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31 11:56:39

现代建筑技术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技术;发展方向;

一、引言

建筑技术的发展向来都是基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背景,以及地域的风俗文化、气候特点等因素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建筑技术发展迅速,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解决我国日益增多的人口,并不断适应人们提出的高质量生活水平要求提供了可能。本文将主要从仿生技术、生态技术、高新材料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角度出发,介绍了分析这些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然后进一步总结出我国建筑技术发展的总体方向,对于促进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理论在我国建筑技术中的应用

建筑技术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起来。近年来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进步,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迅速,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理论在我国建筑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比如仿生技术、生态技术、高新材料以及计算机技术等。

(一)仿生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仿生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仿生技术在生物学和工程技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是通过分析一些生物过程和结构,总结出生物学基本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科学的应用到工程技术当中去,对于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优化、创新工程技术设计等提供了帮助。建筑物是人类居住的主要环境,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建筑环境应该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达到一种有机共生的状态。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广大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的将仿生技术应用、融合到建筑技术当中去,比如建筑造型仿生技术(如国家体育馆“鸟巢”)、建筑功能仿生技术(如德国不莱梅高层公寓)、建筑结构仿生技术(如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美国馆)、建筑材料仿生技术(比如轻质高强的泡沫蜂窝材料:泡沫混凝土、泡沫玻璃、泡沫塑料等)。

建筑仿生学技术目前在国美外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应用与研究领域,因此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设计、研究理念的创新,建筑仿生学技术在建筑技术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多。

(二)生态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生态技术主要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周边环境和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现阶段急需寻找一些可再生资源,因此太阳能、风能、水力资源等绿色环保能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起来。太阳能建筑是生态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一个很好的实例,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监控建筑物内部的供电、供热以及供暖情况来条件太阳能面板的角度,从而实现建筑物内部湿度、温度的有效控制,降低水电等能源的消耗。此外还有防噪声建筑,可降温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等。这些生态技术的运用,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还有效的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生态技术是人类反思传统技术后进行的一种新的技术选择,代表了未来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进入21 世纪以来,人们对于未来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生态技术是基于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而兴起的一项技术,必将成为未来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而且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对于美化建筑外观、保证建筑安全、优化建筑内部环境,进而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智能化建筑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成功运用,随着现代建筑功能要求的复杂化,传统的建筑型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类的生活需求,因为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办公楼、智能化图书馆、智能化商场等现代智能建筑应运而生。这些只能建筑多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调节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环境,或是满足建筑内办公、购物等特殊要求。比如巴黎的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该建筑内部装置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并在外幕墙上设置了仿相机采光孔,能够自由调节建筑内部光线的强弱,同时建筑内部还装备了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从而为办公人员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办公环境。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近年来发作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通过与仿生技术、生态技术的结合运用,能够有效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极大的促进了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

(四)高新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材料科学的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现在建筑技术的发展,通过在建筑工程中应用高新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还可以节约工程成本。目前应用的比较多的自修复混凝土,就是在混凝土中掺加树枝纤维材料,可以在建筑结构出现裂缝时,流溢出来的树脂会自动封闭并及时将裂缝粘结住,从而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强度和安全。此外还有光纤混凝土、有机结构构件、新型防水保温材料等,这些新型材料的应用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提高了建筑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因此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三、我国现代建筑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

通过对以上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发现,我国现在建筑工程技术总体向着现代化和舒适化的方向发展的。

(一)建筑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现代建筑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服务功能的现代化,另一个就是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其中服务功能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建筑内部通信功能的多样化,以及供排水系统质量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建筑使用的便捷性,并优化建筑内外的环境。

(二)建筑技术的舒适化发展

现代建筑技术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就是提高了建筑物居住的舒适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代建筑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了舒适度的要求,更多的引进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来保证建筑物的温度、湿度、光线、空气质量、色彩以及无障碍特性等要求。

四、结束语

建筑技术是一项由建筑力学、材料科学、建筑设计、工程技术等多个技术学科组成的综合技术体系,其中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将带动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将会不断提高,因此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要不断的研究和创新,善于学习国内外各种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勇于探索和提高更加节能环保的建筑技术,为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夏海燕,夏利民. 现代建筑技术发展浅析. 河南建材,2011,5:145-146

[2]李璞. 论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3):49-50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字】建筑工程;防火技术;问题;分析

一、建筑防火技术发展现状

建筑防火技术,即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关于增加建筑防火能力的施工技术。主要包括:耐火等级、防火间距、装修材料、防火区域划分、排烟系统、安全疏散、火灾的自动报警、消防栓的配置、自动喷水装置、其他灭火装置等等。现行的国家建筑安全规范对以上这些方面的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严格的按照规定实施建筑施工对于防止和减少火灾的发生,以及火灾发生之后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都有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防火技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建筑防火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现代建筑由于大多属于高层建筑,所以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大面积的蔓延。这就对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建筑物如果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耐火等级,就会使得建筑物在火灾中可以承受一定时间的火势,不会在短时间内倒塌或者将火势蔓延的更大,为后续的救援灭火争取宝贵的时间。但是提高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存在着很高的成本问题,现在建筑为了提高耐火等级一般都是采取涂刷耐火涂料的做法。由于耐火涂料成本较高,一旦建筑面积较大,耐火涂料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建筑物的防火分隔

现代防火技术,要求将建筑物内部进行防火分隔,目的是为了在火灾发生之后将火灾控制在一定的区域之内,防止火势的蔓延,减少火灾的损失。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往往都是在建筑物的内部设置防火卷帘等物品,一旦发生火灾,将防火卷帘放下,起到阻隔火势蔓延的目的。但是在使用过程当中,由于防火卷帘占用一定的空间,并且成本较高,所以在许多建筑施工过程中,都忽视了防火卷帘的作用,不能有效地配置防火卷帘。同时,如果配置了防火卷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筑物内部的模式,造成了内部建筑模式的单一化。现代建筑技术讲究的是空间性和通透性,而传统的防火分隔将建筑物内部分隔成一个个独立的防火小单元,与现代建筑风格的发展相悖。

(三)安全疏散

由于现代建筑内部设计较为复杂,所以对安全疏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紧急情况下,要求建筑物有足够的设施来疏导建筑物内部人员进行安全疏散,并且能够保证消防人员安全进入建筑物内部。但是由于许多建筑物在设计时为了留有更多的使用建筑面积,一再压缩安全疏散的空间和设施,使得现代建筑的安全疏散存在很大的隐患。许多建筑物的楼梯间设置不够合理,一旦发生火灾,这些疏散门往往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楼梯间的防火门安置不够到位,火灾发生时,不能有效地阻隔烟气的扩散,使得烟气迅速向上蔓延。许多建筑的安全疏散空间都被占用,或者挪作他用,一旦发生火灾,不但不能有效地进行人员的疏散,还有可能加速火势的蔓延趋势。

(四)消防设施

现代建筑中,消防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现代建筑技术要求建筑物内部设置主动消防设施,比如说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烟雾报警器、自动喷水系统等等。这些消防设施可以在发生火灾的初期起到一定的预警和灭火作用。现代建筑内部已经普遍配置了室内消火栓等等,一旦发生火灾,可以使用消火栓或者灭火器等消防器材进行灭火。但是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因为降低施工成本或者增加建筑使用面积,而忽视了对消防器材的安装。许多建筑内部的消火栓水压不不达标,或者配置的灭火器数量不够等等,更有的消火栓由于长期缺乏保养,甚至不能使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烟雾报警器、自动喷水系统等等都是在火灾的早期提供预警或者早期灭火的设备,对于预防火灾或者在火灾发生时及时的控制火势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这些产品都属于智能化的高科技产品,使用起来费用高、系统较为复杂,造价昂贵,许多建筑商为了降低建筑成本,往往都不会安装这些设备。

三、如何在建筑施工中有效地利用防火技术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来,当代建筑设计对于防火的要求还是挺高的,有防火墙、防火涂料、防火卷帘等建筑措施,又有烟雾报警器、火灾自动报警技术、自动喷水系统等主动防火灭火技术,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防火技术的在建筑施工中应用不够广泛。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措施来解决。

(一)做好防火设计

在建筑设计初期,就要将防火作为设计的一大课题融入到整个建筑的设计当中,要充分的运用当前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并且将防火技术融入其中,把好防火设计的源头,将防火融入到建筑、结构、电气、给水、排水等多个方面中去。明确防火在建筑设计阶段的重要性,使得整个建筑在设计初期就能够将防火理念融入其中。

(二)增加防火、耐火材料的使用率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建筑物使用的建筑材料的耐火等级决定的。最重要的是建筑物的墙柱、外表、装饰物等。如果建筑物的这些重要部分都能够使用耐火程度较高的防火材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建筑物在火灾发生后的耐火程度。尽量的将火灾的蔓延程度降低到最小,并且为后续的救援争取宝贵的时间。

(三)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注重建筑的构造方式

建筑物的构造方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物的耐火程度。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承重墙以及承重柱必须是耐火极限为三小时的非燃烧体,并且对于建筑物的梁必须是耐火极限为两小时的非燃烧体,还需要三厘米以上的钢筋保护层。在建筑的内部施工及外墙的覆盖过程中,要尽量的减少可燃材料的使用,以降低发生火灾的概率。

(四)重视防火通道和防火分隔

防火通道和防火分隔是要在建筑的设计初期就要体现出来的,并且针对实际生活中防火通道和防火分隔并不能有效地被使用的局面,要充分的重视防火通道和防火分隔的作用。对于防火通道,必须要满足疏散、应急照明、指示等要求,并且防火通道不能被堵塞。而对于防火分隔,要充分地重视防火卷帘等相关的器材的使用。

(五)广泛的使用智能消防设施

虽然在建筑过程中,烟雾报警器、自动喷水系统等消防设施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成本,但是一旦发生火灾,这些设备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和报警,能够及时有效地把火势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尽量的多采用这些智能消防设施。

四、总结:

现代建筑对防火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充分地重视新技术的利用,并且积极主动的在建筑过程中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建筑的防火中去,为提高建筑的防火效能做出有效地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伟轩.对现代建筑防火设计发展动态的几点思考[J].安全,2008,(06):57-60.

[2]陈猛.浅谈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J].科技资讯,2009,(09):74.

[3]户芳玲.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措施探析[J]陕西建筑,2011,(08):25-26.

[4]郭志新,杨利剑,翟红伟.浅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防雷技术;防雷装置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推进了现代建筑向集成化、智能化发展的进程。智能建筑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广,基于微电子技术的弱电信息及控制系统中采用的电子设备也越来越多。由于建筑物内数据线和电源线分布较多,极易受到各种干扰,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而在众多干扰源中,雷电对系统的影响最为严重。因此,防雷技术对建筑物电子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数据的可靠传输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建筑物中建立安全可靠的防雷及防干扰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防雷技术基本原则

雷电灾害形式有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3种。雷电直接击中线路并经过电器设备入地的雷击过电流称为直击雷,其电压峰值可达几万伏甚至几百万伏,破坏性很强。由雷闪电流产生的强大电磁场变化与导体感应出的过电压、过电流形成的雷击称为感应雷。雷电波侵入是指由于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对雷电的传导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及设备安全。目前直击雷造成的灾害已明显减少,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造成的危害却有所增加。感应雷和脉冲电压侵入室内的各种微电子设备,干扰系统运行,甚至损坏设备。防雷,就是要组成疏导雷电泄放入地的一体化系统,以防止由直击雷或雷电的电磁脉冲对建筑物本身或其内部设备造成损害。雷电干扰源分为内部和外部,内部主要决定于装置的原理和质量,外部则主要由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决定。

目前,我国建筑物防雷系统执行《建筑物防雷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7-94(2000版),外部防雷系统由接闪器、立柱基础的钢筋网与钢屋架、屋面板钢筋等构成整体。内部防雷措施有屏蔽、接地、等电位联接、过电压保护、安全距离、合理布线等。

智能建筑防雷技术构成图

二、建筑物防雷技术

2.1防雷装置

防雷装置主要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接闪器位于防雷装置的顶部,其作用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部位把雷电引向自身,承接直击雷放电。接闪器是最基本的防雷措施,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防雷等级可选用避雷器、避雷带、避雷网等。引下线是避雷装置的中段连接部分,上接接闪器,下接接地装置。引下线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应满足机械强度、耐腐蚀和热稳定的要求,布设时应沿建筑物外墙敷设,并应避免弯曲,经最短途径接地。接地装置是指埋设在地下的接地电极与由该接地电极到设备之间的连接导线的总称,其作用是流泄雷电流和接地短路电流,通常利用建筑物柱子和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

2.2内部防雷措施

建筑物内部防雷措施主要有屏蔽、等电位联接、综合布线等。

2.2.1屏蔽

屏蔽的目的是防止雷电磁脉冲辐射对电子设备的影响。屏蔽的效果首先取决于初级屏蔽的衰减程度,其次取决于屏蔽层对于入射电磁波的反射损耗和吸收损耗程度。

屏蔽技术是通过利用金属网、管等导体把需要保护的对象包围起来,阻断脉冲电磁场从空间入侵的通道,阻挡和衰减施加在电子设备上的电磁干扰和过电压能量。主要方式分为建筑物屏蔽、设备屏蔽和线缆及管道屏蔽。实际中根据防雷分区和设备的要求实施全屏蔽、部分屏蔽、局部屏蔽或管线屏蔽,使雷击时的电磁场层层衰减。最安全可靠的设计方案是对建筑物外墙进行全屏蔽,构成笼式防雷,并将重要的微电子设备、机房等位置设置在整幢建筑物的中心部位或下部。

2.2.2等电位联接

建筑物的避雷系统在防止直击雷的同时引起一定的电磁场变化,将在相邻的导线上感应出雷电过电压,对电子设备可能造成损坏。建立等电位联接的目的是对电子设备与建筑物内各导电部分建立电位基本相等的电气联接,以减少各金属部件和系统之间的电位差。主要方法有:

①用导线或过电压保护器将处在需要防雷区间的防雷装置、电气设备、金属门窗、电梯导轨、电缆桥架、各种金属管线和弱电系统的金属器件相互联接起来,构成统一的导电系统,从而避免各接地线之间存在的电位差,以消除感应过电压的产生。

②建筑物结构的梁、板、柱基础内的钢筋焊接为统一的导电系统,接到综合共用接地装置上,形成等电位联接。

2.2.3综合布线

综合布线系统是指按标准结构化方式布置建筑物内各种系统的通信线路,包括网络系统、电话系统、监控系统、电源系统和照明系统等。综合布线系统由工作区、管理区、水平线、干线、设备间和建筑群六个子系统构成。

①设备间子系统:由设备间的电缆、连接器和有关支撑硬件组成。在网络、配线设备等场所,应在进入建筑物的各种线路、管道中设置等电位联接,在机柜处安装相适应的避雷器。

②管理区子系统:在设备间的配线区域内为连通各个子系统提供连接措施,由交连、互连配线架组成,应在机柜、接线箱等处安装相适应的避雷器。

③干线子系统:主要由设备间和楼层配线间之间的联接线缆组成,实现控制中心与各管理子系统间的连接,实际中应进行等电位联接。

④水平子系统:由连接管理子系统至工作区子系统的水平布线及信息插座组成,将用户工作区引至管理子系统。其通常设置在金属桥架或金属管道内,与综合接地系统相连形成信号线路的屏蔽层。

⑤建筑群子系统:由电缆、光缆和入楼处的电气保护设备等相关硬件组成,建筑群间应采用电缆沟的方式,确保金属桥架或金属管道与综合接地系统连接。3、过电压保护

通常情况下通过合理的接地、屏蔽等措施,侵入弱电系统的过电压幅值将大幅降低,但仍可能超过系统设备的耐受极限。因此设置过电压限压装置,当系统电压过高的时保护器启动将超过的电压对地释放,保护设备安全。在现代高层建筑上部由于存在侧击雷,接地系统与附近防雷点实行等电位联接,雷击点可能距下级防雷器更近,下级防雷器保护水平低于上级防雷器,可能出现下级防雷器先于上级防雷器启动的现象,且由于下级防雷器通流容量小于上级防雷器,其可能被损坏而失去对设备的有效保护。因此,高层建筑电源防雷器应按从上至下逐级配置的原则,建筑物高层电源配电箱应配置大容量、低残压防雷器;中低层电源配电箱、弱电系统机房可配置中容量、低残压防雷器;底层电源母线应配置大容量防雷器。

三、结束语

现代建筑物防雷技术是全方位防护,重点是将建筑物防雷构成一个系统工程,根据雷击电磁环境特点,合理采取接地、屏蔽、等电位联接、过电压保护、隔离、合理布线等综合措施防护。

参考文献

[1] 曾斌,田峻.智能建筑工程[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2]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建筑防雷设施安装 [M].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出版,2002.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BIM;建筑;功能;应用

BIM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建筑施工信息,进而建立数据库,最终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BIM技术构建的是三维模型,来辅助深化施工设计,以及为钢结构施工提供辅助作用,可以提高施工的质量与效率。随着BIM技术广泛应用,我国也提出了BIM技术应用的标准,进而规范BIM技术的应用。

1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的主要功能

1.1 三维渲染

BIM技术在建筑是施工中应用,主要是通过建模的形式,其常用功能是三维渲染,利用此功能能够使建筑模型从视觉上达到逼真的效果,能够用三维图像的形式,将建筑工程施工图纸,真实地展现出来,设计人员则可以看到现场布置的情况,进而合理地制定施工方案,同时还可以实现不同建筑施工方案对比,进而选择出最佳的建筑施工方案,在完成建模后,还可以使用三维渲染,进而提高BIM建模的准确度与精度,能够提高建筑工程方案中标的概率。

1.2 快速算量功能

建筑施工企业在设置BIM数据信息库时,使用6D数据信息库,可以实现数据快速计算,进而提高建筑项目预算的准确度,并且可以提高施工效率。施工单位应用BIM建模,可以有效地调控施工,进而科学的控制施工进度,达到控制施工成本的目的,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数据信息整合工作是难点工作,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而应用BIM建模则能够实现精细化施工管理,不仅可以降低资源消耗,还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程序

2.1 采集数据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BIM技术,需要构建建筑模型,而模型的构建则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设计人员需要深入到建筑施工现场去考察,搜集建筑施工中各项数据信息,并且要整合与交互建筑施工数据,再应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等,实现建筑数据信息储存,构建数据平台,最终实现数据保存以及验证,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以此确保施工设计的精准度。

2.2 调整系统结构

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BIM技术,建立的系统结构,其主要功能如下:监理建筑施工管理系统;建立建筑工程施工组织浏览表;构建3D模型。除此之外BIM模型,还需要具备数据信息查询功能。建筑工程施工模型的建立,需要施工企业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建筑施工进度控制管理系统,进而确保建筑施工实际进度,能够和建筑施工计划进度保持一致,动态化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进度。

2.3 细化应用流程

建筑施工BIM模型的建立,需要将建筑施工数据进行有效的分离,并且需要详细分析建筑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各项数据,进而实现系统化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BIM建模,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包括人力资源配置与施工工序等,该模型可以对比分析施工情况,根据建筑施工的具体情况,来协调建筑BIM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通过设置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权限,来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有效的利用建筑BIM模型,能够极大地提升建筑施工管理。

建筑施工BIM技术的应用,需要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为了提高BIM技术应用的效果,需要施工管理人员不断地学习进步,学习有关BIM建模的专业知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建筑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达到有效的管理建筑施工的目的。

3 BIM技术应用案例

3.1 工程概述

某工程目建筑施工的总面积为43.7万O,建筑高度为528m,共计115层,基础埋深为37.3m,主要用途为写字楼、观光等。建筑结构为巨型框架与型钢混凝土核心筒结合体系,总用钢量为12万t。该项工程的工期是比较紧,施工任务较重,总施工工期为36个月。该建筑施工技术要求较高,且施工过程中,施工设计多变,图纸量较大,施工空间相对狭小,因此需要考虑施工构件进场安排与规划。

3.2 钢结构三维模型构建

由于本施工项目的工程量大,且施工标准较高,因此使用二维施工图纸难以有效地避免交叉施工的影响,因此采取建立BIM模型的方法,以此将钢结构中构件尺寸与位置,以及土建与机电等专业,能够清晰在展现出来,进而模拟分析,由于施工场地空间狭小,堆料场规划受到极大的限制,利用BIM建立钢平台三维模型,明确的规划了行车与行人路线,并且合理的划分了堆场,经过专家论证,最终认定钢平台设计的标准与施工区域,能够符合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需求。利用BIM技术,将现有的模型合并后,开展碰撞检查,进而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并对其进行有效的修改,避免了交叉作业情况的出现是,极大程度上缩短了施工工期。

3.3 BIM组织架构

建筑工程管理组织架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确保其施工的良好性,进而达到BIM施工的要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基于实际情况,构建了施工组织架构,BIM总负责人为项目工程管理总管理者,主要负责指导团队工作,同时还下设一名BIM协调负责人,架构主要由信息维护、施工进度与节点管理、模型整合协调、BIM深化设计等系统构成。本次建筑BIM深化设计,主要利用三维参数化模型,做可视性分析,及时发现了钢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避免了返工造成的不必要损失。通过进度与节点管理,进行建筑模拟施工,确保了建筑施工进度。信息维护作为BIM技术的后期维护管理,在BIM模型中,能够及时查询施工信息,为工程施工验收与物业维护提供便利。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BIM技术,构建三维参数模型,发挥其空间测量功能优势,以此来控制建筑施工进度,BIM模型能够及时发现交叉施工问题,且能够为建筑施工验收工作,提供便利性与使用性,能够有效地控制异型构件进场的质量,进而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效率,极大程度上节约了施工成本上,为建筑施工企业谋取更多的盈利空间。

参考文献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5篇

现代建筑的特点是高层建筑很多,而剪力墙发挥很大的作用,具有较好的抗震性。一般来说,剪力墙结构是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能承担各类荷载引起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力,这种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是一个完全由剪力墙抵抗水平荷载的结构,可作为设备井的墙体,也可作为电梯井、楼梯问的墙体或房间的内隔墙。由于其平面内刚度和强度都很大,非常适用于35层以下需设支撑的建筑,同时又可以承担重力荷载。

高层剪力墙结构体系建筑中,剪力墙常需开有排列整齐洞口。其受力特点、内力分布情况和变形状态与其所开的洞口大小和数量有直接的关系。在近似计算中分为整体墙、小开口整体墙、联肢墙和壁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优点:(1)刚度大。因而侧移小,非结构构件破损小,断水、断电、火灾等次生灾害小,维构次生内力如N—A效应等几何非线性问题小,弹塑性稳定性问题不突出。(2)抗扭刚度大。只要布置得当,整体及层问扭转小。(3)以弯曲变形为主,延性可满足抗震设计要求。如采取适当措施如“人工塑性铰”,延性还可提高。(4)截面大,抗剪强度高。(5)在受荷全过程中,性能变化小。

2.钢结构建筑分析

现根据空间组成和规模大小初步形成了几种类型,包括低层轻钢结构、多层纯钢结构和多高层钢混结构等。总得来说,钢结构建筑有许多优良的特性。有很好的的抗震、抗风性能。钢结构整体刚性好、强度高、重量轻、变形能力强,建筑物自重仅是砖混结构的1/5,抗震性能是砖混结构的2倍以上,并有很强大抗风性能,使生命财产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多层钢结构使施工速度快,建筑布局限制小。其结构都是由多层水平的楼盖和竖向的柱、墙等组成。楼盖主要承受竖向荷载,而竖向的柱、墙等构件因为建筑高度的变化,其组成方式及受力变形特性一结构体系也有明显的变化。框架、剪力墙及筒体是结构中抵抗竖向及水平荷载的基本单元,由它们及其变体组成了各种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体系、框架一支撑结构体系、框架一剪力墙体系、框架一筒体结构体系、交错析架结构体系等。

(1)纯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因为其空间灵活性较大,很早就被应用在住宅中。它可以组成大开间,充分满足建筑布置上的要求。钢材强度高刚度大,当采用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同的开间和进深时,梁柱的截面将减小一半左右,增加了房间的使用面积和净空,当二者截面积相同时,钢框架的跨度增加很多,扩大房间的采光面积。

(2)框架-剪力墙该体系是以框架体系为基础沿其柱网的几个主轴方向,通常是沿建筑平面的纵向、横向或斜向,在框架间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在框架间设置的剪力墙,可以是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也可以是带竖缝钢筋混凝土墙板。在平面位置上,剪力墙的布置应尽量符合“分散、均匀、对称、靠边”四准则。

(3)框架支撑结构框架支撑体系在钢结构住宅中应用比较多。由于住宅结构中横向刚度一般不容易满足抗侧移,因此需要加设支撑,规范建议在两个方向采用同样的结构体系,因此纵向一般要加设支撑,实际工程中由于在纵向加支撑使得建筑的布置不方便,因此也有不加设纵向支撑,只在横向加支撑。

3.现代抗震性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3.1基本概念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结构抗震能力评价的新方法,是实现基于性能、位移抗震设计方法的关键之一,其主要用于已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以及新建结构设计方案的抗侧能力分析。它既能够对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设计进行校核,也能够确定结构在罕遇地震下潜在的破坏机制,找到最先破坏的薄弱环节,从而使设计者仅对局部薄弱环节进行修复和加强;对于多遇地震的计算,可以与弹性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看总侧移、层间位移角和各杆件是否满足弹性极限要求;对于罕遇地震的计算,可以检验总侧移、层间位移角和各个杆件是否超过弹塑性极限状态,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

3.2分析方法

弹塑性变形分析,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主要是指Pushover方法。各种pushover分析法的步骤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基本步骤相同:

(1)确定各个构件的单元初始刚度矩阵或者根据前一步力一变形关系确定的单元弹塑性刚度矩阵,然后确定结构总刚度矩阵K;(2)根据第一步所确定的结构总刚度矩阵计算由竖向荷载作用产生的各个构件初始内力和变形;(3)选取水平加载模式,单调增加水平加载力的大小,求取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组合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4)根据构件的内力和变形确定构件的物理参数是否被修改,若无构件物理参数被修改,转入(3)循环,若有构件物理参数被修改,记录结构底部剪力和结构代表变形,转入(1)循环;(5)当结构达到目标位移,构件达到极限弯矩(或剪力)或者结构形成独立的机构,终止计算过程。无论是在结构构件层面还是从结构整体层面它都能对其抗震性能做出很好的预测。

3.3ETABS计算机分析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技术;建筑设计;矛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文章就目前我国现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调查,并针对我国现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适时的参考。

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

(一)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Construction Technology)作为一个建筑工程得以顺利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在工程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施工单位建筑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建筑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功能,直接决定着整个建筑工程的成败,建筑技术的构成体系十分的庞大,建筑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涉及的领域特别的多,并且都是十分专业的,建筑技术的构成分支十分的复杂和繁琐,包含建筑工程的整体规划、建筑工程的外观设计、建筑工程的内部使用功能的设计、建筑工程的施工方式和建筑工程的上部结构设计和基础设计等方面的技术都要一一的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指的是建筑工程在工程施工前期,由建筑设计人员按照业主对工程建筑物的所提出的相关要求,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已经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和风险隐患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确保一旦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施工单位能够及时的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或者其他的解决办法,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严谨的建筑工程施工图纸,为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保障,确保建筑工程的成本造价管理和投资控制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的开展,确保工程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功能能都满足工程使用者的需求,为施工单位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的联系

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中来看,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是共存的,任何的工程建筑物都是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的结合的产物,工程建筑物离不开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同样也是所有工程建筑物得以顺利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关系。

现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体现的几个方面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国家和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现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在建筑结构技术方面存在的矛盾

众所周知,建筑结构在整个工程建筑物中充当着“工程建筑物骨架”的角色,是整个工程建筑物得以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最能体现工程建筑物特色的部分,建筑工程的设计人员对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工程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发挥,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在对工程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建筑技术和建筑结构的科学性。

我国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发展过程是十分漫长而悠久的,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了不同的演变,在演变过程中,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中十分常见的建筑材料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工程设计人员通过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的利用,设计出形状多变的工程建筑物,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反之,古补简约、能体现建筑特色的的建筑物越来越少,我国乃至世界充斥着个各种各样的高层建筑物,高层建筑物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在一定程度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负担,我国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慢慢的产生了矛盾,工程建筑物因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最为明显的就是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楼的倒塌,这一事件给全球的建筑行业敲响了警钟。

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在建筑通风技术方面存在的矛盾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的建筑行业逐步向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我国的工程建筑物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越来越人性化,当然,对建筑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程设计人员在对工程建筑物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繁琐,随着制冷技术的诞生,为人们提供了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现代建筑中,工程设计人员对玻璃这种建筑材料尤为钟爱,很多的工程建筑物在设计过程中大范围的应用了玻璃作为封闭式建筑材料,但是,自2003年SARS流感病毒的空气传播特性,让人们对工程建筑物的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工程建筑物一定要能时刻保持着自然通风的最佳状态,确保空气的流通和卫生,但是,根据对我国目前工程建筑物的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的相关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仍然有很多的工程设计人员在对工程建筑物进行建筑设计的同时,还是片面的追求所谓的“建筑艺术”,从而忽视了工程建筑物本身的合理布局规划,致使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给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不小的阻碍。

(三)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技术方面存在的矛盾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建筑物的建筑材料选用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由于木材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受潮、腐蚀、严重时可能还会导致火灾,给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我国古代早先使用的木质建筑材料已经由于自身存有的一些局限性,在我国现代的建筑中以木材为建筑材料的工程建筑物越来越少,但是,很多的工程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工程建筑设计时还是喜欢运用一些天然的材料作为工程建筑物的部分使用材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国加大了对人工合成材料的研发力度。

总结:

总之,现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为了推进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在对工程建筑物进行施工前,一定要对建筑技术及建筑设计进行统一的、规范的策划和管理,尽量的规避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促进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光灿.智能建筑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4).

[2]吕建斌,董毅,盛守伟.浅谈建筑设计中新技术及新材料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2).

[3] 汤国强,朱大臣,朱守东.中兴通讯上海研发中心复杂地质条件基坑支护技术[J].施工技术,2010(39).

[4]付悦.消隐与融合:湿地建筑设计原则探讨――由“低碳城市与生活”展览馆竞赛设计引发的思考[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1(25).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绿色建筑;建筑设计;节能

0前 言

面对全球能源环境问题,不少全新的设计理念应运而生,如低能耗建筑、零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等,它们本质上都要求建筑师从整体综合设计概念出发,坚持与能源分析专家、环境专家、设备师和结构师紧密配合。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建筑行业全面节能势在必行, 而建筑设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1 建筑设计中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1.1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在近年来普遍称作“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也就是说,并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节能,而是从积极意义上提高利用效率。

即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筑节能应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即属于民生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0%~40%左右。由于建筑用能关系到国计民生,量大面广,因此节约建筑用能是建筑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1.2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1.2.1 建筑节能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能源的发展, 需要能源提供动力。1990~1995年第8 个五年计划期间, 我国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2%,而一次商品能源平均每年增长才有316%。因此,能源短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根本性的制约因素。我们要发展国民经济,就非依赖于节能不可。近年来高耗能建筑不断大量兴建,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家用电器等方面的建筑用能继续急剧增长,势必会限制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国民经济持续、快捷、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搞好建筑节能。

1.2.2 建筑节能是改善广大人民的建筑热环境的需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舒适的建筑热环境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我国气候冬冷夏热的问题是相当突出的。而我国的能源供应特别是优质能源如电力、燃气的供应目前还很紧张,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只有大力开发能源,并在注意节能的条件下改善人民的建筑热环境,这种改善才有可能。

1.2.3 建筑节能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在我国,人均可采能源储量不丰,建筑用能巨大,大气污染严重,居民又对改善冬寒夏热的环境要求迫切,因此,把建筑节能工作真正落实到设计中去,这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国家已十分明确地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头等大事, 要求我们付诸行动,结合我们建筑设计的情况,就必须抓紧建筑节能,坚决遏制建筑用能浪费严重,把建筑节能工作切实做好。

2 建筑节能设计关键

2.1 建筑设计是贯彻节能技术标准、规范的关键环节

工程项目设计工作前承业主建设意图,后接具体的施工建设,在我国基本建设程序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通过图纸表现出业主的建设意图,又系统化了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后续施工最为关键的依据。因此真正能理解并贯彻节能设计标准、规范要求的非设计单位莫属,这为发展节能建筑提供了先天条件。

2.2 现代建筑设计人员应树立正确的节能建筑发展观

节能建筑日益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焦点,但是一提到节能,不少设计人员就把它同高技术、高费用等联系起来;还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要达到建筑节能的目标,必须选用符合节能要求的材料和产品,若没有相应的材料和产品可供选用,建筑节能只会是一句空话;还有一部分人士认为严格贯彻节能技术标准、规范要求,会大大制约设计师的创作思维。那么设计人员如何贯彻相关节能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呢?首先需要设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节能建筑发展观,现就上述几个问题进行澄清:

(1)工程实践证明,基于我国国情,相当一部分的低技术策略也能取得很好的节能效果,关键是如何因地制宜、关注那些替代的适宜技术与方法、有没有花费必要的精力进行经济技术比较等。他所强调的“智能”也意味着“挖空心思”寻求简单有效的节能方法。

(2)虽然节能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节能产品、节能材料的应用,但站在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如果没有相应的工程需求,就不能促进节能材料、产品的研究开发。而且工程实践也不断证明,不少项目的特殊需求却成为节能材料、节能产品研发的推动力。

(3)在高层建筑中使用,需特别注意下列问题:

①系统与基层墙体应有可靠的固定:高层建筑承受风荷载较大,而且墙体部分会产生很大负风压(吸力)。因此,保温层应与基层有可靠的粘结,采用保温板的,还应有机械锚固的辅助措施。

②系统的防火性能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现在用于高层建筑的外保温材料较多采用阻燃型聚苯板,这类材料具有可燃性,用于高层建筑外墙应采取防火构造措施,如设置防火隔离带等。

③外饰面层应采用涂料(或彩色砂浆):系统中的保温层多为轻质多孔材料,剪力强度较低,所以饰面层不宜采用面砖。如粘贴面砖必须要有可靠的措施,以防止面砖脱落伤人。

④系统的耐久性能应满足要求:在正常使用和维护条件下,外墙外保温工程的使用年限应不少于25年。

2.3做好现代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现代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 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 达到节能的目的。

2.4做好现代建筑单体的节能设计

现代建筑单体的节能设计, 主要是通过对建筑各部分的节能构造设计、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 以及一些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设计与选择等, 来更好地利用既有的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 以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做好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的要求之外, 通过对各部位(屋顶、楼板、墙体、门窗等)的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加以进一步设计, 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 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3结束语

现代建筑节能设计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配套工作的建设:一要加强配套的节能法规建设,避免业主意图对设计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二要继续加强节能技术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确保节能技术标准的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并以此加大对设计工作的引导作用;三要建立健全节能设计的第三方审查制度。确保有关建筑节能的行政法规和技术标准得以贯彻落实;四要加强施工管理、把好质量验收关,发挥政府与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技术;艺术;融合

社会的进步使得各个领域不断向多元化发展,建筑业也逐渐成为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现代建筑中技术与艺术缺一不可。冷静面对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使建筑除了提供舒适的居住条件外,还充满了艺术和文化气息,在技术和艺术层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让使用者感觉到建筑本身带来的美感,满足艺术享受的需要。

1 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1.1计算机智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1.1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当今社会,数字化的概念已经被无限扩大,不仅仅指数字,还代表着所有的信息形式。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将生活的每个方面都与科技联系起来。例如:SOHO大厦在设计理念上吸取了时尚热点以及新的生活理念,受到了大批青年人的青睐。

1.1.2 CAD和CSCD技术是建筑业设计的基础,处于不断更新中。建筑设计领域引进了具有强大制图功能的CAD技术,有助于对空间和平面的结构进行技术上的计算和分析,使具体工作有据可依。现代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CAD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从而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CSCD技术出现。它是一种协同设计技术,体现了CAD、信息关系和远程管理的统一。

1.2绿色环保设计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2.1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面对能源日益短缺的局面,寻找新的替代能源成为各个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建筑设计中,太阳能应用范围广泛,如太阳能热水器、净化器、太阳能集水灶等,都是充分发挥太阳能优势的体现。太阳能的使用,既体现了科技的进步,又实现了节能减排。

1.2.2针对太阳辐射,采用先进的遮阳环保技术。遮阳技术主要针对夏日里强烈的太阳辐射。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采用新型的环保材料;二是实现能源的转换,将太阳辐射变成新型的环保能源。

1.2.3利用保温材料的特性,选择隔热性好的材料,提高外墙热工性能,实现建筑设计抵抗风压的设计目的。对于建筑中墙体的保温工程,要将整个建筑工程的相关施工结构等程序作系统的分析,紧密协作。减少室外温度对室内热量的影响,降低波动。

2 艺术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构成艺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被广泛使用,支撑着整个建筑结构。构成艺术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点、线、面、体等基本的元素,组成了建筑物的架构。另外,色彩作为最具冲击力的因素,被设计者发挥得淋漓尽致,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2.2建筑设计者要具有独特的艺术眼光,较高的审美能力,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与创作理念融入建筑的实际设计中。在充分考虑建筑原则与技术水平的前提下,将自己的灵感运用到建筑物中。这些具体的艺术元素包括:地方民俗、风土人情等形式。

2.3现代建筑中含有的西方现代艺术因素。为了使现代建筑与世界接轨,体现国际元素,越来越多的西方艺术形式和作品出现在建筑设计中,如油画、绘画、雕塑等艺术表现手法。这样设计出的建筑就含有了浓厚的西方艺术气息。

3 技术和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关系

3.1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技术与艺术并存

建筑的含义有狭义与褒义之分。狭义的建筑是指居住的意思,而广义的含义就突破了局限性。凡是以建筑为载体而涉及到的众多领域都是建筑的范畴,如商用建筑、用于娱乐的场所等。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物执行施工操作以前,根据企业文化、施工目标所勾勒出的建筑物的款式,并实现由想法到实物的转换;建筑业除了需要实现其基本的建筑功能外,同时还要与艺术相结合,实现建筑本身的独特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并逐渐延伸到建筑领域。这就需要设计者对建筑物的设计理念要新颖,给人以美感。面对这种有增无减的势头,创造出又实用、又美观的建筑是设计者的最终追求。

3.2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艺术造诣的提高

任何建筑物的形成都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技术作为支撑,保证建筑设计的结构成型。正是技术上的支持,使艺术由理想变成现实,避免艺术与现实相脱节,无的放矢,错过发展的机会。人类的进化过程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人类由穴居到石屋,再到古代唯美的房屋建筑,这一过程得益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完善,促使人们开始逐渐考虑艺术,崇尚美感,将艺术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而且这种要求呈上升趋势。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眼光达到更高的层次,这就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在设计中更加注重艺术性的体现,使人们真切地感觉到美感。建筑设计是意识形态的体现,表达的是一种理念与想法,需要物质基础作为后盾,否则就是空谈。因此,建筑设计艺术是以建筑技术作为依托,最终在建筑物中实现其价值。

3.3艺术对建筑设计技术产生相应的反作用

完美的设计理念只有得到技术的支持才能变成现实。当设计者拥有了新的艺术灵感的时候,研发部门就要开发新的技术来迎合这一艺术灵感,在技术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时代的进步使这一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为了满足人们的迫切需要,不懈努力,改善方案,努力使自己具备新颖的创作理念。一旦实现创新后,就要求技术上进行援助。这体现的就是艺术对技术的反作用。例如:现代人喜欢简单大方的建筑风格,那么这一风格就会作为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在技术上就出现了清水混凝土的风格与之相呼应。这一技术下,墙面平整,颜色平衡,给人以大方的感觉。于是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直接在表面进行粉刷,不额外加入其它的装饰的方法,体现了简单、朴素大方的设计理念。

4 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符合时展

4.1建筑行业要紧随时代的发展,体现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现代的建筑设计正是设计者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合时代特点创造出来的。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注,是智慧的结晶。脱离时代的美学观念及建筑技巧必将不为时代所欣赏和接受。

4.2现代建筑设计体现现代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各个领域提倡的发展方向。涉及到节能减排、低碳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些内容。在技术上要减少能源浪费,寻找可替代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与此同时,也要考虑艺术上所能达到的效果。如现代建筑中开始使用保温隔热墙以及顶楼玻璃房,既美观又舒适,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又迎合了时代的需求。

5 结语

为顺应时展的需求,现代建筑设计要将技术和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艺术赋予建筑设计新的思维,技术使设计思想变成现实,将凝聚了设计者与建设者的建筑结晶呈现在使用者的眼前。使用者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艺术的美感,使人文、生态的绿色和谐理念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

[2] 邢凯.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3]刘铮,李莉萍,赵惠敏.技术整合与建筑创新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02:212-216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设计理念;建筑技术;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跟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建筑逐渐变成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生活习性也随之而变化。文明的不断推进,使人类由动物进化成直立行走的猿类,最终进化成现代的文明的人类。生活习惯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洞穴群居,渐渐开始了建造房屋,到现在人们对住所的需要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遮风挡雨,还要有美感,要有艺术气息,有文化气息,同时还兼具方便舒适。所以现代建筑设计既有技术要求又有艺术要求。

一、现代建筑设计要技术与艺术并存

建筑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狭义地说是衣食住行中的住,广义的讲,现在说建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住,而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工作的场所,娱乐的场所,都是以建筑为依托为载体的。设计,是人类要把自己的想法形成一种整体思路,整体的构架,最终目的是落实到实际行动,让其物化,变成实实在在的物体,手可触及,眼可见到。建筑设计,也就是人头脑中构想出来的建筑的样式,最终为了让其变成实实在在的存在。

这里所说的建筑的样式不仅仅是指建筑本身的外观,更包括其本身自带的多种功能用途。从而可以看出,建筑设计要求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时代在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在提高,希望看到更具特色的建筑,同时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对于美的事物总是追逐和赞赏的,对于建筑也是一样。对于建筑美的要求是人类文明逐渐发展所需要的,这就是对建筑设计中艺术的要求,要有更加新颖的设计理念成就更加美观的建筑。同时在何时人们也不会放弃对于建筑功能的要求,现在建筑恐怕没有只是为了美观而建,都是要有它的实际用途,那么对于建筑功能的要求便不可放弃。并且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只会对功能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设计中融入更先进的现代科技。又美观又实用的建筑才更具价值。也就是建筑设计中既有对技术的要求又有对艺术的要求。

二、现代建筑设计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1、现代建筑设计中技术的进步促进艺术的飞升

建筑设计的设计理念最终成为实实在在的建筑物,需要靠技术作为支撑,技术保证了建筑设计的成型。没有建筑技术的支撑,艺术就是天马行空,理想的领域不变成现实,那么理想也难以得到更深入的发展。在人类形成的初期,人类群居穴居,洞穴只是栖身之所,这样的生活方式恐怕与动物无差,猎取食物也是靠石头棍棒,无任何技术可谈。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到新石器时期,人类住进了石屋,石屋顾名思义,就是用石头堆砌而成,不过这时还有一种以木头为主的建于水面之上的“湖居”之所以有这两种房子,得益于当时的的建筑技术为搬石头砌屋子和砍树木做房子。就算当时的人们有建筑设计理念,但是基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建筑技术的限制,人们能够想到的也只有这两种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历史的不断演进,到秦朝就有了唯美的阿房宫。这是在建筑技术得以发展之后,技术到达了一定的程度,技术不断完善,人们才会有艺术的出现。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对艺术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由于现代人们对于建筑设计中的美的不断追求,就必须要有更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持,来让那些艺术性强的建筑最种物化,变成实际存在,被看到被触及。没有先进的技术来支撑,再好看的建筑设计也只是空想,建筑设计艺术,只是一个意识形态层面的理想化的设计观念,如果不能实现只是一纸的虚无。所以建筑设计艺术是要有技术作为依托才可以实现的。一项新的建筑技术,被用到建筑设计中去,会令设计者产生新的灵感,从而创造出不同凡响的建筑设计,会有更加非凡的设计理念,最终会受到大众的追捧。

2、现代建筑设计中艺术对技术的反作用

有技术作支撑才让抽象的建筑设计艺术变成现实存在。同时,有着创新的建筑设计艺术理念,会促使人们不断研发出新的技术要实现这一新理念。对于艺术的要求促使人们去追寻更高的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个要求涉及到建筑物的方方面面。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些要求,建筑设计师们,也在不断努力,去研究新的设计方案,创造出更加新颖别致的设计理念。

然而这些理念怎样转换成现实呢?这就督促人们要不断研发出新的建筑技术,用以满足人们对于建筑设计艺术的追求,这样达成反作用,在人们对观赏性和实用性双重要求下,建筑设计技术就得到提升。

在现代,人们对建筑的双重甚至多重要求,像现代人喜欢简单大方的风格,那么建筑设计师就会以简单大方作为设计理念。像现代建筑中,人们追捧清水混凝土,因为一次成型,使得墙面平整,色泽平衡,看着大方,给人以美感。而且施工工艺也较为简单,在建完后的表面刷上保护材质就可以,也不另外加入其他的装饰,这样就直接作为底,在上面直接装饰就可。这种墙面符合现代人的要求,既简单又大方,所以现代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就选择用这种装饰面。这样就使得,这种建筑技术可以不断发展完善,变得越来越好。

三、现代建筑设计要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才能适应时代需求

上面叙述了,建筑技术要与建筑艺术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才能推动建筑的不断完善,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与使用需求。

现代建筑设计理所当然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价值标准。没有哪个建筑可以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可以抛弃它所处时代的美学观念、价值观念和科技水平而孤立存在。这样的建筑是不被这个时代所欣赏的。现代建筑设计的技术和艺术是经过长期发展演进而来的,是当代设计师积累学习前人的经验,并融合这个时代的特点而创造出来的。它体现的是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经验智慧,而摒弃这个时代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就像是和人类的文明对抗,向先人的经验智慧质疑,这终究是无法在这个时代立足的。

现代最为提倡的价值观念就是生态环保,提倡可持续性。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成为现代所提倡的生活消费方式。所以现代建筑设计师也就应该把这一理念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之中。

建筑设计师么就要把理念融入设计之中固然可以,但是设计最终能不能物化,还要看技术有没有先行一步。要把节能减排,低碳环保融入建筑设计中。就要尽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伴着工业的发展,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已经难以维持社会的需要,可再生能源逐渐以更大的使用率成为替代能源,同时应该加大被动式能源的使用率。现代建筑设计师就要考虑怎样使用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做到节能环保的同时还能够达到其所想要的艺术效果,这里不得不说现代逐渐开始兴起的保温隔热墙,还有各式浪漫的顶楼玻璃房。保温隔热墙直接得热,升温快,而且简单大方,从外面看起来与以前的普通墙体无大差异,完全不影响设计师对美的艺术追求。玻璃房,顶楼的玻璃房,阳台建成玻璃房,这种既可以更好的利用太阳的光照和热度,既美观又舒适,通过玻璃对光线的折射,还能惠及其他房间。玻璃房也是由最初的木质和玻璃的结合,变成钢材和玻璃的结合,现代多数是钢铝结构与玻璃的结合。这就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当代技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其闪烁着技术进步的光辉,同时又散发着艺术的浪漫气息。

结语:

现代建筑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加固 事故处理

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

1、加大截面加固法

该法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物的混凝土的加固;但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

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该法的优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且加固后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但同样存在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的缺点;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构件的加固。

3、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该法也称湿式外包钢加固法,受力可靠、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但用钢量较大,且不宜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用于600C以上高温场所;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4、粘贴钢板加固法

该法施工快速、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小,且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和原有净空无显著影响,但加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胶粘工艺与操作水平;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且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受拉构件的加固。

5、粘贴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

除具有粘贴钢板相似的优点外,还具有耐腐浊、耐潮湿、几乎不增加结构自重、耐用、维护费用较低等优点,但需要专门的防火处理,适用于各种受力性质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和一般构筑物。

6、绕丝法

该法的优缺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适用于混凝土结构构件斜截面承载力不足的加固,或需对受压构件施加横向约束力的场合。

7、锚栓锚固法

该法适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C60的混凝土承重结构的改造、加固;不适用于已严重风化的上述结构及轻质结构。

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

1、预应力加固法

该法能降低被加固构件的应力水平,不仅使加固效果好,而且还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结构整体承载力,但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有一定影响;适用于大跨度或重型结构的加固以及处于高应力、高应变状态下的混凝土构件的加固,但在无防护的情况下,不能用于温度在600C以上环境中,也不宜用于混凝土收缩徐变大的结构。

2、增加支承加固法

该法简单可靠,但易损害建筑物的原貌和使用功能,并可能减小使用空间;适用于具体条件许可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与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配套使用的技术一般有:

1、托换技术

系托梁(或桁架,以下同)拆柱(或墙,以下同)、托梁接柱和托梁换柱等技术的概称;属于一种综合性技术,由相关结构加固、上部结构顶升与复位以及废弃构件拆除等技术组成;适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与传统做法相比,具有施工时间短、费用低、对生活和生产影响小等优点,但对技术要求较高,需由熟练工人来完成,才能确保安全。

2、植筋技术

系一项对混凝土结构较简捷、有效的连接与锚固技术;可植入普通钢筋,也可植入螺栓式锚筋;已广泛应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如:施工中漏埋钢筋或钢筋偏离设计位置的补救,构件加大截面加固的补筋,上部结构扩跨、顶升对梁、柱的接长,房屋加层接柱和高层建筑增设剪力墙的植筋等。

3、裂缝修补技术

根据混凝土裂缝的起因、性状和大小,采用不同封护方法进行修补,使结构因开裂而降低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得以恢复的一种专门技术;适用于已有建筑物中各类裂缝的处理,但对受力性裂缝,除修补外,尚应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

4、碳化混凝土修复技术(还不成熟)

系指通过恢复混凝土的碱性(钝化作用)或增加其阻抗而使碳化造成的钢筋腐蚀得到遏制的技术。

5、混凝土表面处理技术

系指采用化学方法、机械方法、喷砂方法、真空吸尘方法、射水方法等清理混凝土表面污痕、油迹、残渣以及其它附着物的专门技术。

6、混凝土表层密封技术

系指采用柔性密封剂充填、聚合物灌浆、涂膜等方法对混凝土进行防水、防潮和防裂处理的技术。

7、其它技术

如结构、构件移位技术、调整结构自振频率技术等。

砌体结构加固方法:

砌体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

适用于砌体结构的直接加固方法一般为:

1、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

该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砌体加固后承载力有较大提高,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柱、带壁墙的加固;其缺点是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

2、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

该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提高承载力不如前者;适用于砌体墙的加固,有时也用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带壁柱墙时两侧穿墙箍筋的封闭。

3、增设扶壁柱加固法

该法属于加大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亦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承载力提高有限,且较难满足抗震要求,一般仅在非地震区应用。

适用于砌体结构的间接加固方法一般为:

1、无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该法属于传统加固方法,其优点是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和湿作业少,受力较为可靠;适用于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却又要求大幅度提高截面承载力的砌体柱的加固;其缺点为加固费用较高,并需采用类似钢结构的防护措施。

2、预应力撑杆加固法

该法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砌体柱的承载能力,且加固效果可靠;适用于加固处理高应力、高应变状态的砌体结构的加固;其缺点是不能用于温度在600C以上的环境中。

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与修补

1、增设圈梁加固

当圈梁设置不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或纵横墙交接处咬搓有明显缺陷,或房屋的整体性较差时,应增设圈梁进行加固

2、增设梁垫加固

当大梁下砖砌体被局部压碎或大梁下墙体出现局部竖直裂缝时,应增设梁垫进行加固。

3、砌体局部拆砌

当房屋局部破裂但在查清其破裂原因后尚未影响承重及安全时,可将破裂墙体局部拆除,并按提高砂浆强度一级用整砖填砌。

4、砌体裂缝修补

在进行裂缝修补前,应根据砌体构件的受力状态和裂缝的特征等因素,确定造成砌体裂缝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裂缝修补或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

钢结构加固方法:

钢结构加固的主要方法有:减轻荷载、改变结构计算图形、加大原结构构件截面和连接强度、阻止裂纹扩展等。当有成熟经验时,亦可采用其它加固方法。

1、改变结构计算图形

改变结构计算图形的加固方法是指采用改变荷载分布状况、传力途径、节点性质和边界条件,增设附加杆件和支撑、施加预应力、考虑空间协同工作等措施对结构进行加固的方法;

改变结构计算图形的一般加固方法:

(1)对结构可采用下列增加结构或构件的刚度的方法进行加固:

A、增加支撑形成空间结构并按空间结构验算;

B、加设支撑增加结构刚度,或者调整结构的自振频率等以提高结构承载力和改

善结构动力特性;

C、增设支撑或辅助杆件使结构的长细比减少以提高其稳定性;

D、在排架结构中重点加强某一列柱的刚度,使之承受大部分水平力,以减轻其

它柱列负荷;

E、在塔架等结构中设置拉杆或适度张紧的拉索以加强结构的刚度。

(2)对受弯杆件可采用下列改变其截面内力的方法进行加固:

A、改变荷载的分布,例如将一个集中荷载转化为多个集中荷载;

B、改变端部支承情况,例如变铰接为刚结;

C、增加中间支座或将简支结构端部连接成为连续结构;

D、调整连续结构的支座位置;

E、将结构变为撑杆式结构;

F、施加预应力。

(3) 对桁架可采取下列改变其杆件内力的方法进行加固:

A、增设撑杆变桁架为撑杆式结构;

B、加设预应力拉杆。

2、加大构件截面的加固

采用加大截面加固钢构件时,所选截面形式应有利于加固技术要求并考虑已有缺陷和损伤的状况。

3、连接的加固与加固件的连接

钢结构连接方法,即焊缝、铆钉、普通螺栓和高强度螺栓连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结构需要加固的原因、目的、受力状况、构造及施工条件,并考虑结构原有的连接方法确定。

钢结构加固一般宜采用焊缝连接、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有依据时亦可采用焊缝和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的混合连接。当采用焊缝连接时,应采用经评定认可的焊接工艺及连接材料。

4、裂纹的修复与加固

上一篇:公路交通管理范文 下一篇:启发性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