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11-29 17:16:05

文化消费心理学

文化消费心理学范文第1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网络银行以及电子支付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网购已成为当代社会一大热潮,对传统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占得优势,紧跟时代潮流,发展网络营销是必然选择。本文研究了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网络营销学与消费心理学的科学整合。

关键词:

网络营销;营销学;消费心理学;整合探讨

网络营销学以及消费心理学是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两大热门选修课程,这从侧面说明,即将步入社会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们对于网络营销以及消费者心理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通过高校教师多年的课程实践表明,网络营销学和消费心理学这两门课程,虽然一个属于营销学,一个属于心理学,但两者并不是完全相互独立的,相反,它们之间互相交叉,联系紧密。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和教学划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令课程和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单向而机械化,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高校教师有必重新调整教学策略,将彼此相关的几门课程有机整合在一起,结合时展特征再进行教学。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着重分析了网络营销学与消费心理学两门课程的科学整合过程,希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借鉴。

一、网络营销学与消费心理学

网络营销是网络直复营销的简称,即网络营销本质上属于直复营销的形式之一。具体地,网络营销是指企业借助网络化平台,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对企业的产品进行包装、宣传、营销等活动。消费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研究分支之一,是心理学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具体应用,主要以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消费心理学是消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课程目的是通过研究消费者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指导企业制订相应的营销方法,促进消费者消费,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网络营销学和消费心理学整合的必然性

(一)整合网络营销学和消费心理学是研究动态交互消费心理的必然要求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大众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在消费时开始更加注重消费体验,心理因素对其消费行为的支配作用明显。以往商家或企业在进行产品营销活动时,主要是以产品的价格、渠道以及促销组合为侧重点,而网路营销则更加注重顾客、成本与沟通。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商家或企业都必须要践行每一个营销环节,实现完全化的营销,然而在实际营销过程中,由于商家与顾客之间的沟通交流成本过高等诸多因素限制,并不能实现上述过程完全化的营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令消费者自身有机会参与到企业产品的研发过程并对后期服务等问题提出意见。这种消费者与企业的双向沟通方式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同时也能为企业研发新产品、制订营销计划等提供重要依据。

(二)整合网络营销学和消费心理学是研究现代个性化消费心理的必然要求

当代社会消费主体的消费心理已逐渐由以价格、质量等为主导因素逐渐趋向于个性化的追求,引起了消费经济学者以及各企业不同程度的重视。网络营销这种新型的营销方式的出现刚好迎合了消费们对个性化消费的心理需求。网络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前所谓有的自由而开阔的购物空间,在网络商城中,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喜欢搜索对应的商品,产品类型丰富多样,且价格对比一目了然,为消费者的购物过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网络营销还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在实行传统方式的个性化营销过程中所面临的巨额促销费的难题。此外,消费者通过评价系统可以向企业提交信息反馈以及建议等,一方面对企业产品的生产质量起到督促作用,另一方面也给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三、网络营销学与消费心理学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推进网络营销方式关注消费思潮转变

消费心理学认为,人们的消费动机以及消费行为会受到文化、传统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产品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网络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在积极推进网络营销的同时,更多地应该主动关注消费者人群消费思潮的转变。当代人在消费时更加追求文化品位,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为其营造个性化、有品位的轻松购物氛围,使其独立做出购物决定。需要注意的时,网络营销中消费者追求个体独立消费的行为也会为交易带来一定的风险,企业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二)把握现代消费心理,开展全新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学与消费心理学的有机整合的具体体现方式就是企业在充分掌握当代消费者心理现象的基础上,实施产品的网络营销。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时要始终坚持以顾客为主体、以顾客的消费心理为导向的基本原则。消费经济学中认为,价格是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网络商城中,各企业产品的价格信息在消费者面前几乎是完全透明化的,消费者在了解所关心的相关信息后很容易便做出购物决定。因此,企业在制订产品价格以及策划产品信息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特征,迎合消费潮流,从而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四、结论

总之,从本质上来看,网络营销自身就是一种整合性营销,互联网的介入只是令企业的过程完全化营销得以实现。要想科学实现网络营销学与消费心理学的有机结合,高校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两者进行互相渗透,教师还应当了解当代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网络营销的实务,以便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最新的市场营销信息,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品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波永.消费心理学与产品创新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1)

[2]黄亮.基于消费心理学的广告策划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3]陈英.论消费心理学引导品牌设计的成功[J].商场现代化,2009(28)

文化消费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消费心理学 艺术院校 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艺术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特点

1.1 消费心理学的定义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立的边缘性学科,它把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有机结合,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到市场营销活动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消费者的一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影响消费者心理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产品因素和营销因素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等。此门课程是普通大学市场营销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国内目前的学术成果大部分是针对这些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情况进行研究与探讨,虽然对艺术类院校该课程的开设有一定借鉴意义,但缺少了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1.2 艺术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的特点

艺术类院校开展消费心理学课程与普通高校最大的差异是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同。我校开设该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消费者在商品购买和消费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进而使学生们在进行专业设计和创作时能够设计出更贴近社会需求的作品;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础心理学知识、解决心理问题和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处理人际关系和自信地走向社会。因此,总的来说学习这门课程,对于提升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艺术院校消费心理学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和教学内容不适宜

艺术院校的消费心理学教材和教学内容存在着不适用的状况,首先,没有专门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编写的教材,而现有的教材知识陈旧过时,内容没有与艺术院校的相关专业结合;其次,教材编专业知识和理论过多,若简单地照本宣科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再次,教材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最后,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设计和艺术创作,学生需要了解更多社会潮流、流行资讯和知识,但是教材内容没有反映消费心理学和社会需求的最新趋势。

2.2 授课方法传统

我校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之初,教师按照普通高校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授课,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的重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不足,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虽然在教学中尽量引入相关案例教学,但由于是根据现有老教材进行案例选择,就存在了案例过时、案例分析流于表面以及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2.3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对消费心理学的考核是通过试卷进行考试的单一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虽能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记忆情况,却无法检验艺术院校学生能否在专业设计和创作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这种单一考核方式,不仅不利于艺术类院校学生观察判断能力、设计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把有利于毕业设计和今后走向社会的应用性知识当作“死板”知识,避而不学。

3 艺术院校消费心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3.1 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1)合理选择知识点。艺术院校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比普通高校学生略逊一筹,因此,在选择授课内容选择时,要特别注意知识点和理论的难度、深度、广度上掌控,做到讲实用的知识和传授可操作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时,若知识或理论与学生了解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高度相关的要精讲,相关度不高的适当讲解,相关度极低的略去不讲。(2)选好实证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实证材料选择要有针对性,要充分考虑艺术院校学生特点。为了提高学生们对身边事物观察力和艺术设计敏感度,教师从90后会观看的偶像剧、时尚大片和网络热点等截取出与消费心理学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内容,学生们对案例有亲切感、喜欢看且容易理解,“爱屋及乌”也会对相关知识和概念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3)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着重选择贴近学生的专业知识,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消费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这对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素养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对其专业课程设计作品、甚至未来的毕业设计作品都有诸多实际益处。

3.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1)针对学生个性特征鲜明、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特点,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课堂分为理论讲述、实例展示、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三个模块,各模块占整堂课程的时间比例为3:3:4,如此安排目的在于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2)针对学生价值取向务实、专业意识和职业意识不断强化的特点,在课堂上展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与学生实际消费情景和专业贴近的案例,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在案例分析中体现消费心理学知识与本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3)针对学生身心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加入更多课后拓展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增加实践活动,布置市场调研的课外作业。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要整理调研资料并汇报结果,学生通过进行实地的调查与考察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3.3 改进和创新教学考核方式

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向,还可以培养学生们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的学习方法。改进和创新消费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注重过程评价和团队合作评价。作为应用性学科,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要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结合和个人能力考核与团队合作考核的结合。具体来说,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60%(以下均为占总成绩的百分比),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课外市场调研及调研成果演示(各占20%)。结果性评价占总成绩的40%,包括:学生的设计作品运用消费心理学知识的情况(10%)、作品效果展示能力(10%)和作品满足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的程度(20%)。

(2)期末设计作品题目自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课程中学到的知识,针对市场中现有产品、其他专业课程上已有的设计作品进行改造和再设计,或通过课程中的市场调研发现市场空缺设计全新的产品或理念。

(3)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课堂考勤、提问回答等方面,采用教师评价的考核方式。案例讨论、现场演示部分,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考核方式,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课外调研作业和期末设计作品,由教师、全班学生和社会三方评价,教师和学生作为消费者对设计作品是否满足消费者需求进行评价,邀请业内专业人士,根据设计作品能否在市场中适销进行评价。

4 总结

消费心理学作为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总结教学活动中的经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的比例安排、考核模式的改进和创新学习理念的推广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更适用于学生的方法和建议。期望通过以上改革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原理,并促使他们能把相关知识运用在艺术设计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黄琴.把握艺术院校大学生特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2010.9.

[2] 高博.浅谈《消费心理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中州大学学报,2010.27(2).

[3] 白福贤.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讨[J].价值工程,2011.30(32).

文化消费心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课程改革;职业教育;教学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新要求,在此要求下,高职院校应着力提升学生未来的岗位适应能力,围绕培养高适应性、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来开展工作[1]。而课堂是教育工作的“主战场”,只有在课堂上实现了与岗位对接的职业能力培养,才能更好地实现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要求,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消费心理学是营销方向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承担的任务,以及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要求,本课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未来岗位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但在现行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中,仍只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该课程符合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要求,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对该课程的课程改革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消费心理学课程现状

1.1课程内容过于理论

从当前市面上的大部分教材以及各院校开课情况来看,该课程存在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理论的问题。该课程现主体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消费心理学研究方法、消费者的感觉与知觉、消费者的学习与记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与决策以及社会文化因素、消费者个性因素、商品因素、营销因素、价格因素等因素对消费心理的影响。知识点多,且多是从理论出发,缺乏与岗位工作内容对接的、可应用的、具备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而高职学生又普遍缺乏自主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最终导致学生即便课上听懂了知识点,但仍不能指导未来工作,这就与职业教育适应性要求相背离了。

1.2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是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大多都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重知识的讲授,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度较低,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2]。虽然很多教师通过案例或幽默的语言来缓解这一问题,但学生始终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对知识的吸收程度难以达到理想状态。1.3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当前普遍采用的课程评价方式是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评价方式,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来源于出勤、课堂表现以及平时作业情况等,而期末成绩则是来源于期末的理论笔试,考试题多来源于教学中的原理性知识。这种评价方式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学习态度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职业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能力,那么这样的评价方式就与需求背道而驰,既不能验证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又不能促进目标的达成。

2消费心理学课程改革策略

2.1重构课程内容

要让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未来岗位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那么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就应该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选取内容围绕着营销岗位技能展开[3]。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对应的岗位通常包括:销售、推广运营、电商运营、活动策划等,从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来看,可分为与消费者沟通的能力以及营销策划与运营的能力。在此情况下,课程内容的构建就可以基于职业能力的要求展开,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点按照要求的职业能力进行模块化重构,舍弃部分岗位应用较少的知识点,增加或扩大职业能力培养中需要的知识点。具体可将课程可划分为三大模块,其中:模块一为走进消费者心理,主要培养学生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了解消费者需求的能力,为后续两个模块做能力上的铺垫。主要包括消费心理学研究方法、消费者的感觉与知觉以及消费者的注意、意识与记忆等基础知识点。通过消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消费者行为的能力,通过对消费者的感觉、知觉、注意与记忆等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消费者潜在需求的能力。模块二为用“心”与消费者交流,主要培养学生与消费者有效沟通的能力。包括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与决策、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对消费心理的影响等深入个体消费者心理的原理论体系的知识点,同时增加营销沟通的心理策略及部分销售技巧的知识点。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结合实践,培养学生根据消费者的不同特征与需求展开针对性的营销沟通的能力,将分析能力与营销沟通能力进行衔接。模块三为用“心”策划营销方案,主要培养学生营销策划与运营的能力。知识点包括商品命名、包装、广告、价格等营销因素对消费心理的影响,通过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与实践,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策划对应营销策略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按职业能力重构课程内容时,不能只是将原本的知识点调整顺序就直接放进模块中,知识点的侧重也应有所变化,弱化原理强化应用,与对应培养的职业能力靠近。同时各模块都要配套对应的教学任务,可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增加知识点,让学生不仅懂知识点更要会用知识点。

2.2转变教学模式

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实现提升职业能力的目标,在教学中应转传统讲授思维为“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思维,让学生“做中学”。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教、学、做的统一,教学过程以职业活动为向导,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任务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培养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是适用于该课程的一种教学模式[4]。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根据课程模块配套教学任务,任务模拟或直接采用真实的工作情境,整个课程围绕该教学任务展开,将知识点穿插于任务中,真正做到“做中学”,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与对应的职业能力。在该模式下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根据实际教学任务需要进行灵活、有效的组合。具体可以通过设定导向任务、课堂教学、完成任务、评价提升这四个步骤来实现行动导向教学。以教学内容“认知消费者的感觉”为例:(1)设定导向任务。以职业活动中打造感官营销为导向,设定任务为校园服装店做感官营销计划,要求学生要根据这一季服装主题为店铺打造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味觉的感官营销。(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导向任务,首先简单讲解消费者感觉的形成过程与感觉的特性,通过案例法展示五种感官在营销中可以如何应用,最后结合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讲解如何打造五种感官的感觉营销。(3)完成任务。学生分小组完成校园服装店感官营销计划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设计的感觉营销计划存在什么问题,强化学生对感觉营销知识点的掌握,并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4)评价提升。分小组展示任务完成情况,教师与其他小组同学对该组的感觉营销进行体验并提出改进意见,该小组根据意见再次改进提升。这样不仅丰富了“认知消费者感觉”的知识点,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提高了打造感觉营销的职业能力。要利用行动导向教学实现提升职业能力的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向任务要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分析、讨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学习、深化。第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即学即用,通过成功地完成任务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第三,导向任务的设定合理且符合职业能力要求。导向任务一方面要难易程度适中,过于简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太难又容易消耗学生积极性,所以难易程度要适中。

2.3改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一方面是检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作用,若课程评价以理论考试为主,那么学生的努力方向自然就会倾向于对理论的死记硬背,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的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转变评价重心。要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课程评价就应坚持职业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评价指标主要着眼于职业能力与岗位技能的考核,再综合考察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树立起服务能力发展的评价理念。其次,注重过程性评价。这里的过程性评价不仅是出勤、课堂表现等平时成绩,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每次课程中教学任务执行与完成情况的评价,是对能力训练过程的评价,侧重于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最后,多元化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教师、企业或者大众,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或者社会评价。多元的评价主体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使评价更客观。消费者心理学的课程评价具体可如图1展开,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两部分。其中,过程性考核又分为公共考核与平时课程任务考核,公共考核是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与学习情况的评价,这部分考核需要借助学习平台进行全过程的数据记录。平时课程任务考核占总成绩的40%,由每次课程的导向任务成绩组成,这一部分采用多元化主体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以及企业评价,其中企业评价来源于合作企业。结果性考核分为大作业与原理考试,各占20%,其中大作业可设置为对前期所有课堂任务进行总结归纳式的任务,该任务需具备一定的展示性,可在学校进行作业展示,并邀请看展师生进行评价,形成社会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具备一定的客观性,能充分考察到学生技能掌握情况,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丰富教学资源

该门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本教材的开发,另一方面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校本教材开发,目前消费心理学的教材编写偏重于理论体系介绍,不能匹配重构的课程模块与教学任务,因此可以根据重构的课程模块配套开发适用于行为导向教学的校本教材。教材可以以教学任务指导书的形式呈现,将知识点融入于任务的各个步骤中,既是教材也是一本工作指导手册。其次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供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消费心理是营销方向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领域,课程中能够给学生传授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于消费心理只是冰山一角,拓展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前沿理论,拓宽眼界,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3总结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下,消费心理学的课程改革应是全方位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设定、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教学资源等都要包括,从根本的理念上出发,将重心落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尽可能地与岗位对接,以满足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消费心理学课程改革道路还很远,未来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不断改进、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张露颖,于志宏.高职教育课堂革命的要义、要素与要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6):104-108.

[2]许萍.市场营销专业中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观察,2021(30):95-97.

[3]易兰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消费心理学》课程定位及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6):45-47.

[4]赵娟.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消费心理学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12):146-148.

文化消费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营销与策划,交叉课程,改革与实践

1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营销与策划专业是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的龙头专业,2013年营销与策划的学生占据工商系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强。因此研究营销与策划专业的课程交叉教学对于进一步提升整个系部乃至全院教学水平有着重大的带动作用。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企业组织和营销咨询机构,工作岗位包括销售经理、业务代表、促销员、售后服务四类,在市场营销第一线直接面对顾客、用户。营销与策划专业设置共分为5大模块。这里我们以专业必修模块中的谈判与推销技巧和消费心理学这两门课程为例探讨交叉课程教学改革。

2 交叉课程的知识内容及特点

2.1交叉课程的知识内容

2.1.1 谈判与推销技巧。谈判与推销技巧这门课程包含10个项目,分别为:树立良好的推销意识、在推销商品的过程中推销自我、推销概述、推销模式与推销方格、谈判概述、寻找与接近顾客、推销洽谈、谈判僵局的克服、推销成交、综合案例与模拟实训

2.1.2消费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课程分了9个学习情境,分别为:消费心理概述、消费者的感知觉、消费者的记忆与学习、消费者的情感与态度、消费者的需要与购买决策、消费者的个性与自我意识、社会群体与消费心理、文化时尚与消费、营销活动与消费心理。

2.2交叉课程的特点

2.2.1谈判与推销技巧。这门课程应从企业营销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出发,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推销谈判各个环节的技能训练,突出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在强调理论教学对实训操作的支持指导基础上,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训环节的衔接和融合。

2.2.2消费心理学课程特点。消费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掌在营销和销售实践中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营销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发展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以上两门课程都有涉猎范围广、互动大、实用性强、形式多样的特点。

3交叉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根据这两门课程的知识内容及特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

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谈判与推销技巧课程的第六个项目是寻找与接近顾客。寻找与接近顾客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的顾客,他们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态度。只有在能够接近他们的基础上,营销人员才能够了解顾客的需求,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推销洽谈。消费心理学的第四个学习情境是消费者的情感与态度。顾客每一次的购买行为中都会带有他本人的情感特点和相应的态度。营销人员通过仔细观察顾客的面部、身体、言语表情来判断顾客的情感,分析这种情感导致顾客产生什么样的态度,为后续的推销工作打下基础。

鉴于两门课程在以上两个项目在知识与实践中上有很多的交叉点,教师应把这两部分内容融合起来,设立营销人员接近顾客的场景。在这一场景模拟过程中,既可以掌握谈判与推销技巧课程的寻找与接近顾客的技巧,又可以把消费心理学的情感与态度的知识点及在现实工作中的运用结合起来,能较好地把两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达到专业培养预期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3.2分析学生心理感受。由于谈判与推销技巧课程的教师与消费心理学教师使用不同教材,因此教师的教学思维与课程知识点重难点的选择也会不同。市场营销学教师在讲解推销过程中如何与顾客洽谈的讲授方式与消费心理学课程老师在讲解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知识点时的教学方式必然会有不同。分析学生心理感受,提高学生听课效果。

3.3避免重复讲解或留下教学空白。谈判与推销技巧与消费心理学由不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如在谈判与推销技巧课程中第七个项目是推销洽谈,往往很多老师认为只需要讲解洽谈技巧,至于顾客在洽谈中的心理活动选择跳过,认为消费心理学教师已经讲解了顾客在与营销人员接触中会有的各种心理表现。因此交叉课程的教师应事先进行有效沟通,避免留下教学空白和教学资源浪费,更好完成教学目标。

3.4合并交叉课程课时。每门课程每周有4个课时,但这两门课时的安排时间有些是顺联的,有些不是顺联的。因此这两门课程教师要密切沟通,甚至在某些项目上要共同备课。充分利用顺联的时间,合并教学,用四节课的时间来完成多次模拟训练,使每位学生的知识点掌握程度都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4教学改革成效分析

4.1教学相长。由于两门课程内容有交叉,任课教师对课程内容事先进行归纳合并。根据课程内容,部分选择在原多媒体教室完成教学,部分内容则安排在行动导向教室教学,每次4个课时连上。学生有较为充裕的时间扮演场景中的各个角色,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教师可以进行及时讲解分析,其他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参与度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是一种相得益彰的方式,学生积极参与,锻炼了综合职业能力,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可以较大幅度提高教学水平。

4.2教师有效沟通。这种交叉教学模式有效地打破了以往各门课程的教师相互独立,缺乏沟通交流的状况。任课教师课前课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讨论,教学方法互补,教学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而且对教师之间的感情也有很好促进,团队变得更加友爱、团结、奋进。

4.3学生满足企业需求。交叉教学后,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各种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的专业问题,在工作生活中与人沟通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在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都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企业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曹春明. 浅析高职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教学改革--以市场营销与管理沟通为例[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2)

[2]刘贵容.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类课程的交叉教学模式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2(7)

文化消费心理学范文第5篇

Abstract: Color of packaging would influence consumer's selectivity of vision and perception by coupling with consumer psychology and consumption, to promote sales. Combin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packaging color and consumer psychology theory to make the packaging color eye-catching, easy to understand and goodwill, to achieve the purpose and function of design, leading to the realization of consumer behavior.

关键词:色彩;消费心理;包装设计;耦合

Key words: color;consumer psychology;packaging design;coupling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181-02

0引言

在包装设计中,设计师利用造型、色彩、材料、工艺等设计因素向消费者传达着包装的外观信息,消费者从视觉开始对之产生反应和接纳。包装色彩属于设计色彩,在商业包装设计中是强有力的表现因素,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它是销售包装的灵魂,又是宣传企业和产品形象的重要手段。

《文心雕龙》中曾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它道出了色彩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作用于我们的行动。其实,对色彩的认知和把握,包豪斯的色彩教学中也十分强调对色彩的科学分析与心理体验相结合。康定斯基、克利、伊顿等人把色彩理性化、抽象化,然后再通过处理色彩几何形去把握对色彩的心理和情感体验。而在现代的商业包装设计中的确存在着一种危险的倾向即我行我素的自由设计,把色彩进行单独的设置。这样往往会使色彩与消费者心理的脱节,设计色彩成为设计者的个人感彩的体现,使得产品不被消费者接受,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作为设计师,必须在了解设计色彩的基础上,深人研究市场行情及广大消费者的心理。因此,如何使设计色彩与人们的消费心理相统一,是我们在现代商业包装设计领域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现代商业包装的设计色彩

色彩给人的印象是迅速、深刻、持久的。可以说,颜色是我们每天注意到的第一件事物和忘记的最后一件事物,它是我们一切感觉和欲望的开端。色彩是包装设计最为主要的表现语言,是无声的商品宣传者。现代商业包装的设计色彩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象征性,才能发挥其诱人的魅力和产品的展示力度。包装的色彩表现是现代商品生产和营销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同时它又是保护商品,美化商品,促进商品销售,表现企业和产品形象的重要元素。在包装设计过程中,不仅要系统地掌握设计色彩基本理论知识,还应该研究商品的色彩特性,了解地域和消费对象的差异,熟悉人们的色彩心理和爱好。要打破常规,大胆运用色彩,追求包装设计的个性与创新能力,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商品包装设计,与时俱进,与色同舞。

2消费心理学与商业包装设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消费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消费心理学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

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微妙的,也是难以琢磨的,人们往往凭自己的印象购买商品。商品包装对消费者的心理测试表明,美丽与丑陋,高雅与粗俗,关注与排斥,这些心理上的情感,不仅男女老少各不相同,也因国家、地区和个人的偏爱而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作为一个设计师必须了解市场,研究设计形式因素和分析消费者的各种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摸索到包装设计与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规律,从而提高包装设计的效果,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商品的动机。设计师应该多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如何设计包装。其实人们对各类商品的包装设计都有一定的潜意识。准确地传达产品信息要求包装所用的造型、色彩、图案等等不违背人们的习惯,否则容易致使理解错误。如包装色彩的运用有这样的经验:黄油不用黄色的包装设计而用其他色彩就滞销,咖啡用蓝色包装同样卖不出去,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已经对某些颜色表示的产品内容有了比较固定的心理认知。包装设计应当很快的能引导消费者快速的识别内装物是哪一类产品,是食品还是日用品。特别对于一些不能随意口服的药品包装设计更需要把握好这个原则。

3包装色彩与消费心理的耦合

耦合现象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概括的说耦合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从现代商业包装设计的范畴考虑,色彩与消费心理同样存在耦合现象。包装的色彩能够引起消费者的主观心理反应,而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对包装的色彩感受实际上是其特定消费环境下各种心理认知的综合反应。色彩与消费心理紧密联系,并在一定环境下相互影响。这种联系与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消费者自身的心理;第二是色彩环境即购物环境;第三是知觉对象即商品的色彩特点。

3.1 包装色彩与消费者自身心理的耦合

3.1.1 不同性别群体的消费者心理特点不同性别的人对色彩的喜好也不同,一般男性喜欢冷色调、低明度的色彩,如蓝灰棕、黑色等,表示其庄重;女性比较喜欢暖色调高明度的色彩,例如米黄,淡绿,尤其喜欢红色系列,比如桃红,粉红,淡玫瑰红表示芳香。

3.1.2 不同年龄群体的消费者心理特点根据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婴儿大约在出生后一个月就对色彩发生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的成熟以及对色彩认识、理解能力的提高,由色彩所产生的心理影响随之产生。有人作过统计:儿童大半喜欢极鲜明的颜色,四至九岁的儿童最爱红色,九岁以上的儿童最爱绿色,黑色普遍不受欢迎。婴儿时期的颜色感觉可以说全是由生理作用引起的,随着年龄渐长,生活联想的作用便掺入进来。青少年时期的消费者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比较喜欢追求时尚和潮流,注重个性突出。青年和中老年时期,由于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的丰富,色彩的喜爱除了来自于生活的联想以外,还有更多的文化因素。

3.1.3 不同教育水平群体的消费者心理特点人们接受信息的多少同其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有关,文化程度较高的人,通常对淡色较为感兴趣,并且喜好文静及雅致,旨在对众多的信息量进行调节。而文化程度较低以及偏远地区的人,通常偏爱鲜艳的色彩,对于在平常安静的环境中没有充足的刺激量而言,这可谓一种有效地补偿。个性化的消费趋势势必要求市场的细分化,针对分析各类社会群体的心理特性,可以指导我们在包装设计方面较好地贴近消费者,实现各类社会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3.1.4 包装色彩与消费者的社会、民族心理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制度、思想意识、物质财富、生活方式等原因,人们的色彩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标准是不同的。时代的思想潮流,新的文化艺术流派的产生,现代的科学技术成果,甚至自然界某种异常现象和世界上重大的政治事件等所引起的社会心理,都可能对人们的色彩心理发生一定的作用。

3.2 包装色彩与购物环境的耦合无论是在大商场还是小超市,商品展示陈列视觉色彩语言的设计一直受到重视,起着消费导向的作用。充分应用商品及商品包装色彩的色性、色相与展台、展架、卖场等色彩组合构成的特定视觉环境,给消费者传达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提供舒适的消费环境,将达到更好的商品展示广告效果。商品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世界,其种类不计其数,而每一种单个商品就是一个色彩的基本元素,像音符一样能奏出悠扬动听的旋律,也能产生杂乱无章的噪音,它们与商场展示设施及环境色彩相互影响,相互映衬,同一种商品在某种色彩的包装和陈列架上,它会鲜艳夺目,而在另一种色彩的包装和陈列架上,会变得平淡无奇或黯然失色,这就是色彩设计的作用。充分利用色彩的构成原理以及顾客消费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来合理展示陈列各种商品、改善购物环境,从而组成特定的色彩语境,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3 商品包装色彩的情感体验

3.3.1 色彩的冷暖感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温度感。暖色系的红、橙、黄色给人温暖、热情的感觉; 蓝、青、紫等冷色系常常使人有寒冷、理性的感觉。例如橙色具有阳光的温暖和明亮,使人联想到成熟和胜利,带来兴奋和热烈,并且能使人感觉到香甜,最易引起食欲的色彩,常用于食品包装;而现代高科技资讯产品常选用蓝色作为基本色调用于表达理智、科技和速度。另外还有一组冷暖的概念,即一般的色彩加入白会倾向冷,加入黑会倾向暖。如饮料包装,多用冷色,白酒类包装多用暖色。色彩的冷暖感觉以色相的影响最大。

3.3.2 色彩的轻重感白色物体轻飘,黑色物体沉重,这种感觉源自生活中的体验。色彩的轻重感主要取决于明度和色相。高明度和冷色相的色彩具有轻感,低明度和暖色相的色彩具有重感。前者色调带给人们的情感是柔软的、明亮的、轻盈的、少女的、幻想的、甘美的等,是年轻女性钟情的色调,常适用于化妆品、食品、女性服装等商品的包装。后者色调给人们的情感联想是坚实的、稳固的、沉着的、庄重的、实用的,是传统商品包装常用的色调,也是男性和老年人钟爱的色调。

3.3.3 色彩的其他情感体验A色彩的厚薄感:高透明度的浅红、浅黄、浅蓝等浅色都会产生薄的感觉,深褐、枣红、橄榄绿等深色则给人以厚重的感觉。B色彩的距离感:在同一平面上的色彩,有的使人感到突出,近些,有的使人感到隐退,远些。这种距离上的进退感主要取决于明度和色相,一般是暖色近,冷色远;明色近,暗色远;纯色近,灰色远;鲜明色近,模糊色远;对比强烈的色近,对比微弱的色远。C色彩的华丽和质朴感:鲜艳明亮的色彩显得华丽辉煌,沉重的色彩显得质朴素雅。

色彩是包装设计的重要语言和因素,也是消费心理学功能表现的突出方面。因色彩而积极运转和相互交织的心理活动,它传达信息,产生美感,激起消费者的审美情感,它是设计师与消费者在心理沟通上的载体,传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表现出复杂的、综合性的特殊心理,在消费文化领域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观念。由此可知,包装的色彩可以通过与消费心理的耦合作用影响消费者的视觉与知觉选择,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设计师应当将包装色彩的实践应用与消费心理理论相结合,使商品包装的色彩达到醒目、易懂和好感的标准,利用绚丽的色彩,打造和谐的包装,实现设计的目的和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官诚.消费心理学[M].西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袁恩培.消费心理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J].包装工程,2004,(1).

[3]朱方明.包装促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4]陈磊.包装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文化消费心理学范文第6篇

(一)消费者从市场学的角度来讲,消费者指的是在各时空范围内进行消费活动的群体或个人,也就是参与消费活动的主体是人。从消费的过程笼统地讲,消费者就是指各种各样消费品的需求者、购买者以及使用者。从这个定义上分析,整个消费过程实际上就是需求购买使用的过程。虽然从这个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消费者定义的复杂性,但是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购买者不一定是使用者,需求者也不一定是购买者。因此,我们将具有消费过程的某一过程或全过程的消费参与者统称为消费者。

(二)消费心理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和消费商品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任一具体的行为方式均受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者要不要购买该类商品,应该选择什么品牌;什么花色、款式;在哪些场所购买等都与消费者性格、思想、观念以及相应的心理因素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在消费过程中发生的心理活动就叫做消费心理。[3]消费心理与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消费习俗、流行消费等很多因素有关。

(三)消费心理与新产品新产品是指在构成要素上进行了整体或部分创新的产品。[4]新产品的开发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新需求,这里所指的需求分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的需求)。第二,是微观需求,是指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除了实用性、便捷性、舒适性、耐用性、经济性、安全性以及综合性等基础功能外,还有对产品的象征性、审美性、时尚性以及个性性与性别差异性等的心理需求。对于新产品的开发,既要分析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基本使用价值需求,更要考虑新产品是否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当然,这要根据具体的产品决定侧重因素。比如:以满足消费者生理需求为主要功能的产品开发,主要考虑功能是否多样化,使用是否便捷化,是否具有可靠性和环保性等。以满足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心理为主要需求目标的新产品开发设计,则主要考虑能否充分展现产品的身份与个性,能否满足消费者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体现性,能否满足消费者个体情感差异的心理需求等才是此类心理需求条件下对新产品开发创新设计时重点要思考的问题。

二、以消费心理学为基础的马尾绣创新设计产品

(一)创新产品的基本特点从市场消费理论讲,创新的产品大致有这么几种类型:全新创意产品、新换代产品、改良后新产品、模仿式新产品。创新设计的产品具有共同的特点:创新产品具有新的原理、新的构造或新的组成结构;采用了新的具有优势的原料或部件;质量或性能方面更具先进性;功能更具实用性。

(二)建立在消费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马尾绣创新设计产品马尾绣在水族先民生活中通常只用在妇女服饰、背带、童帽、绣花鞋等有限的生活用品上,在传统的水族生活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是水族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博物馆中这些令人惊叹的文化艺术精品,一丝一线都是水族先民生活历程以及心灵和精神的高度凝炼,使专家学者赞不绝口。但其作为产品在旅游市场等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时,相对较高的价格与其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和实用价值在众多消费者心目中是不成正比的。(图1马尾绣服饰局部图图2马尾绣童帽图3马尾绣小电扇图4马尾绣银饰小电扇图5转动着小电扇)因此,马尾绣在现实市场中是不能满足或适应现代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为了使市场更好地接受马尾绣,“创新设计”是第一步,只有将水族古老文化艺术的精华与现代设计手段相结合,才能使现代消费者更好地接受。图3中的小电扇是将水族马尾绣与现代材料相结合创新设计的旅游产品设计。图4中的小电扇是运用水族马尾绣童帽中的马尾绣与银饰元素装饰创新设计开发出的旅游小产品。旅游产品是指市场上由旅游经营者向游客提供的,满足其一次旅游活动中所消费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5]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是作为市场营销理论的一个分支,具有市场营销学的普遍共性。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讲,在通常情况下,消费者新产品的接受过程如下:了解欲定尝试评判决择。消费者除了需求之外,对新产品还有一定的心理要求,诸如是否便捷实用,是否耐用经济,是否舒适安全,是否具有审美情趣,是否能够彰显个性以及体现时尚。

1.定位准确首先,对于图3与图4中马尾绣文化旅游新产品的创新与开发要考虑顾客的需要,也就是针对目标消费者进行分析。作为旅游消费者,有本地和异地游客,通常情况下,本地游客只是我们目标消费群体很小的一部份,需要购置此类文化旅游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外地游客或外国游客。马尾绣属于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对其产品目标受众的定位既要考虑到消费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又要考虑消费者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以及受众的消费水准。图3与图4系列电扇旅游产品具有浓郁的水族传统文化特色,价格定位属普通大众消费能力所能接受产品。为此,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以批量生产代替传统刺绣手工生产的格局,以较低的价格占领市场,以巨大的销售数量来刺激消费者对水族马尾绣传统文化技艺的感知力,扩大社会影响力。2.便捷实用性上述图中旅游产品小电扇创新设计,在设计以袖珍型为主,对于材料的选择运用PP材料,强度高、弹性好、轻巧耐用,电源处特别设计了用USB接口直接充电。另外,此款产品耗材小,成本低,既考虑到经济性因素,又考虑到该产品的定位是“文化旅游小产品”,可谓便于携带、简单实用。当然,这类旅游小产品只是旅游文化纪念品开发的一种途径,在设计或加工、制作过程中,或消费者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定会发现更多的诸如此类的形形的旅游小产品,对典型的传统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刺激以带动贵州旅游产业更进一步发展。3.产品的多样性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产品的多样性。同样,旅游产品要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特点决定了产品创新设计的多样性。图3、图4中的小电扇是水族马尾绣元素在旅游产品中创新设计的范例。采用马尾绣多种元素在小电扇中巧妙运用的系列设计,从产品的款式、色彩、视觉肌理上都进行了精心构思与设计,尽可能地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使用要求。4.较强的地域性特色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灵魂。对马尾绣产品而言,水族文化便是特色之本。融入了水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产品附加价值就会更高,相对生命周期也比较长。具有水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很容易从当前同质化的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我们要开发出具有更多功能且能满足旅游消费者多种心理及用途需求的产品,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者对异地文化风情等的体验,彰显独特的个性美感与欣赏品味,从而使消费者产生好奇心和购买欲望。5.独特的审美情趣上图中旅游产品小电扇不仅经济实惠、轻巧易带、使用方便,而且有很好地视觉美感和较好的触觉手感,小电扇的转速可随机调试,旋转的风扇犹如水族孩童和少女嬉戏和舞蹈时漂动欢快的银铃与裙摆一样。摆放不同色彩或同种款式的小电扇在一起展示,“群扇”旋转时犹如一群水族少女在翩翩起舞。当电扇静止时,风扇叶片上都是水族的铜鼓纹、刺绣、蜡染、童帽等水族喜闻乐见的传统纹样,充分利用了水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独具特点的元素,体现了贵州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除此之外,扇叶上运用了水族马尾绣女式服饰和小孩童帽中的纹样元素,浓重、明快的色彩,饱满吉祥的图案以及具有浮雕感的肌理效果,突现出一种生动和谐、精美细腻的艺术审美情趣。小电扇的成功设计与开发为贵州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发展思路。6.时尚性与个性化水族马尾绣非物质文化艺术元素与现代时尚材料相结合,运用现代化的高科技与现代设计语言的创新设计与加工,是古老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一种融合。设计师应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与贵州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艺术,让“新生”的带有民族特色文化的旅游产品彰显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时尚的轻柔之美。这正迎合了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人们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状态下,愈加对民间朴实无华艺术的追求以及对水族人民纯真质朴情感的一种向往。此外,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水族马尾绣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应该与贵州省特有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这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与途径,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当前,将非物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已成为马尾绣非物质文化艺术在现代市场经济寻求生存与发展、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三、结论

文章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贵州水族马尾绣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进行了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开发,得出了如下结论:首先,针对马尾绣等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和更好地传承,在新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多渠道进行开发和发展,寻求健康快速成长的途径。其次,指出了消费者和消费心理的定义,对消费者消费的过程做了理论分析,总结了影响消费心理的一般因素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消费习俗、流行消费等诸多因素。第三,阐述了产品开发与消费心理之间的关系,主要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和购买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从而得出:开发出多种功能且能满足不同层次旅游消费者多种心理及用途需求的旅游小产品,更有益于旅游产品的销售和水族文化的传播;第四,指出了通常情况下创新设计产品的类型和一般特点以及产品创新的动因是:承载着传统古老水族文化艺术的马尾绣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传统产品在款式、功能等方面不能满足和适应现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必须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重新定位和创新设计;第五,总结了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接受过程,概括了消费者在选购新产品时一般心理评定标准;第六,从消费心理学理论出发,以马尾绣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为主题进行创新设计后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小电扇”为例,对马尾绣创新设计产品与消费者心理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得出对马尾绣进行的旅游产品创新设计应与贵州省特有的旅游业有机结合,已成为马尾绣等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生存与发展、应用与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既能彰显马尾绣等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魅力,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又能提高经济效益,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发挥特有的价值。

文化消费心理学范文第7篇

人格心理学

释义:人们特有行为模式内部倾向的一种心里学。人格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这些推动、实现战略结盟的企业管理者,在人格上是有共性的:他们拥有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指出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中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的超我(superego), 作为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同时,他们努力实践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针对于至善至美的最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寻求对社会世界产生极大价值的“高峰经验”。

通常,他们倾向于跟与自己类似价值观及人格的人找到共鸣,在共呜底下透过或互补、或加强彼此的特性,产生更大的价值。结盟是一种商业利益的“共鸣”,也是一种人格和情怀上的共鸣。

消费心理学

释义:消费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

顾客普遍认为企业强强联盟能产生品牌效应、创造更大的价值,更能满足顾客需求。企业强强联盟以其产品和服务为载体,通过其新品牌向顾客提供有形的使用价值和无形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顾客通过对于品牌的消费行为回报企业,对企业及其品牌产生信任、忠诚和依赖,这是消费心理学者提出的“顾客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而企业强强联盟能在消费者中形成的“顾客心理契约”。是一般品牌的数倍。

社会心理学

释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现代企业资源观(RBV)之父杰恩·巴尼(Jay B. Barney)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联盟 ,其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通常被视为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企业联盟的失败大多也被归结为联盟内部缺乏相互信任。

组织心理学

释义:组织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管理中的心理及文化现象及行为规律的学科,通过改善组织的环境、条件、人际关系、文化,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组织目标,达到个人和组织共同发展。

企业联盟背后的成功基石,从组织心理或组织行为的角度必须考虑以下五点:

以愿景管理为联盟之间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的整合与重塑;

以文化管理促进联盟后的新企业文化定义及所有参与者对新文化的接受度;

透过变革管理使管理层和所有其他员工改变心态和行为, 真正做到彼得·德鲁克提出的“走在变革的前面”, 接受并拥抱联盟后的改变;

以知识管理为联盟后的平台建构一个优化的知识系统,让不同参与联盟的企业中最核心的优势与知识,透过整合、分享、创新的过程,不断地回馈到新平台知识系统内,以使联盟价值最大化;

文化消费心理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裂帛品牌;文化消费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作为审美观照和鉴赏活动的一种商业化精神享受的行为和方式,文化消费在我国逐渐繁荣起来,而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使一些网络设计师原创品牌迅速成长起来。作为中国原创设计品牌的代表,裂帛品牌的成长和发展可作为文化消费心理研究的典型个案。本文通过对裂帛品牌命名、品牌风格、品牌发展等方面内容的分析,探讨裂帛品牌中的文化消费心理现象及文化消费心理特征。

一、裂帛品牌简介

裂帛,中国知名原创设计品牌,于2006年由汤大风、汤小风两姐妹创办。裂帛以参照本心、无拘无束为品牌风格,有着狂喜、神秘、流浪、异域的意态气场。裂帛的设计团队由一群有非凡创造力的设计师和年青人聚成,裂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等独立、鲜明的立场,用服饰延伸着人类文化,表达人们对色彩、自然、情感共通的热爱。裂帛与真心热爱生活、投入生活、演绎生活的人们一起分享内心生活的感动和喜悦。

2005年大风和小风开始在淘宝上开店倒卖印度和尼泊尔地区的服饰。2006年,厌倦了平面设计的两姐妹开始尝试着自己做衣服,裂帛由此诞生。2013年裂帛收购同是互联网品牌的天使之城与LADYANGEL,成为了互联网服装品牌的第一个品牌并购案。从小作坊式生产到今天旗下拥有裂帛、所在、莲灿、天使之城、LADYANGEL等女装品牌以及非池中男装品牌,裂帛的发展可以说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奇迹。

二、裂帛品牌设计中的文化现象

(一)品牌命名。“裂帛”取自于台湾著名作家简G的散文《四月裂帛》。“裂帛”即撕裂丝帛,也可以引申为撕裂常态,撕裂规则。裂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等独立、鲜明的立场如同一把利刃,刺破撕裂了现代传统商业运营模式。裂帛的自然风、民族风也打破了以往守旧的服装风格,为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带来另一种新的可能。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和不确定因素众多的环境下,人们往往面临更多的选择。裂帛以“人生需要裂帛的勇气”表达了强烈的勇气与力量,满足了消费者渴望突破现状、改变自身的心理,使裂帛的产品成为大众比较容易接受的文化产品。

(二)品牌风格。裂帛在大众的感受里被指认为自然风、民族风,却不以其为终点。裂帛的品牌风格不仅是裂帛服饰表面上显现的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品牌文化精神内涵。“社会心理学上讲,通过无形隐形的感觉形成的印象要比通过宣传具象的广告形成的印象深厚。消费者根据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真实自我)和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理想自我)指导着自己的消费行为。”

裂帛品牌创始人之一汤大风将裂帛的风格阐释为参照本心、无拘无束。她曾说过想要成为一个三毛一样的人,裂帛的风格也蕴含了异域流浪的色彩:追求更深层次的自我、热爱生活、表达强烈的生活主张。

三、裂帛品牌发展与文化消费心理特征

(一)文化性与品牌消费心理。文化性与品牌消费心理是文化消费心理的典型特征。裂帛是汤大风和汤小风两姐妹创立的新品牌,她们拥有自己的设计团队与生产工厂,能够生产出独属于裂帛的文化产品。品牌代表了消费者的实力和影响力,消费者在购买裂帛的过程中除了消费产品本身外,更注重品牌所象征和代表的地位、意义、文化内涵等。裂帛品牌独特的设计生产方式使得裂帛产品在可能的条件下用最好的材料,保证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充分体现设计师创意,满足消费者物质与文化的双重需要。

(二)变化性与差异性。变化性与差异性是文化消费心理的又一特征。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所述,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既有共性又存在阶段的差异性。裂帛拥有一个非凡的创新团队,层出不穷的创意满足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裂帛的产品更新速度快、周期短,每期确定一个主题,严格筛选,以保证产品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消费者的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性别、民族、文化传统等都会对文化消费心理与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个性化。个性化贯穿于文化消费过程的始终。消费者购买某种文化品牌时不仅需要产品本身的功能,而且需要通过产品的精神文化内涵来表达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裂帛称自己的客户为“精灵”,每一位“精灵”对裂帛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裂帛为“精灵”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体验,根据“精灵”的特征推荐符合其满意度的文化产品。裂帛通过十一条对“精灵”态度、生活方式、兴趣的描述,分析出忠诚的目标消费者个性特征,精灵们重复购买的忠诚行为和对品牌持有的积极态度是裂帛高品质个性化服务的良好结果。

(四)诱导性。通过有效宣传对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行为产生诱导是文化消费成功的关键。裂帛善于运用虚拟网络开展与目标消费者的沟通,被誉为“离客户心灵最近的品牌”。除官方网站论坛,裂帛还拥有淘宝裂帛牧场帮派、豆瓣网裂帛小组等方式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式沟通。裂帛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有效宣传与品牌推广,以获得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诱导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

文化消费心理是消费者在文化消费过程中或文化消费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现象的综合表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文化消费心理对人们文化消费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裂帛作为离客户心灵最近的品牌很好地把握了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特征,这也正是裂帛品牌成功的关键点之一。随着对文化消费心理研究的深入,如何把握消费者的文化审美趋向,打造更深次的企业品牌文化,仍然是裂帛品牌需要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平,吕逸华.服装心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5.

[2]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3]赵爱国.文化消费心理学[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文化消费心理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消费心理;包装设计;趣味化表现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3.02.02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工艺、新材料、新形式、新结构、新形态的包装不断涌现。当代包装设计离不开对消费心理的分析研究,将包装设计与消费心理学相结合,能够为产品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消费心理学正是专门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的科学。

趣味化的产品包装是指通过对包装的某一方面如包装的形态、功能、色彩以及包装装潢背景和相关故事的设计来吸引消费者,使消费者产生一定的共鸣与快乐愉悦的审美体验。[1]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趣味化的包装设计易于营造一种轻松而有趣的消费环境,使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有愉悦的体验。当代消费心理反映的是当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包装设计中的趣味化表现应符合当代人特有的消费需求,深入研究并掌握当代各类消费者对产品包装的趣味性形象的不同理解和需求,有助于设计师为产品设计出当代消费者真正喜爱的包装形象,进而促进商品的销售。本文拟结合当代消费心理特征来探讨包装设计趣味化表现的一般方法。

一、当代社会消费心理的主要特点

对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深入研究是包装设计趣味化表现的关键。不同的产品包装形象会带给消费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并因消费者的职业、地域、经济收入、文化背景和年龄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代市场消费的主体构成主要是1970年代至2000年左右出生的中年人和青少年,他们覆盖了今天从学校到职场的大部分社会成员,其消费心理具有复杂、多变的特征。

1.个性时尚的消费心理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信息传播媒介的发达对当代人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人在日常消费中越来越注重商品的个性和时尚,尤其是年轻一代,个性、时尚的产品包装是他们在购买商品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2.幽默趣味的消费心理

幽默是一种健康而富有人情味的心理需求,它能营造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减轻心理的沉郁烦闷,创造豁达开朗的人生境界,从而使人产生快乐。充满幽默趣味的设计能够激发人的快乐情绪,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充满乐趣。

3.求新求奇的消费心理

新奇即新颖奇特,多形容人们不常遇到的新事物、新现象,它们具有特殊的吸引力。随着各种新技术和新兴传播媒介的诞生,当代社会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新奇事物产生。天生的猎奇心理使当代人对新奇事物怀有强烈的期待,对于设计新颖、包装奇特的商品尤为喜爱。不断求新求奇已成为当代人显著的消费心理特征。

4.心灵回归的消费心理

“心灵回归”是指消费者在心理上有重新感知曾经熟悉或体验过的生活的欲望。快节奏的生活给当代人带来沉重的压力,人们需要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而回溯美好回忆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使人们在心理上重温幸福美好的时光,从而创造心灵回归的精神体验。[2]对于具有乡土气息和怀旧意境的商品包装的钟爱,凸显出当代消费者的这种消费心理。

二、当代消费心理下包装设计趣味化表现的一般方法 市场消费主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不同的消费主体有着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爱好。优秀的包装设计要基于对目标消费群体消费心理的准确把握并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包装设计中的趣味化表现主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包装形象刺激特定消费群体追求个性、追求幽默趣味、求新求奇、渴望精神回归的心理,并使之产生共鸣,进而促成购买行为。某些同款产品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消费心理,运用不同的趣味化设计,从而有多种包装形象,以期更精准地抓住各类人群的消费心理,获得各层次消费者喜爱。综合上述当代消费心理的诸多特征,当代包装设计可采用以下几种趣味化表现方法。

1.仿生设计

仿生设计主要用在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中,近年来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代包装设计中的仿生设计,是指设计者模仿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特征进行仿生造型、仿生结构、仿生色彩与仿生肌理等方面的设计。包装设计中运用仿生手法比较容易获得趣味性的效果,能为产品包装带来新鲜奇特的造型或逼真有趣的色彩与肌理,使其看起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趣味十足。[3]

运用仿生的表现手法来营造产品包装的趣味感,主要是突出包装形象的生动、滑稽、可爱,形态仿生是其主要表现方式。如图1所示的Disney儿童沐浴露包装设计,其瓶盖的造型模仿了米老鼠的形态,生动活泼,趣味十足,非常契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对仿生对象的形态进行适度夸张变形,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不宜过于抽象。实际应用中,应针对商品的目标消费群体选择特定的仿生对象,可以模仿现实中的生物对象,也可模仿当代虚拟技术下诞生的虚拟生物对象。当前盛行的某些充满趣味感的虚拟生物对象本身就代表着个性时尚,以其为仿生对象容易设计出个性时尚的趣味化包装形象。

图1 Disney儿童沐浴露包装设计

2.幽默趣味化的图形设计

在包装设计中,合理运用充满幽默趣味的图形可以增加包装形象的趣味性。幽默趣味化的图形较容易设计,相对于仿生手法应用起来更方便快捷,对包装材质和造型要求不高,而且对包装设计的制作成本没什么影响。在包装设计中,某些文字也可以图形化,产生趣味化效果,而色彩需要结合一定的图形来创造趣味化效果,所以在实际包装设计中,多数情况下都是综合图形、文字、色彩的幽默趣味化设计来表现包装形象的趣味性。此外,幽默趣味化的图形可以应用于包装的局部,也可以应用于包装的整体,整体应用较局部应用效果更突出。图形的幽默趣味化设计一般有拟人化、卡通化、夸张变形、荒诞搞怪、快乐情境营造等方法。图2为Fzer Vilpuri品牌的鲨鱼样式面包包装设计,包装上卡通化的鲨鱼嘴图形形状无比可爱。这种没有浮夸累赘的趣味化设计足以让人过目不忘,与内装产品的形象一起营造出欢快有趣的情境,给人以幽默趣味的感官体验。

3.新奇的版面设计

商品包装在向消费者传达信息的同时还要能够

图2 Fzer Vilpuri品牌的“鲨鱼”样式面包包装

吸引其注意力,甚至达到让人过目不忘的效果。新奇的版面设计是对图形、文字与色彩等元素进行特别的组合编排,以构建出生动有趣、形态多姿的版面效果。图3为Pentawards 2009年包装类金奖作品――耳机包装,包装上的图形、文字、色彩与透明部分的编排组合巧妙地构建出类似人的面部形象,荒诞有趣,对于爱好新奇的当代消费者极具诱惑力。在包装设计上巧妙运用新奇的版面设计不仅能够轻松地向消费者传达出产品的相关信息,还可以促进产品与消费者的情感互动[4],让消费者体验到新奇感。

图3 Pentawards 2009年包装类

金奖作品――耳机包装

4.多功用结合设计

多功用结合设计是指对某些产品的包装设计进行功能延伸,使包装在完成包裹产品、传递产品信息的功能之后还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互动功用,以提升包装的人性化内涵及使用过程的趣味性。相对于其他趣味性表现手法,以多功用结合设计来提升产品包装的趣味性有时不够直观,仅以包装的外在形象难以充分向消费者传达出包装的意涵,一般会在版面编排中用一定的文字或图形进行提示。通过精心设计的附加功用一旦被消费者感知,他们就能够获得非常有趣的互动体验。图4为日本设计大师深泽直人所设计的茶包。该茶包设计得像个提线木偶,被水浸泡之后膨胀起来,就会变成一个茶色木偶人。摆弄这个小茶包,就像把玩提线木偶一样,从而使人产生心灵回归般的美好体验。[5]

图4 深泽直人的茶包设计 三、结语

包装设计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其趣味化表现需依据具体产品具体分析。同时,不同消费群体对趣味化设计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当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进行趣味化表现的重要依据之一。结合当代消费心理特征包装设计的趣味化表现方法,是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体现,有助于我们设计出更宜人的产品包装。

[参考文献]

[1]王安霞,邓丽.从消费心理学看趣味性包装设计[J].包装工程,2007(11):151.

[2]何召峰.包装设计中的消费心理因素探析[J].包装工程,2006(3):242.

[3]章顺凯.仿生形态在包装容器造型设计中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

[4]章顺凯.儿童食品包装中味觉的色彩表现[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

文化消费心理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非理性消费 消费自尊心理 后现代主义思潮 文化消费主义

在当今社会高消费水平的思潮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生活消费呈现出独有的消费特征,总的来说其消费比较科学合理。但是也有相当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令人担忧,尤其在吃喝、电子、服装和化妆品等方面上的消费,更是以女大学生为主,往往折射出非理性、非科学的畸形消费倾向,这给他们自身和家庭及社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示。因此,关注大学生的畸形消费状况,把握其特征,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畸形消费进行分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畸形消费

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上述各种畸形消费问题,除了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因素以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畸形消费可以归因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具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虚无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从观念上看,主要表现为反传统、反权威、破坏规矩、反理性;从心理上看,主要表现为追求舒适,寻找感觉。从行为上看,追赶时髦,好表现,强调自由,不愿受拘束,把放纵与享乐始终放在第一位。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现实社会环境中,势必影响其身心及未来的发展。

调查发现,我校学生2007级有69.8%的学生每月开支为300~750元,在大城市的大学生消费就更高,月平均消费额约为1000元,最高月消费额达到1500元左右。有些大学生电子游戏花费近2000~3000元,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大学生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他们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和危害。

1.追求超前高消费

就目前大学生的饮食和穿戴费用已升至总支出的60%,与此同时,时尚消费更看涨,通讯费用已占总支出的20%。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学校风气的影响,消费趋于早熟,超前消费、借款消费正在逐步火热起来。这无疑会加重家庭和个人的经济负担,也会影响其健康成长并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2.追求高档型消费

大学生消费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多变性,高档型的消费倾斜以女大学生为主,男子大学生在穿戴方面有追求同一的倾向,女性则有相异的倾向,即男大学生尽可能地与别人相似,女大学生则力求与众不同,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承受能力的消费。他们常把高档消费当作赶时髦、表现现实社会优越感和满足虚荣心理的手段,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目前大学生手机拥有率为90%,此外还有电脑及相关消费,小至一张几十元的电话卡,大到相机、mp5、服装和化妆品、发型、生活用品等都是当代大学生的新宠。这些消费行为正在导致一些大学生人生理想失落和人格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大发展,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滑坡、法纪淡漠和犯罪。

3.追求攀比性消费

我校和大城市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年消费平均略高于9000元左右(包括学费、住宿费、其他杂费),最高的达到26000元,最低的只有4000元,差异巨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也不都是量“财”而行,其中相当一部分不是争学习上的高低,而是在生活消费上与款哥款姐攀比。由于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以及虚荣心较强,在吃、穿、用等方面讲排场、摆阔气,认为在同学、老乡面前缺乏豪举有失体面。消费行为上极易滋生压倒对方而寻求独领的畸形心理,从而产生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的行为。这种现象给家庭尤其是贫困的家庭加重了经济负担,也阻碍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会导致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二、群体消费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受群体思维影响的消费心理指遇有权威的人采取某种行为或观点,处于生理相对成熟而心理又不甚成熟的大学生,其辨别力不太强,消费决策时往往倾向于按照社会名家或周围有影响力的朋友、同学或老师作为参照。另外,大学生喜欢模仿权威人士或明星,又有很多机会接触媒介,这就为他们模仿名人创造了条件。有的还不惜金钱和时间从头到脚都把自己包装成明星的样子。不仅仅是服饰和日用品,更仿效其出入高档餐厅、KTV的行为举止等。总想寻求权威以及同伴的认同,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三、消费心理分析和大众文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消费水平步步上升,一股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致使这种消费主义思潮迅速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但它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却日益严重,如有的大学生把消费主义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观,一味追求高消费,追求时尚和个性,忽视了学业和个人的发展。大众文化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强有力地吸引着大学生,影响着大学生文化的变迁轨迹和健康成长。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它对大学生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从众、暗示、时尚消费心理

从众性消费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足下,迫切要求被其他同学承认或引起他人的注意。从而导致他们为了钱而做出违法行为。暗示性消费指在无对抗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和接纳一定的意见、思想。时尚是指社会上相当多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萌生的时髦消费理念和采取的相应生活样式,即赶新潮。在社会性较强的高等学府里,时尚总会迅速地扩散和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的时尚观念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名牌意识上。

大学生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同时,也常把该类消费看作了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思维超前而富有胆识,有的大学生不顾自身的条件,不加选择地盲目追求潮流、赶时髦,结果不仅浪费了精力和父母的血汗钱,也耽误了学业。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合理的、科学的措施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学业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

参考文献:

[1]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绍先.失落的潇洒――畸形消费面面观[M].人民出版社,1994.

[3]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

[4]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尹芳.淡21世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

上一篇:新闻传播教育范文 下一篇:技术文档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