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服务范文

时间:2023-11-12 13:22:18

预防接种服务

预防接种服务篇1

受多种因素影响,流动儿童全程免疫接种覆盖率低,存在免疫空白,常成为各类免疫相关传染病的易感对象。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武进中医院预防保健科积极探索实施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新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其工作做法与取得成效及工作体会作一简介,供同道参考。

1 主要做法

1.1 部门配合,加强管理由于各级政府把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开展情况列入对各镇(街道)、村(居)干部的年度目标考核,有力地促进了流动儿童服务管理齐抓共管,整体推进。主要是充分发挥计免专管员与社区医生的作用,同时每季度会同外口办做好流动儿童排摸,及时采集暂住人口身份、居住、卫生保健等信息,使卫生系统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1.2 强化宣传,提高意识针对外来人员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的特点,除了在暂住人口登记处等源头宣传教育外。同时,开展“同乡示范”教育,通过现身说法、乡情示范来让他们真正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另外,加强主题宣传与搭建宣传平台等途径,在积极做好日常宣传及“4月25日免疫规划宣传日”的基础上,通过健康教育讲师团,走村入户开展宣讲、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预防接种知识。由于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使流动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从被动转为主动,及时为流动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1.3 关口前移,建卡查验由计免专管员与社区医生等工作人员进村入户,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对未在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建卡的流动儿童,立即填写《现场建卡联系单》,督促流动儿童的家长带孩子到医院预防接种门诊建卡接种。对已建卡未按期接种的流动儿童进行追踪调查,对漏种流动儿童及时进行补种。同时,加强与教育部门联系及协调,督促各类托幼机构、小学和初级中学查验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证,对无《接种证》的流动儿童视为未接种,4个月内安排完成基础免疫。

2 取得的成效

2.1 是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由于多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流动儿童免疫规划质量。卫生部门除了负责辖区内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的规划管理和组织实施,做好宣传培训、疫苗分发、预防接种、疾病监测等工作外。同时,教育部门负责落实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的查验,配合开展未接种和未完成全程接种儿童的补种工作。另外,公安、人口计生和外口办等部门搞好流动儿童登记和统计工作,摸清应接种儿童底数,协助做好儿童预防接种的免疫规划工作。

2.2 是接种意识显著增强 由于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极大地增强了流动人口对儿童预防接种重要性、必要性和及时性的感性认识。同时,流动人口深切感受到了及时接受预防接种带来的好处,巩固促进了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局面。

2.3 是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2006至2011年,全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新建卡数从260多人逐年上升至1300多人;连续居住3个月及以上的流动儿童建卡率达到95%以上;刚满一周岁流动儿童五苗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预防接种门诊在服务数量、质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2.4 是相关疾病有所下降 结合麻疹、脊灰疫苗、乙脑疫苗等各类疫苗查漏补种工作要求,将流动儿童纳入查漏补种重点对象,使全镇流动儿童免疫相关疾病发病率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有力保障了流动儿童的身体健康。

3 工作体会

3.1 领导重视是促进工作开展的关键武进中医院高度重视流动儿童预防保健工作,切实把流动儿童预防保健工作摆上公共卫生工作重要位置,优先考虑,重点保证。并成立了流动儿童预防保健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流动儿童预防保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流动儿童预防保健管理项目工作的开展。

3.2 部门协作是抓好工作成功的基础由于流动人口流动性大,不易管理的特殊性,流动儿童预防保健管理工作难度非常大,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仅依靠卫生部门,而没有多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是不可能将这项工作做好的。该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多部门的通力协作。组织协调卫生、计生等部门人员开展流动儿童的摸底调查、主动搜索工作,协助发现新迁入儿童,督促其到医院接受保健服务,从而确保流动儿童预防保健管理工作项目的成功。

3.3 加大宣传是提高工作的有效途径 只有把儿童保健知识宣传到位,让流动儿童家长能了解到国家提供的免费预防接种服务,并体会到儿童预防保健的重要性,流动儿童家长就会变原来的被动接受服务转为主动要求服务,流动儿童预防保健覆盖面就会得到有效提高。为此,武进中医院预防保健科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如新闻报纸、宣传栏、发放宣传材料等,从而广泛传播卫生知识,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卫生保健意识。

3.4 强化意识是完成工作的重要保证武进中医院预防保健科作为提供儿童预防保健服务的单位,加强自身建设尤为重要。一方面,加大医院预防保健硬件建设,目前医院正在筹建现代化预防接种门诊,逐步改善儿童保健环境,确保医疗保健安全;另一方面,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强化预防保健人员的责任意识。

预防接种服务篇2

中国每年新增新生儿1600多万名,每年注射的疫苗超过10亿剂次,疫苗接种关系每位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流行性疾病的传播与治疗,关系到社会民生的安全稳定。随着疫苗接种逐渐普遍性、广泛性,市民对疫苗接种的安全性、便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疫苗接种的方式、范围、规范等方面迫切的需要跟上时代的进步与需要。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疫苗接种仍存在下列问题:

1.地域广阔,资源配置不合理,接种点分布不均

2.宣传不到位

3.接种时间安排欠灵活

4.服务系统、服务模式待完善

5.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通过加强预防接种服务体系建设,从五个方面提高疫苗接种管理秩序化、接种便捷化、宣传及时化。

(一)合理设置预防接种单位。卫生主管部门要结合地区人口密度、地理条件、服务对象、服务半径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等情况,合理设置预防接种单位,并明确其责任区域,保证预防接种服务辐射范围无死角。大型医院、医疗服务中心要设立预防接种门诊,实行每日预防接种;大型社区可通过居委会设点提供预防接种服务;较完善的大型小区可通过物业设点提供预防接种服务;较分散的小区、零散居民楼可通过流动车的形式提供预防接种服务。

(二)规范预防接种服务。加快重庆市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建立,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标准化的预防接种门诊,合理设置功能分区,改善预防接种服务环境。健全预防接种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配备足够有资质的接种人员、设备、必要的急救药品和抢救设备。规范开展接种告知、健康询问、登记、接种、留观、不良反应处置等预防接种服务。

(三)强化预防接种能力建设。不仅是加强公共卫生医师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也包括预防接种单位的配套设施建设,为接种人群提供良好的公共环境。选择单位内环境整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位置醒目的区域,按照简洁、流畅、方便、安全的原则,合理安排布置功能区,确保满足使用要求。

(四)增强预防接种服务的灵活性。建立统一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储存每个儿童打疫苗的记录,并及时上传、全国联网,便于跨区县、跨市和跨省之间的防疫衔接。医院、学校、本人实时查询,流动儿童接种疫苗将更方便,也能有效杜绝流动儿童接种疫苗漏登记、漏种和重复接种。同时,各预防接种单位可通过信息系统,查询儿童漏种疫苗和剂次,及时为其提供疫苗补种服务。

预防接种服务篇3

1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10种疫苗实施免费接种,其中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流脑疫苗、麻疹疫苗、麻疹风疹二联疫苗、乙脑疫苗、麻疹腮腺炎二联疫苗、白破二联疫苗。按照国家免疫接种程序,每名儿童0-6岁期间,接种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24剂次。该市每年接种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约20万剂次。

2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存在的问题

2.1财政保障没有得到落实

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最根本要解决的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各级政府投资购买免疫预防服务。事实上市财政对免疫规划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制约了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目前,政府并没有保障各镇卫生院疾病预防工作人员工资,用医疗收入养防保人员成为全市的普遍现象。政府给予的接种一剂次1.5元的工作经费,只能保证接种门诊正常的运行成本,乡医参与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没有劳务报酬,这种靠奉献开展的工作是不可能长期进行下去的。由于没有经费做保障,开展免疫规划工作的经费,主要来自接种二类疫苗产生的利润。由此而发生的防保机构愿意大力推广接种二类疫苗的行为也就成为必然,也应得到理解。最终的结果是部分适龄儿童没有得到免费预防服务,依然花钱购买预防服务。

2.2免疫预防专业人员亟待补充,队伍需要稳定

当前,该市从事免疫预防工作人员只有 89人,按照国家规定应达到153人较为合理。人员构成学历较低,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22人,初级职称人员61人,未取得职称人员6人,甚至非专业人员从事免疫规划工作,给预防接种安全带来很大隐患。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工作量成倍增加,对免疫预防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免疫预防队伍急需得到调整、充实。

2.3预防接种门诊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自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以来,免费接种疫苗数量由原来的5种增加到10种,对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实施免费接种,降低各镇卫生院的经济收入,硬件建设和投入明显不足,原有的房屋被挪用,已有的设施得不到维修和改善,安全接种得不到有效保障。

2.4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对免疫预防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随着疫苗种类增加、针次增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频率增加,疫苗的管理和监测工作难度增大,现有的预防接种服务网络和服务方式,能否充分满足儿童享受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服务的需求,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3下一步的建议或措施

3.1加大预防接种经费投入,是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的有效保障。在经费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以科学规划,规范服务,加强和完善免疫规划的各项基础工作为重点,按照“科学规划、定点接种、资格认证、规范管理”的原则。

3.2根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内容和要求,结合该市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预防接种服务机构,调整和完善预防接种服务,增加预防接种服务的频次,保证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的及时性和可及性。

3.3要合理调整和充实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建立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严格对预防接种服务机构(门诊、接种点)和预防接种人员资格的认证,巩固和提高省级示范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和市级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的成果,按期完成儿童预防接种报告信息管理和疫苗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计划。

3.4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安全接种、有效接种意识,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乍文远.中国计划免疫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任东祥等.疫苗免费后对基层免疫规划工作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 .2009.24

预防接种服务篇4

关键词社区基本预防服务成本测算

政府财政拨款是社区预防服务的主要经费来源。通过分析当前社区预防服务的成本及其构成,能为政府预防经费的预算与预防服务的战略规划提供实证参考依据,合理配置有限的预防服务经费,也为社区医院挖潜节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决策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由医院人事部门或办公室提供该院所有预防服务人员的基本情况;与社区预防服务相关的各种财务收入和支出数据均由医院财务部门提供。通过面对面访谈形式调查所有从事社区预防服务的相关人员,获得其各项服务的工作量及每项服务平均耗费的工作时间,6家社区医院中共有151名社区预防服务人员,其中有27人为社区卫生监督管理人员,承担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社区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故予以剔除。124名社区预防服务人员中,119人为在职职工,其中专职75人,兼职44人;另外5人为聘用人员,各种费用和收入的主要构成如下:

1.人员费用在职成本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①工资:基本工资、职称/职务工资、工龄工资;②津贴:本市和国家规定的各种津贴、防保津贴、其他津贴;③奖金:固定奖金和其他各种奖金;④医院收入分配:超劳务收入和医院其他收入分配;⑤社会保障和福利费: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以及职工福利费用。聘用人员的费用就是聘用金。

2.预防服务业务费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经常性费用和非经常性项目费用。经常性费用指预防服务直接的物耗成本、办公费用;为便于统计,本研究将职工在职教育费也归入经常性费用。非经常性项目费用主要包括大修购中医院投入部分、直接用于预防或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点而发生的交通/通讯等设备购买和房屋租赁/基建费用。鉴于此类费用与社区提供预防服务的关系较间接,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与偶然性,因此,本研究未将其计入预防服务成本中,仅供分析参考之用。

3.预防服务经费包括区县财政拨款的防保专项经费与社区承担的预防项目/课题经费。

(二)分析方法

调查资料用Epi-info6.0软件录入,用SAS6.1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笔分析。

1.社区预防服务各项目的人力投入由调查所得各服务项目的工作人日直接相加获得。8小时/人/天为1个工作日,每年250个工作日。

2.兼职人员的人力投入根据其从事预防服务工作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比例折算后获得。人员费用根据其用于预防工作的时间比例进行折算,计部分费用。

3.医院用于预防服务而发生的各种其他费用,除预防服务的直接物耗成本外,其他费用均按预防服务投入的人力占全院卫技人员的比例进行分摊。

4.基本预防服务项目成本以城市社区的各项目平均人力投入和人日成本为标准进行计算。部分未全部开展的项目以开展社区的平均人力投入为测算标准。

二、结果与分析

(一)社区预防服务的人力投入与人力成本

经专家咨询确定的86个基本预防服务项目中(1),6个社区目前均已开展的共有46项,另有12项仅在部分社区开展或试点,其余28项尚未开展。

1998年,6个区已经或试点开展的58个预防服务项目的人力投入共为12191.1人日,其中2个乡镇社区2505.8人日,4个城市社区9685.3人日(见表1)。预防服务人力投入占预防服务人员总工作时间的比例平均为47.8%,其中乡镇社区为37.1%,城市社区为51.7%。

从不同优先顺序的服务项目类别看,乡镇社区每万人口预防服务人力投入均高于城市社区(见表1)。除部分项目类别城乡的服务内容有较大差别,如第Ⅳ、Ⅴ类服务项目中除四害和寄生虫病防治任务外,不同社区区域范围、预防服务半径、服务目标人口社会经济学特性、服务项目开展的广度与深度、服务质量及服务效率都直接影响预防服务的实际人力投入。

1998年社区预防服务专职和兼职人员的年均人员费用分别为2.23万元/人和2.63万元/人。由于兼职人员大部分为临床医生,与职称相关的工资以及与劳务收入有关的奖金和有偿收入分配均高于专职预防服务人员。

(二)社区预防服务的业务费用

1.经常性费用1998年城市与乡镇社区医院为开展预防服务而花费的经常性支出分别为20.1万元和19.2万元,其中,预防服务物耗分别占60.4%和67.2%(见表2)。城市社区医院对预防服务人员的在职教育比乡镇社区重视,其在职教育费用占经常性费用的比例比乡镇社区高出11.7个百分点。

2.非经常性项目费用大型修购项目费用仅包括与预防服务有关的项目,并且只计算医院投入的费用部分,没有包括财政投入或其他拨款。6个社区中有5个社区医院1998年进行了业务用房的修缮,数额3万至40余万不等(见表3)。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点的费用主要是用于服务点日常开支,为服务人员配备必要的交通及通讯设备等。大部分服务点的用房是由社区免费提供或象征性地少量付费,但个别社区医院每月为每个服务点需支付2600元房租。

(三)社区预防服务总费用和人日成本

预防服务总费用只计算与预防服务提供直接相关的人员费用和经常性业务费用。1998年6个社区平均每万人口花费8.6万元用于社区预防服务提供,其中城市社区为7.0万元/万人口,乡镇社区为19.0万元/万人口(见表4),人员费用平均占社区预防服务总费用的86%。

按预防服务人员实际的人力投入计算其人日成本。1998年6个社区为居民提供1个人日的预防服务平均花费227元,其中城乡社区分别为203元/人日和321元/人日,乡镇比城市高出58%。

(四)社区基本预防服务的分类别成本

从社区目前已经开展的预防服务项目类别看,约86%(7.41万元/万人口)的成本花费在前3类预防服务项目上,其中第Ⅰ类占58.4%,第Ⅱ、Ⅲ类分别占15.1%和12.7%(见表5)。城市社区前3类预防服务的成本所占比重比乡镇社区更大,说明其较为重视基本预防服务的普及度。

(五)社区基本预防服务的项目成本

以1998年上海城市社区预防服务的平均质量和效率水平为居民提供如表6所列的前3类共39项基本预防服务,每万人口的基本预防服务成本约为7万元。

(六)社区预防服务经费

目前,社区预防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区县财政按社区人口数下拨的防保专项经费,拨款额度各地区不相一致,与区县财政收入及政府对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紧密相关。1998年6个社区的平均拨款强度为每万人口5.87万元,较高的社区为7万/万人口左右,较低的不到4万元/万人口。

三、讨论

预防服务是一类准公共产品或具有正外部性的消费品,在一般的市场机制下由于个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而产生的需求不足只能造成低水平的供求均衡。为了促进这一类具有成本效果的服务得到有效利用,政府提供补助或直接予以提供就是必然的解决途径。通过对社区基本预防服务的成本测算,可以为政府对社区医院进行合理经济补偿及制定社区预防服务战略规划提供实证参考。

(一)预防经费投入与开展服务实际需要之间尚有一定差距,需要增加政府投入

从总体水平看,目前,社区预防服务经费来自财政拨款平均为5.87万元/万人口,如果社区医院不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补贴,就不能满足每万人口平均8.6万元的实际开支需要。从单个社区医院水平看,除个别城市社区外,大部分社区,尤其是乡镇社区获得财政拨款的额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社区医院需要通过其他渠道取得额外补贴。当然,医院业务收入中有一小部分来自有偿预防服务,或者是政策允许的收费服务,如妇幼保健门诊、肿瘤病人门诊随访等,由于医院财务登记不能将这部分预防服务收入与临床门诊收入区分开来,预防服务自我补偿能力还不得而知。但是,正是由于大部分预防服务财政补助不足,而小部分预防服务可收费补偿,使得社区医院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忽视预防、重视医疗、忽视免费预防服务,重视收费服务、预防服务不到位,不深入等行为扭曲现象,影响了预防服务的效果体现。

另外,本研究计算的预防服务成本只包含了服务人员的劳务成本和开展服务的业务经费与物耗,没有体现医院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固定资产折旧及大型修理基金提成等间接成本。

还需要指出的是:(1)目前,开展的社区预防服务与完整的基本预防服务项目之间尚有较大差距,平均消耗的8.6万元/万人主要用于58项已开展和部分开展的项目,约占应开展服务项目的67%,且各社区项目开展的范围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以目前社区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为标准全面开展这些服务项目,仅前3类较基本的项目就需7万元/万人左右。(2)目前,未开展的28个项目中有15个项目属于前3类的基本预防服务范畴,主要集中在慢性病的预防上,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健康问题,也是居民迫切需要的预防服务重点,具有面广、量大、长期的特点,一旦开展需要大量的经费。人群中各种与慢性病密切相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比例有增无减(2),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城市化(3)等因素,都预示着慢性病在一段时间内将呈上升趋势,相应的预防服务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3)上海市1998年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处于历史较低水平(4),社区耗费的人力与物力相对较少,但传染病传播流行的各种危险因素和环节仍然广泛存在。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不能排除传染病发病的周期性波动,发病率出现反弹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预防传染病所需的经费也将大幅增加。因此,为社区预防服务调拨充足的财政预算经费是保证并加强社区预防服务的重要前提。

(二)按基本预防服务优先次序合理配置资源,规范社区预防服务内容,改善工作效率是提高有限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基本确定了当前和今后3~5年内社区应开展的86项预防服务项目内容,以及提供这些服务的优先次序,如能同时制定相应的经费预算制度与配套的服务规范、提高服务效率,可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保障基本预防服务需要,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

1.提高服务和管理效率农村社区不论在预防服务人力投入,还是在服务成本上都比城市地区高,这一方面是因为:(1)农村社区区域面积大,人口少,居住相对分散,预防服务人员要为居民提供服务,尤其是上门服务所需时间就长,开设的各类门诊实际服务人数相对较少,规模效益低;(2)农村社区的疾病谱和卫生状况较为复杂,传染病、寄生虫病防治任务仍然繁重,而人口老龄化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情况与城市相仿,加上大量外来人口聚集,农村水粪管理等工作,使农村社区的预防服务工作量大大增加?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村社区医院服务与管理效率的相对低下。

目前,城市和农村社区预防服务人员除了直接提供正式项目的预防服务之外,其工作内容还有:(1)预防服务工作中较多的突击性任务;(2)各专业项目的各种月度、季度、年度报表繁多,花费大量时间;(3)除专业培训外,各专业项目会议也耗费相当时间。因此,有必要通过预防服务人员自身和上级业务机构两个层次上来削减无谓或低效工作项目,切实提高服务人员的工作饱和度。

2.规范具体的服务内容和标准目前,社区预防服务在服务内容上缺少明确的指导,许多具体项目没有现成的技术规范,服务质量和数量没有标准,社区预防人员做多少是多少,随意性较大。对于这些项目应尽快组织力量制定相应的工作和技术规范,以及考核与评价标准,以保证预防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社区基本预防服务项目的界定研究

(2)1996—1997年居民行为危险因素调查报告(内部资料).上海市卫生局世界银行卫Ⅶ项目办

(3)丁冠群,王小云,等译.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预防接种服务篇5

完善领导体系。全面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健全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各区县、乡镇(街道)人民政府是疾病防控的责任主体,领导疾病防控,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本地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建立相关责任单位参加的定期重大疾病会商制度,分析突出问题,制定防控目标与对策,强化绩效考核与评估。

落实部门职责。卫生、财政、教育、广电、公安、民政、食药监、物价、气象、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工作。特别是教育、卫生部门要突出易受疾病威胁、脆弱人群集中的学校、托幼机构等重点单位疾病防控,健全协作机制,共同做好学校疾病防控,防止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财政部门应切实保障疾病防控和预防接种工作所需经费,加强资金监管。

完善组织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协调重大疾病防控。重大疾病防控体系由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及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医疗服务机构中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组织和部门组成。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的重大疾病防控职责,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进一步明确职能、目标和任务,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综合、专科医院应健全预防保健或感染管理组织,切实履行重大疾病防控职责。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协作,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共同防控重大疾病。

完善经费保障体系。区县政府要加大疾病防控投入,建立逐步增长的疾病防控投入保障机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足额安排。除预算安排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外,应加大本地重大疾病防控投入,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

完善考核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疾病防控考核机制,自2010年起,市政府将建立“纵向”、“横向”的双向考核机制,即建立市、县、乡镇政府的逐级重大疾病防控考核机制和地方政府对各职能部门的重大疾病防控考核机制,狠抓落实,强化效果评估。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各区县政府,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的统筹和监管,确保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各级、各部门不得截留、挪用,并足额拨付配套资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为政府当好参谋,将资金的使用和工作目标考核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考核办法和资金拨付实施细则,从而推进疾病防控的全面开展。

二、加强防控能力建设

健全城乡重大疾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增强重大疾病防治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和处置能力,强化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等疾病的监测、预防、干预与控制能力。

增加疾控机构人员数量。按照《四川省2008—2020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规定,强化市、区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配置。各区县按照每万人口配备疾控人员数为1.2—2.2人标准,在两年内配足疾病防控人员。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

配足乡镇卫生院专职疾控人员。常住人口在10万以上的乡镇配专职疾控人员5人以上,中心卫生院配专职疾控人员4名以上,一般卫生院配专职疾控人员不少于3名。严禁非专业人员进入疾病预防控制队伍,院领导不得占用专职疾控人员名额。稳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控队伍,保证疾控人员待遇不低于院内行政管理人员水平。

提升疾控人员素质。各地应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加强科学管理能力和业务培训,大力培养疾控服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监测、预警、预防和控制、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实验室检测检验等方面能力要有明显提高,要有针对性地培训一批核心骨干,能尽快在不断增加的业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疾控机构技术水平。贯彻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和《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完成检测设备的投入和配备,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检测检验服务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系统、传染病报告实时监控系统、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和OA办公系统建设,特别要增加投入,加强OA办公系统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信息分析应用水平。

三、加大防控工作力度

加强疾病防控领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疾病预防控制放在卫生工作的首位。“一把手”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充实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人员。抓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契机,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定期召开疾病防控会议,专题研究疾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加强疾病监测。各级疾控机构要积极主动、规范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切实做好传染病网络直报,不断提高报告质量。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发现、核实、报告、处置疫情。各地要通过省级以上监测点的规范运行带动其它监测工作,不断扩大全市疾病监测点的覆盖范围。同时,针对本地区重点疾病,有选择地增加监测的病种,为政府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加强疾病防控干预。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基本的疾病预防控制综合干预机制。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与分工,建立安全方便、运行高效、服务规范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网络,公平地为城乡居民提供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推行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免疫规划,针对易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本地主要传染病,开展预防接种,切实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对我市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乙脑、乙肝、流感等传染病,结合疫情预测分析,在流行季节前针对重点人群接种疫苗。2010~2011年针对上述传染病,重点实施麻风腮、乙脑、季节性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疫苗和15岁以上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有效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降低传染病流行强度,保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由市卫生部门根据疫情监测、分析预测,具体组织实施。

四、全面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全面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平地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预防接种和传染病报告与处置服务。全面实施结核病、艾滋病、乙肝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切实防止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规范实施预防接种。认真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严格执行《预防接种服务规范》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合理增设接种点,完善各项服务设施,提高冷链运转频率,重点抓好通知、接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主动搜索目标儿童和预防接种证(卡)管理等环节,切实为*居民提供安全、方便、有效的预防接种服务。为适龄儿童提供卡介苗等11种疫苗接种,接种率达到国家有关要求;安全、有序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目标儿童补种率在95%以上。

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党校培训、宣讲等方式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重大疾病防治政策和知识水平。对大众人群、学生、流动人口、妇女以及高危和脆弱人群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知晓率,营造良好防治氛围。加强对感染者和病人的发现、管理与服务。积极开展自愿咨询检测,每个区县至少建3个自愿咨询检测点,推行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咨询检测。减少高危行为,打击贩毒吸毒和行为,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艾滋病传播。扩大美沙酮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针具交换、安全套推广使用等有效干预措施覆盖面。

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落实国家免费政策,把肺结核病人治疗费用纳入当地新农合报销范围,进一步减轻肺结核病人的经济负担。强化多部门合作与协调,加强结核病健康促进,提高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加强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合作,通过转诊与追踪,努力提高病人发现率。加强督导,切实落实肺结核病人的治疗管理,提高肺结核病人的治愈率。

预防接种服务篇6

为切实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卫生局下发了《市卫生局关于贯彻落实〈市经济社会发展考评办法(试行)〉的意见》(卫〔〕85号)和《市卫生局关于明确医疗卫生服务进企业任务和责任的通知》(卫纪〔〕20号),进一步明确了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在转变工作作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工作效能和执行力方面的要求。现就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市卫生局要求,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效能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效能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域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内容。是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文化素质提升的需要,也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能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实施《市经济社会发展考评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评价的标准,就是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服务效能的提升。要切实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学真干,确保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得到落实,加快福民强市的步伐。

二、明确工作责任

市卫生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进企业活动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评比工作,并落实市管单位进企业服务工作;各县(市、区)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进驻本辖区内企业的服务工作;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伊工业园区、龙门管委会负责本辖区内进企业服务工作。

三、强化工作措施

(一)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进企业活动

1.提供免费健康咨询服务。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辖区卫生服务机构定期进入企业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咨询活动,可与专业工作的开展相结合,如:艾滋病防治知识“六进”活动、高血压、糖尿病、免疫规划宣传日活动等等。通过组织讲座、咨询活动向企业职工普及防病知识,帮助企业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指导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组织和制度,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等。

进驻企业服务每个单位每季度不少于3个工作日,力争每个季度向每家企业服务至少1次。

2.提供免费技术检测服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困难企业、下岗人员及40、50人员创办的企业提供免费检测服务。

3.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实施预防接种的单位要通过良好的服务树立窗口形象,对群众热情相迎、耐心解答、全程服务,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学习、强化培训、提高素质,提升服务能力;延伸服务时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外门诊采取AB角制,实行“无节假日门诊”;各级疾控中心和城市社区服务机构设置的预防接种单位要按照《市卫生局关于预防接种单位开展便民服务的通知》(卫疾控〔〕22号)要求开展双休日便民接种服务。

(二)建立定期召开征询意见座谈会制度

每季度召开一次企业代表座谈会,邀请企业服务对象征求卫生局在政务公开、服务态度、依法行政、办事效率、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意见,并及时反馈整改结果。

四、建立长效考评机制

预防接种服务篇7

1.1调查对象

2018年9月在苏州市吴江区下辖全部21个预防接种门诊的117名预防接种工作人员。

1.2调查方法

在文献总结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调查问卷,以现场不记名方式填写后收回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对疫苗安全相关评价情况、预防接种安全工程评价情况、需求与建议4个部分。

1.3指标定义

疫苗安全相关评价中,按“优秀”、“良好”、“一般”、“差”进行赋分,分别为4分、3分、2分、1分,单项≥3分表示认可当前疫苗体系项目,6项调查项目合计≥18分表示“总体认可”。预防接种安全工程评价中,按“非常实用”、“实用”、“一般”、“不实用”进行赋分,分别为4分、3分、2分、1分,单项≥3分表示实用。

1.4统计分析

利用流行病学资料EpiDate3.1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预防接种工作人员117人,收回有效问卷117份,应答率100.00%。其中女性医务人员85人(占72.65%);调查对象年龄23~53岁,平均(36.79±9.53)岁;研究生及以上2人(占1.71%),本科58人(占49.57%),大专31人(占26.50%),中专16人(占13.68%),高中及以下10人(占8.55%);专兼职人员73人(占62.39%)。

2.2调查对象对疫苗安全相关评价情况

各调查项目中,认可度均高于90%,工作人员对疫苗管理体系、疫苗质量、疫苗运输储存、疫苗接种过程、疫苗预防疾病效果、副反应处置的认可率分别为92.31%、93.16%、96.58%、97.44%、96.58%、92.31%

2.3调查对象对疫苗安全相关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专业方向、不同职称,以及是否专职对疫苗安全的总体认可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和从事预防接种工作年限的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对疫苗安全的总体认可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调查对象对预防接种安全工程评价情况预防

接种安全工程评价方面,工作人员对“全流程管理和追溯”、“温度实时监测、自动报警”、“电子化询问诊、知情同意”、“视频回溯”、“培训考核”、“个性化应用”、“对疫苗安全产生的作用”、“对流程规范产生的作用”和“对服务提升产生的作用”等功能认为“非常实用”和“实用”的分别占88.03%、92.31%、84.62%、88.89%、82.91%、83.76%、93.16%、94.02%和90.60%。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在年龄构成、从事预防接种工作年限这两方面对疫苗安全的总体认可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大、从事预防接种工作年限越长,认可度越低,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年限的增加,工作人员积累的业务知识、业务经验越丰富,越善于发现预防接种相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从疫苗安全相关评价具体情况来看,工作人员对于疫苗管理体系、疫苗质量、疫苗运输储存、疫苗接种过程、疫苗预防相关疾病的效果以及接种疫苗后出现副反应的处置情况认可度均超过了90%。但近年来,随着疫苗事件的发生,疫苗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需要从源头着手,加强疫苗生产企业的监管,保证疫苗质量,紧抓疫苗流通的各个环节,严格冷链运输,确保疫苗的效价最大化[5-6]。在预防接种安全工程评价情况方面,工作人员认为其各项功能实用的人数构成比均超过80%,最高的3项分别是:预防接种安全工程对流程规范方面产生的作用(94.02%),对疫苗安全方面产生的作用(93.16%),“冷链温度监测报警平台”温度实时监测、自动报警功能(92.31%)。其中“冷链温度监测报警平台”的温度实时监测、自动报警功能可以让工作人员直接从电脑上读取冷链温度的最新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效减少工作量[7-11]。但“培训考核”、“个性化应用”、“电子化询问诊、知情同意”实用性评价相对较低,分别为82.91%、83.76%、84.62%,提示这些功能有进一步完善,离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同时,部分工作人员提出需进一步完善询问诊系统和信息对接系统,避免因系统问题导致家长等待时间延长,软件出现问题时要能够得到及时维修[12]。良好的预防接种服务离不开规范的预防接种体系,从2017年开始,吴江区开始推进预防接种安全工程,建成后将对接种单位实行“全面覆盖”,全程监控疫苗信息,疫苗储存、运输、冷链温湿度情况,每位受种者对应接种疫苗的所有信息,接种全程的视频监控,接种后的留观情况等,实现预防接种全程溯源管理。这对规范预防接种服务、提高接种服务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议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大力推进预防接种安全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平台各项功能,提升预防接种服务水平[13-15]。首先,需要政府支持,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免疫规划,加强疫苗安全监管,加大对基层接种点的相关硬件投入与经费支援,增加社区医务人员配置,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有利保障,促进预防接种工作的良性发展;其次,加快吴江区实事工程—预防接种安全工程的建设,实现针对接种门诊多维度的数字化监管和指导体系,提升接种门诊的服务形象和服务能力;再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借助安全工程不断优化门诊环境、规范接种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最后,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投身于预防接种事业。只有政府、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预防接种安全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预防接种服务需求。

预防接种服务篇8

一、深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深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程。各单位要继续以项目体制、机制和模式建设为核心,持续加大组织领导和实施工作力度,不断强化对项目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要着重加强项目的内涵建设,结合实际逐步扩大免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范围,着力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成的数量和质量;继续探索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票据化”管理方法,切实做好项目清单的编制工作,积极引导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抓实抓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并重点做好对基层项目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继续实施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完成率和完成质量与资金安排挂钩的分配方式,及时、规范、合理地用好、用足专项经费;继续加强和改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联系人制度,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机构要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原则,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做好对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督查考评工作,不断完善以工作成效为主要依据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考评体系,认真组织实施项目督查和考核管理;积极做好对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发动工作,广泛深入地宣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意义和政策规定,动员广大城乡居民主动参与到项目实践中来。

2、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各单位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区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政策,依据区卫生局制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标准,同时结合专业下达的公共卫生工作要求,对项目内涵、实施方式进行必要的充实和调整,及时将工作意见下达至基层;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筹资标准,努力争取省对徐州经济薄弱地区的经费支持,积极会同财政部门,督促区政府有效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全覆盖;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不断加大对基层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保证我区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机会均等的、可及的、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同时也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

二、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有效落实各项重大疾病防治措施

3、稳步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认真宣传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落实艾滋病防治“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动员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继续组织实施农民工和大中专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推行高危人群综合干预措施,积极落实针对经性传播和吸毒传播等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促进安全套推广使用;进一步完善检测、监测网络建设,鼓励并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医疗机构依法取得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资质;强化质量控制,提高艾滋病检测发现率,搞好疫情报告与管理;继续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做好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和抗病毒治疗工作,推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加大对塔山、耿集等重点乡镇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督查力度,探索构建集检测、监测、自愿咨询和抗病毒治疗工作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模式。

4、深入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快实施《*区结核病防治规划(2006—2010年)》,严格执行结核病防治各项政策措施和技术规范;进一步提高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的实施质量,有效发现和治愈肺结核病人,完成市卫生局下达的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的发现、治疗与管理任务;在保持较高的肺结核病人发现率、治愈率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医疗机构病人报告率、病人转诊率、病人追踪到位率、病人系统管理率、病人家属筛查率等“五率”(以镇为单位前三率超过95%,后两率超过85%);2009年全区继续完成对150例新涂阳肺结核病人的发现、治疗和督导管理任务,其中青山泉16例、江庄10例、汴塘17例、塔山10例、耿集11例、紫庄18例、大吴17例、*镇18例、老矿办事处11例、夏桥办事处9例、矿务集团3例。稳步推进以医防合作为重点的结防工作模式改进,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定期通报各单位工作进展;协助做好第七轮全球基金耐药结核病项目工作,加强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提高结核病防治工作水平。

5、全面推进我区儿童扩大免疫规划工作。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进一步加强常规免疫预防工作和预防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完善服务流程,组织开展高水平“星级化”接种门诊创建工作,全区“四星级”以上儿童预防接种门诊比例力争超过50%。继续推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完善免疫服务形式,规范预防接种行为,为全区0-7岁适龄儿童安全、有效、及时、免费接种11种疫苗、预防12种相关传染病,各项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贯彻《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强化安全接种,加强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报告、调查、诊断与处理,妥善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纠纷;健全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信息报告质量;强化流动儿童管理,把农民工子女等流动儿童纳入我区免疫规划,同等享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费预防接种;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做好重点地段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组织实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免疫及时率,完成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组织实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细化分解麻疹防治工作任务,开展重点人群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加强对学校、托幼机构,以及集体生活和工作的进城务工人员等的麻疹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评价,及时做好相应人群的接种工作,进一步提高麻疹病例管理和疫情处理能力,有效控制麻疹疫情;落实流脑、乙脑等综合防控措施,提高疫苗覆盖率,做好疫情监测,控制暴发疫情。

6、有效控制疟疾的传播流行。继续推进《*区疟疾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07—2015年)》实施,以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疟疾病例、控制暴发疫情和落实春季休止期根治措施为重点,落实疟疾防治的各项工作,疟疾发病率继续控制在1/万以下的部颁基本消除标准。进一步加强疟疾疫情的监测,“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总人口的1%以上;提高基层医务卫生人员的防治能力特别是对输入性病例和重症恶性疟病人的识别与救治能力;严格执行《疟疾防治技术方案(试行)》、《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在出现疫情的乡镇落实主动搜索措施,有效控制传染源,控制疟疾暴发流行;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疟疾防治工作的管理。

7、加强地方病防治工作。继续推进《*区持续消除碘缺乏病行动计划(2007-2010)》实施,积极开展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部门协调,建立消除碘缺乏病的长效工作机制;认真开展合格碘盐监测工作,及时通报并协调落实防治干预措施;协调盐务管理部门做好对医学上不适宜摄碘人群的无碘食盐供应点设置工作。按照卫生部《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开展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考核评估。加强对地氟病、地砷病等地方病的监测与病情调查,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8、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信息以及艾滋病、结核病等专病报告系统的管理,落实法定职责,不断提高报告质量;全区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度发病率控制在180/10万以下。组织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质量检查,做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5周年系列宣传活动;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充分发挥我区传染病与公共卫生监测项目哨点作用,提升预测预警能力。依法加强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经常性检查、指导和考核,强化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和社会责任,督促医疗机构落实感染性疾病门诊(含发热门诊、腹泻病门诊)建设并及时开展相关工作;加强人禽流感、流感、流脑、麻疹等重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强化哨点监测和暴发疫情监测,及时处置暴发疫情;加强霍乱、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重点肠道传染病防控,进一步落实腹泻病门诊制度,强化疫情监测与控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强化饮食饮水卫生管理,防止肠道传染病暴发。强化狂犬病处置门诊规范化建设,落实《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犬伤者的规范处理率和狂犬病疫苗接种率。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强化技术指导,妥善处置学校传染病突发疫情。

9、加速推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各镇(办事处)要将慢性病防治工作与实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防治结合、多措并举、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以慢性病信息化管理为手段,以重点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为切入点,不断加大慢性病防治工作力度。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的全科团队,开展慢性病防治综合服务、主动服务和连续服务;依托现有的镇、村两级卫生机构,通过明确责任服务区域,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有效落实各项慢性病防治措施。大力推进慢病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徐州健康网”网络软件为平台,实施慢性病患者档案网络化,上半年完成高血压、糖尿病和60岁以上老人的档案资料录入,档案利用率要达到50%以上。扎实开展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工作,不断完善恶性肿瘤、脑卒中、冠心病和精神病等主要慢性病的发病登记报告;扎实推进死因监测工作,完善死因监测信息收集和网络报告管理,不断提高监测工作和综合分析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工作,落实重点人群精神疾病监测与防治,推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加强牙病防治和口腔保健工作,普及口腔保健和常见口腔疾病防治知识。继续开展“健康教育示范社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活动开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10、加强其它传染病防治工作。组织实施麻风病防治规划,健全麻风病疫情监测系统,加强基层和综合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培训,提高麻风病人早期发现率,落实麻风病防治相关政策,消除歧视和偏见。做好登革热、出血热、布鲁氏菌病、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包虫病的监测与防治,落实防治干预措施,严防发生暴发疫情。搞好土源性线虫病、肝吸虫病等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巩固消灭丝虫病工作成果。

11、稳步推进职业卫生工作开展。认真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有效落实《徐州市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2009—2010年)》。加快建设全区职业卫生服务体系,年内我区至少设置1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和1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至少应能开展接触粉尘、化学物、物理因素作业劳动者健康检查和从事电工、压力容器、高处作业以及机动车驾驶等劳动者健康检查项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至少应具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资质。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取得合法资质,依法规范开展职业病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行为。加强人员培训和装备建设,建立督导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技术服务机构要向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及时通报信息。加强与安监、劳动保障等部门沟通协作,通报有关情况;要摸清我区存在职业危害危险因素的企业底数,主动开展技术服务,切实履行卫生部门职业卫生服务职能。

12、加强公共卫生监测和技术服务管理。推进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加强实验室建设,达到满足新颁布的《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检测指标要求,定期对各类供水单位的供水水质进行卫生检测,并定期向社会检测情况。加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有效防止医源性感染事件发生,为卫生监督机构监管提供技术支持;继续做好病媒生物密度及抗药性监测,指导居民开展防治活动。积极开展食源性致病菌和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普及公共营养知识,开展营养干预行动,对居民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进行监测,评估营养干预行动效果。加强学校常见病防治和卫生保健工作,开展学生因病缺课和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继续抓好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提升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效能,提高青少年儿童健康水平。继续推进放射防护与射线装置卫生监测,逐步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危险因素监测评价制度。

三、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科学管理体系

13、全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认真学习贯彻卫生部制定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认真履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基本职责和完成绩效评估指标将是下一步工作重点和方向,要进一步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功能定位,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内涵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将政府投入切实转变为富有成效的公共卫生服务。明确人员岗位职责和资格要求,严格准入条件和程序;形成按需设岗、竞聘上岗,鼓励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用人机制;形成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奖勤罚懒、促进防病工作任务圆满落实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岗位绩效考核制度,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切实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要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内涵建设,加强区疾控中心技术能力建设,提高疾控项目执行、现场处置、实验室检测能力。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结合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工作,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健全城乡基层预防保健队伍。

14、继续实施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管理。国家确定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今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各镇(办事处)要按照省、市、区统一安排,结合本镇(办事处)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各类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实施方案,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借鉴有关防病示范区项目的规范严谨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不断健全和完善项目运行机制及管理模式,认真组织开展项目工作的督导检查、考核评估和效益分析。2009年国家还将实施新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疾病筛查、乙型肝炎防治等,各镇(办事处)要切实加强对市、区财政疾病预防控制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不断提高项目执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上一篇:玉盘珍羞范文 下一篇:宅家生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