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免疫学范文

时间:2023-09-25 00:39:41

现代免疫学

现代免疫学篇1

[关键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药学专业学生;传统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学业情绪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c)-0146-02

Influence of application of vombined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eaching media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teaching on students′ academic emotions

WANG Gui-fen

Department of Basic Medicine,Medical College of 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3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dia on the students′ academic emotions.Methods The students in pharmacy major were selected and assigned to the study class (class 2) and the control classes (class 3),with 51 student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class used modern teaching media and the study class used combined modern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dia.The undergraduates′ academic emotions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test the students on the 1st day of the 2nd semester of the first year,and then the data were processed (t test).Results In the study class,the score of each dimension of academic emotions after teaching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before teaching (P

[Key words]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Pharmacy major student;Traditional teaching media;Modern teaching media;Academic emotions 学业情绪是德国Pekrun等[1]于2002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情绪是教育和学习过程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因此,大学生学业情绪问题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3]。对大学生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而言,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重任,如何让学生克服不良学习情绪,成为具有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又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卫生领域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时展和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无疑是医学教育领域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创新或改进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情绪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研究对象102例,均为通过参与全国高考被本院录取于2011年9月入学的药学专科学生。随机抽取2、3班学生作为被试者,将其分为研究班(2班)和对照班(3班)各51名。其中研究班男生31名,女生20名,年龄20~23岁;城市户籍学生25名,农村户籍学生26名;广东梅州地区学生32名,广东其他地区学生19名。对照班男生31名,女生20名,年龄20~24岁;城市户籍学生24名,农村户籍学生27名;广东梅州地区学生37名,广东其他地区学生14名。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户籍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班学生均由笔者任教,所讲授的理论课程均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实施。该课程均于大一第二学期开设。在此基础上,对照班采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理论课教学,包括光学教学媒体、音响教学媒体、声像教学媒体、电子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研究班则在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基础上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进行理论课教学,包括光学教学媒体、音响教学媒体、声像教学媒体、电子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教科书、教学板与板书、图标、模型与标本等。在开学后的第1天,两班学生均首先采用以Pekrun等的学业情绪理论为基础,由马惠霞2008年修订编制的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进行施测[4]。该问卷共含88个条目、4个情绪维度、10种情绪因子。4个情绪维度包括积极高唤醒情绪、积极低唤醒情绪、消极高唤醒情绪、消极低唤醒情绪;10个因子包括兴趣、愉快、自豪、希望、放松、气愤、焦虑、羞愧、厌烦、失望。问卷各个条目采用五点评分方法,即“完全符合”记5分,“比较符合”记4分,“不肯定”记3分,“不太符合”记2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积极高唤醒(兴趣、愉快、希望)、积极低唤醒(自豪和放松)两个维度所包含的分测验条目,得分越高则学业情绪越高(好);而消极高唤醒(羞愧、焦虑、气愤)、消极低唤醒(失望和厌烦)、两个维度,所包含的分测验条目,得分越高则学业情绪越低(差),最后的统计指标为各维度总分。然后采用上述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理论教学,并于期末结课后考试前再次采用上述问卷对两班学生的学业情绪重复测试。比较两班学生在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情况下学业情绪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该项研究针对两班学生均前后2次发放调查问卷各102份,收回问卷数与发放数等同,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班护生积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班,消极高唤醒、消极低唤醒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班教学前后护生学业情绪各维度测评结果的比较(分,x±s)

与对照班教学后比较,*P

3 讨论

目前,学业情绪作为一种与教学和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一种伴随学生学业活动的情绪体验,无论是正性的还是负性的,对学生的学习、考试、学业成就以及其他方面的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5-6]。学业情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业成绩、个人发展、心理健康以及学校和班级的学习环境。学生对学习任务的价值-控制评估、成就目标、认知能力以及班级、家庭、课堂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业情绪;学业情绪具有领域特异性[7],已成为近10年来,众多学者对此研究后达成的共识。

当前社会大环境下,诸多的大学生出现学习方面的困惑,表现为:①因毕业后难以就业,厌倦学习;②因学制短,需学的科目多,不知道如何去学习;③因经济条件较差,在校期间工学结合,甚至想快点毕业找到工作,或者在大三阶段已经开始联系或应聘工作单位而无暇学习。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学生,因《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不是主干课程,认为不重要,将来的工作中也用不上,出现偏科现象,干脆对《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不学习。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陈旧落后,知识结构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语言表达缺乏激情,课堂互动差致气氛沉闷压抑使学生兴趣缺乏,又碍于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不能擅自缺课或逃课,只能被迫或机械地学习等。上述诸因素加上《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具有知识点多、难记,部分章节理论性强、抽象难懂等学科特点,均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故让学生愉快学习,主动探求,满足求知欲望,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8]。鉴于此,本项目及时改进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既避免了单一使用某教学手段的弊端,又使得课堂的气氛重新焕发活力,促使学生的学业情绪提高。该项研究结果显示,两班学生在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理论课教学后,学业情绪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结论

通过该项研究说明,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使用的媒体也没有一项是全能的。教学工作者只有不断地尝试和实践,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产生和拥有更加切合实际,也更能带来良好教学效果、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更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从而使现有的不同类型的教学媒体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Pekrun R,Goetz T,Titz W,et al.Academic emotionsin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J].Educat Psychol,2002,37(2):91-105.

[2] 张爽,范永强.学生的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33(7):58-59.

[3] 余强,范翔宇,范起东.大学生学业情绪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111-115.

[4] 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61-266.

[5] 杨艳杰,李亚洲,乔正学,等.小组教学对医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108-109.

[6] 苏世将,马惠霞.大学生的一般学业情绪现状及其与大学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591-593.

[7] 徐先彩,龚少英.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92–97.

[8] 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5,(10):39-43.

现代免疫学篇2

【关键词】免疫算法;计算机免疫学;克隆选择远离;免疫响应模型;优化方法

0 引言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人们已经对遗传(Heredity)与免疫(Immunity)等自然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Bagley和Rosenberg等学者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借鉴其相关内容和知识,特别是遗传学方面的理论与概念,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工程科学的某些领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遗传算法在迭代过程中,存在随机地、没有指导地迭代搜索,因此种群中的个体在提供了进化机会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产生了退化的可能。由于遗传算法的交叉和变异算子相对固定,导致在求解一些复杂优化问题时,容易忽视问题的特征信息对求解问题时的辅助作用。

由于遗传算法在模仿人类智能信息处理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导致国内外研究者力图将生命科学中的免疫概念引入到工程实践领域,通过相关的知识与理论,构建新的智能搜索算法,从而来提高算法的整体性能[2-3]。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研究人员将免疫概念及其理论应用于遗传算法,在保留原算法优良特性的前提下,力图有选择、有目的地利用待求问题中的一些特征信息或知识来抑制其优化过程中出现的退化现象,这种在遗传算法基础上诞生的新智能算法称为免疫算法(Immune Algorithm)。

1 免疫算法的发展历程

Immune(免疫)是从拉丁文Immunise衍生而来的,在早些时期,人医学专家就注意到传染病患者在病愈后,对该病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在医学研究领域,免疫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反应[4]。免疫系统有能力自动产生很多不同抗体,免疫系统的控制机制会自动完成调节功能,从而自适应产生满足一定需求的抗体[5]。如果上述过程能连续反复地进行,就能构成对自身的免疫,人体就会通过所有淋巴细胞的作用实现了调节机制。图1描述的是生物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

当外部病原体或细菌侵入机体时,免疫细胞能够识别“自体”和“非自体”,迅速清除和消灭异物,确保机体的安全性。生物免疫系统的这种能力,具有多样性、耐受性、大规模并行分布处理、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免疫记忆和鲁棒性等特点,根据这种自然现象,人们设计了免疫算法,近年来该算法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

由生物引发的信息处理系统可以分为:人工神经网络,进化计算和人工免疫系统。其中,人工神经网络和进化计算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免疫系统机理的进一步揭示,关于人工免疫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倍受关注,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用于机器学习、故障诊断、机器人行为仿真和控制、网络入侵检测和函数优化等众多领域,表现出卓越的性能和效率。

2 免疫算法的基本原理

基本免疫算法基于生物免疫系统基本机制,模仿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基本免疫算法从体细胞理论和网络理论得到启发,实现了类似于生物免疫系统的抗原识别、细胞分化、记忆和自我调节的功能[6]。如果将免疫算法与求解优化问题的一般搜索方法相比较,那么抗原、抗体、抗原和抗体之间的亲和性分别对应于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优化解、解与目标函数的匹配程度。图2显示的是克隆选择原理示意图。

免疫算法是基于生物免疫学抗体克隆的选择学说,而提出的一种新人工免疫系统算法-免疫克隆选择算法 (Immune Clonal Selection Algorithm,ICSA)。该算法具有自组选择学习、全息容错记忆、辩证克隆仿真和协同免疫优化的启发式人工智能。由于该方法收敛速度快,求解精度高,稳定性能好,并有效克服了早熟和骗的问题,成为新兴的实用智能算法。免疫算法的基本实现步骤如下:

(1)随机产生一定规模的初始抗体种群A1,并令进化代数k=0;

(2)对当前第k代抗体群Ak进行交叉操作,得到种群Bk;

(3)对Bk进行变异操作,得到抗体群Ck;

(4)对Ck进行接种疫苗操作,得到种群Dk;

(5)对Dk进行免疫选择操作,若当前群体中包含最佳个体,则算法结束并输出结果;否则,跳转到步骤(2)。

3 免疫算法的改进与优化

人工免疫系统是模仿自然免疫系统功能的一种智能方法,是继人工神经网络、进化计算之后新的智能计算研究方向,是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相交叉而形成的交叉学科研究热点。

在进化计算基础上,动态阈值免疫算法是一种适合于求解优化多参问题的动态阈值方法。该方法结合抗体间的相似度确定初始阈值,通过构造阈值递减函数约束动态阈值的衰减幅度,避免产生相似的抗体,有效克服免疫克隆选择算法优化多参问题时产生的近亲繁殖和早熟收敛问题

自适应免疫算法(Adaptive Immune Algorithm, AIA)属于一种动态的免疫优化算法。该算法的交叉算子随着群体规模动态变化,同时选择概率也是随着抗体的浓度进行动态更新。AIA算法能较好地跳出算法的局部最优值,从而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找寻最优解。自适应免疫算法引入了领域的概念,通过扩展和突变操作对多个可行解进行领域搜索,实现了在局部和全局范围内同时寻优。

一种基于局部高斯变异算子的免疫克隆选择算法(Immune Clonal Selection Algorithm Introduced into Local Gaussian Mutation Operator,ICSA-LGMO)是混合免疫算法[7]。在该算法执行过程中,高斯变异继承了高斯分布具有的集中性、对称性和均匀变动性等优良特征,具有较好的局部搜索能力。该算法的改进措施主要是通过构造并引入局部高斯变异算子指导抗体基因变异,利用局部高斯变异的小步长不断地自适应调整与变换,实现抗体基因在局部区域上的扰动,搜索原抗体附近比原抗体更好满足问题的新抗体和基因,从而形成新的抗体。

4 结论

生物信息系统的计算能力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以神经计算、进化计算、DNA计算及免疫计算等仿生计算为代表的计算智能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掀起了仿生计算的新高潮。在未来信息学科发展领域,免疫算法及其相关的智能优化算法将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M. Kaya,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based approaches for mining optimized fuzzy association rules, Soft Comput, 2006, 10(7): 578-586.

[2]Hisao Ishibuchi,Takashi Yamamoto. Fuzzy rule selection by multi-objective Genetic local search algorithm and rule evaluation measures in data mining[J].Fuzzy Sets and Systems, 2004, 141(2):59-88.

[3]A. Jaszkiewicz, Genetic local search for multi-objective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European J[J]. Oper. Res. 2002,137(1): 50-71.

[4]T. Hong, C. Chen, Y. Wu, Y. Lee, A GA-based fuzzy mining approach to achieve a trade-off between number of rules and suitability of membership functions, Soft Comput[Z]. 2006, 10(11): 1091-1101.

[5]Weisheng Dong,Guangming Shi,Li Zhang. Immune memory clonal selection algorithms for designing stack filters[J]. Neurocomputing, 2007, 70(3): 777-784.

[6]LI Yang-Yang, JIAO Li-Cheng. Quantum-Inspired Immune Clonal Algorithm for SAT Problem[J].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2007, 30(2): 176-183.

现代免疫学篇3

1免疫力

免疫属于医学上的范畴,又称免疫性或免疫力,免疫力是指机体对病原的抵抗力。人体处在一个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时时刻刻受到外来"敌人"的侵袭,比如细菌或者病毒。但是正常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精密的系统,对于这些有害刺激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当身体觉得有异常反应时就会自觉启动第一道防线,去识别这种异常是否是体内的正常生理变化,如果是外来的有害刺激,体内就会有免疫细胞采取行动,"围剿"入侵者。如果入侵的敌人不如自身的防御系统强大,就会被免疫细胞吞噬,人体就不会生病。但敌人太过强大,而自身抵抗力不足,人体就生病了。自身的这种抵抗力,就是"免疫力"[2]。

2运动与免疫的关系

运动与免疫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世纪,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才为众多研究者所重视。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运动免疫学的研究发展迅速,为全面揭示运动与免疫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大量的科学科据[3]。运动锻炼,适量的锻炼能促进人体的内循环和内分泌,促进人体脏器机能的提升,从而提升人体免疫力。有研究证明,不锻炼或很少锻炼的人比经常锻炼的人更容易得流感等一些常见疾病。流行病学调研结果显示,经常从事适中负荷的运动者比静坐工作者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低[2,3]。这就说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及免疫参数的变化与运动量,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等运动负荷密切相关。

3不同的运动项目与免疫

运动与免疫的关系非常复杂,免疫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取决于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和运动的持续时间,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强度,不同年龄人群其免疫反应都有所不同。

3.1现代运动与免疫

3.1.1球类运动与免疫 方升等[4]在对大学生进行篮球运动相关研究中发现,篮球运动可使血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生长激素在运动结束30min后均显著降低,而刚做完运动后和运动前三者均几乎无变化。这种应激激素的降低反应,提示篮球运动对消除应激(紧张)状态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有更积极的效果。王茹等[5]针对中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冬训研究发现,经过一个大负荷的训练后,运动员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激活,但是大负荷训练后到恢复调整周结束时机体免疫稳态逐渐出现了失衡,Th1/Th2平衡出现向Th2方向增强的趋势。唐苏丽等[6]研究指出,大负荷强度的运动训练可以导致机体体液免疫能力明显降低,训练期末血清IgA,IgM水平显著性降低,表明大负荷强度运动疲劳后机体出现免疫抑制,疾病易感性增加。李彧[7]认为网球运动可以促进神经协调,可促使感觉敏锐,中老年人坚持适当的网球运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体魄,延缓衰老。

3.1.2游泳运动与免疫 刘旭宁等[8]在游泳对大学生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结果显示训练过程的IgG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到训练末期其含量比训练前期显著升高。同时测定IgA与IgM含量,训练末期其含量有所升高,提示坚持适量的有氧运动能促进IgG的合成,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另一方面,游泳时,由于温水对皮肤的刺激,皮肤血管会急剧收缩,而血管一次大力收缩后,随之是一次相应的舒张。这样一张一缩,血管就能得到锻炼,从而增强调节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9]。

3.1.3田径运动与免疫 刘迅雷等[10]在关于中长跑训练的研究中认为,大强度训练周期后,T细胞亚群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NK细胞的活性呈下降趋势,在经过第6、7两天的调整训练后,T细胞亚群的各项指标均恢复到正常水平在第7d调整期,NK细胞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3.1.4健身操与免疫 崔巍认为长期有规律的有氧健身操训练,可以明显地提高WBC和IgG、IgM、IgA的水平,增强血清免疫球蛋白对外来病原微生物以及毒素的抵抗能力,有利于机体免疫系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机体预防及抵抗疾病,减少机体患感冒的次数[11,12]。

3.2传统运动与免疫

3.2.1易筋经锻炼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易筋经是传统运动的代表之一,健身功法易筋经是在原易筋经基础上进行改编的,通过牵拉人体各部位的肌肉和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组织,来改善人体骨骼,关节,肌肉等组织的活动功能。李晓明等[13]认为坚持健身气功·易筋经锻炼可以提高外周血NK细胞的活性和血清IgA、IgG、IgM含量,说明坚持易筋经锻炼可提高大学生的细胞免疫水平、体液免疫水平及其免疫机能。

3.2.2太极拳锻炼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太极拳也是传统养生功法之一,通过"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独特健身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及抗衰老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较多,并取得显著成效[14]。通过动作、意念和呼吸达到形、意、气三者统一,以其动作缓慢、柔顺、行如流水、刚柔相济、富有弹性等特点,对锻炼者的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神经调节及免疫功能均有良好的作用,从而实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防御疾病、延年益寿[15]的作用。

3.2.3舞狮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郑传锋等[16]在舞狮运动对大学生免疫机能的影响一文中,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对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 均稍有增加但不具显著性,而IgG含量显著升高,说明经过长期舞狮运动这种短时、间歇、大中强度的有氧运动刺激,能促进机体对增强免疫能力的细胞因子及生长素、内啡肽等激素的释放,从而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4不同的年龄人群运动与免疫机能

4.1青少年人群运动与免疫机能 刘迅雷等认为青少年在大强度训练后,T细胞亚群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项指标与训练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在经过第6、7两天的调整训练后,T细胞亚群的各项指标均恢复到正常水平[10,11]。

从篮球运动对大学生血液应激激素的影响一文中,有研究显示:在运动后30min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生长激素均有显著降低[4]。在习练太极拳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也有一定的益处[17]。

4.2中老年人群运动与免疫机能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肌肉开始萎缩,失去弹性;骨质疏松,骨骼变脆;关节也日益僵硬;肺组织萎缩、肺泡扩大、弹性减少,使得吸气量和肺活量减少;全身的血管特别是动脉由于弹性纤维的弹性逐渐减弱或消失而逐渐硬化;心脏到老年期大小及重量减轻,各瓣膜出现增厚变硬,心率一般都减慢,心脏机能衰减[7,18]。

5不同运动强度与免疫

不同强度的运动训练对于免疫机能的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区别,范秀彬等[19]研究发现超负荷运动可以使自由基增加,清除能力减弱,使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增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下降,因而产生过度训练和运动性疲劳。针对大强度的训练来说,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增殖和特殊功能蛋白质的产生,其机制可能是生成干扰体液、分泌抗体、改变细胞免疫和吞噬细胞的杀菌能力及K细胞对丝裂原的增殖反应。周劲等[20]研究极限强度运动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发现报道不一, 有的观察使机体免疫水平提高, 而有的则报道对机体免疫水平有抑制作用,在对20名(男女各10名)少年业余运动员进行大强度的有氧耐力跑后,观察其免疫机能, 发现免疫水平男子组运动后即刻下降,2.5h才有恢复, 经24h才恢复运动前水平。极限强度运动表现为免疫水平暂时降低, 大部分经24h调整才恢复运动前水平。徐玉娥[21]研究表明,大强度训练或竞赛可以影响运动员机体免疫功能,使机体发生感染的危险增加,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以及一些其他的感染。相反的,中小强度运动后,各种免疫细胞数量增加,且功能增强,李志锋[22]适量运动可以调动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激能力,使免疫器官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功能。 同时靠运动提高免疫力不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运动提高免疫力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因此,我们要想提高身体免疫力一定要坚持运动,有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强机体免疫力。

6结论

通过上述文献资料的归纳与整理,我们可以看出运动对于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是复杂多变的。其中原因与不同的锻炼人群,及其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和持续运动时间等相关。但从总体上来考虑,不管是哪个年龄群的人群,选择何种运动方式,要达到长期中、轻度运动会使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而高强度剧烈运动或长期递增负荷训练,则抑制免疫功能。所以说,"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持之以恒的锻炼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

参考文献:

[1]李玉周.急性亚极限强度运动对机体免疫抑制蛋白水平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2]肖伟.运动与免疫[J].科学博览,153.

[3]陈秀英.对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性免疫机能"原认知能力"的研究[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0,26(05).

[4]方升.篮球运动对大学生血液应激激素的影响[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8(03).

[5]丁轶建.中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免疫稳态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0,34(10).

[6]金丽.女子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体液免疫能力变化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报,2003,9,37(05).

[7]李彧.网球运动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民风,2012(9).

[8]刘旭宁.游泳对大学生免疫功能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2).

[9]郑玺.运动提升免疫力[J].运动健身,2011(1).

[10]刘迅雷.大强度中长跑训练对青少年运动员免疫机能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10,20(05).

[11]崔巍.有氧健身操运动对女中学生免疫功能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12,4,31(02).

[12]孙云霞.有氧健身操对女大学生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32(04).

[13]李晓明.健身气功·易筋经锻炼对大学生免疫系统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技,2006,10,27(05).

[14]赵影.太极拳对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30(3).

[15]蒋希勇.太极拳剑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免疫影响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12,32(12).

[16]周勇.舞狮运动对大学生免疫机能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40(3).

[17]王克海.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及免疫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05).

[18]王龙.运动,免疫机能和老年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7,31(04).

[19]范秀彬.改善冰雪项目运动员免疫能力及提高整体机能水平的研究[J].冰雪运动,2001(1).

[20]周劲.不同强度运动对机体免疫水平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4,14(04).

[21]徐玉娥.大强度运动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02).

现代免疫学篇4

免疫学是一门古老而现代的学科,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到20世纪中期,医学免疫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学科和免疫技术的发展,免疫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开始从基因活化的分子水平,理解抗原刺激与淋巴细胞应答类型的内在联系与机制。随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免疫学正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从功能基因入手,研究免疫应答与耐受的分子机理及新型疫苗的设计研制。现代免疫学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研究生命中的生、老、病、死等基本问题,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医学生最难透彻理解的学科。该课程具有基础概念繁多、内容枯燥且抽象、与其他学科结合紧密、知识发展迅速的特点。

2基于建构主义的医学免疫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应用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尝试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细化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解答问题完成教学目标—拓展提高这几个步骤来实施教学。

2.1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般具有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和情感性这几个特点。情境的选择常常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旧知识、临床病例、实验数据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文字、影像、图片、表格等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在免疫应答基本过程的讲授中,用PPT展示免疫应答的基本框架,让学生根据旧知识填充框架,再补充新知识完善框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免疫性疾病和免疫学应用的讲授中,我们主要通过图片、影像展现临床病例来创设情境。

2.2细化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我们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如在学生感冒后没有吃药而感冒自愈这个情境下,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吃药感冒也会好?这种抵抗力是免疫力吗?免疫力是怎么产生的?由此引发学生对免疫概念的探究式学习。如在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概念的讲解中,我们根据骨髓移植的案例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谁可能给病人捐骨髓?谁最有可能给病人捐骨髓?为什么?如果一直不能配型成功,还有什么方法能帮助病人吗?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因此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讲授、书本、网络、实验数据等的分析讨论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完成探究协作学习。如在过敏反应的讲授中我们创设了荨麻疹、支气管哮喘、吃海鲜后肚子痛且有皮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等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过敏?新生儿和儿童初次注射青霉素是否需要进行皮试?青霉素皮试有风险吗?皮试阴性是不是表示注射青霉素很安全?怎样预防和治疗过敏?发生过敏性休克怎么办?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查找相关书本知识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我们还留下课后讨论病例:某医院注射室有病人在等候注射时突然晕倒,抬至急诊室未来得及采取抢救措施病人已经死亡。经尸体解剖,病人全身毛细血管扩张,有较多渗出液。提出问题:该病人可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供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协作探究。

2.4解答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对问题的解答过程是检验学生知识建构是否成功的依据,也是衡量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的点评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2.5拓展提高

我们尝试让有学习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工作、指导其他学生编辑健康教育资料及查阅文献等,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拓展提高的目的。

3医学免疫学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

从2007年起我们开始探讨医学免疫学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到现在逐步完善医学免疫学的信息化教学,我校的医学免疫学教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学生成绩的考核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占40%,其中实验占20%,评价依据是实验报告和学生互评,课堂成绩占20%,评价依据是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另一部分是考试成绩,占60%,采用闭卷形式,从题库抽取题目。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展医学免疫学的信息化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更好地理解后基因组时代免疫学的发展,为学生学习临床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免疫学篇5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临床应用;评价

免疫抑制剂是通过作用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影响核酸及蛋白质合成或直接抑制淋巴细胞的一种制剂,大多数免疫抑制剂缺乏选择性和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抑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双重作用,还有除了抑制病理免疫反应外也影响正常的免疫功能[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免疫抑制剂的种类日趋增多,因其复杂的作用机制,临床上对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缺乏统一的规范化标准,本文就相关资料分析,结合本院的部分病例探讨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具体如下:

1免疫抑制剂的种类

免疫抑制剂在药理上被划分为8类,即中短效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松、甲泼松龙等,烷化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抗代谢药:甲氨蝶呤、硫唑嘌呤、巯嘌呤、咪唑立宾核苷酸还原酶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羟基脲、青霉胺、来氟米特,植物药:主要有雷公藤多苷、白芍总苷,钙神经氨基酶抑制剂:环孢菌素、霉酚酸酯(骁悉、MMF);雷帕霉素靶分子抑制剂:西罗莫司、他克莫司、胍立莫司。我院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占据前四位的分别为甲泼尼松龙、骁悉、环孢菌素、他克莫司[2]。

2免疫抑制剂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免疫抑制剂各类药物的主要作用为免疫抑制作用、抗炎作用,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缺乏特异性和选择性;诸如糖皮质激素类,部分免疫抑制剂能非特异性抗炎,抑制免疫炎症反应;作用于正处于增殖状态的免疫细胞效果较为显著,而非增殖状态下的细胞作用欠佳,对于初次免疫应答抑制较为有效;引起不能有效诱导抗原的免疫耐受性,不能根除仅能缓解症状;如激素、环孢素等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对机体各个重要脏器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3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评价

3.1糖皮质激素因其强大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能快速缓解症状,但是存在停药复发及长期用药过程中的诸多不良反应,诸如向心性肥胖、浮肿、满月脸、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座疮、感染及视神经损害等。相关报道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细胞毒性药物环磷酰胺,能有效增加疗效,减少激素用量减轻诸多副作用。

3.2烷化剂烷化剂常联合其他药物应用,临床多于糖皮质激素合用达到较佳的疗效,亦可替代抗代谢药物,避免其对肝脏的损害。因其细胞毒性作用,在妊娠哺乳期妇女及放化疗患者中禁止应用,患者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感染、骨髓抑制等情况时慎用,定期监测病情变化,注意肝肾功能及血象情况。

3.3植物药雷公藤多苷等,对于炎性变应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强而有效的作用,效果痛糖皮质激素相当,但是无激素相关副作用,适用于糖皮质激素耐药及禁忌患者应用;联合激素应用能提高疗效,并降低激素用量。其主要不良反应有生殖系统功能障碍,因此对于未婚未育患者应慎用。

3.4钙神经氨基酶抑制剂环孢素,其主要的毒性反应是肾脏毒性,表现为肾脏组织弥漫性、条纹性间质纤维化。其毒性反应与药物浓度密切相关,因此临床应用环孢素应严密监测体内血药浓度,避免其毒性反应的产生。诸多研究表明,钙拮抗剂能延降低环孢素的肾脏毒性作用,延缓肾脏病变。霉酚酸酯,能显著抑制淋巴细胞增生,有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联合环孢素及糖皮质激素类应用,对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防治效果显著。

3.5雷帕霉素靶分子抑制剂主要有西罗莫司、他克莫司、胍立莫司,联合环孢素、糖皮质激素应用,较环孢素、糖皮质激素单独应用明显降低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疗效显著。其中他克莫司,因其免疫抑制效果较高,且排斥率较低,感染率较低,不良反应较少,有可能作为器官移植术后的首选用药[3]。

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作用,越来越凸显,但是因其作用机制复杂、诸多副作用、部分费用较高等相关问题,临床存在不合理、不规范应用,影响疗效。随着免疫学、循证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对于免疫抑制剂的研发会逐渐增多,更强的免疫抑制作用、更低的不良反应的新一代免疫抑制剂会出现,临床掌握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能充分发挥其疗效,减少甚至避免相关不良发应的发生,更好的解决临床上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张爱琴,魏国义.免疫抑制剂用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药房,2008,(02):140-142.

[2]王洋,刑春生,周星,王磊,韩宏光.免疫抑制剂用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31):5853-5860.

现代免疫学篇6

[论文关键词]医学教育 硕士生免疫学教学 PBL教学法

[论文摘要]现代教学理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向个性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转变,这种开放条件下新教学模式的确立为免疫学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根据专业免疫教学特点和网络教学实践经验,对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教学模式创新尝试结果表明: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训练和提高了诸如获得科研材料、制作多媒体及现场答辩等方面的能力,还激发和增强了教师责任心。教学改革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建议。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工作者可以在基因、分子、细胞、整体等层次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机制,揭示细胞活化与分化、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等基本规律,因此,免疫学知识日新月异,现代免疫学教材内容增加了更多的知识点,使免疫学各个章节全部涉及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知识,但同时又使得免疫学内容变得更加抽象、甚至晦涩难懂。在教学中,教师们发现即使学生在本科学习时已经接触过免疫学,但到硕士生学习阶段对免疫学理论仍感陌生;虽然学生们认识到免疫学是医学各个专业的基础,科研课题的开展离不开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但是鉴于免疫学知识更新太快,尤其涉及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内容抽象,难懂,免疫学知识不容易掌握,加上最新版的免疫学教材也存在着知识滞后的现象,所以许多硕士生因担心考试不合格,而选择旁听《高级免疫学》,并不参加考试,从而无法得到相应的学分。因此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新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我校自2005年在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中开展网络教学试点以来,已经在500多名硕士生中成功地实现了自主性合作学习的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几经调查论证,并结合专业免疫教学特点、免疫学学科本身发展特点、以及网络教学实践的经验,对2006级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教学模式创新进行初步尝试,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建立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具体做法如下:

以往的教学安排是在硕士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高级免疫学》,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新的教学安排第一个学期人仍开设《高级免疫学》,但仅讲授理论部分,用于实验教学的课时则安排围绕问题进行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第二个学期新增《实验免疫学》课程,内容除开安排少量理论讲授外,主要是开展实验,不仅将原《高级免疫学》教学中安排的实验全部转移到《实验免疫学》中,还利用科室科研强项,新添数个现代分子免疫学实验。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个学期的《高级免疫学》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教师讲授专业理论为主。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研究生已经经过了本科免疫学学习这一情况,教师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主要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和丰富教学内容,将在本科阶段不做重点介绍的分子、基因水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例如:免疫球蛋白基因和抗体多样性机制;T、13细胞激活的信号转导机制等。另外跟踪国外最新研究进展,请留学回国人员或者访问学者举行讲座,介绍免疫学最新研究动态。教师将所有教学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随时更新,并在网络上建立了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教学内容,随时进行教与学的交流。《高级免疫学》的第二个阶段是PBL教学阶段。开学伊始由教学秘书在校园网上公布根据各章内容列出的一系列以探讨研究进展为主的讨论题目,每章一般5 6个,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和兴趣进行选择,将研究生按专业分组,每组l~2人,根据所选讨论题自行查找阅读相关文献,撰写综述,并制作多媒体。学生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讲述所撰写的综述并答辩,最后由四位授课老师根据学生制作的多媒体、讲述的内容、答辩、以及所撰写综述的质量进行评判记分,由教学秘书统计平均分数,这个分数即计为学生平时成绩,占总成绩6o%,另外4o%成绩即是理论考试成绩。

第二个学期的《实验免疫学》除开少量理论传授外,大部分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除开常规的免疫学实验,诸如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sorbentassay,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结合教研室的科研强项、利用科室所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还给研究生新增添了数个现代分子免疫学实验,如HLADNA分型技术、细胞凋亡分析等。教学过程的安排是在实验理论教学基础上,列出科研实验题目,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以获得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过程,最后经过教师的指导在实验室里实施实验。

二、新教学模式的收获

通过这次新教学模式的尝试,教师和学生的收获都很大,现总结如下:

1.新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新教学模式。例如大家体会到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文献,但是在一堂PBL教学课上,在短短50分钟内阅读了相当于数十篇甚至数百篇科研论文。为了完成PBL教学,学生们运用文献检索和多媒体制作知识,从图书馆和网上收集相关资料,独立阅读文献,归纳、整理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通过上述过程,他们学会了怎样组织材料,怎样组织表达语言,怎样进行答辩,英语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学生们认为:对于一个初入学的研究生来讲,这种PBL教学形式好像一次小小的论文答辩,可以初步了解科研过程,发现目前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获益匪浅,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对于《实验免疫学》的教学改革学生反应也非常强烈,尤其是新添的几个现代免疫学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不分上课还是休息,都泡在实验室里,乐此不疲。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自己寻找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过程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认为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大于常规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2.新模式教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级免疫学教学中所选教材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周光炎主编的《免疫学原理》。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所讲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出5~6道讨论题目。例《细胞激活》一章所给出的讨论题目是:怎样理解信号转导的一般原理?怎样理解T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举例探讨核转录因子活化的研究策略及相关技术;简述超抗原研究进展;怎样探讨环胞霉素抑制T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等。PBL教学前,根据学生所撰写综述的题目,教师将相近的选题归为一个专题,每两个学时进行一个专题报告,这些专题包括:免疫应答原理研究进展;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抗体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肿瘤免疫研究进展以及其他相关研究进展等。在教学讨论会上,教师们发现学生给出的信息量非常大,涉及的范围很广,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是个挑战,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挑战。不进行广泛阅读和知识查新,不对教学法进行深入研究,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这种教学尝试和改革,不仅扩充了教师的教学素材,扩大了教学视野,而且帮助教师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革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进一步加强了老师的责任心,加强了教师对教学法的进一步理解。

三、新模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1.新模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改革的保障参加这次教学改革的教师由一名正教授和三名副教授组成,其中三人已获得博士学位,都在美国留学1 3年,都具有多年从教经验。这样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本次教改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虽然教师根据教材的每章内容提出了一些讨论题目,但是学生们建议教师所列出的讨论题目应该更加贴近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专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一些先期的调查工作,包括:了解学生所从事专业的研究方向、学生对多媒体制作方法的了解程度、学生对PBL教学过程的了解程度等,并做一些适当的讲解和说明;另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所给出的讨论题目外自己拟定题目,但所拟题目须与免疫学相关。

(2)PBL教学的安排是每组学生的报告时间限定在l0分钟,之后由旁听的学生提出问题,由报告的学生进行答辩,这期间教师只在一旁聆听和评判。很多学生就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报告、提问以及答辩质量作及时的点评,及时纠正报告中暴露出来的错误,并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提早阅读学生的综述和多媒体课件,查阅相关资料,以便作好相应准备。

(3)学生反映不熟悉免疫学相关网站,不容易查到相关文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列出免疫学常用网站以及免疫学相关期刊以便学生迅速获得相关文献。

四、小结

PBL教学最早起源于2o世纪5O年代的医学教育,常用于医学课程前两年的教学中,目前它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2。在我们国家,PBL教学法在基础医学教育例如免疫学教学的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免疫学教学中,除PBL教学外,已逐渐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诸如病例分析、概念图形成、网络学习等以适应教育模式的转变,事实上,这些方法也是国际上流行的几种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法3。我校免疫学系的这种教学改革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为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现代免疫学篇7

关键词:  针灸;脾虚证;肠道局部免疫;综述

研究发现在脾虚患者及动物模型的机体变化中,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局部免疫功能均呈低下状态[1~12],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也往往具有中医脾虚证的典型特征。

    

1 脾虚证与免疫功能低下的互为因果作用

    

现代免疫医学研究为脾虚证研究提供了大量依据,检测指标已达到分子和细胞水平,将脾虚动物所见与临床资料相互验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进一步推动脾虚本质研究不断深入。实验表明[13~16],在脾虚时机体的细胞免疫包括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NK细胞活性功能、淋巴细胞转化率、细胞因子等功能皆低下,因此认为细胞免疫紊乱是中医脾虚证的一个重要表现。外周血总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百分数明显低于正常,CD4 .CD8 比值异常。对消化系恶性肿瘤脾虚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关系的初步观察表明,患者CD3 、CD4 降低,CD8 显著升高,Ts 处于高活性状态,TH .Ts 比例失调,提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脾虚证模型大鼠T淋巴细胞转化率、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均显著降低,而脾虚证病人进行PMN(中性白细胞)化学发生测定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结果也表明脾虚证患者免疫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

    目前研究认为[17、18],肠粘膜固有层浆细胞是生成B细胞的前体,当脾虚时,浆细胞生成B细胞减少,导致B细胞产生的IgA与分泌成分SC结合率下降———SIgA局部合成率降低,造成肠道局部保护性免疫降低。故脾虚证体液免疫功能低下,脾细胞DNA和IgM合成不足,脾B细胞增殖能力下降。近年研究发现,缺乏B细胞的小鼠经免疫后,胃粘膜虽无IgA+B细

    胞存在,却仍可获得免疫保护;同时,胃粘膜出现较多的CD4 T细胞。因此认为上述保护机制无需抗体介导,而是受MHC-Ⅱ类抗原限制的CD4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在发生作用。由此可以得出T细胞的表达情况直接影响SIgA的作用,则CD4 T细胞在SIgA介导的局部粘膜免疫反应中起到了粘膜免疫佐剂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机体出现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五脏虚损的共同表现,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时机体则出现气虚、阳虚的共同表现。因此,补“脾气”是治愈该证的治本之法。

 

2 肠道免疫调节作用的发挥途径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是近年来从针灸学角度研究免疫功能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调节着机体的内在平衡,参与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探讨脾虚与该调节网络的整体关系,有助于揭示脾虚证免疫学变化的本质。目前普遍认为,中医的脾胃是一个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多系统(免疫、神经、内分泌、血液等)、多功能的综合单位。胃肠道屏障功能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与机体的消化功能和免疫保护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应用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从胃肠道的保护功能着手来研究脾虚证胃肠道粘膜免疫功能的变化,是揭示“脾旺不受邪”及“脾主运化”的重要途径,渴望从针灸学角度出发把脾虚证免疫学研究推向分子和基因水平[19]。有文献研究认为,肠道平滑肌功能的改变依赖于肠道中T淋巴细胞的变化,这一结论支持肠平滑肌功能受免疫系统调节的概念。它揭示针灸腧穴发挥作用,除目前一致认同的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以外,还可能直接通过免疫调节系统发挥作用,也为针灸具有双向性调节肠道平滑肌运动的理论提供另一个理论依据[20],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对细胞免疫与肠道运动之间可能存在直接的联系,针灸可能在其中发挥了有效的调节作用。肠道和相关淋巴组织是构成人体以SIgA为主要抗体的公共粘膜免疫系统的主要器官,当抗原刺激其中之一时,可同时在另一淋巴组织产生相同的特异性SI-gA免疫反应,为脾虚证与肠道局部免疫提供了免疫学证据。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例,临床上以脾虚证为主的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常伴发免疫功能低下。同样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也常伴见消化功能的异常或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研究均显示了脾虚与免疫之间联系的存在。

3 针灸调节肠道局部免疫的途径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和对针灸学科领域的研究,笔者发现,针灸提高免疫机能的作用机理方面的报道,特别是细胞免疫和细胞因子活性水平这一层面上的针对性研究更直接、更深入。而这些研究显示,针灸具有明确而可靠的临床疗效和实验室数据。就脾虚泄泻的病理机制而言,目前学术界已经公认为———免疫功能低下是慢性腹泻迁延难愈的原因之一,即为“脾虚”所致,且有实验室研究支持[19,21,22,23]。现代医学认为小肠免疫是人体免疫中的重要组分之一,因此在以泄泻为主要症状的脾虚证中肠道免疫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研究者选择了胃经募穴为研究对象,又采用针刺结合雀啄灸的传统治疗方法为治疗手段,疗效显著。普遍指标为TH1 (或TH2 )、IL-2、IL-4、IL-6、TH-12活性、SIgA含量、双歧杆菌活性和MMC数量,改善肠道局部免疫状态有关。从免疫角度解释脾虚的科学内涵及腧穴对其调节机制,主要体现为:(1)从外周免疫和肠道局部免疫功能两个角度探讨针灸与脾虚证的相关性;(2)提供针灸特定穴能够补脾气(增强免疫功能)的实验室数据;(3)从细胞分子水平确定特定穴对免疫的调节水平。这些研究促进了脾虚应“补脾气”、“益气健脾”———提高免疫功能等理论指导下的针灸经络穴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提高针灸治疗脾虚病变的临床效果,同时也为针灸经络腧穴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肖 鸣.健脾药饼灸对脾虚证患者血清胃泌素D-木糖排泄率及T细胞亚群影响的观察[J].甘肃中医,2000,(3):53.

[2]贾 勇,王巧民,戴海明.肠易激综合征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意义[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2,14(2):60.

[3]陈 松,李家邦,李立新.脾虚证与益气健脾治疗对T、B淋巴细胞活性影响的实验观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4):9.

[4]朗笑梅,王再谟.脾虚宁胶囊对脾虚泄泻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6):449.

[5]余 华,张安仁,张月娥,等.麦粒灸对脾虚泄泻证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及血清SIgA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1,26(1):46.

现代免疫学篇8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医学免疫学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保障,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的主战场。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量的信息冲击,使其面临巨大的挑战,思政课堂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中的“孤岛”,教育效果也受到了极大影响[1]。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指明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方向,实施全学科课程思政教育,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内在诉求。要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自觉把德育元素渗透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2-3],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医学免疫学的授课对象是未来的临床医生和医学科研工作者,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因而在医学免疫学课程中渗透课程思政是目前的改革方向和迫切需求,也是医学教育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重要体现。

1医学免疫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体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要求。思政课程在医学院校建设基础较薄弱,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不强,且一些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情况,甚至部分学校思政课程边缘化、孤岛化现象较为明显。此外,学生出于就业压力及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容易侧重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略自身思政学习,给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因素[3]。传统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不能体现现代课程建设“四全”育人的格局。而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提出,恰好是解决当下医学院校思政课程遇到的难题,弥补医学生思政教育短板的良好途径,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体现了全员、全课程、大思政的教育体系和全程、多维度的育人理念。1.2现代医学模式对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已从“以疾病为中心”发展为“以患者为中心”。随着科技进步,过度技术化、商业化的医疗削弱了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缺失,医患关系紧张,进而不断引发一系列医疗纠纷,甚至伤医杀医事件的发生。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医生根据病史、查体及检查做判断,同患者之间缺少沟通,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都不佳。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采用病患共同决策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生在做决策时,不仅仅需要依靠自己的临床经验,需要循证医学证据,还要更多考虑患者本身的想法,需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社会背景、价值观,需要将患者作为独立个体区别对待,需要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因此,在这种模式下,仅靠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将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医疗工作挑战,医务工作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较强的人文关怀能力[4]。医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发展需要从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加以培养。医学免疫学课程要更多地体现新医学模式下对医务人员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特殊要求[5]。这就要求在医学基础课程阶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将这些职业素养元素融入医学免疫学课程中,对于实现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培养技艺精湛、沟通顺畅的现代医务工作者具有重要作用。1.3医学免疫学课程特点的内在要求。每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含有大量丰富的思政教育因素,在既往的教学中其实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并未上升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要求。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教授人体免疫系统组成、运行机制及其在临床相关疾病中作用的学科,其中也蕴含大量思政内容。首先,免疫学相较于其他医学学科比较抽象,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在不同疾病或者疾病不同阶段能够发挥促进或者抑制作用,要求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全面客观看待问题,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其次,免疫学在人类同疾病斗争的历史里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内外都涌现了大量具有人文情怀的免疫学家,是良好的爱国教育、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教育素材;免疫学好多规律的发现,都经过了免疫学家之间的学术争鸣,通过客观实验不断验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免疫学的应用性强,可以解释疾病发生机制,可以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及验证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关心患者,体现了科学唯物主义,培养了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医学免疫学学科中蕴含辩证唯物思想、人文关怀、科学素养、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良好的思政素材,非常适合开展课程思政。

2医学免疫学教学现状及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在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中,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思政教育的负责人,应该通过讲解、类比、讨论、实践等形式,将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爱国精神、辩证思维等思政内容传递给学生。在以往的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关注专业知识的讲授,忽略了思想政治内容的渗透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认为思政教育同专业课无关。因而课程思政的第一关键要务是强化专业课授课教师思政理念,通过思政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理论水平,通过培训课程思政技巧提升思政教育水平,通过课堂实践磨炼实操本领。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因而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有强大的指向作用。以往的教学评价注重对知识的掌握,一考定成绩,引导教师侧重讲授知识点和答题技巧,忽视了学习过程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也引导学生注重理解记忆知识点,忽略了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精神和素养的培养。因此,改革原有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释放教师和学生的考试压力,使其将精力放到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培养上,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教学目标,提升专业课程育人成效[4]。此外,虽然医学免疫学富含思政教育内容,以往也有些许体现,但仍然缺乏系统性的挖掘,且同思政教育结合不够紧密。此外,由于基础课整体课时有限,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也多,在课堂教学中鲜有时间进行延伸和扩展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资源,进行思政引导。这就要求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深耕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制订体现思政内涵的教学体系,体现知识与思政紧密结合、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6-7]。

3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探索

3.1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8]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国家息息相关。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文化快消”的年代,大量的网络短视频、自媒体等占据了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很容易使其迷失自我,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爱国主义教育要渗透到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增强亲和力和影响力。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绪论一章尤其适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例如,绪论中提到,早在东晋时期葛洪在《肘后备急方》(约公元303年)中就提出“仍杀咬犬,取脑傅之,便不复发”,是最早采用“以毒攻毒”的疫苗接种理念防治狂犬病的记录;到宋明时期利用“人痘”接种防治天花,直接启发了天花疫苗的发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连续涌现了一批免疫学家,包括顾方舟教授先后研制成功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以及脊髓灰质炎减毒糖丸活疫苗,为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做出了巨大贡献。以这些伟大人物的爱国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心。3.2把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科学精神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在医学免疫学课程中,教导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说话,不盲目遵从权威,不盲目听信课本,大胆质疑,小心探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在免疫学研究历史中,充满不断用事实挑战既往认识,旧有认识,形成新的规律,进而推动科学进步的事例。比如在绪论或者抗体章节中,介绍德国免疫学家PaulErhlich提出的抗体生成侧链学说,虽然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但随后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其蕴含的思想被后人所吸收,进而衍生出克隆选择学说;在固有免疫巨噬细胞教学中,介绍俄国人Metchnikoff提出的吞噬细胞学说,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不被接受,但在他和继承者的坚持下,也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如今形成与体液免疫同样重要的细胞免疫学说。科学都是在不断证伪、不断坚持中前行的。这些科学家的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并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3.3把辩证思维教育融入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医学免疫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处处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机体是否感染,受到外界病原体因素和内在免疫防御的决定,可以引申到个人的成功与否同所处的环境及自身努力息息相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因外因相互关系;免疫系统功能具有双面性,并非“非此即彼”“非真既假”,除了保护机体外,过强也会导致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体现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固有免疫激活后递呈抗原激活获得性免疫,而获得性免疫应答分为Th1应答和Th2应答,两者紧密联系,相互调控,此消彼长,并且能反馈作用于固有免疫,体现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在授课中,如能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辩证思维,观察和分析疾病过程中免疫状态的演变,明确疾病转归过程和因果关系,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够使学生在临床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认识疾病、治疗疾病。3.4把人文精神教育融入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生物—社会—心理”的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不仅仅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人文关怀精神。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要体现对患者生命和身体的尊重,富有仁爱之心。比方在介绍艾滋病时,可以介绍“红丝带”行动等的情形,让学生感受艾滋病患者的痛苦,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让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对待艾滋病患者,如何对待艾滋病的治疗[9]。在动物实验中,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实验动物为人类的科研献身非常伟大,可以带学生参观学校的实验动物纪念碑,教育学生懂得尊重生命,懂得感恩,培养人文精神。另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人文关怀能够化解医患之间的矛盾,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疾病,有着医疗技术所不及的作用。3.5把法治素养教育融入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医疗过程也要遵循法律约束,为避免医疗纠纷,除了必要的人文关怀,医疗行为依法而行是对每一个医务人员必需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法律赋予患者知情权、隐私权,对患者信息、样本的处理使用要符合伦理要求。在介绍免疫疾病临床表现时,可以询问学生为何图片中患者隐去眼睛等面部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患者的隐私权;在讲解器官移植配型时,可以结合案例介绍我国器官移植法律的设立过程、禁止人体器官买卖行为等;在实验课教学中,介绍如何正确依法处理患者血液、组织等各种样本以及使用时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等要求。在基础课教学阶段渗透法治教育,可以让医学生清晰今后自己在诊疗过程中应尽的义务,从而依法依规处理好医患关系。

综上所述,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是当下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还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目标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做好教师本身思政素质培训和观念培养,做好思政素材收集整理,探索课程思政的方法,也要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做出相应改变。作为一名基础课程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政素质,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是培养理论技术过硬且医德医风高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举措,需要不断探索,为写好课程思政的新篇章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于丹.将“课程思政”引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堂的初步探索[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8):186-187.

[2]尚晓玲.从医学视角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思政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9(21):222-223.

[3]何衡.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科学论坛,2017(30):27-30.

[4]马兴铭,张李峰,王竞秋,等.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6):1013-1015.

[5]刘永君,李宇遐,胡乃宝.论协同推进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塑造[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35(12):926-928.

[6]卢芳国,胡珏,魏科.医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改革的策略与实践:以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为例[J].高教论坛,2020(1):8-10.

[7]刘晓霞.生理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初探[J].科学咨询,2020(8):115.

[8]杨少芬,李佩琴,林斯妮.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9,42(2):281-283.

[9]任莹利,游永鹤,王宝,等.医学生艾滋病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与扩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33(7):650-652.

上一篇:动画软件范文 下一篇:英文动画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