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9 05:22:22

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

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篇1

    现就房地产抵押权变更登记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建设部《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37条规定:“抵押权可以随债权转让。抵押权转让时,应当签订抵押权转让合同,并办理抵押权变更登记。抵押权转让后,原抵押权人应当告知抵押人。”根据上述规定,对于已办理抵押登记的房地产,抵押权人将其债权及抵押权转让给第三人时,应当在抵押权转让合同签订后,到原登记部门办理抵押权变更登记手续。由于抵押权转让无须事先征得抵押人同意,因此,应由抵押权人和受转让的第三人到原登记机关办理抵押权变更登记手续。抵押权人和受转让的第三人办理抵押权变更登记时应提交下列文件:

    1、抵押权人原持有的房地产他项权利证书;

    2、抵押权人和受转让第三人的身份证明;

    3、原抵押合同;

    4、债权及抵押权转让合同;

    5、市房地局规定的其他文件。

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篇2

资产产权清晰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高效、高质管理的前提。多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的管理,就是对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监管。包括对各项权能的确认以及权利界定,产权从确立、变更到消灭的全过程管理,产权纠纷的调处及责任承担等各项内容。辽宁省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工作成绩显著,但是从个别市县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工作的水平可谓参差不齐,尚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产权不清和管理薄弱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显现。

一是产权划分不清,产权纠纷频发。由于历史或现实的原因,各级政府个别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土地、房屋原始资料凭证丢失或不齐全,或没有及时办理所有权登记或不办所有权登记,这就使得财政部门的产权登记工作中,缺乏依据和基础,各单位部门间矛盾也逐步显现。

二是产权意识淡薄,缺乏管理观念。个别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产权管理缺乏足够重视,普遍存在着重申请购置,轻资产管理的现象,政府配备的资产,不设立固定资产卡片,甚至取得固定资产不入账,更没有办理产权登记的意识。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法律法规不健全。由于财政部“两令”对产权管理的规定原则性太强,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和指导意见,一旦涉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的具体问题就会变得无法可依。地方政府又没有一个完整的关于产权管理的详细法规,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与土地、房产等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政策的衔接与协调问题。

四是资产产权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分散,各自为战,由于各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国有资产数量不一,苦乐不均,大量占有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擅自出租出借,没有或者资产不足的行政事业单位,则由财政出资租借办公场所。

五是配套措施滞后,监管系统不善。目前,辽宁省各级财政,特别是县区级财政,在产权方面的相关配套制度滞后,全方位动态监管系统的不完善、绩效评价制度的缺失,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二、建议与措施

1.要依法明确财政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产权管理主体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形成大部分来自财政预算拨款,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置于财政预算管理框架下,虽然绝大多数预算单位认可财政部门的受托所有权人的地位,各级地方政府严格遵守财政部“两令”规定,基本上理顺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即由财政部门履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综合监管职责,但仍然有个别单位和部门认识不清,责任不明,必须依法明确财政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产权管理主体地位。

2.确立、规范和科学界定产权管理对象

从目前辽宁省各级财政产权管理的实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管理主要是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的产权管理。低质易耗办公用品,产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少。车辆由占有、使用单位进行管理,处置需要报财政部门审批,单位需要购置新车,则按照预算采购制度重新配置业已成规,因此,车辆从购置到处置的全过程凭证齐全、产权比较清楚。土地和房屋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较大,而且也很少与其他经济主体发生关系。加之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土地和房屋等不动产产权归属及其管理问题就成为产权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投资资产的产权登记、变更、消灭及其管理也是目前各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3.积极创新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方法,统一资产所有权凭证

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篇3

为切实加强公共资产管理,提高公共资产使用效益,现就进一步加强公共资产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对公共资产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公共资产是各级政府长期积累形成的宝贵财富。管好用好公共资产,对于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政府资源配置,提高公共资产使用效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不断提高公共资产效益,取得了良好效果,被财政部称为“模式”。但是,少数地方、部门和单位对公共资产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存在家底不清、账实不符,重购建轻管理、权属不清、职责不明、资产价值和效能观念淡薄以及随意购建、处置资产等问题,还存在短缺和闲置浪费并存的现象;一些山地、林地、水面以及矿产资源、城市公共资源等公共资产还没有纳入统一管理范围。这些问题影响了公共资产效益的充分发挥和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公共资产管理工作抓紧抓好。

二、全面推行产权集中统一管理

全市公共资产管理实行“政府统一所有,公共资产管理部门集中管理,部门单位依规使用”的管理体制。各级公共资产管理部门按照政府授权,代表政府统一行使对公共资产的所有权,将单位占有使用的房地产产权证集中统一管理。资产使用单位、归口管理部门只有使用权和管理权,没有资产处置权。公共资产的产权登记由公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申报办理,已办理产权登记至今尚未将产权证明及相关资料移交的,要尽快移交公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尚未办理产权证的,资产使用单位应尽快将公共资产的立项、规划、用地和建设等批准文件和资料移交公共资产管理部门,并协助公共资产管理部门办理有关产权登记手续;今后新购建的公共资产,资产购建单位应在资产购建完成后三个月内,向公共资产管理部门移交有关产权资料,并协助公共资产管理部门办理有关产权登记手续。公共资产管理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建立政府性投资项目竣工验收的资产移交工作机制,落实投资项目后期的资产管理工作。同时,对于资源性资产、市政设施类资产、交通设施类资产、农林水设施类资产及无形资产要建立以产权、使用权变动审批为核心的产权集中管理机制。

三、积极盘活公共资产

公共资产不仅具有保障的职能,也具有资本的功能。各县区和公共资产管理部门要树立经营的理念,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盘活公共资产,不断提高规模和效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通过市场运作,将城市中部分地处黄金地段的国有房地产转化为可用于经营的资本,以开发、转让、出租等方式开展经营,提高资产效益,增加财政收入;要通过BOT、BT、发行债券等方式盘活资产,为重大项目、主导产业提供多渠道融资服务,破解发展中的资金瓶颈。要按照城市建设规划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有计划的对公共资产进行整合置换,优化配置,促进城市建设和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发展。要探索资源性资产和无形资产经营方式,对政府所有的山地、林场以及农林水设施,要策划包装,推介招商,实行股权合作,发展产业项目。对广告、设施冠名、特许经营以及河道砂石等矿产资源,要按照公开透明、竞价转让、有效使用的要求,实现有偿转让。

四、规范公共资产日常管理

(一)加强公共资产购建管理。实行资产购建预算管理制度。财政和公共资产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以资产配置标准为核心,分工明确、流程规范、协调有序的购建预算管理体系。凡使用财政资金、单位自筹资金以及其他政府财政性资金等购置、维修和建造公共资产的,实行资产购建预算管理。需要进行资产购建的单位应将年度资产购建项目列入年度预算,并上报财政部门和公共资产管理部门,经公共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预算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并将其编入部门预算后方可实施。未纳入部门预算的资产购建项目,财政部门不予安排购建资金,不予安排政府采购,不予办理资金支付。鼓励各单位向上争取资金或自筹资金购建资产。资产使用单位运用上级补助资金、自筹资金购建资产,购建资金不足的,财政、公共资产管理部门可以从公共资产收益中给予适当补助。公共资产管理部门经政府批准,对市场前景好、开发增值潜力大、有利于资产整合利用的资产开展收储。财政部门可按当年公共资产收益的10%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资产收储、购建和维护。

(二)加强公共资产处置和使用权转让管理。公共资产的处置是指公共资产产权发生转移的一种资产管理行为,包括资产报损、报废、产权转让、跨级调拨等。公共资产使用权的转让是指公共资产产权不发生转移,仅对其使用权进行有偿转让的一种资产管理行为,包括资产的对外出租、承包经营以及无形资产、资源性资产的有偿使用等。公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公共资产的处置和使用权转让。公共资产的处置和使用权转让按照公共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政府审定、公开处置的程序进行,所有资产处置和使用权转让事项都必须报公共资产管理部门审核,规定限额以下的由公共资产管理部门审批,规定限额以上的由公共资产管理部门报政府审批。经批准后,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公开拍卖、公开竞价的方式组织实施。未经批准,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擅自处置或转让公共资产。

(三)加强公共资产收益管理。公共资产收益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单位处置公共资产取得的收益,包括出租、出借公共资产取得的收入以及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对外投资收益,都必须足额解缴同级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任何单位不得截留、坐支、隐匿资产收益,更不允许用资产收入设立“小金库”。公共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公共资产收益征管,健全征管工作机制,强化收入稽查和检查。

五、加强对公共资产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篇4

【关键词】 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改革 原则

一、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加快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振兴国有经济关键在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打开了人们的思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其核心就是要突破传统的经济体制的束缚,对国有资产产权制度进行深层次的变革,使产权明晰化、商品化,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这标志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加快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已渗透和作用于军队国有资产管理领域。然而,现行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可观要求不相适应,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

3、加快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中国人民的根本宗旨是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军队的利益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军队国有资产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人民创造的财富。因此,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必须服从于军队的根本宗旨。只有通过建立有效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才能减少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实现军队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提高军队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真正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

二、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不高。过去,全军没有设立统一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也没有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管理办法。各单位对于本系统的军队国有资产,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和依照自行制定的一些管理办法与制度进行管理。有些单位没有成文的制度,仅依靠行政手段配置和使用军队国有资产,致使军队国有资产被集体、个人侵占,或是遭严重损坏,使国有资产的价值不断减少,其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军队行政权与国有资产所有权不分

军队国有资产的产权或者所有权的主体是受国家委托的中央军委,该主体是唯一的。传统军队国有资产产权制度下,军事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合二为一,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不相容。军队的行政管理与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不分,两种职能在管理对象、目标合方式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导致了两套关系系统的紊乱。

军事权组织结构特征具有条块结合的整体性、封闭性和等级性,在信息传递上具有单向性和执行政策的强制性。而作为产权主体却需要组织结构具有变动性。

传统的军队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的职能分散于军队各级、各业务主管部门,这些部门都可以行使军队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能,其实是军队国有资产所有者主体的多元化。军队国有资产在运行管理中,没有全面负责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专门的部门,导致所有权主体不明确,所以家底不清,管理混乱,资产流失严重。

2、统收统支,大包大揽,吃“大锅饭”的收益分配方式与提高资源配置效果的要求不相适应

军队保留性企业是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只有赋予企业生产经营一定的自,企业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然而,在统收统支的收益分配方式下,军队业务主管部门对企业大包大揽,使其缺乏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和资源配置权利,因此,更谈不上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军队保留性企业外无压力,内无动力,所关注的不是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是向上级主管部门争投资、争项目,从而影响了军队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军事行政管理权与资产管理权分开的原则

我国对军队国有资产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凭借军事行政管理的权利,以军事管理者的身份实施行政管理;另一方面是凭借产权的权利,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实施产权管理。显然军事管理权与资产管理权的性质截然不同。二者不但作用的对象有异,而且作用的方式也大相径庭。军队国有资产及其管理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独立性,与军事运行系统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军队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和军事经济的行政管理在进入经济运行之前,有必要也有可能被严格区分开来。

构造军队国有资产仍然摆脱不了传统体制下军事行政管理的种种不合理干预和影响。因此,军事经济行政管理权与军队资产管理权区分开来并独立运作,是理论上的必然,也是实践的要求。

2、军队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一元化的原则

军队国有资产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必然要求对军队国有资产实施产权管理。军队国有资产只能有一个产权主体,国有资产,即便数量庞大,对其产权管理仍然需要采取统一领导,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原则和管理制度。

从目前军队的情况看,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权关系不明晰。军队国有资产事实上处于多种权利形式的交叉控制之下,并以权利的形式随意转换成为既定的目标。

军队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必须规范军队国有产权主体,理顺产权主体与行政主体以及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行政关系,实现产权主体一元化,把军队国有资产的运营置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健康轨道上来。

3、实现资产保值,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原则

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必须以提高军队国有资产经营效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此来衡量改革的得失与成败。

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通过对经济利益结构与信息结构的调整,促使各个效益决定因素发生变化,改变效益实现机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水平提高。

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篇5

【关键词】知识产权资产;经营战略;财务制度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知识产权正成为21世纪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最有价值的财产形式,已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一起,成为WTO的三大支柱。正基于此,发达国家企业的经营战略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原先出卖劳动力和产品,坚决且快速地向买卖技术(知识产权),直至买卖标准的方向转变。他们纷纷采取技术输出、专利许可贸易和专利(版权)与商标(品牌)组合许可等战略,来获取利润的最大化和市场的竞争优势与垄断地位。

目前业界流行的一句话证明了这点,即“三流企业卖劳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和品牌,超一流企业卖标准”。现在国际企业发展的趋势,就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经营知识产权资产,依靠知识产权占领市场、谋取利润,着重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和品牌垄断化与许可化”的发展道路。

一、国际企业现状

1.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正逐步取代土地、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而成为企业主要且最重要的资产;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在整个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达到有形资产的数倍或数十倍;以知识产权作为企业主要经营业务而获得的经营收入和利润,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创造财富的源泉和核心竞争力。

2.众多企业收入中的80%~90%,来自于知识产权许可费的收取和技术转让,如,美国高通公司2006年75.3亿美元的收入中,专利转让和许可费用占到80%以上,净利润占到收入的92%以上;微软公司2007年专利转让和许可收入近600亿美元,占全部收入的100%。

3.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且主要组成部分,制定并重点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知识产权不仅成为企业主要经营的商品,更是投资回报的资产。他们在进行对外投资、扩张时,除了投入有形资产外,更加注重投入专利技术、品牌、经营方式和商誉等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无形资产,实现以知识产权创造最大价值、获取更高利益的经营战略。

反观我国企业,现实却不容乐观,大多数企业都不知道如何利用知识产权,更不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使自己的知识产权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他们申请知识产权的目的,仅仅在于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

二、我国企业发展之路

1.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战略,仅是一种消极的保护与管理战略,而知识产权经营战略才是积极的保护和管理战略,知识产权资产经营已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游戏规则。所以,用知识产权武器开展无形资产经营,促进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使知识产权成为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和利润的创造源泉,为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实际利益,才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

2.我国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要做大做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争做一流企业,甚至跻身超一流企业,必须要把知识产权当作企业的重要资产来管理和经营,必须要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必须要懂得经营知识产权资产,走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之路。

三、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战略概述

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必须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虽然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等内容,但知识产权战略最主要的内容和实质,或者说知识产权战略狭义所指,就是知识产权经营战略。

1.知识产权概述。知识产权指的是人们就其智力创造的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主要包括专利、商标、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和商业秘密等。

2.知识产权战略概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进行确权、保护与运用,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全局性谋划和采取的重要策略与手段。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必须与经营战略相结合才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3.知识产权经营概述。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指的是企业直接利用排他的知识产权开展投资和买卖活动,为企业获得财产收益和利润。包括知识产权转让、许可和投资入股等内容。

4.知识产权经营战略概述。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战略是指权利人充分运用知识产权的确权和保护等制度,把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进行对外投资,把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许可和买卖而直接获利,所采取的专业化经营管理的策略与手段。

四、我国政府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的相关政策

1.2007年10月颁布的《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各级知识产权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对个人或小企业的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维持等费用予以减免或给予资助。鼓励具有专利技术的中小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订。对中小企业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制定发生的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依据国家现行政策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

2.2008年6月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运用财政、金融、投资、政府采购政策和产业、能源、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统计和财务核算制度。

3.2011年11月颁布的《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2011—2020年)》:充分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激励更多核心专利的创造与运用。制定鼓励个人和企业进行专利转让和许可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将我国优势领域拥有专利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升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进一步完善企业专利管理工作规范,健全企业专利资产管理规程。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提高企事业单位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

五、健全保障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的财务制度

知识产权经营既是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延伸,又是企业进一步自主创新的助推器,它已成为企业直接获利的重要手段。我国企业要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必须将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转变成先进的知识产权“经营”理念,把知识产权工作贯穿于企业的组织管理、技术研发、经营贸易、对外投资等全过程之中。为保障企业顺利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企业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经营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投资模式。而建立健全保障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的财务制度,即是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我国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较大问题,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与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相配套的财务管理制度。

(一)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仍然实行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以产品为主开展经营活动,以货币和实物资本为主从事理财活动,偏重财务的产品经营和资本运营管理,未建立知识产权经营和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的财务管理机制。

2.财务风险控制能力较低。由于企业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知识产权工作和管理制度,所以财务管理效果不佳,财务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3.知识产权资产核算与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不匹配。由于没有贷记科目与其对应,某些企业知识产权资产未按规定要求纳入账内核算,甚至未启用“无形资产”科目,更严重的是把知识产权资产和固定资产混在一起核算。

4.相关制度不健全。有关知识产权资产的评估、认定、审批以及具体核算的管理制度和细则等,没有科学建立,使财务部门无法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核算制度与管理办法。

5.现代财务管理知识薄弱。由于财务人员不了解知识产权,更不懂知识产权经营和知识产权资产的运营,所以,建立的财务管理制度不适合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的实施,造成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二)建立健全保障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的企业财务管

理制度

1.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以知识产权经营、以知识产权资产投资和以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等为主体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制度,围绕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制定企业筹资计划、实施企业投资和经营方案、调控资金流动和配置、科学分配企业的收益以及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等,以保证企业的资金、投资、经营、预算、决算、分配,以及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等财务工作顺利进行。具体的讲,即要配合知识产权经营,建立健全企业财务收支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加强原始凭证管理,做好会计审核工作,监督资金安全运行,建立会计档案,按期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和财务说明书等。

2.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企业的财务预算是指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各项业务活动费用、财务工作等各个方面进行总体预测,具体包括研发费用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等各个方面。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企业的财务预算区别于一般企业的财务预算之处,在于必须对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经营和投资等业务予以相当重视,必须进行全面、合理、准确的预算编制。同时,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编报和控制制度,加大预算执行和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控制支出标准,规范经费使用。

3.严格财务核算制度。依据国家的政策和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相应的核算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增加核算知识产权资产相对应的科目,按要求建立账簿,将现有知识产权资产全部纳入账内核算,以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知识产权的经营状况。加强对无形资产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使知识产权资产核算更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同时严密监督各项制度、规定的执行和落实,使知识产权资产的核算管理逐步走向规范。

4.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一是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制定和完善财务控制标准;二是科学确定财务工作组织结构,分解落实责任,按相互牵制的原则将财务业务划分,赋予各自相应的权责,使之相互制约;三是将有形资产管理与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有机结合,实施追踪控制,分析执行差异,及时调整误差;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结构,减少资金使用成本,降低财务风险,达到企业收益最大化。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必须要做到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尽可能地做出准确和及时的预策、分析、控制、防范和调整。

5.重视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涉及到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工商、财务、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情报信息、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若干领域,所以企业必须重视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制度和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资产开发、资产权益,知识产权对外许可、转让和合作,知识产权资产档案,投入产出的考核,知识产权资产融资、评估、审计,知识产权资产投资等方面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知识产权资产的开发、培育、监管和经营,以保证对知识产权资产的有效管理,确保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得以保值增值。

6.形成高水平的财务管理队伍。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的企业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财务管理队伍,这支队伍不仅需要有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知识,对企业管理、生产运营、信息管理等方面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企业财务分析,对企业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能提出良好的建议;还能运用全新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念,采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手段,以成本、效率为核心,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良好的企业管理基础;并能充分了解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运用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和经验,帮助企业迅速成长、发展,同时充分享受到政府有关的税收、资助等优惠政策;更要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经营、知识产权资产投资和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与此相关的工作、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帮助企业顺利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徐明华,包海波.知识产权强国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战略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1)

[2]苑泽明.论无形资产财务管理[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6(7)

[3]朱雪忠主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

[4]胡婕.知识产权财务应用的形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安全与健康.2009(9)

[5]黄会贤.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模式初探[J].企业导报.2011(7)

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篇6

关键词:管理对象;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中图分类号:G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118-02

企业知识的产权管理所进行的模式主要以企业理念指导方针下,将内化的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作为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工具,管理的手段和方法,针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以及运用,在组织活动中发挥协调、组织和控制性的系统活动,并成为相对稳定行为等方式。传统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的基础是管理主体,从而进行标准性的分类,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出发,也就是企业的知识产权特性之间的差异,将企业的知识产权划分为资源型的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应用于技术型的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本文从资源型的企业与技术型的企业从发展规模着手,总结分析出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并作为未来企业发展的借鉴资料。

一、资源型的企业和技术型的企业发展模式的不同点

资源型的企业主要注意自然科学资源为主要的价值核心来判定资源型的企业的分类标准。在确定资源型的企业分类标准之前,先要把握好“资源”的含义。“资源”,我们狭义的理解为自然资源,但是伴随科学技术时代的快速发展,“资源”这一概念已经逐渐的广泛化,其中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或者是人才资源、智力资源等,凡是可以加以利用的企业生产要素,在这里我们都可以称呼为“资源”。自然资源的狭义概念和其广义的概念,其中还包括中义资源概念,也就是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相关联的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条件等。

现在,一般采用中义资源观,资源型的企业设定为:资源最初的开采工作、加工环节、以及生产资源产品以及之后的销售环节。但是资源的定义为矿藏的资源、水资源或者是森林资源等自然形成的资源,以及和自然资源紧密相关的地理和人文资源。所以,我们可以把资源型的企业划分为矿产资源型的企业,地理因素型的企业,以及一般性的资源型的企业等。但是无论划分的条件是哪种类型的企业,其未来的生存,竞争以及发展都是和资源有直接关系。

但是技术型的企业就会有所不同,从定义上讲,科技型的,高科技型的企业主要是从事技术的开发、转让、以及咨询服务活动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技术型的企业主要是针对资源而言,再生产经营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依靠技术进行主导力量,推动其发展,是对资源依赖性比较弱的现代化企业。密集型的技术企业可以称之为技术型企业。所以,科技型的企业,高科技型的企业可以归为技术型企业的分支,但是反之则不成立。

进行对比可知,资源型的企业对现有资源依赖性很强,同样地理性也很强,具有产品的附加价值比较低等特点。过去的观点中,资源型企业,其核心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的基础之上,占据竞争力和地位。但是通过多年来的研究发现,资源型的企业竞争力主要是由企业内部中的五种资源和五大能力组成的,资源就是资源型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载体和基础性的支撑。所以,资源型企业应该把企业的战略定位到有价值的,并且难以模仿的资源上。即便是进行企业知识产权的开发,也是讲重点放到资源上,继而推动着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资源型企业的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

资源型企业与技术型企业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所以,导致企业资源型的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也会表现出不同于技术型企业的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资源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资源,所以企业资源型的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中的对象,其具有明确的、可应用的资源特性。

(一)不同类别的知识产权特性

资源型的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根据专利权的相关制度、著作权制度、商业的秘密制度或者是商标权制度等作为管理工具,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以及使用都是基于了权利,包括确定的权限、使用权利和维护权利三个方面。而正是由于这三个方面,才组成了企业知识产权的资源特性。

第一,根据专利与商业秘密权所体现出来的资源性。矿产资源型的企业的知识产权是以特定的管理模式进行的先期的开发,使用与销售。所以,知识产权的三个层次是:开发层面;设计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工艺的使用层面;拥有销售管理技术的销售层面。前两个层次的创新成果用法律中的专利权与商标秘密进行权利确定。因此,资源型企业是可以运用其专利权和商标的秘密权进行产品的一系列的生产加工的。不但如此,地理因素的资源型企业所具有的资源特性,不但从产品的外观专利的设计上进行了客观的反应,还应用商业秘密再一次的体现资源型这一特点。

第二,资源特性中的著作权。资源型在运营中是可以使用著作权制度的,特别是与软件相关的著作登记制度,可以使资源的开发、资源的使用和销售技术通过企业自己的著作权给予明确的确认与保护,所以,企业的著作权也是资源特性的表现所在。

第三,资源性中的商标权。商标的本质中包含着商品或者是商品服务所带的信誉,良好商标权的资源型的具体表现,特别是针对垄断、地理环境造成的企业商标权,更加突出表现了资源型,例如:我国的五粮液公司的商标;“PG”直接对其有所体现。

(二)知识产权体系表现出资源特性

以上几种企业权利是通过内部的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作为管理工作,继而所产生的管理结果,这些权力之间是根据价值的构成体系来完成的,不同的资源特性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知识产权的体系,其包括:

第一,专利主导型应用于矿产资源的垄断型。在一些矿产资源中,其有资源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与地域性,这样使用专利权的企业重点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的生产方法,以及加工的工艺所生产出的特别产品。资源特殊性就很容易造成产品的垄断,使得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以专利权为主的知识产权管理,但是对于商标权却没有加以利用。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了矿产资源企业进行的垄断性的决定市场中的需求方是没有选择权的,供应方是卖方市场。

第二,资源型所表现出的商业秘密、商标相并行的主导型。形成地理的标志权是与当地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特色相关联的,这样的商业产品适合商业秘密的保护和确定其权利的,不但如此,还要传承其特殊性的优良品质和地理标志,并将其转化成为商标,向市场的购买者传达关键性的产品信息。

第三,应用在一般性的资源型专利产品,与之并行的主导型。资源是没有特色性与垄断性的,想要在竞争市场上占有一席之位,就要一般型企业面临竞争时,保障其自主的专利产品与服务品质,确保商品的凝聚力和传播等商业信誉。所以,一套合适的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体系是专利商标并行的主导。

三、企业的技术型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企业的技术型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是资源型的对应形式,即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技术型的企业核心价值就是技术,所以企业的技术型的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的管理对象由此产生。

(一)知识产权的技术性差异

技术型的企业,其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的根本方向也是以技术为主,并且开展相关的竞争培育工作。所以,技术型的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就是把创新的技术与实际应用规划为技术产权管理内容和核心。在管理中应用法律法规中的知识产权,就是将鼓励创新和运用创新的成果制度和文化,促进创新与原始基础上的创新,形成进攻型的模式。

(二)专利商标并主导型知识产权的体系

技术型的企业主要是通过技术方面的创新来推动企业的发展,技术权力化中的指专利权化是普遍应用的方法,专利权是保障技术型的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的核心。但是,技术和资源二者相比较,自然资源有其自己的垄断特点,但是技术却没有垄断性。技术型的企业面对的竞争市场是很常见的现象。所以,技术型的企业先要提高商业信誉就要确定自己的专利权的转化,其结果就是商业信誉,并且将重心聚集到商标中,这就体现了企业的商标权,这就在整体规模的管理上体现了专利和商标双重的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

四、企业中的知识产权的管理是以技术型和资源型相结合的模式

(一)以垄断市场为基础的知识产权的管理体系

技术型的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前提是面临市场需求的,但是可以通过可持续创新成果的权力化,并形成了严密专利网,目的是达成技术性的垄断。只要形成了技术上的垄断局面,在经济利益上会有所提高,同时也可以通过专利的使用或者是商标的保护作为商业秘密并重主导知识产权的体系。

(二)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之上的知识产权的技术性以及知识产权的体系

垄断性的自然资源也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向市场化的竞争体系中,其中知识产权技术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因主要是:随着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增强,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前提是不能牺牲自然生态环境。另一个原因就是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有限性以及不可再生性,所以导致资源型的企业就会面临资源的瓶颈问题。但是,资源型企业产生的产品的特点是可延伸性,这样就带动了“链条”产业的发展。其次,资源型的企业是面向国际市场的,所以从发展角度考虑,走可持续的经济循环道路,就要依靠技术创新。

五、结语

基于管理对象特性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就要依靠主动式和被动式相结合的措施,特别是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的认知,内化能力的消弱的企业,更是要在政府和国家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外在的力量。其企业的知识产权的法律认知度的水平上升,就会引起内化能力的题提高,并且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绕世权,陈家宏.论基于管理对象特性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0-25.

[2] 李烨.当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内容及相关问题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

[3] 绕世权,陈家宏.论基于管理理念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J].科技与经济,2012.

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篇7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三级架构;出资管理;经营机制

党的十五大以来,国企改革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国有经济布局出现了“有减有增”的战略性变化。2003年以来,国企的利润年均增长35.2%,资产总额年均增长13.4%;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结”。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地方改革实践的进程更快,不少省市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形成了四种有典型意义的国资管理模式。

1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四种代表模式的内容概述

1.1 深圳模式:三级架构

l987年深圳组建市投资管理公司,1992年成立了资产管理委员会,主要针对深圳国有资产管理运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1993年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常设机构,与投资管理公司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96年又将这两个机构分离,撤销企业工委,组建投资管理公司党委,由其负责下属企业的领导层的管理,开始了资产管理和人员管理相结合的实践。同年,又增设了两家资产经营公司,其中投资管理公司负责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国有资产的管理;建设投资公司主要负责建筑、安装和施工领域的国有资产管理;商贸投资公司主要负责商业、贸易和旅游等行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国有全资企业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按产权关系分别隶属于三家资产经营公司,形成了以产权管理为主线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比较稳定的国有产权制度和运营体制模式。

1.2 上海模式:三级架构,两级管理 

1993年上海市成立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最高机构。之后,相继将l9个行业主管局或行政性公司,改制为政府授权经营的39家国有控股公司或集团公司,构成了第二个层次,代表国家对下属企业行使国有股东的权利。第三个层次是第二个层次所控股和持股的1万余家企业。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的基本构架同深圳类似,也是分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但上海同深圳不同的是,上海市实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基本原则,即:市属国有资产按“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市属企业”的构架管理,市、区两级政府所实行的两级管理职能基本相同。

1.3 辽宁模式:“两委”合署

1999年底,辽宁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成立,并与企业工委合署办公,直接管理省直经营性国有资产,财政厅则负责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企业工委除承担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的建设,又将企业党建与监督稽查的职能纳入。两委的合署办公,完成了辽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政府这一层次的架构,而在其辖下,是从原来280余户脱钩企业组建的24家大型控股集团,它们构成了体制的第二层次。所有权下的管理职能,已经统一集中到“两委”。

1.4 吉林模式:两级出资,三级架构

1999年吉林决定采取非政府机关的管理模式,实行“两级出资,三级架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两级出资”的第一级就是国有资本运营决策会议,第二级则是资本营运机构。决策会议对营运机构行使出资人职能,营运机构则对所投资的企业行使资本所有者职能。第三级架构是指决策会议、营运机构和营运机构下属的企业,三者共同构成“三级架构”。决策会议主要负责研究及决定营运机构的投资方向,但不参与营运机构的具体经营活动。

2 四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特点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这四种典型模式,虽然从属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方区域,但仍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和特点。

2.1 三个层次的架构基本相同

上述四种国有产权的管理模式都是分为三个层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通过第二层次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政府同国有企业以产权为纽带形成的产权关系,取代了过去的行政上下级关系,主要负责对企业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

2.2 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

在地方的改革实践中,都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机构,将“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结合起来。“管资产”指按资本管理原则行使所有权管理;“管人”一般是指国有资本所有权行使机构有任免公司董事、监事,及对某些企业批准总经理任免职的权力;“管事”主要指国有资本所有权行使机构对企业的收益分配方案、增资和修改章程、股权或资本交易方案及重大决议事项(如重大投资和债务)有股东批准权。

3 四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共同的内在矛盾

虽然四种模式在改革历程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就内在的共同不足来看,模式中始终存在着国有企业改革以来,没有基本解决的政策和机构问题。

(1)国资管理部门同政府的目标的冲突。政府目标是多重性的,而国资部门目标是实现国有资本的利润最大化。国资部门在政府领导之下,可能会扭曲自己的行为,这样,国资管理部门与政府的目标可能会发生冲突。

(2)法律的缺位或抵触。主要指的是地方政府国资产权的法律认可问题。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问题,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按照“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如果是地方政府进行了投资,就应拥有产权,而不存在界定为国有资产的问题。由于国家规定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的原则,就出现了“统一所有,分级管理”与“谁投资,椎拥有产权”两个原则相互矛盾的情况。由于在法律上缺乏对地方政府实际控制权的承认,使得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称,不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在完善地方社会保障体系及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上都不太积极。承认地方政府的产权,不仅是明确他们的权利,更是明确他们的义务和责任。

4 结语

改革开放已经将近30年,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党的十六大报告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党的十七大仍然把“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所有制结构。继续推动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放在党的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因此在总结以上四种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的推进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建立“分级产权、分级管理”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国有资产出资人,方向性地解决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的权责问题,构建国有经济内部多元化格局;确立了管资产和管人、管事三结合,所有者责、权、利相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强调建立“国资委——资产运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运行框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事;最终完成国有资产从企业管理到资本管理的转变。 

参考文献

[1]陈洪波.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地方实践及启示[j]. 宏观经济研究,2003,(10).

[2]陈少晖.建立双层出资结构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j].中国财政信息资料,2003,(5).

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篇8

    为了明确全民所有制独立科研机构兴办的科技开发企业投资各方的产权关系,现将《关于科研机构兴办科技开发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请你们将实施中的经验、问题及建议等,及时函告我们。

    附:关于科研机构兴办科技开发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第一条  为了规范全民所有制独立科研机构(以下简称科研机构)兴办科技开发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理顺科技开发企业及其投资各方的产权关系,明确投资各方利益,促进科技开发企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科技开发企业是指:科研机构兴办的,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经营科技产品取得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科技开发企业不论登记为何种所有制形式,也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其国有资产的管理均按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科技开发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既要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又要保护其它资产所有者的财产权利和各项利益,有利于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

    第四条  科技开发企业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暂行规定》界定国有资产所有权。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会同科技主管部门根据科技开发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的实施办法。

    对一时难以界定清楚所有权关系,或对界定资产所有权关系有争议的资产,任何一方不得自行处置,由科研机构报各级科委商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研究处理。

    凡新办科技开发企业,必须按本规定明确产权关系,规范产权管理。

    第五条  科技开发企业的资产评估工作,按照国务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  凡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科技开发企业,必须按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向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其委托机关申报、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尚未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地方,应向同级财政部门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第七条  科研机构应指定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专管人员,对其兴办和管理的科技开发企业的国有资产,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本规定进行管理。具体管理内容由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规定。

    科研机构管理国有资产的组织机构由主管(院)所长直接领导。业务上接受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第八条  科技开发企业的投资各方,可以货币出资,也可以实物、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

    以国有资产(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出资的,按照国家规定组织资产价值评估。

    第九条  科技开发企业要建立董事会或其它形式的产权代表机构。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章程。实行股份经营的投资各方应坚持股权平等,同股同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通过向科技开发企业委派董事或其它形式的产权代表,组成董事会或其它形式的产权代表机构,根据企业章程行使对科技开发企业的产权管理。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和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权对代表国有资产权益的董事或产权代表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条  鼓励科技开发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经营、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推动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提高资产经营效益。

    第十一条  科技开发企业的投资各方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应依法签定协议或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在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注册登记同时报送,经批准依法登记后具有法律效力。

    第十二条  科技开发企业留用和从费用或成本中提取的资金形成的专项基金,以及资产产权处置收入,按国家规定管理和使用。

    科技开发企业上缴国家的税费和应归投资各方的资产经营收益一经确定,应在规定期限内如数交纳或支付。

    全民所有制投资各方资产经营收益应按国家规定管理和使用。

    第十三条  本规定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会同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解释。

上一篇:药品研发行业分析范文 下一篇:风险管理风险评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