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4:44

文化交流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含义篇1

1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重要性

在我国《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具备交际能力,就能够认识到国家以及地区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性,并能够处理好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的重要关系,提升学生的语言素质水平[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为学生拓展文化知识差异性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简单的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以及中国跟西方国家文化存在的差异性。针对于在教学中学习和涉及到的西方文化知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能够帮助擴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化,提升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行的鉴别能力,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用水平。

大学英语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外语知识之外,能够有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样属于重要的教学目标。高校教师要把提升学生外语应用能够当成重要的教学任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语言教学,提升自我能力水平,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了解更多的西方社会文化生活内容,并及时的把这些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

2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

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包含有很多西方国家文化的文化选修课程,通过这一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来帮助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意识[2]。因此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介绍西方国家人际关系、交际习俗以及价值观念等内容,在原有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词汇,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自信心。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了语言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因此高校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应用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既能够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也能够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语法以及词汇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语境文化,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

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措施

3.1 为学生揭示出不同词汇包含的文化内涵

词汇学习的难点,是很多词汇中包含的文化内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词汇重点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有必要时还可以跟中国的汉语文化相比较,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词汇的本身含义,还能够了解跟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例如词汇“Love me,love my dog”的含义是爱屋及乌,但是在中国的词汇当中狗大多数情况下都代表了贬义的含义,例如“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等词语。但是在西方国家狗也代表了忠诚。从这一个词汇当中,就能够看出中西双方文化和认知存在的差异性。

3.2 通过对比词汇来了解感情色彩的差异性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也具备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同一个词语在文化背景下,表达出来的含义和感情色彩也是不同的[3]。例如单词“green”在西方国家通常的延伸含义是缺少经验的意思,例如“green hand”代表了生手、新手的意思。但是在中国的文化当中,绿色则是代表了春天,代表了新生和希望。在我国文化当中,自古以来猫头鹰都带着不吉利的说法,会给人带来厄运。但是在西方文化当中,猫头鹰“owl”也代表了聪明的含义。

3.3 加强文化背景介绍教学

目前一部分高校的英语教材内容设计比较广泛,其中涉及到了西方国家很多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国家文化,特别是其中包含有很多文学作品。在额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详细的了解文章的主旨含义,学习语言知识,提升语言应用技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4   结语

文化交流的含义篇2

关键词:会话含义理论;大学英语教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一、引言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语用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科,得到迅速发展。而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更是丰富了语用学的研究,对语用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部所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同时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是,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仍是以语言教学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略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将会话含义理论巧妙地应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有效地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语用方面的问题,达到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

二、会话含义理论概述

1967年,格莱斯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合作原则、相关准则以及准则的违反。格莱斯对“合作原则”做了如下定义:“我们可以提出一个交际双方都应遵守的一般原则,即:在交际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交际双方都应依据交际目的或方向的要求,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了对合作原则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格莱斯提出了四条具体准则:1、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该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2、质的准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系准则:要说相关的话。4、方式准则: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说话要简洁;说话要有条不紊。[1]但格莱斯理论的重点不是放在对准则的遵守上,而是放在对准则的违反方面。这是因为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交谈双方并非严格遵守合作原则及其相关准则和次准则。相反,为了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说话人会有意或无意地违反这些准则,这时就产生了会话含义。听话人则需根据语境推导出话语的真正含义,理解字面意义下所隐含的言外之意。

三、会话含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会话含义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听力是一门既重要又很难掌握的技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强调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目的已不仅仅局限于使学生能够听懂英语谈话中所涉及的语言基本知识,掌握其主旨大意,而且要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理解其隐含意义,并判断说话人的观点、态度等,从而逐步增强学生获取、分析口头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目前的英语听力教学主要是以听录音材料的方式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们误以为只要把握听力材料中每个单词、句子的字面意思,就能准确理解所听内容的主旨大意以及说话人的态度。在这种想法的误导下,一旦学生在听力过程中碰到生词,他们继续完成听力任务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从而影响对听力材料的理解。但事实上,学生无需准确了解每个单词的字面意思,个别生词的存在不会影响他们对于所听内容主旨大意的把握。相反,他们可以通过结合具体语境来猜测生词的大致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因此,听力理解的完成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足够的语音、词汇等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基础;第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听力内容发生的具体语境等语用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语言知识已不是阻碍他们完成听力理解任务的因素。相比之下,学生对于语用知识的掌握却不尽如人意。这一现状导致学生们有时即使明白了听力材料的字面意思,也很难理解其隐含意思。他们需要意识到听力材料中所使用的是动态的语言,人们有时为了促成交际活动的顺利完成,会违反合作原则。因此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将会话含义理论引用到听力理解的过程中,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下面就以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中的试题为例来说明会话含义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例一:W:WhenisJohncoming?M:Well,hesaidhe′dbehereat8:30,butifIknowhim,itwillbeatleastnineo′clock.Q:WhatdoesthemanimplyaboutJohn?对话中男士的回答显然违反了量的准则中的第二个次则———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对于女士的提问,他只需回答前半句,而but后的内容则超出了对方所需要的信息量。因此学生需根据会话含义理论推导出男士的隐含意思,即John经常迟到。例二:W:Ifyouareinterestedingymnastics,theuniver-sityhasanoutstandingteam.M:Ican′tevenclimbthestairswithouthavingtostoptocatchmybreath.Q:Whatdoesthemanmean?该对话中女士想向男士推荐一个体操团队,但是男士却说自己爬楼梯都十分困难。这一回答显然与上句不相关且夸大了事实,违反了关系准则和质的准则中的第一个次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这一违反正是要表明男士认为自己不适合体操这一项目,从而委婉地拒绝了女士的提议。如果学生了解会话含义理论,他们将会准确地理解男士的言外之意。鉴于会话含义理论在推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新的词汇知识,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应侧重于段落、篇章,或通过阅读英文小说、观看英文电影的方式去学习词汇。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灵活地掌握词汇的外延意义,而且可以很好地掌握其内涵意义,从而为准确理解听力材料中说话人所要表达的观点、态度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除了词汇知识外,教师还应向学生教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地理、历史、习俗、礼仪等各个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听内容的主旨大意。第三,在学生掌握了足够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会话含义理论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引用一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该理论对于促进听力理解的重要作用,加深学生对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使他们能熟练地利用这一理论对所听内容加以分析,准确地推导出话语中所隐含的言外之意。[2]

(二)会话含义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初级英语口语的基础上,能顺畅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增强叙述、交谈和讨论等方面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我国目前大学阶段的口语教学仍沿用中学时代的传统教学法,再加上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交际环境,导致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学生仍然不能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地交流,常常由于不懂得说话技巧而出现尴尬、冷场的局面,或者由于不具备推断说话人言外之意的能力,而导致无法做出适当的回应。[3]在这种情况下,如能将会话含义理论引用到口语教学中去,一定会推动其顺利发展。接下来就以一个实例来简要说明会话含义理论在口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Atagenteelparty)A:Mrs.Xisanoldbag.B:Theweatherhasbeenquitedelightfulthissum-mer,hasn′tit?在该对话中,A在向B说Mrs.X的坏话,而B的回答很显然与A所说的话没有关联,B正是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来间接地表明他认为A所说的话是与当时的场合不符的,自己不愿与A就此话题进行谈论,委婉地提示A停止这种不恰当的言论。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会话含义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推导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做出得体、恰当的回应,还能使得学生准确掌握与灵活应用一些说话技巧,以一种礼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促成交际活动的顺利完成。因此,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教师应系统地向学生教授会话含义理论的相关知识,并搭建英语情境的交流平台,指导学生使用这一理论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模拟对话,通过反复操练掌握实用的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接触多种形式的英文视听材料,并在此过程中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交谈模式。之后指导学生总结口语交际中的类似表达,并对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语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积累不同语境下较为恰当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自己在口语交际中表达得更加准确、得体。

(三)会话含义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是一种认知活动,是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得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阅读材料。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十分重视阅读教学,但教学重点往往在词汇和语法知识上,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学生语用能力的不足也会影响其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把语用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会话含义理论的相关知识应用到阅读教学中去,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合作原则虽产生于口头交流,但是在书面文本交际中它也同样适用。因为书面文本也是用于交流的,是一种作者和读者进行交流的方式。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中Unit1的TextA--HowIGotSmart的第四段写道:Myprincesssatnearthepencilsharp-ener,andthatyearIgroundupenoughpencilstofuelacampfire.根据上文得知主人公原本是不喜欢读书的,因为喜欢上了一个女同学而乐于上学了。那个女同学坐在卷笔器旁边,主人公为了接近他的“公主”,频频去削铅笔。此句中的“Igroundupenoughpencilstofuelacampfire”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对主人公频繁削铅笔的行为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这一说法显然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如果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推断出主人公想借这一说法来表达自己接近女孩的迫切心情。[4]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会话含义理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在阅读文本中,语境对于具体词汇和句子的意思也有一定的限制。学生使用会话含义理论对文本进行分析的这一心理过程,应该建立在对语境的整体把握之上。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结合语境来推测单词意思、句子隐含意义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会话含义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规约意义推导出其中所蕴含的会话含义,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可以使得学生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有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提高其写作水平。[5]

(四)会话含义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写作是一种书面的表达方式,有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多种文体,而当前的写作教学更加强调实用性,更加注重应用文的写作,如求职信、道歉信、感谢信等,这就更加突出了会话含义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巧妙地使用会话含义理论,来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首先,在审题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题意,而且还要利用会话含义理论对题目要求进行分析,读懂其语用要求。其次,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使用该理论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生硬、不礼貌的表达方式。

四、结语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正在由语言知识的教授向语用能力的培养方面转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语用学的知识,特别是会话含义理论的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该理论的应用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8-40.

[2]柯婷.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理解部分中的会话含义及其启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63.

[3]姜海英,魏琛.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1,12(4):153-154.

[4]常帅.修辞语言在课文“HowIGotSmart”中的使用[J].科教文汇,2008,7:47.

[5]黄立新.跨文化交际及英语教学中的会话含义[D].2004:41.

文化交流的含义篇3

关键词:习语翻译;文化缺省;文化补偿

一、 引言

习语是语言发展中长期积淀的精华,是人类长期习用,形式简洁而含义精辟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习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因此,习语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功能,译者除了忠实的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之外,还应尽可能译出习语文化中的民族地方特色,在最大限度上把异国文化传达给读者,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与文化感受。

二、 习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文化缺省是“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由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他们不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原文读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文化知识,而对译文读者就构成了文化缺失的成份。

三、 习语翻译中的文化补偿

“文化补偿”是解决语言内和语言外差异, 尤其是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使用补偿的方法可以使译文中的缺省信息得到某种程度的弥补。文化补偿更是习语翻译的重要方法之一,译者在翻译习语时,在正确理解原语习语含义的基础上,尽力把原文习语的文化信息通过补偿的方式传递给译文读者,使译文读者从中领略到译文中所反映的异国情调以及鲜明的语言风格,从而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习语翻译的文化补偿方法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语言表达情况我们选择用不同的补偿手段,目的是确保原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并达到最佳程度的文化交流。

(一)虚实转化法

英汉双语中, 某些词语、句子或篇章的表层含义相当具体或抽象, 实则它们具有浓重的文化内涵, 反映各自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内容, 译者既要尽量再现原语的文化信息, 又得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实际操作时不妨调出原文, 发挥想象力, 寻求跨文化的“ 对等”词语。使具体的抽象化、抽象的具体化, 即虚实转化法。

It is more than transient everydayness. 这远非一时的柴米油盐问题。如果译为“ 这并不是每日必需的”,表面上似乎忠实、通顺, 可会让读者感到迷惑, 这是什么方面的必需品。因此根据上下文把everydayness具体化, 使文化信息一目了然.

(二)意译

有些习语的形象无法在译语中再现,原文无法转译到译语中,翻译时就要舍弃原语习语中的形象,在透彻理解原语习语的基础上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译出原语习语的含义。

He is as pleased as a dog with two tails. 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尽管在西方,狗被当作人类忠实的朋友,主人对狗有时比对家人还要亲,人与狗的关系胜过人与人的关系,但此句若直译成“他像长着两条尾巴的狗一样高兴。”恐怕不能被译文读者所接受。再如:

(三)归化

“归化法”即用蕴含目标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取代蕴含出发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此种译法的目的在于用目标文化中习惯的表达方式来取代陌生而费解的出发语表达方式。绝大多数习语都不能“ 以形传神”, 相互对应, 对于这部分对应的习语来说, 在翻译过程中, 最好采用归化翻译方法, 即在保留原语交际意义的基础上, 用译入语中形式、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代换原语习语。

例如:“To laugh off one’s head. ”笑掉大牙, 汉语习语中为“ 牙” , 而英语习语则使用“head”取而代之。“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Diamond cut diamond” 棋逢对手。这些都体现了习语翻译套用方法中“神似”的特征, 是一种相得益彰的翻译方法。

四、 结语

具有强烈文化特征的习语大量的出现在各类体裁的文章中,习语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译文的质量。为了使译文读者获得对译文更深入连贯的理解,以达到最佳程度的文化交流,译者必须进行文化补偿,而在习语翻译的文化补偿过程中,译者应尽力使译文读者欣赏到原文习语所特有的异国情调和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充分享受到文化探索的乐趣。所以,在习语翻译的实践中,译者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认真审视原文习语中的文化因素,根据原文的具体情况和努力实现原文习语文化补偿的原则,灵活恰当地做出正确的补偿策略。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文化交流的含义篇4

内容摘要:语言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结合进行,这已经成为语言学家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中国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借之来考量英语词汇教学,前者是介绍死的零散的英语文化信.息,后者是一种思维方法及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词汇教学中,借用多种方法,比如直接介绍、对照比较、案例分析、多媒体手段等,及时适时介绍西方丈化,增加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以期实现提高学习者实际交流能力的最终目标。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语言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结合进行,这已经成为语言学家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英语词汇,英语语言构成的要素之一,承载着英语国家的特定文化。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适时介绍西方文化,增加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以期实现提高学习者实际交流能力的最终目标。

一、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论述说明,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的词汇知识还相当匾乏,英语水平远没达到中等程度。对于处于初级阶段的外语学习者而言,词汇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依然是直接学得,来自老师的课堂词汇教学。由此,公共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词汇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的非常突出,涉及的面也最为广泛。了解词汇层面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既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把所学词汇得体地运用于实际语言交流中。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应适时补充英语文化知识,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从根基上向学生输送英文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准确得体自如地运用词汇知识表达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 ,1981)在其Semantics一书中提出词义包含七个层面: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概念意义属于基本词义,其他各项是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因而传载着不同侧面的文化信息。因此,词汇教学中只注重词的音、型、义这些表面属性是难以促成实际交流能力的。从学习者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了解词的文化内涵。否则,交流中就会犯错误,会引起误解和不快,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相反还会造成负面影响。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词汇这一环节起教师就要注意适时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将其融人词汇教学,引导他们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起点处就向学习者输送英文素养,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终达成有效流畅的交流。比如,在学习politician时,就应该及时指出其在英语文化里第一含义是“政客,政治贩子”而不是我国文化里的“政治家”。中文的“政治家”对应的英文是“stateman"。在西方文化里,政治家指的是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政府高级官员。而politician指的是为谋取个人私利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译为“政客”或“政治贩子”更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中适时介绍文化知识对学习者词汇能力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进行词汇教学时切不可只注重词语知识,忽视其文化传承,也不可将词汇知识与文化含义分割介绍,要做到适时融合,否则将会造成事倍功半甚至负面迁移的后果。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词汇教学中西方文化介绍只是给他们提供了零散的英语文化信息,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相当于“授人以鱼”。这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的培养,能力的培养。老师这种融文化知识于词汇教学中的思路和方法恰似“授人以渔”。多年以后,学生可能忘记了老师所讲授的具体文化知识点,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下所培养起来的跨文化意识以及随之而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伴随他们终生。这正是我国英语教学目的之所在。

二、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具体方法

1.直接介绍(explicit instruction )。因为缺乏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我国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调控的课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适合直接介绍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这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结合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之一。例如,词语Achilles heel的意义是“致命弱点”,它来自希腊神话故事。荷马诗史《伊利亚特》中有一位希腊英雄阿基利斯(Achilles),他出生后由母亲抓着脚后跟(heel)浸入冥河水中。浸过水的全身刀枪不人,唯独没浸过水的后跟部位抵抗不住刀枪,成为致命之处。后来,在战斗中Achilles被击中后跟而死。这个希腊故事升华出英语Achilles heel的典故。三言两语既增加了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又介绍了西方文化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地跨文化意识地形成。

2.对照比较(comparison and contrast) 对照比较是跨文化教学的另一种常用方法,正所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在中英两种语言里常常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要彻底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比如,我们汉语里的“竹夫人竺和英语中的Dutch wife该如何对译?教学中如果忽视了文化渊源,把“竹夫人”直接译成bamboo wife,把Dutch wife译成“荷兰夫人”,恐怕没有学生明白在讲什么。我们知道“竹夫人”是用竹青蔑或用整段竹子做成的一种纳凉用具,圆柱型,中空,周围有洞,起通风作用。Dutch wife是a long round or an open frame of rattan or cane used in beds in tropical countries as a rest for the limbs and an aid in keeping cool.因此,竹夫人和Dutch wife应该是对方语言里最接近的对应词,也就不难翻译不难理解了。通过对照比较,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化,更清楚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3.案例教学(case study)。案例教学历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方法,把它用在跨文化教学上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将抽象的文化差异知识置于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中,借助于或真实或风趣的案例,介绍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很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很多英语教师引用过与汉语文化中表示谦虚时常用的“哪里哪里”相关的这个“非常案例”。案例情节如下:有一高级领导携夫人到国外访问,自然有翻译人员随行。当老外夸赞领导夫人的美貌时,不假思索的翻译将领导的谦虚之词“哪里哪里”直接译成“where and where"。老外的回答是"Every where.(浑身上下那儿都美),,因为不明就里的老外还以为人家等他夸夸夫人什么部位美呢!结果使的那位领导非常尴尬。虽无处可查此案例的出处来源,但不失为一经典跨文化冲突教学案例,其中的文化冲突造成的恶果足以提醒学生们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足以鞭策英语学习者从字词所含的点滴文化信息着眼。

文化交流的含义篇5

教学内容:

部编版三年上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与同学交流名字的含义或来历,了解名字里的故事。

2.

2.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

3.

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能认真倾听,礼貌回应,能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人交谈。

教学、重难点:

1.

表达时口齿请出,思路清晰,讲清名字里的故事。

2.

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及交际素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揭示主题

新课前,我们一起唱首歌《你的名字叫什么》,你的名字真好听,课前老师让大家向父母了解了自己名字的来历和含义,你们愿意说给大家听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说一说,听一听。板书:名字里的故事,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将音乐浸润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这首歌与本节的口语交际有紧系的关系。在开课伊始交待了本错了的目的:说一说。二、 明确内容,指导交际

1. 《百家姓》视频出示,揭示出名字的组成:我们的名字都是由姓氏和名两部分组成,(出示图片,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的字,名是人的称谓。)指生读。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大家熟悉的《百家姓》截止2018年人口普查统计最新姓氏的人口数目排名,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姓氏排第几?生:想,我们一起看看。(播放《百家姓》视频),(学生发出惊叹的声音,不停地说我的姓氏排第几?)看完了你有什么感受? 生随机说:我知道了我们国家王姓人口最多了,郭姓排

……

2..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百家姓》里的每一个姓都包含着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我们的名字一样,怎样把自己的名字很好的介绍给大家呢,我们看书中给我们做了哪些提示,下面同学拿出书单,自由地读一读,拿笔画画。

生:一边读一边画。

师:谁来说说我们都交流什么? (课件出示:每个人都有名字。你知道自己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吗?回家问问长辈吧。你的名字里也许饱含着他们对你的期待,说不定还藏着一个故事呢! 和同学交流名字的含义或来历,可以是关于自己名字的,也可以是关于其他人名字的。)指生读。

预设如下 :

生1:说说自己名字有什么含义。

生2:名字里隐藏的故事。

生3:可以说家里人的,也可以说名人名字里的故事。(师相机板书:说:含义  来历)

3.教师介绍自己名字的来历: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都不是随随便便起的,他不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还寄托着家人的希望,老师的名字也和大家一样有着温暖的含义,想听吗?(出示老师的名字)师叫徐春艳,徐是双人徐,在我出生的时候是妈妈给我起的,春是四季之首,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万物复苏,生命里顽强,象征着健康快乐。艳字同燕子的燕谐音,给人带来吉祥的意思。(出示课件徐和春天里燕子飞行的图片)老师从小在农村长大,父母还希望我经过努力,飞出大山,做一个传播春的使者。如今我成为了你们的老师。

师: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什么?

生:老师的名字是这么来的啊。

生:老师可真棒,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

生:老师你说的可真详细,说出了每个字包含的含义。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在老师讲话的时候,能礼貌地回应。(板书听:礼貌回应,认真),那现在谁能说说老师是怎样介绍清楚的(板书清楚)

生: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叫什么。

生:名字是谁给你起的。

生: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师:同学们听得真认真,我们在介绍的时候,要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

【设计意图】名中必须含带姓,所以以百家姓视频,将传统文化浸润于本课中。出示要求的同时,学生的批注,找出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词,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有很大的帮助。

尤其是教师能够说出自己名字的由来,给学生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范例真实,容易让学生理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说话的方法。

三、

生生互动,共同交流

1.同桌交流

下面我们同桌之间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出示要求:说一说:要清楚的说出自己名字的含义或来历。听一听:认真倾听同学的讲话,要礼貌回应。如果有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内容可以与人交谈。)学生同桌间交流。

2. 全班交流

师:同桌知道了你名字里的故事,老师和其他同学也想知道,谁来给大家介绍?指生说,谁能礼貌的回应一下。

生:你的名字真好听,介绍的很完整。

生:你的声音很响亮,我知道了你的名字是爷爷给你起的。

师: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听了同学的交流,有一些神秘的嘉宾也来到了课堂,他们也想与大家分享名字里的故事,猜猜会是谁?生:可能是曾经教我们的李老师。

生:专科老师吧。

生:爸爸妈妈们。

师:我们一起看看(播放家长介绍孩子名字来历的视频)。听了爸爸妈妈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寄托了父母对我们的希望与美好的祝愿。

3. 家里人及名人名字的交流

同学们交流了自己名字的故事,有知道家里人名字的故事吗?(生说知道爷爷的,爸爸妈妈的,姑姑的,小姨的……)谁来来说一说。

指生说。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名人的名字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毛泽东:毛泽东,字咏芝,乳名石山伢子、石山。毛泽东的名字,是根据韶山《毛氏族谱》中定下的字辈中的

“泽”字辈而起的。至于“东”,古人以东西南北对伯仲叔季,取其老大之意。毛泽东虽排行第三,却在存活的兄弟中居长,故用“东”,定名毛泽东。毛泽东还有一名叫“润芝”。“毛润芝”是他除“毛泽东”之外,使用得最多的名字。亲友和好友多用此名称呼他,含有亲近和敬爱之意。)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名字里的故事?指生说。(闻一多,陶行知和李白等名字的来历。)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形式的交流,面向全体学生,达到了有层次。在交流的过程中,将名字拓展到家里人、名人,此时的教学内容拓宽,将语文口语交际延伸到了生活中。

四、感悟名字,课堂总结

同学们交流了自己名字里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生:可以让别人更加了解我。预设生1:知道了自己名字有那么多的含义,我更加喜欢自己的名字了。

生2:我要家长希望的那样长大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做一个国家有用的人。

师:通过今天的口语交流,你们清楚的表达,自信的展示,重新认识了自己名字的与众不同,老师相信你们的明天定会像你们的名字一样美好。

【设计意图】学生的总结、教师的总结,不再流于形式。同时让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德育渗透于无形中。

板书设计:

名字里的故事

说:含义、来历     清楚

文化交流的含义篇6

论文摘要:话语行为理论是一种语言意义理论,它对提高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能力有重要价值和作用.论文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困难和理解反应失误的原因及外在影响因素,并以话语行为理论为指导思想,就如何规范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话语的方法、如何增强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言语的能力等方面提供了策略性的建议.

一、话语行为理论阐释

话语行为理论是一种语言意义理论,属语用学范畴,是语言在使用中的学问。由于话语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感知性(如话语的语音、语调、重音、停顿位置、语速等),交际双方均可根据话语中各种不同的现象进行预知推侧。英语言语和一切其他语言言语一样既具有可观察性、可感觉性又具有多变性和个体性。要成功地理解英语话语,只靠一般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同一个话题,同一种语境,甚至同一命题的话语,会因为交际双方的动机、目的、意向不同,采用不同的可感知信号令话语的内在含义(深层语义)不同a话语(discourse)分为口头话语(spokendiscourse ),交际话语(interactive discourse)和非交际话语(non-interactive monologue);话语行为分为话内行为、话外行为、和话后行为。话内行为是指话语字面可见的含义;话外行为是说话者想通过话语传递某种隐含的信息或意向;话后行为又称为言语效应行为,是指说话人所说出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影响而取得某种效果反应的行为。

二、造成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困难和理解反应失误的原因分析

人们在用言语进行交际活动过程中,常常出现句法、语音变异现象以及呈现独特的文化习惯现象。在描述或表达同一事件时,常常会因个体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职业、地位、观点、情绪等不同显示出言语表述方式和表现风格上的差异或产生许多音群变体。

中国大学生在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话语或在与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时十分容易出现理解反应错误或理解错误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方面是所有外国语都具有的(如文化、语用、风俗、习惯差异等)原因。主观方面是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如文化知识、思维方式、理解能力等)原因。因此,熟悉英语言语特点及其语音变化现象、了解英语言语行为意向、把握听觉感知规律、有助于提高中国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的能力,避免理解、交际反应失误。

(一)语言和言语的关系造成的失误

语言和言语是两个彼此不同而又紧密联系的概念。语言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而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或产物。语言的发音、词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的规则一经产生,就有着较大的稳定性。但是在实际的交际活动过程中,言语通常以个体、多变的形式出现,“带着一定个体主观地反映和表述客观现实的印记;个别人的言语不仅以偏离语言的标准发音和语法结构而互有区别,而且同一个人的言语在不同场合、不同需要之下会表现出言语方式和风格的不同”。甚至同一命题,由于言者的动机、意向不同,会通过一定的可感知信号产生不同的内在含义。语言与言语的关系是理论与实际、宏观与微观、抽象概念与具体行为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不断发展的关系。语言规则是指导言语实践的标准。但是在言语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言语现象却往往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原有固定标准,给学习英语的人带来不少的困惑和阻力。

(二)英语言语的表现特点给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带来的困惑

英语言语在交际过程中的个体性和多变性,主要体现在语音、语调、措词和句式。给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了听觉感知理解英语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流中英语言语的语音变化现象。经常听中国大学生抱怨说,外国人说的英语和老师教的英语读音不一样。其原因之一是老师教的是词典和课本上的标准注音,而外国人说的是单词置于语流中发生各种音变的音。在语流中,语音流是言语的物质外壳,是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形式体现、是言语的表层结构形式,即是听觉感知的对象。语流中的语音群 (Sound groups)并不是辞典中各个词的音的简单垒砌,而是通过人体发音器官的协调作用、加工后的有意义、有节奏、有情感、起了一定变化的声音流。在协调加工过程中由于说话者的言语行为意向不同和话语语音的连读、音的弱化、音的脱落、音的同化、音调、重音变化,构成了一个个新的语音组合体。语流中起了变化的语音与听者原本熟知的合符规则的语音不符,直接影响听者对英语言语深层结构一语义的理解。

(2)语流中英语言语的语调、语气和重音。言语的语音通常除了表达一定的意义之外,还包含一定的情感、态度方面的细腻差别。这些差别常常通过说话者的语调、语气、重音变化等方式体现出来。"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Myfair lady." Step By Step (B·II·167)

朗诵者分别采用四种不同的语速、语调朗诵,会表达出四种不同的情感。第一遍用降调、快速。显得十分激动、兴奋。第二遍用低平调、超慢速,表达出悲伤痛心的心情。第三遍用高调头、快速、降调,显示出快乐高兴的心情。第四遍用正常语速,句句均用升调,显示出怀疑、猜疑的心理状态。所以言语行为内在含义的确定要结合语调、语气、重音及语境作为一个整体去感知理解。

(3)交际过程中措词、句式方面的个体性和多变性现象。由于言语的表达过程是一种思维行为过程,是一种言语行为现象,再加上英语一词多义、同义词等现象很多,人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描绘客观事物时又常常受个体当时的心理状态、情感、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生活环境、时代潮流以及个体的性格、工作性质、社会地位、个体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了对同一事物(或事件)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表述描绘的现象。

(a)对同一事物(或事件)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表达·例(1)“好久不见了。”:a, Haven’ t seen you for a longtime.b, Haven‘t seen you for }es.c, Long time no see多数人使用a或b的形式,少数人使用c的形式;;a、为通式,即无特殊的情感含意,而b式却不同,含义显得更为文雅,更强调“久而不见”的含义。c、式根本不符合英语的句法规则,词序的排列颇像汉语,像是地道的“中国式英语”。《也许是旅居美国的唐人创造的)。例(2)“他绝不会做这件事”:a,He’ d never do such a thing. b,He’ d be the last person to dosuch a thing.例(3)“我真不知该怎样感谢您。”:a, I don’ tknow how to thank you for your kindness.b,Your kindness ismore than I can express.例(4)“对不起,这块表不能修复了。”a, l’m sorry,this watch can’ t be repaired.b, I’ m sorry, but thiswatch is beyond repaired.例(2)至例(4)的a式均为通式。b式中都是用带有否定含义的词或短语(习语)并变换句式对同一事实加以陈述。句子的表层结构(字面形式)均是肯定形式,但是句子的深层含义却是否定的。

(b)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措词方面的不同现象。如: “一套房间”:a flat(B·E),an apartment(A·E);冰箱:refrigerator(B·E),ice-box(A ·E);行李luggage(B·E),baggage(A·E)等,还有不少类似现象,在本文就不便一一列举了。

(c)同音异义(Homonyms)的现象。bear-bare,night一knight,made一maid,pair一pear,rode一road,wa一weight,write-right,sail-sale,sum-some,new-knew,tail一tale,flu-flew,by-buy,等等。

(d)缩略词语(Abbreviations/Acronyms)与原形词语在交际过程中的共存现象。l.dorm /d) :m/=dormitory宿舍;flu /flu:/=influenza流感;ad/xd/=advertisement广告。2.OPEC /‘oupek/=The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Countries(石油输出国组织);UNE900 /ju: ’ neskou/= The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Organization(联合国、科、文组织);NATO /’ neicoa/= The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SA / ’ neisa:/=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Administration(国家航天局)。3.EEGi:iai:/=The EuropeanEconomic Community(欧洲经济共同体);IMF/aieme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PLO印i:elou/=The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从上列的缩略词语的发音可以看出,它们的注音与原形词语的注音完全不同。它们的外形也起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e)一词多义现象是造成听力理解困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例如这几个简单的词:Single, return, one way or roundtrip,rope。假如(1)Single与married相联系,其含义是“婚否”。(2)但如果问“Single or return?",含义便是:“单程还是双程?”意思与“one way or round trip?"相同。"rope"通常被理解为“绳子”。(3)但是当这个词出现在这句话中:A.Miss,this is my first flight.I wonder if you could show me therOpeS?如果还是用“绳子”这一含义解的话,会令人费解。在此“ropes”的词义是:“规则;做法”,于是就不难理解了。

(三)影响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的其他外在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

(I)言语传播的质量不佳。例如声音太小,噪音太大; (2)语速太快,方言语音太重;(3)词汇量不够;没有该言语语感;(4)缺乏该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知识面太窄、生活经验不足;(5)听觉感知理解的方法不对。

在言语传播质量好、语速正常、言语无明显方言语音的情况下,造成中国大学生听觉感知英语困难、理解反应失误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认识问题: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认为毕业后用不上而不重视。

基础知识问题:(1)英语语言知识不够丰富、词汇量不够、不熟悉英语言语的习惯表达方法;(2)缺乏使用英语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自信心和习惯问题:平时不敢开口说英语,不熟悉英语言语语流、语音,没有英语言语的语感、交际反应理解受本簇语文化习惯的负迁移影响深。

感知理解的方法问题:平时阅读理解速度太慢,养成听觉感知理解速度也太慢;缺乏综合整体感知理解的技能和方法。

三、话语行为理论对提高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规范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话语的方法

(1)把语流中一连串的音素按说话者的语音、语调、重音、停顿等现象,划分成语意群,即是把同一个语意群中的多个音素作为一个语义信息整体结合语境进行感知。这种听觉感知的方法,理解速度快,准确率高。因为这种感知理解方法恰好与正常人说话时通常把短语结构(按意群)连续说出的习惯相符。例如: 1.That he was happy/ was evident from the way he smiled.

2.The poor cold girl/ stole a warm red coat.

这两句话的意群分界处应在happy与was之间和girl与stole之间。

(2)将复杂的句子转换成简单的、自己熟悉的词句进行理解、记忆。例如:

1.This afternoon’s English test is postponed to tomorrowo转换推论为:no English test this afternoon.

2.If the traffic wasn’t too bad,he could have been home by6 o’clock.转换推论为:He was held up in the traffic.

3.Seeing the movie is a waste of time and money.可推论

为:It’ s not a good movie.

4.He used to write home once a week.可推论为:He

doesn’t write home once a week now.

5.The driver’s seat is no place for day-dreaming orwindow shopping, nor is the place for a tired driver or aworried one.可转换成:Worried people and tired people shouldnot drive a car.

(二)增强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言语的能力

听觉感知理解的能力是一种领会能力。即听到别人说出的英语话语自己能听懂并能作出正确、恰当的反应。理解英语言语要能抓住和记住其大意和要点,并能通过对方的口气 (语气、语调、重音位置等)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思及意向。不能按辞典里字面的音和义生搬硬套。作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提炼了以下六个方面,从多方重视,分步实施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言语的能力:

(1) 通过听写练习抓好听音、辨音训练。适时补充讲解一些与每课内容相似言语现象的语音、语调、重音等知识,了解、归纳、掌握其特点。例如;

1.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在发音上的差别现象练习。如can’t的发音,英国英语发/ka:nt/,而美国英语发lkaent/。而在语流中,学生很容易把美国英语的can’t误解为英国英语的cano

2同音异义的词的选择练习。要求学生在辨音断义时: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要运用自身的经历和知识,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理解时还要合乎英语的语法,习惯用法等要求。例如:Were you/ hia/ when the accident happened? A,hearb,here在这两个选择项中,只有b项才合乎英语的语法要求。

3.单词重音,句子重音的使用及其内在含义练习。告诉学生某一个单词的重音位置不同会产生词性上和语义上的差异,如:’content,n.(内容);con"tent, a(满意的)。句子重音位置不同,强调着句子的不同部分,语义也绝不相同。句子重音所在即是语义的重点所设,也就是全句语义的核心。于是,在听音辨义过程中一定要留心听出句子重音的所在位置,然后才能理解句子的准确含义。

4.语调变化对句子含义的影响练习。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调子说出,隐含着不同的语义。例如:I.T’he idea ofdemocracy and equal rights for all people is wrong.用降调、肯定的语气说出。意思是:“人人享有民主和平等权利的想法是错误的。"2.The idea of democracy and equal rzghts for allpeople is wrong?用升调、怀疑、责问的语气说出。意思是“难道人人享有民主和平等权利的想法是错误的吗?”

5.在整个语流中,同一个句子,说话者不停顿地说出或者停顿位置不同也会造成语义上的差异。例如:Englishteachers understand it.假如说话者在English与teachers之间出现停顿的话,其含义是:“老师们都懂英语。”假如说话者不停顿地一口气把这句话说出或者停顿的位置在teachers与understand之间,其含义应理解为“英语教师都懂得它。”

(2)精听与泛听相结合。即粗细结合,“粗”即指泛听,“细”即指精听。“粗细”结合,即指在进行大量泛听的同时,选定一些含有一定量的、自然的连读、失音、弱化等各种音变现象和丰富的语调、语气变化的课文、段子、对话进行精听,同时进行较详细的讲解、分析。精听精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泛听泛练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运用语言的习惯及语感。在精听和泛听配合练习下,既可保证学生运用语言的纯正性,又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兴趣和熟练程度。

(3)听力理解训练与阅读理解训练相结合。听音理解的能力强弱与平时阅读理解的速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求学生除了要注意阅读速度之外,感知理解时要以短语、意群为最小的语义单位,并注意各种题材的文章的扩展方式和方向,掌握一种良好的听觉感知理解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平时要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了解使用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特点、生活习惯等等。课堂上有意识地补充一些使用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概况知识。

(4)引导学生养成边听边做笔记的习惯。做笔记时要抓住语流中的主要信息,用较短的、自己较熟悉的词语,甚至是符号记下来。令学生知道对话、事件、故事的叙述通常都离不开如下几个方面的信息:(where, when,what,who,how,etc.)e.g.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When did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What’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Who is she (he)?带着这些问题主动积极地去猜测、想象、找答案。

(5)强化学生运用理顺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逻辑关系的词语或者短语,推测、判断说话者在特定语境里将会说出的话语内容。告诉学生常被用来表示话语的引伸的有besides,furthermore,in addition,what’s more等等;常被用来表示转折的有but,however,in spite of,on the contra)等等;therefore,in other words等等常常被用来表示推论,而inbrief,in conclusion,in short等常常被用来表示总结,培养学生把握英语言语扩展的方向并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

文化交流的含义篇7

1.中国菜名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很多菜名都蕴含丰富的历史典故、优美传说或凄苦故事。中国菜中包含的文化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历史人物

中国菜的不少菜名是根据人的名、字、号或封衔、爵位命名的。无论是真是假,这些菜名均已与中国菜本身融为一体,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著名的菜肴“宫保鸡丁”,是以清末名臣丁宝桢的封衔命名的。由于他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他家的炒鸡丁,也就被称为“宫保鸡丁”。

1.2历史典故、传说

福州的名菜“佛跳墙”也与典故有关。相传,此菜最初由当时福州官钱局一位官员的内眷所做,有一秀才以诗著形容:“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佛跳墙”之名便由此流传至今。

2.中国菜名英译的原则及要求

中国菜名英译是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以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服务为根本任务。中国菜名文化因素的英译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翻译时必须把握好以下几项原则:一是有利于对外交流的原则。中国菜的英译从根本上说是要为交流服务的。这就意味着译文必须符合外国客人的语言习惯与文化传统。二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原则。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菜英译必须为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服务,必须尽可能地传播中华的饮食文化与传统。三是避虚就实原则。有些菜名通过比喻、联想的方式,融合了动植物名称、自然景物甚至成语典故,其独特的文化含义是西方人无法解读的。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做法是避虚就实,将实质性的菜名理据英译,损失其中一些文化含义。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赋予深刻象征意义的高贵植物和晶莹透亮的玉石,会被用来为一些色泽鲜艳、爽心悦目的菜肴冠名。但这种高雅的联想与另一种语言文化是无法相融的,英译的原则只有:实译。四是舍繁就简原则。中式菜名显得过于冗长繁杂,翻译时不必逐字逐译,应力求简明扼要。综上所述,中式菜名的翻译要符合“准确”、“通顺”、“迅速”、“简洁”的要求。

3.主要翻译方法

3.1直译法

奈达在论证如何实现功能对等时指出:“若直译能实现在指称意义及联想意义上的功能对等,就无需在形式上作出任何调整。”也就是说,直译在一定情况下是产生文化对等译文的手段,运用于菜谱英译,直接道出了菜肴的内容和做法。针对由食物主料辅料、备料刀工、烹制调味、装盘器皿构成的中国菜名,最好采用直译法,对菜品进行客观和写实的描述,使外国朋友对该菜的用料刀工、烹饪过程一目了然。主要有如下四种翻译格式:

(1)烹调方法+主料+配料。以主料为中心词,再用介词in或with连接味汁和作料。如,烧汁大明虾(fried big prawns in chili sauce)、烧辣椒蒸茄子(steamed eggplant with burnt pepper)、虫草鸭子(Duck with Chinese Caterpillar Fungus)等。值得一提的是,盖浇饭系列通常用原料+over rice的模式进行翻译,如,排骨盖浇饭(Pork Chop over Rice)。

(2)烹调方法+主料+配料+style。由烹饪法与原料构成的中文菜名可采用直译的方式,把对应的烹饪法译出来,再以菜的主料为中心词。如,北京烤鸭(roasted duck, Beijing style)、川味烧蹄筋(braised pig tendons, Sichuan style)。

(3)主料+配料+器皿。中国烹饪除了讲究用料精选、味型精美、烹饪精细外,还讲求食器精美。针对许多中式菜品中以烹饪或装盛容器命名的菜肴,可以以原料为中心词,再用介词in或with连接其烹饪或装盛器皿。如,纸锅牛蛙焖丝瓜(stewed bullfrog with towel gourd in paper pot)。

(4)口味+主料(+配料)。香辣鸡丁(spicy chicken dice)、乳香鱼嘴(milk―flavored fish lips)、美味辣酒煮花螺(spiced river snails with wine)。

3.2意译法

奈达同时指出“若切近的、形式对应的翻译可能会引起读者对指称意义的误解时,就必须对译文作出改动”,这是如何实现文化对等的另一原则。在菜谱英译中,若菜名含有行话隐语或含有历史文化故事,直译会引起读者对菜名指称意义的误解,此时我们就需采用意译法,舍弃原文形式,保留其意义,取得文化对等的效果。如,炒玉兰片(stir- fried bamboo shoot slices)、蚂蚁上树(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红烧狮子头(braised pork balls)。

3.3直译+释义

“若切近的、形式对应的翻译毫无意义,即其指称意义非常含糊,就必须对译文作出改动”。这是奈达关于如何实现文化对等的又一原则。翻译这样的菜名时,我们先照直译出菜名,然后解释菜的内容。这样就既能迎合食客的心理,又能忠实反映出菜肴的内容,不失为一种达到功能对等的好方法。如,青云直上(rapid promotion―bitter gourd)、银丝掌中宝(silver-thread treasure on palm―chicken feet)。

3.4音译加注法

通过音译加注的方法,不仅可以向译语读者介绍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符号,还可以通过注解释义兼顾西方读者理解的需要。中国饮食中许多风物特产都是通过音译加注法翻译的,如,烧卖(Shao Mai-steamed dumplings with pork and sticky rice fillings)、汤圆(Tang Yuan-dumplings made of sticky rice flour served in soup)、馄饨(Wonton-dumpling soup)。中国菜中许多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往往反映了当地独特的烹饪特色,用音译地名加注烹饪技艺的方法对此类菜名进行翻译,可以让外国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如,西湖牛肉}West-lake Ground Beef Soup(minced beef with egg swirl soup)。

3.5意译(加注)法

在翻译谐音、同音、行业隐语和数字夸张产生的写意性菜名时,由于其包含的中国餐饮文化的语境特征在英语文化中不存在,找不到对应的目标语,因此应“放弃形象的比喻的描段,略其形象色彩,退而求其文本上的不冲突,做到概念意义上的转换”。遵守避虚就实的原则,充分了解这些文化菜名中的比喻象征,把翻译重点放在菜肴的材料和烹饪工艺上,通过意译方法对这类菜名进行翻译。如,发菜好市(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翡翠羹(Vegetable Soup)、四色扒鸭(Stewed Garnished Duck)。

3.6音译法

有些菜名在英语文化中没有对应的事物,完全可以考虑采取音译的方式。如,把“豆腐”译成bean curd并不可取,此译名既不准确,又难理解,因为curd在英语中是一种“凝乳”(coagulated acidic milk)。由于“豆腐”在华夏文化中根深蒂固、家喻户晓,其音译tofu已被收录入英语词典中,成为英语词汇中的一分子。

四、翻译中的文化空缺

首先,在菜单的制作与翻译上,需注意的是,翻译时要考虑国内外文化的差异,注意忌讳。由于道德观念、数字等国内外文化差异,会造成翻译中的词汇、语义空缺或增补。如,外国人视猫狗为友,不会猎杀猫狗为食,所以翻译以猫肉、狗肉为原料的菜肴时,别忘了译成“wild cat, wild dog”,尽管有欺骗之嫌,却是兼顾中外文化差异的“美丽的谎言”。

其次,西方人对动物内脏望而生畏。如,鱼香牛肝、火爆腰花等菜名,最好不要出现在对外菜单上。同样,在西方人眼里,鸽子是和平的象征,我们菜单上的酥炸乳鸽、生炒鸽松等西人所忌的菜肴,也不应该出现在对外菜单上,更不必翻译成英文。

有的菜名原本具有牵强附会、哗众取宠之意,无法登上大雅之堂,自然就不能从形式上或意义上寻求译文的对等了,这也属于此处“不可译”的范围。

文化交流的含义篇8

关键词: 言语行为 元信息 启示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往来的不断增长,超越自然空间手段的增加,不同文化间人们心理距离的缩小,这一切,反映在人们的心理上,便造成了一种感觉:地球似乎变小了!而在不同文化的语境下,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会甚至冲突,因此如何有效地改变这样的局面,不仅是外语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对外交流当中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难题。正是因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所以针对该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很有意义。

一、奥斯丁(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哲学家J.L.Austin曾经把说话人的言语行为分为三类,即内言语行为(locutionary)、外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后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每当一句话被说出的时候,这三类行为同时发生。这三类言语行为的基本定义是:内言语行为指的是句子的话语可以确定含义和能指(sense和reference),也就是每一个话语由其各自的深层语义和表层代码所构成;外言语行为指的是在说出某句话的时候,通过与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相结合,其含义包含了做出陈述、提出请求及许下诺言等行为;后言语行为指的是通过发生言语行为,该句子的话语对听众所产生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只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环境,也就是我们某种社会语境之内所理解的含义。内言语行为和外言语行为之间的区别是前者指的是说话人的表明意义,而后者则指的是通过该表面意义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一旦听话人接受到、理解了说话人的信息并且根据此信息行动,便取得了某种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后言语行为。(杨信彰,2005:164)外言语行为是这三类行为的核心,表明了说话人的意图。Austin的这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言语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效果。如“I am coming tomorrow.”这句话既可能包含着对朋友的许诺,也可能是对某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所发出的警告。言语行为理论是关于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之间各种文化要素及整体文化的比较分析的研究,是关于文化交流的方法、途径及社会效果的研究,也是文化交流的研究。言语行为理论激发了人们渴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引起了许多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是“文化之魂”。三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文化的核心,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文化的特色。

二、席尔勒(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J.R.Searle(1975)发展了Austin的理论并建立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句子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类,即陈述句(declarative)、祈使句(imperative)和疑问句(interrogative),分别满足三种不同的功能,即陈述事实、做出请求及发起提问。但是句子形式与功能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分裂。比如说某个句子可能在形式上是一个问句,而在功能上实际上是发出请求,如“Can I open the door?”就是很普遍的例子之一。按照Searle的说法,某些人的行为是通过另外一种人而得以间接地执行的,(1975:60)所以他认为这句话“Could you do this for me?”中,尽管里面包含了疑问的词项,但却并不是一个问句,而是发出某种请求。(1969:68)同样在某些情况下,某些陈述句也包含有请求的意思,如当一个人感觉到冷的时候,他会说“I prefer the window closed.”当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使用疑问句的形式在英语文化中也是常见的。还有在需要表示礼貌的时候,英语国家的人常常使用间接的言语方式,如“It’s cold here.”可能表达的真正意图是“请把窗子关上”,或者“我们离开这吧”。当言语的结构与交流功能之间存在间接关系的时候,这样的言语行为就是间接言语行为。

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的文化,反映到人们的观念上,一种是导致深层文化的变动,是价值观念和观念指导下的人们的行为规范,另一种是通过广播、电影、电视、图画、书籍、报刊、通讯系统等交流媒介,以及人口在两种文化间的流动,传递另一社会的文化的信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观念,尔后,带动社会制度和器物的变更。

三、元信息(meta-message)传递理论

根据上述理论,说话人的话语与意图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如Robyn Carston所说的那样:“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表达与他们所寻求交流的意义之间出现了分离。”(2002:15)于是,在某些无意识的话语中,说话人无意中会伤害到听话人的感受,如“Even you know it.”这就是因为句中有某种元信息的传递问题。与上述Searle的理论相似,所谓的元信息就是话语在传递过程中说话人所传递的信息并非是听话人仅仅可以通过字面的意义加以理解的,而是需要通过对话语的解码才能够实现对其中的含义理解,(Penelope Eckert & Sally McConnell-Ginet,2003:192)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外之意。Eckert他们还发现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即所要解码的内容、所表达的语言形式,以及内中所产生的含义。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所要解码的内容取决于所表达的语言意义,即言语当中的词及其句型组合方式。一般而言所表达的语言形式只是一个特定语境下的解码问题,这种解码只是被应用于某种场合才能取得实效。而所含有的意义则包括以语言形式为基础在某种语境下所表达的额外意义和信息,(Eckert et.,2003:195)这些额外的意义和信息就是元信息。通过观察元信息(meta-message)传递理论来衡量和了解西方人的欣赏趣味和价值观。所以,语言随时代的发展着重运用于真实语境中来领悟其用法,否则就成为英语文化的陷阱。

四、元信息传递的三个前提条件

当然对言外之意的理解,即其中的信息传递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对这些条件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我们的教学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也会对我们日常的言语交流行为起到启示作用。元信息的传递需要的条件是:(一)听说双方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这个基础包括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甚至还有包括一定的文化认同。没有这样的基础听说双方无异于对牛弹琴。(二)听说双方在执行某种言语行为时,必须以特定的场合为背景。因为任何正常自然的言语行为的发生都是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之下出现的,而没有语境的言语行为是不自然的或者不正常的,就是不存在的。只有在特定语境中,听说双方才能得到有效的交流,才能完成Austin的三类言语行为。(三)在交流过程中,听说双方都必须假设对方有能力弥合信息与元信息之间的差异,以便交流能够有效实现。就说话人而言,他应该假设的是听话人能够理解信息以外的元信息;就听话人而言,他的假设应该是接受并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从而用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做出响应。这样才能如期而有效地完成言语的交流。

五、结语

对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行为理论及元信息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我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有着很大的启示。首先,在外语教学的工作中我们认识到有效的外语教学方式是在课堂中引入目的语的文化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并了解目的语的文化方式,包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言语方式。在这种文化方式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更有兴趣地,也更有效地学习外语。第二,在外语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某种特定的环境和语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在这种语境下,教师指导学生恰当地认识这种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下作出恰当的言语反应。第三,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我们应该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上,利用我们已经获取的语言,针对不同的环境作出适当的反应,培养我们弥合信息与元信息之间所产生的分离的能力,以便有效地完成言语交流的行为。第四,更重要的是,我们并不是为了交流而交流,而是为了人类的相互理解而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方面我们渴望理解外面的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的文化被他人所理解,因此我们也希望通过间接言语行为和元信息传递的方式传播自己的文化。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更加深刻的课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信彰.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5.

[2]J.R.Searle.“Indirect Speech Acts”,in 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eds.P.Cole and J.L.Morga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3]J.R.Searle.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4]Robyn Carston.Thoughts and Utterance:The pragmatics of Explicit Communication.Oxford:Blackwell,2002.

上一篇:海洋的科学知识范文 下一篇:地质学的研究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