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入门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0 11:21:57

绘画入门教学

绘画入门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绘画;方法;入门

“入门”这个简单明了的词一听一看便懂,但要真做起来就很难了。任何事从入门开始都有门外徘徊的过程。有人说“不知从何处下手”这就对了,因为你没有入门。

对初学绘画的人来说:难也不难,不难也难,这就取决于教师的指导方式方法了。但在教育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之一,教师的要求大而统一,不知从何入手辅导孩子,而孩子同样不知如何绘画;问题之二,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略了孩子在绘画时的情感体验,我们教孩子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通过绘画使孩子认知、情感、思维等得到健康发展。下面就浅谈一下绘画教学入门的方法。

一、从面到体、透视、构图入门

透视对孩子而言很陌生,教师要针对不同的物体解释本词的专业术语。首先讲明透视在绘画中的意义极其作用,并且阐明透视的规律、透视的种类,只有掌握它才能准确表现物体的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圆透视,并示范给孩子,要求孩子掌握运用粗浅的透视作图方法及难点,通过反复练习去理解透视原理。

透视法也可以潜移默化为事物的观察法:形、体、光下的空间物象等等。

构图,简单地讲就是物体在画面上的安排,教师要有代表性地列举几种不同形式的构图方法,让孩子分析他们的形态变化和展示方位,这样给孩子空间认识过程和有效区别在透视构图中的重要作用。孩子做完后,教师要剖析不同位置的构图,用最佳方法引导,然后让孩子讨论分析:一是会更加科学性;二是使孩子通过对比观察在很短的时间内指出相互差别,再在原位不动去画第二张作品,无疑事半功倍。

二、掌握结构和比例入门

教学中怎样去分析物体的结构。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都采取从物体平面入手。将一张六开纸给孩子画,画准物体的透视关系后,再在四个角上画上垂线,按透视规律连或画线。这样既能巩固透视知识又能进一步理解简单的形体结构,教师要侧重提示孩子什么是比例关系及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去找比例、如何测量等知识及方法。教师设计大小不同的物体给孩子练习。通过反复比较认真测量,把握好轮廓,指导孩子所画物体关系和比例关系,并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

三、多角度、多元化表现入门

绘画是时空艺术的表现体,画面物体空间有很大的伸缩性,可高可低,可左可右,可静可动,可远可近,可浓可淡,可大可小。与其说方位不妥,不如称角度不对。角度靠透视,方位靠布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一组静物从不同角度去表现,就提出不同程度上的难点。针对这种情况,要指导孩子如何去构图,在光照下如何对个别物体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移位,以达到构图和画面的完美性,提高表现手法之技巧。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调整孩子位置变化去画同一种物体,体会不同方位下的绘画方法和构图方法,力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知识的有效传授乃至利用。

绘画入门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7-03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以培养建筑设计基础技能为目标的一个课程系列,在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2009~2012版)中,设计基础课程包括《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入门》以及《设计绘画》。但是设计基础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问题较为突出,并影响到内容设置、学时分配等其他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未深入开展。本文即以该计划中这三门课的教学大纲①为切入点,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

一、核心概念

整合②是指基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系统内以及系统之间各要素关联性的挖掘,利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积极地改变或调整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克服系统发展过程中构成要素分离的倾向,实现新的综合。整合与当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迅速变化的时代,由于众多因素改变着职业教育的面貌,这就导致了各组成要素之间关联性的缺乏,因此需要将整合概念引入到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研究中来,以实现在它们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二、问题分析

(一)课程目标

在原有教学计划中,已经确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并为后续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这几份大纲虽然均已注重贯彻了这个总目标,从单个课程看已经比较合理,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由于学制限制及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目标设置上还存在缺乏重点和层次性、部分目标陈述不够规范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建筑初步(1)原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制图能力,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②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建筑、建筑师、建筑设计等有一定的理解。主要问题:①两个目标之间的主次关系不明确;②缺乏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③目标二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一有重叠,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初步(2)原目标:①了解形态构成在建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学习方法;②对当代建筑大师及其作品有一定了解,学会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③掌握建筑形态与空间基本表达方法,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主要问题:①目标过于具体、缺乏统领性;②陈述不够简洁、明了;③目标二、三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二有重叠,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设计入门原目标:①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②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过程和表达技巧。主要问题:①目标设置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②与建筑初步一、二的部分目标有重叠。

设计绘画(1)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课堂写生为主;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多动手,多思考,既有统一要求,又要注意学生个人特点,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①陈述不够简洁、明确;②目标设置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③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设计绘画(2)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作好从单色认识到彩色认识的过渡,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课堂写生为主。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感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色彩对万物的影响,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①陈述不够简洁、明确;②目标设置重点与层次不突出,指导性不强;③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二)教学内容

建筑初步(1)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意义不言而喻,重点内容是建筑的识图与制图,主要包括建筑基本认识、建筑识图、工具制图、建筑测绘等内容。建筑初步(2)的教学重点是建筑形态和空间的理解和分析,这是建筑的核心研究对象,它逐步将学生们带入建筑创作的领域中来,主要包含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限定、建筑形态分析、大师作品分析等内容。建筑设计入门作为连接基础系列课程和核心系列课程的过渡,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包括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建筑设计的过程介绍、建筑设计宏观环境解读、场地分析、建筑设计方法等内容。设计绘画(1)包括结构表现和明暗表现两个阶段,主要包括整体构图、形体结构轮廓、物体间比例、结构、透视、明暗色调等训练。设计绘画(2)包括单色表现和彩色表现两个阶段,主要包括三原色的认识,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复色、间色等概念的理解,色彩的调和配置。从以上对于教学内容的简述可以看出,它们之间还是缺乏整体性,均各自从课程自身的角度来编制教学内容,而没有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框架中,打破自身的界限,并进行内容的相互渗透、融合,增加内在整体性。具体分析如下:建筑初步(1):①建筑概述的部分内容与设计入门课中建筑设计基础知识重叠;②建筑方案图教学单元的案例选取欠妥;③人体尺度与设计入门课中空间的功能与形式部分知识重叠;④缺乏三维层面来识图和理解建筑。建筑初步(2):①理论性知识比重过大,包含了3个教学单元,这与高职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相悖;②教学单元过多,需要进一步精简;③缺乏与初步(1)的过渡性教学单元。建筑设计入门:①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经典的建筑设计理论简介、当代建筑设计发展趋势介绍等内容与建筑历史课知识重叠;②人体尺度的内容不够,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③部分教学内容对初学者来讲太难,不宜过度展开。设计绘画(1):①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②结构素描对建筑设计尤其重要,但比重过小。设计绘画(2):①从就业市场需求来看,钢笔淡彩应用不多,因此此部分内容比重过大;②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

三、整合思路

1.价值导向。高职高专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建筑就业市场输送合格人才,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研究中,始终要把当前建筑市场的基本走势、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作为重要导向。除了就业市场以外,高职高专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培养目标也是重要导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宜按照本科的基础课程大纲来要求学生,必须要结合国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制。

2.基本理念。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中,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对不同课程通过进一步审视和论证进行内容的增减,并根据各课程地位和关联度的不同,分配到这三门课程中去。主要思路是:首先在调研的基础上,把与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学生特点不符合的部分内容删减掉,并增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相关内容;然后再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重新分类。另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通过课程内容之间的开放和教学进度安排中的相互渗透,来高效率地利用三年的学习时间,使它们能够形成“1+1>2”的效果。在这个理念下,各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相关性;并需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对部分课程的教学顺序调整,使三门课互有穿插,做到“边学边练、以练促学”。

四、整合要点

(一)目标的重新定位

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虽然都已经贯彻了基础技能培养这个总目标,但是正如前面的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缺乏整体性,有的课程其目标过多,没有层次,有的课程目标之间重叠等。因此,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优化,使其体现出整体性、层次性。具体建议如下:建筑初步(1):①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建筑、建筑师等有一定的认识;②熟练掌握建筑识图和制图的技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③增加对于建筑的学习兴趣,适应建筑设计专业的学习特点。建筑初步(2):①了解建筑形态构成的相关知识、并能够从构成角度来理解建筑;②熟练掌握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③基本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④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建筑设计入门:①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②初步掌握进行建筑设计的主要分析方法、设计过程;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1):①了解素描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②熟练掌握应用结构素描的方法来分析和表达建筑形态与空间;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2):①了解色彩表现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②熟练掌握应用彩铅和马克笔表达建筑形态和空间;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

(二)内容的增减渗透

1.建筑初步。建筑初步(1)把重点放在建筑识图和工具制图中来并进一步细化,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而在本课程中取消这部分内容;将建筑综合表达的案例对象进行调整,与抄绘和测绘内容一致;将人体尺度的内容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增加通过模型制作理解和表达建筑的课程内容。

在建筑初步(2)中,把重点放在形态与空间的理解和分析上,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强调关联性,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缩短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理论教授时间;对世界著名建筑实例的解析应进一步缩小建筑师范围,而增加统一建筑师的不同作品比较分析;能够将部分案例与设计入门课和设计绘画相结合,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全面认识和理解某个建筑。

2.建筑入门。建筑入门课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建筑师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初步一课程中,而在本课程中集中讲解建筑设计这部分基础知识;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的讲解不宜过度展开,让学生从最基本的方法入手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增加从人体尺度、室内家具的角度分析和设计功能空间的课程内容。

3.设计绘画。设计绘画(1)着重训练学生的空间分析和表达能力,以具体的建筑空间、形态、构件为主,着重刻画它们的结构关系、形体组合关系,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增加结构素描的内容;减少明暗色调训练;与建筑初步(1)在同一学期,因此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其内容相关,如对门卫、门厅等空间作为教学对象。设计绘画(2)把适用于快速表现的马克笔、彩铅以及钢笔淡彩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建筑的主要特征并快速表现出来,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减少或去掉钢笔淡彩的教学内容;增加彩铅和马克笔表现的训练;与建筑初步(2)和设计建筑设计入门在同一学期,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它们的内容相关,如大师作品表现等。

五、总结与展望

高职高专设计基础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作,本文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初步整合,目前这些成果已经在一线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2009年以来,教学质量和就业率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该研究的下一步工作将加强对各课程的关联性分析,并对整合评价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注释:

①这三门课程大纲是指基于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2009-2012版)而编制大纲。

②整合一词来源于系统科学,目前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广泛地应用,如建筑学、工程学、遗传学等。

参考文献:

[1]荀勇,程鹏环,王延树,吴发红.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者,2006.

[3]陈君.对开发高职课程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2,4(3).

[4]济光学院建筑系.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2009-2012版)[Z].上海:济光学院,2009.

绘画入门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分;白色;高级灰

当前,水粉画已是我国绘画、实用美术、舞台美术等专业色彩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有关这些专业的院校在招生中,大多也以水粉画作为衡量考生色彩表现能力的应试科目。要使水粉画的学习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效果,就应该提高认识,明确正确的学习方法与途径。就此我对学习色彩的入门水分的运用与白色的运用技术的教学谈一些看法。

对于刚接触水粉和刚入门的同学往往画面薄薄的,因为不敢用颜料,生怕画错不敢放颜料总是依靠水分湿稀物体的明暗。总而言之就是脱离不了素描明暗画法,总是用明度的变化来塑造型体。因此我要让学生了解水粉画里水分的特性与用途。

一、水粉里水分的特性

水粉画就是用水调和粉质颜料来作画的一种绘画形式。水粉画是以水作为媒介,这一点,它与水彩画是相同的。所以,水粉画也可以画出水彩画一样的酣畅淋漓的效果。但是,它没有水彩画透明。它和油画也有相同点,就是它也有一定的覆盖能力。而与油画不同的是,油画是以油来作媒介,颜色的干湿几乎没有变化。而水粉画则不然,由于水粉画是以水加粉的形式来出现的,干湿变化很大。所以,它的表现力介于油画和水彩画之间。水彩画的特点是颜色透明,通过深色对浅色的叠加来表现对象。而水粉画的表现特点是处在不透明和半透明之间。如果在有颜色的底子上覆盖或叠加,那么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加法,底层的色彩多少都会对表层的颜色产生影响,这也就是它较难掌握的地方。但是,有经验的画家往往就是利用它的这种特性来表达水粉色彩自身的和特有的艺术魅力。

水粉色彩纯度与明度的局限性。水粉画在湿的时候,它颜色的饱和度和油画一样很高,而干后,由于粉的作用及颜色失去光泽,饱和度大幅度降低,这就是它颜色纯度的局限性。水粉明度的提高是通过稀释、加粉或含粉质颜料较多的浅颜色来实现的。它的干湿变化非常大,往往有些颜色只加少许的粉,在湿时和干时,其明度就表现出或深或浅的差别。由于水粉画干后颜色普遍变浅,所以,运用好粉是水粉画技术上最难解决的问题。而含粉的色彩又恰恰是水粉画的魅力所在,它使画面的颜色充满水粉画特有的“粉”的品质,而出现特别丰富的中间色彩。

二、学生容易犯的错误

十个初学者有九个都是“平”与“色彩单调”的毛病在初学者画面中经常出现。它们主要是指画面物体包括衬布在内,要么被画得平平的(显得非常的单薄),要么就是画成单色画(只有体积,没有色彩),物体之间都贴在一起,没有空间,让人透不过气。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素描观念显得非常单薄,认识不到调子因素在画面中表现的重要性,认识不到色彩关系的形成是依赖于三大面、五调子的,从而导致物体被画得相当平整。这种情况的产生归咎于学生胆子小不敢用颜料老用水来调颜色的明度变化。

三、解决方法

很多教授学生绘画水粉画入门的时候,都用普兰加白色单色作画。这是种普及的教法,它的优点能让初学者容易从素描到色彩的学习过渡,能有效地解决色彩的型体感觉。但这种教法也有个缺点,就是让学生过渡依赖用明度作画严重剥夺学生的色彩感觉。用明度作画对初学者免不了就滥用了水分。其实作画如性格一样,一旦养成了习惯就很难改正。所以我认为色彩教学刚开始就让学生第一次接触全色彩因素作画。

第一阶段:完全让学生接触不了水,让学生一开始的时候用油画入门。油画与水粉的区别:水粉与油画在绘画方法上有相同之处,都具有表现力、覆盖力强的特点,可以表现出不同光线作用下的明暗、色彩的复杂变化,使画面呈现出很强的立体感、空间感和丰富的色彩变化。区别是所用的工具材料不同。油画是使用油质材料,通过油画笔、油画刀等工具在经过处理的画布或油画纸上,表现出具有光泽感和不同机理效果的绘画。水粉画是运用粉质颜料,使用水粉笔在普通绘画纸上表现的绘画。前者用油调和颜料,后者用水调和颜料。

就是因为油画特性能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把颜料放上去,把胆子练大。在此过程不多讲任何的色彩理论,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因为对于一个初学者知道太多反而是种包袱,剥夺他们天生的色彩感觉。在油画入门中以临摹大师名画为主,例如凡・高的《星夜》《夜晚的咖啡馆》《向日葵》的作品让他们自由地发挥。临摹完后直接进入写生练习,在此阶段开始正式讲授色彩的理论何为冷暖、明度、纯度、补色等色彩理论。其实这种用油画入门水粉画的方法不单是种技术上的传授,更有种心理成功法。初学者往往认为绘画是以油画为最终阶段(其实是错误的想法)。但对于教学来说将错就错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让他们有成功感,增强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和决心。

第二阶段:进入真正的水粉练习,其实这阶段水粉工具的准备很重要。有很多学生初学的时候颜料总是很吝啬每格就那么一小坨,挖几下就没了,为了不那么快用完又用水的方法。其实并不是学生吝啬,因为他们都怕麻烦,用完又要重新挤颜料。所以要求学生都买大号深格的颜料盒,而且颜料要放得满满的,好让他们尽情地挖。其实这点要求是十分重要的。总之,不要让他们有任何绘画小气的借口。在进入水粉练习中也要分两部走,先大量地临摹一些优秀的美术高考书,让他们尽量地按照书上的效果绘画。那为什么不直接写生呢?因为这时候学生都还没熟悉水粉的水性,往往控制不好画面,而且色彩感觉还没练出来,此时最好是借鉴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到了第二阶段才让学生进行写生。

这种教法当然也有它的缺点,就是学生的画面很容易焦和过厚。所以在教授过程要适当平衡与度的把握。当然世界上是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教学也是。

在水粉绘画练习中只要教师秉着以人为本、“浅入深出”,重视教学方法的认真态度,采用区别对待、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学习方法得当,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只有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爱好,使学生在情感上喜欢,而使美术学习成为一种高尚的享受,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理论指导实践,熟练地掌握美术水粉画的各项技能。

参考文献:

刘武.水粉画基础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08.

绘画入门教学范文第4篇

在我国的绘画历史上,本来就有“书”“画”同源,“字”“画”一家的传统。中国书画配有诗词文字题跋,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是我们审美欣赏与交流的习惯。只是在近百年来,学习西方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引进教育教学科目以后,“书”和“画”就被分隔在“语文”和“美术”两个独立的教学科目中。 小学语文的“写作入门教学”与美术启蒙阶段的“儿童画教学”,本来都应该在发展学生观察世界,认识生活,创造“图形形象语言”和运用“文字符号语言”,以及在创造性地表现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的启蒙教育教学训练中,共同承担着别的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教育作用。但是我们现在的语文“写作入门教学”和“美术启蒙教学”,都已经完全丧失了他们本身原来赋有的“创造性”色彩,完全背离了同源、又同根的两种语言形式的特殊的“互补与依存”关系。两个语言工具学科进入教学课堂,成为互不往来的教学科目以后,各自盲目地步入已经无法自拔的教学困境中。

当前常规的小学美术教学,没有“启蒙阶段”引导儿童画进入美术教学的设计,没有促进 “儿童画”发展的教学目标,没有保护与发展“儿童画”创造性表现才能的教学要求。近年来虽然表面上教材有些改进,但是总也没有脱离开沿袭“成人化”的“临摹模仿教学”的模式。错过了启蒙教育阶段,引导学童创造“儿童画语言”,发展“创造性表现才能”的教育机遇,放弃了引导“观察——思考——发现”发展认知功能的教育优势。由于长期习惯于临摹模仿,学生观察写生的能力低下,所有“创作性表现”的教学,都已经成为美术教学的困难课题。

同样具有“创造性”色彩的“语文写作教学”,直到今天也还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看图作文”流行了三十余年,几乎成为当前的“改革”时尚。老师引导学生把平面的图画当作真实的、立体的、生活空间去观察;引导学生编造“虚假”的情节故事;引导学生“臆想”设计语言和对话;引导学生统一写作的模式。从课堂教学表面上看,教师热心的启发引导很有章法,学生积极的踊跃发言还很活跃,好像是激活了“写作教学”的一湾死水。可是“程式化”“模式化”和“说假话”的习惯影响,总是难免要危及到学生的未来。

以写作入门教学——欢乐的春节为例。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创作表现的“儿童画语言”,回忆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样游戏玩耍的。先请一位同学展示欣赏并讲述自己创作的“图画语言”,接着就让学生们默读欣赏自己创作的图画,让学生用无声的语言思考编拟自己要写的作文。

引导学生们“怎样说——就怎样写”。把美术课上自己创作的“图形形象语言”,通过语言表述导入写作创作。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这样学生就无障碍的写出了完全是自己看的、自己做的、自己想的、自己说的和自己创造性的运用“文字符号语言”表达出来的“作文”。

两节课,间隔两天。虽然衔接不够及时,但“写作入门教学”进行的还很顺利。其实“发展式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的配合,在一年级入学时的美术启蒙教学,就已经开始:

刚入学的小学生尚不认字,语文课进行的“拼音”教学正好能够帮助“美术启蒙”教学,利用“拼音”做“画题”,引导小学生创作随意性的“抽象表现”的“儿童画”。给学生发表的机会,讲述自己的画,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在读自己的“画作”时,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讲出画中的故事。

语文课进入识字教学后,“美术启蒙教学”又利用“组词”、“造句”,启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画题”,随意创作“主观写实表现”的“儿童画”。这时进行“语言”训练,学生读自己的画,能讲出更有情趣的故事情节。

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的“儿童画”,形象逐渐趋向客观,初现写实倾向,画面中的“形象语言”及情景故事逐渐丰满,这个阶段的儿童画,配合“语文写作入门”教学,就像上述实验课一样,能够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素材”。

儿童画——说话——作文的‘写作入门教学’,实验教学进展顺利,初步可以看出:

“儿童画”确有“语言”功能。实践教学证明,引导学生从“读画”——“说话”——再用“文字”转换,确能轻松写出“作文”。

言为心声。学生“说话”是思维在活动。学生本能的表现出来的:“儿童画——说话—— 作文”的写作途径,自由畅通。

绘画入门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粉;色彩静物;教学

水粉画的应用范围及其广泛,包括宣传画、年画、连环画、水印木刻、广告设计等。正是由于其用途广泛,所以从中小学直至大学的美术课程、艺术美术院校的色彩教学和创作设计、青少年美术爱好者的色彩入门、高考美术课应试都离不开水粉静物画。因此水粉静物画适应时代的脚步迅速的发展起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水平也不断地提高起来。

我在对学生进行水粉画教学时大致要经过以下两个过程阶段。

一、水粉静物画欣赏过程

近些年来我在带学生进行水粉静物画学习的时候,发现他们非常热衷于一些很概念化的学习方法。比如几笔画个苹果、一个花瓶,几笔画块衬布,像背公式一样全然不顾客观物体的“个性”。也就是他们的笔法没有问题,但是他们的作品里缺乏“神”。

“形神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东晋顾恺之首倡“以形写神”,他在《魏晋胜流画赞》中讲道:“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但是为什么新一代的学生在水粉画的创作过程中却忽略了“神”呢?究其原因这与我国水粉画兴起的时间晚,但发展蓬勃的速度快有关。学校、家长、社会在认识到水粉画的作用后,不断在学生的学习中施加压力,再加之应试教育的弊端,令学生在学习中只求“速成”,导致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只有“形”。我认为这样是很危险的,因为它远离了艺术规律,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技法的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对审美规律的探求,即所谓我们多年倡导的“既教书又育人”。

树愈长得高,根就应扎得愈深。所以我每次给考生上的第一课总是拿它来大量范画。有很多中外名家作品鉴赏,有优秀学生的作业,从构图、空间、冷暖、素描关系、笔触等诸多要素去分析作品,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深化他们的艺术语言。并且以此为范图教会他们不只是看,而要学会如何去研读,去品味其中的内涵,实践证明这样做会提高考生们的素质。

二、绘画技法教学过程

1.技法构图学习阶段。保证学生学会一定基础上的静物素描外,还要着重对构图及透视的正确性,画面黑白灰关系的处理,物体空间感的把握等进行讲解。在开始阶段,尽量使学生的色彩单一化与素描紧紧结合,因为一幅好的色彩首先是一幅好的素描。用几个橘子、红绿苹果等简单的物品进行素描绘画。在绘画时尽量抛开一切,尽量让学生简单处理画面,紧靠素描,认清素描要素,再尝试颜色的运用。在这个阶段固有色和灰色的关系的认识很重要,要努力使二者关系和谐统一。如红色和黄色都属于灰色,但朱红比柠檬黄灰,在造型中要明确色彩及素描关系。

2.光影感受阶段。学生在第一阶段有了色彩常识和构图基础后,开始让学生深入认识和感受光与色产生的微妙变化。这其间,可以让学生临摹大量不同风格的水粉画或其他画种,使学生能喜欢一种风格的画并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着重培养。学生会在这一阶段体会到色彩的冷与暖、光源与环境的关系,物体的颜色在画面中的主动处理,使学生真正向色彩出发。学生的画面也会丰富多彩,风格各异,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每一个学生画面的微妙变化和倾向,使其彻底走出误区,拥有绘画创作的自信。可见,在此阶段,临摹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掌握色彩技能的重要手段和认识“静物”的必经之路。

3.学生画面成熟阶段。使学生的画面具有欣赏性、可探究性,既有比较成熟的“神”,能较高水平的色彩运用,当然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学生既能做到敢于运用色彩,又能出色地完成。

绘画的步骤与方法大体是相同的。如构图、初稿、半稿、着色和完成,每个学生都几乎同时经历,但学生画面创作却各不相同,主要原因是在色彩和技法的运用上不相同,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及其思考、追求的风格不同,也会造成画面风格各异。在处理学生作品时,教师要有明确的定位。在课堂中,教师不是裁判,而是欣赏者。要先对学生的绘画成果进行肯定,其次再对学生的作品及时修改如色彩变化、透视错误、冷暖不够等。这样一来,才不会用自己的绘画思路束缚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水粉静物画人才的培养提供持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蒋聚波.色彩入门水粉静物.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郭振山.攻占制高点水粉静物.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绘画入门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素描;教学;训练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中学生是初学素描,素描对他们来说属于新鲜事物,所以对于学生的积极性方面来说是不需要过多关注,因为许多学术成果已经论证了:学生对新的东西是不缺乏兴趣的。但是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素描课,却是十分重要的,在入门阶段,老师必须要逐渐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整体观察,逐步深入”是素描绘画的基本原则。所以在学习素描的入门阶段,学生对事物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素描绘画的过程中,要贯彻“整体思维”。举个例子,在一次树木素描课上,首先我会强调个体事物之间的差异,树木种类有很多,即使是同一棵树木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季节也是不一样的。之后引领学生,让他们从教室看窗外的一棵树,再让学生站在树下去观察这棵树,让他们理解绘画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发散性的思维训练通常都会激发学生的思考欲,他们会对身边的事物给予足够的关注并细加观察,有可能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学生上交的作业来看,画的树是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有的树叶葱郁,有的枝干光秃;有的弯曲饱满,有的躯干笔直。在之后的深入教学中,学生还会把树木和外物联系起来。比如加入鲜花、小草、飞鸟、雪花、人物,甚至有的同学还加入了故事情节。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果的。

二、基本的素描训练

1.轮廓结构训练

在素描课学习的入门阶段,必须强调学生对事物轮廓结构的认识,绘画应按照先外后里,先形后体的顺序,事物轮廓的质量对内部结构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事物的轮廓表达不够准确,也就不能将事物的特点反映出来,也就失去了素描绘画的意义。造型上似是而非是学生在入门阶段最容易犯的错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就是轮廓训练,要求学生对事物轮廓有准确的把握。在初级阶段并非一定要求学生对事物外形把握非常的细致入微,只要学生能够做到比例准确、构图恰当、要点鲜明形象就可以了。轮廓训练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对事物要有严谨、客观的态度,这也有利于学生平时在学校和生活中养成求实的作风和严格的态度。

2.明暗训练

基于轮廓结构训练的基础之上,应该要求学生抓一抓素描绘画的细节,明暗训练就是重要的一环。学生勾勒出事物的形体结构之后,可以让学生用 2H 铅笔,以浅色调去描绘暗的部分,根据“关系紧,调子松”的原则,找出最重的点,以此作为参照,让整个画卷最重的颜色浅于此点。此外进行点和点之间的对比,由实至虚,由深至浅,严格遵循绘画步骤,自始至终强调明暗调子的深浅程度。有些同学对于明暗表达不是很清晰,可以尝试利用版画的效果方便他们理解表达,争取做到画面效果生动简洁。

3.表现训练

在平时的素描绘画训练时,可以尝试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因为本身绘画是一种创作,即便是素描或者是临摹也会有绘画者自身的感情在里面,所以每一幅作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表现力。所以学生在进行素描绘画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临摹的层面上,必须有自己内心的表达和体现艺术的再度呈现。学生所描绘的内容不单单是事物的一部分,也是画面的有机构成部分;不单单注意是否画的对与错,更要注重其作品的表现力。素描作品的表现力对于黑白灰、线条、概括以及画面的组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使作品能够达到形神兼备,才是此项训练的最终目的。不得不承认,这项训练属于素描训练的进阶训练,需要学生对于美术,对于审美,对于素描有较深的理解,能够在绘画中注入自己的感情,所以教师在平时的素描教学中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并给予学生创造的空间。

三、运用工具表现素描多样性

素描绘画的工具非常多,主要的有钢笔、铅笔、木炭条、油画棒、炭精条等。辅助的工具有画板、纸、橡皮、定画液、画架等。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特点,也能够呈现作品不同的表现力。例如钢笔可以勾勒出细致而肯定的线条;铅笔可以表现出细微的变化和调子,木炭条能构成粗犷的效果。在进行素描绘画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对象的特点,根据之前的训练,把握事物的轮廓结构、各部分的比例关系,运用不同的工具展现不同事物的个性。根据自己学生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在头像作业中表现的不尽如人意。学生难以表现出各个外露骨骼之间以及不同肌肉之间的区别,例如颧骨与额头、脸颊与眼睑,而这些都是对于操作工具不熟造成的,所以工具的多样性选择也是画好素描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平时也应多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美术课已成为学生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素描绘画是美术绘画的基础,更是重点,本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也一定会不断钻研,拓宽初中美术课的教学方法,努力致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把初中美术教学引领到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赵曦.素描设计在素描教学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06(7):92-92

绘画入门教学范文第7篇

以下,结合自己学画、作画的体会以及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绘画方面的心得,作为经验的积累,充实自我,启发学生。

一、入门要有“明师”引路

李可染说:“学艺重要的一条,要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有坚强的毅力,艰苦的磨练,深厚的功夫”。学习绘画的途径因人而异,但最终目标是美术创作。现在书店里有关学习绘画的书籍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也不为过,但绘画毕竟是一门操作性的技艺,书上的理论知识对初学者来说是一时难以理解的,需要这方面的专业者指导,当入门后有了正确的实践感受,就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俗话说得好“入门靠师傅修炼靠自己” ,笔者对此深有体会,有事半功倍之效。现在的美术高考生绝大部分都经过老师的亲临指导的,这是最好的证明。学习任何知识入门阶段都应有老师的指导。

二、关于构图

在构成美术作品诸因素中,个人认为构图是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六法”(南齐谢赫)中的“经营位置”,讲的就是构图。讲得简单些,构图就是把安排在画面上的物象依据物体的位置、高低起伏、大小、长短、曲直、主次、疏密等因素灵活运用,使画面达到美的效果。其中,物体的位置、大小是构图成败的关键,尤其是主体物。构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是很活的,不能受几种形式规限,要从主题表现的需要灵活变通。多从变化与统一、突出主体上考虑。学习构图多看连环画,分析其如何布局是很有益处的,尤其是一些优秀的连环画更是值得一看。连环画画幅多、构图各异,从连环画里学构图是一条捷径。画人物众多的构图,要考虑人物如何穿插、遮掩,画面才丰富、饱满,否则,达不到目的。

三、关于造型

绘画是视觉造型艺术。点、线、面、体、材质、机理、色彩等造型元素,要在绘画中灵活运用,写实绘画要求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中,营造出立体的三维空间。这就要求比例正确、透视合理、空间感强、质感真实。造型能力是学画的基本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是要经过不断的训练才有收效的。对于那些非科班出身、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的业余学画者来说更不容易。因此,要长期坚持训练。

四、关于色彩

色彩是构成美术作品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的绘画作品都离不开色彩,是美术创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西方印象派画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对室外光下景物色彩的表现,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丰富了色彩理论的宝库。画面的色彩可概括为三大块:天、地、物(人)。三大块要注意和谐,再在每大块色中搞些变化。画面中不能有两块完全一样的色彩,既对比又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不能顾此失彼,两者时刻都要兼顾。

五、关于气势

中国画讲究布局取势,色彩画同样讲究构图与气势,无气势的画面给人的感觉平淡无奇。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强调的是“活”字,“气势”则强调的是“力”。王肇民说:“艺术品,真则美,力则美,所以作画首先真实有力。”有气势一般都活,但“活”未必有“力”,因此,两者都不能缺。营造“气势”,作者在作画之前要做到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努力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中国画家就是讲求“贯气”;还可以在构图和用笔上多加考虑,做到构图严谨,或画面恢宏,或以小见大,或高屋见瓴,或宽广深远;用笔做到笔走龙蛇,力透纸背,抑、扬、顿、挫,富于节奏。

六、关于审美

审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欣赏能力、创作水平的高下。画家要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除了技能技法过硬,还要在作品主题、内涵、情趣、意境、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所谓画外功夫,讲的是画家的修养,而高水平的审美能力是画家修养的重要表现。

为了拓宽视野,要多“看画”。学习不能离开生活,也不能离开传统,人们常说:学写作的要博览群书,学作诗的要熟读唐诗三百首。其实,学画也是要饱览美术作品的。画家朱屺瞻说:“师造化,师前贤,两者都不可缺少”。“我主张努力多看细看,看时一笔一笔在胸中临摹”。一方面,通过看作品可以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的风格、不同画家的特点,知道美术的发展趋势、变化。二是,可以从别人的作品中吸取适合自己的东西,提高绘画水平。

在初中美术教材中,建立了“欣赏?探索”学习领域,编排了一系列美术欣赏课。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升我国公民的美育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关于创作

创作,是一个学画人文学、美学等素养的综合体现。创作的实质就是画什么?如何画,两大问题。画什么容易解决,如何画就不容易了,但可以归纳为:构图、造型、色彩、技法这几方面内容。开始学习创作不妨从仿别人作品入手,就是利用别人的构图画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从旧瓶装新酒,慢慢过度到独立创作,这也是一条学习的捷径。自己是这样学创作的。创作是受个人风格的追求、生活的体验、水平的高低制约的。因此,不同的人画同一个题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画面,原因就在这里。

在初中美术作业中,也有创作的内容。尽管学生作业幼稚,谈不上专业水平,但能锻炼学生的创作思维与创作能力,有的作业还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天真的童趣。初中生的创作训练,主要重过程,不太看重结果。

八、感悟

绘画入门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临摹;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43-01

美术教学中自然少不了临摹教学,但是,长期的临摹教学又容易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小学美术教学该“临摹”还是该“创新”,一直都是美术教师不断探索的话题。对此,本文进行相关探讨。

一、美术教学中的临摹模式

所谓临摹,是按照原作仿制绘画和书法的一种手法,它是美术入门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1)临摹的优点。法国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Delacroix)说过:“临摹可以使有才能的人轻易获得成功。”因为在绘画创作的初期,临摹是作为基础出现的,很多绘画技能和技巧都要通过临摹来习得。1)强化美术基础。美术需要很多的技巧,这些技巧是美术的基础,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拿描摹来说,对于小学生而言,临摹模式中最基本的也最常见的是描摹。描摹是指学生在与临本面积相当的纸张上面根据临本的形象来临摹,这种方式可以训练学生用笔、分辨色彩、摸索勾线和涂色方法,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2)使学生更容易入门。“人类的一切的学习都是从临摹开始的。”在刚开始懵懵懂懂的时期,人们靠模仿来了解与认知,绘画也是如此。刚步入美术学习殿堂,学生十分茫然,不知道如何入手。但是利用临摹,则可以使学生更快地体悟美术的内涵,更直接地学习美术作品,使其更容易入门。

(2)临摹的局限性。1)缺乏创新。临摹都会有一个临本,学生按照临本来仿制绘画作品,就会一门心思地追求“像不像”,而很多美术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标准也是“像不像”,导致学生在追求与原作一模一样的过程中忽略创新,或者说懒于创新。2)束缚学生想象力。小学生原本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眼中,鸟儿是自己的好朋友,小草也会有生命,雨滴是美丽的音符,小溪可以快乐地奔跑……然而,拿出原作让学生反复临摹,将具体的事物固化,缺乏想象的空间,久之将束缚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造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变通性和发展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所以,关于创新教学应该作为美术教学的重点。

(1)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学生通常会认为,美术课上拿出临本来让他们临摹,就是要让他们按照临本原原本本地画出来,画得越像,作品就越成功。所以,他们一到临摹教学时,就会按部就班地进行绘画。为此,教师应该端正学生的认识,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告诉学生什么样的作品是优秀的,什么样的作品是成功的。要摒除陈旧的观念,树立创新的意识,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临摹,不必追求一模一样,尝试释放想象、放开思维,由此才能创新。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了进步。由此可见,想象力的重要性不容小觑。而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阵地,所以,教师在临摹教学之余,还需要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一些具有想象空间的主题去吸引学生,使其在那个空间里尽情地想象、联想,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驰骋在想象的天空。比如,在《路》这一主题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画出各式各样的路,可以是宽阔的柏油马路,也可以是狭窄的乡间的小路,可以是平坦的大道,也可以是崎岖的山路。在学生画完各种路之后,让学生在自己画的“路”旁再进行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随便什么景物、人物都可以。作品收上来时,发现学生的作品画得十分丰富。有的学生在路边画了流浪的小狗,有的学生在路旁画了站立的小熊,有的学生画了彩虹,有的学生画了帐篷……各式各样的画作,展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所以,无论学生临摹得多成功,也没有办法“复制”原画作。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个性特点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在绘画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是学生的“独创性”,也是创新精神的体现。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画作真正成为学生抒感的载体。比如,有一次要求学生以《回忆》为主题,画一幅画。有的学生画了自己的爷爷,因为爷爷过世了,成为了回忆;也有的学生画了乡村的大槐树,因为小时候自己是在乡下的外婆家生活的;还有的学生画了小时候的玩具……每个人回忆里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他们想要通过作品表述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尊重他们,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逐渐学会“以我手绘我心”。

三、结束语

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现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其创新欲望的诱发;在教学方法上不遗余力更新教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将美术教育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潘强.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9(12).

绘画入门教学范文第9篇

卡通画教学 兴趣 游戏

卡通(CARTOON)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夸张、简单、可爱的绘画风格受到了全世界少年儿童的欢迎。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书籍、影视、游戏为媒介的卡通动漫产业更是得到迅猛的发展。谈到卡通动漫,孩子们无不兴奋异常,快乐无比。而且渐渐不满足于看动漫,更要自己动手画动漫。因此作为校外美术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为孩子提供这样的教学服务,让孩子们实现自己的漫画梦。

笔者正是通过近几年的卡通教学实践,对教学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及相关教学经验谈一谈教学心得。

一、卡通画教学与一般的儿童画教学的比较

对照很多卡通(动画)书籍和网站,对卡通画的概念大都定义为:成人根据少儿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兴趣爱好而设计的绘画造型。其创作者是成人,其主要欣赏者是少儿。由此可见,卡通画是大人画的,虽然在画面风格上追求类似于儿童画那种夸张、简单、有趣的效果,但对画面造型、色彩的要求却极其严格,与儿童画单纯简单的涂鸦并非一码事。而且儿童画更多的是在追求画面形式上的美感,而卡通画却多在画面的内容性、故事性上下功夫。因此,卡通画教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学实践空间。

二、卡通画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学习卡通画,就是要培养少儿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少儿的观察、记忆、想象及创造能力,同时可以调整少儿的心态、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卡通画之所以受到孩子的追捧,正是因为它幽默、诙谐的特质。孩子在看动漫时是愉悦、放松的,所以卡通画的教学也应当是快乐的事情。

三、卡通画的教学安排

在卡通画入门阶段,我主张还是应当以临摹为主。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并且造型相对简单的动漫形象让他们去临摹,直观的感受大师的作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卡通画的造型方法和色彩常识,让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绘画技法。

经过入门阶段的学习后,可以转入到下一步的创作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学生需要运用已掌握的绘画技能,创作出属于自己卡通形象。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积极创作。比如,告诉他把一只小狗或一支铅笔画成卡通形象会怎么样,或者把自己画成卡通人物也不错……通过这样的提示,相信所有的孩子都能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来。

有完整的卡通形象了,下一步就是要赋予它生命,为其创作出相应的故事来。我们可以利用儿童善于幻想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多格漫画的练习。多格漫画有一定的创作规律,比如脚本的编写、格子的划分、对话框的画法等,这些知识点可以逐步的教给学生,使其作品更具有专业性。

四、运用卡通画的特点,提高少儿学习卡通画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卡通画对美术基本功的苛刻要求,怎样最大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卡通画学习的趣味性,是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下面我就课堂实践经验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

1.吸引孩子的绘画题材是提高教学趣味性的一大法宝

现在的孩子都有看动画片的习惯,只要一提起喜羊羊、灰太狼、海绵宝宝、机器猫这些名字,孩子们就会显得异常兴奋。那么我们的卡通教学为什么不从这些位“卡通明星”身上入手呢。比如,在《海绵宝宝》一课中,教师可以先放一段海绵宝宝的动画视频,看完后教师提问并示范,教给学生海绵宝宝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画,每一个部分是什么形状以及相应的上色方法。然后,进一步分析海绵宝宝高兴时应是什么样的动作表情,难过和生气时又该怎样表现,从而把漫画教学中的人物五官画法和动作画法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

使用这样的绘画题材,比较贴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教和学也都变得相对容易起来。

2.把故事带到绘画中去

美术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往往能最大可能地提起学生兴趣,让孩子们在态度体验中全面提高学习效果。在卡通画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和运用故事情境教学的。首先,设定一个故事情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把这个故事讲一半,让学生自己继续往下编,并画出来。比如,在《拯救羊村》一课中,教师可以先搜集一些创作时所需要的形象素材,然后给故事开个头,让学生“穿越”到动画片里,画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来,帮助喜羊羊他们打败入侵者,克服各种困难,保卫羊村的安全。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锻炼了绘画能力,还开发了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叙事能力。

3.在互动游戏中学习

情境教学中的游戏情境设计也适用于卡通画的教学。成功的游戏情境设定,不仅能打破美术教学中“一言堂”式的知识灌输,而且能把让孩子感到乏味、空泛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比如,在《超级太空飞船》一课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两个飞船轮廓,然后把学生分为两组,让他们分别给自己的飞船加上各种设备,最后看看哪一方的飞船最厉害。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比赛过程中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这里加一个更大的翅膀会飞的更远”“飞船头部画圆一些将飞的更快”,让学生在游戏中就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综上所述,只要课程设计得当,充分发掘卡通教学中的趣味因素,完全可以使乏味的美术基本功训练妙趣横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卡通画教学中仍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首先,卡通画入门较难。因为需要一定的造型基础,因此刚刚学习卡通的学生常会感到画的吃力,进而会产生挫败感。

其次,作品缺乏创新。因为常年看动画片,在学生心中都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绘画模式,创作的卡通作品大多雷同,缺少新意。

最后,社会认可程度偏低。许多家长觉得卡通画只是画着“玩”,新鲜新鲜就行了,因此学生很难坚持系统地学完卡通画课程。

针对卡通画的这些特殊性,如何做好卡通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系统地学完卡通画课程,便成为摆在专业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这需要全体老师们的认真探索和研究。笔者谈了以上几点教学体会,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并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了解学习卡通画的重要性,并逐渐接受这一朝气蓬勃的新兴学科。

参考文献:

\[1\]\[美\]格罗姆.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2\]\[美\]乌德瓦里-索尔纳,科鲁兹.快乐教学――如何让学生积极与你互动.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绘画入门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欧洲文化入门》课程 角色扮演法典故法 师生换位法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从过去的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向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转变。以往的教学大纲的重点落在语言基础上,致使教学始终围绕着语言知识精讲精练,而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内容,尤其是忽略了对非英语专业生的系统性文化知识的传授。学生们,特别是那些大学前三个学期就过了四六级的同学,在第四学期时就已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对英语教师来说,课堂秩序也很难维持。针对这一情况,我国部分高校已开始实行大学英语后续性课程的尝试,经过一轮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对增强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增强本课程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根据《新课程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应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欧洲文化入门》作为后续性拓展课程在非英语专业中的开设正是顺应了这一改革要求。本课程以欧洲文化为语境,以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底蕴,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活跃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从而增强英语教学效果。

这门新的课程在给大学英语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适应了传统的以讲授语言基础为主的英语教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欧洲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广泛、生动,涉及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哲学流派、文学和艺术运动都很多,就单单的一本教材从何讲起,没有电子教案,也没有教师参考书等,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心里不免有些焦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但是,既然任务已接受,也只能大胆尝试了,首先是将教材通读两遍,对于教材的脉络做大致的理解,从希腊罗马文化史诗哲学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开始,穿越圣经基督教文化、中世纪、文艺复兴,直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乃至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文学绘画作品等。初次尝试的笔者宛如一个背包客,走马观花似地从欧洲一个国家艺术长廊步入另一国家艺术长廊,自己还没来得及完全读懂优美的作品或者深奥的哲学思想,就要指导自己的学生了。熟悉教材后,就着手将单一的教材制作成课件,为了使课件图文并茂,笔者在网络上搜寻各种资源:纪录片、文化电影、课件、音乐、图片。再经过筛选和取舍,制作成PPT课件,配以相关英语视频,电影剪辑,艺术作品图片及介绍等,总算初战告捷。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笔者通过备课、做课件,领略到了欧洲各国文化的魅力,同学们也提升了审美情趣。就此总结出一些本课程的课堂学习方法。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任务型交际活动,这种交际活动“要求教师在活动前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和内容输入才能使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保持形式与意义的平衡”。[2]在以往的精读教学中也有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但学生往往关注的是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度,忽略了实际内容,因而缺少了趣味性和交际意义,《文化入门》的每一单元都有其丰富的内容,如剧本,故事,史诗,叙事诗,每一种文化形式都为学生的角色扮演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课堂上,教师将先做好的PPT课件播放给学生,以便让他们对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将哪些适合角色扮演的部分布置给学生在课余的时间进行排练。在老师的带动之下,同学们很快进入角色,有的将书上描述的故事自编成剧本,比如在古代爱琴海上一直流传着关于美女海伦的美妙传说,特洛伊战场总是那样荡气回肠。在讲述特洛伊战争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故事时,由于其内容复杂,牵涉人物众多;如果只凭老师一个人讲授,就会比较枯燥,笔者决定把把英语剧场带进课堂来,将这场浩浩荡荡的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分成十幕,分别是:海伦的故事、婚宴上的金苹果、帕里斯的裁决、召集英雄、往特洛伊、围城前九年、阿喀琉斯和阿伽门侬的争执、墨涅拉奥斯和帕里斯的决斗、特洛伊人的胜利、木马屠城。然后将学生分成每八至十人一组,让他们在课后查找资料,从这十个部分里选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部分,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二、典故法

扮演角色的方法并非适合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内向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来说,讲故事的方法更为合适,教师可以结合以往大学英语精读课文中引自《圣经》的典故。许多学生当时并不熟悉这些典故,但结合《文化入门》的内容,同学们豁然开朗。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十单元课文阅读理解练习第4题中有这样一个句子:ToVingo Florida was in fact the land of Promise.许多学生在做这一题时,对the land of Promise这个短语不理解,在一般的词典中也很难查到。其实,这是出自《圣经》的一个典故,通常写作the Promised Land,源自《圣经·旧约》“创世纪”。亚伯兰是犹太人的始祖,以虔诚笃信上帝著称。他曾多次率领家族迁移,后来客居迦南。上帝对他许下诺言: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方,就是迦南,全部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因此,这里的the Land of Promise指的是上帝许诺给犹太人的土地:迦南。这个典故指“乐士”或“希望之乡”。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连任的就职演说辞中,也连续两次活用这一典故:Guided by the ancient vision of a promised land,let us set our sights upon a land of new promise.(在“希望之乡”这一古老憧憬的指引下,让我们着眼于新的“希望之乡”。)

上一篇:建筑加固技术范文 下一篇:声乐教学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