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范文

时间:2023-02-21 06:48:36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范文第1篇

既然命题者是根据文章来设计问题的,那么反过来,题目的答案也一定能从文章中找到。因此,我们在答题时,要从文中找答案,不能抛开文章,乱写一气。很多学生在作答时经常犯这样的毛病,有时甚至题目已经很明确地提出“结合文章”作答的要求,他们仍视而不见。例如:200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21题:沈从文从20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针对此题,文章第二节中有这样的句子:“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第六节中有“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分离”。第十二节中有“尽管……风景里”,将这几段文字整合一下,就可以得出答案: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记忆里。

读文章之前先看后面的问题,了解所问的内容,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文章,发现对解题有帮助的段落、词语就用铅笔先画出来,确定答案的大概区域,做到有的放矢,切忌盲目作答。总之,凡是题目中不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将材料重新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耐心细心读文本,不急躁

我们平时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文章读完,不管如何晦涩都要耐心读到底。因为有很多问题的答案是要在读完全文之后才能找出来的。高考现代文阅读也是如此,许多考生在考场上由于心理压力大,文章稍有不懂之处便容易急躁,导致答题时不能全面地找到答案。例如:2007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第18题:文章把小花称作“雪影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这道题实际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本题要在整体了解全文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可见统观全局很重要。

要加强阅读训练,尤其要在非常环境下强化自己心理的适应能力。考场上如果遇到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段落,可以暂时跳过去,先看后面的,因为上下文都是有联系的,所以下文可能会对理解这部分段落大意有帮助。待全文读完之后,可以先看看后面的问题,有时,后面的题目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这样再回过头来理解难以理解的部分。

三、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不漏点

文中一些重要的句子,如总起句、过渡句、中心句,或者一些标志性词语都有助于理解文章。例如: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9题: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早已成为”从内容看,指“心中”业已存在的,从结构看,指此前的描写――一旦明确了有效的阅读区域,就能从开头两段中筛选出有效信息。

弄清一些特殊句子的作用,如过渡句承上启下,转换话题;中心句点明文章主旨;一些词,例如代词所指的内容一般在上文中;观点句的理解要到下文中去找。可以在平时阅读中有意识地去寻找这些关键点,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阅读训练一

三星堆随感

王剑冰

本是一块沉静的土地。

沉静得多少年间都没有谁来踏响细碎的石子和摇动的野花。芳草从黎明开始摇起,一直摇到晚上。田间的牛羊永远都是一种姿势。而后是田间的稻浪,一波一波地推涌着时间。偶尔,这里或那里会飘出一缕炊烟,斜斜地诉说着人类极慢的繁衍过程。

我的脚下,一个王国的大部分仍在沉睡。

街衢俨然,屋舍俨然,宝物像孩子们玩的玩具,还没有进行整理。

我轻轻地迈着有些拘谨的步履。

一定有一种十分隐秘的信息传达方式,让这沉睡千年的宝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季节破土而出。

三星堆,是哪三星的坠落之地,或是一堆土的名字?

我知道你的名字很晚,但这名字沉沉地堆在心的一角。

想望和追寻随时涌起。

高速公路将这块古老之地划出了一道伤痕。在高处你会看到,它其实并未改变这里的苍黄与葱绿,更不可能改变这里的古老与永恒。就如河流,或长期地流成一片水泊,或最终改变了流向而不寻踪迹,或由地下再次冒出。还有那些微小的人类改造运动,将泥土由这边搬运到那边,再由那边搬运到这边,都无从改变大的环境和氛围。

多少年前,这里几乎没有大路,一条条小路通往一个个与生活有关的所在,比如村落,比如田塍,比如河流,比如坟墓。

那些小路是时间的化石。

一种文化比一个政治单元不知要久远多少倍,研究者也许仍未确切地弄清三星堆的时代背景,但是它折射出的文化光芒所带给人们的惊奇,早就淹没了对它的政治制度的兴致。

总是能看到这样的形态:鱼的起伏,鸟的飞翔,龙的跃动。

总是能看到这样的姿势:那是与生活有关的姿势,包括耕作的姿势、渔猎的姿势、祈拜的姿势。

总是能看到这样的色彩:水稻的金黄、油菜的金黄以及玉米的金黄;野草的青葱、大豆的青葱乃至桑叶的青葱。

金光、银光、荧光闪闪的悸动与亢奋像风一般在原野上拓展与充盈。

神树,飞鸟的树,盘龙的树,登天的树,闪着宗教的光芒,那是金色的思想,超时代的影像。神树让我敬畏,让我景仰。

竟然看不见一块骨殖、人类的遗迹。唯有大立人,瘦瘦高高地挺立出一种威仪。在这里还找不到《诗经》,找不到《史记》,找不到《楚辞》以及《三国志》,只有一些符号,我们不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记载了先民的生活。

但这并不妨碍三星堆横空出世,也就更加构成三星堆的神秘莫测。

透明的空气穿透了阳光,雁河漫漶,锦鳞穿梭,鱼凫鸟自由地起伏。

美丽的羽翅掠过芦花,掠过水面,而后跃上碧空,与一朵云并行。女子在水里尽兴,却不能像那些鸟展翅于天,于是便有了飞天的崇尚。我相信大立人是女性,鸟脚人是女性,甚至连成都平原也是女性。

确实,不管你相信与否,一群女子曾在这块土地上展示着青春与爱情。多少年后,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为数众多的玉环、玉璧、玉瑗、玉佩,那上边留有了她们的体温与微香。

在冷色调的环境中,我甚至听到了隐隐的歌音。那是一个快乐的时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要么就不会有如此众多的珍品奇物创造而出。和谐的时光中,人们更多地发挥并且进行着幸福的想象与锲而不舍的铸磨。每一件珍品,都留下了抑制不住的兴奋与热情。

这里曾经丛林密布,万物竞生,这是一个人与兽共存的世界,充满着凶险,又充满着和谐。

在这里看到了只有传说中才有的乌木,一柱一柱地躺在绿草与鲜花之间,它们身材庞大,黑黑壮壮地袒露着自身。生长的伸展已经停止在某一个时刻,千万年的枯萎没能摧毁它们的坚强(历史考证,它们浸泡在河水里的时间至少是8000年)。

……

我曾走过五陵原,走过上林苑,走过大河村,走过河姆渡,今天我又走过三星堆。我的胸腔丰满而充实。

有鸟在原上飞起,叫不出名字的鸟,起起落落,一些鸟曾在铜的铸件上栖落过,享受过一个王国的仰拜。

鸟不灭,时光不灭。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为什么我的步履是“轻轻地”“拘谨的”?

2.“我知道你的名字很晚,但这名字沉沉地堆在心的一角”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3.本文写了三星堆哪些方面的内容?试加以概括。

4.文章最后说“鸟不灭,时光不灭”,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训练二

温暖的村庄

安 庆

村庄真是一个固执的地方,多少代就在那里矗立着,而且村庄自信:从村庄走出的人,无论走多远,有了多大的变化都还会回来看它。而远走的人,无论去了哪里,梦里都还是村庄里的人、忘不了村庄里的事。

你端起一个异地的碗,你会想起放在家中碗柜里的碗。什么碗柜呀,就是一个搁碗的木架子,也可能炉台上有一个放碗的空间,垒炉子时就留下的放碗的地方。筷笼子就挂在墙壁上,风吹来,筷子们像占卦人抖动的卦签,那种响动忽然就搅动了你的胃口。有时候你想城里的墙上为什么不也挂这样的筷笼子,让风也吹一吹,听听筷子的响声。这样的时候你站到了厨房的窗前,开始望着家乡的方向。你把耳朵尽力地往窗外挪,你就会想起家乡的糊涂面条,想起放在糊涂面条锅里的红薯,想起黏在红薯上的黄豆。

春节在家时,有一天儿子对你说,爷爷的手工面真好吃。儿子去老人的锅里给你盛了一碗。你怔怔地捧着,自己就是吃父亲的手工面长大的啊,现在自己的孩子也喜欢上父亲的手工面了,想起自己在城里馋时去吃街上的手工面,父亲的手工面才是最最好吃的啊。你的泪掉在了碗里。

走在流浪途中的人最频繁想起的一个词,就是“村庄”。那个在某棵树下埋着自己胞衣的地方是永远忘不了的。那里才是你灵魂的栖息之地。是又一次远行,背起行囊就要回家的时候,你忽然地想起村庄,忽然想起“温暖的村庄”这几个字,你对村庄的温暖有了一种疼痛的体味。当脚步踏在村口的时候你的心悸动起来,那是一种远行,带着一种漂泊,一种苦寻的远行。你在村口闭上了眼睛,真的,一刹那,你竟然不敢大睁着眼睛去看自己的村庄。但你还是睁开了,你实在想看看想念中的村庄,永远系着你灵魂的村庄。树叶在你离开时才刚刚成片,才刚绽出一年的旺盛,现在竟然也开始落了。时光真是无情,时光真像一把锋利的钳子,再坚硬的钢丝也能铰断。妻子和两个孩子站在胡同口,你看见他们了,他们手拉着手看你慢慢地走近。妻子牵着他们的手不让他们跑,你不经意间发现孩子们长高了。时光也真是有意思,女儿的辫子撵上妈妈的长了,儿子在用一双狐疑、期盼又调皮的眼睛看着你。走进院子,你看见了父亲,父亲是越来越老了,父亲的脸上都爬满了皱纹。父亲站着,不说话,这个一生不爱说话的老人后来说:“你不是爱吃梅豆嘛,霜降后的梅豆结得稠。”你这才看见满院子的青绿,梅豆枝上的白花,在白花的中间拱出豆荚,还有和梅豆争着地盘的丝瓜。

村庄是很大的,要真正走遍村庄也是不容易的,村庄好像是让你永远都不会走遍的,你长到八十岁,回头一望,你真的还有没有走过的地方,没有去过的人家。其实这就是村庄的阔大,村庄给你的念想。村庄是太大了,多少年多少代它生长了多少树多少庄稼,衍生了多少人,养过多少鸟多少牲畜,建起了多少房子,多少人走成了多少路,你怎么会把村庄走遍呢?其实,村庄是很小的,抬一抬腿就到头了,村庄就是巴掌大的一个地方。只是那巴掌一握就会把好多游子,把好多时光,把好多的梦,把多少年庄稼的长势握在手里。

你现在又离开村庄了,你又天天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有一天你又站在阳台上遥望着村庄,你忽然又想起“温暖的村庄”了,你想起了一棵孤独的坟树,坟树下的母亲,坟树上悠然盘旋的鸽子,坟树,其实是你最大最痛的怀念。你想起一生都守在村庄的父亲,你想应该让父亲来这个城市走一走。站在窗口忽然想,让父亲来看看城市的成长,城市的模样,让父亲也站在楼上望一望他住了一生的村庄吧。

你的心已经跑回村庄。

村庄永远固定地在那个地方等你。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说村庄是一个“固执”而又“自信”的地方?

2.为什么“一刹那,你竟然不敢大睁着眼睛去看自己的村庄”?

3.作者说“村庄是很大的”,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4.为什么作者最后要让自己的父亲到城市里看看,而且还要站在高楼上眺望自己的村庄?

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

阅读训练一:

1.因为作者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他发现这里是“沉静的”“沉静得多少年间都没有谁来踏响细碎的石子和摇动的野花”“我的脚下,一个王国的大部分仍在沉睡”,置身于如此“沉静”的原野,“我”自然不敢随便行走,步履的“拘谨”形象地表明了作者身临沉静世界时的处处留意和小心翼翼。

2.“我知道你的名字很晚”是因为“三星堆”的发现在上个世纪20年代,而开始发掘已经是80年代的事情了。“但这名字沉沉地堆在心的一角”点明了“三星堆”的不同凡响,“沉沉地”暗示了作者对它的关注之深。

3.先写“三星堆”的沉静,再写它的运动姿态、色彩等,然后写它丰富的文化积淀,最后抒发自己对“三星堆”的感情。

4.预示着“三星堆”的历史文化意义将会像时光一样永远不灭,结尾含蓄又耐人寻味。

阅读训练二:

1.村庄没有因为人的离去而有所改变,它一直存在于那里,成为游子灵魂的寄托。它始终坚信走出去的儿女会回来看它。即便儿女们不回来,他们也会时刻挂念着自己。

2.游子久在外面漂泊,难以归乡,脑海中留下的还是临别时的村庄的模样,时间改变了村庄的模样,催长了孩子,催老了父亲,在相见的一瞬间,令人难以置信。说明游子在外面漂泊的时间之久。

3.村庄其实并不大,但正是不大的村子,养育了包括作者在内的无数人,它让很多人走出了村庄来到外面的世界。作者实际上是在赞扬村庄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现代文阅读范文第2篇

[内容]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纵观近几年高考的命题,其中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呈逐步上升的趋势,1994和1995年已上升至28分。因此,现代文阅读题得分的多少已成为语文成绩高低的一个关键。

因此,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中,应把努力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了解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具体方法之前,同学们应首先懂得这一情况,即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关系到检测的信度和效度,一般都符合下列原则:包含丰富的信息,特别是丰富的“隐含信息”;便于编制知识覆盖面较广的题目,尤其是综合性题目;适合高中生的阅读特点,包括知识、能力、心理和阅读习惯等等,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日常的阅读实际”。为了体现考查的公平原则,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均取材于课外;但如果我们在复习和应试训练中,完全丢开课本旁收杂学,课外的读物汗牛充栋,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而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例子”,提供了各种典型、规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比较中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有了对中学课本合乎规律的,方法适合的阅读为根本,那么我们才能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

根据这个原则,下面针对1995年高考《语文科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七点要求,以及高考命题的具体情况,结合中学语文课本,给同学们的复习和应试进行一些具体指导。

一、词义的理解。

在现代文阅读中,能否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确认语句蕴含的深层意意,对准确的概括段落大意,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都有直接的关系。把握文中的词义,特别是处在重要位置上的词义,也是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

首先,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必须联系上下文,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文,就是指语言环境,可以说,语境确定了词义。

其次,还可以从一些具体的细节上去把握。一个词语,除了一般通常具有的含义外,往往还要考虑它的色彩含义。如感彩,决定了词性的褒贬;语体色彩,决定了词语运用的得体与否。除此之外,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适应的对象,搭配的习惯等等,以及看它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是普通用语还是特殊用语,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义。

上述的这些方方面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单就其中的某个因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综合起来,全盘考虑。

例如1992年(三南)高考题第28题:

下面词语分别能表现A萧悦、B苏轼、C倪云林、D金冬心中哪三位竹画家的艺术特色?

①雄健、豪放( ) ②古拙、朴质( ) ③雅致、逼真( )

这道题考查的是确认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只不过是倒过来考,有语议,要你将它与相应的词放在一起罢了。从原文看,萧悦工画竹,有雅趣,先突出了一个“雅”字;白居易为之题诗中又云:“举头忽看不似画,低头静听疑有声。”“不似画”,便似真,“疑有声”,那就更逼真了,所以“雅致,逼真”最为精当。坡为豪放派词人,“他画竹气魄极大”,而且“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可见这位大文豪的词画同属一派,当以“雄健、豪放”莫属。倪云林的竹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箫疏,在①②③三组词语中没有对他的竹画艺术特色的概括。金冬心得到的评价是“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淳朴拙厚”与“古拙、朴质”正相对应,故答案选②。

二、解释文中含蓄的语句。

解释含蓄的语句,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重点内容。正确理解句意,是理解段和篇的基础。把文中那些内涵丰富,结构复杂,作用特殊,意在言外的词句理解清了;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含蓄的语句不易理解,因为它的出现,通常是为了追求特定语境条件下的最佳表达效果的,故不能直说,而是把意思隐藏在句子的字里行间。常常是长话短说,正话反说,明知故问,闪烁其词;有时又指桑骂槐,微言大义;有时又夸张、隐喻、变形、跳跃、省略等等,可以说是无所不至。

含蓄的语句并不是不可捉摸的,有了一定的语境,句子的含义也就被牢牢地固定下来了。我们只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反复阅读,寻找语感,句子的隐义是可以“自现”的,此其一。

其二,前后关照,仔细推敲。特别要注意关联词所连接的内容,若文中出现了“首先”,就要注意“其次”;看到了“一方面”,就不能忽略“另一方面”,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另外,那些传达时间、地点、场合等重要信息的关键词句也不能忽略。

其三,触发联想,品出言外之意。这一点指的就是不能单单局限于阅读材料本身,而应拓开思维:或觉得材料与自己的生活有关,可用生活体验来补充认识;或发现材料与平时所读的某书有关,可以触类旁通;或从语法角度去领悟话语的机锋;或从情感、风格等方面,甚至是语言的空白省略上,去获得多种认识,体味无言之美。

例如1994全国高考题第28题:

请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填入空格,不超过20个字,注意前后衔接。

文中用“暴发户造谱谍”,“野孩子认父亲”作喻,来说明当时_____现象。

解答此题时,必须对“暴发户造谱谍”,“野孩子认父亲”这两个比喻句的内涵作认真分析。这两句话幽默诙谐,寓意深刻,而且“谱谍”是什么?考生没有接触过,不一定理解。但既然是比喻句,就会有本体、喻体和相似点。从上文看,谈的是新风气代兴的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自己是新的;另一方面又强调自己大有来头。但这里比喻的显然不是前者,因为野孩子都有父亲可认,当然暴发户也不是新冒出来的,都大有来历。那么与之有共同点的本体就是“新风气”,它也要找渊源,找来历。所以下文才会说“它会使作品从自然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教养、师承”。因此,这一题的答案就是“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

类似于这种题型的例子,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许多,尤其是在鲁迅的文章里,有诸多范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关于“煤”和“人类血战前行历史”的比喻;《〈呐喊〉自序》里“铁屋子”的比方等。如果我们对课文中这类典型的含蓄句子做了细致的分析,有了良好的体验,考试是难不倒我们的。

三、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科考试说明》就明确要求考生对“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要能把握“文中表现的观点”,“能正确把握文意”,“说明能把握特征”,这些都是高考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具体要求。

要想在现代文阅读中正确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第一要通览全文,抓住“文眼”进行概括。

所谓“文眼”,就是作者的立意之所在,也是文章构思布局的关键。在文中,它具体表现为能瞻前顾后,领挈全文的某一关键词语或句子。抓住了“文眼”,等于掌握了理解文章的钥匙。例如,吴伯箫的散文《难老泉》中的“难老”

二字,反复出现多次,充分利用“难老”这个特点来表现“江山不老人不老,民族精神不老”的主题思想。“难老”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也正是它的“神”。巴金散文《灯》的“文眼”,是结尾处道出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抓住了这一点,那么其他关于“灯”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一般说来,抓住“文眼”进行概括,多适用于散文。而对于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则往往是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这是概括具体内容的方法之二。

文章的关键词、句、段犹如文章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具体内容。通常,那些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句和段,亦有很强的概括力,或者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概括信息和依据,让我们答题时能准确有效,事半功倍。

例如1994年上海高中会考试题:

要求从下列文字中找出能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字。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

(节选自《南州六月荔枝丹》)

此题首先要弄清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然后才能去找出那个能概括说明对象特点的字。这段话的说明对象并不是荔枝,而是古代讲荔枝的书。具体而言,就是“蔡谱”。它的特点当然不是“广为栽培”,“更足珍惜”(而且这也不是“字”),而是一个“早”字。

第三,还可以根据标题含义,或根据段意,层意进行概括。

在议论文中,有时标题往往就是中心论点。如的《反对党八股》、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等。有的时候,试题会用相反的形式进行考查:没有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内容给它安上合适的标题,看考生是否掌握了主要内容,是否能以一题目高度概括全篇。

例如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阅读短文《人,又少了一人》第2题:

那个中年女人并没有死去,为什么作者却以《人,又少了一个》为标题?你能换一个比这个更为醒目,更为启人深思的标题吗?

中年女人并没死,为什么以《人,又少了一个》为题?这就揭示了“人”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有自尊,有人格的人。“又少了一个”的“又”字,则使题目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性和普遍性,点明这样一个故事的发生决非偶然。通过对一个醒目标题的仔细推敲,就把全文的中心内容概括出来了。

四、阐发文章的抽象内容。

要把文章的抽象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必须有一种“语言转化能力”,或称“阐释能力”。也就是说,要把看似抽象难懂的内容,通过理解和分析,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

怎样才能对文中抽象的内容正确地阐发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内容要求和选项的内容重点(包括有关的语法修辞方面的特点)。

现代文阅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考;现代文阅读;技巧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知识点考查,考查的范围可谓是面面俱到,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各种修辞手法的锻炼以及学生内心的情感等。因此,现代文阅读在中考的试卷中也备受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关注。而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也在积极地探寻着现代文阅读的技巧,争取拿下现代文阅读,进一步赢得中考的优秀成绩。

一、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

1.从历届试卷中研究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范围以及具体考查的知识点。从众多试题的出题规律来看,主要有:重点字词的理解、某个段首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把握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写作的感情以及对文章整体的中心思想和对文章优美语句的具体赏析。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中考的出题原则也越来越趋向于开放性的试题。现代文的选择会选择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或者新闻类的文章,运用这些比较新鲜的、热门的文章来考查学生的临场应对能力以及一些新颖文章的选取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展现学生独特的个性。

二、对于现代文阅读技巧的归纳

1.在明确以上出题原则的情况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应该采取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及阅读技巧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首先,学生拿到文本,将全文进行快速阅读之后,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一个大体的划分;其次,重点对开头、结尾阅读,注意从中寻找文章的中心思想。带着文章的中心对文章再次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抓住各个段落之间的过渡句以及文章的关键字。只有将文章的这些点牢牢抓住之后,无论试题考查关于哪方面的知识,学生都能抓住做题的要害,那么什么样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这就是一个较为现实的对付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技巧。

2.在中考这样的大型考试中,学生拿到文本以后,首先要对文章后面的问题进行仔细地阅读,仔细审题之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然后带着问题中的关键字阅读文章,对于文章中出现自己所寻找关键字的语句或者段落,对其上下文要进行仔细地阅读,进一步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开放性的自由发挥性的试题,学生需要通过多次反复的阅读之后,在渗透了文本的内容及其中心思想的前提下,表达出自己独到、新颖而又切合文章中心的见解。

总之,透过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部分可以分析出,中学的语文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上了,根据新教育的改革宗旨,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主的思想不仅仅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在中考这样较为重要的考试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加强学生对现代文阅读最为直接的方法,探索更多的现代文阅读技巧是帮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制胜中考的法宝。

参考文献:

孙迎春.信息时代初中生阅读兴趣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现代文阅读范文第4篇

一个理念

要想做好阅读理解,必须具备的一个理念便是研读《考试大纲》,因为这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代表了中考命题组的思想观点和主张。命题人员对语料的选择、考试范围及重点的确定、难度系数的安排都会遵循考纲的规定。《2009年泰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大纲》明确提出了现代文阅读的考点,所以大家要吃透考纲,备考做到“知彼知已”,考试方能“百战不殆”。

两种意识

我认为在指导现代文阅读复习时,首先要牢固树立“两种意识”,即“原文意识”和“整体意识”。

所谓“原文意识”,也就是所有的阅读试题答案都应该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和理由,因为中考语文阅读是以理解性阅读为原则。命题专家如是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想象。”离开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中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实际上,现代文阅读至少有两道题是可以直接用原文的文字回答的。其他一些题目也只需要把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进行间接概括、归纳后就可回答。

所谓“整体意识”,也就是对于主干性的阅读试题,一定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解答,要根据试题要求,完整地筛选出相关内容要点,以避免挂一漏万的答题现象。

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一般都设置主干性试题——即着眼于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意能力的试题,这类试题要求阅读视野宽阔,试题答案要点多个,阅读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如08年泰州中考卷17题联系下文,具体说说这种“不稳定”体现在哪些地方,19题归纳堰塞湖带来的危害,20题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等,这些试题都具有考查综合阅读能力和语言转述能力的特征。因不少考生阅读定位狭窄,缺乏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构成的答案或以偏概全,或要点不全,或表述不当,导致得分偏低。

因此,在阅读时必须具备整体意识,做到“胸中有全文”。

三条规律

中考试题是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寻求适度变化。所以,现代文阅读也是基于这一原则,在命题规律上也是相对稳定的。一般情况下会遵循以下三条规律:

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的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2、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3、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设题点也是有规律的。有开篇设题,中间设题,内容设题,手法设题,结构设题,文章某一细节或某一特殊点设题,结尾设题,语言设题。弄清了设题规律,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就会有侧重点,就可以在相应的阅读区域内审察题目,仔细筛选信息,将之组合成语言通畅、简洁明了的答案,这样就能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做到事半功倍。

四种技巧

写作技巧是现代文阅读中必考的知识点,同样也有它的设题点及规律,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审视写作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类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正面侧面;

3、结构安排——承上启下、衔接铺垫、照应;

4、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对偶、排比。

同时,在答题上使用的语言也是有规律的,我们可掌握写作技巧上的一些共性,如修辞的作用:比喻就是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排比就是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对比就是突出所要强调的内容等。如布局谋篇,问前几段的作用,就回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问中间段的作用,就回答:承上启下;问末尾段的作用,就回答:深化主题或总结全文或呼应开头或升华感情,这些内容需要总结并且硬性记忆,当然,还然还需视具体题型而言,并且在回答这些题目时要紧密联系文本内容,注重答案的整体效果。

近两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文化类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应精心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来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现代文阅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中考;复习

近几年来,我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所占分值比较大,这是令许多语文教师伤脑筋的复习部分。现代文阅读复习不容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只要教师掌握技巧,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我认为提高一定的分数还是可以实现的。那么,怎样有效而合理地进行阅读复习训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掌握初读的方法技巧是关键

首先,要重视利用文章的关键词句。在概括能力的培养中,利用关键词句非常重要。文章中常有“总起分述”或“先具体后概括”的写作方法,也经常会有一些对人物的性格、思想、品质定性的词语。我们在阅读复习中要学会抓住总起、概括等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句,有助于概括能力的提高。

其次,要重视对阅读内容的有效提炼。阅读时要提炼文中有意义的段落和整段的篇幅,还可以直接提取文中典型代表意义的词句。有的阅读问题的展示的信息较复杂不容易被学生发现,干扰的信息也比较多,就要采用“排除”“比较”等方法去伪存真,循序渐进,然后再加以整合归纳,提炼出解题时所需要的信息。

最后,要重视答题语言的精确表述。现代文阅读的表述是阅读成果的书面呈现,需要运用概念化的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表达。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是现代文阅读的关键部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现代文阅读所考内容大多是课外阅读,主观性题居多。教师和学生需要先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了解自己在现代文阅读解题中,哪一方面是强项,哪一部分是自己的弱项。对于强项,学生要善于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对于弱项,学生要加强专项训练,反复演练,争取做到熟能生巧。对于考试的常见题型,学生应掌握每种题型的做题思路与解题技巧,平时要多读、多写、多积累。对于学生答题辞不达意,表述欠佳,重复罗嗦,甚至不知所云的情况教师要适当降低要求,并循序渐进地给予指导,争取适量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三、在具体解答试题时,要培养学生仔细审题,按要求答题的良好习惯

1.先不要急于解答,要将整篇文章先大致看一遍,大体明白有哪些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审清题干,细读题目,回头再次浏览开头、结尾,筛选反复出现的词、句并严格按要求答题。

2.审题时一定要结合分值。分值的多少往往取决于答题要点的多少。所以,在审题时,我们要指导学生从分值中归纳概括出答题所需的要点,避免因为答题时出现因疏漏而丢分的现象。

3.答题书写一定要整洁、清晰。答题的书写不能粗枝大叶,要按照试卷的要求,注意答题的格式,书写要清楚,特别是不能写错别字。答案书写虽不赋分,也要认真。一般阅卷教师不会仔细琢磨答案,只有让他们速读时一目了然,才不至于丢失冤枉分。整洁的卷面使阅卷教师能看清答题的内容,而不易遗漏,也是重要的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范文第6篇

一、选文呈现“民族性与人文性”

1.传统文化类选文占据“半壁江山”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是近年来考试评价的一大趋势。语文课程本身具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现代文阅读领域,突出的表现是传统文化类选文的增加。2016年现代文选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传统文化类选文占据“半壁江山”,主要出现在以说明文与议论文为主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中,且所包含的题材类型多样:如湖南衡阳介绍传统服饰文化的《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湖南长沙介绍传统中医文化的《传统中医里的“五味”》;四川成都介绍传统生肖文化的《猴年说猴》;江西、广西南宁介绍传统书画文化的《瓷板上的中国书画》与《文房四宝》;以及北京卷介绍传统道德文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皆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材料。这类选文兼具民族性与人文性,既介绍了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也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民族与传统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

豪感。

2.“名著细读”持续推进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对于如何考查整本书、名著阅读的争议,近年来一直没有消失。2015年江苏南京卷、浙江台州卷就开始将课标推荐的名著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进行考查,2016年,“名著细读”的方式持续推进。

以江苏南京卷为例,选择名著《骆驼祥子》的选段命题,题目由选段扩展开去,要求学生提供选段之外的信息―“老马和小马最终的命运”,并结合文本内容及提供的材料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此类题目既不同于以往重点考察名著知识类的题目,也不同于近年将名著细读的选段局限在主人公的相关内容上,而是选择名著中相对次要的人物与情节,考查学生必须在通读完整本书并熟练掌握相关内容前提下的分析能力,真正落实了名著阅读的考查。除南京卷之外,浙江台州卷的《飞鸟集》(节选)、河北卷的《骆驼祥子》(节选)、广东广州卷的名著阅读附加部分等,均将名著选段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进行考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真阅读”,尽管目前考查的地区仍然不多,但可以预见这是将来的趋势。

二、命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全国中考命题的变化绝非日异月更,而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稳步变革,现代文阅读亦是如此。2016年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与往年相比,“变中求新”之处在于更加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个人体验”

体验是课标中关于“阅读”的核心概念。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更是课标对于阅读评价的相关要求。2016年现代文阅读命题的一大特点即关注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

【例1】

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请你从最后三段中找出一处(字、词、句)值得讨论的地方,并写出你的讨论题。

讨论题来自:

你的讨论题:

(2016年北京卷,第20题)

【例2】

顺顺在博物馆看到一件绣有牡丹花的古代苗族衣裳。牡丹产于北方,西南并不生长。顺顺很奇怪。你阅读上述材料后,向顺顺谈谈自己的理解。(请写出五点,

5分)

(2016年江苏南京卷,第16题)

以北京卷与南京卷为例,两题所属文本类型各不相同,但均以开放式的命题将问答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且绝非“言之有理即可”,而是在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之上,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读出自我、读出收获。

2.设置问题情境,重视迁移

营造真实的、现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语文能力以及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中考语文的命题原则和发展趋势。

【例1】

读完文本后,请你给准备栽培的朋友提三条建议。

(2016年黑龙江哈尔滨卷,第14题)

【例2】

请你根据上文有关“五味”的知识,结合下面链接材料,完成后面的食疗建议。(4分)

【链接材料】甲先生身体浮肿,胃里发出水声;乙先生气血不足;丙先生受凉,感冒、流鼻水;丁先生易出汗,如厕频繁。

(2016年湖南长沙卷,第17题)

以上两例皆设置了现实生活的情境,将阅读能力的测试嵌入其中,考生需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迁移至问题情境中,并加以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将测试内容与生活情境勾连,改变传统考试重视知识点的测查,传递了一种观念:阅读的文本信息不仅仅是测试材料,而且是可以内化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有用的信息。这也是语文课程实践性的具体体现。

3.读写结合,以读导写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反映在2016年中考现代文阅读领域,则主要体现在指向践运用的以读导写类试题中。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山西卷,其试卷结构分为“读・书”“读・思”“读・写”,不同于以往的试卷结构。且在“读・思”版块,明确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本写下阅读心得,并对语言表达提出具体的要求,如“不少于100字”“书写规范”等。又如2016年辽宁大连卷的第22题,要求学生采用阅读文本中的描写顺序,写一种喜爱的植物。这些以读导写的试题近似于写作部分的片段写作,但与阅读部分的关联更紧密,是学生对文本阅读与理解的延伸、学习与运用。吉林卷、辽宁大连卷几乎每年都有读写练习,其他省市如上海、广东深圳、山西、广西卷等近年来也多有涉及。

三、“非联”文本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未“红火”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一种新的阅读形式,在2016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并未出现“红火”的局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今年主要有北京卷的“京剧”、贵州遵义卷的“大数据”、沈阳卷的“旅行中国”、南京卷的“苗族服饰”等。首先各省市各有特色,如北京卷的特色是“两主三辅,图文结合”,以两则文字材料为主介绍京剧的一般情况,以两幅京剧相关的手势图画与《史记・项羽本纪》的节选片段为辅助材料分别设置试题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贵州遵义卷的特色是文、数、表结合,从提取信息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信息处理现实问题,设题层层深入,很有特色。但从选材来说,各省市材料的选择仍然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多局限在“为获取知识”为主的过于雅致、精美的文本情境之中。且由于“课标”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评价要求是“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评价要求并不明晰,导致各省市“非联”文本的命题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尽管“非联”文本的考查仍然处于一种探索阶段,但作为能有效考查学生综合语文能力、实践能力与思维品质的阅读形式,可以预见将在未来中考考查中会更广泛地出现。

四、掌握现代文阅读命题趋势,正确备考

1.考心:学科基本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

学科基本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将仍然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心。课标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强调,语文课程首先要让全体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中考是以试题来检验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的高利害考试,因而从考试评价的角度来看,要更科学、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试题的命制首先必须紧扣此基本点,更加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与核心素养的考查。纵观2016年全国中考现代文阅读,信息提取能力、语言理解运用能力、评价鉴赏能力等阅读能力是全国各省市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无论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其测试形式还是测试内容发生怎样的新变化,试题背后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关注不会改变。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阅读的教学和学习,要扎实到位,而不可蜻蜓点水。

2.命题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将会更加明显

从近年来的命题趋势来看,现代文阅读将继续保持对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重视,试题命制的“学生主体”“读者参与”意识将不断加强;同时,题干的指导性与情境化也会愈加明显,以命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读出自己,并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经验阅历和理性思考解决实践问题。这种灵活、新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实践性的命题方式将会对学生阅读有更高层级的要求,从2016年来看,这类题多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与反思评价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理解与读透文本的基础之上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同时,在考试中对于这类题目,需要学生认真读懂题干,明确要求,紧密联系生活实践去

答题。

3.阅读教学与整本书阅读的关系可能会更加明晰

将名著选段作为现代文阅读的测试材料是近两年来的一个新趋势,强调在中考命题中进行整本书阅读内容的勾连与检测,对学生是一个新的挑战。它不仅考查了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真实的名著阅读情况作出了客观的检测。这样的变化势必引导学生在日常W习中以细读、精读的方式读整本的书,读经典的名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现代文阅读范文第7篇

中国传统的阅读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是指阅读文学作品,能对文学作品的语句体味咀嚼。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学家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未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这就是说,读书时要揣摩古人用心处,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后难懂的地方也就懂了。现代文阅读则是为了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同时又兼顾鉴赏评价。阅读的内容涵盖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等。

二、了解阅读的本质和规律

阅读是一种理解、吸收、鉴赏、评析的思维过程。所谓理解,是指从一字、一词到一句、一语,再到一层、一段,再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都要理解正确,体会透彻。这就要具备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的知识。所谓吸收,是指接受文章中的先进思想、正确观点、事实材料、科学知识、语言词汇、写作技巧,以提高认识、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所谓鉴赏,主要是指对文艺作品进行鉴别、欣赏。所谓评析,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知识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的正误判断。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读法和侧重点,但所有的文章也都有共同的阅读步骤和规律,这就是:认知文字,了解词语;找出结构,把握全局;总结内容,归纳中心;研究语法,探讨技巧;找出特色,定其高低。不管阅读什么体裁的文章,都要经过这几个阶段,只是不同的文章这几个阶段的具体内容不同罢了。这就需要掌握有关识字解词、分析结构、选材用材、把握段落、找中心词、归纳中心、总结写作技巧、体味语言运用、进行鉴赏评析等方面的知识。在这些当中,如何把握理解特定环境中词、语、句的深层含义,如何归纳段落大意,如何揭示文章的主旨这三个方面的方法技巧很重要。

三、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及特殊规律

阅读记叙文,要抓住记叙文的要素、顺序、人称结构、详略以及含蓄的语言、谋篇的技巧及叙议的结合等等;说明文,要抓住说明的类别、特征、本质、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鲜明性以及说明方法;议论文,要抓住议论的三要素以及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和犀利的语言;散文,要先明确其属类,就其属类便可以或抓观点、看法,或抓形象、事理,或抓情感、态度,或抓寓意、哲理,然后透过其散形抓住其凝神,以掌握其本质;小说,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以人物形象这个核心,分析其人物塑造的手法、情节发展变化的安排、环境描写的方法及作用,从而概括出人物的典型性格。

四、培养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意义

现代文阅读能力主要是指:1、理解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3、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4、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5、分析文章的结构;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7、初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现代文阅读范文第8篇

解读考纲考点,析清命题思路。二、重视方法指导,不忘文本品味。(一)整体阅读技巧(二)具体题目解答技巧 三、得法课内,运用课外。

关键词 现代文阅读 基本技巧 复习策略当中考阅读试题成为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杆时,对阅读复习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高强度复习没有获得相应的高分并逐渐迷茫我们的眼睛,困惑我们的心智,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复习行为,力图解开复习低效的症结,廓清纷乱杂陈的复习通道。针对云阳县2010年中考阅读试题平均分只有15.67分的现状,分析近三年重庆市中考阅读命题的规律,我认为我们现代文复习走进了无章可循的误区,下面我将从考点归纳、基本技巧和复习策略方面略陈浅见。

一、解读考纲考点,析清命题思路

重庆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里,现代文阅读部分明确规定: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3.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4.把握文章基本意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对文章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5.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6.初步领悟文学作品内涵,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有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细读考纲,再分析08年、09年、10年各道现代文试题的命题规律就会发现,每道试题都是一个考点再现。掌握考点要求,析清命题思路是复习好现代文阅读的宗旨,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步,牢牢把握好这个宗旨,我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重视方法指导,不忘文本品味

在初三教学过程中,每次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分析,我发现学生考卷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1.文章内容不熟悉,答题不得要点。2.答题不规范,思路紊乱。3.理解词语和句子往往脱离语境,答题不全4.提取信息以偏概全。

针对学生的错误,老师在训练学生做阅读题时,要善于教方法,训练解题技巧,总结解题思路,进行专题复习。

(一)整体阅读技巧

准确解答好现代文阅读题,可采用四步法:第一步: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内容、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同时对文中的一些议论抒情句特别注意一下,以便快而准把握文章主旨。第二步:审。即必须解读文章后面的题目,审清楚题目问什么,解题方向和思路是什么,答案有几点。审好题目,可以防止学生由于紧张、粗心而看错题干要求,出现答非所问现象。第三步:联。课外阅读经常是“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所以学生在解题时,要迅速再现课本上所学知识,联系所学过的知识点来解题。另外,答题时,要联系原文的内容来作答,尽量引用原文的词或句子答题。第四步:练。即对查找的信息认真分析、提炼、整合,以形成准确规范的答案。

(二)具体题目解答技巧

1.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先要教会学生从这几方面归纳主要内容:(1)从结构层次出发整体把握。a.全文把握行文思路。b片断把握行文结构。(2)从情节内容出发整体把握。a全文把握内容b局部概括情节或内容(3)从感情心理变化出发整体把握。a理作者的感情变化b理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解题思路:首先标出句序,合并相似相近内容,理清层次,然后概括每层所写内容要点,力争准确全面,最后使用“首先、然后、最后”连接词来连接几个层次的句子。

2.归纳文章主旨:训练学生找中心句、首括句、抒情句、议论句、点题句、总结句、过渡句来弄懂文章主旨,通过多次有意识的专项训练,改变学生在未读懂文章的情况下便轻易胡乱下结论的不良习惯。

3.理解,赏析重要词句在具体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与人物描写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见下表)

答题格式:运用——描写,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特点)表现人物的——品质。

②与景物描写有关的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环境描写的作用:a、交待背景。B、衬托人物。C宣染气氛。D、推动情节发展。E、突出深化主题。

答题格式“XX”词语写出景物的——特点,有——的作用。

③修辞句或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的鉴赏。

解题思路:第一可以从各种修辞手法所表现出来的妙处进行赏析。第二、可以从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的角度谈谈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专题训练落到实处,定会让学生的阅读有快速提高,但技巧不是万能的,我们还应该让品悟文本来引领技巧。2009年现代文阅读《为我唱首歌吧》第14题:理解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

这是一道理解词语含义表达效果的题,许多学生答成“表现孩子们高兴的心情”。很明显只注重答题技巧,而忽略“孩子们为音乐取得巨大成功而忘记病痛”的文本内容,所以老师在讲评试题时,一定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所有答案均需紧扣阅读材料,才能做到准确理解。而要做到准确理解阅读材料,就必须有语言的积累,还要有较高的语言敏感度和语言审美能力。教师必须通过正确的阅读复习提高学生的答题素养。有了这些,再告诉他们一些术语,一些答题技巧,答题就可保无虞了。

三、得法课内,运用课外

大部分初三教师阅读复习以各省市中考阅读材料为主,而根本不用课内阅读材料,甚至根本不教课本中的现代文。其实,正确的阅读教学观是:阅读得法于课内,运用课外;以课内养课外的做法,在阅读复习的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请看我在复习“重要词语在文中含义”的一组复习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语有何表达效果

①他不回答,对掌柜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已))。②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③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自向上缩;他微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以上材料均出自课内,我用它们来训练人物描写性词语的表达效果的题点,由于学生熟悉阅读材料,很快就明白了这些描写性词语有形象地刻画人物心理、表达思想情感、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从而了解解题方法。以此类似的训练,如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辩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的分析等等,都用课内阅读材料训练,让学生快速掌握答题要领,再辅以课外阅读进行训练,那么复习的针对性就强,方向明确,方法的迁移难度小,效果就好,这是我在实践中得出的一种高效的复习方法。

现代文阅读范文第9篇

一、加强平时的自主学习锻炼,提高现代文学习阅读的能力

1.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确立学习目标,用能目标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计划的完成,从而形成正确的自主学习态度。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要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产生对新知识渴求的冲动,把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自然而然就会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学会自主学习,关键是要有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并不断优化学习策略。

2.锻炼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培养学习的审美情趣。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用科学的方法探求知识、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现代文的阅读鉴赏,在学习中要有收获感、成就感,培育阅读情感、审美情趣。

3.强化语言积累、强化专项训练、注重备考。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目的性、系列化的选印精品阅读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带阅读。例如:对知识点的学习,以历届高考真题为例题,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类型分析,通过试题分类让学生了解解题原理,再结合专项训练巩固知识点。

二、现代文的阅读方法

1.通读全文。针对不同文体,首先速读――明确文体、写作对象(内在和外在)、感情基调和中心;然后细读――第一步概括每段意思即主要内容,语言表述要精当,第二步明了本段的作用,第三步“合并同类项”,即分为几个大段;第四步看结构找中心;第五步找全文特色即独到之处。把握好作品主旨或中心要点,进行归纳概括,对文章从分层概括、整体概括、要点归纳、内容概括入手。要一句一句把段落读完,认真分析这句说的是什么,那句说的是什么,哪几句可以归为一层,然后提炼出每个层次中的关键词语,做为要点。要掌握文章的中心句,根据中心句概括要点。如果没有中心句就要找一个能够统率全段的语句。将整个文段分出层次,概括层意做为要点。要统观全文,根据本文的话题和主旨,根据行文思路概括。研究标题和头尾,抓住关键句,主旨句、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特色句、反复性语句等,综合段落大意,分析主要的人或事,联系作品背景,注意逆向思维,即把握好作品的中心内容。

2.培养良好的提问技巧。巧选角度,变中求异,化难为易,深题浅问。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而应采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利用矛盾,激发疑问,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深入浅出,要做到直题曲问,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弄清文本意识。认认真真读文本,重要的是作者怎么说,而不是我怎么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他要这么写。这篇文章在说什么,为什么说,要根据它去想,理解文章语境。

三、高考题中现代文题型特点及答题技巧

1.分清题型。看清题型内容是什么类型文章。首先要把握思路,先通读一遍文本,大致弄清本文的话题是什么,文中介绍的主要概念和相关概念是什么,然后找到观点句、结论句(两者统称为主句),支撑句(相对主句而言,有举例、解释、数字、比方、引用等支撑方式)。还要注意过渡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好文中的重要词语(概念)和语句,要分清文中讲了几个关键概念,找到重要词语所在区间,之后结合上下句做分析,一般解释就在其中。推断题的要求,答题要明确考查的目标、命题的角度、试题的立意、干扰项的方式,即误区所在、解题的依据和思路――观照全文,比较筛选。

2.解析题干。题干设计基本情形分为三种:(1)是什么;(2)为什么;(3)怎样或怎么样。如“怎样做”“怎样实现”或 “怎样理解”等。解题宜弄清题干的态度或倾向,判断设题意向,弄清题干中作者与命题者的话,明确解答重点,弄清题干语言的结构,确定答题的语言形式。

3.答案设计。认真审题,明确答题角度、要点、思路之后,根据设题区间,来寻找答题区间,可以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方式,缩小寻找答案的范围,里(原文)应外(选项)合,仔细分析对比,努力从原文中结合整体文意及上下文进行筛选、提炼、整合作答。(1)直接提取文中信息;(2)提取关键词句,重新加工组合;(3)用自己的话对有关内容作出概括理解。答案要求选紧扣原文的语句、选抽象概括的语句、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举例、比喻等不能做答案、疑问句、否定句等不能直接做答案、答案要有关键词。

4.阅读答题注意点:(1)注意文中指代照应 (2)注意逻辑关系的重心(3)注意文中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也,同时,还,并等)(4)注意题目的分值及题目数量,分条表述(5)注意使用套话(6)注意多角度答题(7)表述语言要概括简洁。解词的、析句。一要考虑结构手法,二要考虑思想内容等词语,内容评价。做这种题,首先要把握作者在说什么,也就是全文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再谈自己的看法。写法评价、表达技巧评价、语言运用评价。

现代文阅读范文第10篇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1.对于平时讲过的基础知识,如字词、作家作品、修辞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等要记牢。2.平时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要多读、多写、多用,尤其是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更应该多留心。3.要注意不同文体的特点。记叙文要掌握记叙的六要素、顺序、线索、人称、选材和剪裁的特点以及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人物的描写方法等;说明文要注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顺序、方法、语言等;议论文要注意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以及议论文的结构等相关知识。4.分类复习不同文体的考试题型,并总结答题方法。如分析拟人、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就可以采用这样的答题模式――本句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生动地写出了)……的特征(情态),突出了(强调了)……的感情。再如,为了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常见题型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这时就可以采用以下模式答题:不能+词语起修饰、限制作用+词语在文中含义(扣住论点和分论点)+去掉的后果+准确周密(逻辑性强、形象生动)。

二、加强课堂训练

课内所选的文章一般都是一些经典篇目,文章不管是从形式到内容,还是从结构到选材都具有典范性,所以,只有把课内文章熟练掌握,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再一个,很多中考所选文段都与课内文章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有的内容相似,有的结构一致,有的语言风格一样,有的表现手法略同……同学们只有把课内文章熟记于心,考试时才能有所联想、生发开来。由课内阅读迁移到课外阅读,很快找准答题要点,准确答题。

三、掌握答题技巧

第一步:从题目入手,获取信息。

题目是文眼。题目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后确定下来的,从题目中就能判断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记叙文的题目有的是对中心的概括,有的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暗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倾向。说明文的题目有的表明说明的对象、写作的范围,有的是说明的中心。议论文的题目或直接点明论点,或交代议论范围,或引起人们注意,或令人深思警醒……总之,先读题目,它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从而为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例如,2009年河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前方遭遇塌方》,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文章是记叙文,题目本身就点明了事件,文章应该是围绕塌方事件来展开叙述的。

第二步:整体阅读,领悟要旨。

在分析文章题目、大致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文章快速读一遍,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如果是记叙文,要弄清文章记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记叙的顺序、线索又是什么;如果是说明文,要初步了解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的顺序及方法;如果是议论文要知道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论据,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第二遍一定要精读细品,注意关键的句子和重点段落,如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过渡句、中心句、前呼后应句、反复出现的句子、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找出这些句子,对文章的主旨就有了一定的把握。例如,2009年南京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蔷薇几度花》,文中诸如这样的句子,应该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从这些句子里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表现了挑糖担的老人随性自然,不张扬、不奢望、不强求的品性。

第三步:认真审题,瞄准答题方向,选准答题角度。

整体把握文章之后,就可以正式答题了。但正式答题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题干,弄清答题方向,找准答题区间,到文中捕捉寻找相关信息并进行筛选组合,最终使答案准确到位。答题时,如果题目要求结合原文,就必须在答案中有原文的句子;如果要求联系自身经历,就必须结合自身情况来谈。

上一篇:后现代风格范文 下一篇:进口现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