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方法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03 06:46:34

论证方法的作用

论证方法的作用篇1

 

一、引言

 

不同学科都有着其独特的逻辑体系,法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和论文撰写方法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过去所学学科的影响。而本文正是基于对法学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逻辑体系——至少对于部分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给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学习带来的困扰的理解,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过程中对法学的研究思路进行的体会,对法学理论研究及法学论文的撰写进行了研究。不论是对于非法学本科的研究生还是对于法学老师而言,这样的研究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可以提供相应的学习借鉴;对于法学教学的老师而言,或许可以从这样的个案中发现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盲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清代习惯法》研究及论证方法回顾

 

《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一书由梁治平著,并于1996年由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丛》系列图书的组成部分,在《清代习惯法》的主题部分,作者共分十个部分对《清代习惯法》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不仅对“法”和“习惯法”的概念进行了回顾,并且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习惯法”和“习惯”和关系、“习惯法”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将习惯法的调查报告、清代与习惯法相关的官方档案以及清代的民间契约书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以“习惯”与“习惯法”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梁治平对“社会与国家”问题的研究,不论是研究的方法还是论证的方法都体现出一个法学理论大家所具备的特质,对其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的回顾和学习,不论对于法学理论学习、研究还是对于法学论文的撰写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回顾

 

文献积累在法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学者提出“法学就是法律文献学”的观点,在研究中,需要积累大量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研究文献和研究资料。梁治平在《清代习惯法》中对“社会与国家”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证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出文献在研究中的作用,而文献的积累和使用,也是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梁治平在《清代习惯法》中对文献的积累和使用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梁治平在研究“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前北京政府司法部1920前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的基础上印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而且还使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及其他档案馆的清代司法档案,并使用了大量的清代民间契约文书,这些数量庞大的资料都为梁治平研究清代习惯法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而在《清代习惯法》中,作者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充分的使用。

 

在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在《清代习惯法》的导言中,梁治平就大量的使用了罗伯托·昂格尔、黄宗智、沟口雄三和岸本美绪等学者的研究方法,在《材料、概念与方法》一章,作者更是直接将E.A.霍贝尔概念及方法体系引进到对清代习惯法的研究中。梁治平对研究文献的应用充分的体现出其对这些研究方法相关的文献的掌握程度,也反映出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使用在法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成果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在导言一章中,对罗伯托·昂格尔、黄宗智等学者的研究方法的引用的同时也是对其研究成果的使用,在《导言》一章中对梁启超和梁漱溟的研究成果的引用、在《民间法、习惯和习惯法》一章中对千叶正士的“法的三重结构”以及《再论习惯法》一章中对Arthur Henderson Smith、R.格尔巴特、胡先缙、Martin C.Yang等学者对“面子”的研究成果更是充分的体现出梁治平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掌握程度,这些研究成果方面的文献积累对梁治平对清代习惯法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论证基础。

 

(二)《清代习惯法》论证方法回顾

 

在阅读《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大量文献积累和使用不仅为结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对各种论证方法的熟练使用也使得论证更为严谨。作者在《清代习惯法》中使用了大量的论证方法,本文并不一一进行赘述,仅就作者使用较多的演绎证明方法、归纳证明方法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进行回顾和说明。

 

演绎证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以《习惯法与国家法》一章为例,作者通过对“小传统”和“大传统”这一一般性原理和原则作为论据,对作为小传统的习惯法和作为大传统的国家法进行比较论证,并继而对习惯法和国家法的相互影响、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以及两者的联结人和联结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作者在其他章节中还有大量演绎证明方法的使用,这一方法的使用不仅使得论证更易于展开,而且为其结论的形成做了很好的准备,也使的整个论证过程更为合理和完整。

 

归纳证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再论习惯与习惯法》一章中,在该章中,作者在回顾E.Ehrlich、P.Bohannan、 L.Pospisil、Roscoe Pound以及Sybille Van der Sprenkel等人对“法”的定义的基础上对“法”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除此之外,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过程中,也大量的使用了归纳证明的方法。使用归纳证明的方法,通过以已有研究成果为论证的基础,对一般性的原理或论题进行的论证,使得所论述的原理和论题更为客观合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习惯法起源举例》和《习惯法制度考略》两章(虽然其他章节中作者依然有使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方法,但是以这两章的使用最为广泛),在习惯法的起源举例中,作者枚举了自然、社会变动、智虑者、祖先崇拜、迷信、感情、道德和流传等8种习惯法的起源,而在接下的 “习惯法制度考略”中将习惯法的制度归纳为婚姻、析产与继承、永佃及一田两主、典与卖、找贴、会、中人等8个种类,作者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在习惯法起源和习惯法制度论证中面临的困难,对习惯法的起源和习惯法的制度进行了论证。

 

三、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常犯错误反思

 

在阅读《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在被作者的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所折服的同时,也对一些广泛存在的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进行了反思,特别是对当年学术界在法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反思。与梁治平作为法学大家在《清代习惯法》中所体现出的丰富的研究文献积累和严谨的论证所形成对比的是,在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基础等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方面,在研究的过程中,在选择好研究的对象后,需要收集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对于法学研究而言,由于法学研究的特殊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论是使用理工科以及管理学科的调查和统计的方法进行法学实证研究还是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都需要积累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只有在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文献积累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公允性,而这,却恰好是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短板。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方面,研究方法的选择需要依据研究的对象而定,在确实研究的对象后,需要根据所需要达成的研究目标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而对于非法律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在进行法学研究的过程中掌握的研究方法相对较少,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也缺乏应有的灵活性。

 

研究结论缺乏基础,即论证的严谨性方面,其本身也是由于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和研究方法选择缺乏灵活性的直接结果,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简单罗列观点、论证不合理以及逻辑不合理的问题。

 

四、法学理论研究及论文撰写方法的建议

 

对于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基础等问题,应当分别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克服。特别是对于当前的法学理论研究和论文的撰写,更是应当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克服,提升自身的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法学论文撰写水平。

 

首先,应当加强文献积累。加强文献积累,具体而言,包括加强研究对象相关的资料以及文献的积累、加强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研究结论相关的文献积累,对于还未确定研究对象的法学研究生而言,主要是加强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献积累。

 

其次,应当加强法学理论学习。对于法学而言,在研究的过程中,既可以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研究,但是要想在法学研究中取得成果,只进行实证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分析现实问题的理论实质,因此,在加强法学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部门法学理论、法理学甚至哲学方面的理论学习。

 

最后,应当加强写作锻炼。在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论文的好坏会直接受到作者写作水平的影响,而写作水平的提升,除了不断的进行写作之外,并没有其他的捷径可循。在加强写作锻炼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文献积累和法学理论学习,多动笔,唯有此,才能撰写出合格的法学学术论文。

 

结语

 

本文以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视角,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的体会对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研究中对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研究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基础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文献积累、加强理论学习和加强写作锻炼的提升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法学论文撰写水平的建议措施。由于学习法学的时间较短,并囿于当前的写作水平以及研究时间的限制,文中未免存在不足之处,对于这些不足,期待读者和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以便在以后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论证方法的作用篇2

1.两论的论证方式基本一致论证中运用到的各种推理形式的总和叫做论证方式。公考申论在论证观点的时候常用而有效的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使论点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用比喻的方法对论点进行证明的论证方法;反面论证,直接从论点的反面进行证明。而在新闻评论的写作过程中也常用到这些论证方式。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公考申论与新闻评论在论证方法上存在很多相同之处。

2.两论的功能和作用不同新闻评论是一种有着鲜明针对性、指导性和时代特色的政论文体,能够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进步,对民众、对社会起着安定团结的作用。一般而言,新闻评论有着宣传鼓动、配合中心工作的作用;释疑解惑、研究社会问题的作用;针砭时弊、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提供讲坛、增强公民参与意识的作用。申论则是根据公务员工作的实际需要,针对某个社会问题阐明观点、论述理由、提出对策、辅以论证,专门用于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应试文体。故新闻评论和公考申论各自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二、对两者的意义

通过将新闻评论和公考申论进行一次较系统的比较和探析,对新闻评论和公考申论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对两论的理解通过对公考申论和新闻评论的比较,我们可以对新闻评论、公考申论有较大面的了解,也进一步深化了对公考申论或新闻评论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分析公考申论和新闻评论的过程中相互联系,比较、探析两者各个方面的相同点及差异,以更全面了解这两论,为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它们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2.有助于扩展两论的关注群体公考申论和新闻评论都有着自己特定的关注群体。例如,对公考申论的关注群体就是以公考考生为主,兼有申论的培训老师、阅卷老师等,除此之外也就鲜有人关注。而通过将新闻评论与公考申论进行比较,则可以为公考申论和新闻评论找到一些新的关注群体。通过对新闻评论和公考申论的比较之后,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可以让一部分原来只关注新闻评论或公考申论的人,转而对两者都有关注。

3.有助于申论写作提高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公考申论的确在很多方面与新闻评论有着共通之处。这些共同点对人们学习公考申论和在公考申论应试中有着积极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对两论的共同点进行分析,总结出新闻评论与公考申论之间的联系,在熟悉了解新闻评论的性质、特点等情况下,借鉴新闻评论中成熟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来进行公考申论的应试、作答。这种通过熟知和了解其他文体的特点,进而达到为公考申论应试写作提供帮助的做法,是学习公考申论的重要方法之一。

比较、分析公考申论与新闻评论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这两论提供了帮助,两论的比较也拉开了公考申论研究和新闻评论研究的新视角,有积极的学术意义。比较和了解两论也为更好地研究两论提供了帮助和支持。同时熟悉两论的特点与联系,也将使两论的传播和应用进入到一个阶段。

论证方法的作用篇3

论文关键词 文件 检验结论 证据价值

文件检验结论是一种利用专门知识和技术手段做出的鉴别和判断,其鉴定人主要是由公安机关、法院和检察院指派或者进行聘请的,所指派的人会根据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和检验,从而得出的一种鉴别结果。这种检验结论在司法实践中占据关键地位。

一、文件检验结论的概念

文件检验是司法鉴定中常见的手段和方式,在各种司法诉讼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司法鉴定的结果往往是由感性的认识发展成为一种理性认识的结论性意见,其本质上是一种对文件的分析判断意见。文件检验结论实际上就是文件检验结果,是司法鉴定结果中的科学证据的一种。在司法鉴定实践过程中,文件检验结论通常表现为多种形式,其中有检验报告、鉴定意见书、鉴定公函、鉴定书等形式加以体现。当文件检验的结果能够满足送检要求时就可以出具文件检验报告,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鉴别和判断。出具文件检验鉴定意见书的前提条件是鉴定人对检验材料做不出明确肯定的检验结论时只能以某种倾向性意见作为参考进行分析。此外,鉴定公函主要是以口头方式阐述检验结果。

二、对文件检验结论的证据价值分析

文件检验结论的证据价值主要分为证据效力、质证和认证、法定证据形式三种。

(一)文件检验结论的证据效力分析

文件检验结论的证据效力主要分为证明力和证据能力,其中证明力也是一种证明能力,主要是对证据进行考察,将文件的主要内容认为是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文件检验结论是一种科学的证据,利用科学的手段发现、收集,然后揭示出来的一种证据。

对文件检验结论的证明能力进行考察时候,其基础往往是证据和案件之间的联系。文件的物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主要对案件发生的事实情况进行反映,一定条件下可以反映案件当事人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将这些集中起来可以作为对案件事实情况进行认识的证据。文件检验的研究对象是文件物证,在专业技术手段的辅助之下可以反映物证和案件之间的客观联系,容易让人们对案件的结果顺利接受。证明能力的大小往往受其科学可靠性的影响,对于文件检验结果的证明能力大小的衡量主要依靠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其受到科学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文件检验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时候,首先应该对文件的检验人进行考察,包括其资质、检验方法和手段以及仪器。其次,需要判断送检材料的客观真实性,对于有疑问的检验材料进行排除。最后,还要从技术的角度分析客观标准是否达到一定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只有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的前提下才能够得到具有实践检验文件的检验结论。一般情况下,检验材料和检验样本的真实性对于文件检验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样本不真实时,检验结论也会出现问题,对于检验本身有着较大的影响。当检验文件相同的条件下,面对不同的检验机构,检验结论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此外,文件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源于检验结论是人对事物的认识,其可靠性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主要受到检验人的认识水平和工作经验的影响,检验人员认识不足或者是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时即使其专业知识相对较高也会导致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受到影响。

文件检验结构的证据能力需要证据满足诉讼活动对剧本的要求,也可以是具备准入资格的文件。作为证据使用的材料只有具备证明能力才能够得到法律上的允许,才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诉讼活动中的证据一般都是诉讼人或者是相关诉讼人员提供的证据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只有在符合法定采用标准或者是具备法律对证据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够被采用,才能被纳入到法官认证的范涛,而不是证据能力的考查范围。证据材料如果不合法,即使其具有证明案情的能力,还是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因此,具有证据资格的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文件的检验结论必须和案件的事实相关联,只有在合法的情况下才具有证据能力。其中文件检验的客观性主要建立在文件检验依据原理之上,同时还需要在检验技术和检验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只有依照可靠的检验技术和科学的检验原理才能确保分析的客观性和标准性,最终得到客观的检验结论。对于文件检验结论的客观性进行判断时需要从物质本身的客观反映进行判断,还需要综合考察判断依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文件检验结论的关联性间接表现为证据的关联性,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需要与提供案件的事件和争议事实有一定的关联性。关联性是考察证据资格的重要方面,对于案件事实的证明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案件事实和案件的关联性仅仅是证据与案件待证事项关系的存在,不能将其作为事项内在的特征。文件检验结论的关联性主要是看检验结论在案件证明过程中是否具有确定的帮助作用。当一些可疑文件作为案件的物证时,文件结论往往对诉讼双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案件的最终判决。文件结论的合法性间接表现为案件证据的合法性,无论是何种证据,都要其形式和来源符合案件的法律规定和要求。

(二)检验结论的质证和认证形式

检验结论在法庭审核中的质证和认证主要是对不可靠的检验结论的屏蔽,确保被采纳的检验结论不存在任何问题。从我国立法和司法的角度来讲,质证就是指诉讼当事人在法庭审核过程中就出现的证件进行对质和核实的一种活动方式。认证是指对案件进行审判过程中法官对诉讼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收集和审查判断,以此来确定证据能力和效力。简言之,认证就是法官对证据的认定,通过该种方式来确定证据力的大小。当法官在进行文件检验时候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不能顺利进行检验时,可以通过诉讼双方在法庭上的有效质证帮助他们对文件检验结论进行取舍的判断。

文件检验结论的质证和认证主要包括多个方面,首先是对检验机构的质疑和认定,我国现有的法律中对鉴定人的法定资格有了明确的取得方式,要规定了鉴定人的知识和经验等,所以,法官对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资格进行审查时有一定的章程可遵循。此外,文件检验结果程度的可靠性取决于其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如果采用的仪器和分析方法比较可靠,其结论也就比较可靠。同时,检验人员的主观性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方面,我国法律应该对检验人和当事人的厉害关系没有排除的情况下做出的检验结论进行回避。其次是对检验材料真实性的质疑和认定,诉讼过程中,检验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合法性都会使得检验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直接的影响。检验材料真实性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检验结论出现错误,此外,检验材料准备不够充分时也会对检验结论的准确性造成影响。所以,需要确保材料来源的可靠,材料的送检和提取过程要符合法定程序的要求和检验者本身的要求。在材料质量和数量上也要严格把关。当材料的检验出现问题时,可以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对检验材料和样本进行处理,然后实施统一的保管。对于文件的检验应该按照无损到有损的顺序进行检验,对有损的材料进行检验时应该详细说明其检验条件和方式,才能保证材料样本保管的适当性。紧接着是对材料合法性的认定和质疑,对于程序合法性的审核需要本着程序正义的原则进行审查,一旦检验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甚至是步骤出现问题时,检验内容就会出现不合法的现象,检验程序也会不合法,最终导致检验结论不会被采纳。因此,检验程序的合法性是检验结论合法的重要保障。最后是对检验方法的认定,看其是否符合行业标准和法定标准。

(三)文件检验结论的法定证据类别归属

一般人认为对于文件的检验结论应该归属于鉴定结论的范围之内,实际上采用这种归类方式往往不会符合客观事实的要求,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错误的认识,会影响到诉讼证据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对诉讼实践带来众多的问题隐患。就我国现阶段的法律法规进行审查得知,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证据法,一些关于证据的立法通常是以法律规范文件的部分形式而存在的,体系也是比较完整的。诉讼法依据证据在诉讼中的主要作用将证据划分为七种类型,主要有人证、物证、书证、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辩解、检验笔录和视听资料等。从证据学的角度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考虑,将文件中的检验报告可以归纳到结论的鉴定范涛,一般将文件的检验书或者是检验公函作为鉴定咨询结论并非证据进行使用。划分证据类别的归属时,一般将文件的检验报告纳入检查笔录的证据当中,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在于勘察检验笔录实际上是对检查活动进行客观记载的事件,这样划分是因为检验报告和勘查笔录不具有证据学上的区别意义。此外,通常将文件检验的鉴定书归属于鉴定结论的范涛之中,文件检验书不会被作为一种诉讼证据进行使用。

三、文件检验结论证据价值的实现探讨

文件检验结论是检验人认识的结果,虽然其本身具有科学性,但并不能说明该检验结果就是正确的,就是科学的。在案件的审查中,受到技术上局限性的影响,诉讼双方往往会对案件的可靠性存在争议,即使在没有争议的情况下也会对案件的其他因素存在疑惑。当可疑文件相同而出现的检验结论不相同时,诉讼双方的质证能够帮助一些缺乏专业知识的法官来决定文件的取舍。所以文件检验结论证据价值需要通过相关制度的完善进行实现。

(一)完善质证法律制度

可靠的文件结论在做出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科学的检验方法,更需要具有严谨态度的检验人员,所以对于文件检验结论的质证和认证关键需要完善检验人员出庭询问制度,确保检验人员运用方法的可靠性,能够明确说明其检验具体过程和现象,同时对检验结论可以接受人们的质询。

(二)拓展质证认证的途径

采用多种质证认证方式对文件材料进行识别,以确保检验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检验程序的合法性。对检验结论文本进行审查时需要确保其符合法定的格式,在内容和条理上比较科学可靠。要看文件结论文本是否符合法定的文本格式,内容是否准确无误,是否具有充分的根据和较强说服力的论据,结论文本的条理是否清晰等。

质证认证的准确性一定程度上受到检验人员的资质的影响,所以拓展质证认证就需要提高检验人的技术水平,同时重视鉴定人员和鉴定机构的资质问题。

论证方法的作用篇4

关键词:正当性的证明 法律论证 修辞学 可接受性

一、判决正当性的衡量因素

(一)判决正当性的内涵

判决的正当性部分它包含着合法性与合理性两个层次的内容。合法性是正当性的表层要求,是一种形式上的正义,而合理性则是正当性的深层要求,属于实质正义的范畴。法律论证作为方法论的一种,为司法裁判提供合法性、合理性的理论依据。

1.合法性

合法性对于法律论证而言是追求正当性的基本前提,合法性顾名思义,即合乎法律的要求。法律论证的合法性在我国是指合制定法性。①具体而言,是指在认定案件事实、寻找法律规范、做出判决时都必须以制定法为依据,在论证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有无涵摄关系时,要以整个法律体系为基准。合法性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司法裁判离不开对法律进行搜索和适用,或者我们可以说法律论证自始至终是根据(通过) 法律进行的论证,都是在现行的有效法秩序内进行的,现行有效的法为司法过程中的法律论证提供了一个大致的场域。②相应的判决中法律论证的合法性,当是指法律论证在现行有效法的场域内进行, 也就是说要在现行有效法的秩序内找到制定法上的根据。若在现行有效法的秩序内找不到制定法根据,而法院又不能拒绝裁判,则需要通过合理性等更高一层次的要求去理解和把握案情,使判决正当化。

2.合理性

合理性则是正当性的深层要求,属于实质正义的范畴,裁判的法律效力在直观的层面来自于合法性,实质上则由裁判的合理性所决定。合理性,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时候,法官要说明他是依据法律作出判决的。当法律规定不明确或含义模糊时,法官需要对之进行解释。法律解释首先依据的也是制定法规范,根据法律层层解释、说明,以论证其判决的合法性。当没有明的法律规定可用来解释那些含义模糊的条文时,则要依靠其他标准来论证,也就是要进行合理性论证。当然合理性也必须合法, 这个"理"不能与法律相悖。这里的理也包括逻辑合理性,逻辑合理性的必要条件要通过形式正义要件来证明,这样,类似案件就应该被同等对待。法官在对具体个案进行法律论证时,也会综合运用价值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法、社会分析方法使其对案件进行的裁决具有合理性。

合理性较之于合法性的优势在于,符合合理性的判决往往更加贴合具体个案的社会正义需求。

(二)判决正当性之需与法律论证之能

司法裁判是法院行使审判权审理各类案件的具有公权力性质的行为,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的公信立息息相关。符合正当性要求的裁判会带来良好的法律宣传、教育的社会效果,相反,如果是违背法律初衷的、不符合正当性要求的裁判就会将法律推向"恶法"的位置,使法律在法治社会失去应有的威信。

判决何以达到正当性之证明,笔者认为法律论证作为一种规范论证,主要在于证明某种法律规范适用的正当性。法律论证是建立在命题学基础之上的,所谓命题学也即命题逻辑,陈金钊认为"命题学强调任何命题都必须是证成的,必须经得起理性追问,因而证成某一命题必须经过全面的论证。"法律论证就是把命题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司法实践中,实际上等于承认法官用于判案的法律不是现成的法律,而是经过法律人面对个案进行论证后的规范,已有的法律仅仅是论证的依据。它能有效地驳斥法官判案是一种强权者的强盗式裁判的观念,对于正当判决有重大意义。法律论证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或很大程度上来规范裁判,导向正当性,是因为其将法官裁判的整个过程充分呈现,以达到裁判正当性的证明。

二、正当性证立之途径

笔者借鉴国内外学者对证立途径的研究,总结出对法律论证的研究主要是运用逻辑、修辞、对话三大类方法进行的③,但修辞和对话两种方法由于其存在互相交叉融合的部分,因此笔者将两者结合起来论述。

(一)逻辑学的方法--合法性的证成

逻辑有效性是论证方法所追求的逻辑标准。逻辑有效性关心的是,法律论证在逻辑学上是否说的通,对案件事实的分析过程,对法律的适用过程法律论证是否复合逻辑。毋庸置疑,法律向来和逻辑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因为理性与逻辑似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逻辑"一词来看,它本身就来源于古希腊语logos(逻各斯),意为"说",后来又有了"理性"、"理念"等含义④。逻辑对分析法律论证的重要性在于,它从逻辑的视角,促成了基于证立论述的重构。

逻辑有效性显然是从逻辑方法上去论证,而所谓逻辑的方法,在典型意义上指的是形式逻辑。司法三段论是形式逻辑的主要代表。或者说逻辑有效性通常通过三段论的形式表现。⑤三段论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由于三段论逻辑必须遵循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要求,因此其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直观说服力。⑥同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早期的司法理论中,由于受概念法学的影响,人们认为法官是机械的"售货机"。司法的功能只是适用法律,通过涵摄模式将一个普适性的法律规则运用到具体的案件中,然后得出判决。

逻辑方法的优点在于,逻辑学因其遵循严谨的逻辑准则而符合了合法性论证的要求。我们知道在论证当中,法律主体依据逻辑规则和法律规则进行说理和证明,这不仅具有逻辑上的说服力,而且也具有法律上的正当性。一是由抽象(一般)到具体(特殊)的思维形式。反映的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具体化,其运用的思维方法是演绎法。演绎推理在司法裁决中的应用,具体表现为:以国家制定的法律规范作为大前提,以案件事实作为小前提,推出案件的处理结果(结论)。在成文法国家,演绎推理是最为通用的法律推理形式,这种逻辑结构形式被称之为逻辑"三段论"。三段论能用于连结该一般规则与具体案件。法律规则表述在大前提中,同时小前提表明某具体案件受该规则调整。结论则表明适用于大前提案件类型的谓语项,同样也适用于小前提中的案件。三段论的推理论证形式完全是在制定法的要求下一步步进行,因此其得出的结论当然也符合制定法的要求。

(二)修辞学和对话的方法--合理性的证成

法律论证理论的发展正是从逻辑学领域起步的,之后逐渐扩展到修辞学和对话理论的领域。

1.修辞学的方法

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理论在批判逻辑学方法的基础上,反对分析推理的无限扩张,强调论辩推理的作用,恢复了修辞学传统。⑦修辞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论辩的艺术,它并不十分关心命题的真或必然性,而是关注命题的可信性和其论辩的说服力。

判决书不仅仅是被动表现裁判过程及裁判的正当性,而且也是由其撰写者--法官去构建裁判正当性的过程。所谓正当的裁判--如果按照拉伦兹(Larenz)的观点--"对民事法官而言,'正当的'的案件裁判意指:考虑到双方当事人合理的愿望,促成利益均衡的情况,因此,每一方当事人(只要他也合理地考量他方的利益)都能接受的裁判。"⑧对于这个观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判断是否为正当的裁判取决于一个中立的旁观者的立场,或者说,这个裁判结果对于旁观者来说,可以根据合理性要求而被接受。这里所指的裁判结果的"可接受性"并非是一种事实上的可接受性,而是一种理念上的可接受性。

可接受性强调的是论证过程中对"听众"的说服,这里的听众可以是当事人可以是律师,甚至还可以是法官自己。因此,对于这是个敞开的论证范围,用修辞(即论辩)的方法去论证法律适用的正确性。听众的范围除了律师、法官、当事人之外,法官还必须接受特殊听众(比如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评价,也要接受普遍社会公众的评价和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法律论证理论所注重的可接受性取决于论辩本身对听众所产生的效果。论辩的目的旨在说服人。而说服的功能在于指出"好的正当理由"。法律说理应是社会说理的一种形式,其强度由社会上所能接受的法律论点和法律命题所决定。因此,人们对法律过程的理解就超出了传统上所理解的单纯的形式推理,而融入了修辞论辩的成分。

2.对话的方法

对话方法作为通过论证而实现可接受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将有关的参与人纳入到特定的程序中,在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辩论之后形成尽可能使各方接受的意见。从这一特性不难发现,对话的方法和修辞的方法有血多相似之处,比如都强调论辩的作用和结果的可接受性。但对话方法更加注重程序性的要求,它试图构建论辩的具体程序性框,从而把论辩的形式具体化,为各种实体性的方法(包括法律论证的方法)提供了运行的平台。对话方法所要求的真诚目标能够使得当事人表达出真实的意见,经过对话程序就能够尽量使得双方的意见形成妥协和调和,当然,其中所蕴涵的宣泄的能量也是不可忽视的。

3.修辞、对话的结合--合理性的证成

在整合各方要求的基础上,法官通过修辞和对话方法的结合应用,注重可接受性的评价标准,从而法律带来了正义、衡平、效果等价值。具体而言,就是在判决过程中,法官使律师、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法律、对事实的认识,以寻求解决纠纷的方案。这是一论证或议论的过程,法官的作用是引导和组织,其最终决断的形成应建立在充分考虑其他参与人的论证观点的基础上,根据法律及法律精神,做出可以被各方接受的裁决。

在这个过程中,法官把实践合理性的证成看成是一种找寻可普遍化规范的过程。⑨在裁判中,我们可以认为旁观者对于法官判决是否合理的判断取决于法官的论证是否具有合理的可接受性,法官论证的合理性是一种语用的合理性;并且,法官在说明其裁判的理由时,可以是一种规则或信念(合理性的经典模型),也可以是一种实践能力或者是行动者本身的明智(合理性的判断模式)。⑩这两种模型并非是非此即彼的,而是一种论证的方式,前者是一种评价的合理性讨论,它考察法官是否依据了其应依据的法律规则或原则作出判决,而后者则是一种实践的合理性与逻辑合理性,它关注法官作出的判断是否明智。

三、结语

法律论证是对法律命题(或法律判断)的证立过程,是一个说服听众、讲法说理的过程。法官判案并不能任意拿出现成的法律径行判决,而必须为自己的裁判行为找到正当理由,法官在做出判决以前,必须首先说服自己,并在说服自己的同时说服他人。就算是在最简单的案件中,法官也应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运用此条文而没有运用彼条文来判决案件。这意味着复杂或疑难案件更得用论证的方法来说明决断的理由。把构建推理前提作为法律论证的目标,并不意味着事实问题不需要论证,而仅仅意味着传统法学对此-即在诉讼过程中已有各种证明责任的分配理论及证明过程理论等-已给予了研究。

注释:

①赵玉增:《司法过程中法律论证的合法性》,《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②陈金钊:《法律论证及其意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③荷兰学者菲特丽丝将法律论证的方法区分为三种:逻辑学方法、修辞学方法、对话的方法。参见[荷]伊芙琳・T・菲特丽丝:《法律论证原理--司法裁决之证立理论概览》,张其山、焦宝乾、夏贞鹏译,戚渊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17页。此外,德国法学家Neumann也认为,许多学者在使用"法律论证"这一术语时,含义并不明确,但可以归为三大类:逻辑证明的理论、类观点一修辞学的构想、理性言说的理论。

④Aristotle,Posterior Analytics:《Fundarnentals of AtgumentationTheor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6.

⑤但需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逻辑方法,并不是宽泛意义上的逻辑,而专指演绎逻辑。也即通常所讲的三段论。

⑥李秀群:《法律论证的正当性标准》,《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⑦ [比利时]佩雷尔曼:《法律推理》,朱庆育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

⑧[德]拉伦兹:《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7页。

⑨这个可普遍化规范便是语用学规则,语用规则可参照哈贝马斯的语用规则。

⑩ [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l998年版,第54-55页。

论证方法的作用篇5

一、翻译实证研究的概念

实证研究是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和实施论据对理论假设证实、证伪或提出新假设的过程。正如图里所说,实证研究方法的引进是翻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为“探究那些影响、制约翻译过程和进度、译本和翻译功能的诸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可能”。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通过观察。勘察等途径获得研究对象自然情景中的研究数据,然后通过归纳,统计与概括提出理论假设;或首先提出理论假设,通过实验等方法获得经验数据,最后对假设进行证实或伪证。实证翻译研究不只分析文本、描述翻译现象,更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概括“总结制约译者翻译行为的经验变量和翻译规范,阐释说明这些变量间内在关系的规律性,最后建立关于翻译现象,翻译行为的解释性和预测性原理和规则。

二、实证研究的分类

关于实证研究,外国学者将其分为自然性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所谓自然性研究,指研究者在现实生活和自然情境中对某种现象或过程进行观察,在此过程中研究者没有对该现象或过程作任何干扰,只是对研究独享显现的特征作了记录。姜秋霞。杨平将实证研究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可以使综合的,也可以是分析的;既可以采用归纳式,又可以采用演绎式;既可以检查已有的假设,又可以用来提出假设;既可以使用定型数据,也经常使用定量的数据。

三、2007―2016翻译实证研究论文调查

从2007―2016年,发表在CNKI有关翻译实证研究的论文总共为610篇,其中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翻译实证研究的理论研究;二是翻译实证研究的实践研究;三是用翻译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文学翻译。在这近十年间,对翻译实证研究理论更加深入地拓展,应用翻译实践研究的方法指导实践,研究不同翻译方法,媒介,以及文学翻译译本,得出不同的结论,对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理论发展,科学性,前沿性和应用型有着深远影响。

1.有关实证翻译研究数量

从2007年开始,有关翻译实证研究的论文数量开始逐年递增,到2012年达到顶峰,为100篇。从2014―2016年,每年论文数量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2.有关翻译实证研究论文的类型

(1)实证翻译理论研究

这类研究是在三者类型中所占比最少的一种,在选取的四篇实证翻译理论研究的论文中,包括《翻译实证研究―理论,方法,与发展》《西方翻译实证研究二十年》《简述实证研究中翻译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以及《实证研究方法体系构建》,这四篇论文都是从西方实证翻译理论的历史,基础,方法论,新的发展及方向,这几个方面展开,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2)翻译实证研究的实践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是用实证翻译研究的方法去检测或指导实践,如用此方法对北京市进出口产品商标翻译进行研究,网络辅助课程与翻译教学进行研究,翻译过程的TAPs的实证研究,对翻译教学的实证研究等。在《公示语汉英翻译实证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母语为英语的外国受众对汉语公示语英语译文的反应和接受程度.旨在检验功能翻译理论指导公示语翻译实践的有效性,从而为改进公示语汉英翻译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对484名受访对象的实证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功能翻译理论指导公示语翻译实践是可行的、有效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同时也讨论了公示语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翻译实证研究方法的文学类研究

有的作者采用翻译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红楼梦》的英译版本进行描述性翻译研究,或者对《西游记》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描述性翻译研究,在者例如对《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的实证研究等,这些都是学术性翻译实证研究,多见于硕士博士论文中。

在过去20多年中,西方翻译研究发展了实证研究模式,其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内容至今已成为西方翻译研究的前沿性课题。翻译实证研究的论文主要讲述述了西方翻译实证性研究的理论依据、方法论、研究内容、研究状态与重要意义,旨在中国翻译理论界开展实证研究模式,建立翻译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崇高.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6,(18):143.

[2]姜秋霞,杨平.“翻译实证方法平息―翻译学方法论指二”[J].中国翻译,2005,1:23-28.

论证方法的作用篇6

海事诉讼因其专业性强、涉及技术领域广泛,案件的审理较一般民事诉讼而言更需要借助专家证人。但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对此并没有作出规定,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建立的也仅是专家辅助人制度而非专家证人制度。也就是说,现行的专家证人制度由于先天的不足而呈现出多种弊端。本文从当事人应享有专家证人申请权、质证权,专家证人的资格及知情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建立我国海事诉讼中专家证人制度的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民事诉讼中不断出现各类专门性问题,这一点在海事诉讼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船舶碰撞损害赔偿案件碰撞事实的确认和碰撞责任的划分,海洋污染案件油污海域的面积、位置的确定,海上救助纠纷救助人采取的救助措施是否合理、正确、及时,共同海损赔偿纠纷案件中共同海损的理算等。对上述专门性问题的认知和确定通常会使用鉴定和专家证人两种办法。毫无疑问,我们常常采用鉴定这种办法,却忽视了专家证人在海事诉讼中运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忽略了专家证人对案件事实的确定所发挥作用的重要性。鉴于我国关于专家证人制度的规定并不完善。为使海事诉讼中对专门性问题的认知和确定更符合民事诉讼自身的规律,本文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司法实践,提出完善我国专家证人制度的几点思考,旨在抛砖引玉。

一、我国海事诉讼中的专家证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所谓专家证人制度是指,由一方当事人委托的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就案件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在法庭上运用专业知识发表意见,作出推论或作出结论的一项法律活动。这种做法有助于改进和完善现行鉴定人制度。英美法系国家称这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为“专家证人” 。应该说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没有关于专家证人的明确规定,虽然海事诉讼因专业性强、涉及的技术领域广泛以致审理案件更需借助于专家证人,但作为调整海事诉讼的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也未就专家证人作出相关规定。直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颁布、施行后民事诉讼中才出现了专家证人制度,但是该司法解释创设的仅仅是专家辅助人制度 ,而不是完全意义的专家证人制度。该司法解释第6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人民法院准许其申请的,有关费用由提出申请的当事人负担。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出庭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询问。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由当事人各自申请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就有关案件中的问题进行对质。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可以对鉴定人员进行询问。”根据本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中涉及的具体专门性问题的复杂、争议程度等因素决定是否允许。人民法院准许其申请的,有关费用由提出申请的当事人负担。专家辅助人在诉讼中的作用主要是:⑴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和接受询问或者对质。一方面,当事人可以聘请专家辅助人对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帮助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和法庭对这些问题作出适当理解,澄清不当的认识;另一方面,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出庭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询问。经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各自聘请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可以就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必要的对质。⑵帮助当事人对鉴定人进行询问。无疑,在现行立法规定的鉴定制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专家辅助人(下文中称现行专家证人)制度的创建提高了当事人对专门问题判断的参与性,有助于避免法官介入当事人的纷争而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对于查明事实真相和保证过程的客观公正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其暴露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现行专家证人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的意见并不是证据的一种,其作用是阐释和说明,而不象美国的专家证人的意见是对案件中专门性问题所作的结论性意见,因而专家辅助人的意见不是一种法定证据,并不具有证明力,专家辅助人发表的意见在法律上的效力常常远低于一般的证人证言和当事人陈述,仅仅作为法官审理案件的参考。虽然专家辅助人和鉴定人都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才,但其参加诉讼的作用和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前者由当事人申请,并须人民法院准许,其发表的意见并不构成民事诉讼中的一种证据,其作用是就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以及对鉴定人进行询问。无论诉讼结果如何,费用由申请方承担。后者由人民法院委托,其鉴定结论是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的一种法定证据,作用是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作出结论性意见,费用由败诉方承担。尽管现行的鉴定制度带有浓重的职权主义色彩,这种职权主义审理模式混淆了当事人的证明责任与法官查明责任之间的界限,不恰当地使用公权力与国家资源来介入当事人之间的私权纷争,直接动摇了法官中立地位 。但是我国现行专家证人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限制现行鉴定制度的职权主义色彩,作为对现行鉴定制度的一种补充和完善,虽然从形式上体现了诉讼上的对抗,但并不能真正发挥诉讼上的攻击或防御的作用。显然,在司法实践中,法官青睐的是鉴定结论而不是专家证言。而且,在我们的民事诉讼中,“专家证人”并不象鉴定人一样享用对案情的知情权,专家证人是站在“暗处”的,即,他没有直接找当事人、证人询问的权利。同时,作为专家证人的资格在法律上也没有作出保护性的规定。另一方面,当事人申请专业人员出庭作证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一旦当事人的申请未获准许,则该方当事人对鉴定人的鉴定结论或对专门性问题的认知就无法提出有效质疑,当事人就会承担不利的质证后果。因为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上具有审理和裁判的职权,对于是否同意当事人申请专业人员出庭作证享有决定权。同时,由于当事人不享有对专家证言的质证权,以致于法官能否采用正常的逻辑思维方式与通常的审判经验对这些专门性问题进行合理认知并作出正确判断也不得而知。

由于现行专家证人结论不是一种法定的证据,既没有对专家证人为取得公正的专家证人结论必须享有的知情权、作为专家证人的资格作出保护性的规定,也没有明文规定当事人充分享有对专家证人的申请权和对专家证人结论可予质证的权利,因此,这种处于两端空缺状态下的专家证人很难达到由当事人通过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并承担诉讼风险来推动诉讼的进程,充分维护自己的诉讼权利的目的。

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关于专家证人的做法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对专门性问题的认知上均采用专家证人形式,但在实践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美法系对鉴定人的选择,虽然立法上赋予法官享有指定专家的职权,但在实践中,这一职权的行使十分罕见。由于英美法系的诉讼机制实行的是抗辩式,鉴定人一般由当事人选定,被作为广义上的证人予以看待,由当事人带上法庭,像对待一般证人那样对其进行主询问和交叉询问,故其所作之鉴定结论不被作为独立的证据方式 。关于专家证人在美国采用下列做法,根据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702条规定:“如果科学、技术或其他专业知识将有助于事实审判者理解证据或确定争议事实,凭其知识、技能、经验、训练或教育够格为专家的证人可以用意见或其他的方式作证。” 但与一般证人不同的是,一般证人必须陈述他曾经察觉到的事实(fact),而专家证人可以表示意见(opinion)。专家证人所具有知识、技能、经验或训练,或来自经验或者来自所受教育或者来自这两者。因此,他对某一问题的发言能力往往是以传闻为依据。 当事人选定的这些专家证人,许多情况下与律师合为一体置于同一当事人阵营而与对方对抗,故在美国经常发生所谓的“鉴定大战”。 而在大陆法系,鉴定人通常被作为与物证相对应的人证来看待,在其诉讼功能上一些大陆法系国家侧重于将鉴定人看作为法官的助手,即由专家代替法官在对待证事实及专门性技术领域从事调查、了解,补充法官的认知能力,同时鉴定人兼具证据方法功能,故鉴定人主要由法庭从可作为鉴定人的登记名册中指派 。如法国,它在民事诉讼法中采用“书面证据优先原则”,而且存在预审制度,作出判决的法官并不直接进行证据调查。所以,法国在诉讼传统上一般采用鉴定手段对涉及专门性问题的案件事实进行认定。其作法是:鉴定是由当事人申请或由法官依职权而采取的。最高法院办公厅每年制作全国性鉴定人名册,各上诉法院也可按不同专业作成鉴定人名单,公布所列的自然人和法人作为鉴定人,法院通常从中指定具体诉讼中的鉴定人。鉴定人登入名册或被删除的程序由行政规章予以规定。鉴定人在程序上通常是借助调查,形成书面意见结论后提交法院,该意见结论在诉讼上即可构成案件记录的内容之一,由双方当事人在庭审过程中进行质疑、辩论,然后由法院根据情况作出判决 。当法庭决定采用专家鉴定时,法庭用判决指定一位专家并规定该专家的任务。专家研究遇到的问题,然后向法庭提交书面鉴定报告。双方律师可以就该报告到法庭交换文书并进行辩论.在德国,根据法律,一旦决定采用鉴定,(法院)即要求双方当事人各自提出鉴定人的候补名单,如果双方当事人都提出要求某位专家作为鉴定人,则法院必须受此要求的拘束。但是,审判实践中当事人本人一般不得提供鉴定人,由法官主动指定鉴定人 ,以保持诉讼的公正,维护鉴定结论这一证据方式的真实、可靠性。但是在对事实的认定上,法官依然坚持自由心证,不受鉴定人意见的束缚或限制 ,并从立法和司法上通过特定的程序规则使鉴定人的意见接受当事人及其律师的质疑。

在英美法系鉴定人与证人相对统一的诉讼机制下,由当事人自己选定专家作证。由于鉴定人系当事人所聘用,所作的鉴定结论具有倾向性,这种取得专家结论的方式导致了无法将科学的鉴定意见所形成的公正结果交给法院以供作为裁判的基础 。大陆法系将对鉴定人的选任规定为法院所固有的职权,是基于民事诉讼职权进行主义,在立法精神上要求对鉴定人的选择应超越当事人各自的诉讼利益,从而确保鉴定结论的客观真实,限制了当事人所拥有的诉讼权利。

三、建立我国海事诉讼专家证人制度的思考

应该说专家证人在海事诉讼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这一点在武汉海事法院审结的原告巴拿马?天裕轮船有限公司(TENYU SHIPPING S.A.PANAMA)诉被告洪都拉斯?皮.体.迦亚航运公司(P.T.JAYA MARINE,HONDOURAS)船舶所有权纠纷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该案的案情为:原告巴拿马?天裕轮船有限公司所属“天裕”(TENYU)轮,是一艘巴拿马籍钢质杂货轮,1985年建造于日本三洋造船厂,其国际海事组织(IMO)编号是8514241,呼号是3EHV-7.主发动机制造商为日本赤阪铁工所株式会社,主机编号为9152。1998年9月,该轮装载3006吨铝锭从印度尼西亚库拉天琼港启航前往韩国仁川港,1998年9月27日后,船、货及船员全部失踪。1998年12月17日,一艘悬挂洪都拉斯旗名为“姗妮1号”(SANEI-1)的货轮,配备16名印度尼西亚船员,装载3000吨棕榈油,驶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张家港港。“姗妮1号”轮的船舶证书载明:“姗妮1号”属洪都拉斯钢质杂货轮,1981年建造于日本,其国际海事组织(IMO)编号为981114(国际海事组织并无上述编号),呼号为3ETD7,船东是洪都拉斯?皮.体.迦亚航运公司。主发动机制造商为日本赤阪铁工所株式会社,主机编号为9152。1999年11月22日武汉海事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虽然原告巴拿马?天裕轮船有限公司向法庭提供了大量的如“天裕”轮相关证书、国际商会--国际海事局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的传真电函等证据,但能够直接证明原告主张的待证事实(所谓的“姗妮1号”就是失踪的“天裕”轮)是一份由多名验船师、工程师联合出具的专家意见书,该意见中专家通过对“姗妮1号”轮和“天裕”轮的船舶种类、船体材料、船舶结构和外表状况、主机种类、生产厂商、型号、序号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了“姗妮1号”就是“天裕”轮的结论。原告提交的这一由专家们出具的结论意见在审理时被法庭作为书证予以采信。法庭认为,由多名验船师、工程师联合出具的专家意见书从形式要件上符合法律关于书证的规定;其内容表现为专家们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本案涉及的船舶专门性问题进行检测、分析、判断得出的结论,科学、公正,不仅对证明“姗妮1号”就是失踪的“天裕”轮的案件事实起到了直接的证明作用,而且对原告提交的其他证据(当事人陈述)具有补强和印证作用。最后,法庭据此作出了原告胜诉的判决。在海事诉讼中,一些专门性问题的界定和把握对于审理案件、认定案件事实有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案就是很好的例子。几乎大部分的海事案件都存在对专门性问题的界定,比如,船舶碰撞损害赔偿案件碰撞事实的确认和碰撞责任的划分,海洋污染案件油污海域的面积、位置的确定,海上救助纠纷救助人采取的救助措施是否合理、正确、及时等,而这些专业领域往往超出了法官这一职业所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与业务素养。因而,海事诉讼会越来越离不开专家证人。专家证人在海事诉讼中至少可以发挥以下两方面的具体职能作用:一方面,专家证人需要陈述就航海、贸易等专门性问题所感受到的印象,并就此发表专家意见,对于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上所具有的证明效力而言,这种专家意见无疑也起到证据方式的作用;另一方面,涉及案件事实的基础证据材料,一般由当事人提供,对此,法官限于自身知识、经验、技能的不足,往往难以对有关证据材料作出合理的评价,从而在认定案件事实上显得无能为力,在此选聘专家证人对有关证据材料就专业技术问题进行合理、有效判断,无疑是填补了法官在认定特殊领域海事案件事实的职能空白。为此,笔者建议借鉴两大法系成功的经验将专家证人作为一种独立于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以外的新的证据在法律上明文规定,并通过规定当事人享有专家证人申请权、当事人对专家证言的质证权、专家证人应具备的资格、专家证人享有案情知情权、专家证人结论予以采信的证据规则,来建立和完善专家证人制度。

首先明确规定当事人享有专家证人申请权。将当事人具有的专家证人申请权予以明文规定,而不是现在须经人民法院准许。因为当事人是距离案件事实最近的人,他们对案件的理解和了解比其他的诉讼参加人更深入。特别是在大力推进法治建设的现代,律师队伍正在壮大,当事人遇事找律师的观念正在形成,在律师的帮助下,当事人在提讼以前就有可能对自己应当掌握哪些证据材料具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明确赋予当事人享有专家证人申请权,能够保证案件在提讼后,即刻就对某些需要及时聘请专家证人作证的事实申请专家证人出庭。特别是,当法庭已经展示了对对方当事人有利的专家证人结论的情况下,应当允许当事人提出与之不同的专家证人申请。对当事人提出的专家证人申请,除无正当理由的外,法官均应当予以准允,以保证专家证人制度所具有的作为当事人对对方实施攻击和防御的方式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作出专家证人申请费用由败诉方负担的规定,以便对当事人滥用申请权起到限制作用。

其次,规定专家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为保证证人出庭作证,大陆法系国家在诉讼中确立了直接言词原则,英美法系国家在诉讼中确立了反对传闻证据规则。无论是直接言辞原则,还是反对证据传闻规则,其适用的结果,都是要求证人必须出庭 。设置专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是实行审判方式改革所产生的由职权主义审判模式向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转变的一种必然选择。该制度可以解决因法官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与特殊专门经验的贫乏性对于正确认定案件事实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建立专家证人制度,由当事人根据情况需要向法院申请专家证人出庭作证,是履行其证明责任的必要形式,是借助一切可能的社会资源、运用司法程序的必然结果,从而使得审判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能够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专业人才、专门设备充分运用的基础之上,使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能够具备广泛的科学性与充分的客观性。同时,由当事人申请专家证人出庭作证作为一种证据方式,无疑也成为双方当事人采用攻击与防御的一种正当手段,使其诉讼权利的运用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根据现代法律精神以及程序的理性,尽可能地为当事人设置充分的诉讼权利,并且使当事人所应当享有的这些诉讼权利用尽,以便尽量排除司法者可能产生的任何恣意与任性,这实际已构成当代正当程序的价值与理念。明文规定当事人享有对专家证人结论的质证权。专家证人结论是专家证人对专家证人客体所作的主观判断和分析,而且涉及的是专业知识。专家证人结论是否能够客观地反映专家证人对象的真实状态,其所采取的专家证人方法是否科学,专家证人所作的专家证人结论是否具有科学理论依据,该专家证人是否具有证明力,不是仅凭书面审查就可以得到准确判断的,道理是越辩越明。所以,专家证人必须出庭接受当事人对专家证人结论的质证。专家证人可以向对方聘请的专家证人、对方当事人、鉴定人等进行询问。当事人对专家证人的陈述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允许其询问、提出相反的意见。未经双方当事人质证的专家证人结论,不得作为案件的证据予以采信。以便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对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有效地制约和监督。赋予当事人对专家证人结论的质证权,保证当事人专家证人质证权的实现,可以防止可能发生的专家证人暗箱操作,令其整个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庭审中,专家证人必须确认他们首先要向法庭负责,及表明愿意遵循行为守则行事,而法庭亦以此作为听取专家报告并由双方进行质证的前提条件。专家证人提交的书面报告以供法庭使用时,须写明他草拟报告的基础 即其当事人不论以何种形式给予他的所有重要指示的实质内容。

第三,建立严格的专家证人资格认证制,赋予专家证人一定权限的调查权、从而享有对案情的知情权。建立专家证人库,作为一个专家证人,一方面他至少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不偏不倚、保持独立地提供证据,并深知自己的责任是协助法院查明案件的事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他精通业务(如航运、贸易、保险、)并具有相应专业职称如工程师、会计师、理算师、验船师等。规定具备上述条件的人员可以向司法机关(可以确定为司法行政机关)提出享有专家证人资格的申请,由司法行政机关对其进行形式审查,将具有专家证人资格的专家证人进行注册、登记、公示建立专家库,由当事人在专家库中选择。然后保证实施专家证人所需要的具有专门化、技术化知识的人能够进入到专家证人人员的队伍中,为制作客观、公正的专家证人结论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完善专家证人规则,赋予专家证人以知情权,使接受指定的专家证人应能无妨碍地取得专家证人所需要的一切必要的素材。保证专家证人享有充分的知情权,才可保证专家证人结论的客观与准确,并可使专家证人在依法行使专家证人工作发生阻却事由时,能够采取必要的法律救济措施。

论证方法的作用篇7

关键词: 归纳法 科学确证 作用 原理

归纳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其作用在哲学界一直颇受争议。古典归纳主义者认为归纳法是唯一科学的方法,坚信归纳法在科学发现和科学证明上的双重功效。“休谟‘归纳问题’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归纳法和归纳逻辑的信念,让人们逐渐放弃了归纳法是科学发现的方法的观点,将归纳的功能限制在证实甚至是检验的范围内”,[1]进而建立起各种归纳证明的理论。

一、关于归纳法在科学确证中作用的不同见解

通过科学发现的活动,科学家提出了理论假说之后,面临接受质疑的挑战,证明理论假说的正确性和较之其他的可供选择的理论假说的优越性,是科学家为其理论假说进行辩护的必做功课。纵观科学史,用归纳法作为一种证明理论假说的方法是科学研究事业的一种传统。人们由于持有不同的逻辑观念,对归纳法在科学证明中的作用有不同见解。

古典归纳主义者是归纳法的忠实拥护者,他们认为归纳不仅是发现的方法,而且是证明的方法。运用归纳法不仅可以发现科学命题,而且可以证明理论假说。在古典归纳主义者看来,只要满足归纳法所需要的条件,从一系列有关观察事实的单称命题就可以推出一个关于原理或定律的全称命题,这种思维进程在逻辑上是完全合理可靠的。前提中关于观察事实的单称命题的真伪,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确定。排除不符合事实的观察命题,符合事实的观察命题的真将被万无一失地传递到归纳结论上。因此,古典归纳主义者深信,建立在观察实验基础上的有关单称命题,既可作为发现全称性命题的前提,又可作为完全证实全称性结论的论据。

与演绎推理不同的是,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是或然性关系。古典归纳主义的致命弱点是无视归纳法的或然性特征,把归纳法看做是科学发现与科学证明的唯一可靠的方法,夸大了归纳法在科学发现和理论证实中的作用。事实上,一个理论完全被证实,意味着需要穷尽一切由这个理论演绎出来的个别事实,这是不可能的。

虽然在面对明确限制了考察范围的对象时,科学工作者可以运用完全归纳法,但是,科学研究总是要面对更广阔的对象,当科学工作者运用归纳法处理无穷个体的对象时,总是要跨越很多个体对象,个体对象的不可穷尽使得一个理论被完全证实是不可能。因此,现代归纳主义者放弃了完全证实的信念,代之以确证。归纳确证是一种若证实理论,即追求一定程度的证实,而不是完全证实。正如卡尔纳普认为:“如果证实的意思是决定性地,最后地确定为真,那么我将会看到,从来没有任何‘综合’语句是可证实的,我们只能够越来越确实地验证这个语句。因此我们谈的将是确证问题而不是证实问题。”[2]因此,现代归纳主义者认为归纳理论就是一种关于证实程度的理论,他们求助于关于随机过程的数学理论,建立起归纳概率逻辑。

归纳概率的确证理论由于要借助于一组观察数据,观察的不确定性导致观察数据的非精确性,因此而得到的概率能否确证科学命题表现出一些困难。因此,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证伪主义者认为理论的证实是永远不可能的,他们不采用了检验的可证实性原则,转而采取检验的可证伪性原则。

古典归纳主义者坚持理论可以完全证实,这是关于归纳理论的一个极端;证伪主义者坚持理论完全不能证实,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现代归纳主义者认为:“一个理论能否在科学大厦中占有一席之地,取决于它能否得到相应的确证。”[3]一个理论的相对的、一定程度上的证实即确证是可能的。

二、归纳确证的原理

作为一个普遍定律,必须具有普适性,在其相关的范围内,不仅过去有效,现在有效,未来也有效。由于一个假设的普遍定律所涉及的具体事例是无数之多,人们对无数具体事实一一给以验证是不可能的,因此,人们只能以一个定律所涉及的部分具体事例验证一个普遍的定律。这种验证不是完全的验证,而是一定程度上的验证,我们把它叫做确证。显然确证的方法只是一种不完全的归纳法,其论证形式正如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形式。

e1:S1是P

e2:S2是P

e3:S3是P

en:Sn是P

………………

h:所有S都是P

在以上论证形式中,作为论证的前提的e1、e2、e3、en是一个个单称陈述,是由观察、测量和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个别性经验事实。作为论证的结论的“所有S都是P”是一个全称陈述,它表达一个接受验证的理论假说h。“……”表示没有穷尽所有的经验事实,所以,这样一种归纳论证的提前与结论之间只具有一种或然性的关系。在这种或然性的推理中,前提的真无法保证结论的真,因此,通过归纳论证的方式,不可能完全证实一个理论假说,而只能给这个理论假说以某种程度的证实或支持。

现代归纳逻辑引进了逻辑概率的概念表示归纳确证的前提对结论的确证度,把归纳逻辑量化,发展出一种定量的归纳逻辑。按现代归纳主义的做法,证据(“e”)对于假设说(“h”)的确证度(“c”)以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c(h,e1e2……en)=r

上式表示归纳前提(证据)e1e2……en联合起来,将逻辑概率r给予归纳结论(假说)h[4]。

我们应该看到,在上述归纳确证的原理中,作为确证前提的事例e1、e2、e3、en给予假设定律h的支持强度被看做是等价的,确证的程度取决于前提事例的数量,前提中陈述的事例愈多,给予结论的支持度就愈高,反之越低。事实上,每个确证事例是不一样的,它们给予理论假说的支持强度也不一样,有的确证事例比另一些确证事例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即给予结论更强的支持。因此,理论的确证既不可以简单地交给确证事例的数量,又不可以简单地只关注确证事例的质量,而是要把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把静态考察与动态考察统一起来。

三、归纳是科学确证的重要方法之一

古典归纳主义者和现代归纳主义者都不同程度地肯定了归纳在科学确证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运用归纳法确证假说性的经验定律是科学研究事业的一种传统。当一个理论假说已经提出以后,科学家尽可能搜寻迄今为止已有的经验事实支持这个理论假说,这时科学家们经常用到列举式归纳确证法。列举式确证是归纳确证的一种常见操作,例如,为了确证“凡金属都导电”这个理论命题时,列举“铁导电”、“铜导电”、“铅导电”……以此确证“凡金属都导电”。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学说之后,许多科学家搜集了大量医学、胚胎学等证据捍卫进化论,采用的也是列举式归纳确证的方法。

现代实验科学常常采用归纳确证法。科学家为了确证一个理论假说,变幻各种条件做实验,以期有相同的结果,其实是列举式归纳确证的一种特殊形式。科学史上有许多假说都是这样确证,如罗伯特·科赫验证杆菌是炭疽病的根源,伽利略验证“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奥斯特验证通电导线可以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理论等。

四、结语

虽然古典归纳主义者和现代归纳主义者对归纳法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他们对归纳法的科学论证作用有某种程度的契合。古典归纳主义者采取强证实观点,坚信归纳法对科学假说的完全证实作用,而现代归纳主义者采取弱正式观点,认为归纳法只能给科学家说一定程度的证实及确证。强证实观点经不起归纳或然性问题的质疑,归纳确证的观点则给自己的理论留足了生存的空间。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归纳法作为一种科学确证的方法,为经验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太忠.归纳法的科学方法论渊源[J].宜宾学院学报,2013(2):5.

[2]洪谦.逻辑经验主义(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69.

[3]汪馥郁.归纳逻辑理论中的若干疑难及解决途径[C].北京逻辑学会.归纳逻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27.

论证方法的作用篇8

关键词:实证会计研究 现状 建议

1968年鲍尔(Ball)和布朗(Brown)在《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AccountingResearch)发表《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性评价》一文,开创了在会计领域中应用实证研究的先河,自此实证研究成为西方会计研究的主流。在美国实证研究几乎渗透到会计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我国实证会计研究起步较晚。1996年,沈艺峰的《会计信息披露和我国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性的实症分析》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研究。实证会计研究已经在我国悄然兴起,有关实证会计研究的论文日趋增多。

一、实证会计概述

所谓实证会计研究就是将实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会计学所进行的一种研究,即确认会计假设,以一定的会计事实和会计实际资料,通过观察数据产生的相互关系等为对象,经过会计实验检验而最后得出近似正确的会计结论的一种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即一切关于事实的知识都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依据。实证会计研究的程序一般固定为:确立研究课题应用相关理论提出假设或命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资料观察分析数据以检验假设或命题分析研究结果。其所研究的任务限于“是什么”和“将是什么”,其目的是揭示会计现象的内在规律性,从而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和预测未来会计实务提供相关理论。人们可以通过其余规范会计研究的比较来发现其特点。马克・图恩曾作过的对比分析,简明扼要而又比较全面,实证法:回答是属于手段注重事实关注现实通过描述揭示真或假表现精神的问题具有解释功能主要用于现象分析;而规范法则:回答应该是属于目的注重价值关注理想通过规定揭示好或坏表示心灵的问题具有评价主要用于制定政策。

二、实证会计研究兴起的动因

瓦茨(Watts)和齐默尔曼(Zimmerman)曾经将实证会计研究在美国得以空前发展归因于信息需求,教学需求和政策需求三方面的需求的推动作用,本文将动因归结为以下方面。

(一)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实证会计研究综合运用了会计研究的各种基本方法,尤其突出了数学方法。实证会计研究采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和描述会计要素之间以及会计要素内部的数量关系,是对会计信息进行量的分析必不可少的手段。实证研究法强调数学方法,为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拓宽了会计研究的领域,从而使人们对会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又更进一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科学性在于归纳推理,广泛运用试验、问卷交叉、采访、实地研究和历史文献资料等方法,这些方法业已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证明是性质有效的科学的数据收集的方法。实证研究的课题非常的具体。其研究设计的任何一次细微改动,如命题假设的变动,变量或变量之间的变动,研究对象的变动,时间跨度的变动和统计方法的变动,均可能引起学术上的突破。实证会计研究人员不再将会计视为封闭的学科,吸纳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出现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理财学、行为科学、组织学等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局面。契约理论、企业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产权理论、权变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理性预期理论等普遍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从而使会计人员可以在整个经济框架结构中分析会计问题,使会计研究人员的视野更加广泛,为丰富会计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事务性(实践性)。实证会计研究将理论的任务归结为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从解释的角度来看,实证会计研究是一种以事实为依据,借助于树立统计的方法进行的研究,其研究结论显然比仅仅依靠抽象的思维所得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从预测角度来看,实证会计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未来进行预测。可以说,会计实务经验及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又是其最终的归宿。

(二)我国开展实证会计研究的现实意义我国开展实证会计研究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国际学术间的交流。目前我国对实证会计理论的探讨还没有完全开展,而西方国家对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却极为成熟。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正积极同国际接轨,这必然决定我国会计界要吸收、借鉴国外会计经验,而实证会计理论则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增加对实证会计的研究,便于我国与西方国家会计的学术交流,促进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二是有利于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已经在2006年颁布,并于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中率先实施。实证会计理论具有评价会计准则的理性作用,实证会计理论将注重解释为什么企业要采取这种会计程序和方法,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可以预测出某些会计准则在实施时所产生的影响,并以此来评价准则的实用价值。三是实证会计研究将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股票市场的完善,都会因为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引入而更具活力,必定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研究人数逐步增加,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目前的实证会计研究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前进的步伐必然会随之加快,前景更加广阔,但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研究的认识存在误差。有观点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就是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没有正确理解实证会计研究的内涵,缺乏应有的深度和精度,理解上存在简单化的倾向;实证会计研究基础薄弱。一是缺乏自身理论支持,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证会计理论还没有真正建立。二是没有自己的模型。现有的实证会计研究模型,主要引用了国外的模型,仅是用国内数据“拷贝”国外研究。三是数据库建设滞后。取得数据的成本还很高,搜集资料还需要消耗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四是缺乏相应的会计软件。模型建立和数据分析的处理较为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证会计研究的效率;实证会计研究与我国国情的结合程度不够。实证会计研究是与西方市场经济相联系的,有其存在的特定的环境(政治、经济、法律等),其理论和假设都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而我国仍然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如何将西方的实证会计研究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研究的实际效果。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困扰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难题。虽然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会计信息质量正在逐步改善,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仍然很严重。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目的是对会计实务进行解释和预测,而解释和预测需要各种会计信息,如果这些会计信息不真实必然无法对会计实务进行真实的解释和预测,并有可能导致错误判断;缺乏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影响实证研究的规模。然我国目前从事会计学习和工作的人数具有相当规模,但整体水平不高。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缺乏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再加之研究

方法不规范,很多研究人员缺乏合作,使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发展缓慢;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不能很好的结合,阻碍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往往忽略了作为演绎逻辑推理的起点假设的判别和检验,不重视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结果缺乏经验支持;实证研究往往无法避免归纳逻辑的局限性,存在价值取向的问题,过分简化了研究对象的复杂因果关系。

四、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实证会计研究实证研究固然以数据分析为基本特征,但其完整的过程还包括“数据本身质量的分析”。在数据普遍失真及各年数据计算口径方法不断变化的现实条件下,机械地就现有数据作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毫无实际意义的。问卷调查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常用方法,然而对答卷的可信性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对于调查问卷真正深思熟虑实事求是作答的可能只是少数,科研人员要明确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调查问卷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证会计研究的相关理论,增加人们对实证会计研究的关注,提高人们对实证会计理论的认识。

(二)加强实证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基本理论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基础,研究假设要从基本理论推演而非主观推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与西方国家迥异,应研究我国资本结构理论、理论、市场有效性理论等基本理论,为实证会计研究打造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创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证会计研究模型。建立网上数据库,降低取得数据的成本,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计算机已经在我国广为运用,要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不断地开发出有利于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发展的软件,以能够满足实证会计理论研究中统计分析的需要。

(三)实证会计研究要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其特征和各种环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千差万别,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防止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滥用和实证研究结论的误导,力求避免盲目模仿,简单套用,以偏盖全,主观偏好和功利主义等倾向,使实证会计研究真正为我国会计理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做出积极贡献。

(四)改革我国会计教育体制,提高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应该从改革会计教育体制人手。各大专院校要加大数学、经济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的教育力度。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以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计实务)的能力。会计专业学生还要掌握企业管理、财政、税收、贸易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要加大对会计专业学生基本科研道德德素质的培养,即尊重事实、客观分析、把握全面、不主观臆断、不计较个人功利。

(五)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相结合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规范研究的结论需要实证研究加以验证,开展实证研究会促进规范研究的实际应用;实证研究需要规范研究的结论为基础和前提,开展规范研究会为实证研究提供坚实后盾。只采用单一方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主张是有失偏颇的,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上一篇:儿童经典故事范文 下一篇:端午节赛龙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