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19 11:19:22

绘画教育的意义

绘画教育的意义篇1

关键词:建构主义;幼儿;绘画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该理论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不断地反思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弊端和不足,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过程,该理论广泛合理的应用将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本人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幼儿绘画教学活动中应用的意义和实践过程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于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之后在其他学者的推动下不断完善和发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不同于传统教学理论,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目的单一,教学手段整齐划一,它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观能动性,无法满足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相互讨论和交流,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信息基础之上主动构建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教学的中心,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能对学生被动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创造合适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情景的运用,它要求教师能将具体的教学问题情景化、生活化,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让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部于2012年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用于指导我国的学前教育,该指南强调指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的速度和到达某一层次的时间相互之间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差异,我们要充分尊重这种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按自身的方式和速度向更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为中心,以统一的目标和要求来实施教学。该指南还突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为他们创造机会和环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支持和鼓励他们主动探究和学习,这样的教育理念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不谋而合,所以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于学期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幼儿绘画教学实践活动

幼儿绘画是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单纯地追求让幼儿掌握绘画特有的知识和技能,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幼儿艺术品质的培养,给他们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自然环境中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他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和保护其兴趣和好奇心,丰富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用心去感受和发现美,用作品去表现和创造美。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本人在组织和实施幼儿绘画教学时采取了三种做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创设适宜的绘画学习情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所以我们需要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日常活动或游戏中,通过自身去感知、体验和操作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应在幼儿绘画教学中创设各种适宜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室摆放具体的实物、张贴生动直观的图片、带领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等,让幼儿亲自观察、感受,让他们主动探索和创作,提高幼儿绘画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幼儿对绘画的主动建构。

(2)营造以幼儿为中心的绘画学习氛围,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通过接触自然、观察物品、欣赏作品,鼓励他们进行自主绘画,教师引导幼儿围绕相应的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创作,教师不做过多干预,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帮助时再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幼儿主动在小朋友面前介绍自己的作品,或用绘画作品装扮美化教室,共同分享绘画活动的乐趣。

(3)注重幼儿个体差异性,倡导以肯定和欣赏为主体的形成性评价。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差异很大,导致他们在学习绘画时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在对他们绘画学习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这种个体差异,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而要因事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标准。幼儿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认知与成年人不同,教师对他们评价时也需要注意,不能用成人的审美观念评判他们,同时还要考虑到他们的情感需求,多给予他们正面的评价,肯定和欣赏每一个幼儿,增强他们绘画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勇于创造的学习品质。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时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应对措施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过度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定程度上会忽略知识本身的传授,如果没有强大的知识背景作为基础,那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将会十分困难。在幼儿绘画学习过程中,如果儿童缺乏必要的绘画技能,即使有再好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也不能呈现出好的作品,其绘画只能长时间处于低水平的涂鸦阶段,其绘画的信心和兴趣会逐渐消失殆尽。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我们需要给幼儿提供一定的绘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幼儿刚刚接触绘画的时候,我们需要让他们认识并学会正确使用各种绘图工具和材料,在他们学习绘画过程中,我们需要逐步引导他们掌握点、线、面等绘画要素的操作技能,逐步引导他们认识色彩、使用色彩和培养良好的色彩感,逐步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构图能力、建立初步的构图意识。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尽管还有缺陷,在幼儿绘画教学中的应用也还处于发展之中,但是它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它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观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建构主义理论探析、批判与反思[J].文教资料,2012(35).

[2]张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体系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

[3]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张伟.浅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J].科教文汇,2015(5)

绘画教育的意义篇2

关键词:观物取象 综合绘画 综合性绘画教学

我国目前的绘画教学体系大致有两种:一是综合性大学以美术教育专业或绘画系为基础,下设国画、油画、版画等工作室或教研室的教学模式;二是各大专业美术院校按材料划分的国画、油画、版画、壁画等为教学单位。这两种体系中,一类以对绘画语言普遍了解掌握为教学目标,另一类倾向于培养专业人才,如油画家、国画家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就当下历史语境来说,这两种教学模式都陷入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上世纪90年代初,与绘画专业进行细化分科教学的方式不同,许多院校成立了综合绘画系或工作室,探索教育模式多样化,突破界限,拓宽绘画的教学实践。近些年来,是延续专业教学的单纯、细化、深度,还是寻求综合、多元、宽度的教学,尝试实践林风眠中西绘画的教育理论,一直成为美术院校教学模式理念上的问题,且各有说法及实验方式。

造型艺术教育细化的划分有助于深入的教学,并有行之有效、成熟的教学体系可用;而如果打破这种模式,打散各画种的框架,承继综合、多元的绘画教学,思维方式确实可以得到突破,但是却没有现成的教学体系可作为具体实施的参考案例,这从林风眠、吴冠中的绘画理念到美术院校近20年来的具体实践来看,都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这是综合绘画教学一直受到质疑而没有得到重视的问题所在。

艺术在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发生了很大变化。

“笔墨当随时代”,谈的虽是艺术创新问题,某种意义上,也暗指一个时代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每一个时代都有具体的艺术表现与反映,在大的社会背景下,不但作品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思想与观念,教育也“当随时代”。

科技的发展丰富了创作的手段,也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这都对艺术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人们观看方式的变化带来对于图像的热衷,从创作到审美已经转化为一种多样化互动的形态;同时,绘画美学意义上的认知也正受到人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挑战。这些现实的文化特征都对当下的艺术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过去,传统的绘画学科从划分到教学,追求相对精确、深入——油画专业的学生在西画领域进行更精细、更专业的创作,培养成为油画家;国画专业的学生在山水、花鸟、人物的范围下系统学习,培养成为国画家……而今现实的状况是,当下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更多是在以“跨界”的方式来运用各类艺术语言,以此丰富创作的造型元素。就画种本身而言,油画专业的学生未必今后从事油画创作,国画专业的学生也未必就坚守“笔墨”,并非每一个个体都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不可变的艺术手段。对教学而言,在大学完成其自身专业的系统学习,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做好准备当然是重要的,但是,颇显单一的语言训练,往往会导致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于是,反复被提出与论证的“综合教学”,也就是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等先辈提倡主张的“综合性”的教育,虽然在各大院校教学实践的探索效果并不太明显,但是这种模式主张博大,付诸的实践多了一层文化比较的研究性质,更具有艺术史角度的文化意义。

事实上,20世纪以来的西方艺术家已经在改变单一的语言方式,如毕加索大量运用着油画、版画、雕塑等语言手法。西方美术院校的绘画教学也已经融入到视觉艺术的大范畴之中。法国高等美术学院的绘画教学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度,在一个大的绘画工作室框架下实施作品的制作,其材料语言的限制已经没有。

百年来,关于中西文化的话题从没有停止过,在绘画方面,就是油画与国画的问题,无非“中”“西”“中西调和”三个群体,有不断的细化、分类教学,也有不时强调综合、全面的尝试;而综合性绘画是在“中西绘画融和”方面能够以贯通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笔者以为,综合性教学上效果并不显著,是因为其问题是多方面的。

在教学理念上,中西绘画各自有着不同的造型理念与手法体系,这是各自语言的优势。在基础教学时,难免会忽略对传统艺术语言及经典的研讨深度,而对综合绘画的教学要求会更高、更全面,有两种或几种绘画语言均要求有较为系统的学习,并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其次,中西绘画最直接的区别在于材料不同,因此陷入一个“材料”的潜意识——对材料的关注远远超出对绘画的理解,最终导致综合绘画演变成单纯的综合材料,绘画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脱落,不能在造型层面上形成一种绘画语言。这些例子,都是为了说明综合性绘画的宗旨并非简单地跨画种组合,而是在融合中西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力求艺术语言的多样化。不过,如今综合绘画的实验教学正在远离这个宗旨的情境,不知不觉中演化成现在颇受关注的“新媒体艺术系”“实验艺术系”的草创。结果是,综合绘画教学如强调艺术语言的深入研究,则有更细化的工作室教学在前;如强调材料与多元性质的探讨,则有更新的实验艺术的教学探索,综合绘画的教学自然就被置于尴尬的位置。

因此,回到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的原点再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中西绘画,都是在艺术家与对象世界中呈现人与自然的视觉关系。概括而言,即“观物取象”,从而“立象以尽意”。综合绘画的教学也不例外。

“观物取象”告诉人们“观物”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艺术创作中认识论的基本规律,而“取象”的手法属于方法论。至于中西绘画,具体选择哪种语言手段来“立象以尽意”才是紧要的,只是综合绘画的教学往往被外在的形式所束缚,忽略了这个美学要义,甚至从某种意义而言,“综合绘画”只是一个课程称呼。

历史地看,我们可以重新去解读吴冠中“美术自助餐”①的设想。笔者认为,不管是分科的教学方式,还是“综合绘画”或者“实验艺术”的教学模式,都打破了把学生归于各门类“从一而终”的固定教学,学生根据自身所需,在系统的教学纲要基础上,选择要研习和补充的各类语言,可以随时调整、随时汲取,无论是油画、国画、版画等,还是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文史哲知识。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架构,才是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探讨却难以破解的问题所在。

注释:

①即开设中西各种传统课程,学分制,自由选修.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j].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绘画教育的意义篇3

在西方造型艺术的影响下,我国于20世纪初形成了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其教育体系的奠基人徐悲鸿提倡写实主义创作方法,他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和素描在造型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徐悲鸿提倡法国的古典主义写实技巧的教育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传统绘画的观念和教育模式。绘画教学的基础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训练,在艺术学科中占据主要地位。高校的绘画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绘画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写生练习。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和课下的写生练习遵循从易到难和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而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在艺术领域应用广泛,例如速写可以用照相机替代,形画可以用喷绘或投影仪替代等,这种喷绘技术和电脑制图等高科技的绘画方式普遍化的现象,使教师和学生对传统速写、素描等写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质疑。①高校教师要对我国传统的造型观进行深刻理解,要对绘画遗产进行重新认识,从而使高校的绘画教育模式突破传统、单一性的局限,重新建立多元化的、科学合理的高校绘画教学模式,力争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

二、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对高校绘画授课内容的影响

我国高校绘画教育发展的几十年里,绘画的基础课程一直是以素描和色彩为主,此外,还有课余时间的写生练习,写生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教育内容一直沿用写实主义的造型观念,用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物、表现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导致高校学生的绘画语言苍白,缺乏创造力。当代艺术在自身标准缺失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绘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一般会强调要避弊端及取长补短,即使是这样,每位学生的绘画作业也会因人而异,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教师布置作业是油画静物,有的学生会用印象派的色彩、有的学生进行苏俄式的写实,还有的学生会使用浮世绘的平涂等,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绘画作品徘徊在写实与表现之间。另外,由于受教师授课内容和方式的限制,以及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不可避免地进行模仿,使学生自身的绘画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例如当代艺术家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的单色平涂、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和蔡国强的“烟火系列”等作品都成为高校教师教学内容,而这些艺术家的代表性的作品则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三、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对高校绘画判断标准的影响

在高校绘画教学中,通常都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绘画作品水平的高低标准。虽然不能以分论画、以分论人,但高校一般都会用一个相对标准的要求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绘画作品水平。例如教师一般从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和表现力等方面大致判断学生绘画的水平以及绘画功底和学生对色彩、线条的认识。高校不排斥不抵触当代艺术,而当代艺术在高校广泛传播的同时,也给高校教师对学生绘画作品的评判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商品社会,依靠媒体宣传和名人策略的方式对艺术进行推崇所发挥出的影响力是众所周知的,这种对艺术作品的特殊运作方式会让大众对艺术的认识产生误导。②现代艺术是一种内在的需要、是一种乐趣的展现,需要观众和学生真正领悟作品中真正的内涵和意义。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由具象艺术和写实艺术向非具象艺术和非写实艺术发展,出现了立体主义和构成主义等新类型的表现手法,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欣赏每位学生的个性表现能力。四、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对高校绘画教育理念的影响当代艺术家在突出艺术形式的同时有意识地忽略自身的学院派基础。纵观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可以看出,当代艺术由叙述性艺术转向了观念性艺术,呈现出类似表现主义和超现实表现主义等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新兴表现形式。当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不是以审美性为首要目的,它是在互反或对立的思路下来进行创作的,是为了充分表现人类精神上的矛盾性。在绘画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从传授绘画技巧和方法的角度出发,要有培养学生理论水平提升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理念,为将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打好基础、做好引导。社会媒体曾集中讨论过新兴艺术的形式,各个媒体和社会公民对不同的艺术形式评论褒贬不一。当代艺术是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形成现在的状态,是在社会的综合条件和作用下形成的。现代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高校绘画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和评价当代艺术的发展。

目前,社会各界对当代艺术的评价褒贬不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当代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初衷如何,它都将成为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今社会艺术市场的发展来看,传统的高校绘画教育会消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表现出高校教育的特色和作用效果,不利于高校绘画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③鉴于当代艺术的特殊发展特点,欣赏教学可以运用到高校绘画教育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和不同形式的绘画作品,以此达到让他们学会认知不同社会文化现象的目的,同时可以有效解决我国高校学生创造力不足的问题,让学生真正领会和学习当代艺术中的个性特色和创新精神。

绘画教育的意义篇4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教育;现代艺术;罗丹;凡高;毕加索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叫产生的愉悦: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涟漪不断变大,他欣赏自己的创造,从中得到无比的欣喜……。而到了初中阶段,审美教育更显示出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这时的学生从原来的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和严肃,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灌输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这种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在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正是对感情真挚奔放,形象思维极强的青少年作用是最大的。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也显得希奇古怪。如现代主义的美术,有入说是一种头脚颠倒得艺术。一位心理学家曾幽默的用生动的语言概括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根本区别。他说:"今天年轻的一代和我们这一有什么不同。他们也是逐渐懂事,也离家出走,也生孩子。只是顺序倒过来的。"的确,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那里,艺术的含义更加宽泛,既包括美的,也包括丑的:既有善的,也有恶的;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既有纯实体的东西,也有纯形式的纯数学的东西。

事实上,中国的近百年来科学落后不等于艺术落后,中国画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早就与西洋画并起并坐,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

一、中国的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据记载,早在春秋后期,周代都城的政治性建筑"明堂"里,就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以及周公抱着幼年的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壁画.可惜这些壁画因为建筑物的毁灭都已不存于世,但是从1949年出土的两件战国帛画的线描人物形象,略加色彩的绘画技巧来看,我国至少在两干多年前已经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

到了战国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绘画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它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及各种绘画体裁,画家们将书法的结构,用笔运用到绘画中去。以加强绘画的表现力和艺术趣味,形成了具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老画家中村不折在他的《中国绘画史》一书中指出:"中国绘画是日本绘画的母体,不懂中国绘画而研究日本绘画是不合理的要求。我想,用长流不息来比喻中国的绘画是最合适不过的。"

而欧洲的绘画从时间来看,应该是早早承认,旧石器时代,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品,都是发现于欧洲的西南部与中部。虽然考古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问,但迄今尚无新证物以前无法动摇上述的观点。

到了中世纪以后,由于基督教成为统治国家的精神支柱,这一时代在绘画史上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扫清前途的障碍,需要很有说服力的思想武器,他门终于从古人的武器宝库里找到了饱含着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从而打出文艺复兴的旗号,正如恩格斯所说:"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地西方人面前展示一个新的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地光辉形象面前,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因此,欧洲的绘画是时而浩瀚,时而干涸,这与中国地绘画地源远流长是不同的。

二、西方文化是以"神"为中心的文化。他们将人的发展归之于神的创造。在他们那里,"神"与"人"是分离的。所以他们习惯于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和客体对抗起来。探索各个领域中纵的逻辑关系,在种与类的基础上区别其层次,力求符合这些关系的客观秩序。

他们是属于哲学美学,叙事诗学,状物画学。

他们写实绘画的焦点透视,像一位独眼巨人在锁孔里看世界,只能老老实实地把看得见的画出来,把看不见的挡起来。他们的安琪尔要飞,只有实实在在地安上一双翅膀,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还得借助于一支有形的弓箭。

而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它以笔墨"线索"作为塑造意识形象的根本要求,并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的绘画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绘画是属于艺术美学,抒情诗学,写意画学。

中国绘画是多点透视,在游动中看世界,不但能画出肉眼之所见,而且能画出心眼之所见。山前山后,屋里屋外,长江万里,四季花卉,皆可同时纳入画面。

我们的飞天要飞,勿需安装沉重的翅膀便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个是"无翼而翔",一个是"有翼而飞",哪个更高?

难怪毕加索反问:"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您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人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除二者外,白种人根本没有任何艺术可言。我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况且有专家认为,中国画是后现代主义的温床。进入90年代,伴着消费的发展,现代主义的热潮在中国迅速降温,而一种打破传统和新潮,艺术和非艺术,雅和俗的后现代主义以游戏的姿态悄然兴起,他兼容性更强,在这里,被排斥的古典艺术又有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是以一种游戏的姿态出观:维纳斯穿上了牛仔裤:蒙娜丽莎被戴上一副眼镜,弥勒佛扛起了广告牌等等。在这里,这些艺术既保持着自己的"风和雅",同时更大众化。

现代主义重视看得见的形式,后现代主义重视道不清说不明的状态,他从东方神秘主义众吸取了信息,而崇尚"天人合一"中国早有"玄之又玄,天机不可泄露"之说。这些被某些学者视为不能用精确数值定量定性的落后乃至迷信的中国古老文化,说不定潜藏着科学主义未能认识的领域和未能解读的信息。

正如古希腊的奴隶制太完善了,所以他的封建社会就不发达。中国完善的封建社会决定了他不可能出现完善的资本主义,而在后工业社会形态中则可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对现代主义艺术有着一定的排斥性,而对后现代主义却有着先天的亲和性。

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必定会对美术有新的认识,在欣赏美的同时,既自觉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

绘画教育的意义篇5

【关键词】儿童画创作岭南羊城文化认识与创新

岭南文化深厚悠久,是中华文化最为珍贵的一分支线,岭南文化中的广东文化是其主要部分。广州也叫做羊城,历来作为广东经济化、历史文化的中心,在长久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儿童画的创作往往承载了儿童心灵的教育、儿童想象力的培养、甚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启蒙等意义,所以将具有地域特点的优秀羊城文化融入儿童画的培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儿童画创作中渗入岭南羊城文化元素的原因

在现代的儿童教育中绘画能力作为一种良好的品质得到大力培养,那么如何将我们优秀的文化因素融入到这一教育中来值得详细思考。考察儿童画中渗入岭南文化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先天的遗传以及后天的耳濡目染。在生物遗传学上讲,某些父母的后天培养起来的素质会通过基因遗传到下一代。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荣格提出过“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他说一种同类文化或者同类精神的沉淀物会在某一种族中代代相传。因此祖辈受到羊城文化熏陶的人其后代肯定在某些方面具一定地域特点,这在其儿童画创作中或多或少会有体现。另外,在洛克等“环境决定论”的文艺理论家看来,后天的环境最终是造就一群人的性格和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其中包括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等。结合以上两点说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耳濡目染最终影响了生活在羊城文化下的儿童的成长,其文化心理在儿童画的创作中会有所表现。第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羊城文化包含着很多有益的元素,这些元素通过教师的灌输和不断融入,最终将会改变而儿童的心理,让更多的学生向着真、善、美方向发展,从而落实好百年教育的大计。

2、儿童画创作中渗入岭南羊城文化元素的具体表现与创新

2.1.羊城元素带来儿童画创作的新素材

素材是绘画创作的基本元素,好的素材能够使创作变得新颖,从而更大的激发创作者的想象。儿童处于人的生长起始阶段,处于对自热和社会的启蒙阶段,对其绘画的培养应当以丰富的素材来认知和陶冶。广州作为南方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多元文化的汇聚地,因此绘画的素材具有多样性。首先从自然环境方面来讲,岭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炎热,临近南海,降雨量充沛,植物丰富。这给儿童进行实地观察提供很多便利,虽然儿童画很大一部是想象出来的,但这类想象都是有一定的实物作为基础,广州的自然条件为其创作提供自然素材。其次从人文建筑来讲,岭南地区是中国最早与外商联系的地点之一,因此西方文化、东南亚文化、内陆中原文化都在这里融合。这使得广州既有老楼古祠,又有异域的碉楼,还有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这些特色是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因此又成为儿童绘画教育的一笔很好素材。

2.2羊城元素的融入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我国古代时常强调艺术的综合,例如著名“诗画一体”论和“画乐论”等等,都是在说明着艺术的某些相通性,因此在儿童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羊城的优秀特色文化对其进行综合培养。第一,用当地的具有特色的音乐进行学生情感的培养,例如运用粤剧或者广府音乐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这些音乐,让学生在听到音乐后将自己的感受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得到音乐上的陶冶。第二,借助PPT和视频等形式将羊城的民间手工艺品、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风情等给学生播放出来,让学生在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浸润下逐渐形成一定民族心理。其过程包括欣赏和绘画两部分,最终学生在观看后进行想象加工把所看所感画出来。第三,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民族元素的渗透,例如在课堂绘画开始之前,老师可以讲一个当地流行的传说故事,或者一个真实而又意义的事件,最后学生讲所听到的故事根据自己的理解绘画出来,当然老师所讲的传说或者事件必须是健康而又意义的。通过以上三点的创新教育,能够很好地将岭南羊城的文化融入到儿童的绘画培养中了。

3、儿童画创作中渗入岭南羊城文化元素意义

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重视儿童的教育正是重视国家的长远发展,儿童画是一个有效培养儿童想象力方式,利用好这种方式有很积极的意义。第一,从儿童的方面讲,在绘画中渗透进羊城文化的优秀元素,可以让学生感受羊城魅力,加之羊城本来就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各种文化因素的激荡碰撞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想象,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重大的意义。第二,从社会方面来讲,羊城有自身的优秀文化需要传承和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的努力,在儿童绘画教育中不断渗透羊城元素,最终让其发觉到羊城优秀文化,从而自觉的进行热爱和继承。第三,从绘画的发展来看,岭南画派在画坛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自觉的引进西洋画法,具有强烈的改革精神,这都与岭南文化有极大的关系。儿童绘画在绘画中渗透这种文化进取思想,最终必然致使新成长起来的画家们也发扬这种精神,为岭南绘画的不断发展的进步提供不竭的动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儿童画的教育和培养对羊城乃至整个国家,都是十分具有意义,我们不容忽视这样良好的教育方式,任何具有地域性的优秀东西都应该得到传承,而传承的方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进行儿童画创作中渗入岭南羊城文化元素的认识与创新研究 ,不光对学生还是对当地都是由有必要的一项。

参考文献

[1]杜宪勇. 论儿童画的独立创作[J]. 艺术教育,2011,10:120-121.

[2]许英蕾. 儿童画创作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2,03:78-80.

[3]薛颖. 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4]唐孝祥. 试论近代岭南文化的基本精神[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19-22.

绘画教育的意义篇6

美术是一门没有界限的艺术,美术在任何一个学科中都有所体现,反之,其他学科也可以服务与美术绘画教学。传统的美术教学都是按照教材大纲,按部就班地进行美术绘画,这样的课堂过于呆板,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扩散,在艺术上缺乏创新精神。引进其他学科,来辅助美术教学,是美术绘画教学的一大创新。例如,将语文与美术绘画相结合,教师可以从语文老师那里收集一些资料,稍加整理后,变成一个美术素材,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将语文素材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科交叉式的美术绘画教学,可以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古诗《天净沙秋思》作为绘画主题,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做出一副画。学生对这首古诗非常熟悉,用熟悉的题词作为美术绘画素材,形式新颖,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灵感也会随之而来。

开放式的美术绘画教学课堂

艺术是需要释放天性与灵魂的,需要在自由的环境下去捕捉生活中的美。美术绘画同样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因此,美术绘画教学,可以选择开放式的教学课堂。例如,在下雪的冬季,如果在室内进行美术教学,给予学生限定的美术素材,但学生内心期待着下课,可以出去赏雪玩雪,这时,教师不妨随了学生的意,将课堂搬到室外,在雪景中展开教学。美术教学可以无处不在,绘画对象也不必受到限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发现美,并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每一个美的画面。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开放式的美术绘画课堂,则提供给了学生一个创新的平台与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美术绘画教学方式创新的意义

素质教育下,美术绘画教学方式的创新,是一种打破传统的举动,这种创新教学方法,对于美术教学和学生本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美术绘画教学方式的创新,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其次,美术绘画教学方式的创新,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有利环境。最后,美术绘画教学方式的创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参与率提高了,进而,美术教学的效果也有很大的改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涵养与美术素养。

总结

素质教育改革下,传统的美术绘画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要求,亟需进行一些有效举措,进行创新改革。在美术绘画教学中,首先要改变美术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从思想上开始改变,注重学生内在涵养和外在技能的培养。此外,美术教师可通过学科交叉式美术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阔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美术绘画教学应该鼓励学生的自主创新,为学生设立开放式教学,在释放的天性中张扬美术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艺术涵养。

绘画教育的意义篇7

伴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专业化被越来越多的强调进入各个细分行业。注重实用技术的工匠逐渐地将艺术从生活产品中分离,在生活用品的实际生产中人们也逐渐将设计放到了核心地位,设计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扮演着双重角色,而满足了生活需要的人类的心理需求往往体现在对艺术的创造上,甚至在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也是通过艺术创造来表达的。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设计是具有前瞻的,但是艺术却具备了回顾。这是两者特有的个性之一。也就是说,让生活更美好的设计使人们对满足生存需要追求的目的,不过艺术的目的是使人的生活达到最高境界。虽然两者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意义,设计与艺术特征的目的存在着明显区别,但在设计或艺术的发展路径方面,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辅相成关系。比如,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平面设计艺术就是通过图像和文字传达并产生强大的宣传功能和商业价值。等同于人的情感是通过两种意境的创造是注入,然后调动一切手段来达到艺术运动。

二、中国画与民族设计风格

中国的深化改革伴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我们的设计也出现在一个新的模式。设计概念是逐步缩小与国际的距离。说明当代的设计趋势就是好的设计不仅具有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而且更要具有独特的文化哲学。我们普遍的认为国家以及民族灵魂是由文化体现的,而文化差异是各个国家的根本区别。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被认为是这个民族的根基,民族性就是体现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全球文化交流。绘画意境中的民族传统艺术可以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我们的画家在绘画创作中追求的绘画语言不再是展现纯目的不是纯主观抽象的追求。我国传统绘画的永恒的创作原则是“中心得源、外师造化”。大多数的中国历代画家常以自然界中的借景抒情为主题来宽慰现实生活中的挫折,这是中国独有的逃避现实的方式。在绘画的过程中画家的情绪也得到了释怀,散发出水墨写意的精神,巧妙地将主观与客观的理解融为一体,利用象征手法将自然对象与个人情感结合。将这种方式利用到现在的艺术教育当中,将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灵魂进行传承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线条与水墨能够使中国画的表现元素更加丰富,所以我国的绘画着重强调其重要性,线的曲直方圆,排列的紧迫性、刚柔的变化等,都可以达到自己情绪的表现和抒情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线给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情绪的表达。为了了解中国绘画中线的丰富的审美意蕴,必须掌握水墨的规律和方法,使我们能深刻理解内涵的中国绘画和设计中的应用,绘画语言的设计可以实现深远的视觉效果,能提高丰富的艺术内涵。“随类赋彩”这种技法是中国画的重要技法,心理学上认为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性格在我国的绘画中早有体现。丰富的色彩通过勾金和重彩等技法表现,具有装饰特点。水墨的浓淡表现不同色彩是微妙的地方,颜色是简单而精致的。皴法不仅是凹凸表面纹理绘画表现,更形象的认识和再创造的“体面”和“肌理”。传承中国画的这些技术可以成为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的艺术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创造基础。日本是世界著名的设计之邦,其传统审美将他们的设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便是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意义有深远的影响。部分人看来,这个时代的矛盾看似是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实际是他们的完全融合,相互渗透。要发扬传统,只有在现代社会,现代设计中从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提炼与学习,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使设计的审美价值。

三、学生的艺术素养相对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当代教育认为艺术素养是创新设计的基本思想,它决定了设计思想和设计语言的广度深度。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艺术修养可以体现设计师的质量,它更是不容易获得的,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和对艺术的欣赏才可慢慢培养起来。自身的水平得到提高后,再不断的增加艺术知识的储备。这样一来对于艺术教育中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欠缺就会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加上不断地艺术基本功训练通过创意的结合便能设计出具有审美创造力的设计。跨专业的知识点也可以在设计中充分体现,设计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而学有所成的设计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都能通过他们的作品得出结论,这些历经现代设计市场考研的经验对艺术设计学习中国画教育是提高艺术设计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中国画教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引用

由于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已经知道现代中国画的概念,那么中国将如何借鉴艺术设计教学也很值得讨论。艺术与设计的中国画教学,不仅仅是文字,学习和培训的技能,在中国画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有其特殊性不同于纯绘画类中国画教育,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共同设计和绘画中找到。画中国画课程只注重技能的训练,并在艺术设计教育与设计相关的中国画教学。笔者认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国画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

1.中国绘画与设计一体化的形式

中国画的形式和技术的教学内容是必要的。这部分主要是关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和风格教学。例如:在作文课上,文本元素如点,线,面。广告海报,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中国画的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的学生标志设计。

2.现代精神追求中的中国绘画和现代设计

中国绘画经常研究的是意象和表象的意义,类似于书写形式。中国画的主要思想包含的绘画活动的感受,人与自然之间,但天生的性格,也自然人格。因此在第二自然美的艺术美——人与自然。当今世界是和谐理念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推广,这也与中国画的精神遥相呼应,同时还设计了围绕这一思路,并以此为主导。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国画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涵是中国,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成为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风格。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必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到底在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艺术风格。中国画的水墨语言和洗千变万化,中国画更耐人寻味,这本身就是创新,创新体现活动。中国画教学,我们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艺术形式,不同的纹理,使画面更具设计感。设计本身是由西方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原则,中国画独特的形式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语言符号,中西元素结合在一起,是设计形式的创新。中国画与设计可以作为一个起点,从新的角度,全面发展相结合的中国画和艺术设计学生潜在的艺术和审美人格,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结论

中国画几千年来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中国审美文化的代表。然而,艺术设计教育只注重学生的设计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中国画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作用。中国绘画和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好的设计是艺术和文化需要作为中国画的基础,是一个很好的中国传统艺术的例子,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元素和民族特色的设计,抽象的图形和文字的设计和概念的运用,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绘画教育的意义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绘画;艺术性

设计与绘画艺术关系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绘画艺术是基础,在设计中深入应用绘画艺术,才能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设计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全新的形式与活力也成为绘画灵感的源泉之一。设计使绘画等纯艺术增加了一些科技感和更多的可能性,而绘画等纯艺术为设计增加了艺术性。

一、绘画艺术对设计的影响

1.绘画艺术是设计的基础

绘画艺术是是一切艺术活动的开端,是开启艺术活动的使者。绘画是提升审美的唯一途径。通过学习绘画,提高审美能力、造型能力、认识设计规律。最为关键的事情是通过绘画让这些知识进入人的思想之中,成为设计的源泉。同时,设计离开了绘画艺术也会失去生命力,绘画艺术对于设计而言有着对造型语言的原发性意义,画家与设计师都要具备很高的绘画基础、艺术素质和高水平的审美情趣。早期,有许多画家本身也是设计师。列奥纳多•达芬奇不但把传世之作《最后的晚餐》留给后人,还有许多设计性的发明创造。设计过桥梁、教堂、圆屋顶建筑,还成功地制造了自行车、连发大炮等等。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不仅从事绘画创作,同时还参与建筑设计。拉斐尔的建筑风格如同诗歌一般绚丽、温和、优雅,在《雅典学派》中表现,特别是室内优美装饰,给予后世很大的影响。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圆顶时至今日仍然气势恢弘,是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1919年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建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作为世界上第一所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的学院,它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现代主义画家康定斯基、伊顿、克利等人都曾以基础课程教师的身份主持过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基础绘画教学。其中色彩专家约翰尼•伊顿创立的“基础课”,更是奠定了现代设计体系教育的发展基础。目前,世界各国设计学院的教育体系,均以绘画作为教学基础,意在培养学生的造型,审美,鉴赏能力。

2.绘画艺术推进设计的发展

绘画艺术作为设计的基础,还为设计研发视觉形式语言。延续设计的生命力既要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同时也依赖于视觉形式语言不断变革与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设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绘画的发展史。设计离不开绘画的参与,在其发展过程中视觉形式语言的变革都是因绘画形式语言的新变化而出现的。荷兰“风格派”创始人蒙德里安,他不再画眼睛看见的实物,而把绘画语言限制在单纯的色彩和几何形象上。

二、现代设计对绘画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及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设计对绘画的反作用愈发明显,己成为新时代的主流,西方现代派绘画诸派别的发展演变正是设计因素推动的结果。在康德、叔本华、尼采、马斯洛等人的哲学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下,一部分画家逐步摆脱理性的压制和传统思维的束缚,艺术上不再满足于对客观的再现,强调重视感性、直觉和下意识活动,突出内心的“自我表现”。现代主义绘画艺术运用设计的元素,强化了视觉意识。包括后来的表现派、抽象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等等,都具有一定的设计感。从造型、色彩、形式上来解读绘画艺术特质更能发现其设计元素。

1.造型方面

绘画受构成设计影响,把点、线、面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提取出来,在西方现代派绘画的造型语言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呈现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如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在他的作品中直接以点、线、面、色块等纯抽象的造型因素来表达感情。不同的几何形状、不同的色彩、自由的平面化构图形式,各种视觉元素水融、彼此呼应,构成了动静相宜,丰富和谐的绘画世界。吴冠中说过,“我自己作画,一想探索形式之美,但同时竭力追求意境”。他对绘画的形式构成有很深的研究,绘画作品多以点、线、面的构成形式美感为基本要素,其油画代表作《狮子林》《桥之美》,就是点、线、面的完美结合。

2.色彩方面

色彩是画作中使人感动的重要因素。写实性绘画的色彩注重真实性的反映,而现代主义绘画的色彩突破了色彩对事物形态依附的固有属性,淡化了描绘物象的色彩变化规律和客观存在状态,注重表现画家的个性追求、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康定斯基的《即兴31号》的画面中只能看到各种颜色和线条的组合,整幅作品脱离了现实对象独立存在,色彩和形状本身构成作品的全部。作品上,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仿佛跳动的音符,发出急缓、轻重、高低不同的乐调;而线条就像乐谱上的重音、停顿、休止符一样。

3.艺术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形式美法则是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等内容。在现代主义绘画中,画家通过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打散、分解、重组、排列、并置、重构等设计手法,从而构成全新的视觉效果。如毕加索的《奥尔塔•德埃布罗的工厂》,把工厂实际形状加以破坏,把房屋分解成许多形体,并进行了重新组合,排除了传统观念和画法,用简化单纯的手法综合概括地描绘,得到了一个新的统一的“三度空间”,让观者有一种新奇的审美享受。

4.综合材料的运用

现代绘画对综合材料的使用已到了随心所欲的境地。通过不循常理的材质肌理的运用,以达到变化多端的效果。如杜布菲的画面表层几乎什么材料都可以接受,其中包括水泥、沥青、砂石、泥土等。柏洛克抛弃画笔拎着颜料桶滴、洒、泼、甩向铺在地上的画布,他似乎是更接近在追求着“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三、结论

设计与绘画艺术相互影响、交融共进、不可分割。只有正确理解设计与绘画艺术的使命、特点、异同与发展,才能对两者的关系有客观的、深刻的、科学的认识,这对艺术教育与实践探索才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丰子恺.绘画与文学绘画概说[M].文艺出版社,2001,8.

[2]廖少华.设计概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受之.世界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钟博.现代油画艺术中的设计元素[J].美与时代•城市,2014(01).

上一篇:儒家的核心思想主张范文 下一篇:初中美术教学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