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

时间:2022-10-27 04:14:48

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

【摘要】通过对产权会计理论的具体研究与应用,可以从产权角度来解释现行的会计理论与会计行为,从而完善了会计学理论,拓展了传统会计学范围,对促进我国产权合理化与健康化流动,以及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体验,从产权、产权会计的概念及定义出发,并就我国产权会计的变革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字】产权会计;观念;变革;发展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即是产权的制度改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种全会中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决定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由此可见,产权清晰已然成为了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而加强对产权会计观念及未来变革趋势的研究与探讨,对推动当前我国企业的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权会计观

1、产权概念

产权,即是通过法律界定与维护人民对财产的权利。通常而言,产权即为一种经济权利,并可细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财产所有权。即是指对财产的明确归属,表明财产最终归谁所有。

第二,财产占有权。即是指实际拥有财产的权利,占有权主要是与财产所有者过渡经营权于他人的情况相对应的,具有财产占有权,也就有了实际处置和使用财产的权利。

第三,财产使用权。即是指具体运用财产进行运营操作的权利,包括决定具体投资方向、投资规模等等。

第四,收益权。即是指可以凭借财产的归属或运营效果,以获取收益的一种权利。

第五,财产处置权。是指拥有买卖或转移财产的权利。

2、产权会计概念与研究对象

(1)产权会计概念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产权经济学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产权经济学主要是产权为研究对象,研究产权在配置方式、配置效率中的一系列问题。而当前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即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经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产权经济学与会计学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将产权经济学和会计学理论相结合,以研究产权价值的运动与产权关系的变化,并利用这种会计方法来合理引导资源的流动与配置,这就形成了产权会计的观念。

(2)产权会计的研究对象

自上世纪80年代产权经济学说正式形成以后,世界各国的会计研究人员就广泛的引用与借鉴了产权经济学的概念、思想及分析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会计领域中所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从而也使得会计学理论的研究越来越经济学化。产权会计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会计信息的产权制度以及会计制度问题,并关注由会计信息生成时所依据的一系列制度及制度背后所体现的各种产权利益。

二、我国产权会计的变革

我国产权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变革,是伴随着我国产权制度及产权理论的发展而相应改变的,并主要经历了萌芽阶段、建立阶段与规制阶段这三个过程。

1、我国产权会计变革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为1987年~1990年。自从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两权分离”的产权理论后,我国会计界及相关学者就开始积极探索具体的应用思路。在87年,我国会计理论界首次提出了“资金分账”的基本概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企业资金,从而使国有企业的经营权能附有经济内涵。资金分账理念的提出,即为我国产权会计理论出现的萌芽阶段。

2、我国产权会计变革的建立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为1991年~1998年。在1991年11月,我国财政部颁发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基本准则(草案)》,在基本准则中明确了产权经济学说的基本理论,这也标志着我国产权会计理论的正是建立。

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法人财产权”这一系统概念,不仅使自1987年以来的“资金分账”研究转向了企业“经营权”实际运作上的研究,而且明确提出了“法人财产权”是由所有者和债权人提供的财产所形成,要求在企业会计账目上应以资产总额的形成进行反映。“法人财产权”这一概念的形成,不仅使我国产权概念更加完善,而且使产权不仅包括了财产所有权,还包括了财产经营权。

3、我国产权会计变革的规制阶段

这一阶段为1999年~今。规制,即是指规范化制度建设、引导和发展的简称。在1999年9月,我国党中央首次提出,在少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可以试行持股分配。这一政策的提出,表明了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可以在运作经营权的过程中,获取一部分企业所有权――股权。

在2003年12月,国家还相应出台相关文件,正式提出了管理层收购的政策与概念。在2004年~2005年,国家对“管理层收购”这一政策,进一步出台了相关规范化运作的文件。在2006年12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正式版本实施了“关于印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的通知”,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负责人股权激励的量化比例进行了具体规定,这也使得我国管理层收购这一政策,真正走上了合理、规范与科学的轨道。

在2006年12月,我国财政部门还相继出台了新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并对股权支付进行了具体规定。这一准则的正是实施,也标准着我国产权会计变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为响应关于建立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倡议,顺应会计国际趋同新形势的需要,我国财政部于2010年4月还颁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从而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制定工作,能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项目相保持同步。

三、我国产权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1、产权主体范围将不断扩大

我国产权主体有狭义和广义上的区别。狭义上的产权主体主要是指所有者产权,而广义上的产权主体不仅包括了所有者产权,还包括了经营者产权。从目前我国政策的实施,以及管理层收购运作的情况来分析,经营者可以通过自我筹资购买本企业的股权,可通过奖励股权或者股票期权等途径获取企业的股权,从而形成经营者产权。

从我国产权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产权主体范围将不断扩大,并会逐步扩展为所有者产权、经营者产权、债权人产权以及劳动者产权这四大主体。

2、产权的流动会更加顺畅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都实行的股权分置政策,即上市公司中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而另一部分暂不上市流通。通常而言,不能在股市上流通的股权占据了全部股权的60%以上,这不仅导致上市公司经营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容易产生“一股独大”的现象,而且对股市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为有效改变这一不良现状,近年来国务院、证监会相继颁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有关问题通知》,这也标准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正式启动与实施。

近年来,我国产权流动改革通过逐步实施“国有股减持”和“股权分置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产权流动问题。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的观察,多数上市公司仅有30%左右的股份在流通。因此,产权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将是产权流动比例的逐步增大,产权流通更为顺畅。

总结:

本文从产权、产权会计的概念出发,并着重就我国产权会计在近年来的变革历程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回顾二十多年来我国产权会计变革的历程不难看出,我国经济体制正经历从社会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转变。随着当前我国现代产权制度的逐步施行,既表明了我国产权改革已步入了一个实质性阶段,也预示着未来我国产权会计的理论及实际应用将会更加的系统完善。

上一篇:论公路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下一篇:吴文辉很努力地让自己看上去轻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