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1:21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篇1

预防兽医学是研究动物传染性疾病及侵袭性疾病的病原特性、致病机理、疾病流行规律、诊断以及预防、控制的原理及技术的科学。本学科主要由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等多个相关二级学科组合而成,研究范围涉及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感染对象,深入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是兽医学一级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体现。该学科不仅事关动物保健,还直接服务于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动物检疫、生物制品、兽医卫生行政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1 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把握

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由于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及应用认识不充分,他们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重复国内外最新研究,表现为对国内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的跟踪性研究很多,①因此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研究内容过分集中和单一,很难有创新和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管理专家们指出:今后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应把预防兽医领域经典的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基础理论同动物实验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才能进一步扩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最终把病原落实到易感宿主动物,把病原和构成病的易感宿主动物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阐明病原的致病机理,在弄清病原致病机理的基础上,才能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防制产品,制定恰当的防制措施,减少动物传染病所带来的损失。

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还应立足于当前我国畜牧生产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视研究畜(禽)群中宿主动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物的易感性、病原对不同易感宿主的感染规律,研究病原生态学,阐明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病原在畜(禽)群中的共同存在以及不同病原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病原的变异及重组等对其毒力和致病性的影响等,②这样不仅能把新技术更好地加以运用,同时也能解决我国畜牧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预防兽医学问题。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应结合国家科技管理政策导向和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在研究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合理定位细致的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2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作为预防兽医学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自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在预防兽医学的病原学、免疫学和疫病预防与控制学研究等方面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形成和发展以及与预防兽医学其它学科如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整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它学科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预防兽医学在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病原的生物特征、发病规律、致病机理以及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③因此,作为预防兽医学的研究生,广泛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对提高其研究水平和拓宽其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开设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应将其与其他课程密切联系起来。

3 教师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师,不单单是研究生的导师,它还包括了不直接承担指导研究生研究任务只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和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责任,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导师作为主导指导研究生在其他教师的课堂或实践教学下,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导师指导下独立选题或完成导师承担的课题,不管是独立自主选题还是完成导师的研究课题,都需要研究生以课题为载体,完成课题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发表相应的研究论文。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但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培养下,以研究生本人在长期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完全可以获得和不断提高的。从总体上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教学令人堪忧、导师指导不尽人意、学生素质下降和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不严等,严重影响了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教育

转贴于

资源的紧缺、教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的不利影响,研究生教育从精品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学生素质难免良莠不齐,再加上学校对教师和研究生的管理的松懈,教师和研究生都没有充分重视自己的职责,教师没有严把教学质量关和研究生论文质量,学生停留于应付论文,甚至出现大量的论文抄袭现象等,同时研究生和教师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与国内教师比较,国外教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做法值得提倡,他们在研究生生源上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后,在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上充分发挥培养研究生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科研能力的作用,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导师指导方式,促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④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不断加强对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动手能力和接触生产实践环节的培养,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一手研究材料,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

4 实验室是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必要的硬件支撑

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疫病的群防群治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经济动物来说,预防兽医学对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更是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兽医学实验室特别是预防兽医学实验室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院校培养兽医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从事兽医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人才的基础。⑤加强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实现“预防为主”动物疫病防控方针的基础。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应合理规划布局,将实验室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比如准备室、病毒室、细菌室、血清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以及学生教室等功能间。只有实验室功能分区恰当,合理布局,按标准配置实验仪器,这样才能为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篇2

近年来苏联医学科学院社会卫生与保健组织学科学委员会和它的五个专题小组进行了许多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的社会卫生研究工作。例如,在苏联保健部的领导下,社会卫生与保健组织学研究所制订了《1986一1990年加强预防疾病和巩固苏联居民健康的综合计划》,这里包括保护周围环境、巩固居民中各种社会人群的健康和预防最重要的疾病的2000多个具体课题.这个计划规定研究和运用一些方法和手段,以保证:—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中的劳动安全和劳动条件的健康化;—综合性地研究、掌握和保护天然治疗资源,以便在治疗和顶防疾病的工作中广泛地利用它们;—发展群众性的、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和休息;—教育、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以保证从居民健康的角度最良好的生活方式。几年来与24个专业临床研究所、教研室和地方卫生机关在大规模的实验过程中,研究所还研究了逐步过度到全民防治服务的方法和组织问题。

确定了预防性医学检查在对居民的不同人群进行防治服务中的作用和地位,各类医学机构在防治服务工作中的规模和性质,以及各类专科医师和诊断科室参加这项工作的程度。研究了进行全民防治服务和群众的性医学检查的组织形式。所进行的有关防治服务的实验研究的一切重要结果已成为与一些研究所一起制订的发展防治服务的广泛计划的基础。刚开始进行的有关科学技术革命的社会卫生问题的综合研究是非常切合时代需要的.对居民在中不同人群的健康的研究,特别是由苏联社会卫生与保健组织学研究所、苏联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和全苏妇幼保健中心进行的儿童健康状况的综合研究有着巨大的社会和医学价值。

苏联社会卫生与保健组织学研究以及卫生学方面的各研究所在进行《工业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的生态学问题》的综合研究过程中,确定了居住在城市中气候状况不同地点的居民的健康特点。发现的在发病率和其它临床指标方面的差别使人们有可能根据居住地点、年龄和一系统社会条件制订更具体的预防措施。在人的生活范围内的变化的影响下,不仅在居民的疾病方面、而且在人口过程中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头几年的社会卫生研究发现了有关人口过程的水平、规律和趋向,人口过程最重要的趋向之一是居民“老化”和60岁以上的人所占的比重增加.据人口学家的估计,到20世纪末,老年人所占的比重将达到20肠。这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卫生意义,后者要求加快研究改善老年人医疗救护工作的医学组织措施。

和过去一样,在死亡率的结构中心血管疾病占有显著的地位。虽然近2年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趋于稳定并略有下降,但这些疾病不仅对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和不可逆转的损失的规模产生明显的影响。沃罗涅日的研究人员得到了新的材料证明心血管疾病在形成农民最主要的健康指标方面占据主要地位;这些疾病在农村的发展超过了城市居民因这些疾病而致残和死亡的增长速度。这在处于能劳动年龄的男人身上特别明显.这些材料已成为农村居民对专科门诊服务的需求指标的基础。居民死亡的第二位原因是恶性肿瘤。在死亡率结构中占有明显地位的还有不幸事故,中毒和创伤,呼吸器官疾病.在40岁以下的人中创伤是主要死亡原因.还发现了主要死亡原因的地区特点。所获得的有关人口再生产的医学社会特征的材料是在我国制订和实行积极的人口政策的先决条件之一。

近几年来进行了与制订提高对居民的医学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的综合措施有关的研究工作。在当前卫生工作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医务干部问题在数量上已得到解决的条件下,确定卫生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途径有着重妥意义.在对改进全国卫生计划定额基础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居民结构变化预测的不同,有区别地制订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各经济区的居民医疗预防服务的定额标准。还科学地制订了医疗预防机构网的布局原则。这些建议被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采纳运用于居民在消费预算的计划中。

苏联科学技术进步综合计划的《保护居民健康》部分研究了卫生工作发展的预测,并根据这项研究的结果,结合人口状况和周围环境因素,拟订了保护健康的基本发展方向.但是,卫生工作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必须达到更大的效果。苏共中央二月和四月全会(1984年)对‘医学科学和医学实践提出了进一步巩固苏联居民健康的新的巨大任务。苏联保健部制订了苏联卫生工作的医学科学1986一1990年的5年发展计划的基本目标和方向。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社会卫生学的专家们应当就全国保健组织进一步发展的远景的科学根据方面进行大量的基础性质的研究工作。应当集中自已的注意力于卫生工作的各种根本问题。今天,属于这些最重要的问题是:

研究在现代条件下发展预防疾病和对居民的防治服务的科学基础,并根据不同人群和全国各地区的特点科学地规定实施步骤。

研究在发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居民健康的规律性:用居民健康指标和经济指标评价卫生工作发展的最终结果的方法.

研究管理卫生工作,组织对病人的各种医学救护和治疗,保证提高医疗工作质量的措施的科学基础。

卫生经济和卫生计划间题,以及预测卫生工作发展的科学基础,卫生工作物质技术水平的作用的科学基础和它对国家经济的贡献。

在卫生管理和卫生计划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和数学方法,建立有组织的运行图和工艺以保证最有效地利用电子计算机。

发展社会主义卫生工作的理论和组织问题,对资产阶级有关卫生工作问题的理论的批判。—医学中的信息,科学管理基础的方法学和理论问题。

研究在国内各经济地理区域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符合卫生标准的各类人群的行为的科学基础.在这些问题中,现阶段主要的是强化卫生工作,预防疾病和对居民的防治服务问题。正是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治疗个别人或个别人群的全部效果转而为解决提高整个卫生工作的效果问题,这可以在居民健康指标的改善中反映出来。#p#分页标题#e#

首先应当研究一级预防的科学基础以论证这样一些国家、社会、文化和其它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消除促使疾病产生和蔓延的条件、特别是决定当前婴儿死亡率水平的那些疾病。必须在专门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国各地区、人群、最重要的疾病确定这样的条件的因素,以便在预防计划的以后发展阶段可以大致上评价这些问题在各地区的社会、医学和经济意义,以及评价预防计划在防治这些疾病方面的效果。这就可以确定某些计划的优先地位,并可在国内各人群和地区中疾病的构成和形成条件的差别逐渐消失的期间用实施这些计划过度到采用目标计划和目标管理。

社会卫生学者还必须加强对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工作的科学论证。当前提出扩大对最广泛流行的非传染性疾病,首先是心管病、肿瘤、糖尿病的一级预防的措施,以降低诱发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的影响,不仅改变居民的心理定向,泛引导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必需的,而且在门诊部、住院部、疗养机构以组织形式,医务人员的心理状态,医疗工艺,劳动组织等方面也需妥有一定的变化。在群众性医学检查中广泛运用自动化和其它技术,在评价健康状况和卫生工作活动方面必须有一个系统性.社会卫生学家和科学研究所的其他专家们在近期内应当制订出主要非传染性疾病高危因素分类的方法指导.在转入国内全民防治服务时期,卫生经济问题和医务工作者的物质和经济刺激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制订确定医学机构工作的不仅医学的、而且社会的和经济的效果的方法很重要。在这方面已走了第一步。高尔基医学院和苏联社会卫生与保健组织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确定了医疗预防工作经济效益的方法.运用这个方法评价卫生工作效益的经验证明必须完善这个方法。

可以在比较节约的方法条件下确定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水平和结构的居民健康的研究工作对规划的实施满足居民对医疗工作和预防疾病的需要的计划特别有价值。在利用电子计算技术记录被挑选出来的人群的基础上建立基础信息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应当特别注意对巩固地段服务、改进门诊部的诊断工作等进行科学研究,包括改进门诊部的咨询工作的组织,扩大医疗工作的规模和提高质量,预防科的工作,康复治疗,等等。社会卫生学者现实的任务之一是改进对农村劳动者医学服务的组织形式,以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居民的专科服务水平。

必须科学地论证如何进一步发展对农村居民的门诊和住院工作,评价目前正在进行的把农村地段医院改为医师门诊所和设立新的医师门诊所的效果,并根据农村医务地段的具体条件(服务半径,到区中心的距离,区中心医院的规模等)研究这种改组的效果。应当加强有关改进区中心医院和区间医院的工作的研究,这两类医院是向农村居民提供专科化医学服务的在农村的主要机构.在与改进农村医务地段居民医学服务有关的研究工作中,对区中心医院专科医师流动专科服务的组织形式的研究应占重要地位。这些研究工作对制订有效的人口改革是一种科学的贡献,由于劳动资源增长的减少而实施这种政策有着特别重要的国家意义.对卫生工作先进经验的正确评价也有着重大的方法学和实践意义。建立新的医疗服务形式的工作大大加强了。研究机构应当制订客观评价新组织形式的效果的方法,为扩大和进一涉推广这些新的先进的工作形式应当研究出它们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这些问题与卫生工作领域中科研成果的运用问题紧密联系.应当研究对所提出的建议和联系预期效果运用这些建议的途径的评价方法(主要用居民健康指标,利用卫生资源的强度和经济性的指标)。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认为科学研究工作结束,而实际建议已充分地准备在实践中运用.必须有更多的实验基地以便在实践中运用新事物并使卫生机构均掌握先进的工作形式。改进管理结构,工作作风,管理工作的组织和质量,运用规划—目标计划和形式,和运用新的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的意义提高了。这首先在于研究在州、市、区一级管理卫生工作的最合理的形式,特别是使用现代计算技术。这有助于发现主要问题和使卫生工作的目的具体化,可以寻找发现医疗特别是预防工作的有效手段和有效地管理医疗预防工作的形式。

提高管规决策科学性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改进管理的信息保证,特题是相应材料的自动化处理。应大大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和数学方法扩大制作模型,制订自动化处理卫生资料和卫生工作,特别是在医学卫生统计、计划财务计算、药房工作等方面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具体的目标规划。每年对居民进行防治服务的准备工作的经验暴露了整个科学劳动组织问题的尖锐性:接受检查人群的组织,他们在机构内部从预防科开始的流程,对这些科室的医学技术装备,保证工作人员和接受检查的人们的良好条件.从登记、检查、确诊、治疗和转入需要防治观察的人群,起很大作用的是自动化的手段。需要研究在新的水平上的医院和门诊部的医学工艺门题.这些问题在准备设计医院和门诊机构,设计医疗设备、技术、考虑它们的分布,以及在劳动机械化等方面都经常能碰到.预防方针的进一步发展要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作相应的修改。大家知道,在产生最重要的非流行性疾病方面,除了外界病源因素外,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人体本身,他对客观条件的适应程度,他的行为,生活活动状况。一系列诱发或直接引起疾病的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人本身造成的,是不正确的劳动、生活、休息制度,不良习惯和传统,不能合理地利用各种物质和社会可能性的结果。这种状况大大提高了在居民中的卫生宣传工作以及在这个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的作用。医学教育系统的工作的最重要方面应该是使全体医务工作者形成预防的世界观,深入理解医学的社会问题,进一步注意巩固健康人的健康和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必须积极地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篇3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被分离之后,两者都取得了自己领域内的重大突破,这是以前所没有的,例如:预防医学证实了牛痘的危害,临床医学也证实了人类的抗病能力在逐年增加。但是,在不断的摸索和研究中,相关研究者也发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也开始制约起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使得这两类学科的前进步伐受到了阻碍。其问题集中表现在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的问题上,就像临床医学所能够取得的成就往往都是建立在已经发生过的或者已经蔓延开的疾病方面,对于那些可能发生的疾病方面束手无策;而预防医学则正好相反,其在研究那些可能发生的疾病时,越来越多的遇到与临床医学相关的问题,而对于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的缺乏,导致了预防医学进展受阻,压力增大。同时,在现代社会里,医疗成本正在逐渐增大,也就预示着医学研究的成本也在增大,政府和社会企业、组织的投资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研究的要求,使得许多高成本的课题无法正常进行,而两类学科之间没有足够的交流,也使得成本降低的几率越来越小,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少,而政府和社会团体对于其研究越来越没有信心,常此以往下去就会产生恶性循环,使得相关研究进行得更加困难。

2整合发展

现代的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已经遇到了研究的瓶颈。双方存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对方进行解决,因此,要想将这两类学科的科研进展的速度提高上去,就必须将两类学科进行整合发展。

2.1推动全科医学

由于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两类学科都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发展,使得其在自身的领域内越来越精通,而对于其它领域则相形见绌。因此,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变得简单起来。另一方面,在整合的同时还要加大全科医学的推广速度,以社区医疗为基础,将全科医学广泛的开展出去,使得预防医学可以利用起临床医学在最基层的实践数据,而临床医学则可以通过预防医学研究的结果对一些流行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服务。

2.2结合教学内容

在工作上推广全科医学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整合的问题,应该从教育着手,合理安排一些教学的内容,使得临床医学类的学生能够学习到预防医学的知识,也使预防医学类的学生能够获得临床实践的经验。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两类研究者只专精本门知识的问题,培养全面性人才,为在以后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上的研究提供人才。

2.3国家推动整合

在医疗界自身改革的同时,国家也要协助改革的进行,政府应该对相关的研究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也要创造各种条件,使得两类学科的研究人员能够充分的交流,以达到互惠互利的的目标。

3结语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篇4

按照《教育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军事预防医学等。笔者对2006年-2010年间我国部分地区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文献简要评述如下。

目前,国内外对于2006年-2010年期间,我国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的科技论的统计与分析比较少,仅有山西医科大学孔瑞珍的学位论文《高等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论文产出的综合评价》对筛选出的27所高校在2003年—2007年间产出的科技论文,经秩和比法逐年统计分析后得知,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具有较高的论文产出能力,提示这些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绩突出。对27所高校预防医学下属二级学科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运用秩和比法统计评价后,得出了在各二级学科方面各大学的科研情况以及优势所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以第四军医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优,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方面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表现突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第三军医大学和中山大学名列前茅,儿少卫生和妇幼保健学以华中科技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最强,卫生毒理学突出的是第三军医大学和吉林大学[1]。在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各高校5年间每年的论文产出数量相对起伏不大,但高校在各学科的论文产出能力并不均衡,需要发挥所长,弥补不足,既要全面发展,也应重点突出。

其他文献主要是对以某地区的卫生机构或某一高校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进行研究,例如:温州医学院图书馆赵丽红的《2002-2007年温州医学院医药卫生科技论文产出的计量分析》一文中应用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方法,对2002-2007年温州医学院(温医)教师在国内生物医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SCIE收录国际论文进行定量研究,提供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和测评结果。文中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按照论文机构分布、论文作者分布、载文期刊分布、基金资助项目产出论文情况统计分析等,得出2002-2007年间,温州医学院国内发文和SCIE论文量均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就目前而言,与国内一流医学院校尚存在一定的差距[2]。浙江省医学情报所的舒畅和《移植杂志》编辑部的沈敏共同完成的《浙江省各地区医学科技论文计量分析》一文中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对浙江省11个省辖市在2002-2007年发表的生物医学文献进行统计,按照11个省辖市的总量、省辖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量、11个省辖市排名前五位的学科等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对浙江省各地区的生物医学水平进行分析,发现浙江省生物医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但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十分明显,尤其是省属单位占居了主导地位,市级医疗单位难以与他们竞争,该文对以后这些地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还有部分文献是仅仅研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文献计量指标的有关情况,中华预防医学会的刘玮完成的《从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变化看预防医学和卫生学期刊的进步》一文中,从选取的7个主要文献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总引比、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数比、平均引文率等来对2005和2006年全国科技期刊、医药类期刊及预防医学期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78种预防医学期刊的平均指标值稍低于全国期刊和医药期刊。但增长率大部分高于全国和医药期刊,表明预防医学期刊的发展势头较好[3]。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篇5

随着医学发展的逐渐深入,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地给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传统中医“治未病”思想恰好契合于当前这种健康理念。“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本文就中医“治未病”思想,追溯其源流,综述其现代研究及应用进展,以期为现代中医治未病事业作抛砖引玉之用。

1 理论研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论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可见,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此为开中医治未病思想之先河。《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为防止病邪的侵害,告诫人们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的小金丹方“服十粒,无疫干也”,更是开创了药物预防之先例。

蓝氏[1]对中医“治未病”的源流进行疏理,认为《内经》是治未病理论的奠基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叶天士《温热论》在治未病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上均有新发展。边氏[2]则从五脏相关的角度探讨治未病的临床意义。

张仲景注重与临床结合,故而比较偏重于“有病早治”、“既病防变”。《金匮要略》中的《脏腑经络先后病》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这段论述是张仲景治未病“既病防变”思想的集中体现。另外,在本书中多处论述体现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如《血痹虚劳病》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既曰平人,是病象未显,但脉象已改变,从脉象改变上揣知其人有虚劳。《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平人无寒热表证,若有短气不足息的见症,就应预知其有里实。《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风水尚未发,但从上气喘躁等症状推测病者欲作风水,即先以汗法治之。

《伤寒论》于六经病篇之后,设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示人疾病初愈,应慎起居、节饮食、勿作劳,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治疗与调理,方能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作,以收全功。这段论述体现了“防其复发”的治未病思想。

故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内经》、《难经》基础上,对治未病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现代卫生学角度而言,汉前基本上处于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阶段,《金匮要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和三级预防(病残预防)观念。

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虽注重温病治疗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但对险恶危急之证则强调客邪早逐的原则,以消除致病的根本原因。如邪入营分而见斑疹隐隐,必须“急急透斑为要”,故用清热凉血之剂,使营血热毒得解,以防邪陷入里,造成内闭外脱之险证。同时,叶天士强调先证用药的原则,如“烦渴烦热,舌心干,四边色红,中心或黄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气热烁津,急用凉隔散,散其无形之热。”本病虽在上焦,但三焦同治,注重泻下,釜底抽薪,以防无形邪热积于肠腑和肠中糟粕相结而成阳明腑实之证,故清下合用以及早截断病势。“先安未受邪之地”,则更突出了叶天士治未病防其传变的思想。叶天士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如对素体阳气不足者,治疗时注意顾护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对于素体阴虚者,则指出“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即患者体质不同,则用药有别。

喻嘉言《医门法律・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未雨绸缪之计。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也反复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其实均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均包含了治未病的思想。

现代医家在古代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术理论观点,对中医治未病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认识。姜氏等[3]着重探讨了“治未病”的含义,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几个方面。胡氏等[4]对《易经》与《内经》的“治未病”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观是《内经》防治学说的精髓,总称之为“治未病”,而其源盖出于《易经》,并具体比较分析了《易经》的防患未然与《内经》的未病先防、《易经》的不药而愈与《内经》的既病防变的思想。毕氏[5]从熵理论阐明熵病与未病的一致性,分析熵病的病机,说明调理熵的变化以防病治病的重要性,强调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先进性。张氏等[6]对《内经》“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状态的防治进行了理论探讨,总结分析出“治未病”指导治疗尚未发生疾病,而人体阴阳平衡已出现偏差的“亚健康”状态时,重视整体调节,注重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应用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保持健康无病。认为努力探讨传统中医药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原则和办法,开展亚健康状态的防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柴氏等[7]分析了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阐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关系及其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意义,建议要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尤其是中医的全科医生。一二级医院应以全科医生为主,不宜过细分科;着重培养心理医生,开展心理矫治,更多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体系,体现“形神统一”观,使更多的心理、情感、思维等问题在萌芽状态得以解决。还要建立、健全医学气象预报、环境医学检测等,防患于未然。庞氏[8]将“治未病”在中医肿瘤学中的应用与西医肿瘤学的三级预防结合研究,认识到在西医学肿瘤病的控制战略中,癌症的三级预防是指:一级预防,是病因学说的预防,也就是在癌症未发病前预防其发病;二级预防,是指已经癌变则争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第三级预防是预防其复发转移。可以看出,现代医学的肿瘤病三级预防战略,与中医的治未病的未病之前的摄生养慎,已病后的及时治疗、防其传变以及瘥后防止复发的理论大有暗合之处。故而,“治未病”思想对肿瘤病临床、用药、调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程氏等[9]以中医“治未病”预防思想的文献梳理为基础,对针刺及艾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作了初步研究,得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与现代主张的三级预防概念十分相似,以及古人“治未病”十分倚赖于针灸疗法,但在具体应用中,艾灸应用则多于针刺应用的结论。从而加深了对针灸治未病这一理论的系统性理解,以期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使之具有更积极的指导意义。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进行了现掘和理解,对我们的中医治未病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2 临床应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及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医治未病理论契合于现代中医预防医学、亚健康状态的医疗保障的临床实践,其应用正逐渐推广开来。龚氏[10]对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性与临床滞后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改变现状的方法,包括改变陈旧观念、提高重视程度,引进高新技术、提高诊察技能,开展临床科研、设立未病专科等设想。王氏[11]在阐述“治未病”理论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的基础上,指出“治未病”理论在临床实践中遭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思想观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其二,诊察手段局限落后,缺少客观检测依据;其三,宏观辨证的意义常被忽略,应有作用不能发挥;其四,临床科研落后,不能促进“治未病”临床实践。并针对主要困难,提出设想建立“亚疾病”概念,推动“治未病”理论的深人发展,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无病有证的治疗。李氏等[12]认识到“逆针灸”作为“治未病”主要手段之一,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并对此作了详细综述。周氏等[13]综述总结了灸法“治未病”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情况,提出灸法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无毒副作用、方便经济等特色在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仍将占有一席之地。王氏等[14]研究指出中医学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积累总结了大量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其积极参与到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对解决未来13亿中国人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问题以及中医药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同时,在进行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基础上,使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实践研究中有了可循途径[15-20]。

在具体疾病的治疗方面,治未病思想同样在指导治疗方面意义深远。董氏[21]从临床与理论结合的角度出发就温病高热中治未病学说的具体应用作了探讨,提出了温病高热急症的治疗除采用顺应性疗法的同时采用“治未病”的方法。主张“卫气同治、气分早下、三宝早用、气营血三联”等具体治法。王氏等[22]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以扶正为主,补肾为辅,扶本固肾,对症治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陈氏等[23]根据多年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经验及SARS继发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特点,认为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对股骨头坏死的防治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医中药的辨证用药,可以减轻术后下肢肿胀、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形成,而运用适当的中医传统锻炼方法,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肌力和髋关节功能,为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及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孙氏[24]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总结,就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证型以及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强调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胰岛素抵抗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作用。陈氏[25]根据多年治疗糖尿病性肾病的经验及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病特点,认为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对糖尿病性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今年年初,在广东省中医院成立治未病中心,已经显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三个层次,贯穿疾病隐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的全过程这样的功能定位,将治未病中心分为三个板块:“体质辨识体检中心”、“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和“传统疗法中心”。三个部分以中医体质学说为主线,相互贯穿,相互补充,环环相扣。这为我们应用中医体质学说“治未病”实践的广阔前景开创了良好的开端。

总之,随着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在当今人口老龄化、疾病医疗负担加重为基础的广泛社会问题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的医疗策略和服务模式成为众望所归。中医“治未病”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积累总结了大量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中医应抓住机遇,适应变化,拓展自身生存的空间。

3 参考文献

[1]蓝毓营.“治未病”源流述略[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9):48-49.

[2]边玉麟.五脏相关治未病临床浅探[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2):145.

[3]姜惟,童园园.“治未病”的含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4):209-210.

[4]胡永信,于亚丽.对《易经》与《内经》“治未病”的比较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00,16(5):7-9.

[5]毕鸿雁.熵理论与中医“治未病”[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5):353-354.

[6]张景明,陈震霖.亚健康的防治与《内经》治未病理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6):20-21.

[7]柴可夫,钱俊文.“治未病”学术思想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意义[J].甘肃中医,2002,15(5):5-7.

[8]庞德湘.《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与肿瘤病学三级预防[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3):171-173.

[9]程洁,李忠仁.针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4(3):49-51.

[10]龚婕宁.“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性与临床滞后的改变[J].中医药学刊,2003,21(1):132-133.

[11]王红梅.“治未病”理论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探微[J].中医药学刊,2004,22(9):1671-1672.

[12]李晓泓,李辉,翟景慧.逆针灸在治未病中的意义及其应用特点[J].中医药学刊,2003,21(5):651-652.

[13]周鹏,赵仓焕.浅谈灸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865-866.

[14]王琦,董静,吴宏东,等.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实践健康促进[J].中医药通报,2006,5(3):1-4.

[15]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16]王东坡,王琦.论体质分类研究的源流及其科学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6):374-376.

[17]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上)[J].中医杂志,2006,47(4):250-252.

[18]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下)[J].中医杂志,2006,47(5):329-331.

[19]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2-14.

[20]朱燕波,王琦,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性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5-17.

[21]董少群.“治未病”在温病高热急症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16(5):6-7.

[22]王永梅,符林春.从“治未病”入手论治艾滋病[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12-13.

[23]陈卫衡,刘道兵,张强.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继发性股骨头坏死的防治[J].中医杂志,2004,45(4):317.

[24]孙云霞.试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预防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中的应用[J].甘肃中医,2006,19(10):5-6.

[25]陈静.中医“治未病”理论与糖尿病性肾病防治的探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9):1182-1183.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篇6

随着人们对健康提出新的理解,预防医学在维护人类健康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鉴于我国预防医学的发展相对落后,结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战略,针对如何在工作中应用创新思想,本文对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预防医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从制度和人才培养内容两个层面上提出了建议,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预防医学;创新;发展;制度;人才培养

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创新是一种概念化过程,它以新思维、新创作、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是人类特有的认知和实践的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的核心战略。在新常态下,如何将此战略思想转化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工作指导方针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那么,如何才能用创新驱动发展的思想来指导工作,避免盲目、不切实际的创新呢?我们的看法是:知不足而谋发展。首先,要找到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或不足,然后找出解决问题或弥补不足的办法,最终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工作法则。作为预防医学领域工作者,下面以如何进行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为例,浅谈如何在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预防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是一门从宏观与微观的两个技术手段层面,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规律,从而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进而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综合性医学科学。它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分支学科,是医学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与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预防医学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针对当代社会特点,以下几个方面将是预防医学的重点发展方向:①老年性疾病。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呈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因此促进老年人的健康、预防老年性疾病将是当务之急。②传染病。虽然很多传染病已经得到控制,但是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随时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传染病依然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③非传染性慢性病。对由于环境、职业和心理等因素导致的非传染性慢性病的研究和防治是预防医学面临的新难题。④精神卫生问题。当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际关系比以前更为复杂,生活节奏快速紧张,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急剧增多,并出现新的精神卫生问题。因此,如何应对当代的精神卫生问题也就显得更加复杂而重要了。⑤环境恶化问题。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全球范围内的空气、水、食物等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环境恶化而带来的健康问题将是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⑥食品安全问题。随着物质的丰富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近年来,食品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频发,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因此,食品安全将是一项长期的公共卫生工程。⑦不良的生活方式。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吸毒)而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已是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上7个公共卫生问题是预防医学专业需要高度关注的领域,下面从制度和人才培养内容两个层面阐述当代预防医学如何应对上述巨大的挑战。

1.制度改革的创新。制度改革的创新是指在目前现存的基础上,设置能够高效激励人们行为的新制度来实现持续发展和变革创新。制度创新能够改变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改变人们的行为,最终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发现更多新知识、创造发明更多新物质以及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进而为发展提供源动力。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由于制度和创新是互为促进的关系,所以预防医学相关的制度应该以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策略、措施及制度来解决公共卫生问题,并适合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与发展。同时,相关制度为预防医学的研究、人才培养与发展,以及策略、措施和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保证,最终形成了良性循环,推动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人才培养的内容改革。结合上述预防医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预防医学的人才培养工作应该是技能、科研和科普并重发展。扎实的基础和熟练的技能是专业人才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这也是我们目前人才培养的主要焦点。现在预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学习了临床和预防的专业知识,可以说在技能培训方面做得已经很好了,但是在科研和科普两个方面的培训还很不足。科研是推动科学不断进步发展的源泉,从长期的角度看,预防医学所面临的问题不断在变,不同时期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因此,预防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投身于所在时期的具体问题的研究,才能使预防医学满足社会的需要,并最终推动预防医学的发展。同时,从事预防医学的工作人员需要把科研成果及时告知社会,使预防医学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因此,预防医学的人才培养应该是技能、科研与科普并重的教育模式。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化学教研室在教学内容上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卫生化学这门课程上,强调应用为主线,以近年来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为案例,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向学生说明了科研如何有效帮助解决公共卫生的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及加深对科研的认识。同时,在实验课上设置综合实验,让学生针对感兴趣的专业方向,通过查阅文献后使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解决自己所研究的问题,从而实现学以致用。从学生反馈的结果看,本次教学内容的改革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以上是鉴于我国预防医学的发展相对落后,结合我国提出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战略,应用创新如何驱动发展的指导思想,对预防医学目前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然后从制度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内容的两个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预防医学的人才培养提供实用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06.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新华网,2012.

[3]傅华.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邓敏.国内外预防医学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

[5]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EB/OL].人民网,2007.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篇7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以及《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意见》中提到:“我国将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应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服务。目前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两大部分,其中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血服务以及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和安全饮水等12个领域。群众对全科医生服务的需求调查显示,95%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对疾病的预防和促进机体健康等方面进行健康知识教育;96%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进行传染病防治和预防接种及除四害的工作指导[4]。但我国现行的医学包括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传统的重疾病临床治疗轻疾病预防保健的思想严重”,因而造成注重疾病治疗,忽略融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医疗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等课程不感兴趣,其相关知识和技能欠缺[5-6]。为提高基层全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理论知识,国家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而就其实践能力的提高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仍处于过渡期,完整的全科医学大学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没有与之匹配的全科医学临床实习医院[7]。对于全科医学的公共卫生服务实践能力的教学实习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的课程改革来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努力提高全科医学毕业生服务社区的能力,培养服务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实用型全科医生。

2基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改革

2.1课程改革目标

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的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学生应该满足基层民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对从业人员应具有的基层卫生服务的岗位能力要求,满足卫生行政部门对基层卫生服务的要求,满足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医药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能力要求,并能在毕业后尽快通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取得医师执业资格证书。

2.2课程内容改革目的与理念

临床医学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沿用的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五大学科课程的压缩版,知识缺乏整体性,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应用型、创新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也忽视了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相结合,毕业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需要和自身职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居民及国家对他们职业能力的需求。在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应结合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卫生行政机关要求的卫生行政能力和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素养,发挥预防医学的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社区科研、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引领和储备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兼顾多方要素,摒弃过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由知识带来的受教育对象的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的全面发展,摒弃过往为工作而工作的态度,转化为工作是我的能力体现,推陈出新。

2.3课程内容改革实施思考

预防医学涵盖的的五大学科,看似一盘散沙,其实他们都紧紧围绕着“健康”这一主题。结合新时代公共卫生主题,在预防医学课程内容改革中应紧密结合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以及强化学科内部知识间的兼容、渗透与连贯。既然他们都属于医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他们之间就一定有着必然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改革中,将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模块,第一模块为现代健康观即绪论部分;第二模块为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即原环境与健康;第三模块为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涵盖医学统计和流行病学;第四模块为健康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原预防与控制。添加第五模块健康相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第六模块健康相关行政管理。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强化现代健康观,并将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贯穿到整个社区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服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终身医疗服务(活动)中去。

2.4课程内容改革实施实例

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各种职业能力融入预防医学教学中,是本次课程内容改革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基层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为例。第一部分学习认识三级预防的开展在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学习完后,总结和思考“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自然、职业、饮食、心理、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如何在社区开展高血压的三级预防”;第三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考核,指标计算方法、社区高血压调查报告、本地区的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第四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控制干预(社区危险因素、干预方法、效果等)研究;第五部分是根据社区人群社会—心理—生物特点分析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社区管理方法、分析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提出改进措施;第六部分是高血压防治相关政策、法规与卫生服务。课程学习最后,学生结合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全科医学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健康与卫生问题,通过查阅论文、教师指导开展学术研究和/或论文撰写。

3结束语

高职高专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既要满足岗位需求,又要满足职业资格考试需要,传承知识,并且体现高等教育的探索性、研究性、创新性,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和职业高度有着终身的影响。本次内容改革探索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专科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能力培养和维持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下一步将开展实践研究,提高预防医学课程在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专科学生中的教学效果。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口腔预防;保健;实践课程

口腔预防保健科学研究群体口腔患病规律、患病情况并提供相应的预防与保健措施,是培养医学专业学生融入社会的必修课程,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此门学科的特点,在实践中我们证明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腔预防保健知识、沟通宣讲、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非常大的提高效果。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国际社会认同程度很高的一种课程学习模式,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所学知识、获取新的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践精神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兴趣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PBL)、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角色扮演模式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习明纳课(Seminar)、服务学习等七种模式。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是领路人和清道夫的角色,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项目,让学生切合自身学习特点与学习方向来发展自身长处,补足自身缺点与学问中的短板。当今社会,人们的口腔疾病预防与保健意识薄弱,大多数人只有在患病时才会寻医问药,学生中也存在推崇医疗技术的学习,而忽视向人们普及口腔预防保健知识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以研究性学习教学法为中心,推动学生掌握口腔预防保健以及宣讲技能,成就学生步入社会融入社会的硬实力,例如:在普及预防与治疗龋齿的群众宣讲活动中,宣讲对象很大一部分是儿童和老人,因为龋齿在儿童和老人中的发病率高达77%,所以在宣讲过程中就要注意使用通俗的语言,注意文化差异,保证宣讲对象能够理解宣讲内容,从而达到宣讲目的。

二、研究性学习在口腔预防保健

教学中的实践——口腔健康教育模拟课堂学期开始,任课教师依据口腔预防保健课程实验大纲,布置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实践课题,内容可涉及口腔预防保健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例如学生以兴趣选择为主导,组成8到10个人一小组的实践团队,通过网络、课本、图书馆等搜集所需理论知识,运用幻灯片演讲、视屏解析、小品节目等形式来进行期末汇报总结。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法能够让学生在主动、自觉中学习自学的方法,掌握自学的要领,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开展三次左右的座谈会,来查看学生项目实施的进程,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启发他们思考。学期末汇报时,汇报学生模拟口腔健康教育宣讲者,其他学生和教师模拟宣讲对象,教师按照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进行当堂评价,以专业理论知识的准确性,施讲者语言的通俗性与层次性,以及对场面的把控能力、演讲时间的安排,内容的重点突出等方面来评分。

三、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医学的特点是知识更新速度快,并且仍然在快速发展,因此,在知识技能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医学的学习与医学人才的培养。而研究式学习恰恰满足这一点,利用学生求知欲强,乐于团队合作的特点,以项目研究教学法来施教是符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要求的。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小组为单位做项目研究时,小组内成员会有迫切想展现自己价值的心理,在项目理论知识或是其他方面的学习上都会奋力直追,在学习主动性上势必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在自主研究、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等方面的能力也会随之而提升。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完成了转变,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在未来专业工作方面的竞争能力,在工作中能够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口腔预防保健意识。很多学生重于治疗技术的学习而轻视预防保健科学的学习,导致了目前口腔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中存在预防保健意识低、现场沟通能力差等情况,不利于为社会人群口腔预防保健做贡献。因此,开展研究式教学的实际意义就展现出来了,它不仅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式,还提高了学生与人沟通,宣讲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口腔预防保健意识。4.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研究式学习在对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方面也有其实际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偏向于指导、组织、启发。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配合研究式学习教学法,更好地引导学生,并对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反馈。

上一篇: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下一篇: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