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残缺论

时间:2022-08-26 05:10:45

产权残缺论

摘 要:产权残缺是研究经济利益问题的一把钥匙,产权残缺导致了利益受损。文章剖析了产权明晰与产权完整的区别,解释了产权残缺与利益受损之间的关系,指出私有产权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效的资源配置,导致产权残缺的原因既包括市场失灵也包括政府干预,而维护受损者的利益,促进社会公正,需要政府的公共利益

补偿。

关键词:产权残缺;产权清晰;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 F120.2 [文献标识码] A ?眼文章编号?演 1673-0461(2012)04-0005-06

产权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然而随着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逐步完成,近年来这一研究受到了冷遇。但是产权与利益密切相关,利益是经济学永恒的话题,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各种利益冲突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都在于产权问题。本研究认为,产权明晰并非产权问题研究的终结,即使在产权清晰的情况下仍然可能存在着产权残缺,存在着利益受损的现象,产权残缺研究对于认识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具有重要的价值。产权是人们围绕或通过财产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产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权能可以带来利益。“任何一项产权,都包括主体的权能和利益两个方面。所谓权能就是产权主体对财产的权力、职能或作用。所谓利益,则是指财产对主体的具体的效用或带来的好处。”[2]产权是从本质上研究利益问题的重要方法。产权残缺是由于产权界定的困难或者外力的强制等原因,产权所有者不能完全行使一种或几种权力,进而导致产权主体不能享有权力所带来的全部利益的现象。产权残缺是由于所有者对控制权的残缺导致了收益权的残缺,从而导致了产权的不完整。

一、国内外有关产权残缺的研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由于劳动力的所有权和使用过程的分离而导致的劳动力产权残缺,进而导致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论述劳动力产权的定义,但是在马克思的研究中包含了劳动力所有权残缺的思想,并用它来解释剩余价值的来源,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由于工人没有生产资料,不得把出卖自己的劳动,工人虽然拥有自己劳动的所有权,但是它已经把自己劳动的使用权让渡给了资本家,使用权或者控制权的残缺,导致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本身不归它的卖者所有,正如已经卖出的油的使用价值不归油商所有一样。货币所有者支付了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劳动力一天的使用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所有。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能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3]这样通过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工人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产权是残缺的,劳动力使用权支配能力的残缺,导致了工人利益的受损。“现在,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而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成了似乎是一个以它们的同一性为出发点的规律的必然结果。”[3]这样“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也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3]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国内绕产权残缺进行了为数不多的研究,现有的产权残缺的研究界定了产权残缺的内涵、产权残缺与利益损益的关系,但是对于产权权利束中各项权利的残缺与利益受损的关系、产权残缺的影响因素、产权残缺与产权清晰的关系等问题尚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国外有关产权残缺的研究主要是从政府对产权残缺的影响以及产权保护成本导致的产权残缺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一是政府干预与产权残缺。德姆塞茨(1967)认为国家有可以对私人所有权的权利束施加限制的权利。“权利之所以常常变得残缺,是因为一些者(如国家)获得了允许其他人改变所有制安排的权利。对废除部分私有权束的控制已被安排给了国家,或已由国家来承担。”[4]当国家对私有产权加以限制时,就会引起私有产权的残缺。产权残缺是对那些用来确定“完整的”所有制中的权利束中的一些私有权的删除。与此相似,埃格特森(1990)提出了产权的弱化的概念,“如果政府对独占权加一定限制,我们习惯地把这些限制称为产权的弱化”[5]

二是产权界定成本与产权残缺。产权界定需要搜集信息、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成本,产权所有者会权衡产权的界定、保护成本与产权收益之间的关系,如果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成本过大,产权界定成本会使所有者放弃部分权力,把部分产权置于公共领域,从而会导致产权残缺。“如果交易成本大于零,产权就能被完整地界定。”[6]即产权不可能被完全地界定,产权的所有者放弃部分权力,把它置于公共领域,导致了产权的残缺。巴泽尔(1997)认为:“除非产权得到完全界定——在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下,这是永远做不到的——部分有价值的产权将总是处在公共领域中,人们不想去界定产权的那些财产就在公共领域。”[6]柯武刚、史漫飞(2003)提出了排他成本的概念。要想防止别人在没有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财产,所有者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例如,这样的未授权使用可以是盗窃或强占土地。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人们花钱于锁具、栅栏、股票和土地权利登记、电脑中的信息保护系统。我们称这些成本为排他性成本。”[7]

国内有关产权残缺的理论研究较少,现有的文献主要是介绍西方的产权残缺理论,并用产权残缺理论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如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的产权问题、劳动力产权问题、生态环境的产权问题等,其中以有企业产权残缺和农村土地产权残缺为最多。

一是国有企业改革与产权残缺。该类研究认为国有企业实行公有制,导致产权不清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进而认为明晰产权,有利于增强激励机制。从而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就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没有从产权残缺角度研究利益受损问题。李风圣(1995)[8]在国内较早地系统介绍了产权残缺理论,他认为造成产权残缺的原因有:产权不可分、产权受限制、产权不能交换、产权模糊、产权配置不当等。并用产权残缺分析了我国的国有企业的改革。刘宝明等[9](1999)认为,不能仅仅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其产权结构,而应该同时深入到组成企业的各利益相关主体,来分析企业的产权残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所有者缺位”和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相匹配的问题,是“产权残缺”的问题。

上一篇:理想的大学 下一篇:奇怪的“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