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7 11:23:05

儿童绘画教育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绘画活动 儿童 情感教育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77

自20世纪以来,国内外都非常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充满关爱的人性化教育,在绘画中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儿童的天赋,收获快乐、美好的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充裕,在众人的呵护与关爱下成长,孩子任性、自私、脾气暴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与小朋友相处的不融洽,唯我独尊,缺乏自信等。这些缺点的暴露,也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情感教育对儿童的重要性。

一、绘画在儿童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绘画是儿童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绘画在儿童情感教育中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情感是人格要素的核心因素,儿童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认知上的发展,也表现在情感的发展,但是,人的情感在成长中往往容易被忽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哲学家就批评日本的教育因为缺乏情感教育层面而成为“忘掉了另一半教育”、“ 牺牲了另一半教育”。长期以来,我们中国的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处于培养人格要素的基础时期――小学教育阶段,往往会忽略其情感的成长。在美术教育环节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目标一直定位在如何培养儿童的美术兴趣,初步掌握如何使用美术的工具及材料以及技术技能,表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教育重心倾向于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美术教学不足之处开始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儿童不愿意很好地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事物,不能更快更好的积累情感经验,丰富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后来尽管有人对美术教育目标进行了相应修正,把美育的目标定为:“萌发儿童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但由于这是一个相对来说较为笼统的美育任务,具体到在美术教育领域尚不明确,因此儿童教师在现实教学实践的工作中,还依旧沿袭着一些旧体制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注重传授一些美术活动知识和技能技巧,强调儿童对美术的理解和反应不顾及孩子真正想要什么。

儿童在绘画中,可以适当的增强自信,培养儿童独特的情感,还可以发展对美的感受;绘画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能使孩子学会欣赏和感知美,创造美,在画中感受到自然美。

儿童和成人一样具有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兴奋、快乐的表现为积极的情绪情感,忧虑、紧张则为消极的情绪情感,绘画能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假如教师处理的不当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绘画有助于调节儿童不良情绪情感的作用,可以疗伤儿童受损的心灵,绘画能表达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绘画是沟通儿童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纽带,可以把压抑的情绪描画出来,我们知道绘画能丰富儿童的情绪情感世界,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美感,还可以消除儿童不良情绪,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有利保证了身心健康的发展。

目前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儿童的情感教育,步入21世纪的中国儿童教育,应该是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和方式来帮助儿童实现认识、情感、能力、个性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我国目前每个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比较宠爱甚至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不合群、认生、自私、缺乏自信心等。儿童时期是孩子是健康情绪和情感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期。因此该如何系统的、有目的地的培养好儿童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的情感品质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是表现自身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运用美术教育这样的载体,积极鼓励和培养儿童的积极情绪和情感,疏导和控制孩子自身消极情绪和情感,利用美术作品所表现出多元性及个性的特点,让儿童在体验成功的创作中享受过程和喜悦,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促进自己自身宽容大度、尊重他人、豁达乐观等道德情感的形成,这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绘画活动中儿童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儿童的情感教育关注不高

教师与家长过于关注儿童知识智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许多儿童出现自闭、思想偏激的主要原因是对儿童的情感教育关注不高,重智商,轻情商的陈旧教育误区造成的,严重的阻碍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教师自身情感素质欠缺

教师言传身教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如果教师自身情感素质较高,潜移默化的也会影响与提高儿童情感素质,同时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儿童消极情绪情感的变化,能够科学合理的帮助儿童消除消极情绪,站在儿童的角度帮助他进行情感调控,获得情感认知,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许多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三) 绘画活动选择的情感教育内容相对欠缺

绘画活动选择的情感教育内容相对欠缺,原因是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偏重认知、偏情感教育的思考,甚至根本就没考虑情感的问题,造成儿童情感欠缺,严重地影响了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绘画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策略

绘画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对儿童情绪情感发展与个别差异,缺乏相应的对策和处理技巧,教师不但要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还要帮助与引导情绪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组织策略和技巧,对儿童采用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情感教育方法,在现实的情况下教师实施绘画时,对所有的儿童一视同仁,都是千人一面,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不同个性儿童的不同情感体验。

三、绘画活动中儿童情感教育的策略和

方法

(一)关注儿童的情绪情感状态

儿童的情感变化较敏感,在绘画中儿童的情感体验时好时坏,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自信,有时胆怯,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有时搞分裂,有时团结友爱,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情感状态,处在不同的角度理解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对儿童消极的情绪情感,采取正确方式及时耐心的给予引导,恰当的掌握情感教育时机,为儿童日后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营造和谐的绘画环境

儿童情感学习常常是在教师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它不同于认知的学习,所以,教师的情感对儿童健康的情感教育至关重要,教师只有一心一意、积极地投入自己真实的情感,主动去带动和感染儿童,才能使儿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绘画中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是,一句温馨的提示、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增强儿童自信。为儿童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绘画环境,让儿童确实感到绘画是享受,而不是负担,才能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培养儿童健康的情绪情感。

(三)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在绘画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同时也要学会包容孩子的缺点,努力为儿童营造和谐的良好环境,在绘画中有意识的分析每个儿童的情感态度,用教师的爱心去理解儿童,使儿童学会合理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渐渐对情绪情感的调控能力。

(四)提高教师的情绪情感素质

加强儿童的情感教育,应提高教师的情绪情感素质,因为教师教学的经验,知识含金量、心理承受力,处事态度是直接影响儿童情感发展的主要因素,儿童的情感不稳定而且比较脆弱,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懂得用自身积极健康的情感实施教育。首先,教师必须具有科学的情感教育观。在绘画中与儿童交流时,要用平常心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位儿童,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区别对待,绝对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儿童;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在绘画中尊重儿童的选择与建议,让儿童自主、自愿的绘画,绘画要满足儿童的意愿,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儿童,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只有提高教师的情绪情感素质,才能更好地加强儿童情感教育,作为个合格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最后,教师情感教育的技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绘画中儿童情感教育与教师的正确组织和引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真确引导有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发挥,另外教师利用非语言动作传达情感,有利于儿童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

儿童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时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儿童时期没有良好的情感教育,日后很难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绘画是学前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今教育对学前进行情感教育主要任务。通过绘画活动中儿童情感教育的分析得知,教师、家长对儿童的情感教育认识不足,有待提高。教师的情感素质也应不断的提高,在绘画活动中要掌握情感教育的良机,使幼儿充分体验和理解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并感受到教师的情感,达到教师与儿童心灵共鸣。总之,为了培养儿童健康良好的情绪情感,儿童情感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绘画进行正确的引导,让教师、家长和社会都积极地行动起来,为情感教育健康快乐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学前绘画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朱家雄.学前绘画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钱初里.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高蕾.情感・艺术・生态式艺术教育――试论情感教育的审美模式[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5]王彦波.幼儿园游戏中情感教育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刘婷.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作者简介: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第2篇

在现代社会,儿童绘画受到了家长的高度重视,美术也成了教育的必修课程,绘画这种表现形式自然成为学习美术的首选,于是社会上涌现出许多儿童美术班,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去学习。然而学画画并不等于学习艺术,这里面难免会有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功利性动机存在。通常我们认为绘画属于美术,把美术也划归为艺术的一种,因此,把绘画看做一种艺术活动似乎是对的,但如果不厘清绘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那么现今儿童美术教育将陷入功利性的怪圈。

二、儿童绘画与艺术

一直以来,绘画、美术、艺术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意思,三者之间可以随意替换。不少人仍简单地将绘画视为艺术,1956年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还被称为图画教学大纲。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美术就是学艺术,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误读。“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在最初与“艺术”一词同义。进入中国后,美术概念发生了几次变化,最初美术包括范围很广,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后来随着学科不断深入发展,美术才被称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物质材料塑造平面或立体视觉形象的活动,是对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的统称。而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使其美术活动仅限于绘画和手工制作的简单范畴。艺术是一种以审美性为特征的文化现象。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自由创造的体现,已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受人的知识层次、情感、认识水平、外在环境等的影响,是一个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艺术的审美性是指创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概括后创作的作品,用来满足人们的主观情感需求,使观者赏心悦目,其根本在于通过不断创新来表达和宣泄人们内心的情绪,追求内在精神的审美趣味。艺术的审美性特征对于儿童美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儿童美术”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教育科学体系建构的角度将其作为某种学科的分类进行理解,也可以仅仅把它作为和“儿童绘画”相近的概念而提出。但是无论如何,对儿童审美性的培养贯穿儿童美术教育的始终,应当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由此,艺术教学进入儿童美术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得以明确。

三、审美性贯穿作为学科的儿童美术始终

作为学科概念提出的“儿童美术”是一种有着特定教育对象的美术教育分类,其教育对象明确为儿童。儿童美术教育“以学科为中心”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基本取向应当得到确认。艺术的审美性在儿童美术教育价值中体现为美感教育。美术在本质上将美与人统一起来,将人对于客观存在或者意念存在的主观感受,通过不同的美术手法和美术方式由内向外地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人既获得了审美的体验,又从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水平的提升,从而使得提高人的审美品位与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原则相一致。儿童期是人整个生命阶段中进行美感训练的黄金时期,儿童期的美术教育一定要将审美原则贯穿始终,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重视美感训练,使儿童期的美术教育与美感教育统一起来,从而为他们将来审美品位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以学科为中心”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儿童美术的课程设计是固定的,是在幼儿教育的大框架中对于美育原则的贯彻。因而,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关系以美术教师为中心,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则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客体,这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形成了对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美术教育强调从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其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美术教师不仅应当在课程时间内根据既定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更应当在儿童游戏等日常生活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包括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展等多方面教育目标。①这应当成为儿童美术教育学科的基本价值定位。在儿童美术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审美性的基础作用。艺术教学强调教学设计,以达到艺术教学的目的,而不是美术本身,而教学也需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和能力,追求的是教育对象艺术品格的建立。儿童美术作为学科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仅仅要求教师把绘画纳入儿童美术教学,而不去强调教师在美术课中运用艺术教学方式对儿童综合能力进行培养,那么,随着儿童的成长,大多数儿童会远离美术,因为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会成为绘画大师。因此,对于儿童美术,我们需要从儿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既让儿童掌握绘画技巧而表现外在形式,又发掘儿童的审美趣味,提升儿童对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升华情感的能力以及感受和观察外部环境的能力。

四、审美性贯穿作为绘画的儿童美术始终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实施策略;绘画灵感;绘画潜质

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画画是儿童的共性。儿童绘画是儿童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儿童全部的自我表现,蕴涵着儿童的思想、情感、兴趣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展示了儿童稚朴的内心世界。因此,如何进行儿童绘画教育,采用怎样的实施策略,是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应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正确指导儿童绘画,在游戏中调动儿童的绘画热情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任何游戏活动都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儿童绘画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儿童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将学习与游戏巧妙地结合起来,学中有玩,玩中有学,通过寓游戏于绘画学习中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将游戏用于儿童绘画教育活动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讲故事,猜谜语,竞赛游戏等,可以让儿童边画边做游戏,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机械化练习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而调动儿童的绘画热情。如,教儿童画切开的西瓜时,教师可先给儿童讲述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然后要求儿童画许多西瓜给猪八戒吃,这样通过故事将学生带入诙谐自在的氛围中,待儿童画好西瓜后,教师可以猪八戒的口吻去品尝这些西瓜,以增强小学生的绘画兴趣。

二、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挖掘儿童的绘画灵感

好奇、求异是儿童的重要特点,儿童在绘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绘画兴趣和创作热情在很大程度来自于某种动力,这种动力既可以来自儿童的自我表现思想,也可以来自教师新颖有趣、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反复不变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儿童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儿童的绘画热情。因此,在儿童绘画教育中,教师应抓住儿童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活儿童活泼自由的思维,挖掘儿童的绘画灵感。如,在指导小学一年级学生画《我家的房子》时,教师可以采用户外教学方式,将学生带到户外的水泥地上,以水泥地代替画纸,以粉笔代替画笔,让学生在水泥地上画自己家的房子。同时还可引导学生画通往自己家的路,画好后,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邀请其他学生到“自己的家中”做客。学生在自己家的房子中走来走去,感受着成功带来的喜悦感。可见,选择灵活多变而又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有计划的挖掘,对于挖掘儿童的绘画灵感,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注重对儿童观察力的培养,引导儿童善于发现美

观察是儿童进行绘画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儿童获得感性认知的有效途径。儿童的绘画题材源自对生活世界的感知,他们的绘画形象大多建立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真实地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儿童绘画是儿童稚朴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是儿童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更是儿童自我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因此,教师在进行儿童绘画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儿童观察力的培养,引导儿童多观察生活,丰富儿童的知识,使儿童学会发现美和欣赏美。如,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星空浮云、泥沙海浪、高楼大厦、飞禽走兽、甚至锅碗瓢盆等等,都是儿童观察和描绘的素材。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他们的各种感官去全身心地感受、发现自然界、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形”与“色”,并将这些“形”与“色”通过画笔画出来。

四、鼓励儿童大胆想象,激发儿童的绘画潜质

儿童的想象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由于缺乏丰富的知识经验,儿童的主动思维能力不强,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因此,在儿童绘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点设计一些合理的想象课题,以启发儿童的主动思维,将儿童的绘画潜质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由于儿童的情感较为脆弱,情绪容易波动,一会儿笑,一会儿哭,针对这些情绪的敏感性,可设计一些使儿童产生情绪反映的想象课题。同时,教师在引导儿童绘画时,还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通过提问,儿童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画出各种模样迥异的昆虫。

儿童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思考与感悟的一种表现形式,充分体现儿童的个性和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儿童绘画教学时,教师应以儿童为中心,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恰当的方法加以引导,从而挖掘儿童的创作灵感,激发儿童的绘画潜质。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视知觉;教育引导

一、绘画对儿童自身发展的意义

儿童的绘画创作作品是一种儿童认知成长的外化印迹,作品反映了儿童的幼稚的思想、情感、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作为一种表达活动,美术活动不仅在现实生活层面上,在对造型的表达的层面上,而且具有初步的审美性质,儿童造型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可以提高儿童对复杂事物的认知。儿童在画画中表达出他们的对事物思想和感情,同时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当儿童绘画时,由于用笔的线条运动,使得大脑认知事物轮廓去符合事物的形态,造型智力得到了开发。绘画要边观察变绘画操作,这样使观察力变敏锐,从而有助于幼儿视知觉的发展。从脑发育发展进度上分析,儿童通过绘画创作,模拟外在事物,是发展细节观察理解的需要,进而影响其大脑发育的更好。通过表现美的图画不但能激发与影响儿童的美好心情,更能促进智力的开发,儿童具有强烈的表达愿望、这就是绘画创作的意义所在。

二、绘画是儿童心理上的需求

绘画是幼儿情绪表达的重要方式,幼儿擅长绘画不仅有利于情绪表达与情感交流,而且能减轻焦虑情绪。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研究幼儿绘画情绪表达的研究较少。幼儿的绘画情绪,使幼儿在情绪焦虑时未能被及时有效的了解和排解,大量的作品中表达的需求被忽视,严重影响了幼儿健康情绪的发展。尽快加强对幼儿绘画情绪表达的研究,成了当前幼儿绘画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儿童的绘画是一种滋养心灵的活动,稚拙可爱的儿童画作品体现了儿童发展的重要信息,孩子不断地表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初级阶段的状况,而且能抒感,满足表达意愿,儿童绘画直接的目的是以心理表达对某事物的认识为出发点,儿童看到某种事物独特外形和生动的效果就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促使他们用绘画形式去固定在画面上。幼儿美术作品是源于他们的生活,它体现出来的情景是幼儿熟悉的生活。我们不时时机地抓住幼儿的这一心理,精心创设情景,引导幼儿放松情绪进行创作。我们做个有心人,让幼儿善于萌感。让幼儿表达快乐的线条,各种物体的形状、色彩,它们都会给幼儿带来心灵和视角上的愉悦感,让幼儿像成人那样临摹、写生,是有悖于儿童绘画能力的,儿童的图形表达是自发的、持续性的,在描绘过程中有时难以表达清楚,但并不影响儿童对所想描绘的事物在绘画中能实现的愿望,并且儿童将这认识到的事物造型用有效的方法给表现出来。使造型与实际事物象征性相像,成为儿童探索外部环境的重要载体。

三、儿童绘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改革

儿童的美术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美德表达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儿童的自由创作,儿童作品的独特符号表达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才是让儿童学到一些简单的美德绘画表达技巧,在儿童美术活动过程中,学习美术技能技巧不可缺少,而儿童绘画中最需要学习的是涂色的方法,不是线条的绘画方法,儿童自然的有点歪歪扭扭的线条是儿童绘画特点,并不影响画面造型形成,而涂色方法通过学习掌握色块的美观效果,儿童美术教学必须是使儿童在良好的心情、轻松的气氛和美好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教育。应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让儿童掌握有趣味性的学习方法,把线条、色彩、构图等音要素用有趣的方式来进行绘画活动,绘画内容要注重儿童理解的事物,使他们产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儿童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图形表达出来。应根据儿童好观察、好表达的心理特点,把现实世界复杂的事物,转化成生动的地简笔画形式,使事物形象简化,让儿童通过自身的造型活动,把他们从无法描绘的复杂结构用线描简化造型,也用平面色块表达,表现他们能完成的绘画水平,在简单中表现事物形态的造型,培养想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要尽量多地展示儿童的绘画作品,引导儿童既能欣赏形式美、有生活内容的作品,又对画得不美观的作品中突出其中的特点,这样每个儿童都有被肯定的评价,使儿童在绘画中获得审美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外部评价意识,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绘画创作,形成有创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满足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表达需求,使儿童在创作中顺利地运用的线描造型、色块进行探求新知的活动,教师可以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突出绘画线条与事物的关系,引导儿童理解物体的形态与描绘过程,通过尝试性线描绘画、来掌握手捏笔的方法、培养儿童深入观察的意识和习惯,有助于在线描与色块活动中发展儿童的认知,用笔在纸上涂鸦,或用手指在沙地上乱画线,完全是受其内在自发动机的驱使,满 足视觉和动作上的需要。儿童从涂鸦起就会表达出儿童绘画符号,教师不用绘画方法灌输,他们会十分自然地运用自己的符号形式去表达,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去表现内在思想。学会有效的观察方法,也能为儿童创造意识、探索精神及的习得和养成长远的基础。教师的鼓励会增强儿童的信心,促进自己的表达能力成长。因此,被认同与鼓励等多种心理需要,通过绘画的表达和认知,能够满足儿童的多种心理需要,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其次,通过绘画的表达,,从而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绘画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对所教的儿童使用适合的绘画工具,培养正确的作画和爱护绘画工具的良好习惯,培养绘画用的勾线、涂色绘画方法,增强儿童绘画表现的表现力。教师要根据儿童美术绘画教学的特点,根据儿童年龄特征教授相应的绘画方法,培养儿童学习绘画的兴趣,而且能符合儿童对事物认识的规律。如何使美术教育能给儿童的个性发展、创新培养起到更大的作用,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卫海涛.浅谈儿童绘画艺术中的创造性思维 读与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3年19期.

[2]袁.契合美术教育心理学的儿童美术慢教育美与时代 2013年10期.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第5篇

1.绘画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具有很多的未知性,他们思维敏捷,正是接受系统绘画美术教育的关键期。绘画能够让儿童进入到想象的天堂,能够促进他们感情领域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通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效地指导儿童绘画,让他们一点一滴成长,由开始的胡乱涂鸦,到后面的应付自如的绘画,进而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2.绘画陶冶儿童的高尚情操。

儿童绘画对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德会有较佳的促进作用。孩子们充满求知欲、好奇和生机,他们愿意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较为有限,而通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效地指导儿童绘画,能够让他们在绘画中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健全他们完整的人格,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绘画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

儿童要学好绘画,那么就需要始终发扬坚持不懈的精神。美术有别于语言艺术的文学、听觉艺术的音乐,它是一门具有物质性、静态性、可视性、造型性的艺术,它需要儿童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去体验其中的奥妙,去感受过程。儿童在处于生长发育期,他们会有叛逆、好动、注意力分散的天性,而通过绘画活动能够让他们去收获喜悦、感受快乐,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心去迎接挑战,这无疑能够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

4.绘画促进儿童智力的健康发展

儿童期是智力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他们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时期。智力主要包括了创造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感受力等,其中核心部分是创造力和思维力。创造力,既能够培养儿童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绘画、表现美、理解美的能力,还能够开启儿童智力、陶冶儿童情操,使得儿童对于美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促进儿童智力的健康发展,这也是美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群众文化活动中如何开展儿童绘画工作

1.定期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少儿美术大赛

群众文化组织应该多鼓励少年儿童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感受群众文化氛围,展示儿童自信、快乐和健康的一面。应该定期组织举办少儿美术大赛,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情感、成就自己的作品。透过孩子们的画笔,能够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用充满童趣的目光发现和观察美丽事物,在画纸上尽情描绘他们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和精彩、美丽的世界。

2.用心血去洞察儿童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能够对孩子们的努力大加赞赏,那么他们往往就会带着满足感和喜悦感去学习绘画;如果我们能够将绘画课程上的活泼、轻松,用心血去洞察儿童的内心世界,那么儿童就会有更多的兴趣来投入到儿童绘画中,实现良性循环。

3.定期举办儿童绘画培训班

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之一的群众文化组织(如文化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应该要致力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定期举办儿童绘画培训班也是群众文化组织开展的诸多公益性活动之一,为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培训班实行免费的教学机制,由群众文化组织的美术老师授课,培训内容包括线描、素描、色彩等绘画基础知识。课堂上采取统一讲授与个别循环辅导的方式。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第6篇

艺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应、创造感性形象的表现活动或作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点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包括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电影、电视等门类。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艺术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演变。

美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应的创作视觉、触觉形象的造型表现活动,包括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摄影、摄像、电影、电视)等门类。

艺术教育:一般来说包括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教育、舞蹈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美术教育:以往的美术教育主要指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四大门类的知识和技法的学习。那么,绘画教育就单指其中绘画门类的知识和技法的学习。

造型艺术教育:侧重的是以造型元素及其组合规律为主线的工艺、设计等知识和技法的学习,强调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视觉艺术教育:超越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等传统美术门类的界限,其学习内容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和现象,强调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 Culture Avt Education,VCAE):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每天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的态度、信念及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并主张引导学生建立对其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能力。

二、前运思与具体运思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

前运思阶段的儿童可以对客体形成直接表象,但不够灵活。孩子思考问题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我为中心地思考问题。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所见及所想”的心理状态在画中有直接的反映。例如,画“花”,(如图1)花瓣围绕花心,孩子在绘画花瓣时不会改变方向,而是以自己为中点展开花瓣。又如,伞的造型,伞骨的形态在孩子手中会变形(如图2)。

具体运思阶段的孩子具有抽象的概念,但需要具体事物的帮助才能进行思考。儿童的空间概念提高了,表现为距离守恒,方向明确。随着实体世界规则的日渐清晰,儿童开始寻求个人和社会领域的规则。由于社会情境的复杂多变,因此对这些规则的探寻有时会遭遇挫折。在其他时候,儿童会用他们提高了的推理能力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和安排个人生活。这一时期儿童思维的显著特点是逻辑性增强,特别是在问题解决方面。儿童可以比较两种对立的理论,从自己和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并利用这些信息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

三、儿童绘画教育概述

儿童绘画是儿童早期另一种重要的象征性表达形式。孩子的绘画是天性,是内心图景的自然表达,给孩子笔和纸,甚至初学走路的孩子也能模仿他人“乱涂乱画”,但是他们的乱涂似乎并不是线条的随意缠结。

科学家们提出了“视觉脑”和“视觉智力”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以往的“看”是被动的观点,引出了“看”是积极的、有认识力意图的观点。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活动具有宣泄情感、治愈心灵的作用。因此,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是培养具有丰富心灵的人的有效途径之一,绘画教育则是其中的一部分。

儿童绘画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艺术的影响。

四、儿童绘画与创造力培养

许多学画儿童的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要像”。孩子的画是:画出所有的内容,不是画像所有的内容。孩子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表面,好的教师能穿透表面看到后面最精彩的部分或隐藏很深还没闪光的闪光点。不好的教师看到的只是一幅平常的画,其他的什么也看不见。这些闪光点就是孩子创造的动力。儿童画不能作“统一”画法,不能作“统一”要求,更不能作“统一”标准。儿童画不是画得很像的就好,不是画得漂亮干净的就好,不是涂色均匀的就好。在画的过程中,既不能“互相学习”,又不能“取长补短”,更不能“互通有无”。

要理解创造力这个词,首先就要理解什么是思维。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大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艺术最怕“套路”,最喜欢“花花点子”,孩子画画也是如此。儿童画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儿童画的画有了这几条,即便是画面“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也是最优秀之作。画画不求结果,只求过程;画法不作“统一”,只求“个性”,这就是儿童画。

五、儿童绘画与记忆能力的提高

前运思阶段不要低估孩子的认知能力,孩子有无限的潜力,但是需要去发掘,记忆能力也是如此。具体运算阶段,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是智力,绘画、动手能力、定义能力、算数、记忆、推理。

六、儿童中期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孩子多大可以学画画?

很多家长和教育者都有这个疑问。儿童都会画画,都是小小的艺术家,这是天性。但长大后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使用绘画语言表达自我,在孩子的绘画成长过程中,对其画作的一次误解就可能使他们内心对绘画行为产生抵触,孩子的画没有好坏之分,教师和家长作为孩子画作的观赏者,欣赏与理解他们,这时一幅儿童画就成为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桥梁。

孩子学习画画的目的?或是学习画画有什么作用?

首先要分年龄段来探讨这个问题。

6岁以前的孩子,画画是自由的,应引导孩子们在画纸上释放压力与情绪;但是充满自由的是画的过程与画面内容,幼儿的基本行为规范及与人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同时要通过课堂逐渐建立起来。

6岁~14岁的孩子,美术的学习应是充满趣味的,享受在画纸上绘画、制作手工的乐趣,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美术课堂就是一个舞台,展现着自信的孩子们。

14岁开始,热爱艺术的孩子可以向专业绘画方向转变,系统的学习美术。例如,学习素描静物,需学习透视课程,为提高造型能力,学习基本的雕塑知识,从而完善构成认识,扎实而通透地学懂静物造型。同时,这时期绘画学习的动力应是强烈的“我要学”、“我爱绘画”这样的心理动机,孩子们通过大量的绘画练习提高自己的技法技能,在枯燥的练习中享受完成作品的快乐。那么不选择向专业绘画方向的孩子如果对绘画有兴趣,可以作为自己的爱好学习绘画,拓展自己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与观察能力,修养身心陶冶情操。

家长说:我孩子不会画画,总是乱画画。请家长丢掉这样的想法,未成年的孩子心智发展不完全,易受到暗示,家长的一句“不会画画”、批评孩子绘画或是比较孩子们的作品都会让孩子给自己贴标签,影响其绘画学习与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天生的丰富的创造力,绘画教育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天赋与指导孩子们展现出自己。

请家长们这样说:我的孩子很有个性,他的画也特别,他很有想象力。自信的动力是孩子成长的巨大财富。

科学的理论是讲道理,艺术的理论是不讲道理。有许多画画的孩子胆很小,无论老师怎么启发就是画不大。研究表明,胆小的孩子一般意志也薄弱,办事缺乏主动,爱依赖别人,更缺少创新精神。这一现象的形成跟孩子缺乏父爱和母亲过于亲密、依恋及长期生活在“母性群”周围(幼儿园或亲戚阿姨)有密切联系。父亲带给孩子的坚强、勇敢、大度、承受力和阳刚之气是其他人很难替代的,父亲多陪孩子玩,多带孩子在“男人圈”里玩,就能解决“依恋”问题。

孩子的画是从抽象走向具象的,但孩子的抽象不是成人理性化的抽象,孩子的具象也不是客观真实的具象,而是孩子们自己心里的东西。孩子在看问题时,仅凭感觉或直感,还不懂得理性思考,孩子奇异美妙的幻想与想象几乎占生活的全部。孩子画写生事实上是记忆、联想、创造加写生。心理变化和发展历程。孩子的奥秘藏在孩子的心理中,进入孩子的“心理”,才能找到孩子的“奥秘”。

七、儿童绘画评价具体策略

用个性的色彩,支持孩子运用有个性的方式表达色彩。例如,在学习彩虹的颜色之后,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地使用这组美妙的色彩,图3中,在桌子的边缘,孩子用鲜艳的色彩作为墙面的装饰,但是没有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这样的顺序。在评价时,可以帮助孩子回忆彩虹的颜色。

图4是练习图形与色块,组合生活中看到的各种图形,并将其组合成一块地毯的形态。色彩的运用已经很大胆了,但是地毯的最后一格没有画完,可以让孩子谈谈为什么地毯缺失了一格,然后帮助孩子联想,不要将其作为错误看待。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这样想:这是不是风筝,所以牵着一根绳子,可以试着将绳子延长;是不是用了隐形的色彩,所以这一格看不见,这样想多么奇妙。总之,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犯了错误,要引领孩子发现各种各样的闪光点。

图5有个很有趣的背景故事,三角形和方形的故事。起初只有三角形在画面中,三角形不断地重复,变成了一颗圣诞树树冠的样子,但是没有树干,怎么办呢?孩子发现要让方形和三角形组合在一起,于是有了孩子纸上的这棵圣诞树。那么在评价的时候,重点应放在引导孩子讲解画背后的小故事,看看三角形和方形是怎样合作的,三角形和方形组成圣诞树,方形的礼物盒用两个三角形装饰,这些小小的想法引导孩子学会合作的概念。

当看到图6的时候,教师们很好奇漂亮的彩虹伞下面是什么,不规则形状的大大的“屋檐”。同样,评价时我们应该先听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和孩子一起探索彩虹伞下的世界。不难发现,伞边垂下来的形状像手指,彩虹伞像是温暖的手保护着小朋友。可以问问孩子,如果这是一只保护我们的大手,会是谁的手呢?

图7中有一棵苹果树,树的形态在儿童绘画心理分析中往往是家庭概念的自然延伸,树干的健壮往往指寓家庭中有威信的家长,这棵树便是一棵树干健壮的大树。评价这幅画作的时候,便可以这样引导,大树是小鸟的家,有坚实的树干和繁茂的树冠。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原则

一、儿童绘画的本质

人类真实生命的体验在童年,童年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必备的创新素质,所以绘画创新思想的培养在儿童阶段尤为重要。在儿童的眼里,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不仅充满好奇而且永远那么美丽。所以通过孩子们最真实的想法使他们认识绘画融入到绘画中,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对美的认识。我们通过正确的启发与引导,使孩子们在绘画的世界里展开翅膀,让画面具有生命活力。保罗•克利说艺术并不是描绘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经验领域的感受与。我们说的儿童绘画是指孩子们自主完成的画面,他对于整幅画面的理解是和自身成长与自我生活的经验紧密相连的。儿童绘画通过观察、思考结合眼、脑、手的协同,画出具有生活体验、表达内心情感的画面,所以也有人把儿童画称之为儿童生命图像。儿童绘画首先应保护其本性的真实,尊重个性发展,培养纯洁童心,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顺应自然成长规律。生命和情感真实的表达是儿童教育的本质,老师应通过美育活动及其绘画作品来了解儿童的性格、习惯及兴趣爱好。家长应给与孩子更多的鼓励,支持孩子,不要过多干涉儿童的思维,应让孩子在画面中尽情表现,自己细心聆听,耐心欣赏孩子画面中所表现的故事。真正了解儿童所需的一切,只有这样儿童才会充满自信。儿童绘画相对成人而言,他会更加的纯真及更富想象力及创造力。所以在美育过程中,我们应更多的关爱孩子,关注其童心,孩子们才会感觉绘画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才能吸引孩子去画,在绘画中使儿童找到乐趣,对其健康成长也会起到积极作用,从而达到美术教育的效果。对于孩子本身来讲,儿童天生都会有欣赏美、感受美及创造美的一些能力,对外界陌生的东西他们会充满好奇与激情,儿童对天生具有美的欣赏能力,在孩子眼中世界是灿烂美好的、五彩缤纷的。儿童脑海中呈现的所有物象,在其放松状态下他都可以通过画笔表现出来,因为审美是他们的本能,感受美也是天生的。绚丽的颜色能使孩子的童年充满趣味,这是我们很多年通过实践所得出的结果。孩子们的情感及情绪会通过表情表达,也会通过其绘画作品及绘画过程表达出来,情感的体验与表达是孩子内心真实的表现,我们抓住这些特点,学会通过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情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更好的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及想象力,给孩子更加广阔的创造空间和想象空间,更好地关爱孩子。儿童绘画的特点突出体现在表现在造型夸张稚拙,想象大胆新奇,其绘画作品中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及对世界的认知和想象。儿童绘画与成人绘画在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相对成人绘画儿童的表现形式更加夸张及符号化,能使我们更加明显的感受到对自由活泼,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在儿童美育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儿童内心的真实情感,关注孩子们的童心,使孩子们的艺术潜能得到最充分的表达。儿童美术教育其实不仅和孩子学习相关,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素质培养,会对其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让绘画走进孩子的生活,让孩子的生活充满绘画,使孩子们在绘画中享受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也是美术教育本质的一种表现。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则

(一)兴趣原则

驱使儿童进行绘画创作的动力来源于兴趣,他们在创作中表达对一些物象的兴趣。儿童创造艺术的方式多变和自发的,儿童在绘画的学习过程中,更注重自己情感的表达,如过分要求技能的表达,会使儿童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不愿学习绘画。儿童美术教育也并非不注重技能,只能说技能的掌握只是一小部分,而更多要考虑儿童自身成长过程中心理、生理发展状况,以提高儿童的好奇心及兴趣为儿童美术教育的最初原则,使儿童对绘画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中内在需求,而不是受外界压力所驱使。待培养起其对绘画的兴趣之后,再进一步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方向学习,逐步掌握绘画技巧。

(二)愉悦性原则

目前教育大的环境整体缺乏宽容性,在其影响之下,儿童美术教育在课堂的管理上也相对过于呆板。本来用于儿童真是情感表达的科目,往往因为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让孩子们感到肃然无味,兴趣锐减。教师与家长过于强调孩子学习的眼前成果,也使得儿童美术教育的功利性过强。从根源上讲,儿童美术教育是要通过绘画增强学习趣味性提升儿童对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使儿童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绘画本身是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的一门学科。所以儿童美术教育要积极把握愉悦性原则。儿童美育愉悦气氛创造的前提是自由度的培养,儿童美术教育要做到管理适度的,尽量减少压制和束缚,营造轻松快乐的气氛,利于儿童创新思维发展,潜能的释放。“当学校教育过度致力于将学生从自由状态转变为控制状态时,全面限制个体的自由范围则使内含于自由之中的智慧也随之被摒弃。”

(三)创新思维原则

21世纪的教学主旋律是创新,创新思维也是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倡的,美育也是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创新,在儿童美术教育阶段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得到鼓励与提倡。

1.给儿童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有利环境

尊重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儿童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创造利于儿童创造性发挥的客观环境。在情感心理上给儿童创造宽松环境,儿童在任何活动中都渴望被关注,所以我们要了解孩子心理给孩子信心,让孩子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另外,我们也需要给孩子创造能够引导儿童创新活动的一些硬件设施,孩子们的想法能够借助硬件设施进行实施。

2.积极引导儿童美术创造活动

美术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时,要让创造性思维形成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在孩子们的创造过程中给予一些引导,打开儿童的思路使其思路更开阔,要让孩子自己探索答案,敢于创造。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给于启发式引导,让孩子对绘画感兴趣,并且联想大胆,作品在完成后,我们要对孩子以鼓励为主,建议的提出一定要委婉,以便更好的引导儿童。总之,新型儿童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教育,也是一种审美素质教育,发掘儿童的绘画天分,使绘画除了能培养儿童确的审美观以外也能使其心理和生理能力得到健康的发展,使得儿童的人格得到塑造,兴趣与创造力得到相应的培养,审美的素质与情趣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我们要为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创造优良环境因素,使儿童得到整体全面的发展。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最终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研究儿童美术教育教学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的每一步成长,思维的每一点开阔,都会为以后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创新性的因素,促使社会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

注释:

1.苏珊•朗格称之为“基本的幻想”.见其所著《艺术问题》,第76页.

2.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7.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自由;纯真;颠覆

一、儿童绘画的定义及特点

儿童绘画是指儿童通过观察、认识外部世界后,尽情发挥想象力,绘制出来的美术作品。

儿童的绘画活动是儿童真实的自我表现。孩子喜欢的、厌恶的都在绘画过程中直接地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儿童的绘画活动其实就是孩子对自我兴趣的自然展现过程。而兴趣也是促使儿童进行绘画活动的内在动力。同时,孩子在进行绘画活动时,并不像成人那样把绘画当作一种需要认真应付的工作或者活动来看待,他们更愿意把绘画活动当成一次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以游戏的心态对待绘画活动,对于任何一个成年画家来说都是很难得的,只有抛弃现实的功利心,才能画出最感人的作品。在游戏中,孩子纯真的天性和真实的自我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儿童的想象力在绘画过程中得到彻底的解放,使他们的美术作品具备如此强烈的感染力。

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正处在人生的初级阶段,他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是粗浅的、不全面的,甚至是有偏差的。他们并不具备成年人所拥有的一套以客观现实为标准的评判逻辑或观念。换句话说,由于孩子不具备成年人的逻辑思维和观念,所以他们在绘画活动过程中,并不受到这些逻辑思维、观念的束缚和左右,使他们的想象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画面大胆、纯真、夸张、毫不掩饰。使得孩子的绘画作品更贴近人们的心灵,也更容易与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而令人们感动;这是绘画创作中最难能可贵的,这也是成年画家无法企及的。

作为一名成年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早已脱离了儿童时代的稚嫩,童年时代的自由率真、天真烂漫被成熟的理智取而代之。当他们进行儿童美术作品的创作时,如何创作出符合儿童审美要求的绘画作品,视乎成为横亘在眼前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鸿沟”是每一位成年人都无法逾越的,就连毕加索都说:“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画得像一位大师那样,但却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会画得像孩子一样。”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对儿童绘画时束手无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专业的美术院校学生在儿童绘画创作方面也有其天然的优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经过美术专业基础训练,在绘画造型、色彩应用等方面基本保存孩童时代的稚拙和朴素,这使得他们绘画作品中的造型、色彩更接近儿童的趣味和审美。而他们所缺少的就是儿童的想象力和表现欲。

因此,怎样激发学生的联想,解放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创作出符合儿童审美要求的美术作品,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必须重视的一道教学难题。

二、儿童绘画创作原则

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接触儿童绘画的最初,带有一定的个人偏见或误解,他们会以自己的审美观念去衡量儿童天真的作品。他们会认为,儿童绘画作品简单粗糙,仅仅是儿童随手草率的涂鸦而已,没有真实的造型空间和色彩质感。如果以写实的标准和手法进行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偏离了孩子的兴趣趋向和审美喜好,会得到怎样的教学效果便不言自明了。因此,培养学生的儿童绘画创作能力,要注意一下创作原则:

1.稚拙原则

首先要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强调要以儿童的审美需求为创作的出发点。摈弃以写实再现客观存在为目的的绘画理念和手法。写实的绘画作品,力求在二位的平面上塑造三维立体的真实错觉,创作这样的作品需要作者具备扎实的绘画基础和细致理性的观察分析能力。

儿童的身体及智力发育还不成熟,他们是依靠直觉认识外界的,因此,不能仔细理性的观察外界的事物。而那些被孩子见到过或者观察过的事物,仅仅是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了物象特征的模糊的概念。过于严谨、理性的写实绘画很难引起孩子的兴趣。这一时期教师和家长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作品,也不能让儿童去模仿成人的作品或技法,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顺其自然,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画自己喜欢画的内容,使儿童纯真的天性得到保存。

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童年时代,尝试以孩子的眼光进行创作。不追究像与不像,真实不真实,只追求稚拙的趣味和奇幻的想象。尽量不以真实的客观规律作为衡量作品的尺度和标准。

2.题材兴趣趋向原则

认真留意儿童的绘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作品比较活泼、可爱。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自己的父母、老师、朋友,画到作品中。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创作的绘画作品必须贴近孩子的生活,以孩子最熟悉的生活内容为创作的题材,这样更容易与孩子产生共鸣,也更利于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

3.颠覆性原则

颠覆性原则是指在儿童绘画创作过程中,尽量颠覆正常的逻辑关系、物理关系、比例关系、色彩关系。这样可以打破正常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彻底的解放。

颠覆逻辑关系是指在创作中,把本来毫无关联的两种绘画素材进行巧妙结合,形成独特的画面内容,给人以奇特的新鲜感。例如,动物和植物结合。我们可以画出一棵高大的树,但树上结满的不是果实和鲜花,而是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鱼。我们也可以画一头长颈鹿,而长颈鹿身上开满了各种鲜花、生长出各种瓜果。

颠覆物理关系是指以正常的物理关系在画面中进行相反的处理。这种方式可以使观众产生无限的联想。例如,鲸鱼本来应该在水中生活,但在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把鲸鱼画在天上飞翔;火车在陆地上奔跑的交通工具,我们可以把火车画在树干上和花瓣上。我们还可以把人画在云朵上,与小鸟一起翱翔。

颠覆比例关系是指把原本正常的物体比例关系进行放大、拉长,使画面中物体的比例形成强烈的反差。比例关系的应用最容易使一件作品贴近儿童的审美,因为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会在意画面中个主体的比例关系的。例如,把西瓜画得比汽车大;把长颈鹿的脖子画得更长;可以把一群小朋友画在向日葵上做游戏等等。

颠覆色彩关系是指在创作儿童美术作品时,不以现实生活中物象的具体色彩为根据来为作品设色。例如,我们可以画蓝色的向日葵,红色的大海,金色的平果,黄色的头发等等。色彩是一件作品中极其重要的审美元素,儿童没有受过基本的色彩训练,对色彩的认识仅凭直觉。但是,童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阳光灿烂的,所以,我们的作品中的色彩也应该尽量画得明亮、鲜艳、活泼。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儿童 米罗绘画 美术教育

米罗出生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经历立体派和超现实主义洗礼后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风格,绘画语言单纯、朴实,充满童趣。尤其是漫不经心、自由神秘的“线”、单纯而强烈的“色”,以及类似原始绘画的“形”,编织成米罗独具艺术魅力的画面。这些简单直白的绘画形式,恰巧与学龄前儿童的绘画相类似。从更深层次看,米罗绘画创作心理的超现实主义因素与儿童的心理特点非常合拍。儿童在作画时不仅不受绘画法则的限制,而且也不受生活经验所带来的理性思维的影响,是一种原始的本能宣泄。这种未经社会经验修饰的原始作画心理,正是米罗绘画所追求的。由此看来,笔者认为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米罗的绘画语言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意义。将米罗的绘画引入儿童美术教育,不仅能更有效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还能培养儿童健康的心智和人格,促进他们手、脑、心的全面发展。

一、“线”的描绘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

在绘画中,线是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有粗细、长短、曲直、疏密、缓急、虚实之分。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不同形式的线给人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愉悦或焦虑、畅快或困惑、明确或繁杂等。线因其多变的组合,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心理影响。

从表面上看,米罗绘画和儿童绘画所表现的“线”有许多相似之处:米罗的画面以稚拙、简单的线条组合呈现,给人以自由、漫不经心和神秘之感;而儿童的“线”表现随意散乱,稚拙而富有童趣。虽然两者用“线”的形式都如同原始绘画一般,但米罗的“线”远不止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直白,在看似漫不经心中蕴藏着精心策划,这是美的内在形式法则与稚拙外表的双重体现。而儿童对“线”的情感表达是无意识的,他们随意涂鸦,却不知道这些画表明了自己的情绪。由此可以得到启发:在美术教学中结合米罗的绘画,利用其绘画中“线”的感情特征,激发儿童对线有意识的描绘,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情绪,能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效果,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

儿童处于旺盛而多变的成长时期,心理和情感远未成熟,为了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展,需要精心呵护和悉心引导。恰恰在这个时期,进行美术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健全的心智。在具体实施美术教学时,教师可将米罗绘画的“线”所象征的情感语言进行解读,帮助儿童通过童趣般的图画感知“线”的不同表情。反过来又可以鼓励他们将不同“线”所表达出的情感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继而带来由无意识用“线”到有意识用“线”的转变。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儿童有意识用的“线”,及时了解并把握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变化,从而准确地对他们进行情感疏导和教育,帮助儿童建立健全的人格。

二、“色”的运用与儿童绘画兴趣的激发

在绘画中, 色彩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认知的视觉语言,能第一时间感染人的情绪,因而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是最直接的。

作为现代绘画大师,米罗的绘画色彩带给人的视觉震撼源自于他对原色的喜爱。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蓝、黄、红、绿是被观众捕捉到最多的几种颜色。众所周知,儿童使用色彩基本靠直觉反应,他们尤其喜爱运用浓烈、鲜艳的原色作画。这些简单艳丽的色块看似被随意抛掷,却组成了画面丰富多变的审美色彩符号。有时候,人们甚至无法识别这些色块所要表现的事物,但却被这些跳跃的色彩所感动。显然,原色更能够吸引儿童的兴趣,并且让儿童体验绘画真正的快乐。由此可见,从用色的特征上看,米罗浓重的原色运用既满足了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视觉需求,又能够激发儿童对色彩的兴趣。从另一方面看,儿童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用色上具有明显的主观意识。他们用色彩发泄情感,尽情尽兴,根本不考虑实际物象的固有色。比如在美术教育中,不难发现儿童的绘画常常出现蓝色的太阳、红色的大海等,均说明其主观用色的特征。类似现象在米罗的绘画中也能够找寻踪迹,如《加泰隆风景》中的鸟、《月光下的女人和小鸟》中的月亮和《荷兰室画室Ⅰ》中的人物等,均体现了米罗主用色观的绘画特质。然而,与米罗不同的是,儿童对色彩的认识与喜爱主要来源于个体的知觉反应。美术家杨景之在《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中写道:“人的色彩感觉大体分为知觉反应和思维反应两个阶段。知觉反应是指人看到色彩后的直接感觉;思维反应是人对色彩的判断和选择。”成年人对色彩的认识一般属于思维反应,他们会有意识地对物象进行色彩的选择。对米罗而言,他既受到思维反应的影响但同时又表现出知觉反应的特征,反映出他超越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追求本真的童心。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保护儿童天然的直觉表达,通过展示、欣赏、解读米罗绘画的主观用色,对儿童绘画的用色特征予以肯定,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再进一步,在尊重儿童绘画的同时,随着他们不断成长,引导其依靠已知经验作画。教师将米罗绘画色彩所展示的生活经验与情绪传达给儿童,能够帮助他们潜移默化地在内心建构新的客观世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绘画手段,让他们保持对绘画的热情与兴趣。换句话说,当儿童喜欢上用绘画去表达的时候,他们就会激发出持久的热情、兴趣和专注力。

三、“形”的捕捉与儿童语言系统的发展

“形”是绘画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一般可分为“具象形”“抽象形”“意象形”三类。绘画中的“形”既是物质存在的形态,又有深层的精神内涵。

《世界艺术百科全书》指出:米罗艺术中的绘画成分很大程度上由象形文字或表意符号组成。他图画中的“形”基本上是“抽象”或“意象”的,不仅可供观赏,还可以作为象形文字阅读。这说明米罗绘画的形象元素与象形文字相似,具有一定的文字语言功能。从画面上看,米罗绘画的“形”体现出简单、朴实、抽象,具有象形文字般的超现实特征。从绘画心理角度上看,儿童绘画对“形”的表达与米罗具有很多共同点。儿童绘画不是为了再现现实,而是象征地表现环境,表现出超越时代的先见之明。而米罗绘画描绘的也不是具象的物质形态,而是隐含在物象之下的意识形态,换言之,他笔下的“形”正是在反映他生活体验下的心灵感受。正所谓“语言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儿童绘画的“形”是他们在语言表达不完善前呈现思想的最佳渠道。但是,与米罗不同的是,儿童绘画中“形”的情感表达是毫无意识的被动行为,而米罗绘画中“形”的表达则是有意识的主动行为。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中,面对儿童言语系统的启蒙阶段,教师应该通过引导他们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而且,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儿童描述绘画中的内容,这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有益。

在儿童早期美术教育中,绘画是最纯真、最原始的表达。同时,这也是儿童语言能力亟待开发的时期。如果利用好这个阶段,不仅能够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和表达欲望,同时还能够促进儿童智力和语言系统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解读米罗绘画带有象征意义的“形”,不但为儿童提供想象的空间,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还让他们学习用语言描述绘画中的情感和认知。这些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以及用语言表达想法的欲望。教师应该善于鼓励儿童将语言与视觉的使用结合在一块,尤其注重让他们开口说话。例如,教师可以借用米罗绘画中简单的“形”来肯定儿童绘画的“形”,营造开放、轻松的绘画氛围;还可以例举米罗绘画似是而非的“形”,鼓励儿童展开联想,用言语描述米罗绘画的内容,从而也描述自己的画。

结语

综上所述,米罗绘画的确给儿童美术教育带来深刻的启示。我们必须走出过去那种以成人标准和把成人绘画技能、技法当作儿童绘画学习内容的误区。成人灌输式的传授,不仅会使儿童感到压抑,还会影响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甚至导致儿童厌烦绘画,产生自卑心理。应该认识到,儿童绘画是一种抒发内心情感、表达思想个性的行为,是儿童认识或观察世界后对生活和周围事物的非理性表达。米罗绘画之所以能够促进儿童美术教育良性发展,并非因他的绘画语言多么逼真写实,而恰恰是其似是而非、寓意而象征的画面特征,为儿童提供了更多想象和描述的空间。将米罗绘画引入儿童美术教育,正是针对过去存在的弊端,米罗绘画能够全面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能力,达成美术教育的目标,这也是儿童美术教育中融入米罗绘画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宁国华.浅谈学前儿童线造型绘画课程设置[J].中国教育学刊,2010(S1).

[2]李娜.从儿童绘画的角度看米罗绘画中的稚拙[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吴丹丹.儿童画对当代绘画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12.

[4]王大根.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相关论[J].上海教育科研,1996(4).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教育;弊端;方法

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起了儿童教育,儿童绘画教育成为了家长们的选择之一。作为一种对儿童早期的智力及潜能的开发课程,绘画能很好的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以及创作力,让儿童在画的过程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与快乐。近年来,随着儿童美术教育投入的增加,绘画教育也成为了大家关心的焦点。

一、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画是儿童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观察和认识后,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用涂鸦或绘画的方式来传达内心情感的绘画作品。儿童画代表的不单单是一幅画,而是儿童全方位的自我表现。对于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来说,绘画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他们的绘画个性特征也较为明显:天真、大胆、温馨,甚至天马行空。每幅作品都表现出儿童本人的性格特点,透过儿童的作品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性格、思维的发展水平。

二、儿童绘画教育中存在的几种弊端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绘画教育给儿童带来的好处,因此很多儿童在早期就被父母带入各种美术培训班,进行绘画教育。但是在绘画教育过程中,却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教师过于注重模仿和强调练习技巧。

为了迎合家长的想法,让儿童有更快地成长,一些美术教师对在实际的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把临摹成人范画和单纯灌输技能技巧作为儿童绘画启蒙的教学方法。尽管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天性,但是美术教师先入为主的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导致儿童的作品中出现同样的房子、花朵等等,就会将儿童的自由想象的零星扼杀。这种教学方法,是会束缚和扼杀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接影响到儿童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以成人的眼光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很多成人会以自己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他们会把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儿童的画作上,要儿童的绘画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因此总会向绘画来说诉说孩子的画作不美观,比例失调,颜色运用不对等等。而在绘画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会兼顾家长的情绪,对儿童进行规范。其实这些评价与做法都是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忽视了儿童画自身的特点,没有充分考虑的孩子的兴趣,而是过于关注绘画的技巧了。最终导致孩子认为家长不了解自己,积极性降低的同时也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

(三)家长对孩子培养过程中功利思想。

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喜欢涂涂画画,就把孩子送到各种美术班进行培训,想要孩子在美术方面有所建树,因此非常在乎孩子绘画的结果,特别看重美术级别证书。因此过早过高的对孩子提出技术性的要求,为了让孩子进步快,让孩子反复的练习一张图画,就是为了让孩子能画到和老师的示范作品一样。这样做,儿童被动、机械的接受这种要求,时间一长,孩子会觉得绘画是一种负担,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继续进行绘画学习。

三、正确指导儿童绘画的方法

到底要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绘画教育,要使用什么用的方法,才能让儿童爱上绘画,并能在绘画中大胆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培养。 西泽克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认为:“儿童的绘画与成人的不一样,甚至比成人的更纯真、更富创造性,对儿童美术教育就不能简单化的、按照成人的意志,以成人的标准教给儿童成人的画法。儿童美术教育应以儿童的自由表现为主,重在发现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和创造热情。”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正确指导儿童的绘画。

(一)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绘画的兴趣。

游戏化的绘画形式使用是灵活多样的,角色扮演、猜谜语、讲故事、唱歌等形式均可用于绘画教育活动中,它可让儿童边画、边唱、边说、边做、边游戏,使原来简单重复的机械化练习变得生动、活泼,因此也深深吸引了儿童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来。如教儿童画切开的西关的时候,可以先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然后要小朋友画好多的西瓜给猪八戒吃。通过诙谐的故事,把小朋友画西瓜的兴趣调动起来人,然后在学生画完以后,老师可以模仿猪八戒的口吻去尝尝学生画的西瓜,并且与表扬。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法。

每个儿童都有好奇心理,一成不变的绘画形式和教学手段,很容易让他们产证厌恶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猪猪儿童的容易被新鲜事物打动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各种手法,从而有效的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目前教学法方法很多,可以利用教育,利用多媒体,或者情境教学,这些方法都比只用语言指导要好得多。比如在画《我的家》的时候,可以通过播放小鸟的家、小狗的家等图片给儿童看,然后启发他们自己的家里有什么,让后用画笔画出来。有的小朋友会画爸爸、妈妈,有的小朋友会画房子,等等。老师可以让小朋友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画,画完以后,让小朋友以自己的话讲个故事给其它的小朋友。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能让孩子们对绘画优更多的兴趣。

(三)利用多样化的绘画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特别的材料可以提高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为了使儿童在绘画活动中更好的表现和创造,教师应为儿童节不断寻求并提供丰富多样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儿童绘画材料有很多中,铅笔、蜡笔、油画棒、卡纸等等,经常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进行教学。

绘画材料的每一种尝试都会给儿童带来不同的画法和意外的效果,它有利于儿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也能增强儿童画的艺术效果。有时,尽管有预想的效果和设计过程,但最终画面总是会出现一些原来预料不到的效果,这对儿童具有非常奇妙的刺激性,从而提高儿童参与绘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及时鼓励,调动学习积极性。

儿童和成人不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差的,而且很在意大家对其作品的评价。因此,在儿童绘画完成之后,应该多给予鼓励,通过鼓励来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在对自己充满自信的同时,也愿意接受大家的建议。如果家长和老师对他们一味的指出缺点,就会让儿童主观的认为自己很笨,久而久之,对绘画就失去了兴趣。在指导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找到儿童作品中的优秀之处给予欣赏肯定,加以鼓励是能带给孩子自信心,并把学习绘画由被动变为主动的。

四、结语

无论是绘画教师还是家长,在儿童绘画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正确教授儿童画的方法也还有许多。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儿童在绘画教育过程中能提高绘画水平,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儿童绘画教育应该摒弃更多的功利思想,切实从儿童的天性出发,让他们在感受绘画快乐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董艺黛.论儿童美术兴趣班教学[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张红岩.针对想象力培养的儿童画示范教学优化研究[D]. 鲁东大学 2014

上一篇:建筑建造技术范文 下一篇:现代影视艺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