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保健科范文

时间:2023-03-06 20:16:05

预防保健科

预防保健科范文第1篇

任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最终点都在医院,预防保健科是医院承担区域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终端处理处。我院预防保健科承担着医院辖区内传染病管理、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院内职工医疗保健、传染病报告、疫情控制及死亡生命数据统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开展对居民慢性病管理及健康知识教育等各项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预防保健科工作管理内容和职责

1.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

综合医院是病人和病菌密集的地方,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发生传染病的漏报,甚至还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预防保健科在相关职能科室协助下从全院的角度,从规范疫情处理各项操作、理顺传染病疫情处理程序入手开展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

1.1 严格遵守、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法规,针对国家规定的 37 种传染病,制定出具体、有效的防控、医疗救治及报告、处理管理细则。

1.2 由预防保健科专人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工作。

1.3 督促各临床科室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及时准确地填报报告传染卡。加强结核病归口管理,每年完成涂阳结核病人15例。

1.4 对医院实验室、血液、血液制品、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部门及传染病病原体样本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 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1.5 负责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网络直报(国家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订正()工作,定期检查、指导和督促各科室做好医院疫情管理及报告工作。加强发热门诊和腹泻门诊的监管工作。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报告和防治管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我院积极开展了有关慢病的预防控制管理工作。

2.1 实行每月漏报检查与质量控制制度,并利用简报形式对检查情况予以通报。

2.2 门诊、住院医生每日对确诊的病例填写卡片报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专人负责卡片的收集、整理、核对、汇总登记,并报市疾控中心。

2.3 加强慢病监测工作的规范管理,对临床各科医生进行报卡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2.4 采取主题和日常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向广大群众普及防癌、抗癌的科学知识。

3.死亡病例报卡和管理

我院认真执行卫生部、公安部、民政部下发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指导全院医务人员严格规范化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和死亡病例报告卡,及时、准确进行网络报送。

4.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健康教育管理

我院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和改善环境卫生质量的一件大事,向患者及其家属和广大群众开展健康教育,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积极开展本院的爱国卫生运动,对健康教育工作有明确的计划,医院现有一名院级领导分管医院健康教育并有专 ( 兼 ) 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全院的健康教育业务计划。在门诊或病房各种候诊区域醒目位置提供闭路电视、健康教育专栏和健康教育宣传品。医院积极组织本院医务人员参与市 ( 区 ) 的社会性健康教育活动,对医护人员为病人实施的健康教育计划有定期的评估和反馈。

5.本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体检和保健工作管理

保健科广泛征集在职和离退休职工意见,认真组织职工体检和保健工作,扎扎实实地服务于广大职工同志。目前本院在职和退休职工体检每年一次;女职工每年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一次。本院职工的看病、开病假、住院、会诊和转院等,由预防保健科医师根据病情和有关规定处理。

6.职业、放射卫生监督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的有关规定,负责院内职业病的健康管理工作。安排每年一次从事有毒有害工作人员的体检和从事放射人员每两年一次体检。联系安排每年一次职业病作业场所的环境检测,对个人放射剂量计进行监督管理,每三个月换发一次。

二、预防保健工作管理经验

1.医院领导支持,预防保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科与医务科、护理部及各临床部门等业务科室均能很好的协作,医院预防保健各项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 加强督导检查,提高医院预防保健工作管理质量。每日下科室查看门诊日志对传染病及死亡漏报病例等及时补报,提高预防保健工作管理质量,降低了传染病的漏迟报率。

3.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防治水平。每年举办各种法律法规、疾病防治知识和健康保健知识培训讲座,组织相关科室人员学习。

综上所述,预防保健科在医院的科学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对预防保健管理工作的认识,健全各项制度,建立预防保健信息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才能实现预防保健科的价值,更好地为医院建设发展服务。

预防保健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儿童;死亡;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11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近几年儿童的死亡率已有了明显的下降,但同时由于某些地区工业污染、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环境恶化,加之遗传及孕妇本身患病等因素,直接或间接致使孕妇早产或产出畸形儿,同时因家长疏于看护导致儿童意外死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现将我科辖区2003~2007年0~4岁儿童死亡监测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监测对象为我辖区2003~2007年在我院出生建卡的6 202名儿童,其中,早产270人,死亡89人。2003年出生913人,早产44人,死亡16人;2004年出生1 495人,早产47人,死亡21人;2005年出生1 210人,早产57人,死亡13人;2006年出生1 107人,早产58人,死亡20人;2007年出生1 477人,早产64人,死亡19人。

1.2 方法

龙南医院预防保健科指派专人,每年对在我辖区建卡的0~4岁儿童进行一次上门或电话回访,每天我院所属儿科门诊及住院处如遇4岁以下儿童死亡即上报我科,由我科专职人员予以登记,在征得患儿亲属同意的前提下,咨询患儿母亲孕前、孕期身体情况,用药情况,是否接触过有毒有害物质,是否感染过某种病毒,是否有酗酒、吸烟等不良嗜好,是否因妊娠剧吐导致营养不良,孕期是否受过严重的精神刺激,是否患有传染性疾病及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是否有某种疾病的遗传史,及患儿是因早产、先天性疾病、后天性疾病,还是因意外伤害而死亡等,以便归纳分析。

2结果

2.1 死亡率

2003~2007年我辖区出生人数为6 202人,死亡89人,死亡率为1.43%,其中,新生儿期死亡66人,占死亡儿童的74.16%;1~4岁死亡23人,占死亡儿童的25.84%。

2.2死亡原因及人数

见表1,2。

3讨论

根据对我辖区2003~2007出生的6 202名儿童的跟踪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早产、先天性疾病、产后窒息为新生儿死亡常见原因;先天性疾病、肺炎、脑炎等临床疾病及意外伤害为4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常见原因。

3.1 早产

早产是指在满28~37孕周(196~258 d)的分娩。文献报道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引起早产的原因有多种,孕妇方面有急慢性病、妊娠高血压、吸烟、酗酒、重度营养不良、情绪剧烈波动、劳累、腹部受撞击等,胎儿胎盘方面有前置胎盘和胎盘早期剥离、羊水过多或过少、多胎妊娠、胎儿畸形、胎位异常、胎膜早破等。以上因素可引起围生期窒息、颅内出血、畸形。

3.2 先天性疾病

3.2.1先天性脑积水本病多由遗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环境因素中的各种病毒和弓形体原虫的宫内感染,可导致胎儿流产、死胎、死产和多种严重的先天性畸形,其中弓形虫感染,可致胎儿产生导水管狭窄的脑积水畸胎。另外,早孕期各种辐射、维生素失衡、遗传因素等均与脑积水的形成有关。

3.2.2 先天性心脏病胚胎发育的前2~3个月是心脏、大血管发育形成的时期,如果此时孕妇病毒感染,缺乏叶酸,大量接触放射线,服用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高龄、先兆流产,患有糖尿病、红斑狼疮等,均可能增加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家族中有患先天性心脏病者,胎儿发病的几率将高于平常人。

3.2.3无脑儿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不足。发病原因包括怀孕早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妊娠剧吐或孕妇有糖尿病造成酮血症酸中毒,孕妇高热持续超过1周,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有家族遗传史等。

3.3 脑炎

婴幼儿多为病毒性脑炎,其病因多为病毒经呼吸道、注射、皮肤叮咬,也可经皮肤或黏膜表面的感染进入机体。各种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炎的死亡率不尽相同[2],肠道病毒引起的脑炎死亡率为50%~70%,狂犬病毒脑炎死亡率为100%。而肺炎为婴幼儿的多发病,年龄越小发病越重,特别是1岁以下的婴儿,由于生理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感染上肺炎后,很容易引起脑炎、心衰等并发症而死亡。

3.4 意外因素

3.4.1环境因素据调查,我国儿童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是窒息、溺水、车祸和中毒。车祸是儿童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经济、交通落后的农村地区车祸死亡率高于经济、交通发达地区,可能由于父母的文化程度低、对儿童照管不周以及缺乏安全教育,故农村儿童在交通上有更大的危险性。

3.4.2 家庭、社会环境因素紧张的家庭关系、迁居、双亲忙于工作、照顾儿童不周、交通量剧增与交通管理脱节、居室布局与结构不合理、周围环境安全标志不全或不醒目、急救转运系统不健全和健康教育不普及等都是儿童意外死亡的因素。

3.4.3 母亲因素研究表明,母亲能预测所有儿童意外损伤的57%~67%,提示母亲在儿童意外损伤发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母亲年龄为20~24岁以及未婚母亲的婴儿危险性最大。母亲从事户外活动,儿童意外损伤严重度较高。

3.4.4地区因素我国研究表明地理位置不同,死因也各异,南方以溺水、窒息和车祸多见,北方儿童意外损伤前三位原因为窒息、中毒和车祸,城市儿童的主要死因为车祸,农村则为溺水。

婴幼儿的死亡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同时也和整个社会密切相关,所以做好婚前、产前检查非常重要,曾生育过染色体病患儿的孕妇[3],或35岁以上高龄孕妇,或有原因不明的自然流产史、畸胎史、死产、新生儿死亡史的孕妇等都应作产前诊断,包括形态诊断、染色体诊断、酶、蛋白质及代谢产物的诊断和基因诊断,减少因早产或先天畸形导致新生儿死亡,同时父母及全社会都要为婴幼儿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降低儿童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叶广俊,渠川琰,戴耀华,等. 儿童少年卫生与妇幼保健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36-237.

[2]范书臻,周茜,张伟石,等.实用医学诊疗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493-494.

[3]宋.遗传病的诊断及进展[J].中国医刊,2002,(37):44-45.

(收稿日期:2008-02-25)

预防保健科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治未病;管理模式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4.005

中图分类号:R2-05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4-0015-04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n Construction of Three-level Service System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in Nanning Area of Guangxi Province ZENG Wei1,2, HUANG Qing-hua3, LI Hong-bo3, CHEN Ying4 (1. Nanning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Nanning 530028, China; 2. Eigh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ning, Nanning 530001, China; 3. Nanning TCM Hospital, Nanning 530012, China; 4. Nanning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Nanning 53001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Nanning area of Guangxi Province, put forward a new mode of constructing regional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 system: “strengthen”, “clear” and “standardization”, expounded the key points of implement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three-level health service system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in Nanning are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medical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 system,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ree-level health service system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Finally, it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in preliminary construction of three-level health service system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Nanning area.

Key words: regional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 system;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management mode

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是以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为指导,以中医“治未病”为核心内容,针对不同个体持之以恒地进行综合调养,以达到养生保健目的,最终使服务人群少得病和晚得病,对当前医药卫生改革探索新的预防保健服务模式具有积极意义[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的健康意识逐步得以提高,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为加快提升基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共享医疗改革成果,近年来,广西南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辖区内积极构建中医预防保健三级服务体系,努力探索创新工作新模式。兹就相关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 南宁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

1.1 发展概况

1.1.1 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不平衡 目前,南宁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出现“倒三角”现象。地市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方面发展迅速,优质资源丰富,设备、人员配置及服务网络平台设备完善,健康干预及中医药养生保健宣教独具特色及成效,如提供中医膏方调理等服务取得很好效果。南宁市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为期3年的试点城市,已建设成为有特色的中医“治未病”中心和文化推广及体验馆,并打造成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文化、技术服务的教育、培训、推广、体验、科研一体的平台,对全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相对而言,县区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却发展缓慢,无法提供系统、规范、优质服务,小部分县区仍未开设单独的中医预防保健科,社区及乡镇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服务能力建设滞后,仍有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1.2 其他非医疗机构开展预防保健服务日益增多 社会上许多非医疗养生保健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成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的补充。目前,全国经工商部门批准开展预防保健服务的机构较多,主要提供按摩、足疗、药浴等预防保健服务,服务人群较广,服务量亦较大。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国养生保健服务企业已超过140万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且每年还在迅速增长[2]。另据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有盲人保健按摩机构14 704家,其中广西有122家[3]。

1.2 存在的问题

1.2.1 管理不完善 县级中医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仍存在平台建设不规范、服务流程不规范、技术培训不规范、文化宣传不规范,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够深入,中医预防保健科环境形象建设不够突出,设备配置不足,内涵建设不足。

1.2.2 服务项目与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仍未能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服务数量较少,服务面较窄,服务能力普遍较弱;其他非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规范、质量不高,甚至存在弄作假、乱收费现象。

1.2.3 人才匮乏 专业高层次中医预防保健人才不足,县区及乡镇人才培养力度不足,培养渠道有限,加之目前基层医疗卫生运行机制有待健全,补偿机制有待完善,人员流失仍较为普遍。

1.2.4 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完善 现行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准入管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设置、环境设置、人员技能鉴定等相关标准不够完善。许多“治未病”服务在医疗机构无收费项目,造成许多县区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运转困难。

2 南宁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三级服务体系构建实施要点

以地市级中医医疗机构为主要依托,通过“一加强、三明确、四规范”(即加强市、县、乡三级紧密协作;明确共建规划目标,明确共建分级体系,明确共建责任义务;平台建设规范,技术培训规范,服务流程规范,文化传承规范)新模式,辐射带动县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构建市、县、乡三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2.1 加强市、县、乡三级协作

2.1.1 开展市、县、乡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三级网络平台建设 2008年以来,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国中医药办发〔2008〕37号)精神,南宁市先后在5家县级以上中医医院试点单位设立了中医预防保健科,探索“治未病”服务模式、服务内容、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宣传普及等内容。2013年以来,全市共有8家中医医院建立了中医预防保健科。全市123所镇卫生院和38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建成了中医民族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了中药柜、煎药机、中医治疗床、TDP治疗仪等中医设备,多渠道培养乡镇卫生院中医骨干、指导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在1200个政府办村卫生所和51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包,在1278所村卫生室培训推广应用中医药“十方五技”(即10首常用方剂、5项中医操作技能),使现有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并得到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充分肯定。目前,南宁市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9.2%乡镇卫生院、100%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8.3%政府办村卫生所能够提供中医药民族医药保健服务。地市级中医医院经过近3年的建设和投入,建成了较为规范的区域“治未病”服务平台,并于2015年2月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评估验收,其中部分项目排在国内前列。总之,南宁市在原有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的基础上,已逐步形成由区域内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组成的功能完善、覆盖全面、辐射周边的区域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

2.1.2 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南宁市在同步推进中医医院参与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有序推进了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推进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积极推进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探索“一加强、三明确、四规范”的工作新模式。通过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机制,使市、县、乡三级中医医疗服务机构紧密协作,进一步整合市、县(区)、乡中医药优势资源,加快县、乡两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治未病”中心)标准化建设,快速提升县、乡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能力。藉以推动城市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移,开通县、乡需求人群合理顺畅向上流动的通道,让县、乡需求人群在县级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同时促进病患者城乡双向流动。

2.2 系统规划、分级管理

2.2.1 明确共建规划目标 市、县、乡三级协作,共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治未病”中心),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建设做全、做细、做实,把让老百姓少得病、晚得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宣传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全面提升区域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努力造福更多的基层民众。

2.2.2 明确共建分级体系 明确协作共建的一级牵头指导单位为承担南宁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单位,各县(区)级中医医院为协作共建二级成员单位,社区和卫生服务中心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为三级协作成员单位。市、县两级中医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为共建协作技术执行部门,辐射带动基层单位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

2.2.3 明确共建责任义务 指定地市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为一级牵头指导单位,承担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内成员单位的业务指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指南(试行)》(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3〕128号)等相关要求,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召集成员单位研究制定《南宁市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体系章程》和各项相关工作制度、优化诊疗方案。定期派出技术团队到二级成员单位开展平台建设、技术培训、诊疗服务和文化宣传等相关业务指导活动。二级成员单位负责本单位中医预防保健科的基本条件建设,负责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接受和配合一级牵头指导单位的业务指导和帮扶,配合完成各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市级牵头指导单位交给的相关工作任务。二级成员单位负责指导三级基层单位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四规范”建设。三级单位积极接受和配合二级成员单位的业务指导和共建帮扶。

2.3 四个规范,整体推进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指南(试行)》(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3〕128号),通过“四个规范”,整体推进南宁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

2.3.1 平台建设规范 严格按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国中医药医政发〔2014〕3号)要求建设各成员单位的预防保健科。在人员配置方面,全部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其中科室主任均为高级职称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年以上的中级职称医师担任,中医健康干预设备配置均能开展针灸、熏蒸、推拿、热疗、电疗等中医诊疗项目,制定并实施干预方案,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效果总结、分析和评估工作;在共建体系内各成员单位全面推行《中医体质辨识系统》《中医健康管理系统》等软件,牵头指导单位落实专人运行控制和远程业务指导。

2.3.2 技术培训规范 一级牵头单位地市级中医“治未病”中心每年选送中医骨干参加全国各类研修、适宜技术培训班,定期聘请院外专家到院指导及开展中医预防保健相关课题研究,定期安排技术团队到二级成员单位开展规范平台建设、规范技术培训、规范诊疗服务和规范文化宣传等相关业务指导活动。二级成员单位免费选送技术人员到一级牵头单位进修学习,优先享受《南宁市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体系章程》有关体系内成员单位的优惠政策,优先得到技术帮扶支持,同时定期下基层指导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四规范”建设,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培训和中医药壮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相关培训均覆盖县、乡、村中医药人员及中医药管理人员。同时设置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及评价机制,使技术培训逐步规范化。

2.3.3 服务流程规范 通过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使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通过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业务流程、业务规范、诊疗方案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建立健全科室工作制度,制定诊疗规范,制定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3.4 文化传承规范 所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着重突出中医特色,体现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整体观,以人为本的医德观,以及阴阳协调、动静互涵的恒动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使中医治疗率、辨体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力争达到100%。在中医药文化宣传方面,重点传播中医预防保健的理念,介绍中医药预防保健的方法及养生知识,彰显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特色和优势。

3 三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优势

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主旨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系统、全面、规范、优质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是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节省医疗费用的主要方法。据报道,将1元钱用在预防上,可以节省8.59元药费,相应节省约100元的抢救、误工损失、陪护等费用,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有积极意x[4]。因此,有必要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三级服务体系,整合市、县(区)中医药优势资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促进市、县两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4 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体会

4.1 把满足民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共建协作机制,逐步实现城市优质资源下移,指导县、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能力,使县、乡需求人群在县级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同时开通需求人群向上(市、县级“治未病”中心)合理顺畅流动的通道,改善民众的就医体验。

4.2 效果评价

①区域协作的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治未病”服务区域设置符合要求,设备设施配置满足“治未病”服务需求。②建立了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信息监测网络和系统协作平台,实现了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信息管理。③中医预防保健的健康文化传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科学性、指导性、针对性和适用性。④开展了老年人体质辨识和儿童中医调养服务,以及冬病夏治、膏方等中医调养服务项目。县域(城区、乡镇或街道)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儿童中医调养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40%以上,开展中医预防保健科学研究合作项目。⑤县域(城区、乡镇或街道)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超过35%、20%。

4.3 以机制创新为保障

通过协作共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平台,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各级协作单位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平台得到规范建设指导、规范技术培训、规范服务流程、规范文化宣传,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作用,使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体系内综合服务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5 小结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国中医药科技发〔2013〕12号)提出:到2020年末,系统整理和诠释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建立理论体系框架;优化集成一批效果明确、经济实用的中医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建立相对系统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和规范;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推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为此,南宁市通过规范服务平台建设、技术培训、服务流程、文化宣传,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的县级中医预防保健科(县级“治未病”中心),逐步健全区域内“治未病”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和统筹城乡宝贵的中医医疗资源,较好地建立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三级服务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卢传坚,林黝龋叶子怡,等.中医预防保健标准体系研究与初步构建[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0):2526-2527.

[2] 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中医研究,2013,26(7):1-3.

[3] 李锁强.中国社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9-23.

预防保健科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 R19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7(a)-0162-04

[Abstract]Since 201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has carried out with serving the region′s 170 million people based on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mod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dong new area.This paper introduced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vice mod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dong new area in the aspect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documents making responsibilities clearness,talents cultiva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tection,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ffect evaluation,and apply this model to carrying out the services project,training programs,health records.Regional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vice mod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for non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is the key to carry 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funds matching mechanism and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 provide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Key words]Integrative medicine;Public health;Mode;Applica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国家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都暴露出很多突出问题,并纷纷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探索,但由于全球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其政治、经济、体制、技术等领域存在很多问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进行的并不顺利[1-2]。

多年来,我国着力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也存在很多不足[3-4]。

中医药在历史沿革中形成了完整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传统医学一贯注重“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观,而“治未病”理念尤能体现其核心价值。历代医学先贤的积累、总结,逐步形成了以整体观、预防观、辨证观、平衡观、恒动观为指导,以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药物、四时调摄为主要环节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5],至今对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仍有指导意义。

探索中医“治未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居民健康[6]。浦东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至2015年底该模式共计服务170余万人次。该模式弥补了西医公共卫生的不足[7],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预防保健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工作目标

实践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其运行机制。

应用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预防保健的需求。

2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2.1组织架构

浦东新区中医预防保健架构于整合西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之上。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作为主管部门,在辖区内各个专业站所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配备专职中医预防保健管理人员,开展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工作规范制定及考核工作;在卫生监督所设置“中医监督科”,负责监督执法;在各医疗机构的防保科配备中西医结合的预防保健专业人员,指导中医临床科室及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共同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与公共卫生防病体系整合形成“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防病专业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级联动组织架构体系[8]。

2.2制定下发相关指导性文件

2012年,下发的《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卫生局、财政局浦东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浦府办[2012]29号),成为中西医结合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标志性文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被正式纳入浦东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下发的《关于在浦东新区进一步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通知》(浦卫中医[2012]8号),扩增了服务内容和范围。

2013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浦东新区2013年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通知》(浦卫中医[2013]10号),修改、优化了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为进一步强化工作质量和服务内涵明确了具体要求。同时,浦东新区疾控中心、卫监所、妇幼保健所、眼牙防所、精神卫生中心等专业站所也均下发了相关通知、实施细则、工作规范等文件,从而为开展浦东新区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3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由浦东新区中医药发展与科教处牵头,整合浦东新区中医质控中心质控考核资源,明确各个专业站所中医预防保建科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考核2次/年。

各专业站所中医预防保健科制定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条线、工作规范,并下发至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算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预防保健工作量,协助并督导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量。

2.4培养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人才

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在上海乃至全国首开先河,内涵建设有待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是其关键[9]。浦东新区卫计委首创开展“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并编写了《浦东新区非中医卫生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中医预防保健规范化培训教学讲义》,主要对中医基础理论、体质与养生、中医食疗食养、中医保健适宜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结合实践、共90学时的规范培训,培养能中会西、中西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人难问题[10-11],对考核合格者统一颁发相应合格证书并备案,允许开展相关业务。

2.5规范运行机制和落实保障

改变模式,转变职能,建立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是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12]。2012年,浦东新区政府下发《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区卫生局、区财政局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从政府层面规范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拨付相应的经费,在财政方面保证模式运行有力。同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与浦东新区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实施中医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各专业站所与业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共享与互通。

2.6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项目、服务需求、疾病特点、服务成效等相关科学研究

本研究还委托中医药院校和医疗机构对相关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的有效性、科学性等开展了科研工作,并进行总结;各专业防病站所和各级医疗机构对区域内不同人区的体质状况、干预效果等进行了观察。这些工作对区域内社区群众的服务需求、健康状况、疾病特点和服务效果进行有益的探索,本研究下一步推进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内涵、科学制定干预措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7开展成效评估

为确保相关政策、制度的具体落实,成效评估就成为重中之重[13]。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浦东新区政府的支持下,由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牵头,制定并完善了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评估体系,该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和职责。

在实施中,由各专业防病站所、卫生监管机构制定质控评估标准,组织专家共同对分管的部门、单位开展督查和成效评估,其结果与中医药公共卫生经费分配挂钩。

3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应用

3.1服务项目

通过建立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需求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多元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格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大力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14]。2012年起,我区实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两个全覆盖”,即辖区内专业防病机构全覆盖和医疗机构全覆盖。浦东新区政府认可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并匹配3万元/万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经费,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保驾护航。截止到2015年12月,浦东新区各专业站所协调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开展了15个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2培训项目

完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项目,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需求及健康知识,是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关键[15]。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区针对现有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全科医生、乡村医生开展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已培训2392名西医师,其中2000余人合格,这些人员充实到各级卫生机构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队伍中,对中西医结合模式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健康档案

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区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完成了60余万人的中医“治未病”健康档案,逐步成为区域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及跟踪随访的主要信息来源,并成为今后流行病学调查,大数据采集、处理的重要数据库。

3.4工作量

2012年全区中医公共卫生总服务量为28.8万人次,2013年总服务量为34.6万人次,2014年总服务量为43.9万人次,2015年总服务量为72.8万人次,在开展的效果评估中,各服务项目成效显著。

3.5工作总结

每年年中、年终各开展绩效考核一次,进行成绩排名,并向全区卫生系统印发全年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总结通报。近三年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平均分数逐年递增,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升,居民满意率明显提高。

3.6运行机制

三年来,浦东新区不断开展区域性组织架构、管理职责、服务网络、实施方案、技术规范、运行机制、经费保障等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并不断在管理制度、操作规范、服务流程、人员培养、成效评估等领域深化研究。通过三年运行,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形成了一套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

3.7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获奖

浦东新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在2015年获得浦东新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4关于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应用的思考

4.1区域性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系统的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形成“新区卫计委-专业防病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将中西医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融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在条线管理上与现有公共卫生防病体系整合联动;在工作内容上与目前防病内涵对接补增,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工作人员。

4.2“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模式

以现有公共卫生人员、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为基础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模式,提供了人员保障。由浦东新区卫生技术培训中心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班”,对象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的西医执业人员、全科医生、公卫医生、乡村医生。培训采取浦东新区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意的形式,对考核合格者统一颁发相应合格证书,在浦东新区范围内予以相应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许可,该模式已被上海市卫生计生委采纳应用。

4.3经费匹配机制

2012年浦东新区政府颁布了《浦东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将15个项目中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纳入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中,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匹配了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3万元/万人。这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资金保障。

4.4验证机制

政府部门委托专业中医院校、医疗机构和专业防病站所,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开展了系统的探索,在证实其科学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制定了包括中医诊断、体质辨识、中医分级干预(精神调摄、养生保健、药膳、茶饮、穴位按摩、拳操)等15项中医预防保健管理和干预方案,并进行推广与应用。

5总结

浦东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已初见雏形,形成了组织构架、制定文件、明确职责、人才培养、落实保障、科学研究、成效评估“七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浦东新区居民对于中医预防保健满意度的提高以及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获奖充分说明了此模式的显著成效。然而浦东新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在经费匹配机制及验证机制方面有着些许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吴静,刘远立.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架构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5):323-325.

[2]许必芳,王悦.中外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9):636-638.

[3]丁磊.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2):459-460.

[4]吴淑金.我国公共卫生的现状及发展举措[J].医学信息,2008,21(5):615-617.

[5]叶进.中医防治学总论[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19.

[6]孙继红,闰远杰,王玮,等.基于“治未病”理论的痔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河北医学,2010,16(9):1143-1146.

[7]郁东海,王家瑜,杨慧勤,等.上海市浦东新区2010~2013年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11-15.

[8]郁东海,杨燕婷,叶盛,等.浦东新区构建新型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8):129-134.

[9]郁东海,都乐亦,孙敏,等.实践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2):165-168.

[10]鲍勇,郭丽君,刘夏,等.社区中医“治未病”人才队伍现况及对策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27-33.

[11]王旭,陈天明,杨大锁,等.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3):112-115.

[12]赵丽.浅析中医药服务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J].北方经贸,2013,(4):118.

[13]王琦.中医体质辨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2):1-4.

[14]赵辉,陈晓玲,刘艳,等.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疗管理质量管理模式及成效评估[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5, 22(2):164-168.

[15]唐乾德.在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中社区居民需求及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4):7-8.

预防保健科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b)-130-02

预防保健科对于公共卫生和大众健康来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承担着大量的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监测、健康宣教、母婴保健、放射防护等公共卫生职能。随着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猪链球菌感染和2005年的禽流感的不断暴发流行,国家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力度是越来越大,预防保健工作的任务也就越来越重。那么,怎样才能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更好地搞好预防保健工作,来提高传染病报告的及时率、降低传染病的漏报率,以及提高疾病预警监测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及时率,提高母婴保健质量,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呢?笔者通过近4年的学习和探索,总结出了一套新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加强学习,尽快掌握预防保健工作职责和业务知识

首先,通过翻阅、整理文件、资料,了解预防保健工作内容和职责。然后,根据工作内容和职责理清工作思路,对急办的工作和重要的工作逐一进行相关学习和掌握,在很短的时间内,笔者学习和掌握了《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传染病诊断标准》、《放射防护条例》、《国家信息系统报告管理规定》、《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报告管理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和规定等。然后,根据所学的知识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很快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 争取领导支持,让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刚开始接受此项工作,觉得任务很重,困难很多,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有专用电脑、专报网络和专用电话、传真机等。笔者向领导申请,领导很快批准购买电脑和建立专网,并协调了电话和传真机。因为要执行“零报告”、“日报告”和节假日值班制度,笔者一人既是管理者又是执行者,没有人替班,得天天值班,没有休息时间,向领导反映后,领导很快给笔者安排了临时值班人员。虽然没有直接增加人,但至少解决了燃眉之急。开始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时,医生不能及时报卡,经常影响网络直报的及时率,而且空洞的管理有难度,笔者就向领导建议:制定预防保健质量考核细则,实施考核奖惩措施,并将预防保健工作纳入医疗质量月考核内容,领导很快同意了,于是预防保健科就和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科一样有了管理权,使预防保健的管理职能也落到了实处。还有上级下达的各项指令性任务,对于以业务为主的综合医院来说,如果不争取领导的支持,执行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也很难得到医务人员的配合。每当这时,笔者都会将上级的开会精神及时地向主管领导汇报,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从而都能很好地得到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对于有些执行起来难度较大而又要院委会讨论的工作,笔者通常是写出报告材料提交院办,这样,院委会很快就会将讨论结果下达,提高了办事效率。另外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科与医务科、感染科、护理部及市场部等业务科室均能很好的协作,预防保健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 加强督导检查,提高预防保健质量,降低传染病漏报率

由于综合医院是病人和病菌密集的地方,且科室繁多、分布广泛,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发生传染病的漏报,甚至还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所以,必须以防为主。首先建立下科检查记录本,将每日下科室查看门诊日志及各种登记的情况进行记录,以便及时发现有无传染病的漏报、迟报和经常性的回顾查看等,对发现的问题随时进行分析总结和及时弥补纠正,还做好当天查看标记等;每月还对住院病例、出院登记、检验记录等进行查看,以便将当月发生的传染病及死亡漏报病例等及时补报,这样严格控制了传染病的迟报、漏报和瞒报现象。每次下科室检查均要做好检查记录,每月将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主管领导汇报后上交院办进行考核奖惩,每季度还将预防保健工作质量编入医院医疗质量信息简报中,使科室能及时了解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预防保健工作质量,降低了传染病的漏迟报率,达到了及时控制传染病传播和流行的目的。

4 改进工作方法,合理支配时间,认真完成任务

自2003年暴发“非典”、2004年发生“人-猪链球菌”、2005年暴发“人禽流感”以来,国家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力度在不断加大,对预防保健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预防保健工作人员的职能也在不断的增多,而两院合并和合并后医院业务的快速发展也给预防保健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不便和难度。要想搞好此项工作,必须改进工作方法和合理安排时间,才能一人完成一天两次的A、B两区的传染病及死亡病例的收卡和网报,还有农药中毒、食物中毒、出生缺陷和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死亡等的调查、报告,以及很好地进行健康教育专栏管理和完成预防保健科办刊任务,还有三大传染病控制项目及“两脑”监测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AFP、预防接种的监测、管理和上报等。首先制作工作日志记录本,将上月工作完成情况和下月工作安排进行记录,并将近期待办、急办和已办的工作进行记录。每天上班时首先在工作日志上记下当日工作重点,然后,按照轻重缓急逐一去完成,下班时再将完成情况在日志上做好记录,同时,将每日收集的资料在当日进行记录、整理和归档。只有把平时的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了,才能避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发生,这样就不怕上级部门的经常性、随时性的检查了。

5 加强管理,严格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治水平

自笔者接管预防保健科工作以来,每年都要举办1~2次的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及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和1次新上岗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平时还经常上网查信息、资料。一旦有新的政策、规定出台,我院立即组织相关科室人员学习,以便及时发现疫情和控制疫情。几年来,通过加强管理和严格培训,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和学习各种法律法规,使医务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传染病的诊断水平和归口管理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6年12月,我院还成功诊断和救治了1例全国首例重症B群流脑病例,且没有发生医院交叉感染和传播。现在全院医师均能很好地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能及时的请传染病科医师会诊和确诊后转诊,再没有为抓经济收入而争收争看传染病的现象,传染病的迟报、漏报和瞒报现象也几乎不存在了。

通过采用上述这些工作方法,我院预防保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预防保健质量也不断提高,多次上级部门检查均没有发现传染病的迟报和漏报,也没有发生传染病在医院的传播和流行,而且每次都得到了各省、市、区督导检查小组领导的好评,为医院争得了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先进单位。

预防保健科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5.005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5-0013-03

Abstract:As the first national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preventive healthcare service pilot, Changning District in Shanghai has carried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CM preventive healthcare service plat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strict leaders from 2009. By introduc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implementation key points of the pilot linkage patten of medical institution and social healthcare institutions in Changning District,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ideas of “Platform for Reg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ve Healthcare Service”, and further proposed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eepening reforms.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reventive healthcare;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2011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了《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指南(试用稿)》(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3〕128号),系统总结了“治未病”预防保健试点地区的做法和经验,指导区域“治未病”工作的开展,推进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作为上海首个国家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区,上海市长宁区(以下简称“长宁区”)积极开展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由区政府主导,探索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平台的建立,创新“治未病”服务模式,探索了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的联动服务模式,在构建中医文化氛围的同时,规范中医保健服务,以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现介绍如下。

1 长宁区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的联动模式

随着现代社会工作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国民对预防保健重视程度的提升和对中医服务的需求增加[1],以及国家对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试点工作开展,中医药服务已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更拓宽为康复、预防、保健等领域。因此,中医医疗机构在立足于治疗为主外,还需兼顾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内容。但目前客观上存在人力与规模上的不足,主观上也由于医疗机构习惯在行政命令下改变工作方式,尚未形成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即使在居民中医药预防保健需求高涨的市场环境中,也难以满足其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需求。因此,社会养生保健机构尽管存在一定的服务不规范乃至服务隐患,却依然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并从服务内容与效果、服务设施与环境、服务态度与意识、服务时间与方式上很好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机构种类与数量日益繁多、服务内容与方式日益精细和个性化的局面[2],整体发展势头迅猛、发展潜力巨大。但因政策方面配套不完善、管理较粗放、监管不力、培训不佳,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良莠不齐也是客观存在的现状,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发展。长宁区正是抓住这一潜在发展趋势与优势,将区域内社会养生保健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动起来,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将中医药服务市场横向细分、纵向联动,组成一个战略性的联盟体,区政府及中医药主管机构作为主管部门,工商部门、药监部门等协同管理,共同规范这一中医药联盟体。两类机构联合,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不足,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服务联动体系。

1.1 联动模式的优势

长宁区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模式,能满足辖区内居民不同年龄、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并在各自平台上提供高质量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从而真正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3]。

在市场细分上,中医药医疗机构长期以来主要的侧重点是采用针灸、中药制剂、推拿、穴位注射等对患者进行中医药治疗。随着对中医药预防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亚健康状态下的居民依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服务患者的有限医疗资源。若将具有保健、养生、康复等需求的居民分流至社会性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则能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同时也能对社会养生保健机构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由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的服务个性化、环境舒适、服务提供地点方便、营业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公立医疗机构排队长、环境不佳、营业时间固定等不足,为居民提供高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服务。

在技能互补上,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能对社会养生保健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对其提供的养生保健服务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改良,并适时开展员工培训,提供技术支持,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养生保健服务提高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养生保健机构的经营生存之道、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意识强烈、客户满意度敏感等,能给医疗机构带来良好启示与影响,最终提升彼此的服务质量与需方满意度,使社区居民获益。

另外,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二者完全可以在对方的服务环境中承担一定任务,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进共荣”的局面发展,构建一个开放、平等、灵活、丰富的服务联动体系,共同服务于社区居民和周边客户。

1.2 存在的问题

首先,社会养生保健机构服务范畴的界定尚不明确,其经营范围与技术分类尚未形成规范的市场规则,监管亟需深化细化;其次,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的联动模式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模式发展的监管、人才培养、运行、财务核算等机制方面政策都还不完善。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联动模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

2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的建设

2.1 长宁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的构架

为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规范化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制定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国中医药函〔2009〕138号)。根据该文件精神,长宁区按照上海市“治未病”预防保健工作的要求,在区政府的支持下,逐步建成了“1-2-10-40-X”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利用预防保健服务支撑平台,规范各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即在区域内建立1家中医预防保健的专业机构,在2家二、三级中医医疗机构中设立“治未病”中心,10家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建立“治未病”分中心和流动服务站,4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建立“治未病”服务站,同时联动区域内多家(X)社会养生保健机构,根据社区居民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在上述项目建设过程中,长宁区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①设立“治未病”科。在2家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立中医预防保健科(“治未病”科),并配备相关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进行中医治疗和保健。②建设“治未病”分中心和服务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10家“治未病”分中心,开展集中医门诊、中医康复、中医预防保健三类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对上接受区“治未病”中心的定期指导与培训,联合区内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实施中医药服务的双向转诊;对下业务管理社区“治未病”服务站和“治未病”流动服务站,在社区内开展实施防治一体的中医药服务。③建设“治未病”服务站。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40家社区“治未病”服务站,提供中医特色健康保健服务、日常养生方法指导、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开展“治未病”健康文化宣传,并引导社区居民主动进行个体健康状态的评估。④建设“治未病”流动服务站。通过成立由家庭医生及助手、中医医生、志愿者组成的团队,建设10家“治未病”流动服务站。通过“治未病”服务与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的有效整合,向功能社区如商务楼宇职业人群、学校人群等提供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管理服务,提高功能社区人群对“治未病”服务的参与度。⑤吸纳中医药社会养生保健机构。通过吸纳社会资源,参与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区域内如中经堂、悦和堂、得一大药房、寿全斋等社会机构,加盟参与“治未病”健康工程,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的建设引入新鲜血液。

在设备设施方面,“1-2-10-40-X”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各层级“治未病”服务的平台、科、分中心、服务站及流动服务站配置了健康状态信息采集、健康状态信息管理、健康状态辨识及风险评估、健康咨询与指导教育、健康干预等设备;在人员配备方面,专职医护人员不少于4名,中医类别人员不低于70%,其中应包含1名中级职称以上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此外,长宁区还设立了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质量控制标准,对“治未病”服务内容、宣传工作及人员培训工作进行详细规定,保障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的长期平稳运行。

2.2 长宁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作用及发展趋势

长宁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创新了服务提供模式,建立并完善了融中西医健康管理为一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了中医药健康管理。通过对中医辨证、中医养生保健指导方法和中医适宜技术干预方法等多种技术方法的整合,拓展了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手段。针对不同人群和管理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以及出现的不同症状等,通过区域内人力资源的整合,分别由家庭医生、中医医生、社区志愿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提供相应服务,并明确各类人员服务职责,实施了中西医结合的分级分类管理,优化了健康管理流程。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开发了信息管理平台,将中医药相关信息、居民健康信息和诊疗信息纳入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了健康管理信息的共享,方便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使用。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还加强了规范的制定和考核监管。长宁区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区域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提供和工作的开展;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工作纳入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与监管范畴内,并成立专家组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通过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和公共卫生工作同布置、同考核、同监管、同激励,实现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一体化管理,保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顺利、有序、有效地开展,规范并提升了区域内中医药服务提供的质量水平。

3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对联动模式的深化

长宁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的建立为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的联动发展提供了政策背景和运行环境,在提供相应的软硬件资源的基础上,优化配置资源,使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的联动模式能顺利开展和运行,并有助于医疗机构和社会养生保健机构之间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预期效益。其主要体现在:①从组织结构上确保了两者的平等及荣辱与共的利益关联,这是制度的突破与保障和未来联动可不断深入的积极信号;②在平台建设中,各级医疗机构在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论证了社会养生保健机构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并刺激了消费者需求;③双方机构的优劣势明显,且完全互补,平台为双方相互学习和互相渗透奠定了基础;同时,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的联动模式顺应了长宁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的建设和相应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

长宁区在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模式下构建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经过短时间的实践运行,初步成效已有所显现,但由于大环境政策的保障和相关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导致该平台的很多作用和效益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如能进一步开放医生多点执业,增加医疗服务项目,优化医疗服务价格,该平台的活力与效力还将进一步释放,不但使中西医健康管理技术融为一体,将社会性养生保健资源引入,集百家之长,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规范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养生保健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夏秋,彭锦,宇文亚,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1):1-3.

[2] 陈华,季聪华,陈勇毅,等.预防保健从业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906-909.

[3] 顾怡勤,顾竞春,施永兴,等.上海市社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2):1147-1151.

预防保健科范文第7篇

[摘要] 本文探讨了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并从实践角度研究了浦东新区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经验和成绩。笔者发现,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适合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应加强专业人才和队伍培养,继续研究开发新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手段,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65-04

The new model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for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YU Donghai1 DU Leyi2 SUN Min1 QI Changju1

1.The Health Bureau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5, China; 2.Gongli Hospital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necessity for the developing TCM 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s system, and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we has researched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model in Pudong District. We has found that the TCM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s suited the wa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for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continue to research and supply the new means for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and put in more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ublic health; Explore model

[基金项目]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课题(编号2010G009A)。

[作者简介] 郁东海(1971-),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卫生政策及预防保健。

通讯作者

公共卫生是通过组织社会资源,为公众提供疾病预防和促进健康的一门管理学。早在1923年,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Winslow教授就作出了比较完整的定义:公共卫生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的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能够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也有学者简练的把公共卫生定义为“3P”,即promotion(健康促进)、prevention(疾病预防)和protection(健康保护)[1]。

1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及现状

公共卫生是随着人类与疾病斗争而不断完善起来的学科,在早期往往带着宗教和超自然观的烙印[2],但当时的一些规定、实践活动的确对预防疾病、保障公众卫生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国外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人分别建立的清洁饮水系统;古罗马人对职业病的发现和预防;中世纪欧洲港口检疫规定(马赛)、垃圾处理规定(柏林)、市场清洁制度(佛罗伦萨)、传染病报告和隔离制度(黑死病、天花等)等等。我国类似的实践也很多,最早如“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殷墟等夏商遗迹中发现的完善排水系统;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养生和食疗概念、秦汉导引术的发明及推广、晋代传染病隔离区的使用及疟疾的防治、明代人痘法预防天花等。

但祖国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最大贡献在于其形成了一套完善、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药的理论精髓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及“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理念,提倡了以合理生活方式、精神状态来避免疾病的发生,而“治未病”理念尤能体现其核心价值。“治未病”一词始见于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也有:“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阐述,该理念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和补充,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措施,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在病前、病中、病后均体现了“预防保健”的概念。这与西医学的最新“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有着紧密的契合。

多年来,我国着力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2003年原卫生部确定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2009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标志着宏观层面的全民公共卫生运动正式展开[3]。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由履行卫生服务职能的政府部门和直接提供卫生服务的国有卫生事业单位构成[4]。该体系有利于减少环境对人群健康的不良影响,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加强卫生服务的保证,有效保证卫生服务质量、公平性、安全性。但该体系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公共卫生支出明显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等问题[5];与此同时,我国传统西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人们对越来越高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6];而且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SARS)疫情、人禽流感疫情、艾滋病(AIDS)等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对现有的公共卫生的体系形成挑战[7]。

因此,200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治未病”预防保健理念,国家开展了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般也称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一些官方新闻或文件也成为中医“治未病”项目。其主要概念就是在政府主导下,运用中医药传统方法,比如养生保健(比如药膳、中药茶饮、穴位按摩等),调整情绪、饮食、生活方式等,在疾病未发生前、或者疾病缓解期,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维护健康的方法。“治未病”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符合国际医学界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的医学模式转变。

2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步骤

浦东新区一贯重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很早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2008年起,浦东新区卫生局与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合作,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进社区9+1项目”,在区域内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8个“治未病”社区服务项目的培训和推广,培养社区“治未病”专业人才数十人,服务群众近万人次;2010年4月,浦东新区卫生局又推进了“浦东新区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投入数百万专项资金,与相关机构合作,在区域内建设了1家区级“治未病”中心和3家社区“治未病”中心,为万余名社区群众提供了“中医体质辨识”及个体化中医健康宣教服务;同时,卫生局主办或合作开展了多场相关论坛,包括与上海市曙光医院、区疾控中心合办的“第一届全国‘治未病’高峰论坛”、“中医‘治未病’与慢性病防控论坛”等。所有这些工作,为我们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了理论、实践、人员等方面的准备。

2009年,浦东新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区域”和“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笔者通过经验总结和政策准备,在2011年1月,由浦东新区卫生局印发了《浦东新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的探索。

2.1 建立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

浦东新区充分发挥现有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实施资源整合,在条线管理上与现有防病体系整合联动,在工作内容上与目前防病内涵对接补增,形成“浦东新区卫生局—防病专业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架构和服务网络。

该架构由区域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制定相关政策、落实中医公共卫生经费;专业公共卫生防病机构内建立中医预防保健功能;各级医疗机构防保科中配备中医专业人员,指导并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三级服务网络与原有的公共卫生网络共享,服务内容互补。

2.2 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各专业防病机构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或相应功能,制定工作规范、内容并组织实施及管理考核;各级医疗机构设置中医“治未病”门诊和相应的“体验”工作室、“健康小屋”等,全面推行面向社区居民的体质辨识、保健指导等中医“治未病”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卫生室作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底,全面实施属地化、以宣教干预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管理;卫生监督所设立中医监督科,实施并加强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管与执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已全面开展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相衔接,推进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家庭提供连贯、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浦东新区从2010年开始试点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以全科医师为责任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点及村卫生室为平台,服务团队为支撑,团队成员包括全科医师、公卫医师、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2年起,浦东新区开始探索和实施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要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至少配备一名中医执业医师、其他人员通过培训都能做到“能西会中”。其中,中医全科医师负责团队开展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和疑难把关,并和团队其他医师共同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以慢病和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妇女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宣传等为主的家庭健康服务。

2.3 强化人员培训和服务认可

新区为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培养一支能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队伍,开设了重点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班”。培训采取新区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意的形式,对考核合格的西医执业人员统一颁发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和适宜技术操作资格证,在新区范围内予以服务范围认可。

2.4 制定服务规范和操作细则

为规范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方式和干预手段,新区聘请中医药院校专业教授,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和操作细则,包括:中医健康体检、体质辨识操作常规;各类慢病、妇幼保健等领域的中医预防保健干预方案。成为区域性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指南。

2.5 规范运行机制和落实保障

2012年起,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匹配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每年每万人口3万元;建立对专业防病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考核结果与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中医信息化同步配套,与西医档案(总档)模块融合;开展基线调查、动态监测、效果评估等工作,建立中医预防保健监测和评估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同步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对街镇的卫生考核范畴。

3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取得成绩

2012年,新区已开展的14个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分别为:中医体质辨识、中医慢病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病)、中医传染病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健康档案管理、中医健康教育、中医孕前保健、中医孕期保健、中医产后保健、孕妇学校中医宣教、儿童体质辨识、儿童中医健康宣教、学生近视中医保健、老年人认知障碍中医干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截止2013年1月,全区45家社区及10家综合、专科医院设置了中医“治未病”门诊,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咨询服务50 864人次,掌握了本区9种体质的分布情况;完成中医健康建档59 933份;开展高血压中医随访干预13 179人次、糖尿病中医随访干预8795人次、慢性乙肝中医随访干预1436人次;开展中医健康讲座520场次、健康咨询义诊186场次、大型健康主题宣传154场次;开展孕妇学校中医宣教633课次、中医孕前保健1006人次、孕期体质辨识4676人次、产后保健12 310人次;开展儿童中医体质辨识14 230人次、4~6岁儿童中医健康讲座369课次、开展学生近视中医预防保健10 398人次;完成了老年认知障碍中医干预建档1028人次,卫生监督所建立了1488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础信息库。

随着上述工作的逐步推进,新区实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两个全覆盖,即区内防病专业机构全覆盖和区属医疗机构全覆盖,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已基本确立;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项目上的特色功能得到凸显,社区民众对中医的认同度及参与率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4 经验体会

4.1 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和养生方法,对于现阶段预防保健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服务、干预等领域有着显著优势。

4.1.1 可操作性高,价格低廉 祖国医药有很多特色性的防病养生方法,如药膳、中药茶饮、药液踏渍、穴位按摩、刮痧、保健拳操(导引)等,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高、学习容易、花费较少(甚至无需任何经费)等优点,尤其是一些非药物疗法,在社区推广的可操作性强。

4.1.2 居民接受度高 中医药在我国传承5000余年,在群众中有着扎实的基础,得到了绝大部分中国民众的信赖。而且,其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使医生与患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这种贴近群众的服务方式深受欢迎[8]。通过工作实践也证明,这些以传统医学为核心的防治手段居民喜闻乐见、接受度极高。

4.1.3 效果显著 在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推广项目前,浦东新区卫生局委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对这些项目的有效性开展了科学研究,以前瞻性设计、对比研究、统计学分析等手段验证了其对防治多种疾病(常见慢病、传染病、肿瘤等)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特色和优势能有效的弥补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一些不足,如上文所述的“公共卫生支出明显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无法满足人民预防保健服务需求”等。同时,近年来,中医药还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如汉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SRAS、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防治中,中医药成效显著[8]。由此可见,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

4.2 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走中西医结合方式

4.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中西医结合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能明显提升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的效能。因此,开展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服务,是中医药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同时,国家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比较健全、稳固,而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必须体现公平性及可及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医预防保健不应再建立另一套体系,否则易导致公共卫生服务的秩序混乱和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中医预防保健应该与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相融合,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4.2.2 全科医师制度需要中西医并用 全科医师制度的全面建立是为了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为了合理梯度就诊秩序和“健康守门人”制度,积极应对当前人民群众对医疗需要不断增长而建立基础性诊疗体系的需要。基层需要全科医师,但更需要全面掌握中医、西医的全科医师。只有中西医并重,才能更好的实现全科医师制度在基层保障中的作用和价值。

4.3 必须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人才队伍的建设

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养关系到中医预防保健的可持续发展[9]。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西医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各级大专院校均开设了公共卫生、疾病防治专业课程。但中医预防保健的教育在我国严重缺失,上海中医药大学曾开设过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但目前已停止招生,仅在全国一些中医药院校的临床专业中有一门“防治学总论”的内容与之相关。这与目前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快速发展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建议:

4.3.1 院校培养 在国家各级各类中医药院校中设置中医预防保健专业,培养既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又熟悉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知识的专业医师,夯实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基础。

同时,我国目前全科教育中,西医类别全科医师教材大纲很少涉及中医内容,因此,必须打破中西医全科医师之间的培养壁垒,调整教材的相关内容及教学方向,做到中西医并重和统一。

4.3.2 职业培养 对目前已经从事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队伍,开展两种类型的培养:非中医类别医师应统一开展规范化培训,传授中医药相关知识;中医类别医师则开展公共卫生专业理论的学习。其中,尤其要强化对现有在岗全科医师中医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并解决服务范围许可的问题。从而在短时期内打造一支能中会西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满足目前工作的需要。

4.4 加大力度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段的研究

一项针对查浙江、上海、广东三地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的抽样调查显示,约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有必要继续研究开发新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手段[10]。因此,国家可以根据各地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试点经验,有计划的组织专家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册”行业指南,规范服务范畴、服务方式、疗效标准等核心内容。

4.5 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严峻[11]。同时,一些现代社会特有的疾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等也都出现了高发的态势,知识分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机关干部、白领阶层成为高发人群,而中医药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的防治经验[12-14]。同时,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对中医药知识欠缺了解,获得途径不畅[15]。因此,提倡中医公共卫生理论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践操作中,可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针对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白领阶层、青少年等,推进中医药文化、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进社区、进楼宇、进学校”,从而逐步解决我国目前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这一突出问题。

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大工作,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深厚的意义。浦东新区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总结,进一步开拓创新,从而积累更多的做法和经验,力争为国家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静,刘远立.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架构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1(5):323-325.

[2] 邱五七,马彦.公共卫生概念的历史演进和思考[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22(3):375-376.

[3] 宁博,李士雪.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责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76(6):407-409.

[4] 何晔.论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的变迁与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19-21.

[5] 丁磊.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2):459-460.

[6] 许必芳,王悦.中外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5(9):636-638.

[7] 吴淑金.我国公共卫生的现状及发展举措[J].医学信息,2008, 21(5):615-617.

[8] 杨丹,冯泽永,符美玲.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思考[J].中医药理论研究:医学与哲学,2011,32(12):68-70.

[9] 陈华,季聪华,陈勇毅,等.预防保健从业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 17(10):906-909.

[10] 曹启峰,季聪华,翁艳艳,等.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评价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607-609.

[11] 杜晓侯,文郁婷.现代健康观念改变与预防保健对策的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159-160.

[12] 温晓妮.治未病与过劳死[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2):489-490.

[13] 闫伯华,黄志坚,丁国允.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65-466.

[14] 陈雅,杨义龙,吴莉.运用中医养生观探讨过劳死的病机与预防[J].江西中医药,2012,43(4):13-14.

[15] 卢颖,张媛,付爱珍.青少年对中医药认知度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11,30(4):11-13.

预防保健科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新型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0(a)-0129-06

Study of constructing new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dong New Area

YU Donghai1 YANG Yanting2 YE Sheng1 LUO Zhiqin2 QI Changju3 DU Leyi4

1.Department for Developing and Educ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Commission of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Shanghai 200125, China; 2.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velopment Center, Shanghai Pudong Institute for Health Development, Shanghai 200126, China; 3.Guangming Tradit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300, China; 4.Gong Li Hospital of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Pudong New Area, as a “Nation Comprehensive Pilot Reform Are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pilot regions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actively explore new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 2 years. In this paper, from exploring new methods of work in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namely on how to build a sou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perate mechanism of institutional norms, clear job responsibilities and content, strengthen the non-medicine training, simultaneously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achievement in preventive health care projects are summed up.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through analysis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the creation of new common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We believe, to build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s imperative which should focus on innovating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public health service model, strengthening qualified talent team to improvepolicy-guaranteedsystem and continuing to increase funding of public health and make good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New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stitution study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医预防保健的理念和方法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推崇,人民群众对系统、规范、优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构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服务体系是在原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内容,两者互相结合,相得益彰,有利于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在现代医学中,预防医学是通过研究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等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及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演变规律以制订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1]。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是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医“治未病”为核心内容,针对不同个体持之以恒地进行综合调养,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2]。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在维护和促进群众健康中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作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正在成为区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3]。我国人口众多,但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中医药预防保健具有简便易行、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能实现百病安从来的理想效果[4]。

浦东新区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及全国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地区”之一,现有三级中医医院2 家,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二级中医医院2 家[5],设置中医科的公立医疗机构62家(其中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专业站所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家),中医门诊部10家,中医诊所49家。两年来浦东新区一直探索建立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覆盖至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研究开展新型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1 工作方法

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浦东新区于2006年建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分管领导为常务召集人的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设在卫生局),形成政府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专业机构实施的推进协调机制。设立首批2亿元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机制体制上为建设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同时,在2012年浦东新区政府下发的《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积极推广中医‘治未病’工程,并将此工作列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自2012年起,浦东新区卫生局依据新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构建新型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1 构建完善组织架构

浦东新区卫生局专门设立“中医药发展与科教处”,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实施面上统筹管理。2012年,在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中医预防保健科”、卫生监督所设立“中医监督科”;2013年,正式成立浦东新区中医药发展中心,负责全区中医药事业的管理。同年在妇幼保健所、眼病牙病防治所、精神卫生中心等防病专业机构中均设置了“中医预防保健科”,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设“中医治未病”门诊,完成了浦东新区卫生局――各专业站所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门诊的“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建立了政府主导、专业站所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实施的三级中西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1.2 规范运行机制体制

浦东新区将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匹配每万人口3万元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浦东新区卫生局建立对防病专业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将考核内容融于公共卫生之中;考核结果与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拨付体现以开展项目为测算单位,考核数量、质量为分配依据的原则。此外由浦东新区卫监所中医监督科负责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管与执法。至此,浦东新区政府层面落实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

1.3 明确工作职责与内容

2012年,浦东新区卫生局召集各防病专业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组建中医预防保健专家组,制订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所需的技术规范、工作内容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实施;负责专业指导、业务培训和组织管理;制订相应考核细则,成立质控组,承担对各级医疗机构质量控制、评估考核、数据分析等的工作职责。

各级医疗机构设置中医“治未病”门诊和相应“体验”工作室,全面推行面向社区居民的体质辨识、保健指导的中医“治未病”无偿服务;其中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卫生室作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底,在防保职能部门指导和管理下,衔接现有防病网络和工作内容,全面实施属地化以宣教干预为主的综合性中医健康管理及相关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

2013年浦东新区卫生局制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浦东新区2013年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通知》(浦卫中医[2013]10号),在2012年明确工作机制、方向、职责和内容的基础上扩增了各专业站所服务内容和范围;修改优化了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其中,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实施中医体质辨识、中医慢病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病)、中医传染病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健康教育等项目;卫生监督所负责实施养生保健机构中医监督协管工作;妇幼保健所负责实施中医孕前保健、中医孕期保健、中医产后保健、孕妇学校中医宣教、儿童体质辨识、儿童中医健康教育等项目;眼病牙病防治所负责实施学生近视中医保健项目;精神卫生中心负责实施老年人认知障碍中医干预项目,为进一步强化工作质量和服务内涵明确了具体要求。

1.4 强化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以下简称“非中”)人员培训

为解决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员的紧缺问题,根据中西医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需求,浦东新区卫生局先行先试开展“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规范化培训班”,委托浦东新区卫生培训中心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举办了“非中规范化培训班”,组织专家编写“非中”教材,针对全区三、二级医院、专业指导站所、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根据上海市卫生局备案同意后,颁发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资格证,准予在浦东新区执业范围内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这些“非中”人员经过规范化培训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西医人才短缺的现状,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奠定了人力基础。

1.5 实施信息化同步配套

为了有效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基线调查、动态、监测与效果评估工作,浦东新区卫生局实施中医信息化同步配套,与西医健康档案(总档)模块融合,两年内开发了两期包括中医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等10个模块的中医信息化软件,并在全区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投入运用。信息化同步的实施,减轻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量,缩短了基层医务人员统计所需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成效分析

通过两年的探索与研究,浦东新区所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为:

2.1 中医体质辨识

浦东新区对在辖区所有中医治未病门诊接受体质辨识的人群进行调查、统计及分析,以了解该人群的体质状态与类型分布。纳入标准:①2012年6月~2013年10月在浦东新区55家中医治未病门诊接受体质辨识的对象;②对体质辨识服务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不能对身体状况进行自我评价者;精神疾病者;未获知情同意者。共计收集2012年有效记录27 800份;2013年有效记录40 559份。

调查方法采用门诊就诊及健康体检相结合方式,体质辨识记录表包括基本信息、四诊合参情况、基础疾病状态及体质判定结果四个部分,基本信息主要指受调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四诊合参主要指医生对受调者望、闻、问、切的基本情况;采用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瘀血质和特禀质九个亚量表中的全部问题,各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以判定标准体质类型,原始分=各条目分值相加,转化分=[(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计算各亚量表得分。最后由量表自测结合医生四诊综合判定受调对象体质类型,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为偏颇体质。

经过中医体质辨识后进行个体化中医健康管理干预,人群平和体质比例提高,8种偏颇体质中阴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5种体质有了不同比例的下降。见表1。

表1 2012、2013年人群平和、阴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体质

占比情况(%)

2.2 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

从各医疗机构所在辖区的高血压西医不同组别管理患者中按5%比例进行选取高血压患者。依据已划定名单建立高血压中医电子健康档案,对选定并建档管理人群进行随访,中医随访为1次/季度,通过系统随访,提供个体化保健建议及宣教干预,得出中西医随访组较西医随访对照组典型症状改善率提高21.3%。

2.3 糖尿病中医健康管理

从各医疗机构所在辖区的糖尿病西医不同组别管理患者中按10%的比例进行选取糖尿病患者。依据已划定名单建立糖尿病中医电子健康档案,对选定并建档管理人群进行随访,中医随访为1次/季度,提供个体化保健建议及宣教干预,得出中西医随访组较西医随访对照组典型症状改善率提高19.7%。

2.4 中医健康教育

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在浦东新区36个街镇的46个行政村/居委各抽取30户家庭中15~65岁常住人口(居住并生活在一起累计6个月以上的家庭成员和非家庭成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由调查员深入样本户对调查对象进行询问调查,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对象基本情况、中医知识理念、中医健康行为、中医基本技能及中医预防需求五部分。

两年来各医疗机构共开展中医健康教育活动969次,辖区居民中医健康素养得到提高,中医健康知识理念知晓率2013年较2012年提高6.5%;中医健康行为养成率2013年较2012年提高6.8%;中医基本技能掌握率2013年较2012年提高9.9%。

2.5 中医妇幼保健

在浦东新区所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浦东新区妇幼保健所和浦东新区妇幼院接受中医保健服务的对象中随机选择孕前、孕期、儿童纳入研究。

通过两年中医健康管理干预,中医孕前、孕期、儿童的中医体质知晓率、中医服务接受度、中医健康行为养成率均有所提高。见表2。

表2 孕前、孕期、儿童的中医体质知晓率、中医服务接受度、

中医健康行为养成率情况(%)

2.6 学生近视中医预防保健

浦东新区将接受近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的学生纳入评估对象,共纳入16家实施单位的3129名近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干预对象。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接受近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学生,在第4、8、12周贴耳穴时,由标准对数视力表测的裸眼、戴镜视力以及干预结束后通过问询获得眼疲劳缓解情况,将其数据进行前后比较分析。

干预对象的6258只眼睛在中医耳穴疗法之前的视力均数为0.57,在开展中医耳穴疗法第4、8、12周测得裸眼视力均值分别为0.60、0.62、064,随着中医耳穴疗法干预的开展,干预对象的裸眼视力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将中医耳穴疗法开展过程中第4、8、12周测得视力与基线视力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见表3。

表3 干预对象裸眼视力变化情况(x±s)

注:与基线视力比较,t = 11.58,aP = 0.00,t = 17.25,bP = 0.00,t = 21.24,cP = 0.00

3 经验体会

浦东新区借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东风,在新区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把握机遇,做好顶层设计,以搭建“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为抓手,充分发挥新区的中医药优势,采取多种手段促进新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两年来初步探索了新型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创新了工作的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体系,在实际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发展瓶颈,仍需要政府从体制上出台有力的政策措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6]。

在探索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体系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目前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①尚未建立健全的服务体系网络与构架: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缺乏独立设置的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大部分中医医疗机构尚未设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够深入。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制已存在公共卫生之中,但没有自成一派的服务体系网络与构架,未能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的作用。②相关政策和机制尚不完善:中医预防保健的内涵不够明确,构建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政策不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准入管理、人员技能培训、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设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等中医预防保健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规范尚未建立或不够完善;中医预防保健项目开展的政府补偿也尚未完善。③服务提供与群众需求存在差距: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尚未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未能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有机结合。虽然有少数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但服务数量较少,服务面较窄;其他非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规范,甚至在有些地方存在服务混乱现象。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7]。

经过两年的实践,浦东新区在构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具体为:

3.1 创新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预防保健的认识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的理念正深入人心,社会对中医预防保健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各种形式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正逐步开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在服务模式、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监管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但是随着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机构、人员日益增多,由于中医预防保健内涵不明确,相关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政策制度、标准规范的缺失,导致其服务不规范、质量不高、手段和形式单一的问题变得突出[8],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200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指出“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制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9]。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不可能单打独斗,唯有走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才是正道。因此,积极探索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筑一个完整、科学、实用、可行的模式势在必行。

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可操作性高、价格低廉;居民接受度高、效果显著等特点[10]。笔者认为,应注重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服务模式创新,继续做大做强中西医结合的新型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探索适合的组织构架,进一步拓展服务项目,做好效果的评估,提高服务质量和内涵,完善绩效监测和评估体系。

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预防保健人力资源尚不足,应加强专项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总体上,浦东新区公共卫生卫生人员无论在知识结构上,还是数量上,尚不能满足工作正常的开展,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服务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数量不稳定,更难以提高卫生人员的知识结构。尽管浦东新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已经处于全国前列,但社区预防保健人员仍然存在学历低、职称不高、知识老化、专业面较窄及流动性大等情况。政府需加强政策引导,通过政策吸引人才,加强社区预防保健队伍建设。同时建立完善岗位培训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体系,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11]。

目前,各级医疗机构专门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的公共卫生医师由于中医药知识有限,且受到执业资格的限制,仅能开展一些简单的中医健康教育服务,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多样化和更深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中医医师则忙于中医医疗和康复工作,很少有专门从事中医预防保健的中医医师[12]。因此,当下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举办非中医人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培训班,培训合格后下发合格证书,允许这些人员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工作。

长远来看,建议在各类中医院校中加大对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职后教育的力度,对现有在岗的全科医师及非中医类别的医师进行中医知识的培训,从而在源头上缓解中医人才短缺的现状,为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服务工作奠定人员基础。

3.3 完善政策保障制度体系

建立并完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配套政策,建立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中医特色预防保健体系建设的投入和合理补偿。选择一些效果好、可及性强、价格低廉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组成分;制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并有选择地纳入医保报销目录,为中医预防保健领域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制订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机构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准入标准,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实行行政许可,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资格认证与注册管理,建立定期考评制度,健全有关管理规范,制订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4 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

目前,虽然政府已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与关注,但是仍应继续加大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事业的资金投入,争取政策的倾斜与扶持,使我国人均卫生资源的拥有量与人民生活要求相适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公共卫生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加强对公共卫生资金使用审计和监督,杜绝所有不合理与浪费的现象。

3.5 做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知识分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机关干部、白领阶层成为亚健康人群,而中医药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的防治经验[13-16]。同时,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对中医药知识欠缺了解,获得途径不畅[17]。因此,做好中医公共卫生理论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践工中,针对社区居民、部队官兵、企事业、机关单位人员、学生等人群,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中医宣传,推进中医药文化、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部队、进机关、进学校”,从而逐步使居民能真正了解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知识,解决我国目前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的问题,为各人群提供中医预防保健知识。

社区居民对中医预防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预防保健的理念正在不断的深入人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该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浦东新区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及全国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地区”之一,将会进一步加强总结与积累,先行先试,开拓进取,力争为上海市乃至国家构建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有用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泓午.预防医学概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

[2] 顾怡勤,顾竞春,施永兴.上海市社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2):1147-1151.

[3] 方娅贝,施永兴.城市“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9):802-805.

[4] 李宗浩,金辉.论中国救援医学的创立及其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地位[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2):1519-1521.

[5] 盛卫星,周俐.探索二级中医医院在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资源,2014,5(17):223-224.

[6] 许黎珊.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3(19):199-201.

[7] 吴夏秋,彭锦,宇文业,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1):1-2.

[8] 卢传坚,林钊,叶子怡,等.中医预防保健标准体系研究与初步构建[J].时珍国医国药,2011(10):2526-2527.

[9] 王蕾,陈华,陈健,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员现状调研与分析[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5(6):386.

[10] 郁东海,都乐亦,孙敏,等.实践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2):165-168.

[11] 梁瑞琼,陈宛媛.广东省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发展[J].现代医院管理,2013,4(11):38-44.

[12] 胡志利.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2):72-75.

[13] 闫伯华,黄志坚,丁国允.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65-466.

[14] 陈雅,杨义龙,吴莉.运用中医养生观探讨过劳死的病机与预防[J].江西中医药,2012,43(4):13-14.

[15] 施仁潮.开展中医药“三进”工作的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09-110.

[16] 简福爱,肖建喜,张正茂,等.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4):116-118.

[17] 卢颖,张媛,付爱珍.青少年对中医药认知度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11,30(4):11-13.

预防保健科范文第9篇

第一章现状分析

一、成果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的卫生事业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许多常见传染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下降,传染病病因死亡顺位已由建国初期的首位,下降至2002年的第16位,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由六、七十年代的6000-7000/10万下降到2002年的620.39/10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区现已建成区、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医疗保健网络,拥有各类医疗保健机构321所,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基本得到了保障,人均期望寿命不断提高,2002年全区人均期望寿命为76.38岁,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国家水平。

二、公共卫生体系现状

㈠医疗卫生资源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医疗卫生机构321个,其中市属医院4所(三院、四院、七院、铁路疗养院、),民营医院1所(新世纪医院)。

区卫生局下属12个事业单位,分别为区人民医院、区卫生监督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妇幼保健院、区卫生防治站及7所地区医院。共有在职职工675人,其中干部610人,工勤人员65人。610名干部人员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84名(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41名),管理人员26人。

全区有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275名。

全区有54个村级卫生所,在职工作人员205名,其中本村人员172人,外聘医疗技术人员33人。

全区现有厂矿医疗机构54所,集个体医疗机构182所。

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80万居民的医疗卫生、卫生监督、预防保健、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工作。

全区预防保健工作主要由卫生局下属的12所医疗卫生保健机构、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保健部(街道防治站)和54个村级卫生所承担。

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由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组成。

1、区级预防机构概况

区级机构有区疾控中心、区卫生防治站、区妇幼保健院。共有预防保健工作人员188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6名。学历构成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2名(占11.70%),大专学历83名(占44.15%),高中及中专学历71名(占37.77%)。职称构成为高级职称12名(占6.38%),中级职称32名(占17.02%),初级职称107名(占56.91%),无职称人员37名(占19.68%)。

2、镇(街道)级预防保健机构

镇(街道)级预防保健机构设在地区医院的预防保健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保健部(街道防治站)。

7所地区医院现有预防保健工作人员26名(应配置40名),人员缺口率达35%。

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保健部配备工作人员50名,人员配备基本上满足工作的需要。

3、村级预防保健工作

村级的预防保健工作由54个村级卫生所承担。主要承担本村的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和传染病管理等工作,配备兼职预防保健工作人员87名,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公共卫生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应当看到我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不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暴露出许多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还不健全。公共卫生建设没有完全实行镇(街道)、村(社区)属地化管理,各类应急医疗救治、预防控制等应急队伍的组建还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民众共同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氛围。

二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比较差,传染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尽管我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发病流行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能力比较差,传染病发病率仍相对较高。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能力比较差主要表现在预防保健专业队伍的人员数量和素质都无法满足实际开展工作的需要,另外设备陈旧、经费不足也是制约的主要因素。

三是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力度不够。由于我区行政区域较大,城乡交错,行业单位众多(近1.5万家),加之区卫生监督所人员编制不足,人员素质偏低,缺乏必要的监督执法工具等(如车辆、取证工具等),致使对辖区的行业单位监督检查频次不足,执法力度不强。

第二章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受益为宗旨,坚持依法、科学、符合实际、保证效益的原则,坚持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的能力建设为目标,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与普及相结合,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实现建设任务。

二、建设目标

用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升专业人才技术能力等措施,基本建成适合国情、区情,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全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加强应对重大传染病、新发突发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构筑起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屏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建设原则

㈠依法办事,科学决策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遵循《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认真总结我国、我区多年来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的防治经验,使决策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

㈡平战结合,统筹兼顾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贯彻平战结合的原则。平时要努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服务水平,保持预防保健机构的正常运行状态,充分发挥预防保健投资的效益和潜能,全面做好各项预防保健工作。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保健和卫生监督的设施以及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物资的储备,定期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和技术培训,提高战时应急能力,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到有备无患,打有准备之仗。

㈢科学建设,坚持标准

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保健和卫生监督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辽宁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等有关标准进行建设和装备。各级各类预防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设计、配置合理,仪器设备装备能满足实际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

㈣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建立和完善我区公共卫生体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肩负着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和运营的措施,不断提高卫生保健服务水平,构建起一个具有全面应对能力的公共卫生体系。

第三章规划目标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基础建设

全区各级各类预防保健机构要按照辽宁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卫生厅、财政厅“关于印发《辽宁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通知”要求,配置、布局房屋和设备等基础设施,以满足开展工作的需要。

㈠区级预防保健机构体系

1、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重点加强实验室规范化建设,按标准配置各种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能够开展国家规定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测项目,2004年区疾控中心通过辽宁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评审。

2、区卫生监督所。要进一步加强房屋、交通工具、执法工具等基础设施建设,3年内,区卫生监督所下设的7个卫生监督派驻所房屋条件达到二室一库标准,使用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各监督执法科室、各卫生监督派驻所要配备1台性能良好的车辆和1套监督执法取证工具(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

3、区卫生防治站。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配备相应的车辆和计划免疫冷链运转系统。

4、区妇幼保健院。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合理布局房屋,重点配备开展孕产妇、儿童保健检测及健康监护所须的各种仪器设备,特别是要配备用于高危孕产妇检测的彩色B超。

㈡镇(街道)预防保健体系

1、地区医院预防保健科。各地区医院要加强预防保健科建设,要按照《关于开展农村乡镇防保组(站)等级评审工作的通知》(大卫防发[1998]166号)的要求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关配备标准,进一步完善预防保健科建设,预防保健科业务用房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并设有健康教育培训室。

2、城市街道(社区)卫生防治站。合理配置全区各城市街道或社区的卫生防治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保健部),按照2-3万人口设1个卫生防治站的标准进行配置,房屋布局合理,达到“三室一厅、一库”标准,即妇女保健室、儿童保健室、计划免疫接种室,候诊厅、物品存放库,使用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上。

㈢村级预防保健体系

各村卫生所要按预防保健工作规范要求合理配置房屋和仪器设备,房屋应设有计划免疫接种室(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妇女保健室和儿童保健室。

二、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㈠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包括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防治站、各地区医院预防保健科和各村卫生所)总数要达到《辽宁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规定的每万人口配置3.4名工作人员的标准。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要达到20名以上(现为15名),配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20名。

区卫生防治站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要达到90%以上(现为80%)。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意见》的通知”(辽委办发[2003]34号)要求,各地区医院预防保健科按当地人口数量的五千分之一比例配备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其中至少1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各村卫生所要分别配置1名计划免疫和1名妇儿保健专职工作人员,人员要具有乡医以上技术职称,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要取得《大连市计划免疫接种上岗证》。

㈡妇幼保健工作人员。按《辽宁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规定的每万人口配置1.3名妇幼保健工作人员的标准进行配置,区妇幼保健院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要达到20名以上(现为11名),基层妇幼保健工作人员要具备助理执业医师以上的执业资格。

㈢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按《辽宁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规定的每万人口配置1.4名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标准进行配置。区卫生监督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要达到20名以上(现为10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要达到90%以上(现为80%)。

三、健全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体系

利用2-3年的时间,我区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包括:1、完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专报和分析预警系统;2、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3、医疗救治信息系统;4、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含社会举报信息系统);5、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

按照卫生部要求,将疫情信息网的网络末端扩展到辖区内的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区医院,触角延伸到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所,全面实现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的要求。

四、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的各项业务指标要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㈠疾病预防控制指标

1、传染病发病得到有效控制,法定传染病发病率要逐年下降,每年递降5%以上;

2、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到99%以上,计划免疫相关疾病无暴发、流行;

3、全区健康教育适宜人群培训率达到90%以上;

4、健康教育行为转变率达到80%以上;

5、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卫生部规定开展的项目规范地开展检验工作,检验项目开展率达100%。

㈡妇幼保健指标

孕产妇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达98%以上;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3.5/10万以下;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4‰;

㈢卫生监督工作指标

相关卫生行业单位(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服务单位、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专业卫生知识系统培训率达90%以上;

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达90%以上;

职业卫生中毒申报率、建档率达到100%。

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合格率80%以上;

生活饮用水监测合格率达90%以上。

第四章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卫生工作的领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公共卫生建设纳入区、镇(街道)、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根据本规划,结合实际提出各自具体的公共卫生建设目标和公共卫生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倾斜,加大对公共事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不断总结经验,研究解决问题,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经费保障

在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区、镇(街道)、村三级财政要将公共卫生系统建设和维持正常运转的经费纳入各级卫生事业费加以预算,实行专项管理,确保公共卫生体系正常运行。

三、人才和技术保障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下,我区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配备各级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确保全区公共卫生体系的正常运行。

要重视和加强对公共卫生队伍的建设,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和教育,适时引进高技术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有奉献精神的实用型人才队伍,引进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充实和提高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技术含量。

四、考核评价

预防保健科范文第10篇

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即以县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以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网底,综合实施医疗、预防及保健等各项卫生工作措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备、运转协调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一直是我国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保障农民及基层群众健康的主要形式。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总理的讲话再一次明确了建设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重要性。为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了解我市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建设状况,促进我市卫生事业发展,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我市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现状

经过多年建设,我市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初具规模,基本能够满足全市群众的医疗、预防与保健需求。

(一)医疗方面:

在城区,市直综合性医院4家,分别是人民医院、铁路医院、二院、中医院。专科医院1家,即口腔医院。妇幼保健院能综合提供妇女儿童医疗、预防与保健服务。6家市直医疗机构共拥有床位1045张,在职人员1357人;其中执业医师504名,执业护师473名。拥有磁共振、CT、立体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高精尖设备,建设了配备有进口中央监护系统的CCU室。能够开展创伤、脑外科、骨科、普外科、妇产科等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症的手术治疗;能够开展儿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肿瘤科等多学科的综合诊治。依托人民医院急诊科,建设了我市的“120”急救中心,能够对全市城乡开展24小时昼夜医疗急救服务。依托久益医院传染病科,建成了我市的传染病救治专用病区,能够对非典、人禽流感、肝炎、霍乱等传染病实施救治。市直医疗机构,在“三级网”中基本能够发挥龙头作用,能够诊治从农村转来的疑难杂症,能够开展较复杂的手术,能够对农村医疗机构开展业务指导和帮教。

在农村,每个镇都有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全市8家卫生院共拥有床位284张,在职人员434人;其中执业医师188名,执业护师89名。大部分卫生院配备了心电图机、X光机、B超机、生化分析仪等常用医疗设备,开设有妇产科、急救科、中医科等基本科室。在“三级网”中,卫生院基本能够发挥枢纽作用,能够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治;对疑难杂症、急症转诊到上级医院。

中医药在全市城乡广泛应用,中医院逐渐发展为以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各卫生院都设立了中医科。全市有中医师85名。基本能够满足全市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二)预防保健方面:

在城区,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皮防站、消杀站以及口腔医院作为专职或综合性预防保健机构,能够提供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疫情管理,疫苗接种,健康宣教,皮肤病、性病防治与管理,牙病防治与管理,传染病、地方病防治与管理,以及妇科病防治与管理,儿童疾病防治与管理、环境消毒等综合性预防保健服务。全市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率不低于90%,“五苗”接种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法定管理传染病总发病率为172/10万。消灭或基本消灭了天花、黑热病、丝虫病、白喉、脊灰和麻风病等传染病。依托卫生防疫站,建设了高标准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配备了一批高精尖卫生监测设备;依托口腔医院,建设了牙病防治中心;依托妇幼保健院,对我市儿童常年开展听力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依托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了16处预防接种门诊和52个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实现了一类、二类疫苗就近接种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在农村,各镇卫生院设立防保科,受卫生局委托,在市直预防保健机构技术指导下,从事本地域内的预防保健工作。全市城乡从事公共卫生人员共有243名。我市预防保健工作成效比较明显。

(三)村卫生室建设。全市共有村卫生室339所,乡村医生974名,基本上实现了“一村一室”。大部分村卫生室基本符合“三室分离”标准,集体经营并纳入了所在镇的卫生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基本具备中专以上学历,接受过上级业务部门系统业务培训,具有省卫生厅统一颁发的乡村医师执业证书。村卫生室主要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四)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建立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统筹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市是省级合作医疗试点市。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20__年全市参合农民达到28.87万人,参合率达到84.2%,筹集资金438.55万元。全年共为参合农民报销资金140余万元,受益人口2.4万人次。还对12万参加合作医疗但未受益群众进行了健康查体,建立了健康档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市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保障农民身体健康,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巩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我市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存在的不足

1、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城区医疗卫生资源过剩,农村不足。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市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20__年,全市卫生经费总计1750万元,人均36.1元/人;其中投入到农村的经费共184万元,农民人均卫生经费6.2元/人。全市卫生总资产18978万元,其中农村卫生资产1257万元,占6.6%。全市床位1329张,其中农村医疗机构床位284张,占21%。全市692名执业医师,在农村工作的只有188名,占27%;执业护士562名,在农村的只有89名,占16%;市直医疗卫生单位1501名在职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812人,占54.1%,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者683人,占45.5%;农村卫生院434名在职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80人,占34.2%,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者94人,占22.6%。

2、卫生院基础差、底子薄、服务能力低的状况依然存在。卫生院作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存在业务用房不足、医疗设备陈旧、人才缺乏、管理体制不顺、服务能力低等问题。我市个别卫生院至今没有属于自己的开业场所,有的卫生 院长期租房开展工作,有的卫生院靠借贷建设业务用房;有的卫生院还是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老三件”,缺乏基本的医疗设备;大部分卫生院人才匮乏,既缺少学科带头人,也缺少有学历、年青、有培养前途的医护人员;卫生院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养不起”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卫生院仍然镇办镇管,卫生院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各卫生院人才交流困难,卫生局与各镇政府在卫生院管理上权责不清。

3、村卫生室服务能力低、管理不规范。部分村卫生室房屋破旧、“三室”不分、物品摆放混乱、卫生差;有的还是“炕头办医”。乡村医生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老化,知识陈旧,有的不具备执业资格。另外,乡村医生规范化、系统化业务培训以及考核、激励、淘汰等没有形成制度。乡村医生待遇低,无补助。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在我市已实施多年,主要内容是:卫生院受卫生局委托,对村卫生室实行业务、药品、人员、行政等统一管理。近年来,一体化管理存在滑坡现象。个别村卫生室随意扩大医疗范围、违规进药、不遵守医疗技术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卫生院对一体化管理存在误解,有的卫生院侵犯村卫生室利益,有的卫生院对村卫生室放任自流。

4、预防保健体系不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尚未开展,专职疾控人员队伍与卫生监督人员队伍没有单独设立,预防保健机构既从事着预防保健服务,又担负着卫生监管职责。全市预防保健机构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晰等问题。卫生院防保科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功能不健全,存在“以医养防”以及趋利现象。52个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至今未落实财政补助。全市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存在职责不清、素质偏低、缺乏高学历人员、培训不规范、不系统等问题。全市尚未形成以市疾病控制中心为龙头,以卫生院防保科为枢纽,以52个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为基础的综合预防保健体系。

四、进一步建设我市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建议

1、制定政策,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分布。在财政投入上,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落实上级关于将新增的卫生投入用于农村的政策,重点建设卫生院和卫生院防保科。适当限制城区综合性大医院发展规模,将有限的卫生经费投入农村。在人事管理上,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落实农村卫生工作人员在工资、职称、进修学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城区医院与卫生院联合办医,将城市的优质医疗服务直接送到农村去。

2、全面推行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卫生院是“三级网”的枢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建设好卫生院,可以使农民就近看病就医。市政府已将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列为20__年为民办十件实事,应尽快全面推行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根据省政府要求,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明确卫生院职能,合理划分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市、镇两级政府履行职能,让每个卫生院都有属于自己的开业场所。在此基础上,整修业务用房,确保达到“两千”;即每所卫生院可用业务用房面积不低于20__米2,基本满足科室设置和功能分区的需要。配置必需设备,实现“五个必备”。即确保卫生院配备X光机、B超、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救护车等5件急用和必须设备,基本满足一般性急救、诊断、治疗的需要,使装备水平与服务功能配套。培训技术骨干,保证“七个一”。从每所重点卫生院的内科、外科、急救、医技、妇产、传染、手术护理等7个重点科室中,各选派1名技术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他们诊治和处理一般急症、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基本达到高年资主治医(护)师或相当于副主任医(护)师的水平。

3、尽快实施卫生院上划。

在推行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尽快实施卫生院上划。根据济宁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济发[20__]11号)和《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卫生局等部门关于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与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济政办发[20__]26号)等文件精神,将卫生院人、财、物等划归市卫生局按职责管理。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促进全市卫生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4、不断强化村卫生室建设和管理,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和水平。

村卫生室是“三级网”的网底,在“三级网”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网底不牢,“三级网”建设无从谈起。建设好村卫生室,能够使农民得到就近的基本医疗服务,实现农民“小病不出村”。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使农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必须重视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今后村卫生室建设重点应是:规范村卫生室建设,所有卫生室必须达到“三室分离”,即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各占一间;有条件的要“四室分离”。配齐基本诊治设备。规范用药,严禁从非正规渠道进药。村卫生室一般以集体举办为主。村卫生室不但要开展基本医疗服务,还要承担健康咨询、健康教育、慢性病干预、突发卫生事件监测、环境卫生监管等公共卫生任务;使村卫生室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窗口”。加大乡村医生管理、培训和考核力度。要依据上级有关政策和要求,尽早制定出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培训制度。重点落实好师资力量、培训教材、培训地点、培训时间以及培训周期等。培训要突出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经济性。要通过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全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建立乡村医生补助制度。根据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的多少,给予乡村医生定期补助;补助额不低于每月300元。

5、健全完善预防保健体系。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以卫生院防保科为枢纽,以52个公共卫生监测点为基础,逐步完善健全覆盖全市城乡、功能完备、职责明晰 、反映快捷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市疾控中心要在加强自身建设基础上,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精良、业务技术人员素质高、管理规范的优势,加大对卫生院防保科和52个公共卫生监测点的技术指导力度,不断提高全市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素质和水平。落实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工资全额预算,在此基础上,卫生院防保科在市疾控中心指导下,承担好本地域内的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疫情监测等职能。要尽快落实52个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的财政补助,保护好综合监测点工作积极性。实现我市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

上一篇:保健茶范文 下一篇:保健药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