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绘画与传统绘画比较研究

时间:2022-06-27 09:17:19

数字绘画与传统绘画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数字绘画对传统绘画的模拟,既具有计算机图像属性也具有绘画语言特征。数字绘画在材料和介质、绘画过程中的感知、绘画作品的肌理、作品的保存与传播等方面与传统绘画有着共通性和差异性。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剖析两种绘画生成方式在生成条件、生成过程、保存与传播几个部分的特征与特点,试图为数字绘画的发展及数字绘画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数字 绘画 传统 材料 感知 保存

一、数字绘画发展概述

数字绘画或称数码绘画,是指以数字化方式绘制生成图像或图形的绘画方式。数字绘画使用数位屏、数位板、压感笔等设备,通过数字绘画软件生成绘画,其作品具有计算机图形图像属性,同时具有绘画语言特点。

数字绘画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息息相关。1950年,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本·拉普斯基(Ben Laposky)创造了最早的由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在受控制的阴极射线管示波器荧光屏上产生出各种数字曲线,他将这些用高速胶片拍摄下来的图像命名为《电子抽象》。1963年,有“虚拟现实之父”和“计算机图形之父”之称的伊文·苏瑟兰(Ivan Sutherland)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绘图软件Sketchpad,为计算机参与艺术创造提供了软件基础和技术可能。1983年,WACOM公司率先研制并将数位板和无线压感笔投入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数字绘画笔输入的难题。大家熟知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前传》等恢弘壮大的场面和叹为观止的电影特技,WACOM数位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为数字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平台。Photoshop、Painter等绘画软件利用非线性编辑技术,创造出大量超越现实的影像和非凡的视觉体验。像素绘画的典型软件Painter将传统的绘画方法和计算机超强的模拟性、可塑性、传播性和交互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其特有的绘画和造型功能。

二、数字绘画与传统绘画的比较

1.材料和介质

数字绘画在计算机系统上虚拟了一个绘画的环境,其作品的生成不需要物质的介质(除计算机硬件和输入设备),为绘画作品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进行传统绘画创作时,任何一个门类的创作都需要与之相对应的工具——笔、颜料和承载介质。水彩画创作的时候至少需要水彩笔、水彩颜料和水彩纸,油画创作的时候至少需要油画笔、油画颜料、调色油、油画布,其他画种也一样至少需要这些物质。计算机技术借助图形图像软件模拟绘画功能,使用压感屏、压感笔、手绘板等数字化输入设备来实现艺术作品的创作。数字绘画的工具可以简单归纳为硬件和软件,其不同的绘画门类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绘画软件提供了铅笔、水彩笔、油画笔、水粉笔、马克笔等各种笔的类型、笔刷,以及橡皮、调色盘、刮刀等与传统绘画极其相似的工具来支持各种绘画的实现,其创作的平台就是软件系统,各种绘画门类都是在同一个数字环境下进行的。与传统绘画相比,数字绘画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准备材料和工具,各种绘画材料、介质和工具都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这种便利性为我们的绘画创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空间和经济成本。

数字绘画的创作工具在单一画种的模拟上具有局限性。传统绘画是对自然再现或表现,数字绘画则是对传统绘画的模拟。虽然这种模拟已经极相似,但与真实的绘画材料表现的效果相比还存在差异性。传统绘画的材料和工具都极为讲究,例如中国画中的宣纸,按原料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按厚薄可分为扎花、绵连、单宣、重单、夹宣、二层、多层,按纸纹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特制等。不同类型的纸在柔韧性、湿染性、艰涩性、轻灵性、胶着性等特性上都不相同,不同的纸张还可以进行特殊加工以改变其对笔或墨的适应性,笔墨在不同纸张上表现的效果非常丰富。数字绘画的工具能够模拟出国画的笔墨效果,在笔刷的设置上参数也很多,但要实现不同种类的笔在不同承载介质上的细微差异实属不易,如果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实现这些效果,其作为工具的意义就不大了。

传统绘画的工具、材料和技法具有任意扩展性。艺术家从事传统绘画时,使用特殊的工具和材料,有些是自制的材料,这些将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风格和画面感观。数字绘画的创作工具提供了自定义的参数,但都属于既定的、有限的功能,而且无法随意扩展。比如,在进行传统水彩创作时,可以在水彩纸上涂抹胶质材料或在纸张未干时加入其他物质,使画面很容易达到某种特定效果,这些在数字绘画创作的环境中不能随意达到或者不能达到。传统绘画在创作时,艺术家有时会尝试将不同门类的绘画材料、工具和技法混合使用以获得特殊的效果,数字绘画虽然可以将多种绘画效果拼接在同一个画面里,但要实现毛笔画在卡纸或油画布上的效果是困难的。

2.绘画过程中的感知

“内在因素,即感情,它必须存在,否则艺术作品就变成了赝品。”①绘画是人的情感活动,是情绪化的物象显现。传统绘画在进行某一画种的创作时,其画笔是特定的,虽然每一支笔在大小、对颜料的附着性、产生的肌理效果等方面都有差别,但其画笔自身的特性是相对固定的,画家对这些特性都了然于胸。画家对笔的熟练和精确控制,能够将脑中的意象迅速地表现在画面上,将稍纵即逝的感觉迅速转换成物质的形态和色彩。

数字绘画在绘画软件里使用压感笔在数位板或数位屏上移动,模拟出传统绘画的效果。软件提供了不同的画笔及笔刷的参数,包括大小、间距、角度、鬃毛、涌出、排比、随机、鼠标、克隆、厚涂、图像软管、喷笔、水彩、液态墨水、数码水彩、艺术家油画、颜色变化、颜色表达方式等。虽然通过对各项参数的设置,能够模拟出与传统绘画相似的画笔,但在对工具的长时间尝试和体验时,创作的感觉势必消失殆尽。数字绘画的过程是理性的,在以情感为主导的创作过程中,理性意识的过度参与严重干扰了情绪的表达。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说:“灵魂与肉体密切相联,它通过各种感觉的媒介(感受)产生印象。被感受到的东西能唤起和振奋感情。因而,感受到的东西是一座桥梁,是非物质(艺术家的感情)和物质之间的物理联系,它最后导致了一件艺术作品的产生。” “从绘画心理学角度来看,任何生活都在于感觉,在于体验。感觉与体验是否渗入感情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② 绘画的过程是各种感官参与的精神活动,传统绘画的笔与画面的摩擦形成不同的触觉感受,笔对水、对油、对颜料的吸附性,纸张的厚薄、光洁度、吸墨(油)性形成丰富的触觉体验,这种感受参与、反馈并影响创作主体的情绪活动,是非物质与物质的积极互动。数字绘画的笔与画板的接触是恒定的,触感是单一的,虽然可以将物理上的压感级别由1024级提高到2048级,但这仅仅是单一的某种触觉的量的变化,在种类上并没有形成丰富的体验。

3.绘画作品的肌理

这里所指的肌理是指作品表面呈现的纹理。传统绘画的任何一个门类都有其本身的语言特点,这也是区分画种的重要因素。“画家在运用色彩时并不是根据色彩是否忠实于自然,而是因为它们对某幅特殊的画面是必要的。艺术家不仅有权利而且有道德上的义务去使用那些能够满足他自己需要的形式。艺术家在选择自己的表观手段时,应享有绝对的自由,不受解剖学或任何其他事物的限制。”③不同画种具有其独特的画面肌理效果,产生这些肌理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材料和工具的物理属性,也可以“不受解剖学或任何其他事物的限制”,通过人为的方式制作肌理效果,利用穿、钻、刺、敲、锤、打、挤压、割切、划裂、腐蚀、刮削、镶嵌、拼贴、组装等任何手段形成肌理以满足“他自己需要的形式”。可扩展的制作材料、技法、形式为艺术家创造“有意味的形式”④提供无限的可能。

数字绘画能够模拟出不同画种的最主要的肌理特征,以至于观者不能够区分一件作品到底是传统绘画作品还是数字绘画作品,但其在笔刷的设置和画布的选择上都是既定的、有限的,没有主观拓展的可能,不能形成丰富的、可控的样式。

画面肌理可分为可视的肌理和非可视的肌理。⑤对于非可视的肌理,数字绘画软件根本无法实现,其原因是数字绘画软件模拟绘画所呈现的效果仅仅是视觉上的。例如使用颜料较厚的油画作品具有浮雕的体积感和颜料的质感,如果用单一颜色的颜料在画布上厚涂,能够形成高低不平的层次,这种作品表现在传统绘画中可以实现,而在数字绘画软件中就无法做到。

传统绘画在处理肌理效果上,有时会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过程中形成的不确定的形式对创作的思考形成冲击,新的视觉形式诱发艺术创作的灵感。数字绘画能够提供一些特效和随机效果,这些效果都是按照既定的逻辑关系计算生成,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图形图像特征。基于数字0和1的二进制绘画,所谓的偶然也是在数理条件下的偶然,其实是程式化的图像,其随机的效果都是可预测的,不具有现实中偶然的不确定性。

4.作品的保存与传播

传统绘画作品和数字绘画作品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保存。以物质的形式保存的传统绘画受到材料、温度、湿度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各个画种保存的时间不尽相同。如油画保存时间较久,在保存得当的情况下可数百年不变颜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终究化为尘土。以虚拟形式保存的数字绘画作品则不存在龟裂、脱落和变色等问题,因为它们都是存储在数字存储介质上的虚拟信息,理论上讲是永远不变的。这两种保存的方式可以互为转换,可以将传统绘画作品通过数字化采集设备转换为数字形式,也可以将数字绘画作品输出到纸张、画布或实体介质上。

数字艺术作品在传播速度与广度上远远超越传统绘画作品的传播是显而易见的。数字艺术作品借助网络传播媒介致使图像信息充斥地球村的各个角落,传统媒介大有在这种传播的冲击下走向穷途末路的趋势。但是,就具体传播语境来说,传统媒介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网络传播也不可能成为适合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播的媒介,重要的是根据具体的表达语境与接受需要选择契合的媒介。

结语

纵然数字绘画具有超强的模拟性、可塑性、传播性和交互性,但依旧是作为绘画创作的工具存在,其工具属性必须促进艺术创作的生成与发展,或者独立于传统绘画而形成新的绘画门类,为艺术的发展和变革提供新的驱动力。

注释:

①③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2,68.

②汪晓曙.绘画创作论[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68

④克莱夫·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

⑤王化斌.画面肌理构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3.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上一篇:“一棵树” 下一篇:柴科夫斯基钢琴曲《六月——船歌》的诗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