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鉴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30 04:26:29

绘画鉴赏论文

绘画鉴赏论文篇1

一、美术鉴赏的作用

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作品的存在主要是以人类观察为欣赏基础。美术鉴赏是属于观赏者积极思考的过程,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艺术审美能力对作品进行理解,从而使作品更加具有价值。美术鉴赏在美术教育中开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素质,而且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品格得到升华,从而促进身心合一发展,精神境界得以提高。

美术鉴赏活动是一种认识和感情相统一的精神活动。美术鉴赏人员能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提高自身的认识,感受到文化与历史的辉煌,对人格的完善和灵魂的雕琢,对心灵的净化,对自身精神境界的提高。并且美术鉴赏对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立以及自爱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精神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同恩格斯所认同的那样,包括体力、智力、思想、道德、信念等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艺术素养已经融入时代的潮流中,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术鉴赏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完善、精神品质的升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二、在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中提高鉴赏能力

美术基本知识包括美术史常识和一般的美术理论,不同的美术门类有各自不同的物质特征和美学特性,必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去欣赏,才能获得审美感受。如欣赏雕塑,就要把握它在空间的团块感和质量感;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欣赏时除注重它的空间体积感之外,还要注重它音乐般的流动感。对于工艺美术的欣赏,除了注意它的审美特性之外,还要注意它的材料美感以及实用中触摸的手感等。由于美术各门类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掌握熟悉这些美术知识,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

三、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鉴赏能力

马克思说过:“你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我们知道,美术作品是由美术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因此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对美术欣赏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油画是西洋画中的一个主要画种,在给学生欣赏外国油画名作时,我们可以选择抽象绘画作品和具象绘画作品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它们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具象绘画,简单的理解就是有具体形象的绘画作品。如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而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相反,作品中没有具体的某种形象,只是由一些色块、线条等绘画语言所组成,必须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来欣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同时,在美术作品所提供的欣赏条件中注意引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地、深入地把握美术作品,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不要把他们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取得一定的欣赏美术作品的经验,获得对美术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四、在自由评论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学生之间没有交流,每个人只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的审美观是得不到发展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由评论,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共同交流思路的过程中,集思广益,真正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思想,逐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鉴赏中国古代建筑代表作品故宫,通过故宫建筑的整体规划、屋顶样式、木结构构造以及建筑装饰彩画雕刻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从中了解皇权至上的体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所以,在授课时,向学生展示了故宫的全景图,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宫建筑特点的感受。此时有学生对故宫的柱子进行了观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故宫柱子上的刻龙,简直是鬼斧神工,栩栩如生,不难看出,建筑师在这方面花费了不少的工夫,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时代,古人的技术竟然如此精湛。还有同学从故宫的格局、彩画、优美的屋顶等方面进行了鉴赏,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让学生对故宫进行了全面的鉴赏,让每个学生在听取他人的鉴赏结论过程中,补充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五、在理解作者的绘画用意中提高鉴赏能力

美术鉴赏,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在绘画中所要展现的想法,让作者的作品价值可以流传下去,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让作者所赋予作品的价值得到流传。所以,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绘画时的真正用意,发挥想象力,结合作者当时的背景,揣摩作者的想法,展现作品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在授课时,我们经常犯的毛病是仅让学生记住该作者的绘画风格:此画展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其实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学生失去鉴赏的机会,学生的想象力也得不到锻炼。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力亲为,真正地去感受作品的含义。

美术鉴赏课,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等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绘画鉴赏论文篇2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教育 美术教学 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022-02

一、培养学生参与美术鉴赏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新课改要求,将高中美术鉴赏课分为五部分,通过研究发现,要想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到述评活动中去,进而产生分析艺术形式、讨论美术作品的兴趣,在找到乐趣之后还会自觉主动地去欣赏,并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中将直观的面层欣赏进入到深入的理论分析之上。

二、正确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准确应用美术术语,恰当与人交流

方法一:对比法。为使学生在知识和美术走的鉴赏中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可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海量中外美术作品混杂的图片中进行鉴赏,对比法还能帮助学生理性的认识作品。我在讲授《20世纪的国外绘画》一课中,为了使学生对现代主义绘画特点有明确的认知,就分别选取了三组不同的作品,包括三幅传统绘画、三幅现代绘画,并积极引导学生就色彩、造型和真实性等方面进行了一一对比,使学生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色彩的装饰性、造型的二维效果和形象的符号性等特点记忆非常深刻,这一形式不但能给学生产生感官刺激,激发课堂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产生理性的认识分析,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方法二:合作交流法。在美术学科中,其语言元素包括点、面、线、色等。由于受到文化环境因素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影响,各民族的美术语言也各具特色。如,中国绘画讲求笔墨、意趣、虚实、章法和皴法等。而西方的绘画作品则更为突出透视、质感、空间和色彩等。我们都知道,不同学生因生活阅历、个性和知识结构的差异,也会在作品欣赏中产生不同情境的再造。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看法并进一步交流沟通的话,即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法,在后期的交流中,会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的审评,这样不但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水平,还能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信息。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来收集美术鉴赏的关联信息

任何美术加上活动都必须有特定的对象,在高中美术课程中,鉴赏对象除了中西绘画作品外,还有中外雕塑、建筑和工艺等诸多形式。课堂鉴赏中多采用图片形式。教师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中找到与课堂相关作品和图书杂志等的图片及摄影摄像资料,将其制作成课件直观的展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将中西美术作品、传统与现代美术作品的对比中,让学生能快速找到不同之处,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深刻。此外,还可利用录音录像等的展示来丰富课堂资源。当然,学生也可以在现实重视收集各类信息资,包括中国结、年画和剪纸等用以传阅,这些灵活的方式都能带给学生更强烈的视觉和触觉刺激,激发出学生进一步创作的欲望。

四、从身边材料入手,选用多工具方法对课堂鉴赏作品进行再实践

高中生的求知和探索欲很强,书本知识难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应鼓励他们用平面设计和3D立体美术设计,按照课本中的雕塑和设计鉴赏作品独立去完成创新设计。

五、帮学生梳理美术、自然和社会间的关系,将美术认识放到具体的文化情境中

美术作品发展至今,积淀了不同时代的人文背景。每种美术形式的形成都与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中国画崇尚自然,而不同地区地貌之别也在画家师法自然中呈现了不同特点的作品。如北方山水画多峥嵘壮阔、雄浑厚重、山石突兀;南方山水画多自然墨色湿润、清新秀逸。教师应在作品鉴赏中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吸收作品内涵的人文营养。此外,教师可通过设立研究性的课题,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博大精深,高中美术鉴赏和别的学科并无两样,均具有德育教育功能,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盛均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将我国人类文明的艺术精品展现给学生,并对学生的深入理解提供正确的指引,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高中美术课改下的创新教育已是大势所趋,教师唯有对其深入了解并践行,通过创新方法使美术教育深入学生内心,方可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其创造力。总之,只有主动完成教学目标,才能使美术教育改革马到功成。

参考文献:

绘画鉴赏论文篇3

关键词:美术;色彩基础;色彩微差;教学现状;教学实践

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史前的原始洞窟壁画、岩画直至后来的新石器时期都出现了色彩的面貌。

当然,色彩学毕竟是一门绘画技法理论的学问。具体实践来看,从15世纪油画技法被发明以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绘画产生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绘画色彩的变革,直到印象主义的出现,从过去重视“画什么”到重视“怎样画”。本文就从色彩基础教学中关于色彩微差等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使作品显得丰富耐看

有时候,一幅好的绘画作品,百看不厌,耐人寻味。除了具有一般作品的主题、构图、形象等之外,更重要的是作品色彩本身的一种力量。贡布里西就多次提到对绘画的不同观看对于欣赏都有意义,换句话说,既要欣赏图像,也要欣赏色块和笔迹。色彩的丰富性往往是通过微差来完成的,隐含在一定的色块和笔迹之中。

常识告诉我们:再多的颜色放在一起也只是一堆颜色,而不能说是色彩丰富。恰恰相反,色彩的丰富耐看并不一定与颜色种类多少有关,高手作画,简单的几种颜色也能画出丰富的色彩感觉,这就要靠经验、靠色彩的微差变化。

二、是艺术家色彩修养的最好体现

色彩到了高级阶段是一种以少胜多、寓丰富于单纯的表现,

古今中外凡是卓著的油画家、水彩画家都对色彩有过精深地研究,

对于微差的处理也都在其作品中完美地展现出来,高手之间的差别有时也就是那“一点点”的微量把握。所以,我们可以从艺术家运用色彩的能力上判断其色彩修养,尽管用笔粗细不一,表现手法上或写实、或写意、或具象、或抽象、或意象,但在根本一点上对色彩的把握却是精妙和谐,处处显其对色彩的用心之处,这些都是艺术家色彩修养的直接体现。当然,对色彩美的认识深度主要与其性格、学养、经历等有关,高层次的色彩修养要靠高尚的人格修养。前面列举的艺术家都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三、反映出画家本人的审美取向和风格化特征

任何一位油画家都对色彩运用有着自身的体会和经验体系,对色彩运用所体现出的审美倾向和风格特征也迥然不同。当然,个人的色彩处理特点归因为自身的学养、经历、性格等因素,常有明显的个人印迹。

四、是鉴赏名画的基本养料

2004年,来华展出的“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直到后来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品展”“美国艺术三百年”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展览。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相信今后还会有很多重量级的艺术大师作品来华展出,这也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地接近大师原作的机会。如何欣赏名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文命题,我们除了对作品背后的故事有一点了解之外,对于艺术作品本身如何鉴赏?绘画作品毕竟不同于文学而有自身的形成因素:题材、造型、色彩、明暗、材料、技法、形式、肌理、风格等,甚至包括展览环境,各因素相互联系融为整体,既宏观又具体,既能整体欣赏又能把每一个要素单独独立出来品味,这确实是一种复杂的视觉感受,这里既有观者的学识修养、兴趣、爱好,还要有相当的艺术实践经验(包括对造型、色彩的观察与判断)。否则,只能是看热闹,永远也触及不到大师的心灵深处,每一位大师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我们应该从哪一方面去鉴赏呢?色彩当然是鉴赏名画的基本方面,如果掌握了色彩语言的规律,对色彩的微差把握也基本成熟的话,它会是你欣赏名作的一个秘密武器,当然你在这方面学到的会更多。所以,对名画色彩语言的判断分析,微差色运用是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对以色彩见长的作品就更显重要,要想进入色彩语言的神秘领地,我们必须提高对色彩微差的感受能力,以小见大,它是我们鉴赏名作的基本养料,也是能够欣赏某些重要艺术流派画作的秘密所在。

以上是我关于色彩教学中微差色的几点简单的认识。当然,这一认识如何贯彻到教学实践当中去,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规律认识以及用色彩造型的能力的提高还有待于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另外,色彩教学实践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①在色彩教学思想上要重视色彩艺术规律;

②教学实践上要重视观察方法和调色训练;

③对微差色基础训练的具体环节处理;

④专门安排课时分析名作,体会微差色的美感。

总之,绘画离不开色彩语言,色彩语言的魅力也离不开微差色的运用,尊重色彩基础实践教学之规律,改进教学手段,强化训练,才能提高我们的色彩水平,才能真正地欣赏理想中的色彩

世界。

参考文献:

[1]冯健亲.绘画色彩论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01:6.

[2]吴冠中.美丑缘.1版.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12:14.

绘画鉴赏论文篇4

关键词:同课异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

一、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的概述

美术鉴赏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中的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了解不同时期作品的艺术流派、艺术特色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因素,学着欣赏并评价一件艺术作品,感受其魅力。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课程承载着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使命。我国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理论观点,他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情感,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1]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其对艺术的兴趣。美育和人们的文化素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也是推动美育的重要方式之一。适当的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其一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同课异构概述

同课异构指同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班级讲授相同的教学内容,或是不同的教师在相同班级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形式。对于同一课题,教师首先依据自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授课方式与手段、教学的基本内容,随后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中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是重中之重[2]。教师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相互汲取意见并完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异”是同课异构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如何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是探讨的主要问题。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形式由教师不断探索而来,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有效方式。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教学过程中的“异构”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最终完成教学目标,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同课异构教学案例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教学现状,根据自身对同课异构的理解,现结合教学案例,分析“同一教师,不同班级授课”和“不同教师,相同班级授课”两种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形式,研究同课异构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中的应用。

1.案例一

笔者承担了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生主要来自本科会计学、土木工程、汽车与服务工程等专业。笔者在此分析并解读会计学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不同班级、同一教师、同一课程内容的美术鉴赏课程。在这两个专业中,会计学专业的女生占该专业总人数的80%,土木工程专业的男生占该专业总人数的85%。不同专业的学习内容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这些差异提醒笔者在授课时注意调节课堂氛围,转变教学方式,对同一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构建方式,以此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美术鉴赏课程第九章《中国民间美术鉴赏》的授课内容,是笔者结合孙乃树的《美术鉴赏》与王甍、耿纪朋的《美术鉴赏》两本教学参考书的内容整理而来。此外,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在民间美术田野调研中的研究成果,以丰富该课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根据对教学参考书的理解,笔者设计了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具体内容如下。(1)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课程由对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以及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三部分构成。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民间美术的种类,其中包括刺绣、年画、剪纸、民间玩具等艺术表现形式。第二,教师要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民族自豪感。(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民间美术的艺术成就与不同种类作品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为民间美术的工艺特点和审美内涵。(3)教学基本内容(课堂导入部分)笔者通过了解不同专业的学情,结合自己的擅长方向重组教材内容,设计出教学预案,对教学的导入作以下修改。在会计学专业的课堂导入部分,笔者的设计思路为:中国民间美术的类型众多,由于会计学专业的女生占该专业总人数的80%,因此笔者首先选择大部分女生更感兴趣的民间刺绣作为新课导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笔者以苗族刺绣手工艺的视频导入新课。少数民族的刺绣更加新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视频相较于图片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笔者介绍中国民间刺绣发展的历史进程,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刺绣类型与特点。在介绍不同种类的刺绣时,笔者拿出自己收藏的刺绣实物作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欣赏刺绣作品,让学生通过相互的讨论、交流,更好地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堂导入部分,笔者的设计思路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男生居多,相较于刺绣,民间玩具更能调动男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在此课程中调整了教学内容的顺序,首先将编结玩具、糖塑玩具、七巧板益智玩具等民间玩具的介绍这一小节内容置于新课导入环节,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随后,笔者增加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环节,通过手工编结的方式让学生以3~5人一组制作玩具,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动手能力。该次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丰富了笔者的教学经验。重组教材内容,将其与实践调研相结合进行授课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可以借鉴。笔者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尝试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授课,效果良好。在磨课的过程中,教研室的其他教师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对笔者的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有所助益。

2.案例二

笔者通过现场听课、参与研讨的方式,观摩了Z老师和G老师美术鉴赏的课程。通过对比发现,在同一授课班级,不同的教师会根据自身特长和专业方向设计同一教学内容,并展示出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风格。Z老师毕业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从事美术鉴赏教学一年;G老师毕业于中国画专业,从事美术鉴赏教学多年,经验丰富。《中国古代绘画鉴赏》是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课程的第二章内容,该章节的内容在美术鉴赏课程中较为重要。Z老师和G老师分别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对教学进行预设,并以说课的形式向其他教师展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以下是两人关于《中国古代绘画鉴赏》的不同构建过程。(1)教学目的和要求Z老师:让学生通过运用掌握的美术鉴赏知识,鉴别、欣赏、分析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在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学会由浅到深地分析与总结古代绘画方式、绘画形式以及艺术特色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内涵,从而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以增强,开阔其视野,陶冶其情操。G老师:通过选取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运用“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的艺术特色分析作品。提高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和鉴赏中国古代绘画的能力。(2)教学重难点Z老师:教学重点为掌握中国古代绘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教学难点为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挖掘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具有的传统文化思想。G老师:教学重点为让学生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教学难点为让学生学会使用“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等艺术表现手法分析中国古代绘画作品。(3)教学基本内容Z老师的课堂导入如下。首先,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请学生静心聆听教室回响的古琴声,感受中国文化特有的意蕴,从而联系到中国古代绘画,让学生联想到水墨画也具有相似的意蕴。其次,为学生讲授中国古代绘画的不同类型,通过PPT课件赏析五代时期顾闳中的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等作品,在赏析的过程中分析作品的构成形式与色彩搭配,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最后,通过视频的方式赏析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增强课堂的趣味性。G老师的课堂导入如下。首先,利用自身中国画专业的知识储备条件,将中国水墨画实验引入课堂。其次,除了讲授教材内容,还让学生主动感受中国画的神奇魅力。在此基础上,讲授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再次,在分析中国画时运用“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等艺术表现手法。最后,避免较多使用多媒体技术,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按着预设的教学流程开展学习活动。两种不同方式教学案例的对比分析,表明了同课异构教学方式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都有促进作用。基于教学主体差异的同课异构研究,统一的教材有着多元的课程形态,教师之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让教师对于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不同的教学风格可以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提高其教学水平与教学效率。

四、同课异构对高校美术鉴赏教学的启示

通过研究同课异构在高校中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其对于改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积极影响。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存在求同和求异的思维,美术类学科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事物,支持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根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课异构的方式符合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育领域,教师如果都照本宣科地开展美术教学,将难以发挥美术鉴赏教学的作用[3]。同课异构对于教师主动意识的形成非常有利,教师要善于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与所在地区的地域特色等内容,充分利用教材,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个性。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董翎.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7(12):100-101.

绘画鉴赏论文篇5

任何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放宽学术的视野,钩沉中国书画的历史,重审书画鉴定产生的原因,我们发现,书画鉴定之所以成为历史的必然,是由于在书画消费的社会化进程中,凸显一组深刻的供需矛盾。这一矛盾在促使临摹品出现的同时,也促使与之相适应的书画鉴定的产生。

中国书画鉴定萌生在六朝,形成在隋唐,发展在宋元,成熟在明清,系统理论构建在新中国。中国书画鉴定经历了由经验式辨识、感悟式品评、散论式理论叙述和系统理论研究的学科构建的演进过程。

一、六朝时期

提起中国书画鉴定,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魏晋,或许还可以再往前追溯。但中国书画鉴定行为的真正兴起,应该是在卷轴书画成为艺术品之后的事。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指出:“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

魏晋以降,卷轴画兴起,帝王贵族的庋藏之风随着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兴起而兴起。魏晋绘画的初兴也同时孕育着“定”画之真伪,这是因为,在魏晋书画发展所面临的基本矛盾中,包含着一个书画供不应求的新矛盾。这一矛盾的自律运动,使摹拓成为了缓解供需矛盾的重要方式,如阮璞先生所说:“当时的绘画作品只有借助摹拓,复制出‘不失神采笔踪’的摹本,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摹拓的经济作用的显露,为伪画的流行乃至绘画鉴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摹拓是现代印刷术未出现之前的一种传播手段。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临摹具有扩大流通量、平衡供求矛盾的功能,是一种调节手段。在魏晋,这些重要的社会功能的生成,最终为临摹书画的流行和鉴定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六朝时期,直接与品鉴活动密切联系的,当推南齐王僧虔《答齐太祖论书启》《论书》,梁陶弘景《论书启》,虞和《论书表》等。例如,陶弘景在《论书启》中记载了君臣二人问答共9篇,中间翔实地论及历朝书家墨迹之真伪优劣,前后师承关系,鉴别整理过程以及庋藏装裱诸端。虞和的《论书表》即是他奉梁武帝之诏与巢尚之、刘习秀、孙奉伯共同鉴定王羲之等人的遗迹,以鉴别真伪,品第优劣。内容涉及书法赏鉴,卷帙装裱,流传关系,书画轶事等。

此时还有庾元威和庾肩吾《书品论》、袁昂《古今书评》等书,侧重对作者及其作品的品评高下,技法方面的总结,尽管表面上与鉴定关系不大,亦可视为与之有相互作用的一个环节。

而东晋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论画》,六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王韦的《蓄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以及姚最的《续画品录》等系列书画著述专论中,众多内容都与书画的品鉴密切相关。尤其是谢赫的“六法论”,立论之精,至今对书画品鉴仍具有指导意义,不过这些立论都旨在对具体作品和书画家进行审美价值的高下判断上。传统的中国书画鉴定往往把鉴与赏相融一体,鉴中有赏、赏中有鉴、品鉴结合是中国传统书画鉴定的特征,而这一特征应该是六朝时期开始的。这一时期是中国书画鉴定的发端期。

二、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书画市场有着相当规模,也极为繁荣。特别是唐代文风炽盛,朝廷和社会中人,不惜重金抢购书画,这就使得书画行情一再看好,并由此逐步形成市场和专门吃这一行饭的书画商。杜甫诗说:“忆昔咸阳都市会,山水之图张卖时。”就是当时咸阳书画市场的客观写照。

隋唐时期的官私鉴藏非常盛行,书画的供求矛盾比六朝更为尖锐,因此书画的复制和作伪比之六朝更盛,并达到较高水准。临摹书画大量产生并进入流通,使得流通或收藏的绘画真伪杂糅,难以分辨。于是,鉴别书画真伪对书画收藏尤其重要。

临摹超越习画的意义而具有多重的功能,为绘画收藏带来了困惑。对于皇室藏画的真伪鉴定,唐代似乎早在武德初就引起了重视。除唐皇室重视绘画鉴定外,由于绘画在流通过程中,真伪混杂,消费者稍有不慎,就会受到蒙蔽,民间收藏者也同样不敢忽略绘画的鉴定。如“家聚书画侔秘府”的张彦远家在购取画迹的过程中,就曾委托能铨定真伪的孙方隅、男盈、赵宴等鬻画商人为其搜寻真迹,而不愿贸然购画。

随着大量临摹品的出现,绘画的真伪鉴定成为了绘画消费者必然面对的课题。不过,文献资料显示,在唐代,绘画鉴定的实践经验还未走向散论式的理论总结,今天所能了解到的鉴定方法,主要见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卷三的论述。尽管如此,其鉴定方法的基本框架仍清晰可见:

(一)绘画组织语言的鉴别。认为画家虽然“各有师资,递相仿效”,但“似类之间,精粗有别”。张彦远举例说,田僧亮、杨子华、杨契丹、郑法士等人,虽然都祖述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但田僧亮以郊野柴荆为胜,杨子华以鞍马人物为胜,杨契丹以朝廷簪组为胜,郑法士以游宴豪华为胜,各有所长。

(二)绘画中建筑物、服饰用品和风俗习惯的考订。认为:“衣服车舆,土风人物,年代各异,南北有殊,观画之宜,在乎详审。”为此,他举了如下一些例子:幅巾流传于汉、魏,幕离起源于齐、隋,幞头始用于周朝,巾子创始于唐武德年间。凡此种种,不可能在图像中随便出现,若有差错,一方面可能是因画家缺乏考订所致,另一方面则可能是作伪者所致。

(三)跋尾印记的鉴别。唐代书画鉴藏家开始用鉴藏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对诸家印记有所记载。张彦远强调“自古及近代,御府购求之家,藏蓄传授阅玩,其人至多,是要明跋尾印记,乃是书画之本业耳”。张彦远为此将诸朝鉴定人的押署及公私印记列之甚详,并说:“若不识图画,不烦空验印记,”以此判断真伪,这应该是“款印派”书画鉴定的发端。

绘画鉴赏论文篇6

一、 完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

在新时期的高中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认真研读新课标的要求,分析学生的美术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为接下来的鉴赏课教学做好准备工作,提升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与针对性。在鉴赏课教学方法上,教师需不断优化和完善,除采用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之外,应适当采用小组合作、导学案、集体鉴赏等教学法。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美术作品鉴赏的积极性和动力,并在美术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其课堂主体地位。

比如,在《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课教学中,教师需提前做好教学设计和方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鉴赏《富春山居图》这幅山水画作品,为他们讲述相关的艺术特点和时代背景知识,即为:中国绘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法,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所绘的作品,以浙江的富春江为背景。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让每个小组都认真观察和鉴赏这幅作品,相互交流、讨论对作品的看法和见解,并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关注控制与把握讨论过程,保证学生能够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鉴赏和讨论作品,增强对作品的了解,并掌握我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二、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当前,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已是普遍趋势,可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还能够提升教学的形象性,为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感受。为此,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如果教师仅靠纯粹的语言讲解,难以全面表现出美术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魅力,而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声、光等手段展示美术作品,或者加入动态画面、背景音乐等,强化展示效果,为学生带来亲临其境般的感觉,强化他们对美的体验与感受,培养其审美能力。

例如,在进行《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鉴赏教学时,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被称作园林鼻祖,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载体,可反映出各个朝代的时代背景、工程水平和经济兴衰等。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园林艺术知识,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系列不同园林艺术风格图片,包括: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上海豫园和余荫山房等。可将这些园林艺术作品很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带领他们全方位的鉴赏,可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和勤劳,并深入体会园林的意境,以及追求园林艺术的审美情趣。

三、 鉴赏课教学适当增添人文色彩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认识到美术作品不仅属于艺术创作,作者也倾注有丰富的思想情感,进行创作出独特作品,并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为此,高中美术教师为提升鉴赏课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在引领他们鉴赏美术作品时,应适当增添人文色彩,可以是作者介绍,也可以是创作背景,使其结合这些人文知识更加深入的鉴赏和分析作品,真正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创作情景,加深领悟和体会。

在这里,以《天上人间――宗教壁画》鉴赏教学为例,针对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鉴赏,教师需先告诉学生它保存从十六国到元代近千年佛教题材的壁画,展示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以及根据佛经内容画出来的绘画作品。之后,教师可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尸毗王本生故事》让学生鉴赏,展示其精美程度和作品特点,让他们仔细鉴赏各个细节,在充分另外佛教壁画的艺术魅力后,教师再结合壁画艺术的发展现状,介绍对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保护情况,以此培养学生热爱中华瑰宝的情感。同时,学生与民族情感产生共鸣,不仅可培养他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还能进行思想教育,升华教学效果。

四、 总结

绘画鉴赏论文篇7

人们将这种彰显自我存在的本能部分地释放于那没有实用意义的创造物之中,便形成了纯粹的艺术品;若是将其释放于大量的实用物的创造中,那就是工艺美术品和设计艺术品,也即实用的艺术;如果将其服务于人类的其他目的,那就成了附庸的艺术,如宗教艺术等。我以为首先明白这一关系对于有效地鉴别和赏析艺术作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来,艺术品是由人类自己所创造的,而非天工造化之物,那也就无需再去告诉你该如何去品鉴它们。但是,由于时代、区域和文化背景的各不相同,这就有必要对呈现在我们面前林林总总的艺术品给予一定理性的观照,只有这样才能从艺术品中获得更多的精神资源。丰子恺曾把人类对艺术的需要与对食物的需要相提并论,认为艺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这也充分地表明了艺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必需性。

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比一般意义的欣赏要更加深入一层,其关键就在这个“鉴”字,也就是说鉴赏者必须具备基本的鉴别能力,即除了对作品的感知、想象和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之外,还需要具备作品的政治文化背景、艺术技巧、作者意图、风格流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需要有一定的训练。训练则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不外两条,一是通过阅读美术发展的历史及其相关评论性的文章和书籍,以获得一个对美术历史演进的脉络和网络结构认识,有了这样的对网络结构的认识,无论面对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什么作品,都可以被迅速定位于这个网络结构的相应位置之中,这样也就可以确定与该作品相关的基本文化背景以及一般的常识性问题。举例来说,要读懂徐悲鸿的作品首先就要给予历史定位,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西方科技的进步带动了西方文化的全球化辐射,悲鸿的努力是企图用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来对中国的传统美术加以改造,所以才形成了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和追求。

可见,心中有了美术发展的网络结构图,就有了更进一步接近美术作品的基础,但仅此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亲身地去体验以获得最直接且直观的感受。因此,另一条途径就是多看作品,尤其是多看原作,确切地说是“读”作品。相对而言,“看”更倾向于直接从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表象中获得精神的享受或满足(这种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并非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美的感受),而“读”则是一种发问式的看,即不仅仅满足于对作品表象所呈现出来的感受,还试图去感知到表象背后的东西,包括作者的意图和观念、风格与流派的历史定位等,特别是对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笔触等技法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往往只有通过看原作才能有深切的体验。这一点在西方国家做得非常好,很值得我们借鉴。在欧美,小学、中学的美术鉴赏课常常是在美术馆和博物馆中上的,同学直接围坐在大师的作品前听老师或馆内专业讲解员讲课,一般民众也是把游览博物馆当作是一种平常的休闲方式。在这样的艺术熏陶中,不仅对美术作品有日益加深的鉴赏力,人的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所以说养成经常去美术馆和博物馆的习惯非常重要,最好是从小开始。

上述两种训练途径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本身已经构成了一个美术鉴赏的过程。此外,鉴赏或欣赏美术作品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感悟性,也就是要用心去体悟作品,把鉴赏或欣赏当作是一种你与作品、与艺术家进行交流和心灵碰撞的过程。成功的美术作品仿佛是充满着内在活力的生命体,她以无声的方式将这种生命活力传达出来,只有当你也以同样充满活力的心对其加以体悟时,彼此才能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从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鉴赏活动。

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不能对美术鉴赏这一大命题作全面和有条理的阐述,好在目前国内已经出版多种有关美术鉴赏的书籍或教材,可以让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美术鉴赏方面的有关知识。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美术鉴赏》(张道一主编),就是其中很好的一部。本文不想去过多地重复其他书上已有的内容,而是就其中几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谈点看法,希望有助于欣赏者在对美术品鉴赏中取得更大的收获。

首先想谈一下关于装饰美术作品的鉴赏问题。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历史上占有比例最大的美术作品都是属于装饰美术的。那么什么是装饰美术呢?对于装饰美术的概念和范畴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这必将影响到我们对这些作品的鉴赏。简单地说,我们提到装饰美术,必先有被装饰的对象,这是一对唇齿相依的关系。被装饰者绝大部分是具有一定实用功能的物体,而装饰则是附丽其上的美术形式,其中也包括了实用物本身的形体,比如建筑、壁画、陶瓷、青铜器、金银器等的造型和纹饰等。因此,从美术史上看,在独立的绘画和雕塑产生之前,美术大都具有装饰美术的性质,当纯粹的美术从装饰美术中独立出来之后,装饰的美术并没有消亡,而是两者彼此影响并行发展。就西方的绘画来说,从原始时期的洞窟壁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绘画都应该属于装饰美术的范畴,中国美术史上独立的绘画也要到魏晋时期才出现,直到唐代,中国的绘画也还是以壁画为主,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壁画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绘画鉴赏论文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艺术潜能;品质;兴趣;素质教育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拓展知识的深度、广度,培养学生的个性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完善素质教育。基于此,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能,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探究,提高自己的感悟和鉴赏能力,使学生可以成为全能的社会有用之才。

一、利用艺术眼光欣赏作品,培养鉴赏能力

学生在学习美术时首先要具有一双能够欣赏美和观察美的眼睛,只有发现了美,学生才能够形成对美的感悟和体会,进而分析美和鉴赏美,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利用艺术眼光来欣赏作品,看到作品的精神和本质,进而可以了解艺术品美在哪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真正美的艺术品是所有人都喜爱的,也是可以通过观察和欣赏明确美在哪里的。例如在学习《风格多样的建筑》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建筑,如故宫、长城、布达拉宫、泰姬陵、狮身人面像、悉尼歌剧院等,通过具体的建筑来加强学生的认知度,使学生在观看中可以了解建筑的涵义,范围,类型以及基本的艺术特征。学生通过对具体建筑的观看和欣赏会在欣赏中了解建筑艺术,进而品味建筑艺术,通过观察和分析树立正确高雅的审美观,无形中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建筑艺术的价值。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观看和鉴赏才能够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样的认识才是最直观,最具体,也是最真实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时,要多引导学生利用艺术眼光来欣赏作品,鉴赏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使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主动地探究艺术,提高艺术修养。

二、鼓励学生探究作品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会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才都有着综合艺术修养,例如古代的才子都精通琴棋书画,宋代的文人常常在诗画间游弋。外国的居里夫人的钢琴弹得是无与伦比,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也是引人入胜……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创作背景的探究,以及对作品内涵的分析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观,精通艺术。例如在学习《写意山水画》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游春图》让学生来欣赏和探究。学生通过观看会了解作品采用了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通过进一步探究学生会了解,这种绘画方法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开创了青绿山水画法的先河。欣赏中学生会逐步地对艺术作品形成了解,完善认识,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情况,通过鉴赏和倾听的方式来讲评山水画的内容与艺术美。学生会看到这些艺术作品都是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的反应,通过鉴赏和观看学生会体会到其中蕴藏的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学生逐步地欣赏和探究,学生会感受到山水画的意境美,在欣赏中逐步产生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情感,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艺术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艺术内涵增强的同时,文化修养也在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师生相互交流切磋艺术,提高形象思维

培根说:“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写作可以造就一个准确的人”,在这里可以补充一句,绘画可以培养一名富有想象力的人。美术学习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要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进行绘画和创作,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可以在绘画中得到提高和锻炼,进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要通过恰当的交流来完善学生的认识,教师参与到交流中会确保学生思考方向的正确性,帮助学生站到更高的角度来分析和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创作能力。例如在学习《长大后的我》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来讨论如何绘制“长大后的我”,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和观点,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人物的特征,使学生学会合理布局画面的结构,通过细节来展现出不同职业人物的特征。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憧憬自己未来的样子。教师的帮助会促进学生形成形象思维,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职业,掌握绘画技巧和绘画知识。

四、建立个性施展才华舞台,挖掘创新能力想象力

在小学生眼中,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有着各种可能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思想很简单,他们的认识很单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建立一个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可以在这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美术课堂就是学生的创作课堂,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进而使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绘画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固定思维模式的创作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将生活与艺术完美地联系在一起,美化生活,创作艺术,展现出学生美好的想法。例如在学习《我的留言册》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美丽的留言册。学生在动手绘画和实践中会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绘画,大胆描绘,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形中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提高艺术设计水平。

总之,教师是学生艺术学习之路上的领路人,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无形中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发现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会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感受,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而展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加力.探究式西方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美与时代,2003,3:35.

上一篇:中国美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美术活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