激光下发出黄绿色荧光。对照组和试验组均可见黄绿色荧光,即为凋亡的囊胚细胞,对照组凋亡细胞数量很少。试验1组凋亡细胞数较少,试验2组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进行q 检验,试验2组囊胚荧光强度与试验1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1。表1 各组囊胚TUNEL阳性细胞荧光值比较(略)注:** 试验2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对照组与试验1组比较, P<0.05;* 对照组与试验1组比较,P>0.05。

3 讨论

维生素A酸 (RA)是近年来研究的比较广泛的一种凋亡诱导剂,用RA处理的发育胚胎可出现面部、神经管和四肢等部位的多种畸形。这些畸形的发生取决于RA的给药时间和剂量,高剂量的RA会引起胚胎死亡[2]。RA的水平被不同的蛋白质所调控。这些蛋白质和RA结合,并将其运到相应的组织细胞。早期胚胎中由于缺乏这些蛋白质或者这些蛋白质不足以处理过高水平的RA时,RA较易通过胎盘。畸形发生可能是由于RNA水平过高而直接作用于细胞迁移、增殖、分化和死亡这些重要过程所致[3]。

本课题以小鼠囊胚为研究对象,采用体外培养方式,用ARTA作为干预,观察其对小鼠囊胚细胞凋亡的影响,这样可以排除体内母体因素的干扰。结果发现10μmol/l ARTA组囊胚细胞中细胞凋亡较对照组和实验1组明显增强,从而证实了过量ARTA能诱导小鼠囊胚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发生于胚胎形成期,受进化上保守基因调控。妊娠过程中调控细胞凋亡在绒毛发育、母体对胎儿的免疫耐受中起作用。然而,过渡凋亡也能导致自然流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4]。早期囊胚通过凋亡维持一定的ICM细胞数,防止TE不恰当的异位表达,这是胚胎植入后正常发育所必需的。Xu等[5]报道小鼠囊胚与人输卵管细胞共培养时,细胞凋亡减少,ICM细胞数增多,明显增加孵出率。具有较多细胞数的囊胚易于种植,而细胞凋亡增加则形成具有相对减少细胞数的囊胚,囊胚存活率减低,推测超出某一域值的凋亡不利于胚胎的发育。

本实验不仅证实ATRA能诱导囊胚内细胞群(ICM)和滋养层(TE)细胞凋亡,而且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也增强,从而导致细胞数量的减少。由于TE细胞数减少而影响囊胚着床,或者虽然可以着床,但由于ICM数减少,可能会发生胚胎在发育过程中死亡,从而导致妊娠早期流产,揭示了ATRA可能对围着床期胚胎,即着床前囊胚期和着床后早期的胚胎具有胚胎毒性作用。在本次实验中发现ATRA能诱导小鼠囊胚ICM和TE细胞凋亡,而导致其细胞数目减少,从而影响胚胎质量。因而可由此推测在受试小鼠中,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导致胚胎毒性,造成小鼠囊胚滋养层细胞数量减少,而影响囊胚的着床;或者内细胞群细胞严重减少,导致胚胎着床期后发生死亡。而维生素A酸在小鼠囊胚围着床期能诱导内细胞群和滋养层细胞凋亡,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但其发生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R.augustin, P.Pocar, C.Wrenzycki .Mitogenic and antiapoptotic activity of insulin on bovine enbryos produced in vitro. Reprocuction ,2003,91~99.

2 Huang FJ,Hsu YC, Kang HY. Effects of retinoic acid on the inner cell mass in mouse blastocysts. Fertil Steril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05, 83(1): 238~242.

3 Hamner A, Dohr G. Expression of Fasligand in first trimester and term human placental villi. J Reprod Immunol,2000,46(1):83~90.

4 付立杰,主编. 畸胎学.第1版.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167~169.

上一篇:维生素b12范文 下一篇:维生素b1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