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13 17:14:33

儿童心理教育培训

儿童心理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Based on a Survey of Guzhu Town,Guangdong Province

Wei Wenwen;赖东锐 Lai Dongru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摘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等多方面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生活教育环境。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当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Abstract: The issue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allevia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is group and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 good social and living condition needs to be created with government, family, school and so on. Considering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loc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Guzhu town, Heyuan city, Guangdong, the paper proposes a trinity mode respecting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family and school, constructing an educational pattern toward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教育模式 古竹镇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Guzhu tow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40-02

0引言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所关注的问题。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共计约5800万人[1],并仍在迅速地增长。庞大的基数以及广阔的地域分布,使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保证。

本文的主体研究对象为农村留守儿童,其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基于广东省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我们从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出发,寻找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最终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留守儿童社会背景介绍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关键原因是我国特有的城乡经济差异。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始终从属于城市经济,农民为求谋生只能进城务工,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近年来,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做出相应的政策支持。2004年,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并于2005至2010五年间实施了包括《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在内的各项政策,着手解决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留守儿童正处在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母的直接关怀,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及心理自闭现象。监护人给予留守儿童的精神关怀及行为引导不足,农村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意识的缺失,逐步造成了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路径的偏离、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恶化。

1.2 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我们在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开展了实地调研。本次调研对象为古竹镇留守儿童,年龄集中在10-17岁。本次调研共访问留守儿童183人,回收有效问卷157份,有效率达85.79%。根据问卷回收情况及调查结果得知,本次抽样调查访问对象数量较多,访问地点分散,涉及各村村民家中、古竹镇镇中心区域、古竹中学校内等。本次调研结果,有代表性地反映出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得出的对策和结论具有针对性,可推广到其他农村地区。调研结果显示,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如下:

1.2.1 情绪状况欠佳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情绪状况欠佳,形成了焦虑、忧郁、怨恨等不良情绪状态。据调查,26.43%的留守儿童担心外出务工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归来。在自身情绪方面,29.03%的留守儿童表示在生活中常感到心里烦躁,33.06%的留守儿童感到容易激动和烦恼。在调查中还发现,42.17%的留守儿童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方面。

1.2.2 人际关系不合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反映在日常情绪、性格上,直接影响了其人际关系的发展。在“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的调查中,有31.21%的留守儿童表示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集团活动。高达64.4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会主动与陌生的人交谈,显得内向,不积极;13.3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希望与陌生人交谈,甚至抗拒与任何陌生人的交流。留守儿童交际面过于单一,人际关系不合理。

1.2.3 自我认可程度低留守儿童自信心普遍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很优秀的留守儿童仅占1.52%,认为自己一般的留守儿童有46.97%,认为自己很差的留守儿童多达16.67%。由于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等各方原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古竹中学的受访者普遍感到己不如人,认为考上重点大学是“不可想象”的事,因此学习热情不高,产生自暴自弃等极端情绪。

1.2.4 学习心态不稳定根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中,51.01%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23.04%由亲朋好友代为监护,20.14%为独立生活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有64.9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的热情忽高忽低,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心态不稳定,自律性不强,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不受学校和老师的重视。

2构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2.1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提出中国社科院孙春晨博士指出,留守儿童问题是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3],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留守儿童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全社会必须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积极地寻找有效解决方案。以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基础,文章从政府、家庭以及学校方面出发,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制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2.2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等方面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间接作用上看,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一方面,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引导学校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家庭教育意识,共同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从直接作用上看,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学习环境,应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家庭作为留守儿童最直接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负主体责任,应树立起家庭教育意识。从相互作用上看,应重视学校、家庭与留守儿童之间的相关关系。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家庭及学校提供反馈。

2.3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意义图1直观地展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次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由古竹镇实地调研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提供建议与参考,可推广到我国广大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农村地区。

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实施

3.1 政府方面政府面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应做出可行的政策支持。针对政府对学校、家庭及整个社会的引导作用,对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3.1.1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学校建立相关体制留守儿童的时间多半在学校度过,学校教育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程度。政府应引导学校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机制,鼓励学校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只有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制度层面,才能保证执行的力度。同时,政府应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设施支持,定期抽检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建设工作,保障法规的落实。

3.1.2 提供家庭培训交流平台,强调家庭教育重要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护人本身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家庭教育意识不强。政府应针对此根源性问题进行逐步的改革,为留守家庭提供家庭教育的培训交流平台,即按区域设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训交流会,并配设一定比例的培训指导人员。定期地向儿童的监护者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鼓励监护人之间的相互交流。

3.1.3 扫除学校周边不利因素,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政府亟须扫除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有学校的地方就有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相较其他儿童而言,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的留守儿童更易沉迷网络、流连娱乐场所。政府应严厉查处不合法娱乐场所,扫除学校周边的不利因素,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有利的社会环境,有效遏制留守儿童心理迷失。

3.2 学校方面如前所述,学校教育是组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2.1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构建心理教育新体制学校应积极拟定适合本身的、面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体制,强化政府的政策指引作用。具体表现为: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规工作,筹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组、心理辅导办公室等。儿童心理教育组定期、适时地向全校同学传达心理健康知识,保证全校学生一齐健康地向前发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办公室应安排定期谈心活动,实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并采取相应措施。

3.2.2 定期回访监护人,信息交流促进健康教育学校应设定班主任定期回访制度,定期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教育,做到信息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3.2.3 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加强师生同学间交流学校应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同学交流接触的机会,引导留守儿童敞开心扉,接受集体的关怀。同时,通过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及信任,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扮演“学校教育者”这一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指导。

3.3 家庭方面作为留守儿童的直接及最终生活环境,家庭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为建设良好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可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3.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纠正“为孩子提供金钱和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认识偏差。物质支持必须与精神引导相配合,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精神引导,保证儿童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3.3.2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思想道德水平、身体状况、经济收入水平等。家长应把孩子托付于较为亲近的人,确保监护人能够真正起到家长的作用。家长应保持与留守儿童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学习情况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足够关爱。对于父母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鼓励经常性地将子女接到身边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地区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

3.3.3 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连贯性外出务工的家长要与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经常联系,定期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3.4 留守儿童个体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最终主体,留守儿童面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留守儿童应正视自己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消除自身的心理抵制情绪,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周围同学交流;敞开心扉,配合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留守儿童在自我约束、疏导的基础上接受多方的帮助,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4小结

留守儿童基数庞大,社会分布广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正确处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个人发展问题的关键,同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强劲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就此问题进行全面规划,将其作为发展的长期目标,完善相应制度。重视政策引导作用,引导学校和家庭正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和学校,直接作用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承担了教育的责任。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以政府、家庭、学校和留守儿童个体的有效配合为前提建立的心理教育模式,能直接且有效地显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政府可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控,最终保证模式的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35-37.

[2]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J].劳动保护,2007,(02).

[3]孙春晨.“留守儿童”: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D].2004,(24):22.

[4]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R].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2004.

儿童心理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有些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脾气变得暴躁、任性,打架斗殴、侮骂老师和同学,甚至长辈。

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够健全。据统计,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他们非常希望或比较希望能和父母住在一起,渴望感受父母的,大多数孩子存在心理不安全感。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

1.自卑心理和人格障碍;2.孤僻心理与交往障碍;3.逆反心理和行为偏差;4.厌学心理和怨恨父母。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对策

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学校层面,加强管理和培训

1.学校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2.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

学校要邀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才能使各科教师正确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才能够正确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日常化。

3.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二)班主任层面,点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

1.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作为班主任老师要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全面了解和掌握其各方面情况。如: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其父母的有关信息等。在班级内开展各种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帮助他们与家长沟通交流,让他们接受父母的祝福和向父母倾诉心中的委屈。

2.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做他们心灵的引路人。

班主任老师要在班级内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从情感上打动他们。如: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献爱心”活动,借助于文学、美学、音乐等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的心胸开阔起来,从而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3.解开心灵的“疙瘩”。

班主任老师要在班级中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帮助留守孩子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里的疙瘩。

4.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

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在班级内合理利用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从一点一滴做起,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教师层面,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关心留守儿童

1.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做他们生活的贴心人。

父母长期在外,给留守儿童生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虽然有其他亲友照顾,但也有不周到之处。所以,作为任课教师要在生活中帮助他们,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2.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优化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任课教师,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促进他们完成学业。

儿童心理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由于城乡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造成农村青壮年大批外出务工经商,形成了大量留守儿童。距离让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不能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这些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就目前情况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学习动机说,很多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要么是为父母学,要么是为了走出家乡,这影响到学习的后劲和成绩。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困难时,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失去,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

从情绪方面说,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从社会适应方面看,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

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自由放飞。

一是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开设心理信箱,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开设亲子热线,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办心理健康专栏、板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五是采用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心灵得到寄托和安抚,才能有美好的内心世界。我们相信留守儿童内心充满了美好,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较多,不同的研究者研究对象的地区分布不同,有河南、安徽、江西、甘肃、河北、湖北等等;不同研究者使用的研究工具也不尽相同,有scl-90、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小学生)、情绪-社交孤独量表(初中生)、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但是研究结果却较为一致地表明,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低于非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黄艳萍、李玲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各内容量表及焦虑总分均高于非留守组;曾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对人焦虑倾向、过敏倾向评分高于非留守儿童;但留守与曾留守儿童间心理健康诊断问卷评分差异不显著[1]。万艳梅等人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社交焦虑评分分别低于母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孤独评分分别低于父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生除了在社会期望的评分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差些[2]。王国防的研究表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非常显著地好于留守儿童[3]。赵峰的研究表明,在总分上有47.5%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非留守儿童则为9.5%;留守儿童在人际紧张(47.5%)、心理承受力差(57.5%)、适应性差(44.6%)和情绪失调(46.8%)等方面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焦虑、偏执、躯体化因子上均达到了35%以上[4]。总之,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各个层面上,令人担忧。

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

张维新总结的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托管所模式、寄宿制模式、家长制模式、留守小队模式和卓见成效的江苏模式[5],这些成功的实践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在这些实践模式中,缺少心理和教育专家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知识指导的活动会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从而使活动效率降低。面对大量的留守学生,为了更有效更全面地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是一条捷径。

每个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应包括心理教育专家2名和心理教育专业的大学生15名。其主要任务是:深入到农村学校为留守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使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为了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要号召各个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成立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并进行统筹分配。(2)政府要给与专项资金支持这项工作。(3)每年政府应组织开展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经验交流大会,促进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服务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网站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国家关于留守学生的法律法规,留守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应对方式和解决办法,留守学生的自我发展的建议以及留守学生与教师、专家的交流空间等内容。

3.组织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学校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在农村留守学生较多的学校,教师们也都意识到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但是该怎样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只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没有坚实的理论指导,因此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另外,教师尤其是留守学生的班主任,与学生交往较多,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定期组织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教师参加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培训,以提高教师发现留守学生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使留守学生能够得到快速而有效的帮助。

4.在农村学校大力推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不少研究学者对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较为一致的观点,主要包括[6-7]:(1)学校应成立留守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小组,制定切实的工作计划,建立学校留守学生的档案,利用寒暑假定期开展家长会,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与联系。(2)丰富校园文化和生活。(3)开设适合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4)实行“家长制”。家长是指临时履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部分职责的志愿者。“家长制”是目前被证明了的在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和措施中最充满人性关怀、最因地制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被认为是最值得推广的办法。(5)建立帮扶机制。帮扶包括社会志愿者、校内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帮扶以及留守学生同伴之间的帮扶。以上的这些策略,都是行之有效的。然而,这些策略的提出是从预防的角度出发的,忽视了如何发展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发展个体的积极心理比预防和校正心理问题更有意义。因此,我们建议学校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孟万金教授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农村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传统教育理念,培养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留守学生的心理潜能[8]。

因此,留守学生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要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看待学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9]。作为留守学生的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去发掘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二,成为积极心理品质的示范者。要自信、乐观、保持良好的心情等,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5.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治理

人格的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为留守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熊亚认为政府应提供公共政策的支持,主要包括: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政拨款;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规范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规管理;组织媒体和教育机构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城市化进程[10]。徐传新认为政府应该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主要的支持因素;政府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给予保障、行为上进行协调、舆论上给予宣传[11]。

留守学生的生活不能局限于学校内部,学校周围的环境对正在成长中的留守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学校的周围也开始出现网吧。对于留守学生而言,网络游戏无疑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而学校又无力治理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性的政策来治理农村学校的周边环境,为留守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总之,政府和学校采用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留守学生们所面临的问题。众所周知,留守学生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问题,而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们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 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0).

[2] 万艳梅,王素芳,马兴好,等.安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10).

[3] 王国防.焦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4] 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3).

[5] 张维新.关于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10(30).

[6] 蒋笃君.新时期留守儿童教育的困境和对策.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

[7] 马明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9(12).

[8]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5).

[9]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3).

[10] 熊亚.公共政策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江西教育科研,2007(1).

儿童心理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58-02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当前有必要强调重视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并切实抓好。

新《纲要》明确提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有利于人们克服对幼儿健康的片面理解,对幼儿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指幼儿身体的健康,而且还包括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健康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有机统一。“正确的健康观”强调一种健康的整体,这种健康观是与国际社会对健康的新认识相一致的。

二、幼儿园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知行脱节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保护幼儿的健康,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何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而不是单纯地指不患疾病。即健康不仅涉及人的生理、心理,而且涉及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健康的整体定义。在幼儿园内,很多教师已经明白健康的新概念,并且也知道维护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理念上的重视并未化作行动上的体现。在幼教实践中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或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现象并不少见,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健医生或专职心理教育者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不重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保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纸上谈兵。

2.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目前,在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中,并无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数教师尚未接受专门的心理教育培训,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心理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更不要说构建心理教育体系了。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或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却没能扎实地实行,当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出现时,教师们或熟视无睹,或束手无策,进一步加剧了幼儿不良的心理。

3.忽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崇高的特殊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职称评定,业务竞争,应试教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生活中的压力和工作中的竞争,会让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显得尤其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成长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家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不同步性。现在的家庭常常是“四二一”家庭,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家长们呵呼备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娇宠溺爱,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极大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幼儿在物质的极大满足中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部分家长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家庭生活的环境不良,人际关系的紧张,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常会引发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如爱发脾气、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任性、退缩、易哭泣、过分敏感等;幼儿园中也常见到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幼儿,如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耸肩、咬衣服、攻击性强等;而家长们并不认为幼儿的心理出现问题,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明显滞后。

另外有些家长过分强调尊重孩子的个性,一味地欣赏鼓励孩子,造成幼儿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老师纠正幼儿不良习惯的严格要求也当成不尊重孩子,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

三、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1.知行统一,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活动。只有思想、理念上的重视,而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内容相支撑,是不能很好落实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此,在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把心理教育理念上的重视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主要内容与途径,同时结合各学科教学,运用教育技能技巧,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如开展主题系列活动“我是健康小明星”,从各个领域有意识地渗透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扎扎实实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幼儿教师。因此,就要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邀请专业人员系统培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方法。掌握幼儿的心理健康内涵:积极的情绪特征;良好的意志特征;对现实(包括社会、集体、他人、自己)的良好态度特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根据幼儿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情绪、性格、意志品质。教师逐步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定期交流应用心理学知识、管理教育幼儿的经验和体会,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减少孩子们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3.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俞国良博士打比方说,心理问题就像煮饺子,可能在幼儿园就“下锅”了,但到高中、大学才浮上来。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常常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由此可见幼儿心理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教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工作中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以“情”管人,以“情”感人,尊重教师,激发教师们工作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能够体验成功,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和职业幸福感;生活中真诚地关心教师,切实解决教师的切身利益,做好教师的自我调控,增强自我修养,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4.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注重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承担着对孩子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培养。因此家长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实施者,同样需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利用多种形式对家长加强心理健康系统知识的培训,普及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家长来说更显重要。

总之,加强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广泛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幼儿园、社会、家庭合一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贺银才.浅谈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2]张丽清,林党柒,赵琼,尹红.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浅论[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6,(02).

[3]苏成安.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及其干预[J].卫生职业教育,2005,(01).

儿童心理教育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特教教师 心理健康 现状及原因 心理情绪管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对特殊教育工作中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面对社会期望,特教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压力,所有问题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特教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节及特殊儿童心理干预的专题研究。

一、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现状分析

多数研究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特殊教育教师SCL-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具有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教师占总数的25.6%。特殊教育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躯体化、强迫、抑郁都是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较大,61.3%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5.6%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重度以上的压力,其中最大的压力源自于学生管理。高校权威专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对山东省17个地市40所特殊教育学校及特教中心385名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教师性别、类别、学历对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影响。

二、特殊教育教师心理问题表现的四个方面

第一、特殊教育教师存在较明显的心理、生理症状。

第二、特殊教育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面过窄导致的心理失衡和适应不良。教师的合群需要与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教师产生一种自卑感和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隔离感。

第三、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课堂上循循善诱较少,经常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且对教学工作逐渐失去热情。

第四、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表现为中等强度,且不同学校类别的教师在职业倦怠上存在差异。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担任弱智儿童教师的职业倦怠要比盲童、聋童的教师严重。

我校是一所培智类的特殊教育学校,大部分学生残疾程度严重,自闭症儿童占到学生的30%,情绪行为问题突出,教育难度大。教师平均年龄43岁,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均欠佳。因此做好教师心理调适,全面提升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心理服务技能,建设规范化的特殊儿童心理干预体系,对教师做好情绪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我校非常重视和一直在做的工作,在这里与特教管理者分享。

一、环境怡情,文化养心,为心理教育营造大氛围

学校的环境文化以特需儿童的康复以及生存需求为目标,创建以森林、海洋、花海为特色的主题康健长廊,怡情养心,寓教于景。学校修建了“仁者庭”,修心性、怡性情,感受自然与创意之美、环保与艺术之魅;搭建了“爱之苑”,感受沙疗之效、攀岩之趣、饲养之乐。增设配备,使校园文化处处都是有趣的“课堂”,寓玩耍中实现康教的目的。创建了心理评估室、心理疗愈室等专业处室。购置了心理综合评估仪、注意力训练仪、沙盘等专业器具,为心理教育营造了专业、优美、先进的硬件条件。

二、民主管理,合理安排,增强队伍软实力

从管理学的角度,员工对于单位的归属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要靠管理、靠制度去实现。为了让每位教师对学校信任,对工作有安全感,我们在管理上通过营造民主氛围、客观评价、合理安排和人性化组织,努力实现学校干部群众间的和谐气氛。

1.完善管理网络化结构和教师竞争上岗制度

增设校内管理岗位。将教师按照合作需求组建项目团队。完善原有的层级网格化管理结构,使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管理,激发教师潜力和积极向上的风气,使教师真正与学校同发展、共成长。

2.强化两个队伍建设

坚持干部全面素养提升工程,达到人人有专L、分管工作有特色的品牌目标,培养管理、业务皆强的干部队伍。以学校的名师工作室、项目团队的创建和培养为着力点,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训工作。

3.拓展校务公开使教师评价全面科学有依据

绩效工资方案不断完善,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人事安排、工作量调整、课程改革项目管理等渠道,全面实现人尽其事、各得其所。通过“教代会”,落实好绩效工资方案的调整,使其适应和促进学校发展,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三、课程介入,提升素养,为心理教育搭建大舞台

课程是落实教育教学的载体,课堂是做好心理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深谙此理,多年来坚持全面启动心理课程研究,援引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驻校办公,探讨普适性的心理游戏开发及实践,心理志愿者与自闭症儿童结对服务,整体搭建心理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心理康复的同时提升教师心理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和个人成长。

四、全员参与,专业引领,构建心理教育培训模式

目前,学校拥有2名硕士学历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师,1名国家级心理辅导员。也有不少教师在学校的组织下参加了系统的心理教育技能培训。教师的心理教育综合素养是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首要条件。因此学校加大投入,为教师搭建培训学习的平台,定期心理疏导,聆听专家讲座,教师自由组合,学校有心搭桥。学校还请专业咨询师每周为教师提供心理辅导,感受团体支持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开展系统技术培训,增强专业技能。我校与专业心理咨询研究所合作,常年坚持系统专业的对全体教师开展绘画疗愈、游戏疗愈等心理学专业培训。还包括学校心理学骨干教师团体的建设与发展和个案的会诊以及教师的减压讲座,达到了促进教师个人心灵成长的目的。

援引高校专业支持,对学校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梳理、总结与提炼,结合特殊教育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和教育理念提出具有学校特色、符合理论规范要求的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模式。

五、师德工会活动使校园变乐园,工作成乐趣

活动是大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心理教育方式。学校利用师德教育活动、工会活动,增强凝聚力,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队伍活力,倾力打造“乐业善思、充满活力、身心双修、德能双馨”的智慧型阳光教师团队。

例如,“我的特教日记”记载着特教真善美的师爱故事;每年的仁爱阳光教师评选,弘扬崇德向善的师德风尚;特教最美瞬间,抓取师生交流的温暖画面;“仁爱如歌”画册,记载着爱的箴言,吟唱着教育的智慧。

每年教师节,学校都会采用充满惊喜和温情的方式去表达对教师们的心理关爱。寓意深远的节日礼物,如写满感恩和祝福的小纸条,激发热爱生命的植物;修心养性的书法字帖和书籍;宣泄情绪的“秘密花园”曼陀罗画册,无不寄托着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和润物无声的引导。

儿童心理教育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灾后儿童 心理适应 心理韧性 社会支持 生活事件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13-03

引言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们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一系列反应。儿童作为创伤后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在灾后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适应状况,引起了大量学者如张本、王学义对唐山大地震孤儿远期心身健康的调查以及扶长青对地震灾区儿童心理创伤及其干预策略的调查。以往研究更多关注了灾区儿童的消极方面(辛自强等,1996[1];严春香等,2007[2];陈彩琦等,2009[3]),比如青少年无望感与生活事件、控制信念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等,研究者忽略了积极、正向的因素,比如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对生活压力和挫折压力的“反弹能力”。[4]研究将以四川省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茂县的受灾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对灾区儿童心理适应状况的实地调查和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了解灾后儿童的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系统,根据灾后儿童心理适应情况,分析影响灾后儿童心理适应的相关因素,借鉴国外研究的成功经验,提出具有较高可行性的灾后儿童心理适应对策,使灾区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四川省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茂县河西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整班选取被试,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24份,有效率86.15%。其中,10岁~12岁的儿童有186人,男生94人,女生92人,平均年龄为11.20+0.818岁;13岁~15岁的儿童有36人,男生14人,女生22人,平均年龄为13.86+0.833岁;16岁~17岁的儿童有2人,均为女生,平均年龄为16.50+0.707岁。

(二)工具

1.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是在心理韧性概念的过程模型下采用本土化思路编制形成的。量表共27题,分为个人力和支持力两个因素。其中前者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3个因子,后者包含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2个因子。初测(n=283)内部一致性为0.85,复测(n=420)为0.83。[5]

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该量表含12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7七级计分法。通过因素分析将PSSS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类,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和全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7、0.85、0.91和0.88。

3.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适用于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和应激强度的评定。该量表主要为自评量表,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ASLEC量表将27个项目概括为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6个因子。采用0-6级评分,各因子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各事件评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从0.24到0.57,平均为0.45。ASLEC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6]

(三)统计方法

运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方差分析

1.青少年生活事件性别差异比较(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灾区儿童男生和女生在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受惩罚和其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2.不同社会支持条件下心理韧性的差异比较(见表2)。

在本研究228名被试中,青少年社会支持总分在50分以上的有173人,占75.9%,属于拥有正常的社会支持;32~50之间有53人,占23.2%,这些青少年社会支持存在一定问题,但不是很严重;32以下的有2人,占0.9%,这两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存在严重的问题。

为考察不同社会支持这一变量对被试心理韧性的影响,将被试分为社会支持严重、较严重和正常三个组作为自变量,心理韧性作为因变量进行了单因素的方差分析。三组在心理韧性上的差异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社会支持条件下的灾区儿童在心理韧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

(二)相关分析

1.青少年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见表3)。

由表3显示,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韧性总分之间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r=0.184,p=0.005

2.青少年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中积极认知、目标专注的相关分析(见表4)。

此外,心理韧性中的积极认知因子、目标专注与青少年社会支持之间也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且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与目标专注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210,0.211;其他人的支持与积极认知存在显著正相关,r=0.198,p

(三)灾后儿童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索灾区儿童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的影响,以社会支持的三个因子为自变量,以心理韧性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家庭支持进入最终的回归方程(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R2=0.03,说明家庭支持因子可以解释社会韧性的3%,p

然后进一步把生活事件压力的各个因子和社会支持的各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心理韧性作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两个因子进入最终的回归方程:家庭支持和学习压力。结果见下表。

模型一是只有家庭支持作为自变量的结果,模型二是学习压力和家庭支持同时进入回归方程的结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模型一的R2=0.03,R2=0.02,模型二的R2=0.05,R2=0.04,标准化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回归方程也是显著的,这说明家庭支持和学习压力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换句话说,个体心理韧性的发展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背后的家人支持,另一个是事件经历。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经历,而这种经历对于培养个体心理韧性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三、结论

(一)灾后儿童差异研究

以往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富于攻击性,这也是性格上差异最为常见的证据。一项对日本、印度、菲律宾、墨西哥、新英格兰和肯尼亚等6种文化中7~11岁男女儿童的行为观察研究发现,在所有文化背景中都能看到这种差异。[7]本研究发现,灾后不同性别儿童在生活事件量表上受惩罚和其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其他因子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丧失和健康适应因子不存在差异。在受惩罚因子上和前人研究一致。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男女生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所承担的压力不同,而且压力应对的方式也有不同。由于男性的这种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带来更多的惩罚导致惩罚因子上的差异,所以,在对待不同性别的儿童时要给予不同的关注。

在社会支持上不同得分的儿童,经过t检验,其在心理韧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量研究显示个体的社会支持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两个因子对心身症状的作用路径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应特别注意改善青少年学生对社会支持的主观评价和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8]所以家长及其他对儿童重要的人必须关心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其他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二)灾后儿童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的三个因子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人支持与心理韧性中的积极认知和目标专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成就动机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成就目标定向则是成就动机的要素之一,同样也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此外,儿童的自我概念也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根据已有研究,儿童的自我概念还会影响其目标定向,而目标定向对于个体的成就水平又有制约作用。国内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子女的目标定向和学业自我概念,以不同的途径对其学业成就产生影响。[9]本研究中不同程度的社会支持的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往的研究结论。结论是一致的,社会支持程度低能够使这些儿童表现出不良情绪及心理问题,心理韧性程度低。

(三)灾后儿童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可以正向预测儿童的心理韧性,家庭支持的影响程度可以正向预测心理韧性,其他人支持和朋友支持影响不显著。家庭支持是儿童心理韧性的主要来源,且父母的支持是无条件的,儿童在出现问题时更倾向于求助父母。以往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考察了流浪儿童、贫困儿童、多动症儿童、残疾儿童、父母离异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受欺负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10]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压力的不良后果,降低青少年的压力感,提高个体适应各种压力和生活变迁的能力。[11]回归分析显示,学习压力是儿童心理韧性的一个影响因素。学习压力作为一种生活事件,影响着儿童的心理韧性。国内也有研究表明,[12]经常参加学校活动的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高于从不参加活动的中学生。学校的各种活动别是学习经历,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它要求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交往和联系。而人们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独感,忘记自己的烦恼和痛苦,从而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知识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习经历作为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而适当的学习压力可以使儿童能够提高合作意识,增强学习的能力和信心,从而增强心理韧性,更好地适应生活。

四、建议

(一)在对待不同性别儿童时提出的建议

研究发现,灾后不同性别儿童在生活事件量表的受惩罚和其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灾区的男性儿童比女性儿童面临更高的负性生活事件,可能导致较多的攻击行为。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由于男生顽皮、好动等自身的性格特点,老师和家长给予更多的学习压力和惩罚,而更多的压力和惩罚又反过来强化了已有的性格,这种恶性循环,导致男生健康适应能力更差。[13]因此,在学校和家庭中,老师和家长不应该给男生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在对男生进行惩罚时,惩罚措施也不应该太过严厉,造成男女生之间差别显著。在对灾区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注意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针对男女生采取不同的措施,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帮助其健康成长。

(二)家庭对儿童关注提出的建议

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可以正向预测儿童的心理韧性,其中家庭支持是儿童心理韧性的主要来源。然后,社会支持中的家庭支持因子与心理韧性中的家庭支持因子之间的相关却不显著。这就提示父母或其他抚养人要更多关注与儿童的沟通,多倾听他们、了解他们。[14]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倾诉的机会,了解孩子的内心,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其次,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讨应对挫折的办法,避免孩子孤立无援的恐慌心态,并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提高家庭支持的支持力,减少儿童在学习上的压力,让他们轻松学习、快乐学习,提高儿童的心理韧性。

(三)对灾后学校及社会提出的建议

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三个因子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人支持与心理韧性的两个因子积极认知与目标专注具有高相关。Andrews的研究曾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两倍。[15]学校作为儿童发展的主要媒介和环境,面对地震灾害给灾区儿童带来的诸多负面生活事件的影响,也应针对个体的差异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对学生相比于灾害发生前应要更积极地关注、真诚对待,要正确引导儿童面对灾难,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快复课,回到学校和集体;经常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感受到他人的理解和关爱,在积极安全的心理氛围中,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引导其积极乐观地对待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四)从宏观层面对政府提出的建议

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应在灾后儿童心理干预的整体机制上有所推进,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并在各地建立应急管理机制。[16]首先,在政府执行向灾后教育倾斜政策的前提下,应加大在灾后教育软件投入的比例。调查所在的河西小学是茂县灾后重建的首批项目,而所有的学校都是重建项目中优先建设。在对河西小学的同学调查时发现,新的学校、新的教学环境对孩子们的乐观积极心理起了很大的激发作用。除现有的保障硬件支持外,政府应更多地保障软件的支持,如灾后儿童的心理培训,灾后学校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等等。其次,可以在各地设立专门的心理救助部门,并对心理辅导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把心理干预工作长期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辛自强,马君雪,耿柳娜.青少年无望感与生活事件、控制信念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41-46.

[2]严春香,周宇.成长环境对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影响研究.中国卫生统计,2007,24(2):165-170.

[3]陈彩琦,李艳,田卫卫,陈融,张庆.汶川地震灾区儿童行为问题的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Help Center.The road to re-silience.What is resilience?www.省略/featuredtopics/feature.php?id=6&ch=2,2004/12/30.

[5]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6]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131-133.

[7]Whiting B,Edward C P.A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sex differences in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aged there through eleven.J8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74,91:171-188.

[8]胡军生,滕兰芳,王登峰.父母养育方式和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心理卫生.2007,21(9):650-653.

[9]路海东.聚焦中国儿童学习压力:困境与出路.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0]郭玲玲,吕寿伟.家庭支持与初入学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当代教育论坛,2007(14).

[11]年晶,刘爱书,儿童被忽视、心理韧性与孤独感的关系.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9,17(6):748-752.

[12]刘一霞.烟台市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山东:山东大学,2008.

[13]张硕,薛倩.小学高年级生活事件和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6(1):33-37.

[14]Andrews G.Life event stress,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and risk of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J Nerv Ment Dis,1978,166:307-316.

[15]年晶,刘爱书.儿童被忽视、心理韧性与孤独感的关系.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9,17(6):748-752.

[16]张英萍.2008年度灾后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述评.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儿童心理教育培训范文第8篇

一、现状分析

河西堡镇处于金昌市委、市政府“一线三点”战略中心位置,是金昌市的计划单列镇,甘肃省发展改革试点镇,全省第一工业大镇。全镇辖12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9966人,其中农业人口18676人,城镇化率达67%。2011年,河西堡镇率先完成了教育资源整合任务,在镇区建成了三所小学,承担全镇小学阶段教育任务。我校(河西堡第三小学,前身为河西堡中心小学)主要承担居镇区较远的8个行政村的小学教育任务。学校共有学生617人,留守儿童57人,且有逐年增加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中,54%的孩子每周与父母联系(或见面)一次,46%的孩子与见面的时间在一月以上。由于父母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

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20%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80%的留守儿童由学校监护,周末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三)留守儿童学习情况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四)留守儿童心理情况

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 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五)家庭教育情况

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关爱,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一)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二)家庭学校沟通不够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当,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三)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与建议

(一)社会关爱

一是建立农村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各级农村组织,应该层层建立相关的机构和人员来分管这件事,应把它作为农村工作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特别是要重视对村级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指导,为孩子们办实事,每年不仅要召开相关专题会议,更要拿出具体的措施办法,如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文娱活动、表彰等。

二是作为媒体来说不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过份夸大渲染,应该多放在对各级政府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爱和措施落实的监督宣传上,以期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要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中正面典型的宣传,用榜样来引导监护人对孩子的科学教育,引导孩子自觉成才。

三是社会各机构应该发挥各自的监管职能。公、检、法、团、妇联、文明办、未保办、广播电视宣传、社会活动中心应该发挥自己的职能,开设相关的讲座,指导监护人正确运用法律知识、科学育儿知识等教育保护好孩子,并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四是发挥各乡(镇)、村退休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等“五老”的指导和教育作用,对所处地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了解,及时指导。

(二)家庭配合

首先,监护人应该多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办法,特别是心理疏导的办法,多听、多看有关的知识,多参加一些学校和妇联等部门举办的相关培训,提高对孩子的教育知识、技巧。

其次,监护人应该主动与学校多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等状况。

再次,发挥孩子父母的亲情教育作用,要多与孩子的家长多联系,让孩子父母多了解孩子的状况,共同教育好孩子。

(三)学校攻坚

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孩子应尽力承担起关爱和教育的重任,留守儿童问题是我们国家目前出现的新问题,学校应该做出相关的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

一是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全面调查了解孩子们的家庭教育状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措施到位。

二是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需要。在目前学校已广泛培训心理教师的情况下,设立“阳光小屋”等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电话。减轻心理教师的工作量和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支持心理教师每学期举行一至二次的大型心理咨询专题活动,并进行课题研究。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辅导教育课程,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教育,帮助他们知法、守法、用法。

三是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设一些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讲座,如“把家教送进村”“回乡家长学校”等形式。

四是逢节假日在校内或与村委、乡(镇)街道、社区共同开展一些活动,丰富孩子的活动内容,愉悦孩子的心情,培养孩子的良好心理素质。

五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寄宿生的生活条件,运用好国家对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款,规范寄宿生宿舍、食堂的管理,营造家的温馨,给他们创造一个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学得悦心的环境。

儿童心理教育培训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

张维新总结的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托管所模式、寄宿制模式、家长制模式、留守小队模式和卓见成效的江苏模式,这些成功的实践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在这些实践模式中,缺少心理和教育专家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知识指导的活动会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从而使活动效率降低。面对大量的留守学生,为了更有效更全面地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是一条捷径。

每个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应包括心理教育专家2名和心理教育专业的大学生15名。其主要任务是:深入到农村学校为留守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使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为了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要号召各个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成立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并进行统筹分配。(2)政府要给与专项资金支持这项工作。(3)每年政府应组织开展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经验交流大会,促进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服务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网站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国家关于留守学生的法律法规,留守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应对方式和解决办法,留守学生的自我发展的建议以及留守学生与教师、专家的交流空间等内容。

3.组织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学校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在农村留守学生较多的学校,教师们也都意识到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但是该怎样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只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没有坚实的理论指导,因此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另外,教师尤其是留守学生的班主任,与学生交往较多,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定期组织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教师参加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培训,以提高教师发现留守学生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使留守学生能够得到快速而有效的帮助。

4.在农村学校大力推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不少研究学者对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较为一致的观点,主要包括:(1)学校应成立留守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小组,制定切实的工作计划,建立学校留守学生的档案,利用寒暑假定期开展家长会,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与联系。(2)丰富校园文化和生活。(3)开设适合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4)实行“家长制”。家长是指临时履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部分职责的志愿者。“家长制”是目前被证明了的在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和措施中最充满人性关怀、最因地制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被认为是最值得推广的办法。(5)建立帮扶机制。帮扶包括社会志愿者、校内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帮扶以及留守学生同伴之间的帮扶。以上的这些策略,都是行之有效的。然而,这些策略的提出是从预防的角度出发的,忽视了如何发展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发展个体的积极心理比预防和校正心理问题更有意义。因此,我们建议学校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孟万金教授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农村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传统教育理念,培养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留守学生的心理潜能。

因此,留守学生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要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看待学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作为留守学生的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去发掘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二,成为积极心理品质的示范者。要自信、乐观、保持良好的心情等,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5.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治理

人格的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为留守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熊亚认为政府应提供公共政策的支持,主要包括: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政拨款;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规范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规管理;组织媒体和教育机构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城市化进程。徐传新认为政府应该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主要的支持因素;政府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给予保障、行为上进行协调、舆论上给予宣传。

留守学生的生活不能局限于学校内部,学校周围的环境对正在成长中的留守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学校的周围也开始出现网吧。对于留守学生而言,网络游戏无疑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而学校又无力治理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性的政策来治理农村学校的周边环境,为留守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总而言之,政府和学校采用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留守学生们所面临的问题。众所周知,留守学生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问题,而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们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0).

[2]万艳梅,王素芳,马兴好,等.安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10).

上一篇:内科护理知识范文 下一篇:人文主义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