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02 11:11:03

儿童绘画教学

儿童绘画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美术;绘画创作;辅导

Abstract: the children's painting creation guid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It is not only the child art painting ability, creativity, is also the embodiment of the teacher's ability. To guide children painting, to star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to cultivate children's ability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imagination, creativity and image thinking, in the life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capture the beauty of the spark.

Key words: Children's art; painting creation; guidance

儿童绘画是美术基础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怎样在绘画教学中使孩子本身所具有独特的敏感性、丰富的想象力、奇异的创造性等潜能,开发、释放出来呢?让每位孩子在快乐的学习中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呢?下面我就自己在辅导儿童创作绘画中的体验和感受,与大家共勉。

一、让孩子爱上绘画

辅导儿童绘画,很重要的是从儿童特点出发,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和形象思维力。儿童绘画的表现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要想让每位孩子爱上绘画。首先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舞。不管孩子的想法多么幼稚,所画的画多么简单,只要他们是认真在做,哪怕是细微的进展,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千万不能不闻不问,更不能泼冷水。表扬是使孩子更加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绘画。赞许和表扬应该是诚恳的,不能一味说好。我们评价孩子绘画越是明确、具体、及时,就越能激发儿童的绘画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儿童绘画能让我们发现另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应该始终以欣赏的目光注视着孩子,用积极的态度激励孩子。我在指导孩子画画时,尽量做到保护他们幼稚的童心。儿童画出的线条、色彩、形象等绘画构成因素有着自己的特点。不能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能将教师的主观意愿强加于他们,要始终保持与童心之间的交流,让孩子们能在快乐的气氛中提高绘画学习的兴趣。在儿童绘画教学中,引导孩子边学边玩,边观察、边制作、边绘画、让孩子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掌握美术基础知识, 这样才会让绘画学习成为孩子的乐事。孩子才能绘画出自己喜欢的作品。为孩子创造最适宜绘画表现的空间和条件,给他们一片天空,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自由创造。

二、辅导孩子画好生活中的记忆画

将课堂延伸到生活,在生活中捕捉美的火花。儿童鲜活的生活是他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怎样让孩子画好生活记忆画?首先,自己对校内开展的活动要有所了解;关注孩子、关注活动的焦点事件。(比如:运动会、升旗仪式、春秋游、超级大队委海选活动、节假日开展有趣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记忆画不可错过的绝佳题材。其次,采用启发谈话,诱导回忆的办法进行创作。鼓励儿童用图画日记形式记录生活中的视觉印象,锻炼孩子美术创作能力,老师要指导孩子把每一项活动中有趣的、快乐的、最精彩的场景。捕捉在画纸上,就是一张很好的绘画创作。

三、辅导孩子画好命题画

在命题画创作的教学中,教师确定好题目,让孩子按规定好的题目作画,甚至孩子自己命题,可以是先有题目后有命题,也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感觉先画出来,再考虑题目。命题画应选择孩子在生活中有所感、印象深刻、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命题。命题的主题性要能引发孩子思考,激发孩子情感。孩子欢乐开心的节日,如“春节”、“端午”、“六一”、“国庆”等;喜爱的运动;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植树”、“学雷锋”、“敬老爱幼”、“爱和平”等都可以用命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注重孩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命题画创作要鼓励孩子根据命题尽可能放开思想束缚、大胆构思、自由发挥。

四、辅导孩子画好想象画

想象的内容往往是虚构的、幻想的、不真实的。想象画不以表现真实情境为目的,然而,想象又总是以儿童熟悉的生活为依据。善于幻想可以说是儿童的天性,所以,儿童想象画是最自由、最不受限制的创作。想象画创作过程中,尽量鼓励孩子对物像进行夸张。想象力、创造力再强,没有技法、技巧的运用能力,也是很难画出好作品的。不同的绘画内容要应用不同的绘画技法和技巧、选择应用不同的绘画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取得更好的绘画作品效果。

作为教师在培养孩子创作儿童画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是培养美术家,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独立性,培养他们对美术浓厚的兴趣,画自己想画的画。我们只作为孩子的引导者,这样,才能使孩子们绘出美丽的、有创意的画。

参考文献:

[1]李晓芳.关于培养幼儿绘画兴趣的思考[N].陕西科技报,2010

[2]杨国兰,陆香.在绘画活动中启迪幼儿创造力[N].学知报,2011

[3]唐丽君.如何引导小班幼儿绘画[N].伊犁日报(汉).2011

儿童绘画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创作;造型样式;因人施教;自由创作

儿童画一般泛指少年以下年龄段孩子们所画的画,是儿童为传达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反映对世间事物的认识感受,用形象符号、色彩意蕴和画面形象关系表现出来的可视造型样式,是儿童陈述事物和表现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毕加索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艺术家,儿童画的画面往往是天真活泼的,甚至怪诞而不符逻辑,但正是这种鲜明的特征,使得儿童画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是所有成人画所无法比拟的。

儿童绘画的内容大多来源于自己熟悉的生活,从简单涂鸦开始,儿童就在不断创新,从最开始运动轨迹的线条到有意义的形状,再到颜色,再到内容,创造力可以无限发挥。从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和儿童绘画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绘画是一种加强记忆力,促进观察力,培养想象力的过程。它是由微妙精细的观察能力、形象的思维能力、高效的记忆力、创造的想象力,再加上手的协调运动和丰富的表达能力组成的。这些能力是儿童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

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那些表现生动的儿童美术作品,大多是儿童观察和体验他们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之后表现出来的。没有了生活的积累,孩子脑海里的储备形象将少得可怜。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逐渐培养起来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不爱美的,学前的儿童亦是如此。日常生活中,幼儿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儿童的审美情感。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儿童发展的新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在实际往往出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融为一体。在儿童绘画教学中,特别要避免依葫芦画瓢,机械模仿的刻板教学。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完成“作品”的愿望非常迫切,会用较长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示范,而学生则坐着听老师讲,看老师画,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假思索地模仿。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培养更重要,对他们今后人格的发展都是有益的。有时教师为了突出所谓的“主体性”,干脆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只供给孩子活动材料、一幅范画,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折腾,而自己则袖手旁观,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美术教育领域的“教”与“学”跟其他领域一样,是一对比较难以处理好的矛盾。要解决好这对矛盾,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坚持在支持中引导,使教育与发展融为一体。一个好的美术老师不但要能画,还要会教,会教是一种引导。具体地说,在美术教育中,要从孩子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孩子的发展中把握“教”。让学生在感受体验、操作尝试、探索发现中去理解知识、学习技能。

让儿童经常深入生活,是儿童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和依据。儿童的绘画能力不是通过讲授技法就可以教出来的,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培养他们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着自己。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挡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或郊外,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尤其是遇到节日或像赶庙会这样的风俗活动,更应该带着我们的孩子去见识见识,丰富他们脑海中的印象,体会民间艺术特色,放松他们的心情。面对自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引导得法,孩子必将从中吸取美的养料。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在大自然中尽情地玩耍,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多数孩子都做不到用心观察,蓝天、大树、小草、街道这些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物已经激发不了孩子的兴趣了。但是如果你用心观察,你会发现:一片叶子可以有五六种颜色,雨后的树叶还会发光。有了这些真切的体会,孩子在做画时就不会感到单调、乏味。

儿童绘画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儿童绘画教学 反思 探索

在漫长的绘画史中,人们借助解刨学、物理学的色彩规律等知识,已经把绘画中的写实性发展得淋漓尽致。随后,人们发现自己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人类原本的情感和意识,于是绘画中出现了现代派。现代派画家不满足于对客观的写实性描绘,扬弃纯写实性,追求直觉和潜意识活动,把人内心的情感、情绪通过外在的形象、符号,用不同于前人,不同于别人的方法进行描画和表现。

儿童由于不受现实经验的约束,也未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在绘画中常常画出与人们主观认识相反的形象,恰好与现代绘画的表现方法有着相似之处,发人深省,令人喜爱。但他们的这种表现通常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自生自灭,原因是受到了客观世界的异化,潜意识的萌动渐渐消失了;另一种则受到外界对绘画作品像不像标准的指责,自我受到挫折,渐渐地重新受到客观物象的束缚,原有的主观感受也荡然无存了。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在目前的儿童绘画教学活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单一。在目前的儿童绘画教学中,一般是先看教材,然后从中找出教学目标。教材要求画什么就画什么,而且方法多是先出示范画进行讲解,再分步教画。教师画一笔,儿童会跟着画一笔,随后再让儿童参考范画作画。然后再添画一些小花、小草、小鸟、太阳等,从而使画面大同小异,教学方法单一、呆板。

2.讲述模式固定。讲评作业时,教师对模仿比较像的、添画内容多的、画面干净整洁的作品大加赞赏。而对画面单调、模仿不像的作品不予肯定,有的批评、指责儿童没有认真作画,这不利于激发更多儿童的绘画热情。

3.传统美术教学的影响。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写实性的绘画造型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比例、透视、体积、明暗、构图、质感、色彩等造型艺术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做到能准确真实地描绘观察对象。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职业美术教育无可非议,它对造型能力的要求也是美术教育中必须要考虑的。但如果把它移植到儿童美术教育上,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中造型技能技巧的难度,是理解力还不强的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难以达到的。它容易把儿童已有的艺术直觉、潜意识的艺术创作活动压制下去,使儿童的艺术思维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受到现有模式的束缚,习惯于临摹,不适于创作。

4.唤起原有表象的媒体不充分,有些学校硬件条件不够,不能有效地激发儿童进行再创造性和创造性活动。

5.平时无意观察较多,观察不细致,形象积累不丰富,所以在画画时脑子会空白,缺少东西而画不出来,或者画得比较笼统,具体细节不够。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每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以是否与教师范画相近为标准,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限,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儿童与生俱来就有艺术创造的潜能,儿童的创造强调了自身发展的个体价值,反映了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儿童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其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激发其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现在的时代是创造性的时代,而最大的艺术创造性乃是出于不带丝毫前人痕迹的纯真之眼。拉斯金曾为恢复这种眼睛使绘画走向“视觉的真实”做过努力。美术教育家承勒温费尔特说:“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绘画中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把绘画变成儿童自由想象、大胆创作、体验快乐的活动,则是教师必须在绘画教学中首要注意的问题。于是,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方法,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1.以游戏为主,训练绘画的技法。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天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该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加以利用,使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技能。例如在国画的教学中,画“树”的形象时,我先让学生把树的枝干用不同的笔法画出来,然后用废旧的报纸团成一团,占色之后在树枝上随意按摁,密密麻麻的叶子随即而出。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感受到绘画的乐趣,而且主动性也很强,每个人都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2.依凭生活情境,将儿童引入童话世界。儿童喜欢童话故事,喜欢看动画片。他们喜欢让静止的画面都有生命,都会动,会与他们玩耍。他们的思维常处于一种现实世界与梦想世界之间,这种状态正是艺术表现的最佳状态。把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引入写生教学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这其中,教师的引导语是创设情境的重要基础。引导语要具有诱发性和鼓励性,能把儿童引入童话世界,有利于他们视线的拓展,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在导入情境后,要不断地推动儿童的情绪,展现童话角色。角色的出现,可以借助图片、幻灯、录像、教具、玩具等实物,也可以利用艺术性的语言经行描述。在孩子们的心里,童话中的一切都是具有生命力的,在他们的画中,可以看到人脸模样的植物、动物等。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切忌以“违背常规”为由挫伤他们的创造积极性。

3.深入生活,拓展学生知识面。在儿童绘画教学中,拓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教领画等,这是历代教育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而相当数量的儿童绘画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希望他们的老师不是别人,而是大自然,他们的模特不是别的,而是所看到的东西。我希望摆在他们眼前的是原件,而不是画在纸上的图形;我希望他照着房子画房子,照着树木画树木,照着人画人,以便养成习惯,仔细的观察物体和它们的外形,而不至于老是拿那些死板的临摹的绘画当作真实的东西来画”(《爱弥尔》第二卷)。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自行车、台灯、花瓶、田野的树等静物外,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春游、舞会等。

4.正确把握评价的度,激发儿童的创造激情。当儿童完成作品后,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这种喜悦,更希望得到成人的承认和赞赏,所以,教师在评价儿童作品时,应多加肯定,鼓励他们这种可赞的创作勇气。评价是美术区域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不能用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严格评价儿童的作品,教师要给每个孩子机会,使孩子的创造火花都得到展现,获得成功感。教师要倾听和了解孩子的创造意图,做一个合格的听众,请儿童把自己的创作思路淋漓尽致地展示给我们,这样有利于孩子的下次创作。在接纳儿童的作品时,不要过于强调技能技巧,善于发现儿童作品的不同特色,给予不同的鼓励与赞美。孩子们的作品表现了他们的世界,只要他们在活动中进行了创造,得到了情感上的宣泄和满足,就值得接纳。没有接纳,就没有创造,我们的责任是让他们感到参与创造活动的乐趣,让他们的创造情绪得到满足,从而让他们真正发挥艺术创造的潜能。

5.欣赏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欣赏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生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使学生将自己的情绪加入进去,与自己的同伴交流,通过作品引起联想。梵高、毕加索、米罗、莫奈等油画大师的作品,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等国画大师的作品都应经常出现在课堂上,出现在教室里,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使他们敢于对名家的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认识到艺术作品中没有唯一的标准,在作者的笔下是结果,在欣赏者的眼中则可以发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努力建立这样的观点:“绘画是我们的语言,你想说什么可以把它说出来”,让儿童了解这句话的含义,鼓励儿童创作,不要求每个儿童都能很好地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但要让每个儿童都能大胆地表达。美国艺术家约翰・拉塞尔说:“一件艺术作品不仅是一件娱乐品,它还是一座思想库。”尊重儿童的自主意识,尽可能地留给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和空间,将不仅有助于培养儿童用艺术手段表现大千世界、表现他们内心世界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79.2.

[2]爱弥尔(第二卷)

[3][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4.

儿童绘画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儿童 绘画 创作 兴趣 培养

绘画创作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地观察生活、深入生活和表现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而且与成人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则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我就恰恰抓住了这一点来进行儿童绘画创作教学,不断地挖掘儿童的想象力,发挥他们的创作潜能。

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谈谈对学生进行创作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正确认识和评价儿童绘画

儿童绘画作品,它具有自身的特点,与成人绘画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认识和评价方法也是不同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绘画。儿童绘画常常不受绘画常理的约束,直线可能画成曲线,红太阳可能画成黑的,甚至天地不分。这对他们来说,都是很正常的,你不能说他画错了,否则你就扼杀了儿童的创作兴趣。

在评价儿童绘画作品时,我认为首先要多表扬、激励学生,指出不足之处,语言要委婉。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记得曾经有位学生画了一幅海底世界,上面有条鱼画得非常奇怪,人头鱼身体,脸上笑眯眯的,经过这位同学的一番解释,我的心被震撼了。他说他整天的上课,做作业,双休日还得学这学那,真是太累了,非常羡慕大海的鱼儿们,多想变成一条小鱼,自由自在地在大海里游玩,这就是儿童心中的世界。

其次,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及自我评价,使教师更好地认识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更能让学生之间及学生自身增进认识。

最后,评价方法要多样化、多元化,因人而异,允许多种说法的存在,不求一种解释、一种答案。

二、注重提高儿童绘画创作的兴趣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善于模仿,经常是开始画得还一板一眼,画着画着就乱七八糟、七涂八抹,画不下去了。针对这一普遍现象,老师如果不加以重视,任其发展下去的话,他们对画画的兴趣将逐渐减退。

针对这一现象,一是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从而增加兴趣和信心。二是注重引导学生如何用画笔来描绘心中的世界。如在辅导命题画《我的生日》时,首先我放了一段过生日的录像,配以生日歌,让学生进入到过生日这种欢乐气氛之中,从而引导学生回忆过生日的情景或者打算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日,然后分别说给大家听。有的说全家人在一起吃一顿美餐;有的说非常想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庆祝;有的想进行一次野炊;还有的想独自一人享受一天的自由生活。这样一来,学生由原来的脑子一片空白,变得素材充足,创作兴趣与激情大大提高。

三、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索取是创作的基础。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善于描述、表达、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所以必须精心引导学生从自身周边生活开始,细心观察生活。善于发现不引人注意而又新奇有趣的事物。这样,儿童在创作的时候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感觉有东西可画,不会让人感到画出来的画面空洞,没有主题,没有内容,而是有一种激情,有一种冲动,有一种感彩在里面。

例如《变了样》一课可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乡村或城市的变化,特别注意观察一些有意义的,变化较大的事物或形象,如:草房――楼房,土路――柏油路,土山――果树山等。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收集资料、图片等,既让学生有了对家乡的热爱的情感,又让画笔有了施展的天地。

四、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

创作时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地涂抹,不刻意地告诉他去画什么,怎样去画。这种方法对于创作的独特性非常有效,且视野广阔。

我认为美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与众不同、个性独特。但有的家长认为是“乱”画。但恰恰是这种“乱”画,使他在省绘画创作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其实,在大人眼中所谓的“乱”,正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体现,他所表现的正是他的想法,他的感受,那就是最美的,这就足够了。不应象有的家长那样,去阻止,去斥责,去批评,而应鼓励他们去“乱”画,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

儿童绘画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自由;纯真;颠覆

一、儿童绘画的定义及特点

儿童绘画是指儿童通过观察、认识外部世界后,尽情发挥想象力,绘制出来的美术作品。

儿童的绘画活动是儿童真实的自我表现。孩子喜欢的、厌恶的都在绘画过程中直接地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儿童的绘画活动其实就是孩子对自我兴趣的自然展现过程。而兴趣也是促使儿童进行绘画活动的内在动力。同时,孩子在进行绘画活动时,并不像成人那样把绘画当作一种需要认真应付的工作或者活动来看待,他们更愿意把绘画活动当成一次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以游戏的心态对待绘画活动,对于任何一个成年画家来说都是很难得的,只有抛弃现实的功利心,才能画出最感人的作品。在游戏中,孩子纯真的天性和真实的自我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儿童的想象力在绘画过程中得到彻底的解放,使他们的美术作品具备如此强烈的感染力。

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正处在人生的初级阶段,他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是粗浅的、不全面的,甚至是有偏差的。他们并不具备成年人所拥有的一套以客观现实为标准的评判逻辑或观念。换句话说,由于孩子不具备成年人的逻辑思维和观念,所以他们在绘画活动过程中,并不受到这些逻辑思维、观念的束缚和左右,使他们的想象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画面大胆、纯真、夸张、毫不掩饰。使得孩子的绘画作品更贴近人们的心灵,也更容易与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而令人们感动;这是绘画创作中最难能可贵的,这也是成年画家无法企及的。

作为一名成年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早已脱离了儿童时代的稚嫩,童年时代的自由率真、天真烂漫被成熟的理智取而代之。当他们进行儿童美术作品的创作时,如何创作出符合儿童审美要求的绘画作品,视乎成为横亘在眼前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鸿沟”是每一位成年人都无法逾越的,就连毕加索都说:“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画得像一位大师那样,但却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会画得像孩子一样。”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对儿童绘画时束手无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专业的美术院校学生在儿童绘画创作方面也有其天然的优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经过美术专业基础训练,在绘画造型、色彩应用等方面基本保存孩童时代的稚拙和朴素,这使得他们绘画作品中的造型、色彩更接近儿童的趣味和审美。而他们所缺少的就是儿童的想象力和表现欲。

因此,怎样激发学生的联想,解放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创作出符合儿童审美要求的美术作品,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必须重视的一道教学难题。

二、儿童绘画创作原则

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接触儿童绘画的最初,带有一定的个人偏见或误解,他们会以自己的审美观念去衡量儿童天真的作品。他们会认为,儿童绘画作品简单粗糙,仅仅是儿童随手草率的涂鸦而已,没有真实的造型空间和色彩质感。如果以写实的标准和手法进行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偏离了孩子的兴趣趋向和审美喜好,会得到怎样的教学效果便不言自明了。因此,培养学生的儿童绘画创作能力,要注意一下创作原则:

1.稚拙原则

首先要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强调要以儿童的审美需求为创作的出发点。摈弃以写实再现客观存在为目的的绘画理念和手法。写实的绘画作品,力求在二位的平面上塑造三维立体的真实错觉,创作这样的作品需要作者具备扎实的绘画基础和细致理性的观察分析能力。

儿童的身体及智力发育还不成熟,他们是依靠直觉认识外界的,因此,不能仔细理性的观察外界的事物。而那些被孩子见到过或者观察过的事物,仅仅是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了物象特征的模糊的概念。过于严谨、理性的写实绘画很难引起孩子的兴趣。这一时期教师和家长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作品,也不能让儿童去模仿成人的作品或技法,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顺其自然,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画自己喜欢画的内容,使儿童纯真的天性得到保存。

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童年时代,尝试以孩子的眼光进行创作。不追究像与不像,真实不真实,只追求稚拙的趣味和奇幻的想象。尽量不以真实的客观规律作为衡量作品的尺度和标准。

2.题材兴趣趋向原则

认真留意儿童的绘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作品比较活泼、可爱。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自己的父母、老师、朋友,画到作品中。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创作的绘画作品必须贴近孩子的生活,以孩子最熟悉的生活内容为创作的题材,这样更容易与孩子产生共鸣,也更利于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

3.颠覆性原则

颠覆性原则是指在儿童绘画创作过程中,尽量颠覆正常的逻辑关系、物理关系、比例关系、色彩关系。这样可以打破正常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彻底的解放。

颠覆逻辑关系是指在创作中,把本来毫无关联的两种绘画素材进行巧妙结合,形成独特的画面内容,给人以奇特的新鲜感。例如,动物和植物结合。我们可以画出一棵高大的树,但树上结满的不是果实和鲜花,而是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鱼。我们也可以画一头长颈鹿,而长颈鹿身上开满了各种鲜花、生长出各种瓜果。

颠覆物理关系是指以正常的物理关系在画面中进行相反的处理。这种方式可以使观众产生无限的联想。例如,鲸鱼本来应该在水中生活,但在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把鲸鱼画在天上飞翔;火车在陆地上奔跑的交通工具,我们可以把火车画在树干上和花瓣上。我们还可以把人画在云朵上,与小鸟一起翱翔。

颠覆比例关系是指把原本正常的物体比例关系进行放大、拉长,使画面中物体的比例形成强烈的反差。比例关系的应用最容易使一件作品贴近儿童的审美,因为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会在意画面中个主体的比例关系的。例如,把西瓜画得比汽车大;把长颈鹿的脖子画得更长;可以把一群小朋友画在向日葵上做游戏等等。

颠覆色彩关系是指在创作儿童美术作品时,不以现实生活中物象的具体色彩为根据来为作品设色。例如,我们可以画蓝色的向日葵,红色的大海,金色的平果,黄色的头发等等。色彩是一件作品中极其重要的审美元素,儿童没有受过基本的色彩训练,对色彩的认识仅凭直觉。但是,童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阳光灿烂的,所以,我们的作品中的色彩也应该尽量画得明亮、鲜艳、活泼。

儿童绘画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表达兴趣;发展规律

绘画有助于幼儿可逆反思维的训练,学习以变化的方式思考问题。绘画活动特别能影响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快速的信息交流,绘画材料与技法成为绘画创作的新方向。幼儿的绘画创作也加入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法的成分,应该说它为幼儿的绘画活动注进了新的新鲜血液,我们将如何运用这些新材料、新技法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记忆、想象和创造力,启迪幼儿呢?以下是本人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叙述的几点有效教学方法。

一、正确把握幼儿心理,刺激幼儿绘画表达的兴趣

幼儿的绘画活动具有更多的游戏成分,因为不够好玩,他们可能从一开始就对画什么缺乏兴趣,或者中途就放弃完成作品的努力。如果这样,绘画活动就失去了教育影响幼儿的先机。因此,刺激幼儿绘画表达的兴趣,使绘画活动像游戏一样有趣,能吸引幼儿积极地参与,是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的,是影响学前幼儿绘画动机与效果的主要因素。

例如,在添画“小鱼的泡泡”活动时,教师用“今天妈妈带宝宝到小鱼家做客”的形式导入。(听音乐做动作)小鱼家到了,先帮小鱼穿上衣服吧!(给小鱼涂色)我们再去找一找小鱼吐得泡泡吧!(添画泡泡)“车头车尾靠一靠,变成一个小泡泡。”孩子听了都说:“我也要帮小鱼穿衣服,找泡泡!”说着孩子拿起了笔和纸,给小鱼涂色画泡泡。活动结束了,孩子们都在兴奋地跟好朋友介绍着自己的小鱼和美丽的泡泡。

由此看出,孩子在活动中将美术活动当作是一种游戏,画画的过程就是游戏的过程,孩子才能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孩子在兴趣下进行绘画,绘画的技能也就会得到提高。

二、培养幼儿绘画的想象力,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幼儿绘画创新的前提是想象,只有透过奇特的想象才能画出新颖的图画。幼儿思维中孕育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敏于想象,也富于想象。但是孕育着的想象并不等于一触即发的丰富想象。幼儿的想象力比较贫乏,大多属于再现性想象。要促进幼儿从贫乏想象转化为敏于想象,从再现性想象发展到创造性想象,这就需要教师的启迪、激励和引导。

1.引导幼儿从贫于想象发展到敏于想象

幼儿末期,幼儿的知识经验逐渐增多,各种事物的表象之间相互联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良好的培育条件下,他们的想象力可以迅速发展起来,当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循序渐进的发展历程。

2.引导幼儿从再现想象升华到创造性想象

没有良好的引导和训练,幼儿的想象容易停留在再现想象的水平上。为了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我们应采用以“丰富知识”和“引发想象”为主的教育策略。

丰富知识是想象的物质基础。从小班到大班,应坚持以各种形式丰富他们的知识,帮助幼儿积累想象所需的材料。引发想象是引导幼儿展开具有新颖和奇异性的想象。我们要引导幼儿打破思维定式,再诱导他们自主想象出与众不同的新内容,从而升华到创造性想象的高度。

三、尊重幼儿发展规律,提供适宜的材料

绘画作为幼儿阶段特殊的表征符号,是幼儿记录、交流新发现,讨论结果、行动计划,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涂鸦期幼儿,特别是杂乱线和单一线的发展水平阶段,无需建议任何题材内容,只要你让幼儿自由地绘画,不论他画得好不好都给予肯定和鼓

励,就已经是在培养他的创造力了。这个过程增强了幼儿手的力量,锻炼了手的灵活准确性。考虑到涂鸦期的幼儿主要是获得动作的满足,教师为他们准备的绘画材料要抓握方便、容易操作、使用流畅,符合他们的生理特点,满足他们操作材料的需要。所以,蜡笔、半根粉笔、粗芯绘画铅笔、彩色绘画铅笔比较适合,而带笔帽的水彩笔、毛笔、水粉等材料就不太适宜。

四、搭建适合幼儿技巧水平的阶梯,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常常听到:“我不会画!”“我画不出来!”“老师你帮我画吧!”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如能提供一种从简单到复杂的技巧阶梯,和幼儿一起探索绘画语言特有的结构,将幼儿一步步带到形象的终点,或和幼儿一同寻找适合的表达技巧,就能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乐于自己尝试与绘画,并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例如,今天的绘画活动是“巨人想象画”,这是孩子较感兴趣的。但活动开始后,很多孩子却没有动笔。我说:“孩子们,按你们刚才的想象大胆地画吧,一定能画好的。”可是很多孩子还是没动笔。为了让他们能大胆地想象,我让他们先听我自编的“巨人的故事”,孩子们的兴趣变高了,似乎也化身成了巨人。故事讲完后,我又请了一个孩子来画想象中巨人的形象。经过点评,我提出新要求,鼓励幼儿发挥想象,把巨人的形象尽量画得夸张。这个活动从故事入手让幼儿从中感知巨人的形象,并用笔和色彩描绘出来。孩子们很快画出了不同形象的巨人,从他们的作品来看,这次的效果非常好。

五、给予幼儿宽松的创作环境,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幼儿绘画教育的过程中是需要“想象”的,而“想象”的这种探索行为必须在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中才能实现。因此,老师应设法创设这样的宽松环境。

例如,一次绘画活动中,有个孩子画了一会就不肯再画下去了。问她怎么了,她小声说:“我画得不像。”原来孩子用像与不像来衡量画的好坏。于是我对她说:“其实画的像不像没有关系,你看你想象的多棒呀!只要你敢大胆想象,可以画的跟老师不一样。相信你想象出来的肯定比老师想象的要好。”孩子听了我的话,认真画起来。而且画里能看出她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可见,老师给孩子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就可以让幼儿获得成功的初体验,还能激发他们创新的兴趣、信心和勇气。

教师除了要给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还应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当幼儿不会表现形象主要特征时,教师可以采用“对话启发法”,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实物或图片,强调将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这是什么形状”;还可以采用“示范诱导法”“借物造型法”给予幼儿半成品形象,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再创造,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绘画对幼儿来说更是一种实践,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从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情感的孕育到创造动机、意想的生成,最后动手用一定的媒介塑造出具有某种意味的形象,这是一个内外相互作用的完整过程。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是幼儿智力发展的标志。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在幼儿认知发展上,取得的重要成就,就是具有在头脑中重现事物的能力,这种重现事物的能力是真正思维的开展。通过绘画进行教育适合于人的成长过程的每个阶段,它对培养人类的智能、情感和社会性起着重要作用,是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面对这些幼儿,教师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认真分析影响绘画的心理,理解不同的绘画行为,找出适宜的指导方法,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给予幼儿宽松的创作环境,才能使幼儿在快乐创作的同时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亦勤.学前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06:79.

[2]陈帼眉.幼儿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6:123.

[3]王道俊,王汉澜.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5.

儿童绘画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绘画教学 儿童 观察能力

儿童美术教育,应该给儿童以正确的启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观察周围事物。美术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促进儿童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本文就如何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进行阐述。

一、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新时代教育理念更加倡导教学活动既应该遵循教学规律,也应当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儿童绘画教学同样如此。儿童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及心理均处于发育期,因此,儿童的绘画心理也与儿童阶段的生理特点有很大关系。儿童教师在绘画教学中应当根据大班小班孩子各自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违背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根据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培养儿童观察能力

1.选择儿童感兴趣的绘画对象,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良师,儿童对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愿意去认真学习,观察能力的培养才成为可能。所以,选择儿童感兴趣的绘画对象是培养儿童观察能力的重要前提。对于低年级学生,可在绘画教学中选择其最感兴趣的、且特征明显的事物,引导其进行观察。如幼儿对老虎、大象等动物特别感兴趣,可以把这些动物选作观察对象,在观察时,引导他们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并观察比较不同动物之间的差异。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带领他们走出课堂,通过实践体验,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例如踏青、郊游等,让他们画自己喜欢的事物,如花鸟鱼虫等。这符合儿童好玩、爱动的特点,儿童自然会对看到、感受到事物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老师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一心理,引导儿童进行观察,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实践中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2.教给儿童观察顺序和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自控能力弱、学习缺乏目的性、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因而教师应该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发挥好主导作用,一步步引导学生去学习观察事物进而逐渐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例如,在教学生画一棵树的时候,在让学生画之前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并针对绘画的关键点进行讲解引导,加深学生对树的印象;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树杆、树叶、叶脉等具体部分,并给学生做出示范;最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观察结果,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绘画。

课堂教学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将教学融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例如,在课间,教室偶然飞进一只蜜蜂,孩子们必然会对蜜蜂特别好奇。此时就可以用蜜蜂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观察蜜蜂的身体形状、颜色、大小等,然后再给学生呈现几幅蜜蜂图片,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教师除了在培养学生如上一些简单基本的观察能力外,还应教给学生更高的观察技巧,结合学生通过对绘画对象的进行进一步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讲解《非洲雕刻》时,学生看到图片时会对于雕刻的颜色、形态产生很多疑问,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人文及地理特征,让学生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去欣赏观察作品。

3.采取由易而难、有次序的教学,克服儿童观察与实际绘画之间的不适应,培养儿童绘画立体感

儿童观察事物之后再进行绘画时,往往感觉不适应,无法很好地实现立体观察和平面绘画之间的转换。儿童的立体感虽然不强,但正处于发展之中,老师应当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因此,在组织活动时可以按照由易而难地原则,有次序地培养儿童的立体空间感,使儿童绘画作品逐渐具有立体感。

在日常练习中,可以先让学生画一盘水果,水果中有苹果、桃子、梨等随意摆放在盘子之中,引导学生观察水果的前后位置,注意位于后面的水果被前面水果遮住的部分,教师对此进行示范,教给学生如何对位于前后位置的物品进行处理;再带领学生观察夜晚校园的路灯,引导学生观察远近不同的路灯,并教给学生近距离物品低,远距离的物品高,绘画时教给学生按照由低向高的顺序来画有近而远的路灯;最后带领学生参观书店,引导儿童观察书店内人们购书的情景,注意书店内人与人之间、柜台、书架之间的前后位置,在作画时教给学生先画前面的事物,后画后面被遮挡的事物,从纸张下方逐步向上画,体现出事物之间的前后、远近的位置关系,形成绘画的立体感。

三、结语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学习知识、习得绘画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样绘画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儿童观察能力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美术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这既有利于儿童发散、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知识,促进儿童智力开发。

参考文献:

[1] 郜维东.绘画教学中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1,(06):43-44.

[2]王秀梅.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S1):77-77.

儿童绘画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儿童;生理;环境;性别差异;绘画教学

1 影响儿童性别差异的因素

1.1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的不同简单地概括就是染色体的不同、性激素的分泌差异和大脑的组织结构差异这三方面。在生理因素的影响上,染色体主要决定了男孩、女孩的性别,这是男孩、女孩不同的重要因素。从性激素上来看,男孩分泌的雄性激素多于女孩,女孩分泌的雌性激素多于男孩,这是生理因素方面,决定男女性别差异的本质方面。但是在儿童时期,由于其生理各方面发展都还比较缓慢,生理上的差异也不是特别明显,对于性别的认识也还不是很全面,因此主要还是教育和环境决定了儿童表现出的差异性。例如,在儿童时期,男孩接触的群体以女性偏多,长此以往,他的思维或是行为就会偏向于女性化,反之亦然。在大脑的构成方面,左脑代表着言语和抽象思维,右脑代表着形象思维的空间想象力。很多男女研究都表明,在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上,女孩的左半球功能优于男孩,男孩的右半球功能优于女孩,这也是女孩更善于语言表达,男孩更善于抽象表达的原因所在。但是这些差异也是经过儿童的成长,由大脑内部慢慢地变化和累积而来的,并不是一生下来他们在大脑的构造方面就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教学中,笔者分析出在儿童时期,造成儿童性别差异的因素中,生理因素只是决定了谁是男孩,谁是女孩的本质,但是对他们心理上,认识上的影响是很小的。

1.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这些都影响着儿童性别差异的形成。例如,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于家庭角色的分工,对男孩、女孩的教育都会影响他们性别差异的形成。如对待女孩轻柔一点,男孩严厉一些,男孩、女孩名字的强化分别,玩具的分别,还有教育的分别化等等。

在学校环境中,老师作为儿童学习、生活的深入导向者,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形成也在进行着深一步强化,如会把一些更难,或是苦的工作交给男孩,而女孩则是做一些相对轻巧的事,这就在一定的基础上给儿童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化,意识进行了加深,还有学习的教学上语言、行为等的不同化教育影响。

在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差异观念,也会影响儿童性别差异的形成。例如,男性大多被视为社会或是家庭的主要力量,影视媒体中的男女差异表现,身边长辈的语言影响,还有同辈互相学习等,都会对儿童性别差异思维产生深深的影响。

2 儿童性别差异在绘画中的表现

2.1 绘画表现中的相同性

儿童时期,更多的性别差异不是儿童本身所带来的,而是受外来化教育所形成的,因此在绘画中也并不是完全具有差异性,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他们把一些景和物都形象地概括为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在用色上也习惯性地把一个物体赋予一个固定的颜色,如画大海他们这次用了深蓝色,下次也还会用深蓝色。在绘画中,他们绘画的主题也是以一切自己喜欢的主题入手,并且可以围绕自己的主题,很好地概括出物与物周围的关系,并表现出一定的特点,且带有他们自己思维的加工,因而绘画中也包含了他们个人化的不同记号。

2.2 绘画表现中的差异性

(1)绘画的主题差异。在绘画的主题上,男孩更多倾向于物体,女孩更多倾向于代表一切美的人生。这个人生是指生活中的花草树木还有人物,而男孩子倾向于的物则是宇宙天体,海底生物以及器械等,男孩子不仅倾向于它们,且在这些身上有着持久的注意力与想象力的发挥。例如,就是描绘同样的主题――海底动物,男孩子会把海底动物的身上装上很多自己能想到的“秘密武器”,如盔甲,铁齿等,表现得更加古灵精怪;而女孩子则是用一些花朵,波浪纹等柔美的纹饰进行装饰,表现得更柔美细腻。这些常常跟长辈等对男女儿童教育的使用物和使用词语有关。

(2)色彩的倾向差异。色彩的表现上,虽然男孩女孩的用色都表现出了多样化,但在色彩的偏好上也表现出了性别的差异。男孩用色比较大胆,对比强烈,深颜色比较多。而女孩的色彩却比较平和、淡雅,喜欢用淡黄、淡粉、淡绿等来赋予绘画的物体以色彩。这也跟传统的家庭对男孩、女孩的带养和教育有关,如给男孩买衣物、玩具等,常常喜欢买深色或偏冷色的,而给女孩买则喜欢以淡色或是暖色为主,这些都使儿童从小受到感染,因此也会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作品当中。

3 儿童性别差异在绘画中的教学探索

儿童性别差异在绘画中的表现有同有异,教师在绘画教学中也应该进行分析教育,因性别差异施教,让儿童在成长阶段,既具有自己性别给自己带来的优势学习,又可以学习另一性别的优点,身心都得到全方面发展。在绘画教学中,男孩子既有女孩的细腻,女孩又可有男孩的大胆与理性,这样因性实行的双性化绘画教学,让男孩和女孩分别具有对方的优点,特别是在心理上的改变,都将让儿童拥有更加坚强、平和、自信的心理。

3.1 视、听、感多元并用

男孩在绘画中更多的是理性、抽象的思维在带动学习,女孩则是感性、形象的思维。绘画课中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或是图片的展示等,将会不利于男孩的理解,反之如果只重视感官引导学习等,将会不利于女孩的理解。因此,在一堂有效的绘画课教学中,应该注重视、听、感的多元并用,既有耳朵听,眼睛看的,还有动手摸的,并引导女孩学习把抽象化的事物,用熟悉、相似物的方法形象化转变。

3.2 理性、感性的转化学习

绘画中男孩常用色大胆、思维跳跃、表现较粗犷或是理性,用色偏冷;女孩则是表现细腻,形象化,装饰化,用色偏暖。在教学中,我采用同一主题,男孩女孩不同表现方法的教学方式,去引导他们认识对方世界的美。例如,同一主题,规定男孩用线描的方式绘画,并进行装饰;女孩则用色彩,不注重细节的方式绘画,或是同一主题,男孩用暖色绘画,女孩用冷色绘画等教学方式,在绘画前通过看――欣赏,听――描述和画后讲――感受的方法,让男女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学会双性的思维和看待事物。因此,这告诉教师,在绘画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守的是针对性别差异特点,合理安排内容,进行差异有别的绘画教学,开放课题与同一课题的双向并行。

参考文献:

[1] Claire Golomb(美).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儿童绘画教学范文第9篇

就涂鸦阶段来说,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大约在2岁半左右,幼儿的涂画杂乱无章;3岁时,动作有所控制,即能重复同一动作;3岁半以后,能画出不规则的圆形;而到4岁,则已有一定的“拟像”能力。“涂鸦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绘画动作的控制。幼儿最初是乱涂,然后过度到有控制的图画,然后再过度到复杂一点的、能体现儿童意识的动作,最后止于“拟像”。大约出现在4岁左右的“拟像”绘画,是儿童绘画才能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象征着他已经从以“动作”为主要特征的绘画活动演变到以“想象”为特征的绘画活动。4岁左右的儿童在绘画时常口中念念有词:“这是大树”,“这是老鼠”,“这是妈妈”等等。虽然画得不一定像,但他却是在想象支配下从事这种涂鸦创作的。4岁以后,儿童的绘画便进入“图式阶段”。有时也称“符号表现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能画一些简单的、常见的东西,而且用他自己的方式或图式进行创造。这时所绘的画,不再像涂鸦阶段那样令人费解,绘画对象的一些主要特征都能得到反映。但是,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是按照他个人的主观经验来反映对象的。一般来说,写实倾向阶段出现在9岁以后,它的主要特征是尽量客观地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和现象,并尽可能如实的表现出来。

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是学校以及家庭对其进行绘画教育的科学依据。如果不遵循内在规律,不仅会使儿童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尊重学生心理特点为根本,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促进和引导学生的绘画发展。

一、顺其自然,正确引导

儿童绘画从涂鸦阶段进入图式阶段,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是儿童绘画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现在的儿童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两个阶段,尤其是第一个阶段。这是不科学的。我常在一些学校看到“儿童绘画作品展”之类的东西,在为之感到欣然、惊叹的同时,也在想:这些成人化的绘画作品是否代表着绝大多数儿童的绘画水平?这种展览在助长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倾向?儿童的绘画教育是否应是小学美术课的“预料”甚至是后者的“提前教育”?为什么看不到“涂鸦作品展”或“符号表现作品展”之类?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鼓励他们去乱涂,乱画,因为在这种活动中会出现绘画才能的萌芽。没有这一阶段的教育,后继的更“高级”的绘画才能就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所以,在小学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重视并鼓励幼儿从事涂鸦和“符号表现”活动,不要用过高的要求来限制儿童。

二、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儿童绘画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儿童想象能力的理想发展。目前有许多的儿童绘画教学,过分强调技能、技巧的培养,虽然也重视想象能力的开发,但是实践中总是把前者摆在第一位。想象力的发展是人类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儿童来说,由于思维水平相对低下,观察能力远未完善,不可能按成人的绘画方式从事绘画;此外,就儿童绘画心理的实质来看,想象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其本质,是根本性的东西。因此,儿童绘画教育必须切切实实地着眼于想象能力的培养,不要对儿童绘画作品的合理性、现实性、客观性作过分苛刻的要求。

三、尊重个体,整体发展

儿童绘画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字:童心 绘画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接触了很多孩子以及他们的绘画作品,深切地感到我们的孩子非常聪明、可爱,丝毫不缺乏想象和创意。幻想,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尤其喜欢绘画的孩子更是如此,都有一颗灵动的心,是真正的艺术家。永远葆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再加一点耐心,教学中随意夸大一点,选材上环保有趣一点,点点汇合,化平常为奇迹,在稚嫩的心田播下一颗创意的种子,然后静静地等它发芽、长大!儿童时期受过的美术教育,对孩子未来的文化素质和人格素质都会产生良好深远的影响,是我教学生活中最深刻的体会、理解,也是我永远的教学追求!

小学美术课堂内容基本包括绘画课、手工课、欣赏课等类型。但不管哪类课,只要好玩、有趣,它总是最吸引孩子的。绘画课是最常态的、占得比重比较大,教材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可长期在作业本上画画,未免有些单调,在上绘画课时,玩一些小创意,最能吸引孩子。这就需要老师首先要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

一、教师葆有纯真的童心,快乐启发

教师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明代的思想家李卓吾所讲到“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去童心,失去了真心,便失去了真人。”世界在儿童眼里是最直接最单纯的,因为儿童的心是一颗单纯的真心,没有约束。由于年龄的问题,儿童绘画表现的时候多是靠记忆特征来表现的,作品一般只有绘画对象的特征,会忽略一些不太明显的细节。即使观察也不会向成人那样观察分析的面面俱到,他们也只是把对象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别特征记住,因为儿童的观察能力还不十分完善,大脑的记忆分析能力还出于一定的初级阶段,手的协调能力还不是十分协调。所以儿童的绘画会出现许多稚拙、离奇的绘画作品,但其内心世界所表达的情感是丰富多彩而又多变的。

在讲《动物王国》一课时,让孩子们画蛇王,仔细观察蛇的特征。课堂上我准备了很多有关蛇的图片资料及视频资料,便于孩子观察了解。一提到“蛇”人们就会想起它柔软而又细长的身躯,这就是蛇最最突出的体态特征,如何表现呢?“嘴巴画大一点!”“画长一点呗!”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平时都是在长方形的作业本上规规矩矩的画画,从左边画到右边来表现蛇的长长的身躯,或者来回绕几圈表现蛇的身体。可孩子抱怨本子不够大,画的蛇王不威武。干脆,别在本上画,另想办法。我示意他们动手做一做,一会儿功夫,作业纸全变了模样,宽的、窄的、粗的、细的、曲奇拐弯儿的五花八门,孩子们热情高涨。今天的作业质量非常高,有的孩子把蛇头向上折一下,在背面画上另一个头,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成为“水、火双头蛇”。有的孩子还利用知道的数学知识创作了一个“魔比乌斯环蛇”,他还给大家绘声绘色的解释他的蛇是“课堂之最”,身体长度是其他蛇身体的两倍。别的孩子也纷纷投来赞同的目光,对他的作品当选“课堂之最”表示祝贺!这也算是美术与数学的完美结合吧!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使各学科横向整合、综合效应得到很好的加强。

绘画是儿童大都有的潜能,并非少数儿童独有的能力。因此,儿童不需要教他们怎么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画。作为美术教师经常辅导学生参加比赛,在辅导学生时,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光有童心还不够,再加一点耐心,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的解答、引导。

在去年邯郸市中小学师生“建国六十周年”主题书画展中,我辅导低年级学生参加比赛,问他们“祖国妈妈六十岁生日,你打算创作一幅怎样的作品呢?”,“送鲜花,去旅游”“那么怎样表达出祖国的含义?”“北京、五星红旗代表祖国,”“那生日怎么表现?”“吃生日蛋糕呗!”孩子们回答。渐渐地天安门、长城、故宫等这些要素在孩子心中汇集成了一幅温馨的图画。尤其孩子充满智慧的想象将“眼睛”巧秒嵌入 “60”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幅作品,最终获得一等奖。教师的话语对孩子的引导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二、教学中随意与夸张表现

绘画是儿童不教自为的一种自然发现,儿童绘画的实质是其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同时,儿童把绘画当做他们游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活动是儿童游戏的最高形式。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随意、夸张一点。夸张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以某一目的为指导,对事物作出夸大或是超越客观事实的表现和论述。美术课堂教学中随意、夸张尤其重要。

例如,儿童都喜欢折纸。一张纸由于折法不同,可能变成小动物、植物、甚至其他更有趣的东西,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教材上《变脸》一课,以折纸为载体在上面画画。小小的手工纸折完后,变得更小了,拿在手里玩的不过瘾,干脆将折纸变大,想象着效果一定挺好。那就试试吧,让孩子们用大张牛皮纸连在一起折成超级大"帽子"。折完后套在头上,孩子们真的兴奋起来,纷纷拿起画笔开始彩绘,不一会儿各种有趣的夸张的“怪脸” 诞生了,纷纷配上各种夸张有趣的动作。 “老师,咱们把这些怪脸落在一起一定挺好玩!”一个孩子提议,“试试吧!”大家一起把怪脸落在一起,“哇!太震撼了!就像非洲的图腾”,“我们共同创作了一个怪脸图腾柱!”教室里充满了孩子们欢快、惊喜的笑声,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夸张、矛盾的绘画内容出现在同一幅作品中,通过空间的矛盾性创造出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新奇有趣的视觉图形。它是将两种空间构造上相互矛盾的事物进行重组,通过破环现实空间的合理性,进而获得独特的错视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形成有趣的视觉效果。例如,根据的视觉游戏的原理,把白天晚上在同一幅画中表现出来,神奇有趣,既画画又变魔术,时间、场景、人物等随意转换。例如,海洋与陆地,黑夜与白天,有对比的主题画。创意方法是将两幅有对比的作品完成后,分别裁剪成等宽的纸带,间隔开有秩序的粘在另外一张底纸上,做成折扇的样子,如图,从左右不同的角度看,看到两幅不同的绘画作品。孩子们非常喜欢这幅有趣的作品,百看不厌。

随意性与偶然是最佳创意的源泉,是不能够强制来的,尤其是儿童的幻想。在上手工粘贴画时,如图,加入多种装饰材料,有羽毛、蛋壳、纽扣、纸杯、各类豆、皱纹纸、干果、瓶盖、玉米皮、塑料编织袋等等。尤其玉米皮、塑料编织袋的装饰效果特别好,装饰材料新鲜、少见,有季节性,让孩子感觉好玩、独特、有趣。

三、选材环保、健康、有趣

低碳是当今社会健康生活的美好理念,未来我们更要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很多艺术大师就是低碳、环保主义者,他们利用废弃材料,制作出举世瞩目、令人震惊的的艺术品来。我们儿童绘画选材上也一定要低碳、环保、健康、有趣。

孩子们拥有大师的心灵,拥有慧眼,去寻找美、发现美、用双手创造奇迹!我们美术课堂就是要鼓励儿童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例如,沙瓶画是很受孩子欢迎的绘画形式。它突破作业本,突破绘画材料的限制,发挥创意在油桶、酒瓶等物体刷上白乳胶,粘上沙子,制成“沙瓶”,然后在上面画,画完后普通的瓶子就变成了独特的艺术品,感觉特别棒!,提示孩子多尝试、体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陶瓷、棉布、纸箱都可以作为绘画的载体,拓展了孩子的思维。

学校每年由于搞各种教学活动留下很多展板,这些Kt板展板用完后都当做废弃物丢掉。现在,孩子们利用旧展板创作了漂亮的“Kt板壁画”,从中国古朴的汉砖到精美的古埃及壁画,一路精彩纷呈。起稿后沿着草稿线用手抠掉上面的Kt板形成 “凹槽”,而后在表面涂色,“凹槽”内不要涂,最后作品效果如图所示,孩子们很有成就感。此创作形式完全变废为宝,充分挖掘了孩子的创作潜能。

上一篇:高中生诚信教育范文 下一篇:交通违章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