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案例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8 02:33:20

地理案例教学

地理案例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案例选取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66-02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要求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鉴于此,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过“生活化”案例的选取,将抽象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具体化,能降低教学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生活化”案例的特点

(一)直观性

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抽象思维与理性认知要以感性认知为基础。生活案例源于生活中的地理事物、现象,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化”案例教学法主要运用直观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讲述生活中事例,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使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二)典型性

典型性是指所选取的案例具有代表性,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切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取,还是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一般来讲,在地理案例教学中通常选取一个或几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或事件,通过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讨论建立起适合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时代性

生活案例的选取大多趋向于近期发生的事件或是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能起到说服和检验证明的作用。通过生活案例展示自然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发现地理知识就在生活中,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

(四)可行性

生活案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生活化的案例源于生活,学生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会独立或有组织的进行考察、收集资料、综合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既达到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二、生活化案例选取原则

(一)激趣导向性

一个好的导入既有利于知识内容的引入,也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思维活跃,富于探究性,喜欢标新立异。鉴于此,通过选取学生比较关注的时事和奇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作为生动形象的案例,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心理倾向。例如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案例:2013年2月份,京、津、冀等地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引出PM2.5,视频展示与教师阐述相结合,完成教学任务。

此新闻热播案例,既具有时代性,又典型直观,是民众所关注的热点,通过此案例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理解检验导向性

案例教学不是教育者展示正确而标准的答案,而是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在说明道理和证明概念、原理、规律。选取的案例应是现实生活的缩影。用来教学的案例必须是真实可信的,才能起到检验证明的作用。例如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对于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是学习的重难点,特别对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理解判定难度较大。案例:图片展示或课前实地考察河流侵蚀堆积地貌。以盘锦湖滨公园河流地貌为例,通过观察湖滨公园河流流向、泥沙堆积,使学生对河流的侵蚀和堆积达到一个感性的认知,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达到理性认知,突破重难点。

(三)实践导向性

生活案例本身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使他们愿意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自发的进行分析与评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同时也加深了感性认知。生活化案例源于生活,源于身边的事物,利于素材的收集、分析、考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例如:依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案例,应用于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等。

三、生活化案例教学的建议

(一)案例选取的建议

1.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在选取案例前必须明确教学目的,紧扣教材内容。2.选取的案例难易适中,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如若案例中设计的问题难度偏大,思维就会受阻;过于简单,又会降低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教师要具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理论基本功,及时进行素材更新。2.教师应当向学生布置任务,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课前熟悉案例,并做好充分准备。3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用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4.教师对学生分析讨论中表现出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点出分析的思路与方法;最后做出总结。

(三)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

地理案例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地理;案例教学

1 案例教学的背景

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重点落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在教学上要真正体现学生主题性,贯彻“人本教学”,即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习地理”变成主动的“我要学习地理”,从单纯的获取知识到学会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为达此目标,案例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案例教学从广义上说,它可以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书匠和讲解员的角色,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三:一是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真正弄清楚一个案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一般来说一个案例能很好地阐述一个地下原理;二是课堂上教师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有地下学科特色去思考,去争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的地下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感悟,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背后隐含的各种地理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三是教师要负责案例更新,使案例教学反映当前的实际和切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对案例充满兴趣,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

2 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实施:

2.1 精心选择案例课题,案例的选取要根据课标要求来确定。地理教学在不同部分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因此在设计案例时要针对不同的内容提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当然,课本的编写者已经在课本中为我们安排了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很经典,我们可以用,我们也可以自己选取一些案例。如在分析混合农业时,我们可以使用课中澳大利亚的案例。也可以自己根据当地情况选取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再如在讲授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位置范围时,能力要求低,只要学生能描述或在地图上指出(例如:可以直接的提出根据地图描述俄罗斯的位置,如果是第一次应当补充说明一个区域的位置应当包括纬度位置);而在讲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时,就要求学生去查找并综合分析各种资料再得出结论。例如: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我们就可以将美国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案例,根据学生已掌握的部分知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命题:“美国每年向俄罗斯输出大量的家产品,为什么?”在此案例中,学生可以从美、俄两国的地形、气候、农业生产方式、机械化水平等等方面去对比。去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一次运用地理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体验。

其次还要依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选取案例。例如:在讲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时,根据我校客家(包括新客家)学生比较多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分析为什么会形成客家人。另外,教师要尽量避免多次使用同类型的案例,因为这样同样会使学生没有兴趣,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案例(对比法、逆推法、实地调查等),如:在讲授美国的高科技发展时,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在大城市里,让学生列举在我们生活中可以常见的一些美国生产的高科技产品(波音飞机、摩托罗拉手机、IBM电脑等等)。

2.2 课前及时布置课题,并做适当引导。课题选好后要提早一定的时间通知给学生,以便去搜集资料,为课堂的交流做好准备;对于一些学生第一次遇到的课题,教师应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引,例如上例中有关人口迁移问题,如果是他们没有遇到过的,学生很难去下手的,所以有必要的提示(如客家人的迁移、民工潮等),再让学生自己通过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结合常识,得出人口迁移是受自然环境、对生活和职业的需求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和受经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这样一来,学生基本上就能根据提示去查找资料分析解决问题。

2.3 合理调控课堂,案例设定好后,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很重要的一环就在于针对课题的交流,课题的交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①就我个人执教过的班级而言,初中的学生要活跃,高中的学生不太愿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或者是应付式的。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要视学生规模和班级座位的设计而定。我曾在七年级尝试过学生参与和师生交流,有成功也有不足:成功的是学生积极参与程度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易于掌握;不足之外是一堂课的内容难以按时完成。这种教学可以使参加的学生感觉自己和每个同学甚至老师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并且可以与老师面对面的进行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②全员的参与,在讨论中应当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我们可以将讨论交流提前到课堂教学之前进行,每个班在开学之初就分成若干个地理小组,以后每次的案例课中他们就作为一个单位,一起查找资料、讨论问题,课堂上也坐在一起。在课堂讨论时。由每个小组分别派一个代表阐述本小组对问题的观点,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这样就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全体的同学都尽可能的参与到讨论中来。

③艺术的总结。我们的案例教学不仅仅是要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获得结论并展示出来,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知识和正确的地理分析方法,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的小组针对案例中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进行评价选择。例如;在巴西的“热带雨林的危机”案例教学中,针对如何有效的开发和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如:严格立法禁止砍伐树木、责成伐木公司将部分利润投入到造林中、将在该地区开垦的农民全部赶走等等),这些方案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反映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正确认识,此时,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分析出此问题答案的方向或目标,所以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选择。

④做好案例学习中学生的评价我在案例教学中设计如下的案例教学课堂评价表

3 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还必须注意以下的事项:

一是开放性原则,注意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限制学生思维,对于不同的意见不要去批评,就算他的观点不合逻辑也最好让其他同学对他发表意见,如一些奇特的想法,也应予以肯定和鼓励,在讨论中教师应当将自己置之度外。也就是说在学生发表意见或讨论时不要参与进去,保持倾听即可。

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引导性原则。问题应当紧贴案例,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正确的把握问题指向,以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可以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A、面对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办?B、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等等。

三是评价过程中,教师不要向学生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任何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化答案,标准答案是控制学生思维的缰绳。还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和等待心理。学生的答案有道理,合符地理学科特点就要肯定。

地理案例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30-01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笔者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一点想法,跟同行们一起探讨交流一下。

一、中学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使用的案例质量不高,缺乏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以及依托,也是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教学平台,案例教学的内容是师生进行共同探讨和知识交流的平台,通过教学案例的阅读、思考、交流和探讨,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等效果,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质量对教学的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学特别是高中地理的教材中,涉及很多的知识点和很多章节的内容,要求的教学案例也很多,而实际可供选择使用的案例并不多,目前的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单一知识点的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的案例也难以发挥辅导教学甚至引导教学的作用。所以中学地理案例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2、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的实现应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来实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相应的经验和阅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被动的学习心态。因此,不能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模式,当然也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3、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教学的有效组织和控制,但由于大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地理教学经验,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能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从而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研究、教学判断和思考的教学。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引用了案例,但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有些教师把案例教学当作讲故事,招呼学生漫无边际的议论一番,并未把握问题的实质。这些情形集中反映出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过程不了解。

二、有效提高中学地理案例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精心寻找高质量的地理教学案例

中学地理教师应通过多途径多渠道选择地理教学案例,可以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方面收集适合教学的地理案例,从而扩展地理教学的范围,也能通过积累经典的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思考积累案例,教师还可基于对教材以及学生教学特点的理解改编和自编案例。教师自编的案例能形成创造性以及更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适应性更强的地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课程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形成。

2、注重归纳迁移,拓展案例

地理案例只是以图表、图片,或者文字材料形式出现的素材,关键在于利用辨析、讨论等教学形式。在地理案例中,通过探究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地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迁移运用中巩固。迁移运用的途径可以是单个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也可以是问题分析。拓展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设计一些微型案例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3、提高学生的课程适应性,增加学生参与程度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者和启发者。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为启迪,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和串联,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案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创设出积极有效的案例教学课堂,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

4、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地理案例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案例教学;地理;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1

1.案例教学概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秉承这一理念,对比传统课程内容所体现出的相对落后陈旧,脱离生活实际的特点,偏重对于地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的课程目标,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应运而生。何谓案例教学?靳玉乐在《案例教学原理》一书中将“案例教学”定义为: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交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2.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中学地理课堂,笔者认为,即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从而落实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互动性、全面性。下面笔者就以七年级地理教材为例谈一谈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具体应用。案例1:模拟地球公转(一个地球仪、一位学生)。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动态和静态思维转换大,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可以采用比较直观的演示法,以降低难度,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课堂先给予学生一部分时间对于书本中该部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而后请一位学生充当太阳,教师手握地球仪代表地球,通过不同的演绎,让学生体会地球始终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同时地球也在围绕地轴自西向东实现自转,地轴指向始终不变。案例2:亚洲拥有复杂的气候。任何一个大洲,由于范围广大,因此自然环境较为复杂,自然环境又包括多种自然要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重点关注了地形、水系、气候三大自然要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是七年级下册的起始章节,对其自然环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归纳任意地区在地形、水系、气候特点的一般方法。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不错的方法。

3.地理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地理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构造出真实性极强的地理案例,经过学生的直接参与,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对案例进行剖析、引申和扩展,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一过程不仅可以缩短教材中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2)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进而实现教学相长。生动、逼真的案例,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下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拥有更多的自由与展现自己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对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艺术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地理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势和适用范围,案例教学也不例外。一两个案例也很难让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还是应当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案例又可以进一步设计为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或调查式案例,如何将这些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往往是较为困难的。

5.结语

案例教学不仅代表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一种教学方法的转变,更代表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创新。当然,对于它的应用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会逐渐发展成熟,它不单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会促进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晴.试论地理案例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9).

[2]林国银.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地理,2005,(2).

地理案例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案例教学;地理;实践研究

1.案例教学概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秉承这一理念,对比传统课程内容所体现出的相对落后陈旧,脱离生活实际的特点,偏重对于地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的课程目标,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应运而生。何谓案例教学?靳玉乐在《案例教学原理》一书中将“案例教学”定义为: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交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2.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中学地理课堂,笔者认为,即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从而落实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互动性、全面性。下面笔者就以七年级地理教材为例谈一谈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具体应用。案例1:模拟地球公转(一个地球仪、一位学生)。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动态和静态思维转换大,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可以采用比较直观的演示法,以降低难度,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课堂先给予学生一部分时间对于书本中该部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而后请一位学生充当太阳,教师手握地球仪代表地球,通过不同的演绎,让学生体会地球始终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同时地球也在围绕地轴自西向东实现自转,地轴指向始终不变。案例2:亚洲拥有复杂的气候。任何一个大洲,由于范围广大,因此自然环境较为复杂,自然环境又包括多种自然要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重点关注了地形、水系、气候三大自然要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是七年级下册的起始章节,对其自然环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归纳任意地区在地形、水系、气候特点的一般方法。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不错的方法。

3.地理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地理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构造出真实性极强的地理案例,经过学生的直接参与,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对案例进行剖析、引申和扩展,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一过程不仅可以缩短教材中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进而实现教学相长。生动、逼真的案例,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下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拥有更多的自由与展现自己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对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艺术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地理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势和适用范围,案例教学也不例外。一两个案例也很难让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还是应当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案例又可以进一步设计为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或调查式案例,如何将这些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往往是较为困难的。

5.结语

案例教学不仅代表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一种教学方法的转变,更代表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创新。当然,对于它的应用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会逐渐发展成熟,它不单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会促进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晴.试论地理案例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9).

[2]林国银.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地理,2005,(2).

地理案例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案例;创新;探究;合作

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这与传统教学中一味突出教师单一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教材多年一贯的固定化等有很大不同。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能充分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一、案例的搜集、呈现

地理案例隐含的地理规律、原理可以由不同载体呈现:地理文字材料形式(包括案例情节数据),地理图形、图片及多媒体主要以图形符号形式呈现案例内容,直观、形象、蕴涵丰富的地理信息;教师描述、学生描述是以语言形式;学生表演、模拟再现形式等等。用不同方式呈现信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象等特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呈现,教师应尽可能染、烘托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以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地理案例具有典型、直观、形点,例如,教学“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案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美国的地理位置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图,把农业的区位因素,美国农业的发展概况等主要教学内容以文字方式呈现出来。同时,美国作为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农业大国,“近年农产品出口情况”的数据统计图等呈现方式,再配以高中地理教材上“美国的沙尘暴“”“农药污染集聚示意、美国农业机械化等景观照片。除此之外,在学校的资料库或网络上,还能找到关于美国农业的教学录像资料。以上多种呈现方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知识。

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阶段

(一)设置疑问指导──个体自主探究阶段

该过程是将案例的情境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以揭示案例与所学原理之间的联系。在此,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和探索。学生是分析、研讨案例的主体。教师在展示案例后,要启发学生思考:教材涉及哪些方面的地理知识?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让学生主动尝试探索,去挖掘案例中存在的潜在的问题,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确定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例如,对于“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我是这样做的,先展示美国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1、分析美国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2、分析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3、分析美国西部地区发展畜牧和灌溉农业的条件?4、美国农业的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5、美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组织小组讨论──群体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如果学生不能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合作学习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学习以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能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能有心灵的交融和思维的碰撞。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在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总结评价──能力提高阶段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灵活点拨,以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如:在区域农业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美国农业的发展历程进行认真思考,总结归纳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的一般规律,即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的分析,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区域农业发展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实现区域内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主要的制约因素,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地理是一门应用广泛,接近社会,内容丰富的学科,而中职地理的课堂教学还囿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单一,大部分的学生出现了“学习兴趣危机,”更有的学生对地理课产生畏惧感,结合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近年来,开展了以“五步教学法”为课题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堂案例教学研究方式,解决职中学生的厌学情绪,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地理案例教学范文第7篇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近乎真实的场景,大大缩短情境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案例教学并不单纯是一种教授法,它实际上是以学生行为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自己先前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案例教学甚至不能简单地定位在方法上,它所设计的层面是多样?复杂的,如果教育观念还是固守于传统既定知识,培养统一人才上,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就显得多余了。那么在课堂上怎样进行案例教学呢 ?

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1.1 案例引入

教师所用的案例,从其来源讲,无外乎两类:一类是自己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他人编写的案例。对前者,教师可介绍一些有关写作案例的感受?趣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后者,教师可运用其他一些手段来提醒学生予以注意的必要性。

1.2 案例讨论

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作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如何进行整体评价?

1.3 概括总结

这个阶段属于过渡阶段,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

案例教学方法与我们通常使用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它有许多优点:

1.3.1 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生。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从学生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

1.3.2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生的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

1.3.3 生动具体?直观易学

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的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

1.3.4 能够集思广益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要上好地理课就要多琢磨课本,在讲述教学内容时,灵活运用案例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挖掘材料还要注意确定教材的重难点。教科书有一些内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应该对其深入理解,然后找到一种易于让学生们掌握的方法。。现在的教材加入了很多新课标的元素。如:漫画?经典故事?时事等。作为地理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充分开发学生智力,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能力。

地理案例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地理 案例教学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地理教学的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也使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地理新课标也积极倡导案例教学模式,并鼓励教师积极实行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搜集、获取、研讨、交流案例,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然而大多地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还是“新生事物”,因此还是停留在“举例”阶段,“举例”是一种直接提取信息的方式。而案例则是指教学中提供的事物发展变化相对完整、信息量比较充足的综合性实例。笔者认为十分有有必要对什么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有何作用、如何实施、案例应该如何编写等作以阐述。

1 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案例教学就是对事件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典型性。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要明确教学目标,案例的内容、具体要求等均要具有典型性,能够具体说明问题。

(2)针对性。教学案例本身是要更好地说明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使复杂的问题通过教学案例而简单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更轻松地掌握地理事件、地理事实、地理原理。然而某一个地理问题有可能是非常复杂的,它有可能包含了很多层的地理原理、地理概念,如地理中时间的划分和计算、热力环流的原理等等,这些知识点都是极其复杂的,因此这里的教学案例都要把问题分解开,分解小,要这对其中一个小的问题展开,这样才具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实际的问题。

(3)实践性。教学案例是要说明实际问题的,所以必须要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通过精心加工编写出来,案例本质性的内容必须依据客观实际,因此,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所以,教学案例一定要具有实践性。

2 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能大大提升教学的教学方式,它的诸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要独立思考、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通过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给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合作学习的机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需要教师自己参与编写的,需要教师熟悉,其知识覆盖面极其广泛,需要教师查阅大量的资料,参考大量的书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自然也就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3)有利于加强师生的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案例教学中,要求课堂不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听老师讲,而是要遵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原则,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辅导。学生是主体,在课堂上扮演主角,教师只是观战者、指导者,起着导演的作用。这样的互动中,师生间的关系也会进一步增进,教学的开展才会事半功倍。

3 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实施的,学生自主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困难时求助教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其基本步骤如下:第一,介绍案例背景情况,拟订讨论题目。第二,进行必要的引导。第三,做好总结。

4 案例教学中的学生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并作出自己对案例的分析结果,得出有用的结论。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扮演着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讨论。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导演,整个过程还是要以学生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或思考或与其他同学讨论共同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实效的课堂,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准备。课前,针对教学案例,学生要积极做好准备,认真阅读和查找与案例相关内容;并且逐一对比,取舍,作好记录,整理结果。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做到有备而来,才能很快进入状态并积极参与其中,才会有大的收获。

第二,大胆参与。案例教学是新形势的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学生大面积参与的教学,没有学生参与的案例教学是失败的课堂教学,因此在案例课堂教学中在案例教学当中,必须提倡学生应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案例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也带动了平时少言的学生群体,带动了有话不敢说的学生群体,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进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第三,积极总结。总结是案例教学必有的步骤,只有善于总结,才能不断进步。案例讨论后,学生应积极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形成书面文件。

5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编写

案例编写应具备一定的基本内容:(1)标题,即案例名称。(2)基本情况:即正文,是案例的主要内容。

6 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案例教学法有别于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不能替代。案例教学是新形势下的适应课改一个新的教学方式,有着很明显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它完美无缺,另外,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有其不容忽视的地方。比如,其一,它在讲述一些纯理论性的知识时或理论性非常强的知识时,就会凸显重要,节约很多时间,例如很多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其二,很多即成的知识,如概念、内涵等也需要用到传统讲授法。

第二,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明确、摆正自己的“导演”位置。案例教学是一个新兴的事物,而大多数教师都已习惯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习惯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习惯自己说,学生听,不让学生吵,希望学生安静地听自己唱独角戏,生怕完成不了原来的教学任务和计划。总是认为自己的满堂灌很有效,因为自己津津有味,抑扬顿挫地讲完了所有知识,他认为学生也一定很认真地听完并且掌握了他灌输的这些知识,然而实际学生认为这很可能是一节极其枯燥乏味,让人只想睡觉的课堂。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这样的课堂,状态好时能听些,不好时一到课堂就睡意朦胧。这样的课堂效率何在呀?因此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放心地把课堂教给学生,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地理案例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 特色 特点 意义

案例教学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到了1980年,案例教学法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在师资培育课程中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就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我根据教学经验浅析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色

1.鼓励学员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只教会学生怎么做,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削弱了学习效果。案例教学不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办,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创造,使枯燥乏味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在案例教学的讨论阶段,要求学生就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发表意见,通过不同意见的交流,一是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学习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一两次成绩的落后还情有可原,但长期的落后,必须得奋发向上、赶超他人,从而积极进取地刻苦学习。

2.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转变为注重能力。社会的需求要求当今人才除了有理论知识外还要有相应的能力,而有了知识的人不等于一定有能力,知识应转化为能力。学习的本身在于把知识用于实践,学生一味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学不好书本知识,而且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应用而发展的。

3.重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有没有听、学生听懂多少。要等考试后才知道,而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间的相互探讨与查阅各种相关的理论知识得出结论。这在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们还要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进一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升华。同时由于是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促使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二、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案例内容都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大部分从关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疑难点着手,其展示的教学原理、教学规律可能是稳定的,恒定的,但展示的事实材料应与整个时代相适应。如在学习新课程中大气环境问题时,要求学生通过对关于全球变暖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全球变暖产生的原因、背景、影响及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对策。

2.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案例教学的教育性寓于它的实践性。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认识生活中的实际状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意识。例如:当前城市中的空气污染问题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结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城市空气污染有哪些?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有哪些控制空气污染的有效方法”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最后我再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3.教学过程充满互动性。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体,教师从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能力出发,引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如案例: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由于产生9.0级地震进而引发海啸及核泄漏,福岛第一核电站6座反应堆不同程度被损坏,不仅给日本本国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而且给世界各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教学时结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的内容运用这一案例进行教学,满足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学效果也明显增强。

4.教学方法具有启发性。在传统教学中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结构性,这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而在案例教学中则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创新性,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主要意义

1.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的兴趣与他们的注意力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如在讲授环境问题时,我引用了2007年12月10日,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向清镇市人民法院递交诉状,将贵州天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推上被告席。诉状称,被告将生产磷胺过程中产生的大约200万―300万吨磷石膏废渣堆放于该企业的磷石膏尾矿库内,该矿库距贵阳市的重要饮用水源红枫湖上游的羊昌河直线距离约800米左右,属红枫湖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而这些磷石膏废渣由于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水、防渗及相应的废水处理措施,渣场渗滤液均通过地表、地下排入羊昌河。通过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该地的渣场渗滤液进行监测,结果渗滤液的PH值、总磷(TP)浓度、氟化物浓度均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水质标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交流、讨论、思考,发表自已不同的见解。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知道了不仅仅是谁对这件事负责的问题,而是要重视当今的环境保护问题。通过这一案例,学生提高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地理案例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乡土地理案例;地理教学

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次提出了案例教学(Case Method),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它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

作为一种从国外引入的新颖的教学方式,要将它与我国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教学方式,生搬硬套肯定不行,而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则为案例教学法提供了执行的新方向。新课程与案例教学的相关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基于这些考虑,笔者认为应该在地理教学中充分重视乡土案例教学的选择。

一、“乡土地理案例”的概念和意义

(一)“乡土地理案例”概念。本文的“乡土地理案例”是指依据新课程标准,以突破本节教材的重难点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本地市或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的本地市或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具体的地理情境(文字、图片、影像等),并将之作为课堂展示的案例。其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必须结合乡土地理,而形式则可以多样,可以是文字材料,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影像,等等。

(二)“乡土地理案例”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前它更多的是运用于法学、管理学界等领域,而我国对案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它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成熟。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不断对这种案例教学法进行尝试和研究。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是十分常见的,但如何“精”用案例,“巧”用案例,既能用案例说明问题,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识到书本知识同样能适用到现实生活中,即“生活中处处有地理”,那就是二者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乡土地理案例”的特性

(一)“乡土地理案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国近代地理学基础奠基人竺可桢教授,1929年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因此,较之于普通案例,“乡土地理案例”所采用的信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乡土地理案例”在教学中互动性更强。在教学中讨论与他们生活有关的“乡土地理案例”,总是会得到班级绝大部分学生的互动,课堂的活跃性更好。因此,整个教学过程能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完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目的。

(三)“乡土地理案例”实践性更强。“乡土地理案例”可以在一般的案例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用上课所学知识对家乡作贡献。

三、“乡土地理案例”地理课堂中的实施

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以“福州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乡土地理案例,在地理课堂中展开谈一点管窥之见。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问题。导课部分,笔者利用了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游戏“QQ农场”,通过展示“QQ农场”的游戏界面中的标语“菜随我动,想种就种”提出问题:在现实的农业生产中,真的是“菜随我动,想种就种”吗?由于学生对“QQ农场”这个游戏的喜爱和熟悉,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同时大家也都抱着极大的兴趣学这节的课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现实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并讲解了这一概念的内涵。

(二)运用“福州农业”的案例突破重点。在这个环节中,通过结合福州的具体实例,设计以下活动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因地制宜”这个概念。

活动一:大家会在闽侯县、永泰县和平潭县这三个地方分别发展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和林业中的哪几种?并说明原因。

提到自己家乡的农业,学生十分感兴趣,相互间的讨论更加激烈,大家纷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着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得出本题答案和结论:

闽侯县: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耕作,适合发展种植业。

永泰县:这里地形以山地为主,适合发展林业。

平潭县:这里河湖众多,适合发展渔业。

结论:农业生产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源、河湖等。

承转:除了考虑这些自然条件,我们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那么,哪些是农业生产要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呢?大家来看下这个题目:

活动二:福州金山建新大爷面临如下两种选择,或者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或者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你们有什么好提议?

当时笔者在福州三中金山校区讲课,学生一看屏幕,怎么讲到自己学校附近的建新镇的农业了?他们很是关注,也十分兴奋,没想到地理知识居然就在身边。而且学习过后,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反思。经过讨论,最终得出以下答案和结论:

答案:应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因为这里靠近城市中心区,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小结: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要考虑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技术等。

正是通过几个活动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教材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福州农业”这个乡土地理案例的应用,充分带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同时也在学习中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中纷纷对福州农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教师则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家学完课本知识后,回去再查找相关资料,继续深入探究,寻找福州农业的“新出路”,学生在课后也非常认真地去做了研究,结合研究性学习,展示了许多自己的成果,比如,《闽侯“农家乐”》《QQ农场真实秀》《什么是生态农业》等作品。学生真正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并能真正去思考自己家乡的经济建设,发展方向,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感情。

四、关于“乡土地理案例”的一些思考

“乡土地理案例”既具备普通案例的一般特征,又能很好结合了乡土地理,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案例,能有效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但是,在施行进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案例搜集的难度大;如何删选案例中的有效内容,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乡土地理随时间的变化要求教师及时对“乡土地理案例”进行更新以保证其科学性,等等。

总之,“乡土地理案例”能真正地创新课堂,既能让学生轻松地在课堂中掌握知识,又能让教师在准备过程中也得到知识的提升,从而推动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35.

上一篇:安全技术范文 下一篇:经济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