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31 11:56:39

现代建筑技术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技术;发展方向;

一、引言

建筑技术的发展向来都是基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背景,以及地域的风俗文化、气候特点等因素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建筑技术发展迅速,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解决我国日益增多的人口,并不断适应人们提出的高质量生活水平要求提供了可能。本文将主要从仿生技术、生态技术、高新材料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角度出发,介绍了分析这些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然后进一步总结出我国建筑技术发展的总体方向,对于促进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理论在我国建筑技术中的应用

建筑技术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起来。近年来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进步,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迅速,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理论在我国建筑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比如仿生技术、生态技术、高新材料以及计算机技术等。

(一)仿生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仿生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仿生技术在生物学和工程技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是通过分析一些生物过程和结构,总结出生物学基本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科学的应用到工程技术当中去,对于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优化、创新工程技术设计等提供了帮助。建筑物是人类居住的主要环境,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建筑环境应该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达到一种有机共生的状态。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广大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的将仿生技术应用、融合到建筑技术当中去,比如建筑造型仿生技术(如国家体育馆“鸟巢”)、建筑功能仿生技术(如德国不莱梅高层公寓)、建筑结构仿生技术(如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美国馆)、建筑材料仿生技术(比如轻质高强的泡沫蜂窝材料:泡沫混凝土、泡沫玻璃、泡沫塑料等)。

建筑仿生学技术目前在国美外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应用与研究领域,因此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设计、研究理念的创新,建筑仿生学技术在建筑技术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多。

(二)生态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生态技术主要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周边环境和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现阶段急需寻找一些可再生资源,因此太阳能、风能、水力资源等绿色环保能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起来。太阳能建筑是生态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一个很好的实例,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监控建筑物内部的供电、供热以及供暖情况来条件太阳能面板的角度,从而实现建筑物内部湿度、温度的有效控制,降低水电等能源的消耗。此外还有防噪声建筑,可降温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等。这些生态技术的运用,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还有效的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生态技术是人类反思传统技术后进行的一种新的技术选择,代表了未来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进入21 世纪以来,人们对于未来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生态技术是基于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而兴起的一项技术,必将成为未来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而且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对于美化建筑外观、保证建筑安全、优化建筑内部环境,进而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智能化建筑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成功运用,随着现代建筑功能要求的复杂化,传统的建筑型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类的生活需求,因为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办公楼、智能化图书馆、智能化商场等现代智能建筑应运而生。这些只能建筑多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调节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环境,或是满足建筑内办公、购物等特殊要求。比如巴黎的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该建筑内部装置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并在外幕墙上设置了仿相机采光孔,能够自由调节建筑内部光线的强弱,同时建筑内部还装备了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从而为办公人员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办公环境。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近年来发作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通过与仿生技术、生态技术的结合运用,能够有效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极大的促进了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

(四)高新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材料科学的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现在建筑技术的发展,通过在建筑工程中应用高新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还可以节约工程成本。目前应用的比较多的自修复混凝土,就是在混凝土中掺加树枝纤维材料,可以在建筑结构出现裂缝时,流溢出来的树脂会自动封闭并及时将裂缝粘结住,从而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强度和安全。此外还有光纤混凝土、有机结构构件、新型防水保温材料等,这些新型材料的应用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提高了建筑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因此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三、我国现代建筑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

通过对以上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发现,我国现在建筑工程技术总体向着现代化和舒适化的方向发展的。

(一)建筑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现代建筑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服务功能的现代化,另一个就是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其中服务功能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建筑内部通信功能的多样化,以及供排水系统质量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建筑使用的便捷性,并优化建筑内外的环境。

(二)建筑技术的舒适化发展

现代建筑技术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就是提高了建筑物居住的舒适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代建筑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了舒适度的要求,更多的引进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来保证建筑物的温度、湿度、光线、空气质量、色彩以及无障碍特性等要求。

四、结束语

建筑技术是一项由建筑力学、材料科学、建筑设计、工程技术等多个技术学科组成的综合技术体系,其中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将带动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将会不断提高,因此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要不断的研究和创新,善于学习国内外各种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勇于探索和提高更加节能环保的建筑技术,为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夏海燕,夏利民. 现代建筑技术发展浅析. 河南建材,2011,5:145-146

[2]李璞. 论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3):49-50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 幕墙技术

建筑幕墙是随着建筑业不断发展和进步而出现的新兴行业。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为建筑幕墙行业的再现提供了必要物质基础,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又为建筑幕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从20世纪60-70年代起,建筑效果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使二者更加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现代高层建筑的显著特征,逐渐被认为是现代城市建筑的一种标志。而且,随着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建筑幕墙行业中的应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建筑幕墙仍然是现代高层建筑的一种综合效果较好的护结构形式。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现代建筑幕墙技术。1985年,我国第一幢应用现代玻璃幕墙技术的高层建筑――北京长城饭店矗立在首都街头,标志着现代建筑幕墙技术在我国应用的开端,经过十几年的工程实践证明,现代建筑幕墙技术将建筑护墙的防风、遮雨、保温、隔热、防噪音、防空气渗透等使用功能与建筑外装饰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受到广大业主和建筑师的青睐,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建筑的一种流行时尚,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广泛地应用了现代建筑幕墙技术,使其成为现代城市建筑的显著牲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新原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被应用在现代建筑幕墙技术中,促进了现代建筑幕墙技术的发展。如压力平衡原理的发现并成功应用到现代建筑幕墙技术中,解决了长期阻碍建筑幕墙发展的雨水渗漏难题;又如铝及铝合金型材、各种玻璃、金属板材的研制和生产,各种高质量密封材料的出现,尤其是结构硅酮密封胶的出现,以及各种防火、保温、隔热和隔声材料的出现,使建筑幕墙所要求的各项性能,如抗风压变形性能、抗雨水渗漏性能、抗空气渗透性能、隔热保温性能和隔声性能等,都有了可靠的解决方法。从而使现代建筑幕墙技术近年来迅速发展,在现代城市建筑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1 建筑幕墙的建筑设计

建筑幕墙立面设计时,除考虑建筑效果之外,玻璃的划分应考虑通风开窗要求,特别是开窗位置的标高要适当,一般控制在离楼层面0.9米左右,要符合窗扇开启方便的要求,开窗的面积要符合通风要求,且不大于幕墙面积的15%。玻璃的划分应与室内空间和楼层层遍相协调,横梁立柱布置应与房间的布置分隔相协调,防止出现一块玻璃跨越两个防火分区的情况。金属、石材幕墙立面的线条,构图,色调和虚实组成应与建筑整体及环境相协调,石材幕墙立面划分时石板的面积不宜大于1.5平方米。金属幕墙中的金属板面视原板尺寸可达到七、八平方米,对玻璃、金属、石材的类型和色彩除应考虑建筑物的性质和用途、投资额度、业主要求外,还应考虑建筑物周围环境要求,避免光污染和石材辐射造成对环境损害。此外幕墙建筑设计时尚应考虑室内建筑效果,立柱、横梁的位置,构件之间的缝隙等都会影响室内的建筑效果,玻璃的选择和划分,还影响室内和采光效果。只考虑建筑立面效果,而忽视其他因素,会产生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许多问题。

1.1 建筑幕墙的选型 建筑幕墙的选型是建筑设计的内容。建筑设计师不仅要考虑立面的新颖、美观,而且要根据建筑的功能,造价及所具备的施工技术条件进行造型设计。当前用得比较普遍的是框架式建筑幕墙及单元、半单元式建筑幕墙,其形式又分为明框幕墙、半隐幕墙、全隐幕墙。

1.2 建筑幕墙的性能要求 对幕墙性能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幕墙的质量。在选择幕墙风压变形性能和幕墙雨水渗漏性能等级时,必须考虑建筑物的抗震等级;选择幕墙的保温性能等级须考虑当地气温高低;幕墙的空气渗透性能等级要考虑建筑物自身的特点,如建筑造价,功能要求,重要性等等。

1.3 建筑幕墙设计的安全要求 幕墙设计必须符合防火规范的要求,特别注意当原建筑设计中无窗下墙时,楼层应设实体墙,窗间墙与幕墙应填充不燃材料,幕墙节点中填充材料也应选用岩棉等不燃材料。幕墙设计还应满足防雷要求,形成幕墙自下而上的防雷体系,并与主体结构防雷体系可靠连接,其中:①第一类防雷建筑,避雷网网格尺寸

2 建筑幕墙的结构设计

干挂石材结构主要有:销钉式、背栓式、不锈钢托式和复合式等。我们应根据工程的建筑高度、业主的经济实力等综合因素,来决定采用石材幕墙结构形式。销钉式结构既是采用在石材的上、下开孔,将不锈钢销钉插入石材孔内将石材板块挂在墙体外表面。这种结构最简单,造价最低而且安装强度较低,它适合建筑高度不超过20米的外挂石材幕墙。不锈钢托板式结构分短槽式和通槽式,即是采用在石材的上、下开槽,将不锈钢销托板插入石材槽内将石材板块挂在墙体外表表面。其结构简单、强度和安全性可靠、加工和现场施工方便,并且造价适中。它适合建筑高度不超过50米的外挂石材幕墙。背栓式结构即是采用在石材的背部开孔(不少于四个),用不锈钢锥状螺栓插入石材孔中将石材板块挂在墙体外表面。这种结构安装和加工灵活性大,可以在石材的背部随意设安装支点,使石材幕墙的强度有所保证。但由于不锈钢锥状螺栓价格较高,使该结构的工程成本很高。它适合于高层建筑和大板块的外挂石材幕墙;另外,石材幕墙龙骨主要有铝型材和钢结构两种材料。铝龙骨在耐腐蚀性和减轻主体重量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其材料价格较高;采用钢龙骨时必须经过热浸镀锌防腐处理才能保证龙骨耐久性。目前,石材幕墙多用于低层建筑裙墙面,且采用钢龙骨结构较多。

2.1 结构设计的一般问题 目前,建筑幕墙类型繁多,构造型式多变,无法对其连接构造作出太具体的规定。因此在设计原则上要求建筑幕墙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和相对于主体结构的位移能力。其中,相对于主体结构的位移能力通过胶缝、构件间的缝隙、可微动连接(如长圆孔螺栓等)、可动连接(如铰支座、滑动连接、摇臂机构、弹簧机构等)来实现,不一定要求处处连接均为螺栓连接。因此,规定所有连接均采用螺栓是不尽合理的。只要达到幕墙与主题结构间有一定位移能力的要求,部分节点采用焊接是可以的。

2.2 钢铝型材的混合使用 在跨度较大情况下,采用钢型材与铝型材混合构件在原则上是允许的,但在实际操作上存在一些难点。

2.2.1 为保证两者共同受力,必须保证两者受力后变形(挠度)相同,这就要求钢型材紧密插入铝型材中,或者两者用密排螺栓、铆钉连接,两种方法的施工时都较困难。

2.2.2 型钢与铝型材之间电化学绝缘困难。因此,更方便的方法是采用钢型材,外包装饰板。

3 建筑幕墙的节点设计

建筑幕墙的节点设计是幕墙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直接体现。目前幕墙的构造方法很不一致,铝型材断面形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节点设计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3.1 幕墙节点设计是否如实反映了幕墙建筑设计意图 比如是否满足防火要求:防雷构造措施是否满足防雷要求;幕墙通风、开启、采光要求是否满足,是否采取了防雨水渗漏的措施等。

3.2 幕墙节点设计是如实反映幕墙结构设计的要求 如铝合金型材的选用,玻璃、金属,石材的选用,结构胶的厚度、宽度是否满足结构计算要求,越大金属板面是否有抗桡曲变形措施,结构连接件是否按计算书选用,抗震构造措施是否体现;立柱、横梁的连接构造方式是否与结构计算中所选用的相匹配等。

3.3 一些特殊节点的处理是否妥当 如沉降缝、伸缩缝如何要保证结构自由活动度的同时,解决抗渗漏的问题;转角节点设计时,特殊角度如何用型拼接,才能满足要求;圆弧节点要体现如何施工,以保证立柱在同一圆弧上;幕墙各部分封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为了避免幕墙设计与建筑脱节的情况,幕墙设计时间上也应与设计密切配合,一般在工程开工之前,图纸会审阶段,幕墙设计就应完成,并将幕墙防雷、预埋等技术要求与设计沟通,向土建施工单位做好交底工作,同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幕墙设计单位及时掌握建筑设计的修改,建筑施工的误差等情况,并做相应设计更改,如果幕墙设计合理并在幕墙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标准、规程施工和验收,那么当前幕墙工程中的许多问题,都能在很大程度上等到解决。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字】建筑工程;防火技术;问题;分析

一、建筑防火技术发展现状

建筑防火技术,即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关于增加建筑防火能力的施工技术。主要包括:耐火等级、防火间距、装修材料、防火区域划分、排烟系统、安全疏散、火灾的自动报警、消防栓的配置、自动喷水装置、其他灭火装置等等。现行的国家建筑安全规范对以上这些方面的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严格的按照规定实施建筑施工对于防止和减少火灾的发生,以及火灾发生之后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都有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防火技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建筑防火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现代建筑由于大多属于高层建筑,所以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大面积的蔓延。这就对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建筑物如果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耐火等级,就会使得建筑物在火灾中可以承受一定时间的火势,不会在短时间内倒塌或者将火势蔓延的更大,为后续的救援灭火争取宝贵的时间。但是提高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存在着很高的成本问题,现在建筑为了提高耐火等级一般都是采取涂刷耐火涂料的做法。由于耐火涂料成本较高,一旦建筑面积较大,耐火涂料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建筑物的防火分隔

现代防火技术,要求将建筑物内部进行防火分隔,目的是为了在火灾发生之后将火灾控制在一定的区域之内,防止火势的蔓延,减少火灾的损失。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往往都是在建筑物的内部设置防火卷帘等物品,一旦发生火灾,将防火卷帘放下,起到阻隔火势蔓延的目的。但是在使用过程当中,由于防火卷帘占用一定的空间,并且成本较高,所以在许多建筑施工过程中,都忽视了防火卷帘的作用,不能有效地配置防火卷帘。同时,如果配置了防火卷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筑物内部的模式,造成了内部建筑模式的单一化。现代建筑技术讲究的是空间性和通透性,而传统的防火分隔将建筑物内部分隔成一个个独立的防火小单元,与现代建筑风格的发展相悖。

(三)安全疏散

由于现代建筑内部设计较为复杂,所以对安全疏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紧急情况下,要求建筑物有足够的设施来疏导建筑物内部人员进行安全疏散,并且能够保证消防人员安全进入建筑物内部。但是由于许多建筑物在设计时为了留有更多的使用建筑面积,一再压缩安全疏散的空间和设施,使得现代建筑的安全疏散存在很大的隐患。许多建筑物的楼梯间设置不够合理,一旦发生火灾,这些疏散门往往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楼梯间的防火门安置不够到位,火灾发生时,不能有效地阻隔烟气的扩散,使得烟气迅速向上蔓延。许多建筑的安全疏散空间都被占用,或者挪作他用,一旦发生火灾,不但不能有效地进行人员的疏散,还有可能加速火势的蔓延趋势。

(四)消防设施

现代建筑中,消防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现代建筑技术要求建筑物内部设置主动消防设施,比如说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烟雾报警器、自动喷水系统等等。这些消防设施可以在发生火灾的初期起到一定的预警和灭火作用。现代建筑内部已经普遍配置了室内消火栓等等,一旦发生火灾,可以使用消火栓或者灭火器等消防器材进行灭火。但是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因为降低施工成本或者增加建筑使用面积,而忽视了对消防器材的安装。许多建筑内部的消火栓水压不不达标,或者配置的灭火器数量不够等等,更有的消火栓由于长期缺乏保养,甚至不能使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烟雾报警器、自动喷水系统等等都是在火灾的早期提供预警或者早期灭火的设备,对于预防火灾或者在火灾发生时及时的控制火势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这些产品都属于智能化的高科技产品,使用起来费用高、系统较为复杂,造价昂贵,许多建筑商为了降低建筑成本,往往都不会安装这些设备。

三、如何在建筑施工中有效地利用防火技术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来,当代建筑设计对于防火的要求还是挺高的,有防火墙、防火涂料、防火卷帘等建筑措施,又有烟雾报警器、火灾自动报警技术、自动喷水系统等主动防火灭火技术,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防火技术的在建筑施工中应用不够广泛。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措施来解决。

(一)做好防火设计

在建筑设计初期,就要将防火作为设计的一大课题融入到整个建筑的设计当中,要充分的运用当前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并且将防火技术融入其中,把好防火设计的源头,将防火融入到建筑、结构、电气、给水、排水等多个方面中去。明确防火在建筑设计阶段的重要性,使得整个建筑在设计初期就能够将防火理念融入其中。

(二)增加防火、耐火材料的使用率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建筑物使用的建筑材料的耐火等级决定的。最重要的是建筑物的墙柱、外表、装饰物等。如果建筑物的这些重要部分都能够使用耐火程度较高的防火材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建筑物在火灾发生后的耐火程度。尽量的将火灾的蔓延程度降低到最小,并且为后续的救援争取宝贵的时间。

(三)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注重建筑的构造方式

建筑物的构造方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物的耐火程度。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承重墙以及承重柱必须是耐火极限为三小时的非燃烧体,并且对于建筑物的梁必须是耐火极限为两小时的非燃烧体,还需要三厘米以上的钢筋保护层。在建筑的内部施工及外墙的覆盖过程中,要尽量的减少可燃材料的使用,以降低发生火灾的概率。

(四)重视防火通道和防火分隔

防火通道和防火分隔是要在建筑的设计初期就要体现出来的,并且针对实际生活中防火通道和防火分隔并不能有效地被使用的局面,要充分的重视防火通道和防火分隔的作用。对于防火通道,必须要满足疏散、应急照明、指示等要求,并且防火通道不能被堵塞。而对于防火分隔,要充分地重视防火卷帘等相关的器材的使用。

(五)广泛的使用智能消防设施

虽然在建筑过程中,烟雾报警器、自动喷水系统等消防设施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成本,但是一旦发生火灾,这些设备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和报警,能够及时有效地把火势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尽量的多采用这些智能消防设施。

四、总结:

现代建筑对防火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充分地重视新技术的利用,并且积极主动的在建筑过程中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建筑的防火中去,为提高建筑的防火效能做出有效地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伟轩.对现代建筑防火设计发展动态的几点思考[J].安全,2008,(06):57-60.

[2]陈猛.浅谈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J].科技资讯,2009,(09):74.

[3]户芳玲.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措施探析[J]陕西建筑,2011,(08):25-26.

[4]郭志新,杨利剑,翟红伟.浅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防雷装置;接地系统

雷电是一种强烈的大气放电现象,自古以来就是威胁人类生命财产的一大自然现象。近些年来,随着建筑智能化的迅速发展,建筑物内信息系统的防雷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并已成为整个建筑物防雷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防雷问题也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直到今天,接地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并且无法替代的电气安全措施之一。

1防雷装置

雷电波入侵现代建筑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直击雷;另一种是感应雷.一般说来,直击雷中现代楼宇内的电子设备的可能性很小,通常不必安装防护直击雷的设备.感应雷是由雷闪电流产生的强大电磁场变化与导体感应出的过电压、过电流形成雷击.为把雷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以防止雷电作用为目的的接地叫做防雷接地。

1)直击雷保护系统。一定高度的金属导体会使大气电场畸变,这样雷云就容易向该导体放电,且能量越大的雷就越容易被金属导体吸引。接闪器防雷就是因为将雷电引向自身而防止了被保护物被雷电击中。然后通过引下线将接闪器接闪的雷电流安全地导引入地。引下线一般不得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对称均匀的布置。

2)感应雷保护系统。感应雷是由遭受雷击电磁脉冲感应或静电感应而产生的,其形成的几率很高,且由于通信楼引出的各种缆线较多,加之楼内设备大都采用了高集成度的微电子电路,故感应雷对建通信楼内的电气设备,尤其是低压电子设备威胁巨大,所以说通信楼防雷主要是防压感应雷。

现代建筑内有多个弱电系统对接地电阻的要求较高,要求≤0.5~1。有的建筑所处的位置地质条件较为恶劣,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接地电阻值时则应围绕建筑物加设闭合环状的人工接地体,同时在接地体的周围回填低电阻率的土壤或采取其它降阻措施。采用导电性高、耐腐蚀的新型材料作接地体。钢材埋人土壤中易受氧化腐蚀,使用年限短,因此接地体应采用经热镀锌等防腐蚀处理的钢材或其它防腐接地材料,如铜、铝等有色金属复合接地材料或导电性、稳定性较好的非金属接地材料。避雷带是沿建筑物易受雷击的突出部位(如屋檐、女儿墙等处)装设的带形导体,其作用是接受雷电流,设计常采用镀锌圆钢。有的工程为美观把镀锌圆钢避雷带改为不锈钢管,应严格根据《建筑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采用管壁厚度2.5mm的不锈钢管,对接部位应跨接处理以保证不锈钢管作为避雷带的接闪雷电流的能力。建筑物采用屋面避雷带(网)、利用建筑物柱和剪力墙内竖向钢筋作引下线及接地装置三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的钢筋大网笼就构成一个笼形避雷网,较好地取得均压和屏蔽的防雷效果。实际设计和施工中常忽视屋面配电箱采取防止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于配电箱出线端处加装浪涌过电压保护器。

2.接地系统

2.1直流接地

在一幢现代化楼宇内,包含有大量的计算机、通讯设备和带有电脑的大楼自动化设备.这些电子设备在进入输入信息、传输信息、转换能量、放大信号、逻辑动作、输出信息等一系列过程中,都是通过微电位或微电流快速进行,且设备之间常要通过互联网络进行工作.因此,为了使其准确性高,稳定性好,除了需有一个稳定性的供电电源外,还必须具备一个稳定的基准电位.可采用较大截面的绝缘铜芯线作为引线,一端直接与基准电位连接,另一端电子设备直流接地.该引线不宜与PE线连接,严禁与N线连接.

2.2交流工作接地

将电力系统中的某一点,直接或经特殊设备(如阻抗、电阻等)与大地作金属连接,称为工作接地.工作接地主要指的是变压器中性点或中性线(N线)接地.N线必须用铜芯绝缘线.在配电中存在辅助等电位接线端子,等电位接线端子一般均在箱柜内.必须注意,该接线端子不能外露;不能与其它接地系统,如直流接地、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等混接;也不能与PE线连接.在高压系统里,采用中性点接地方式可使接地继电保护准确动作并消除单相电弧接地过电压.中性点接地可以防止零序电压偏移,保持三相电压基本平衡,这对于低压系统很有意义,可以方便使用单相电源.

2.3保护接地

安全保护接地就是将电气设备的外露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接地体之间作良好的金属连接.即将大楼内的用电设备,以及设备附近的一些金属构件,用PE线连接起来,但严禁将PE线与N线连接.在现代化楼宇内,要求安全保护接地的设备非常多,有强电设备、弱电设备及一些非带电导电设备与构件,均必须采取安全保护接地措施(如图1所示).

图1现代建筑保护接地

如果装有接地装置的电气设备的绝缘损坏而使外壳带电时,接地短路电流流经人体的电流要比流过地体的电流小数百倍.人站在大地上去碰设备的外壳时,不会有危险。

2.4屏蔽接地与防静电接地

在现代化楼宇内,电磁兼容设计非常重要,为了避免所用设备的机能障碍及可能出现的设备损坏,构成布线系统的设备应能防止内部自身传导和外来干扰.这些干扰的产生或是因导线之间的耦合现象,或者是因电容效应或电感效应,其主要来源是超高电压,大功率幅射电磁场,自然雷电和静电放电.这些现象会对设计用来发送或接收很高传输频率的设备产生很大的干扰.因此,对这些设备及其布线必须采取保护措施,免受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屏蔽及其正确接地是防止电磁干扰的最佳保护方法.可将设备外壳与PE线连接;导线的屏蔽接地要求屏蔽管路两端与PE线可靠连接;室内屏蔽也应多点与PE线可靠连接.防静电接地要求在洁净干燥环境中,所有设备外壳及室内(包括地坪)设施必须均与PE线多点可靠连接。

2.5供电接地系统

现代建筑的供电接地系统宜采用TN-C-S系统(如图2所示)。TN-C-S系统由两个接地系统组成,第一部分是TN-C系统,第二部分是TN-S系统,分界面在N线与PE线的连接点.该系统一般用在建筑物的供电由区域变电所引来的场所,进户之前采用TN-C系统,进户处做重复接地,进户后变成TN-S系统.TN-S系统的特点是:中性线N与保护接地线PE在进户时共同接地后,不能再有任何电气连接. 该系统中,中性线N常会带电,保护接地线PE没有电的来源.PE线连接的设备外壳与金属构件在系统正常运行时,始终不会带电.因此,TN-S接地系统明显提高人及物的安全性.同时,只要采取接地引线,各自都从接地体一点引出及选择正确的接地电阻值,使电子设备共同获得一个等电位基准点等措施.许多工程实践已证明,采用共同接地体是解决多系统接地的最佳技术方案。

图2供电接地系统

根据规范,共用接地电阻应≤1Ω,若达不到要求,必须增加人工接地体或采用化学降阻法,使接地电阻≤1Ω.通常情况下,共用接地系统可利用大楼的桩基钢筋,并用40×4(mm)镀锌扁钢将其连成一体,作为自然接地体。

3.结语

防雷接地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大厦电气设计中必不可少一部分。随着通信用电设备的与日俱增,综合防雷越来受到工程界的重视,它是保证建筑工程正常运行及人身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GB 50057-94(2000年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2]GB/T 21714.1雷电防护第1部分[S].

[3]吴薛红等.防雷与接地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

[4]吴薛红,濮天伟,廖德利.防雷与接地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沈稼树.对实施联合接地方式的探讨[J].通信电源技术,1997(3):34-38.

[6]黄仲开.浅谈接地工作的施工误区[J].山西建筑,2008,34(12):189-190.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防雷技术;防雷装置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推进了现代建筑向集成化、智能化发展的进程。智能建筑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广,基于微电子技术的弱电信息及控制系统中采用的电子设备也越来越多。由于建筑物内数据线和电源线分布较多,极易受到各种干扰,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而在众多干扰源中,雷电对系统的影响最为严重。因此,防雷技术对建筑物电子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数据的可靠传输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建筑物中建立安全可靠的防雷及防干扰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防雷技术基本原则

雷电灾害形式有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3种。雷电直接击中线路并经过电器设备入地的雷击过电流称为直击雷,其电压峰值可达几万伏甚至几百万伏,破坏性很强。由雷闪电流产生的强大电磁场变化与导体感应出的过电压、过电流形成的雷击称为感应雷。雷电波侵入是指由于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对雷电的传导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及设备安全。目前直击雷造成的灾害已明显减少,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造成的危害却有所增加。感应雷和脉冲电压侵入室内的各种微电子设备,干扰系统运行,甚至损坏设备。防雷,就是要组成疏导雷电泄放入地的一体化系统,以防止由直击雷或雷电的电磁脉冲对建筑物本身或其内部设备造成损害。雷电干扰源分为内部和外部,内部主要决定于装置的原理和质量,外部则主要由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决定。

目前,我国建筑物防雷系统执行《建筑物防雷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7-94(2000版),外部防雷系统由接闪器、立柱基础的钢筋网与钢屋架、屋面板钢筋等构成整体。内部防雷措施有屏蔽、接地、等电位联接、过电压保护、安全距离、合理布线等。

智能建筑防雷技术构成图

二、建筑物防雷技术

2.1防雷装置

防雷装置主要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接闪器位于防雷装置的顶部,其作用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部位把雷电引向自身,承接直击雷放电。接闪器是最基本的防雷措施,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防雷等级可选用避雷器、避雷带、避雷网等。引下线是避雷装置的中段连接部分,上接接闪器,下接接地装置。引下线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应满足机械强度、耐腐蚀和热稳定的要求,布设时应沿建筑物外墙敷设,并应避免弯曲,经最短途径接地。接地装置是指埋设在地下的接地电极与由该接地电极到设备之间的连接导线的总称,其作用是流泄雷电流和接地短路电流,通常利用建筑物柱子和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

2.2内部防雷措施

建筑物内部防雷措施主要有屏蔽、等电位联接、综合布线等。

2.2.1屏蔽

屏蔽的目的是防止雷电磁脉冲辐射对电子设备的影响。屏蔽的效果首先取决于初级屏蔽的衰减程度,其次取决于屏蔽层对于入射电磁波的反射损耗和吸收损耗程度。

屏蔽技术是通过利用金属网、管等导体把需要保护的对象包围起来,阻断脉冲电磁场从空间入侵的通道,阻挡和衰减施加在电子设备上的电磁干扰和过电压能量。主要方式分为建筑物屏蔽、设备屏蔽和线缆及管道屏蔽。实际中根据防雷分区和设备的要求实施全屏蔽、部分屏蔽、局部屏蔽或管线屏蔽,使雷击时的电磁场层层衰减。最安全可靠的设计方案是对建筑物外墙进行全屏蔽,构成笼式防雷,并将重要的微电子设备、机房等位置设置在整幢建筑物的中心部位或下部。

2.2.2等电位联接

建筑物的避雷系统在防止直击雷的同时引起一定的电磁场变化,将在相邻的导线上感应出雷电过电压,对电子设备可能造成损坏。建立等电位联接的目的是对电子设备与建筑物内各导电部分建立电位基本相等的电气联接,以减少各金属部件和系统之间的电位差。主要方法有:

①用导线或过电压保护器将处在需要防雷区间的防雷装置、电气设备、金属门窗、电梯导轨、电缆桥架、各种金属管线和弱电系统的金属器件相互联接起来,构成统一的导电系统,从而避免各接地线之间存在的电位差,以消除感应过电压的产生。

②建筑物结构的梁、板、柱基础内的钢筋焊接为统一的导电系统,接到综合共用接地装置上,形成等电位联接。

2.2.3综合布线

综合布线系统是指按标准结构化方式布置建筑物内各种系统的通信线路,包括网络系统、电话系统、监控系统、电源系统和照明系统等。综合布线系统由工作区、管理区、水平线、干线、设备间和建筑群六个子系统构成。

①设备间子系统:由设备间的电缆、连接器和有关支撑硬件组成。在网络、配线设备等场所,应在进入建筑物的各种线路、管道中设置等电位联接,在机柜处安装相适应的避雷器。

②管理区子系统:在设备间的配线区域内为连通各个子系统提供连接措施,由交连、互连配线架组成,应在机柜、接线箱等处安装相适应的避雷器。

③干线子系统:主要由设备间和楼层配线间之间的联接线缆组成,实现控制中心与各管理子系统间的连接,实际中应进行等电位联接。

④水平子系统:由连接管理子系统至工作区子系统的水平布线及信息插座组成,将用户工作区引至管理子系统。其通常设置在金属桥架或金属管道内,与综合接地系统相连形成信号线路的屏蔽层。

⑤建筑群子系统:由电缆、光缆和入楼处的电气保护设备等相关硬件组成,建筑群间应采用电缆沟的方式,确保金属桥架或金属管道与综合接地系统连接。3、过电压保护

通常情况下通过合理的接地、屏蔽等措施,侵入弱电系统的过电压幅值将大幅降低,但仍可能超过系统设备的耐受极限。因此设置过电压限压装置,当系统电压过高的时保护器启动将超过的电压对地释放,保护设备安全。在现代高层建筑上部由于存在侧击雷,接地系统与附近防雷点实行等电位联接,雷击点可能距下级防雷器更近,下级防雷器保护水平低于上级防雷器,可能出现下级防雷器先于上级防雷器启动的现象,且由于下级防雷器通流容量小于上级防雷器,其可能被损坏而失去对设备的有效保护。因此,高层建筑电源防雷器应按从上至下逐级配置的原则,建筑物高层电源配电箱应配置大容量、低残压防雷器;中低层电源配电箱、弱电系统机房可配置中容量、低残压防雷器;底层电源母线应配置大容量防雷器。

三、结束语

现代建筑物防雷技术是全方位防护,重点是将建筑物防雷构成一个系统工程,根据雷击电磁环境特点,合理采取接地、屏蔽、等电位联接、过电压保护、隔离、合理布线等综合措施防护。

参考文献

[1] 曾斌,田峻.智能建筑工程[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2]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建筑防雷设施安装 [M].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出版,2002.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线;综合技术;探讨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物所配备的生产、生活设施的种类和功能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使建筑工程不断在完善,向着大型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建筑工程的管线主要是由水、电力、燃气和热力管线组成的。建筑工程中的不同的管线是由不同的单位进行规划、设计以及施工。各个管线只有进行综合的调节下,才能够使得建筑工程向着顺利的方向发展。为了能够使得建筑工程的进程能够正常进行下去,这就要求做好管线综合的工作。

2.管线综合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意义

2.1管线综合技术可以保证建筑工程各个阶段具有科学的指导方法,并且能够对各个单位的管线工作进行科学的指导。

2.2管线综合技术可以将建筑工程的单项工作综合的协调起来,从而能够很好的指导建筑工程的整体建设,并且能够使得建筑工程顺利开展。

2.3管线综合技术,能够使得建筑工程充分利用地上、地面和地下等的各种空间,从而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效益。

2.4管线综合技术使得建筑工程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从而可以使得建筑工程的各项工作有了一个可靠的保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3.建筑管线综合工作的具体划分

3.1建筑管线综合工作的规划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管线综合工作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对建筑管线综合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使得建筑工程的各个系统能够协调发展。在对建筑管线综合工作进行规划的时候,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有关人员要确定各种工程管线的干管走向。第二,对各种工程管线分布的合理性进行恰当的分析。第三,对建筑工程的主干管和有条件的工程主干管要定一个具体的位置,相反对于一些一般的工程管线不需要一个确定的具体的位置。第四,有关人员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及时发现建筑工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且要快速的调整布局,从而使得各个工程的管线排列有序。第五,建筑工程的相关负责人对各个工程管线的规划要提出相关的建议,从而使得建筑工程的各个工程管线能够协调发展。建筑工程在对管线综合工作进行规划的时候,要编制工程管线的规划书,从而使得建筑工程的各个工程管线的施工有一个可靠的基础。

3.2建筑管线综合工作的设计

在建筑工程中,首先要对建筑管线综合工作进行一个初步的设计,即要确定各个工程管线具体的平面位置、检查各个工程有无冲突和矛盾。其次要对施工图进行检查和调整,从而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4.管线综合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具体步骤

4.1在建筑工程中,进行统一的标注

在建筑工程中,管线综合技术要充分考虑水管的外径尺寸,分管的厚度,桥架的厚度,对风管和空调水管的保温的厚度,并且要对他们进行统一的标准,从而使得管线综合技术更加具有标准性。

4.2对相关部位的建筑结构尺寸进行采集

在建筑工程中,管线综合图要弄清楚梁板的部位以及柱的建筑结构尺寸,从而可以保证层高、板厚、垫层厚度、梁柱的具置,这样可以减少没有必要的误差,从而保证了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

4.3编制管线综合规划的综合成果

在建筑工程中,管线综合的平面图和管线道路标准横断面图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使得建筑管线综合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严格按照有关的规定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管线综合的平面图和管线道路标准横断截面图,这样可以控制建筑物之间的平面位置。

4.4确定管线之间的竖向综合

在建筑工程中,为了使得建筑管线综合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这就要求管线之间要进行协调,并且要根据管线综合原则充分考虑各个工程管线之间的矛盾,并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使得各个管线之间能够顺利进行。在建筑工程中,合理的处理好管线之间的竖向关系,从而使得管线综合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

5.管线综合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需要注意的问题

5.1在管线综合技术中要尽可能的减少改动

管线综合主要是指在建筑结构中能够最大的运用内部的空间,并且能够合理运用空间,从而进行合理的布局。在进行管线综合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减少改动,只对一些非动不可的管线进行调整。

5.2在管线综合技术中要保持功能的不变

在对管线进行调整的时候,必须要坚持原设计的功能不变,比如:有坡度的水管坡度不变,这样做可以方便管路的放水。

5.3在管线综合技术中要不改变原有的设计

在管线综合技术中,要保持原有的设计,从而可以使得管线工作的顺利进行。

5.4要全面考虑影响管线综合技术的因素

在建筑管线工作中,为了保证管线综合技术的发展,就要充分考虑影响管线综合的因素。要充分考虑到保温层的厚度、各个管线之间是否协调等因素。

6、结束语

建筑管线综合工作不仅仅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而且也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工作。建筑管线综合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能够顺利进行。为了能够推动建筑工程按照原有的计划顺利进行,这就要求管线施工的各个单位之间要相互协调和配合,使得各个管线能够协调发展。建筑管线综合工作具有施工难度大、设计内容较复杂,这就要求建筑工程有关负责人员要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从而可以确保建筑工程的进度。

参考文献:

[1]夏明时.建筑综合管线的布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7):23-24.

[2]李胜文.浅谈建筑管线工程的综合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 (23):11-12.

[3]刘纪才. 建筑管线支吊架的产业化发展[J].建筑施工,2013,2(2):45-46.

[4]卢贵修.高层建筑管线安装监理实践与体会[J].河南建材,2010,3(2):33-34.

作者简介: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字】现代建筑技术 仿古建筑应用讨论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仿古建筑的含义

对于何谓仿古建筑,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仿古建筑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仿古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取一定的措施达到本质效果。目前,很多人觉得有些传统建筑的形象表现在新建筑上,就认为是仿古建筑。到底怎样的建筑才算是仿古建筑,我们有必要对其作一个定性说明。

(1)建筑单体须存在传统三段式构图,即台基、屋身、屋顶,并且主体建筑的屋顶为传统形式。

(2)三段式立面比例须接近传统建筑比例。

(3)立面外观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传统建筑结构及装饰风格,或有木隔扇门窗、或有斗棋挑檐、或有雀替挂落、或有彩画灰塑等。以上三条缺一不可,方为仿古建筑。我们不可将带有一点传统色彩的新建筑,或在传统建筑风格上创新的建筑称为仿古建筑。

二、仿古建筑中数字化设计技术

1、数字化设计技术的方法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只需输入房屋构件、门窗、家具等物体的尺寸大小、形状以及它们的材料属性,计算机便可快速地将这些物体形象真实地体现出来。计算机辅助仿古建筑的设计工作,分三步:第一步:方案构思。从无到有,用设计软件将设计者的构思表现在电脑屏幕上,设计者可在三维空间中直接对诸如轴网、墙体、门窗、天花、地面等建筑元素及室外景观等设施进行操作,将其按照你的意愿“布局”到需要的空间位置去,成为一个三维宅间模型;第二步:色彩表现。首先使用照相的办法对其取景,然后给不同的元素赋予相应的材质纹理,再加上现实中应有的光源、背景及光影处理效果等,即可得到栩栩如生的渲染效果。也可用图形编辑软件,如Photoshop等软件进一步做配景编辑处理。此时如果想更完美的表达设计构思与效果,可采用动画的形式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观察效果;第三步:施工图。方案确定以后,设计软件会按照设计的要求自动生成所需的图纸,并进行尺寸标注、房间功能说明及图片说明等,最终产生一套完整的施工图,并将信息材料存储于硬盘内,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输出。

2、应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有关建筑设计的信息空前膨胀,传统的设计方法已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设计师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关系是一种共同去创造的朋友关系。首先是设计师要有深厚的知识积淀和创作灵感,而后才是运用工具和技巧去实现的问题;灵感表达是否充分,取决于设计师对绘图及制作技巧的运用是否成熟。设计师在接受设计任务之后,首先就必须想出许多方法去完成设计,运用计算机只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解决方法,不能认为计算机是万能的,因为掌握计算机技术与设计师的设计能力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计算机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思维范围,有助于设计师对绘图及设计制作技巧的运用,充分表达灵感,用计算机代替绘图笔无疑是设计工具的一场革命,从而给传统的设计观念带来强烈而又持久的影响。作为新兴的生产工具,已为现代仿古建筑设计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它既可使设计周期缩短,又可模拟设计出手工不能达到的空间环境效果;它既有手工无法比拟的绘图动画功能,又能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仿古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

三、古建筑的施工工艺

1、框架结构

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按古建筑形制,一般可采用框架结构、举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及钢筋混凝土与砖混合结构等。利用钢筋混凝土的刚性节点代替木结构的各式隼卯结构。能获得较大的刚度、强度和整体性。提高了其承载力与抗震性能。

面层处理上混凝土梁、柱可采用仿木纹装饰,但大空间建筑的混凝土柱一般较为粗大,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外观比例,可采用木质假柱外装饰的方法,使得建筑整体感觉较为秀丽匀称.细节上也较为耐看。

2、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的优点是造价便宜,但建筑平面布局较框架结构有较大的限制,适用开间、进深、层高均不太大的小型建筑。

古建的韵味体现在细节的处理,现代技术可以为仿古建筑提供较为理想的空间构架,在现代结构的支撑下,很多原来起承重作用的构配件可以转化为装饰的符号,所以设计师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去追求更为理想的尺度效果。

3、木结构

(1)柱

古代木构基础一般用砖或石叠砌,木柱下一般设有石柱础。而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都是钢筋混凝土柱础。柱与基础整浇刚性连接:按古建筑柱底靠地面处塞人石柱础。则会使柱底变成绞支座,破坏钢筋混凝土的整体性,对抗震不利。

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柱时,为保证柱的连贯性,一般对石柱础的处理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柱整体现浇,完工后再在柱利用仿柱础石材,以两半圆环的形式拼接,接缝处用石头胶水粘结并打磨(见图1)。

第二种方法是柱础石凿出比柱直径小50 mm左右的圆洞。将柱浇到平地面位置附近(一般低50 mm处),将加工好的柱础穿过柱纵筋固定好,并裹塑料膜,这样保护了柱钢筋上下贯通,而且不破坏柱的整体性(见图2)。

(2)梁

木结构建筑竖向构件一般较纤细,水平构件较大,尤其是枋的断面薄而高。用钢筋混凝土仿制时,考虑到扎钢筋的尺寸后,表面不宜按常规粉刷,应采用清水模捣制,对模板制作工艺要求较高.构件拆模后采取修整打磨并刮腻子灰处理。对梁、枋、檩等水平构件,如宽度大于等于100 mm可采用普通双筋梁.宽度小于100 mm时可采取单筋梁。对于非矩形梁可采取加配构造筋处理。而对于外形有弧度变化的月梁等,则可用原木材或石膏模做成阴模浇筑,也可用土或砂做模在地面浇筑.留预埋钢板焊接拼装。当然也可将梁浇成接近矩形.再通过粉灰或包贴木板材做成弧形。

(3)楼板、屋面

对于采用混凝土结构的楼板、屋面板。可按常规钢筋混凝土采用肋梁式平板结构。而要求做露明屋架的部分,宜采用木结构屋架.如采用混凝土应按仿木构件制作。混凝土可采用装配整体式的叠合梁板形式,尤其是檐椽部分适宜采用此方式。更简单的办法是采用平板式结构,用膨胀螺栓固定木制椽条或梁、枋。屋顶折板面在整体形成一定弧度时,不必按古建筑采用麻刀石膏,而改用掺粉煤灰、膨胀珍珠岩等强度较好的轻骨料混凝土整形,挂琉璃瓦或筒板瓦也改用混合砂浆粘结。

(4)构件连接部位

在古建筑屋顶部分的梁架,有露明造与非露明造2种,凡露明造(即彻上明造)的,梁架檩木要细加工,并且根据仿古年代做油饰彩绘。非露明造的,做藻井天花,天花以上梁架檩木以粗做,并且不做油饰彩绘。在现代混凝土仿古建筑施工中,如果是露明造者,必须按古建形制,仿做出梁架;檩木及椽子望板,施工难度比较大。如果是非露明造,则上部梁架檩木的设计就可以大大简化,并且可以采取能满足结构要求的各种构造形式。

(5)表面装饰

混凝土枋木结构的表面肯定是要刷油漆的。其主要目的是装饰而不是保护,但是混凝土上刷油漆特别要注意其施工工艺,应在混凝土梁、柱上蒙上粗麻布,再做底灰,然后做油漆,类似于古代彩画“批麻捉灰”的工艺,否则,混凝土上的油漆容易大片地剥落。

【参考文献】

[1]陈永明. 木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组合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施工技术2010,39(10)

[2]李舜.王家民. 谈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艺术语言[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9,35(14)

[3]刘卉. 仿古建筑坡屋面设计探讨[期刊论文]-上海建设科技2009(2)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BIM;建筑;功能;应用

BIM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建筑施工信息,进而建立数据库,最终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BIM技术构建的是三维模型,来辅助深化施工设计,以及为钢结构施工提供辅助作用,可以提高施工的质量与效率。随着BIM技术广泛应用,我国也提出了BIM技术应用的标准,进而规范BIM技术的应用。

1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的主要功能

1.1 三维渲染

BIM技术在建筑是施工中应用,主要是通过建模的形式,其常用功能是三维渲染,利用此功能能够使建筑模型从视觉上达到逼真的效果,能够用三维图像的形式,将建筑工程施工图纸,真实地展现出来,设计人员则可以看到现场布置的情况,进而合理地制定施工方案,同时还可以实现不同建筑施工方案对比,进而选择出最佳的建筑施工方案,在完成建模后,还可以使用三维渲染,进而提高BIM建模的准确度与精度,能够提高建筑工程方案中标的概率。

1.2 快速算量功能

建筑施工企业在设置BIM数据信息库时,使用6D数据信息库,可以实现数据快速计算,进而提高建筑项目预算的准确度,并且可以提高施工效率。施工单位应用BIM建模,可以有效地调控施工,进而科学的控制施工进度,达到控制施工成本的目的,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数据信息整合工作是难点工作,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而应用BIM建模则能够实现精细化施工管理,不仅可以降低资源消耗,还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程序

2.1 采集数据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BIM技术,需要构建建筑模型,而模型的构建则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设计人员需要深入到建筑施工现场去考察,搜集建筑施工中各项数据信息,并且要整合与交互建筑施工数据,再应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等,实现建筑数据信息储存,构建数据平台,最终实现数据保存以及验证,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以此确保施工设计的精准度。

2.2 调整系统结构

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BIM技术,建立的系统结构,其主要功能如下:监理建筑施工管理系统;建立建筑工程施工组织浏览表;构建3D模型。除此之外BIM模型,还需要具备数据信息查询功能。建筑工程施工模型的建立,需要施工企业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建筑施工进度控制管理系统,进而确保建筑施工实际进度,能够和建筑施工计划进度保持一致,动态化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进度。

2.3 细化应用流程

建筑施工BIM模型的建立,需要将建筑施工数据进行有效的分离,并且需要详细分析建筑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各项数据,进而实现系统化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BIM建模,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包括人力资源配置与施工工序等,该模型可以对比分析施工情况,根据建筑施工的具体情况,来协调建筑BIM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通过设置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权限,来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有效的利用建筑BIM模型,能够极大地提升建筑施工管理。

建筑施工BIM技术的应用,需要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为了提高BIM技术应用的效果,需要施工管理人员不断地学习进步,学习有关BIM建模的专业知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建筑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达到有效的管理建筑施工的目的。

3 BIM技术应用案例

3.1 工程概述

某工程目建筑施工的总面积为43.7万O,建筑高度为528m,共计115层,基础埋深为37.3m,主要用途为写字楼、观光等。建筑结构为巨型框架与型钢混凝土核心筒结合体系,总用钢量为12万t。该项工程的工期是比较紧,施工任务较重,总施工工期为36个月。该建筑施工技术要求较高,且施工过程中,施工设计多变,图纸量较大,施工空间相对狭小,因此需要考虑施工构件进场安排与规划。

3.2 钢结构三维模型构建

由于本施工项目的工程量大,且施工标准较高,因此使用二维施工图纸难以有效地避免交叉施工的影响,因此采取建立BIM模型的方法,以此将钢结构中构件尺寸与位置,以及土建与机电等专业,能够清晰在展现出来,进而模拟分析,由于施工场地空间狭小,堆料场规划受到极大的限制,利用BIM建立钢平台三维模型,明确的规划了行车与行人路线,并且合理的划分了堆场,经过专家论证,最终认定钢平台设计的标准与施工区域,能够符合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需求。利用BIM技术,将现有的模型合并后,开展碰撞检查,进而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并对其进行有效的修改,避免了交叉作业情况的出现是,极大程度上缩短了施工工期。

3.3 BIM组织架构

建筑工程管理组织架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确保其施工的良好性,进而达到BIM施工的要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基于实际情况,构建了施工组织架构,BIM总负责人为项目工程管理总管理者,主要负责指导团队工作,同时还下设一名BIM协调负责人,架构主要由信息维护、施工进度与节点管理、模型整合协调、BIM深化设计等系统构成。本次建筑BIM深化设计,主要利用三维参数化模型,做可视性分析,及时发现了钢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避免了返工造成的不必要损失。通过进度与节点管理,进行建筑模拟施工,确保了建筑施工进度。信息维护作为BIM技术的后期维护管理,在BIM模型中,能够及时查询施工信息,为工程施工验收与物业维护提供便利。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BIM技术,构建三维参数模型,发挥其空间测量功能优势,以此来控制建筑施工进度,BIM模型能够及时发现交叉施工问题,且能够为建筑施工验收工作,提供便利性与使用性,能够有效地控制异型构件进场的质量,进而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效率,极大程度上节约了施工成本上,为建筑施工企业谋取更多的盈利空间。

参考文献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9篇

现代建筑的特点是高层建筑很多,而剪力墙发挥很大的作用,具有较好的抗震性。一般来说,剪力墙结构是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能承担各类荷载引起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力,这种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是一个完全由剪力墙抵抗水平荷载的结构,可作为设备井的墙体,也可作为电梯井、楼梯问的墙体或房间的内隔墙。由于其平面内刚度和强度都很大,非常适用于35层以下需设支撑的建筑,同时又可以承担重力荷载。

高层剪力墙结构体系建筑中,剪力墙常需开有排列整齐洞口。其受力特点、内力分布情况和变形状态与其所开的洞口大小和数量有直接的关系。在近似计算中分为整体墙、小开口整体墙、联肢墙和壁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优点:(1)刚度大。因而侧移小,非结构构件破损小,断水、断电、火灾等次生灾害小,维构次生内力如N—A效应等几何非线性问题小,弹塑性稳定性问题不突出。(2)抗扭刚度大。只要布置得当,整体及层问扭转小。(3)以弯曲变形为主,延性可满足抗震设计要求。如采取适当措施如“人工塑性铰”,延性还可提高。(4)截面大,抗剪强度高。(5)在受荷全过程中,性能变化小。

2.钢结构建筑分析

现根据空间组成和规模大小初步形成了几种类型,包括低层轻钢结构、多层纯钢结构和多高层钢混结构等。总得来说,钢结构建筑有许多优良的特性。有很好的的抗震、抗风性能。钢结构整体刚性好、强度高、重量轻、变形能力强,建筑物自重仅是砖混结构的1/5,抗震性能是砖混结构的2倍以上,并有很强大抗风性能,使生命财产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多层钢结构使施工速度快,建筑布局限制小。其结构都是由多层水平的楼盖和竖向的柱、墙等组成。楼盖主要承受竖向荷载,而竖向的柱、墙等构件因为建筑高度的变化,其组成方式及受力变形特性一结构体系也有明显的变化。框架、剪力墙及筒体是结构中抵抗竖向及水平荷载的基本单元,由它们及其变体组成了各种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体系、框架一支撑结构体系、框架一剪力墙体系、框架一筒体结构体系、交错析架结构体系等。

(1)纯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因为其空间灵活性较大,很早就被应用在住宅中。它可以组成大开间,充分满足建筑布置上的要求。钢材强度高刚度大,当采用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同的开间和进深时,梁柱的截面将减小一半左右,增加了房间的使用面积和净空,当二者截面积相同时,钢框架的跨度增加很多,扩大房间的采光面积。

(2)框架-剪力墙该体系是以框架体系为基础沿其柱网的几个主轴方向,通常是沿建筑平面的纵向、横向或斜向,在框架间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在框架间设置的剪力墙,可以是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也可以是带竖缝钢筋混凝土墙板。在平面位置上,剪力墙的布置应尽量符合“分散、均匀、对称、靠边”四准则。

(3)框架支撑结构框架支撑体系在钢结构住宅中应用比较多。由于住宅结构中横向刚度一般不容易满足抗侧移,因此需要加设支撑,规范建议在两个方向采用同样的结构体系,因此纵向一般要加设支撑,实际工程中由于在纵向加支撑使得建筑的布置不方便,因此也有不加设纵向支撑,只在横向加支撑。

3.现代抗震性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3.1基本概念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结构抗震能力评价的新方法,是实现基于性能、位移抗震设计方法的关键之一,其主要用于已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以及新建结构设计方案的抗侧能力分析。它既能够对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设计进行校核,也能够确定结构在罕遇地震下潜在的破坏机制,找到最先破坏的薄弱环节,从而使设计者仅对局部薄弱环节进行修复和加强;对于多遇地震的计算,可以与弹性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看总侧移、层间位移角和各杆件是否满足弹性极限要求;对于罕遇地震的计算,可以检验总侧移、层间位移角和各个杆件是否超过弹塑性极限状态,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

3.2分析方法

弹塑性变形分析,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主要是指Pushover方法。各种pushover分析法的步骤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基本步骤相同:

(1)确定各个构件的单元初始刚度矩阵或者根据前一步力一变形关系确定的单元弹塑性刚度矩阵,然后确定结构总刚度矩阵K;(2)根据第一步所确定的结构总刚度矩阵计算由竖向荷载作用产生的各个构件初始内力和变形;(3)选取水平加载模式,单调增加水平加载力的大小,求取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组合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4)根据构件的内力和变形确定构件的物理参数是否被修改,若无构件物理参数被修改,转入(3)循环,若有构件物理参数被修改,记录结构底部剪力和结构代表变形,转入(1)循环;(5)当结构达到目标位移,构件达到极限弯矩(或剪力)或者结构形成独立的机构,终止计算过程。无论是在结构构件层面还是从结构整体层面它都能对其抗震性能做出很好的预测。

3.3ETABS计算机分析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筑技术; 建筑结构; 建筑设备; 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to design a perfect architectural, the prerequisite and basi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however, achievement perfect buildings of the powerful guarante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cluded in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two have close relation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inevitable conflict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should b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and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building technology of Suggestions.

Keywords: building technology; Building structure; Building equipm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构造、力学、材料、电气、给排水、暖通、施工、维修、生态、环境及可持续性建筑等,是建成一幢建筑物的前提和基础。建筑设计则包括很多方面知识,包括从整体规划,建筑外观设计,建筑内部设计到施工工艺,结构设计等。例如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人工挖土工艺,机械挖土工艺等。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建筑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缺乏了建筑技术,再好的建筑设计也无法发挥实际作用。缺乏了建筑设计,再优秀的建筑技术也无处可施展。

正如奈尔维所说:“建筑师主要的和真正的职责,是把各种不同的因素都表现出来,并且协调各种专业,共同建成现代化的建筑。”建筑者师是建筑设计的主体,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建设具体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存在或也许会发生的问题,作好整体的设想,并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用图纸和文件的形式表达出来,是建筑物整体形象的设计者。一幢建筑的出炉,是各种建筑技术运用的结晶,也是建筑师协调各种技术类型进行整合设计的结果。现代建筑设计包含在建筑技术里,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同时又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

一、关于建筑结构技术

建筑结构是指建筑物的结构形象,是建筑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建筑物风格特色的重要体现。建筑结构设计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也影响着建筑物的经济、使用、美观、安全等多方面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实用可靠和安全效果,建筑者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充分注意技术要点和规范。

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历程缓慢而悠长,人类的建筑物从利用天然洞穴、树技开始搭建建筑,到利用石块的砌筑、砖块的烧制进行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混凝土在建筑结构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是在与钢材相结合形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之后,建筑师可以加入个人想象,设计出任意形状的建筑物,成就伟大的建筑奇观。随着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人类建筑史上又添注了新的成就。但是,摩天大楼等高层建筑物的建造、使用和维护一则凝聚了人类优秀的建筑技术智慧结晶,二则还凝聚了人类空前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构想思路。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具有矛盾,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楼于2001年9月11日的倒塌,正是对建筑事业的警告和打击。

二、关于建筑通风技术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每一栋建筑物中的建筑设备工程都在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确保建筑的舒适和安全。现代建筑设备含量逐渐增大,技术要求越来越多,且要求专业之间的配合度紧密,给建筑设计师的建筑设计带来了不少挑战和压力。在进行建筑空间造型时,建筑师要充分考虑各设备的安置情况和安置效果,除了尽量将设备隐藏起来外,还要对设备的出口、管道处理效果等进行有效设计。

制冷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使得人们可以在温度较高的外部环境下坐在舒适的冷气房中工作、学习和生活。当然,随着玻璃作为建筑物的墙面的构想出炉,为了保持玻璃纯净,建筑师们又创造了另一个设想天地,即依靠室内空气制冷或制热系统进行空气调节,形成一种新型的通风技术。正是新型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的保证实施才使得一幢幢舒适优雅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在世界各地都有它的身影。

但是,这种建筑设计却也有不可发挥作用的时候。2003年SARS在世界流行起来,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其传播路径使得人们再也不敢使用空调等通风设备,坐在炎热的室内也是无计可施。因此,通风技术的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方便,但由于长期使用形成的依赖心理,使得人类在遇到较大灾难时表现出的只是更多的无可奈何。物极必反,超强的建筑技术要与自然和谐统一,不能一味地追求改造自然和形体立面效果。

三、关于建筑设计评价

现代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追求感性的构思,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现代建筑设计还需要理性硬性技术的融合。这就产生了一种矛盾,即建筑设计和结构、设备等专业协调的矛盾。建筑设计强调美观,着重美学,而建筑结构设计还要强调具体适用,着重于力学。力学与美学相结合的课题不是现代提出来的,早已在古希腊、古罗马就已出现。因此在现代建筑中,各种类型的结构设计与材料建筑技术不断发展体现出探索和无奈的局面。

另外,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某一幢建筑物的评价往往停留在其形象上,使得建筑师在形象设计上花颇多功夫,在建筑技术可行性上较少照佛,而是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结构、设备的专业技术人员。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不懂技术和不考虑技术的建筑师设计出的建筑模型给专业技术人员造成了困难或设计时被传统技术牵着鼻子走,其创作无法体现新意。但是,随着现代建筑的功能要求越来越多,建筑的设计越来越复杂,对建筑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建筑师的要求越在不断增强。无论在哪一个建筑设计中,运用的建筑技术夜已经渐渐成为评价一个建筑的主要标准之一。

四、关于建筑材料技术

古埃及、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建筑技术让人叹为观止,谱写了建筑史上的辉煌历史。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的代表——“清明上河图”中的东京汴京城的建筑景观也引起了无数建筑师的考证和研究,给人们留下了无数想象和神秘感。但是,众所周知,古代的木结构由于材料的局限性,很难持久。现代建筑中,天然建筑材料仍然给人以无数美感和自然清新的感觉,但是为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宜过多使用。这一矛盾仍然需要建筑师合理协调自然材料和建筑设计的矛盾,也促使了人们加紧对人工合成材料的探索和研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是相互依托、相互矛盾的,如果现代建筑技术中缺少了建筑设计,就会使整个建筑物缺少其独有的色彩,但是,如果过分要求建筑设计,又会使现代建筑技术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想要避免现代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就应该使两者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国现代建筑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徐志恒. 浅谈现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的矛盾[J]. 现代经济信息, 2009,(15)

[2] 秦石. 钢结构住宅建筑的发展[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4,(02)

[3] 冯清林. 钢结构住宅建筑的发展[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07)

[4] 王光璀. 国际建筑技术设备与制品展览会在京举行[J]. 化学建材, 1985,(02)

[5] 庄少庞. 整合建筑技术的建筑设计教学组织探索[J]. 价值工程, 2011,(22)

上一篇:公路交通管理范文 下一篇:启发性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