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诚信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1 11:16:54

儿童诚信教育

儿童诚信教育范文第1篇

诚信即诚实守信,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主要讲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信”主要讲取信于人,信任他人。有学者认为:“‘诚’的重心在我,强调的重心在人,是主观动机,是内心态度和内在品质;‘信’则强调言行的客观后果,涉及自己外在言行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诚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教育规律,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诚信品格所进行的教育,包括三层内涵:指培养诚信之人的教育,即使受教育者成为富有理念和诚信品质的教育;指教育本身是诚信的,即教育自身对受教育者、社会和国家是诚信的;指教学自身的诚信,即在自觉和自在中教学诚信的教育。

诚信既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连接着生活的无形纽带。诚信教育对于一个人,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为了瞬息万变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必须要进行的。

儿童诚信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口号在小学校园里愈喊愈烈,儿童诚信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随着教育的发展而日见凸现!据诚信内涵和意义的阐述来审视小学校园的诚信现象,会发现其中存在诸多诚信阻滞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有些问题甚至表现得相当突显。

某“诚信”课题组对小学生“诚信”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题目如下:在下列十项品行中,你认为未来社会最应提倡的是什么?正直、礼貌、诚实、守信、孝敬、宽容、责任、独立性、合作、守时,在小学生的选择中作为现代社会重要价值观的守时、守信被列为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三位,其结果反映出的诚信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小学生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经过查阅多方面资料总结发现,其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为经常性的迟到、旷课、向师长撒谎、抄袭同学作业等,而且像雇人代做作业等“伪学”现象屡见不鲜。校园中存在的诚信问题使得部分小学生整日无所事事,不思进取,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与诚信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最终堕落为所谓的“问题”学生。

诚信存在问题的原因

通过具体分析,小学生诚信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主观和客观共同影响的结果。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小学生诚信观念的薄弱。它是导致小学生诚信出现问题的主观因素。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贮备少,认识能力还处于发展时期,是非判断力低,意志品德不坚,遇到实际问题时,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随着核心家庭的剧增,孩子在家中常处于中心地位,容易造成很强的虚荣心。当孩子虚荣心遭到挑战时,也会出现不诚实的现象。

父母的品行“有失楷模”。中国有句老话:“不知其人观其子”,这说明以父母品行为标榜营造和谐诚信的家风,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一项调查中,只有42.7%的孩子认为家长是诚信的!高年龄父亲,低学历母亲,单亲家庭或核心家庭,不和谐家庭等,家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会为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教师的道德“有失风范”。铸造诚信之魂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一面镜子,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教师存在大量不诚信现象,比如,老师要求小学生要守时守纪,不许迟到、旷课,而老师就有上课迟到、下课拖堂的现象;老师要求小学生不许打手机,但有的教师却在上课时公然接打手机。这些不能以身立榜的行为,给小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小学生造就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言行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的教育“有失调节”。从学校内部的教育来说,学校本应是教育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学校仍然是重智育、轻德育,表面上搞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甚至以智代德,对小学生如何做人缺少关注,道德教育名存实亡。

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使得部分经营者在利益驱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制假售假等现象,经济中的虚假欺骗程度不同地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从而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学校不是“世外桃源”,社会的诚信危机必然会影响校园和学生自身。

儿童诚信教育策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刚懂事甚至刚出生时,就要深入浅出地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孩子实事求是,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诚实守信。

父母要在言行上为孩子树立榜样,以良好的品格来感染孩子、熏陶孩子。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诚信教育。家长要用心营造良好的诚信家风。古人云:“家风淳,子孙贤”,诚信家风是孩子成长的沃土。诚信品质的养成,要靠长期的熏陶。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良好的言谈举止,诚实守信的品质,特别容易潜移默化,相互影响,从而共同进步。由此可见诚信的家风是形成孩子良好的诚信品质不可缺少的因素。

学校是教学的场所,更是育人的场所。诚信的学风、师风、校风对培养诚信之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教师在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仅依靠教育的力量难以实现其本质的转变,还需要系统的社会配套工程进行强化。在现代社会中,任何教育都要接受社会的检验,以得到升华和发展。小学生的诚信教育更离不开社会,需要社会的加强与优化。

儿童诚信教育范文第2篇

关健词:精致化管理 青少年儿童 诚信 学校 家庭 社会 诚信教育

一.精致化管理理念

精致化管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管理,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周到细致、精雕细刻的管理,是既注重细节、过程,又重视结果的管理,是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均衡的管理。

二.社会、学校和家庭三重维度视角下环境对青少年儿童诚信教育的影响

1.社会维度

我国的基础教育历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纵观其历史不难发现,其重视学校和家庭教育轻视社会教育的诟病一直存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社会成员在青少年儿童教育上的思维和观念。近年来,我们通过一系列案例和现象中清晰地发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已经有传统的二维因素广泛延展。特别是《穹顶之下》的发表,让整个社会对诚信和道德产生了巨大的争论,从经济领域的造假,到社会层面的不诚信,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毫不夸张的说,假冒伪劣、诚信缺失、以及欺诈等相关问题已经覆盖我们生活的多个方面。

2.家庭维度

教育学著名理论“5+2=0”理论成功诠释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家庭这一载体,是青少年儿童成长发展中最早接触的教育阵地,其对青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影响贯穿始终切根深蒂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作为模仿能力超强的群体,两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作用必然摩擦出鲜亮的火花。

3.学校维度

现阶段,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的影响日益深远,青少年儿童诚信意识的培养,作为教育大基地的学校责无旁贷,而不良风气的盛行和熏染正一步步冲击着诚信体系的构建,学生说谎话、抄作业、考试作弊、金钱交易等行为屡见不鲜,表面上看问题在学生,究其根源,学校和教育本身的隐忧不无责任。

三.青少年儿童不诚信(说谎)的心理原因探析

卢梭曾说,一旦青少年儿童进入成人的道德世界,就等于向他们打开了罪恶的大门,欺骗和撒谎的行为将随着社会习俗和义务而同时产生。青少年儿童说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想象因素引发的青少年儿童说谎问题;二是由担心害怕(害怕被指责、嘲笑、训斥和打骂等)等引发的青少年儿童说谎问题;三是由逃避责任和惩罚或满足自身虚荣心引发的青少年儿童说谎问题;四是因自我掩饰引发的青少年儿童说谎问题;五是因模仿他人引发的青少年儿童说谎问题。

四.精致化管理视角下青少年儿童诚信问题(说谎行为)的矫正

1.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榜样作用

青少年儿童的诚信教育,首先也是教育主体即教师和家长自身的诚信熏陶和教育,教育主体应该注重自身的影响作用,从肢体语言到心理反应都养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作为家长,在青少年儿童思想和意识并未成形之时,从细节上入手,为其树立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作为教师,可以针对性的通过书籍、网络、大众传媒等传播工具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相关素质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相关认知能力和思维意识。

2.注重教育过程中教育客体的心理反应

一方面,给青少年儿童足够的自尊和自信。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家庭中,受到尊重和鼓励的孩子,易于得到相关的发泄和派遣,这样更容易表现出诚信的品质,反之亦然。因此,注重教育的方式,给孩子以相关的自尊和自信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其养成诚信的内在品质。

另一方面,坚持进行鼓励性教育。作为教育主体,改正错误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认识错误,反思错误,进而改正错误。这方面,家长和教师应该多给孩子一些理性的鼓励,用细心、耐心和诚心去进行精致化的教育管理行为,助其成长,实现梦想。

参考文献

[1]曹瑞.试论信用型社会环境下如何深化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10(14);

[2]于雪仕.兰素霞加强诚信教育促进学生品德形成[J].剑南文学,2010(6) .

[3]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J].道德与文明,2013-1-64.

儿童诚信教育范文第3篇

一、对诚信教育的理解。

什么是诚信呢?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诚实守信两者意思是相通的,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不诚实很难做到守信,不守信也很难说是真正的诚实。诚实侧重于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真实的,对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真实的,守信则多对自己应承担、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忠实、毫无保留地实践自己的诺言。诚实守信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是道德建设的根本。

二、对当前少年儿童诚信状况的观察。

诚信对于一个国家、企业和个人都非常重要,尤其对一个人的道德养成更为重要,而当前少年儿童的诚信教育状况怎样呢?先让我们看一个调查报告。1998年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全国10个省市对3737名10—18岁的学生,进行一份关于品行的问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对16种现代社会最应提倡的品行进行选择。结果,诚实、守信排列倒数第四。诚实守信都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而他们却居于最应提倡的品行中的倒数四项之中,这是一个令人遗憾、忧虑的结果。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就对诚信缺乏足够认识的言行不一的现代人,长大以后,怎能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人呢?这一调查结果,给当前的教育者,特别是我们这些基础教育者敲响了警钟。

三、对少年儿童诚信缺乏的原因分析。

古语道“童言最真,童心最纯”。为什么在纯洁的田地里长出这么多“不真实”的稗草呢?想一想,造成诚信如此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分析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来自于成人“失信”的“克隆”。有句老话叫做“孩童之心不可欺”。孩子的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并且善于模仿大人的言行。有些大人在孩子面前经常说谎话,说话不算数,欺骗他,他也会说话不算数,甚至欺骗别人。久而久之,养成说谎话的习惯。因此,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在孩子面前的时候,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以身作则,遵守诚信规范,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让诚实守信真正成为每个孩子的美德。

第二、来自于社会、家庭的不良影响。在孩子们的现实社会中,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浮夸虚报等有失诚信的种种现象,或多或少,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孩子的纯洁心灵,或从中受益,或深受其害,直接影响着学生诚信价值观念的形成。

第三、来自于学校教育的失误。仔细检点一下,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失误,带来了相反的教育结果,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

首先,只注重智育,而轻视德育。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学校教育传授知识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并非全部意义,教育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塑造健康的人格。如果只有知识教育,而无情感教育,则培养不出善的情感,没有善的情感,则何来诚信呢?

其次,不完善的评价制度。虽然,教育改革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在评价学生情况和评估教师工作时,一切向成绩看齐,分数仍是学生、教师的命根。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考场上学生不择手段,相互抄袭,作弊已不是丢人的事情了。更有不负责任的老师,职业道德差,考前暗示学生,“授之以法”,或以各种形式小贿于监考老师,助长了作弊风气。考试已失去了自身的职能作用,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严重地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欺骗了学生的家长,更残酷地践踏了学生的道德养成。

三是,德育目标的“高、大、空”。学校德育最基本的任务在于养成学生完善的人格,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真诚的人,这也正是形成良好政治素质的基础。而我们的德育大道理讲得多,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少,这既有悖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和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一些德育目标,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有的甚至连绝大多数成人都做不到。对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来言,明明做不到的东西却必须去做,学生只能表面服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应付学校和老师,产生严重的人格分裂。

四、对如何解决少年儿童中存在诚信问题的思考。

少年儿童的诚信问题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诚信问题的反映。如何解决少年儿童存在的诚信问题呢?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紧迫的问题。就目前的社会现实状况来看,我粗浅地认为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努力提高全社会各行各业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努力为少年儿童创建健康的成长环境。

其次,要努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示范作用。“师优则生习之,师庸则生顽劣”,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和教育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教师要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率先遵守诚信规范。如:要求学生讲卫生,老师先把地上的废纸捡起来;要求学生守时,老师要做到从不迟到、早退。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汲取言行一致的优秀品质,获得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第三、要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在教育的具体措施上应注意:一是可以通过相关课程教学中的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来进行诚信教育。二是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道德与革命道德典籍,收集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中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从中汲取养分,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与情感。三是可以把社会当作诚信教育的大课堂,选取现实生活中典型的诚信实例,让学生感受诚信对事业、企业成功的作用,正面教育学生。四是可以进行诚信实验,如无人监考、建立诚信档案等一些对学生“慎独”的实验,发挥自律作用,进行自我教育。

儿童诚信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比较研究;诚信教育研究;教育研究理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书《礼记・祭统》有云:“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宋学家朱熹乃是大儒,他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将诚信作为民族安身立命的传世之宝。更有无数人因诚信二字名留青史,如《北齐书・尧雄传》,“雄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新唐书・曹华传》曰:“华虽出戎伍,而动必由礼,爱重士大夫,不以贵倨人,至厮竖必待以诚信,人以为难”。“故参知政事吴兴李公,以诚信质直事孝宗。”,《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

然而,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学界对诚信教育的研究虽多,却仍有不足。就国内而言,近十年对诚信及相关教育的研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有关结果数量过万。这些研究绝大部分不外如此三类:一,弘扬国粹,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孟二说中的素材进行挖掘,与新时期特点相结合;二,对比国内外诚信教育研究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完善本国的诚信教育;三,跨专业领域研究,以社会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和思路来观照诚信教育。国内诚信研究有所成就,但仍存在以下不足。时间上存在滞后性,诚信教育研究与诚信研究不同步。诚信教育研究分布极不均衡,研究对象集中在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研究有很大缺憾。

国外的诚信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比较明显。在萌芽阶段,诚信教育研究“美德化色彩”较强。确立发展阶段则以“契约化”为主要特征。近现代西方诚信教育研究进入繁荣期后,各种诚信研究结果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践行,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西方诚信研究的研究对象大致可归为两类:主观主义之诚信与客观主义之诚信、作为社会美德的诚信与作为个人美德之诚信。对作为个人美德之诚信的研究分支林立,形成了三个理论派别,即自我整合诚信理论、身份认同诚信理论和廉洁诚信理论。三者皆将个人美德的诚信认定为个人美德。

针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研究方法依靠诚信测量表、问卷,具有片面性、表面化。这是对诚信教育之概念的内涵、各个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所致。由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过程,可以将诚信教育分为诚信认知教育、诚信情歌教育、诚信意志教育和诚信行为教育等。诚信教育中的大部分问题在于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的冲突。也就是说个体能够认识到诚信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但执行上有一定的困难。根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间的矛盾指向不同,可进一步将知行冲突分为诚实知行冲突和守信知行冲突。个体由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过程既是连续的,也是中断的。这一过程的分类有四,根据认知与行为间对应关系的不同又可进行四种分类。知行转化的过程理论较为繁复,并且与实际操作、学生情况等难以量化的要素关系紧密,这就给研究方法的量化、深化及信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其次,研究对象过于集中,分布不均。国内外有关研究俱以成年人为主,将目光集中在高等教育中。相较而言,对儿童、青少年的诚信教育有所不足。然而就个体诚信发展的阶段来看,儿童及青少年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教育制度来讲,就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诚信教育十分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小学低年级的诚信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小学低年级――是学生乃至个人诚信发展的开始阶段,是学生诚信教育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一时期,诚信教育工作将事倍功半。然而诚信教育研究在这一阶段的不足导致了实际教育工作中理论的缺席。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这一研究缺陷应尽快弥补,并向西方诚信教育研究学习,让理论的繁荣发展与实践齐头并进,使二者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相互学习和补充。

最后,诚信教育研究对实际教学工作的评价和指导难以落到实处。诚信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大把大把大部头的理论论述,而是对诚信教育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有所促进。与国外林立的理论派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我国的诚信教育研究显得比较单薄。国内学术界尚未形成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理论与实际情况的差距较大。我国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高素质师资力量的缺乏和教师培训机制的表面化则加剧了这一问题。

综上所述,比较中西诚信教育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国内诚信教育的研究应在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理念的同时结合国内教育情况的实际,研究要落到实处,注意地区间的差异;研究方法需结合理论进一步改进;改善研究对象分布不均,关注儿童、青少年的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叶晓青.初中历史教学中诚信教育的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2013,(第7期).

[2]郭欣,王晓波,杨帆.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文明素养:高校诚信教育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z1期).

[3]汪波.童谣与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0,(第11期).

[4]赵利平,吴德刚.关于农村青少年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第32期).

[5]林兴岚主编.诚信教育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8.

[6]肖周录,王永智,许光县著.诚信教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03.

[7]宗山编.诚信教育青少年学习读本.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10.

[8]当代西方大学学术诚信及学术诚信教育研究综述[J].首都教育学报,2009,(第9期).

[9]胡国强.红领巾与诚信一路同行――关于开展诚信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2009,(第1期).

儿童诚信教育范文第5篇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一、加强道德氛围建设,营造诚信教育的环境

1、加强班级建设,创造诚信氛围

诚信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点内容,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除学校创设诚信的环境氛围外,班级也自主创设诚信的环境氛围。如班级的布置上,黑板报、班训、专栏、条幅等都围绕诚信的内容。有的班级还制订了班级诚信道德基本范畴目标: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团结同学、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诚实做人、知错就改;遵守规则、不损害他人利益。牢记"诚信为本、做人在先"的道理等通过班级建设,给学生创设诚信的氛围

2、家校联谊,构筑诚信氛围

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有道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也是如此,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这就要求家长也要做到诚实守信,不但对孩子这样,而且在生活中的待人处事也要这样,才能使学生心中诚信的概念不发生冲突。所以家庭也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积极与家长联系、沟通,使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将诚信教育的各项评比要求告知家长,实行家长打分制。把学校的诚信教育与家庭的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扩大了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二、注重教师示范,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效

前苏联政治家、教育家加里宁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教师的模范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是全方位的,尤其是一些细节的东西,往往在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一名教师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那么他的学生就不能信任他,他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诚信道德公民。可见,教师在诚信教育是中流砥柱。我能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作诚信的表率和楷模。对待学生,像他们的长者一样,理解他们的苦衷,同情他们的处境,宽容他们的过失,保护他们的天性。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了。如:说该多久检查作业就多久检查,说何时家访就何时家访,不失信于学生。在给学生辅导时,要求学生不弄会不准出去玩。当学生果真不会时,学生在认真琢磨时,也没有因为是下课休息时间而走开教室。从不能给学生留下“老师说话不算数”的印象。在生活中我做到了诚实守信,以诚育人、以诚待人、以诚服人,确立了诚信意识。

三、强化学科渗透,在教学活动中育诚。

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还是在课堂,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主要渠道。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最多,我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诚信品质,能结合学生特点,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如我在讲“狼来了”这个故事时,抓住故事中的小男孩两次撒谎骗人,失去了别人对他的信任,导致了最终被狼吃掉的可悲下场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懂得:一个不具备诚信的人,最终只会害了自己。诚信是无价的!。结合教学环节培养诚信品质,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育诚的统一,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寓诚

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喜欢活动。把活动与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开展有意义的诚信教育活动,如在开设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课,组织观看有诚信教育内容的故事片,开展“学习身边人,评点身边事”的演讲;开展“我家诚信小故事”创编和讲故事比赛。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辩论赛,组织对现实生活诚信状况的调查活动,举办“诚信主题手抄报”等。在活动中组织评选,树立诚信典型。评选出班级诚信少先队员“诚信之星”。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了人人争当诚信小学生的热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活动学生明白了诚信的道理,进行了自我教育。

五、制定诚信规范,用制度促诚

学生毕竟有其年龄、心理特点,进行一两次诚信教育是不可能有明显效果的,必须打持久战。在长期的诚信教育活动,要促使学生自律,自觉地养成诚信品质。制定一套完备的规范制度来促成诚信规范的养成。制定了“学生诚信度评估条例”,在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前提下,给班级学生的诚信度进行量化评估,促使学生养成诚信处事的优良品质。为便于操作,我还制定了“学生诚信记录评估表”、“学生自查自律表”,其中学生诚信记录评估表用于记录学生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和表现好的诚信行为,并据“学生诚信度评估条例”加减分,最后计入学生思想品德量化总分中。“学生自查自律表”由纪律委员发给部分不太自觉的同学,用于每天自我评价,并写出与“昨天”对比的进步情况以及“明天”要达到的目标。为了使学生对诚信的认识更明确,也为了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班级还制定了班级的诚信守则制度,可以促使学生诚信品质的规范化培养,更有利于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也正是诚信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的一种表现

儿童诚信教育范文第6篇

摘要“诚信”是有序、有效和成熟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作为一个社会的基础道德的重要内容与市场经济以及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稳定与发展密切相关。历史证明,在一个诚信丧失的社会,其道德体系都将面临倾覆和崩塌的危险。因此,在整个社会中建立起社会主义“诚信”道德,学校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诚信;诚信教育;原则;方法

“诚信”是有序、有效和成熟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作为一个社会的基础道德的重要内容与市场经济以及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稳定与发展密切相关。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在一个诚信丧失的社会,不仅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很难建立起来,而且,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都将面临倾覆和崩塌的危险。因此,在整个社会中建立起社会主义“诚信”道德,学校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要想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起能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新道德,就必须在学校中倡导并实践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其实施应遵循下列原则与方法:

一、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孩子行为的结果,又要关注孩子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个体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时时刻刻受到他们所接触的成人社会的影响,而成人社会的价值取向又是社会文化传统积淀的结果。在此我们举一个相关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的依据和重点的不同。西方文化既重视行为结果的意义,又重视行为过程的正当性;而中国文化更关注行为结果,忽视或不关注行为过程和获取结果手段的道德意义。因此,要改变或根除儿童社会的非诚信行为,必须从根本上纠正只重行为结果无视行为过程正当性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评价标准。在儿童的诚信教育中,教育者应当采用进步健康的价值取向,在评价孩子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既要关注行为结果,又要关注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二、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个体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连续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儿童诚信的发展属道德发展范畴,也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般来说,学龄前的儿童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能否得到成人的奖励和惩罚。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诚信教育时,勿需向他们讲过多的大道理,关键是帮助他们养成说实话、不撒谎的行为习惯。因此,对待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教育者要善于创造诚实守信的风气,并用事例向孩子讲明,“诚信”对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意义。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孩子会重视人际间的协调并有努力做个“好孩子”的倾向。在这一时期,教育者要对孩子表现出的诚信行为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知道诚信对于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极具价值。到了初中高年级和高中阶段,孩子们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的行事原则,他们有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倾向。在这一阶段,要引导他们既要重视行为结果,又要重视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学会全面分析和评价社会上人们的行为。

三、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成人行为的示范性

个体诚信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到内化的过程。儿童表现出的最初的某些具有“诚信”性质的行为或是带有“欺诈”性质的行为多半可以在其生活环境中找到影响源。在个体的成长环境中,父母和教师是儿童最早的模仿对象,他们的行为和诚信程度影响着儿童诚信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与家长相比,教师对于个体诚信观念和行为发展的作用更大一些。如果教师的行为具有欺骗性,那么一些学生会认为整个社会是颇具欺诈性的不公正的社会,日后他们会把相应的欺诈行为“回报”给社会。因此要在学校树立诚信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学校特别是教师首先应当以身作则,坚持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是否正当合理。

四、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直面真实性的道德冲突

只有当个体直接面临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矛盾和冲突,并切实解决了这些矛盾和冲突时,个体的诚信才能得到真实性发展。一般而言,当个体直接面临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矛盾和冲突时,往往要经历一个连续而有阶段的心理过程:对诚信情境或事件的感知——情感关注与参与——诚信价值判断(辨认事件的诚信与否以及卷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责任意识与明确态度——诚信行为抉择——诚信行为的实现与坚持。每个阶段都存在肯定和否定两种可能。如果是肯定的,就前进到下一阶段,否则过程中断。个体诚信选择的心理过程有时瞬间就能完成,但在复杂条件下,将延伸较长时间并伴随着激烈的思想冲突和困难的选择。个体诚信行为的发生,以个体诚信行为动机与行为代价和报偿的权衡结果为基础;以个体诚信发展的现有水平与社会对其诚信水平期望之间的矛盾为动力。

在诚信教育中,教育者要合理运用学生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的真实的带有冲突性的诚信情境。对于那些选择诚信行为,主动放弃既得利益的个体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于那些为了获得某种行为结果而放弃行为过程合理性的带有欺骗性质的个体的行为及时进行批评和纠正。教育者还要以个体诚信发展水平为基础,精心选择和设计含有诚信冲突和矛盾的情境,以有目的地促进学生诚信水平的提高。因为只有当个体目前的诚信水平与客观的道德环境和诚信要求处于某种矛盾的状态,只有当这种矛盾状态和总体环境条件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地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时,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行为方式才能真正形成。

参考文献:

[1]汤涛,陈国荣.论诚信的传统意蕴及时代内涵[J].经济师,2005,(9).

[2]客洪刚.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特点及其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儿童诚信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青少年儿童诚信 社会 家庭 学校 诚信教育 说谎

诚信自古被奉为中华民族做人之根本。在诚信已经成为顽疾的今天,加强青少年儿童的诚信教育意义深远。学校、家庭这两个青少年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做好诚信教育责无旁贷。道德是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源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的社会交际活动,是人们在和谐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诚信则是基础的道德规范。[1]为了让学生成为社会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就必须从小教育学生诚信,而现今的诚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学校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家长素质还有待提高;家长和教师缺乏沟通,不能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等等。面对孩子的说谎行为,我们应反思,分析其说谎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矫正其说谎与行为,强化其诚实信行为。

一、 环境对青少年儿童诚信的影响

任何优良品德和行为的养成,或者不良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都受到环境的熏陶与感染。青少年儿童也是社会的人,其诚信方面出现的不良现象,必然是社会综合影响的产物。下面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对青少年儿童诚信的影响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一直存在重学校、家庭而轻社会的误区,不少人固执地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老师和父母的事。但是,现在困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诸多问题,例如孩子们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不能在假期中得到有效延续、甚至被破坏的现象,恰恰不是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能够解决的。学校5个月的优质教育积累,如果在暑假2个月碰到不良社会环境,顿如春雪消融,转眼即逝,令老师、家长痛惜不已。

我国自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时常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成就巨大,世所瞩目。但是,由于搞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前所未有的创举,遇到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在经济领域,当前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十分猖獗。甚至连统计、审计、财会和合同,也出现了严重的欺诈现象。可以说,假冒伪劣和欺诈以遍及当今经济领域的各个角落。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与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信誉,假冒伪劣产品也大大危害了人们的利益,这也为青少年儿童接触不良风气提供契机,使其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影响其良好人格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教育学上有个“5+2=0”的理论,大意是说周末2天家庭教育的失败,足以抵消学生在校5天学习所得。比如,孩子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刻苦学习,回到家来,父母却在麻将桌上喷着酒气说:“读书有个屁用!” 当然,这样的父母现在越来越少了,家庭教育越来越多地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续。

家庭是青少年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环境,因此它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一般,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商,而忽视了其做人这一根本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潜移默化的。父母良好的言谈举止将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父母的言谈举止总是深深地烙在孩子的头脑中,有意无意地在孩子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尤其是,父母不要随意许诺,对孩子的承诺要兑现;对孩子的要求要实事求是,符合孩子自身的实际能力。

(三)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

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儿童的“诚信”意识正受到冲击和挑战。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撒谎、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等不诚实的现象,虽然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根源却在教育上。学校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如果某些学校和教师在进行诚信教育的同时,违反诚信这一原则:上级来检查,学校会交代好学生该如何做,说是为了学校的荣誉着想;某些教师开公开课前要把课堂演习几遍,说是为了班级能给听课老师留下个好印象等等。

这种教育脱离了教育的目标与宗旨,能把诚信教育开展得很好么?教育教的不仅是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实现思想上的转变,从不良到规范,从不成熟到完善。学生接受的只不过是诚信的理论教育,并不能把诚信表现在日常行为中。

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诚信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将认知转化为行为的能力。认知和行为是两种水平。因此,诚信教育不能是空喊口号。如果我们希望学生真心对待诚信,接受诚信的道德价值取向,那么学校教育本身就应当是诚信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做诚信的表率,学校和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履行诚信,给学生营造一种诚信的氛围,为学生树立一个诚信的榜样。

另外,诚信作为一种道德价值取向,是引导学生完成接受诚信的道德价值过程,前提是满足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只有充分发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认同和体验诚信教育的全过程,才能达到从知到行的德育目标。诚信教育从知到行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教师要恪守诚信的最低道德原则,以自身行为传递给学生正当的认识,也要善于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每个和两难问题随机进行教育。

环境的不良影响则导致青少年儿童产生说谎行为;当然,环境对青少年儿童诚信的养成也有正面影响,规范青少年儿童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引导青少年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环境的影响要通过青少年儿童的内心起作用,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下面我们对青少年儿童说谎心理进行分析。

二、 青少年儿童说谎心理分析

卢梭认为,一旦青少年儿童进入成人的道德世界,就等于向他们打开了罪恶 的大门。欺骗和撒谎的行为将随着社会习俗和义务而同时产生。可见,说谎并非青少年儿童的天性,当他们为他们应该承担的事感到痛苦时,他们不得不说谎来逃避和掩饰。[2]青少年

儿童说谎大多都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还是有必要的。

5. 给孩子的错误处罚要适当

当发现孩子说了谎,父母和教师要冷静地考虑孩子为何说谎,然后再教育孩子,。在气头上教育孩子,父母往往脾气暴躁,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教育效果甚低,甚至是相反的。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要耐心地向孩子指明错在何处,如何改正错误。对于主动承认错误的孩子,要减轻惩罚,告诉他这是他主动承认错误的结果;对于不主动承认错误的孩子,要加重惩罚,并告诉他,他还多犯了一个错误——说谎。

6.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当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家长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家庭作为直接影响孩子的一个庞大群体,对孩子各方面的素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校受系统的教育;社会是个大染缸。教师和家长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这样有利于教师即使地判断学生的表现是否诚实,减少给孩子说谎的机会;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知目前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但又相互衔接,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只有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互相配合,相互促进,诚信教育才能得到实效。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善美是做人的至高境界,诚信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一切良好道德品质都必然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诚信是孩子成长的路标,是道德之基石,立人之根本。

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判断掌握青少年儿童的说谎动态,并运用好的疏导技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教育,在青少年儿童不诚实行为处于萌芽状态时进行诚实心理的培养,促使青少年儿童逐步养成表里如意,言行一致的良好品质,为未来输送具有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让每个孩子拥有人生道路上必须的“诚实”这张通行证。

1. 青少年儿童因想象而说谎

曾经有人指出,早在青少年儿童十九个月大的时候,大人们就开始在他们身上发现言语性欺骗行为。而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的青少年儿童往往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差别,说话时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甚至夸大其词。这段期间,青少年儿童的言语性欺骗行为是青少年儿童对现实的想象或者遗忘。[3]对此父母可不必过于在意,只要指明其不对,在青少年儿童能够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帮助他们把希望、想象和现实分开,这样有助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切不可粗暴的训斥,或把它归结为道德问题,否则会使孩子感到惊慌失措。

2. 青少年儿童因害怕训斥、打骂,逃避责任、推卸责任而说谎

青少年儿童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觉很好奇,尤其是家里买回的东西,非要亲自动手拿一拿,仔细看一看,往往不小心就会摔坏东西。这时由于青少年儿童内心紧张而产生恐惧心理,害怕受到父母的训斥和打骂,而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父母发现其说谎后,要搞清基本事实,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严肃并耐心地对待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指出说谎是一种恶劣的行为,让其知道说谎的危害。

3. 青少年儿童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说谎

学校中青少年儿童攀比现象比较严重,学生们相互吹嘘自己的东西如何如何好。有学生捡了东西交公,受到老师的表扬,有的学生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就把自己的东西交给老师谎称是捡到的。对于此,教师和家长要谨慎、耐心地教育孩子,告诉他们做人要实事求是,得到老师表扬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帮助别人;爱护公物;讲究礼貌等等。让学生明白,只有真诚才能得到别人的夸奖。

4. 青少年儿童为了掩饰自己而说谎

我们可以发现,某些青少年儿童在学习中有不懂装懂的现象。在同一个学习集体中,青少年儿童们都希望和别人一样出色,因此就算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敢问,怕被同学瞧不起,受到集体的排挤。教师要了解青少年儿童的性格特点,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告诉他们,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就要问,问同学问老师,没有人会因此而嘲笑他,反而会毫不犹豫的帮助他。只有帮助他们克服了心理障碍,此现象才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5. 青少年儿童因为模仿而说谎

青少年儿童的心智发展尚未健全,他们还不能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往往是根据成人的行为进行判断。他们的模仿力很强,父母和教师某些无意间的行为举止可能就被青少年儿童习得,在他以后的行为中表现出来。譬如,父母不想见某位客人,可能会对孩子说:“某某人来,就说妈妈(爸爸)不在家。”还有些小学教师喜欢吓唬学生,因为这对孩子颇为有效。这些不经意的行为都可能“教会”孩子说谎,这就要求父母和教师在孩子面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榜样。

青少年儿童能否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诚信教育是寓于生活,而非脱离青少年儿童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一味讲大道理的教育。我们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让青少年儿童感受诚信,这样开展的诚信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三、 青少年儿童说谎行为的矫正

1. 教师和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要教育孩子诚信,首先教师和家长必须是诚信之人,言必行,行必果。英国作家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对教师和家长而言,这种播种就是育人。在我们的每一件大小事情上,每一个行为举止上,每一个脸色上,都要让学生感受诚信,学做诚信之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孩子思想与品德都未定型的时候,家长、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加强其自身修养。

教师还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助于诚信培养的书籍,指导孩子经常阅读,让他们了解大人物诚信品德的形成过程和高尚品德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开阔他们的思想境界,激发他们培养诚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 及时教育

青少年儿童说谎要及时教育。那种对青少年儿童说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加批评指正,以为孩子说谎的态度是十分有害的,这其实是纵容。当孩子出现一些欺骗和虚伪的苗头时,就要及时抓紧批评教育,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古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让孩子明辨是非,要让他们知道诚实是人生的一张通行证。

学校可严格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执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不说谎,不抄作业等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实践活动。如果课余时间到社会义务劳动,为贫困学生募捐,开展有关诚信教育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这些行为训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诚信的必要性,主动争做诚信之人。

3. 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一般说来,凡是受到家人的尊重,并能够随意发泄自己牢骚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诚实;相反,在父母严格管教下的孩子对父母有较少的亲近感,而有较多的恐惧感,他们常常为了逃避责骂而说谎。当发现孩子不诚实时,不一定非要追问个水落石出,不一定非得让孩子承认自己说了谎,尤其是当着客人的面,孩子的同伴更是如此,否则会造成“顽抗到底”,或虽然承认了错,但自尊心大受伤害。5岁的孩子道德已逐渐形成,其谎言如果被揭穿,会感到羞耻与罪恶。

如果发现孩子有说谎的行为,不要当众揭发他、批评他,可以把他悄悄地叫到一边,单独跟他谈话,一是指出他说谎的,大人已知道了实情;二,告诉他这次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不会当众揭发批评;三,阐明说谎和欺骗的危害性,同时警告他,下不为例;四,相信他今后会做得更好。

4. 给孩子多一些鼓励

儿童诚信教育范文第8篇

1.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近些年高校中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从前几年的传呼机、手机,到最近的隐形无线耳机,作弊手段层出不穷。近年来,几乎每个学期都有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到学校严厉处分的报道,不少高校有学生因考试作弊而被停学一年甚至勒令退学。然而即便如此,高校的考试作弊现象还是不能禁绝。

2.弄虚作假失信违约。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有些大学生为了能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抢占先机、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就在简历中一味突出介绍个人某方面的才能,有的甚至信口开河、无中生有,欺骗用人单位,甚至闹出了一个班级就有四个学生会主席的笑话。

3.不守承诺拖欠贷款。为了保证贫困的大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业,从199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家贴息(50%)无担保信用贷款。贫困大学生不需要担保,而凭个人信用,按一定的申办程序即可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到2001年秋,全国约有20万人获得12.62亿元的国家贴息无担保信用贷款。对于广大贫困生而言,国家助学贷款如雪中送炭,解决了实际困难。但是很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毕业生还贷违约问题。有的学生信用意识淡薄,毕业后以种种借口拖欠贷款不还。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教育成因

1.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是儿童第一任老师,父母、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儿童的人生走向。目前高校的在校生绝大多数都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推行计划生育之后出生的独生子,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之下成长起来的。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偏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有意无意的渗透“这个社会,老实人吃亏”“做人要学会左右逢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等错误观点。在这种教育熏陶下的儿童,很容易逐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诚信的思想,道德品质不够完善。

2.学校教育的偏差。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其实对德育非常重视,从小学到大学,都把诚信教育作为学校品德教育的重点。但是在教育方法上,却犯了简单化的错误。目前我们的教育方法以灌输、说教为主,将品德教育视为政治说教,或把品德教育当作知识“传输”,忽视情感教育,缺乏实践体验。造成的结果就是讲的时候热火朝天,做的时候放在一边。很多思想品德课上的东西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并不往心里去。另外,教育者素质参差不齐,在教育和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和不诚信,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要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应从推进高校的诚信教育入手。应该说,教育界已经看到了高校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各高校也都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然而,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转变诚信教育的价值取向。我们以前的诚信教育,更多的是从功利主义取向出发的,也就是说,告诉学生如果不遵守诚信原则,就会受到惩罚。然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不诚信行为都会受到惩罚,相反,学生随着阅历的增长,会发现在社会上不诚信的行为有的时候甚至能够获得收益。这样,无论教育者如何努力,其教育效果都很可能被现实的反面例证轻松击溃。所以当前诚信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将其价值取向从功利主义转移到人文主义,从利弊权衡转移到人文诉求。通俗一点说,就是教导青少年讲诚信,并不仅仅是为了维护与增加自己的利益,同时也是要尽到做人的本分。在日常教育中,收集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中关于诚信的箴言,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与情感;选取现实生活中科学家关于诚信方面的实例,正面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分析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激浊扬清。在生活中让学生逐渐树立诚信观念,即诚信是做人的道德起点,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诚信的内涵集中表现在做人的人品上;让大学生在分清诚信是非的基础上,决定什么是自己必须坚持的,什么是自己必须反对的,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2.改善育人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诚信是道德修养、成才做事的基础和前提。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改变教育者主动说教、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模式,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交流的机制,从思想和行动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依靠学生的各种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学校应聘请一些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实际个案的分析,让广大同学充分感受守信的愉悦,无信的忧虑,失信的耻辱和被动,同时了解“诚信”对于一个生活在大都市现代人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作诚实守信的好榜样。管理工作者、后勤职工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对待工作要诚实守信、做好表率。总之,只要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能以诚信为本,营造出良好的诚信氛围,学生就能真正受到耳濡目染的感染,在学生的心里树立起根深蒂固的诚信意识和理念。

儿童诚信教育范文第9篇

一、“童谣体验”的内涵、特征与诚信教育原则

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主体行为。主体只有在对方方面面的反复体验中才能真正实现知、情、信、意、行的整合,实现人的成长、成熟。因而,我们认为“童谣体验”是学生主体在童谣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观感受和领悟,以及由此而生成的道德情感。强调“童谣体验”实质上就是要注重每一个学生在童谣生活和各种具体的情境中形成真切感受并进行自我内化的教育,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任何道德问题面前的真实心态。“童谣体验”具有下列几个基本特征。

1,情感性。“童谣体验”具有强烈的情感倾向。童谣本身带有浓厚的感彩,它的趣味性和儿童性都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共鸣。特别是学生自己创作的一些童谣,更是实现了学生自我精神的解放。在“童谣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想象、移情、体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的认知世界并重构新的认知结构。情感是“童谣体验”的核心,是学生达到高峰体验的关键。“童谣体验”的情感性使学生主体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形成对事物积极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直至形成个体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2,教育性。“童谣体验”的教育性首先表现为它能依据儿童的不同特性传授各种知识。童谣不仅能充实儿童的知识,增进文学修养,孕育创作的能力,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儿童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其次,“童谣体验”的教育性还表现为它能生成道德意义。童谣是很好的传统文化载体,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童谣体验”能使学生在各式各样的情境和生活中不断内化各种道德,从而促进自身道德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主体性。童谣是学生自我创作的个体文化。在这种语言方式没有局限的语言建构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彰显,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了实现,学生的话语权也得到了回归。在“童谣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主体的认知、情感和身心都投入到其间。主体性决定“童谣体验”具有自主性,体验是体验者自己的事,是体验者以自己的需要、认知结构、价值取向和情感结构去获得“自我”的理解、感受和建构;主体性决定“童谣体验”具有独特性,不同主体对童谣的感受是不同的。

4,生活性。童谣具有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性,它能愉悦儿童,为儿童带来物我两忘、无拘无束的体验,它是儿童心灵的游戏。儿童能够在生活中体验诚信童谣,感受诚信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只有在生活世界中,社会的道德规范才能不断地内化到学生的品性结构中,从而不断提高个体的实践。

学生在各式诚信童谣的体验过程中,能够把诚信认知、诚信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诚信道德。这里关键的是引导小学生进行真体验,因而在具体实践中需要遵循下列几个原则。

1,情感满足。即教师在诚信教育中充分利用“童谣体验”的情感性,自身投入充足的情感,同时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师生都能达到高峰体验。

2,教法感悟。即要求教师在童谣讲授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诚信的深刻涵义孕育其中,让学生真正理解何谓诚信,为什么要求学生讲诚信,不诚信的行为有何危害,怎样才能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等。此外,也可把童谣内容融入活动、游戏中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理解诚信,理解做人的道理。

3,主体尊重。即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针对他们不同的个性和特性用不同的童谣方式进行教育。比如,我们可以让对写作感兴趣的同学将不同的诚信童谣进行改编:让对绘画感兴趣的同学将诚信童谣用漫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让喜欢音乐的孩子将诚信童谣谱曲传唱:等等。

4,真切体味。即讲求真体验、真感受,不能囫囵吞枣。教师在实施各类体验活动的同时,应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真地融入体验情境,是否能将诚信同自己的切身实际相联系。小学生在情境和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是获得体验的基础,是学生反思并生成知识和情感的源泉。真体验、真感受能够使儿童对道德认识更深入、道德情感更强烈、道德信念更坚定。

二、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实施策略

(一)情境体验策略

1,漫画情境。漫画是小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的一种形象生动的教育材料,一些童谣可以而且完全能够配以漫画进行阐释,将漫画与童谣相结合,所达到的教育效果将更佳。美术课或专门的童谣课都可以设计漫画情境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教师可事先选取一些能够供孩子们想象的诚信童谣或反映诚信的漫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谣配画”(即根据诚信童谣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自身的领悟,引导学生将这则童谣配上一幅漫画)和“见画书谣”(即教师展示事先选好的有代表性的漫画,带领学生依据漫画内容创编童谣)这两种形式进行诚信教育。将童谣与漫画相结合,不仅让学生更深刻、有效地了解诚信,也改变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音乐情境。音乐渲染的道德情境,能使接受主体从动人的旋律和富有哲理的歌词中激感,实现道德认知。此外,体验不仅是主体的一种内心生活,也是一种与对象的意向流。音乐在这个互动交流的情境中,起着“关联”作用。心理学家认为,未成年人对音乐的敏感几乎是本能的、先天的,音乐韵律合乎人的心律跳动,会引起未成年人生理的。为此,让儿童在音乐情境中体验童谣,是顺应其心理发展特征的做法。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创造情境,将优美的音乐、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融为一体,使学生身处典雅文化的韵律和氛围中,诵童谣、学童谣。低年级同学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童谣谱曲,或者改编其他乐曲,并进行传唱。

3,游戏情境。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象征着和谐、自由。游戏有着丰富而具体的内涵,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童谣本身就蕴含游戏色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童谣,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童谣与游戏相依相存,在传统童谣中,那些拉锯调、跳绳歌、踢毽歌等自不用说,即使是一般的童谣也可以为游戏提供形式。因此对未成年人来说,童谣不仅是愉悦的,而且是实用的。周作人说:“儿童游戏,有谣以先之或和之者。”唱童谣而不做游戏会显得单调乏味,做游戏不唱童谣又会觉得呆板扫兴。唱诵戏笑总是不可分离的。

(二)生活体验策略

什么是生活体验?马克斯・范梅南认为,生活体验最基本的形式包括我们生活中直接的、先于反思的意识,一种反射性的或自发的意识,作为意识,它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因此,在生活世界中,体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性的根本源泉。童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儿童的特征恰恰体现了“生活德育”的原则。同时,生活无处不具有诚信教育的资源,诚信教育要使学生更多地与生活接触、与生活的具体场景接触,让学生自主参与真实的诚信实践,通过体验形成个人独特的诚信情感。

1,学习生活。学习是学生从事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在学习中进行“诚信童谣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可以在老师教授诚信童谣时体验诚信的作用,可以在创编诚信童谣的过程中体验诚信的内涵,也可以在诚信童谣活动实践中体验诚信的价值。简言之,在学习生活中体验诚信,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

2,日常生活。童谣源于生活,是在生活中形成和传播开来的。诚信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诚信童谣进行。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是“童谣体验”的关键所在,也是进行诚信教育的宗旨。对生命、生活的不断体验与感悟,是人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在诚信教育中,只有当学生能动地、自主地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自己的情感,并以发现的眼光察觉诚信生活的意义的时候,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才是真正令人热爱的。

儿童诚信教育范文第10篇

一、“三三五”诚信教育的界定

第一个“三” 是指三类课程,即学科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三课同步,这三类课程同时实施,反复实践,同时结合学校的电视台、广播、校园网络、学校网站等一系列的手段和途径,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发他们的情感,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第二个“三”即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认同共识,行动一致,构成整体,形成合力以产生“同频共振”之效应。

“五 ”即五条施教途径。通过“课堂教育、活动体验、评价引导、环境育人、个体强化”五条途径全面覆盖,整体渗透,构成多元化的德育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框架如下)

二、“三三五”诚信教育的实施策略

⒈课堂教育渗透诚信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在于教师的训练与指导”。确实如此,学生良好的习惯不可能自发而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因此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因此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课堂教育渗透。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做人的主渠道,我们倡导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缺乏诚信的现象及造成的原因,并努力发掘和运用学科教学中的诚信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如在语文教学中要突出诚信人物、诚信事件整合,让学生感受到诚信精神的可贵,尤其在作文教学写人记事方面,引导学生说实话写真话,不口是心非,不弄虚作假,发挥作文教学育人的功能,通过课堂的渗透教育,提高学生对诚信品德的认识和感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如在理科教学中,则要体现出一丝不苟、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精神,让学生从小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从而强化诚信教育。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诚信行为是学生诚信教育的活教材,只有当教师始终牢记“诚信为本”这根主线,才能使教学资源中的诚信内涵得以更好的开发与利用。

课后教育延伸。针对学生在校种种缺乏诚信的表现,如作业抄袭、借物不还、考试舞弊等现象,学校要求教师布置学生感兴趣,实用性的作业,不准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严格控制作业的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通过这些举措控制了造成学生不诚信的因素。倡导教师作业批改要人性化,注重激励与对话,使学生感受到做作业是在享受老师对他的赏识、关爱、帮助等,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另外,我们设定诚信考场,给学生提供挑战自我的机会,促进诚信品质的形成。

⒉实践活动体验诚信

学校活动中强化诚信。学校举行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产生整体效应,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开展了“诚实守信我先行”主题系列活动,采用多种形式,从而提高了实效。编辑了《小学生诚信公约》、《小学生养成教育手册》,做到人手一册,全校4000多名师生在《诚信公约》上郑重签名,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学校通过朝会、校园电视台、广播、班会、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五年来,我们先后举行了200多个“诚信在我心中”、“诚信与我同行”的班队系列活动。60个班的中队辅导员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设计了生动活泼、有实效的活动方案。德育处、大队部、教导处还多次组织很多有意义的专题活动:如“诚信手抄报”、“诚信黑板报”、“身边的诚信故事”、“诚信征文”、“诚信演讲”、“诚信主题队会设计” 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社会活动中体验诚信。我们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弘扬民族美德,诚信从我做起”、“做文明市民文明劝导”等活动。同学们积极向市民宣传《张家界市民守则》,对横过马路,穿越绿化带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文明劝导,通过劝导对自己无疑是一次现实的教育。我们发现,许多同学在开展活动时能讲文明,可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不到。针对学生表里不一、不诚实的行为,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诚信的镜子”、“红领巾论坛”活动。及时引导学生行为,使学生懂得:做诚信的孩子,要表里如一。

科技创新中实践诚信。学校开展了每年一度的大型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科技节”。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大胆实践体验,收获创新的快乐。但是,在活动中发现有的学生的研究是抄袭别人的成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加强了诚信教育:这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严重的还是违法行为。同时举行了讨论会:“抄袭别人成果光彩吗?”。通过教育引导讨论,学生加深了对诚信的认知,在活动中践行自己的行为。

礼仪教育中弘扬诚信。古圣人云:“礼于外而诚于内。” 礼仪是一个人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诚信是一个人的内在本质,因此我们将诚信教育与学生礼仪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诚信就在他们身边。学校开展了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制定了“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指标体系,创编了《文明礼仪三字歌》,探讨了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方法。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和养成教育,规范学生在校一日的行为,在具体的自我管理中体验诚信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实践诚信,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⒊评价激励引领诚信

诚信树评价。诚信树评价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充分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制定了《学生成长诚信树》。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同学),他评(教师、家长)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内化为道德行为。

诚信档案评价。“师生发展性诚信档案”以“诚信”为核心,以发展性为原则,收集了学生的基本情况、诚信品行、学业发展情况和个性特质发展等方面的资料;教师的学习成就、专业成长、师德、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继续教育等方面的资料。档案突出对师生“诚信”品质的培养,秉着“自己的档案自己填写”的原则,给予师生足够的信任度。档案的建立过程就是师生不断反思、修正的过程。它为师生提供了发现、展示和肯定自我的空间。学生档案的评价包括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教师档案的评价包括了教师互评和自评、学生评价、学校管理层评价。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两者间互动的过程。评价的方法不再单一,包括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和自我建构。

⒋环境育人熏陶诚信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人为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影响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行为品质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优化学校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作用。一是文化熏陶,学校橱窗、墙壁、公共场所都张贴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做到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蕴含诚信教育。二是活动评价,广泛开展活动,在整个学校掀起“人人争做诚信孩子”的氛围。三是结合养成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学校提出了学生在校做好“六件事”,即“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做好操、吃好饭、扫好地”,从每个细节上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实现学生在校一日,处处有养成教育。

优化家庭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办好“家长学校”,每学期召开两次专题会议,进行讲座辅导。提高家长素质。二是开通了家校论坛,利用“家校通”平台就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反馈交流,就诚信教育中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辩论,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三是建立亲子互监制度,让家长、孩子在家庭,社会中时时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呼唤家长共同实践“诚信”,从而提高家庭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水平。

优化社会环境。每个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诚信了,那么社会也就诚信了。一是走上街头宣传,弘扬诚信美德;二是邀请社区、居委会的同志一起参与研究,三是关注留守儿童的诚信教育,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教育基地,从而整合了热心居民、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的教育余力。

⒌个体强化引导诚信

根据社会要求和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育的特点,我们采取分层分类进行诚信教育。划分学生干部、特长学生、一般学生、问题学生等不同的群体,以便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当的提高。如:在学生干部培养上我们实行了“今天我是小校长”体验活动、“干部公开竞选”活动,培养一大批诚实可靠、工作能力强的好助手;在特长生培养上,我们鼓励学生学习特长张扬个性,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是学生各项个性展示的盛大节日;在问题学生教育上,我们采取跟踪教育,个案研究的方法。

上一篇:专业启蒙教育范文 下一篇:综合能源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