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就是“儿童”(下)

时间:2022-10-18 03:46:31

儿童就是“儿童”(下)

四、“童话思维”

当孩子们不能将语句写精彩时(也就是不具体、无趣时),教师往往会跟孩子们说:“你们可以多运用一些拟人句、比喻句。”为什么要用比喻句呢?“怎么样才能做到善用比喻?有一个很重要的技巧,那就是——多多运用童话的思维!”

“童话思维”,狭隘的理解就是将本毫无生气的“物”予以生命,从而使其具有与人一般的生存状态,有思维、有言语等。如何去操作“童话思维”呢?我觉得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眼光的童话。“眼光”就是“观察”。观察,简单地说就是“看”,只要入眼就达到了“看”的基本要求。对于“观察”,我曾有这样三点认识:

1.观察要全面。全面,就是要了解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比如观察人物,不仅要观察人物的外表、神情、动作,还要观察人物在生活各阶段的情况,从观察中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充实、有血有肉。

2.观察要准确。在没有观察清楚之前,不要动笔。观察,要依据描绘的事物有所侧重。观察动物,要侧重它的生活习性、外形和动作特点;观察植物,要侧重它的茎、叶、花、果以及生长过程;观察自然现象,要侧重其变化过程;观察建筑物,要侧重它的内部结构和外观……只有经过准确的观察,才能写出与众不同之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3.观察要细致。细致,就是要观察深入、彻底,抓住事物的特点、规律和本质。比如,春天来了,到处鲜花盛开,呈现一派绚丽的景象,但这是笼统的印象。具体地说,公园里春暖花开是什么景象?街头、小巷春花盛开是怎样别有情趣?……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真切地把所描写的事物展现在读者面前,才能感染读者。

现在再细读,我猛然发现,这样的“观察”其实是一种机械的观察,写出的作文也是“八股”、按部就班的内容。

观察独特,用真正的“儿童眼光”去看,那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才能使得所写之物有血有肉,鲜活、灵动。

国庆节到了,动物王国为了庆祝国庆节的到来,特地举办了一次运动会。

第一场比赛是赛跑,参赛选手有豹子、兔子、黑斑羚、狗和马。比赛场地是山坡。选手们准备完毕后,猴子裁判高举起手里的发令枪,对着天空开了一枪,所有运动员都狂奔起来。

哇!猎豹一下子就冲了上去;黑斑羚不甘示弱,排名第二;马的速度也很快,紧跟其后,排名第三;狗和兔子只好垫底了。没跑一会儿,不妙的事情就发生了:兔子因为想追上别的选手,加快了速度,可是跑到下坡时,不小心摔断了腿,兔子的比赛只好终止了。赛场上只有四位选手了,它们互不相让,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最终,猎豹得了第一名,黑斑羚第二,马第三。

第二场比赛是拔河。比赛分为两队,第一队里面有狮子、大象、河马三位选手,第二队里面有老虎、犀牛和熊。比赛开始了。每个选手都使出了浑身解数,用尽了吃奶的力气往后拉。第一队的队员团结友爱,而第二队的却起了内讧,老虎对熊说:“嗨!哥们,难道你就这么点力气吗?真弱!”熊不服,反驳道:“你才没力气呢!是犀牛没用力吧!”犀牛生气了,大吼道:“胡说八道!你们两个混蛋!”这句话说完,第二队的选手们谁也不用力了,互相吵了起来,最后输掉了比赛。

……

运动会结束了,这一次运动会不仅仅考验了选手们的耐力和毅力,还考验了选手们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

——胡秋奕《一场激烈的运动会》

《一场激烈的运动会》表面上写的是动物们的运动会,背后表现的却是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场景。小作者就是将自己观察运动会的感受用“童话”的视角再度描写了出来,这就是“童话思维”,让读者领略了每一位运动员所具有的特征:如猎豹一般迅捷的奔跑健将;虽有如犀牛、老虎、熊一般的力气,但不团结,依旧输掉拔河比赛的队员……生活不缺少鲜活的“童话”,缺少的是具有个性化的“童话观察”。

第二,笔触的童话。“笔触”就是“构思”。构思独特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关注度。构思是指写作者在积累材料的基础上,按照写作要求有效地展开文章的思维活动。它是整个写作过程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包括选取、提炼材料,酝酿、确定主题,考虑人物活动,设计好情节,安排好结构等。童话习作的构思离不开联想,因为联想可以开拓思路,思路解放了,“童话思维”也就能得以实现。

自习课上,娇娇羊见班里乱哄哄一片,便取出挂在脖子上的哨子,“嘟——”的一声长啸,每个人的耳膜都被震得“嗡嗡”作响。逗逗猴由于靠得近,更是紧张得用手捂住耳朵,呲牙咧嘴地狂吼一气。

课代表淑美兔翕动着三瓣嘴在座位间晃来晃去,检查着大伙儿的作业。每当淑美兔走到逗逗猴桌旁时,逗逗猴都会将长长的细腿悄悄地伸到过道上,身子也躺到椅子里去了。淑美兔对讨厌的“拦路腿”置之不理,每次都是双脚一跳,跃过“障碍”,继续巡视着。

两人就这样玩起了“伸腿——弹跳——伸腿——弹跳”的运动游戏,反复多次,淑美兔有些不乐意了。

又一次来到了过道口,逗逗猴如同上瘾了一般,又悄悄伸出了长长的细腿。淑美兔停了下来,没有像先前那样弹跳,而是出其不意地用自己穿着红鞋的脚奋力向前踢去……

“咚”的一声,埋头写字的娇娇羊以为淑美兔踢到了逗逗猴,而逗逗猴却喜滋滋地在座位上抓耳挠腮呢,时不时地还说:“没踢着!没踢着!”

教室里传来了一阵怒吼:“是谁用鞋子砸我!”原来,淑美兔在用力踢向逗逗猴时,小红鞋“哧溜”一下滑出左脚,飞向了教室后排,正中猪仔的面额。

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扰别人的学习或行为,会令人产生厌恶,甚至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蒋 岭《飞出去的鞋子》

对儿童而言,“童话思维”是一种极为可贵的思维品质。《飞出去的鞋子》就是以儿童的思维来看待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矛盾,同时也安排了意想不到的故事波折,以“童话思维”来理解人物间所发生的纷纷扰扰。

“童年时期,幻想乃是儿童心灵的主要本领和力量,是心灵的杠杆,是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存在于他们自身之外的现实世界之间的首要媒介。”我们可以挖掘孩子们业已存在的文学“意识流”,让孩子们“进入作品由幻想构成的世界,并且是充满感情地进入……将自己幻化为童话本身,尽情地体验其中的险与夷、哀与乐”。

五、“物化”生活

儿童是精灵:纯真的心灵、简单的心思、朴实的笑容、直白的语言……儿童的身上没有半点浮华之气,也毫无社会的污秽之风。他们纯洁的内心世界有的只是自己独来独往的行为。

儿童的眼中有的都是天真烂漫的故事,世间万物都与他们一样的可爱,这是一种有意无意的思想意识。于是,儿童的作品中自然也就多了许多“物化”的生物。

一大早,小鲫鱼起床后,在水中游玩,碰见了小边鱼。

小鲫鱼说:“早上好,小边鱼!你在干什么?要去哪里呀?”小边鱼说:“我在锻炼身体,顺便看一下有什么东西可吃。”小鲫鱼说:“那我们一起去找食物吃吧。”

突然,水中掉下一块食物。小边鱼大叫:“找到食物了,找到食物了!”小鲫鱼连忙说:“不能吃,不能吃,你没看见上面还拖着一根长长的尾巴吗?那是人们钓鱼时用的鱼饵,是引我们上钩的,我们不要上当,否则被人们钓到就没命啦!”小边鱼吓呆了,半天才说:“啊?哦,我知道了,这次多亏了你,我才死里逃生。”小鲫鱼说:“只要是拖着长尾巴的食物,我们都不能吃。”

从此,小鲫鱼和小边鱼无忧无虑地过着快乐的生活。

——吴兆恒《死里逃生》

小作者将小鲫鱼、小边鱼“物化”成了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避开了“危险”,这些都是小作者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移植到了鱼儿们的身上,让它们具有了灵性,具有了如人一般的思维意识。这就是“物化”的产物。

“物化”的形象在儿童的作品中举不胜举。“用拟人化的方式去看待其他生物,我们很自然地也会‘以貌取人’,从其他生物的外表去赋予他(她)或它某种特质的性格。” 这样的叙述告诉我们“以貌取人”只是儿童对于作品中的形象做出的一个自我的理解罢了。善于恶、美与丑都是儿童内心的一种“形象化”的外显,是他们对于生存的环境的一种诠释。

教室里闹哄哄的。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节是自习课,上课的老师生病没有来,河马老师让淑美兔通知大伙儿自习为主,交代让淑美兔管理。

“管吧!”淑美兔从三瓣嘴中蹦出了这两个字。她极不情愿地站到了讲台前,清了清嗓子说:“安静下来,谁再说话,我就扣那个组的分了!”“扣分”两字还真管用,霎时教室里的吵闹声消失了。“老师常说的这句话还真好使。”淑美兔心里美滋滋的。

“大家可以看课外书,但有一个要求:不许讲话!”淑美兔手背在身后,学着河马老师的样子踱着方步在讲台前走来走去,还不时地提醒跳跳鼠认真看书。跳跳鼠吐着舌头回应淑美兔的管理。

没过多久,“嗡嗡嗡”的声音又从教室的角落里传了出来,继而形成了“叽叽喳喳”的噪音。淑美兔急得脸通红,她制止了这边,那边又传出了争吵声。无奈的她索性趴在了讲桌上,不言不语了。

“老师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句,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哈哈哈……哈哈哈……”刺耳的笑声升腾起来。大家一瞧,原来是跳跳鼠的恶作剧。有的人责骂着:“毛病!”吵闹声依旧在教室内回旋着。

“老师真的来了!”又有一个声音高声提醒着大家。吵闹声似乎是听了谁的命令似的,瞬间溜掉了。“哈哈哈……哈哈哈……”笑声显得更加刺耳,还是那只活蹦乱跳的跳跳鼠的闹剧。大家再也不去理睬这个爱捉弄人的“鼠辈”了。大伙儿又继续忙碌着争执、吵闹、大声喧哗……

“不要吵了,老师来了!”这次,没有一个人再“上当”,吵闹声不减,分贝反而猛增。

“不要吵了,老师真的来了!”无济于事的提醒。

“这是茶馆?”只听一声怒吼。大伙儿抬头一看,河马老师正站在教室门口,红红的脸庞显得异常可怕。“这么吵,谁的主意?”

“他!”大伙儿的手全部指向了跳跳鼠。“冤枉!我根本没有说什么!”跳跳鼠极力争辩着。但还是被河马老师拎到了教室外,训话去了。

“唉!谁叫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捉弄大伙儿呢?现在引火烧身了吧!”淑美兔摇着头,跟着走出教室,向河马老师说明真相去了。

——蒋 岭《老师来了》

作者在这里描述出了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淑美兔、跳跳鼠。跳跳鼠是一只活泼、好动的小松鼠,他思维敏捷,行动迅速,爱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只是将太多的时间耗费在了“玩”上。淑美兔个子小小的,整天满脸笑嘻嘻的神色,是属于那种可爱小女生形象的小兔子,是那种温柔型的人物。

为了体现“物化”的人物形象,作者采用的是课堂“一呼三惊”的故事,将跳跳鼠活蹦乱跳、爱捣乱的特征彰显无遗。

这就是“以貌取人”之法。

在整个的故事创作过程中,素材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特别是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作者将现实与想象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因为“童话创作应该格外讲求要非常有技巧地游走于真实和想象之间,所以,在运用和处理那些真实部分的时候,最好不要明说,而是能够透过一些暗示表达”。

六、一切以“童”为准则

常与身边教低年级的知己朋友聊天,想获得小学生对于写作文(或者升格称之为“文学创作”)的学习态度和方式。朋友们也毫无保留地告诉我许多并未涉及的领域。

低年级,本应该是识字、写字为主的阶段,却也渐渐出现了一种“论调”:每天一篇日记,最好写一些长篇大论。有的老师还拿出个别孩子写的作文给我看,那洋洋洒洒的文字比我教的高年级的孩子还要高明。当我也洋洋得意地将这些文传给我的一位作家朋友审阅时,得到的结论是:不是家长写的就是老师修改成的,这哪是低年级孩子写的文章呢?

我回头再仔细地揣摩孩子们的那几篇文章,无论是从构思、行文、立意上还真是老练,真与低年级孩子的成长发育不符。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两点:

其一,区域内的评价机制出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评价机制的摆布,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制定评价机制或者执行评价机制的人无视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而“想当然”地出一些检测题,使得真正的“训练要求”滞后。教师在误导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误导的教学、训练之路。否则后果便是:你怎么连低年级都不会教了呀?低年级的孩子都教不好!

其二,教师本身好大喜空的教学。低年级教学,我觉得重点是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课程计划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写话——习作——写作”的三部曲来进行“文学创作”的小学阶段训练。低年级个别老师为了迎合家长“急功近利”(孩子有所作为)的心态,便进行了“创作”的训练。我们可以想见孩子们是否能创作出故事或者习作内容。最终的东西都是“人为创作”,大大增加了孩子们的畏难情绪(因为不会,便开始有抵触情绪或者厌恶心理)、作假(家长包办)等现象。

儿童有儿童的眼光,他们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是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去观察的,日积月累下来便形成一种纯真的个性情趣——童趣。“童趣饱满的作品,通常童话味就会比较浓。”

有一年冬天,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小朋友们很开心,因为可以堆雪人了。于是他们准备了堆雪人的工具:一把铲子、两块木炭、一根胡萝卜、两把扫帚,还有一个小铁桶。他们先把雪铲在一起,堆起了一个胖胖的身子,又滚了一个圆溜溜的雪球,放在身子上。然后用两块木炭当作雪人的眼睛,再把胡萝卜安在雪人的脸上,哈,雪人有鼻子啦!小朋友们还给雪人画了一张大嘴巴。把两把扫帚放在雪人的两旁,成了雪人的手,最后在雪人的头上加了一顶铁帽子。就这样一个漂亮的雪人就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小朋友们围着雪人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快乐极了。

麦田的稻草人看见了这一幕,心想:我平时那么辛勤地看守着稻田,驱赶来偷吃农作物的小鸟,经常被啄伤,然而没有一个小朋友喜欢我,相反倒经常用石子扔我。这个小雪人什么也没做却得到众多小朋友的喜爱。它越想越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甚至开始痛恨起雪人来。这时太阳渐渐下山了,小朋友们也渐渐地离开这里回家了。小雪人不甘寂寞,对着稻草人友好地说:“嗨!你好,我叫小雪人,能和你交个朋友吗?”稻草人朝雪人瞪了一眼,没有搭理它。

第二天清晨,太阳出来了,温度逐渐上升,小雪人的身体开始慢慢“流汗”了。眼看着身体逐渐缩小,小雪人央求稻草人让自己躲到它身后遮遮阳。稻草人幸灾乐祸,冷冷地说:“你这个不劳而获的家伙,这是你应该得到的下场!”小雪人只好在阳光下苦苦地煎熬着,心里盼望稻草人回心转意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但事情并没有像它想象的那样好转。幸好太阳慢慢地被云层遮挡住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夜幕降临了,小雪人暂时得救了,不过它的身体很虚弱。

这时来了几个小朋友看望小雪人,他们围着雪人放起了烟花。烟花在空中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美丽极了!这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一朵小火花正好落在了稻草人的身上,稻草人开始慢慢地着火了,小朋友们惊吓得大叫着回家找大人来救火。稻草人在痛苦地哀嚎着,做着垂死的挣扎。看着稻草人痛苦的神情,闻着火神肆虐的热浪夹杂着稻草被焚烧而发出的焦味,小雪人毫不犹豫地飞奔到稻草人身边紧紧地抱住了它……

大人们赶来时只看见了被烧得漆黑一团的的稻草人,小朋友们却惊奇地发现小雪人不见了。谁也不明白这火是怎样熄灭的,只有望着天空含着泪水的稻草人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看见变成了水蒸气的小雪人微笑着对它招手说:“再见了,我的朋友,请多多保重!”

——马晨跃《雪人和稻草人》

这则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冬天的稻草人和孩子们堆起的雪人,两者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小作者却将两者幻化为有血有肉、有思维、有情感的“物”,小作者“充分运用每一种动植物、每一个东西的特征”,以自己那颗稚嫩的童心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嫉妒、包容、感激、感恩等情感移植到了稻草人、雪人身上,做出“儿童理解”。

上一篇:给作文镶嵌上古诗词的彩贝 下一篇:初中品德学科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