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17 17:45:58

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

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篇1

关键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艺术性特征;构建方向

面对内在艺术性特征的挖掘渠道的尖锐问题,通过音乐风格以及音乐文化的内涵角度来看,音乐的艺术性特征体现在民族性、文化性与传统性等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是从社会层面中表达出来的,成为当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全面探索艺术性特征的挖掘应立足于社会层面,从民族、人文、地域性艺术特征感知社会音符,最终形成音乐文化艺术性特征的体验过程。这既是现代高校音乐教育立足社会美,进行内在人文性、民族性、文化性、传统性艺术特征的深化、挖掘的根本路径,也是全面发展学生内心情感素质、人文素质的关键。

一、文化层面的艺术性特征构建作为新目标

音乐与文化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的艺术特征具有较强的社会性。高校音乐教育中针对艺术性特征的探索应围绕社会环境进行科学构建,探索音乐文化内涵的艺术性特征、音乐文化风格的艺术性特征等方面,促使高校音乐教育能够关注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全面提升艺术性特征的品质。这既是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新重点,也是艺术性特征挖掘与探索的全新目标,为音乐教育的艺术性内涵的深层发展提供文化层面的推动作用,满足现代高校音乐教育对社会文化、人文、环境全面关注的新要求[2]。

二、民族传统性艺术特征作为挖掘的新重点

1.传统民俗特征的艺术性的表现形式

传统民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民族性与传统性艺术特征较为明显。从音乐角度来看,传统民俗音乐主要体现出古典的艺术气息,同时伴随着民族精神与民族气魄,诠释音乐的传统性艺术特征。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中针对艺术性特征的深化与挖掘,传统民俗特征应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俗音乐所彰显出的艺术氛围、艺术情感更具多样性,能够阐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们关于音乐的理解,表达出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现状的内心情怀。结合高校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形势,艺术性特征的探究注重于民族、传统两个方面,促使高校音乐教育能够成为高雅艺术的代表,间接引导学生理解高雅艺术的意义。而传统民族特征中体现出的是民间音乐具有的通俗而不低俗的艺术内涵,将其作为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体会的全新重点,可以推进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的多元融合与发展之路建设。

2.地域性音乐特色艺术性特征的融合

地域性音乐特色表现出地域风情以及地域人文,能够客观表达不同地域的社会发展现状。从地域性音乐的整体特征来看,音乐风格往往体现出欢快、激情、沉稳等特征,客观展现地域人文情怀注重的方向。高校音乐教育总结地域性音乐特色,并将其内在的人文艺术特征进行总结、划分,确立音乐教育中的艺术特征的融合与发展。为音乐教育带动学生人文认知视角的全面形成,提供多元性人文艺术特征的保障作用,学生不断加深音乐的理解[3]。不同地域的人们关于音乐的理解角度存在不同,内心的追求能够在音乐中得到体现,在抒发自身情感的同时,表现出关于社会环境的赞叹,,因而地域性音乐所蕴含的艺术性特征集中表现在社会人文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高校音乐教育和地域性音乐特征积极引导和优化学生社会环境与社会人文的认知心理,紧密融合内在的艺术性氛围,促使学生感知社会艺术的观点、能力的不断强化。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艺术探索能够面向社会、面向环境、面向人文特征。

3.民族音乐内涵的艺术性特征的渗透

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给当代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积累深厚的基础。从艺术角度来看,其内涵表现出的艺术性特征更为明显。民族音乐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并且表达出民族意志与民族追求,作为现代音乐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高校音乐教育发展面向素质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提供明确艺术特征的引导与挖掘方向。针对民族音乐的基本内涵,将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情怀的表达、民族梦想与民族追求的心理作为重要结合点。积极融合、渗透音乐教育的精神、情感陶冶等艺术性特征,促使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素质引导与发展的方向性更为明确,造就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理念的艺术性品质。针对民族音乐内涵具备的艺术性特征,将民族情怀的培养、民族精神的深化、民族梦想与民族追求心理优化作为教育新重点,促使民族音乐教育内涵的艺术性视角能够得到广泛认知,最终将民族音乐中体现的民族情怀发扬光大,成为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深化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标志高校音乐教育的艺术品质全面提升。

4.民族传统音乐的语言艺术特征的体现

素质教育作为现代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引导性要素进行深层构建。民族传统音乐中表现出的民主性、传统性艺术特征较为具体,蕴含的古典优雅、庄重大气的艺术内涵较为直观,音乐蕴藏的语言艺术特征更为清晰。在传统民族音乐中,语言具有的基本艺术特征在于押韵,并且还伴有情感语言的深层表达,促使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4]。而在民族传统音乐的语言艺术性特征中,能够充分体现民族内心情怀及民族精神的渴望与需求,音乐风格往往体现于恢宏大气和婉约古典两个层面。高校音乐教育融合民族传统音乐的语言艺术性特征,深层探索音乐教育的语言艺术,促使音乐语言引导学生艺术性心理认知程度的作用更为直观,满足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发掘与体验新目标和新要求。这是从微观角度认知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艺术性特征的关键,诠释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艺术性内涵,有助于音乐教育的品质化发展,为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和谐音符成为高校音乐教育艺术特征构建的新方向

1.“和谐美”作为艺术特征体验的主体方向

社会“和谐美”的心理体验,作为高校音乐教育艺术特征表达的重要方向,同时作为高校音乐教育艺术内涵深层挖掘的关键点。这不免让很多教育工作者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和谐美”具体定义是什么?就字面而言,“和谐”就是社会环境中各项因素保持积极促进、全面融合,进而促成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循环发展[5]。高校音乐教育将社会和谐构建为重要的发展理念,全面挖掘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性要素,涉及人文因素、生态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积极拓展音乐教育中的“社会美”的认知视角,打造高校音乐教育素质发展新要求与新目标。针对“和谐美”的艺术特征体验的主要内容,以社会生态和谐体验、社会人文情感体验、社会多元文化氛围体验为主要方向,推动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立足社会发展环境,系统引导与激发内在美的艺术欣赏视角。这是有机深化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的重要观点,发挥音乐教育的内心、思想、意识真实引导作用,优化过程更为明显[6]。

2.“人文美”表现出艺术特征因素开发的创新性

社会和谐“音符”的构建与挖掘,关键在于和谐因子构建,社会人文因素作为社会和谐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社会“人文美”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落实方向。“人文美”顾名思义就是社会人文环境中蕴含的内在美,主要体现于人文情感与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精神在于陶冶人的内在精神情感,而人文情感说明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方式。高校音乐教育强调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而社会人文作为丰富学生内心世界的关键,高校音乐教学应不断加强“人文美”的关注力度,同时全面挖掘“人文美”的艺术性特征。通过音乐教育中社会人文因素的内在美,在陶冶学生内心情怀的同时,充分引导民族精神、民族品质的理解。促使音乐教育进行社会和谐构建的推动作用,并深层陶冶学生心灵,突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重点,音乐教育的艺术性特征发掘从单一的音乐角度向多元社会角度方向转变[7]。全面升华高校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感知社会的艺术美能力,艺术体验角度也逐渐向社会环境层面深入。

3.“生态美”体现艺术性内涵的构建与完善

社会发展环境的优化重点在于生态环境氛围的构建与打造,将社会生态发展作为社会和谐环境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挖掘艺术性特征主要以社会环境因素的艺术性为重点,强调将环境中的“生态美”作为艺术特征体验的关键性要素,强调社会环境陶冶人的性格、内心发展的作用,并且产生人的社会情感的环境陶冶作用,促使社会生态与社会心理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直观体现,积极优化学生心理、情感素质。这既是高校音乐教育挖掘内在艺术性特征的关键点,也是创新点所在,重新诠释音乐教育的内在深层含义中的艺术性特征,激发高校音乐教育关注学生内在心理的方向,实现优化与陶冶学生心灵的艺术性新方向。这既是高校音乐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落实素质教育发展方向的具体回答,也是深层解读音乐教育内涵中艺术性特征的关键,“生态美”的关注能够从内心与环境角度体现高校音乐教育的艺术性内涵。

4.“人格美”成为艺术性人格特征构建的新要素

引导高校学生对社会“人格美”的认知,作用与意义不仅局限于优化高校学生社会心理,更重要的是,高校学生扩展美的体验角度,在发现自身的内在美同时,能够体会社会和谐美的氛围。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与重点并不应局限于开发学生音乐能力,还应将体会音乐、体会心理、体会环境作为重要因素[8]。积极影响学生的内心人格构建,从社会性艺术特征角度深层优化学生感知“美”的心理,达到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因素的深层挖掘。众所周知,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一种疑惑,人文音乐教育的艺术性特征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怎样能从实际落实角度进行挖掘。通过正确引导学生“人格美”,积极优化学生音乐艺术体验过程以及心理感知艺术的视角,促使学生从心理层面认知音乐教学中蕴藏的社会性艺术,促使音乐教育积极影响学生人格构建,同时熏陶学生的社会人格。这是现代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挖掘过程融合社会和谐因子,积极引导学生艺术性人格,体现音乐教育中的人格艺术性新特点,解答传统音乐教育工作者关于艺术内涵的认知缺陷。高校音乐教育的艺术探索,关键在于放眼社会发展环境。以社会的环境美、生态美、人文美为根本,全面挖掘音乐文化体现的民族性、传统性、人文性、文化性艺术特征,促进音乐教育的人文引导、艺术心理的培育、社会环境的感知作用的全面强化,促使高校音乐教育引导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的挖掘与探索能够真正实现关注社会、关注文化、关注环境,提升高校音乐教育的艺术品质与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1]张蓉.音乐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组织形式探微[J].音乐创作,2015(5):192.

[2]张帆.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基于辽宁省部分高校抽样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4(6):125.

[3]殷婕,王华彪,杨丽娜.地方高校音乐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4(30):129.

[4]米永盈.音乐与语言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综合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启示[J].艺术百家,2014(4):262.

[5]李莉.区域音乐史研究与地区高校“音乐史”专业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史专业为例[J].音乐创作,2014(3):118.

[6]杨莉.高校音乐传统教学创新及发展方向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153.

[7]邰乐.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的渗透———以江西高校音乐教育为例[J].音乐创作,2015(12):193.

[8]朱英萍.以审美为核心的大学音乐鉴赏教材实践研究[J].音乐创作,2014(11):193.

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篇2

象征 仪式和庆典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校内外文化渗透起关键作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学校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多彩且复杂多变,出现越来越多大众文化的影响和痕迹,这也就增加了学校文化自身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所以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构建既融入社会现实生活,又有崇高理想和境界的学校生活世界,在一个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下和高层次的理想社会中进行整体把握,进而塑造学校文化生活的样态。学校作为师生生活的场所,其作为组织的功能十分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动态发展性,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世界实质是一种文化生活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样态,这是由日常生活与各种丰富的教育仪式和庆典为主导建构的文化生活,学校中各种仪式和庆典的展演是学校文化表征和生活世界建构的核心。

一、仪式和庆典的内涵与要意

象征视角认为,生活充满偶然性,是流动、变化的。象征包含并体现了一个组织的文化、信仰、价值观、实践以及人为创造的东西等相互交织的模式,这些象征符号帮助成员确定自身的身份、价值和行为规范,并养成行为习惯。象征的主要形式——仪式和庆典本身具有象征性、神圣性、教育性与生成性的特质,“仪式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人类传承文化、接受生活教育的重要形式,堪称人类文化的‘胚胎’或‘活化石’。仪式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结构和意义”[1]。“仪式与庆典之间的差别很微妙,庆典是更宏大、更精致但不太频繁的仪式;仪式虽然也有意义,但更为简单,属于日常行为。”[2]庆典记录着我们生活中的特殊时刻。毕业典礼、开学典礼及校庆典礼等都在重要的转折点上指明其生存意义与文化精神上的联系。“庆典有四个主要功能:适应社会需要、保持平衡、恢复信心和勇气、向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传达信息。”[2]庆典创造了一个特殊的高度凝练的文化生活场景,促使内外部成员、新旧成员产生丰厚的心理体验、凝聚的情感认同和高度内化的学校文化品格。

教育仪式和庆典不仅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和有机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展现学校独特文化生活场景的重要载体,在学校场域中构成学校生活世界的文化中心与范本,并与时代教育理念和精神,与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形成互动和融合,是积淀和发展学校文化的载体,彰显了学校自身富有特色内涵的文化生活图式,是学校传承文明、联结情感、认同价值观、达成愿景并建构和促进学校文化的要径,具有奠基性和自明性的文化导向功能。同时充满丰富感情和精神内涵的教育仪式和庆典活动可以强化秩序、生成意义、丰富组织文化,提升成员修为能力。教育仪式和庆典不止是师生参与的一项具体活动,更是一场符号的排列、组合、展演、编织的活动。师生置身仪式时空中的位置、活动、行为构成了学校仪式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基本社会情感信息元素和线索。仪式和庆典中包含着恰当地运用价值观和神话性的象征器物或历史性变型器物,可以激起学校组织成员丰富的想象力、情感的积极性并强化共同信仰,进而可以有效促进创造性、改变意义,巩固组织文化的价值观,生成组织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力源泉。概言之,仪式和庆典的教育意蕴在于表现学校文化、构成学校文化、实现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

二、仪式和庆典的特性对学校文化生活建构的价值

在学校的仪式和庆典文化中,学校和师生发展自身的独特方式是经由参与各种仪式所建构的意象空间构建教育生活世界来实现的。仪式和庆典是建构学校教育生活的主要途径,富有学校特色文化内涵的教育仪式与庆典的形成、发展、完善、成熟是师生成长的文化之径。仪式和庆典与学校生活世界有错综关联,通过其本身的特性以四种方式与学校文化的发展关联起来。

1.仪式和庆典丰富的象征性是学校生活建构的原型和学校文化发展的依托

象征性是实现仪式和庆典功能的客观基础,也是教育仪式和庆典的根本特征和存在的文化依托,“人类的仪式……不再是面向物体和存在,而是面向它们的副本,实际上就是面向形象和象征”[3]。“所谓象征性,是指教育仪式中的动作、程式、事物、现象等都不仅仅体现为现实性存在,更表现为一种符号性存在。”[4]作为教育仪式和庆典,其存在的意义远远超越当下的语境涵义,理想意义才是其核心。仪式和庆典中人物、程式、内容和器物实质上是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通过意向性来建构仪式文化的辐射影响力和理想色彩。仪式和庆典中的场景布置、人物位置等物理环境实质都是整个学校文化生活结构生成的象征性原型,它预先给师生展示了一种标准的教育生活样式,具有内在的约束力与示范效能。学校文化的构建与发展依托各种教育仪式的象征符号表征其文化特色内涵,并在仪式和庆典的演绎中促进文化不断被更新、被创造,或生成自己学校的独特价值观、信仰精神和交往模式,其中一些无意识心智积淀成为师生集体的潜意识引导和学校文化价值体系支撑。从象征视角看,价值是人类文化存在的支点,也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基本需要。教育仪式和庆典的价值实质是学校文化价值的原型,是特色文化发展的心理价值依托。

2.仪式和庆典多元生成的教育性是学校文化核心和学校文化发展的隐性课程

仪式和庆典是“具有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是“文化中沟通、过渡、强化秩序与整合社会的方式”。[5]其隐藏的意图在于干预后续现实教育生活的建构。教育仪式和庆典既是教育意象的手段,又是建构教育现实生活的有力武器,它在展示一定教育生活、话语、意识形态的同时,又在建构学校的生活世界和文化生活方式。特纳说:“仪式不仅是控制过程,而且是形成过程;仪式不仅标明界限,而且是唤醒文化中的阶段运转。”[5]教育仪式和庆典展演的最终目的是利用自身独特的语境对学校现实教育生活样式进行干预、控制和改善,在仪式过程中展现学校的文化话语和情感特征,并生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权力和教育权威,增强对学校现实的教育性文化生活的建构力。其效能远远超过对仪式参演者的直接教化、感染和示范,它既是学校文化的历史积淀、传承与创新,也是引领学生精神和指引学生面向未来社会文化生活的向导。在仪式中国歌奏唱最有利于唤醒和强化公民身份认同,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各种宣誓仪式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强化学生对学校生活场域中身份文化的铭刻、记忆与情感认同;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是一段特定的学校文化生活时空里学生文化身份唤醒与固着、融入与成熟、形塑与完型的标志性教育内涵的凝练。可见教育仪式不仅是学校文化建设、与创新的文化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德育实践、学校文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隐性课程。它以集体文化的高度凝聚力、感召及示范力量,有效形成人知互动互融的情感文化和心理盟约人际场,能快速促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并不断受社会文化多元影响的学生在同一个教育过程中发生着濡化和涵化两种方式教育。教育仪式和庆典建构了学校生活的主流文化,是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符号,是教育隐性课程的经典课程,是表达时代教育精神与学校文化生活的经典语言核心系统。

3.仪式和庆典的神圣性是学校文化生活的品格和学校文化发展的独特气质

教育仪式和庆典拥有深刻的感召力和强烈的震慑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本身富有的神圣体验性和神秘的庄严感。它一方面促使置身其中的学生高度顺从和认同学校生活的各种习惯、传统、规范等,并自觉与学校文化、学校传统之间产生着密切的交互作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神圣性和庄严性的统摄灵魂的心理体验中体悟学校文化的崇高精髓,进而自为地引导学校文化的精神性发展,这对整个学校文化生活的精神追求和精神风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仪式场合”中,人的“行为方式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其中的那些标志仿佛表示从世俗转到了神圣”。[6]教育仪式和庆典正是凭借它的神圣性和庄严感引领师生群体从世俗生活走向博雅的教育生活,并不断地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自觉选择有内涵品位的文化融会到自身的修为过程中。因为教育仪式和庆典的神圣性和庄严感的体验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认同社会文明,激发其对社会生活现实责任感和美好理想的追求。教育仪式和庆典本身是学校文化力量与特色的体现,蕴涵着学校长期积淀的思想、情感、智慧与创造,可以清楚地揭示并传播组织文化精神信念、生活愿景,是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基因。此外仪式和庆典、神圣与庄严内隐着深刻的体验性反思,理性文化内涵的提炼,有强烈的方向感、鲜明的价值导向、意蕴深刻的教育目标,是基于深层次的心理文化建构的基础,是开展情感教育的最有效方式,并有强烈的审美影响力和道德感召力,是心灵美的活动,能使学校充满富有神圣意义的生活样态,具有文化生活的育德功效,能体现学校集体文化的独特性、庄严感和和尊严感。仪式和庆典本身只有在象征符号意义丰富的特殊背景下才能发挥最佳的作用,尤其是着装形式、各种仪式的装备、仪式语言的特殊用法和表征意义,充分体现隆重与庄严性,它实质是汇聚一个时代教育精神精华和学校文化品格的神圣展台。

4.仪式和庆典深刻的精神性是学校精神生活的精华和学校文化发展的内生力

教育的精神性生活为仪式和庆典所牵引,走向和融入仪式和庆典文化是学校教育生活的重要特征,也能表达、凝练和提升精神品质核心,因为学校各种仪式和庆典往往标识着一个学校融合时展精神与教育理念的学校文化独特性,构建了师生成长与发展的生态文化环境,主导或渲染了生活于其中的师生精神生活的基调和生活风格,具有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文化力量。教育仪式和庆典不仅是学校教育生活的文化形态,还凝聚一个时代教育精神生活的指向标。时代精神的发展常常通过仪式和庆典的细腻变化来体现、表达和促进,它既是时代精神的显示屏,又是该学校时代精神变动的调整器,其特定的程式,相对固定的仪容、服饰风貌、人际空间关系和时间序列(发言次序安排),精心挑选的背景或场景音乐等,都从侧面烘托出学校的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涵,并与时代教育精神辉映与融合,彰显出学校文化灵魂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取向与品质,是建构与时代相吻合的学校独特教育性格、教育生活、人格风貌的原发性力量。学校文化血脉通过反复参演和不断演化这些历史性的相对格式化的动作、姿态、仪容、格局、场景、音乐,使一脉相继的学校文化富有强烈生命力和时代感,实践着与时代教育精神的对话与沟通、交流与融入、同理与贯通。

5.仪式和庆典的细腻的变化性是学校变革的整合力和学校文化发展的驱动力

成功的组织变革往往借助文化符号的力量进行重构,以建立感情联盟。面对组织变革中的内部冲突和危机,一个文化性的目标构念或事件的意义可能远远超过它本身,与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和情感联系在一起,就能承载学校的变革性文化发展与积淀。象征会创造文化意义,当承载着组织成员情感的象征被赋予崭新的文化意义时,成员会自觉产生情感唤醒和加强心理联盟,并对学校文化信念更加坚定和执著。仪式和庆典活动中每一个元素和细节都有教育目的和教育语意的内涵,是服务于师生教育生活方式的变革,其象征性元素细微的变化都会引发学校文化生活的新建构。

可见,采用仪式和庆典活动推动学校重大变革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仪式细腻的变化来标记新的意义,营造新的场景可以帮助成员摆脱束缚,并且能够提供让他们继续前进的新选择。教育仪式和庆典具有一种参演性变革推动力量,其目的是要在参演中生成一种新的文化权力和话语权威,增强学校对教育文化生活的建构能力或变革能力,其参演效能远远胜于对仪式参与者的直接体验式训导,在更广义和更深层面展现教育生活的审美性新内涵和丰厚性,在保留了自身特有的历史感情的基础上,融会了现代教育艺术的格调,又有专属于自身的文化生活艺术品位和境界。教育仪式的场景、程序、象征物、乐曲和空间意境中每一个元素细微的变化都将赋予其新的意义,引发学校教育生活变革,进而成为学校文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

参考文献

[1] 邓红蕾.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哲学思考.江汉论坛,2002(1).

[2] [美]李·G·鲍曼.特伦斯·E·迪尔著.组织重构——艺术、选择及领导.桑强,高杰英,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爱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龙宝新.论仪式文化对教师教育生活的建构功能.扬州大学学报,2011(4).

[5] 宋萑.学校升旗仪式的人种志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6] 彼德·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篇3

关键词:民间体育游戏;城乡差异;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97-03

一、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民间体育游戏”,属于民族民间体育部分,但是已有文献针对这部分像“踢沙包”、“滚铁环”、“摔元宝”等体育现象。笔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调查法、逻辑法和数理统计法。

二、分析讨论

在课题创作过程中采用大量的调查研究,采用调查和访谈形式也是本课题数据来源的最主要渠道,对河南省的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南阳、信阳、安阳7个城市和灵宝、宝丰、嵩县、沈丘、登封、封丘、滑县、镇平、南召9个县的乡村和城镇各个阶层的居民进行访谈,调查数据与分析如下表所示。

(一)“民间体育游戏”的城乡差异和项目特点分类

从统计数据看,“民间体育游戏”项目存在城乡差异。乡村民间体育数量和种类较多,形式上显得更自由,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例如:玩泥巴、滚铁环、爬树、弹弓、打棒等项目,都是乡村特有的娱乐项目,这得益于农村地区丰富的体育资源。城市民间体育趋向西方化、现代化、洁净化,从儿童少年的娱乐项目到老年的空竹、陀螺,活动场地都以混凝土地面或公园草坪为主,趋向于安全化、洁净化。

笔者为了研究方便,增加新的“泥土项目”和“潜在危险性项目”的定义,将“泥土项目”定义为:以大自然地面或土壤作为主要游戏资源的娱乐项目。将“潜在危险性项目”定义为:当今时代人们认为可能造成自身和他人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项目成为。列举图下表所示。

从调查表对比中可以看出,“民间体育游戏”的城乡差别主要在于泥土游戏项目和潜在危险性项目的取舍。并且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泥土游戏项目和潜在危险性项目正在逐渐消亡。

究其原因,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对子女的安全非常敏感,卫生意识较强,从而对“泥土”游戏有了抗拒心理。经调查,90%城市家庭和70%农村家庭反对子女参与潜在危险性项目,90%城市家庭和50%农村家庭反对子女参与泥土项目。

“民间体育游戏”发展至今,主要以生产生活的题材为主,我国自古以来以农耕文化为主,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仍然有80%的人口在农村,虽然处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时代,但在广大农村实际经济类型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从经济对文化的决定性关系上,可以推测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民间体育的面貌很少改变,保持有原始特征,特别是“泥土”项目,甚至可以作为还原古代文化生活的主要题材。

(二)“民间体育游戏”项目特征分类

为了本课题的深入研究,笔者将“民间体育游戏”项目进行分类。按游戏特征分类,将“民间体育游戏”分为模仿秀类、儿歌游戏类、捉迷藏类、持物竞技类、身体对抗类、自娱自乐类,如下表3所示。

从分类特征上看,城乡的项目名称有较大差异,但类别规模的差异不大,整体走势和比例几乎相似,各年龄段的项目参与高度相关,例如:老年人群大多参与自娱自乐类项目,幼儿主要参与儿歌游戏类项目,少儿参与性持物对抗性和同场对抗性项目,尤其以持物对抗性项目最为丰富,说明少儿阶段丰富的创造性和竞争意识。城乡地区的相似性特征说明民间体育文化的稳定性,尽管经济较快发展,城镇化加速,但是民间文化精神没有根本改变,这就是“民间体育游戏”的传承之道,也体现了这类体育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另外从数量特征分类对照表(表3)中可以看出:持物竞技类和自娱自乐类项目数量占各自比例的2/3强,组成了“民间体育游戏”的主题,采用间接竞技对抗,借物较技,在游戏中既可以实现自我超越,又能避免直接身体对抗的剧烈火爆,体现了“祥和内敛”的民族文化特征。

三、结论

1.随着文化生活水平更新,泥土游戏项目和潜在危险性项目在城市地区已经消亡,在乡村地区也逐渐消减。

2.按体育学特征分类,将“民间体育游戏”分为模仿秀类、儿歌群戏类、捉迷藏类、持物竞技类、身体对抗类、自娱自乐类。各类活动形式的成分比例城乡差别不大,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老年人群大多参与自娱自乐类项目,幼儿主要参与儿歌游戏类项目,少儿参与性持物对抗性和同场对抗性项目,尤其以持物对抗性项目最为丰富,占主体地位,体现了“祥和内敛”的民族竞技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4).

[2]邵荣,柯玲.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思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

[3]李天元.旅游学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2).

基金项目:平顶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建设项目,民间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篇4

关键词:经济时代;体育数字化;变革

数字技术经历了多年的不断发展,正不断应用在不同领域中,尤其是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和计算机设备得以普及,为传播数字技术提供很好的平台。数字体育是采用体育、网络、电子等一系列产业发展并互相融合的产物,采用数字化技术推动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确保资源达到高度共享,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实际社会对体育资源的应用效率。体育数字化以具备脑的对象化空间。闹得超生物延伸、采用底层技术进行技术质变的创新,创造出体育采用电子图像表征再现人体机能形态微观世界及身体运动特征,促使电子计算机代替机械仪器作为人类研究体育和参与体育的工具。随着体育领域内数字技术的不断应用,采用数字化的人体体质测量、体育电子政务等应用到体育发展过程中,促使人们采用更加科学、现代化的手段,探究体育功能及助力体育的快速发展。文中以数字化体育发展的特征及趋势展开研究,从而促进我国体育现代化提供依据。

一、数字技术与体育变革之间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末,数字技术诞生并快速应用在社会化生产之中,其最基本的内涵就是数量空间和对客观物质数量再造中改造自然,同时依照数字编码和逻辑运算创造出新的物质。现阶段,体育行业中数字技术对体育的数量再造及数字编码进行创新,促进“我的信息系统”“三维人体运动仿真系统”等一系列新的技术与设备不断创新。数字技术不仅促使体育原本运动对象及其时空发生质的改变,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大新的运动形式及对象。尤其是数字技术采用虚拟空间改革传统体育要在专属时空内运动的特性,同时也降低了体育与人之间的隔阂,让人们从运动模式至思维方式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革。首先数字技术的发展是围绕着人对体育的需要展开,虚拟世界内采用虚拟空间及存在的体育运动造就比较发达的人化自然。其次,在现实世界内采用数字化设备把人与体育紧密联合在一起,运用数字技术显示出人的自然化,处在人与体育全面交往内上升至自由的生命体现,促使整体生命活动迈向更加合理、健全的人生。大千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从量变向着质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关因素运动方向都指向一点,并在这一点不断积蓄起相应的力量,事物得到突发性的发展。体育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就是指采用数字技术打破过去体育与人、社会发展的相关关系,采用新技术促进体育有序―无序的再发展,创建体育的数字化时代。

二、体育数字化创新发展的特征

(一)科学整合改变体育认知思想

在体育发展史上,多数重大体育问题研究自身就是创新科学技术思维。尤其是迈进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体育方面数字化人体运动技术探索、只能体育管理系统及数字虚拟化运动等方面的发展,都是创新主体在实际创新时期把隶属于各个行业的技术成果及体育整合为一体的重要表现。它采用整合技术创新的思维模式,让人们意识到体育与各个行业可以采用数字化交叉的形式,有机整合为一体,并运用主题内主体对客体数字化进行反应。主体采用数字化对解决体育中的问题、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主体由源头上进行数字化思维模式的创新,由观念提出合理办法把握客观对象及信息,形成具有被电子图像表征的认识,有效解决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体育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把人们对体育的相关认识从绘制图像表征、摄像表征升级为电子图像表征,采用数字虚拟化方式产生的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某种运动形式及其文化形态。

(二)交互创新改革体育运动属性

从体育百年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们一直采用科学技术办法对自然、社会、自身进行改造,采用强化运动员身体形态、改进技术动作、更新运动器材向着最高、最快的运动方向发展,从而发现体育自身的美。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数字技术把人改造自身、自然从物质身体、文化身体升级为技术自身,技术自身是以文化身体和肉身身体为基础,采用技术或技术化的人工产品为中介创建的身体。采用技术揭示人类追寻运动的价值,对与修正目前社会多元化的文化身体,确保伦理观念的稳定性,也提供了超越物质身体、消除现实社会的多种束缚的空间,采用任意地穿越空间、脱离现实社会的多种束缚,满足人类追求摆脱虚幻技术迈向自身自然的方面发展。

(三)科学技术变革体育结构功能

体育发展的多数因素内,科学工具一直发挥着关键性的中介。它综合反映出体育处在各个时代活动动力、智力储备水平、变革情况,是通过科学认知体育目的的基础,也是运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到体育本质的产物。所以,体育处在工业革命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以科学工具根本性作为基本本质,其特征如下:具备新的素质科学共同体形成,产生存在体育特征的科学仪器群,采用综合力量训练器、人体成分分析仪、人体生物力学分析仪等。上述创新的特征科学仪器为体育科学的发展进程具有很大的影响,促进体育从简单的肢体运动向着深层次的科学学科变化。直至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体育科学采用科学仪器更具有超级能力,不但辅助体育科学的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革了体育科学的研究,促使体育学科不在单指对人生命本质及运动规律进行探索,也是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体育物质、文化各方面的需求,采用数字化相似现代体育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再次对体育在数字化时代新对象及新问题的定性。

三、体育数字化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技术与体育相互融合发展,实现了电子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数字编码为体育理论、运动项目、运动过程等展开数字化加工和运算,最后采用数字化图像对人类体育有计划、有目的的反映。数字全息CT是基于电子计算机基础上,采用光传感器件对物体展开断层扫描获取物体的相关数据,并运用数字化抽象运算分析数据作图展开数字化成像仪器设备。随着数字技术与体育相互融合发展之后,该技术在探究人生命本质内应用比较广泛,运用对人体微观形态展开断层扫描,达到人体为官数字化可视成像,很好的展现出人体微观的结构特征,以此为基础展开赋予人体器官结构的物理及生理属性。数字技术促进体育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改革了体育对人生命体征的相关探索,把体育对人体生命本质探索从人体宏观转向人体机能微观形态。采用电子计算机数字运算把人体机能微观形态采用电子图像表征展现出来,以计算机智能化运算的模式展现出人体宏观运动的功能,从而促进对人从微观―宏观的数字化探索过程。体育在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技术运用电子计算机对体育运动方面采用已知的公理、规则展开数字化的不断演算,采用计算机对人类运动时期的思维加工及肢体活动进行模拟。把大脑对运动技术的运算由肢体层面进行分离,加强大脑对运动信息的加工特征,采用抽象运算的体育展现出脑对运动技术的合理控制和调节效果。数字技术的变革,采用抽象作为数字信息,这部分数字信息是以二进制运算为基础。体育的数量化是指采用二进制数字编码运算基础上数量化空间再造促使体育从客观的物质运动转换成电子图像表征的虚拟运动,在确保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对体育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需求,采用各个行业之间物质存在及文化信息的交叉融合,达到体育的创新发展。

四、结束语

体育领域的发展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近年来自然科学、电子技术、网络的快速发展,为体育领域向着科学、综合的方向给予了物质基础。文中以数字时代下体育数字化发展的创新为研究依据,概述了数字技术与体育变革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体育数字化创新发展的特征,介绍了体育数字化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燕.基于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数字化平台建设探讨[J].体育时空,2014,(1):48-49

[2]黄滨,高俊.体育的数字化发展特征和趋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34-38

[3]戴超平,蔡莉.我国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4):41-44,49

[4]袁野,李明华,徐鹏等.数字化环境下体育特色信息数据库开发与应用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10-12

[5]叶银珍.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数字化平台建设[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4):32-33

[6]赵建勇.体育类外文期刊资源数字化开发和利用[J].体育时空,2014,(12):158-158

[7]王金元.运用数字化理念强化学生体育素质教育[J].数字化用户,2013,(8):78-78

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篇5

1.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相关研究

目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大多是在体育文化和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基础上加以界定。由于文化本身是一个十分丰富、复杂的系统,目前,有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以下几种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理解,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认可并较具代表性。

1.1.1“总和式”的广义定义

广义方式的定义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范围最大化,大多是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某某、某某的总和”的方式进行概念界定。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云学容(2004)认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条件的依托下,由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洪教(2008)指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氛围和环境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锻炼为手段和各种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在体育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王秀强(2010)认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就是发生在高校范围以内的与体育有关的文化现象,是指以校园为空间,学校师生员工所采取的体育精神、实践活动方式及其创造出的体育精神和物质成果的总和。

1.1.2“罗列式”的狭义定义

广义定义虽然涵盖全面,但其最大问题在于操作性不强。因此,在进行具体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时,研究者更倾向确立一个“狭义定义”。例如,邱欣(2007)指出: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

1.1.3群体文化说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群体文化说”也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重视与认同。如王成军(2005)在其研究中的界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人造环境中,按照学校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刘超,顾春先(2010)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界定为“在大学校园环境内所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交汇的结晶,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在校园空间环境内形成并创造学校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为目标,并不断进行设计和优化组合而形成的以校园体育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不同体育形态的群体文化。”从以上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研究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总和式”的广义定义、“罗列式”的狭义定义、“群体文化说”,大多数概念界定都体现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突出了主体的实践活动。总和式的广义定义从某种程度上说缺乏可操作性,但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认同和推崇。这可能是由于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十分丰富、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文化”一词指向具有模糊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有200多种,对文化的基本概念难以达成共识,这就导致了文化的下属概念的模糊与混乱。“罗列式”的狭义定义倾向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各种要素中抽取出较抽象的、较具代表性的要素进行罗列,但这并不能完全体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综合各方面因素,笔者更倾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群体文化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以学生为主要参与主体,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体育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1.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结构的相关研究

《体育大辞典》中将体育文化结构定义为:组成体育文化的各个层次及其相互联系,其基本结构为价值与观念、规范、技术与教育和物质设施。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更倾向从文化学的角度,借助文化结构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进行分析。其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三层说”,物质、制度、行为、精神文化的“四层说”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认同。“三层说”以高洪教在《奥林匹克精神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关系的研究》的阐述较为全面:从文化学的角度,可以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表层的物质文化层(主要包括校园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场地、体育雕塑、体育服装和体育用品);中层的行为制度文化层(学校的体育传统、规范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竞赛等的规章制度和各类学校体育组织);内层的精神文化层(体育观念、体育思维方式、体育精神和价值观、体育知识等),这三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关系。“四层说”:乔立波(2008)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分为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教育与制度文化、高校校园体育行为与规范文化、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四层面。赵钟晖,陈再勇(2010)以希恩(schein)的组织文化的层次及互动模型和Beare,CaldwellandMillikan的学校文化概念模型为理论依据,构建大学体育文化的层次结构和要素,分为大学体育文化物质层、大学体育文化行为层、大学体育文化制度层和大学体育文化精神层。许多研究者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要素基本持相同观点,但对于要素的组合方式略有不同。在“三层说”说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相对来说,“四层说”的划分更加全面和细致,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各个要素都列在了不同层面上,笔者更倾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四层说”。不管是“三层说”还是“四层说”,每个层面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这一系统的子系统,各层面之彼此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其中,精神文化层居于主导地位,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物质文化层是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和保障;制度与行为文化层是联系精神与物质的中间层面,对其它两层起到桥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需要在一定的宏观作用下,对每个层面进行建设

1.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征的相关研究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融合后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有其独特的特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性、导向性、健身性、娱乐性、客观性、校园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征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同。如刘林箭的《对现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认识》柏慧敏等人的《论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功能及转型》,马万凤,徐金华等人的《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中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征的分析。此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规律性、渗透性、实践性等特征也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高度认同。在众多关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只是把校园文化的特征与体育文化的特征简单地叠加在一起,并没有做到两者的融合。本文试着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特征、内在表现特征、社会属性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①外在表现特征:娱乐性与趣味性、群体性与实践性等特征;

②内在属性特征:校园性、教育性、导向性、隐蔽性、层次性等特征;

③社会属性特征:时代性、传承性等特征;其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主要的表现是高校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因此,校园性与教育性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殊性的核心所在。

1.4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相关研究

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研究中,研究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体育学等不同角度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其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健身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如王平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甄别与探讨》、王秀强的《我国百年名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论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加深,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校园、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以及大学生社会化等方面中的作用逐渐突显出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1.5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途径的相关研究

在探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途径的相关研究中,较多研究者倾向根据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分别对物质、制度、行为、精神文化等提出相应的建设对策,在硕士学位论文中最为常见。例如,邱欣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何轶的《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白磊的《武汉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等。近年来,研究者试着从新的角度分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其价值取向,提出了较有价值的建设途径。如刘超、顾春先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取向研究》一文中从文化哲学视域、大学精神视野、和谐教育理念的视角分析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出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应以人为本,以先进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文化创新、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最终实现学校文化建设教育培养人的目的。此外,研究者普遍认识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精神、制度、行为、物质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应从多元化入手,立足于现实,着眼于长远发展,以先进的体育文化完善高校的管理,突出高校的特色,推进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全面施行。同时必须要适应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应着眼于全面规划、长远建设;必须要与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

2已有研究的成果与问题

综观国内学术界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已有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研究所持的理论视角较为广泛,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人类学等角度的研究都有涉及。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学术界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所突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大学精神、和谐教育理念的研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育人、学生的社会化的研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等研究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视。虽然目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①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特征、功能、结构、社会价值、发展的制约因素建设途径等问题上,并在一些基本问题上逐步达成了共识。但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基本问题的探讨,特别是结构、功能、特征、价值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重复劳动太多,内容相似度很高,这使一些研究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②在众多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问题的相关研究中,虽然众多研究从各个层面提出建设途径和策略,但很大一部分研究提出的建议过于空泛,针对性、操作性不强。

③虽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的研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学生的社会化、和谐校园建设、人文精神等研究已逐渐得到重视,但目前大多研究都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的论述,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

④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描述与分析,这在硕士学位论文中最为常见。但从历史的角度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纵向研究相对较少。

⑤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精神、和谐教育理念、高素质人才培养等研究已有所涉及,但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其他事物的单方面影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事物的互动研究,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实证研究上都相当匮乏。

3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文化校园”的建设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无疑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对其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阶段,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其概念的辨析及特征、功能、表现形式等基本问题的理论论述上,显然不能满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其作为大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整体发展的需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既然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不能孤立、机械地看待它,而应把它当作一项系统的工程,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大学长远发展等角度对其进行整体构思与规划。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高素质人才培养、大学精神、教育理念等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证研究上都有待进一步深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事物互动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互动指标的探索与互动效应的量化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以及对示范性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个案实证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发展取向。此外,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历史的积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它的发展也是随着社会文化、学校文化、体育文化等发展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进行更深入地纵向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变迁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篇6

1.内涵

在认识现代远程教育文化内涵的时候,需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从广义角度方面来说,现代的远程教育文化基本包括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这其中,核心是精神文化,同时也是最高表现,制度文化是基本保障,行为文化是显性再现,物质文化是有形产品和固化成果。从狭义角度来说,主要是指远程教育,大部分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出于特定的学校环境中,没有过多的在校时间,以班级和专业相互沟通从而形成彼此认同的文化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也可以指全日制在校生,是非日常中心的成人集体,仪器享用和创造的特殊文化。

2.特征

远程教育是在远程环境中实施的教育活动,自然具有与传统不同的特征。从文化特性来说,具有虚拟性和服务型,基本上可以分为学习媒体性、服务大众化和理念高品位。

(1)学习媒体性

现代远程教育充分结合了教育和多媒体技术,通过充足的教育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媒体性不仅是远程教育的学习特性,也是其文化特征。

(2)服务大众化

这是远程教育坚持的特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需要大量的文字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在线学习需求,例如:贫困山区和农村等地的学习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服务大众化的基本特征,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

(3)理念高品位

通过远程方式进行学习的人,没有时间、场地、经济状况、智力、年龄和政治身份的限制,包括残疾人等也可以进行远程学习,这就充分体现了高度的人文精神和民主平等精神。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以学习者为主,体现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同时,还会定期开展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和学术活动,网络媒体与文化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普及和宣传高雅文化的责任。

二、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主要建设内容

1.虚拟文化建设

在网络环境下,虚拟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学校校风学风、管理水平、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的综合体现,是精神力量,极大地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创设虚拟校园和社区是远程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为学生和教师创设了虚拟的学习和生活情境,在虚拟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化。建立虚拟社区和虚拟校园,需要对现实社区和校园进行模拟,利用动画、视频和云烟文字等多媒体技术来进行不同专栏的创建,在虚拟现实校园中,每个专栏都发挥着特定的宣传作用。对于建设虚拟文化以及弘扬优秀文化来说,有着积极地意义。

2.教师文化建设

从内涵层次、形式化还是主体性等方面来说,在学校文化中,教师文化都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教师文化是教师行为方式、治学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也是其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和教育思想的充分反映,影响着校风学风交涉和人才的培养质量。在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中,教师是主要的体现者,其行为影响着远程教育的校园文明和精神风貌。所以,在现代远程教育中,需要建设优质的教师文化,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这对于远程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3.教学文化建设

在教育文化中,教学文化是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化的基本载体。所谓教学文化,也就是在教学情境的情境下,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与接触的过程,所呈现的文化形态。课程基本文化基本包括:学科知识、文化属性、媒体形式以及教学过程,等等。建设教学文化,是发展远程教育的重中之重。

4.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学校的物质文化,就是学校的人员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所产生各种类型的物质设施,能够提供给人们一种感觉上的刺激,使学习者受到启迪和情感的熏陶。基本上是由环境绿化、形象标识和展示系统、实验场所、网络系统、技术文化和校园环境文化构成的。

5.精神文化建设

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精神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远程教育的精神文化,与师生心理状态、时代文化特色、地理环境、历史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具有强烈的渗透性、较强的融合性以及相对稳定性。现代远程教育中的精神文化对行为一项有着规定和支配的作用。它是远程教育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方法和内容、教育制度以及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创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其内涵和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教学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建设以及虚拟文化建设,来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这样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出远程教育的作用,打破时空的限制,从而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从而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篇7

关键词:民族 传统 体育

一、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1.身心并重,内外兼修的体育观念

体育文化是身体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祖先世代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习惯于相对稳定、和平宁静的生活方式,所以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带有浓厚的修身养性的特征。这也是东方体育文化区别于西方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2. 以伦理道德为重点的体育特色

中华文明与道德风尚是举世推崇的,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伦理观念的制约下,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道德教化痕迹,即使是以技击为特点的中华武术竞技,也以身体、武功、德行全面发展为重点,其守内、崇实、尚礼的风格正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反映,这与古罗马角斗士在格斗中所追求的所谓勇敢、残忍相比,中华武术在价值取向和文化座标上的追求,显得更为深远,更加广博。

对精神道德的侧重使得体育运动的审美标准也被赋予了相应的伦理道德观,这种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纷繁复杂,缺少西方体育的简洁明快,因此难以迅速推广和普及。

3.高度吻合传统文化的体育形态

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系统结构中,人体生命观、贵生观、养生观的体育价值取向尤为显著。这也是东方体育文化从最高层次的哲学思维,乃至各种社会文化形态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另一特征。

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平衡的辩证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精气神相统一的人体生命观,为民族体育的养生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这种体育文化精神,促进了那种通过人的意念、呼吸及身体运动,来调解机体内部阴阳平衡,活动气血,祛除疾病,增进健康,以获得超自然体验的特殊活动形式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竞技性运动的正常开展,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背离。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史就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史,也是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史。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文化,除了 时代 差异外,还有地域和民族特征的差异,在数千年中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结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区域、各民族体育文化的荟萃,交流互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有民族间及民族外两种类型。各民族的认同、亲和与交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接触,无论表现为交易、和亲、联盟的友好方式,还是掠夺、复仇、征服的冲突形式,客观上都使民族体育文化得到相互的撞击触发与交流 影响 ,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正是在各民族生息繁衍和相互交流中,积育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养分与动力。各民族的文化聚集和交融,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大力推动民运会中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提倡下,我国的民运会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民运会是推进我国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有效方式,能够进入民运会的体育项目基本上是传统体育中仍在开展的一些项目 ,鼓励这些现存的传统体育项目参与到民运会中来,即有利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保存发展,又可以广泛的促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运会是将传统民族体育引出文化共同体的向导; 是连接中国各民族以及中华民族与世界体育的桥梁; 是展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舞台; 是培育竞技体育人才的沃土。

2.大力开展具有明显健身性与娱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在全民健身这一口号的影响下,我国的体育项目开始向健身性与娱乐性方面侧重,不再是单纯的重视竞技性强的体育项目,这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历史、民族信仰、民族情感等方面的内涵,既有明显的锻炼身体的价值,又可满足人们的文化心理需求,它仍是我国广大地区一种理想的健康娱乐手段。然而面对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那些近乎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由于缺乏时代感而受到冷落,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自觉舍弃一些不符合科学原理甚至对身体有害的活动,借鉴现代体育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一些特色鲜明,健身效果明显的传统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既富于时代性又保持民族特色,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新,走上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

3.借助旅游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想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走多元化道路,其中,借助于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日渐升温 ,特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逐的旅游热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合理开发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趣味性、观赏性强的体育项目,使广大游客在观赏当地自然风光的同时 ,也能够领略到当地的民风民俗及人文景观。还可以开发一些游客也能够参与的体育项目 ,使广大游客切身体验和感受各个民族传统体育的乐趣。体育旅游项目的合理开发 ,必将使当地的旅游业增色不少 ,也能够使当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合理的传播和发展。

在体育全球化趋势明显加速的今天,现代体育对各民族的传统体育冲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各种文化交融构成的复合体,因其存在环境的变迁也必然会产生其文化本体的变迁。在竞技运动日盛一日的今天,人们对传统体育的前途和命运无不表示关注。在全球化浪潮中,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都承担着守护者责任。努力推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使之成为繁荣新时代健身娱乐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有效手段,并在国内广泛开展的基础上,积极将部分发展成熟的项目推向世界,参与构建多元一体的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是全球化条件下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 方征 徐玉良 韦晓康.拉枯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A].徐玉良,韦晓康.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5.

[2] 邱志钊 柳士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12期.

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篇8

1跑酷的体育文化特征 1.1挑战极限 在跑酷人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生活哲学,他们认为,“生活就像是由障碍和挑战组成的,要克服这个过程唯有超越它们,在练习中只有相信自己,心态平和,并勇于接受挑战,你才能够面对眼前的障碍物,甚至是生活中的挫折。[1]”练习者可以在跑酷的运动艺术中寻找自我,找寻生命运动的快乐和节拍,找到自我的信念,将跑酷的精神根植到生活当中,帮助人们超越身体和心理的极限。 1.2流行时尚 “时尚的本质存在于这样的事实中,时尚总是被特定人群中的一部分人所运用,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在接受它的路上,[2]”跑酷正是这样一种处于新生代起步阶段的时尚运动,它可以满足现代年轻人不断追求创新,求新立异的社会心理需求。正如我国跑酷的第一人杜易泽所说:“如今,我们每个队友都有自己的粉丝团,每个人的QQ里都爆满……[3]”。时尚的引领者在潮流里起着先锋作用,大多数的时尚青年赶潮者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其后追逐着。他们将自己的理想、趣味融入到跑酷当中,将实物转化为特有的跑酷文化。 1.3自由创新 与其他体育运动的不同点是,跑酷没有固定的运动模式,练习者可随意地以自己擅长的动作来跨越障碍物,人们会把练习者所使用的精彩动作看做是他所专属的跑酷标致性动作,动作的自由发挥使跑酷更加容易创新。这正符合了跑酷追求令人出其不意的感官效果,创造出非同凡响的视觉效果和心灵的震撼。练习者通过基本技术动作的长期训练,可灵敏的穿越各种障碍物,会因地制宜地适应场地的变化,激活大脑的创作灵感,灵活的做出各种创意性的动作去翻越障碍物。 2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2.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卢元镇在《中国体育社会学》中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总和[4]”。从狭义上来讲,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5]。正因如此,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所形成的体育群体意识的总和,其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共同推动着高校体育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 2.2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具有高校校园特色和健康生活气氛的一种大众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特征。 2.2.1时代性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一个场所,在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环境影响下,必然会形成极具其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高校体育按照时展的要求,将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思维、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提倡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因此,鲜明的时代性构成了高校体育文化的时代内涵。 2.2.2创造性 大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参与主体,是最有活力,最富有朝气的青年一代。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鉴赏力和审美力,富有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欲望,易于接受新奇外来事物并内化为自己思想的创造能力,因此,他们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来显示其独立性和自主性。 2.2.3健康娱乐性 健康娱乐性是高校体育文化最基本的特征。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体育活动,无论是竞技性的比赛还是游戏性的体育项目,既可从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又可从中或得快乐的享受。 2.2.4多样性 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应该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这样才可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活动需求,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找到属于自己的体育活动空间。 3跑酷与高校体育文化的融合 跑酷作为一项由西方传入的新生代的体育运动项目,正逐渐受到全国各大高校的学生的喜爱,随之慢慢传播开来。跑酷所蕴含的体育文化特征,恰恰包容在高校体育文化特征之中,这就使得跑酷在高校校园内的开展有着浑然天成的校园融合性,对高校体育文化的新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 3.1释放压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 各种压力的叠加,使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出现一些不良的反映。跑酷对练习者的心理会有很大的调节和促进作用,跑酷不像其他体育运动那样有着固定的模式和规定的动作,跑酷者在随意的创作中拓宽自己动作的表现空间,将自己的风格充分的展示出来。高校大学生能够利用余暇时间参与一下跑酷,就可以使紧张的神经和疲劳的身体得以休息放松,从而达到宣泄情绪,提高学习的效率的目的。 3.2塑造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当代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各自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挥个人潜能。跑酷不要求固定的风格和模式,每个人练习的感觉都会不同,练习者易释放自我、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大学校园中,表演的舞台就是大自然,他们的自由追求成为大学生中最“酷”的休闲方式。跑酷蕴涵的最突出的内涵就是创造力,这是当代高校大学生身上最为动人的东西。 3.3可增强体质、有效地促进健康 学者们普遍认为跑酷所具有的即兴、轻松与激情活力的表现形式对身心的放松有着积极的效果,这与跑酷尽兴的翻腾跳跃,宽松的着装有关,容易释放自己情绪。跑酷是一项极限运动,在身体上,对所涉及的肢体动作多要求有一定的爆发力,在身体多部位动作的连贯配合下,做出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动作,起到一定的健身效果,有效的促进学生体质的健康。#p#分页标题#e# 4结束语 跑酷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校体育文化形式,其特有的体育文化特征逐渐融合到高校体育文化之中,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但是,考虑到跑酷自身存在危险性与局限性,在推广这项运动的同时应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学校作为试点,逐步在其他高校进行推广。

上一篇: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范文 下一篇:产品市场营销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