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实验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20 03:39:11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1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理解实施效果主要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39-03一、探究性实验的内在含义

1.从本质上讲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性是探究性实验的涵义,该方法着重探讨它具有的组成、属性以及变化特征,与其他相关联对象的一种实验。跟验证性实验相比,其特征是在课程设计时,一般在实验阶段教师依据学生的课程内容实际设计实验课题,明确实验目的并提出具体要求,用人为的因素去干扰或扰动研究对象,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动手操作完成,从中发现现象和结果,总结出其规律性认识的实验。

2.实施探究性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使学生受到较系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在实施探索性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把握正确的设计指导理念,思维判断方法更加开阔;其次,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充分发动学生的创造潜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确实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苦衷和愉悦,从而达到学生自觉开展创新、创造活动的目的。

3.在探究性实验实施过程中,首先,探究性实验内容设计要 “新颖”,以“新颖”的设计理念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才会激发学生对探究的兴趣,才使得它与主体原有的“定势”相矛盾,才能产生认识上的不协调和冲突。其次,创设引发学生认知结构上不平衡,内心造成悬念的问题情境,从而唤起学生求知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性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通过开展探究性实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教学平台对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应该明确主体学生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通过操作平台引导主题学生直接进入实验探究性活动的情景中去,直观地参与、了解、体验探究活动全过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增长主题的探究创造才能。因此,探究性实验通过突显其实验过程不断深化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适应现代知识快速更新的要求。

(二)通过开展探究性实验,能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

探究性化学实验能有效地带动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学好分析化学奠定好的基础。例如:酸碱滴定操作部分的难点是形成半滴,也即悬挂在酸(碱)式滴定管出口管嘴上的溶液轻轻转动旋塞,用锥形瓶内壁将其沾落,再用洗瓶吹洗,为了提高滴定终点的准确度,必须具备很高的操作技巧,才能在滴入后使溶液颜色达到转变点,确定滴定的终点。假如再次向溶液中加入半滴,那么溶液颜色就会加深,这就表明滴定终点退后,引入滴定误差。通过以准确度高和灵敏度高的实验为例,加以训练,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分析化学实验对“量”的严格要求,正确地树立量的概念,减少系统误差。结合多媒体教学演示,从直观角度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 ,增强学生学好该课程的信心。

(三)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分析化学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探究性试验能够调动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积极性,由教师被动引入变为学生主动参与,跟随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各自分工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所有实验科目,从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从实验的基本操作抓起,根据学生特点分类指导和强化基本操作训练,达到提高实验技能等各项素质的目标。例如:配制一定量的标准溶液这一基础性实验,有助于学生练习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容量瓶定容、移液管转移等的基本操作;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动手操作或在黑板上画图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每个学生亲身参与训练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最近这几年,随着基础实验条件的改善,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分析化学实验教材往往片面强调操作上的共性,而忽略了其特殊规律性。学生为了应付考核会过于死记硬背问题,缺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假定思维方法上体现突出发散性、探究性,可以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设计性实验 “混合碱滴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利用(理论)公式计算,初步测定等手段制定(设计)实验方案。在选用双指示剂法滴定时,第一计量点的产物为NaHCO3,故第一计量点pH值由NaHCO3决定,选用酚酞作为指示剂终点颜色如何判断?在第二计量点的产物为CO2的饱和水溶液,故第二计量点pH值由H2CO3决定,选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终点是否提前?变色是否明显?对于上述问题应如何解决?造成一定的认知悬念后学生操作完成。对于第一计量点颜色的问题,学生通过公式计算NaHCO3水溶液的pH值 (理论计算 pH=8.32),现场加入了2滴酚酞,此时溶液显无色,说明第一终点的颜色为无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约2小时以后),细心的学生发现NaHCO3水溶液中酚酞的颜色已经变成了浅粉色。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产生好奇,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然后通过验证实验得出的结果是:NaHCO3水溶液的pH值会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原因是NaHCO3的聚合,因而导致酚酞的颜色会加深。对于第二计量点终点提前且颜色不明显的问题,通过分析查明原因得出CO2易形成过饱和溶液导致酸度增高,终点略为过早,加之指示剂变色不明显;为此,临近终点时,剧烈震动溶液加速H2CO3的分解,提高指示剂敏锐度,达到提高准确度的目的。

通过该实验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混合碱滴定”的基本原理,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好奇性),在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勇敢地对已知事物提出疑问,克服了以往对老师的依赖性,用查阅资料等手段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通过实施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对比、分析、推理的能力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对比、总结、归纳、推理等方法来进行接受知识能力的训练。此方法对开发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做到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和灵活运用。例如,在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教学中,沿用上述方法,对比高锰酸钾法和重铬酸钾法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归纳、总结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应用条件,对学生掌握该内容知识点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方法不仅优化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破坏。煤、天然气、石油等含碳化燃料所排放出的有害气体、城市汽车拥有量大增造成的尾气等污染了空气;空气污染会引起酸雨,将影响人类、动植物及建筑物;含氟化合物的排放破坏了地球表面的臭氧层;电池和塑料的使用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化肥的任意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了水源。针对以上各种污染现象,通过探究其原因,设计创新性实验,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处理方法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点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尝试性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起到良好的效果。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有兴趣,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而设计有趣的化学实验就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众所周知,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兴趣在整个认知兴趣中占有较重的比例;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其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了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实验操作只看不动手的格局,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与小组内同学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对得出的实验结果、数据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各自的见解,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实验)教学活动的主体,才会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没有充分利用探究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致使学生偏向死记硬背,理解能力下降,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众所周知,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只有探求者(学生)主动亲临其境,发现问题并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才有可能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也就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确实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各自在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才有可能启迪创新思维。

四、总结

化学学科的总体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开设更多的实验课程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分析化学本身的实践部分内容的比重很大,通过开设探索性实验,用最直观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利用设计内容新颖、综合性强、贴近实际的实验课程,启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这样探索性实验就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拓展个性发展空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大学等主编.分析化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希通主编.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冯晓苗.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下半月,2009,(9).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2

一、在教学过程中,将“趣、疑、动、思”贯穿于探究性学习中

(1)“趣”是起点。教学过程中,应从客观角度去激励,让学生保持恒定的学习兴趣。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可将三个有趣的实验:“魔棒点灯”、“水变牛奶”、“白纸显字”引入新课,学生感到兴奋与神奇,从而产生要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

(2)“疑”是焦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如: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我发现部分同学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后,再滴加指示剂。针对此,我向全班同学质疑:小萍同学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萍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入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后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她得出结论“两种物质已完全中和”的结论。⑴你认为她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⑵请你另设一个实验,探究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这时学生的情趣高涨,七嘴八舌,大胆猜想,拟订方案,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动”是特点。动手是探究式学习的一大显著特点,只有亲口尝尝梅,才知梅的酸味。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是一条重要途径。应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来获得知识,将势必会增加知识的可信性和深刻性。水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燃料的燃烧、金属活动性顺序等都可采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对实验装置的设计,对反应条件的控制,对反应机理的研究,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学习。

(4)“思”是热点。学生在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与研究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与预想结果相差甚远的现象,完成实验后,学生一定会去思索其原因,分析其原因。即使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学生也会将此结果扩大到对周围事物及现实问题产生“思索”。可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热情将对我们的教学产生莫大的帮助。

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空间

问题空间。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无论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探索性,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

自学探究的空间。自学探究可以采用“开放式作业”形式。例如,在学习《铁的性质》中,可以提前让学生做好如下准备工作:(1)学生查阅铁的有关资料;(2)学生自己动手提前一周开始观察铁生锈的三个实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实验用品)。

交流空间。学生深层次的认识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建构主义把协作交流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其实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把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更好地舒展灵性,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3

新课标 探究性实验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较,它具有综合优势。

我们学校积极开展了探究性实验课题,根据一年来教学实践,总结并提出了按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递增的六种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分别是:基础实验课型、演示实验课型、支架式课型、拓展课型、研究型课型;实验-信息整合型模式探究教学法,同时进一步了解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熟悉化学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学习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方法和策略。

一、基础实验研究课型――启发探究式教学

1.启发式教学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2.模式的特点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启发式)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发挥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3.适用范围

课内书本的基础实验为主。

二、演示实验课型――以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探究的教学法为主

运用“边学边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创造物理环境,扩大师生在课堂内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这成为一种方式灵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更适合新新课标下的教材教学。它可以起到以下作用:起到了演示与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的纽带作用;充分体现了各学校因材施教的原则;加强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加强实验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三、支架式课型――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教坛上流行的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完成探究性实验。当然,探究技能的提高,教师的引导应随着学生解决实验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减少,即逐步撤离“脚手架”。

其中,教师可根据具体实验情况,搭建不同类型的“脚手架”,如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等。搭建探究支架分为五个环节:创设探究情境、搭建探究支架、学生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性实验的效果评价以及开展表达和交流活动,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每个同学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的正确理解。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见解,以利于学习的迁移。

本模式的适用范围:对探究性化学实验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我们要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实施,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究型课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研究性实验的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探究解释得出结论。探究性实验题虽然不可能考查实验具体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可以考查研究性学习或者说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如考查提出假设与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考查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的方法,考查运用正确的化学术语与文字等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等等。

试题模拟化学探究性学习过程,将科学探究内容置于具体的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对探究过程的某些环节侧重考查,除了考查学科知识外,还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语言组织表达、探究能力等高层次的能力。

历年高考探究性实验题体现新课程理念上所做的努力与创新,也充分说明了这些题型在历年高考试题中的主流地位。在进行新一轮的不同模式的高考备考时,我们是否应该从这些试题的命题依据、命题方式,以及高考过后的信度与区分度等方面,去思索和探讨我们的教学呢?

五、实验――信息整合型模式探究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模式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了各自的优点,信息技术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成果的呈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也是在教学整合中的教学方法。

本模式的适用范围: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

六、拓展课型――自学辅导式探究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教材原有实验进行拓展

特点:是利用教材中原有的实验进行改进,既来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基本技能;很适合于这几年理综试题的要求,所以在这几年的高考题中这一类试题频繁出现。

2.教材原有化学性质进行拓展改编成可操作的实验

特点:有的的实验不是教材中要求的必作实验,而是某种物质的性质,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探究,进而在实验中进行验证。

3.教材中实验的再设计――新课标下的化学实验考查的又一新方向

教材是学习的根本,试题是以课本为模板的,只要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养成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在高考中就能灵活应对。

在新课标全面实施的今天,只有拓展实验课堂,改进实验方法,才能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实验操作技能,才能在科学领域里勇于探索,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4.本模式的适用范围

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

本模式重点展现了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过程和主要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及活动设计意图等。近年高考考试题具体表现新课标精神的又一个大胆的探索与创新,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基本方法的应用情况,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在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且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往往只局限于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重复实验等被动式的实验模式,忽略了在实验中对学生观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化学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一实验观察探究能力的基本内容

所谓观察、探究能力,就是对事物的探究性知觉能力。它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特点:一是能注意到某个事物或现象的不甚明显的特点;二是能将这些特点与过去经验中的某些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索,以探究其实质和规律。学生的实验观察、探究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观察、探究的目的性。

即要明确观察的对象、条件和要求。实验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探究活动。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对观察、探究的现象或结果要做到心中有数,减少观察、探究的盲目性。

2.观察、探究的条理性。

观察时要遵循合理顺序,有计划地观察和探究。按照某一先后顺序或位置的前后顺序进行观察、探究,这样才能不至于漏掉实质性的实验现象。

3.观察、探究的敏锐性。

即对观察到的现象迅速做出整理,为探究作准备。化学实验现象千变万化,没有对化学现象观察敏锐的反应能力,就不能获得准确的观察信息,即使观察到极微小的异常,它也可能隐含着重大的发现。

4.观察、探究的理解性。

在观察过程中,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以理解观察对象,使探究更有理论基础。

二实验观察探究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1.认识观察、探究的重要性。

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对任何理论知识的掌握,都必须建立在通过观察而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非简单地表现在是否注意到某个事物或实验现象的不甚明显的特点,而是更多地表现在能否就此进行探究性思索,以透过其表面把握其本质和规律。科学家断言:任何联系实际的自然科学都始于观察。通过事例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一切有成就的人在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对周围环境、周围事物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科学研究开始于观察,没有观察、探究就没有科学的新发现。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及日常生活中坚持对事物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探究,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细节。

2.做好演示实验,激发观察兴趣,提高观察、探究质量。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实验,它能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好演示实验,对于教材中的每个演示实验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影响学生决不能随便找些理由,敷衍搪塞了事。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提高观察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趣味实验。有精彩的实验把学生带进绚丽多姿的化学世界。如在能量变化教学中不用火柴能不能点燃酒精灯?学生置疑,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后再蘸取高锰酸钾,立即放到酒精灯的燃蕊上,酒精灯点燃。如此“奇怪”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去探究。

3.加强学生实验,增加观察机会,提高观察、探究能力。

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独立、周密地进行观察和探究的好机会,必须大力加强。首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消除“让学生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要求背实验”、“学生实验可做可不做”的错误看法。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其次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开足开好所有学生分组实验课,充分做好仪器的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都能动手做实验。如条件许可,可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作学生实验或边讲边实验,增加学生观察和探究的机会。再次,要重视实验中的操作指导:讲清实验目的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操作正确步骤,规范操作动作,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学生掌握各种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为了增加学生观察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重做或补做教材上的实验,可以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书后的家庭小实验,也可以做自创性实验(为解决学习中的难题自己设计的实验)。通过加强学生实验教学,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5

实验,无论是验证性实验或者是探究性实验,都是生物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也是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它不仅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理论课的教学,还必须进行实验教学。下面以几个实验案例,谈谈探究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1发挥探究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除了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之外,还具有一种实践操作的特点,让学生在已学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动手进行实验操作。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推进,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探究性实验,它研究的对象是未知的,即是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前提,去推理和探索一些未知结果的过程,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利用实验的特点,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例如,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除了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过程之外,教师还让学生带着问题引入实验探究。①能认出哪些细胞可能是根中正在分裂的细胞吗?这些细胞和其他部分的细胞有什么区别?②在根细胞核中出现的线状和棒状物是染色体。在几个细胞中观察这种结构。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发生了什么变化?③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根据你画出的彼此不同的细胞简图,尝试按有丝分裂顺序排列各个细胞。

这样,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作进一步的探究。

利用实验的特点,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讲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规律性变化”时,这一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为了让学生更易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挂图、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将教材中染色体抽象的静态过程变为直观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以问题带动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可简单说明自制教具过程,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学生自己选材。如:用什么材料代表染色质,用什么材料代表染色体,位置怎么样放才是正确等。学生根据这些问题亲自制作染色质及其教具。不但能让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2发挥探究模式作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高中生物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单纯的讲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完成某一部分的知识点的教学工作,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比较欠缺的。

2.1尝试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探究实验

现行高中生物必修1有9个验证性实验,其中有4个探究实验,1个模型建构,这些实验中将探究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不同的章节中,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生物理论知识的操作技能,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例如,光合作用的过程是高中生物课程最核心、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到了高中,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探究的历史进程,进一步探究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引导学生讨论,拓展探究。“当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被人为阻断,你认为暗反应会停止吗?反过来,当暗反应过程被人为阻断,你认为光反应会怎么样?”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是相互联系的。而他们之间的联系纽带是ATP和还原性氢。当光反应停止时,暗反应的ATP和还原性氢的来源被阻断,暗反应会停止;反过来,暗反应停止,光反应也会随之停止。因此得出:从光合作用发生的生化反应可以看出,光合作用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通过学生自主讨论,总结,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知识,这时让学生继续探究:光反应与暗反应作为光合作用的不同阶段,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这类问题可由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并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拓展探究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仪器、试剂等,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同一个实验课题。例如,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催化剂的特点,在化学反应前后,酶本身不发生变化,那么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下面通过表1中的实验来探究。

把实验过程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步骤进行实验探究。实验证明,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3+的催化效率要高很多。事实上,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 013倍。上述实验说明了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

另一方面,淀粉可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蔗糖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下面通过表2中的实验来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催化水解作用是否相同。

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步骤实施探究实验的操作。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实验证明,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的水解,不能催化蔗糖的水解,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这两个实验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将实验过程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表格当中的步骤来操作,使实验步骤简单明了,达到一定的实验效果,从而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以师生互动为前提展开师生互动式探究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在合作中学,让学生学会探究,乐于探究。新课标强调合作学习,在能力要求中提出学生要分享信息,听取他人的意见,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讲到“观察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时,教师可利用挂图或课件展示细胞质内各种细胞器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讨论各种细胞器的功能,明确各细胞的功能,帮助学生确定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位置和比例,要求学生根据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

(1)学生自行组织小组;

(2)讨论构建模型(理论模型或实物模型);

(3)确定使用的材料用具;

(4)讨论技术难点:

①根据各细胞器的功能,它在细胞质内的分布如何?比例多大?数量怎样?理由是什么?

②细胞器结构如何制作?

③细胞结构之间如何连接?

(5)确定制作模型的具体方案,小组分工;

(6)模型制作;

(7)检查核对;

(8)表达、交流和评价;

(9)总结。

这个实验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和推导结果,建立细胞器在细胞中的空间模型,学生需要考虑如何表现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特点,它们在细胞中的数量、大小、比例,以及在细胞中的分布等情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模型的构建,体会模型搭建的探究过程。

总之,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实验是检验和考核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考核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最好方法。同时,对强化理解和巩固生物学知识以及提高生物学实验技能都有积极作用。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特别是探究性实验,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课教学创新设计创新能力

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它又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需要我们尽可能地把探究式实验教学落实到化学教学中去,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这样一个过程,进行创造教育。

下面就以本人设计的原创性实验探究课《实验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为例谈谈在高中化学实验探究课中的一些创新做法。

1挖掘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创新实验探究教学内容

1.1做好主干内容的实验探究设计教学。

教学内容应该是学习领域中的核心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内容的难度适合与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就有明确的要求:实验必修10个,选修27个;探究实验(设计实验)必修6个,选修16个。

如果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则必须考虑对应教材内容难易是否适中;学生对进行探究性实验已有准备;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依靠本门学科就能解答的问题,因此,对教师在知识方面的要求是多学科的。这需要教师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1.2源于课本,超越课本,在主干内容之间创新实验探究内容。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学生在初中已经做过,比较常见,也比较容易操作,但是学生一般只关注实验表象并不知“产生火星四射”的原因。2007年,本人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必修课程《化学1》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内容标准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铁、铝、镁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等要求,关注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创新设计并实施教学《实验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

本节课没有拘泥于教科书中“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知识框架,而是巧妙地选择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为教学内容,这种处理是对原有教科书的有效补充和升华,这是一种原创性的实验探究内容。

2紧扣《标准》,关注学情,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2.1《标准》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探究实验开放程度的差异必然引起教学方式的差异也必然导致教学结果的差异。“为学习而设计”,必须做到“心中有人”。教学设计应当认真分析学生的这些特点,提供适当的学习指导和支持条件。考虑实验过程中学生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两者统一起来,使情知渗透、求知欲得法统合,在强化认知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兴趣,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

2.2在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际现象与预测的现象或理论知识不符的状况

往往在这时能激发学生很强烈的求知欲。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到学生心理的特点,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自主分析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能够将原因简单的告诉学生,敷衍了事。如在实验探究课《实验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的教学过程中,在回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现象而镁条没有的问题时,学生的积极性是相当高,想象力也非常丰富,解答各式各样,其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的甚至答题内容存在跨学科的知识,此时需要教师用恰当的语言将学生的思想牵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因此和谐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对学生状况进行的认真分析和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

3继承传统,创新教学设计,凸显探究指导思想

3.1重视培养学生建立完整的实验探究模式。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本手段,依据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应用的思路进行贯彻实施。此模式的教学效果是否卓有成效,关键在于教师对实验主题的选择和问题的设置,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本人设计的实验探究课《实验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的教学设计突破了常规的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模式,以“活动元”教学原理为指导设计成一节精彩的探究课,可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理论到实践都是科学新颖的。首先以铁与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接着制定计划、进行试验,从铁丝、钢丝、木炭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差别验证了假设,然后又以“手榴弹爆炸”多媒体辅助,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最后将探究结果应用于生产实际,解读“在炼钢过程中,操作工人根据生产经验,通过观察盛钢水的炉口喷出的火花的密集程度,判断钢水中碳元素的高低,确定冶炼终点,完成一炉钢水的冶炼操作。”其中的道理。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地领会和掌握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3.2重视发挥探究实验报告或学案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上的作用

一般来说,探究实验报告或学案的设计原则上不能由教师完成,而是由实验小组完成设计,这样做的好处能培养学生提高搜集与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本学科知识内容表达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设计和书写探究实验报告获学案的习惯。探究实验报告的制定在过程中属于作出假设和制定计划的过程。学生再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计划,最后得出结论。探究学习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探究报告就是学生用来记录探究过程的一个重要凭证。

在实验探究课《实验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中,为引导学生走入正确的探究轨道上,节约学生获取有用信息所需的时间,本人设计了一份《学案》,将实验报告的一些内容和课外补充材料进行整合形成一份作用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有力帮助了本节探究任务的顺利完成。

3.3重视验证性实验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的作用

教学因对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异,探究性实验的探究特点更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中采用开放性、合作式的方案。验证性实验因其封闭性、严谨性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面,作用也不可忽视。特别在学完新授课后立刻加入验证性实验将更加帮助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例如:在实验探究课《实验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的教学完成后,采取实验理论探究方式请学生回答浓硫酸稀释时为什么不能将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虽然没有现场及时做实验,但是该实验在初中时就已经很熟练了。大多数同学能够立刻回答出来,而且课后学生反映这样的习题他们很感兴趣,能将理论联系实际,有成就感,希望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多出现这样的习题。

3.4重视教育技术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无法替代的辅助作用

实验探究课教学,核心是学生探究实验能否安全顺利进行,实验注意事项的说明强调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让学生迅速领会是比较难以实现的。如果能够将实验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用诸如flash等软件制作成动画进行展示,那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本人在《实验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中制作的flas课件,无论从画面精美度、动画逼真度和与课堂教学融合度都有较高的水准,为本节课增色很多。

总之,化学发展与时俱进;化学发展到今天与实践紧密相连: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中学生要从中学开始学好化学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各项能力。运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因而具有巨大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梁慧姝著,《化学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刘知新主编,王祖浩著,《化学教学系统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3]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4]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7

按照新课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来看,落实起来往往顾此失彼,多数教师是定位在知识与能力上,而忽略了后两者,因为务实与务虚的统一性不好把握。传统的教学观念,尤其是应试理念还在左右着教学思维,不仅一些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如此,而且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也是如此,“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较多。配套的辅导练习资料往往打的是新课改的旗号,而编排内容上基本上还是旧思路、旧内容、老题型。新课改中有不少研究性、探讨性课题,有些是特别强调实践调查的,要求学生上网查资料的作业由于学校条件的有限无法正常完成,根本无法落实。课程标准及课本上所强调的教学方式,有不少需要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实践环境,而且教材中设置的一些演示实验,很多现象都不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化学教学和实验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精心准备

从有效备课入手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要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首先,把握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前提。新课改后,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系,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了解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目的就是如何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的备课应体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个性充分发展;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再次,备课的重点应该转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备课的关键。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备课时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明确每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获得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懂得在学习的前中后选取何种具体做法,实现整个学习过程最优化。最后,备课时教师还应注意备课的形式、内容和实际要相结合。

二、精心设计课堂

首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我把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实验探究”和“问题研讨”两大类。“实验探究”主要是引领学生应用实验手段,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中享受发现的乐趣;“问题研讨”主要是引领学生应用已有知识,通过推理判断和迁移拓展享受探究的喜悦。

“实验探究”是探究式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实验问题情景学生猜想假设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讨论总结评价体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果严格按照探究式教学的程序,那么,学生自主的空间非常狭小甚至没有,无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地给予点拨,让学生进入实验探究之中。

“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因此,“问题研讨”是探究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主要内容涉及化学与生活、方法与规律、拓展与延伸,以及理论性强且中学又无法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等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问题研讨”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总结评价”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在问题情境阶段,要明确问题目标和解决问题目标的相关知识;在自主学习阶段,要收集、处理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如教科书提供的信息、媒体提供的信息、教师提供的信息,以及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已有知识等;在合作研讨阶段,要采用多样化的讨论模式,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成果;在总结评价阶段,不但要总结所探讨问题的结论,更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程序,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述探究成果。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优化教学方式,多手段激发兴趣。优化讲解,重视课堂讲授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倡导简洁、精炼、有效度的课堂讲授,优化课堂结构,重组环节步骤,重视信息流的整合和有效信息的输载,研究课堂信息的交互性和有效传输。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以图象、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反映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三、丰富实验教学

注重课堂演示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感觉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投影演示实验,既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又便于学生认真、细致有序地观察。实践证明,借助投影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课本中的演示实验由于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许多实验还是“留有余地”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改进、完善、拓展这些演示实验,增强实验的探索性、综合性,使之更贴近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可使学生兴趣倍增,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论证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正确性,在这种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境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挑战的探索精神。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8

关键词:实验改革;探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76-02

随着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是逐年增加,这也说明了我们正在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的教育也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全国范围内的教学改革也在全面展开。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运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那么在教学中要如何的突出这门课程的基础性,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也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倡导新型的发现式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和相互配合学习。现结合近几年的教学探究,谈几点体会。

一、根据物理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我们在进行实验性探究的课程中可以做出如下几点的改变

1.趣味性。首先物理是一门要求有较强动手实验操作的学科,所以在学习上学生们的主动性还是挺高的,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对于动手方面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所以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们都是很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学计划和安排,那么我们如何让学生们把这份浓厚的兴趣保持下去,变成让学生们主动地来学习,并不断提高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要在学生们的心里树立一个这样的概念,那就是物理这门课程很有意思,也很简单,这样让学生们产生自信心,并乐于学习。

2.特殊性。物理课程的探究性实验,以前都是很不重视的章节,但是现在由于创新性的要求,在学习方面对于探究也越来越重视了,探究性的实验区别于验证性的实验。在验证性的实验中学生都是需要老师先给出实验的方案,然后由老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来验证实验的结论是否正确。但是探究实验就不一样了,在开始时候的假设和猜想都由学生独立做出;实验方案由学生独立设计。这样的实验过程学生们可以充分地开动大脑,用实验材料进行自己想要的实验,从而能够得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当学生们得出实验结论后让他们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得失,然后相互进行验证,我们教师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只需要起到引导学生们的作用就可以了。

3.差异性。孔子曾经说过要因材施教,在我们的物理课堂中同样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每个学生采用的都是一样的课题,从而忽视了学生们的兴趣所在,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课程中,教学要求更应压得低一点,考试题目要易一点,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步到位,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承认每个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自主设置自己的实验课题,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来思考,让学生们成为独立的研究者和探索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不论是在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的学习阶段中,都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紧抓住学生们的兴趣所在,让学生们以兴趣为主导从而主动地学习。让学生们在兴趣的引导下来诱发自己的求知欲。正是因为有了兴趣所以才会深入地思考,才会提出假设,进而不断地去验证问题。

除了以上几种情况需要我们注意,在我们教师本身的学习上也需要下一番苦功才行。我们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会依照章本实用现成的仪器来做几个演示实验,带领学生们做个分组实验。这样的知识储备是不能满足学生们越来越高的要求的,所以我们还要从自身的学习上来努力提高素质和知识储量。提高我们的敬业精神,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哪会有讲课时津津乐道的热情和笑容可掬的神情呢?又哪会获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呢?教师应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物理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完善。我们要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这样就会对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给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们需要掌握的知识是必然要交给学生们的,但是在这个教授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稍微地改变一下方法,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们如何思考,如何来解答问题为重点呢?在教学中把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教授学生们学习方法为重点。从而培养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们探究的兴趣。

三、制定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进行发明创造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学生求知和上进的动力。合理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应制定合理的奖励政策,把文化知识的学习奖励与发现和发明摆到同样的高度,举办发明创造展览,以此激励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进行发明创造。

四、制订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考核目标

考核,能够激励和监督教师的教学活动。建立探究性实验的考核目标,既可以激励教师大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也能监督教师的实验教学,避免教师以验证性实验代替探究实验。尽管课程改革已实施两年有余,但中考考题并没有充分体现探究和创新的要求,因而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使不少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唯有建立探究性实验的考核目标,才能使新课改得以真正贯彻,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真正提高民族素质。

上一篇:加强审计沟通范文 下一篇:财务责任审计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