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31 02:48:26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1

目前,文化产业在欧美的经济结构与文化建设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与经济的二位一体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众多的文化问题及社会问题。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其先天秉具的对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嗜求,的确会存在于实践中操纵了文化的方向,使文化沦为经济的附庸的潜在危险,从而使得文化之维中的本有的祟高感与神圣感不断地被浸蚀,精神的价值诉求与理想的悬设在大众被全面激起的肉体和感官的欲求面前悄然隐退。人的异化,物的僭越,法兰克福的哲人们如本雅明、阿多诺等正是看到了文化工业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文化工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批判。

不仅如此,面对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对于如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欧美的文化产业的全球扩张还从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新的文化殖民主义。我们所要面对的不仅是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并警惕其消极影响的问题,而且交织了应对外来经济与文化双重挑战的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的经济形态基本完成了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产业结构日益趋于合理,各产业形式均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迅猛。就文化产业而言,各种文化市场逐步建立起来并得到了初步发展,文化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更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令人忧虑的是,与欧美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不大,产品附加值低,管理经验落后,所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我国的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已经成为上至政府、社会,下至企业、个人的一种共识。基于此,关注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应对文化产业所提出的崭新的时代课题,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了学界与研究界无法回避的时代责任。

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战略及艺术保护"的结项成果,《跨越世纪的文化变革--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研究报告》正是在这一思路下所进行的学术尝试。这本书可以说是盘点我国当代文化发展状况,标示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前沿水准的开风气之先之作。

《报告》立足于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现状的宏观评析及对具体文化产业的微观研究,在体例、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力求出新,进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话题,并且针对中国的现实予以回答。贯穿于全书之中的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全景的鸟瞰式介绍可称的上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状况的一本全息相册,使得读者很容易穿纷繁复杂的文化表象,获得一种全面而不流于浮泛,具体而不失梗概的立体而鲜活的印象。其内容涉及到当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有文化思潮的深入剖析,又有文化形态的具体描述,内容全面而详实,语言通俗而生动,形上的理论概括与详实的细部分析的结合,使得本书的学术气息浓厚却不枯燥乏味,通俗易懂而又内蕴哲思。

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该书都称得上是一本沉甸甸的学术著作。"沉"不单单是指它的煌煌六十万言、四百五十多页的容量以及大十六开的装帧所给我们的质感,更重要的是撰写者所赋予它的那种追求沉稳详实、言之有物的文风的学术旨趣,这同它的沉静朴实的深蓝色的封面可谓相映成趣:表里如一,不事张扬。

就其内容而言,该书其实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一是中国艺术的发展状况及艺术保护策略。但其创新之处在于这两部分并非截然分离,而是相对独立同时又相互渗透的。由此使得它的整体框架统分结合,别具一格。如书中对于电视、电影文化产业的分析与对于影视艺术的文化保护的探讨便是很典型的例子。此外,编撰者在框架、体例等小节的安排上也是颇费苦心的,如每章以正副标题对本章内容加以强调,随之以简明扼要之语句题注来标示出本章的重点所在,这些颇有文采的语句与词语点缀于各章之间,使全书避免陷于诸多学术著作体系森严、易于沉闷之通病,并起到了某种导读的作用。其中,第一章对于文化生产力的剖析,第二章关于九五期间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的分析,加上最后一章--我国当代艺术保护的实践与思考可以看作整本书的骨架,它是全书的理论支撑点与生发点。转贴于

同时,该书体现出了很强的关注现实与问题的意识,它直面我国世纪之交的文化现实,着重研究世纪之交我国文化的转型与发展,通过条分缕析的数据分析与理论推演,进而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时代精神的学术课题。如我国文化发展如何同经济的因素相结合即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建立与健全;我国当代艺术保护机制的探讨;我国当代信息文化与传播事业、广告文化的发展;我国当代旅游文化、服饰文化、建筑居室文化与大众审美风尚的变迁;新兴的媒介如网络文化等对人类本质的重塑与影响……不难看出,这些问题无一不是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与经济现代化的实践相关,它们共同指向经济与文化二极力量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互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格局与形态。现象的交叉与多元化反过来又导致了对既有的学科筏限进行突破的现实需要,由此综合研究、边缘研究、交叉研究以及比较研究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在进行课题研究的首选。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的撰写者正是来自诸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其中既有体制内的学人教授,也有体制外的自由撰稿者,既有文艺学、新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院派,又有报刊出版界的编审记者,还有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研究与制定者。不同的学术倾向,不同的思维习惯,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切入角度,却指向了相同的学术问题,相同的学术旨趣,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行为。由此也使得他们的文字成为一种内在的对话交流写作。

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书中基于对当代文化现象的分析,鲜明地提出了一些崭新的理论观点,为文化产业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角度。如从一种新的角度去关注服饰,将服饰提升到服饰文化加以研究;以文化的角度去经营旅游,提倡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观念;媒介文化、网络文化等新兴的文化形态对人的重塑及人的质的规定性的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显然有助于拓宽我们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启示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思路,并对文化产业的未来走向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2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进行安排。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

1、##文化资源概览

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的民间音乐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阳民歌分“山歌”、“小调”、“民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和“新民歌”等类别、十几个曲种。2002年10月,紫阳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歌之乡”,2003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的各种劳动号子以汉江号子最为著名,它以乐句短、起伏大、节奏紧、气势跌宕豪放而激荡着汉水文化的发展进程。民间鼓唱乐,锣鼓乐为生活中的红、白喜事争光添彩。民间小戏、陕南道情、弦子腔、大筒子戏等等,以及曲艺形式的##曲子(坐唱),常年活跃在城乡、村舍,观众无不喜闻乐见。

##的汉剧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又一奇葩。汉剧在全国来说,既是一个大剧种,同时也是一个稀有剧种,在陕西仅次于秦腔,为第二剧种。据统计,##初步纪录汉剧的各种板腔及丝弦、唢呐曲牌、锣鼓打头,多达250余首,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积累汉剧剧目达1000多个,收集历代有名有姓的脸谱400多个,比京剧和秦腔还要考究。2004年3月省文化厅授予了##汉滨区为“汉剧之乡”称号。

##的民间舞蹈以“小场子”最为著名,流传于全市大部分区县,其它如“狮子舞”、“龙灯舞”、“彩莲船”、“地围子”等亦流传甚广。

##的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剪纸、刺绣、编织、石雕、木雕、土陶、印染、面花、皮影雕刻等,遍布一区九县。

##的民间文学如神活、寓言、谚语、歌谣、故事等,以及民居建筑、民间节日庆典活动、民俗礼仪活动等,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魅力。

目前,全市共发现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遗址、石刻造像等文物点共3500余处。包括正在挖掘、推崇的龙舟文化、女娲文化、鬼谷子文化、“三沈”文化、“太极”文化以及茶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等,加速运作,都将会成为##颇有价值、独具魅力的文化产业资源。

2、发展现状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从八十年代中期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利用阵地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创收经营起步,经过全市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在文化产业方面,创出了一些路,取得了初步的发展。近年来,社会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异军突起,主要有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印刷业、演艺业、图书报刊业、民间艺术工艺业等。已占据相当的社会投资份额,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52个,从业人员830余人,在文化部门登记管理的文化产业经营经构850余家,从业人员近6000人。非公有文化产业单位经营收入近2500万元,上缴利税400余万元。国办文化事业单位收入100余万元。

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列入建设“绿色##”战略的重要内容。市文化文物局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及时提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重点、发展特色、规模经营、持续发展”的方针,出台了《##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讨论稿),下发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组织专人制定了“一县一品”绿色文化格局实施的初步方案。各县区经过不断实践和充分论证,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品牌文化:汉滨龙舟文化、石泉鬼谷子文化、汉阴“三沈”文化、紫阳民歌文化、平利女娲文化、旬阳太极城文化、宁陕子午道文化、岚皋生态旅游文化、镇坪中草药文化、白河秦楚边城文化,初步形成了“一县一品”的绿色文化格局。为我市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开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存在问题

整体来看,我市的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陈旧,体制僵化,产业意识缺乏。

文化系统内许多单位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基本上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由于体制陈旧僵化,造成市场观念淡薄,经营管理乏力,生产与消费脱节。“以文养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观念还比较浓厚,大多数单位还停留在出租房产收取租金的被动状态,对文化的生产属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产业意识不强,真正走向市场的单位还不多。

(2)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识,同时文化产业也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的视野。这都说明了文化产业概念已被广泛认同,但是,从产业本身看,这种倡导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以及政策支持,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提出概念阶段。

(3)规划缺位,投入不足。

政府行为和政策法律状况,构成文化产业外部环境极为重要的部分,投融资政策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投入才有产出”,这对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尤其需要资本血液的文化产业来说,无疑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还缺乏整体宏观布局,各类文化经营小打小闹,短期行为较为普遍,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4)文化市场粗放,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

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文化产业单位普遍规模偏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没有强势的文化产业微观主体,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5)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不足。

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资源的闲置、不足和浪费同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市多数民俗民间艺术仍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成为时代和市场宠儿的还为数不多。另外,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还存在着“散”和“粗”的问题。

(6)民间艺术品市场亟待开发。

我市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大多数民间艺人是守着独特的艺术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真正解放思想,小农意识和农耕文化中“守”的观念很深,只知坐等客商上门,不知外出闯市场;二是组织形式松散,缺乏龙头企业或带头人,有自由发展、自生自灭的趋向;三是当前民间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多是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无法形成产品的规模效应;四是在政府引导和学术研究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少有人研究如何指导民间文化应用及市场开发;五是对外宣传不足,作为民间艺术的主管指导单位,这些年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费、人力等条件的制约,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7)宏观调控亟待加强。

目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我市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机构,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亟待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形成合力。

(8)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稀缺。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经营头脑的管理人才的参与。目前,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思考与对策

1、政府的经济计划部门应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以保证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将文化产业列入经济发展计划,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领导;有利于增强对各个职能部门、主管部门的约束力,保证文化产业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统一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思想。

2、加大机制改革力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机制,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制度,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按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手段,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同时,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法规,确定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明确跟进的措施,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3、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文化产业资金支持机制。

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文化企业,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政府有关部门在列年度计划和预算时对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逐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政府可采取授权或部分授权文化部门搞文化资产运营,建议政府国有资产、国土资源等部门尽快将文化资产授权或部分授权给文化部门,使其通过文化资产运营的方式获得现实的生存能力,再进一步产生效益哺育文化艺术生产。

4、立足资源普查,尊重项目评价,科学制定文化产业业态规划。

由于我市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起步期,其发展格局与趋势并不明朗。所以,必须对全市的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对全市的文化资源进行彻底普查。通过普查,对我市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盘点,摸清家底,评估有形无形资产,建立全面反映##民间文化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搭建新型文化产业创意平台,依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区域竟合要素,按照“需求细分资源整合区位竟合产品设计”的思路,进行业态整体规划。

5、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重组。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现状,构建区域和城市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将释放国有文化资源的存量潜力,与放开民营文化资本的增量实力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6、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又要坚持锐意创新,适时融入时代精神,培育出我们真正的名牌精品。文化资源具有其它资源所没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的开发价值,而文化生态又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因此,文化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要积极稳妥、不留后患,反对掠夺式的经营和践踏式的开发,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7、激活旅游市场活性要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实践表明,旅游是文化的重要经济依托,文化是旅游的引力来源,特色是旅游之魂,而文化则是特色的基础,民俗是最有特色、最具活力的文化。因此,我们要努力将地方文化优势尽快转化为旅游优势,同时,借助旅游事业的繁荣,将我们蕴藏于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进一步推向市场。以精品意识开发和包装民俗文艺,提高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并融入现代高新科技,使其成为##文化旅游产业魅力不减的重要精神支柱。

8、制定民间文化产品整体发展规划,健全民间文化保护机制。

要本着“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鼓励竞争”的原则,制定民间文化产品的整体开发规划。成立必要的研究机构,指导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通过产业化生产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又确保民间文化产品不因产业化生产而丧失原汁原味的个性特色。政府应通过对产业组织、资金、政策、市场推广等作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扶持,丰富地方文化吸引的内容和语汇,提炼地方文化的多元象征要素。

9、组建文化产业专项基金。

应不失时机地组建文化产业投资专项基金,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各自出资,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股,设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对有市场前景的文化资源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10、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

应尽快成立发展与管理文化产业的专门机构,实现政府由“办文化”的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管文化”的转变。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情,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1、积极引导、扶持和健全文化产业类的行业组织协会。

健全文化产业类的行业组织协会,使其成为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这对于加强行业内部管理、协调和自律、防止恶性竞争、建立信息通道和交易平台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2、切实加快文化产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近年来,宁夏大力实施文化产业促进工程和壮大工程,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网络文化、艺术培训、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工艺美术、动漫游戏等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业态。2013年初,共有从事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6611家,从业人员4.56万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

一、现状

(一)发展体制基本建立,良好环境逐步形成。近年来,宁夏树立了“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自觉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与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把文化产业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协调会议制度,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同时,各地相继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为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开辟了新的渠道。

(二)文艺精品创作成效显著。近几年,创排30多台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优秀演艺产品,创作了大型交响音乐与原创动漫作品。有些作品推向市场受到观众欢迎、反响强烈,成为宁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深受市场欢迎,对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发挥了作用。

(三)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涌现。星海湖国家文化产业园、中华回乡文化园、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西夏文化城、新科动漫被文化部命名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和基地。命名了银川文化城等18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大各类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共评出星级文化企业55家。

(四)对外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日益扩大。近年来,相继参加了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宁夏(香港)经贸文化旅游宣传周等文化展会。先后成功举办中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与埃及、苏丹等国家签订了文化交流协议,扩大了宁夏对外的影响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投入严重不足。总体上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不足,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不能有效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

(二)体制机制关系不顺。文化产业按行业分类,事业与产业没有分开,造成组织管理上行业及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重叠。如文化部门产业发展职能较弱,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不健全,对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统计监测体系还不完善,统计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滞后,影响着统计结果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统计宏观调控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文化创意、节庆会展、网络文化和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成长阶段,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面临升级改造的紧迫任务,尚未形成内生增长的产业生态系统;产业特色不鲜明,对黄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等民族区域特色文化研究不透、挖掘不深,优势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粗放式经营,利用率不高,品牌培育不力,优势产业专而不精、特而不强;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集中度、关联度不高,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产业整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

(四)企业产品竞争力弱。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不强,无一入选自治区百强企业行列。民营企业普遍呈现“弱、小、散、乱”的状况,企业实力不强,在产品研发、衍生产品生产、文化市场开拓等方面投入明显不足,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普遍缺乏创新创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同质化、低层次竞争问题突出,尚未形成品质互补、价格互补的产品结构,市场认可的文化精品和品牌产品不多,文化产品吸引力小,文化消费选择性少。

(五)文化人才严重缺乏。文化产业社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大多集中在一般性的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创意性较强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文化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文化名家、名导、名师、名角屈指可数,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对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目前,全国各省市都设立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且逐年增加。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每年不少于50%的递增,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重点支持部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整合,支持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支持产业人才培养,推动文化产业综合发展取得突破。

(二)加大特色文化产品研发和推广。宁夏的有些文化企业,凭借突出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及独特的资源优势,打造出了特色文化品牌,既彰显了区域与民族特色,又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和前景,但由于缺乏引导和资金扶持,往往市场竞争态势微弱。这些企业需要持续扶持培育产业品牌,鼓励拓展市场,开辟走向市场的竞争渠道与品牌产品。如:固原的抟土瓦塑工艺品,利用六盘山区特有的抟土,制作出各种工艺品,文化内涵深厚,工艺水平较高,市场前景好。西吉借助当地传统的刺绣方式,博采全国的刺绣方法,打造的“回族刺绣”品牌,有待于进一步研发。同时,政府应实施文化品牌产业集群战略,构建“神奇宁夏”品牌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扩大品牌影响力。

(三)积极推动融合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文化和旅游、文化和科技、文化和其他领域的融合程度不断提升,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宁夏这种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已经渐露头角,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诸如文化与“三农”融合发展的永宁昊升农资文化公司;与林业和环境融合的永宁三沙源沙产业文化开发公司;与经济作物融合百里香茶文化园。这些融合性的文化企业,一般规模宏大,投资额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显著,将会成为文化产业的增长极。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文化产业;环境教育;环保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16-02

坐落在长三角洲上的嘉兴,不仅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还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嘉兴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这期间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坐落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嘉兴,在这场环境危机中也难以独善其身。如何充分发挥环保文化的重要作用,成为了嘉兴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嘉兴环保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形式主要有: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业、环保技术服务业以及环境友好产品业。从嘉兴市的产业构成看,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产业仍然比例过低,环保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需求巨大。“十二五”以来,嘉兴市的环保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嘉兴市市环保相关从业单位共有150家,人数8 000余人,收入总额130.7亿元,固定资产104.2亿元。其中,从事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企业51家,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有35家,环境服务业44家,环境友好产品生产企业20家。年销售收入1 000万元以上企业102家,占比68%。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业、环境友好产品生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业及环境技术服务业收入分别占环保产业总收入的50.39%、11.05%、33.76%和4.8%。

二、嘉兴环保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缺乏

就“铁哥们”环保主题公园而言,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来源于环保艺术作品进行租赁、出售获得的费用,另一部分是嘉兴“铁哥们”主题公园的门票收入以及开设环保教育班的第二课堂学费的收入。由于受传统文化体制的影响,市场化的环保文化产业融资主体发育缓慢,融资能力较弱。

(二)环保文化创意人才匮乏

嘉兴市的环保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很多环保文化产品也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但由于缺乏市场的运作和推广,因而没有实现环保艺术作品市场价值的最大化。目前,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是环保创意人才的极度匮乏,大批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嘉兴未来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

(三)政府支持力度缺乏

以目前嘉兴市环保产业发展最好的“铁哥们”为例,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上,而最主要的手段便是实施减免入驻企业税收的优惠政策。就嘉兴市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上看,总体上有利于文化创新企业的发展,但还是缺少对环保文化型企业具体的政策支持。

三、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优化结构,畅通融资渠道

编制嘉兴市地区环保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指南,建立环保文化产业共同基金,鼓励区域内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环保文化金融产品支持环保文化产业。发挥文化优势,塑造环保文化产业链结构,确定环保文化特色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产业集聚条件,发展特色产业群,以及深化与台湾、及世界各地文化的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实现产业升级。完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进行的创新机制,保持区域环保文化产业园区的竞争力。通过合资、合作、直接引进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力求环保产业结构布局合理,从而吸纳外商入驻。加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优先发展一批环保文化产业主导企业,以其前瞻效应、联动效应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加快环保文化产业纵向经济联合体、横向经济联合体或企业集团的建设步伐,降低边际规模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以增强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鼓励创新,引进专业人才

一方面,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力量建立一批环保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基地;另一方面,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一流环保文化创意人才来嘉兴创业。充分发挥企业在环保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龙头骨干企业确定科研项目,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依托长三角研究院形成环保研发基地,探索建立高层次的环保文化创意人才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建立高级人才信息管理协调制度,建立开放共享的高端创意人才信息库分类人才资源信息库,共同开发和利用人才,着力推动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同城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供政策,拓宽发展空间

制定满足环保要求、符合环保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及技术政策,定期产业导向目录。以环保设备制造和产品生产、环保工程、环保服务业为重点,培育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引领作用强的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增强企业竞争力;充分利用环保产业协会信息平台进行成果会展、技术交流,推广先进技术和产品。对认定的先进技术和产品,纳入推广目录,并在政府投资项目中优先采用。第一,强调环保文化产品面向大众,鼓励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积极参加,并为广大民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这同时也是在培养潜在的消费市场;第二,支持环保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对那些优秀的、具有创造性的环保文化艺术门类提供帮助,采用多种投融资方式,大大提高文化项目孵化和市场化率,并且提高对环保文化产业经济价值的认识,积极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晓霞.浅析嘉兴环保产业的现状及发展[J].科学时代,2013,(11).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拉萨;文化产业;文化;法律对策

近年来,国家大量扶持文化产业的规划及意见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日渐受到关注,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长。2011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85%,相比2004年的1.96%提高0.9个百分点,比2008年的2.45%提高0.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态势。[1]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明确了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说明文化产业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积极推动力。文化产业的上述作用在拉萨这样的民族地区意义愈加凸显,伴随国家文化产业大繁荣的时代背景,拉萨文化产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拉萨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拉萨文化产业已从最初的孕育、探索、起步迈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增长速度、产品种类、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及国内外影响方面均有突出表现。

(一)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增长

据统计,近年来,拉萨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类文化企业达1000多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创收上亿元。至2010年,拉萨文化产业总收入已占全市GDP比重的2.82%[2],形成了如珠穆朗玛集团、拉萨岗地经贸有限公司、玛吉阿米、雪堆白、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拉萨唐卡艺术中心等具有一定规模,效益凸显的文化企业。2013年,中国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建设开展,一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如蔡公堂艺术观赏村、吞米岭藏艺文博园、尼木三绝技艺展示区等迅速推动[3]。立足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结合地区优势,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拉萨文化产业目前已有创收文化单位类、文化市场类、园区文化类、民间文艺团体类、文化就业培训类、一县一特类、旅游文化类、民族手工艺品类、文化企业类9大类804个产业点[4],形成了涵盖多种产业形态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二)文化产业产品种类丰富

依托拉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先进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为牵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拉萨文化产业提供了品种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了人们对文化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需求。根据自身文化资源特色,拉萨重点发展了体现民族、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文化及节庆文化等文化产业,如拉萨雪顿节庆祝活动、唐卡艺术博览会、藏戏展演、藏地音乐高峰论坛等。在满足人们对单一特色文化需求的同时,也适应时展建设综合性大型文化园区,为人民提供综合全方位的文化服务。比如,建设面积为12000亩、总投资300亿元的中国文化旅游创意园区[5]是集旅游休闲、藏族歌舞表演等为一体的拉萨龙头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5亿元,首批引进内地30家优秀企业[6]的出版文化产业园则为集出版、文化、影视、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文化产业园区。该产业园在提供出版、音像、文艺表演等传统文化产业服务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动漫、广告设计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服务。

(三)文化产业发展广受关注

拉萨作为自治区首府,拥有得天独厚、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转变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拉萨文化资源的这一特性引起了多方投资主体的关注。如最初为发展唐卡艺术成立的拉萨岗地经贸发展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经营和投入,成为以开发藏民族传统手工艺和文化旅游为主营业务,注册资金从1150万元发展到总资产逾1.5亿元,培养出了500多名农牧民青年传承艺人的大型综合文化集团[7];成都域上和美文化集团看中拉萨独特的原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投资7.5亿打造了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2014年接待观众30余万人次,收入达1.1亿元人民币[8],成为拉萨旅游的新亮点。拉萨文化产业近年发展迅速,规模增大,出现集群化及品牌化的趋势。目前,拉萨建成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9]。形成了诸如雪顿节、藏历新年、藏戏比赛、唐卡展销等一批品牌文化项目,提升了拉萨文化产业的知名度。

(四)文化产业发展多元格局

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在国家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背景下,拉萨市已经改变了以往“国办文化”的模式,以政府出资扶持、招商引资以及社会出资等多种形式形成国家、集体、私营共同兴办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如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拉萨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等国有、集体文化企业发展成为龙头文化企业。同时,涌现出了拉萨岗地经贸发展有限公司、玛吉阿米、拉萨市和美布达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知行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知名民营文化企业,其中拉萨岗地经贸发展有限公司是第一个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而玛吉阿米则因传播浓厚的藏文化而受到众多的关注,成为藏餐品牌企业的代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宽松的政策支持环境,良好的发展前景,激发了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拉萨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各种所有制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五)文化产业交流融通提升

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借鉴相关发展经验,拉萨地区着手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2011及2012年,参加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苏州国际旅游文化节、青岛旅交会、第二届中国呼和浩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节服饰展演、北京旅博会等国内外著名旅游文化活动,同时,大型音乐史诗剧《文成公主》在京排练和演出[10]。此外,近年拉萨也举办雪顿节、藏地音乐高峰论坛、唐卡艺术博览会、藏戏展演等众多“引进来”活动,吸引了数十万人观看并参与。文化产业的交流融通,一方面提升了拉萨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及影响力,形成了节庆、传统手工艺以及民族音乐等方面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项目。另一方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形成了拉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如在第七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拉萨市文化产业交易额达110万元,签订投资意向金额5380万元[11]。

二、拉萨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基础、文化制度建设及社会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拉萨文化产业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影响并制约着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亟待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一)文化产业法律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文化产业的发展倚赖完善的文化法律政策支持,但与经济、教育等领域相比,文化领域的立法相对滞后,文化法规数量少,效力层次低[12]。现行文化立法主要为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没有法律级别的文化法律文件。就法律规范内容而言,文化立法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市场管理方面,没有专门规范文化产业的法律。中央文化立法的这种模式在地方得到遵守和延续,拉萨地方现有文化立法仅有上述两种规范内容,文化产业法律非常欠缺。就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而言,虽然近年来国家和拉萨地区颁布了大量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呈现同质化及操作性不强的特点。文化产业政策集中为对文化产业进行扶持及长远发展的规划和指导意见,缺乏产业链各环节如资金、人才、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性规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等后续保障的政策性规定,缺乏对动漫、网络文化新兴产业进行规范管理的政策性规定。文化产业政策的上述问题在拉萨地区尤为突出,目前拉萨文化产业政策主要有《拉萨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和《拉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上述政策性文件是对拉萨文化产业发展所作的长远规划,促进拉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具体措施方面的政策比较缺乏。

(二)文化产业保障机制需要完善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促使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模式发展,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文化资金的投入、文化领域各类人才的培养以及宏观管理性质的市场文化体制非常重要。近年来,拉萨地区虽然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然而,资金投入的数量与拉萨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却呈现不相适应的态势。以2009年国内部分地区设立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为例,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投入为0.25亿元,无法与发达地区如北京的5亿元和广东的2亿元相比,中西部某些地区的投入如山西的0.5亿元,湖南的1亿元,四川的1.15亿元也远远超出[13];其次,拉萨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相对薄弱,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创作人才以及既懂文化创意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级文化人才缺乏。以2010年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为例,北京为122.9万人,湖南为100万人,海南为10.16万人,宁夏为8.02万人,地区只有2万人[14],拉萨作为首府,文化专业人才相对丰富,但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差距也会很大;最后,地区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速度相应迟缓,一方面,对文化产业进行宏观管理的市场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实践中文化管理体制还存在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的状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拉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文化产业规模质量亟需提高

拉萨是我国藏族文化的腹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国内其他地区不具备的优势和潜力。然而,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拉萨文化产业呈现发展规模不大,质量不高,缺乏知名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的发展状况。以2008年国内部分地区文化产业综合发展状况为例,北京的文化企业数量为127339个,资产总额为54670.14亿元,营业收入为8865.88亿元,在统计城市中位居首位;昆明的文化企业数量为8203个,资产总额为3333.04亿元,营业收入为387.11亿元;拉萨的文化企业数量为286个,资产总额为41.18亿元,营业收入为9.16亿元,在统计城市中排名60位。[15]此外,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中,共有485个重点企业和108个重点项目,没有入选企业和项目。青海有2家企业入选,新疆入选1家企业,云南有5家企业和3个项目入选。[16]数据比较显示,在企业数量、资产总额等衡量文化产业规模的指标上,拉萨与代表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北京存在较大差距,与在地理位置、文化资源存在较大可比性的其他民族地区相比,差距同样明显。从代表文化产业质量及影响力的重点文化企业和品牌项目看,拉萨在全国也呈现较为落后的状况。

(四)文化产业科研创新应该加强

文化产业输出的是文化产品,其中凝结着人类的精神财富和智力成果。文化产业中发挥文化创意人才的能力,不断推陈出新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科研创新能力对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影向作用不言而喻。受长期计划经济思想影响,拉萨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观念单薄,文化产业还停留在文化产品的初级加工层面上,文化产业化程度低、文化产品及服务科技含量少、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17]。以文化产业科研能力指标将与同类地区进行比较。2010年,文化艺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为0.29%,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有1618人;新疆文化艺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为0.49%,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有21065人;云南文化艺术科研机构当年完成科研项目数为30个,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为0.61%,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有37780人。[18]可见,包括拉萨在内的整个地区在文化产业科研创新能力上较为薄弱,影响了其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使得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三、促进拉萨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对策

(一)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

文化产业的长远和良性发展必须建立在完备的法律政策基础上,从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到文化产业的具体经营再到文化产业的市场秩序等都需要法治的保驾护航。拉萨地区应在坚持文化产业规划方向的基础上,着手解决当地缺乏文化立法保障及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一方面,在国家未出台文化产业促进法的情况下,可在不违背宪法及法律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先行制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的地方法律。同时,完善规范文化行政部门职能、管理文化企业经营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保障合法文化经营者权益方面的地方法律[19]。另一方面,落实《拉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的内容,对该规划进行细化,分解制定相应的促进拉萨文化产业的政策性规定,便于实践中政策的实施和执行。

(二)推进文化产业依托的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20]。拉萨地区应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加快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变为规范文化企业的步伐,培养合格的市场主体。以拉萨市新华书店为例,2009年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仅2010年,改制后的新华书店图书达到1万多个品种、约10万册,全年图书销售额达1700万元,同比增长5%,实现利润60万元,同比增长25%[21];其次,构建完善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促使文化产业各生产要素及文化产品实现合理顺畅流动,培育开放且具备良性竞争条件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最后,进一步推进文化行政部门从管理文化到服务文化职能的转变,厘清文化行政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明确并推进文化行政部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引导、监管与服务的宏观调控作用。

(三)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机制

实施文化产业的各种支持性政策,加强文化产业的基础工作建设,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首先,在坚持国家文化产业资金投入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拉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设,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同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激发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和运营,构建文化产业资金的长效多元投入机制。其次,加大培养各类文化产业人才的力度。通过高校、文化企业等多种渠道建立系统的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培养能够继承和弘扬藏族传统文化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人才,同时也要注意培养既懂文化又善经营的复合高级人才;改进人才引进方式和优惠政策,引进区外的高端创意、研发和管理人才;建立完善文化产业人才职称评定制度,构建公平竞争和分配激励机制,培育有利于文化产业人才生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最后,继续完善并实施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及土地等优惠政策,为拉萨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发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推引作用

拉萨文化资源丰富,传统与现代资源共存,藏民族与其他民族资源交织,如何合理利用如此独特和优质的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是拉萨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为防止文化资源浪费以及文化产品的同质性,实现资源的优化及整合,应合理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模式,在避免盲目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发展集拉萨民间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一批龙头项目和品牌项目。以文化旅游创意园为例,园区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同时汇集了民俗文化展示、民族手工艺品产销、民族文化演艺表演、民族文化创意等多种产业形态,园区于2013年8月推出了龙头项目—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22]在传递民族文化价值理念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公演一年来,品牌效应凸显。通过上述的文化园区及品牌项目的建设和出台,促进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文化产业集群效应,辐射带动周边文化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升拉萨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的核心虽然是文化内容,然而技术手段却是文化内容实现产品化和商品化的根本途径。换言之,技术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基础。[23]拉萨文化产业主要是在依托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将其转变为产业化模式进行发展,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必须依赖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拉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应采取措施增加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重视技术创新。在政策层面,应鼓励支持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制定与文化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及鼓励技术创新的信贷、融资及税收优惠政策;在产业基础层面,增加文化产业科技研发展的投入,培育和引进科研创意人才;在产业发展模式层面,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挥藏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展现特色文化产业的魅力;在产品层面,用科学技术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艺术水准,实现文化产品的升级[24]。通过以上三个层面措施的实施,增强拉萨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从而实现文化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花山区文化发展现状

(一)文化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发展规划,挖掘文化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为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文化企业逐步做大做强。据2013年底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我区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6家,规模以下文化企业555家,个体户1498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和规模以下文化企业数量均居全市首位,山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市文化企业中规模最大。

(二)文化产业招商成果明显。坚持产业转型,以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区战略性支柱产业为目标,拉开了文化产业大招商的序幕。以软件电子商务项目为主攻方向,积极对外招大引强。

(三)文化结构调整日趋完善。坚持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美化、传统产业提升、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原则,按照以文化园区为龙头,以濮塘休闲旅游度假为核心,以大华、欧尚商圈为重点,依靠资源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融合,让“吃在花山、玩在花山”成为现实。一是加强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以濮塘优质生态资源为依托,以休闲旅游度假项目为载体,全力提升魅力花山。积极对外开展休闲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二是加强了文化与商业的融合。紧紧依托现有商业,积极谋划新的商圈,注入新鲜血液,提档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重点是围绕大华商圈开展工作,对区位条件好,人员密集,具备成为次核心商圈有利条件的欧尚、红星美凯龙商圈,邀请部分专家制定了详细的商圈规划,成立了商圈商会,以商引商,积极对外开展活动。三是加强了资源的整合。对辖区现有资源予以清理整合,促进产业均衡发展。充分利用矿院现有厂房、办公楼等,修旧如新,以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为主题,打造全新的多功能复合型产业园区。

(四)文化品牌挖掘效益凸显。对花山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剪纸、霍里羊羔等传统文化项目进行深度挖潜和提炼,初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产业化发展。2014年,花山剪纸被列入第四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花山剪纸大师张学华被评为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月13日,“花山剪纸”登上央视《消费主张》栏目。3月5日,“花山剪纸”亮相市文化庙会,展示台前人山人海,“花山剪纸”也开始作为纪念品走出市、区,走向全国;举办文化节、东苑pk赛等多元化、系统化的文化活动,使文化品牌深入民心;举办乡村旅游节、互联网大会,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濮塘、走进花山;加强精品创作,2012年,根据杨蓉事迹创作的小品《最美女孩》参加了市内外多场演出,为我区精神文明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社会效益明显。2013年,通过打造方言电视系列片《小区人家》,创作《幸福花山》等歌曲、舞蹈,宣传花山、推介花山,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从而带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二、花山区文化产业的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区的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对照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形势和经济与城市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产业项目的管理体制不顺。总体来说,区文化产业发展缺乏专门的职能机构,更没有设立常设机构,无法统筹协调重大项目招商、签约、整体规划等,无法掌握第一手资料。

(二)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极其匮乏。经营管理欠缺懂文化的人,文化人又不懂经营管理,这就导致了企业和文化对接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文化产业缺乏既有宽广人文视野、又有精深产业理念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缺少一批顶尖的领军人物式的创意人才。

(三)文化产业竞争力亟待加强。我区文化产业虽然数量增加很多,但多数还是传统文化产业,规模以上的文化龙头企业增长较少,产值增长尚待提高。新型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还未形成规模,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

三、花山区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与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将紧紧围绕打造“经济强、民生富、文教兴、环境美”的魅力新花山目标,站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和转型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区域的经济实力。今后,我们将主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机制。把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把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年度考核内容,狠抓落实;建立分类分层调度机制。定期交流和通报文化项目进展和文化企业扶持情况,及时掌握文化旅游项目实时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逐步增加,用于以项目补助、奖励等方式培育壮大各类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和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二)盘活文化产业存量资源。一是对全区文化企业全面调查核对,摸清家底,弄清存量,掌握增量。二是有计划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三是抓好三个园区建设。深度挖掘濮塘文化内涵,增加旅游景区创意、运动、休闲元素,按照4A级景区标准加快濮塘小镇和濮塘森林公园建设,打造濮塘文旅融合园区,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三)加强优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现有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基础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制度,造就一批懂文化、会管理、善经营的优秀文化经营人才队伍。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7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县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繁荣群众文化、丰富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目前我县文化产业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市场比较繁荣。文化服务以商品形式进入象山经济流通领域已有近二十年,在这期间,我们始终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原则,以“支持健康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抵制低级庸俗的、取缔淫秽反动的”管理准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常经过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乡镇延伸,经营项目也日趋多样化、现代化,初步形成了音像、娱乐、演出、电影、美术、文物、图书、游艺、网络文化、印刷业等综合性市场体系,呈现了投资主体社会化、经营成份多样化、市场功能效益化的新格局。到目前止,全县各类文化经营单位(户)651家,其中网吧87家,歌舞厅62家,卡拉ok音乐茶座25家,书报刊销售出租店108家,电子游戏机室7家,营业性演出团体(个人)11个,演艺场所12家,音像零售出租单位101家,录像放映厅8家,经营性体育项目65家,印刷业164家(包括印刷企业、打字店),美术经营1家。文化市场的繁荣,既丰富了全县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县文化市场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每年直接为国家上缴利税数千万元,同时还明显促进了饮食、交通、宾服等其他三产的发展。

    二是文化经营单位发展迅速。象山县新华书店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及时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技能,开展优质服务,在坚持图书门市销售的同时,组织人员送书下乡和送书到校,取得了较好的图书销售业绩,近几年年销售额均在1600万元以上,自身实力不断壮大。为培养文艺后备人才,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同时为发展文化产业,我们于1999年7月由社会力量投入近100万元创办了全市首家艺术类职业高中——象山艺术学校,该校并于XX年升为职业中专,现学校开设了越剧表演、器乐演奏、声乐、舞蹈、宾服等专业,有学生120余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前几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今年更是呈现了火爆的局面,就业率达100%,优秀毕业生供不应求。县文化馆于XX年开办了艺术培训中心,开设美术、声乐、成人舞蹈等培训班,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县图书馆在1997年创办了以销售图书、音像制品、文具用品、打字复印为主的经济实体——读者文化服务中心,4年来共创利26万元。在此基础上,县图书馆还自筹资金40余万元购置30台电脑,开设了计算机信息服务窗口——东海网景(现已停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XX年3月,我们开办了象山半岛演出策划公司,为促进我县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演出公司充分挖掘演出市场,发挥演出经纪机构职能,平均每年引进各种a类演出团体20余家。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相继引进了乌克兰斯拉夫人歌舞团、黑龙江大庆歌舞团、宁波小百花越剧团、长春长影乐团、朝鲜牡丹峰杂技团等,成功策划了“开渔节晚会”、“黑土情”、“税务之歌”等大型组台文艺晚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外,我县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产业,利用我县是“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这一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目前正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兴建竹根雕艺术馆“德和堂”来进一步扩大影响;挖掘民间剪纸艺术,包装推出谢才华剪纸,剪纸作品产业化的路子已迈出坚实的步伐。

    三是旅游与文化结合方兴未艾。歌舞厅、卡拉ok厅等曾经深受群众欢迎的娱乐场所已渐渐失去了吸引力,这些娱乐场所营日趋困难。而演艺市场在逐渐升温,特别是开放式、敞开式的露天广场文艺逐渐被群众接受。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开发旅游业,以举办“开渔节”、“海鲜节”等具有丰富渔文化内涵的节会为载体,挖掘海景、海防遗址、游客参与度高的海上娱乐活动,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典型的有中国渔村(一期工程)的建成开放和石浦渔港古镇的旅游保护开发,使我县旅游与文化得到了有机结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缺乏较稳定的政策,使有些文化产业一哄而上,如电子游戏机室,XX年我县曾达89家,经过7、8、9三个月的专项整治,压减到26家,XX年又要求进行压缩和兼并,至XX年11月底,已关闭了电子游戏机营业场所19家,收缴整机271台,使全县电子游戏机经营场所压减至7家。对此,文化经营户纷纷反映政策不够稳定。对“网吧”的管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二是缺乏宏观调控和引导力度,几年来我县歌舞娱乐市场经营结构呈现重复式、平面式的粗放型状态,如歌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戏机等都是一哄而上,导致多、弱、孝散的局面,最后以撤、扩、并整顿告终。

    三是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缺乏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

    三、下步对策措施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够为社会提高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也能够涵养税源、解决就业,同时也是促进文化大县建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从目前来说,我县的文化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积极为文化大市、文化大县建设服务。

    一是加强文化产业规划,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十五”末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拓展边缘文化产业,初步形成行业门类齐全、内部结构合理、地域特色鲜明、整体效益显著的梯度文化产业体系。着力做好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文章,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半岛海洋资源,推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活动和文化旅游产品。改造提升影视娱乐业、演出业、体育健身业、图书音像发行业等传统文化产业,使之成为象山文化产业的支柱型产业。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力度,提高文化产业档次。目前我县文化经营单位存在规模孝档次低等现象,今后在审批过程中应注重这个问题,切实加强引导力度,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档次和水平。

    二是深化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有益做法,加大改革力度,激发内在动力。切实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理顺关系,实行政事分离、政企分开,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区分性质,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向文化市场主体转变,造就一批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管理科学的文化企业。将充分发挥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民间资金充裕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和境外资金等社会民间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

    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维护市场经营秩序。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出版管理、文物保护、著作权、专利、版权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法规。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坚决扫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市场,做到“以管理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同时加强对文化经营户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依法经营的自觉性;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执法人员的法制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积极推进我县文化市场依法管理工作。

    四是加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是搞好事业的关键,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要有一大批既懂文化管理又悉产业经营的人才,我们要注重这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工作。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篇8

一、xx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xx县紧紧依托门户通道、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地沿文化和品牌文化优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活动11场,观众达29700余人次;文化“三下乡”活动共开展了41场,观众达50000人次;部门专题宣传24场,观众44000人次。启动实“2131”电影放映工作,市文体局配送了价值12余万元的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和4套电影设备,“十五”期间全县电影放映703场,观众达67.1万人次,覆盖率达100%;参加省市文艺调演2场,提高盐津文艺的知名度;老年文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县有组织的老年文艺队1个,在重大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共演出8场,参加300人次。

(二)文化市场繁荣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的精神,集中整治网吧、歌舞娱乐场所、校园周边环境,竖决打击黄、赌、毒,坚决制止娱乐场所接待未成年人、超时经营等违法行为,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运行,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有各类文化经营户99户,从业人员145余人,年创收76万元,实现利税5.3万元。

(三)历史文化开发多措并举。一是与旅游相结合开发豆沙历史文化。豆沙古镇扼西蜀之要冲,锁南滇之咽喉,自古就是滇川道上的一个重要关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县委、政府启动并分步实施了以风景名胜区豆沙景区为龙头的旅游开发方案,以丰厚的自然历史文化和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为依托,发展文化旅游。二是加大了保护设施建设投入。对豆沙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维修保护,维修保护项目5个,投入资金60余万元。软件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在今年5月,县委、政府邀请了国内专家学者和领导100余人云集盐津,围绕挖掘豆沙古镇历史文化内涵,探索旅游市场运作,打造旅游精品为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研讨会上共形成论文22篇,其中涉及历史文化的18篇,县文体局将收集到的这些宝贵材料编写出版《豆沙关五尺道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一书。同时,豆沙古镇的规划设计方案已形成,将筹资建设。三是品牌争创不断实现,遵循“适度操作、分步实施、逐步加温、推向高潮”的原则,抓对外宣传工作,唱响“豆沙关”品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拓宽渠道,精心包装,强力推介,致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四)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明显。一是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投资65万元、建设面积760.36平方的普洱文化站已建成启用,正在建设的豆沙文化站、新区文化馆投入资金160万元,建设面积1600m平方。二是非文化长廊设施建设,庙坝文化站投资23万元,建设面积300平方。三是建设竣工的旅游公厕总投资25万元。四是豆沙风景区两座牌楼建设将在今年10月份完工,投入资金30万元。

(五)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推进有序。一是成立机构,为顺利完成普查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进行人员培训,为普查工作提供了业务保证。三是通过模底调查,确定“庙坝火纸”等7个重点项目,完成上报材料29份,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四是对普查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为民族民间文化的查询建立了历史档案。五是完成了申报工作,经县政府批准,将《关河号子》等6个传统文化项目列为盐津县第一批县级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保护名录进行公布。形成材料64份,按时上报。

(六)群团文体活动异彩纷呈。一是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其活动内容有:体操、工间操、太极拳、扭秧歌等,累计参加人数达50多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受到广大青少年及中老年人的好评,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二是定期召开篮球运动会。五年间共召开了5次篮球运动会,共有61支球队,618人参赛。比赛场次共达323场,投入资金40多万元,观众达5万多人次;三是以生基为主的民族体育活动多姿多彩,别具一格,每年苗族“花山节”吸引了众多邻近县、乡的苗族同胞前来观看,五年来共举办3次苗族“花山节”,参赛项目共10个,参加人员共2000多人次,投入经费3万多元,观众人数达16000多人次。增强了民族团结,发展了民族体育。四是“十五”期间我县中小学参加了市级举办的中小学田径运动会2次,获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6枚,共投资1万元;五是老年体育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县老体协利用各种规格节日开展以门球、地掷球为主的体育活动,2004年全市县老年体育门球运动会在盐津召开,我县参加了5个项目,有4个项目分别获得了名次。同时,我县老体协积极参加活动,共参加6场次,参加人员177人。在十二个乡镇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极大地丰富了退休老同志的文化体育生活。六是体育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老县城灯光球场进行维修改造,修建了门球场、地掷球场,共投入资金40万元,保护了这些体育场的完好,有利于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七是文体荣誉接踵而至。“十五”期间全民健身活动受各级表彰7次,县文体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书协活动内容丰富,共展出8次,拟在今年9月推出《古道行吟•盐津书画诗词楹联协会会员作品选集》一书。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盐津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文化体育设施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目前,老县城文化馆、县图书馆馆舍面积狭窄,不能满足正常业务开展;新区还无文化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文化的需要;乡镇文化站大部分无独立用房,且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二是产业结构失衡。文化产业起步晚,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经营收入(即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商贸业、文化传播业、文化服务业和其它收入)结构看,全系统产业经营收入主要是服务业和其它收入,反映出我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三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人才紧缺。文艺创作、表演行当不齐,编、导、演人员青黄不接,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缺乏才艺素养,文化经纪人才匮乏。四是资源亟待整合。我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致使文化资源流失或闲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船工号子”、“打鼓草”、“僰人舞”、“傩戏”等是我县久负盛名的民间艺术,因受各种原因的冲击,这些民间艺术濒临灭绝,亟待拯救。五是现行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县财政仅能满足有限的人头事业经费,文化系统大部分单位甚至连必要的办公经费都难以保证,文化产业市场机制还未形成,致使文体产业难以启动,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快盐津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为使文化产业发展既体现省、市的要求,又符合盐津县域文化发展的实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盐津县县域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县域文化发展强县),抓住一个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旅游经济强省的历史机遇),坚持五大原则(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的原则;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抓住发展机遇与依托丰富资源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三个重点(豆沙关文旅结合的历史文化开发;市场文化的调整整顿,规范管理,繁荣发展;公益性文化中开展经营性文化活动)打造六大品牌(以实施“精品工程”为重点,打造文艺创作品牌;以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重点,打造城乡文化建设品牌;以推动社区(街道)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军营文化、商贸文化的普及和提高为重点,打造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品牌;以积极开展创建“民间艺术之乡”活动为重点,打造开发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以开发旅游文化产品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业品牌;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打造高规格文旅结合品牌),主攻三大项目(豆沙关历史文化开发的重大项目;市场文化上的重大项目;公益性文化中开展经营性文化的重大项目),强化四大保障(政策保障,投入保障,社会环境保障,管理保障)。力争我县文化产业gdp比重在“十一五”期间达到6%以上。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抓紧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住四大机遇,创新思路,整合资源。

盐津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同时又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发展机遇优势。我们将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再次掀起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机遇;抓住豆沙镇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机遇。发扬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盐津精神,把文化产业发展与县委、政府“开发旅游资源”的发展思路,建设“过境旅游县”的定位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县的门户、通道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地沿文化、品牌文化优势,邀请专家进行高层次的策划,创新规划思路、开发思路、资源挖潜思路、产品开发思路、热点亮点思路、文化科技含量思路和宣传促销思路,使之摆脱浅层次起步,以高起点的水平进入市场运营。

(二)培植龙头,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豆沙关是盐津文化产业开发的龙头,要在僰人文化、五尺道文化、古镇文化、宗教文化上。开展石门漂流,湖泊荡舟,关隘、古镇觅古活动,观赏古关隘风光,领略历史文化风采,形成雄关、湖泊、古镇浑然一体的龙头精品亮点景区,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风景名胜之地,成为盐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精品景区。

1、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一是开发以豆沙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发掘、整理僰人文化,以豆沙古镇、唐袁滋题记摩崖、僰人山寨三大有形资源和汉族劳作民歌“打鼓草”、僰人舞蹈、傩戏三大无形资源开发为主,形成“人无我有”的高档品牌,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开发;二是搞好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开发民族民俗风情,如歌、舞、曲展出,书画、服饰以及饮食文化等;三是培育发展文化市场,扶持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人员开展文化市场经营,鼓励企业从事文化产业建设、经营,培育发展农村文化户,填补农村文化薄弱和农村文化产业滞后现象;对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立奖励机制,给予优惠政策和信贷优惠条件,创造良好的产业市场环境。

2、繁荣文艺创作。以樊忠慰的诗歌、李荣曦的书法为代表树立我县品牌文化。樊忠慰在省内、国内发表新诗40余首,《绿太阳》诗集获省政府文学创作二等奖,樊忠慰获云南第七届王中文化奖;李荣曦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外参展、被收藏、获奖;两位的作品均参加人文昭通在昆展出;盐津散文队伍健康成长,数名新秀佳作在省内、国内大刊上发表问世,为盐津的文艺繁荣创造了条件。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省委、省政府实施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抓住对正在实施的我省千里边疆文化长廊昆水线各点和农村文化站建设,加快我县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点新区文化馆、新区图书馆、豆沙文化站、柿子文化站、盐井镇文化站、普洱文化站、滩头文化站建设步伐;加快非长廊建设点庙坝、中和、艾田、串丝、落雁、兴隆、牛寨等乡文化站建设步伐,改善全县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

4、培育文化市场。要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充分履行法律赋予文化部门的职责,实施管理,加强文化娱乐业的引导,大力发展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民间工艺品展销和民俗文化旅游业,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5、加强队伍建设。专业、业余、管理、文经四支队伍是文化队伍建设的主流。专业队伍主要抓人才调入、专业培训培养,改变文化人才数量少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业余队伍主要抓业余文化协会组织,骨干培养和群众、民族、民间、校园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要高度重视行政、文物、市场三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文经队伍主要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开发,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上培养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在深化文化体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内涵,提质升档,切实抓好七项工作

1、主要课题的定位研究。聘请专家对盐津历史文化中一些主要课题进行学术研究,科学定位,为发展创新提供历史依据。

2、历史文化的考证定位。考证僰人悬棺年代,阿杓墓年代及是否是乌蒙王,史万岁南征是否经豆沙关,马湖府边界线,李兰义军在牛寨整编,何提督简史,赵端横江起义,在盐津等史料。

3、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层挖潜。对僰人文化、五尺道文化、“三川半”文化、移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定位、整理、开发。

4、流散史料的征集鉴定。为研究盐津新石器以来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广泛征集民间有史料价值的诗文、器皿、钱币、书法、绘画、雕刻、族谱、契约、工艺品等实物史料,为研究工作提供详实的佐证史料。

5、依据资料,撰文纂书。把有价值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名人玉音、前人足迹、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特色文艺,通过收集整理、编纂成书、出版发行,展示盐津厚重的历史文化风采。

6、摄影摄像,集册制片。把盐津有档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物、民间文艺、民族风情,通过摄影摄像方法,精心选择剪辑,出画册,制作专题片,以图像系统展示盐津山川人文风光。

7、突出地方特色,开发旅游产品。一是开发乌骨鸡、腊肉、九香虫、竹笋、魔芋、茶叶等天然食品;二是开发豆沙粑、黄粑、猪儿粑、泡粑、油花子、甜浆油糍、水粉等名特小吃;三是开发天麻、虫草为主的中药材保健产品;四是开发竹编、竹雕、木刻民间工艺品;五是开发兰花、盆景、根艺产品;六是开发地方书法、绘画、摄影艺术产品。

(四)悉心谋划,创建载体,广泛宣传,强力推介。

要立足本土特色,精心组织人员,谋划宣传方案,从十个方面抓好文化宣传推介:一是发扬“云南团队”精神,参与全省实行整体宣传促销战略;二是准备宣传资料,积极参与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宣传活动。三是加强同周边省市县旅游部门、旅行商、新闻媒体和中介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四是拍摄旅游宣传专题片,在电视台宣传我县的旅游资源、区位交通优势、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五是准备宣传材料、图片,通过新华网进行图文并茂的宣传;六是请省内、国内有影响的报刊杂志社,到我县进行采访报道宣传,同时拍摄印制专页或综合性的宣传画册进行宣传;七是充分利用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开展宣传;八是在滇川交通干线和昭通、宜宾两市设大型宣传广告牌进行宣传;九是开展专题研讨、文艺演出、体育赛事、产品展销进行宣传;十是举办“南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扩大宣传效应。

(五)严格执法,强化管理,优化环境,提供保障。

依法规划,依法开发,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保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使盐津的文化产业发展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建文化执法队伍,培训执法人员,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手续,开展执法工作,做到宣传有人抓、市场有人管、违法有人究。二是开展文化法规宣传。宣传国家、省的保护、规划、开发、经营、安全、消防、卫生、纳税等方面的法规,增强部门、行业、经营、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水平,自觉依法开发文化资源。三是严格依法管理。对文化规划、开发、经营、保护的领域和行为进行全程的监督管理,防止违法违规的行为出现,给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四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安全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应急处理制度,投诉举报制度。五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各项法规,全面规范经营行为,严格查处一切违法案件,实行公开曝光,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六是搞好部门配合,开展联合执法。要强化公安、工商、国土、质监、建设、环保、消防、安全、卫生等部门的职责,形成齐抓共管,联合执法的保障体系。

(六)加强领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上一篇: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方案范文 下一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