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预防

时间:2022-10-20 10:41:51

摘 要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传染性疾病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但在降低传染病发病率的同时,预防接种导致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预防接种工作的预期目标是既要达到最大的防病有效性,又要把不良反应的风险降到最低。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处理预防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科学有效地提高预防接种质量,我们对接种后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预防接种 不良反应 相关因素 预防措施。

预防接种是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者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机体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长期的预防接种实践经验证明,目前所用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但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造成预防接种后可能出现一些与接种疫苗有关或无关的反应,其中大部分属于一般反应,短期内即可恢复正常,仅极少数属于异常反应,病情相对较重,需要临床处理。

预防接种工作的预期目标,是既要达到最大的防病有效性,又要把不良反应的风险降到最低。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处理预防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科学有效地提高预防接种质量,我们对接种后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1)全身反应:主要有发热,轻度37.1~37.5℃、中度37.6~38.5℃和重度38.6℃及以上。部分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稍晚可在6~10天内。部分儿童可伴有头痛、头晕、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倦怠、烦躁不安等短暂症状,一般多在48小时之内消退,很少持续2~3天。

(2)局部反应:接种部位出现红肿浸润,直径小于等于2.5 cm为弱反应、2.6~5cm之间为中反应、大于5 cm为强反应。凡发生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局部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含吸附剂疫苗不易吸收,部分接种者会出现接种部位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卡介苗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溃疡,3-5周结痂,形成卡疤。

2、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极少数儿童在接种后可能出现严重异常反应,要立即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异常反应包括:

(1)无菌性脓肿:炎症表现并不剧烈,轻者可在原注射针眼处流出略带粉红色的稀薄脓液,较重者可形成溃疡。

(2)热性惊厥:先发热,后有惊厥,惊厥多发生在发热开始12小时之内,体温骤升之时。预防接种引起的惊厥,多数只发生1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很少有超过20分钟者。有些儿童可表现为多次短暂惊厥。

(3)过敏反应,在异常反应中过敏反应最常见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水肿等。

(4)其它:多发性神经炎,一般在接种后1-2周发生;臂丛神经炎,一般在接种后3个月发生。

二、因素分析:引起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很多,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包括疫苗方面的因素、接种技术因素、受种者的个体因素等。

1、疫苗因素

(1)疫苗稳定性: 温度对疫苗稳定性影响最大,疫苗贮存运输过程中冷链系统运转出现问题会致疫苗结构发生改变,效价降低,疫苗稳定性遭到破坏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2)疫苗生物学特征、制造工艺、疫苗中的附加剂、疫苗污染外源性因子.可不同程度引起接种不良反应;

(3)病毒株:减毒活疫苗接种人体引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同时其自身的水平传播性质又可能使减毒株恢复毒性,故而可以使接种后人体发生感染。

(4)某些疫苗质量存在问题,疫苗过期变质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2、接种技术因素:接种人员技术操作不规范、无菌操作意识不强,容易引起感染;在接种时没有注意接种途径,因为有的疫苗因接种剂型不同,接种途径亦不一致,某些含吸附剂的疫苗如百白破疫苗,使用时未允分摇匀药液、注射部位过浅因吸附剂不易吸收可刺激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或形成无菌性脓肿;疫苗启用时间过长、前后两次接种部位接近或重叠、间隔时间不够,剂量不准确都会影响免疫效果也可加重不良反应。

3、受种者的个体因素:受种者有接种禁忌症、药物影响或体质虚弱、过度劳累、有过敏史或某种疾病的潜伏期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这类人群在接种疫苗后出现加重或异常反应以及发生过敏性反应,甚致过敏性休克等。例如受种者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就存在着发生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及疫苗衍生脊灰病例的风险。

三、预防措施 :针对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在平时工作中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以提高预防接种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1、保证疫苗质量与安全 :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疫苗、注射器管理制度、冷链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冷链设备档案,每天监测储存疫苗的冷链设备运行情况2次并记录在档;疫苗在运输的过程中要根据环境温度、运输条件使用冷藏设备并做好温度检测、记录;每次接种前要根据各种疫苗受种人数计算所需疫苗,一次性从冰箱中取出放入冷藏包(箱),尽量减少开启冰箱的次数以保证储存疫苗的冰箱温度,此次未用完的疫苗做上标记放回冰箱,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疫苗使用前要严格检查疫苗有效期、疫苗质量,杜绝过期疫苗,疫苗的效价降低或消失及疫苗毒力增强等现象。

2、加强对接种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预防接种资质,杜绝无证上岗,应定期对预防接种人员进行法律、法规、规范操作、疫苗知识的培训,加强责任心,实行安全接种。接种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特性、适应人群、禁忌证等,接种程序、接种途径、接种部位和接种时间等。对婴儿推荐最佳注射部位为大腿前外侧,这种接种部位的优势在于此处神经位置较深,肌肉丰富、血运好,与上臂三角肌注射相比更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接种操作要细心应做到“三查七对”,即查受种者健康状态和禁忌证,接种卡、证,疫苗和注射器外观、批号及效期;核对儿童姓名,儿童年龄,疫苗名称,疫苗规格,接种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严格按照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充分摇匀疫苗,使用合格灭菌注射器,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安全注射。接种部位皮肤用75%酒精进行消毒,禁用2%的碘伏。接种完成后在接种证上记录接种疫苗的时间、批号及接种医生签字等相关信息,防止错种、误种、重种等现象的发生。接种后清楚仔细告诉家长或监护人可能出现的症状,处理措施及注意事项等,让儿童适当休息,多喝水,注意保暖。现场留观30 分钟以上,方可离去。

3、接种前的预检、告知工作,可很大程度减少受种者的个体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接种前接种人员应详细告知受种者家长或监护人受种者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详细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进行体格检查,各种预防接种必须在身体健康时进行,例如,发热时不要打百白破三联疫苗;腹泻时不要口服小儿麻痹症糖丸;长期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儿童有免疫抑制现象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不能接种麻腮风、乙脑等活疫苗;空腹饥饿时不宜打预防针,以免发生低血糖等严重反应;预防接种后剧烈运动会使疫苗反应加重。家长或监护人理解告知的内容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疫苗接种越来越普及,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实施后越来多的儿童得到了更多疫苗的接种机会,接种人群的增加,致使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分析不同预防接种反应发生的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采取综合可行的预防措施,控制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今后必须长期关注的重要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白芳玲.预防接种常见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13. 8.

[2]岳建玲.预防接种中不良反应的处理体会[J].工企医刊,(2013)02-0183-02.

[3]罗耀星.免疫预防与疾病控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69-71.

[4]秦继英.预防接种后的反应和护理[J].中国水电医学,2008,(1):50-51.

[5]马颖.儿童预防接种中安全注射的应用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6]邱仁祖,周志华,周美兰.试论预防接种反应的预防[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5).

[7]杨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0).

[8]朱万英.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上一篇: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和防火墙技术分析 下一篇:隐性刑讯逼供的预防对策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