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经典故事范文

时间:2023-10-25 16:22:28

儿童经典故事

儿童经典故事篇1

摘要本文以童话故事《怪物史莱克》为例,与传统经典童话进行比较分析,着重从故事结构、人物性格等方面来论述以《怪物史莱克》为代表的现代童话对传统经典童话的再创造,以及对现代生活的体现。从而以此为基础阐明,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厚的现实性是儿童文学作品引起儿童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儿童阅读《怪物史莱克》传统经典童话独特性现实性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活动之一,对传承各民族的文化、提高自身素养、感知社会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有一种共识,那就是阅读活动应该从幼儿抓起。早期丰富多彩的、活泼的阅读活动,是儿童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有效方式。高质量的阅读可以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促进儿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开拓儿童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知,可以使儿童的身心在多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和提高。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电影、电视、互联网、电脑技术的普及,儿童的阅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阅读方式的多元化使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儿童的阅读兴趣也在悄然变化。在新的形势下,作家们就要研究当代儿童的心理,适合当代儿童的阅读要求,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培养和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感染儿童纯洁的心灵,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熏陶。

要想创作出受儿童欢迎的好作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要有独特的想象力,我们甚至可以说,想象力是好的作品的灵魂。下面我们就以现代童话故事《怪物史莱克》为例进行论述。

《怪物史莱克》是一部著名童话故事,后被改编为同名动画电影,一上映就风靡全球,曾在戛纳电影节上映,还获得了奥斯卡奖。作者威廉・史塔克(William Steig)在美国文坛被称为“神人”。61岁前他是漫画家,享有“漫画之王”的美誉。他天性幽默、乐观,老年更是一个十足的“老顽童”。61岁涉足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出版了很多儿童图画书,并用那种半开玩笑的、又好像大难临头似的幽默方式为孩子们讲故事,是孩子们着迷的图画书作家、儿童小说家。

他的作品源源不断,而且频频摘下大奖。他以《驴小弟变石头》列名号角图书的佳作榜上,并获得了考德科特奖。《老鼠牙医――地嗖头》得到纽伯瑞佳作奖,他本人也在1988年获得安徒生奖的提名。他一生创作了《老鼠牙医――地嗖头》、《驴小弟变石头》、《奇奇骨》等三十多部儿童文学世界里不朽的佳作。因此有评论家赞叹道:“没有史塔克的童年,令人难以想象!”

初读《怪物史莱克》,你会感觉似曾相识,因为故事情节及故事中的人物,糅合了《睡美人》、《白雪公主》、《灰姑娘》等多部传统经典童话故事,但是仔细阅读后你会发现,《怪物史莱克》并不是原样照搬,它只是用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人名,而主要的故事发展走向、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却有了颠覆性的创新。

上述几部传统经典童话故事的主要故事情节可以用结构主义的方式概括为:公主被施了魔法(或者美丽的女主人公遭遇了苦难)――王子(英雄)历尽艰险解救公主(或者女主人公遇到好人、魔法相助)――公主魔法被解除(苦难过去)――公主和英雄(或者王子)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多少年来这一直是人们喜爱并习惯的理想模式。在《怪物史莱克》中,一切都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王子没有按照预期的时间来解救公主,而“青怪”史莱克因为很多童话人物占据了他生存的领地――沼泽地,不得不按照弗瓜王的要求来到有龙看守的高塔解救公主,但他并非想娶公主,而是想把公主带回去做弗瓜王的王后。

故事中的公主在等待着英俊的王子以及伟大的爱情的来临,并且练就了一身出色的武功。可是,王子没有来,怪物来了,丑陋而粗暴,更加没有公主期待的解除咒语的温柔一吻。史莱克靠着自己的勇敢和力量,在朋友驴子的帮助下,打败了凶恶的龙,救出了费奥娜公主。更有戏剧性的是费奥娜公主因为咒语的控制,美丽的容貌只出现在日落前,日落后就会变得很丑陋。怪物史莱克和公主费奥娜产生了爱情,故事的结局是:从此两个怪物在一起过着丑陋的生活。

传统经典童话的结构中,常常是“恶有恶报”的模式,如《白雪公主》中的恶毒皇后跌下山坡摔死了,《小红帽》中的大灰狼被猎人杀死。而《怪物史莱克》中,坏女巫受到的惩罚是被魔杖化为泡沫,阴险的查米王子被丑陋的女老板看中,这些可以说减少了童话中的暴力因素。

除了故事情节的改变之外,作者还赋予了我们所熟悉的类型化的童话人物形象以全新的性格特征,甚至是具有颠覆性的性格特点。如费奥娜公主,在传统经典童话中她应该是温柔软弱,被动地等着王子来拯救,像所有童话中的公主一样,她们的性格特征是极为模糊的。如《灰姑娘》中,性格稍微鲜明的倒是灰姑娘的后母和两个姐姐。而在《怪物史莱克》中,公主被塑造成了一个敢爱敢恨、武功了得、极富个性的粗犷形象。很明显,故事和人物的改变不仅仅是外在的,实际上是作者在传统经典童话的原型上的一种再创造,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正因为这一奇特的想象,一步可贵的创新,使人们熟知的童话人物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极大地提高了儿童的欣赏兴趣。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要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除了上面所说的独特的想象力之外,还应该与时代很好地结合,体现时代感和现实性。

《怪物史莱克》中,除了人物奇特的外表表明他们是童话人物外,故事情节、人物语言、行为方式都是极具现实性、现代性的。在传统经典童话中,人物、主题更多的是类型化的,如善良与丑恶、英俊(美丽)与丑陋鲜明的对立,但是在《怪物史莱克》中,王子变成了怪物,公主变成了丑婆娘。在经典童话中,爱情是一种美好的象征,如镜花水月般迷人,而在《怪物史莱克》中,爱情是主要表现的主题,但同时也复杂的多,男女主人公去掉了王子与公主的美丽光环,变成了现实中活生生的人,正如史莱克会抱怨、嗦;费奥娜会打嗝、放屁,而这样的不雅观绝不会出现在传统经典童话中。这部童话所传达给读者的内涵和理念是与传统经典童话完全不同的,王子与公主也绝不再是简单的符号,《怪物史莱克》所表达的完全是现代社会人类的思想和情感。

再有,体现在人们对爱情对象的选择上。我们在传统经典童话中所看到的是人们选择美丽、英俊的对象,表达了人们的爱情理想。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选择更合乎理性,人们不再只看重外表,更加注重的是一个人的内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怪物史莱克》是一部成人童话,使得很多成年人看的津津有味。《怪物史莱克》虽然是一部童话,但我们绝不会觉得它很虚幻,认为它仅仅是一部童话而已,而《睡美人》、《白雪公主》、《灰姑娘》等,却永远都只能是童话。

在传统经典童话中,更多地强调外力――神力或者魔咒、咒语的力量,使人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而在《怪物史莱克》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人自身的力量:史莱克的大无畏,勇斗狂龙,驴子的智慧和幽默,费奥娜的执著和勇敢等,他们可以为了实现目标而发挥最大的能量。所以在《怪物史莱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对人的本体精神的歌颂。

当然,传统经典童话和现代童话毕竟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各自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生活,它们对儿童产生的作用是体现在不同层面的。如果说阅读传统经典童话可以给儿童以美的感受和启迪,增强他们对美好的追求,构建他们心中美妙的童话世界。那么,阅读现代童话应该更能让儿童认识现实社会的生活,增强现实感,贴近现实。这样,他们就能在寻求理想的道路上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怪物史莱克》和《哈里・波特》等童话作品在全球的巨大成功,充分证明了具有独特想象力和浓厚现实性的作品是深入人心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反映了当代儿童文学阅读的成人化和成人阅读的儿童化趋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接触到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儿童所接触和感受到的生活范围也无限地扩大了。所以,儿童文学作家们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适合现代儿童阅读情趣的、浸润着现代社会生活气息的、既有独特想象力的、又深深的扎根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使儿童受到最好的文化感染。

参考文献:

[1] 朱鸿菊:《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浅探》,《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

[2] 周兢:《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3] 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 王衡霞:《论〈哈利・波特〉的叙事结构》,《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

[5] 弗郎索瓦・多斯:《从结构主义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6] 贾放、普罗普:《传说与真实》,《俄罗斯文艺》,2000年第2期。

儿童经典故事篇2

笔者钦佩节目中那几个“盗火者”(几位一线语文教师),在如此浮躁、如此推崇消费的年代,能如此清静专注、一丝不苟地研究小学语文教材,表达着自己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忠诚。如果笔者理解无误,卫视“盗火者”的隐喻,借代当前“失范”的小语教材让整个小学语文教育处于一片混沌与黑暗,从而赞美“盗火者”用他们的实践和探索为驱散黑暗呕心沥血。

非是笔者不想随从偏要特立,不会附和偏要较真,依从节目中所记实事,实乃觉得几位“盗火者”对于教材的批评,纯属一家之言,甚至是言过其实。

仅以“快乐缺失”为例。“盗火者”们认为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中的孟母,为育儿白了头发;三年级上册《孙中山破陋习》中的孙母,给女儿裹小脚等,是无视童子之乐,推行苦难教育,犯“快乐缺失” 罪。窃以为,如此定论,至少来自三个方面的商榷:一是儿童观问题。应该承认,儿童是“快乐的”“天真的”“自由的”,但由此放弃、禁止对儿童讲述生活中的“苦难”(比如孟母为育儿平添了白发),造成快乐与苦难的二元对立,以为儿童天真教育必须天真,儿童快乐教育必须快乐的观念,这是不是正确、科学的儿童观。二是关于生活观问题。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整体的,生活中有花好月圆的甜美,也有风刀霜剑的苦楚,有生的欢乐与灿烂,也有死的悲痛与萧瑟,以美化且固化的“快乐”对抗生活的真实,让儿童生活在唯美的真空中,是否生活现实。三是关于文化传承问题。作为文化传承的天然担当者,小学语文教材充当文化博览馆之责,把孟母、孙母这样的传统母亲,如何不辞辛苦养儿育女的故事写入史册,是教材履职之举。今人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挑剔“祖宗”,更不能为了你的“审美”,为了你的“快乐”,逼孟母去美发,让孙母去拉皮。

但这并不意味着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没有问题,更不是要把自己囿于它的落地长镜前,一遍遍地孤芳自赏;而是铸犁为剑,把控诉教材的义愤填膺转化为建设教材的满腔热情,把自己认为存在的“问题”当作教学的话题。

一、化“敌”为友,让道德引领与儿童天性握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三个儿子》是个很温馨的生活故事。故事不但通过三个妈妈之口,而且还通过三个孩子的“才艺”表现,为我们展示了三个不同的孩子。第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子在转;第二个孩子唱起歌来,声音像黄莺;第三个孩子接过妈妈手里的水桶,提着走了。课文以老爷爷的话“三个孩子?我好像只看见一个孩子”而收尾。

这个故事有问题吗?百善孝为先,黄香温席、郭巨埋儿,太多的孝子撑起了一片中国孝德的天空,成为中华文化一道引以为荣的风景,站在传统的立场上说,面对妈妈提着沉重的水桶,第一个孩子依然翻着跟头玩,第二个孩子照样唱着歌儿闹,这孝吗?不孝。不孝的称得上人吗?当然不是。从这意义上说,老爷爷给第三个孩子的颁奖词不但没有问题,而且是一段非常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哲言。

但站在现代的角度,用现代人文的眼光去看,老爷爷的评价就有问题了,而且还是个很大的问题。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一个我分解成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氏认为,本我依从快乐、自由原则,超我追求的是理想、社会价值原则,而临界在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即为自我,奉行的是现实、当下原则。很显然,大凡儿童心性多处于弗氏所说的本我阶段,即天真活泼、趋乐避苦,这是种族生存与发展的源头。杜威曾说过,教育应该以孩子本能的冲动为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教育就无从开展。

很显然,这个故事一旦与“法定”的读者――处于本我期的二年级学生一接触,一定杠上了,老爷爷更是“摊上了事儿”――这简直就是与儿童为敌了。确实,我们有理由体谅老爷爷在设身处地为自己老有人孝、老有人敬考虑的同时,是否稍稍顾及孩子的生命特点,至少应该做到目中有人。

为了避免课文先在的“目中无人”教育观与儿童发生冲突,引发孩子“跟成人打仗”。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这样设计的:在阅读原文后,就自己的理解,分别对故事中的妈妈、孩子还有老爷爷的所说所做,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高喊“唱歌好也是好孩子,翻跟头好也是好孩子”的呼声中,老爷爷的形象岌岌可危。为了平息紧张,化敌为友,笔者婉转地问,老爷爷年纪大了,可能出门较少,听到的、看到的没有大家多,请小朋友学做老爷爷,来夸夸你认为可以夸的人。这一来,课堂就活了。小朋友学着老爷爷的样,有的叉着腰说,这孩子不但会唱歌,还会跳绳,真是个好孩子;有的捋着胡子说,这孩子不但会翻跟头,还会画画,真是个好孩子;有的拄着拐棍说,这孩子不但会帮妈妈提水,还会玩轮滑,真是个好孩子……孩子们自由的想象和真诚的表达,不但表现了孩子世界的真诚和自由,重新建构了道德价值和精神品质,同时也丰富了课文中三个孩子和老爷爷的形象,使整个教学充满了文学性和时代性。

二、化“险”为夷,由盲目救人向珍爱生命看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有篇课文叫《雪孩子》。故事讲在一个大冬天,兔妈妈要去外面找吃的,给自己的儿子小兔子堆了个雪孩子。雪孩子和小兔子成了一对很好的玩伴。后来,小兔子睡觉时,不小心引发了一场火灾,雪孩子奋不顾身地救出了小兔子,自己却融化了。雪孩子去哪里了呢?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

这应该是个童话。选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按其所承担的职能和价值来分,基本上是两种形式,一种是科学童话,它的本意在于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向孩子传送严谨的科普知识、科学原理,像《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等。另一种就是普通的文学童话,除了它独特的拟人化写作手法,在“文学就是人学”的文学精神及在传达人类最普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与一般写实文学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

粗一看,《雪孩子》一文,属于前者,即科学童话。如兔子妈妈堆了一个雪孩子,雪孩子在大火中救出了小兔子,自己却融化了,最后,他化作一朵很美很白的云。这些都符合雪从固体的有形(可作雪孩子的造型)到遇火融化成液体(自己却化了),最后从液体蒸发为气体(一朵很美很白的云)的科学原理。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恪守科学童话的科学性,雪孩子是不会动也不应该动的。童话创作中有一个原则,就是物性真实,你选择了这个“物”(包括动物、植物或是万物)作为童话的形象,就必须按照生活中这个“物”的特性、习惯、本性去行事,否则就消解了“物”带给人的联想和感动。失去了“物性真实”的意义,“物”死了,科学童话也死了。而《雪孩子》中,一边是强调雪孩子遇火必化的科学性,一边写雪孩子又唱又跳,飞快地跑,还能在大火中救人,这无异于作者自己否定了这个故事的科学性。

那么,这是个文学童话么?说真的,笔者从理智上一百次地承认这是文学童话,但从情感上实难接受文学童话的事实。因为,文学的本质是表情达意。这个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意呢?不难看出,这是个打着尊重生命的旗帜反生命的童话,一个怂恿孩子往火坑里跳的故事,这多少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宣扬赖宁救火的冷血。

笔者个人乐意承认并推崇舍己救人、舍生取义这一中华美德,但也始终认为,任何教育应该具有阶段性和侧重点。你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去挑千斤重担,情何以堪!你让一个雪孩子去救火,让一个泥菩萨去过江,居心何在!我们不禁要问,小白兔的妈妈出去办事,他爸爸呢?这村子里就没有另外人了吗?小雪人会救火,图画中不是还有很多大树吗?它们怎么傻傻地立着,难道这是在寓意社会的冷漠吗?

友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笔者在设计这课的教学时,重点增加了从情感的角度,出于珍爱生命的目的,让孩子们展开想象:雪孩子可以想什么办法,既让自己活下来,又可以把小兔子从大火中救出来。这么一说,小朋友们的金点子一个接着一个:有的说,雪孩子可以打 “119”;有的说,雪孩子可以请石头哥哥去救小兔子;还有的孩子看到配画中有一只小鸟,说是叫小鸟报飞信,请来大象爷爷喷水灭火;等等。最后,笔者和孩子们将故事的结尾也改成:从此以后,雪孩子和小白兔,成了一对最好最好的朋友。因为我们愿意相信,谁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宝贵、平等,能活,就绝不让死!

三、化“神”为人,让历史造型和时代表情对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文,说的是某一年某个山村,发生了一场洪灾。道路全部中断,村民被洪水所困,唯一可以逃生的是座小木桥,人们争先恐后,挤桥逃命。为维持秩序,村老支书,也就是文中的老汉,指挥逃生的一百多位村民排成队伍,依次奔上木桥。当水渐渐窜上来的时候,老汉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以党员的名义将他拉到队伍的最后面。后来,老汉和小伙子都被洪水吞没了。再后来,故事交代了死去的老汉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

接受美学理论告诉我们:一部文学作品的真正阅读,是作品潜在的召唤结构和读者阅读期待的相互作用。每一个阅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学识,包括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去填充、去对接、去理解文本中的空白点、意义处。在初读课文后,五年级的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个假故事,并且是个假得不能再假的故事。最集中的理由是一个父亲,在这种生死关头,在没有人检举揭发的前提下,根本不可能把好好排在队伍中的儿子拉出来,儿子也不可能会撇下老父亲不管,逃之夭夭。如果真是这样,这两个人都不是正常人,或者缺乏人性。

笔者以为,这个故事的主要“问题”在于故事的历史性和读者的现代性的相遇。笔者无端地认为,这是篇描写“”或者“”时代的豪情故事。回到那段峥嵘的岁月,身处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站在那座特殊的历史之桥上,笔者相信这篇文章中所描写的一家人(父子及后来出场的那位老太太)的言行是真实的,绝没有弄虚作假的企图。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舍己为人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信仰和要求。老汉之举,实属平淡,只要从冯骥才《一百个中国人的十年》中,随便挑个人的爱党忠党故事,都能把老汉貌似高大的形象比成七个小矮人之弟弟。

语文教育负有传承文化的使命。让学生了解《桥》所写的历史,正是语文教育搭建的通往文化之桥。记住历史,还历史以本原,本身就是这类文章成为教材的重要意义。因而,对于这篇故事中的历史“问题”,笔者以为,首要的是让学生毫不怀疑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历史的灾难远离红尘,更远离生命,鼓励孩子站在现在的角度,运用现代公民的理念,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如有的孩子说,老汉可以基于敬畏生命的理念,用“谁离桥近就让谁先走”的原则逃生,而不再用政治(党员及群众)决定生死,这样既利于抓住时间,追求逃生最大化,又能显出老汉的领导力和亲和力;有的孩子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唯己的,老汉不能以“长官”的身份,以权压人,以势欺人,以支部书记的权力充当阎王,任意剥夺他人(包括他儿子)生的权利,更不能在自己意欲鞠躬尽瘁的时候拉别人作垫背,即使是儿子。

四、化“假”为真,让名作导读和经典美文共存

在语文教材必须是文学经典理念的影响下,大量中外文学大师的经典之作,众望所归地走进了小学语文教材。受小学生阅读知识、生活积累和阅读时间等方面的制约,这些经典往往不是以“净经典”的姿态,而是通过“改经典”的方式走近孩子的。如一、二年级有23篇童话,其中20篇进行了改写。这种现象在中、高年级的教材中依然十分普遍,比如,入选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四篇童话《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有三篇进行了改写。因而,有人赋予其“篡改经典”罪之名。

笔者认为,无论如何,我们首先要感谢编者的经典意识,是他们赏识经典、爱惜经典,才有将经典引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可能;其次,我们要学会体谅,可能考虑到孩子阅读的实际,如识字不多,对有些内容的理解还有待生活的积累,甚至有些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造成孩子文化误读等,所以选择改写。另外,还应该考虑受教材总体对字数的制约等其他因素。而这一切,恰恰反映了编者对经典的正视和重视。如果非得将经典原文不动地引入课文,反而会造成对经典的窄化。试想,世界上经典文学作品浩瀚如海,灿若星河,如果选入教材的一定要原文原作,恐怕我们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放不下一本《红楼梦》。真如此,不光是排斥了其他文体的学习,让语文学习趋于萎缩、矮化不说,同时以经典之名拒绝了更多的经典走进教材,窄化了经典,无异于画地为牢,让学生成为经典学习的井底之蛙。

至于篡改,笔者觉得更是言过其实。篡改一词,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用作伪的手段对经典、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笔者认为,根据谁的作品改写,同改后仍然署原作者的名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给人的感觉是诚实的,客观的,无欺诈之嫌;而后者,用别人名字,强加自己的观点,曲解他人的意思,这就属于标准的篡改。进入教材中的经典,每篇作品下都标注着这是根据谁的作品改写的字样。如《丑小鸭》是根据安徒生的作品改写的。在这里,编者只是向我们推荐了这个名著,仅此而已。这里,编者充当的是红娘,自觉肩负起成人之美之责。

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将经典的改编完全当作是名著导读,或者是名作速读,通过原著节选读、全文读、某一章节比照读等形式,用“假经典”来叩开真经典之门,走进经典世界,未尝不是件薄种广收的喜事。

拿《巨人的花园》为例,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编者改写后的“假经典”与经典一块比照读。在比较中让学生感受“假经典”与真经典的异同点。如原著的题目《自私的巨人》和教材中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学生就各抒己见了。有的说,原著好,将巨人的特点一下子就说了出来,省得我们去提炼、去概括,一目了然。有的说,教材中的好,这样能引发我们思考:这个巨人的所作所为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是美的还是丑的?吸引着我们读下去。

改写经典,让“真容假貌”同生共存,从理论和现实上,为大量的经典进课堂提供了可能。

窃以为,语文教材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基本可以归结为历史性和发展性、传统性和开放性、共时性和历时性、中国性和西方性碰撞所致。如果换一种心境和视角,我们完全可以把其看作多元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各抒己见。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不再以有色的眼光去偏执、去苛求、去戏说,而是带着文化的包容去认同、去欣赏、去发展,把“问题”当作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话题,这不但是教育所幸、文化所幸,更是孩子所幸。

儿童经典故事篇3

这些重新诠释的故事都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番乐趣。首先,从在纽约的白雪公主到戴小红帽的小老鼠等故事中,我们可感到迎面而来的熟悉感,幡然醒悟后辨识出早已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的模型。而在我们认出后,又可感受到在故事的模型基础之上,又生发出很大的不同,茂密的森林已为现代街市所更换,公主与王子已落入凡间,做起了普通市民;而机智多谋的露比已不是等待狼来吃掉的小红帽。

在当代儿童文学的视野里,对童话故事的重写改编这一流行趋势,洋溢着颠覆传统、开放式创作与阅读等新特征,建立起色彩缤纷的后现代景观。这是伴随着家庭结构的转变和科技、媒体力量的强势介入,儿童文学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

一、《真正的丑小鸭》:对传统认知的颠覆

《真正的丑小鸭》是席斯卡与史密斯参照安徒生童话故事《丑小鸭》创造出的戏仿之作,将原本接近四千字的作品改写为一百来字的作品,外加两幅全页的插画。

《丑小鸭》中有一只相貌丑陋的小鸭子,因为长相丑陋受尽了折磨。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只美丽的天鹅。而《真正的丑小鸭》放弃了丑小鸭的浪漫幻想,回到了现实人间的故事本身。主人公还是那只丑陋的小鸭子,但是它已是由自卑变成了自信的鸭子,叙述的风格由平实的讲述故事,到对高雅天鹅理想的破灭,语言风格的夸张、滑稽都为作品注入了现代人的思想情绪特色,乃至故事结局的落差——从理想的高空坠落至残酷的现实,都是对原有文本的颠覆与戏仿。

后现代版本的《真正的丑小鸭》潜在的悲剧主题、结局,经由两幅怪诞滑稽和搞笑的插画,给读者以不同阅读体验与感受。长着锯齿的丑小鸭相貌奇怪,而围绕在页面四周的,则是以现实主义画风来描绘的其他野鸭,他们盯着中间这只丑陋奇怪的小鸭子。而丑小鸭还以不以为然的自豪眼光给他们以反击——我也看着你们。

二、《白雪公主》:经典故事的现代叙述

美国作家巴塞尔姆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是对家喻户晓的德国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戏仿。他用后现代主义手法,即用松散的片断拼贴的手法再现了这个童话。

小说中现代的白雪公主是个高个的黑发美人,与7个侏儒男人生活在一起。白雪公主为他们做饭、洗衣,当起了家庭主妇。但他们的头儿比尔却开始厌倦白雪公主。而白雪公主也厌倦“当家庭主妇”了,盼望有一个王子来救她。于是王子保罗粉墨登场了。虽然保罗身上还流淌着王族的血液,但他已是一个十足的俗人。而简是一个年轻的巫婆,因嫉妒白雪公主的美丽,编织了她的恶毒之网。最后,保罗自己吃了“毒苹果”—简准备给白雪公主喝的一杯有毒的伏特加吉布森酒。故事以白雪公主在保罗墓前为爱而死结束。

尽管故事也试图沿用经典童话故事中的“王子—公主”模式,但这已是来到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作品的情景放置到了现代背景之中。通过王子—记者,公主—家庭主妇的形象转变,以及他们的行为及活动领域的画面,来界定这些角色所处的现代生活情境,从而将故事的意旨转向现代社会中现实的道德判断,挑战和质疑了经典童话故事所建立的传统认知范畴。

三、Wait! No Paint!:文本运作的呈现与开放

经典童话故事《三只小猪》,近些年来已成为欧美儿童文学作家时常选用的创作蓝本。其中,David Wiesner于2001年创作的《三只小猪》是最新最有特色的后现代文本。故事架设在我们熟悉的那个英国民间故事的结构之中,但是作者又别具匠心地通过画面的跳跃和变幻,使三只小猪的既有文本穿梭于其他的童话故事如《鹅妈妈童谣》和《乔治和龙》之间,并把各自的童话角色拉提琴的小猫和保护金玫瑰的龙带回到《三只小猪》的现场,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童话故事。

这一改写的图画故事体现了童话文类的后现代反思,它对传统的叙事方式进行了质疑,故事中奇怪的声音不断呈现、紧张的故事结局却指向了另外的故事。最后的画面尽管充溢着温暖的黄色主调,但那平静背后是否仍然隐藏着紧张和不安?故事等待读者的继续想象与编织。

在纷繁的后现代社会中,儿童文学作家并未受后现代的种种特征所支配、局限,而且还利用了这些后现代条件,打破读者对传统故事模式的期待,承认儿童是天生的解构者,邀请他们和文本建立起强有力的关联。Wait! NoPaint!正是借助儿童文学新形式的创建,引领读者以充满趣味的方式理解儿童文本创作的方式。

四、结语:后现代之于儿童文学的意义

关于后现代主义存在着许多争论,有些人也认为儿童文学不必如此复杂。然而跟随时代的步伐,社会已进入后现代的趋势不容逆转。于是将儿童文学与文化变迁至后现代之间建立联系,这种强有力的关系在写作中延续,这不正是为儿童写作的本质。将儿童文学纳入到文学史版图,才有可能在艺术和文学上看见后现代趋势以回归,确认儿童文学在文学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后现代主义是以一种反叛现代社会文明的面貌出现,反对一元论、二元论,并对基础主义、理想主义等进行了解构与反叛,造成了一个纷繁的景观。于是人们不免产生这样的质疑,后现代主义之于儿童文学又能意味着什么呢?《真正的丑小鸭》中丑小鸭不会再变成美丽的天鹅,告诉我们理想不一定都会实现;《白雪公主》中主人公们离开了神秘的大森林,来到了现代都市社会,告诉我们英雄时代已悄然远去;《三只小猪》改编的高级之作Wait! No Paint!,我们甚至看不到结局,没有结局的故事,也许就是故事的最高境界,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儿童文学这一为儿童写作的文学,历来以美和真,感化教育儿童,陪伴儿童一起走向成长的文学,看似与这纷繁复杂的后现代景观显示出不和谐的步调。因为后现代叙述似乎将推翻浪漫主义所建构的童年本质论,童心主义所建立的美好童年,使他们一直努力保护、不断寻找的纯真童年受到威胁。确实有些作品的一些反英雄主义情节的出现,对于培养儿童的高尚情操有一定阻滞,但是从相反的方面说,退去虚幻的现实外衣迎回真实的现实,也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现实体验的真切之感,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共鸣也说不定。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代儿童文学并未受制于科技发展以及文学意义、叙述结构的瓦解与重建。相反,在某些方面来说,它积极地拥抱了后现代艺术的活力,并不断的创造挖掘新的表现可能。儿童文学故事结局的颠覆造就了阅读的多重可能性;内容对崇高伟大的消解更走向了写实文学,真正走进了生活;叙述的开放性……这些现象都是在力求尊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追寻社会进步之下的创造性成果与现实主义关怀。

另外,后现代的儿童文学从读者那里形成了新的诠释能力,使经典的作品拥有了一种适合读者阅读的开放,同时可以让它们在各时代不断焕发自身的新活力。这种开放式、多元化的后现代解读方式,更为我们重新审视并重建儿童文学的经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对于儿童文学来说,多元并置、适时常新,是适合儿童文学时代性品格的。这会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适合儿童的需要,这是时展下儿童文学的新趋势。

参考书目:

[1]培利·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M].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2002. 285-286.

[2]席斯卡,史密斯.真正的丑小鸭,[M].台北:三之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9.

[3]BruceWhatley. Wait! No Paint! New York: HarperCollinsPublishers, 2 001.

[4]DavidW iesner. The Three

Pigs. New York: HoughtonMifflin C

ompany,2001.

[5]Deborah Cogan Thacker, Jean Webb.儿童文学导论: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 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5.

儿童经典故事篇4

关键词:国学 幼儿教育 特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206-01

在我国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璀璨的文化明珠,光芒灿烂、流传千古。我们把这些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精髓称为国学瑰宝。之前一段时间随着西学渐进,国学的影响有所削弱,但现在国人对传统文化重新开始重视起来,觉得国学应该从儿童抓起,从幼儿教育抓起。学习是每一个儿童的本能,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机械记忆能力、学习能力与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一生中基本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这个时间段内有着扫描机一般的记忆,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身边一切知识,增强自己的技能。在这个学习的最佳时期,有目的地强化国学教育,能对儿童起到熏陶文化素养、开发智力技能、培养良好品质的作用。

我国国学内容博大精深,种类繁多,能够跨越千年流传至今的都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在我们国学特色的幼儿教育中,我们把国学一部分适宜儿童阶段学习的选取出来,与现代幼儿教育相结合,成为有特色的幼儿教育模式。在我们国学特色的幼儿教育模式里包括以下内容。

1 读国学―― 诵读经典篇目

幼儿的大脑几乎是白纸一张,初始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教学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形象生动。这个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里就专门编制了适宜幼儿教育的教材―― 《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文章简单易懂、短小明快、朗朗上口,文中的故事经典又易懂,配上与文中典故相符的童趣插图,适宜儿童直观形象为主的思维模式,方便儿童理解、记忆与吟诵。而高声朗读,有利于促进幼儿大脑发育、增强儿童记忆力的训练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2 演国学―― 歌舞民族神韵

幼儿性格活泼好动,兴趣浓厚却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不长。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都穿插很多活动:如武术、音乐、跳舞、表演等内容。我们国学特色的幼儿教育也是如此。我国璀璨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了民族特色的乐器声乐、富丽堂皇的王宫歌舞、长袖广舞的古代服装与锣鼓铿锵的传统戏剧等。在我们国学特色幼儿教育中我们截取其中的精粹部分,例如,让男孩们学习威风凛凛的武术、敲打喧天的锣鼓唢呐,女孩子练习飞天歌舞与古筝、琵琶、二胡的弹奏等等,这些特色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与歌舞中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得到民族艺术熏陶,也使我国的传统艺术得以传承。

3 绘国学―― 领略国画精髓

中国画在世界绘画历史长廊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自成一派极有特色。写实派的工笔画与写意派的泼墨画,都与西方画派截然不同,蔚成一家。尤其是山水画、水墨画更是一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中国名画中诗情画意给人留下许多精彩的故事与无限的想象空间。在幼儿教育阶段,可以让儿童学会欣赏中国画的独特风味和构图模式,了解中国画的种类与历朝历代著名画家的有趣故事。如,在《戴嵩画牛》的故事中,小小牧童就能根据常识指出了知名画家的牛尾巴画错了,名画家也虚心接受知错就改。这些故事都对幼儿很有吸引力。同时我们国学幼儿教育课中也让孩子们提笔沾色,临摹名画,随意发挥。

4 书国学―― 侍候笔墨纸砚

讲到国学,不能不提我国的书法。我国的书法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分门别类源远流长。历史上涌现了很多的书法大家,他们练习书法的故事生动有趣,他们留下的墨宝至今令人倾慕。就算是打印机与电脑结合能制造各种各样的字体的今天,能够写一手好字的人仍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在我们国学特色的幼儿教育中,可以通过展示毛笔、墨条、宣纸与砚台―― 这些古代的文房四宝,让孩子们了解我国古代与近代读书人的写字方法。课堂上,我们也不要求孩子们练习什么隶书、篆书、楷书、行书、草书,也不要刻意临摹柳体、颜体、王体、欧阳体,只要他们拿着毛笔蘸着墨汁,在描红薄上,勾勒出横撇竖捺弯钩,就足够他们亲身体验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5 行国学―― 养成传统礼仪

在浩瀚如海的国学典籍中,蕴含着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我们在我们国学特色幼儿教育模式中,选择一些初始的、简单的来指导儿童的日常行为,从而形成幼儿礼仪规范,让他们学会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做一个文明懂事的孩子。例如《弟子规》就是一部讲基本处世礼仪的儿童教材,一开始就提到“父母呼,应勿缓”,孩子们就知道,亲人、师生、朋友之间相互见面要打招呼,学会了国人处世的最基本礼仪;书中还提到“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孩子们学会了养成尊重长辈的良好习惯,在日常走路、交往时,要让长辈先走,让师长先坐,在吃饭的时候不要抢食、独食。同样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孔融让梨”让孩子们学会相互照顾,相互谦让,“曾子杀猪”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人要言而有信,一言九鼎,才能在世上堂堂正正立足。幼儿礼仪的养成不是靠棍棒与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运用国学指导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在幼儿教育环境设计上布置上我国的琴棋书画,凸显浓厚的民族特色,虽然许多国学内容要等孩子们长大后才能理解,但是“幼儿不解歌吟事,种粒冬埋春复苏”,等到他们慢慢长大,他们会对幼儿时期学到的国学知识有越来越深刻的理解,慢慢地领略到国学熏陶,国学的味道会从他们的生活中点点滴滴渗透出韵味来。

总而言之,将国学经典带入幼儿教育中,把国学经典与玩,与学习结合起来,能有助于开启幼儿的语言智慧、培养幼儿良好的预感,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我们国学特色的幼儿教育,会为儿童的未来人生增添一抹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让他们成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参考文献

[1] 陈海鹰.本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J].华人时刊(中外教育),2011(4):45.

[2] 许玉蓉.幼儿园实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J].东方青年・教师,2012(4):47.

[3] 宋远辉.研究国学教育 弘扬优秀文化[J].无线音乐,2011(2):13.

儿童经典故事篇5

[关键词] 《夏洛的网》 经典文本 审美接受

批评家保罗・亚哲尔说“孩子们喜爱的故事,就是‘爱’为主题的”(292),美国作家E・B・怀特(E・B・White,1899―1985)的经典童话《夏洛的网》Charlotte’s Web,1952)便是这样的故事。在农夫查克曼的谷仓里,小猪威伯和大灰蜘蛛夏洛结为知己。为了帮助威伯避免被人制成圣诞节熏肉火腿的厄运,夏洛在蛛网上织出了一个个赞美威伯的文字。“好猪”、“杰出”、“光焕”,神秘文字的陆续出现使人们开始对威伯另眼相看。直到在全县的集市上,蛛网上的“谦虚”令威伯赢得了集市的特等奖章。查克曼终于决定永远饲养威伯。小猪的性命保住了,然而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温馨感人的故事不仅广受儿童读者好评,亦不断获得影视界的青睐,它曾经在1973年被改编成动画片,2006年,派拉蒙影业公司再次将其搬上银幕(此片的中文片名通译为《夏洛特的网》)。

一直以来,把儿童文学经典改编成电影作品,在业界并不鲜见。对制片方来说,经典之所以形成,乃是因为它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受住了时空变迁和阅读趣味转移的考验,因而,改编自儿童文学经典的影片,其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在获得不同地域、年龄、性格的儿童观众的认可方面,更加具有保障性。此外,就影片的接受者(主要是儿童观众)而言,电影对现代传播手段的全方位运用、它有别于文字的声、光、色、像等表达形式,更易于唤起欣赏的兴趣,令儿童观众对经典文本的审美接受更迅速、直观、有效地完成。因而,近年来,不论在西方还是中国,以儿童文学名著作为剧本来源似乎日益成为儿童影片制作界的主流。《查理和巧克力工厂》(2005)、《夏洛的网》(2006)、《宝葫芦的秘密》(2007)、《男生贾里》(2009)、以及即将推出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些或票房口碑俱佳或备受瞩目的儿童影片均改编自同名著作。

既然电影改编文本不但在内容上汲取了传统文字文本的精髓,而且在形式上又具有文字文本无法企及的优势,那么,是否便可以认为,电影欣赏能够取代文字阅读,成为儿童对经典文本进行审美接受的主要手段呢?理性的观察者显然会给出否定的答案,至少,阅读在提高儿童的文字表达能力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那么,除去这显而易见的原因,还有什么更深层的理由呢?我们不妨以《夏洛的网》为参照,从儿童审美接受的角度探索这一问题。

一、感官的愉悦与心灵的愉悦

尽管不同年龄、性别、性格、智力的儿童对艺术品的审美接受必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这些相异的表现仍以共通的审美心理为基点,那就是在与艺术的亲近中获得愉悦感。所以,不论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还是在其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都能够使儿童在接受的过程中收获喜悦。可是,细加讨论的话,我们又会发现,当面对这两种内容相近而形态相异的审美对象时,儿童获得愉悦的方式、程度及效果又不尽相同,因而其审美趣味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这一点在《夏洛的网》中表现得极其明显。

在电影《夏洛的网》中,谷仓里的动物们和农场里的人们都过着E・B・怀特所构想的生活,也就是说,在情节编排与人物设置方面,电影文本与文字文本大体保持一致。但是,二者的叙述风格却存在明显差异。首先,电影的节奏更加紧凑。例如,原作中一些与故事主线关联微弱的情节(如《夏天》、《家常话》、《蟋蟀》等章节)都未在电影中得到表现。其次,电影的情节更为跌宕起伏。例如,在表现芬救威伯、威伯逃跑、人们对蛛网的惊奇、老鼠与小猪的交谈等情节时,影片的处理方式是,摒弃原作舒缓的散文式笔法,把表现主体置于强烈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戏剧张力造成观众的接受心理在紧张与轻松之间的起落。又如,影片增加了两个可笑的角色――两只觊觎玉米地的乌鸦,并围绕这两个角色演绎了几段情节――乌鸦对稻草人的恐惧心理,以及乌鸦与老鼠谈波顿之间的恩怨,其目的主要也是在于增强情节的曲折性和刺激性,,上述风格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与电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有关,因为它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鲜明的形象和明显的戏剧冲突进行艺术表现,使儿童观众获得视觉、听觉的强烈印象,从而享受到审美愉悦。也就是说,在电影欣赏的过程中,儿童的审美接受主要表现为感官的愉悦。

与电影文本主要诉诸于直观、明确的印象相较,文字文本则更多的诉诸于心灵的感受。就经典作品而言,其魅力的形成除形象与情节之外,往往更在于文本内在的意境。这种意境,难以用可见可闻的形式呈现出来,只能通过对文字的咀嚼,凭借接受者的想象力、联想力被感知、被体悟。因而,儿童对文字文本的审美接受,会表现为一种感受到朦胧意境的心灵上的愉悦。《夏洛的网》的电影文本是明快、诙谐、曲折、煽情的,但鲜活的形象、紧凑的情节都没能传达出原作含蓄隽永的诗情画意。在怀特笔下,谷仓虽然住满家禽、家畜,但电影着重表现的充满生命的热闹并非作者表达的重点,相反,他极力书写的却是生活的“宁静”。例如,他屡次写到谷仓中的“太平气氛”。

谷仓很大、很旧,一股干草和粪肥的气味,混杂着疲劳的马的汗臭味和耐性的牛吐出来的香喷喷的气息。这是一种太平气味――好象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有坏事发生似的。

暮色笼罩了查克曼家的仓房,带来一种太平气氛。芬知道晚餐时间已近,可是她舍不得离开。燕子静静地飞去飞回,穿过门框,为她的孩子们寻食。在大路的那面,一只鸟在唱,“回铺未?回铺未?”蓝伟在一棵苹果树下抽烟斗,动物都嗅到了那熟悉的烟草味。

他也以最动人的笔调书写威伯对静谧环境的感受:

黎明前半小时,威伯醒了,倾听着。仓房里仍然很黑暗,羊群躺着不动,连鹅都很安静。头上主楼中没有东西移动――牛在休息,马在打瞌睡。谈波顿也已停止工作,不知干什么去了。唯一的响声是房顶上前后摆动的风向针的轻微磨擦声。威伯喜欢此时的仓房一恬静、宁谧,等待着光明来临。

他还指出,动物们之所以信赖芬,那是因为她“又安静又和气”,因为在“每个漫长的下午,她静静地坐着、梦想着、听着、看着威伯”的缘故。没有冗长的句子和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奇异形象的描摹和强烈情感的传达,语调是如此的简洁、朴素。然而,正是在这平易温暖的叙述中,农场生活那恬静、安宁、舒适的画卷渐渐展开,使儿童读者不仅品味有趣的故事、动人的友情,更感受到文字所构 筑的充满诗情又精妙隽永的意境。从这种感受中所获得的审美愉悦,尽管并非来自直观的形象对感官的直接刺激,或许连接受者自身都难以明晰地对其加以言说,但它却能如和风般长久地在读者思绪中飘荡――这诉诸心灵的更持久、纯净、深沉的对美的倾慕。而这份诗意的情怀,若非通过文字的阅读实难生成。所以说,与注重形象的电影欣赏相比较,文学阅读更有助于儿童纯正审美趣味的形成。

二、被动的接受与主动的探索

在电影文本和文字文本的接受过程中,审美主体所发挥的主体性也存在显著差别。儿童对电影的欣赏,主要通过绚丽的声色光影获得感官的享受,其审美活动的基础是早已被制作者定型在屏幕上的形象、情节、场景等。再有,电影欣赏这种审美活动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全情投入的儿童观众不太可能有太多思考的空间,因而更倾向于对文本明确表达的要素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所以,其对电影文本的审美接受难免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也因为这种被动姿态存在的必然,当电影编剧对经典作品进行改编时,便会有意无意地对文本所探讨的主题进行定型化和强化,从而使儿童观众在受到拘限的时空中明确把握文本蕴涵。这样,呈现在其审美认知中的文本意义就极可能是明晰而单一的。

与对电影的被动接受比较,在文字阅读中,儿童拥有更多的审美主动权。例如,他们必须借助自身的想象力、判断力、逻辑分析等能力构建形象、理解情节,这样才能使审美活动得以完成。此外,由于文字文本的接受时间可以被随意地暂停、延伸、重复,所以,儿童读者更有机会在反复、细致的阅读中,自主领悟经典文本超越表象的深广蕴涵。文字阅读赋予儿童的此种自主性,亚哲尔曾在《书・儿童・成人》中引述歌德对童年阅读经验的描述的加以证明,“我经常把阅读所获得的东西,加以消化重新改造,为了这样的事,我拼命的思考,一点儿也不觉得厌烦或劳累”。正是这种主动的探索,使文字文本,尤其是经典之作,更容易在儿童的审美认知中呈现出意义的丰富性或多元性。

审美接受方式的差异所导致的文本意义的单一性与丰富性的区别在《夏洛的网》中亦有明显体现。就叙述方式而言,文字文本与电影文本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叙述者的存在方式。原作中,尽管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对故事进行全方位地讲述,但这位叙述者基本上遵循“只描述不评价”的原则,极少针对事态的进展、人物的行为、环境的变迁发表议论,他的主观意见总是缺席,他的踪迹似乎难以寻觅,但又好象无处无在,因为在字里行间,他丰富的生命体认总在若隐若现地闪耀:甘愿为朋友献身的灰蜘蛛,那是对高尚友谊的赞美:秩序井然的农场生活,那是对安宁境界的向往:“三点到四点,他打算静立不动,默想生命的奥秘”,这是探索宇宙奥妙的冲动:“蟋蟀们觉得向世人警告夏天不能常驻是他们的责任。就是在一年中最美丽的日子――在晚夏转为初秋时――蟋蟀们也在散布关于凄凉和变迁的谣言”,这是对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思索:“一棵沼地中的小枫树听见蟋蟀唱,急得浑身变成鲜红色”,这是应对变幻世界的幽默。总之,这位寡言少语的叙述者总是不经意地在简洁有趣的动物故事中传达丰盈的生命感悟,儿童也只有通过细致的文本阅读,才有可能在字里行间和这份丰厚美好的生命体味相亲近。

与文字文本中叙述者暧昧的存在状态不同,电影文本叙述者的存在极为明确,他以旁白的形式出现,时时对故事发表评论,而这些评论都在一定程度上使故事的主题更为明确。例如,当芬把威伯送进舅舅的谷仓时,叙述者说道:“用力吸气,你就会知道那是个有很多活物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那里充满了生命。这个谷仓需要一只猪,只是还没人知道这一点”。此处明确地暗示出谷仓动物之间情谊的缺失,不仅为后面的故事奠定了发展基调,亦使赞美友谊、向往真情的主题呼之欲出。在影片结尾,叙述者再次议论道:“……在一些小细节,他们(农场中的人们)开始不一样,更加友善,更加体谅。动物们感觉也不一样了,更亲近。他们友情的温暖让他们走过漫长的冬天。他们以一种友善的姿态表示不同寻常的耐心和信守诺言”。这番议论以旁白那不容质疑的声调,明确提出友善、承诺、情谊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了高贵的友爱、高尚的情感在儿童观众心中的印象,从而使故事主题的传达得以顺利完成。但是,尽管这位权威的叙述者为儿童的审美接受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但同时,这种权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儿童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机会。使故事蕴涵在儿童的审美认知中成为确定的、单一的。

儿童经典故事篇6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下设三个校区:“老字号”北街校区、“青年号”罗塘校区、“儿童号”城南校区,三个校区都因地域因素,天生玲珑型。小微的空间巧遇教育的微创意,便有了校园空间变形记,怎么变,变向何方,我们经历了对话、构建、表达和融合四个阶段。

对话:寻找通向儿童的密码

与大师的童年对话。我们静心品味大师经典作品中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触摸传统儿童生活中那些宝贵、丰富、充满精神意味的童年意象,寻找通向儿童世界的密码。鲁迅的“百草园”、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曹文轩的“草房子”等等。对童年的认知,有了这份对传统的穿越,自由、快乐、诗意的童真、童趣成为校园空间变形的核心要素。

与自己的童年对话。教育的对象是儿童,校园空间变形的目的是为了儿童,没有深刻的、缺乏自省意识的、经由自身的童年生活出发建构起来的对儿童世界的体察,对儿童的认知则必然会走向空洞与浮华。反刍自己的童年生活,与自己的童年对话,可以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儿童世界的丰富与高贵。

与当下的儿童对话。努力从“长大了的儿童”的儿童视角出发,认真、严肃、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当下儿童的生存困境。于是,我们便有了关于“儿童站在校园正中央”独到的理解,有了儿童版的校园模样:欢乐谷、梦工厂、图书馆、生态园。我们找回了童年应该有的样态:简单而不失丰富,开放而不失神秘,真实而不失梦幻。

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童年之间的对话,形成了我们对区角概念的建构:在校园主题功能区之间的边角区域,通过赋予其特定的教育元素,创设充满童趣的教育情境,让儿童嬉戏、担当、分享、探究于其间,这样的边角区域就成了校园的区角。它小巧而灵活,实现了教育的“无中生有”,让教育更具儿童味;与新教育的对话,有了我们对区角课程的勾勒,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在校园里生长。寻找通向儿童的密码,让我们的行为顺应儿童、唤醒儿童、发现儿童,让儿童在区角里遇见、生长。对话之中,我们有对教育行为的反思与悟道,更有对教育诗意的解读,鲁迅先生说过“儿童最像诗人”。最终,我们有了一份约定:于诗意里蹲下,聚焦儿童版的校园区角。

构建:让区角摆渡童年的

美好

区角构建,在适合儿童的教育语境下,选择、建立适切的意像,形成艺术性和教育性兼具的教育空间。我们循着以下路径:

路径之一:基于儿童好表现的心理,设立“我要登台区”。 “儿童号”城南的校园里,“有才你就来”的墙壁区角,在这里,每期展示三十个孩子,挑战周期为半月,下一期的孩子必须选定一个挑战对手,以自己的单项积分超越对手,赢得展示的机会。在这里,每个孩子都可以遇见最好的自己,每一朵花儿都可以绽放。“青年号”罗塘校区,“诚信书屋”主人的申请,在诚信书屋里,清晨、午间、傍晚,小主人整理小屋、盘点流转量、好书推介,事事用心。每一位访客,驻足其间,自行阅读,自动放回。在这里,一个顽劣的孩子因为有了这份担当而变得安静、有责任心。

路径之二:基于“做中学”的理念,设立“实践体验区”。城南校区的“开心小农场”“手指上的阅读”,罗塘校区的“院墙上的生态园”“竹窗对弈”,北街校区的“国学园”都成了孩子们的乐处。开心农场里的播种、施肥、浇水、收获,生态园里的创意种植、小鱼和虾及其他小动物之间的生存状态,让孩子们喧闹的心有了寄放,动植物的生命唤醒了孩子的生命意识。园子里,孩子们会通过观察、咀嚼,获得某种植物是甜的认知;园子里,兴趣相同的孩子可以跨越年龄对话;园子里,孩子们有了二十四节气的认知、有了动植物习性的了解。为了向来宾推介,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植物电子身份证。

路径之三:基于“一景一故事”的思考,设立“经典浸润区”。走廊的尽头、楼梯的拐角、亭坊之间,都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意像:“夏洛的网”“稻草人”“草房子”“大象学校”等,让孩子在移步换景之中对话经典,感受“书”是甜的,感悟“书香是最迷人”的味道,与经典结缘,存储好习惯,为幸福生活奠基。校园里,“小豆豆”经常可以猫在“草房子”里,感受美的多样性,仰望“夏洛的网”、伫立于“时代广场”,颠覆传统的“鼠”的印象,重构“鼠”的智慧、

善良。

表_:梳理心灵穿越的记忆

区角里,留下了孩子们心灵穿越的记忆,有欢愉、有哀伤、有流连、有沉思,用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梳理、留存美好的瞬间,定格成永恒,对于儿童来说便是弥足珍贵的。

罗塘校区的诚信书屋里,有了一个九岁孩子新书的故事。一本书的故事,让课程的“私人订制”成为可能;一本书的故事,记录了一个作家和孩子的美好约定:PK写书,争取合著出版。一本书,氤氲了阅读的力量,乐乐书吧里,校园小作家的专用书架推出,书架上有这个孩子“读过的书”“正在读的书”“想读的书”“自己写的书”。生态园里,有孩子们自编、自创、自演的园子童话剧,剧里有:一条小鱼突然沉入水底,五年级孩子创作的《小鱼殇》情景再现。有“你说我猜”的校园植物竞猜游戏。生态园里,还有低年级孩子观察小蝌蚪,记写的《小蝌蚪变形记》。生态园里,有孩子们心仪的“快乐游考”。小小区角,留存了美好,留住了穿越的美丽。

融合:让区角在课程里远行

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致力于草根式、校本化。于是,我们聚焦区角课程的创生与构建。让区角课程成为“实验创新,小中见大”之“实小”的注脚。

一个区角,就是一个课程。城南校区“手指上的阅读”,实现了“快餐式”阅读走向“营养式”阅读,区角阅读走向特色阅读的跨越。沙石、碎布、绒线、植物皮、蛋壳等都成了孩子们创作的材料,经典中的人物形象在孩子的手中重构、再现,心、脑、手的联动,让阅读、劳技、绘画、科学牵手了,学科壁垒在“手指上的阅读”中消融,课程整合无痕落地,核心素养由此生长。目前,我们正在推进从区角构建走向“特色课程项目”建设工作,规划形成了“一中心(城南葡萄园)、两长廊(向阳长廊、花开长廊)、三个主题厅(绿拇指陈列厅、追风筝故事讲演厅、城南

旧事荣誉展厅)、四大主题馆(文学名人馆、名著体验馆、儿童绘

本馆、主题创作馆)”。“手指上的阅读”的实践被《人民教育》发表

推介。

一个区角,就是一段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院墙上的生态园”生成了:“悠悠桂花香、淡淡桂花韵”的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孩子们在知桂花、赏桂花、拍桂花、摇桂花、写桂花、绘桂花、咏桂花、学桂花、品桂花的课程里,桂花嵌入孩子们的记忆,无论去向何方,总能想起校园的桂花树,想起桂花树下的故事。“开心农场”续写了“葫芦”课程。种子课程、种植课程、收获季课程、葫芦创作课程、葫芦拓展研究课程。孩子和葫芦一起成长、致远。万年台里“古戏台”上,孩子们穿越百年的办学历程,谛听先贤们的声音,传承戏曲的精髓,萌生了担当戏曲传承人的梦想。在这里,实小校友――姑苏“荷言旗袍”的主创人,和孩子们分享如何将旗袍和昆曲融合,形成独到的“荷言旗袍”的韵味。藉此,将旗袍带向国际舞台。

不知校园何处“趣”,只拣儿童多行处。校园里,能有些许让孩子徜徉其间、诗意行走的区角,让孩子穿行于区角课程,浸润童趣,捍卫童年,理应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指向。

儿童经典故事篇7

特别鸣谢/壮妈订妈精彩童品推荐

《安徒生童话》典藏版精选集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

全套分上、下两册,每册定价:49.80元

适合年龄:3~9岁

这是今年童趣出版社隆重推出的全新编制的安徒生童话故事集,其中囊括了这位伟大的童话家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品,如早期充满绮丽幻想和乐观精神的《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中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国王的新衣》;后期的《坚定的锡兵》等10个安徒生最精彩的童话故事。书中文字和图画的相得益彰,完美地体现了安徒生童话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

整部书籍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每个故事的插图。因为他们都是来自意大利不同的绘画大师之手,让我们和孩子在阅读的同时更可以感受到艺术的力量。而最贴心的地方,就是每个故事结尾处的归纳和点评,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在亲子共读中,更可以帮助家长有重点的引导孩子从中学习和领悟。

童话绘本

《小皮斯凯的第一次旅行》

21世纪出版社1本定价:24.80元

适合年龄:3~9岁

这是二木真希子的一本著名手绘童话,一本关于成长、历险、鼓励的图书。

主人公皮斯凯是一只善良、勇敢、喜欢冒险的小松鼠,当她长大需要脱离父母的保护时,小皮斯凯背起她的行囊一个人踏上了旅途,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小皮斯凯很坚强,总是以充满好奇的心态积极面对,而爱护小动物、尊重自然的行为,不仅让小皮斯凯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更是让在读书的时候已经跟小皮斯凯合一的孩子,受到了最好的教育。所以在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你不妨问问:“如果你遇到了这种困难,你要怎么办啊?”相信小皮斯凯那种积极向上、勇敢独立的态度、和自然共生的思想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着宝宝。

《经典中国童话美绘本》系列丛书

中国和平出版社全套共8册,每册定价:6.00元适合年龄:3~6岁

还记得“小猫钓鱼”、“曹冲称象”、“三个和尚”这些传统的中国本土童话吗?《经典中国童话美绘本》系列丛书,精选了8个被一代代传诵的儿童故事,其中既有古代贤人智慧的体现,也有当代儿童美德教育的理念。

《经典中国童话美绘本》是一套针对低幼宝宝设计的丛书,为了更好地适应小朋友的需要,书中以幼儿偏爱的图画、语言,将一个个经典童话重新演绎。整幅的画面色彩鲜艳、活泼,场景丰富但并不混乱;每页一句的文字描述,简单而生动,让小宝宝很容易理解,适合幼儿把玩和亲子共读。

就让我们与宝宝一起,再一次重温这些古老而又美丽的经典童话,在神奇的童话王国里尽情地畅玩梦想吧!

《天线宝宝开心乐园》双语故事书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 中英双语全套共4册

每册定价:10.00元适合年龄:0~3,3~6岁

大名鼎鼎的天线宝宝来了!在全球家喻户晓的儿童剧集“天线宝宝”,现在精选成册,推出《天线宝宝开心乐园》双语故事书。喜欢戴帽子和装酷的迪西Dipsy、个子最高也是最绅士的丁丁Tinky Winky、最快乐、最爱笑的拉拉Laa Laa以及喜欢跳上跳下的小波Po,这四个简单、稚嫩,永远快乐热情的天线宝宝,为孩子们带来了“雪宝宝”、“好好睡吧”、“大家轮流穿裙子”、“拉拉的球”等等好多简单又有趣的故事,以他们的热情、好奇,带着孩子一起去发现,一起去玩耍,让孩子在欢笑中成长。

《天线宝宝开心乐园》共有4册,每册包括3个长度差不多的故事,每个故事部很简单,文字只有短短的一行,画面上会标出重点的词,画面也都是电视片中的场景。但与之不同的是,书中在每个故事的结尾处都会有3个简单的问题,如“拉拉的球是什么颜色的”“小波的喇叭能发出什么声音?”让宝宝更加认真地听故事,有助于提高宝宝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而现在你要做得就是,快快翻开书,因为,天线宝宝的故事马上就要开始了……

《山林童话》系列故事书

少年儿童出版社 全套共3册,

总价:45.00元适合年龄:0~3,3~9岁

这是一套童趣盎然和充满爱心的作品,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在75岁高龄之际创作的一组童话新作,全套共分3册,有体现友情的《核桃山》,真情故事《栗子谷》,以及充满温暖亲情的《红枣林》。书中通过描写生活在山林中的小熊笨笨、小松鼠优优、小猴灵灵的故事,为孩子展现出一个美好、温馨、正义、和谐的世界。

书中大量形象而贴切的比喻,让山林中的一切都变得千姿百态,好像都有了灵性,充满了趣味。五彩缤纷的画面,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融入了活跃的大自然,学会珍惜、尊重和分享,真切地感受着心连心的温暖。

迪士尼梦幻仙子之巨幅绘本系列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

大16开,48页全彩全套共2册,每册定价:19.80元

适合年龄:4~8岁

美丽、善良的小仙子是每一个宝宝的偶像。《迪士尼梦幻仙子系列》由园艺仙子莉莉、动物仙子贝卡、绘画仙子贝丝,以及修补仙子、光仙子和水仙子,为我们共同展现了一个充满神奇和魔力的仙子世界。

儿童经典故事篇8

[关键词]儿童文学 动漫 改编

儿童文学以其独有的魅力,使得动漫改编成为潮流,并和原作一起,共同影响儿童的观赏及其成长。动漫作品运用儿童文学的形式是改编,改编的原因从艺术上看,儿童文学已经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从商业上看,儿童文学形成了大批的潜在观众。但动漫作品的文学性缺乏重视,“你们的影片形式都很好,就是文学性不强”1980年代初的问题,在当前的动漫实践中仍未解决。在电影界,电影文学也被认为是“国产大片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动漫作品有着良好的关注少年儿童的传统,其自由表现的艺术本质,比其他文艺样式更加符合儿童的审美需要。

以下讨论儿童文学在动漫作品的运用问题,着重于儿童文学为动漫作品提供的文学性。熟悉于此,有利于国产儿童动漫的发展,还将对动漫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追求美好理想及教育性的主题

现代儿童文学定义的要素在于为儿童创作的、适宜儿童观看两大方面。而前现代阶段的一些文学虽然不是专门为儿童创作,但因其在书面或口头的改编后适宜于儿童观看,如《西游记》也被归为儿童文学的范围。在这些儿童文学中,主题表达总是积极而健康向上,为实现美好理想而服务的。“从此,他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是童话故事常用的结束语,观众百读不厌。在人类美好的爱情模式及人生理想模式上,儿童文学及相关动漫作品都做了生动的再现。

二元对立的主题模式,是哲学上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叙事作品中的表现,也是生活中对事件是非、人性善恶的抽象归纳。诸多童话和寓言都侧重善恶矛盾的建构,如童话里的白雪公主、灰姑娘及其反方继母和王后,寓言里的狡猾狐狸及其相对立的善良的动物们。动漫作品在商业环境中生存,总是偏爱戏剧性矛盾即有正反双方戏剧性冲突强烈的文学素材。这一类的儿童文学首批和持续地进入动漫领域。剪纸动画长片《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取材于《一千零一夜》设置了王子、阿拉丁等正面角色,大反派是亚洲男巫师,结局是王子和阿拉丁依靠女巫的帮助,打败了男巫师,分别获得女王和公主的爱情。《白雪公主》、《花木兰》《宝莲灯》等,都把反对敌人作为故事的动力。二元对立的主题模式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演绎着追求美好、自由、爱情、保家卫国等思想,把生活中的不公化作邪恶,让正义和善良的代表获得拯救。动漫作品继续发挥着来自儿童文学古老的梦想。

儿童文学及动漫作品中的教育性备受关注,甚至是评论其成功的一个标尺,这是和儿童特有的成长发育相关联的。对儿童而言,教育性侧重在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在儿童成长上,提示儿童遵从长辈的有益建议,以便远离不测《小红帽》就传达了这样的思想。

儿童文学的主题在动漫作品中出现了解构和颠覆的现象,它们以成人观众为主,以搞笑甚至表现为能事,如《白雪公主续集》等,属于非主流作品,接受面较为局限。

二、幻想故事情节与叙事语法

从远古到当代,从婴儿到老年,人们无不沉浸在故事之中。在故事之中,人们获得生活的知识、抒发人生的情感,寻找和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国。

1、幻想世界的创造

动漫作品因其创作方式的特殊性,本质要求注重幻想世界的创造。这一点在动漫发展的早期阶段,就被认知和运用。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和神话等类型的儿童文学都是动漫作品重要的改编对象,支持了动漫创作,推动了动漫作品的形成和发展。仅就动漫长片而言,包括《白蛇传》《大闹天宫》《辛巴达七海传奇》《红孩儿大战火焰山》等。神奇的故事给动漫作品带来了最大的生命力。

儿童文学在动漫的细节设计方面也贡献巨大,扫把、仙杖、水晶球、魔镜、神灯、飞毯、装水的月亮《有求必应》、秋千似的月亮(鼹鼠的故事》)等,都以其绮丽的幻想,丰富了动漫作品的魅力。

2、叙事语法的贡献

法国格雷马斯让叙事作品的叙事,如同语言中具有普遍语法结构的句子一样,成为语义分析的对象。他把行动划分为4个:即产生欲望、具备能力、实现目标、得到奖赏。从而建立了叙事语法。如《灰姑娘》童话及改编的动画电影

a灰姑娘失去父亲,在继母家里受冷遇;b仙女的出现;c灰姑娘参加舞会,并与王子一见钟情;d灰姑娘匆忙离开舞会,遗失了一只水晶鞋e灰姑娘试穿鞋成功与王子喜结良缘。

上面是《灰姑娘》的主要故事情节,a是“产生欲望”,灰姑娘需要改变被冷遇的现状。b是“具备能力”,仙女出现,给灰姑娘带来华丽的穿着和出行的马车。c是“实现目标”,灰姑娘参加了舞会,赢得了王子的青睐,目标实现。d是铺垫,把故事转向美好的结局。e是“得到奖赏”,灰姑娘和王子喜结良缘。

在一些动漫短篇作品中,儿童文学单线索叙事的简洁性特点、多次重复的特点,被很好地继承着。这当然有利于保存原作的古老信息,并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

三、角色的道德意义和形象设计

儿童文学以自由的想象,虚构出众多有别于现实的角色。儿童文学以间接的想象来复活角色,动漫作品则直接地展示角色。在角色的道德意义和形象设计上,儿童文学为动漫作品提供较多的启示。

1、角色的道德意义

角色的道德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艺术典型性的体现。通过正反角色的设置,也就传达着教育性的需求。如代表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教育儿童刻苦学习技能,拥有真才实学。儿童文学以及动漫作品里的被压迫被侮辱者,必定获得美好的结局为他人(亲人)、集体、国家、人类造福献出生命的,必定受到颂扬。这里有体现的是人际之间的道德。

生命之间、生命与生存的环境之间也存在着伦理道德,万物有灵、众生有性的观念让万物具备言说权利的机会,幻想的扩张让宇宙进入观者的视线,外星人和地球人的关系,也需要道德的约束。传统的儒佛道及新生的生态伦理学,为此类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思想资源。

动漫角色承继着远古流传的信息,众生平等、万物胞与、天人合一。被世俗利欲掩盖了的现代人,经由儿童文学及动漫作品角色道德意义的提示,将会逐渐重现最初美好的记忆。

2、角色的形象设计

儿童文学为读者提供了各类角色的描述,激发我们的联想。动漫作品的优点之一就是让文学形象变成具有生命的直观形象,但有时存在与原作不符的问题。如孙悟空在小说《西游 记》中有学仙的形象、美猴王及齐天大圣形象,以及取经路上的和尚形象。而在各种《西游记》动漫改编作品中,孙悟空形象众多。或者僵化,或者肆意发挥,与原著相去较远。《铁扇公主》的孙悟空头大眼大身小腿长,受到了米老鼠的影响。《大闹天宫》奠定了观众眼中的孙悟空形象,头带金箍、穿虎皮裙、拿金箍棒;受京剧脸谱影响,脸部两个圆,宽额头,显示出勇敢和智慧。《红孩儿大话火焰山》的孙悟空去掉虎皮裙,儿童化明显,顽皮、说大话、流行口语多。《最游记》师徒四人的形象颠覆了以前造型,改造成了现代式青年。

经典童话女主角存在定势写作的现象,宣扬女主角必须拥有受苦受难的经历,以美貌为幸福的前提,以赢得婚姻为最后结局。动漫作品对此并没有总体上的改观。经典童话大多产生于前现代时期,女主角的身上体现了当时女性地位。“童话也是历史文献。”而历史往往又是当代史,今天的我们在进行动漫创作时,需要推陈出新。

四、童话色彩的场景

儿童文学对于场景的描绘经常让位于故事情节,在著名的童话、寓言,甚至是小说中,都是如此。法国童话《美妞与野兽》里野兽王子的宫殿场景的描述是:“他看到丛林中一条狭长小道的尽头闪耀着亮光。他朝亮光走去,终于看清它是从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里进出来的。”迪斯尼据此改编的动画《美女与野兽》没有让宫殿一开始就“金碧辉煌”,而是暴风雨之阴暗的蓝色调,借此符合商人失意的心理,配合遇险的情节。

儿童文学以故事和角色为中心以情节取胜,符合儿童的欣赏心理。因此,动漫作品的场景描绘拥有一定的自由度。在动漫中,经常出现森林、城堡、宫殿、巫女的工作室等童话色彩较浓的场景。哥特式的城堡场景自《白雪公主》创造以来,影响深远。

城堡、森林等经典儿童文学和动漫场景,不仅是公主王子等表演的舞台,而且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原型理论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城堡之中,角色往往处于困境之中。如等待救援的公主、没有婚姻自由的公主、嫉妒心可杀人的王后、被施以魔法的公主王子等。森林隐喻人类的心灵存在的场所,森林意象都被儿童文学和动漫作品所重视。如凶杀(《白雪公主》)、私合(《睡美人》)、诱骗《小红帽》、栖息《小熊温尼》、善恶交集所在《小红帽》等设计。

五、结语

上一篇:成都七中初中范文 下一篇:论证方法的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