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09 10:45:05

预防医学专业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第1篇

1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大多数医学院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强调“预防为主”,较重视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知识的培训,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中添加了《预防医学》课程,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人们对于健康和身体的关注多数还是停留在生病看医生的被动阶段。另外由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从事临床工作,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熟练地掌握临床课程知识就足够了,《预防医学》课程知识对以后工作没有帮助,从而出现不愿意花时间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知识的现象,这些因素给《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教授带来了不利影响[2]。另外,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教学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方式主要是黑板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不过多媒体教学通常也只是简单的幻灯片演示,内容多是以教材为主,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信息。同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师资队伍相对不足,大批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甚至研究生上岗承担理论课,由于课程任务繁重,学科系没有时间对每节课内容备课和听课,导致教学质量有所下滑。此外,由于任课教师课堂教授的内容大多只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课程中很少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从而出现在以后的工作中学生虽然学过该方面知识,但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束手无策的状况[3]。此外,由于大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是安排在学习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在学生完成一年临床专业实习后,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这个时期正好是学生找工作的时期,所以很多学生由于找工作与学习发生冲突而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导致缺乏对预防医学知识的了解。

2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2.1强调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而忽视《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的情况,应反复强调此学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要能承担临床医疗工作,精于医术,同时应能够胜任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服务的工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疾病预防意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向家人、朋友宣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为进入临床服务患者奠定基础。可通过一些例子强调预防医学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强调如果没有《预防医学》这门学科及其不断的发展,恐怕卫生工作到现在还处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第一次卫生革命运动中,“反应停”这种致畸率很高的药物还会被孕妇滥用,曾威胁全球的“SARS”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同时应让学生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加强预防卫生工作,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社区保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措施等理论知识,做到不仅会治病,更要会防病。启发学生要想适应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成为高素质的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学好临床医学,更需要学好《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4]。

2.2贯彻“三级预防”原则,加强预防医学知识宣传

“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理念,也是《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人类的疾病,不论其病因是否明确,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都可将其自然史粗略地分为发病前期、发病期和发病后期三个阶段。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发展。因而医务工作者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采取相应的预防原则: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级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预防控制疾病发生和发展,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另外,由于《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繁杂,还需广泛地开展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系列活动,加强预防医学知识宣传,通过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尤其是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弥补课堂教学相对枯燥的缺点,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知识。

2.3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预防医学》教学中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方法(LBL),即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然而有研究显示该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的不利影响,甚至有的学生对该教学方法存在反感。这可能与学科特点有关,由于《预防医学》包含几个不同的预防医学学科,内容多、知识面广、比较抽象,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对《预防医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更加满意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象、生动、贴切的表达方式,使教学过程简单、清晰,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适合在教学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使教学内容充实而新颖。所以,应加强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预防医学》课程中的使用,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外,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素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教学中,必须突破旧的模式,尽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预防医学》学科特点,教学方法应以LBL教学为主,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为辅,具体来讲就是理论课采用LBL+PBL教学,实习课采用PBL教学[6]。此外,为促进与国外该学科的发展接轨,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同时学习国外在专业问题上思考的角度以及研究方法。

2.4提高教学资源共享,加强《预防医学》精品课程建设

自教育部于2003年8月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一直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7]。通过加强《预防医学》精品课程建设,整合《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可以为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此外,还可以通过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使大家相互之间有了一个参考、观摩、交流的机会,拉近不同院校的距离,提高整个国家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8]。但该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应当以人为本,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统筹兼顾,全盘考虑。此外,目前国内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常出现“重申请,轻建设,少利用”等现象,这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因此,在《预防医学》精品课程申报过程中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评估结束后要加强课程维护,充分利用其示范作用,避免精品课程建设资源的浪费[9]。

2.5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实际工作能力

《预防医学》作为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在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教授该门课程时应结合非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讲授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规律及其预防措施,使学生能运用知识预防不良因素的危害;加强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教学内容的完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根据目前的形势,在以后的课程中还应加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控制等内容,以加强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遇到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10]。另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像对待临床实习基地建设一样,充分利用当地卫生资源,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积极建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习基地,聘任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联合培养学生,使高校和实习基地的关系更加密切和稳定。建立实习基地,也是培养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需要。适当增加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社区实习及进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的机会,增加社区实践活动,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11]。通过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对环境有较客观的认识,了解职业卫生状况及进行劳动保护的必要性、迫切性。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临床专业课、预防医学及全科医学结合起来,可加深学生对“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认识,理解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策略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做到防治结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2.6合理安排学习与就业,避免二者发生冲突

《预防医学》是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素质,对医学生形成现代医学观,树立预防为主和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做好协调工作,避免该课程的教学与毕业生工作就业相冲突,可以将该课程学习安排在临床实习前完成,从而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保证《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3小结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第2篇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已进入课堂教学并成为很重要的辅助工具。中医药统计学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其研究的是大量数据,传统教学需将大量时间用于复杂公式及计算的书写上,特别是对于样本量较大的数据根本没办法展示给学生,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能真正接收到的知识量非常少且不易掌握。而多媒体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并且能将枯燥的理论变得更加形象[4]。我们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与计算机统计软件,利用PowerPoint、Excel、Flash等软件将一些难懂的统计学理论设计成动画形式,如从频率分布曲线逐渐过渡到正态分布曲线的过程,随着样本量的增大,组距不断缩小,直方图的直方不断变小,其顶端最终连接成一条平滑的曲线[5]。这个过程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更形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医药统计学中有很多理论,如二项分布规律及其特征、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抽样研究等,都可以设计成动画形式,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统计学理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链接功能强大的统计软件,如Excel、SAS、SPSS等。Excel的结果具有随单元格变动而变动的特点,可以借助其展示数据或公式的动态变化结果;SAS、SPSS作为专业统计软件,基本包含了中医药统计学所有统计方法,对于大样本含量以及非常复杂的计算(如多元统计方法)完全可以借助这些软件向学生展示分析过程,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统计学方法,并应用到今后的科学研究中。虽然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比较突出,但要注意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运用多媒体来讲授。比如“方差分析”这一章,如果仅仅用多媒体教学,SS组间、SS组内、MS组间、MS组内、F值的计算可能不在课件的同一页,不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此部分最好是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重要步骤利用板书讲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此种统计方法。

2结合案例,运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设计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以达到理解、掌握知识,发展各种能力的目的。其精髓是发挥问题对学习的导向作用,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6]。中医药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很容易注意力涣散,产生听觉疲劳,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用具有代表性、可讨论性及启发性的案例,依据教学大纲提出合适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并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比如在讲“方差分析”时,我们会提出问题:t检验是两组均数之间比较的假设检验方法,如果是多组均数的比较又该用什么方法?能不能用两两比较的t检验呢?学生会思考并回答理论上是可以的。然后教师讲解,做两两t检验后会增大犯一类错误的概率,并举例说明:假定蒙眼过街时你会被车撞的概率是5%,现在某人愿意出一百万要你蒙眼过街,安全过10次街才能拿到钱,你愿不愿意?这时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然后通过讲解算出过街10次后被撞的概率为40%,几率大大提高了,故不能盲目回答“愿意”。通过引用例子学生很容易记住多组均数之间的比较用两两比较的t检验会增大犯一类错误的概率。讲完“方差分析”理论课后可以将事先准备的有代表性的期刊论文纳入课堂讨论,让学生从统计学角度展开辩论和评价,如该资料属于什么类型?用到了哪种设计方案?用了哪些统计分析方法?方法用得恰当吗?最后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分析问题能力也明显提高。

3加强实践课教学,锻炼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科教育阶段中医药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统计学思维,应用统计学知识分析和解释中医专业领域各种复杂的问题,重在思维和应用,而不是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统计学专家。目前笔者所在学校中医药统计学课程共44学时,其中实践课仅10学时,且主要是让学生做习题,以巩固理论知识,学生停留在掌握几种统计学方法的计算上,达不到真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故笔者认为应强化中医药统计学实践教学,并不断对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创新。首先,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课比重。其次,增加上机操作课。传统实践课是利用计算器完成相关计算,过程繁琐且易出错,尤其是大样本数据及复杂的计算。故可开设SPSS软件操作课。SPSS软件主要采用菜单式界面和对话框形式,鼠标点击就可完成操作,对于初学者而言容易掌握。在软件操作课上,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哪种统计学方法以及选择什么菜单来完成,如何去看output窗口的结果以及怎么去解释结果[7]。通过软件操作课,学生对统计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大大提高。

4开展网络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们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各种知识,而且QQ、微博、微信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平台进行统计学学习,如可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论坛,亦可以自己建立相关网络平台,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于平台上,教师做出解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通过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学生也可以获取统计学知识,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8]。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个教师努力的方向,笔者仅仅从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医药统计学学习兴趣入手,谈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希望能对同行起到借鉴作用。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对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856名在校本科生的预防医学考试成绩进行研究分析,并评价试卷质量。

1.2试卷结构

该专业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朱启星主编的第7版《卫生学》以及科学出版社、罗家洪主编的案例版《流行病学》,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医学统计学以及流行病学等。试卷由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编制,题目选自预防医学教研室题库,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分析题6个题型,对应分值分别为20分、5分、20分、15分、20分、20分,满分100分。阅卷为教研室所有专职教师参与,根据统一的标准答案进行流水式批阅。

1.3研究内容

分析所有参考学生最终成绩和各项得分的分布情况,计算试卷的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1.3.1试卷信度:信度是反映试题得分一致性程度的统计量,通常采用信度系数作为评价试卷可靠性的指标,其取值范围为0~1,其值越大,信度越高。选用克伦巴赫(Cron-bach)α系数来计算一致性信度系数:α>0.8极好;0.6≤α≤0.8较好;α<0.6较差。

1.3.2试卷难度:难度系数(P)代表了试题的难易程度,P=M/W(M:该题平均得分;W:该题满分)。由于学生在答选择题时可能会随机猜测,该行为会影响最终结果,因此采用矫正难度系数cP,公式为cP=(kP-1)/(k-1)(k为选项个数)。难度系数与试题真实难度相反,值越大则试题越简单。P<0.6为难题、0.6≤P<0.7为较难题,0.7≤P<0.8为中等题、0.8≤P<0.9为较易题,0.9≤P<1为易题。

1.3.3试卷区分度:区分度是指通过考试将不同学习程度和能力的学生区别开来,是衡量试题鉴别学生水平差异功能的重要指标,用D表示。某题型的区分度用该题的得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客观题的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计算其与总分相关系数;主观题的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整张试卷的总体区分度为各题型区分度与该题满分的乘积之和,除以100。D≥0.4为优;0.3≤D<0.4为良好;0.2≤D<0.3为一般;D≤0.2为差题。

1.4统计分析

将所有参加考试学生的各项得分和总得分输入计算机,使用Excel2010和SPSS20.0完成分数的录入和相关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成绩分布

共856份试卷得分参与本次分析,其中最高分98分,最低分14.5分,平均成绩为(78.04±12.06)分,及格率达到91.59%。学生成绩呈负偏态分布。试卷题型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大类,

2.2试卷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信度分析输出结果为Cron-bach’sα=0.776。难度分析显示试卷总体难度系数为0.78,难度最大的题型为多选题,难度系数为0.27;难度最小的题型为名词解释,难度系数为0.84。区分度分析显示试卷总体区分度为0.73,其中简答题区分度最优秀,D值为0.83;多选题则相对稍差,D值为0.48。试卷各题型难度与区分度的分析结果

3讨论

该次考试成绩平均分为78.04,及格率达到90%以上,48%的学生成绩分布在80分以上,呈负偏态分布。说明绝大多数同学能够较好的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反映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极差较大,反映了学生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差异原因之一可能是由学生课堂专注能力、知识接受能力、课后复习程度以及学习态度之间的差异决定;此外不同班级授课教师资历不同,讲授方式各有特点,导致学生理解接受程度各异。针对学习能力、课堂专注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等有所欠缺的学生,需要专门的教学方式方法,尽量提高教学的生动性,降低讲解的晦涩程度,由浅入深的进行授课;教师在加强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要研究新方式新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外的实践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该门课程。从该试卷的学科构成来看,五大科目知识点在卷面的分布及其分值配置比较合理,能够满足教学考查要求。试题类型涵盖客观和主观两大类,分值分配平均,既能够考查学生对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内容的理解、记忆和掌握,又能够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分析实际案例的能力。且试题题量适中,考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分析问题;试卷格式规范、统一;文字、图表工整、清楚、准确。通过对试卷信度、难度、区分度的分析显示:该次考试信度系数α=0.776,信度较好,能够达到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对于考试难度,多数试题应分布在0.3~0.7之间,选拔性测试题一般0.5左右为宜,通常期末考试为目标参照性考试,难度系数可适当偏高,全卷平均难度以0.7左右为宜,0.6~0.8为正常。该次试卷总体难度系数为0.78,符合期末考试难度要求。个别题型难度稍大,多项选择题的平均得分只有2.26(满分5分),为几种题型中最低,难度系数P=0.27,显著高于其他各题型,这一题型答案数目不固定,多答、少答、答错均不得分,且选项相互干扰,颇具迷惑性。多选题命题规律非常明显,应在平时授课时引导学生抓住规律,强调知识点掌握的全面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试卷总体区分度以及所有题型的区分度均大于0.4,反映了该试卷题型的区分度优,能将不同能力的学生有效的区分开,多项选择题的区分度D=0.48,于所有题型中最低,区分度与难度直接相关,今后应注意题库的适当调整。作为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主要承担者,需要不断的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并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强调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三级预防”原则的宣传;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研动手能力等。培养学生将预防医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第4篇

1.1资料来源

对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856名在校本科生的预防医学考试成绩进行研究分析,并评价试卷质量。

1.2试卷结构

该专业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朱启星主编的第7版《卫生学》以及科学出版社、罗家洪主编的案例版《流行病学》,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医学统计学以及流行病学等。试卷由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编制,题目选自预防医学教研室题库,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分析题6个题型,对应分值分别为20分、5分、20分、15分、20分、20分,满分100分。阅卷为教研室所有专职教师参与,根据统一的标准答案进行流水式批阅。

1.3研究内容

分析所有参考学生最终成绩和各项得分的分布情况,计算试卷的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1.3.1试卷信度:信度是反映试题得分一致性程度的统计量[2],通常采用信度系数作为评价试卷可靠性的指标,其取值范围为0~1,其值越大,信度越高。选用克伦巴赫(Cron-bach)α系数来计算一致性信度系数:α>0.8极好;0.6≤α≤0.8较好;α<0.6较差[4]。

1.3.2试卷难度:难度系数(P)代表了试题的难易程度,P=M/W(M:该题平均得分;W:该题满分)。由于学生在答选择题时可能会随机猜测,该行为会影响最终结果,因此采用矫正难度系数cP,公式为cP=(kP-1)/(k-1)(k为选项个数)。难度系数与试题真实难度相反,值越大则试题越简单。P<0.6为难题、0.6≤P<0.7为较难题,0.7≤P<0.8为中等题、0.8≤P<0.9为较易题,0.9≤P<1为易题[4]。

1.3.3试卷区分度:区分度是指通过考试将不同学习程度和能力的学生区别开来,是衡量试题鉴别学生水平差异功能的重要指标,用D表示[5]。某题型的区分度用该题的得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客观题的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计算其与总分相关系数;主观题的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整张试卷的总体区分度为各题型区分度与该题满分的乘积之和,除以100。D≥0.4为优;0.3≤D<0.4为良好;0.2≤D<0.3为一般;D≤0.2为差题[4]。

1.4统计分析

将所有参加考试学生的各项得分和总得分输入计算机,使用Excel2010和SPSS20.0完成分数的录入和相关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成绩分布

共856份试卷得分参与本次分析,其中最高分98分,最低分14.5分,平均成绩为(78.04±12.06)分,及格率达到91.59%。学生成绩呈负偏态分布。

2.2试卷结构分析

环境、职业、营养与食品三大卫生、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五大学科知识点在卷面中的分布及其分值。

2.3试卷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信度分析输出结果为Cron-bach’sα=0.776。难度分析显示试卷总体难度系数为0.78,难度最大的题型为多选题,难度系数为0.27;难度最小的题型为名词解释,难度系数为0.84。区分度分析显示试卷总体区分度为0.73,其中简答题区分度最优秀,D值为0.83;多选题则相对稍差,D值为0.48。

3讨论

该次考试成绩平均分为78.04,及格率达到90%以上,48%的学生成绩分布在80分以上,呈负偏态分布。说明绝大多数同学能够较好的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反映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极差较大,反映了学生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差异原因之一可能是由学生课堂专注能力、知识接受能力、课后复习程度以及学习态度之间的差异决定;此外不同班级授课教师资历不同,讲授方式各有特点,导致学生理解接受程度各异。针对学习能力、课堂专注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等有所欠缺的学生,需要专门的教学方式方法,尽量提高教学的生动性,降低讲解的晦涩程度,由浅入深的进行授课;教师在加强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要研究新方式新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外的实践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该门课程。从该试卷的学科构成来看,五大科目知识点在卷面的分布及其分值配置比较合理,能够满足教学考查要求。试题类型涵盖客观和主观两大类,分值分配平均,既能够考查学生对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内容的理解、记忆和掌握,又能够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分析实际案例的能力。且试题题量适中,考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分析问题;试卷格式规范、统一;文字、图表工整、清楚、准确。通过对试卷信度、难度、区分度的分析显示:该次考试信度系数α=0.776,信度较好,能够达到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对于考试难度,多数试题应分布在0.3~0.7之间,选拔性测试题一般0.5左右为宜,通常期末考试为目标参照性考试,难度系数可适当偏高,全卷平均难度以0.7左右为宜,0.6~0.8为正常。该次试卷总体难度系数为0.78,符合期末考试难度要求。个别题型难度稍大,多项选择题的平均得分只有2.26(满分5分),为几种题型中最低,难度系数P=0.27,显著高于其他各题型,这一题型答案数目不固定,多答、少答、答错均不得分,且选项相互干扰,颇具迷惑性。多选题命题规律非常明显,应在平时授课时引导学生抓住规律,强调知识点掌握的全面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试卷总体区分度以及所有题型的区分度均大于0.4,反映了该试卷题型的区分度优,能将不同能力的学生有效的区分开,多项选择题的区分度D=0.48,于所有题型中最低,区分度与难度直接相关,今后应注意题库的适当调整。

作为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主要承担者,需要不断的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并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强调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三级预防”原则的宣传;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研动手能力等[6]。培养学生将预防医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第5篇

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的必备能力之一。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经过多年摸索,我们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设语言训练类课程和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3方面来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关键词:语言沟通能力;预防医学;培养模式;医学语言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公共卫生问题日趋复杂,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妇幼和老年人健康问题等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存在相对较低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除了急需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外,还对其所从事的医务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与所服务的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良好的语言沟通是协调关系、彼此信任的重要途径,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的必备能力之一,也是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1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势在必行

1.1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需要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新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的主要内容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方案立足国情,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将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要求“到2020年,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改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不仅了解、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了解、熟悉人群的心理、人格特征等,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医群关系。因此,医群沟通技能培养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需要,也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1.2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医务人员的必备条件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这是对所有医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增强,从事基层医疗服务活动的人员必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医疗队伍的后备力量,必须掌握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提高人性化医学服务水平,成为现代医学模式所要求的合格医务人员。

1.3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提高实践质量的有力保障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仅仅掌握书本上的基本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锻炼各种能力。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成长必须经历实践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医学思维、锻炼应变能力的必由之路,而人群是影响实践质量的关键因素。要圆满完成实践任务,提高实践质量,就必须加强与人们的交流沟通,建立和谐医群关系,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与配合,获得更多实践经验。

1.4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高尚医德的本质反映

“言为心之声,语为情之感”。医学语言运用问题,从形式上讲是掌握医学语言艺术、遵守医学语言规范和要求的问题,实际上它是医务人员对人群情感、态度的体现,是医德医风的本质反映。医务人员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反映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与道德修养。医务人员要态度和蔼、真诚,通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来展示自己高尚的医德。

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需要综合型、复合型医学人才,除了要求医务人员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外,还在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医疗改革工作的推进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如下。

2.1对语言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医群沟通、医群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健康”定义的认识,低估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目光只停留在医学知识传播上,而忽视了人群心理与情感需求。这种只关心疾病不关心病人的现象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中普遍存在。有的学生仅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师交给的任务或满足于医学知识传播,不愿真正关心服务对象,不与服务对象交流或交流很少,使后者感觉不到被关注、被关爱、被重视,进而影响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2没有掌握必要的语言沟通技巧

以往医学院校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三基”上,在语言沟通方面没有针对性训练,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经验与技巧。在与人群接触时,有的学生忽视了对服务对象心理因素的观察与研究,讲解知识时语言生硬、缺乏亲和力,询问病情时只顾收集信息,不能全面考虑病人的感受,让对方心里不舒服。有的学生因说话方式不恰当,导致沟通过程不愉快,无法达到预期沟通效果,从而影响了现场实践的正常进行。

2.3轻视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

很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忽视了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社会化程度很低,不了解风土人情,对人群缺乏理解、同情与关怀[1]。现场实践时,由于实践内容和方式、生活环境、接触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往往表现出与环境不协调、与人群沟通不畅等问题,大大阻碍了现场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严重影响其将来的就业和发展[2]。

3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途径

我院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措施,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强化实践能力与技巧。

3.1实施专业能力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时,实施专业能力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其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教学中实施PBL、TBL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具备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充分运用于实践,通过课题研究与论文(调研报告)写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能力。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在不同学期进行,而课题研究则结合教师的课题或者暑期“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参与进去,培养其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2开设医学语言学课程,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

医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医学活动中医务人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学科,和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3]。学习医学语言学,不仅是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医学模式转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医学语言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广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正确认识医学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运用医学语言的基本技能,把握医学语言职业变体的客观规律,提高医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适应各方面对医学语言的要求,尤其是医疗改革对语言沟通能力的要求,为今后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传统医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医学语言学课程,普通的人文学课程又脱离医学专业实际。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医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专门训练,完全是在毕业后漫长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4]。由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致使一部分学生语言素养差,与人沟通时语言简单,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和群众交谈时语意模糊不清,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方式缺少创造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群关系的和谐发展。我院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客观情况,面向大二以上学生开设医学语言学选修课,分别从医学语言的本质、特征、类别、应用等几方面进行介绍,重点讲述医务人员加强语言修养的必要性、语言修养的内容及途径。从医务人员和人群的语言沟通入手,结合实际,通过课内外大量实践训练,提高学生书面语和口语表达能力。课堂上我们设置特定场景由学生演示再展开讨论,课外组织学生结合实习、见习生活围绕某一主题开展辩论活动,从而加强语言沟通能力训练。课内外语言沟通能力训练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深入理解了医学语言,而且提高了其口语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语言具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

知识和能力都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尤其重要。我院根据教师专业和研究方向,组成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与生殖健康、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等导师团队,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建立了一批以课题研究(重点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与营养健康状况监测等)为中心的现场实践基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3.3.1农村社区妇幼保健课题研究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建立了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幼保健项目为中心的陵水县农村社区妇幼保健实践基地,每年承担美国犹他大学医学生社会实践带教任务,利用暑期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课题研究,2006—2009级部分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也全程参与。4年来,我们和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一起与陵水县妇幼保健院合作开展农村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包括收集妇幼人群健康信息、主要健康问题与原因调查分析以及健康干预等;同时,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在陵水县妇幼保健院及各乡镇卫生院开展的中美大学生联合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我院与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共同撰写发表科研论文15篇,其中SCI论文两篇。我院长期与美国犹他大学合作开展农村妇幼营养改善工作,将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运用于基层,同时也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一开始就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合作经验,不仅学会如何与国际同行交流、与基层群众有效沟通,而且提高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3.2城市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控课题研究海口市美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创建部级慢性病综合示范区,承担辖区内城市居民的社区诊断、慢性病监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高危人群发现与干预及患者管理等综合防控工作。我院已与海口市美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该单位成为我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城市社区慢性病防控实践基地。我院2007级两名学生在该疾控中心实习,由于专业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都非常突出,毕业后留在疾控中心工作,一年后成了单位的骨干力量。

3.3.3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与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健康教育课题研究2013年,在海南省教育厅和海南省卫生厅的支持与领导下,我院开展了海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项目,对琼中县1440名中小学生的营养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协助琼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现场工作。同时,与琼中县教育局合作开展中小学学生营养问题调查和营养状况监测,主要工作包括学校营养午餐的食谱制定、师生及家长的营养健康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和学校营养午餐的效果评估等。琼中县也为我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在该县的中小学长期开展学生营养监测、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等课题研究。在这些课题实施过程中,从课题总体策划、调查问卷设计、调研过程具体实施到后期数据处理、论文(调研报告)撰写等,全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从没有头绪到思路清晰,从羞于现场问卷调查到轻车熟路,从看着一堆数据无从下手到多种统计方法、统计软件运用自如,进步非常明显,不仅锻炼了项目策划能力、现场实践能力,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下,我院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已逐渐成为海南省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均得到用人单位较高的评价。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是因为其将来服务的对象是渴望得到关怀、渴望解决健康困惑的人群,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与人群健康息息相关。医学以人为本,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就必须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储备、语言沟通能力、现场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预防医学专门人才,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婷,倪虎波.浅析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途径[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6):58-59.

[2]张芳贤.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23(12):239-241.

[3]李永生,朱海兵.医务语言学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4]程晶.从课程的视角看我国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滁州学院学报,2012,14(6):109-111.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第6篇

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部分学校的实验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学校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主要看他们的考试成绩,而对其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考核很少。二是高校很多教师理论教学课时多、任务重,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开设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课程。三是实验课中关于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较多。很多高校教师在讲授专业实验课时,理论讲解的时间太长,甚至将整个实验过程写好板书,学生就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实验步骤,依葫芦画瓢,得到实验数据就算交差。至于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利用所得的实验数据如何论证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本次的实验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很多大学生就思考较少。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四是现有的实验课程内容在设置过程中,很多实验都是一些在实验室内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分析或形成物质检测等;对实际存在的现场实验内容设置很少,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实验检测对象现场的环境基本资料等方面的获取能力培养受限[3]。

2优化预防医学实验课程体系

在以往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以单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导致学生所学的实验内容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脱节,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高校实验教学是创新型高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在预防医学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南华大学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从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坚持预防医学实验技能训练与实验理论知识教学并重的原则,深化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着力培养预防医学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先后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数据统计与信息处理、放射生物学、放射卫生学、放射毒理学、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多门实验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所有实验课程内容全部纳入到预防医学实验方法与技能实验课程群之中,并且大幅增加了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现场应急处置模拟实验的课程内容比例,从而扎实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对复杂多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实效性。

3构建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新模式

我们充分利用湖南省示范教学中心———南华大学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现有的实验条件,按照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的实验类型,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校内实验、校外实践、毕业论文”三个环节,“宽覆盖、一体化、多模块、网络化、分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新型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并且打破预防医学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的学科界限,真正做到了相关学科优势互补、相互渗透、无缝衔接,扎实提高了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整体水平。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如实施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有很多必修实验项目需要使用动物做实验,很多学生由于从小怕小动物,就是在老师的亲手指导下也不敢碰,更不要说独立完成动物实验。但是,不能因为学生畏惧实验动物而取消实验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要求实验教学老师除了积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开设多种内容相关和形式多样的选修实验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者至少不影响自己情绪的实验内容,从而完成必须的学习任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化教育。同时,我们还结合相关实验安全管理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特点,分层次开放实验室[5]。对于大一、大二等低年级学生,中心采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放部分实验项目。在每个学期第一周,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利用中心网站将本学期所开放的实验计划上网公布,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预约,然后还得前往中心网上预约办公室进行实名登记,并明确带教老师。带教老师需事先把握好开放实验每一个环节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实验示范的方式具体指导,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动手机会,保证开放实验能够如期保质顺利完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对于大四、大五的高年级学生,他们学习兴趣大、激情高,中心鼓励他们成立科研兴趣小组,结合当前社会公共卫生事业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参与相关教师的科研生产活动。中心定期在网站学院教师在研的科研项目研究进展,经常性吸收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科学研究活动。同时,中心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撰写科研标书,在相关专业的教师指导下积极申请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或参加国家、省级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务实的学风具有积极的作用。

4结语

通过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多年的探求,让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实验技能的培训和校外社会实践,真正实现校内外相互促进,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会贯通,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最终通过实践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主导、以掌握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对提高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第7篇

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往往涉及很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知识,专业课程之间相互联系大,为使得预防医学学生能更好地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结合,并提高预防医学实践工作能力,文章探索了在该专业中实施纵深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

纵深式教学模式;预防医学;基础知识;专业课程

医学生在学习阶段,由于课程学科很多,内容庞杂,往往会学完一科忘一科,在学基础学科时不知道有什么用,在学专业课程时又忘记了基础知识,很难做到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联系,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面对上述问题,我国的一些医学院校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整合模式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使基础与临床结合得到较好的解决[1]。课程整合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记忆[2]。但现阶段我国不少院校仍处于尝试摸索阶段,还未能大面积推开,仍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主要问题是:缺乏相适应的师资、教材和考核体系[3]。总体上来说,打破学科的界限,注重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融合以及与医学实践工作的结合,是现今我国医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现阶段我国开展大面积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仍存在困难,并且在非临床专业将不能完全按照此模式开展,但在各医学专业都可以采用纵深式教学模式,其也是遵循了注重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融合以及与医学实践工作相结合的理念和思想,而实现起来相对更容易。

纵深式教学就是在进行某一专业课程教学时,不局限于教授该专业课程的知识,更注重将已学的与该专业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基础知识出发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归纳,从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纵深式教学在各学科中都可以应用。在我国的大中专院校中,胡美丽等人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进行了应用[4],王瑞等人在《禽畜普通病防治》课程中进行了应用[5],王珊梅[6]、张敏敏[7]、李爱丽[8]等学者分别在临床医学、护理医学课程中实施了纵深式教学。通过纵深教学法可以教给学生如何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纵向联系,同时兼顾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便于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但上述学者都是在某一学科中进行应用,对整个专业的教学还没有学者进行过尝试。但是笔者认为在整个专业的培养过程贯彻实施纵深式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达到该教学模式的目的,才能达到更好地效果。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科课程多,在专业学习阶段也会出现对之前学习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遗忘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的情况。因此我们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开展纵深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以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1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课教学。

学生在学习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很多之前学习的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而如果这些知识不是很清楚,就会导致专业知识的理解是基于表面的、模糊的,不深刻的,所以需要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深刻理解,但是课堂上老师再讲解却是比较费时而不讨好的,会导致专业知识的讲解不够时间,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好。我们将这部分的学习移到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复习。老师在课前就布置作业,提出关于本次课涉及基础知识的各知识点的问题,要求学生搞深搞透,在课堂上用点名或自由回答的形式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来阐述,另外还要提出这些基础知识与专业课知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而这些问题是要完成课堂学习后才能回答的。问题的提出也可以是在学期开学时按照授课顺序提出所有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里,在营养学里会涉及到很多基础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已经学习过知识,我们就提出如:“骨骼的生长发育过程是怎样的?”“血红蛋白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质在机体内是如何代谢的?暗适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等问题。学生在课前复习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理解了各类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也就能进一步地理解营养缺乏时对健康的影响作用。在进行《流行病学》授课时,卫生统计学知识就是流行病学知识的专业基础了,因此要求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复习,学习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性研究时涉及到资料的统计推断,我们就在课前提出:“率的假设检验方法有哪些?这些检验方法要如何选择?每种检验方法具体是怎样进行的?”课前基础知识的整理和复习很重要,而课后对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及解决实际问题则更重要。课后问题的提出要更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如提出“与维护骨骼的健康比较相关的营养物质有哪些?”“对于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可以给予怎样的膳食建议?”。课后问题可以作为课后作业或者下次课的课题讨论、展示,将其评价的结果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2对不同专业课程部分内容进行融合,形成专题讲授

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有很多,但这些课程知识并不是完全割裂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需要将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应用,预防医学实践工作就是一个连续的、环环相扣的过程,因此一环一环的知识相连结就形成一条很长、很深的知识链。为此我们选择了各课程中相关的部分内容,形成大的综合性专题进行讲授,如设置“社区人群糖尿病的预防控制”这个专题,这个专题包含以下部分:(1)糖尿病社区筛查的开展;(2)糖尿病的分布和流行趋势;(3)糖尿病的危险因素;(4)社区糖尿病预防控制的策略与具体措施(重点介绍健康宣传的开展,糖尿病人食谱的编制等)。这个专题就融合了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课程的知识。

3改革实验课,建立预防医学专业综合实习课程

以往都是每个专业课程都设有理论课和相应的实习课,但是为了能将各专业课程的实践技能融合起来,我们将所有课程的实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门课程,就是《预防医学专业综合实习》。在这门课程里,有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操作性实验,把各门课程的实习内容更有机地融合起来,主要的设计思路就是要综合和实用,使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加深理论知识储备的深度和连贯性。比如案例分析的实习课,采用PBL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师需要设计案例剧本,每个案例分为三幕或四幕,以在社区医院或者在工厂报告的卫生事件为案例,要求学生针对给出的事件材料提出问题,并且要不断地解决问题,但在材料中,老师也会根据事件的发展,不断地提出问题。这里面涉及的知识非常多,除了疾病的诊断,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即病因的探索程序和方法,另外的处理也是预防医学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这里面就涉及到现场取证、卫生法律的使用,还有就是卫生健康事件的控制、预防措施等等。整个案例的处理需要同学应用到很多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形成链状,前后衔接,知识链还会交织成网。而这些也是对实际工作的模拟,使学生能够提高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4纵深式教学在考试中的体现

在理论考试中,我们也注重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综合应用,在题目上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题、组合选择题等。而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我们还进行实习课的考核,考题设置为综合应用题,一个大题包含数个小题,包括案例分析、自我防护、消毒处理、现场取样、现场测量等内容,如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有案例分析的部分即口述事件调查和控制的基本程序;还有操作部分:进入现场防护服的穿戴,污染物的取样和测量等。纵深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使学生学得深,用得广,知识融会贯通,思考问题周到全面,解决处理问题能有条有理。不过在纵深式教学的实施中,我们也发现不仅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有所提高,需要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和梳理知识,对老师来说要求也提高了不少。但知识就是在温故而知新和实践应用中才能真正地掌握。今后我们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的融合,完善课程考核形式和内容,使得纵深式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应用,培养出我国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公共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司道文,张宇新,杨林,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三步走”的改革探索及设想[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14):2238-2240.

[2]赵丽晶,滕博,李扬,等.基础医学课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整合的探索[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5):167-168.

[3]李翠兰,王子介,邓依凡,等.SBL教学在医学本科生教育中的运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34-36.

[4]胡美丽,良勇.纵深式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5):183-184.

[5]王瑞,刘涛,易本驰.通过纵深式教学法提高《畜禽普通病防治》课程的教学质量[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0):25.

[6]王珊梅,李婕.通过纵深式教学法提高内科学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4):69-70.

[7]张敏敏,李兆申,徐晓璐.纵深教学法在内科学教育中的运用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92-93.

[8]李爱丽.纵深教学法在《健康评估》课堂教学中的尝试[J].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3):70-71.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 预防医学 实践教学

一、预防医学专业概况

近年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其突发性、意外性、群体性以及对社会危害严重性的特点,要求现代公共卫生人员不仅要掌握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果断的现场处置能力。传统的预防医学教育已远不能满足当前高素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实用型”人才迫在眉睫。如何培养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人才队伍已成为国内外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因此,通过对在校预防医学生、已工作预防医学毕业生进行关于实践教学模式评价的调查,旨在了解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现状,探索适合社会要求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问卷调查概况分析

此次调查通过对300位预防医学生(包括在校生和已工作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目前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评价。采用EpiData 3.1双录入的方式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其中,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平均仅为24.4%,不同性别、年龄、专业的被调查者对此问题的认识较为一致。对于不满意的原因,首要的是形式单调,其次是内容单一,被调查者中均有过半数认为形式单调。不同性别对于实践教学效果不满意原因的选择结果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77.9%的男性认为形式单调,13.0%的男性认为内容单一,女性方面56.3%认为是形式单调,29.6%的认为内容单一。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能男女在接受教育时影响其受教育效果的因素不同。因此在安排实践教学时应综合考虑,甚至可以根据男女不同性格特点有点侧重的安排实践教学。

三、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形式分析及改进策略

当前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实验操作、暑期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而对于40.8%被调查者所认为的最适合本科的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等则少有涉及。还有被调查者提出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各种实践教学方式均有其利弊,为了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应当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的综合化实践教学模式。

对于暑期社会实践、实验教学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方式,也得到被调查者的较高赞同。与课题联合,开展内容充实的专业调研,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暑期时间,深入了解本专业,提前学习专业知识,培养现场实践能力。这一社会实践模式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可在今后继续发扬。

实验教学方面,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让学生也有机会接触较高级的实验仪器。积极探索提高学生们实验兴趣的教学方法,经过探索,结合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由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们在探索中提高实验能力。

生产实习是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模拟演练,有利于学生直接了解现场工作实际,面向社会、熟悉基层,因此,作为学生生产实习的重要场所,实习基地的建设一直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仅有27.6%的被调查者认为实习时间安排合理,对于不合理的表现,反映最大的就是时间过少。对于合适的实习时间长度,调查结果为5.13±2.70月。也有被调查者提出,可以边学习理论课边进行实习。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建议。

案例教学是目前国内外高校所比较看好的教学方式,也是40.8%被调查者所认为的最适合本科的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是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它能促使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业务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作为实践性很强的预防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的脱节,成为就业单位对毕业生不满意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些矛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预防医学人才,可以引进探讨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对于部分被调查者提出的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这也是当前教育国际一体化大背景下,需要亟待加强的。应当举学校与学院之力,增加交流的高校数目,使交流能够常规化、经常化,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领略不同学校的文化和教学模式,为以后的社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现代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传染病和突发性疾病爆发的几率越来越高。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大量运行,人们对抵抗病菌的抵抗能力明显下降。这造成社会对复合型、实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面对这一情况,各个高等医学院校加大了对预防医学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忽略了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导致当前很多高校预防专业人才理论知识由于而实践能力不足,严重阻碍了疾控事业和有关工作的展开。

1当前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对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师生实践技能认知方面的误区针对近年来非典、禽流感等突发性传染疾病爆发的现象,人们普遍意识到预防医学专业应急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但是,想要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能力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合格人才,却并非通过学校教育能够做到的。这不但需要充足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还需要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才能够做到,而当前高等院校很难做到这一点。同时,应急技能不同于实践技能,应急技能的要求较实践技能要更加全面,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1.2预防医学教学中有实践能力的教师不足我国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任课教师都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级以上医师,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预防专业的授课教师却大多没有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从业经验。这类教师多数都是从事与理论研究的教学人员,自身缺乏现场控制的能力和相关的临床经验,自然无法满足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方面的需要。同时,当前在高校教师的工作质量评估和职称评审体系中,重理论建设也造成了教师可以忽略了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这大大制约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1.3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脱节当前高校教材多数都是由从事于高校教学的教师编写。而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师由于自身实践能力有限,在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方面自然忽视了实践技能教学这一环,使得教学的内部与现实工作的要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教学内容滞后、应用不足等现象严重地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1.4教学方式问题我国的教育存在着一个通病,即重理论而忽略实践,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学科。尽管教育改革一再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却收效甚微,灌注式的教学依然是当前的主导。重视理论教学没错,但是教师在教学的出发点方面却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他们错误的将理论当作是学习的目标,而事实上理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实际的问题。

2转变原有实践技能教学模式的措施

2.1转变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医学院校不应该也不可能把直接培养出具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的专业学生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应应对实际,从基础做起,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有关知识的实际认知能力。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常规场所或者是基础场所所需技能的能力。让学生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将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在不断实践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

2.2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由于目前教师自身实践技能的缺乏是制约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所以首要人物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当前不断爆发的各种突发性疾病在给人们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危险的同时,又何尝不是为预防医学教育人员实践技能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该专业的教师在兼顾教学的情况下,可以积极参与到疾病控制以及相关药物研发工作的各个过程中,在提供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帮助的同时,对相应的实际解决措施和各个环节进行吸收和消化,从而在在实践中不断吸收和学习经验,并将所学实践技能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传授个相关专业的学生。

2.3结合相关科研活动指导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工作时,可以鼓学生大胆参与到科研项目中。通过对导师的观摩学习和自身的实际工作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导师在科研活动中要创造必要的条件给学生,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自豪感,从而提升他的学习和实践热情。

2.4增加实习时间,采用双师制度实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预防医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完成后,都要安排师生到疾控中心或者是各大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实践学习。疾控中心或者医院的工作人员要积极扮演导师的角色。通过这种阶段性的实习教学,不但能够有效促进相关专业知识的吸收和应用,也能够使广大师生更多的参与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实际工作中去,从而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师生的整体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晓,贺莉萍,周勇,周少平.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9(06).

[2]王丽.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生疾控中心现场教学实践与问题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1(10).

[3]倪进东,熊咏贞,唐焕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技能培养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17).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第10篇

1.建立适合我校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参考国内有关高校目前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对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体性设计,逐步建立起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坚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场调查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人才能尽快地适应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实际工作的需要。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2.1实验教学改革

在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科学的实验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首先明确实验目的,认真操作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科研渗透,将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试验,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提高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培养协作精神、团队精神。

2.1.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在修订教学计划时,改变过去单一实验间的重复性、验证性,适当增加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及现场见习。例如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和《环境卫生学》进行有机融合,形成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课程,涵盖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将重复、交叉内容整合。同时在科学出版社的支持下,编写《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学实验教程》,剔除原有的交叉、重复的实验内容,形成从实验室内讲解、操作到与现场结合,学生能将实验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应用于具体环境检测中,将所学内容综合地、有机地联系起来。

2.1.2改革课间实习环节,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安排高年资教师和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向学生较全面介绍预防医学有关课程的实验室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规范,按教学计划要求学生自己动手配制试剂、调试仪器、样品测定及结果计算和评价。已开设的此类课间实习包括空气中的测定、水中溶解氧和化学耗氧量测定、“三氮”测定、职业中毒病例讨论、三聚氰胺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及膳食调查等个实验项目。

2.1.3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以科研带动实验兴趣

通过实验室开放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教室延伸到实验室,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付诸实施。加大对学生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如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等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科研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课题立项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活动。通过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严谨的作风。我院科研小组积极参加学校的课题申报,年来累计已申报课题103项,获批在研课题项,社会科学类项目项,自然科学类项目项,发明制作类项目项,篇。在第九、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项,三等奖项,优秀奖项。

2.2加强社区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课外实践能力

东莞市年月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卫生服务站近家。目前我们已与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家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实行预防医学与社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区医学人才,医学生必须深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之中,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同时进行医疗实践,巩固与提高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利用每年的“暑期三下乡活动”、“环境保护日”、“艾滋病日”等参加社区卫生服务及健康宣教活动,培养学生社会活动和创新能力。例如利用寒、暑假期或周末,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慢性病调查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同时要求他们对亟待解决的社区卫生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社交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3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实践能力

在保持原有专业教学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压缩部分专业课程,同时加大当前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热点问题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及现场模拟和现场见习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和主动性。

2.3.1加强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

预防医学是一门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基地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近年来非常重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广泛的调查和走访,已经在全省建立了家实习单位,并与家签署了协议,建立专业定点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检验检疫机构实践的机会。这些校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建立,既为本专业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又为本专业招生和毕业分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2调整实习计划,增加实习时间

实习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获得现场工作能力及基本科研能力的关键阶段,而以住的教学计划中仅仅强调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现场工作能力的训练。为适应疾病预防与公共卫生机构改革的需要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过去传统的安排周时间进行预防医学现场实习和周毕业设计的实践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在修订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改变了这一传统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专业实时间达周,具体做法如下:⑴第一阶段为周现场实习,分别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检验检疫局和职业病防治院(所)完成;⑵第二阶段为周专题实习(即毕业设计),分别在疾病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方向、环境与职业卫生方向)、卫生监督所、检验检疫局(国境卫生检疫方向)和职业病防治院(环境与职业卫生方向)完成,详见表,具体实习内容增加了社会医学、健康教育、职业病防治、艾滋病防治、慢性病防治、检验检疫和国境卫生监督等内容。

2.3.3依靠实习单位力量,完成专业实习任务

目前我院预防医学教师只有22人,教学与科研任务重,无法解决实习点专职带教教师定员问题,而实习单位的医务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根据不同实习单位的工作特点和任务,分类拟定具体实习计划,确定实习进度及内容。实习单位负责按照实纲的要求具体安排学生实习,把学生的毕业专题设计放在实习单位完成,由实习单位兼职教师与学校老师一起具体指导学生完成毕业专题设计。同时每年由学院领导和专业教师一起到实习单位检查学生实习和专题设计完成情况,与实习单位交流经验,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2届毕业生的实践,证明改革的效果非常好,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较高,毕业设计结合了现场资料,克服了以往只在实验室完成,脱离实际工作的问题。

2.3.4严把毕业专题实习关,提高科研及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这门课程的教学,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学生做专题讲座,向学生讲解文献查阅方法,课题设计的特点。例如环境卫生学专业教师通过收集有关环境与健康的资料,启发学生从生态平衡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吸取经验和教训,要求学生通过企业卫生达标情况、“三废”排放情况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等环境卫生质量情况来选择专题,进行课题设计,从各个途径收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经过相关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以及撰写相应的论文,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通过这一形式,提高了学生动手的科研素质及查阅文献能力,为学生工作以后的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每年进行毕业实习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开始下到实习单位实习前,指导老师对每位学生提出毕业实习的总体要求,然后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科研思路,写出课题研究设计方案,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整个科研工作过程中,学生必须自己动手完成本课题的各项内容,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2a来先后有366名学生完成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篇,已有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2.4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预防医学专业属于社会应用性专业,取得技能资格证书往往成为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砝码。如何使他们在校期间达到职业岗位的技能标准,是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根据兴趣和社会需求,自愿参加感兴趣的技能资格证书考试,获得岗位技能证书,如“公共营养师”等。从2004级和2005级预防医学专业的就业情况看,证书拓宽了就业渠道,明显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就业信心显著加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小结

上一篇:质量标准化范文 下一篇:口腔医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