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7:28:17

预防医学教学论文

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在以往的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大多以“填鸭式”的理论讲授为主,这就使得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另外,由于预防医学知识内容庞杂,教师一律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提起课堂学习的兴趣。另外,从学生自身的因素来看,在学生中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这也使得学生对于预防医学的学习缺少主观能动性。

2.P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积极转变教学策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才能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BL教学法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2.1PBL教学法概述

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主体,而教师则扮演着课堂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在真实的情境中抛出问题,调动起学生对驱动问题进行探究的兴趣,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已经成为我国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索的新方向。

2.2PBL教学过程

2.2.1编写教学大纲和案例PBL教学法是以情境创设为主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仔细编写适合学生的PBL教学大纲,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式编写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尽量真实,并且要与医学或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如饮用水污染案例、食物中毒案例、慢性病社区干预案例等,从而使学生进入到真实的教学情境当中。而在案例引入后再根据PBL教学大纲对学生抛出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资料的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2.2.2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通过科学分组,使每个小组之间的实力均衡,同时由组员选出每个组的小组长。分组完成后,在下节课开始之前将相关案例以及问题分发给学生,让小组成员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的方式得出问题的答案。下节课开始的时候,由各个小组派代表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其他成员可以做补充。如果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出现困难,教师可以作相应的点拨和引导,实在解决不了的由教师再进行讲解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2.2.3P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虽然PBL教学法对于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进行PBL教学法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在精心选择案例的同时要能同时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要寻找解决问的方法,就需要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进行资料的查阅,这又对学生学习的相关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设施要求达不到时,则需要教师对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工具上的帮助。

总之,预防医学作为护理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提高其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表明,PBL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对于预防医学知识内容的理解、记忆、运用等具有良好的作用,而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PBL教学法的全面实施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机构及教育工作者共同作出努力。

作者:李利斯 单位:大理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曹玉青,徐生刚,王庭瑞,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1):81-82.

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对象与实施

课上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最后由老师总结补充。

1.2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主要调查了教学效果有关项目。专业考试结束时发放问卷,匿名填写,填完当场收回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94份,实际回收率为94%。所设置的备选项赋予分数值,给予正向评分,即:是为3分,一般为2分,不是为1分,。

1.3数据处理

对所有收回问卷进行检查,剔除不合格问卷。采用Epidata3.02软件录入数据,核对无误后导出,利用STATA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每一道问题的报告率,并对本科、专科不同层次之间进行了χ2检验,若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总人数94人,其中医学专科学生46人,医学本科生48人。

3讨论

表1案例教学法拓展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表2案例教学法使抽象的概念及问题变得生动,易理解掌握表3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赋值评分表

3.1案例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本研究中发现78.72%的学生(专科80.43%,本科77.08%)对案例教学感兴趣,73.40%的学生(专科78.26%,本科68.75%)认为用案例教学法授课富有启发性,73.40%的学生(专科80.43%,本科73.40%)认为与普通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促进了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85.10%的学生(专科93.48%,本科77.08%)认为案例教学使原先抽象的书本知识在经过讨论后变得易懂、易记,75.53%的学生(专科78.26%,本科72.92%)认为案例教学法丰富了专业课的相关知识,70.21%的学生(专科71.74%,本科68.75%)认为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知道了各种环境中毒、食物中毒、职业病的诊断,各种食谱的编制等。70.21%的学生(专科73.91%,本科66.67%)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逻辑思维,65.96%的学生(专科73.91%,本科58.33%)案例教学法拓展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由赋值评分表表3可见,专科生总分为29.70±3.46,本科生总分为29.42±3.36(满分33分),两者差距不大,说明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在本专科医学生中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优势是肯定的。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是结合预防医学和医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以及教学特点所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既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跟实际案例结合起来,避免了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事实上,(下转第52页)通过案例讨论这种形式使学生积极思考,又可以听取学生和老师的观点,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再加上老师的总结,使学生对各类案例的分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也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不断选择适合的案例、更新教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经验,还需要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

3.2案例教学法在不同层次医学生中的优势比较和评价

由表1可见73.91%的医学专科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拓展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而医学本科生仅有58.33%,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对于专科生而言,在专业学习中学习兴趣仍然是影响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感兴趣的程度也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而案例教学很好的帮助专科学生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表2可见93.48%的医学专科生认为案例教学法使抽象的概念及问题变得生动,易理解掌握,而医学本科生仅有77.08%,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在学习能力方面不得不承认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对一些专业课程的抽象的理论,而案例教学法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在实践中的应用更使理论变得具体和易于掌握、易于记忆。所以,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专科生,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法。

3.3实践表明,在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3.1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预防医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具有自身的优点[4],但同时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也有自身的缺点:查找案例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会严重案例教学的质量;课前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案例选择一定要适宜,否则会影响授课效果等。同样,传统教学法也有其优点:便于操作;师生都已经普遍接受和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方面尤其适用等。因此,要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但同时注意适当结合传统教学法,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之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3.3.2案例的选择要求

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中所选择的案例及其问题要紧扣课本中每部分所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案例的真实性,当然可以根据学生前期课程,对案例进行适当调整,从而避免难度太高、难以分析与理解的情况。

3.3.3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案

考核是对教学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手段。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国内的各课程的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法为主,传统教学法的学习效果考核评价体系也比较成熟[5]。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和有效的实施,需要建立配套的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考核时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也重视案例的分析,将平时考核与卷面考试相结合,强调课堂提问、案例讨论课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平时考核,保证该部分在课程成绩中的比例(建议20%~30%)。鉴于案例教学法的自身特点,迫切需要探索建立科学可行的考核方案。

总之,案例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推广,特别是对于专科学生。案例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又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法,并且对于不同层次的医学生,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

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课程不够重视,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产生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预防医学课程为非主干课程,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作用和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认为医生能治病、治好病即可,而疾病的预防与医生无关。

2.教学内容与中医、中药专业脱节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三部分,此类内容与中医或中药专业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与中医、中药专业之间往往是脱节的。其原因:一是预防医学教材内容与中医、中药的联系很少;二是中医药院校的预防医学教师绝大多数是毕业于西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对中医、中药不甚了解,没有系统的学过中医、中药,如果进入中医药院校后不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不关心中医、中药的发展,教学活动自然与中医、中药内容脱节。

3.理论与实际不能紧密联系预防医学本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实践教学,很多内容就会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而我校预防医学教研室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实验室,而是借用其它教研室的实验室,因而不能有效、系统的开展相关实验课,只能开展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活动,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参与,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解决的对策与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强调预防医学学科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如2003年曾经威胁全球的“非典”,如果没有预防医学的防控措施,就有可能成演变为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性事件,从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重视起来。此外,要强调社会医学的实用性,使学生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在就业方面,除了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外,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急需大量预防医学专业人才。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2.寻找预防医学课程和中医药专业结合的切入点在讲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时,可以引入中医“人与日月相应,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等理论。另外,针对当前很多年轻人晚睡晚起的不良生活习惯,可以引用《黄帝内经》中“亥时养生,三焦通则百病不生”的观点,说明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不顺应自然规律的表现,应该遵守“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自然规律。预防医学理论和中医学思想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分体现预防医学思想的精髓。

3.提高案例问题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的比重当前社会,由于法制观念落后,消费保护者自我意识较差等因素,使各种公共卫生问题层出不穷,如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事件、大头娃娃事件、毒酱油事件以及频发的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等,我们可以从网络、报刊和杂志上选取一些生动的图片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同时,提出相关的专业问题,从而引入预防医学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教师制定教学内容,学生首先以小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课件制作,然后随机抽取学生代表,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投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

4.增加专业知识讲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现实生活中职业危害的认识,可以尝试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吉林省职业病防治院的教授给学生开展职业病的讲座,从而使专业知识讲座成为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综上所述,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但目前中医药类院校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必须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具体特点及要求,对中医药类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小结,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重点难点划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层,需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复习提供向导。可以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进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学的目的就是为实践服务。在实践课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农村的医疗设施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了适应预防医学改革课程的需求,教师还应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深层次的探索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2自学教导式教学方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自学教导式教学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医学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自学教导式模式的就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教学方法,其基本模式包含自学思考、疑难答辩、课堂讲座等。预防医学包含了许多的生活小常识,学生对基本的医学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如果将这些基本知识在课堂上重复的讲解,学生会感到乏味或者没吸引力,就会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在教学中使用自学教导式模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有效吸收。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题让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例如吸烟有害健康的话题,可以以教师吸烟现象为例设计一个课题“通过何种方法来达到让教师戒烟的目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自由发挥,充分思考。在学生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对其进行启发与诱导,通过提出问题,例如:怎么样对吸烟的教职员进行教育?戒烟健康教育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交流学习或者进行查找资料等途径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还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

3多媒体教学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可以更好的提高同学的感性认识,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充分实现这点。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逼真、生动、直观的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了解,使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增强。许多预防教学书籍的教学内容没有相应的图片与之相匹配,不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在河豚鱼中毒的课程讲解中,只是对河豚鱼的形态进行了抽象的文字描写而没有图片进行深层次的介绍,学生看的不够透彻,理解就不会很贴切。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则既生动又形象,将各形各色的河豚鱼直观形象的展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记住课本知识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多媒体教学不仅要注重外观设计,而且突出重点教学内容,能够突破难点知识,让学生有更多的兴趣去学习医学。忽略实际教学需要而过分的追求美观则会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也会失去多媒体教学本应该带来的效果。

4结论

教学内容应该深入浅出的设计表达。教学内容的实现离不开现实生活具体事例。教师可以适当的例举些典型的事例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将生活实例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进而使得教学内容可以简化。

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与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技能,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所必须具备60种核心能力。从《医学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和全国医学院校的卓越医师培养模式来看,与传统医学生培养目标相比,卓越医师的培养更强调和注重人文素质。鉴于在卓越医师培养中,人文素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要,人文教育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更应发挥学科人文科学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

2将预防医学教育融入临床教学过程

2.1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国际趋势

早在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五星级医生(医疗保健提供者、保健方案决策者、健康知识传播者、社区健康倡导者和健康资源管理者)的概念。医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疾病治疗者,而是一个针对全人群的健康服务者。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五星级医生。因此,预防医学的教育在医师培养中承担了更大的任务。从国际来看,预防医学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美国,预防医学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社区保健、预防医疗、统计学、营养学、社会医学、家庭医学,并组织学生进行基层社区保健实习和门诊保健见习。在俄罗斯,预防医学也为必修课,定为国家考试科目,其内容包括医疗机构卫生(医院规划、卫生技术设备要求、放射防护、微小气候、照明、噪音、医院设计、劳动卫生、营养卫生、课间实习),并规定临床实习时每个学生必须在疾病控制中心实习一个月。在日本,文部省规定预防医学为社会保健课程,另外由教师制定课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德国,预防医学包括统计学、卫生学、劳动卫生学、社会医学、公共卫生事业课。在英国,公共卫生课也称社区医学,十分重视用流行病学方法来研究基础保健问题。

2.2结合卓越医师培养目标,将预防医学融入临床医学教学中

2.2.1预防医学理论与临床医学各学科融合渗透预防医学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合格的卓越医师,预防医学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一目标服务。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弥合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裂痕,将预防医学理论渗透到临床各学科,提高卓越医师的思考能力与逻辑能力。如将营养与食品卫生理论渗透到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中;将环境与健康理论、行为医学理论渗透到病因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将流行病学理论和概率观点,渗透到疾病的病因探索、诊断与治疗中;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理论与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控制结合起来。

2.2.2预防医学实践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卓越医师的岗位适应力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要求卓越医师有广阔的视野、深厚的知识底蕴与突出的实践能力。卓越医师培养过程中的临床实践,固然能够提高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但对于卓越医师来说,尚不能满足由于人群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对健康服务提出新的需求。加强卓越医师的预防医学实践必不可少,我国控制2003年SARS和2009年H1N1流感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表明:一个优秀的卓越医师必须具备能防、能治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医学实践主要内容包含社区预防、保健、免疫接种、疾病统计、疾病监测、疾病筛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在临床实践中,不仅要体现预防医学的实践内容,而且要将预防医学的实践场所从疾病控制中心,逐渐扩展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临床场所中,与卓越医师的岗位衔接起来,增强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

2.2.3培养卓越医师的科研思维与探索能力创新与探索精神是卓越医师的重要素质之一,对卓越医师而言,传统培养方法缺少相应的训练。预防医学学科中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卫生统计学等学科对培养卓越医师的科研思维和探索精神有重要作用[5]。预防医学的教学中应适当加强这些课程的学习,以适应医学生将来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需要,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提高临床工作的诊疗水平。突出循证医学的地位,培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2.2.4培养卓越医师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医学的目标和任务决定了卓越医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与技术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法治精神和职业素养。因此,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卫生法律、法规的知识,让学生尽早产生法律意识,明白医学的法治精神;除此之外,应让学生尽早地参与社区实践、社区活动,体验和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广泛与社会人流,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训练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从而提高其职业素质。

3编写用于卓越医师培养的预防医学教材

卓越医师的培养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全国尚无统一的模式与教材。现阶段我国应用于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教材,主要是国家规划教材,经过多年实践与数次修订,内容选择和安排有很大的改进。但笔者认为尚不能完全适应卓越医师的培养,尤其是目前我国卓越医师培养方案均采用模块式教学,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全部分解到各个教学模块中,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融合在一起,极大地限制了预防医学的教学设计,因此如何设计和编写用于卓越医师培养的预防医学教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综合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涉及理论、知识、技能和科研设计等内容,要全面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达到卓越医师的培养目标,必须综合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现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法(C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RBL)和团队导向学习法(TBL)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基础理论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环境与健康、卫生法律法规可采用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法(CBL);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可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流行病学可采用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RBL)和团队导向学习法(TBL),鼓励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课题的设计、调查。此外,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采用以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过程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过程评价采取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后,根据学生的表现、结果质量及时予以评分的方式进行。过程评价成绩与最终卷面成绩一起进行学生成绩的综合评定。

5注重教师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卓越医师培养必须要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出色教师队伍,而对于传统教师来说,这是一项全新课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其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加强对卓越医师培养的认识,深刻理解卓越医师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不断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加强学习和探索,增强责任感,提升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第三,教师应拓宽视野,广泛收集教学资料、教学案例,吸取国际、国内先进教学经验与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设计水平与能力。

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1教学时数少,学生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

高职高专的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在对各专业教学时数进行安排时,通常会因为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等原因,使得教学课时偏重于临床学科,忽视了对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开设。大多数学校在临床学科专业中并没有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开设,即使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的专业,其学时也仅为38~96学时。紧凑的学时与繁重的教学任务产生矛盾,使得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预防医学的相关学科知识面广阔,并且教学内容较多,在学时方面不能给予相应保障的情况下,预防医学的教学实践就无法得到深入,许多重要内容无法得到相应的强调,并且重点很难突出。因此学生对预防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并且很难形成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完整的知识体系。

1.2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许多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在教学方法中,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并且教学内容的展示也大都是教材内容,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而且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无法深入人心。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的统计学联系或者是职业病和食物中毒等案例的相关分析,其他的重点实践课程因为学时和设施条件的限制,无法取得相应的开展,并且因实践课较少,无法让学生对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

2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

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应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提高到战略高度,并在教学目标中树立预防为主的工作思路。将预防医学的战略思想贯穿在医学教育之中,并且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的预防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加以分析,体现出群体、社会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体观念,从而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统一的教学体系,以此来改变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原有思想观念,并通过加大宣传,使得学生对预防医学的相关课程有充分的重视,加强学习积极性。

2.2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合理安排

对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对教学时数进行合理安排,并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师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优化教学内容,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树立起与自身专业相符合的预防观念,并对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点重点讲解,而对教材中相关的基础知识或重叠部分章节进行简要介绍,以此来转变学生对预防医学枯燥、乏味的印象。

2.3加强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在预防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新的教学方式,比如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充分发挥,让学生在自学中得到相关知识,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PBL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而寻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相关题材以及国内外预防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将这些内容充实进教学实践之中,让原本的教材内容更加的生动形象,从而加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并且还可以对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相关网站的做法进行鼓励,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此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能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充分领悟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以此提高高职高专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

3结语

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应加强对预防医学的重视,充分认识目前预防医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中,提高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

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教学理念 学科界限 PBL教学法

众所周知,社会进步靠科技,科技发展靠教育,这是颠破不了的辨证关系和真理。毫无疑问,要想发展科技,首先就要落实教育,因为教育是提升人类文化素质的基石。为此,我们仅就如何当好教师,怎样提高教学质量与同道进行交流与磋商。

一、明确教学理念,寻求教学相关规律,是教与学的首要任务。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师生)在长期传授知识技能实践中,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具体表现,教学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教与学如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样,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书是主要矛盾,也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毫无疑问,只有老师把书教好了,学生才有可能学好;相反地,老师教书教的再好,如果学生不认真学,其教学质量也不会提高。因此学生学的好坏,也是直接影响教学的另一侧面。无疑,两者不但存在相辅相承的关系,而且将产生教学相长的效果。

教与学还存在相关关系,甚至有着量效的回归关系,即教师为自变量(X变量)和学生为应变量(Y变量)的相关关系;如果X变了,Y也随之改变。当然,二者的关系一定为正相关,负相关或无相关不可能存在。在教师之间,由于教学水平的不同,其相关系数(r)和/或回归系数(b)也随之改变;如果进行显著性检验,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显著性差异。因此,相关与回归也是完全等价的,并且可以互换。由于教与学两个变量存在相关与回归关系,因此,教学进程才会和谐统一。

二、如何把书教好,是教师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在国家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培养大批“白衣天使”,实现WHO阿拉木图宣言提出的“人人享受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医学战线上的教师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必须深入进行教学方法研究,积极探索教学改革。

(一)贯彻教学大纲,落实教学计划,是教学的关键。

教学实践表明,大纲是教学的策略或方针,它涵盖重点(掌握)、次重点(熟悉)以及一般(了解)等部分,同时它也是教师命题的依据。要一丝不苟地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讲课时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抓了芝麻丢西瓜,只有这样教学大纲才能体现纲举目张的内涵。因此,我们在统一编写全国教材的同时,接踵而来的就是编写教学大纲了。

为贯彻执行教学大纲,则必须落实教学计划,因为教学计划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计划不但是上级督导检查或开展教学评比活动的依托,而且也是教师本身自我或相互评估的重要根据,是提升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为此药理学教研组的教师编写了《药理学纲要》及《药理学仿真试题精选》(已正式出版)供开展PBL教学的师生在小组讨论时参考。经过几个学期的应用与评估,学生的考试成绩普遍提高,思维推理能力得到改善。所以不但受到师生的认可,而且得到中大、南大相关学科老师的好评。

(二)突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三位一体的纵向联系,是医学教学的法宝。

在医学教学实践中,体现基础、临床、预防纵向联系最密切的实例莫过于传染病学。因为,在传染病学各论中的每一疾病编写顺序和内容,均有规律性的涵盖除定义之外的病原与流病、病理与病解、临床与检验、诊断和鉴别以及治疗和预防十大部分。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把病理与药理、微生物与免疫等基础学科和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有机地纵向联系起来。至此,教师如果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善于承上启下地有机衔接,灵活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何愁教师讲不好,学生不爱学呢!为了开展PBL教学法研究,我们基础医学教研室的病理与药理、微生物与临床检验的几位教师分别与附属医院临床各科授课医师组合在一起,共同编写了供学生小组讨论的临床病例。经过多年应用, PBL教学确实加深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并取得明显的成效。例如我们基础学科老师分别在有关杂志上发表教学论文10多篇,与他校协作编写参考教材3部[1-8],不但得到中山和南方医科大学的肯定,而且多次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表彰。

(三)强化学科内部同系统疾病之间的横向联合,寻找规律,对比鉴别,是医学教学的锐利武器。

包括传染病学在内的临床各科教材,其编写方式大同小异,要么从病原学分类如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原虫顺序入手,要么按人体系统如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等进行编写。毫无疑问,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并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的教师,就可从中找出同系疾病的规律,并通过对比分析进行鉴别诊断。如果教学方法得当,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临床的积极性,而且可大大提高学生鉴别诊断的能力,最终达到理论、技能双丰收。例如在临床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对特殊人群的用药原则、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由因入果”的推导,更加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加强对临床药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如在讲授休克的临床用药时,先举一休克的病例,然后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病理生理等知识,分析休克的本质,如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以及休克的临床表现。进而阐述抢救原则和如何正确选药,以尽快纠正微循环障碍,恢复人体的正常代谢等。这种应用适当病例穿插教学中的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在课堂上进行逻辑思维推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我校教务科每学年还专门举办二期由聘任教授讲解,师生(含附院医护人员)共同参加的专题讲座。如《抗生素合理应用》、《药物不良反应》、《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这样就把PBL教学法灵活应用到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之中,既淡化了学科界限,又激发了师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真正提升了教学实效。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能力的可靠手段。

国内外教学改革实践证明,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病例为核心的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及问题讨论式(PBL)等新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逻辑思维推理;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学习理念的认识,而且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近年来,我校组织生理、病理与药理、临床检验与预防医学的教师和聘任的相关学科教授密切合作,每学期坚持开展示范教学和落实听课评估制度,每隔2—3年举办1次教学研讨会。这样不但使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到升华,而且把PBL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推广到基础、临床和预防各门学科之中。3年来共发表PBL教学论文5篇,真正实现了教学改革的全面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

三、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末,是教师时刻坚持的原则。

古代医学家医德传承教育指出,德为“立身之本,建业之根,管理之道,境界之源”。由此说明,进行医学道德教育,不但对“准医生”的学生有其重要意义,而且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其思想品德、治学态度、举止言谈等,在学生中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古今中外历代教育家都十分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与此同时,在国外教育史上,同样也强调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因为医德不仅是医学教育的基石,而且也是临床行为规范的准则。要纠正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承,而轻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教师不要只顾及教学技能的训练,而忽略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过程。由于师资力量的紧张与不足,我校每位教师均兼任班主任工作,我们称之为“双肩挑”老师。他们不但狠抓学习,认真备课,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生活,与其促膝谈心。如定期召开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贯彻落实各种奖罚评优制度等。因此学生之间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了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三年来我校分别在中山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协作办学的综合评价中双双评为优秀。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和良好伦理道德素质;提高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与时共进”的社会氛围;同时使学生自觉养成“求真务实,创新奉献”的道德规范;不断潜移默化,以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晓茵, 魏平,谭名斐,等.临床药理学PBL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158-1160.

[2].林晓茵,王秉文.在药理学教学中导入问题教学法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6):721-722

[3].林晓茵,谭名斐.药理学教学技巧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5):54-55

[4].林进国,刘甘泉, 魏润民.启发式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西北医学教育,2006,14(6):693-695

[6].林进国.浅谈卫生学校教师的教学个性[J].卫生职业教育,2006,(10):137-139

[7].马志义,林晓茵,魏平,等.药理学纲要(第3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想不想(敢不敢)创新的问题,即创新意识的问题;二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即创新能力的问题。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了全方位、多途径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理论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发育学和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注重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积极发表不同观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学习。例如我们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讲授流感病毒时,摒弃原来的讲授流行情况、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等常规,开篇就提出六大问题:甲型H1N1为什么最初叫做猪流感病毒?与猪有什么关系? H1N1中H、N分别代表什么? 2009年流行的为什么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流感不过是一种感冒为何全球如此紧张?是否过度紧张?传染方式有何特别?吃八角是否能有效对付流感?让学生们头脑里充满问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们建立问题意识提供思路。

(二)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理论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知识观也就是知识的相对论。汪氏等认为传统教学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把知识看成绝对的、凝固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所以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显然,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讲到免疫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就是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最好时机。

同时,我们还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发掘课程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注重讲理论、概念被发现的过程。例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补充讲干扰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干扰素的副作用,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人类面对病毒的困惑,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抗菌素耐药性的形成等等,讲病毒的发现源于“一种疾病”、“两个关键技术”、“5个关键先生”、“一个旧理论被打破”,通过这些讲述,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创新的规律,了解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科学难题。

(三)以“正面教导”的方式激发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讲历史上发明创造的成功案例,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并为学生组织“学习报告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该学习演讲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30%。例如,我们指导学生完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大鼠肝癌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结构改造这部分内容后,有了合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想法,把中药成分进行结构改造,这是这个课题最具创意的地方,与学生分享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创新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布置各类开放性作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例如我们布置的作业包括“读伤寒玛丽故事的感想”(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给方舟子的一段话挑毛病”(批判性思维)等。

二课外教学

(一)通过布置撰写小论文的任务,讲解相关书写要求、批阅、点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寻求答案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某主题写出文献综述或调查报告,并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述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论文形式的书写要求、作用和意义,针对学生们参加大学生论文大赛中常见的论文书写的错误,指出常见错误和误区,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再作详细点评。同时,推荐质量高的论文正式发表,让学生“完成任务有动力,任务完成有喜悦”,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该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二)开放实验室,指导大学生论文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课题

参考许多高等院校的做法并结合我院实际,我们教师所在科研实验平台、项目组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放,形成实验室里有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这样的工作团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教师利用晚上、寒暑假积极主动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论文大赛和课外科技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近3年我们共7位老师指导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多项校级创新项目的完成。

另外,通过老师担任学校大学生论文大赛评委,担任大学生论文大赛点评嘉宾、基础知识擂台赛评委等形式为学生创作的科技论文“把脉”指导。

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实施、答辩,在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为学生社团开办基础科研能力培养系列讲座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提高本科生科研课题的创新性,近年我们先后为大学生社团和二级单位开办学术讲座,围绕科研论文的书写、进入实验室注意事项、科研思路的来源、科研课题的实施、介绍几本好杂志、经络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内经及针灸原理的应用及研究、课题设计零距离、为医之道、尽善尽美等议题举办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促进和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尤其是部级科研课题项目组,接受科学素养的熏陶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近年来在吸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近5年累计约117人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尤其我们通过主动报名加面试方式,遴选了部分学生进入学院部级科研课题项目组科研团队,学习查阅文献、阅读文献、综合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动向,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为学生们辅导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DME、统计学等科学研究的主要课程,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获得创新的能力。

统计表明,在近年来进入科研团队学习的学生中,能获得部级、省级课题“挑战杯”大奖的学生均来自进入承担部级课题的科研团队的学生群体,充分说明部级科研团队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

如果说理论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课教学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培养平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多个班种中实施基于团队学习模式的自主设计性实验,采用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自组学习小组(5-6人)、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引入自身的加入和体验,围绕任务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遴选科学意义大、创新意识强、可行性大的实验方案,(对于科学意义不大、设计不合理的项目,予以淘汰),学生完成实验方案形成实验报告,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和教师点评。该教学改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合理学习兴趣与爱好,增强了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入了合作和竞争的理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发放144份问卷调查显示:70%学生表示对该实验感兴趣,81.5%表示对实验流程满意,73.1%表示有必要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40%认为自主设计性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恰当。

四教学成果

经过5年来的实践,我们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挑战杯”大奖4项,其中获得部级奖两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学校学生学术论文大赛获奖和指导本科生校级创新实验项目19项;指导本科生在核心期刊8篇,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9篇。

五问题与不足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永恒话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由于学生学分压力、传统考试压力仍很大,能用于创新实践能力锻炼的时间不够充裕。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创新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学习,认清目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勇于改革和实践。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学的艺术性,让我们教学活动更新颖和更富于变化。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闫福嫚,等.浅谈中医院校生理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17(3):536-537.

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西医内科学教研室建设精品课程内科学的情况,围绕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教学理念,从主编规划教材、创建递进式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优化师资队伍、探索网络教学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使内科学资源精品化、共享化,以创新模式培养现代化中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中医药;内科学;教学改革;精品课程

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早的四大中医药院校之一。其目标是要培养既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又有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主干课程之一的内科学,在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20多年来,龙华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作了系列教学改革,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以创新模式培养现代化中医复合型人才。最终内科学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资源精品化、共享化。

1确立以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的培养目标,主编规划教材,调整教学内容

中医药高等院校内科学涵盖西医院校的内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4门课程,然而教学时数却不到西医院校的1/4,其课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尤为突出。教研室骨干为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而确立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的目标,主编规划教材,调整教学内容。(1)在有限的篇幅中突出重点,以各系统中常见典型疾病为教学核心(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等),讲深讲透,而对其相关疾病重复的内容则简略叙述,纲举目张。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以达到训练学生基本的临床诊治和预防医学思维的目的,进而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跟踪内科学发展的基本能力。(2)紧跟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教学内容反映近来较为成熟的、公认的新观点、新进展,充分借鉴既往国内外内科教材的优点,取长补短,选材的深广度符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3)增添中医药治疗优势疾病的相关章节及内容,突出了中医药教学的特点。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内科学必须有适合自己的教材,使学生获得新的内科学知识,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此,由徐蓉娟教授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内科学》于2003年出版。并与时俱进,不断修订更新,于2007年和2012年分别出版第二版《内科学》、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内科学》规划教材。其配套教材《内科学习题集》和《内科学易学助考口袋丛书》也相继问世,广获同行专家、同仁和学生的好评,并获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奖等3项教材奖。

2以“多临床、早临床”模式,创建递进式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以往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时,感到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理论知识,难以灵活用于临床实践。为此,教研室从小学期(临床技能实训期)、临床见习期、毕业实习期这3个阶段,实行“多临床、早临床”模式,创建递进式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2.1小学期(临床技能实训期)

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实践操作技能、诊断分析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研室于2009年起在第三学年小学期临床技能实训期(3个月)设临床技能实训必修课,该课程分4个模块:症状诊断技能、心电图读图、实验诊断、诊断思维,共12学时,由高年资临床教师讲授。要求学生掌握心电图读图,并作出诊断;掌握基本的化验单解读分析技能;症状诊断技能和诊断思维模块选择具代表性症状,训练学生症状问诊及诊断思维能力,并进行案例分析[1]。通过本课程教学,为毕业实习奠定基础。

2.2临床见习期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与导师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内科各系统理论课后,学生分组,指定专业指导老师,深入该专科病房或门诊见习。先由教师介绍见习要求;然后由学生问病史、查体、提问;最后师生共同讨论、解答。改变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模式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师生双向模式。

2.3毕业实习期

针对毕业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足,动手能力较差的现状,1999年起率先建立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度,把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制引入毕业实习阶段(包括临床科室轮转、选科实习和毕业加强实习、跟师实践、临床综述或临床观察研究等)[2]。具体措施:为每3~5位学生配备1名专门的临床导师,对学生技能、临床思维和操作规范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强化,全程关注,补偏纠弊。实习阶段尽可能增加同学的临床各种检查和治疗操作机会,还采用教学查房[3]、病区专业小讲课、专题查房、临床病例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巩固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内科学特点,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100%赞成这种教学模式,一致认为对于提高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能力、与患者交流的能力等大有帮助。选取一些具有中医治疗优势的内科疾病,如:肺癌、糖尿病、缺血性中风等,举办中西医结合的专题讲座,增加中医辨证论治内容,提高学生各专科的知识。在内科学精品网站增添思维拓展模块(症状诊断思维和中医辨证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使西医内科学知识能更好地为中医人才所用。

3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

教研室教师对“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PBL教学、mini-CEX(迷你临床演练评估)、临床病例讨论等提高学生查找文献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质疑批判能力以及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双向模式。积极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考核体系。在理论授课及见习过程中加强临床能力的测试,除外课程考勤,针对开展的PBL、CBL、病例讨论、课后网络练习及见习技能操作(问诊及体格检查)进行考评测试,平时考核成绩至少占期末总评分的30%。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进行MINI-CEX考核方式的探索,摒弃了传统的单一试卷考试形式,采用多种评估量表。逐步建立基础与临床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模式改革丰富了课程建设内涵,提高了教学研究水平。积极申报各级教学课题,如“本科生导师制在毕业实习阶段的实行”“实习医师体格检查强化训练法教学模式探讨”“培养临床实习思辨方法的竞争性TBL教学法探索”“西医内科学理论教学配合案例随访教学效果的评价”[4]等,通过这些教学课题研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中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龙华医院(即龙华临床医学院)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重点学科的长足发展也为临床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临床实践基地。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临床教学的必备条件,为此采取如下措施:

4.1择优选拔教师年年德才考核

被选教师必须热爱教学,具有教学能力,以及一定的教学经验与临床经验。主要骨干教师的教龄均超过20年,分别是内科不同临床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能将各专业最新的诊治进展引入课堂教学,与各学科的发展接轨。选派资深教师进行临床带教。每年对教师进行德才的考核,以及教学反馈,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以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师资质量和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教研室现有教师25名,知识结构上均为全国各著名医学院校毕业生,所有教师既从事教学又在临床一线工作。教研室梯队结构合理,教学力量雄厚。拥有终身教授1名,正高级占40%,副高级占40%;学历结构士占44%,硕士占36%;其中6名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年龄梯队为老中青相结合。

4.2临床师承模式,创新教学传承

内科学已经形成以名医工作室为引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推动教学团队发展持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局面。2003年起遴选学术造诣精深、德才双馨的名医名师主持工作室[5],选拔有潜力的中青年骨干医师跟师学习。工作室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师生共同申报课题,发表论著和论文,通过临床师承新模式,培养新一代名医名师。提倡名师、终身教授亲临课堂讲授,并开展定期教学查房和门诊带教,作好临床师资的教学示范。学院成立教学督导组,聘请名师参加新教师试讲,讲课竞赛、课题申报、教材立项等各项教学活动,悉心指导中青年教师。聘请名师为院级基金培养教学人才的指导老师,培养教学人才,使内科学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得以继承并发扬。

4.3成立教学团队,鼓励教学进修

教研室专为中青年教师制定了培养计划,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不断涌现由中青年教师领衔的创新教学团队,如临床案例讨论教学团队;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培训教学团队等。团队探索教学方法,申报教学课题,撰写教学论文,很多中青年教师已列入校临床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研室在院校领导支持下鼓励青年教师赴国内外进修深造,已有多名教师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和香港大学进行教学进修,培养教学理念先进,临床知识扎实,教学能力过硬的内科临床教师。

4.4参加讲课竞赛,提升教学技巧

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课堂教学竞赛,包括双语教学竞赛、PBL教学竞赛等,既学习其他教研室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授课技能,又提升教学能力及表达讲授能力,并且逐步形成自身教学风格。

5探索网络教学,建立精品课程

当今社会日益信息化、网络化,给医学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部分教师早在2006年,就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内科学的教学:设立网上思考园地,指导学生预复习,网上答题、提问;教师根据网络反馈,在课堂上作有针对性的解答。目前我校网络教学资源已初具规模,教研室在20世纪90年代就率先在全国采用内科临床实践多媒体考核系统作为对学生见习、实习的考核方法,并不断地加以补充和更新。该资料库收集大量真实的影像资料,制作病例,模拟再现临床场景,设计临床诊治过程的电脑程序,使学生围绕病案模拟完成包括问诊、体格检查、选择实验室检查、制定治疗方案在内的中西医诊治过程,并建立自动评估系统,对培养学生的内科基本功和整体临床医学思维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011年内科学被评为校精品课程。2015年课题组完成了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内科学;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为临床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经过多年努力建设,以课程建设带动教学资源的精品化、共享化,2015年内科学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6课程建设效果

(1)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通过课程建设,提升教学理念,拓展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近3年,先后由4名教师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骨干教师”,另有2名教师荣获“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教师”称号。同时,荣获龙华医院临床教学团队3个。内科学教研室也获得“先进集体”称号。(2)促进了教学改革研究发展。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改革。近年来,团队成员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和教学参考书7部,立项各级教改课题24项,公开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提升,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徐蓉娟 倪伟 葛芳芳 吴晓莉 刘萍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葛芳芳,刘胜,郝微微.案例式教学在中医案例选析课程的应用与体会[J].中医教育,2014,33(2):34-36

[2]唐红,王秀薇,郝微微,等.本科生在西医内科实习采用导师制的实践与体会[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2):15-16

[3]倪伟,徐蓉娟.从呼吸病教学查房谈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2):47-48

[4]王秀薇,唐红,葛芳芳,等.西医内科学理论教学配合案例随访教学效果的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7):26-27

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医学;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院校检验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实验性学科,[1-2]它既是专业课又是各专业课的基础课,是临床医学和实验室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它涉所及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任何一种检验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实习期间和毕业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能力。为了培养适应于基层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检验专业人才,本教学团队多年来在《临床检验基础》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做好规范的实验演示

实验基本技能训练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环节,《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全部内容都是医学检验基本技能操作,[3]在实验课上锻炼学生规范化的操作技能是实验教学的目的所在,[4]在临床检验基础课程中,血液常规检查是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重中之重,包括血液标本的采集(末梢采血或静脉采血)、血涂片制备染色、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等,基本技能操作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中,每一项基本技能训练,首先由带教老师做规范化操作演示,详细讲解操作方法和程序,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正规操作反复强化练习,强调在实验教学中树立“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意识,建立规范的操作体系,规范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实验完成后,要求每位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及原始数据,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实验结论,讨论解决方法,实验报告由实验教师批改后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把学生基本操作、基本技能训练放在首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培养学生扎实的动手能力。

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强化实验技能

血液常规检查是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重点讲述内容之一,在血液学实验单个实验项目完成之后,我们设计和实施了血液常规的综合性实验,选定血液常规10个检验项目组合为一个综合实验,内容如下:①红细胞计数;②血红蛋白测定;③白细胞计数;④白细胞分类计数;⑤红细胞比积;⑥血小板计数;⑦血沉;⑧ABO血型鉴定;⑨交叉配血;⑩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实验要求学生明确手工法检测血液常规包括的内容,掌握血液常规各项检测项目的正规操作方法,要求学生在一次5h实验课里,应用手工计数法进行血常规的分析,这个实验涉及到了从标本的采集、抗凝剂的选择、稀释倍数的选择、计数板的使用,显微镜的使用、制片、染色、实验项目流程顺序的选择、结果报告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该综合实验,使学生更加明确手工法血液常规检测包括的内容和检测流程,以及科学的统筹实验中不同项目间的先后顺序,以提高实验效率,同时将手工检测和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相结合,使学生更加熟悉临床检验的工作流程,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对检验过程的整体认识,加强了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还能引导学生怎样合理安排时间,而且强化锻炼了操作技能,把多个实验联合在一起进行,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中心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即将进入的临床实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运用多媒体实验教学,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加大了对在校学生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增加实验室的建设和资金的投入,购置迈瑞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1台、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1台,优利特尿液干化学分析仪3台、血沉仪和血凝仪等仪器设备,同时加大科研试验平台的建设。临床检验基础教学中涉及大量的细胞形态的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抽象,繁琐,不易记忆,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大量直观的图片、动画、录像、视频等方式,把形态学的内容更直观、更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强化了实验效果,使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实验直观性、趣味性,强化实验效果,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检验中心共拥有4个显微镜实验室(32位/室),4个检验机能实验室(32位/室),所有的实验室均配备了500 万像素的数码显微多媒体示教系统,所有实验教学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新增加血细胞分析仪、尿自动分析仪、血液流变仪等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教学条件完全能满足检验专业实验教学,达到本科教学要求,同时也为科研提供设备及场所。

四、合理开放实验室,提高操作技能

开放实验就是实验室全日向学生开放,既是时间上和空间的开放,也是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实验项目的开放,由于临床检验基础实验项目多,每个实验内容只能安排一次实验课,学生在课堂实际操作时间较少,为了弥补实验课时的不足,检验实验中心对学生开放了实验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内容或掌握的不太熟练的实验操作,反复练习反复实践,遇到问题也可以向老师求教。实验中心仪器有专人负责仪器的管理与维护,保证仪器运行状态良好,保证实验室开放的正常运行。实验中心不仅为学生开放,还对教师科研和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条件,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制定了完善的实验室开放运行制度,建立了实验室管理岗位职责。实验结束时,要求学生仪器使用后要填写“仪器使用登记本”,实验仪器要清洗整理归位,台面要清洁,整理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5]

五、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知识结构

第二课堂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是临床实习,模拟临床实训基地,科技指导创新,学生科研课题及社会实践等。为了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及时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到医院检验科参观现代化的检验仪器设备,让学生参观学习各种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尿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血凝仪、动态血沉分析仪等,通过见习使学生熟悉正规化的检验仪器的操作技术,掌握综合性医院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了解临床检验基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坚持把临床见习作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教学基地。以便于学生基础学习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通过这次临床见习,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认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聘请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检验科主任到学校为学生讲授“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在完成基本实验项目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实验,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近5年实验教学人员承担各类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开展在研项目10项;编写出版各种教材8部;发表教学论文19篇;为了构建早期接触专业和专业兴趣培养的课程体系,检验中心建成模拟临床检验科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在进入医院正式工作前熟悉检验科工作的环境、内容、要求等。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了学生扎实的动手能力;开设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拓展了学生知识结构,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为培养适应当代医学发展的综合人才鉴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李晶琴,许子华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2(17)2689-2690.

[2] 李宇飞,郭步平,黄静等.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用医技杂志,2011(7)758.

[3]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3-205.

[4] 邱冬,张慧,李敏霞.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6)738-740.

[5] 张玲,王传虎,吴景梅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10)149.

[6] 屈林,郑兰香,李卫红等.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临床检验教学改革尝试的实践与体会[J].实用预防医学,2011(10)2011-2013.

【作者简介】

上一篇:网络营销创新范文 下一篇:石油企业管理创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