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新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29 17:16:03

儿童创新教育

儿童创新教育范文第1篇

1、绘画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 自儿童出生,儿童就拥有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其实那就是人们常说的本能。如:运动、模仿、感知、社交等。小孩子们生来就懂得饿了便哭,高兴了就笑,生来就好动,从不停地敲手踢脚到见到东西就伸手抓,放进嘴里,再到开始会爬会走。在不停的运动中,他们的运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复杂,这便是儿童的运动能力。据研究,新生儿在出生后15个小时就能在众多女性中辨认出自己母亲的脸。并且,新生儿是具有美丑辨别能力的,会注意颜色多彩、形状多样的东西,这是儿童的感知能力。可以说,最初儿童的美术活动是儿童的本能的衍生能力,是儿童结合运动能力与感知能力而来。儿童随着多彩的颜色转移目光、儿童发现颜色会在手上身上甚至衣服上留下痕迹、进而儿童会发现怎样挥动手臂会出现一条带颜色的线等等,这都是儿童的早期美术活动。然而,如果忽略了这些本能,本能也会慢慢退化。 就好像长时间与狼生活的孩子忘记了如直立等人的本能一样。 对儿童来说,绘画和音乐是儿童对环境的首次接触,这个环境中不同的形状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声音等,儿童在随之转移目光的同时,对于儿童会留下不同的感受。同时,儿童也会通过绘画、游戏、音乐、舞蹈等表现方式来表达感受。对儿童来说,绘画是和游戏、音乐、舞蹈等同样重要的表现领域,它不仅可以反映儿童的绘画技能发展,而且还可以揭示其深层的认知发展。当儿童能初步的完成手、脑、眼等的协调,儿童的美术活动会形成儿童原生态的美术创作——涂鸦。儿童的涂鸦是儿童对探索过程的表达、是儿童对接触环境的感受。这种单纯的表达才是艺术中最宝贵的一部分。而正如儿童从爬行中学会站立,儿童在寻求表达的过程中形成早期的美术活动,儿童且通过早期的美术活动所表现的符号语言与外界互动,儿童绘画中表现出的组合与节奏都来源于儿童生活中的感受与生活中的审美熏陶。吴冠中先生曾形容美术应如生态一般。所以这种天然的生态般的儿童作品是充满价值的。 2、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19世纪初期,人们仅仅把儿童美术教育看成是培养儿童学习技能技巧的课程,与儿童智慧水平和心理状态无关,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是没有地位的。19世纪末人们开始把绘画与心理学联系起来,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注重对绘画技能和方法的分析,人们开始关注美术教育,20世纪50年代以发展心理学为依据,借助实验手段和其他一些预测方法,把绘画与智力水平和心理状态联系起来探讨,认为绘画是智力水平和心理状态的反映。绘画被认为是儿童健康情绪和心智成长不可缺少的自我表现活动,是儿童精神世界的表达方式。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育开启儿童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描绘能力,提高儿童的感知能力、脑和肌肉群的协调能力、专注力等。然而,儿童能力的发展也如同生态一样,是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并不是模仿成人的过程。在这个时期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对环境的原始感受才是最真实的,这个时候的思维才是没有束缚,天马行空的。 给儿童时间去进行“自然选择”是很有必要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他们相应的心理特征和规律,在绘画表现和创造中有着特有的表现方式。美国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德认为绘画是儿童健康情绪和心智成长不可缺少的自我表现活动,他将儿童绘画分为6个发展阶段:准备阶段(0—2岁),绘画始于感觉与环境的首次接触;涂鸦阶段(2—4岁),显示初步的手、脑、眼等的协调;前图示阶段(4—7岁),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现实生活;图示阶段(7—9岁),画面出现明确的空间秩序;写实萌芽阶段(9—11岁),绘画出现透视;拟写实阶段(11—15岁),开始能精确地表现实物。拿4岁左右的儿童为例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手、脑、眼等的协调能力已经可以大胆的、独立地以自己为中心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创造出有象征性的图画。 例如:“蝌蚪人”,小孩子把圆圈当做头部,两只大眼睛占据了头的主要部分,用单线条表现手和脚,忽略身体的存在,创造出了富有儿童本性的人物形象。并且4岁儿童也有类似于抽象表现的可能,如悲伤的、开心的等。美术教育能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特别是感知能力的发展。美术教育有着不可代替的优势。首先要根据儿童年龄阶段特点和心理特征来进行,儿童观察与成人们的观察是不同的,感受也并不相同。儿童对世界的感受更多的是单纯的没有世俗干涉的直觉和心理感受。他们表现的不是准确的比例和结构,而是表现以自己为中心对观察对象的想象。儿童的观察是在感知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又加上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并且儿童对环境的接触和经验有限,当他们看不明白的时候就很自然地伸手去摸、去闻、去舔,不停的感受它。在这个儿童对环境充满好奇心的时候对儿童进行视觉审美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非模仿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 模仿这种表达方式在在儿童的拟写实阶段之前介入这会严重阻碍他们艺术感受和其他才能的发展。艺术之所以不同于大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就在于它是独特的,有创造性的。蔡元培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曾经谈到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常常看见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因为专治科学,太偏于概念,太偏于分析,太偏于机械的作用了就是对于所治的科学,也不过依样画葫芦,绝没有创造精神。”美术教育应该是创新精神为重要目标的综合教育,创新精神正是儿童需要培养的能力。

儿童创新教育范文第2篇

英语课常见的热身活动是:Freetalk,和Singasong。以这种形式的导入,我们见到了太多了。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最常用的热身活动也是这些。但是同一种教学手段如果反反复复地使用,必然会导致审美疲劳,使学生缺乏参与热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面对的是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我们应该要在教学中多动脑子,采取形式更多样的教学手段。在热身活动这一板块中,我觉得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种常见方法,我们完全还可以选用别的方法。比如,我校英语特色,课前一分钟,可以让孩子在上课前的一分钟内,表演一首课内或课外的儿歌,歌曲,朗诵等,我们还可以准备一些小故事,在上课之前听一则有趣的小故事,也是一种很好的热身方式。长期坚持这样做的话,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听力,高年级让学生自己找小故事,自己讲故事,这样不仅训练了听、说能力,还可以为高年级做阅读理解题打下很好的基础。英语小游戏也是我常用的导入活动。当然这种游戏和Prastice中的游戏还是有所区别的,基本上是一些幅度较小的游戏。比如,在上课一开始,我就会说:“Boysandgirls,let’splayagame.EnglishandChinese,OK?”这其实只是一个中英文互译的训练,原本是有点枯燥的,但是老师在进行训练之前把它说成是一次游戏,比比谁答得最快。(当然要设一个快答奖)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就马上高涨起来。此时,你就会发现,小学生是如此天真和可爱,只要老师稍加引导,他们马上会以极大的热情回报你。小学生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英语教学必然少不了情境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除了使用实物呈现、图片展示、谈话导入等方法。还经常使用听声音的方式导入。比如在教学动物类单词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下载简单的动物叫声、做动作导入。又如在教学5AUnit6Doinghousework时,一边做动作一边呈现新的动作短语,这种全身反应法的教学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身体共同参与学习,学生很感兴趣,对新知掌握得很快。教学水果类单词时,就适合用Touchandguess这种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和神秘感使他们特别兴奋,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受欢迎。

二、操练的多元化(Practise)

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在蹦蹦跳跳中学习英语,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却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英语课堂中游戏和表演是常见的。不过我们的教学除了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外,我觉得在小学的英语学习中,还应当留有一段时间让学生静静地听,认真地写。比如,在教学Therebe句型时,我就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采访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为学生用英语交流创设了一个极其自然的氛围。在调查之后,又要求把调查结果写成报告,其实就是用Therebe句型写一篇小短文,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写英语小短文是一项比较重要的能力,我们在平时就应多注意练习。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小学阶段要进行一些简单的语法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如何才能既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让孩子掌握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枯燥的”语法知识呢?我觉得要在课堂的设计上注意操练的多元化,在游戏表演等热闹有趣的能力训练之间也可以加入一些纯粹的语法训练,如在课堂上做一些辨音题、改错题等。当然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整理,才能使训练取得真正的效果,形成真正高效的课堂。

三、巩固拓展的丰富性(Consolidation)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如在教授5AUnit8时,教师通过给学生提出12个有效问题,WhatdoIhave?Whatdoesthebearhave?随后提出类似问题,让学生将这些问题组合成一段话,即E部分的内容。这样巧妙地结合,学生能够更简单的理解这部分内容。随后,根据孩子的天性,可表演熊的长发,熊猫的胖、可爱,大象的长鼻子,猴子的瘦,小狗的又跳又跑,洋娃娃会跳舞等等,让孩子们演演最喜欢的动物的特征,最终做到了乐学。总之要使英语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要靠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靠教师对英语教学的执着精神,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策略和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获取新知识。

儿童创新教育范文第3篇

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它的价值在于培养儿童美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儿童画的创作要注重张扬个性,拓展思维、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一点,那就是,教师在进行儿童画创作的指导时,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儿童绘画创作的规律做到“三多”。

一、多体验

对于儿童来说,绘画介于游戏和心理表象之间,是他们的形象化语言,每个孩子都喜欢画画。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理解加以诠释,用自己的画笔进行描绘。可以说儿童画表达的正是儿童自我的思想情绪,属于最原始的思维,这种思想是儿童独有的。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创作时,往往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列举一大堆“新颖”的构思,或者为他们提供许多“优秀”的范作让其借鉴,这样做的本意是想启发孩子,但这样往往束缚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他们在进行创作时总是跳不出范作的模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也常常为此感到苦恼。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在指导儿童进行儿童画创作时,不给他们提供过于完整的范图、实例,而是顺应他们的思维进行启发引导,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作。这样画出来的作品不仅摆脱了模式化的构思、构图,而且画面有新意,充满了天真稚拙的童趣。

创新来源于生活。而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和家长要如何来为他们开拓活动空间,拓宽创新来源呢?儿童有许多与大人不同的想法,他们无所顾虑。然而,想象需要“原材料”,孩子的生活经验越丰富,想象的内容也就越充实,越新颖。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发展想象的基础,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儿童全方面地去感受生活,多做尝试,随着经验的积累,他们自然而然地从无意想象再造想象过渡到有意想象、创造想象。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讲故事、看动画片、听音乐、猜谜语等方法,让孩子们想想、做做、玩玩、画画,让他们在玩中画、画中玩,在玩和画中找到乐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有趣或印象深刻的事物时,用绘画日记的形式把它们记录下来,学校举行各种活动前可引导学生用招贴画的形式创作、宣传,在秋季,可以引导学生用落叶制成书签,用鲜花拼贴成各种不同的图案等等。这些小的创作既凝聚了孩子们的心血和才智,也锻炼了他们眼、手、脑的协调能力,使他们在感受到创作乐趣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多尝试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创造力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在以下几个方面:(1)好奇心是创造力发展的起点;(2)创造性想象是创造力发展的特点(3)探究活动是创造力发展的主要手段;(4)积极情绪是创造力发展的密切因素;(5)创造力发展过程充满矛盾性。儿童以其敏感之心,很快就会明白,自己哪些行为将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奖励,而哪些是会遭到责备的。如果他们在安静与没有创造性的环境下活动时受到奖励,他们就会努力去得到奖励,而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却在该过程中被泯灭。多渠道、多角度的训练,有助于开启儿童的好奇心,是促进他们创造性想象和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的尝试能够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在平时进行儿童画的辅导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准备相同的材料,这样虽然满足了教学需要,但限制了儿童对工具材料的主观选择,局限了他们的想象与创新。在教学中,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我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收集他们认为可以使用的材料,然后,让他们自由地使用这些材料创作一幅画。在这些作品中,学生对材料的性能或许把握得不是十分准确,但他们对材料的选择、组合、使用以及所达到的效果令我叹服。因此,我认为在儿童进行儿童画创作时,如果能对他们所用的材料、工具不加限制,让他们在多样的材料中自由选择,大胆地体验多种工具、材料的性能,就能在不断地体验、选择中发现适合自己的表现材料。比如,视觉型儿童往往选表现写实的材料,而触觉型儿童往往选表现情感的工具。限制工具、材料的使用和选择,会降低儿童探究时的乐趣,会限制他们的创新思维,会扼杀他们的创造的个性。鼓励他们尝试新的绘画材料,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也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不断地发挥。

三、多鼓励

童真具有自然、真实、自发而完美、璞玉天成的特性。大凡大师杰作无不折射出返朴归真的光芒。体现童真也是艺术是家们刻意追求的最高境界。儿童们纯真、自然,不懂世故,不知避讳,不会做作,不违真实地进行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总是那样迷人,在他们看来事物的大形状,往往是最具有吸引力的部分。他们的作品常常忽视细枝末节,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儿童对绘画的想象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线条、比例,一味地讲授绘画的造型、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你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辅导时教师否定学生的作品,最容易使学生失去这种力量,会把他们喜爱绘画的天性扼杀在摇篮中。儿童需要鼓励与赞赏。当他们画出一同画时,暑开适时地说一句赞赏的话,可以成为儿童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及时给予鼓励,可以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兴趣,建立和巩固他们的自信心。自信与创新往往相伴而生,因此,对儿童绘画作品评价,应细致、谨慎,要考虑儿童的意志、兴趣、观察力、表达方式等个性品质,依据每个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水平进行纵向评价。应该尽量说些肯定和鼓励的词语,如“很好、颜色很美、画面很丰富”,或者是“如果……将会更好”,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帮助他们树立对儿童画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体味创新的乐趣;要尽可能避免指责的话语,如“真笨、画错了”等等,这样容易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实践证明,儿童的创作能力被大人理解、肯定,受到重视,他们的创作兴趣会越来越浓,创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特别是儿童的具体表现,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所必需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与创造后,不一定每个学生的作品都能得到成功,但孩子们的每件作品都凝聚着儿童的童趣和天真,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允许他们出错,应采用审美的眼光来讲述与评价,在学生的作品中找出它的闪光点,给它以适当的评价与肯定,使学生获得喜悦和满足。这种喜悦和满足会进一步产生“自我鼓励”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也会随之产生。这样的心理过程多了,孩子就会在每一次“成功的喜悦”的激励下,使自信心得到巩固和加强。

儿童创新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儿童美术教育; 大自然; 想象力; 创造力

二十一世纪是 “创新的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核心,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就是需要教育的培养.。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所说:“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使之得到深化。”创新教育是教育的主旋律,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反映了时展的要求,它是整个教育体系改革中的一个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当代教育界及全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理念。新的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课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越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美术创新教育对现代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美术教育集德、智、体、美、劳和创新精神等综合一体,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体现了整体素质教育。

儿童美术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不同于专业的美术教育,它是为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以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②儿童美术活动的特点是形象、直观、生动,实际性强,这与儿童思维和情绪特点相吻合,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独特的教育作用。

在我国儿童教育中,受传统习惯影响,教师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的形成,压抑了儿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教师要打破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传统美术教学价值观的束缚,追求美术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功能,促进儿童个性、创造力、成功感、绘画兴趣等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大目标,加强对美术教学方法的研究,克服以往美术教学中诸多弊端,确立新观念,探索新方法,重新建立一种促进儿童自主、全面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 转变教育观念,注意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创造性

在半年的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有一位老师在谈到自己在美术教学中的体会是说过的一个例子让我感触深刻,至今记忆犹新。她说她曾组织一年级的孩子们绘画《可爱的小动物》,其中有一名孩子画了只小白兔,这本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但这名孩子在小白兔长长的耳朵旁边多画了两只尖尖的角。当时,她根本没有从创造性这个角度去考虑,只是觉得这个孩子画的不对,不但没有给这个孩子解释的机会就当场批评了她。第二天,孩子的妈妈找到她,告诉她孩子在家里说的话,孩子说:“妈妈,你知道我为什么给小白兔画上两只角吗?因为小白兔太可爱、太善良了,总是让别的小动物欺负,如果它头上有角的话,就能自己保护自己了。”听了这位妈妈说的话后,她感到自己昨天的行为是多么的鲁莽,如果当时问过孩子之后就不会说出那番扼杀孩子创造性思维的话语,反而会在全班孩子的面前表扬和鼓励这个孩子。这位老师告诉我,在美术教学中,一定不要被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要特别注意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鼓励孩子们大胆的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想法。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所指 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总之,美术课的学习应是一个喜欢创新、学会创新和实现创新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无处不在,需要教师不失时机,机智地、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感受到了快乐时,创新之美也就得以实现了。美术教师只有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积极探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

二、 走出课堂,引导探究,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孩子喜欢美术,学习美术,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学习美术的兴趣。通过向孩子们讲述有关美术方面的故事、参观美术馆、赏析美术作品、观察大自然,激发孩子们热爱美术,向往美,追求美,享受美。兴趣被激发出来后,会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形成一种愿学、乐学、好学的氛围成。现代美术教学中,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在这方面都有了成功的探索。

中央美术学院吴长江先生从法国回来后谈到这样一种情景:在卢浮宫,每天都会一批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静静的坐在大师的作品前,听老师讲解大师的作品。会不时的听到孩子们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太美了,那副拉斐尔的《圣母升天》属于古典画,梵高真是一个绘画天才……还有孩子问道那时候画家们的时代背景、生活情景等等。

以上例子给我们启示:走出课堂,老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题,既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提高了同学们的思维想象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同学们自己的观察、探索,加深了同学们对美术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

三.发挥欣赏教学作用,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

美术是视觉艺术。人们总是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从而感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引起思想情感的共鸣。③所以美术欣赏要突出“看”字。多看,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使学生熟悉作品,才能增强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当然对于对美尚处于无知或感知不多的儿童来说,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绘画作品、静物和工艺作品等作为教具,让孩子们从真实直观的作品中获得质感、体积、结构、比例、色彩等艺术语汇的感知。这种教学生“看”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从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是从生动的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提高他们运用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情感就会在欣赏美术作品中得到升华,他们的美术兴趣也会随之增加,他们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总之,儿童美术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儿童认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情感、态度的差异,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④同时,培养儿童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宽容。

参考文献及注解: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7-01

[2]高师教材编写组. 美术教育学[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杨景芝著,儿童绘画解析与教材[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儿童创新教育范文第5篇

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形成原因可以说有众所周知的了,其背后带来了更复杂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缺位现象,造成他们身心普遍性的存在着不同程序的心里障碍,在学习、生活、安全、健康和道德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一、和风细雨催花开

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可以与他们取得联系,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抓住家长外出务工返乡时机,提前预约家访,保证每学期对每一位留守儿童有一至两次家访。特别是利用春节、清明、中秋等重要节假日,在这个时候预约家访,更容易与家长和学生“心贴心”的沟通,就能较好地避免发生正面引导教育的漏洞。我进行家访的具体做法:

1.建立动态的家校联系档案,目的是为了深入的了解学生及家庭状况。家访前,老师要对家访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学生在校学习和行为表现;各学科的学习完成情况及发展预期;兴趣爱好、习惯和优缺点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家访时能有的放矢和收放自如,提高家访的实效。

2.提前预约好,按时家访。家访前,必须向学生及其家长提前约定好家访的时间,尽量做到学生、家长都在场,为“三方会谈”有好成效做准备。

3.进行“会谈”要有好策略。进行家访时,一是要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二是要营造宽松和谐氛围,避免随意性和情绪化。三是与家长交谈思路要清晰,如何切入主题、如何谈学生的优点和问题,如何结束,都要拿捏得当。一般来说,不论学生的表现如何,开始谈话,应先找学生身上的亮点来谈,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其发展做出较为客观的预估,家长都会喜欢别人说自己孩子的好,简单的几句夸奖的话会拉近与家长的距离;当谈到学生不足和不良表现,要讲究因人而异,把握好分寸,如果把握不当,往往成了“告状”、“踢球”式的家访,不仅容易伤及学生的自尊,也会挫伤家长的自尊和积极性。在家访过程中,要尊重家长,态度诚恳。不去计较个别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偏见,要和风细雨,要让家长听出老师是发自内心,用真心去关爱他的孩子,而不是在“忽悠”他,这样才能感动家长;有时,当家长因不了解学校实际而提出的偏激或不很正确的意见,要心平气和、耐心地给予解释,尽量做到当场就能让家长理解和谅解,从家长的表情,我们就要看到这种效果。对家长提出的正确意见虚心接受,好的意见或建议,及时做好记录,及时反映给学校领导。家访结束后,还要总结自己在交谈时方法是否得当。

二、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即教学活动安排要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最大可能地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各种能力。

1、抓好整体性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活动

最近两年时间里,我坚持让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汇报学习生活情况,每月写100字以上,300字以内的短信,简单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传递的方式是,让他们在写好后统一交班主任,稍做整理后统一发到家长邮箱或手机上。对写得好的同学,征求学生同意后,让他自己在班上进行宣读,以此来让更多的学生心灵上得到共鸣,他们都乐意去做这样的事情。再比如,组织班级留守儿童演讲比赛,培养留守儿童的劳动和卫生习惯等,都要考虑整体性引导教育,对转变他们的行为习惯非常有效。

2、组织献上一份亲情爱心的活动

组织献上一份亲情爱心的活动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我们要留意观察、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很容易找到丰富的活动内容。每学期选择几位留守儿童作为献爱心活动的对象,比如祖父母的生日、遇到实际困难等,亲自带着两至三位留守儿童到家里去,做家务,谈心,互谈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让他们在亲人面前互说心里话,有时抓住时机拨通家长电话,有其亲人和老师在场的活动,最能感动学生和家长,这样献爱心活动让留守儿童内心有深深的触动,达到很好的影响效果。

3、小处见真情,细节显爱心

在留守儿童当中,有不少的问题生,很多情况下都显得慢半拍,如何有效的教育引导他们,关键还是要从小处入手。比如,林思思,10岁,家庭情况:母亲在刚出生时,就去世;几年后,她父亲成家,长年外出打工,一直是给爷爷和奶奶带着。个性表现出自卑,不喜欢跟同学玩,也不喜欢说话;优点是乐意做的事情,能自觉做好。根据她的特点,为了帮助她走出来,我开始选择了引导她画线描画和教她剪纸,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发现,她画的线描和剪纸有了一定的水平,作品特点体现快,有新创意;两次代表学校参加县创新绘画比赛,她的作品都荣获二等奖。林思思同学的学习成绩上去了,在学习和生活上慢慢地变成爱与同学交流了。近几个学期里,同学都选举她当了班干,现在她是我所带班的优秀班干。就是这样通过做好一件件小事,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儿童创新教育范文第6篇

一、幼儿园创新教育的立足点

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中,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社会对其要求,以及本身思维特点的差异,都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创新教育应各具不同的立足点。如何在这许多差异中找到最适合幼儿创新教育的立足点呢?

首先,打破传统教育中束缚幼儿思维的不利因素,针对幼儿的天性,支持鼓励幼儿萌芽式的创新精神。

其次,正确理解幼儿“创新”能力的特殊性,进行具有幼儿特色的创新教育。

另外,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人的心理能力有内隐、外显两种形态。外显创新能力,很容易从创新结构中体现出来,而内隐的创新能力则体现在幼儿的思维意识中,也就是教育者易忽略的地方。幼儿的一切生活游戏中都蕴含着创新能力的因素。因此,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寄予刻意设计的游戏本身或游戏结果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它必须融于幼儿的生活实践。教育者要鼓励幼儿在一切活动中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刨根问底,鼓励其、激发其无穷的想象与联想,帮助其以自己现有知识经验去寻求获得新的知识,这才是其逐步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正确途径。

二、幼儿园创新教育的误区

在创新教育研究的热潮中,有的幼儿园将创新教育走向了误区,有的将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一些幼儿园开始投巨资建设科学宫,对教师开展科学培训,搞娃娃发明创造展览等等,一些幼儿园开展了歌唱、舞蹈、绘画等活动,以为就是实施了创新教育,也有的将个性等同于创新能力。因此,在社会上、幼儿园里,特长班泛滥,美术班、钢琴班、武术班、书法班、舞蹈班等等,不一而足。应当看到,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乃至特长培养对儿童主体性、创造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无论如何,它们均不是幼儿园创新教育的根本与全部,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幼儿园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自主活动、探索的兴趣与意识。

三、 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

(一)树立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培养儿童创新能力

“幼儿创新教育”的前提应该是“幼儿教育创新”,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更新,注重幼儿身心特点、年龄特点是创新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幼儿教育领域相对约束度较小,是冲击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最好的突破口。教学方法要由知识灌输型转变为思维激励型,由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探索型,使儿童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活动知识,从而使儿童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发展。

(二)帮助儿童贮备大量知识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丰富幼儿的各种知识,加大知识的信息量,同时还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观察兴趣,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三)将创新教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中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发展儿童创新能力的意识,是否有能力发掘出普通环节中潜在的创新教育内容,是否能把握住教育的契机。只要教师具备这些意识和素质,就能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如:儿童喜欢玩水,洗手时长时间冲洗,久久不愿离开,就可以组织幼儿讨论:“水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水会是什么样子?”儿童说出了水的许多种用途,设想了没有水的种种后果。这样,既激励了幼儿的发散思维,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又让儿童懂得了珍惜每一滴水的重要性。

(四)游戏是幼儿创新教育的设计主线和最佳活动载体

儿童教育心理学早就指出,游戏是学前儿童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整个学前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之中。文学巨匠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他甚至认为,艺术和游戏的产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一个最后标志,也是最重要的标志。哲学家马丁·海德格也指出:“儿童为什么要游戏呢?儿童游戏就因为他们游戏。‘因为’二字在游戏中消失了,游戏没有‘为什么’,儿童在游戏中游戏。”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最残酷的行为之一,在于我国学生自幼儿阶段起,就开始被成人逐步剥夺了游戏的权利和乐趣。既使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也没有“玩与不玩”的自由选择,游戏也成了课堂作业,成了枯燥的功课。创新教育作为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需要走出“成人化”的思维误区,将游戏真正还给幼儿,让他们充分游戏,快乐学习;使孩子们主要通过游戏来了解自然、探索社会、体验人生,同时在游戏里学习认知、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和合作,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教育的基本宗旨。正如国外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的那样:“要求一个孩子在游戏之外的某种基础上进行工作,无异于一个蠢人在春天摇晃苹果树而向往得到几个苹果;他不仅得不到苹果,还会使苹果花纷纷落地,本来渴望在秋天得到的果子也就无望了。”

(五)创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

物质环境。我们墙饰的布置、活动区的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创新教育的因素。如:开设结构游戏区、讲述区、娃娃家、手工区、音乐区等活动区域。并可在活动区中投放大量半成品材料供幼儿操作,引导幼儿将各种联想加以具体化。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多变的活动材料,为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精神环境。对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来说,精神环境比物质环境更为重 要。在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时,不仅要注重智力因素的开发,更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要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优秀的个性品质,要注重激发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冒险性和挑战性。教师、家长都要多给儿童一些选择的自由,不要包办限制得太多。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要为儿童创造宽松、自由、愉快的精神环境,使儿童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儿童创新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幼儿;创新;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38-01

传统幼儿教育中往往只是将幼儿园作为步入小学的前奏,大部分教师只是重视对于幼儿的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对于幼儿的情感教育。导致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枯燥、沉闷,学习积极性不高。新时期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创新教学思维、丰富教学策略,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来丰富幼儿的学习感知,最终实现他们学习的有效开展。

一、更新教学理念,为有效教学打好基础

教育理念是对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幼儿时期的孩子各项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发育不完善,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大多源自于教师。教师作为幼儿学习发展的引导者,一定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认知体系,以便能够为有效教学打好基础。特别是在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想要培养合格的未来人才,就需要我们能够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开展幼儿创新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讲,“幼儿创新教育”的前提应该是“幼儿教育创新”,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更新,注重幼儿身心特点、年龄特点是创新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幼儿教育领域相对约束度较小,是冲击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最好的突破口。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幼儿时期的教育中需要我们转变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重视幼儿的长远发展,教学方法要由知识灌输型转变为思维激励型,由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探索型,使儿童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活动知识,从而使儿童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技能,为他们的日后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二、创设教育环境,为有效教学搭建平台

常言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对于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影响。幼儿时期正处于一个人习惯养成、情感认知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重视教学环境的创设,为创新教学搭建平台。

例如教师首先要重视物质环境的创设:从最基本的墙饰的布置、活动区的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创新教育的因素。如:开设结构游戏区、讲述区、娃娃家、手工区、音乐区等活动区域。并可在活动区中投放大量半成品材料供幼儿操作,引导幼儿将各种联想加以具体化。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多变的活动材料,才能够为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另外我们也要重视精神环境的创设:对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来说,精神环境比物质环境更为重要。在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时,不仅要注重智力因素的开发,更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要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优秀的个性品质,要注重激发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冒险性和挑战性。教师、家长都要多给儿童一些选择的自由,不要包办限制得太多。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要为儿童创造宽松、自由、愉快的精神环境,使儿童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能够轻松学习、健康成长。

三、做好教学引导,为有效教学丰富渠道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幼儿时期孩子们的认知大多源自于教师,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未来几年的发展。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自身教学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教学引导策略,丰富幼儿的学习渠道。

例如我们要善于运用游戏教育,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玩的过程中提升综合技能。儿童教育心理学早就指出,游戏是学前儿童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整个学前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之中。创新教育作为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需要走出“成人化”的思维误区,将游戏真正还给幼儿,让他们充分游戏,快乐学习;使孩子们主要通过游戏来了解自然、探索社会、体验人生,同时在游戏里学习认知、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和合作,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教育的基本宗旨。这样的教学方式比传统的“说教式”要有趣的多,更容易得到幼儿的关注与认同。

《劝学》中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幼儿时期正处于他们各项基础知识的积累时期,教学中教师也要帮助儿童贮备大量知识信息,以便能够不断完善他们的认知体系。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丰富幼儿的各种知识,加大知识的信息量,同时还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观察兴趣,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如:在游戏活动时,启发儿童观察玩具是什么材料,什么形状的,积木和塑料接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在散步时,引导儿童来亲身感受和观察早、中、晚太阳的不同,观察自然角中种子的生长过程,饲养角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多带幼儿走出校园去看看商店、邮局、图书馆等,让儿童在亲身探索中获取知识,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开展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同时创新教育也要渗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树立创新教育思维,如:儿童喜欢玩水,洗手时长时间冲洗,久久不愿离开,根据这一现象就可以组织幼儿讨论:“水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水会是什么样子?”儿童说出了水的许多种用途,设想了没有水的种种后果。这样,既激励了幼儿的发散思维,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又让儿童懂得了珍惜每一滴水的重要性。

儿童创新教育范文第8篇

学前创新教育不单单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它应该让受教育者在接受创新理念教育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因此,这也就要求教育者在优化人生观和人伦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育,从学前阶段就培养出具备高水平的理想和高层次追求的人才来,这也是学前教育者进行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首要教学目标,也只有这样,在教师的指引下,孩子们才会在未来的创新实践活动中,能够拥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孩子们会沿着这个方向为之奋斗和努力。这也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创新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每位孩子的健康教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在活动中对孩子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学前创新教育中,儿童的创新性发展还表现在幼儿的动作当中,因为孩子们的动作活动是开展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表现,儿童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运动,儿童的活泼好动,正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发展的最大时机,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对孩子们进行创新理念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地去了解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幼儿自己选择的活动中,他们的创新思维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还要善于从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呼吸、脸色以及出汗程度等方面进行仔细的观察,对儿童的活动量和运动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调控,因为只有科学地安排他们的运动过程,才能达到健体强力的效果,进而也才能促进他们个体创作性思维发展的作用。

三、要重视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

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创新教育也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主要是以“创新”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针对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制定出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在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他们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的形成,他们的这些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高。此外,在构建学前教育的创新体系过程当中,还需要注重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融合到基础的教育当中,在创新教育中去完成基础教育,在这个整合的过程当中,还要充分地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与个体的差异性,从而为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打好基础,进而有效地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为促使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四、学前教育思维上的创新转变目标

在过去比较传统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容易忽略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经常会认为儿童还不能分辨出事物之间的好与坏,很多教师还认为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等都需要教师给予引导,这样的教学结果就会导致幼儿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经常会按照教师的方法去完成,教师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照着样子去学、去做,这样的教学观念长久下去,就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灌输这样一种想法,每次的学习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习,这样的教学后果就是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为了促使教师在学前教育思维上的创新转变,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要事事亲力亲为,要让孩子们主动地去追求学习的本质,让他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独立地解决一些问题额困难。在这种思维创新的学前教育的理念引导下,还需要教师对教学的本质有个特殊的认识和理解,在整个的教育活动当中不断地突出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并且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以此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的思想和观念。

五、创新教学有利于幼儿园课程的设置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建立,有利于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为学前教育的创新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支点。学前课程的内容是涉及到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但是又不同于学科的知识,其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该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它既要考虑到儿童身体的和心理方面的全面发展,还要包括儿童生活的全部范围,这样,在采用学科互涉路径的课程设置的过程当中,才能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而且又为学前教育的研究理论创新提供一个新的支点。学前教育创新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研究过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前教育对于培养孩子们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幼教机构所的重视。现代的教育理念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创新理念穿插在其中进行教学,同时,还需要广大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来不断地完善这一体系。因此,只要学前教育工作者在遵循新课程理念改革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原则来进行培养,学前教育创新一定能够顺利地开展下去,而且还能够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到接受知识洗礼的过程中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儿童创新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幼儿园;实施

对于儿童来说,幼儿园是接受教育和认知世界的第一个阶段,同样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单独去面对生活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可塑性比较强的阶段,对孩子今后的生活学习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创新教育对于儿童的学习生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得到高效的创新教育,本文在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幼儿园教育中良好的教育环境既指为儿童准备的真实物质环境,又包括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于幼儿园来说,丰富的物质是教育得以进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儿童可以娱乐进行游戏的基础。因此,幼儿园的领导应根据儿童的需求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让儿童可以从游戏中学到知识。

儿童对于玩具的喜爱像是一种天性,但是不同种类的玩具质检所存在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玩具本身的可操作性是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只有可操作性比较强的玩具,才能够增加儿童的动手能力。在一些幼儿园中,教师往往会把玩具进行精美的包装,不允许儿童在使用中损坏包装,这样就减少了儿童动手操作的机会,因而缺乏探索和创新,导致儿童的积极性受挫。

二、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创新思维往往不能引起重视,久而久之,则会降低儿童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若儿童有自身的想法,教师应给予肯定,并鼓励儿童去进行动手操作,进而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一般而言,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对课堂的教学比较重视,而对活动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在教师既定的要求下,如果儿童的行为没有按照要求去执行,此时儿童会受到较为严厉的批评。这样的结果不仅对儿童的自尊心有一定程度上的伤害,还在儿童的创新思维方面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可知,以安全为前提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对儿童的行为可以不必有太多的限制,当然这并不是就意味着儿童可以不守课堂纪律。教师要通过教学的方式,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并用画笔绘制出心中的蓝图,并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观察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并给予及时的鼓励,进而打破儿童的定式思维,培养其形成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儿童的综合能力水平。

三、让儿童学会独立思考

根据多年的研究表明,对事物产生的兴趣与好奇心是产生创造的先决条件。只有不断探索才会发现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孩子学会探索。当儿童接触一个新事物时,不要直接告诉他这是做什么的,具有什么用途,而是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其中的奥秘,进而认识新事物并了解其特点。每一个幼儿园的儿童都是极富于好奇心的,喜欢探索和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因此也说明了自身的自发性与创造性。

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表达方法相对比较少,经常会采用画画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儿童来说,世界是美妙的和五颜六色的,因而教师可以鼓励儿童把想象中的世界用画笔勾勒出来,从而增加他们的想象力,这对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游戏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组织以创新为主题的活动可以增强儿童的主体意识和提升儿童的独立能力,还能够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自由组合以及自行确定活动内容的方式,让儿童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搭建广阔的学习平台,让儿童在活动中提升创新的思维和掌握知识。

四、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

在进行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自身的特点去因材施教。年龄相对较小的儿童可以讲述名人故事,年龄相对较大的儿童可以让其自己讲故事。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儿童将自己拥有的书籍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或是交换着阅读,从而增加儿童的知识量。儿童在学习中,往往会对各种现象产生好奇,如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升起、为什么白天看不见星星等,由此可见儿童对知识的渴望。教师可以将儿童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整理,然后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去鼓励大家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回答。另外还可以将答案写在问题卡的背面,进而提升儿童的创新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做相关的科学实验,让儿童在实验的过程中快乐地将知识学到手。

五、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育内容的传播者,因而对于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教师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学校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儿童自身的特点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进行因材施教。同时.教师需要对自身严格,并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给自己充电,进而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与综合素质。另外,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儿童的主体作用,并引导儿童创新的学习,让儿童通过不同的见解去阐述和探寻问题的答案,让其树立创新的意识。

总之,对于儿童而言幼儿园就是培养创新意识的第一个阶段,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去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学校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儿童的角度为起点,以鼓励性的教育为主,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进而树立创新的意识,这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生活与学习。相信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可以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并培养他们创新的思维和探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正玲.浅谈农村幼儿园的创新教育[J].中华少年,2012(9).

[2]郭微.幼儿园创新教育的新思考[J].考试周刊,2012(8).

[3]郑小满.艺术综合创新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的作用探究[J].中

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

儿童创新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创新教育 创新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幼儿的创新教育是依据创造学原理、运用现代教育观、以幼儿学习经验的重新组合为主要途径,旨在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启迪幼儿的创新思维,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的新型教育。幼儿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二至六岁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成人相比,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强,想象力丰富,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和独立性等,从而为他们和谐幸福地成长创造条件。因此,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富于幻想和好奇心的幼儿时期抓起。

一、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幼儿的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有良好的心理氛围。现在的孩子常常被长辈寄予过高的期望,孩子们压力过大,易产生紧张情绪。而创新往往是在轻松舒适的情况下才能自然流露出的,只有在温馨自由的环境中,孩子们才能敢想敢做,任凭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空间里自由翱翔。所以,我们要努力把孩子们的生活空间创造成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里,老师亲切和蔼地关注着每一个孩子,并尽量多地和孩子交谈,和他们一起玩,使他们处处体验到做主人的感觉,受到成人的尊重。在这个环境里,他们开心地交流着,表达着自己的感情,学会理解、同情与帮助,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

二、树立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培养儿童创新能力

“幼儿创新教育”的前提应该是“幼儿教育创新”,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更新,注重幼儿身心特点、年龄特点是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幼儿教育领域的相对约束较小,是变革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最好的突破口。教学方法要由知识灌输型转变为思维激励型,由被动倾听型转变为主动探索型,使儿童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活动知识,从而使儿童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发展。

三、将创新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发展儿童创新能力的契机。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发展儿童创新能力的意识,是否有能力发掘出普通环节中潜在的创新教育内容,是否能把握住教育的契机。只要教师具备这些意识和素质,就能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如儿童喜欢玩水,洗手时长时间冲洗,久久不愿离开,就可以组织幼儿讨论:“水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水会是什么样子?”儿童说出了水的很多种用途,设想了没有水的种种后果。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发散思维,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又让儿童懂得了要珍惜每一滴水。

四、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一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游戏,游戏内容的多样化可以让幼儿尝试多种角色。在游戏中,孩子们大胆想象、大胆实践,从而在游戏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为了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我不断充实一些新的游戏材料,在美工区增添一些颜料、吸管等材料,以激发其强烈的操作欲望,启发并指导孩子掌握新材料的基本玩法。例如:手印想象画。让孩子们利用自己的小手掌、手指等部位进行绘画,孩子们非常新奇,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参与,当一个个手印印在纸上,千姿百态的图案展现出来时,更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有的添只脚变成了可爱的小鸟,有的添上眼睛和嘴变成了一只怒吼的狮子,有的添上几笔变成了美丽的开屏的孔雀,还有的是老鹰在捕捉小鸟……利用吸管教给孩子吹画技能,孩子们把吹画的基本技能掌握以后,又创造出了许多造型奇特的漂亮图案,孩子们的思维无拘无束,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为进一步创新奠定了基础。

五、培养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创新素质的主要内容,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人格指创新精神或创造性个性倾向,是创造性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保证。它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创新人格的组成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有显示个体差异的特征,又有表现相似的或共同的趋向,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个人的独特风格和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事业心。创新型幼儿教师首先是热爱幼儿和幼儿教育事业的教师。创新是一种十分艰巨的劳动,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的人,才有献身幼教事业的动力,才能发挥创新才能,并从创新劳动中感受到创新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幼儿教育事业。

(二)强烈的求知欲。创新型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的各种知识应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大胆的探索精神。他们喜欢思考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抓住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线索,做出不同寻常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行为。

(三)较强的独立性。创新能力强的人,必须是独立性很强的人,创新型幼儿教师在所从事的创造活动中,不应受习俗的约束,而应该执著地按照自己认为并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想法做。

(四)较强的自信心。创新型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对自己的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及自己使用的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信心。

(五)较强的幽默感。创新型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幽默感,才能很好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出现的不和谐问题,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幽默感起到剂的作用。

上一篇:化学培训范文 下一篇:幼儿护理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